CN101505986B - 变速传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变速传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05986B
CN101505986B CN2007800310345A CN200780031034A CN101505986B CN 101505986 B CN101505986 B CN 101505986B CN 2007800310345 A CN2007800310345 A CN 2007800310345A CN 200780031034 A CN200780031034 A CN 200780031034A CN 101505986 B CN101505986 B CN 1015059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utch
speed
section
gear
velocity r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3103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05986A (zh
Inventor
平冈实
高尾吉郎
安藤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03501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8195334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7/06853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8096473A1/ja
Publication of CN1015059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59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059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59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Landscapes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Arrangement Of Transmissions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速传动装置,所述变速传动装置包括无级变速部(20)、行星传动部(P)以及速度范围设定部(C),所述无级变速部(20)被输入发动机驱动力,所述行星传动部(P)利用多个行星传动机构(P1、P2、P3)合成无级变速部(20)的输出和不接受无级变速部(20)的变速作用的发动机驱动力,所述速度范围设定部(C)将行星传动部(P)的合成驱动力阶段性地分为多个速度范围而输出。也可以代替无级变速部而利用电动机。行星传动部(P)和速度范围设定部(C)以及正反旋转切换部(B)配置在比传动上游侧变速箱部(9b)的后端靠前方处。也可以代替无级变速部(20)而利用电动机。

Description

变速传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速传动装置,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具有行星传动部的变速传动装置,该行星传动部利用多个行星传动机构,来合成无级变速部的输出、和不接受所述无级变速部的变速作用的发动机驱动力,或者合成电动机的输出和发动机驱动力。
背景技术
所述变速传动装置具备无级变速部时,无级变速部被进行变速操作,并且在该变速操作的同时,速度范围设定部被适当地进行切换操作,由此,将从发动机和无级变速部输出并合成的驱动力阶段性地分为多个速度范围,并且,在各阶段的速度范围内无级地变速并输出。所述变速传动装置具备电动机时,电动机被进行变速操作,并且在该变速操作的同时,速度范围设定部被适当地进行切换操作,由此,将从发动机和电动机输出并合成的驱动力阶段性地分为多个速度范围,并且,在各阶段的速度范围内无级地变速并输出。
作为这种变速传动装置,之前已开发出日本特开2007-91139中所公开的变速传动装置。以下,说明日本特开2007-91139中所公开的构造,目的在于,通过比较该公开公报中所公开的构造和本申请案的构造来说明本申请案,而日本特开2007-91139中所公开的构造未必是现有技术。图13是装备着先前已开发的变速传动装置的拖拉机的行进传动装置的示意图。如该图所示,先前已开发的变速传动装置具备无级变速部20、行星传动部P、速度范围设定部C、副变速部K和正反旋转切换部B。
行星传动部P具备第1行星传动机构P1、第2行星传动机构P2和第3行星传动机构P3。第1行星传动机构P1具备环形齿轮和太阳齿轮,所述环形齿轮被输入不接受无级变速部20的变速作用的发动机驱动力,所述太阳齿轮被输入来自无级变速部20的输出。第2行星传动机构P2具备行星架和环形齿轮,所述行星架和第1行星传动机构P1的环形齿轮联动,所述环形齿轮和第1行星传动机构P1的行星架联动。第3行星传动机构P3具备太阳齿轮和行星架,所述太阳齿轮和第2行星传动机构P2的太阳齿轮联动,所述行星架和第2行星传动机构P2的环形齿轮联动。速度范围设定部C具备第1离合器C1和第2离合器C2。正反旋转切换部B具备前进离合器CF和后退离合器CR。
此外,图13所示的3是后轮差动机构,7是前轮差动机构。
图15是表示先前已开发的变速传动装置中的无级变速部20的变速状态、速度范围和输出轴80的输出速度(以下,称为输出速度)的关系的说明图。图15所示的“-MAX”表示无级变速部20的反转输出侧的变速范围内的最高速度的变速状态,“0”表示无级变速部20的中立状态,“+MAX”表示无级变速部20的正转输出侧的变速范围内的最高速度的变速状态。
图16是表示先前已开发的变速传动装置的速度范围和离合器的操作状态的关系的说明图。图16所示的“接合”表示各离合器C1、C2、CL、CH的接合状态,“-”表示各离合器C1、C2、CL、CH的分离状态。
图14是先前已开发的变速传动装置所具备的变速操作部的框图。该变速操作部具备变速杆101、变速模式选择机构102和控制机构105。控制机构105根据和变速杆101联动的变速指令检测机构101的检测信息,对第1离合器C1和第2离合器C2进行切换操作,并且,对无级变速部20进行变速操作。控制机构105根据变速模式选择机构102的指令,对低速离合器CL和高速离合器CH进行切换操作。
如这些图所示,先前已开发的变速传动装置如下所述。
亦即,分别将副变速部K的低速离合器CL操作为接合状态,将速度范围设定部C的第1离合器C1操作为接合的状态而将第2离合器C2操作为分离状态,在该状态下,当将无级变速部20从“-MAX”向“+MAX”变速操作时,输出轴80在低速模式的第1速度范围内被驱动,输出速度从“0”开始无级地加速。当无级变速部20被变速操作到“+MAX”时,输出速度变为「Vlm」。此后,分别将第1离合器C1切换为接合分离状态,将第2离合器C2切换为接合状态,在该状态下,当将无级变速部20从“+MAX”变速操作为“-MAX”时,输出轴80在低速模式的第2速度范围内被驱动,输出速度从“Vlm”开始无级地加速。当无级变速部20被变速操作为“-MAX”时,输出速度变为“Vlh”。
分别将副变速部K的高速离合器CH操作为接合状态,将速度范围设定部C的第1离合器C1操作为接合的状态,将第2离合器C2操作为分离状态,在该状态下,当无级变速部20被从“-MAX”向“+MAX”变速操作时,输出轴80在高速模式的第1速度范围内被驱动,输出速度从“0”开始无级地加速。当无级变速部20被变速操作为“+MAX”时,输出速度变为“Vhm”。此后,分别将第1离合器C1切换为分离状态,将第2离合器C2切换为接合状态,在该状态下,当无级变速部20被从“+MAX”变速操作为“-MAX”时,输出轴80在高速模式的第2速度范围内被驱动,输出速度从“Vhm”开始无级地加速。当无级变速部20被变速操作为“-MAX”时,输出速度变为“Vhh”。
而且,在将先前已开发的变速传动装置装备在拖拉机的行进装置中时,为了能够在作业行进时以高转矩且无级地变速驱动行进装置,在移动行进时高速且无级地变速驱动行进装置,可以对速度范围设定部C的输出进行副变速,再传递到作为输出旋转体的输出轴80。进而,为了能够操作简单地切换前进和后退来行进,可以将速度范围设定部C的输出转换为正转驱动力和反转驱动力,并传递到输出轴80。
在先前已开发的变速传动装置的情况下,如果要根据期望使拖拉机多机种化,那么容易在成本方面造成不利影响。
亦即,除了有需要进行低速模式和高速模式的切换的期望外,有时也期望无需进行低速模式和高速模式的切换。拖拉机中,无论对于能够进行低速模式和高速模式的切换的机种、还是对于不能进行低速模式和高速模式的切换的机种,均装备有正反旋转切换部。于是,为了以先前已开发的变速传动装置为基础实现多机种化,制造了速度范围设定部C的输出部和正反旋转切换部B的输入部经由副变速部K来联动的装置、以及不经由副变速部K而联动的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速传动装置,该变速传动装置能够获得适于拖拉机的行进装置,并且易于有利地进行拖拉机的多机种化。
第1发明的变速传动装置包括:无级变速部,被输入电动机或发动机驱动力;行星传动部,利用多个行星传动机构来合成所述无级变速部的输出和不接受所述无级变速部的变速作用的发动机驱动力,或者,合成所述电动机的输出和发动机驱动力;速度范围设定部,被输入所述行星传动部的合成驱动力,具备第1离合器和第2离合器,生成第1速度范围和第2速度范围;正反旋转切换部,切换所述速度范围设定部的输出的方向;上游侧变速箱部,具有后端;以及下游侧变速箱部,至少收纳后轮差动机构,具有直接或间接地连结到所述上游侧变速箱部的所述后端的前端;所述行星传动部、所述速度范围设定部和所述正反旋转切换部配置在同一轴上,并且,配置在所述上游侧变速箱部的所述后端的前方。
由此,利用行星传动部,合成发动机和无级变速部的输出或者发动机和电动机的输出,该合成驱动力经由速度范围设定部和正反旋转切换部输出。
根据本发明的第1发明的结构,具备副变速部时,可以将副变速部装备在不同于上游侧变速箱部的其他变速箱部中。因此,不管是否具备副变速部,均能够利用比变速传动装置的上游侧变速箱部的后端靠前方的部分。
因此,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变速传动装置,该变速传动装置能在作业行进时以高转矩无级地进行变速行进,在移动行进时以高速无级地进行变速行进,进而,可以获得仅靠正反旋转切换部的切换操作便能进行前进行进和后退行进的切换的适于拖拉机的行进装置,并且,能够用于不同类型的变速器。
本发明的第2发明中,还包括副变速部,该副变速部收纳在所述下游侧变速箱部中,接受所述正反旋转切换部的输出。由于具备副变速部,例如,可以制造出能够在高速模式和低速模式等多个速度模式间切换的机种。
本发明的第3发明中,所述速度范围设定部的所述第1离合器和第2离合器是液压离合器,所述正反旋转切换部具备液压离合器,所述速度范围设定部中的所述液压离合器的旋转构件、和所述正反旋转切换部中的所述液压离合器的旋转构件外嵌在同一支轴上。
由此,能够将用以操作速度范围设定用的液压离合器的操作油道、和用以操作传动旋转方向设定用的液压离合器的操作油道设置在所述支轴上,对速度范围设定部和正反旋转切换部进行操作。
因此,能够将用以操作速度范围设定部和正反旋转切换部的液压回路、用以操作速度范围设定部的操作油道、以及用以操作正反旋转切换部的操作油道均设置在支轴上来获得紧凑的状态,从而使变速传动装置变得紧凑。
本发明的第4发明中,所述速度范围设定部的所述第1离合器和第2离合器是啮合离合器,所述速度范围设定部还具备第1离合器和第2离合器共用的移位构件,所述移位构件将所述第1离合器和第2离合器均处于啮合状态的操作位置配置在如下两个操作位置之间:所述第1离合器和第2离合器中仅其中一个处于啮合状态的操作位置、和仅另一个处于啮合状态的操作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4发明的结构,在速度范围设定部切换为其中一种速度范围设定状态和另一种速度范围设定状态时,在切换中途移位构件为与任一啮合离合器都啮合的状态,从而可以避免由于任一啮合离合器都处于啮合解除状态而导致的传动截断。
因此,在速度范围设定部中采用啮合离合器,在构造及成本方面有利,并且,不会在速度范围设定状态的切换中途产生传动截断,从而能够进行由于传动截断的产生而引起的变速冲击少的顺滑变速。
这种变速传动装置中,行星传动机构的重量容易变大,当行星传动部的旋转速度变为高速时,行星传动部的动惯性容易增大。所以,容易在采用摩擦离合器的装置部分产生打滑。亦即,传动损耗容易增大。因此,先前已开发的变速传动装置为了实现行星传动部的低速化,如图13所示,经由减速机构115将发动机驱动力输入到第1行星传动机构P1的环形齿轮上。减速机构115具备和无级变速部20的泵轴21联动的齿轮115a、以及啮合在该齿轮115a上的齿轮115b。先前已开发的变速传动装置中,从将发动机驱动力输入到行星传动部的机构考虑,容易变重或大型化。
本发明的第5发明中,所述变速传动装置还包括:输出旋转体,输出由所述变速传动装置变速后的驱动力;变速操作构件,被人为操作;变速指令检测传感器,检测所述变速操作构件的变速指令;以及控制器,根据所述变速指令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息,对所述电动机或所述无级变速部进行变速操作,并且对所述速度范围设定部进行切换操作,以便以和所述变速操作构件的变速指令对应的速度范围及旋转速度驱动所述输出旋转体;所述控制器构成为,当对所述速度范围设定部进行操作来以所述第1速度范围驱动所述输出旋转体时,在所述电动机或所述无级变速部的反转输出侧的变速范围整体和正转输出侧的变速范围整体的范围内,对所述电动机或所述无级变速部进行变速操作,当对所述速度范围设定部进行操作来以所述第2速度范围驱动所述输出旋转体而时,在所述电动机或所述无级变速部的正转输出侧的变速范围整体和反转输出侧的变速范围的除高速侧的一部分外的低速侧变速范围部,对所述电动机或所述无级变速部进行变速操作。
由此,发动机驱动力在非减速状态下输入到行星传动部,或者,即使需要在减速状态下输入到行星传动部,减速比也较小即可,从而能够使行星传动部所产生的最高速转速为较低转速即可。
因此,能够使行星传动部的最高转速为低转速从而尽量减少传动损耗,并且,能够使从发动机输入到行星传动部的机构无需减速或为小减速比。
本发明的第6发明中,发动机驱动力以非减速状态输入到所述行星传动部。由此,无需对输入到行星传动部的发动机驱动力进行减速。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传动装置的拖拉机的行进传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变速箱的剖视图。
图3是行星传动部和速度范围设定部的剖视图。
图4是正反旋转切换部和副变速部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速度模式、速度范围和离合器操作状态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无级变速部的变速状态、速度范围、速度模式和输出速度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7是变速操作部的框图。
图8是具备第二实施方式的变速传动装置的拖拉机的行进传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9是具备第三实施方式的变速传动装置的拖拉机的行进传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速传动装置的速度范围设定部和正反旋转切换部的剖视图。
图11(A)是速度范围设定部在第1速度范围设定状态而正反旋转切换部在正转传动状态下的剖视图;图11(B)是速度范围设定部和正反旋转切换部的切换中途的剖视图;图11(C)是速度范围设定部在第2速度范围设定状态而正反旋转切换部在反转传动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12是具备第四实施方式的变速传动装置的拖拉机的行进传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13是具备先前已开发的变速传动装置的拖拉机的行进传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14是先前已开发的变速传动装置的变速操作部的框图。
图15是表示先前已开发的变速传动装置的无级变速部的变速状态、速度范围、速度模式和输出速度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先前已开发的变速传动装置的离合器的操作状态、速度范围和速度模式的关系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就多个实施方式加以说明,但其中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和其他实施方式的特征的组合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图1是装备有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传动装置A的拖拉机的行进传动装置的示意图。如该图所示,行进传动装置具备:主离合器2,被输入来自发动机1的输出轴1a的输出;变速传动装置A,在该主离合器2的输出轴2a上连接有输入轴21;后轮差动机构3,在作为该变速传动装置A的输出旋转体的输出轴80上连接有输入齿轮3a;前轮变速装置D,经由传动齿轮4a、传动齿轮4b和传动轴5而被输入所述输出轴80的驱动力;前轮差动机构7,经由传动轴6而被输入该前轮变速装置D的输出轴94的驱动力;以及制动盘8,靠近所述传动齿轮4b设置在所述传动轴5上。主离合器2的输出轴2a和变速传动装置A的输入轴21为同一轴。
而且,如图1所示,设置在变速箱9的后部的动力取出轴10将所述发动机1的驱动力传递到连接在拖拉机的车体后部上的旋耕装置(未图示)等各种作业装置上。该动力取出轴10经由作业变速装置11、传动轴12、作业离合器13和传动轴14来和所述输入轴21联动。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传动装置A除具备所述输入轴21和所述输出轴80外,还具备:无级变速部20,具有所述输入轴21;行星传动部P,位于该无级变速部20的车体后方侧;速度范围设定部C,位于该行星传动部P的车体后方侧;正反旋转切换部B,位于该速度范围设定部C的车体后方侧;以及副变速部K,在传动方向上配置在正反旋转切换部B的下游侧,以便传递该正反旋转切换部B的输出。
所述无级变速部20位于离合器壳15的内部。离合器壳15连结在所述变速箱9的前部。行星传动部P、速度范围设定部C、正反旋转切换部B和副变速部K位于所述变速箱9的内部。
如图2所示,所述变速箱9具备设置在该变速箱9的车体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的变速箱分割线9a,由该变速箱分割线9a能够分割为传动上游侧变速箱部9b和传动下游侧变速箱部9c。亦即,分割线9a表示传动上游侧变速箱部9b的后端。所述上游侧变速箱部9b收纳有所述行星传动部P、所述速度范围设定部C、所述正反旋转切换部B和所述前轮变速装置D。所述下游侧变速箱部9c收纳有所述副变速部K、所述后轮差动机构3和所述制动盘8。
所述无级变速部20具备液压泵22和液压马达23,所述液压泵22为将所述输入轴21作为泵轴(以下,将输入轴21称为泵轴21)的轴向柱塞型和可变容量型液压泵,所述液压马达23为由该液压泵22的压力油驱动的轴向柱塞型液压马达。无级变速部20为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
即,无级变速部20通过变更液压泵22的斜板角,来切换成正转传动状态、中立状态和反转传动状态。无级变速部20通过在切换为正转传动状态的状态下变更液压泵22的斜板角,来将发动机1的驱动力转换为正转方向的驱动力,且无级地进行变速后,从马达轴24输出。无级变速部20通过在切换为反转传动状态的状态下变更液压泵22的斜板角,来将发动机1的驱动力转换为反转方向的驱动力,且无级地进行变速后,从马达轴24输出。当无级变速部20切换为中立状态时,停止马达轴24的输出。
图3表示所述行星传动部P的剖面状态。如图3和图1所示,所述行星传动部P具备第1行星传动机构P1、第2行星传动机构P2和第3行星传动机构P3,所述第1行星传动机构P1、第2行星传动机构P2和第3行星传动机构P3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在所述无级变速部20和所述速度范围设定部C之间。
各行星传动机构P1、P2、P3具备:太阳齿轮31、41、51,与所述传动轴14同芯状地定位;多个行星齿轮32、42、52,分散地位于该太阳齿轮31、41、51的周围并且和太阳齿轮31、41、51啮合;行星架34、44、54,经由支轴构件33、43、53自转自如地支撑各行星齿轮32、42、52;以及环形齿轮35、45、55,利用内齿啮合在各行星齿轮32、42、52上。第1行星传动机构P1的行星架34经由轴承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撑在筒轴36上,所述筒轴36相对旋转自如地外嵌在所述传动轴14上。第1行星传动机构P1的太阳齿轮31支撑在所述筒轴36上。
该太阳齿轮31和筒轴36通过借助花键实现的卡合而一体旋转自如地连接。第2行星传动机构P2的行星架44支撑在所述传动轴14上。该行星架44和传动轴14通过借助花键实现的卡合而一体旋转自如地连接。第2行星传动机构P2的太阳齿轮41支撑在外嵌于所述传动轴14上的筒轴46上。该太阳齿轮41和筒轴46通过借助花键实现的卡合而一体旋转自如地连接。第3行星传动机构P3的行星架54经由轴承而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撑在所述筒轴46上。第3行星传动机构P3的太阳齿轮51一体形成在所述筒轴46上,和该筒轴46一体旋转。第1行星传动机构P1的环形齿轮35和第2行星传动机构P2的行星架44通过环形齿轮35的一端部和行星架44的外周部的熔接而一体旋转自如地连接。第1行星传动机构P1的行星架34、第2行星传动机构P2的环形齿轮45和第3行星传动机构P3的行星架54通过筒形的联动构件37而一体旋转自如地连接,所述联动构件37借助花键卡合在两行星架34、54和环形齿轮45的外周侧。第3行星传动机构P3的环形齿轮55借助外周侧连结在该环形齿轮55的一端部的圆板形联动构件56而和所述速度范围设定部C的输入侧构件61一体旋转自如地连接。所述筒轴36经由一体形成在所述筒轴36的端部的传动齿轮38、啮合在该传动齿轮38上的传动齿轮39、以及一体旋转自如地支撑该传动齿轮39的旋转支轴39a,来和所述马达轴24联动。
即,行星传动部P将从发动机1的输出轴1a经由主离合器2而传递到泵轴21的前端侧再从泵轴21的后端侧输出的驱动力,经由传动轴14输入到第2行星传动机构P2的行星架44和第1行星传动机构P1的环形齿轮35上。由此,行星传动部P将从发动机1的输出轴1a输出的发动机驱动力,在不接受无级变速部20的变速作用的状态下,且在非减速状态下,输入到第2行星传动机构P2的行星架44和第1行星传动机构P1的环形齿轮35上。行星传动部P将无级变速部20的马达轴24的输出,经由旋转支轴39a、传动齿轮39、传动齿轮38和筒轴36,输入到第1行星传动机构P1的太阳齿轮31上。行星传动部P利用三个行星传动机构P1、P2、P3来合成如此输入的发动机驱动力和无级变速部20的驱动力,且将该合成驱动力输出到筒轴46和联动构件56上,从而传递到所述速度范围设定部C。
图3表示所述速度范围设定部C的剖面状态。如图3和图1所示,所述速度范围设定部C具备第1离合器C1和第2离合器C2,所述第1离合器C1和第2离合器C2在筒轴46的轴芯方向上并排设置在所述筒轴46的周围。
所述第1离合器C1具备:圆筒形的所述输入侧构件61;圆筒形的输出侧构件62,位于该输入侧构件61的外周侧;多板式的摩擦离合器本体63,跨该输出侧构件62和所述输入侧构件61设置;以及液压活塞64,滑动操作自如地设置在所述输出侧构件62的内侧。所述输入侧构件61经由轴承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撑在所述筒轴46上。该输入侧构件61一体旋转自如地连接在所述联动构件56上。所述输出侧构件62经由连接在内部的安装构件65而相对旋转自如地外嵌在所述筒轴46上。
液压活塞64通过设置在所述传动轴14的内部的操作油道64a所进行的操作液压的供给和排出来进行滑动操作。当摩擦离合器本体63由液压活塞64进行加压操作时,第1离合器C1处于接合状态,以将由所述环形齿轮55经由联动构件56驱动的输入侧构件61的驱动力经由摩擦离合器本体63传递到输出侧构件62。当解除液压活塞64对摩擦离合器本体63的加压操作时,第1离合器C1处于分离状态,以截断从输入侧构件61到输出侧构件62的传动。
所述第2离合器C2具备圆筒形的输入侧构件66、圆筒形的输出侧构件67、多板式的摩擦离合器本体68以及液压活塞69,所述输出侧构件67位于该输入侧构件66的外周侧,所述摩擦离合器本体68跨该输出侧构件67和所述输入侧构件66设置,所述液压活塞69滑动操作自如地设置在输出侧构件67的内侧。所述输入侧构件66通过花键卡合一体旋转自如地连接在所述筒轴46上。
液压活塞69借助设置在所述传动轴14内部的操作油道69a所进行的操作液压的供给和排出来进行滑动操作。当摩擦离合器本体68由液压活塞69进行加压操作时,第2离合器C2处于接合状态,以将由所述太阳齿轮41、51经由筒轴46驱动的输入侧构件66的驱动力经由摩擦离合器本体68传递到输出侧构件67上。当解除液压活塞69对摩擦离合器本体68的加压操作时,第2离合器C2处于分离状态,以截断从输入侧构件66到输出侧构件67的传动。
第1离合器C1的输出侧构件62和第2离合器C2的输出侧构件67形成为一体。第2离合器C2的输出侧构件67经由圆形的联动构件70而一体旋转自如地连接在所述正反旋转切换部B的输入筒轴71上。由此,第1离合器C1的输出侧构件62和第2离合器C2的输出侧构件67,经由所述安装构件65、以及相对旋转自如地外嵌该安装构件65的所述筒轴46,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撑在作为支轴的所述传动轴14上。第1离合器C1的输出侧构件62和第2离合器C2的输出侧构件67经由联动构件70而一体旋转自如地与所述传动筒轴71联动。正反旋转切换部B的所述输入筒轴71相对旋转自如地外嵌在所述传动轴14上。所述联动构件70和所述输出侧构件67通过卡合型式的连接机构E而一体旋转及卡合/脱离自如地连接,所述卡合型式的连接机构E具备设置在联动构件70和输出侧构件67中的一个上的凹部、和设置在另一个上的突部。亦即,将组装有所述联动构件70的状态下的正反旋转切换部B的输入筒轴71从后方侧外嵌在传动轴14上,而将正反旋转切换部B组装在传动轴14上,随之,联动构件70一体旋转自如地连接在第2离合器C2的输出侧构件67上。
图4表示所述副变速部K的剖面状态。如图4和图1所示,所述副变速部K除具备所述输出轴80外,还具备:低速传动齿轮机构81,跨所述正反旋转切换部B的输出轴72的后端部和所述输出轴80的前端部设置;高速离合器CH,跨所述输出轴72的后端部和所述输出轴80的前端部设置;以及低速离合器CL,跨所述输出轴80的前端部和所述低速传动齿轮机构81所具备的传动齿轮82设置。
所述高速离合器CH具备高速齿轮84和移位齿轮86,所述高速齿轮84一体旋转自如地设置在所述低速传动齿轮机构81所具备的传动齿轮83的侧部,所述移位齿轮86经由齿轮支撑体85而一体旋转及滑动操作自如地设置在所述输出轴80的端部。所述传动齿轮83一体形成在所述输出轴72上。由此,传动齿轮83和输出轴72一体旋转。
所述低速离合器CL具备低速齿轮87和所述移位齿轮86,所述低速齿轮87一体旋转自如地设置在所述传动齿轮82的侧部。所述传动齿轮82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撑在所述输出轴80上。由此,低速齿轮87和输出轴80相对旋转。
所述移位齿轮86沿着齿轮支撑体85被滑动操作,而被切换操作到高速位置和低速位置,在所述高速位置,移位齿轮86跨齿轮支撑体85和所述高速齿轮84啮合,在所述低速位置,移位齿轮86跨齿轮支撑体85和所述低速齿轮87啮合。当将移位齿轮86切换到高速位置时,高速离合器CH处于接合状态,以将高速齿轮84的驱动力经由移位齿轮86和齿轮支撑体85传递到输出轴80上。于是,副变速部K处于高速状态,以将正反旋转切换部B的输出轴72的驱动力经由高速离合器CH传递到输出轴80的前端侧,且从该输出轴80的后端侧传递到后轮差动机构3和前轮变速装置D。当使移位齿轮86从高速齿轮84脱离时,高速离合器CH处于分离状态,以截断从高速齿轮84向输出轴80的传动。
当将移位齿轮86切换到所述低速位置时,低速离合器CL处于接合状态,以将低速齿轮87的驱动力经由移位齿轮86和齿轮支撑体85传递到输出轴80。于是,副变速部K处于低速状态,以将正反旋转切换部B的输出轴72的驱动力经由低速传动齿轮机构81和低速离合器CL传递到输出轴80的前端侧,并从该输出轴80的后端侧输出到后轮差动机构3和前轮变速装置D。当使移位齿轮86从低速齿轮87脱离时,低速离合器CL处于分离状态,以截断从低速齿轮87到输出轴80的传动。
图5是表示所述各离合器C1、C2、CL、CH的操作状态、由速度范围设定部C设定的速度范围、以及由副变速部K设定的速度模式的关系的说明图。图5所示的“接合”表示各离合器C1、C2、CL、CH的接合状态,“-”表示各离合器C1、C2、CL、CH的分离状态。图6是表示无级变速部20的变速状态、由速度范围设定部C设定的速度范围、由副变速部K设定的速度模式、以及输出轴80的驱动速度(以下,称为输出速度)的关系的说明图。图6的横轴表示无级变速部20的变速状态,纵轴表示输出速度。横轴的“-MAX”表示无级变速部20在反转传动状态下的最高速度的变速状态,“0”表示无级变速部20的中立状态,“+MAX”表示无级变速部20在正转传动状态下的最高速度的变速状态。
如这些图所示,速度范围设定部C以如下方式来进行速度范围设定,即,通过适当地切换操作各离合器C1、C2,来将行星传动部P的合成驱动力分为第1速度范围和第2速度范围两个阶段的速度范围,经由正反旋转切换部B和副变速部K传递到输出轴80。
如图4和图5所示,当分别将低速离合器CL切换为接合状态、将高速离合器CH切换为分离状态时,副变速部K处于低速模式,以将从正反旋转切换部B的输出轴72输出的驱动力,经由低速传动机构81和低速离合器CL传递到输出轴80的前端侧,并从该输出轴80的后端侧传递到后轮差动机构3和前轮差动机构7。当分别将低速离合器CL切换为分离状态、将高速离合器CH切换为接合状态时,副变速部K处于高速模式,以将从正反旋转切换部B的输出轴72输出的驱动力,经由高速离合器CH传递到输出轴80的前端侧,并从该输出轴80的后端侧传递到后轮差动机构3和前轮差动机构7。
亦即,当将第1离合器C1和低速离合器CL操作为接合状态,将第2离合器C2和高速离合器CH操作为分离状态时,速度范围设定部C和副变速部K设定低速模式的第1速度范围,以便随着无级变速部20从“-MAX”变速操作为“+MAX”,输出速度从“0”开始无级地加速,当无级变速部20变为“+MAX”时,输出速度变为“Vlm”。
当将第2离合器C2和低速离合器CL操作为接合状态,将第1离合器C1和高速离合器CH操作为分离状态时,速度范围设定部C和副变速部K设定低速模式的第2速度范围,以便随着无级变速部20从“+MAX”变速操作为“-MAX”,输出速度从“Vlm”开始无级地加速,当无级变速部20变为“-MAX”时,输出速度变为“Vlh”。如此,通过速度范围设定部C和副变速部K来设定低速模式的第2速度范围时,当将无级变速部20操作为“-HV”时,输出速度变为“Vla”。
当将第1离合器C1和高速离合器CH操作为接合状态,将第2离合器C2和低速离合器CL操作为分离状态时,速度范围设定部C和副变速部K设定高速模式的第1速度范围,以便随着无级变速部20从“-MAX”变速操作为“+MAX”,输出速度从“0”开始无级地加速,当无级变速部20变为“+MAX”时,输出速度变为“Vhm”。
当将第2离合器C2和高速离合器CH操作为接合状态,将第1离合器C1和低速离合器CL操作为分离状态时,速度范围设定部C和副变速部K设定高速模式的第2速度范围,以便随着无级变速部20从“+MAX”变速操作为“-MAX”,输出速度从“Vhm”开始无级地加速,当无级变速部20为“-MAX”时,输出速度变为“Vhh”。如此,通过速度范围设定部C和副变速部K来设定高速模式的第2速度范围时,当无级变速部20变为“-HV”时,输出速度变为“Vha”。
图4表示所述正反旋转切换部B的剖面。如图4和图1所示,正反旋转切换部B除具备所述输入筒轴71和所述输出轴72外,还具备:前进离合器CF和后退离合器CR,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在所述输入筒轴71上;前进传动齿轮机构74,跨所述前进离合器CF的输出侧构件73和所述输出轴72设置;以及后退传动齿轮机构76,跨所述后退离合器CR的输出侧构件75和所述输出轴72而设置。所述前进传动齿轮机构74具备一体旋转自如地设置在所述输出侧构件73上的齿轮74a、以及啮合在该齿轮74a上的齿轮74b。齿轮74b一体旋转自如地连接在所述输出轴72上。所述后退传动齿轮机构76具备一体旋转自如地设置在所述输出侧构件75上的齿轮76a、啮合在该齿轮76a上的反转用的中继齿轮76b、以及啮合在该中继齿轮76b上的齿轮76c。齿轮76c一体旋转自如地连接在所述输出轴72上。
前进离合器CF和后退离合器CR具备多板式的摩擦离合器本体73a、75a和液压活塞78、79,所述摩擦离合器本体73a、75a跨输入侧构件77和输出侧构件73、75设置,所述液压活塞78、79滑动自如地设置在输入侧构件77的内侧。
亦即,借助设置在所述传动轴14的内部的操作油道78a、79a所进行的操作液压的供给和排出来对所述液压活塞78、79进行滑动操作,当该液压活塞78、79对所述摩擦离合器本体73a、75a进行加压操作时,前进离合器CF和后退离合器CR变成接合状态,将由所述输入筒轴71驱动的输入侧构件77的驱动力经由摩擦离合器本体73a、75a传递到输出侧构件73、75。当解除液压活塞78、79对摩擦离合器本体73a、75a的加压操作时,前进离合器CF和后退离合器CR变成分离状态,以便截断从输入侧构件77到输出侧构件73、75的传动。
前进离合器CF和后退离合器CR的输入侧构件77为一体构件。该输入侧构件77经由连接在内侧的安装构件77a、以及跨该安装构件77a和所述输入筒轴71安装的多根连接销90而一体转动自如地连接在输入筒轴71上。所述各连接销90为具有在两端侧开口的贯穿孔的中空销,通过贯穿孔形成排出油路,所述排出油路使前进离合器CF、后退离合器CR的内部和设置在传动轴14内部的排油道91连通。
亦即,当分别将前进离合器CF操作为接合状态,将后退离合器CR操作为分离状态时,正反旋转切换部B处于正转传动状态,以便将输入筒轴71的驱动力经由前进离合器CF和前进传动齿轮机构74传递到输出轴72,并从该输出轴72输出到所述副变速部K。当分别将前进离合器CF操作为分离状态,将后退离合器CR操作为接合状态时,正反旋转切换部B处于反转传动状态,以便将输入筒轴71的驱动力经由后退离合器CR和后退传动齿轮机构76传递到输出轴72,并从该输出轴72输出到所述副变速部K。
通过等速离合器95和加速离合器96的切换操作,来将前轮变速装置D切换为等速传动状态和加速传动状态。当前轮变速装置D切换为等速状态时,以如下方式来传动到前轮差动机构7,即,在左右一对前轮的平均周速度等于左右一对后轮的平均周速度的状态下,驱动前轮。当前轮变速装置D切换为加速传动状态时,以如下方式来传动到前轮差动机构7,即,在左右一对前轮的平均周速度为左右一对后轮的平均周速度的约2倍速度的状态下,驱动前轮。
图7是行进传动装置所具备的变速操作部的框图。如图7所示,变速操作部具备变速杆100、安装在该变速杆100上的变速指令检测机构101、变速模式选择机构102、前进后退杆103、安装在该前进后退杆103上的前进后退检测机构104、以及与所述变速指令检测机构101、变速模式选择机构102及前进后退检测机构104连接的控制器(控制机构)105。变速杆100、变速模式选择机构102和前进后退杆103设置在拖拉机的驾驶部。控制器105经由对所述无级变速部20的变速操作部进行操作的变速致动器(未图示)连接到所述无级变速部20上。控制器105经由离合器阀(未图示)连接到所述第1离合器C1、所述第2离合器C2、所述前进离合器CF和所述后退离合器CR上,所述离合器阀分别对所述第1离合器C1、所述第2离合器C2、所述前进离合器CF和所述后退离合器CR进行操作。控制器105经由致动器(未图示)连接到所述低速离合器CL和所述高速离合器CH上,所述致动器对所述低速离合器CL和所述高速离合器CH的所述移位齿轮86进行移位操作。在控制器105上连接有变速检测机构106、发动机旋转传感器107、无级变速部旋转传感器108和车速传感器109。
变速杆100在从中立位置N到最高速位置max的操作范围S内进行摆动操作。所述操作范围S中,从中立位置N到中间位置m的部分为低速侧操作范围L,从所述中间位置m到最高速位置max的部分为高速侧操作范围H。
变速模式选择机构102由能自由切换到低速位置和高速位置的切换开关构成。当切换到低速位置时,该变速模式选择机构102将低速模式指令输出到控制器105,当切换到高速位置时,该变速模式选择机构102将高速模式指令输出到控制器105。
变速指令检测机构(变速指令检测传感器)101由和变速杆100联动的旋转式电位器构成。该变速指令机构101将变速杆100的操作位置作为变速指令进行检测,并将该检测结果输出到控制器105。另外,也可以利用开关等众所周知的技术作为变速指令检测机构(变速指令检测传感器)。
变速检测机构106由和无级变速部20的变速操作部联动的旋转式电位器构成。该变速检测机构106检测无级变速部20的变速状态,并将该检测结果反馈到控制器105。无级变速部旋转传感器108检测无级变速部20的马达轴24的输出转速,并将该检测结果输出到控制器105。车速传感器109将所述输出轴80的转速作为车速进行检测,并将该检测结果输出到控制器105。
前进后退杆103在前进位置F、中立位置N和后退位置R间进行切换操作。前进后退检测机构104由和前进后退杆103联动的旋转式电位器构成。该前进后退检测机构104检测前进后退杆103的操作位置,并将该检测结果输出到控制器105。
控制器105具有微型计算机、存储器、通信部等执行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功能所需的硬件以及将算法编码化了的软件。当将变速模式选择机构102操作为低速位置时,该控制器105根据变速模式选择机构102的低速模式指令而变为低速模式。控制器105在处于低速模式时,如果变速杆100在低速侧操作范围L内,那么根据变速指令检测机构101的检测信息,分别将第1离合器C1和低速离合器CL操作为接合状态,将第2离合器C2和高速离合器CH操作为分离状态,并且,随着从中立位置N向中间位置m操作变速杆100,根据变速指令检测机构101和变速检测机构106的检测信息,将无级变速部20从“-MAX”变速操作为“+MAX”。此时,控制器105根据变速指令检测机构101和变速检测机构106的检测信息,在无级变速部20的反转传动状态下的变速范围SR(参照图6,以下,称为反转变速范围SR)的整体、和正转传动状态下的变速范围SF(参照图6,以下,称为正转变速范围SF)的整体范围内,对无级变速部20进行变速操作,当变速杆100处于中间位置m时,将无级变速部20操作为“+MAX”。
控制器105在为低速模式时,如果变速杆100处于高速侧操作范围H内,那么根据变速指令检测机构101的检测信息,分别将第2离合器C2和低速离合器CL操作为接合状态,将第1离合器C1和高速离合器CH操作为分离状态,并且,随着从中间位置m向最高速位置max操作变速杆100,根据变速指令检测机构101和变速检测机构106的检测信息,将无级变速部20从“+MAX”变速操作为“-VH”。此时,控制器105根据变速指令检测机构101和变速检测机构106的检测信息,在无级变速部20的正转侧变速范围SF的整体和反转侧变速范围SR内的除高速侧的一部分SRH外的低速侧变速范围部SRL内,对无级变速部20进行变速操作,当变速杆100处于最高速位置max时,将无级变速部20操作为“-VH”。亦即,变速杆100处于最高速位置max时,也不会将无级变速部20变速操作到“-MAX”,而是保持在速度低于“-MAX”的“-VH”的变速状态。
当将变速模式选择机构102操作为高速位置时,控制器105根据变速模式选择机构102的高速模式指令而变为高速模式。控制器105在为高速模式时,如果变速杆100处于低速侧操作范围L内,那么根据变速指令检测机构101的检测信息,分别将第1离合器C1和高速离合器CH操作为接合状态,将第2离合器C2和低速离合器CL操作为分离状态,并且,随着从中立位置N向中间位置m操作变速杆100,根据变速指令检测机构101和变速检测机构106的检测信息,将无级变速部20从“-MAX”变速操作为“+MAX”。此时,控制器105根据变速指令检测机构101和变速检测机构106的检测信息,在无级变速部20的反转变速范围SR的整体和正转变速范围SF的整体范围内,对无级变速部20进行变速操作,当变速杆100处于中间位置m时,将无级变速部20操作为“+MAX”。
控制器105在为高速模式时,如果变速杆100处于高速侧操作范围H内,那么根据变速指令检测机构101的检测信息,分别将第2离合器C2和高速离合器CH操作为接合状态,将第1离合器C1和低速离合器CL操作为分离状态,并且,随着从中间位置m向最高速位置max操作变速杆100,根据变速指令检测机构101和变速检测机构106的检测信息,将无级变速部20从“+MAX”变速操作为“-HV”。此时,控制器105根据变速指令检测机构101和变速检测机构106的检测信息,在无级变速部20的正转侧变速范围SF的整体和反转侧变速范围SR内的所述低速侧变速范围部SRL,对无级变速部20进行变速操作,当变速杆100处于最高速位置max时,将无级变速部20操作为“-VH”。亦即,变速杆100处于最高速位置max时,也不会将无级变速部20变速操作到“-MAX”,而是保持在速度低于“-MAX”的“-VH”的变速状态。
控制器105根据无级变速部旋转传感器108、车速传感器109和发动机旋转传感器107的检测信息,检测第1速度范围和第2速度范围切换的点T1、T2(参照图6)。
即,如果当使拖拉机行进时,操作变速模式选择机构102来选择变速模式,在该状态下操作变速杆100,那么拖拉机以与所选择的变速模式和变速杆100的操作位置对应的车速行进。
亦即,将变速模式选择机构102操作为低速位置,将变速杆100从中立位置N操作到中间位置m。于是,根据变速模式选择机构102的模式设定信息和变速指令检测机构101的检测信息,控制器105将第1离合器C1和低速离合器CL操作为接合状态。由此,速度范围设定部C和副变速部K将来自行星传动部P的合成驱动力分段在低速模式的第1速度范围内,从输出轴80输出。进而,根据变速指令检测机构101的检测信息,控制器105将无级变速部20从“-MAX”变速操作为“+MAX”。由此,作为车速的输出速度从“0”无级地加速为“Vlm”。当变速杆100处于中间位置m时,控制器105将无级变速部20变速操作为“+MAX”,输出速度变为“Vlm”。
在如此将变速模式选择机构102操作为低速位置的状态下,将变速杆100从中间位置m操作到最高速位置max。于是,根据变速模式选择机构102的模式设定信息和变速指令检测机构101的检测信息,控制器105将第2离合器C2和低速离合器CL操作为接合状态。由此,速度范围设定部C和副变速部K将来自行星传动部P的合成驱动力分段到低速模式的第2速度范围内,从输出轴80输出。进而,根据变速指令检测机构101的检测信息,控制器105将无级变速部20从“+MAX”变速操作为“-VH”,作为车速的输出速度从“Vlm”无级地加速为“Vla”。当变速杆100处于最高速位置max时,控制器105将无级变速部20变速操作为“-VH”,输出速度变为“Vla”。
在将变速模式选择机构102操作到高速位置的状态下,将变速杆100从中立位置N操作到中间位置m。于是,根据变速模式选择机构102的模式设定信息和变速指令检测机构101的检测信息,控制器105将第1离合器C1和高速离合器CH操作为接合状态。由此,速度范围设定部C和副变速部K将来自行星传动部P的合成驱动力分段到高速模式的第1速度范围内,从输出轴80输出。进而,根据变速指令检测机构101的检测信息,控制器105将无级变速部20从“-MAX”变速操作为“+MAX”。由此,作为车速的输出速度从“0”无级地加速为“Vhm”。当变速杆100处于中间位置m时,控制器105将无级变速部20变速操作为“+MAX”,输出速度变为“Vhm”。
在如此将变速模式选择机构102操作到高速位置的状态下,将变速杆100从中间位置m操作到最高速位置max。所以,根据变速模式选择机构102的模式设定信息和变速指令检测机构101的检测信息,控制器105将第2离合器C2和高速离合器CH操作为接合状态。由此,速度范围设定部C和副变速部K将行星传动部P的合成驱动力分段到高速模式的第2速度范围内,从输出轴80输出。进而,根据变速指令检测机构101的检测信息,控制器105将无级变速部20从“+MAX”变速操作为“-VH”,作为车速的输出速度从“Vhm”无级地加速为“Vha”。当变速杆100处于最高速位置max时,控制器105将无级变速部20变速操作为“-VH”,输出速度变为“Vha”。
如此使拖拉机行进时,如果将前进后退杆103操作到前进侧,那么根据前进后退检测机构104的检测信息,控制器105将前进离合器CF操作为接合状态。由此,正反旋转切换部B变为正转传动状态,拖拉机前进。
如果将前进后退杆103操作到后退侧,那么根据前进后退检测机构104的检测信息,控制器105将后退离合器CR操作为接合状态。由此,正反旋转切换部B变为反转传动状态,拖拉机后退。
而且,当将前进后退杆103操作到中立位置N时,根据前进后退检测机构104的检测信息,控制器105将前进离合器CF和后退离合器CR操作为分离状态。由此,正反旋转切换部B变为中立状态,不输出,拖拉机停止。
图8是装备有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变速传动装置A的拖拉机的行进传动装置的示意图。若比较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变速传动装置A和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传动装置A,则在行星传动部P、速度范围设定部C、正反旋转切换部B和副变速部K方面具有相同的结构,而在输入无级变速自如的驱动力的结构上,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变速传动装置A和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传动装置A不同。以下说明该不同点。
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变速传动装置A具备电动机110。行星传动部P将所述电动机110的输出经由传动齿轮机构112输入到第1行星传动机构P1的太阳齿轮31。行星传动部P将发动机1的输出轴1a的输出经由主离合器2,输入到第1行星传动机构P1的环形齿轮35和第2行星传动机构P2的行星架44。行星传动部P输入并合成发动机1的驱动力和电动机110的驱动力,将该合成驱动力传递到速度范围设定部C。通过电动机110的驱动器113来无级地变速操作电动机100的旋转速度,配合该变速操作来对速度范围设定部C和副变速部K进行切换操作,由此,和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传动装置A相同,输出轴80的输出速度在低速模式或高速模式下的第1速度范围内无级地变速,或在低速模式或高速模式下的第2速度范围内无级地变速。
图9是装备有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变速传动装置A的拖拉机的行进传动装置的示意图。若比较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变速传动装置A和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传动装置A,则在无级变速部20、行星传动部P和副变速部K方面具有相同的结构,而在速度范围设定部C和正反旋转切换部B的结构上,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变速传动装置A和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传动装置A不同。以下说明该不同点。
图10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变速传动装置A具备的速度范围设定部C的剖面状态。如该图所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变速传动装置A的速度范围设定部C中的第1离合器C11具备圆筒形的输入侧构件61、输出侧构件120和圆筒形的移位构件121,所述输入侧构件61经由联动构件56和所述环形齿轮55联动,所述输出侧构件120借助花键卡合一体旋转自如地和正反旋转切换部B的输入筒轴71联动,所述移位构件121跨该输出侧构件120和所述输入侧构件61地外嵌。
本第三实施方式的变速传动装置A的速度范围设定部C中的第2离合器C12具备输入侧构件66、所述输出侧构件120和所述移位构件121,所述输入侧构件66借助花键卡合而一体旋转自如地和所述筒轴46联动。第2离合器C12的移位构件121和第1离合器C11的移位构件121是共用的移位构件。
所述移位构件121具备在移位构件滑动方向上并排设置在移位构件内周侧的内齿形的输入齿轮122和内齿形的输出齿轮123。利用液压缸125来移动操作卡合在移位构件121的外周面侧的移位叉124,由此,来沿着所述输入侧构件61、66和所述输出侧构件120的外周面侧滑动操作该移位构件121。通过滑动操作移位构件121,所述输入齿轮122与设置在所述输入侧构件61的外周面侧的外齿齿轮61a、和设置在所述输入侧构件66的外周面侧的外齿齿轮66a卡合或脱离。如此当滑动操作移位构件121时,所述输出齿轮123维持啮合在设置在所述输出侧构件120的外周面侧的外齿齿轮120a上的状态,同时相对于该外齿齿轮120a滑动。
第1离合器C11和第2离合器C12是啮合离合器,通过移位构件121啮合在输入侧构件61、66以及输出侧构件120上来变为接合状态,通过解除移位构件121和输入侧构件61、66的啮合来变为分离状态。
图11(A)表示速度范围设定部C在第1速度范围设定状态下的剖面状态。如该图所示,当滑动操作移位构件121来啮合到输入侧构件61和输出侧构件120上,且解除移位构件121和输入侧构件66的啮合时,第1离合器C11变为接合状态,第2离合器C12变为分离状态。于是,速度范围设定部C变为第1速度范围设定状态。
图11(C)表示速度范围设定部C在第2速度范围设定状态下的剖面状态。如该图所示,当滑动操作移位构件121来啮合到输入侧构件66和输出侧构件120上,且解除移位构件121和输入侧构件61的啮合时,第1离合器C11变为分离状态,第2离合器C12变为接合状态。于是,速度范围设定部C变为第2速度范围设定状态。
图11(B)表示从速度范围设定部C的第1速度范围设定状态和第2速度范围设定状态的其中一种状态切换到另一种状态的中途的剖面状态。如该图所示,当将移位构件121操作到配置在如下两个操作位置之间的操作位置时,将第1离合器C11和第2离合器C12均操作为啮合状态,所述两个操作位置分别是:分别将第1离合器C11操作为啮合状态、将第2离合器C12操作为啮合解除状态的操作位置;以及分别将第1离合器C11操作为啮合解除状态、将第2离合器C12操作为啮合状态的操作位置。
亦即,速度范围设定部C能够在输入侧构件61和输入侧构件66的旋转速度相同的状态下,切换为第1速度范围设定状态和第2速度范围设定状态。因此,移位构件121能够避免第1离合器C11和第2离合器C12均处于啮合解除状态而产生传动截断的情况,而将速度范围设定部C从第1速度范围设定状态和第2速度范围设定状态的其中一种状态切换为另一种状态。
图10表示本第三实施方式的变速传动装置A所具备的正反旋转切换部B的剖面状态。如该图所示,本第三实施方式的变速传动装置A的正反旋转切换部B中的前进离合器CF具备输入侧构件77、输出侧构件73和移位构件130,所述输入侧构件77通过连接销90而一体旋转自如地和所述筒轴71联动,所述输出侧构件73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撑在所述筒轴71上。
本第三实施方式的变速传动装置A的正反旋转切换部B中的后退离合器CR具备所述输入侧构件77、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撑在筒轴71上的输出侧构件75、以及所述移位构件130。后退离合器CR的移位构件130和前进离合器CF的移位构件130是共用的移位构件。
所述移位构件130具备设置在移位构件内周侧的内齿齿轮130a。利用液压缸132来移动操作啮合在移位构件130的外周面侧的移位叉131,由此,来沿着所述输入侧构件77和所述输出侧构件73、75的外周面侧滑动操作该移位构件130。通过滑动操作移位构件130,所述内齿齿轮130a与设置在所述输入侧构件77的外周面侧的外齿齿轮77b和设置在所述各输出侧构件73、75的外周面侧的外齿齿轮73b、75b卡合或脱离。
前进离合器CF和后退离合器CR是啮合离合器,通过移位构件130啮合在输入侧构件77和输出侧构件73、75上来变为接合状态,通过解除移位构件130和输出侧构件73、75的啮合来变为分离状态。
图11(A)表示正反旋转切换部B在正转传动状态下的剖面状态。如该图所示,当滑动操作移位构件130而啮合到输入侧构件77和输出侧构件73上,且解除移位构件130和输出侧构件75的啮合时,前进离合器CF变为接合状态,后退离合器CR变为分离状态。于是,正转切换部B变为正转传动状态。
图11(C)表示正反旋转切换部B在反转传动状态下的剖面状态。如该图所示,当滑动操作移位构件130而啮合到输入侧构件77和输出侧构件75上,且解除移位构件130和输出侧构件73的啮合时,前进离合器CF变为分离状态,后退离合器CR变为接合状态。所以,正转切换部B变为反转传动状态。
图11(B)表示将正反旋转切换部B从正转传动状态和反转传动状态的其中一种状态切换为另一种状态的中途的剖面状态。如该图所示,当将移位构件130操作到配置在如下两个操作位置之间的操作位置时,将前进离合器CF和后退离合器CR均操作为啮合状态,所述两个操作位置分别是:分别将前进离合器CF操作为啮合状态、将后退离合器CR操作为啮合解除状态的操作位置;和分别将前进离合器CF操作为啮合解除状态、将后退离合器CR操作为啮合状态的操作位置。
亦即,正反旋转切换部B在利用无级变速部20的变速控制将正反旋转切换部B的旋转速度变为零的状态下,切换操作为正转传动状态和反转传动状态。因此,移位构件130经过前进离合器CF和后退离合器CR均为啮合状态的操作位置,将正反旋转切换部B从正转传动状态和反转传动状态的其中一种状态切换为另一种状态。由此,无需在移位构件130上配备从两输出构件73、75脱离的操作位置,相应地可减少移位构件130的操作行程。由此,能够迅速地进行移位构件130的移位操作,所述移位构件130的移位操作用以将正反旋转切换部B从正转传动状态和反转传动状态的其中一种状态切换为另一种状态。
图12是装备有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变速传动装置A的拖拉机的行进传动装置的示意图。若比较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变速传动装置A和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传动装置A,则在无级变速部20、行星传动部P、正反旋转切换部B和副变速部K方面具有相同的结构,在速度范围设定部C的结构上,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变速传动装置A和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传动装置A不同。以下说明该不同点。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变速传动装置A的速度范围设定部C具备第1离合器C11、第2离合器C12,所述第1离合器C11、第2离合器C12和第三实施方式的变速传动装置A的速度范围设定部C所具备的第1离合器C11、第2离合器C12的结构相同。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中,进行如下控制:变速杆100处于最高速位置max时,也不会将无级变速部20变速操作到“-MAX”,而是保持在速度低于“-MAX”的“-VH”的变速状态。取而代之,也可以设计成,当变速杆100到达最高速位置max时,将无级变速部20变速操作到“-MAX”。此时,低速模式下,输出速度达到“Vlh”,高速模式下,输出速度达到“Vhh”。此时,为了实现行星传动部的低速化,如图13所示,也可以经由减速机构115来将发动机驱动力输入到第1行星传动机构P1的环形齿轮。减速机构115具备和无级变速部20的泵轴21联动的齿轮115a、以及啮合在该齿轮115a上的齿轮115b。
代替变速杆100而采用变速踏板或变速开关来加以实施,也可以达成本发明的目的。因此,将变速杆100、变速踏板、变速开关等总称为变速操作构件或者变速操作机构100。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速传动装置能够用作拖拉机等作业车的变速装置。

Claims (5)

1.一种变速传动装置,包括:
无级变速部,被输入电动机或发动机驱动力;
行星传动部,利用多个行星传动机构来合成所述无级变速部的输出和不接受所述无级变速部的变速作用的发动机驱动力,或者,合成所述电动机的输出和发动机驱动力;
速度范围设定部,被输入所述行星传动部的合成驱动力,具备第1离合器和第2离合器,生成第1速度范围和第2速度范围;
正反旋转切换部,切换所述速度范围设定部的输出的方向;
上游侧变速箱部,具有后端;以及
下游侧变速箱部,至少收纳后轮差动机构,具有直接或间接地连结到所述上游侧变速箱部的所述后端的前端;
所述行星传动部、所述速度范围设定部和所述正反旋转切换部配置在同一轴上,并且,配置在所述上游侧变速箱部的所述后端的前方,
还包括副变速部,该副变速部收纳在所述下游侧变速箱部中,接受所述正反旋转切换部的输出,
所述速度范围设定部的第1离合器和第2离合器是速度设定用的离合器,所述正反旋转切换部具备传动旋转方向设定用的离合器,
多个所述行星传动机构的多个太阳齿轮分别与支轴同芯状地定位,且所述速度范围设定用的离合器的旋转部件与所述传动旋转方向设定用的离合器的旋转部件外嵌于该支轴,在该支轴的轴芯方向上,以从传动方向的上游侧以所述行星传动部、所述速度范围设定部、所述正反旋转切换部的顺序排列的状态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速度范围设定部的所述第1离合器和第2离合器是液压离合器,
所述正反旋转切换部具备液压离合器,
所述速度范围设定部中的所述液压离合器的旋转构件、和所述正反旋转切换部中的所述液压离合器的旋转构件外嵌在同一支轴上。
3.根据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速度范围设定部的所述第1离合器和第2离合器是啮合离合器,
器,
所述速度范围设定部还具备第1离合器和第2离合器共用的移位构件,
所述移位构件将所述第1离合器和第2离合器均处于啮合状态的操作位置配置在如下两个操作位置之间:所述第1离合器和第2离合器中仅其中一个处于啮合状态的操作位置、和仅另一个处于啮合状态的操作位置。
4.一种变速传动装置,包括:
无级变速部,被输入电动机或发动机驱动力;
行星传动部,利用多个行星传动机构来合成所述无级变速部的输出和不接受所述无级变速部的变速作用的发动机驱动力,或者,合成所述电动机的输出和发动机驱动力;
速度范围设定部,被输入所述行星传动部的合成驱动力,具备第1离合器和第2离合器,生成第1速度范围和第2速度范围;
正反旋转切换部,切换所述速度范围设定部的输出的方向;
上游侧变速箱部,具有后端;以及
下游侧变速箱部,至少收纳后轮差动机构,具有直接或间接地连结到所述上游侧变速箱部的所述后端的前端;
所述行星传动部、所述速度范围设定部和所述正反旋转切换部配置在同一轴上,并且,配置在所述上游侧变速箱部的所述后端的前方,
所述变速传动装置还包括:
输出旋转体,输出由所述变速传动装置变速后的驱动力;
变速操作构件,被人为操作;
变速指令检测传感器,检测所述变速操作构件的变速指令;以及
控制器,根据所述变速指令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息,对所述电动机或所述无级变速部进行变速操作,并且对所述速度范围设定部进行切换操作,以便以和所述变速操作构件的变速指令对应的速度范围及旋转速度驱动所述输出旋转体;
所述控制器构成为,
当对所述速度范围设定部进行操作来以所述第1速度范围驱动所述输出旋转体时,在所述电动机或所述无级变速部的反转输出侧的变速范围整体和正转输出侧的变速范围整体的范围内,对所述电动机或所述无级变速部进行变速操作,
当对所述速度范围设定部进行操作来以所述第2速度范围驱动所述输出旋转体而时,在所述电动机或所述无级变速部的正转输出侧的变速范围整体和反转输出侧的变速范围的除高速侧的一部分外的低速侧变速范围部,对所述电动机或所述无级变速部进行变速操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速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发动机驱动力以非减速状态输入到所述行星传动部。
CN2007800310345A 2007-02-05 2007-09-25 变速传动装置 Active CN1015059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25737/2007 2007-02-05
JP2007025737A JP5027521B2 (ja) 2007-02-05 2007-02-05 変速伝動装置
JP2007035011A JP2008195334A (ja) 2007-02-15 2007-02-15 変速伝動装置
JP035011/2007 2007-02-15
PCT/JP2007/068533 WO2008096473A1 (ja) 2007-02-05 2007-09-25 変速伝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05986A CN101505986A (zh) 2009-08-12
CN101505986B true CN101505986B (zh) 2013-06-19

Family

ID=397496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310345A Active CN101505986B (zh) 2007-02-05 2007-09-25 变速传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027521B2 (zh)
CN (1) CN10150598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76748A (ja) * 2008-08-29 2010-04-08 Kanzaki Kokyukoki Mfg Co Ltd 車輌の走行系伝動構造
JP5331570B2 (ja) * 2009-05-13 2013-10-30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の変速装置
KR101718147B1 (ko) 2009-05-13 2017-03-20 얀마 가부시키가이샤 작업 차량의 변속 장치
JP5331569B2 (ja) * 2009-05-13 2013-10-30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の変速装置
US8747269B2 (en) * 2010-07-16 2014-06-10 Volvo Contruction Equipment Ab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and a working machine including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KR101403121B1 (ko) * 2010-09-14 2014-06-03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구보다 트랙터의 전동 장치
EP2795159B1 (en) * 2011-12-23 2019-06-26 Volvo Construction Equipment AB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and a working machine including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JP5826042B2 (ja) * 2012-01-12 2015-12-02 株式会社クボタ 電動作業車
CN105556173B (zh) * 2013-09-27 2019-04-09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CN108691978B (zh) * 2017-06-30 2019-10-11 重庆大学 手自一体动力换挡带动力换向传动箱
JP7300713B2 (ja) * 2018-10-19 2023-06-30 株式会社 神崎高級工機製作所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構造及び作業車輌
EP3798468A3 (en) 2019-09-26 2021-10-06 Kubota Corporation Traveling transmission device of tractor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66197A (en) * 1990-11-30 1995-11-14 Kabushiki Kaisha Komatsu Seisakusho Mechanical-hydraulic transmission
JP2001108060A (ja) * 1999-10-06 2001-04-20 Yanmar Diesel Engine Co Ltd 油圧−機械式変速装置
JP2004069028A (ja) * 2002-08-09 2004-03-04 Iseki & Co Ltd 動力車輌の変速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64630A (ja) * 1987-12-21 1989-06-28 Mazda Motor Corp 自動変速機を備えた4輪駆動車の制御装置
JP3868257B2 (ja) * 2001-10-22 2007-01-17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の変速装置
JP2003276461A (ja) * 2002-01-18 2003-09-30 Kanzaki Kokyukoki Mfg Co Ltd 作業車輌
JP3891885B2 (ja) * 2002-06-05 2007-03-14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作業用走行車
JP4261944B2 (ja) * 2003-03-06 2009-05-13 株式会社Ihiシバウラ 油圧・機械式無段変速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66197A (en) * 1990-11-30 1995-11-14 Kabushiki Kaisha Komatsu Seisakusho Mechanical-hydraulic transmission
JP2001108060A (ja) * 1999-10-06 2001-04-20 Yanmar Diesel Engine Co Ltd 油圧−機械式変速装置
JP2004069028A (ja) * 2002-08-09 2004-03-04 Iseki & Co Ltd 動力車輌の変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189144A (ja) 2008-08-21
JP5027521B2 (ja) 2012-09-19
CN101505986A (zh) 2009-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05986B (zh) 变速传动装置
CN101568751B (zh) 变速传动装置
KR101143062B1 (ko) 변속 전동 장치
CN101432551B (zh) 变速传动装置
CN100482975C (zh) 具有四种工作模式的液压-机械变速器及农用拖拉机
WO2007040076A1 (ja) 変速伝動装置
WO2012035810A1 (ja) トラクタの伝動装置
CN101505987B (zh) 变速传动装置
WO2004104449A1 (ja) 変速装置
KR20150100742A (ko) 연속 가변 변속기 및 연속 가변 변속기를 포함하는 작업 기계
JP5492038B2 (ja) トラクタの伝動装置
JP4901666B2 (ja) 変速伝動装置
JP5492037B2 (ja) トラクタの伝動装置
JP5028559B2 (ja) 作業車用変速機構
JP5677340B2 (ja) 変速伝動装置
JP5243703B2 (ja) トラクタの変速伝動装置
JP2008195334A (ja) 変速伝動装置
JP5520357B2 (ja) 変速伝動装置
JP4891867B2 (ja) 変速伝動装置
JP2008309284A (ja) 作業車両の走行変速伝動装置
JP5065810B2 (ja) 変速伝動装置
JP2003083420A (ja) ホイール式車両の機械−油圧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
JP2010032056A (ja) トラクタ
KR20160101369A (ko) 농업용 작업차의 변속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