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68704B - 跨骑式车辆及把手 - Google Patents

跨骑式车辆及把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68704B
CN101468704B CN2008101852677A CN200810185267A CN101468704B CN 101468704 B CN101468704 B CN 101468704B CN 2008101852677 A CN2008101852677 A CN 2008101852677A CN 200810185267 A CN200810185267 A CN 200810185267A CN 101468704 B CN101468704 B CN 1014687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unterweight
handle
tube portion
grasping member
handlebar 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8526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68704A (zh
Inventor
清水博幸
中尾耕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687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87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687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87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跨骑式车辆的把手,其能够增加选择配重或阻尼器的自由度,降低把手振动。左把手(30L)具有把手杆(31)、抓握件(32)和配重(33)。把手杆(31)具有管状形成的管部分(31c)。抓握件(32)装配到管部分(31c)上。配重(33)的一部分布置在管部分(31c)的内侧上,所述部分设置成在管部分(31c)内可相对于把手杆(31)振动。邻接部分(32c)形成在抓握件(32)上,邻接部分(32c)邻接在配重(33)上以缓冲配重(33)的振动。

Description

跨骑式车辆及把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骑式车辆的把手。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降低了驾驶车辆期间所产生的把手振动的技术。
背景技术
把手的常规例子包括具有配重的把手,所述配重布置在管状把手杆内侧上且相对于把手杆振动,以抑制车辆行驶期间所产生的把手振动。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把手中,环形阻尼器装配到容纳在把手杆内的圆柱形配重上,且配重被阻尼器支承在把手杆内以可振动。在这样的把手中,配重和阻尼器的尺寸需要根据在把手内产生的振动的频率和幅值来选择。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开(JP-LT)  No.3-55938
发明内容
本发明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因为在上述常规车把中配重和阻尼器容纳在狭长管状把手杆内,所以选择的自由度低。例如,非常难于在维持阻尼器大小的同时加大配重,或在维持配重大小的同时放大阻尼器。还被考虑的一种方法是,增加装配到配重的阻尼器的个数以响应阻尼器的放大。然而,在此情况中,不幸的是,增加了形成把手的零件个数。
根据以上问题已做出了本发明,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跨骑式车辆及其把手,其能够在抑制零件个数增加的同时增加配重和阻尼器的选择的自由度。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消除以上问题,根据本发明的跨骑式车辆的把手包括:
把手杆,所述把手杆至少在其端部部分处具有管状形成的管部分;
装配到把手杆的管部分上的抓握件;和
配重,具有至少一部分位于把手杆的管部分内,所述配重设置成可相对于把手杆振动,
其中,抓握件具有邻接在配重上的邻接部分以缓冲配重的振动。
为消除以上问题,根据本发明的跨骑式车辆设置有上述把手。
本发明能够在抑制零件个数增加的同时根据振动的频率和幅值更自由地选择配重或阻尼器,这是因为抓握件缓冲了配重的振动。
上述跨骑式车辆是驾驶员骑乘在其上的车辆,其中驾驶员跨骑在座椅上。其实例包括摩托车(包括小型摩托车(motor scooter))、雪地车和四轮沙丘车(buggy)。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设置有把手的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把手的俯视图;
图3是沿图2的线III-III的截面视图;
图4是图3的放大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把手的分解截面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把手的分解截面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把手的分解截面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把手的分解截面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摩托车
2发动机
3前轮
4后轮
5前叉
6下支架
7上支架
11座椅
20车体框架
22主架
30把手
30L、300L、301L、302L、303L:左把手
30R右把手
31把手杆
31c管部分
32抓握件
32c、32e、32i邻接部分
32f、32g邻接表面
33配重
34内侧配重部分
35外侧配重部分
36、37阻尼器
38止动件
41支架
42杆
具体实施形式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例子的设置有把手30的摩托车1的侧视图。图2是把手30的俯视图。图3是沿图2的线III-III的截面视图。图4是图3的放大视图。
如图1所述,除把手30外,摩托车1设置有发动机2、前轮3、后轮4、前叉5和车体框架20。车体框架20包括头部管21和主架22。
头部管21位于车体框架20的前端处。主架22具有连接到头部管21的前端。主架22被设置成从头部管21朝向车体后部部分沿向下倾斜方向延伸,主架22支承了位于其下方的发动机2。后轮4布置到发动机2的后方。后轮4具有接附到后臂6的后端的轴4a。后臂6具有接附到由主架22支承的枢转轴7的前端。后轮4被发动机2的驱动力所旋转,该驱动力是经由链条和带从发动机2传输的,该链条和带未示出。座椅11布置在后轮4上方,且驾驶员跨骑且乘坐在座椅11上。
头部管21可旋转地支承着布置在头部管21的内侧上的转向轴(未示出)。转向轴具有接附到上支架8的上端和接附到下支架9的下端。上支架8和下支架9具有保持前叉5的上部部分的左端和右端部分。前轮3布置在前叉5之间。前叉5支承前轮3的轴3a。把手30接附到前叉5的上端。把手30左右旋转,其中前叉5和前轮3定心在转向轴上。
如图2所示,在所述实例中,作为所谓的分离型把手的把手30设置有右把手30R和左把手30L。右把手30R和左把手30L具有几乎相同的构造,且在此将主要描述左把手30L。
如图2或图3所示,左把手30L设置有把手杆31、由驾驶员抓握的抓握件32、被支承为在把手杆31内的多个位置处可振动的配重33、以及容纳在把手杆31内且可振动地支承配重33的阻尼器36、37。配重33相对于把手杆31而发生相对振动,以抑制把手30L的振动。
把手杆31具有固定到车体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心侧。特别地,圆柱形接附部分31b设置在把手31的沿车辆宽度方向(在图2中以W示出的方向)的中心侧端部部分31a上。装配到前叉5的上端上的接附部分31b固定到上端。
把手杆31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从端部部分31a(见图3)向外延伸的管状管部分31c。开关单元39设置在管部分31c的中心部分附近,开关单元39具有用于开启车灯(闪光灯)等的开关(见图2)。开关单元39具有环形形状,且管部分31c插入在开关单元39内。
如图3所示,抓握件32装配到管部分31c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端部部分(在延伸方向上的管部分31c的端部部分侧)。抓握件32由弹性材料(例如,橡胶)制成。抓握件32具有覆盖在管部分31c的外周向表面上的管部分32a和邻接部分32c。邻接部分32c邻接在配重33上,以缓冲配重33的振动。邻接部分32c将在后文中详细描述。
如图2所示,杆42设置在抓握件32的前方。杆42由接附到把手杆31的管部分31c的支架41所支承。例如为离合器杆或制动器杆的杆42旋转到抓握件32侧,以分离布置在发动机2内的离合器或致动后轮制动器。
如图3所示,配重33具有位于抓握件32的内侧上(端部部分32b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心侧上)的内侧配重部分34,和位于抓握件32的外侧上(端部部分32b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上)且向外暴露的外侧配重部分35。内侧配重部分34具有圆柱形主干部分34a,主干部分34a具有外周向表面,外周向表面具有不平整性且具有不均匀的外径,主干部分34a还具有多个(在此两个)外径小于主干部分34a的外径的阻尼器保持部分34b、34c。主干部分34a和阻尼器保持部分34b、34c在直径方向上位于把手杆31的管部分31c的内侧上。主干部分34a的外径略微小于管部分31c的内径。在主干部分34a和管部分31c之间提供间隙。
阻尼器36、37设置在内侧配重部分34的两个端部部分的附近。阻尼器的位置在管部分31c的延伸方向上相互分开。特别地,阻尼器保持部分34b、34c位于彼此相对的侧部上,且主干部分34a设置在其间。具有环形形状的阻尼器36、37分别装配到阻尼器保持部分34b、34c上,因此限定了阻尼器36、37在内侧配重部分34的外周向表面上的位置。
阻尼器36、37由弹性材料制成(例如,橡胶)。阻尼器的外周向表面与管部分31c的内周向表面接触。因此,阻尼器36、37可振动地将配重33支承在管部分31c内,且吸收了配重33的振动。
外侧配重部分35通过螺栓39固定到内侧配重部分34,所述外侧配重部分35布置为与内侧配重部分34在管部分31c的延伸方向上对齐。即,如图4所示,螺栓孔34e形成在内侧配重部分34上。孔35a形成在外侧配重部分35的中心处,孔35a穿透外侧配重部分35。螺栓39装配到螺栓孔34e和孔35a内。凹陷部分35b形成在外侧配重部分35内,凹陷部分35b容纳螺栓39的头部部分39a。
外侧配重部分35的外径大于内侧配重部分34的外径。特别地,外侧配重部分35具有小直径部分35c,小直径部分35c的外径几乎与管部分31c的内径相等,外侧配重部分35还具有大直径部分35d,大直径部分35d的直径大于整体形成的小直径部分35c的直径。在图4所示实例,大直径部分35d的外径几乎与抓握件32的管部分32a的直径相同。大直径部分35d在直径方向上位于小直径部分35c的外侧上,且位于沿车辆宽度方向与抓握件32的端部部分32b分开的位置上。
小直径部分35c形成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突出到中心侧(内侧配重部分34侧)。小直径部分35c具有邻接在内侧配重部分34的端表面34d上的端表面35e。
配重33在管部分31c内的移动被圆柱形止动件38控制。特别地,如在图4中示出,止动件38具有在直径方向上向外弯曲的第一端部边缘38a,端部边缘38a被制约(catch)到管部分31c的端部部分31d。沟槽部分37a形成在阻尼器37的外周向表面内,沟槽部分37a在周向方向上延伸。止动件38具有在直径方向上弯曲向中心侧的第二端部边缘38b,第二端部边缘38b被制约(catch)到阻尼器37的沟槽部分37a。多个(在此两个)孔31f、31f形成在管部分31c内,孔31f、31f在直径方向上穿透管部分31c。板簧部分38c、38c形成在止动件38内,板簧38c、38c在直径方向上弹性地向外打开。板簧部分38c、38c分别装配到管部分31c的孔31f、31f内。因此,配重33在管部分31c内的移动被控制。
在此将描述形成在抓握件32上的邻接部分32c。邻接部分32c形成在抓握件32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端部部分32b上。邻接部分32c在把手杆31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上邻接在配重33上,以缓冲配重33的振动。
如图4所示,在所述实例中,抓握件32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延伸超出管部分31c的端部部分31d的管部分32a,和位于沿车辆宽度方向与端部部分31d向外分开的位置上的端部部分32b。沿直径方向从端部部分32b延伸到管部分32a的中心侧的邻接部分32c邻接在外侧配重部分35的小直径部分35c的外周向表面上。邻接部分32c可振动地支承位于与阻尼器37分开的位置上的配重33。在直径方向上延伸向中心侧的邻接部分32c具有环形形状,且邻接部分32c的整个内周向表面与小直径部分35c的外周向表面接触。
上述的左把手30L设置有把手杆31,把手杆31具有管状形成的管部分31c、装配到把手杆31的管部分31c上的抓握件32、和配重33,该配重的一部分位于把手杆31的管部分31c内并且被设置成可相对于把手杆31振动。邻接部分32c形成在抓握件32上,邻接部分32c邻接在配重33上以缓冲配重33的振动。因为配重33的振动被左侧把手30L内的抓握件32缓冲,所以能够在抑制零件个数增加的同时,根据振动的频率和幅值更自由地选择配重33或阻尼器36、37。
在左把手30L内,位于抓握件32的外侧上的配重33具有暴露于外侧的外侧配重部分35。因此,能够增加对配重大小的选择的自由度。
在左把手30L内,配重33具有位于抓握件32的内侧上的内侧配重部分34,和直径大于内侧配重部分34的直径的外侧配重部分35。因此,配重33的质量能够增加,且把手30L的振动能够更有效地降低。
在左把手30L内,邻接部分32c位于管部分31c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上。因此,在把手杆31的端部部分31d附近内的振动能够更有效地降低。
在左把手30L中,抓握件3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超出把手杆31,且邻接部分32c形成在抓握件32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端部部分32b上。因此,在抓握件32内位于把手杆31的端部部分31d的外侧上的部分也根据配重33的振动而弹性变形。即使当把手杆31的振动幅值大时,也能够有效地降低振动。
在左把手30L内,配重33的位于抓握件32的外侧上的外侧配重部分35被设置成向外暴露。邻接部分32c邻接在外侧配重部分35上。因此,能够有效地降低把手30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上的振动。
抓握件32具有覆盖在管部分31c的外周向表面上的管部分32a。在直径方向上从管部分32a的端部部分32b延伸到管部分31c的中心侧的邻接部分32c邻接在外侧配重部分35的外周向表面上。因此,邻接部分32c沿配重33的振动方向(管部分31c的直径方向)邻接在外侧配重部分35上,且能够更有效地缓冲左把手30L的振动。
左把手30L设置有阻尼器36、37,所述阻尼器36、37容纳在把手杆31的管部分31c内且可振动地将配重33支承在管部分31c的内侧上。因此,具有不同弹性模量的弹性材料能够适合作为形成阻尼器36、37和抓握件32的材料。能够通过改变形成阻尼器36、37和抓握件32的弹性材料的弹性模量而有效地降低宽频范围的振动。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左把手30L,而是能够进行多种改变。例如,在上述的左把手30L内,邻接部分32c邻接在外侧配重部分35的小直径部分35c的外周向表面上。然而,邻接部分可以形成在它邻接在小直径部分35c的端部表面35e的位置处。
图5是作为实施例的例子的左把手300L的分解截面视图。在图5中,与以上所述的部分相同的部分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且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如在图5中示出,在左把手300L内,邻接部分32e在直径方向上从抓握件32的管部分32a的内周向表面突出到管部分32a的中心侧。邻接部分32e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表面32h邻接在小直径部分35c的端部表面35e上。在图5中示出的例子中,邻接部分32e夹在小直径部分35c的端部表面35e和管部分31c的端部部分31d之间。
在上述说明中,邻接部分32c、32e在直径方向上从抓握件32的内周向表面突出到中心侧。然而,可以通过增加配重33的外径而使抓握件32的内周向表面与配重33的外周向表面接触。
图6示出了作为实施例的例子的左把手301L的分解截面视图。在图6中,与以上所述的部分相同的部分也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且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如在图6中示出,在左把手301L内,外侧配重部分35具有形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的锥形形状的锥形部分35f。形成在抓握件32的端部部分32b的内周向表面上的邻接表面32f邻接在锥形部分35f的外周向表面上。
在以上的描述中,抓握件32的邻接部分32c或邻接表面32f在把手杆31的管部分31c的直径方向上邻接在配重33上。然而,邻接部分可以在把手杆31的延伸方向上邻接在配重33上。图7是根据实施例的左把手302L的分解截面视图。在图7中,与以上所述的部分相同的部分也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且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如在图7中示出,在左把手302L内,抓握件32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端部表面是邻接表面32g。即,邻接表面32g在把手杆31的延伸方向上邻接在外侧配重部分35的大直径部分35d上。
在以上的描述中,邻接部分32c、32e或邻接表面32f、32g设置在管部分31c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上。然而,邻接部分可以形成在抓握件32上,其中邻接部分沿直径方向穿透管部分31c且邻接在配重33上。图8是作为实施例的例子的左把手303L的截面视图。如在图8中示出,在左把手303L内,小直径部分34f形成在内侧配重部分34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心侧,小直径部分34f的直径小于主干部分34a的直径。多个(在此两个)孔31g、31g形成在管部分31c内,孔31g、31g在直径方向上穿透管部分31c。另一方面,邻接部分32i、32i形成在抓握件32的内周向表面上,邻接部分32i、32i在直径方向上突出到中心侧。邻接部分32i、32i装配到孔31g、31g内,且其尖端部邻接在小直径部分34f的外周向表面上。
管部分31c被设置成在把手杆31内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端部部分31a到外侧端部部分31d。然而,管部分31c可以仅设置在使得配重33被布置在把手杆31内的部位处。
当相对于把手杆31旋转的节流阀设置在右把手30R上且右把手30R的抓握件32相对于节流阀旋转时,右把手30R的抓握件32不需要邻接在布置在抓握件内的配重33上(与左把手30L不同)以允许抓握件32和节流阀的平滑旋转。
在以上的描述中,使用摩托车1作为例子描述了跨骑式车辆。然而,本发明可以应用于雪地车和四轮沙丘车等。

Claims (6)

1.一种跨骑式车辆的把手,包括:
把手杆,所述把手杆至少在其端部部分处具有管状成形的管部分;
抓握件,所述抓握件装配到所述把手杆的管部分上;
配重,所述配重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把手杆的管部分内,所述配重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把手杆振动,所述配重具有位于所述抓握件的外侧且向外暴露的外侧配重部分,以及
至少一个阻尼器,所述至少一个阻尼器容纳在所述把手杆的管部分内,且可振动地将所述配重支承在所述管部分的内侧,
其中,所述抓握件具有邻接在所述配重上的邻接部分,以缓冲所述配重的振动,并且所述抓握件的邻接部分仅邻接在所述配重的外侧配重部分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把手,其中,所述配重还具有位于所述抓握件的内侧上的内侧配重部分,并且所述外侧配重部分的直径大于所述内侧配重部分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把手,其中,所述邻接部分沿车辆宽度方向位于所述管部分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把手,其中,所述抓握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超出所述把手杆,且所述邻接部分沿车辆宽度方向形成在所述抓握件的外侧端部部分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把手,其中,所述抓握件具有覆盖在所述管部分的外周向表面上的管部;且所述邻接部分沿直径方向从所述管部的端部部分延伸到所述管部分的中心侧,且所述邻接部分邻接在所述外侧配重部分的外周向表面上。
6.一种跨骑式车辆,设置有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
CN2008101852677A 2007-12-28 2008-12-24 跨骑式车辆及把手 Active CN1014687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41407 2007-12-28
JP2007341407A JP2009161020A (ja) 2007-12-28 2007-12-28 鞍乗型車両、及びそのハンドル
JP2007-341407 2007-1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68704A CN101468704A (zh) 2009-07-01
CN101468704B true CN101468704B (zh) 2011-04-06

Family

ID=40826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852677A Active CN101468704B (zh) 2007-12-28 2008-12-24 跨骑式车辆及把手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09161020A (zh)
CN (1) CN101468704B (zh)
TW (1) TWI35602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35809A (zh) * 2015-11-17 2016-01-13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手把管装饰头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25657B2 (ja) * 2005-12-14 2012-05-0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ハンドル及び車両
JP5563954B2 (ja) * 2010-10-29 2014-07-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ナックルガード取付け構造
JP5694854B2 (ja) * 2011-06-01 2015-04-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ハンドルウェイト取り付け構造
JP6185803B2 (ja) * 2013-09-20 2017-08-23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防振ハンドル
JP6118855B2 (ja) * 2015-08-20 2017-04-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ハンドルウェイト取付構造
KR102512287B1 (ko) * 2021-05-17 2023-03-20 유수호 이륜차 진동감쇠용 댐퍼
JP7474798B2 (ja) 2022-03-29 2024-04-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ハンドルグリップ構造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82148A (zh) * 2005-12-14 2007-06-2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车辆把手及车辆
CN101088847A (zh) * 2007-07-13 2007-12-19 力帆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摩托车方向把管平衡机构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82148A (zh) * 2005-12-14 2007-06-2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车辆把手及车辆
CN101088847A (zh) * 2007-07-13 2007-12-19 力帆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摩托车方向把管平衡机构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4-217070A 2004.08.05
JP特开平10-67376A 1998.03.10
JP特开平7-187044A 1995.07.25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35809A (zh) * 2015-11-17 2016-01-13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手把管装饰头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68704A (zh) 2009-07-01
TWI356024B (en) 2012-01-11
JP2009161020A (ja) 2009-07-23
TW200940403A (en) 2009-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68704B (zh) 跨骑式车辆及把手
JPH08509446A (ja) 自動二輪用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JPH1120770A (ja) チェーン駆動車両のチェーンローラ構造
JP2006194427A (ja) スプリング用スペーサ、スプリング、サスペンション用スプリング、装置、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及び車両
US9933065B2 (en) Vehicular gear transmission structure
CN100422594C (zh) 车辆的缓冲组件
WO2013192622A1 (en) Bicycle rear suspension with a two axis wheel path
JP2002356189A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保護装置
US20180346063A1 (en) Straddled vehicle
JP2011057021A (ja) サブフレーム支持構造
JP2009227118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高調整装置
JP6316042B2 (ja) エンジンのマウント構造
JP3159303U (ja) 鞍乗型車両、及びそのハンドル
US8439380B2 (en) Front structure of saddle type vehicle
JP2003011719A (ja) 車両のヘッドランプ取付構造
JP2003160059A (ja) 商業用車両の支持構造
JP6282497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ハンドルマウント構造
JP3157631U (ja) 車両
JP6035047B2 (ja) 車両用ブッシュ構造及び車両
JP2016203827A (ja) 車両
CN112644634B (zh) 骑乘式车辆
JP2009103225A (ja) 車両
US7740095B2 (en) Vehicle including frame, swing arm and side-supported damper
JP2004108431A (ja)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KR102418628B1 (ko) 자동차의 후륜 현가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