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03029B - 用于喷墨打印机的供墨系统、供墨方法以及喷墨打印机 - Google Patents

用于喷墨打印机的供墨系统、供墨方法以及喷墨打印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03029B
CN101503029B CN200910007078.5A CN200910007078A CN101503029B CN 101503029 B CN101503029 B CN 101503029B CN 200910007078 A CN200910007078 A CN 200910007078A CN 101503029 B CN101503029 B CN 1015030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pipe
jet printer
connecting device
auxiliary conn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0707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03029A (zh
Inventor
浜野勇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ki Data Infotech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ki Data Infotech Corp filed Critical Oki Data Infotech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030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30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030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30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07Conditioning of the inside of ink supply circuits, e.g. flushing during start-up or shut-dow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9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for removing air bubb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喷墨打印机的供墨系统、供墨方法以及喷墨打印机。具体而言,提供了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供墨系统,其包括:具有连接到其内空气已排除且储存墨水的主容器上的一端的第一管;具有连接到辅助容器上的一端的第二管,该辅助容器连接到第一管的另一端上且其内的空气被排除;以及连接到第二管的另一端上的喷墨头,其喷射出墨水并在打印介质上执行打印,第一管的另一端和第二管的一端可至少连接到辅助容器或者用来替代该辅助容器的辅助连接装置上或与其分离;并且设置了可拆卸单元,其在不允许空气流入辅助容器或者辅助连接装置的情况下,以连接或分离第一管的另一端或第二管的一端的方式来连接或分离该另一端或该一端。

Description

用于喷墨打印机的供墨系统、供墨方法以及喷墨打印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喷墨打印机的供墨系统,用于喷墨打印机的供墨方法以及喷墨打印机。
背景技术
在常规的喷墨打印机中,在墨水通道中使用中间墨水储存袋(辅助容器),该墨水通道将储存有墨水的墨盒(主容器)与用于喷射墨水并在记录介质上执行记录的喷墨头相连接。该中间墨水储存袋是为了即使在更换墨盒期间仍能继续用喷墨头进行打印而设置的。中间墨水储存袋由柔性袋制成,用于储存预先确定的墨水量。为了在填充或更换墨水时除气,在中间墨水储存袋的顶部提供了向上设置并具有开-关阀的管(如参见专利文件JP 2004-203056A)。
在启动喷墨打印机时的墨水填充期间,墨水通过墨水通道并且经由中间墨水储存袋而从墨盒供给到喷墨头中。当供给墨水时,由于中间墨水储存袋由柔性袋制成,空气易于积聚在其内部。因此,积聚在中间墨水储存袋内的空气通过设置在顶部的开-关阀而排出。
然而,在常规的喷墨打印机中,管和开-关阀作为清除空气的机构即使在正常使用期间也是附接着的,从而增大了喷墨打印机的尺寸,并使其变得复杂。由于要在观察排出至管的空气和墨水的状态的同时调节开-关阀,因此通过设置在中间墨水储存袋的上部中的管来清除空气是极为困难的。
本发明考虑到上文提及的问题,而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供墨系统、用于喷墨打印机的供墨方法以及喷墨打印机,从而使开始使用喷墨打印机时的供墨工作变得容易,而且可以减小尺寸。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文提及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下文描述的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供墨系统包括:具有连接到主容器上的一端的第一管,该主容器内储存有墨水且排除了其中的空气;具有连接到辅助容器上的一端的第二管,该辅助容器连接到第一管的另一端且排除了其中的空气;以及连接到第二管的另一端上的喷墨头,其喷射出墨水并在打印介质上执行打印,其中第一管的另一端和第二管的一端可至少连接到辅助容器或者辅助连接装置上或与其分离,该辅助连接装置用来替代辅助容器并具有比辅助容器更小的容量,以及设置了可拆卸单元,其在不允许空气流入辅助容器或辅助连接装置的情况下,以连接或分离第一管的另一端或第二管的一端的方式连接或分离该另一端或该一端。
根据本发明,将与第一管的另一端和第二管的一端相连接的辅助容器更换为辅助连接装置并使用该辅助连接装置是可行的。
另外,辅助连接装置的内部容量小于辅助容器的内部容量,因此可以容易地将墨水填充到辅助连接装置内。在辅助连接装置连接到第一管的另一端和第二管的一端的状态下,如果储存在主容器内的墨水从第一管引出,则在防止空气进入第一管、辅助连接装置、第二管以及喷墨头的同时填充墨水是可行的。
另外,通过利用可拆卸单元将辅助连接装置更换为其中的空气已排除的辅助容器,并且将储存在主容器内的墨水填充到其中的空气已排除的该辅助容器中。因此,主容器、第一管、辅助容器、第二管以及喷墨头可填充有墨水。
因此,常规上由设置在辅助容器内的管上提供的开-关阀所执行的清除墨水中含有的气泡的工作并不需要。因此,能使开始使用喷墨打印机的供墨系统时的供墨工作变得容易。
另外,设置在常规辅助容器中的管和开-关阀并不需要。而且,在正常使用期间辅助连接装置作为用于清除供墨系统内空气的构件而被移除。因此,可以在尺寸上减小并简化喷墨打印机的整个供墨系统的构造。
另外,辅助连接单元优选地具有直接将一连接部与第一管的另一端相连接并将一连接部与第二管的一端相连接的连接管,以及可拆卸机构,其设置在第一管的另一端和第二管的一端中的每一个与辅助容器的连接部中以及第一管的另一端和第二管的一端中的每一个与辅助连接装置的连接部中,该可拆卸机构可以在不允许空气流入辅助容器或辅助连接装置的情况下执行连接和分离。
根据本发明,辅助连接装置中的连接管构造成用以直接连接两个连接部,且因此当填充墨水时连接管内的空气易于漏出。因此,在辅助连接装置连接到第一管的另一端与第二管的一端的状态下,如果储存在主容器内的墨水从第一管中引出,则在不让空气进入第一管、连接管、第二管以及喷墨头的情况下,可以将墨水填充到上述部分。
另外,通过使用可拆卸机构在不允许空气流入辅助容器的情况下,将辅助连接装置更换为空气已被从中排除的辅助容器。储存在主容器内的墨水填充到空气已被从中排除的该辅助容器中。因此,可以在不让空气进入主容器、第一管、辅助容器、第二管以及喷墨头内的情况下,将墨水填充到上述部分。
因此,常规上由设置在辅助容器的管上提供的开-关阀所执行的清除墨水中含有的气泡的工作并不需要。因此,能使开始使用喷墨打印机的供墨系统时的供墨工作变得容易。
另外,设置在常规辅助容器中的管和开-关阀并不需要。而且,辅助连接装置作为用于清除供墨系统内空气的构件在正常使用期间被移除。因此,可以在尺寸上减小并简化喷墨打印机的整个供墨系统的构造。
另外,辅助容器优选地在其中的空气被排除的情况下填充有墨水。
根据本发明,辅助容器在其中的空气被排除的情况下填充有墨水。因此,在开始使用喷墨打印机的供墨系统时的供墨工作中,不需要将储存在主容器内的墨水填充到辅助容器中的过程。因此,供墨工作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
另外,优选地提供上文描述的用于喷墨打印机的供墨系统以及从喷墨头侧吸取墨水的抽吸泵。
根据本发明,储存在主容器内的墨水可通过抽吸泵自动地填充到第一管、辅助连接装置、第二管以及喷墨头内。因此,供墨工作在开始使用喷墨打印机时可以更容易地进行。
另外,设置在常规辅助容器中的管和开-关阀并不需要。而且,辅助连接装置作为用于清除供墨系统内空气的构件在正常使用期间被移除。因此,可以在尺寸上减小并简化整个喷墨打印机的构造。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供墨方法,该喷墨打印机使用上文描述的用于喷墨打印机的供墨系统,该供墨方法包括:辅助连接装置和主容器连接步骤,其将辅助连接装置连接到第一管的另一端和第二管的一端中的每一个上,并且将主容器连接到第一管的一端上;墨水填充步骤,其将储存在主容器内的墨水填充到第一管、辅助连接装置、第二管以及喷墨头内;真空辅助容器连接步骤,其将第一管的另一端和第二管的一端中的每一个与辅助连接装置之间的连接松开,并且将辅助容器连接到第一管的另一端和第二管的一端中的每一个上,以及真空辅助容器填充步骤,其将储存在主容器内的墨水填充到辅助容器内。
在本发明中,在开始使用喷墨打印机时,首先,在辅助连接装置以及主容器连接步骤中,第一管的另一端和第二管的一端连接到辅助连接装置上,并且填充有墨水且其中空气被排除的主容器连接到第一管的一端上。辅助连接装置的内部容量小于辅助容器的内部容量,因此可以容易地将墨水填充到辅助连接装置内。因此,当在接下来的墨水填充步骤中填充储存在主容器内的墨水时,第一管、辅助连接装置、第二管以及喷墨头中的空气按此顺序被挤出。因此,在防止空气进入第一管、辅助连接装置、第二管以及喷墨头的同时填充墨水是可行的。
接下来,在真空辅助容器连接步骤中,第一管的另一端和第二管的一端中的每一个与辅助连接装置之间的连接通过可拆卸单元而松开,并且第一管的另一端和第二管的一端与其内空气被排除的辅助容器通过可拆卸单元相连接。最后,在真空辅助容器填充步骤中,将储存在主容器内的墨水供给到辅助容器中。
可拆卸单元可在不允许空气流入辅助容器或者辅助连接装置的情况下连接到辅助容器或者辅助连接装置上或与其分离。因此,可以在防止空气从主容器进入第一管、辅助容器、第二管以及喷墨头的同时填充墨水并准备打印。因此,常规上由设置在辅助容器内的管中提供的开-关阀所执行的清除墨水中含有的气泡的工作并不需要。因此,能使开始使用喷墨打印机的供墨系统时的供墨工作变得容易。
另外,设置在常规辅助容器中的管和开-关阀并不需要。因此,可以在尺寸上减小并简化喷墨打印机的整个供墨系统的构造。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供墨方法,该喷墨打印机使用上文描述的用于喷墨打印机的供墨系统,该供墨方法包括:辅助连接装置和主容器连接步骤,其将辅助连接装置连接到第一管的另一端和第二管的一端中的每一个上,并且将主容器连接到第一管的一端上;墨水填充步骤,其将储存在主容器内的墨水填充到第一管、辅助连接装置、第二管以及喷墨头内;以及已填充的辅助容器连接步骤,其将第一管的另一端和第二管的一端中的每一个与辅助连接装置之间的连接松开,并且将其中的空气被排除且填充有墨水的辅助容器连接到第一管的另一端和第二管的一端上。
在本发明中,在开始使用喷墨打印机时,首先,在辅助连接装置和主容器连接步骤中,第一管的另一端和第二管的一端连接到辅助连接装置上,并且填充有墨水且其中空气被排除的主容器连接到第一管的一端。辅助连接装置的内部容量小于辅助容器的内部容量,因此可以容易地将墨水填充到辅助连接装置内。因此,当在接下来的墨水填充步骤中填充储存在主容器内的墨水时,第一管、辅助连接装置、第二管以及喷墨头中的空气按此顺序被挤出。因此,在防止空气进入第一管、辅助连接装置、第二管以及喷墨头的同时填充墨水是可行的。
接下来,在已填充的辅助容器连接步骤中,第一管的另一端和第二管的一端中的每一个与辅助连接装置之间的连接通过可拆卸单元而被松开,并且第一管的另一端和第二管的一端与辅助容器通过可拆卸单元相连接,该辅助容器其内的空气被排除且填充有墨水。最后,在真空辅助容器填充步骤中,将储存在主容器内的墨水供给到辅助容器中。
可拆卸单元可在不允许空气流入辅助容器或者辅助连接装置的情况下连接到辅助容器或者辅助连接装置上或与其分离。因此,可以在防止空气从主容器进入第一管、辅助容器、第二管以及喷墨头的同时填充墨水并准备打印。因此,能使开始使用喷墨打印机的供墨系统时的供墨工作变得容易。
由于使用了其中空气被排除且填充有墨水的辅助容器,因此可以在不需要在后续步骤中将墨水填充到辅助容器的情况下使用喷墨打印机。
另外,设置在常规辅助容器中的管和开-关阀并不需要。因此,可以在尺寸上减小并简化喷墨打印机的整个供墨系统的构造。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供墨方法,该喷墨打印机包括:具有连接到第一主容器上的一端的第一管,该第一主容器内储存有第一墨水且第一主容器中的空气被排除;具有连接到第一辅助容器上的一端的第二管,该第一辅助容器填充有第一墨水且第一辅助容器中的空气被排除,第一辅助容器连接到第一管的另一端上;设置在第二管内的空气引入阀,其在将空气引入第二管与阻止空气进入第二管间切换;以及连接到第二管的另一端上的喷墨头,其喷射出第一墨水,喷墨打印机通过从喷墨头喷射出的第一墨水在打印介质上执行打印,该供墨方法包括:第一辅助连接装置连接步骤,其将第一管的另一端和第二管的一端中的每一个与第一辅助容器之间的连接松开,并且将第一管的另一端和第二管的一端连接到具有连接管的第一辅助连接装置上,该连接管直接将连接部与第一管的另一端相连接并将连接部与第二管的一端相连接;第一墨水主容器储存步骤,其将空气从空气引入阀至少引入第二管内;第一辅助连接装置和第二辅助连接装置更换步骤,其将第一管的另一端和第二管的一端中的每一个与第一辅助连接装置之间的连接松开,并且将第一管的另一端和第二管的一端连接到具有连接管的第二辅助连接装置上,该连接管直接将连接部与第一管的另一端相连接并将连接部与第二管的一端相连接;第一主容器和第二主容器更换步骤,其将第一管的一端与第一主容器之间的连接松开,并且连接第一管的一端和第二主容器,该第二主容器内储存了第二墨水且第二主容器中的空气被排除;第二墨水填充步骤,其将储存在第二主容器内的第二墨水填充到第一管、第二辅助连接装置的连接管、第二管以及喷墨头内;以及第二辅助连接装置连接步骤,其在不允许空气流入第一管、第二管以及第二辅助连接装置的情况下将第一管的另一端和第二管的一端中的每一个与第二辅助连接装置之间的连接松开,并且在不允许空气流入第一管、第二管以及第二辅助容器的情况下,将第一管的另一端和第二管的一端连接到第二辅助容器上,第二辅助容器填充有第二墨水且第二辅助容器中的空气被排除。
在改变从喷墨头中喷射出的墨水的类型之前,第一管、第二管以及喷墨头填充有第一墨水。
根据本发明,在改变从喷墨头中喷射出的墨水的类型中,首先,在第一辅助连接装置连接步骤中,第一管的另一端和第二管的一端中的每一个与第一辅助容器之间的连接被松开,并且第一管的另一端和第二管的一端连接到第一辅助连接装置上。第一辅助连接装置中的连接管被构造成用以直接连接两个连接部,且因此连接管内第一墨水中的空气易于漏出。因此,接下来,在第一墨水主容器储存步骤中,通过将空气从空气引入阀至少引入第二管内,可以将第二管中的至少一部分第一墨水储存在第一主容器内。
接下来,在第一辅助连接装置和第二辅助连接装置更换步骤中,第一管的另一端和第二管的一端中的每一个与第一辅助连接装置之间的连接被松开,并且第一管的另一端和第二管的一端连接到第二辅助连接装置上。在第一主容器和第二主容器更换步骤中,第一管的一端与第一主容器之间的连接被松开,并且连接第一管的一端与第二主容器。
在随后执行的第二墨水供给步骤中,将储存在第二主容器内的第二墨水填充到第一管、第二辅助连接装置的连接管、第二管以及喷墨头内。第二辅助连接装置中的连接管被构造成用以直接连接两个连接部,且因此当填充第二墨水时在连接管内的空气易于漏出。因此,在第二辅助连接装置连接到第一管的另一端与第二管的一端上的状态下,如果储存在第二主容器内的第二墨水从第一管中引出,则在不让空气进入第一管、连接管、第二管以及喷墨头的情况下填充上述部分是可行的。
当填充第二墨水时,储存在第一管、第二管以及喷墨头内的第一墨水从喷墨头侧排出并废弃。第二管内的第一墨水的至少一部分提前储存在第一主容器内,且因此可以控制被废弃的墨水量。
最后,在第二辅助容器连接步骤中,在不允许空气流入第一管、第二管以及第二辅助连接装置的情况下,第一管的另一端和第二管的一端中的每一个与第二辅助连接装置之间的连接被松开。在不允许空气流入第一管、第二管以及第二辅助容器的情况下,将第一管的另一端和第二管的一端连接到第二辅助容器上。因此,第二主容器、第一管、第二辅助容器、第二管以及喷墨头在不让空气进入其内的情况下可填充有第二墨水。
另外,第二管内的第一墨水的至少一部分提前储存在第一主容器内,且因此当第二墨水填充到第二管时,控制在第二墨水中混合的第一墨水的量是可行的。因此,在更换第一墨水为第二墨水时,可减小第一墨水的混合且能更安全地更换墨水。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供墨系统,用于喷墨打印机的供墨方法以及喷墨打印机,该喷墨打印机能使开始使用喷墨打印机时的供墨工作变得容易而且可减小尺寸。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是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的正视图;
图2是构造如图1所示的喷墨打印机的小车单元的构造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的方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的供墨系统的构造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中的阀单元主体和接合部件的构造及动作的说明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中的阀单元主体和接合部件的构造及动作的说明图;
图7是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供墨系统的供墨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显示了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供墨系统的供墨方法的步骤的说明图;
图9是显示了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供墨系统的供墨方法的步骤的说明图;
图10是显示了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供墨系统的供墨方法的步骤的说明图;
图11是显示了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供墨系统的供墨方法的步骤的说明图;
图12是显示了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供墨系统的供墨方法的步骤的说明图;
图13是显示了作为比较实例的常规供墨系统的构造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供墨系统的构造图;
图15是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供墨系统的供墨方法的流程图;
图16是显示了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供墨系统的供墨方法的步骤的说明图;
图17A是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喷墨打印机的实施例的变型的说明图;
图17B是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喷墨打印机的实施例的变型中使用的假次级容器的说明图;
图18A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供墨系统的构造图;
图18B是用于描述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假次级容器107的说明图;
图18C是用于描述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二假次级容器108的说明图;
图18D是用于描述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二次级容器的说明图;
图18E是用于描述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二盒的说明图;
图19是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供墨系统的供墨方法的流程图;
图20是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供墨系统的供墨方法的流程图;
图21是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供墨系统的供墨方法的流程图;
图22是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供墨系统的供墨方法的流程图;
图23是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供墨系统的供墨方法的流程图;
图24是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供墨系统的供墨方法的流程图;
图25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变型的喷墨打印机供墨系统的说明图;
图26是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一变型的喷墨打印机供墨系统的供墨方法的流程图;
图27是显示了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一变型的喷墨打印机供墨系统的供墨方法的步骤的说明图;
图28是显示了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一变型的喷墨打印机供墨系统的供墨方法的步骤的说明图;
图29是显示了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一变型的喷墨打印机供墨系统的供墨方法的步骤的说明图;
图30是显示了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一变型的喷墨打印机供墨系统的供墨方法的步骤的说明图;
图31是显示了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二变型的喷墨打印机供墨系统的供墨方法的步骤的说明图;
图32是显示了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二变型的喷墨打印机供墨系统的供墨方法的步骤的说明图;
图33是显示了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二变型的喷墨打印机供墨系统的供墨方法的步骤的说明图;
图34是显示了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二变型的喷墨打印机供墨系统的供墨方法的步骤的说明图;
图35是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三变型的喷墨打印机供墨系统的供墨方法的流程图;
图36是显示了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三变型的喷墨打印机供墨系统的供墨方法的步骤的说明图;以及
图37是显示了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变型的喷墨打印机供墨系统的供墨方法的步骤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结合附图于下文中详细描述。图1至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的说明图。图1是喷墨打印机的正视图,图2是在图1中显示的小车单元的构造图,图3是方框图。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1示意性地包括:输送装置2,其在预定的输送方向L1(图1中与纸表面垂直的方向)上输送作为打印介质的记录纸P;往复移动多个喷墨头58的小车单元4,这些喷墨头58喷射出相互具有不同颜色的墨水W,并且在正交于输送方向L1的正交方向L2上执行在记录纸P上的打印;分别连接到多个喷墨头58上的多个次级容器52,并且从该多个喷墨头排除了内部空气;分别连接到多个次级容器52上的盒51,并且墨水W储存在内部空气已排除的该盒51中;以及用于控制构件的主控制单元46。
次级容器52对应于权利要求中的辅助容器,且盒51对应于主容器。
简而言之,此喷墨打印机1是在输送方向L1上输送记录纸P的同时,在正交于输送方向L1的正交方向L2上移动喷墨头58,并且将字符、图像等记录在记录纸P上的喷墨打印机。在此实施例中,作为实例,喷墨打印机1包括六个喷墨头58并喷射黑色(Bk)、蓝色(C)、红色(M)、黄色(Y)、浅红色(Lm)以及浅蓝色(Lc)的墨水W。这六个喷墨头58具有相同的构造。
小车单元4是沿正交方向L2在记录纸P上往复移动的单元,该记录纸P在其放置于由加热器11加热的压盘12的上表面的状态下被输送。如图1和图2所示,小车单元4包括小车7和移动装置9。
用于喷射墨水W的喷嘴孔58a分别设置在喷墨头58的下表面上的喷嘴表面58b中。如图2所示,喷墨头58以喷墨头58的喷嘴表面58b与记录纸P相对的状态而固定到小车7的头基部7a。在此情况下,喷墨头58固定成使得多个喷嘴孔58a沿输送方向L1设置。六个喷墨头58固定到头基部7a上,以便设置在小车7移动的正交方向L2上。
如图1所示,喷墨头58分别通过第二管54的媒介作用而连接到次级容器52上。次级容器52分别通过第一管53的媒介作用而连接到盒51上。
各第二管54均是由软材料制成的长管,并且具有柔性使得第二管54不影响小车7的移动。
如图1所示,小车7可移动地固定在小车导轨(未示出)上,该小车导轨以沿正交方向L2设置的状态而固定在基部30上。小车7联接到围绕一对滑轮31的输送带32上。该对滑轮31中的一个滑轮31依靠来自固定在基部30上的驱动马达33的转动驱动力来转动。另一个滑轮(未示出)跟随输送带32而转动。因此,小车7可在正交方向L2上往复移动。
也就是说,小车导轨、成对的滑轮31、输送带32以及驱动马达33组成了移动装置9。
输送滚筒34沿正交方向L2设置在基部30上。该输送滚筒34包括位于记录纸P下侧的一个下滚筒(未示出),以及位于记录纸P上侧的多个上滚筒(未示出)。该下滚筒由马达(未示出)驱动而转动。该上滚筒用作夹送辊,其压挤记录纸P并且跟随记录纸P的输送而转动。换句话说,输送滚筒34由马达(未示出)驱动并且在输送滚筒34夹送位于其之间的记录纸P的状态下以相反的方向转动。因此,记录纸P在输送方向L1上输送。换句话说,输送滚筒34起到输送装置2的作用。
结合了加热器11的压盘12设置在记录纸P的下表面上。该压盘12包括吸收机构(未示出)。因此,记录纸P在粘住压盘12上表面的同时滑动并由输送滚筒34来输送。
多个次级容器52可拆卸地附接到次级容器附接单元22上。多个盒51可拆卸地附接到盒附接单元21上。该次级容器附接单元22与该盒附接单元21都固定在基部30上。
也就是说,喷墨打印机1的操作员可简单地根据密封墨水W的剩余量以及使用期间而更换次级容器52和盒51。在此情况下,次级容器52设置在喷嘴孔58a下方,即竖直方向向下以使得预定的负压施加在喷嘴孔58a上。盒51更进一步地设置在次级容器52的下方。
下文描述的假次级容器59可通过更换次级容器52而可拆卸地附接到次级容器附接单元22上。
抽吸单元40和擦拭单元41设置在基部30上。该抽吸单元40设置在小车7远离记录纸P的上部区域(打印区域)停留待用的位置,即原位置。抽吸单元40包括抽吸帽40a和抽吸泵40b。当小车7设置在原位置时,相应的抽吸帽40a与喷墨头58中相应的喷嘴表面58b接触。
抽吸泵40b是在喷嘴孔58a处强制地从下文描述的供墨系统50的喷墨头58侧执行抽吸的泵,用来排出墨水W。因此,当喷射孔58a由于一些原因堵塞时,可以在原位置执行抽吸,以通过强制排出墨水W来解决喷嘴孔58a中的堵塞问题。排出的墨水W收集在连接到抽吸泵40b上的废液容器40c中。
擦拭单元41设置在记录纸P与抽吸单元40之间。该擦拭单元41具有弹性的或多孔的擦拭部分41a,其与喷嘴表面58b接触,并且在擦拭单元41工作时擦拭喷嘴表面58b以清除灰尘等。因此,喷墨头58的喷嘴表面58b保持在尽可能干净的状态。
如图3所示,设置在喷墨打印机1上的主控制单元46包括:CPU46a,其基于预定的控制程序来控制算法运算和整个系统;ROM 46b,在其中储存用于CPU 46a以及预定区域中的类似装置的控制程序;RAM 46c,其用于储存从ROM 46b中读取的数据等以及在CPU 46a的算法运算过程中所需的算法运算结果;用于激发加热器11的加热器激发装置46d;用于驱动驱动马达33的驱动马达驱动装置46e;以及用于驱动抽吸泵40b的抽吸泵驱动装置46f。
CPU 46a连接到ROM 46b、RAM 46c、加热器激发装置46d、驱动马达驱动装置46e、抽吸泵驱动装置46f以及下文中描述的供墨控制单元61的墨水控制器件61a。
CPU 46a还连接到输入输出面板47上。用户可通过输入输出面板47获得来自CPU 46a的信息和输出不同指令到CPU 46a。
喷墨打印机1包括用于六种颜色的墨水W的六组供墨系统50。如图4所示供墨系统50的其中一组作为实例加以描述。
如图3和图4中所示,供墨系统50包括:第一管53,其具有连接到盒51上的一端53a;第二管54,其具有连接到次级容器52上的一端54a,该次级容器52连接到第一管53的另一端53b上;喷墨头58,其连接到第二管54的另一端54b上,并且喷射墨水以在记录纸P上进行打印;次级容器检测装置63,其固定在次级容器附接单元22上;盒检测装置62,其固定在盒附接单元21上;以及供墨控制单元61,其根据来自主控制单元46的指令控制构件。
当墨水由供墨系统50供给时,使用盒51、次级容器52以及在替换次级容器52时使用的假次级容器59。
假次级容器59对应于权利要求中的辅助连接装置。
次级容器检测装置63和盒检测装置62包括接触传感器。次级容器检测装置63用来检测次级容器52或假次级容器59是否附接到次级容器附接单元22上。盒检测装置62用来检测盒51是否附接到盒附接单元21上。
次级容器检测装置63和盒检测装置62将检测结果传送到墨水控制器件61a。
盒51包括:盒壳51a,其由模制成盒形的树脂制成;盒袋51b,其设置在盒壳51a的内部,排除了内部的空气并储存墨水W;以及盒连接部51c,其作为墨水W进入和离开盒袋51b的入口和出口。
另一方面,次级容器52包括:次级容器壳52a,其由模制成盒形的树脂制成;次级容器袋52b,其设置在次级容器壳52a的内部并且可填充墨水W,其中提前将次级容器袋52b内部抽成真空;以及两个阀单元主体80,其分别连接到第一管53的另一端53b和第二管54的一端54a上。该阀单元主体80将于下文中详细描述。
次级容器袋52b与两个阀单元主体80的每一个之间的部分是密封的,以防止墨水W和空气进入该部分及从该部分泄漏。两个阀单元主体80当墨水W从次级容器袋52b中流入及流出次级容器袋52b中时作为入口及出口,并且附接到次级容器壳52a的一侧。
接合部件90分别设置在连接到阀单元主体80上的第一管53的另一端53b以及第二管54的一端54a上。该接合部件90用作可拆卸单元,其构造成用以当管连接到阀单元主体80上时不允许空气流入阀单元主体80侧。
假次级容器59包括:假次级容器壳59a,其由模制成与次级容器壳52a相同形状的盒状的树脂制成;两个阀单元主体80,其分别连接到第一管53的另一端53b和第二管54的一端54a上;以及U形连接管59b,其由树脂或类似物模制而成,并且直接连接两个阀单元主体80。该两个阀单元主体80以与次级容器52相同的方式附接到假次级容器壳59a的一侧。
优选而言,假次级容器59连接到第一管53或第二管54上,并且构造成当墨水通道形成时不阻碍墨水流。同样地优选而言,假次级容器59构造成与次级容器52相比具有在其中可存在的极其少的墨水量。在次级容器52中可存在的墨水量意为可填充次级容器袋52b的墨水量。在假次级容器59中可存在的墨水量意为可存在于连接管59b中的墨水量。而且,在假次级容器59中可存在的墨水量优选等于或小于作为参照的次级容器52中可存在的墨水量的1/10。
连接管59b可通过形成为具有与第一管53或第二管54相同的横截面积的管来防止成为墨水流的障碍。连接管59b可形成为与第一管53或第二管54相同的管。
当次级容器52附接到次级容器附接单元22上时,设置在第一管53的另一端53b及第二管54的一端54a处的接合部件90与设置在次级容器52上的两个阀单元主体80相互连接。当次级容器52从次级容器附接单元22中移除时,设置在第一管53的另一端53b及第二管54的一端54a处的接合部件90与设置在次级容器52中的两个阀单元主体80之间的连接被松开。
对于通过更换次级容器连接单元22而使用的假次级容器59来说同样如此。也就是说,当假次级容器59附接到次级容器附接单元22上时,设置在第一管53的另一端53b及第二管54的一端54a处的接合部件90与设置在假次级容器59中的两个阀单元主体80相互连接。当假次级容器59从次级容器附接单元22中移除时,设置在第一管53的另一端53b及第二管54的一端54a处的接合部件90与设置在假次级容器59中的两个阀单元主体80之间的连接被松开。
当盒51附接到盒附接单元21上时,第一管53的一端53a与盒51的盒连接部51c相互连接。当盒51从盒附接单元21中移除时,第一管53的一端53a与盒连接部51c之间的连接被松开。
同样也可以将接合部件90设置在第一管53的一端53a并且使用阀单元主体80来代替盒连接部51c,用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来进行连接和分离。
盒51的盒袋51b和次级容器52的次级容器袋52b由表面上沉积有铝的、薄的聚乙烯袋等制成,并且具有柔性。墨水W可通过用手压挤盒袋51b和次级容器袋52b而被挤出。
假次级容器壳59a设置成具有与次级容器52相同的外观。也可以不使用假次级容器壳59a或者减小其尺寸。
供给泵60设置在第一管53的通路中,并且产生驱动力用于将盒51中所储存的墨水W运送至第一管53。供给泵60可切换第一管53的墨水W在其中流动的通路的打开及关闭状态。
图5和图6是阀单元主体80和接合部件90的构造及操作的说明图。
图5是显示了阀单元主体80和接合部件90相互分离的状态的示意图。图6是显示了阀单元主体80和接合部件90相互连接的状态的示意图。
如图5所示,阀主体80通常包括阀座82、紧密地安装在阀座上的阀元件83、朝向阀座82推压阀元件83的推压弹簧84以及容纳阀座82、阀元件83和推压部件84的阀主体85。
装配孔82a设置在阀座82的中心,以使得阀座82总体上形成为大致环形。该阀座82由受压时会发生弹性形变的树脂制成。装配孔82a是用于装配下文中描述的接合部件90的远端91a的孔。在与该装配孔82a相对的阀座82的内周边表面上,垂直地设置了并排的两个接触突出部82b和82c,其在周向方向上向内突出。
阀元件83形成底部为大致圆柱的形状,其包括形成为圆柱形的侧壁部分83a以及形成用于封闭该侧壁部分83a的一端侧周缘的底部部分83b。在侧壁部分83a与底部部分83b相连接的边缘处,设置了相对于底部部分83b倾斜的渐缩形表面边缘83c。包括该渐缩形表面边缘83c的底部部分83b的直径D2(与侧壁部分83a的外径相同)设置为大于设置在阀座82内的装配孔82a的直径D。该阀元件83设置为底部部分83b朝向阀座82侧。推压弹簧84设置在该阀元件83内。该推压弹簧84设置在该阀元件83内部,以使得推压弹簧84的一端在内侧与底部部分83b的表面相接触,且其另一端在阀主体85的内部与下文中描述的台阶85e相接触。因此,推压弹簧84支承阀元件83,使得阀元件83可被带至接近阀座82或与阀座82分离,并且朝向阀座82推压阀元件83。
该阀元件可被带至接近阀座82或与阀座82分离的移动距离R(下文中称为“阀元件移动距离”)是指阀元件83从如图5所示的状态移动至如图6所示的状态的距离,其中,在如图5所示的状态中,底部部分83b和阀元件83的渐缩形表面边缘83c与阀座82的接触突出部82c相接触,同时向上压挤接触突出部82c;在如图6所示的状态中,阀元件83的敞开端83d与台阶85e相接触。
阀元件83的侧壁部分83a内设置有小孔(未示出)。即使敞开端83d与台阶85e相接触,墨水W也可流动通过这些小孔。
阀主体85容纳上述的阀座82、阀元件83、推压弹簧84以及墨水W,使得墨水W可流进流出。阀主体85形成为在上侧和下侧都可打开,并且形成为大致圆柱形,类似联接在一起的具有三种不同直径的圆柱形,其中直径从大到中及小依次减小。在由该大直径圆柱所形成的阀座外壳圆柱部分85a中,上文所述的阀座82受到压挤并装配于其上。
在由该中直径圆柱所形成的阀元件外壳圆柱部分85b中,容纳有上文所述的阀元件83和推压弹簧84。该阀元件外壳圆柱部分85b的内径设置为大于阀元件83的外径。因此,在该阀元件外壳圆柱部分85b的内周边表面与阀元件83中侧壁部分83a的外周边表面之间形成间隙。墨水W通过该间隙流进流出。次级容器袋52b、连接管59b等附接到由该小直径圆柱所形成的墨水流入圆柱部分85c上。
彼此相邻的阀座外壳圆柱部分85a与阀元件外壳圆柱部分85b的直径不同,并且彼此相邻的阀元件外壳圆柱部分85b与墨水流入圆柱部分85c的直径也分别不同,从而形成了台阶85d和85e。阀座82、阀元件83以及推压弹簧84通过这些台阶85d和85e来定位。换句话说,阀座82与台阶85d相接触,且推压弹簧84的另一端与台阶85e相接触。
因此,推压弹簧84朝向阀座82推压阀元件83。附接到次级容器52上的阀主体80内的推压弹簧84中的推压力如下文所述来确定。也就是,推压力设置为大于由如图5所示来自接合部件90方向的大气压所施加到阀元件83的底部部分83b上的力的总和。
这是因为有必要将阀主体85的内部86保持为真空,即使阀元件83受到来自接合部件90的方向的大气压。
如图5所示,接合部件90形成底部为圆柱的形状。具体而言,在接合部件90中,装配在阀主体80的装配孔82a中的底部部分91a设置在远端侧上,并且连接到第一管53的另一端53b以及第二管54的一端54a上的敞开部分91b设置在近端侧。换句话说,形成底部为圆柱形状的该接合部件90的内部92形成为空腔形状,并且墨水穿过内部92流进流出。在该底部部分91a中,渐缩形部分93设置为朝向其远端逐渐变细。渐缩形部分93以此方式设置,因而在装配时可容易地将接合部件90装配到装配孔82a内。
从该接合部件90的远端延伸至近端的周边壁部分91c的外径D1设置为大于阀座82内设置的装配孔82a的直径D。因此,当接合部件90从其轴向上装配到装配孔82a中时,设置在阀座82的内周边表面上的接触突出部82b和82c与该接合部件90的周边壁部分91c的外周边表面紧密接触,同时压挤外周边表面由此实现密封的状态。
使内部92与外部连通的小直径供墨孔96设置在该接合部件90的周边壁部分91c内。自作为远端的底部部分91a的距离R1设置为小于阀元件移动距离R,且大于阀座82的厚度R2。因此,当接合部件90如图6所示从装配孔82a装配到阀主体80内时,供墨孔96在越过阀座82后优选地设置在阀主体85的内部86。
这样,当阀主体80与接合部件90如图6所示互相连接在一起时,墨水W可以在阀主体80与接合部件90之间的两个方向上流动。
另一方面,当阀主体80与接合部件90如图5所示互相分离时,阀座82与阀元件83彼此紧密接触,并且因此阀主体80不仅阻挡墨水而且阻挡空气的流进流出。小直径供墨孔96设置在接合部件90内。然而,墨水W和空气是否流入及流出该供墨孔96取决于接合部件90所连接到的设置在管或类似物的另一端处的孔径、管两端之间的水位差等。具体细节于下文中描述。
如图3所示,供墨控制单元61包括:墨水控制器件61a,其根据来自CPU 46a的指令执行不同的算法操作;计时器61b,其测量预定的时间并发送信号至供墨控制单元61;以及用于驱动供给泵60的供给泵驱动装置61c。
墨水控制器件61a连接到CPU 46a、计时器61b以及供给泵驱动装置61c上。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喷墨打印机的供墨方法。图7是供墨方法的流程图。图8至图12是显示供墨方法各个步骤的说明图。
为了阐明对于供墨方法各个步骤的描述,仅在图中显示了供墨系统50的主要部分并对其进行描述。为喷墨打印机1所提供的六组供墨系统50中的一组显示在图8中,并作为实例进行描述。
如图8所示,在使用喷墨打印机1之前,无任何物体附接到次级容器附接单元22和盒附接单元21上。这是为了防止盒51内的墨水W与空气接触而被氧化或者变干涸,并且便于喷墨打印机1的运输。
小车7由驱动马达33预先设置在原位置。抽吸单元40的抽吸帽40a分别与喷墨头58的喷嘴表面58b相接触。
当供墨控制单元61的墨水控制器件61a从主控制单元46的CPU46a接收到用以执行对墨水W的初始填充步骤的指令时,首先,在辅助连接装置和主容器连接步骤(步骤S10)中,墨水控制器件61a指示供给泵驱动装置61c将供给泵60设置在关闭状态。
喷墨打印机1的操作员将假次级容器59附接到次级容器附接单元22上。因此,设置在第一管53的另一端53b处的接合部件90和设置在第二管54的一端54a处的接合部件90分别与设置在假次级容器59中的两个阀单元主体80相互连接。操作员将盒连接部51c连接到第一管53的一端53a上,其中,该盒连接部51c设置在填充有墨水W且其中的空气已排除的盒51中(见图9)。
墨水控制器件61a通过使用次级容器检测装置63检测到假次级容器59附接到次级容器附接单元22上。墨水控制器件61a通过使用盒检测装置62还检测到盒51附接到盒附接单元21上。墨水控制器件61a转换至步骤S11。
接下来在墨水填充步骤(步骤S11)中,墨水控制器件61a指示供给泵驱动装置61c将供给泵60设置在开启状态。墨水控制器件61a指示CPU 46a通过抽吸泵驱动装置46f来驱动抽吸泵40b,并且将储存在盒51中的墨水W填充到第一管53、连接管59b、第二管54以及喷墨头58内。墨水控制器件61a转换至步骤S12(见图10)。
连接管59b构造成用以直接连接两个阀单元主体80,并且因此当填充墨水W时,连接管59b内的空气易于漏出。因此,当填充盒51中所储存的墨水W时,以此顺序挤出第一管53、连接管59b、第二管54以及喷墨头58中的空气。在不让空气进入第一管53、连接管59b、第二管54以及喷墨头58的情况下,将墨水W填充到上述部分内是可行的。
接下来,在真空辅助容器连接步骤(步骤S12)中,墨水控制器件61a指示供给泵驱动装置61c将供给泵60设置在关闭状态。
操作员从次级容器附接单元22中移除假次级容器59,并将次级容器52附接到次级容器附接单元22上。
因此,设置在第一管53的另一端53b处的接合部件90和设置在第二管54的一端54a处的接合部件90与设置在假次级容器59的两个阀单元主体80之间的连接被松开。而且,两个接合部件90和设置在次级容器52的两个阀单元主体80互相连接在一起,在该次级容器52中提前将次级容器袋52b的内部抽成真空(见图11)。
墨水控制器件61a通过使用次级容器检测装置63检测到次级容器52附接到次级容器附接单元22上。墨水控制器件61a转换至步骤S13。
供墨孔96设置在接合部件90上,该接合部件90设置在第一管53的另一端53b处。然而,由于当供给泵60处于关闭状态时接合部件90与阀单元主体80之间的连接被松开,并且第一管53的另一端53b设置在第一管53的顶部,故空气不从第一管53的另一端53b流入接合部件90。
供墨孔96设置在接合部件90上,该接合部件90设置在第二管54的一端54a处,并且喷嘴孔58a设置在连接到第二管54的另一端54b上的喷墨头58上。喷嘴孔58a设置在供墨孔96上方,并且因此墨水W易于因其自身重量而从第二管54的另一端54b一侧流向第二管54的一端54a一侧。然而,喷嘴孔58a极其小且墨水W的粘度大,因此在另一端54b部分处的墨水W不能流向一端54a侧。因此,在一端54a侧处的墨水W也不移动,并且空气不会流入第二管54内。
这样,即使阀单元主体80与接合部件90之间的连接被松开,空气也不会从阀单元主体80和接合部件90流入。如上所述,即使阀单元主体80与接合部件90相互连接,空气也不会流入。
这样,可拆卸机构由阀单元主体80、接合部件90、第一管53、供给泵60、第二管54以及喷墨头58构造而成。在不允许空气流入第一管53、第二管54、次级容器52以及假次级容器59的情况下,将第一管53的另一端53b和第二管54的一端54a与次级容器52互相连接或分离或者将第一管53的另一端53b和第二管54的一端54a与假次级容器59互相连接或分离是可行的。
不管盒51内所储存墨水的颜色,次级容器52可用作公共构件,在该次级容器52中提前将连接管59b的内部抽成真空。因此,可以减少供墨系统50所需构件的类型。
最后,在真空辅助容器填充步骤(步骤S13)中,墨水控制器件61a指示供给泵驱动装置61c驱动供给泵60,并且将储存在盒51中的墨水W填充到次级容器52内(见图12)。
这样,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在不让空气进入盒51、第一管53、次级容器52、第二管54以及喷墨头58的情况下,将墨水W填充到上述部分内并完成打印准备是可行的。因此,常规上由设置在管上的开-关阀所执行的墨水除气并不需要。从而可使得在开始使用喷墨打印机1的供墨工作变得容易。
设置在常规辅助容器中的管和开-关阀并不需要。而且,假次级容器59作为用于清除供墨系统50中空气的构件在正常使用期间被移除。因此,可以在尺寸上减小并简化喷墨打印机的整个供墨系统50的构造。
如图13所示的常规供墨系统作为对比实例。常规供墨系统中并未设置假次级容器59。
因此,首先,次级容器67倾斜地附接到次级容器附接单元上,空气聚集在次级容器67的上部,并且聚集在上部的空气与墨水一起强制性地沿喷墨头68的方向供给。
另一方面,在此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供墨系统50可以防止空气的流入,并且因此次级容器52可以水平地设置。在下文的描述中,次级容器52水平地设置并且控制水位差,以使得次级容器52内所有的墨水即在从喷嘴孔58a处水位差H1+水位差H2中的墨水可以用来打印。在如图13所示的常规供墨系统中,如果在直到从喷嘴孔处水位差H1+水位差H2内的范围的墨水可以以与本实施例相同的方式用来打印,则次级容器67要倾斜地附接,并且因此相比水平附接的次级容器52来说,无法使用的墨水量会增加。也就是,在水位差H3到水位差H2范围内的墨水是无法使用的墨水。因此,在常规供墨系统中,即使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次级容器52内的能够使用的墨水也会在如图13所示的范围A内遗留,即从水位差H3到水位差H2的范围。
因此,在根据本实施例的供给系统中,次级容器中更多的墨水能够用来打印。
第二实施例
下文中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图14是喷墨打印机的供墨系统的构造图。
为方便描述,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那些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相同构件用相同的参考号表示,并且省略了对这些构件的描述。
第二实施例在两点上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作为第一不同点,在如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使用了包括提前抽成真空的次级容器袋52b的次级容器52。另一方面,在如图14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中,代替次级容器52使用了填充有墨水W并已排除其中空气的次级容器64。
也就是在第二实施例中,设置在次级容器64上的次级容器袋64b内填充有墨水W且其中的空气已排除。空气的流入由设置在次级容器64上的两个阀单元主体80所阻止。次级容器64包括:次级容器壳64a,其由模制成盒形的树脂制成;次级容器袋64b,其设置在次级容器壳64a的内部并且填充有墨水W;以及两个阀单元主体80。
作为第二不同点,在第一实施例中,为了将设置在次级容器52中的次级容器袋52b的内部保持为真空,使用了具有足够强的推压力用以抵抗大气压的弹簧用作设置到阀单元主体80上的推压弹簧84。另一方面,在第二实施例中,次级容器袋64b填充有墨水W,并且因此推压弹簧84的推压力可设置为弱于第一实施例中的推压力。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喷墨打印机中的供墨方法。图15是供墨方法的流程图。图16是显示了供墨方法的步骤的说明图。
在第二实施例中,直至图7所示的墨水填充步骤(步骤S11)为止的步骤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而且不同之处仅在于其后的步骤。
如图15所示,在墨水填充步骤(步骤S11)之后执行的已填充的辅助容器连接步骤(步骤S16)中,在图10所示的状态下,操作员从次级容器附接单元22中移除假次级容器59,并将次级容器64附接到次级容器附接单元22上。
因此,设置在第一管53的另一端53b处的接合部件90和设置在第二管54的一端54a处的接合部件90中的每一个与设置在假次级容器59内的两个阀单元主体80之间的连接均被松开。而且,两个接合部件90和设置在填充有墨水W且其中空气已排除的次级容器64上的两个阀单元主体80相互连接(见图16)。
这样,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中,使用了填充有墨水W且其中空气已排除的次级容器64,并且因此不需要将储存在盒51内的墨水W填充到次级容器64的步骤。因此,供墨工作可以在短时间内执行。
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进行了详细地描述。然而,具体的构造并不限于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本质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的构造进行改变等。
例如,在第一实施例中,操作员执行工作将假次级容器59附接到次级容器附接单元22上,将附接到次级容器附接单元22上的假次级容器59更换为次级容器52,并且将盒51附接到盒连接单元21上。然而,也可以设置在供墨控制单元61的指令下可自动执行该工作的次级容器更换器件和盒更换器件。
相同的构造也可在第二实施例中采用。
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使用了假次级容器59,其包括直接连接两个阀单元主体80的连接管59b。然而,作为连接管59b的替换也可以使用假次级容器袋,该假次级容器袋在其中处于两个阀单元主体80之间的部分被密封,其容量小于次级容器袋52b的容量并且具有柔性。
假次级容器的容量小于次级容器52的容量,并且因此墨水W可容易地填充到假次级容器59内。在假次级容器连接到第一管53的另一端53b及第二管54的一端54a上的状态下,即在使用假次级容器袋代替图9所示的假次级容器59的连接管59b的状态下,储存在盒51内的墨水W从第一管53引出。于是,将墨水W填充到第一管53、辅助连接装置、第二管54以及喷墨头58内且同时防止空气进入上述部分是可行的。
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设置到供墨系统50上的次级容器检测装置63和盒检测装置62可以被移除。这是因为即使不存在次级容器检测装置63和盒检测装置62,也可以由操作员检测附接到次级容器附接单元22上的次级容器52和假次级容器59以及附接到盒附接单元21上的盒51。
在对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描述中,各个步骤基于以下假设进行描述:在开始使用喷墨打印机1之前,盒51未附接到盒附接单元上,并且假次级容器59未附接到次级容器附接单元22上。
然而,在开始使用喷墨打印机1之前,当盒51提前附接到盒附接单元上并且假次级容器59提前附接到次级容器附接单元22上时,足以省略辅助连接装置以及主容器连接步骤(步骤S10),并且执行墨水填充步骤(步骤S11)及其后续步骤。
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使用抽吸泵40b将储存在盒51内的墨水W填充到第一管53、连接管59b、第二管54以及与假次级容器59相附接的供墨系统50的喷墨头58中。然而,由于盒袋51b具有柔性,因此可以在不使用抽吸泵40b的情况下,通过压挤其中储存有墨水W的盒壳51a而将墨水W填充到第一管53、连接管59b、第二管54以及喷墨头58中。
在第二实施例中,两个阀单元主体80附接到次级容器64的次级容器壳64a的一侧。
然而,如图17A所示,也可将阀单元主体80分别附接到次级容器壳64a的两侧。
在此情况下,可打开并可关闭地附接到次级容器附接单元22上的盖24设置在次级容器附接单元22上。设置在第一管53的另一端53b处的接合部件90附接到盖24上。
当次级容器64附接到次级容器附接单元22上时,次级容器64连接到第二管54的一端54a上。当盖24关闭时,次级容器64连接到第一管53的另一端53b上。这样,将次级容器64设置到供墨系统65中。
当盖24打开时,次级容器64与第一管53的另一端53b之间的连接被松开。因此,可优选地设置打开及关闭传感器25,其检测盖24的打开及关闭并发出警告。
如图17B所示,在假次级容器66中,两个阀单元主体80分别附接到由模制成盒形的树脂制成的假次级容器壳66a的两侧。连接管66b具有大致直管的形状。
相同的构造也可在第一实施例中采用。
第三实施例
下文中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图18A是喷墨打印机的供墨系统的构造图。图18B是描述用于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第一假次级容器107的说明图。图18C是描述用于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第二假次级容器108的说明图。图18D是描述用于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第二次级容器的说明图。图18E是描述用于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第二盒的说明图。
为方便描述,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与那些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相同的构件用相同的参考号表示,并且省略了对这些构件的描述。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供墨系统111中,从喷墨头58喷出的墨水可通过下文描述的方法从第一墨水W1改为第二墨水W2。第一墨水W1和第二墨水W2可以在颜色上有所不同,或者是颜色相同而溶剂不同。
供墨系统111在下文描述的两点上不同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供墨系统50。
第一,在供墨系统111中,使用第一假次级容器107和第二假次级容器108来代替供墨系统50中使用的假次级容器59。
第一假次级容器107包括:假次级容器壳107a,其由树脂模制成与次级容器壳104a的形状相同的盒形而制成;两个阀单元主体80;以及U形连接管107b,其由树脂等制成并且直接连接两个阀单元主体80。
第二假次级容器108类似地包括:假次级容器壳108a,其由树脂模制成与次级容器壳104a的形状相同的盒形而制成;两个阀单元主体80;以及U形连接管108b,其由树脂等制成并且直接连接两个阀单元主体80。
第二,在供墨系统111中,代替设置在供墨系统50中的第二管54,设置了第一分开管55和第二分开管56,其中,第一分开管55具有连接到第一次级容器104上的一端55a和接合部件90设置在其处的另一端55b,第二分开管56具有阀单元主体80设置在其处的一端56a和连接到喷墨头58上的另一端56b。
设置在第二分开管56的一端56a处的阀单元主体80和设置在第一分开管55的另一端55b处的接合部件90对应于权利要求中的空气引入阀。
在第三实施例中,使用第一次级容器104和第二次级容器105替代在第二实施例中使用的次级容器64。
第一次级容器104与次级容器64的不同在于在次级容器64中填充的墨水是墨水W,而在第一次级容器104中填充的墨水是第一墨水W1。另一方面,第二次级容器105与次级容器64的不同在于在次级容器64中填充的墨水是墨水W,而在第二次级容器105中填充的墨水是第二墨水W2。
也就是,第一次级容器104包括:次级容器壳104a,其由模制成盒形的树脂制成;次级容器袋104b,其设置在次级容器壳104a的内部并且填充有第一墨水W1;以及两个阀单元主体80。
第二次级容器105类似地包括:次级容器壳105a,其由模制成盒形的树脂制成;次级容器袋105b,其设置在次级容器壳105a的内部并且填充有第二墨水W2;以及两个阀单元主体80。
在第三实施例中,使用第一盒101和第二盒102替代在第二实施例中使用的盒51。
第一盒101与盒51的不同在于在盒51内储存的墨水是墨水W,而在第一盒101内储存的墨水是第一墨水W1。另一方面,第二盒102与盒51的不同在于在盒51内储存的墨水是墨水W,而在第二盒102内储存的墨水是第二墨水W2。
也就是说,第一盒101包括:盒壳101a,其由模制成盒形的树脂制成;盒袋101b,其设置在盒壳101a的内部,排除了内部的空气并储存第一墨水W1;以及盒连接部101c,其作为第一墨水W1进入和离开盒袋101b的入口及出口。
第二盒102类似地包括:盒壳102a,其由模制成盒形的树脂制成;盒袋102b,其设置在盒壳102a的内部,排除了内部的空气并储存第二墨水W2;以及盒连接部102c,其作为第二墨水W2进入和离开盒袋102b的入口及出口。
正如上文对实施例的描述,次级容器袋104b、次级容器袋105b、盒袋101b以及盒袋102b由薄的聚乙烯袋或类似物制成,在其表面上沉积有铝,并具有柔性。墨水可通过用手压挤盒袋而挤出。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喷墨打印机中的供墨方法。图19是供墨方法的流程图。图20至图24是显示了供墨方法的各个步骤的说明图。
注意到如图18A至图18E中所示,在将第一墨水W1更换为第二墨水W2时,设置在第一管53的另一端53b处的接合部件90和设置在第一分开管55的一端55a处的接合部件90与设置在第一次级容器104的两个阀单元主体80相连接。而且,第一盒101连接到第一管53的一端53a上。设置在第一分开管55的另一端55b处的接合部件90与设置在第二分开管56的一端56a处的阀单元主体80相连接。而且,第一管53、第一分开管55、第二分开管56以及喷墨头58填充有第一墨水W1.
当供墨控制单元61的墨水控制器件61a收到来自主控制单元46的CPU 46a的用于更换墨水的指令时,首先,在第一辅助连接装置连接步骤(步骤S21)中,墨水控制器件61a指示供给泵驱动装置61c将供给泵60设置在关闭状态。
喷墨打印机的操作员将设置在第一管53的另一端53b处的接合部件90和设置在第一分开管55的一端55a处的接合部件90与设置在第一次级容器104中的两个阀单元主体80之间的连接松开。然后,操作员将两个接合部件90与设置在第一假次级容器107上的两个阀单元主体80相连接(见图20)。
墨水控制器件61a通过使用次级容器检测装置63检测到第一假次级容器107附接到次级容器附接单元22上。墨水控制器件61a通过使用盒检测装置62还检测到第一盒101附接到盒附接单元21上。墨水控制器件61a转换至步骤S22。
接下来,在第一墨水主容器储存步骤(步骤S22)中,墨水控制器件61a指示供给泵驱动装置61c将供给泵60设置在开启状态。
操作员暂时将设置在第一分开管55的另一端55b处的接合部件90与设置在第二分开管56的一端56a处的阀单元主体80之间的连接松开,引导空气从接合部件90进入第一分开管55,并且转换至步骤S23(见图21)。
然后,将第一分开管55和第一管53中的至少一部分第一墨水W1储存在第一盒101的盒袋101b内。
储存在盒袋101b内的第一墨水W1的量在最大值时是第一分开管55和第一管53的容量的总和。在墨水更换期间所废弃的墨水量可以更有效地进行控制。
接下来,在第一辅助连接装置和第二辅助连接装置更换步骤(步骤S23)中,墨水控制器件61a指示供给泵驱动装置61c将供给泵60设置在关闭状态。
操作员将设置在第一管53的另一端53b处的接合部件90和设置在第一分开管55的一端55a处的接合部件90与设置在第一假次级容器107中的两个阀单元主体80之间的连接松开。然后,操作员将两个接合部件90与设置在第二假次级容器108中的两个阀单元主体80相连接。
此外,在第一主容器和第二主容器更换步骤(步骤S24)中,操作员将第一管53的一端53a与第一盒101之间的连接松开,并且将第一管53的一端53a与第二盒102相连接(见图22)。然后,操作员通过输入输出面板47将表示步骤S24结束的信号发送至墨水控制器件61a,并且转换至步骤S25。
接下来,在第二墨水填充步骤(步骤S25),当墨水控制器件61a检测到步骤S24结束时,墨水控制器件61a指示供给泵驱动装置61c将供给泵60设置在开启状态。而且,墨水控制器件61a驱动抽吸泵40b,将储存在第二盒102中的第二墨水W2填充到第一管53、第二假次级容器108的连接管108b、第一分开管55、第二分开管56以及喷墨头58内,然后停止抽吸泵40b,并且转换至步骤S26(见图23)。
连接管108b构造成用以直接连接两个阀单元主体80,并且因此当填充第二墨水W2时,连接管108b中的空气易于漏出。因此,当填充储存在第二盒102中的第二墨水W2时,第一管53、连接管108b、第一分开管55、第二分开管56以及喷墨头58中的空气以此顺序挤出。在不让空气进入第一管53、连接管108b、第二管54以及喷墨头58的情况下,将第二墨水W2填充到上述部分内是可行的。
当填充第二墨水W2时,储存在第一管53、第一分开管55、第二分开管56以及喷墨头58内的第一墨水W1从喷墨头58侧排出并废弃。第一分开管55内的第一墨水W1的至少一部分提前储存在第一盒101内,并且因此可以控制第一墨水W1的废弃量。
最后,在第二辅助容器连接步骤(步骤S26)中,墨水控制器件61a指示供给泵驱动装置61c将供给泵60设置在关闭状态。
操作员将设置在第一管53的另一端53b处的接合部件90和设置在第一分开管55的一端55a处的接合部件90与设置到第二假次级容器108上的两个阀单元主体80之间的连接松开。然后,操作员将两个接合部件90与设置到第二次级容器105上的两个阀单元主体80相连接(见图24)。
第一分开管55内的第一墨水W1的至少一部分提前储存在第一盒101内,并且因此当第二墨水W2供给到第一分开管55中时,控制在第二墨水W2中混合的第一墨水W1的量是可行的。因此,在将第一墨水W1更换为第二墨水W2时,减小第一墨水W1的混合并且更安全地更换墨水是可行的。
在此实施例中,如同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的那样,将第一假次级容器107附接到次级容器附接单元22上、将第一盒101附接到盒附接单元21上以及暂时地将阀单元主体80与接合部件90之间的连接松开可以在供墨控制单元61的指令下自动执行。
另外,在此实施例中,如同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的那样,盒袋102b等具有柔性,并且因此可以在不使用抽吸泵40b的情况下,通过压挤盒壳102a来填充第二墨水W2。
另外,在此实施例中,如同在图17A所示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的那样,两个阀单元主体80例如可分别附接到第一次级容器104的次级容器壳104a的两侧。
另外,在此实施例中设置在供墨系统111上的次级容器检测装置63和盒检测装置62可以移除。这是因为即使次级容器检测装置63和盒检测装置62不存在,也可以由操作员检测附接到次级容器连接单元22上的第一次级容器104与第一假次级容器107,以及检测附接到盒连接单元21上的盒101。
第一变型
以下描述第一变型。
为方便描述,在第一变型中,那些与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相同构件用相同的参考号表示,并且省略了对这些构件的描述。
根据本变型的供墨系统与根据图18A至图18E中所示的第三实施例的供墨系统111相同。此外,使用了如图18A至图18E中所示的第一次级容器104、第二次级容器105、第一盒101、第二盒102、第一假次级容器107和第二假次级容器108,以及如图25所示的清洁盒103。
也就是说,清洁盒103包括:盒壳103a,其由模制成盒形的树脂制成;盒袋103b,其设置在盒壳103a的内部,并且储存用于清洁墨水的清洁液体C;以及盒连接部103c,其用作清洁液体C出入盒袋103b的出口和入口。
在根据本变型的供墨系统中,从喷墨头58喷出的墨水可以通过以下描述的方法在清洁的同时由第一墨水W1更换为第二墨水W2。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第一变型的供墨系统中的供墨方法。图26是供墨方法的流程图。图27至图29是显示了供墨方法的各个步骤的说明图。另外,一部分显示各个步骤的说明图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的说明图相同,并且因此也参考第三实施例的说明图。
如图26所示,在通过根据第一变型的供墨系统的供墨方法中,在根据如图19所示的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供墨系统的供墨方法中的第一墨水主容器储存步骤(步骤S22)与第一辅助连接装置和第二辅助连接装置更换步骤(步骤S23)之间插入清洁主容器连接步骤(步骤S27)和清洁步骤(步骤S28)。
在第一墨水主容器储存步骤(步骤S22)之后,在如图21所示的状态下执行的清洁主容器连接步骤(步骤S27)中,喷墨打印机的操作员松开第一管53的一端53a与第一盒101之间的连接,并且将第一管53的一端53a和清洁盒103相连接。然后,操作员通过输入输出面板47将表示步骤S27结束的信号发送至墨水控制器件61a,并且转换至步骤S28(见图27)。
接下来,在清洁步骤(步骤S28)中,当墨水控制器件61a检测到步骤S27结束时,墨水控制器件61a驱动抽吸泵40b,将储存在清洁盒103中的清洁液体C填充到第一管53、第一假次级容器107的连接管107b、第一分开管55、第二分开管56以及喷墨头58内,吸出第一墨水W1,清洁墨水通路,然后停止抽吸泵40b,并且转换至步骤S23(见图28)。
这样,第一管53、第一分开管55、第二分开管56以及喷墨头58的内部通过清洁液体C而被清洁。因此,当随后填充第二墨水W2时,可以防止第一墨水W1与第二墨水W2混合。
接下来,当执行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第一辅助连接装置和第二辅助连接装置更换步骤(步骤S23)以及第一主容器和第二主容器更换步骤(步骤S24)时,供墨系统变为如图29中所示的状态。
此后的步骤与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步骤相同。因此,省略了对这些步骤的描述。
第二变型
以下描述第二变型。
为方便描述,在第二变型中,那些与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以及第一变型中所描述的相同构件用相同的参考号表示,并且省略了对这些构件的描述。
在根据本变型的供墨系统中,从喷墨头58喷出的墨水可以通过以下描述的方法由第一墨水W1更换为第二墨水W2。
根据本变型的供墨系统与根据图18A至图18E中所示的第三实施例的供墨系统111相同。此外,使用了如图18A至图18E中所示的第一次级容器104、第二次级容器105、第一盒101、第二盒102和第二假次级容器108。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第二变型的供墨系统中的供墨方法。图30是供墨方法的流程图。图31至图34是显示了供墨方法的各个步骤的说明图。
如图18A至图18E所示,在将墨水从第一墨水W1更换为第二墨水W2中,设置在第一管53的另一端53b处的接合部件90和设置在第一分开管55的一端55a处的接合部件90中的每一个均与设置在第一次级容器104上的两个阀单元主体80相连接。而且,第一盒101连接至第一管53的一端53a。设置在第一分开管55的另一端55b处的接合部件90与设置在第二分开管56的一端56a处的阀单元主体80相连接。而且,第一管53、第一分开管55、第二分开管56以及喷墨头58填充有第一墨水W1。
当供墨控制单元61的墨水控制器件61a收到来自主控制单元46的CPU 46a的更换墨水的指令时,首先,在第一墨水辅助容器储存步骤(步骤S31)中,墨水控制器件61a指示将供给泵60设置在开启状态。
接下来,操作员暂时地将设置在第一分开管55的另一端55b处的接合部件90与设置在第二分开管56的一端56a处的阀单元主体80之间的连接松开,引导空气从接合部件90进入第一分开管55,并且转换至步骤S32(见图31)。
于是,第一分开管55内的至少一部分第一墨水W1储存在第一次级容器104的次级容器袋104b内。因此,可以控制在墨水更换期间废弃的墨水量。
接下来,在第二辅助连接装置连接步骤(步骤S32),操作员将设置在第一管53的另一端53b处的接合部件90和设置在第一分开管55的一端55a处的接合部件90中的每一个与设置在第一次级容器104上的两个阀单元主体80之间的连接松开。然后,操作员将两个接合部件90与设置在第二假次级容器108上的两个阀单元主体80相连接。
此外,在第一主容器和第二主容器更换步骤(步骤S33)中,操作员将第一管53的一端53a与第一盒101之间的连接松开,并且将第一管53的一端53a与第二盒102相连接(见图22)。然后,操作员通过输入输出面板47将表示步骤S33结束的信号发送至墨水控制器件61a,并且转换至步骤S34(见图32)。
接下来,在第二墨水填充步骤(步骤S34)中,当墨水控制器件61a检测到步骤S33结束时,墨水控制器件61a驱动抽吸泵40b,将储存在第二盒102中的第二墨水W2填充到第一管53、第二假次级容器108的连接管108b、第一分开管55、第二分开管56以及喷墨头58中,当填充完成后停止抽吸泵40b,并且转换至步骤S35(见图33)。
最后,在第二辅助容器连接步骤(步骤S35)中,操作员将设置在第一管53的另一端53b处的接合部件90和设置在第一分开管55的一端55a处的接合部件90中的每一个与设置在第二假次级容器108上的两个阀单元主体80之间的连接松开。然后,操作员将两个接合部件90与设置在第二次级容器105上的两个阀单元主体80相连接(见图34)。
这样,在根据第二变型的喷墨打印机中,当替换墨水时防止了空气流入墨水中。因此,不需要清除墨水中含有的气泡,这通常由设置在辅助容器中的管上所提供的开-关阀来执行。因此,墨水更换可以容易地进行。
第三变型
以下描述第三变型。
为方便描述,在第三变型中,那些与在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其它变型中所描述的相同构件用相同的参考号表示,并且省略了对这些构件的描述。
根据本变型的供墨系统与根据图18A至图18E中所示的第三实施例的供墨系统111相同。此外,使用了如图18A至图18E中所示的第一次级容器104、第二次级容器105、第一盒101、第二盒102和第二假次级容器108,以及如图25所示的清洁盒103。
在根据本变型的供墨系统中,从喷墨头58喷出的墨水可以通过以下描述的方法在清洁的同时由第一墨水W1更换为第二墨水W2。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第三变型的供墨系统中的供墨方法。图35是供墨方法的流程图。图36至图37是显示了供墨方法的各个步骤的说明图。另外,一部分显示各个步骤的说明图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说明图相同,并且因此也参考第二实施例的说明图。
如图35所示,在根据第三变型的供墨系统的供墨方法中,在根据如图30所示的第二变型的供墨系统的供墨方法中的第二辅助连接装置连接步骤(步骤S32)与第一主容器和第二主容器更换步骤(步骤S33)之间插入清洁主容器连接步骤(步骤S36)和清洁步骤(步骤S37)。
在如图31所示的状态下,执行在第二变型中描述的第二辅助连接装置连接步骤(步骤S32),并且随后执行清洁主容器连接步骤(步骤S36)。在清洁主容器连接步骤中,喷墨打印机的操作员松开第一管53的一端53a与第一盒101之间的连接,并且将第一管53的一端53a和清洁盒103相连接。然后,操作员通过输入输出面板47将表示步骤S36结束的信号发送至墨水控制器件61a,并且转换至步骤S37(见图36)。
接下来,在清洁步骤(步骤S37)中,当墨水控制器件61a检测到步骤S36结束时,墨水控制器件61a驱动抽吸泵40b,将储存在清洁盒103中的清洁液体C填充到第一管53、第一假次级容器108的连接管108b、第一分开管55、第二分开管56以及喷墨头58内,停止抽吸泵40b,并且转换至步骤S33(见图37)。
这样,第一管53、第一分开管55、第二分开管56以及喷墨头58的内部通过清洁液体C而被清洁。因此,当随后填充第二墨水W2时,可以防止第一墨水W1与第二墨水W2混合。
此后的步骤与在第二变型中所描述的第一和第二主容器更换步骤(步骤S33)及随后的步骤相同。因此,省略了对这些步骤的描述。

Claims (7)

1.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供墨系统,包括:
第一管,具有连接到主容器上的一端,所述主容器中储存墨水且所述主容器中的空气被排除;
第二管,具有连接到辅助容器上的一端,所述辅助容器连接到所述第一管的另一端上且所述辅助容器中的空气被排除;以及
连接到所述第二管的另一端上的喷墨头,其喷射墨水并且在打印介质上执行打印,其中
所述第一管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管的一端能够可分离地连接到所述辅助容器或用来替代所述辅助容器的辅助连接装置上,所述辅助连接装置具有比所述辅助容器的容量更小的容量,以及设置可拆卸单元,其在不允许空气流入所述辅助容器或所述辅助连接装置的情况下,以连接或分离所述第一管的另一端或所述第二管的一端的方式来连接或分离所述另一端或所述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喷墨打印机的供墨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连接装置具有直接将连接于所述第一管的另一端的连接部与连接于所述第二管的一端的连接部相连接的连接管,以及
在所述第一管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管的一端中的每一个与所述辅助容器的连接部中以及所述第一管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管的一端中的每一个与所述辅助连接装置的连接部中设置可拆卸单元,所述可拆卸单元能够在不允许空气流入所述辅助容器或所述辅助连接装置的情况下执行连接和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喷墨打印机的供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容器中填充墨水且所述辅助容器中的空气被排除。
4.一种喷墨打印机,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喷墨打印机的供墨系统;以及
从所述喷墨头侧吸取墨水的抽吸泵。
5.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供墨方法,所述喷墨打印机使用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喷墨打印机的供墨系统,所述供墨方法包括:
辅助连接装置和主容器连接步骤,其将所述辅助连接装置连接到所述第一管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管的一端中的每一个上,并且将主容器连接到所述第一管的一端上;
墨水填充步骤,其将储存在所述主容器中的墨水填充到所述第一管、所述辅助连接装置、所述第二管以及所述喷墨头内;
真空辅助连接步骤,其将所述第一管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管的一端中的每一个与所述辅助连接装置之间的连接松开,并且将所述辅助容器连接到所述第一管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管的一端中的每一个上;以及
真空辅助容器填充步骤,其将储存在所述主容器中的墨水填充到所述辅助容器中。
6.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供墨方法,所述喷墨打印机使用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喷墨打印机的供墨系统,所述供墨方法包括:
辅助连接装置和主容器连接步骤,其将所述辅助连接装置连接到所述第一管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管的一端中的每一个上,并且将所述主容器连接到所述第一管的一端上;
墨水填充步骤,其将储存在所述主容器中的墨水填充到所述第一管、所述辅助连接装置、所述第二管以及所述喷墨头内;以及
已填充的辅助容器连接步骤,其将所述第一管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管的一端中的每一个与所述辅助连接装置之间的连接松开,并且将其内的空气被排除且填充有墨水的所述辅助容器连接到所述第一管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管的一端上。
7.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供墨方法,其中,所述喷墨打印机包括:
第一管,具有连接到第一主容器上的一端,所述第一主容器中储存第一墨水且所述第一主容器中的空气被排除;
第二管,具有连接到第一辅助容器上的一端,其内的空气被排除且填充有第一墨水的所述第一辅助容器连接到所述第一管的另一端上;
设置在所述第二管中的空气引入阀,其在将空气引入所述第二管与阻止空气进入所述第二管间切换;以及
喷墨头,其连接到所述第二管的另一端上并喷出所述第一墨水,
所述喷墨打印机通过从所述喷墨头喷出的所述第一墨水在打印介质上执行打印,
所述供墨方法,包括:
第一辅助连接装置连接步骤,其将所述第一管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管的一端中的每一个与所述第一辅助容器之间的连接松开,并且将所述第一管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管的一端连接到第一辅助连接装置上,所述第一辅助连接装置具有直接将连接于所述第一管的另一端的连接部与连接于所述第二管的一端的连接部相连接的连接管;
第一墨水主容器储存步骤,其将空气从所述空气引入阀至少引入所述第二管中;
第一辅助连接装置和第二辅助连接装置更换步骤,其将所述第一管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管的一端中的每一个与所述第一辅助连接装置之间的连接松开,并且将所述第一管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管的一端连接到第二辅助连接装置上,所述第二辅助连接装置具有直接将连接于所述第一管的另一端的所述连接部与连接于所述第二管的一端的所述连接部相连接的连接管;
第一主容器和第二主容器更换步骤,其将所述第一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主容器之间的连接松开,并且将所述第一管的一端和其内空气被排除并储存第二墨水的第二主容器连接;
第二墨水填充步骤,其将储存在所述第二主容器中的所述第二墨水填充到所述第一管、所述第二辅助连接装置的连接管、所述第二管以及所述喷墨头内;以及
第二辅助容器连接步骤,其在不允许空气流入所述第一管、所述第二管以及所述第二辅助连接装置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管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管的一端中的每一个与所述第二辅助连接装置之间的连接松开,并且在不允许空气流入所述第一管、所述第二管以及所述第二辅助容器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管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管的一端连接到其内空气被排除且填充有所述第二墨水的第二辅助容器上。
CN200910007078.5A 2008-02-06 2009-02-06 用于喷墨打印机的供墨系统、供墨方法以及喷墨打印机 Active CN1015030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26703A JP5250275B2 (ja) 2008-02-06 2008-02-06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インク供給システム、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インク供給方法、並びに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8-026703 2008-02-06
JP2008026703 2008-02-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03029A CN101503029A (zh) 2009-08-12
CN101503029B true CN101503029B (zh) 2014-07-23

Family

ID=406014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7078.5A Active CN101503029B (zh) 2008-02-06 2009-02-06 用于喷墨打印机的供墨系统、供墨方法以及喷墨打印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057030B2 (zh)
EP (1) EP2088001B1 (zh)
JP (1) JP5250275B2 (zh)
CN (1) CN10150302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83909B2 (ja) * 2009-03-10 2014-05-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483910B2 (ja) * 2009-03-10 2014-05-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DE202009008212U1 (de) * 2009-06-15 2009-10-01 Francotyp-Postalia Gmbh Steckverbindung zur Tintenzuführung
US8579430B2 (en) 2009-07-31 2013-11-12 Zamtec Ltd Wide format printer with aerosol collection from both sides of media path
JP2011201067A (ja) * 2010-03-24 2011-10-13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カートリッジ・セット及びプリンタ装置
US20110279583A1 (en) 2010-05-17 2011-11-17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Liquid container with passive capacity state sensing
EP2571697B1 (en) 2010-05-17 2016-11-16 Memjet Technology Limited System for distributing fluid and gas within printer
US20120033019A1 (en) * 2010-08-09 2012-02-09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jet recording method
JP6003034B2 (ja) 2011-09-20 2016-10-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循環方法
JP5796458B2 (ja) * 2011-11-07 2015-10-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循環方法
JP5796459B2 (ja) * 2011-11-07 2015-10-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び、ホワイトインク循環方法
JP5938891B2 (ja) 2011-12-20 2016-06-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び、液体移送方法
CN104228340B (zh) * 2013-06-05 2016-05-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JP6476636B2 (ja) * 2014-08-01 2019-03-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液体供給装置、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供給方法
WO2016119859A1 (en) * 2015-01-29 2016-08-0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alibration of a pump
JP2016141125A (ja) * 2015-02-05 2016-08-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
JP6519225B2 (ja) 2015-02-25 2019-05-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ダミー部材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US10850521B2 (en) 2015-10-29 2020-12-0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Ink storage unit having variable volume reservoirs
US10076913B2 (en) 2016-02-02 2018-09-1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filling method and control method for the same
JP6950153B2 (ja) * 2016-02-02 2021-10-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ならびにその液体充填方法および制御方法
EP3471963A4 (en) * 2016-06-15 2020-02-1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REPLACEABLE PRINT SUBASSEMBLY
JP6822004B2 (ja) * 2016-08-12 2021-01-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6737096B2 (ja) * 2016-09-15 2020-08-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充填方法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US10160225B2 (en) * 2016-08-30 2018-12-2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supplying device,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supplying method
EP3880482A4 (en) 2019-01-30 2022-06-2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TRANSFER AND MIXING COLORS FOR PRINTING
JP6737352B2 (ja) * 2019-01-31 2020-08-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及び液体供給方法
US11571691B2 (en) 2021-01-20 2023-02-07 Funai Electric Co., Ltd. Pipette-fillable printhead body
US11577250B2 (en) 2021-01-20 2023-02-14 Funai Electric Co. Ltd Pipette-fillable cartridg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3330A (zh) * 2001-07-06 2004-09-2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机
EP1598194A2 (en) * 2002-09-24 2005-11-2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EP1714788A1 (en) * 2005-04-22 2006-10-25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method of removing air of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removing air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19326B2 (ja) * 1992-12-21 2001-10-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物の製法と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DE4427013A1 (de) * 1994-07-29 1996-02-01 Loctite Europa Eei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Entfernen von Gasblasen aus einer auszugebenden viskosen Flüssigkeit
JP3382523B2 (ja) * 1997-11-06 2003-03-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装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捺染処理システム
JP2000203049A (ja) * 1999-01-13 2000-07-25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3801003B2 (ja) * 2001-02-09 2006-07-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充填方法
US20030076391A1 (en) * 2001-10-24 2003-04-24 Wilson John F. Supply adaptor for an on-axis printer
JP2005028675A (ja) 2003-07-10 2005-02-03 Fuji Xerox Co Ltd インク供給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2004203056A (ja) * 2004-04-12 2004-07-22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4504730B2 (ja) * 2004-04-27 2010-07-1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充填方法
JP4561395B2 (ja) * 2005-02-18 2010-10-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アタッチメント及び液体供給装置
JP4683419B2 (ja) * 2005-06-29 2011-05-18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インク充填方法及びインク充填機構
JP2007105923A (ja) * 2005-10-11 2007-04-26 Sharp Corp サブタンク、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及びサブタンクへのインク充填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3330A (zh) * 2001-07-06 2004-09-2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机
EP1598194A2 (en) * 2002-09-24 2005-11-2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EP1714788A1 (en) * 2005-04-22 2006-10-25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method of removing air of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removing air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184233A (ja) 2009-08-20
US20090201347A1 (en) 2009-08-13
EP2088001A3 (en) 2010-06-09
EP2088001B1 (en) 2011-08-17
CN101503029A (zh) 2009-08-12
US8057030B2 (en) 2011-11-15
EP2088001A2 (en) 2009-08-12
JP5250275B2 (ja) 2013-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03029B (zh) 用于喷墨打印机的供墨系统、供墨方法以及喷墨打印机
JP5316326B2 (ja) 液体収容容器、液体収容容器の組立て方法、液体収容容器の分解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87579B2 (ja) 印字装置
CA2049787C (en)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US6447084B1 (en)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ink-supply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lying ink
US9327504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supply apparatus
CN102131648B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10611166B2 (en) Print device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JP547159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815297B2 (en) Ink jet recording head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having a plurality of ink flow paths
US653064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leaning fluid ejection cartridge and maintenance station
JP7215289B2 (ja) 液滴吐出装置
JPS60198256A (ja) インク貯蔵装置
JP5526504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6347142B2 (ja) 吐出試験方法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H1120798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19025663A (ja) 液体収納容器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5258321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インク供給システム、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インク供給方法、並びに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7183240B2 (ja) 記録装置
JP7483961B2 (ja) 記録装置
CN1152782C (zh) 设有气泡储存室的墨水盒及其制作方法
JP2001239673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媒体収容カートリッジ
JPH0830067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9147319A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
JPH1120179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Chiba, Chiba, Japan

Patentee after: OK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Chiba, Chiba, Japan

Patentee before: Seiko I Infotech Inc.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627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Oki Data Corp.

Address before: Chiba, Chiba, Japan

Patentee before: OK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325

Address after: Tiger gate, 1, 7, 12, Tokyo harbour, Japan

Patentee after: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ki Data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