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48647B - 打印带和打印盒 - Google Patents

打印带和打印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48647B
CN101448647B CN200780018101XA CN200780018101A CN101448647B CN 101448647 B CN101448647 B CN 101448647B CN 200780018101X A CN200780018101X A CN 200780018101XA CN 200780018101 A CN200780018101 A CN 200780018101A CN 101448647 B CN101448647 B CN 1014486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material
adhesive layer
printed
medium
type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1810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48647A (zh
Inventor
山田真理子
加藤努
长江强
太田喜代一
堀内誉史
伊藤明
山口晃志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30330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90506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486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486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486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4864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2/00Ink-ribbon cartri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4Cassettes or cartridges containing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tape, for setting into print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32Detachable carriers or holders f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mechanism

Landscapes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 Adhesive Ta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产生打印带的打印盒,该打印盒的结构即使当采用的被打印介质是薄膜时,也可避免对于打印带在打印盒中的薄膜带的馈送性能和打印带粘贴至粘附体时的处理有不利影响。由打印盒形成的打印带(5)由第一带(11)和第二带(13)构成。在第一带(11)中,第一基底材料(31)和被打印介质(33)通过第一粘合层(32)来层叠。在第二带(13)中,第二粘合层(51)层叠在第二基底材料(52)上。当被打印介质(33)涂敷墨(41)的打印表面(11A)和第二粘合层(51)彼此重叠时,第二带(13)粘贴至第一带(11)以形成打印带(5)。

Description

打印带和打印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产生层合型打印带(下文中称为“层合带”)或接受型打印带(下文中称为“非层合带”)的打印盒。 
背景技术
传统上,其中安装有打印盒的带式打印机已经用来产生其上打印字符等的打印带。可在带式打印机中产生的各种打印带中的一种打印带是由膜带形成的“层合带”,粘合带粘附至该膜带的打印背面(例如,参见专利文件1)。 
还有,传统上,其中安装有打印盒的带式打印机已经用来产生其上打印字符等的打印带。可在带式打印机中产生的各种打印带中的一种打印带是由接受片和剥离片形成的“非层合带”,接受片和剥离片用粘合剂彼此粘合(例如,参见专利文件2)。 
专利文件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公报第H8(1996)-58211号(第3至4页和图2) 
专利文件2: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公报第H8(1996)-58211号(第6至7页和图4)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要解决的问题,在传统的“层合带”的情况下,其膜带的厚度约为38μm且其粘合带的厚度约为50μm至60μm(其基底材料厚度:12μm至20μm),因此打印带的厚度约为100μm。为此,当传统的“层合带”粘贴至粘附体的曲面时,由于打印带厚度所造成的弹性不足之类,传统的“层合带”可能会逐渐从粘附体的曲面脱开。
还有,而传统的“非层合带”具有构成接受片的基底膜,该接受片厚为38μm或以上。因此,当传统的“非层合带”粘贴至粘附体时,即使当接受片设置成透明的以不可见从而可强调打印字符之类时,也趋于在视觉上识别出接受片的轮廓。 
此外,当传统的“非层合带”粘贴至粘附体的曲面时,由于被打印介质的厚度所造成的弹性不足之类,传统的“非层合带”可能会逐渐从粘附体的曲面脱开。 
因此,例如,要求膜带或基底膜较薄,但是仅将膜带或基底膜设置成很薄可能对于打印盒中膜带的馈送性能和打印带粘贴至粘附体时打印带的处理有不利影响。 
鉴于上述情况作出本发明,且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以上问题,并提供一种用于产生打印带的打印盒,该打印带包括如下结构,即使当采用的被打印介质是薄膜时,该结构也可避免对于打印盒中膜带的馈送性能和打印带粘贴至粘附体时打印带的处理的不利影响。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根据权利要求1的内容,提供一种打印带,该打印带包括:第一基底材料;被打印介质;第一粘合层,该第一粘合层由插设在第一基底材料和被打印介质之间的第一粘合剂形成;第二基底材料;以及第二粘合层,第二粘合层由涂敷至第二基底材料的第二粘合剂形成,其中,被打印介质采用第一粘合层粘附至其的表面的背面作为其打印表面。 
根据权利要求2的内容,还提供根据权利要求1的打印带,其中,第一粘合层和被打印介质之间的粘合力小于第二粘合层和被打印介质之间的粘合力。 
根据权利要求3的内容,还提供一种打印带,该打印带包括:第一基底材料;被打印介质;第一粘合层,第一粘合层由插设在第一基底材料和被打印介质之间的第一粘合剂形成;第三基底材料;第三粘合层,第三粘合层由涂敷至第三基底材料的第一表面侧的第三粘合剂形成;第四基底材料;以及第四粘合层,第四粘合层由插设在第三基底材料的第二表面侧和第四基底材料之间的第四粘合剂形成,其中,被打印介质采用第一粘合层粘附至其的表面的背面作为 其打印表面。 
根据权利要求4的内容,还提供根据权利要求3的打印带,其中,第一粘合层和被打印介质之间的粘合力小于第三粘合层和被打印介质之间的粘合力。 
根据权利要求5的内容,还提供根据权利要求2或4的打印带,其中,第一粘合剂以预定的图案均匀地分散。 
根据权利要求6的内容,还提供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的打印带,其中,在被打印介质的打印表面侧上形成热敏着色剂的印记。 
根据权利要求7的内容,还提供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的打印带,其中,在被打印介质的打印表面侧上形成墨的印记。 
根据权利要求8的内容,还提供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的打印带,其中,第一基底材料的宽度和被打印介质的宽度彼此不同。 
根据权利要求9的内容,还提供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的打印带,其中,第一基底材料是透明的。 
根据权利要求10的内容,还提供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的打印带,其中,第一基底材料是不透明的。 
根据权利要求11的内容,还提供根据权利要求10的打印带,其中,第一基底材料预先设有标示被打印介质的打印表面的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的标记。 
根据权利要求12的内容,还提供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的打印带,其中,在第一基底材料中预先设置半切口。 
根据权利要求13的内容,还提供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打印带,其中,在第二基底材料中预先设置半切口。 
根据权利要求14的内容,还提供根据权利要求3或4的打印带,其中,在第四基底材料中预先设置半切口。 
根据权利要求15的内容,还提供一种容纳第一带和第二带的打印盒,设计成安装在具有打印位置的打印装置上,其中,第一带包括:第一基底材料;被打印介质;以及第一粘合层,该第一粘合层由插设在第一基底材料和被打印介质之间的第一粘合剂形成,第二带包括:第二基底材料;以及第二粘合层,该第二粘合层由涂敷至第二基底材料的第二粘合剂形成,并且被打印介质采用 第一粘合层粘附至其的表面的背面作为其打印表面。 
根据权利要求16的内容,还提供根据权利要求15的打印盒,其中,第一粘合层和被打印介质之间的粘合力小于第二粘合层和被打印介质之间的粘合力。 
根据权利要求17的内容,还提供一种容纳第一带和第三带的打印盒,设计成安装在具有打印位置的打印装置上,其中,第一带包括:第一基底材料;被打印介质;以及第一粘合层,该第一粘合层由插设在第一基底材料和被打印介质之间的第一粘合剂形成,第三带包括:第三基底材料;第三粘合层,该第三粘合层由涂敷至第三基底材料的第一表面侧的第三粘合剂形成;第四基底材料;以及第四粘合层,该第四粘合层由插设在第三基底材料的第二表面侧和第四基底材料之间的第四粘合剂形成,其中,被打印介质采用第一粘合层粘附至其的表面的背面作为其打印表面。 
根据权利要求18的内容,还提供根据权利要求17的打印盒,其中,第一粘合层和被打印介质之间的粘合力小于第三粘合层和被打印介质之间的粘合力。 
根据权利要求19的内容,还提供根据权利要求16或18的打印盒,其中,第一粘合剂以预定的图案均匀地分散。 
根据权利要求20的内容,还提供根据权利要求15至19中任一项的打印盒,其中,在被打印介质的打印表面侧上形成热敏着色剂的印记。 
根据权利要求21的内容,还提供根据权利要求15至20中任一项的打印盒,还容纳具有墨面的墨带,其中,墨带的墨面和被打印介质的打印表面在打印装置的打印位置彼此面对。 
根据权利要求22的内容,还提供根据权利要求21的打印盒,其中,打印头设置在打印装置的打印位置,墨带的宽度比被打印介质的宽度宽,并且当被打印介质的打印表面通过墨带的墨面与打印装置的打印头面对时,被打印介质被墨带覆盖,从而相对于打印装置的打印头隐藏被打印介质。 
根据权利要求23的内容,还提供根据权利要求15至22中任一项的打印盒,其中,第一基底材料的宽度和被打印介质的宽度彼此不同。
根据权利要求24的内容,还提供根据权利要求15至23中任一项的打印盒,其中,第一基底材料是透明的。 
根据权利要求25的内容,还提供根据权利要求15至23中任一项的打印盒,其中,第一基底材料是不透明的。 
根据权利要求26的内容,还提供根据权利要求25的打印盒,其中,第一基底材料预先设有标示被打印介质的打印表面的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的标记。 
根据权利要求27的内容,还提供根据权利要求15至22中任一项的打印带,其中,在第一基底材料中预先设置半切口。 
根据权利要求28的内容,还提供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的打印盒,其中,在第二基底材料中预先设置半切口。 
根据权利要求29的内容,还提供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的打印盒,其中,在第四基底材料中预先设置半切口。 
根据权利要求30的内容,还提供一种打印盒,双侧粘合带、墨带和多层层合带各自卷绕在该打印盒中且该打印盒安装在打印装置上,其中,多层层合带包括:处理辅助膜,该处理辅助膜是基底材料;薄层合膜,该薄层合膜在其第一表面侧上具有打印表面,墨带的墨将转印至打印表面;以及弱粘合层,该弱粘合层由弱粘合剂形成,弱粘合剂涂敷在处理辅助膜和薄层合膜的第二表面侧之间并用于粘附,且使弱粘合层可与薄层合膜分离,并且双侧粘合带包括:基底膜;第一粘合层,该第一粘合层由第一粘合剂形成,该第一粘合剂涂敷至基底膜的第一表面侧且用于粘附薄层合膜的第一表面侧;剥离片,该剥离片粘附至基底膜的第二表面侧;以及第二粘合层,该第二粘合层涂敷在基底膜的第二表面侧和剥离片之间且由第二粘合剂形成,其中,当双侧粘合带和多层层合带用第一粘合层粘附在一起时,形成打印带,且从打印装置排出打印带。 
根据权利要求31的内容,还提供一种打印盒,单层粘合带、墨带和多层层合带各自卷绕在该打印盒中且该打印盒安装在打印装置上,其中,多层层合带包括:处理辅助膜,该处理辅助膜是基底材料;薄层合膜,该薄层合膜在薄层合膜的第一表面侧上具有打印表面,墨带的墨将转印至打印表面;以及弱粘合层,该弱粘合层由弱粘合剂形成,该弱粘合剂涂敷在处理辅助膜和薄层合膜 的第二表面侧之间并用于粘附,且使弱粘合层可与薄层合膜分离,并且单层粘合带包括:剥离片;以及第三粘合层,第三粘合层涂敷至剥离片的第一表面侧且由第三粘合剂形成,其中,当单层粘合带和多层层合带用第三粘合层粘附在一起时,形成打印带,且从打印装置排出打印带。 
根据权利要求32的内容,还提供根据权利要求30或31的打印盒,其中,处理辅助膜的宽度和薄层合膜的宽度彼此不同。 
根据权利要求33的内容,还提供根据权利要求30至32中任一项的打印盒,其中,处理辅助膜是透明的。 
根据权利要求34的内容,还提供根据权利要求33的打印盒,其中,处理辅助膜是有色的或有图案的。 
根据权利要求35的内容,还提供根据权利要求34的打印盒,其中,处理辅助膜预先设有标示薄层合膜的打印表面的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的标记。 
根据权利要求36的内容,还提供根据权利要求30或31的打印盒,其中,在处理辅助膜中预先设置半切口。 
根据权利要求37的内容,还提供根据权利要求30或31的打印盒,其中,在剥离片中预先设置半切口。 
发明效果 
换句话说,在根据权利要求1和2的内容的打印带中,第二基底材料用第二粘合层粘附至被打印介质的打印表面。然后,从被打印介质上去除第二基底材料,在将露出的第二粘合层粘贴至粘附体后,将用第一粘合层粘附至被打印介质的第一基底材料去除。结果,第一粘合层与第一基底材料一起从被打印介质上去除,然后,被打印介质的打印表面用第二粘合层粘贴至粘附体。因此,可将“层合带”粘贴至粘附体。 
在根据权利要求3和4的内容的打印带中,第三基底材料用第三粘合层粘附至被打印介质的打印表面。然后,从第三基底材料去除第四基底材料,在将露出的第四粘合层粘贴至粘附体后,将用第一粘合层粘附至被打印介质的第一基底材料从被打印介质上去除。结果,第一粘合层与第一基底材料一起从被打印介质上去除,然后,被打印介质的打印表面处于用第三粘合剂粘附至第三基 底材料的状态,第三基底材料用第四粘合层粘贴至粘附体。因此,可将“层合带”粘贴至粘附体。 
在本发明的打印带中,被打印介质用第一粘合层粘附至第一基底材料,且可至少通过第一基底材料的厚度保持刚性。 
当被打印介质粘贴至粘附体时,第一基底材料粘附至被打印介质,从而被打印介质因此可至少通过第一基底材料的厚度保持刚性。因此,无论构成“层合带”的被打印介质多薄,都可将“层合带”牢牢地粘贴到粘附体。 
在根据权利要求5的内容的打印带中,当被打印介质粘贴至粘附体时,第一基底材料用第一粘合层粘附至被打印介质。因此,被打印介质因此可至少通过第一基底材料的厚度保持刚性,并且无论被打印介质多薄,都可将被打印介质牢牢地粘贴至粘附体。用于形成第一粘合层的第一粘合剂以预定的图案均匀地分散。因此,即使被打印介质粘贴至粘附体,也可容易地作出用于从被打印介质上剥离第一基底材料的线索,此后,易于从被打印介质上去除第一基底材料。 
预定图案的例子包括条纹图案、网格图案和圆点图案。 
本发明的打印带例如包括根据权利要求6的内容的热敏型打印带和根据权利要求7的内容的热转印型打印带。 
因为在根据权利要求8的内容的打印带中,第一基底材料的宽度和被打印介质的宽度彼此不同,可容易地区分第一基底材料,且在从被打印介质上剥离第一基底材料时很方便。 
在根据权利要求9的打印带中,因为第一基底材料是透明的,可在视觉上辨认被打印介质的打印表面上的打印字符,且可确认打印带的上下方向。因此,在将打印带粘贴至粘附体时很方便。 
在根据权利要求10的内容的打印带中,第一基底材料用第一粘合层粘附至被打印介质。然后,第一基底材料是不透明的,因此具有隐藏性能。因此,无法通过第一基底材料在视觉上辨认被打印介质,从而可隐藏被打印介质的打印内容。因此,可实现对于被打印介质的打印内容的保密效果。 
在根据权利要求11的内容的打印带中,第一基底材料预先设有标示被打 印介质的打印表面的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的标记。因此,即使无法在视觉上辨认被打印介质,只要将该标记用作线索,也就绝不会弄错被打印介质的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从而可将被打印介质粘贴至粘附体。 
在根据权利要求12的内容的打印带中,可通过半切口从被打印介质上容易地去除第一基底材料。 
在根据权利要求13的内容的打印带中,第二基底材料用第二粘合层粘附至被打印介质。然后,当沿着半切口从被打印介质上去除第二基底材料的一部分以将被打印介质粘贴至粘附体时,露出第二粘合层的一部分,从而被打印介质的一部分可用第二粘合层的该部分粘贴至粘附体。此时,第二基底材料的余下部分仍然粘附至被打印介质,被打印介质因此可通过第二基底材料的余下部分的刚度保持刚性。因此,无论被打印介质多薄,都可将被打印介质的一部分牢牢地粘贴至粘附体,而不会产生皱纹。 
此后,因为当从被打印介质上去除第二基底材料的余下部分时露出第二粘合层的余下部分,可用第二粘合层的余下部分将被打印介质的余下部分粘贴至粘附体。此时,通过粘贴至粘附体的被打印介质的部分,被打印介质可因此保持张力。因此,无论被打印介质多薄,都可将被打印介质的余下部分牢牢地粘贴至粘附体,而不会产生皱纹。 
换句话说,通过沿着半切口从被打印介质上重复地剥离第二基底材料的一部分,可一步一步地将被打印介质粘贴至粘附体。这有利于将被打印介质牢牢地粘贴至粘附体而不会产生皱纹。 
在根据权利要求14的内容的打印带中,第三基底材料用第三粘合层粘附至被打印介质,从而被打印介质与第三基底材料形成一体。然后,当沿着半切口从第三基底材料去除用第四粘合层粘附至第三基底材料的第四基底材料的一部分以将被打印介质粘贴至粘附体时,露出第四粘合层的一部分,从而可用第四粘合层的该部分将与第三基底材料一体的被打印介质的一部分粘贴至粘附体。此时,第四基底材料的余下部分仍然通过第三基底材料粘附至被打印介质,从而被打印介质因此可通过第四基底材料的余下部分的刚度保持刚性。因此,无论被打印介质多薄,都可将被打印介质的一部分牢牢地粘贴至粘附体, 而不会产生皱纹。 
此后,因为当从与被打印介质一体的第三基底材料去除第四基底材料的余下部分时露出第四粘合层的余下部分,可用第四粘合层的余下部分将与第三基底材料一体的被打印介质的余下部分粘贴至粘附体。此时,通过粘贴至粘附体的被打印介质的部分,被打印介质可因此保持张力。因此,无论被打印介质多薄,都可将被打印介质的余下部分牢牢地粘贴至粘附体,而不会产生皱纹。 
换句话说,通过沿着半切口从与被打印介质一体的第三基底材料重复地剥离第四基底材料的部分,可一步一步地将被打印介质粘贴至粘附体。这有利于将被打印介质牢牢地粘贴至粘附体而不会产生皱纹。 
在根据权利要求15的内容的打印盒中,被打印介质用第一粘合层粘附至第一基底材料,且被打印介质可至少通过第一基底材料的厚度保持刚性。结果,可确保本发明的打印盒内的馈送性能。 
当被打印介质粘贴至粘附体时,第一基底材料粘附至被打印介质,从而被打印介质因此可至少通过第一基底材料的厚度保持刚性。因此,无论被打印介质多薄,都可将被打印介质牢牢地粘贴至粘附体。 
在根据权利要求16的内容的打印盒中,当打印盒安装在打印装置中时,由第一带和第二带构成的打印带可从打印装置排出。对于从打印装置排出的打印带,第二基底材料用第二粘合层粘附至被打印介质的打印表面。然后,从被打印介质上去除第二基底材料,在将露出的第二粘合层粘贴至粘附体后,将用第一粘合层粘附至被打印介质的第一基底材料从被打印介质上去除。结果,第一粘合层与第一基底材料一起从被打印介质上分离,然后,被打印介质的打印表面用第二粘合层粘贴至粘附体。因此,可将“层合带”粘贴至粘附体。 
在根据权利要求17至18的内容的打印盒中,当打印盒安装在打印装置中时,由第一带和第三带构成的打印带可从打印装置排出。对于从打印装置排出的打印带,第三基底材料用第三粘合层粘附至被打印介质的打印表面。然后,从第三基底材料去除第四基底材料,在将露出的第四粘合层粘贴至粘附体后,将用第一粘合层粘附至被打印介质的第一基底材料从被打印介质上去除。结果,第一粘合层与第一基底材料一起从被打印介质上分离,然后,被打印介质 的打印表面侧处于用第三粘合剂粘附至第三基底材料的状态,第三基底材料用第四粘合层粘贴至粘附体。因此,可将“层合带”粘贴至粘附体。 
在根据权利要求19的内容的打印盒中,被打印介质用第一粘合层粘附至第一基底材料,且被打印介质可至少通过第一基底材料的厚度保持刚性。结果,可确保本发明的打印盒内的馈送性能。用于形成第一粘合层的第一粘合剂以预定图案均匀地分散,从而第一粘合剂绝不容易地从被打印介质和第一基底材料之间突出。因此,可进一步稳定被打印介质在本发明的打印盒内的馈送性能。 
当被打印介质粘贴至粘附体时,第一基底材料用第一粘合层粘附至被打印介质。因此,被打印介质因此可至少通过第一基底材料的厚度保持刚性,并且无论被打印介质多薄,都可将被打印介质牢牢地粘贴至粘附体。用于形成第一粘合层的第一粘合剂以预定的图案均匀地分散。因此,即使被打印介质粘贴至粘附体,也可容易地作出用于从被打印介质上剥离第一基底材料的线索,此后,易于从被打印介质上去除第一基底材料。 
预定图案的例子包括条纹图案、网格图案和圆点图案。 
本发明的打印盒例如包括根据权利要求20的内容的热敏型打印带和根据权利要求21的内容的热转印型打印带。 
在权利要求22的打印盒中,当用打印装置的打印头在被打印介质上形成印记时,被打印介质的打印表面通过墨带的墨面与打印装置的打印头相对。此时,被打印介质被墨带覆盖,从而相对于打印装置的打印头隐藏被打印介质。此外,墨带的宽度比被打印介质的宽度宽。为此,即使在打印时墨带沿宽度方向移位,也可保持通过墨带相对于打印装置的打印头隐藏被打印介质的状态。因此,在打印时由带式打印机的热能头产生的热通过墨带传递至被打印介质,从而热不会直接传递至被打印介质。因此,因为在不受热的不利影响的状态下在被打印介质上形成印记,所以打印质量优秀且打印外观也很优秀。 
因为在根据权利要求23的内容的打印盒中,第一基底材料的宽度和被打印介质的宽度彼此不同,可容易地区分第一基底材料,且在从被打印介质上剥离第一基底材料时很方便。 
在根据权利要求24的打印盒中,因为第一基底材料是透明的,可在视觉 上辨认被打印介质的打印表面上的打印字符,且可确认打印带的上下方向。因此,在将打印带粘贴至粘附体时很方便。 
在根据权利要求25的内容的打印盒中,当打印盒安装在打印装置中时,由第一带和第二带或第三带之一构成的打印带可从打印装置排出。对于从打印装置排出的打印带,第一基底材料用第一粘合层粘附至被打印介质。然后,第一基底材料是不透明的,因此具有隐藏性能。因此,无法通过第一基底材料在视觉上辨认被打印介质,从而可隐藏被打印介质的打印内容。因此,可实现对于被打印介质的打印内容的保密效果。 
在根据权利要求26的内容的打印盒中,第一基底材料预先设有标示被打印介质的打印表面的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的标记。因此,即使无法在视觉上辨认被打印介质,只要将该标记用作线索,也就绝不会弄错被打印介质的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从而可将被打印介质粘贴至粘附体。 
在根据权利要求27的内容的打印盒中,可通过半切口从被打印介质上容易地去除第一基底材料。 
在根据权利要求28的内容的打印盒中,当打印盒安装在打印装置中时,由第一带和第二带构成的打印带可从打印装置排出。对于从打印装置排出的打印带,第二基底材料用第二粘合层粘附至被打印介质。然后,当沿着半切口从被打印介质上去除第二基底材料的一部分以将被打印介质粘贴至粘附体时,露出第二粘合层的一部分,从而被打印介质的一部分可用第二粘合层的该部分粘贴至粘附体。此时,第二基底材料的余下部分仍然粘附至被打印介质,被打印介质,因此可通过第二基底材料的余下部分的刚度保持刚性。因此,无论被打印介质多薄,都可将被打印介质的一部分牢牢地粘贴至粘附体,而不会产生皱纹。 
此后,因为当从被打印介质上去除第二基底材料的余下部分时露出第二粘合层的余下部分,可用第二粘合层的余下部分将被打印介质的余下部分粘贴至粘附体。此时,通过粘贴至粘附体的被打印介质的部分,被打印介质可因此保持张力。因此,无论被打印介质多薄,都可将被打印介质的余下部分牢牢地粘贴至粘附体,而不会产生皱纹。
换句话说,通过沿着半切口从被打印介质上重复地剥离第二基底材料的部分,可一步一步地将被打印介质粘贴至粘附体。这有利于将被打印介质牢牢地粘贴至粘附体而不会产生皱纹。 
在根据权利要求28的内容的打印盒中,当打印盒安装在打印装置中时,由第一带和第二带构成的打印带可从打印装置排出。对于从打印装置排出的打印带,第二基底材料用第二粘合层粘附至被打印介质的打印表面。然后,如上所述,通过使用第二基底材料中的半切口从被打印介质上去除第二基底材料,在将露出的第二粘合层粘贴至粘附体后,将用第一粘合层粘附至被打印介质的第一基底材料从被打印介质上去除。结果,第一粘合层与第一基底材料一起从被打印介质上去除,然后,被打印介质的打印表面用第二粘合层粘贴至粘附体。因此,可将“层合带”粘贴至粘附体。 
在根据权利要求29的内容的打印盒中,第三基底材料用第三粘合层粘附至被打印介质,从而被打印介质与第三基底材料形成一体。然后,当沿着半切口从第三基底材料去除用第四粘合层粘附至第三基底材料的第四基底材料的一部分以将被打印介质粘贴至粘附体时,露出第四粘合层的一部分,从而可用第四粘合层的该部分将与第三基底材料一体的被打印介质的一部分粘贴至粘附体。此时,第四基底材料的余下部分仍然通过第三基底材料粘附至被打印介质,从而被打印介质因此可通过第四基底材料的余下部分的刚度保持刚性。因此,无论被打印介质多薄,都可将被打印介质的一部分牢牢地粘贴至粘附体,而不会产生皱纹。 
此后,因为当从与被打印介质一体的第三基底材料去除第四基底材料的余下部分时露出第四粘合层的余下部分,可用第四粘合层的余下部分将与第三基底材料一体的被打印介质的余下部分粘贴至粘附体。此时,通过粘贴至粘附体的被打印介质的部分,被打印介质可因此保持张力。因此,无论被打印介质多薄,都可将被打印介质的余下部分牢牢地粘贴至粘附体,而不会产生皱纹。 
换句话说,通过沿着半切口从与被打印介质一体的第三基底材料重复地剥离第四基底材料的部分,可一步一步地将被打印介质粘贴至粘附体。这有利于将被打印介质牢牢地粘贴至粘附体而不会产生皱纹。
在根据权利要求29的内容的打印盒中,第三基底材料用第三粘合层粘附至被打印介质的打印表面。然后,如上所述,通过使用第四基底材料中的半切口去除用第四粘合层粘附至第三基底材料的第四基底材料,在将露出的第四粘合层粘贴至粘附体后,将用第一粘合层粘附至被打印介质的第一基底材料从被打印介质上去除。结果,第一粘合层与第一基底材料一起从被打印介质上去除,然后,被打印介质的打印表面侧处于用第三粘合剂粘附至第三基底材料的状态,第三基底材料用第四粘合层粘贴至粘附体。因此,可将“层合带”粘贴至粘附体。 
在根据权利要求30的内容的打印盒中,当打印盒安装在打印装置中时,打印带可从打印装置排出。对于从打印装置排出的打印带,从粘附至多层层合带的双侧粘合带去除剥离片,在将双侧粘合带的露出的第二粘合层粘贴至粘附体后,从多层层合带去除处理辅助膜。结果,弱粘合层与处理辅助膜一起与薄层合膜分离,然后,具有其上热转印墨带的墨的打印表面的薄层合膜的第一表面侧处于用第一粘合剂粘附至基底膜的状态,基底膜用第二粘合层粘贴至粘附体。因此,可将“层合带”粘贴至粘附体。 
在根据权利要求31的内容的打印盒中,当打印盒安装在打印装置中时,打印带可从打印装置排出。对于从打印装置排出的打印带,从粘附至多层层合带的单层粘合带去除剥离片,在将单层粘合带的露出的第三粘合层粘贴至粘附体后,从多层层合带去除处理辅助膜。结果,弱粘合层与处理辅助膜一起与薄层合膜分离,然后,具有其上热转印墨带的墨的打印表面的薄层合膜的第一表面侧用第三粘合层粘贴至粘附体。因此,可将“层合带”粘贴至粘附体。 
在根据权利要求30至34的内容的打印盒中,薄层合膜用弱粘合层粘附至处理辅助膜,且薄层合膜可至少通过处理辅助膜的厚度保持刚性。结果,可确保本发明的打印盒内的馈送性能。 
当“层合带”粘贴至粘附体时,多层层合带粘附至双侧粘合带或单层粘合带中的一种,从而“层合带”因此可至少通过多层层合带的厚度保持刚性。因此,无论构成“层合带”的薄层合膜多薄,都可将“层合带”牢牢地粘贴到粘附体。
因为在根据权利要求32的内容的打印盒中,处理辅助膜的宽度和薄层合膜的宽度彼此不同,可容易地区分处理辅助膜,且在从薄层合膜上剥离处理辅助膜时很方便。 
在根据权利要求33的打印盒中,因为处理辅助膜是透明的,可在视觉上辨认薄层合膜的打印表面上的打印字符,且可确认打印带的上下方向。因此,在将打印带粘贴至粘附体时很方便。 
在根据权利要求34的打印盒中,假如处理辅助膜是有色透明的或有图案且透明的,则可在视觉上辨认处理辅助膜以及薄层合膜的打印表面上的墨的存在。因此,在将打印带粘贴至粘附体或从薄层合膜剥离处理辅助膜时很方便。 
在根据权利要求35的内容的打印盒中,处理辅助膜预先设有标示薄层合膜的打印表面的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的标记。因此,即使无法在视觉上辨认薄层合膜,只要将该标记用作线索,也就绝不会弄错薄层合膜的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从而可将薄层合膜粘贴至粘附体。 
在根据权利要求36的内容的打印盒中,可通过半切口从薄层合膜上容易地去除处理辅助膜。 
在根据权利要求37的内容的打印盒中,剥离片用第三粘合层粘附至薄层合膜。然后,当沿着半切口从薄层合膜上去除剥离片的一部分以将薄层合膜粘贴至粘附体时,露出第三粘合层的一部分,从而薄层合膜的一部分可用第三粘合层的该部分粘贴至粘附体。此时,剥离片的余下部分仍然粘附至薄层合膜,薄层合膜因此可通过剥离片的余下部分的刚度保持刚性。因此,无论薄层合膜多薄,都可将薄层合膜的一部分牢牢地粘贴至粘附体,而不会产生皱纹。 
此后,因为当从薄层合膜上去除剥离片的余下部分时露出第三粘合层的余下部分,可用第三粘合层的余下部分将薄层合膜的余下部分粘贴至粘附体。此时,通过粘贴至粘附体的薄层合膜的部分,薄层合膜可因此保持张力。因此,无论薄层合膜多薄,都可将薄层合膜的余下部分牢牢地粘贴至粘附体,而不会产生皱纹。 
换句话说,通过沿着半切口从薄层合膜上重复地剥离剥离片的部分,可一步一步地将薄层合膜粘贴至粘附体。这有利于将薄层合膜牢牢地粘贴至粘附体 而不会产生皱纹。 
附图说明
图1是沿着图3A所示线A1-A1所取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热转印型打印带的剖视图。 
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热转印型打印盒的立体图。 
图3A是从中拆卸了上盒壳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热转印型打印盒的平面图。 
图3B是沿着线F1-F1所取的、从中拆卸了上盒壳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热转印型打印盒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在下盒壳上引导热转印型第一带、第二带和墨带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5是作为“层合带”粘贴至粘附体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热转印型打印带的剖视图。 
图6A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打印带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6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打印带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6C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打印带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6D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打印带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6E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打印带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8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9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10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1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1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立体图。 
图14A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14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14C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14D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15A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15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15C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16A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16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16C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17A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17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17C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18A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形成第一粘合层的第一粘合剂的涂敷模式的示范图。 
图18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形成第一粘合层的第一粘合剂的涂敷模式的示范图。 
图18C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形成第一粘合层的第一粘合剂的涂敷模式的示范图。 
图18D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形成第一粘合层的第一粘合剂的涂敷模式的示范图。 
图19是沿着图21所示线A2-A2所取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热敏型打印带的剖视图。 
图20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热敏型打印盒的立体图。 
图21是从中拆卸了上盒壳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热敏型打印盒的平面图。 
图2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在下盒壳上引导热敏型第一带和第二带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23是作为“层合带”粘贴至粘附体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热敏型打印带的剖视图。 
图24是沿着图3A所示线A1-A1所取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不具有第一 基底材料的打印带的剖视图。 
图25A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不具有第一基底材料的打印带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25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不具有第一基底材料的打印带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25C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不具有第一基底材料的打印带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26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不具有第一基底材料的打印带的立体图。 
图27是作为“层合带”粘贴至粘附体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不具有第一基底材料的打印带的剖视图。 
图28是沿着图30A所示线B1-B1所取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热转印型打印带的剖视图。 
图29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热转印型打印盒的立体图。 
图30A是从中拆卸了上盒壳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热转印型打印盒的平面图。 
图30B是沿着线F2-F2所取的、从中拆卸了上盒壳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热转印型打印盒的剖视图。 
图31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在下盒壳上引导热转印型第一带、第三带和墨带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32是作为“层合带”粘贴至粘附体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热转印型打印带的剖视图。 
图33A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打印带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33B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打印带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33C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打印带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33D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打印带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33E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带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34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35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36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37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38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39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立体图。 
图40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立体图。 
图41A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41B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41C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41D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42A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42B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41C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43A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43B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43C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44A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44B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44C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45A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形成第一粘合层的第一粘合剂的涂敷模式的示范图。 
图45B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形成第一粘合层的第一粘合剂的涂敷模式的示范图。 
图45C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形成第一粘合层的第一粘合剂的涂敷模式的示范图。 
图45D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形成第一粘合层的第一粘合剂的涂敷模式的示范图。 
图46是沿着图48所示线B2-B2所取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热敏型打印带的剖视图。
图47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热敏型打印盒的立体图。 
图48是从中拆卸了上盒壳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热敏型打印盒的平面图。 
图49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在下盒壳上引导热敏型第一带和第三带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50是作为“层合带”粘贴至粘附体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热敏型打印带的剖视图。 
图51是沿着图30A所示线B1-B1所取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不具有第一基底材料的打印带的剖视图。 
图52A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不具有第一基底材料的打印带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52B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不具有第一基底材料的打印带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52C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不具有第一基底材料的打印带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53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不具有第一基底材料的打印带的立体图。 
图54是作为“层合带”粘贴至粘附体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不具有第一基底材料的打印带的剖视图。 
图55是沿着图57A所示线C1-C1所取的、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热转印型打印带的剖视图。 
图56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热转印型打印盒的立体图。 
图57A是从中拆卸了上盒壳的、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热转印型打印盒的平面图。 
图57B是沿着线F3-F3所取的、从中拆卸了上盒壳的、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热转印型打印盒的剖视图。 
图58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在下盒壳上引导热转印型第一带、第二带和墨带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59是作为“非层合带”粘贴至粘附体的、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热转印型打印带的剖视图。
图60A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打印带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60B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打印带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60C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打印带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60D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打印带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60E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打印带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61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62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63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64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65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66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67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立体图。 
图68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立体图。 
图69A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69B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69C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69D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70A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70B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70C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71A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71B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71C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72A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72B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72C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73A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形成第二粘合层的第二粘合剂的涂敷模式的示范图。
图73B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形成第二粘合层的第二粘合剂的涂敷模式的示范图。 
图73C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形成第二粘合层的第二粘合剂的涂敷模式的示范图。 
图73D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形成第二粘合层的第二粘合剂的涂敷模式的示范图。 
图74是沿着图76所示线C2-C2所取的、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热敏型打印带的剖视图。 
图75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热敏型打印盒的立体图。 
图76是从中拆卸了上盒壳的、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热敏型打印盒的平面图。 
图77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在下盒壳上引导热敏型第一带和第二带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78是作为“非层合带”粘贴至粘附体的、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热敏型打印带的剖视图。 
图79是沿着图57A所示线C1-C1所取的、根据第三实施例的不具有第二基底材料的打印带的剖视图。 
图80A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不具有第二基底材料的打印带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80B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不具有第二基底材料的打印带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80C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不具有第二基底材料的打印带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81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不具有第二基底材料的打印带的立体图。 
图82是作为“非层合带”粘贴至粘附体的、根据第三实施例的不具有第二基底材料的打印带的剖视图。 
图83是沿着图85所示线D-D所取的、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打印带的剖视图。 
图84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打印盒的立体图。 
图85是从中拆卸了上盒壳的、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打印盒的平面图。
图86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在下盒壳上引导多层层合带、双侧粘合带和墨带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87是作为“层合带”粘贴至粘附体的、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打印带的剖视图。 
图88A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打印带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88B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打印带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88C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打印带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88D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打印带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88E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打印带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89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90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91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92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立体图。 
图93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立体图。 
图94是沿着图85所示线D-D所取的、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剖视图。 
图95是作为“层合带”粘贴至粘附体的、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剖视图。 
图96是沿着图98所示线A-A所取的、根据第五实施例的打印带的剖视图。 
图97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打印盒的立体图。 
图98是从中拆卸了上盒壳的、根据第五实施例的打印盒的平面图。 
图99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在下盒壳上引导薄带、敷贴带和墨带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100是作为“层合带”粘贴至粘附体的、根据第五实施例的打印带的剖视图。 
图101A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打印带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101B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打印带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101C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打印带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101D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打印带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101E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打印带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102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103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104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105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平面图。 
图106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立体图。 
图107是作为“非层合带”粘贴至粘附体的、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另一打印带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打印盒 
5    打印带 
6    墨带 
11   第一带 
11A  打印表面 
13   第二带 
31   第一基底材料 
32   第一粘合层 
33   被打印介质 
51   第二粘合层 
52   第二基底材料 
61   粘附体 
71   半切口 
81   半切口 
H1   热能头 
101  打印盒 
105  打印带
106  墨带 
111  第一带 
111A 打印表面 
113  第三带 
131  第一基底材料 
132  第一粘合层 
133  被打印介质 
151  第三粘合层 
152  第三基底材料 
153  第四粘合层 
154  第四基底材料 
161  粘附体 
171  半切口 
181  半切口 
H2   热能头 
201  打印盒 
205  打印带 
206  墨带 
211  第一带 
211A 打印表面 
213  第二带 
231  第一基底材料 
32   第一粘合层 
233  被打印介质 
251  第二粘合层 
252  第二基底材料 
261  粘附体 
271  半切口
281   半切口 
H3    热能头 
1001  打印盒 
1005  打印带 
1006  墨带 
1011  多层层合带 
1011A 打印表面 
1013  双侧粘合带 
1031  第一粘合层 
1032  基底膜 
1033  第二粘合层 
1034  剥离片 
1035  第三粘合层 
1051  处理辅助膜 
1052  弱粘合层 
1053  薄层合膜 
1061  粘附体 
1101  单层粘合带 
S1    半切口 
S2    半切口 
2001  打印盒 
2005  打印带 
2006  墨带 
2011  薄膜带 
2011A 打印表面(粘合目标表面) 
2013  敷贴带 
2031  薄基底膜 
2033  粘合层
2034  剥离片 
2051  处理辅助膜 
2052  弱粘合层 
2061  粘附体 
S11   半切口 
S12   半切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基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参见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打印盒。图2是打印盒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第一实施例的打印盒1包括上盒壳2和下盒壳3。打印带5从排带口4排出。应该注意的是,附图标记6标示墨带。墨带6的宽度比打印带5的宽度宽。 
图3A是从中拆卸了上盒壳2(见图2)的打印盒1的平面图。如图3A所示,其上卷绕第二带13的带卷轴12、其上卷绕第一带11的膜卷轴14、其上卷绕墨带6的墨带供给卷轴15、以及墨带收卷卷轴16设置在打印盒1的下盒壳3上,可与形成在上盒壳2(见图2)上的相应卷轴支承构件(未示出)协配地转动。 
在第一带11中,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下文中称为“PET片”)构成的第一基底材料(处理辅助膜)具有的片厚度约为70μm,由尿烷片构成的被打印介质(薄层合膜)具有的片厚度约为10μm,第一基底材料和被打印介质层叠起来,此外,通过涂敷厚度约为25μm的第一粘合剂(弱粘合剂),在第一基底材料和被打印介质之间形成第一粘合层(弱粘合层)。然后,将第一带11卷绕在膜卷轴14上,且使被打印介质侧位于内侧。在这样卷绕的第一带11中,卷绕在膜卷轴14上的内侧表面(被打印介质的第一表面侧)将是打印表面。因此,通过设置在下盒壳3上处于直立位置的引导销17和可转动的引导辊18,将卷绕在膜卷轴14上的第一带11引导至形成在下盒壳3上的臂部19。将第一带11进一步引导出臂部19,露出热能头安装空间20之外。此后,经由引导构件21和馈送辊22,通过排带口4将第一带11从带盒1中排出。
将墨带6卷绕在墨带供给卷轴15上,且使涂墨表面侧位于内侧。使这样卷绕在墨带供给卷轴15上的墨带6从臂部19露出热能头安装空间20之外。进一步引导墨带6,同时使涂墨表面和被打印介质的第一表面(侧)彼此重叠。此后,沿着导向构件21的外部引导墨带6,由此使其与第一带11的打印表面分离。最后,通过墨带收卷卷轴16收卷墨带6。 
顺便提及,当将第一实施例的打印盒1设置在带式打印机的盒安装件中时,带式打印机的热能头H1存在于热能头安装部20上。然后,通过热能头H1和与热能头H1相对的带式打印机的压辊P1来夹紧第一带11和墨带6。 
另一方面,第二带13具有第二粘合层,通过对于片厚度约为53μm的第二基底材料(剥离片)涂敷厚度约为16μm的第二粘合剂来形成该第二粘合层。然后,将第二带13卷绕在带卷轴12上,且使第二基底材料侧位于外侧。通过馈送辊22引导这样卷绕的第二带13,同时使第二粘合层的涂粘合剂表面和第一带11的打印表面彼此重叠。结果,第二带13粘附至第一带11,且通过排带口4排出打印盒1之外。 
因此,由第一带11和第二带13构成的打印带5从打印盒1的排带口4排出。图4是示出如上所述在下盒壳3上引导第一带11、第二带13和墨带6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1是沿着图3A所示线A1-A1所取的、打印带5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打印带5由第一带11和第二带13构成。在第一带11中,如上所述,由“PET片”构成的第一基底材料31具有的片厚度约为70μm,由尿烷片构成的被打印介质33具有的片厚度约为10μm,第一基底材料和被打印介质层叠起来,此外,通过涂敷厚度约为25μm的第一粘合剂,在第一基底材料31和被打印介质33的第二表面(侧)之间形成第一粘合层32。如上所述,第二带13具有第二粘合层51,通过涂敷厚度约为53μm的第二基底材料(剥离片)52涂敷厚度约为16μm的第二粘合剂来形成该第二粘合层。第一带11的其上设置墨41的打印表面11A和第二粘合层51彼此重叠,从而第二带13粘附至第一带11以构成打印带5。 
此外,将第二基底材料52从打印带5中去除从而露出第二粘合层51的涂 粘合剂表面,可将这样的打印带5粘贴至粘附体。此后,慢慢地去除第一基底材料31,然后,如图5所示,可用第二带13的第二粘合层51将被打印介质33与热转印至其打印表面11A的墨41一起粘贴至粘附体61。 
尽管在图1和5中,被打印介质33和第二粘合层51由于墨41的厚度而呈现浮起的状态,但是实际上,因为墨41的厚度很薄,所以两者彼此直接粘附。 
为了如上所述使其上墨41热转印至打印表面11A的被打印介质33粘附至第一基底材料31,构成第一粘合层32的第一粘合剂包括作为主体材料的共聚物,该共聚物通过对诸如丙烯酸系列、橡胶系列和硅树脂系列的任何系列的单体进行共聚而形成。第一粘合剂可使用或不用各种添加剂(诸如交联剂、增粘剂、柔化剂、固定剂和色素)来制成。采用具有低粘合性能的第一粘合剂,因为第一粘合剂用于临时粘合且是最终要去除的部分。 
另一方面,构成第二粘合层51的粘合剂包括作为主体材料的共聚物,该共聚物通过对诸如丙烯酸系列、橡胶系列和硅树脂系列的任何系列的单体进行共聚而形成。粘合剂可使用或不用各种添加剂(诸如交联剂、增粘剂、柔化剂、固定剂和色素)来制成。采用具有适于粘附体61的粘合性能的粘合剂。 
顺便提及,打印盒1设置在带式打印机的盒安装件中以产生打印带5。在带式打印机的盒安装件中,设有切割装置(未示出),该切割装置具有切割器以切割从打印盒1的排带口4排出的打印带5。如参见图2和其它附图所述的打印盒1和其中安装打印盒1以产生打印带5的带式打印机的结构是公知的,从而省略了用打印盒1和带式打印机来产生打印带5的过程的详细说明。 
接着,将参见图6A至6E来说明打印带5的使用方式。 
从第一实施例的打印盒1的排带口4排出打印带5,该打印盒1设在带式打印机的盒安装件中。用带式打印机的切割装置来将打印带5切割成条状带,该条状带如图6A所示由第一带11(第一基底材料31、第一粘合层32和被打印介质33)和第二带13(第二粘合层51和第二基底材料52)构成。如图6B所示,去除第二带13的第二基底材料52,从而露出第二带13的第二粘合层51。此外,如图6C所示,将第二带13的第二粘合层51粘贴至粘附体61。 
如图6D所示,慢慢地从粘附体61去除第一基底材料31。此时,第一粘 合层32也与第一基底材料31一起被去除,因此那里可只留下被打印介质33。最后,如图6E所示,其上热转印有墨41的被打印介质33处于用第二带13的第二粘合层51粘附至粘附体61的状态。通过带式打印机,墨41从墨带6(见图3A和其它附图)热转印到第一带11(见图2和其它附图)的(被打印介质33的)打印表面11A。 
如上详细所述,第一实施例的打印盒1设置在带式打印机的盒安装件中以产生从带式打印机排出的打印带5。 
通过带式打印机的切割装置来切割从带式打印机排出的打印带5,然后从粘附至第一带11的第二带13去除第二基底材料52(见图6B)。将第二带13的露出的第二粘合层51粘贴至粘附体61(见图6C)。此外,慢慢地从粘附体61去除第一基底材料31(见图6D),从而与第一基底材料31一起去除第一粘合层32,且将被打印介质33与墨41一起留在粘附体61上。如图5所示,其背面侧上具有打印表面11A的被打印介质33用第二带13的第二粘合层51粘贴至粘附体61。结果,可将“层合带”粘贴至粘附体61(见图6E)。 
被打印介质33用第一粘合层32粘附至第一基底材料31以采取第一带11的形式(见图1),如图3A所示,第一带11卷绕在第一实施例的打印盒1内的膜卷轴14上。从该状态开始,第一带11的被打印介质33用第二带13的第二粘合层51粘附至第二带13以成为打印带5,通过排带口4排出该打印带。因此,即使被打印介质33较薄,被打印介质33也可确保在第一实施例的打印盒1内的馈送性能。 
尤其,在第一实施例中,因为第一基底材料31比被打印介质33厚,所以无论被打印介质33多薄,都可确保第一带11在第一实施例的打印盒1内的馈送性能。 
如图6A和6B所示,第二带13在粘贴至粘附体61时处于粘附至第一带11的状态。第二带13因此可至少通过第一带11的厚度保持刚性。因此,无论构成“层合带”的被打印介质33多薄,都可将“层合带”容易地粘贴至粘附体61,如图6所示。 
尤其,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基底材料31比被打印介质33厚。因此,无 论被打印介质33多薄,都可容易地去除第一基底材料31。 
将第一基底材料31粘附至被打印介质33的第一粘合层32通过在第一基底材料31和被打印介质33之间涂敷厚度约为25μm的第一粘合剂来形成。在这点上,尽管第一粘合剂可充填至第一基底材料31和被打印介质33之间的整个范围,但是第一粘合剂也可以预定的图案涂敷从而均匀地分散第一粘合剂。 
图18A至18D是示出待涂敷以形成第一粘合层32的第一粘合剂的涂敷图案的例子的图。图18A示出通过间断地(周期地)将点状的第一粘合剂涂敷至第一基底材料31来形成圆点图案的第一粘合层32的例子。图18B示出以一倾斜角度将直线的第一粘合剂间断地(周期地)涂敷至第一基底材料31以形成网格图案的第一粘合层32的例子。图18C示出沿宽度方向将直线的第一粘合剂间断地(周期地)涂敷至第一基底材料31以形成条纹图案的第一粘合层32的例子。图18D示出沿纵向方向将直线的第一粘合剂间断地(周期地)涂敷至第一基底材料31以形成条纹图案的第一粘合层32的例子。 
换句话说,对于通过使用第一实施例的打印盒1来在带式打印机中产生打印带5,如上所述,被打印介质33用第一粘合层32粘附至第一基底材料31。打印带5因此可至少通过第一基底材料31的厚度保持刚性。因此,可确保第一实施例的打印盒1内的馈送性能。在这点上,假如形成第一粘合层32的第一粘合剂以如图18A、18B、18C和18D所示的预定图案均匀地分散,则与第一粘合剂涂敷至整个表面的情况相比,要形成第一粘合层32的第一粘合剂不会容易地从被打印介质33和第一基底材料31之间挤出。因此,可进一步稳定被打印介质33在第一实施例的打印盒1内的馈送性能。 
如上所述,当打印带5(即被打印介质33)粘贴至粘附体61时,第一基底材料31用第一粘合层32粘附至被打印介质33,从而被打印介质33可至少通过第一基底材料31的厚度保持刚性。因此,无论被打印介质33多薄,都可容易地将被打印介质33粘贴至粘附体61(见图6A、6B和6C)。在这点上,假如形成第一粘合层32的第一粘合剂以如图18A、18B、18C和18D所示的预定图案均匀地分散,则即使被打印介质33与第一基底材料31一起保持粘贴至粘附体61,也容易产生用于从被打印介质33剥离第一基底材料31的线索。此 后,可容易地从被打印介质33去除第一基底材料31(见图6D)。 
此外,当被打印介质33用第二带13的第二粘合层51粘贴至粘附体61时,被打印介质33和第二带13的总厚度薄约30μm。因此,假如被打印介质33是无色透明的,被打印介质33的轮廓就很难识别,从而被打印介质33上的墨41(打印内容)可较显著。此外,被打印介质33和第二带13的总重量较轻,从而可减小对于作为诸如CD和DVD的转动体的粘附体61的转动平衡的不利影响。 
此外,当粘贴至粘附体61的曲面时,被打印介质33薄至10μm,因此可防止被打印介质33逐渐脱开。即使被打印介质33的厚度厚至30μm,也可实现这种效果。 
如图5所示,其上热转印有墨41的打印表面11A位于被打印介质33的背面侧,也就是说,打印表面11A由被打印介质33层合,因此呈现耐磨性,这是“层合带”的特征。 
本发明可实施成其它特定形式,而不脱离本发明的实质特征。 
例如,对于通过使用第一实施例的打印盒1来在带式打印机中产生的打印带5,例如,第一基底材料31的宽度可比被打印介质33的宽度宽,如图7的平面图所示。相反的是,第一基底材料31的宽度可比被打印介质33的宽度窄,如图8的平面图所示。在两种情况下,第一基底材料31和被打印介质33的宽度都不同,这可容易地区分第一基底材料31以扯去第一基底材料31。 
假如第二带13的第二基底材料52的宽度较宽(未示出),也是如此。 
即使在第一基底材料31与第一基底材料31一样宽的打印带15中,如图9的平面图所示,可用预先打印在第一基底材料31自身之上的、表示第一基底材料31的诸如字符和图案之类的印记(在图9中,例如是字符“敷贴膜”)来强调第一基底材料31的存在,由此有利于扯去第一基底材料31。此外,假如可通过预先打印在第一基底材料31上的字符和图案来区分打印带5的顶部和底部,则允许容易地将打印带5粘贴至粘附体61(见图6和其它附图)。 
此外,如图12的立体图所示,构成打印带5的第二带13的第二基底材料52可预先设有半切口71。这种结构可有利于去除第二带13的第二基底材料52。 类似地,如图13的立体图所示,第一基底材料31可预先设有半切口81,以允许容易地扯去第一基底材料31。 
图14A至17C示出预先在第二基底材料52中实施的半切口71的各种结构。图14A和14B示出沿着第二基底材料52的宽度方向实施多个半切口71的例子,而图14C和14D示出沿着第二基底材料52的纵向方向实施多个半切口71的例子。图15A、15B和15C示出在第二基底材料52中实施直线半切口71的例子。图16A、16B和15C示出在第二基底材料52中实施曲线半切口71的例子。图17A、17B和17C示出在第二基底材料52中沿宽度方向和沿纵向方向组合地实施半切口71的例子。 
换句话说,在通过使用第一实施例的打印盒1来在带式打印机中产生的打印带5中,如上所述,第二基底材料52用第二粘合层51粘附至被打印介质33(见图6A)。然后,当沿着半切口71从被打印介质33去除第二基底材料52的一部分以将被打印介质33粘贴至粘附体61时(见图6B和12),露出第二粘合层51的一部分,从而被打印介质33的一部分可用第二粘合层51的该部分粘贴至粘附体61(见图6C和12)。 
此时,第二基底材料52的余下部分仍然粘附至被打印介质33,从而被打印介质33因此可通过第二基底材料52的余下部分的刚度保持刚性。因此,无论被打印介质33多薄,都可将被打印介质33的一部分牢牢地粘贴至粘附体61,而不会产生皱纹。此后,因为当从被打印介质33去除第二基底材料52的余下部分时露出第二粘合层51的余下部分,可用第二粘合层51的余下部分将被打印介质33的余下部分粘贴至粘附体61。此时,通过粘贴至粘附体61的被打印介质33的部分,被打印介质33可因此保持张力。因此,无论被打印介质33多薄,都可将被打印介质33的余下部分牢牢地粘贴至粘附体61,而不会产生皱纹。 
换句话说,通过沿着半切口71从被打印介质33重复地剥离第二基底材料52的部分,可一步一步地将被打印介质33粘贴至粘附体61。这有利于将被打印介质33牢牢地粘贴至粘附体61而不会产生皱纹。 
此外,第一基底材料31粘附至被打印介质33(见图6B和12),从而通过 第一基底材料31的刚度,被打印介质33可因此保持刚性。因此,无论被打印介质33多薄,都可将被打印介质33牢牢地粘贴至粘附体61而不会产生皱纹。 
此后,可通过半切口81容易地从被打印介质33去除第一基底材料31(见图13)。 
可采用如图14至17所示预先在第二基底材料52中实施的半切口71的各种结构作为预先在第一基底材料31中实施的半切口81的结构。 
在通过使用第一实施例的打印盒1来在带式打印机中产生的打印带5中,第一基底材料31可以是无色透明的带子或有色透明的带子。在无色透明的第一基底材料31的情况下,这允许透过该第一基底材料31在视觉上识别热转印至第一带11的打印表面11A(见图1和其它附图)的墨41,从而可容易地区分打印带5的顶部和底部,由此有利于将打印带5粘贴至粘附体61。另一方面,有色透明的第一基底材料31不仅允许在视觉上识别热转印至第一带11的打印表面11A(见图1和其它附图)的墨41,还允许在视觉上识别第一基底材料31自身的存在。这可有利于将打印带5粘贴至粘附体61和扯去第一基底材料31。 
另一方面,假如第一基底材料31是不透明的,则无法在视觉上识别热转印至第一带11(见图1和其它附图)的(被打印介质33的)打印表面11A的墨41。 
换句话说,在通过使用第一实施例的打印盒1来在带式打印机中产生的打印带5中,如上所述,第一基底材料31用第一粘合层32粘附至被打印介质33。因此,假如如上所述第一基底材料31是不透明的,则无法在视觉上辨认热转印至第一带11(见图1和其它附图)的(被打印介质33的)打印表面11A的墨41,第一基底材料31具有隐藏的性能。因此,无法通过第一基底材料31在视觉上辨认被打印介质33,从而可隐藏被打印介质33的墨41(打印内容)。因此,可实现对于被打印介质33的打印内容的保密效果。 
除非可在视觉上辨认被打印介质33的打印内容,在将打印带5粘贴至粘附体61时是不方便的。因此,假如在第一基底材料31或第二基底材料52上预先设置标示第一带11(见图1和其它附图)的(被打印介质33的)打印表 面11A的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的标记,则会是方便的。图10是示出在第一基底材料31上预先设置标示第一带11(见图1和其它附图)的(被打印介质33的)打印表面11A的上下方向的标记(箭头)的例子的图。尽管该箭头方向标示成向上,但是也可标示成向下。此外,该箭头可设置在第二基底材料52上。图11是示出在第二基底材料52上预先设置标示第一带11(见图1和其它附图)的(被打印介质33的)打印表面11A的左右方向的标记(“L←”、“→R”)的例子的图。标记“→R”的方向标示向右。标记“L←”的方向标示向左。此外,这些标记可预先设置在第一基底材料31上。 
在第一基底材料31或第二基底材料52上预先设置标示第一带11(见图1和其它附图)的(被打印介质33的)打印表面11A的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的标记。因此,即使无法在视觉上辨认被打印介质33(打印内容),只要将该标记用作线索,也就绝不会弄错被打印介质33的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从而可将打印带5(被打印介质33)粘贴至粘附体61。 
当第一实施例的打印盒1设置在带式打印机的盒安装部中时,如图3A所示,通过设计成位于热能头安装部20中的带式打印机的热能头H1和与该热能头H1相对的压辊P1来打印第一带11(见图1和其它附图)的(被打印介质33的)打印表面11A。此时,第一带11(见图1和其它附图)的(被打印介质33的)打印表面11A通过墨带6的墨面(见图2和3A)与带式打印机的热能头H1相对。图3B示出在该状态下沿着图3A的线F1-F1所取的图。如图3B所示,第一带11的被打印介质33被墨带6覆盖,从而可对带式打印机的热能头H1隐藏被打印介质33。 
此外,墨带6的宽度比第一带11的宽度宽。由于这种结构,即使墨带6在打印时沿其宽度方向移位,也可保持对于带式打印机的热能头H1用墨带6隐藏第一带11的被打印介质33的状态。因此,在打印时由带式打印机的热能头H1产生的热通过墨带6传递至第一带11的被打印介质33,从而热不会直接传递至第一带11的被打印介质33。因此,因为在不受热的不利影响的状态下在第一带11的被打印介质33上形成印记,所以打印质量优秀且打印外观也很优秀。
由使用第一实施例的打印盒1的带式打印机产生的打印带5是热转印型的,该打印带通过带式打印机的热能头H1和墨带6来打印。然而,即使是不需要墨带6的热敏型,也可获得上述各种效果(除了通过墨带6容易地阻止由打印时的热产生的不利影响)。下文中,通过将热敏型打印带5应用到第一实施例的打印盒1中来描述由带式打印机产生热敏型打印带5的情况,以主要说明与热转印型打印带5的不同。 
图20是打印盒的立体图。如图20所示,第一实施例的打印盒1包括上盒壳2和下盒壳3。打印带5从排带口4排出。同时,这里不存在图1所示的墨带6。 
图21是从中拆卸了上盒壳20(见图20)的打印盒1的平面图。如图21所示,其上卷绕第二带13的带卷轴12、其上卷绕第一带11的膜卷轴14、墨带供给卷轴15、以及墨带收卷卷轴16设置在打印盒1的下盒壳3上,可与形成在上盒壳2(见图47)上的相应卷轴支承构件(未示出)协配地转动。没有墨带6存在于墨带供给卷轴15和墨带卷绕卷轴16上。 
在第一带11中,由“PET片”构成的第一基底材料(处理辅助膜)具有的片厚度约为70μm,由尿烷片构成的被打印介质(薄层合膜)具有的片厚度约为10μm,第一基底材料和被打印介质层叠起来,此外,通过涂敷厚度约为25μm的第一粘合剂(弱粘合剂),在第一基底材料和被打印介质之间形成第一粘合层(弱粘合层)。然后,将第一带11卷绕在膜卷轴14上,且使其被打印介质侧位于内侧。在这样卷绕的第一带11中,卷绕在膜卷轴14上的内侧表面(被打印介质的第一表面侧)将是打印表面。因此,通过设置在下盒壳3上处于直立位置的引导销17和可转动的引导辊18,将卷绕在膜卷轴14上的第一带11引导至形成在下盒壳3上的臂部19。将第一带11进一步引导出臂部19,露出热能头安装空间20之外。此后,经由引导构件21和馈送辊22,通过排带口4将第一带11从带盒1中排出。 
顺便提及,当将第一实施例的打印盒1设置在带式打印机的盒安装件中时,带式打印机的热能头H1存在于热能头安装部20上。然后,通过热能头H1和与热能头H1相对的带式打印机的压辊P1来夹紧第一带11。
另一方面,第二带13具有第二粘合层,通过对于片厚度约为53μm的第二基底材料(剥离片)涂敷厚度约为16μm的第二粘合剂来形成该第二粘合层。然后,将第二带13卷绕在带卷轴12上,且使第二基底材料侧位于外侧。通过馈送辊22引导这样卷绕的第二带13,同时使第二粘合层的涂粘合剂表面和第一带11的打印表面彼此重叠。结果,第二带13粘附至第一带11,且通过排带口4排出打印盒1之外。 
因此,由第一带11和第二带13构成的打印带5从打印盒1的排带口4排出。图22是示出如上所述在下盒壳3上引导第一带11和第二带13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19是沿着图21所示线A2-A2所取的、打印带5的剖视图。如图19所示,打印带5由第一带11和第二带13构成。在第一带11中,如上所述,由“PET片”构成的第一基底材料31具有的片厚度约为70μm,由尿烷片构成的被打印介质33具有的片厚度约为10μm,第一基底材料和被打印介质层叠起来,此外,通过涂敷厚度约为25μm的第一粘合剂,在第一基底材料31和被打印介质33的第二表面(侧)之间形成第一粘合层32。 
被打印介质33的第一表面(侧)涂敷有热敏着色剂。第一带11的打印表面11A由其形成。 
当第一实施例的打印盒1设置在带式打印机的盒安装部中时,通过设计成位于热能头安装部20中的带式打印机的热能头H1来使涂敷至第一带11(见图19和其它附图)的(被打印介质33的)打印表面11A的热敏着色剂脱色从而打印。 
如上所述,第二带13具有第二粘合层51,通过对于片厚度约为53μm的第二基底材料(剥离片)52涂敷厚度约为16μm的第二粘合剂来形成该第二粘合层。第一带11的打印表面11A和第二粘合层51彼此重叠,从而第二带13粘附至第一带11以构成打印带5。 
此外,将第二基底材料52从打印带5中去除从而露出第二粘合层51的涂粘合剂表面,可将这样的打印带5粘贴至粘附体。此后,慢慢地去除第一基底材料31,然后,如图23所示,可用第二带13的第二粘合层51将被打印介质 33粘贴至粘附体61。 
尽管在第一实施例的打印盒1中,第一带11通过用第一粘合层32粘合第一基底材料31和被打印介质33来构成,但是第一带11也可仅由被打印介质33构成。图24是示出使用仅由被打印介质33构成的第一带11产生的打印带5的剖面的图。 
换句话说,如图24所示,打印带5由第一带11和第二带13构成。如上所述,第一带11仅由被打印介质33构成,该被打印介质33由片厚度约为10μm的尿烷片构成。如上所述,第二带13具有第二粘合层51,通过对于片厚度约为53μm的第二基底材料52涂敷厚度约为16μm的第二粘合剂来形成该第二粘合层。第一带11的其上设置墨41的打印表面11A和第二粘合层51彼此重叠,从而第二带13粘附至第一带11以构成打印带5。 
尽管在图24中,被打印介质33和第二粘合层51由于墨41的厚度而呈现浮起的状态,但是实际上,因为墨41的厚度很薄,所以两者彼此直接粘附。 
接着,将参见图25A至25C来说明打印带5的使用方式。 
从第一实施例的打印盒1的排带口4排出打印带5,该打印盒1设在带式打印机的盒安装件中。用带式打印机的切割装置来将打印带5切割成条状带,该条状带如图25A所示由第一带11(被打印介质33)和第二带13(第二粘合层51和第二基底材料52)构成。如图25B所示,去除第二带13的第二基底材料52,从而露出第二带13的第二粘合层51。此外,如图25C所示,将第二带13的第二粘合层51粘贴至粘附体61。 
此外,如图26的立体图所示,构成打印带5的第二带13的第二基底材料52可预先设有半切口71。这种结构可有利于去除第二带13的第二基底材料52。然后,在第二基底材料52中预先实施的半切口71可以是如上所述图14至17所示的各种结构,甚至在这种情况下,也可获得半切口71所施加的上述效果。 
使用仅由被打印介质33构成的第一带11来产生的打印带5并不局限于热转印型,而是可以是热敏型。图27是示出这种热敏型打印带5的剖面的图。 
换句话说,如图27所示,热敏型打印带5由第一带11和第二带13构成。如上所述,第一带11仅由被打印介质33构成,该被打印介质33由片厚度约 为10μm的尿烷片构成。在这点上,被打印介质33的第一表面(侧)涂敷有热敏着色剂。第一带11的打印表面11A由其形成。如上所述,第二带13具有第二粘合层51,通过对于片厚度约为53μm的第二基底材料(剥离片)52涂敷厚度约为16μm的第二粘合剂来形成该第二粘合层。第一带11的打印表面11A和第二粘合层51彼此重叠,从而第二带13粘附至第一带11以构成热敏型打印带5。 
尽管在第一实施例中,打印带5由使用打印盒1的带式打印机产生,但是甚至无法使用其中设有打印盒1的带式打印机来产生的片状打印带(包括较宽的带状打印带)也可获得上述各种效果(除了打印盒1内实现的效果之外)。此外,尽管在这个实施例中,墨带6的宽度比打印带5的宽度宽,但是墨带6的宽度可等于打印带5的宽度。 
较佳的是,被打印介质33的厚度是2.5μm至30μm。 
下文中,将基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参见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打印盒。图29是打印盒的立体图。如图29所示,第二实施例的打印盒101包括上盒壳102和下盒壳103。打印带105从排带口104排出。应该注意的是,附图标记106标示墨带。墨带106的宽度比打印带105的宽度宽。 
图30A是从中拆卸了上盒壳102(见图29)的打印盒101的平面图。如图30A所示,其上卷绕第三带113的带卷轴112、其上卷绕第一带111的膜卷轴114、其上卷绕墨带106的墨带供给卷轴115、以及墨带收卷卷轴116设置在打印盒101的下盒壳103上,可与形成在上盒壳102(见图29)上的相应卷轴支承构件(未示出)协配地转动。 
在第一带111中,由“PET片”构成的第一基底材料(处理辅助膜)具有的片厚度约为70μm,由尿烷片构成的被打印介质(薄层合膜)具有的片厚度约为10μm,第一基底材料和被打印介质层叠起来,此外,通过涂敷厚度约为25μm的第一粘合剂(弱粘合剂),在第一基底材料和被打印介质之间形成第一粘合层(弱粘合层)。然后,将第一带111卷绕在膜卷轴114上,且使其被打印介质侧位于内侧。在这样卷绕的第一带111中,卷绕在膜卷轴114上的内侧表面(被打印介质的第一表面侧)将是打印表面。因此,通过设置在下盒壳103 上处于直立位置的引导销117和可转动的引导辊118,将卷绕在膜卷轴114上的第一带111引导至形成在下盒壳103上的臂部119。将第一带111进一步引导出臂部119,露出热能头安装空间120之外。此后,经由引导构件121和馈送辊122,通过排带口104将第一带111从带盒101中排出。 
将墨带106卷绕在墨带供给卷轴115上,且使涂墨表面侧位于内侧。使这样卷绕在墨带供给卷轴115上的墨带106从臂部119露出热能头安装空间120之外。进一步引导墨带106,同时使涂墨表面和被打印介质的第一表面(侧)彼此重叠。此后,沿着导向构件121的外部引导墨带106,由此使其与第一带111的打印表面分离。最后,通过墨带收卷卷轴116收卷墨带106。 
顺便提及,当将第二实施例的打印盒101设置在带式打印机的盒安装件中时,带式打印机的热能头H2存在于热能头安装部120上。然后,通过热能头H2和与热能头H2相对的带式打印机的压辊P2来夹紧第一带111和墨带106。 
另一方面,第三带113具有第三粘合层,通过对于片厚度约为12μm的由“PET片”构成的第三基底材料(基底膜)的第一表面侧涂敷厚度约为20μm的第三粘合剂来形成该第三粘合层。第三基底材料的第二表面侧涂敷有第四粘合剂,以形成厚度约为16μm的第四粘合层。此外,厚度约为53μm的第四基底材料(剥离片)粘附至第四粘合层。然后,将第三带113卷绕在带卷轴112上,且使第四基底材料侧位于外侧。通过馈送辊122引导这样卷绕的第三带113,同时使第三粘合层的涂粘合剂表面和第一带111的打印表面彼此重叠。结果,第三带113粘附至第一带111,且通过排带口104排出打印盒101之外。 
因此,由第一带111和第三带113构成的打印带105从打印盒101的排带口104排出。图31是示出如上所述在下盒壳103上引导第一带111、第三带113和墨带106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28是沿着图30A所示线B1-B1所取的、打印带105的剖视图。如图28所示,打印带105由第一带111和第三带113构成。在第一带111中,如上所述,由“PET片”构成的第一基底材料131具有的片厚度约为70μm,由尿烷片构成的被打印介质133具有的片厚度约为10μm,第一基底材料和被打印介质层叠起来,此外,通过涂敷厚度约为25μm的第一粘合剂,在第一基底材料 131和被打印介质133的第二表面(侧)之间形成第一粘合层132。如上所述,第三带113构造成:片厚度约为12μm的由“PET片”构成的第三基底材料152的第一表面侧涂敷有第三粘合剂以形成厚度约为20μm的第三粘合层151,且第三基底材料152的第二表面侧涂敷有第四粘合剂以形成厚度约为16μm的第四粘合层153。此外,厚度约为53μm的第四基底材料154粘附至第四粘合层153。第一带111的其上设置墨141的打印表面111A和第三粘合层151彼此重叠,从而第三带113粘附至第一带111以构成打印带105。 
此外,将第四基底材料154从打印带105中去除从而露出第四粘合层153的涂粘合剂表面,可将这样的打印带105粘贴至粘附体。此后,慢慢地去除第一基底材料131,然后,如图32所示,可用第三带113的第三粘合层151、第三基底材料152和第四粘合层153将被打印介质133与热转印至其打印表面111A的墨141一起粘贴至粘附体161。 
尽管在图28和32中,被打印介质133和第三粘合层151由于墨141的厚度而呈现浮起的状态,但是实际上,因为墨141的厚度很薄,所以两者彼此直接粘附。 
为了如上所述使其上墨141热转印至打印表面111A的被打印介质133粘附至第一基底材料131,构成第一粘合层132的第一粘合剂包括作为主体材料的共聚物,该共聚物通过对诸如丙烯酸系列、橡胶系列和硅树脂系列的任何系列的单体进行共聚而形成。第一粘合剂可使用或不用各种添加剂(诸如交联剂、增粘剂、柔化剂、固定剂和色素)来制成。采用具有低粘合性能的第一粘合剂,因为第一粘合剂用于临时粘合且是最终要去除的部分。 
另一方面,构成第三粘合层151和第四粘合层153的粘合剂包括作为主体材料的共聚物,该共聚物通过对诸如丙烯酸系列、橡胶系列和硅树脂系列的任何系列的单体进行共聚而形成。粘合剂可使用或不用各种添加剂(诸如交联剂、增粘剂、柔化剂、固定剂和色素)来制成。尤其对于构成第四粘合层153的粘合剂,采用具有适于粘附体161的粘合性质的粘合剂。 
顺便提及,打印盒101设置在带式打印机的盒安装件中以产生打印带105。在带式打印机的盒安装件中,设有切割装置(未示出),该切割装置具有切割 器以切割从打印盒101的排带口104排出的打印带105。参见图29和其它附图所述的打印盒101和其中安装打印盒101以产生打印带105的带式打印机的结构是公知的,从而省略了用打印盒101和带式打印机来产生打印带105的过程的详细说明。 
接着,将参见图33A至33E来说明打印带105的使用方式。 
从第二实施例的打印盒101的排带口104排出打印带105,该打印盒101设在带式打印机的盒安装件中。用带式打印机的切割装置来将打印带105切割成条状带,该条状带如图33A所示由第一带111(第一基底材料131、第一粘合层132和被打印介质133)和第三带113(第三粘合层151、第三基底材料152、第四粘合层153和第四基底材料154)构成。如图33B所示,去除第三带113的第四基底材料154,从而露出第三带113的第四粘合层153。此外,如图33C所示,将第三带113的第四粘合层153粘贴至粘附体161。 
如图33D所示,慢慢地从粘附体161去除第一基底材料131。此时,第一粘合层132也与第一基底材料131一起被去除,因此那里可只留下被打印介质133。最后,如图33E所示,其上热转印有墨141的被打印介质133处于用第三带113的第三粘合层151、第三基底材料152和第四粘合层153粘附至粘附体161的状态。通过带式打印机,墨141从墨带106(见图30A和其它附图)热转印到第一带111(见图28和其它附图)的(被打印介质133的)打印表面111A。 
如上详细所述,第二实施例的打印盒101设置在带式打印机的盒安装件中以产生从带式打印机排出的打印带105。 
通过带式打印机的切割装置来切割从带式打印机排出的打印带105,然后从粘附至第一带111的第三带113去除第四基底材料154(见图33B)。将第三带113的露出的第四粘合层153粘贴至粘附体161(见图33C)。此外,慢慢地从粘附体161去除第一基底材料131(见图33D),从而与第一基底材料131一起去除第一粘合层132,且将被打印介质133与墨141一起留在粘附体161上。如图32所示,其背面侧上具有打印表面111A的被打印介质133用第三带113的第三粘合层151、第三基底材料152和第四粘合层153粘贴至粘附体161。 结果,可将“层合带”粘贴至粘附体161(见图33E)。 
被打印介质133用第一粘合层132粘附至第一基底材料131以采取第一带111的形式(见图28),如图30A所示,第一带111卷绕在第二实施例的打印盒101内的膜卷轴114上。从该状态开始,第一带111的被打印介质133用第三带113的第三粘合层151粘附至第三带113以成为打印带105,通过排带口104排出该打印带。因此,即使被打印介质133较薄,被打印介质133也可确保在第二实施例的打印盒101内的馈送性能。 
尤其,在第二实施例中,因为第一基底材料131比被打印介质133厚,所以无论被打印介质133多薄,都可确保第一带111在第二实施例的打印盒101内的馈送性能。 
如图33A和33B所示,第三带113在粘贴至粘附体161时处于粘附至第一带111的状态。第三带113因此可至少通过第一带111的厚度保持刚性。因此,无论构成“层合带”的被打印介质133多薄,都可将“层合带”容易地粘贴至粘附体161,如图33所示。 
尤其,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基底材料131比被打印介质133厚。因此,无论被打印介质133多薄,都可容易地去除第一基底材料131。 
将第一基底材料131粘附至被打印介质133的第一粘合层132通过在第一基底材料131和被打印介质133之间涂敷厚度约为25μm的第一粘合剂来形成。在这点上,尽管第一粘合剂可充填至第一基底材料131和被打印介质133之间的整个范围,但是第一粘合剂也可以预定的图案涂敷从而均匀地分散第一粘合剂。 
图45A至45D是示出待涂敷以形成第一粘合层132的第一粘合剂的涂敷图案的例子的图。图45A示出通过间断地(周期地)将点状的第一粘合剂涂敷至第一基底材料131来形成圆点图案的第一粘合层132的例子。图45B示出以一倾斜角度将直线的第一粘合剂间断地(周期地)涂敷至第一基底材料131以形成网格图案的第一粘合层132的例子。图45C示出沿宽度方向将直线的第一粘合剂间断地(周期地)涂敷至第一基底材料131以形成条纹图案的第一粘合层132的例子。图45D示出沿纵向方向将直线的第一粘合剂间断地(周期地) 涂敷至第一基底材料131以形成条纹图案的第一粘合层132的例子。 
换句话说,对于通过使用第二实施例的打印盒101来在带式打印机中产生的打印带105,如上所述,被打印介质133用第一粘合层132粘附至第一基底材料131。打印带105因此可至少通过第一基底材料131的厚度保持刚性。因此,可确保第二实施例的打印盒101内的馈送性能。在这点上,假如形成第一粘合层132的第一粘合剂以如图45A、45B、45C和45D所示的预定图案均匀地分散,则与第一粘合剂涂敷至整个表面的情况相比,要形成第一粘合层132的第一粘合剂不会容易地从被打印介质133和第一基底材料131之间挤出。因此,可进一步稳定被打印介质133在第二实施例的打印盒101内的馈送性能。 
如上所述,当打印带105(即被打印介质133)粘贴至粘附体161时,第一基底材料131用第一粘合层132粘附至被打印介质133,从而被打印介质133可至少通过第一基底材料131的厚度保持刚性。因此,无论被打印介质133多薄,都可容易地将被打印介质133粘贴至粘附体161(见图33A、33B和33C)。在这点上,假如形成第一粘合层132的第一粘合剂以如图45A、45B、45C和45D所示的预定图案均匀地分散,则即使被打印介质133与第一基底材料131一起保持粘贴至粘附体161,也容易产生用于从被打印介质133剥离第一基底材料131的线索。此后,可容易地从被打印介质133去除第一基底材料131(见图33D)。 
此外,当被打印介质133用第三带113的第三粘合层151、第三基底材料152和第四粘合层153粘贴至粘附体161时,被打印介质133和第三带113的总厚度薄约58μm。因此,假如被打印介质133是无色透明的,被打印介质133的轮廓就很难识别,从而被打印介质133上的墨141(打印内容)可较显著。此外,被打印介质133和第三带113的总重量较轻,从而可减小对于作为诸如CD和DVD的转动体的粘附体161的转动平衡的不利影响。 
此外,当粘贴至粘附体161的曲面时,被打印介质133薄至10μm,因此可防止被打印介质133逐渐脱开。即使被打印介质133的厚度厚至30μm,也可实现这种效果。 
如图32所示,其上热转印有墨141的打印表面111A位于被打印介质133 的背面侧,也就是说,打印表面111A由被打印介质133层合,因此呈现耐磨性,这是“层合带”的特征。 
本发明可实施成其它特定形式,而不脱离本发明的实质特征。 
例如,对于通过使用第二实施例的打印盒101来在带式打印机中产生的打印带105,例如,第一基底材料131的宽度可比被打印介质133的宽度宽,如图34的平面图所示。相反的是,第一基底材料131的宽度可比被打印介质133的宽度窄,如图35的平面图所示。在两种情况下,第一基底材料131和被打印介质133的宽度都不同,这可容易地区分第一基底材料131以扯去第一基底材料131。 
假如第三带113的第四基底材料154的宽度较宽(未示出),也是如此。 
即使在第一基底材料131与第一基底材料131一样宽的打印带105中,如图36的平面图所示,可用预先打印在第一基底材料131自身之上的、表示第一基底材料131的诸如字符和图案之类的印记(在图36中,例如是字符“敷贴膜”)来强调第一基底材料131的存在,由此有利于扯去第一基底材料131。此外,假如可通过预先打印在第一基底材料131上的字符和图案来区分打印带105的顶部和底部,则允许容易地将打印带105粘贴至粘附体161(见图33和其它附图)。 
此外,如图39的立体图所示,构成打印带105的第三带113的第四基底材料154可预先设有半切口171。这种结构可有利于去除第三带113的第四基底材料154。类似地,如图40的立体图所示,第一基底材料131可预先设有半切口181,以允许容易地扯去第一基底材料131。 
图41A至44C示出预先在第四基底材料154中实施的半切口171的各种结构。图41A和41B示出沿着第四基底材料154的宽度方向实施多个半切口171的例子,而图41C和41D示出沿着第四基底材料154的纵向方向实施多个半切口171的例子。图42A、42B和42C示出在第四基底材料154中实施直线半切口171的例子。图43A、43B和43C示出在第四基底材料154中实施曲线半切口171的例子。图44A、44B和44C示出在第四基底材料154中沿宽度方向和沿纵向方向组合地实施半切口171的例子。
换句话说,在通过使用第二实施例的打印盒101来在带式打印机中产生的打印带105中,如上所述,第三基底材料152用第三粘合层151粘附至被打印介质133,从而被打印介质133和第三基底材料152形成一体(见图33A)。然后,当沿着半切口171从第三基底材料152去除用第四粘合层153粘附至第三基底材料152的第四基底材料154的一部分以将被打印介质133粘贴至粘附体161时(见图33B和39),露出第四粘合层153的一部分,从而可用第四粘合层153的该部分将与第三基底材料152一体的被打印介质133的一部分粘贴至粘附体161(见图33C和39)。 
此时,第四基底材料154的余下部分仍然通过第三基底材料152粘附至被打印介质133,从而被打印介质133因此可通过第四基底材料154的余下部分的刚度保持刚性。因此,无论被打印介质133多薄,都可将被打印介质133的一部分牢牢地粘贴至粘附体161,而不会产生皱纹。此后,因为当从与被打印介质133一体的第三基底材料152去除第四基底材料154的余下部分时露出第四粘合层153的余下部分,可用第四粘合层154的余下部分将与第三基底材料152一体的被打印介质133的余下部分粘贴至粘附体161。此时,通过粘贴至粘附体161的被打印介质133的部分,被打印介质133可因此保持张力。因此,无论被打印介质133多薄,都可将被打印介质133的余下部分牢牢地粘贴至粘附体161,而不会产生皱纹。 
换句话说,通过沿着半切口171从与被打印介质133一体的第三基底材料152重复地剥离第二基底材料154的部分,可一步一步地将被打印介质133粘贴至粘附体161。这有利于将被打印介质133牢牢地粘贴至粘附体161而不会产生皱纹。 
此外,第一基底材料131粘附至被打印介质133(见图33B和39),从而通过第一基底材料131的刚度,被打印介质133可因此保持刚性。因此,无论被打印介质133多薄,都可将被打印介质133牢牢地粘贴至粘附体161而不会产生皱纹。 
此后,可通过半切口181容易地从被打印介质133去除第一基底材料131(见图40)。
可采用如图41至44所示预先在第四基底材料154中实施的半切口171的各种结构作为预先在第一基底材料131中实施的半切口181的结构。 
在通过使用第二实施例的打印盒101来在带式打印机中产生的打印带105中,第一基底材料131可以是无色透明的带子或有色透明的带子。在无色透明的第一基底材料131的情况下,这允许透过该第一基底材料31在视觉上识别热转印至第一带111的打印表面111A(见图28和其它附图)的墨141,从而可容易地区分打印带105的顶部和底部,由此有利于将打印带105粘贴至粘附体161。另一方面,有色透明的第一基底材料131不仅允许在视觉上识别热转印至第一带111的打印表面111A(见图28和其它附图)的墨141,还允许在视觉上识别第一基底材料131自身的存在。这可有利于将打印带105粘贴至粘附体161和扯去第一基底材料131。 
另一方面,假如第一基底材料131是不透明的,则无法在视觉上辨认热转印至第一带111(见图28和其它附图)的(被打印介质133的)打印表面111A的墨141。 
换句话说,在通过使用第二实施例的打印盒101来在带式打印机中产生的打印带105中,如上所述,第一基底材料131用第一粘合层132粘附至被打印介质133。因此,假如如上所述第一基底材料131是不透明的,则无法在视觉上辨认热转印至第一带111(见图28和其它附图)的(被打印介质133的)打印表面111A的墨141,第一基底材料131具有隐藏的性能。因此,无法通过第一基底材料131在视觉上辨认被打印介质133,从而可隐藏被打印介质133的墨141(打印内容)。因此,可实现对于被打印介质133的打印内容的保密效果。 
除非可在视觉上辨认被打印介质133的打印内容,在将打印带105粘贴至粘附体161时是不方便的。因此,假如在第一基底材料131或第四基底材料154上预先设置标示第一带111(见图28和其它附图)的(被打印介质133的)打印表面111A的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的标记,则会是方便的。图37是示出在第一基底材料131上预先设置标示第一带111(见图28和其它附图)的(被打印介质133的)打印表面111A的上下方向的标记(箭头)的例子的图。尽管该箭头方向标示成向上,但是也可标示成向下。此外,该箭头可设置在第四基底 材料154上。图38是示出在第四基底材料154上预先设置标示第一带111(见图28和其它附图)的(被打印介质133的)打印表面111A的左右方向的标记(“L←”、“→R”)的例子的图。标记“→R”的方向标示向右。标记“L←”的方向标示向左。此外,这些标记可预先设置在第一基底材料131上。 
在第一基底材料131或第四基底材料154上预先设置标示第一带111(见图28和其它附图)的(被打印介质133的)打印表面111A的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的标记。因此,即使无法在视觉上辨认被打印介质133(打印内容),只要将该标记用作线索,也就绝不会弄错被打印介质133的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从而可将打印带105(被打印介质133)粘贴至粘附体161。 
当第二实施例的打印盒101设置在带式打印机的盒安装部中时,如图30A所示,通过设计成位于热能头安装部120中的带式打印机的热能头H2和与该热能头H2相对的压辊P2来打印第一带111(见图28和其它附图)的(被打印介质133的)打印表面111A。此时,第一带111(见图28和其它附图)的(被打印介质133的)打印表面111A通过墨带106的墨面(见图29和30A)与带式打印机的热能头H2相对。图30B示出在该状态下沿着图30A的线F2-F2所取的图。如图30B所示,第一带111的被打印介质133被墨带106覆盖,从而可对带式打印机的热能头H2隐藏被打印介质133。 
此外,墨带106的宽度比第一带111的宽度宽。由于这种结构,即使墨带106在打印时沿其宽度方向移位,也可保持对于带式打印机的热能头H2用墨带106隐藏第一带111的被打印介质133的状态。因此,在打印时由带式打印机的热能头H2产生的热通过墨带106传递至第一带111的被打印介质133,从而热不会直接传递至第一带111的被打印介质133。因此,因为在不受热的不利影响的状态下在第一带111的被打印介质133上形成印记,所以打印质量优秀且打印外观也很优秀。 
由使用第二实施例的打印盒101的带式打印机产生的打印带105是热转印型的,该打印带是通过带式打印机的热能头H2和墨带106来打印。然而,即使是不需要墨带106的热敏型也可获得上述各种效果(除了通过墨带106容易地阻止由打印时的热产生的不利影响)。下文中,通过将热敏型打印带105应 用到第二实施例的打印盒101中来描述由带式打印机产生热敏型打印带105的情况,以主要说明与热转印型打印带105的不同。 
图47是打印盒的立体图。如图47所示,第二实施例的打印盒101包括上盒壳102和下盒壳103。打印带105从排带口104排出。同时,这里不存在图29所示的墨带106。 
图48是从中拆卸了上盒壳102(见图47)的打印盒101的平面图。如图48所示,其上卷绕第三带113的带卷轴112、其上卷绕第一带111的膜卷轴114、墨带供给卷轴115、以及墨带收卷卷轴116设置在打印盒101的下盒壳103上,可与形成在上盒壳102(见图47)上的相应卷轴支承构件(未示出)协配地转动。没有墨带106存在于墨带供给卷轴115和墨带卷绕卷轴116上。 
在第一带111中,由“PET片”构成的第一基底材料(处理辅助膜)具有的片厚度约为70μm,由尿烷片构成的被打印介质(薄层合膜)具有的片厚度约为10μm,第一基底材料和被打印介质层叠起来,此外,通过涂敷厚度约为25μm的第一粘合剂(弱粘合剂),在第一基底材料和被打印介质之间形成第一粘合层(弱粘合层)。然后,将第一带111卷绕在膜卷轴114上,且使其被打印介质侧位于内侧。在这样卷绕的第一带111中,卷绕在膜卷轴114上的内侧表面(被打印介质的第一表面侧)将是打印表面。因此,通过设置在下盒壳103上处于直立位置的引导销117和可转动的引导辊118,将卷绕在膜卷轴114上的第一带111引导至形成在下盒壳103上的臂部119。将第一带111进一步引导出臂部119,露出热能头安装空间120之外。此后,经由引导构件121和馈送辊122,通过排带口104将第一带111从带盒101中排出。 
顺便提及,当将第二实施例的打印盒101设置在带式打印机的盒安装件中时,带式打印机的热能头H2存在于热能头安装部120上。然后,通过热能头H2和与热能头H2相对的带式打印机的压辊P2来夹紧第一带111。 
另一方面,第三带113具有第三粘合层,通过对于片厚度约为12μm的由“PET片”构成的第三基底材料(基底膜)的第一表面侧涂敷厚度约为20μm的第三粘合剂来形成该第三粘合层。第三基底材料的第二表面侧涂敷有第四粘合剂,以形成厚度约为16μm的第四粘合层。此外,厚度约为53μm的第四基 底材料(剥离片)粘附至第四粘合层。然后,将第三带113卷绕在带卷轴112上,且使第四基底材料侧位于外侧。通过馈送辊122引导这样卷绕的第三带113,同时使第三粘合层的涂粘合剂表面和第一带111的打印表面彼此重叠。结果,第三带113粘附至第一带111,且通过排带口104排出打印盒101之外。 
因此,由第一带111和第三带113构成的打印带105从打印盒101的排带口104排出。图49是示出如上所述在下盒壳103上引导第一带111和第三带113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46是沿着图48所示线B2-B2所取的、打印带105的剖视图。如图46所示,打印带105由第一带111和第三带113构成。在第一带111中,如上所述,由“PET片”构成的第一基底材料131具有的片厚度约为70μm,由尿烷片构成的被打印介质133具有的片厚度约为10μm,第一基底材料和被打印介质层叠起来,此外,通过涂敷厚度约为25μm的第一粘合剂,在第一基底材料131和被打印介质133的第二表面(侧)之间形成第一粘合层132。 
被打印介质133的第一表面(侧)涂敷有热敏着色剂。第一带111的打印表面111A由其形成。 
当第二实施例的打印盒101设置在带式打印机的盒安装部中时,通过设计成位于热能头安装部120中的带式打印机的热能头H2来使涂敷至第一带111(见图28和其它附图)的(被打印介质133的)打印表面111A的热敏着色剂脱色从而打印。 
如上所述,第三带113构造成:片厚度约为12μm的由“PET片”构成的第三基底材料152的第一表面侧涂敷有第三粘合剂以形成厚度约为20μm的第三粘合层,且第三基底材料152的第二表面侧涂敷有第四粘合剂以形成厚度约为16μm的第四粘合层153。此外,厚度约为53μm的第四基底材料154粘附至第四粘合层153。第一带111的打印表面111A和第三粘合层151彼此重叠,从而第三带113粘附至第一带111以构成打印带105。 
此外,将第四基底材料154从打印带105中去除从而露出第四粘合层153的涂粘合剂表面,可将这样的打印带5粘贴至粘附体。此后,慢慢地去除第一基底材料131,然后,如图50所示,可用第三带113的第三粘合层151、第三 基底材料152和第四粘合层153将被打印介质133粘贴至粘附体161。 
尽管在第二实施例的打印盒101中,第一带111通过用第一粘合层132粘合第一基底材料131和被打印介质133来构成,但是第一带111也可仅由被打印介质133构成。图51是示出使用仅由被打印介质133构成的第一带111产生的打印带105的剖面的图。 
换句话说,如图51所示,打印带105由第一带111和第三带113构成。如上所述,第一带111仅由被打印介质133构成,该被打印介质33由片厚度约为10μm的尿烷片构成。如上所述,第三带113构造成:片厚度约为12μm的由“PET片”构成的第三基底材料152的第一表面侧涂敷有第三粘合剂以形成厚度约为20μm的第三粘合层151,且第三基底材料152的第二表面侧涂敷有第四粘合剂以形成厚度约为16μm的第四粘合层153。此外,厚度约为53μm的第四基底材料154粘附至第四粘合层153。第一带111的其上设置墨141的打印表面111A和第三粘合层151彼此重叠,从而第三带113粘附至第一带111以构成打印带105。 
尽管在图51中,被打印介质133和第三粘合层151由于墨141的厚度而呈现浮起的状态,但是实际上,因为墨141的厚度很薄,所以两者彼此直接粘附。 
接着,将参见图52A至52C来说明打印带105的使用方式。 
从第二实施例的打印盒101的排带口104排出打印带105,该打印盒101设在带式打印机的盒安装件中。用带式打印机的切割装置来将打印带105切割成条状带,该条状带如图52A所示由第一带111(被打印介质133)和第三带113(第三粘合层151、第三基底材料152、第四粘合层153以及第四基底材料154)构成。如图52B所示,去除第三带113的第四基底材料154,从而露出第三带113的第四粘合层153。此外,如图52C所示,将第三带113的第四粘合层153粘贴至粘附体161。 
此外,如图53的立体图所示,构成打印带105的第三带113的第四基底材料154可预先设有半切口171。这种结构可有利于去除第三带113的第四基底材料154。然后,在第四基底材料154中预先实施的半切口171可以是如上 所述图41至44所示的各种结构,甚至在这种情况下,也可获得半切口171所施加的上述效果。 
使用仅由被打印介质133构成的第一带111来产生的打印带105并不局限于热转印型,而是可以是热敏型。图54是示出这种热敏型打印带105的剖面的图。 
换句话说,如图54所示,热敏型打印带105由第一带111和第三带113构成。如上所述,第一带111仅由被打印介质133构成,该被打印介质33由片厚度约为10μm的尿烷片构成。在这点上,被打印介质133的第一表面(侧)涂敷有热敏着色剂。第一带111的打印表面111A由其形成。如上所述,第三带113构造成:片厚度约为12μm的由“PET片”构成的第三基底材料152的第一表面侧涂敷有第三粘合剂以形成厚度约为20μm的第三粘合层,且第三基底材料152的第二表面侧涂敷有第四粘合剂以形成厚度约为16μm的第四粘合层153。此外,厚度约为53μm的第四基底材料154粘附至第四粘合层153。第一带111的打印表面111A和第三粘合层151彼此重叠,从而第三带113粘附至第一带111以构成热敏型打印带105。 
尽管在第二实施例中,打印带105由使用打印盒101的带式打印机产生,但是甚至无法使用其中设有打印盒101的带式打印机来产生的片状打印带(包括较宽的带状打印带)也可获得上述各种效果(除了打印盒101内实现的效果之外)。此外,尽管在这个实施例中,墨带106的宽度比打印带105的宽度宽,但是墨带106的宽度可等于打印带105的宽度。 
较佳的是,被打印介质133的厚度是2.5μm至30μm。 
下文中,将基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参见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打印盒。图56是打印盒的立体图。如图56所示,第三实施例的打印盒201包括上盒壳202和下盒壳203。打印带205从排带口204排出。应该注意的是,附图标记206标示墨带。墨带206的宽度比打印带205的宽度宽。 
图57A是从中拆卸了上盒壳202(见图56)的打印盒201的平面图。如图57A所示,其上卷绕第二带213的带卷轴212、其上卷绕第一带211的膜卷轴214、其上卷绕墨带206的墨带供给卷轴215、以及墨带收卷卷轴216设置在打 印盒201的下盒壳203上,可与形成在上盒壳202(见图56)上的相应卷轴支承构件(未示出)协配地转动。 
第一带211具有第一粘合层,通过对于片厚度约为10μm至15μm的由尿烷片构成的被打印介质(薄基底膜)的第二表面侧涂敷厚度约为16μm的粘合剂来形成该第一粘合层。此外,剥离片粘附至第一粘合层。然后,卷绕在膜卷轴214上的内侧表面(被打印介质的第一表面侧)将是打印表面。因此,通过设置在下盒壳203上处于直立位置的引导销217和可转动的引导辊218,将卷绕在膜卷轴214上的第一带211引导至形成在下盒壳203上的臂部219。将第一带211进一步引导出臂部219,露出热能头安装空间220之外。此后,经由引导构件221和馈送辊222,通过排带口204将第一带211从带盒201中排出。 
将墨带206卷绕在墨带供给卷轴215上,且使涂墨表面侧位于内侧。使这样卷绕在墨带供给卷轴215上的墨带206从臂部219露出热能头安装空间220之外。进一步引导墨带206,同时使涂墨表面和第一带211的打印表面彼此重叠。此后,沿着导向构件221的外部引导墨带206,由此使其与第一带211的打印表面分离。最后,通过墨带收卷卷轴216收卷墨带206。 
顺便提及,当将第三实施例的打印盒201设置在带式打印机的盒安装件中时,带式打印机的热能头H3存在于热能头安装部220上。然后,通过热能头H3和与热能头H3相对的带式打印机的压辊P3来夹紧第一带211和墨带206。 
另一方面,第二带213具有第二粘合层(弱粘合层),通过对于由“PET片”构成的第二基底材料(处理辅助膜)的第一表面侧涂敷厚度约为25μm的第二粘合剂(弱粘合剂)来形成该第二粘合层。将第二带213卷绕在带卷轴212上,且使第二基底材料侧位于外侧。通过馈送辊222引导这样卷绕的第二带213,同时使第二粘合层的涂粘合剂表面和第一带211的打印表面彼此重叠。结果,第二带213粘附至第一带211,且通过排带口204排出打印盒201之外。因此,第一带211的打印表面是第二带213的第二粘合层的粘合目标表面。 
因此,由第一带211和第二带213构成的打印带205从打印盒201的排带口204排出。图58是示出如上所述在下盒壳203上引导第二带213、第一带211和墨带206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55是沿着图57A所示线C1-C1所取的、打印带205的剖视图。如图55所示,打印带205由第一带211和第二带213构成。在这点上,如上所述,第二带213具有第二粘合层251,通过对于由“PET片”构成的第二基底材料252的第一表面侧涂敷厚度约为25μm的第二粘合剂来形成该第二粘合层。如上所述,第一带211具有第一粘合层232,通过对于片厚度约为10μm至15μm的由尿烷片构成的被打印介质233的第二表面侧涂敷厚度约为16μm的第一粘合剂来形成该第一粘合层。此外,第一基底材料231粘附至被打印介质233。然后,第一带211的其上设置墨241的(被打印介质233的)打印表面211A和第二粘合层251彼此重叠,从而第一带211粘附至第二带213以构成打印带205。因此,第一带211的(被打印介质233的)打印表面211A是第二带213的第二粘合层251的粘合目标表面。 
此外,将第一基底材料231从打印带205中去除从而露出第一粘合层232的涂粘合剂表面,可将这样的打印带205粘贴至粘附体。此后,慢慢地去除第二带213,然后,如图59所示,可用第一粘合层232将被打印介质233与热转印至其打印表面211A的墨241一起粘附至粘附体261。 
尽管在图55中,被打印介质233和第二粘合层251由于墨241的厚度而呈现浮起的状态,但是实际上,因为墨241的厚度很薄,所以两者彼此直接粘附。 
为了如上所述使其上墨241热转印至打印表面211A的被打印介质233粘附至第二带213,构成第二粘合层251的第二粘合剂包括作为主体材料的共聚物,该共聚物通过对诸如丙烯酸系列、橡胶系列和硅树脂系列的任何系列的单体进行共聚而形成。第二粘合剂可使用或不用各种添加剂(诸如交联剂、增粘剂、柔化剂、固定剂和色素)来制成。采用具有低粘合性能的第二粘合剂,因为第二粘合剂用于临时粘合且是最终要去除的部分。 
另一方面,构成第一粘合层232的粘合剂包括作为主体材料的共聚物,该共聚物通过对诸如丙烯酸系列、橡胶系列和硅树脂系列的任何系列的单体进行共聚而形成。粘合剂可使用或不用各种添加剂(诸如交联剂、增粘剂、柔化剂、固定剂和色素)来制成。采用具有适于粘附体261的粘合性能的粘合剂。 
顺便提及,打印盒201设置在带式打印机的盒安装件中以产生打印带205。在带式打印机的盒安装件中,设有切割装置(未示出),该切割装置具有切割器以切割从打印盒201的排带口204排出的打印带205。参见图56和其它附图所述的打印盒201和其中安装打印盒201以产生打印带205的带式打印机的结构是公知的,从而省略了用打印盒201和带式打印机来产生打印带205的过程的详细说明。 
接着,将参见图60A至60E来说明打印带205的使用方式。 
从本实施例的打印盒201的排带口204排出打印带205,该打印盒201设在带式打印机的盒安装件中。用带式打印机的切割装置(未示出)来将打印带205切割成条状带,该条状带如图60A所示由第一带211(第一基底材料231、第一粘合层232和被打印介质233)和第二带213(第二粘合层251和第二基底材料252)构成。如图60B所示,去除第一带211的第一基底材料231,从而露出第一带211的第一粘合层232。此外,如图60C所示,将第一带211的第一粘合层232粘贴至粘附体261。 
如图60D所示,慢慢地从粘附体261去除第二基底材料252。此时,第二粘合层251也与第二基底材料252一起被去除,因此可从中只去除第二带213。最后,如图60E所示,其上热转印有墨241的被打印介质233处于用第一粘合层232粘附至粘附体261的状态。通过带式打印机,墨241从墨带206(见图57A和其它附图)热转印到第一带211(见图55和其它附图)的(被打印介质233的)打印表面211A。 
如上详细所述,第三实施例的打印盒201设置在带式打印机的盒安装件中以产生从带式打印机排出的打印带205。 
通过带式打印机的切割装置来切割从带式打印机排出的打印带205,然后从粘附至第二带213的第一带211去除第一基底材料231(见图60B)。将第一带211的露出的第一粘合层232粘贴至粘附体261(见图60C)。此外,慢慢地从粘附体261去除第二带213(见图60D),从而去除第二带213,且将被打印介质233与墨241一起留在粘附体261上。如图59所示,在第一表面侧上露出的、具有其上热转印有墨241的打印表面211A的被打印介质233可用第一 粘合层232粘贴至粘附体261。结果,可将“非层合带”粘贴至粘附体261(见图60E)。 
被打印介质233用第一粘合层232粘附至第一基底材料231以采取第一带211的形式(见图55),如图57A所示,第一带11卷绕在第三实施例的打印盒201内的膜卷轴214上。从该状态开始,被打印介质233用第二带213和第二带213的第二粘合层251粘附至第二带213以成为打印带205,通过排带口204排出该打印带。因此,即使被打印介质233较薄,被打印介质233也可确保在第三实施例的打印盒201内的馈送性能。 
如图60A和60B所示,第二带213在粘贴至粘附体261时处于粘附至第一带211的状态。第二带213因此可至少通过第二带213的厚度保持刚性。因此,无论构成“非层合带”的被打印介质233多薄,都可将“非层合带”容易地粘贴至粘附体261,如图60所示。 
当粘附体261的粘贴表面是曲面时,为了使第二带213与粘合表面紧密接触,第二带213应该是薄且可伸长的。 
较佳的是,从保持易于粘贴的观点来看,第二带213的厚度是30μm至50μm。 
尤其,在第三实施例中,被打印介质233比第二基底材料252厚。因此,无论被打印介质233多薄,都可容易地去除第二基底材料252。 
将第二基底材料252粘附至被打印介质233的第二粘合层251通过在第二基底材料252的第一侧涂敷厚度约为25μm的第一粘合剂来形成。在这点上,尽管第二粘合剂可充填至第二基底材料252整个范围,但是第二粘合剂也可以预定的图案涂敷从而均匀地分散第一粘合剂。 
图73A至73D是示出待涂敷以形成第二粘合层251的第二粘合剂的涂敷图案的例子的图。图73A示出通过间断地(周期地)将点状的第二粘合剂涂敷至第二基底材料252来形成圆点图案的第二粘合层251的例子。图73B示出以一倾斜角度将直线的第二粘合剂间断地(周期地)涂敷至第二基底材料252以形成网格图案的第二粘合层251的例子。图73C示出沿宽度方向将直线的第二粘合剂间断地(周期地)涂敷至第二基底材料252以形成条纹图案的第二粘合 层251的例子。图73D示出沿纵向方向将直线的第二粘合剂间断地(周期地)涂敷至第二基底材料252以形成条纹图案的第二粘合层251的例子。 
换句话说,对于通过使用第三实施例的打印盒201来在带式打印机中产生打印带205,如上所述,被打印介质233用第二粘合层251粘附至第二基底材料252。打印带205因此可至少通过第二基底材料252的厚度保持刚性。因此,可确保第三实施例的打印盒201内的馈送性能。在这点上,假如形成第二粘合层251的第二粘合剂以如图73A、73B、73C和75D所示的预定图案均匀地分散,则与第二粘合剂涂敷至整个表面的情况相比,要形成第二粘合层251的第二粘合剂不会容易地从被打印介质233和第二基底材料252之间挤出。因此,可进一步稳定被打印介质233在第三实施例的打印盒201内的馈送性能。 
如上所述,当打印带205(即被打印介质233)粘贴至粘附体261时,第二基底材料252用第二粘合层251粘附至被打印介质233,从而被打印介质233可至少通过第二基底材料252的厚度保持刚性。因此,无论被打印介质233多薄,都可容易地将被打印介质233粘贴至粘附体261(见图60A、60B和60C)。在这点上,假如形成第二粘合层251的第二粘合剂以如图73A、73B、73C和73D所示的预定图案均匀地分散,则即使被打印介质233与第二基底材料252一起保持粘贴至粘附体261,也容易产生用于从被打印介质233剥离第二基底材料252的线索。此后,可容易地从被打印介质233去除第二基底材料252(见图60D)。 
此外,当被打印介质233用第一粘合层232粘贴至粘附体261时,被打印介质233和第一粘合层232的总厚度薄约26μm至31μm。因此,假如被打印介质233是无色透明的,被打印介质233的轮廓就很难识别,从而被打印介质233上的墨241(打印内容)可较显著。此外,被打印介质233和第一粘合层232的总重量较轻,从而可减小对于作为诸如CD和DVD的转动体的粘附体261的转动平衡的不利影响。 
此外,当粘贴至粘附体261的曲面时,被打印介质233薄至10μm至15μm,因此可防止被打印介质233逐渐脱开。即使被打印介质233的厚度厚至30μm,也可实现这种效果。
本发明可实施成其它特定形式,而不脱离本发明的实质特征。 
例如,对于通过使用第三实施例的打印盒201来在带式打印机中产生的打印带205,例如,第二带213的宽度可比第一带211的宽度宽,如图61的平面图所示。相反的是,第二带213的宽度可比第一带211的第一基底材料231的宽度窄,如图63的平面图所示。此外,如图62的平面图所示,第一带211的被打印介质233和第一粘合层232的宽度可比第二带213的宽度窄。在两种情况下,第二带213与第一带211的第一基底材料231宽度不同,这使得可容易地区分第二带213与第一带211的第一基底材料231,且可容易地扯去第二带213与第一带211的第一基底材料231。 
即使在第二带213与第一带211一样宽的打印带205中,如图64的平面图所示,可用预先打印在第二带213自身之上的、表示敷贴带的诸如字符和图案之类的印记(在图64中,例如是字符“敷贴膜”)来强调第二带213的第二基底材料252的存在,由此有利于扯去第二带213。此外,假如可通过预先打印在第二带213上的字符和图案来区分打印带205的顶部和底部,则允许容易地将打印带205粘贴至粘附体261(见图60和其它附图)。 
此外,如图67的立体图所示,构成打印带205的第一带211的第一基底材料231可预先设有半切口271。这种结构可有利于去除第一带211的第一基底材料231。类似地,如图68的立体图所示,第二带213可预先设有半切口181,以允许容易地扯去第二带213。 
图69A至72C示出预先在第一基底材料231中实施的半切口271的各种结构。图69A和69B示出沿着第一基底材料231的宽度方向实施多个半切口271的例子,而图69C和69D示出沿着第一基底材料231的纵向方向实施多个半切口271的例子。图70A、70B和70C示出在第一基底材料231中实施直线半切口271的例子。图71A、71B和71C示出在第一基底材料231中实施曲线半切口271的例子。图72A、72B和72C示出在第一基底材料231中沿宽度方向和沿纵向方向组合地实施半切口271的例子。 
换句话说,在通过使用第三实施例的打印盒201来在带式打印机中产生的打印带205中,如上所述,第一基底材料231用第一粘合层232粘附至被打印 介质233,从而被打印介质233和第一基底材料231形成一体(见图60A)。然后,当沿着半切口271从被打印介质233去除第一基底材料231的一部分以将被打印介质233粘贴至粘附体261时(见图60B和67),露出第一粘合层232的一部分,从而被打印介质233的一部分可用第一粘合层232的该部分粘贴至粘附体261(见图60C和67)。 
此时,第一基底材料231的余下部分仍然粘附至被打印介质233,从而被打印介质233因此可通过第一基底材料231的余下部分的刚度保持刚性。因此,无论被打印介质233多薄,都可将被打印介质233的一部分牢牢地粘贴至粘附体261,而不会产生皱纹。此后,因为当从被打印介质233去除第一基底材料231的余下部分时露出第一粘合层232的余下部分,可用第一粘合层232的余下部分将被打印介质233的余下部分粘贴至粘附体261。此时,通过粘贴至粘附体261的被打印介质233的部分,被打印介质233可因此保持张力。因此,无论被打印介质233多薄,都可将被打印介质233的余下部分牢牢地粘贴至粘附体261,而不会产生皱纹。 
换句话说,通过沿着半切口271从被打印介质233重复地剥离第一基底材料231的部分,可一步一步地将被打印介质233粘贴至粘附体261。这有利于将被打印介质233牢牢地粘贴至粘附体261而不会产生皱纹。 
此外,第二基底材料252粘附至被打印介质233(见图60B和67),从而通过第二基底材料252的刚度,被打印介质233可因此保持刚性。因此,无论被打印介质233多薄,都可将被打印介质233牢牢地粘贴至粘附体261而不会产生皱纹。 
此后,可通过半切口281容易地从被打印介质233去除第二基底材料252(见图68)。 
可采用如图69A至72C所示预先在第一基底材料231中实施的半切口271的各种结构作为预先在第二带213中实施的半切口281的结构。 
在通过使用第三实施例的打印盒201来在带式打印机中产生的打印带205中,第二带213可以是无色透明的带子或有色透明的带子。在无色透明的第二带213的情况下,这允许透过该第二带在视觉上识别热转印至第一带211的打 印表面211A(见图55和其它附图)的墨241,从而可容易地区分打印带205的顶部和底部,由此有利于将打印带205粘贴至粘附体261。另一方面,有色透明的第二带213不仅允许在视觉上识别热转印至第一带211的打印表面211A(见图55和其它附图)的墨241,还允许在视觉上识别第二带213自身的存在。这可有利于将打印带205粘贴至粘附体261和扯去第二带213。 
另一方面,假如第二基底材料252是不透明的,则无法在视觉上辨认热转印至第一带211(见图55和其它附图)的(被打印介质233的)打印表面211A的墨241。 
换句话说,在通过使用第三实施例的打印盒201来在带式打印机中产生的打印带205中,如上所述,第二基底材料252用第二粘合层251粘附至被打印介质233。因此,假如如上所述第二基底材料252是不透明的,则无法在视觉上辨认热转印至第一带211(见图55和其它附图)的(被打印介质233的)打印表面211A的墨241,第二基底材料252具有隐藏的性能。因此,无法通过第二基底材料252在视觉上辨认被打印介质233,从而可隐藏被打印介质233的墨241(打印内容)。因此,可实现对于被打印介质233的打印内容的保密效果。 
除非可在视觉上辨认被打印介质233的打印内容,在将打印带205粘贴至粘附体261时是不方便的。因此,假如在第一基底材料231或第二基底材料252上预先设置标示第一带211(见图55和其它附图)的(被打印介质233的)打印表面211A的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的标记,则会是方便的。图65是示出在第二基底材料252上预先设置标示第一带211(见图55和其它附图)的(被打印介质233的)打印表面211A的上下方向的标记(箭头)的例子的图。尽管该箭头方向标示成向上,但是也可标示成向下。此外,该箭头可设置在第一基底材料231上。图66是示出在第一基底材料231上预先设置标示第一带211(见图55和其它附图)的(被打印介质233的)打印表面211A的左右方向的标记(“L←”、“→R”)的例子的图。标记“→R”的方向标示向右。标记“L←”的方向标示向左。此外,这些标记可预先设置在第二基底材料252上。 
在第一基底材料231或第二基底材料252上预先设置标示第一带211(见 图55和其它附图)的(被打印介质233的)打印表面211A的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的标记。因此,即使无法在视觉上辨认被打印介质233(打印内容),只要将该标记用作线索,也就绝不会弄错被打印介质233的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从而可将打印带205(被打印介质233)粘贴至粘附体261。 
当第三实施例的打印盒201设置在带式打印机的盒安装部中时,如图57A所示,通过设计成位于热能头安装部220中的带式打印机的热能头H3和与该热能头H3相对的压辊P3来打印第一带211(见图55和其它附图)的(被打印介质233的)打印表面211A。此时,第一带211(见图55和其它附图)的(被打印介质233的)打印表面211A通过墨带206的墨面(见图56和57A)与带式打印机的热能头H3相对。图57B示出在该状态下沿着图57A的线F3-F3所取的图。 
如图57B所示,第一带211的被打印介质233被墨带206覆盖,从而可对带式打印机的热能头H3隐藏被打印介质233。 
此外,墨带206的宽度比第一带211的宽度宽。由于这种结构,即使墨带206在打印时沿其宽度方向移位,也可保持对于带式打印机的热能头H3用墨带206隐藏第一带211的被打印介质233的状态。因此,在打印时由带式打印机的热能头H3产生的热通过墨带206传递至第一带211的被打印介质233,从而热不会直接传递至第一带211的被打印介质233。因此,因为在不受热的不利影响的状态下在第一带211的被打印介质233上形成印记,所以打印质量优秀且打印外观也很优秀。 
由使用第三实施例的打印盒201的带式打印机产生的打印带205是热转印型的,该打印带通过带式打印机的热能头H3和墨带206来打印。 
然而,即使是不需要墨带206的热敏型,也可获得上述各种效果(除了通过墨带206容易地阻止由打印时的热产生的不利影响)。下文中,通过将热敏型打印带205应用到第三实施例的打印盒201中来描述由带式打印机产生热敏型打印带105的情况,以主要说明与热转印型打印带205的不同。 
图75是打印盒的立体图。如图75所示,第三实施例的打印盒201包括上盒壳202和下盒壳203。打印带205从排带口204排出。同时,这里不存在图 56所示的墨带206。 
图76是从中拆卸了上盒壳202(见图75)的打印盒201的平面图。如图76所示,其上卷绕第二带213的带卷轴212、其上卷绕第一带211的膜卷轴214、墨带供给卷轴215、以及墨带收卷卷轴216设置在打印盒201的下盒壳203上,可与形成在上盒壳202(见图75)上的相应卷轴支承构件(未示出)协配地转动。没有墨带206存在于墨带供给卷轴215和墨带卷绕卷轴216上。 
第一带211具有第一粘合层,通过对于片厚度约为10μm至15μm的由尿烷片构成的被打印介质的第二表面侧涂敷厚度约为16μm的粘合剂来形成该第一粘合层。此外,剥离片粘附至第一粘合层。然后,卷绕在膜卷轴214上的内侧表面(被打印介质的第一表面侧)将是打印表面。因此,通过设置在下盒壳203上处于直立位置的引导销217和可转动的引导辊218,将卷绕在膜卷轴214上的第一带211引导至形成在下盒壳203上的臂部219。将第一带211进一步引导出臂部219,露出热能头安装空间220之外。此后,经由引导构件221和馈送辊222,从排带口204排出第一带211。 
顺便提及,当将第三实施例的打印盒201设置在带式打印机的盒安装件中时,带式打印机的热能头H3存在于热能头安装部220上。然后,通过热能头H3和与热能头H3相对的带式打印机的压辊P3来夹紧第一带211。 
另一方面,第二带213具有第二粘合层(弱粘合层),通过对于由“PET片”构成的第二基底材料(处理辅助膜)的第一表面侧涂敷厚度约为25μm的第二粘合剂(弱粘合剂)来形成该第二粘合层。将第二带213卷绕在带卷轴212上,且使第二基底材料侧位于外侧。通过馈送辊222引导这样卷绕的第二带213,同时使第二粘合层的涂粘合剂表面和第一带211的打印表面彼此重叠。结果,第二带213粘附至第一带211,且通过排带口204排出打印盒201之外。因此,第一带211的打印表面是第二带213的第二粘合层的粘合目标表面。 
因此,由第一带111和第二带213构成的打印带205从打印盒201的排带口204排出。图77是示出如上所述在下盒壳203上引导第一带211和第二带213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74是沿着图76所示线C2-C2所取的、打印带205的剖视图。如图74 所示,打印带205由第一带211和第二带213构成。如上所述,第一带211具有第一粘合层232,通过对于片厚度约为10μm至15μm的由尿烷片构成的被打印介质233的第二表面侧涂敷厚度约为16μm的粘合剂来形成该第一粘合层。此外,第一基底材料231粘附至第一粘合层233。 
被打印介质233的第一表面(侧)涂敷有热敏着色剂。第一带211的打印表面211A由其形成。 
当第三实施例的打印盒201设置在带式打印机的盒安装部中时,通过设计成位于热能头安装部220中的带式打印机的热能头H3来使涂敷至第一带211(见图55和其它附图)的(被打印介质233的)打印表面211A的热敏着色剂脱色从而打印。 
如上所述,第二带213具有第二粘合层251,通过对于由“PET片”构成的第二基底膜252的第一表面侧涂敷厚度约为25μm的第二粘合剂来形成该第二粘合层。第一带211的(被打印介质233的)打印表面211A和第二粘合层251彼此重叠,从而第一带211粘附至第二带213以构成打印带205。因此,第一带211的(被打印介质233的)打印表面211A是第二带213的第二粘合层251的粘合目标表面。 
此外,将第一基底材料231从打印带205中去除从而露出第一粘合层232的涂粘合剂表面,可将这样的打印带205粘贴至粘附体。此后,慢慢地去除第二基底材料252,然后,如图78所示,可用第一粘合层232将被打印介质233粘贴至粘附体261。 
尽管在第三实施例的打印盒201中,打印带205由第一带211和第二带213构成,但是打印带205也可仅由第一带211构成。图79是示出仅使用第一带211产生的打印带205的剖面的图。 
换句话说,如图79所示,打印带205仅由第一带211构成。如上所述,第一带211具有第一粘合层232,通过对于片厚度约为10μm至15μm的由尿烷片构成的被打印介质233的第二表面侧涂敷厚度约为16μm的粘合剂来形成该第一粘合层。此外,第一基底材料231粘附至第一粘合层233。墨241热转印至第一带211的打印表面211A以构成打印带205。
接着,将参见图80A至80C来说明打印带205的使用方式。 
从第三实施例的打印盒201的排带口204排出打印带205,该打印盒201设在带式打印机的盒安装件中。用带式打印机的切割装置来将打印带205切割成条状带,该条状带如图80A所示仅由第一带211(第一基底材料231、第一粘合层232和被打印介质233)构成。如图80B所示,去除第一带211的第一基底材料231,从而露出第一带211的第一粘合层232。此外,如图80C所示,将第一带211的第一粘合层232粘贴至粘附体261。 
此外,如图81的立体图所示,构成打印带205的第一带211的第一基底材料231可预先设有半切口271。这种结构可有利于去除第一带211的第一基底材料231。然后,在第一基底材料231中预先实施的半切口271可以是如上所述图69至72所示的各种结构,甚至在这种情况下,也可获得半切口271所施加的上述效果。 
仅使用第一带211来产生的打印带205并不局限于热转印型,而是可以是热敏型。图82是示出这种热敏型打印带205的剖面的图。 
换句话说,如图82所示,热敏型打印带205仅由第一带211构成。如上所述,第一带211具有第一粘合层232,通过对于片厚度约为10μm至15μm的由尿烷片构成的被打印介质233的第二表面侧涂敷厚度约为16μm的粘合剂来形成该第一粘合层。此外,第一基底材料231粘附至第一粘合层233。如上所述,被打印介质233的第一表面(侧)涂敷有热敏着色剂。第一带211的打印表面211A由其形成。然后,当第三实施例的打印盒201设置在带式打印机的盒安装部中时,通过设计成位于热能头安装部220中的带式打印机的热能头H3来使涂敷至第一带211(见图82和其它附图)的(被打印介质233的)打印表面211A的热敏着色剂脱色从而打印。热敏型打印带205由其构成。 
尽管在第三实施例中,打印带205由使用打印盒201的带式打印机产生,但是甚至无法使用其中设有打印盒201的带式打印机来产生的片状打印带(包括较宽的带状打印带)也可获得上述各种效果(除了打印盒201内实现的效果之外)。此外,尽管在这个实施例中,墨带206的宽度比打印带205的宽度宽,但是墨带206的宽度可等于打印带205的宽度。
较佳的是,被打印介质233的厚度是2.5μm至30μm。 
下文中,将基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参见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打印盒。图84是打印盒的立体图。如图84所示,第四实施例的打印盒1001包括上盒壳1002和下盒壳1003。打印带1005从排带口1004排出。应该注意的是,附图标记1006标示墨带。 
图85是从中拆卸了上盒壳1002(见图84)的打印盒1001的平面图。如图95所示,其上卷绕双侧粘合带1013的带卷轴1012、其上卷绕多层层合带1011的膜卷轴1014、其上卷绕墨带1006的墨带供给卷轴1015、以及墨带收卷卷轴1016设置在打印盒1001的下盒壳1003上,可与形成在上盒壳1002(见图84)上的相应卷轴支承构件(未示出)协配地转动。 
在多层层合带1011中,由“PET片”构成的处理辅助膜具有的片厚度约为70μm,由尿烷片构成的薄层合膜具有的片厚度约为10μm,处理辅助膜和薄层合膜层叠起来,此外,通过涂敷厚度约为25μm的弱粘合剂,在处理辅助膜和薄层合膜之间形成弱粘合层。然后,将多层层合带1011卷绕在膜卷轴1014上,且使其薄层合膜侧位于外侧。在这样卷绕的多层层合带1011中,卷绕在膜卷轴1014上的内侧表面(薄层合膜的第一表面侧)将是打印表面。因此,通过设置在下盒壳1003上处于直立位置的引导销1017和可转动的引导辊1018,将卷绕在膜卷轴1014上的多层层合带1011引导至形成在下盒壳1003上的臂部1019。将多层层合带1011进一步引导出臂部1019,露出热能头安装空间1020之外。此后,经由引导构件1021和馈送辊1022,通过排带口1004将多层层合带1011从带盒1001中排出。 
将墨带1006卷绕在墨带供给卷轴1015上,且使涂墨表面侧位于内侧。使这样卷绕在墨带供给卷轴1015上的墨带1006从臂部1019露出热能头安装空间1020之外。进一步引导墨带1006,同时使涂墨表面和薄层合膜的第一表面(侧)彼此重叠。此后,沿着导向构件1021的外部引导墨带1006,由此使其与多层层合带1011的打印表面分离。最后,通过墨带收卷卷轴1016收卷墨带1006。 
另一方面,双侧粘合带1013具有第一粘合层,通过对于片厚度约为12μm 的由“PET片”构成的基底膜的第一表面侧涂敷厚度约为20μm的第一粘合剂来形成该第一粘合层。基底膜的第二表面侧涂敷有第二粘合剂,以形成厚度约为16μm的第二粘合层。此外,厚度约为53μm的剥离片粘附至第二粘合层。将双侧粘合带1013卷绕在带卷轴1012上,且使剥离片侧位于外侧。通过馈送辊1022引导这样卷绕的双侧粘合带1013,同时使第一粘合层的涂粘合剂表面和多层层合带1011的打印表面彼此重叠。结果,双侧粘合带1013粘附至多层层合带1011,且通过排带口1004排出打印盒1001之外。 
因此,由多层层合带1011和双侧粘合带1013构成的打印带1005从打印盒1001的排带口1004排出。图86是示出如上所述在下盒壳1003上引导多层层合带1011、双侧粘合带1013和墨带1006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83是沿着图85所示线D-D所取的、打印带1005的剖视图。如图83所示,打印带1005由多层层合带1011和双侧粘合带1013构成。在多层层合带1011中,如上所述,由“PET片”构成的处理辅助膜1051具有的片厚度约为70μm,由尿烷片构成的薄层合膜1053具有的片厚度约为10μm,处理辅助膜和薄层合膜层叠起来,此外,通过涂敷厚度约为25μm的弱粘合剂,在处理辅助膜1051和薄层合膜1053的第二表面(侧)之间形成弱粘合层1052。如上所述,双侧粘合带1013构造成:片厚度约为12μm的由“PET片”构成的基底膜1032的第一表面侧涂敷有第一粘合剂以形成厚度约为20μm的第一粘合层1031,且基底膜1032的第二表面侧涂敷有第二粘合剂以形成厚度约为16μm的第二粘合层1033。此外,厚度约为53μm的剥离片1034粘附至第二粘合层1033。多层层合带1011的其上设置墨1041的打印表面1011A和第一粘合层1031彼此重叠,从而双侧粘合带1013粘附至多层层合带1011以构成打印带1005。 
此外,将剥离片1034从打印带1005中去除从而露出第二粘合层1033的涂粘合剂表面,可将这样的打印带1005粘贴至粘附体。此后,慢慢地去除处理辅助膜1051,然后,如图87所示,可用双侧粘合带1013(或第二粘合层1033)将薄层合膜1053与热转印至其打印表面1011A的墨1041一起粘贴至粘附体1061。 
为了如上所述使其上墨1041热转印至打印表面1011A的薄层合膜1053粘 附至处理辅助膜1051,构成弱粘合层1052的弱粘合剂包括作为主体材料的共聚物,该共聚物通过对诸如丙烯酸系列、橡胶系列和硅树脂系列的任何系列的单体进行共聚而形成。弱粘合剂可使用或不用各种添加剂(诸如交联剂、增粘剂、柔化剂、固定剂和色素)来制成。采用具有低粘合性能的弱粘合剂,因为弱粘合剂用于临时粘合且是最终要去除的部分。 
另一方面,构成第一粘合层1031和第二粘合层1033的粘合剂包括作为主体材料的共聚物,该共聚物通过对诸如丙烯酸系列、橡胶系列和硅树脂系列的任何系列的单体进行共聚而形成。粘合剂可使用或不用各种添加剂(诸如交联剂、增粘剂、柔化剂、固定剂和色素)来制成。采用具有适于粘附体1061的粘合性能的粘合剂。尤其对于构成第二粘合层1033的粘合剂,采用具有适于粘附体1061的粘合性质的粘合剂。 
顺便提及,打印盒1001设置在带式打印机(未示出)的盒安装件中以产生打印带1005。在带式打印机的盒安装件中,设有切割装置(未示出),该切割装置具有切割器以切割从打印盒1001的排带口1004排出的打印带1005。参见图84和其它附图所述的打印盒1001和其中安装打印盒1001以产生打印带1005的带式打印机的结构是公知的,从而省略了用打印盒1001和带式打印机来产生打印带1005的过程的详细说明。 
接着,将参见图88A至88E来说明打印带1005的使用方式。 
从第四实施例的打印盒1001的排带口1004排出打印带1005,该打印盒1001设在带式打印机(未示出)的盒安装件中。用带式打印机的切割装置(未示出)来将打印带1005切割成条状带,该条状带如图88A所示由多层层合带1011(处理辅助膜1051、弱粘合层1052和薄层合膜1053)和双侧粘合带1013(第一粘合层1031、基底膜1032、第二粘合层1033和剥离片1034)构成。如图88B所示,去除双侧粘合带1013的剥离片1034,从而露出双侧粘合带1013的第二粘合层1033。此外,如图88C所示,将双侧粘合带1013的第二粘合层1033粘贴至粘附体1061。 
如图88D所示,慢慢地从粘附体1061去除处理辅助膜1051。此时,弱粘合层1052也与处理辅助膜1051一起被去除,因此那里可只留下薄层合膜1053。 最后,如图88E所示,其上热转印有墨1041的薄层合膜1053处于用双侧粘合带1013(的第二粘合层1033)粘附至粘附体1061的状态。通过带式打印机(未示出),墨1041从墨带1006(见图85和其它附图)热转印到多层层合带1011(见图83和其它附图)的(薄层合膜1053的)打印表面1011A。 
如上详细所述,第四实施例的打印盒1001设置在带式打印机(未示出)的盒安装件中以产生从带式打印机(未示出)排出的打印带1005。 
通过带式打印机(未示出)的切割装置来切割从带式打印机(未示出)排出的打印带1005,然后从粘附至多层层合带1011的双侧粘合带1013去除剥离片1034(见图88B)。将双侧粘合带1013的露出的第二粘合层1033粘贴至粘附体1061(见图88C)。此外,慢慢地从粘附体1061去除处理辅助膜1051(见图88D),从而与处理辅助膜1051一起去除弱粘合层1052,且将薄层合膜1053与墨1041一起留在粘附体1061上。如图87所示,具有其背面侧上热转印有墨1041的打印表面1111A的薄层合膜1053用双侧粘合带1013(的第二粘合层1033)粘贴至粘附体1061。结果,可将“层合带”粘贴至粘附体1061(见图88E)。 
薄层合膜1053用弱粘合层1052粘附至处理辅助膜1051以采取多层层合带1011的形式(见图83),如图85所示,多层层合带1011卷绕在第四实施例的打印盒1001内的膜卷轴1014上。从该状态开始,薄层合膜1053用双侧粘合带1013和双侧粘合带1013的第一粘合层1031粘附至双侧粘合带1013以成为打印带1005,通过排带口1004排出该打印带。因此,即使薄层合膜1053较薄,薄层合膜1053也可确保在第四实施例的打印盒1001内的馈送性能。 
尤其,在第四实施例中,因为处理辅助膜1051比薄层合膜1053厚,所以无论薄层合膜1053多薄,都可确保多层层合带1011在第四实施例的打印盒1001内的馈送性能。 
如图88A和88B所示,多层层合带1011在粘贴至粘附体1061时处于粘附至双侧粘合带1013的状态。薄层合膜1053因此可至少通过多层层合带1011的厚度保持刚性。因此,无论构成“层合带”的薄层合膜1053多薄,都可将“层合带”容易地粘贴至粘附体1061,如图88所示。
尤其,在第四实施例中,处理辅助膜1051比薄层合膜1053厚。因此,无论薄层合膜1053多薄,都可容易地去除处理辅助膜1051。 
此外,当薄层合膜1053用双侧粘合带1013(的第二粘合层1033)粘贴至粘附体1061时,薄层合膜1053和双侧粘合带1013的总厚度薄约58μm。因此,假如薄层合膜1053是无色透明的,薄层合膜1053的轮廓就很看见,从而薄层合膜1053上的墨1041(打印内容)可较显著。此外,薄层合膜1053和双侧粘合带1013的总重量较轻,从而可减小对于作为诸如CD和DVD的转动体的粘附体1061的转动平衡的不利影响。 
此外,当粘贴至粘附体1061的曲面时,薄层合膜1053薄至10μm,因此可防止薄层合膜1053逐渐脱开。即使薄层合膜1053的厚度厚至15μm,也可实现这种效果。 
如图87所示,其上热转印有墨1041的打印表面1011A位于薄层合膜1053的背面侧,也就是说,打印表面1011A由薄层合膜1053层合,因此呈现耐磨性,这是“层合带”的特征。 
本发明可实施成其它特定形式,而不脱离本发明的实质特征。 
例如,对于通过使用第四实施例的打印盒1001来在带式打印机(未示出)中产生的打印带1005,例如,处理辅助膜1051的宽度可比薄层合膜1053的宽度宽,如图89的平面图所示。相反的是,处理辅助膜1051的宽度可比薄层合膜1053的宽度窄,如图90的平面图所示。在两种情况下,处理辅助膜1051和薄层合膜1053的宽度都不同,这可容易地区分处理辅助膜1051以扯去处理辅助膜1051。 
假如双侧粘合带1013的剥离片1034的宽度较宽(未示出),也是如此。 
即使在处理辅助膜1051与薄层合膜1053一样宽的打印带1005中,如图91的平面图所示,可用预先打印在处理辅助膜1051自身之上的、表示处理辅助膜1051的诸如字符和图案之类的印记(在图91中,例如是字符“敷贴膜”)来强调处理辅助膜1051的存在,由此有利于扯去处理辅助膜1051。此外,假如可通过预先打印在处理辅助膜1051上的字符和图案来区分打印带1005的顶部和底部,则允许容易地将打印带1005粘贴至粘附体1061(见图88和其它附 图)。 
此外,如图92的立体图所示,构成打印带1005的双侧粘合带1013的剥离片1034可预先设有半切口S1。这种结构可有利于去除双侧粘合带1013的剥离片1034。类似地,如图93的立体图所示,处理辅助膜1051可预先设有半切口S2,以允许容易地扯去处理辅助膜1051。 
在通过使用第四实施例的打印盒1001来在带式打印机(未示出)中产生的打印带1005中,处理辅助膜1051可以是无色透明的带子或有色透明的带子。在无色透明的处理辅助膜1051的情况下,这允许透过该处理辅助膜在视觉上识别热转印至多层层合带1011的打印表面1011A(见图83和其它附图)的墨1041,从而可容易地区分打印带1005的顶部和底部,由此有利于将打印带1005粘贴至粘附体1061。另一方面,有色透明的处理辅助膜1051不仅允许在视觉上识别热转印至多层层合带1011的打印表面1011A(见图83和其它附图)的墨1041,还允许在视觉上识别处理辅助膜1051自身的存在。这可有利于将打印带1005粘贴至粘附体1061和扯去处理辅助膜1051。 
在由使用第四实施例的打印盒1001的带式打印装置(未示出)产生的打印带1005中,代替双侧粘合带1013,可使用单层粘合带1101,该单层粘合带如沿着图85的线D-D所取的图94的剖视图所示。 
换句话说,在单层粘合带1101中,厚度约为53μm的剥离片1034涂敷有第三粘合剂以形成厚度约为16μm的第三粘合层1035。 
多层层合带1011的其上设置墨1041的打印表面1011A和第三粘合层1035彼此重叠,从而单层粘合带1101粘附至多层层合带1011以构成打印带1005。 
此外,将剥离片1034去除从而露出第三粘合层1035的涂粘合剂表面,从而将打印带1005粘贴至粘附体。此后,慢慢地去除处理辅助膜1051,如图95所示,可用第三粘合层1035将薄层合膜1053与热转印至其打印表面1011A的墨1041一起粘贴至粘附体1061。 
同时,构成第三粘合层1035的粘合剂的可用例子包括构成第二粘合层1033的粘合剂。 
在使用单层粘合带1101来代替双侧粘合带1013的情况下,也可实现上述 相应的效果。因为尽管将具有相同厚度的剥离片1034设置成部件,但是单层粘合带1101的厚度(约69μm)小于双侧粘合带1013的厚度(约101μm),所以“层合带”的轮廓更可见。还有,假如粘附体1061是转动物体(CD或DVD等),则不易不利地影响其转动平衡。 
下文中,将基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参见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打印盒。 
图97是打印盒的立体图。如图97所示,第五实施例的打印盒2001包括上盒壳2002和下盒壳2003。打印带2005从排带口2004排出。应该注意的是,附图标记2006标示墨带。 
图98是从中拆卸了上盒壳2002(见图97)的打印盒2001的平面图。如图98所示,其上卷绕敷贴带2013的带卷轴2012、其上卷绕薄膜带2011的膜卷轴2014、其上卷绕墨带2006的墨带供给卷轴2015、以及墨带收卷卷轴2016设置在打印盒2001的下盒壳2003上,可与形成在上盒壳2002(见图97)上的相应卷轴支承构件(未示出)协配地转动。 
薄膜带2011具有粘合层,通过对于片厚度约为10μm至15μm的由尿烷片构成的薄基底膜的第二表面侧涂敷厚度约为16μm的粘合剂来形成该粘合层。此外,剥离片粘附至粘合层。然后,卷绕在膜卷轴2014上的内侧表面(薄基底膜的第一表面侧)将是打印表面。因此,通过设置在下盒壳2003上处于直立位置的引导销2017和可转动的引导辊2018,将卷绕在膜卷轴2014上的薄膜带2011引导至形成在下盒壳2003上的臂部2019。将薄膜带2011进一步引导出臂部2019,露出热能头安装空间2020之外。此后,经由引导构件2021和馈送辊2022,通过排带口2004将薄膜带2011从带盒2001中排出。 
将墨带2006卷绕在墨带供给卷轴2015上,且使涂墨表面侧位于内侧。使这样卷绕在墨带供给卷轴2015上的墨带2006从臂部2019露出热能头安装空间2020之外。进一步引导墨带2006,同时使涂墨表面和薄膜带2011的打印表面彼此重叠。此后,沿着导向构件2021的外部引导墨带2006,由此使其与薄膜带2011的打印表面分离。最后,通过墨带收卷卷轴2016收卷墨带2006。 
另一方面,敷贴带2013具有弱粘合层,通过对于由“PET片”构成的处 理辅助膜的第一表面侧涂敷厚度约为25μm的弱粘合剂来形成该弱粘合层。然后,将敷贴带2013卷绕在带卷轴2012上,且使处理辅助膜侧位于外侧。通过馈送辊2022引导这样卷绕的敷贴带2013,同时使弱粘合层的涂粘合剂表面和薄膜带2011的打印表面彼此重叠。结果,敷贴带2013粘附至薄膜带2011,且通过排带口2004排出打印盒2001之外。因此,薄膜带2011的打印表面是敷贴带2013的弱粘合层的粘合目标表面。 
因此,由薄膜带2011和敷贴带2013构成的打印带2005从打印盒2001的排带口2004排出。图99是示出如上所述在下盒壳2003上引导敷贴带2013、薄膜带2011和墨带2006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96是沿着图98所示线E-E所取的、打印带2005的剖视图。如图96所示,打印带2005由薄膜带2011和敷贴带2013构成。如上所述,敷贴带2013构造成:对于由“PET片”构成的处理辅助膜2051的第一表面侧涂敷厚度约为25μm的弱粘合剂来形成弱粘合层2052。如上所述,薄膜带2011构造成:对于由尿烷片构成的薄基底膜2031的第二表面侧涂敷厚度约为16μm的粘合剂来形成粘合层2033。此外,剥离片2034粘附至粘合层2033。薄膜带2011的其上设置墨2041的打印表面2011A和弱粘合层2052彼此重叠,从而薄膜带2011粘附至敷贴带2013以构成打印带2005。因此,薄膜带2011的打印表面2011A是敷贴带2013的弱粘合层2052的粘合目标表面。 
此外,将剥离片2034从打印带2005中去除从而露出粘合层2033的涂粘合剂表面,可将这样的打印带2005粘贴至粘附体。此后,慢慢地去除敷贴带2013,然后,如图100所示,可用粘合层2033将薄基底膜2031与热转印至其打印表面2011A的墨2041一起粘贴至粘附体2061。 
为了如上所述使其上墨2041热转印至打印表面2011A的薄基底膜2031粘附至敷贴带2013,构成弱粘合层2052的弱粘合剂包括作为主体材料的共聚物,该共聚物通过对诸如丙烯酸系列、橡胶系列和硅树脂系列的任何系列的单体进行共聚而形成。弱粘合剂可使用或不用各种添加剂(诸如交联剂、增粘剂、柔化剂、固定剂和色素)来制成。采用具有低粘合性能的弱粘合剂,因为弱粘合剂用于临时粘合且是最终要去除的部分。
另一方面,构成粘合层2033的粘合剂包括作为主体材料的共聚物,该共聚物通过对诸如丙烯酸系列、橡胶系列和硅树脂系列的任何系列的单体进行共聚而形成。粘合剂可使用或不用各种添加剂(诸如交联剂、增粘剂、柔化剂、固定剂和色素)来制成。采用具有适于粘附体2061的粘合性能的粘合剂。 
顺便提及,打印盒2001设置在带式打印机(未示出)的盒安装件中以产生打印带2005。在带式打印机的盒安装件中,设有切割装置(未示出),该切割装置具有切割器以切割从打印盒2001的排带口2004排出的打印带2005。参见图97和其它附图所述的打印盒2001和其中安装打印盒2001以产生打印带2005的带式打印机的结构是公知的,从而省略了用打印盒2001和带式打印机来产生打印带2005的过程的详细说明。 
接着,将参见图101A至101E来说明打印带2005的使用方式。 
从第五实施例的打印盒2001的排带口2004排出打印带2005,该打印盒2001设在带式打印机(未示出)的盒安装件中。用带式打印机(未示出)的切割装置来将打印带2005切割成条状带,该条状带如图101A所示由薄膜带2011(薄基底膜2031、粘合层2033和剥离片2034)和敷贴带2013(处理辅助膜2051和弱粘合层2052)构成。如图101B所示,去除薄膜带2011的剥离片2034,从而露出薄膜带2011的粘合层2033。此外,如图101C所示,将薄膜带2011的粘合层2033粘贴至粘附体2061。 
如图101D所示,慢慢地从粘附体2061去除处理辅助膜2051。此时,弱粘合层2052也与处理辅助膜2051一起被去除,因此可从中只去除敷贴带2013。最后,如图101E所示,其上热转印有墨2041的薄基底膜2031处于用粘合层2033粘附至粘附体2061的状态。通过带式打印机(未示出),墨2041从墨带2006(见图98和其它附图)热转印到薄膜带2011(见图96和其它附图)的(薄基底膜2031的)打印表面2011A。 
如上详细所述,第五实施例的打印盒2001设置在带式打印机(未示出)的盒安装件中以产生从带式打印机(未示出)排出的打印带2005。 
通过带式打印机(未示出)的切割装置来切割从带式打印机(未示出)排出的打印带2005,然后从粘附至敷贴带2013的薄膜带2011去除剥离片2034 (见图101B)。将薄膜带2011的露出的粘合层2033粘贴至粘附体2061(见图101C)。此外,慢慢地从粘附体2061去除敷贴带2013(见图101D),从而去除敷贴带2013,且将薄基底膜2031与墨2041一起留在粘附体2061上。如图100所示,在第一表面侧上露出的、具有其上热转印有墨2041的打印表面2011A的薄基底膜2031可用粘合层2033粘贴至粘附体2061。结果,可将“非层合带”粘贴至粘附体2061(见图101E)。 
薄层合膜2031用弱粘合层2033粘附至剥离片2034以采取薄膜带2011的形式(见图96),如图98所示,薄膜带卷绕在第五实施例的打印盒2001内的膜卷轴2014上。从该状态开始,薄基底膜2031用敷贴带2013和敷贴带2013的弱粘合层2052粘附至敷贴带2013以成为打印带2005,通过排带口2004排出该打印带。因此,即使薄基底膜2031较薄,薄基底膜2031也可确保在第五实施例的打印盒2001内的馈送性能。 
如图101A和101B所示,敷贴带2013在粘贴至粘附体2061时处于粘附至薄膜带2011的状态。薄基底膜2031因此可至少通过敷贴带2013的厚度保持刚性。因此,无论构成“非层合带”的薄基底膜2031多薄,都可将“非层合带”容易地粘贴至粘附体2061,如图101所示。 
当粘附体2061的粘贴表面是曲面时,为了使敷贴带2013与粘贴表面紧密接触,敷贴带2013应该是薄且可伸长的。 
较佳的是,从保持易于粘贴的观点来看,敷贴带2013的厚度是30μm至50μm。 
此外,当薄基底膜2031用粘合层2033粘贴至粘附体2061时,薄基底膜2031和粘合层2033的总厚度薄约26μm至31μm。因此,假如薄基底膜2031是无色透明的,薄基底膜2031的轮廓就很难识别,从而薄基底膜2031上的墨2041(打印内容)可较显著。此外,薄基底膜2031和粘合层2033的总重量较轻,从而可减小对于作为诸如CD和DVD的转动体的粘附体2061的转动平衡的不利影响。 
此外,当粘贴至粘附体2061的曲面时,薄基底膜2031薄至10μm至15μm,因此可防止薄基底膜2031逐渐脱开。
本发明可实施成其它特定形式,而不脱离本发明的实质特征。 
例如,对于通过使用第五实施例的打印盒2001来在带式打印机(未示出)中产生的打印带2005,例如,敷贴带2013的宽度可比薄膜带2011的宽度宽,如图102的平面图所示。相反的是,敷贴带2013的宽度可比薄膜带2011的剥离片2034的宽度窄,如图104的平面图所示。此外,如图103的平面图所示,薄膜带2011的薄基底膜2031和粘合层2033的宽度可比敷贴带2013的宽度窄。在两种情况下,敷贴带2013与薄膜带2011的剥离片2034宽度不同,这可容易地区分敷贴带2013与薄膜带2011的剥离片2034,且可容易地扯去敷贴带2013和薄膜带2011的剥离片2034。 
即使在敷贴带2013与薄膜带2011一样宽的打印带2005中,如图105的平面图所示,可用预先打印在敷贴带2013自身之上的、表示敷贴带2013的诸如字符和图案之类的印记来强调敷贴带2013的处理辅助膜2051的存在(见图101和其它附图),由此有利于扯去敷贴带2013。此外,假如可通过预先打印在敷贴带2013上的字符和图案(在图105中,例如是“敷贴膜”的字符)来区分打印带2005的顶部和底部,则允许容易地将打印带2005粘贴至粘附体2061(见图101和其它附图)。 
也就是说,具有这一特征的本发明是打印盒,其中,预先在处理辅助膜上打印印记。 
此外,如图106的立体图所示,构成打印带2005的薄膜带2011的剥离片2034可预先设有半切口S11。这种结构可有利于去除薄膜带2011的剥离片2034。类似地,如图107的立体图所示,敷贴带2013可预先设有半切口S12,以允许容易地扯去敷贴带2013。 
在通过使用第五实施例的打印盒2001来在带式打印机(未示出)中产生的打印带2005中,敷贴带2013可以是无色透明的带子或有色透明的带子。在无色透明的敷贴带2013的情况下,这允许透过该敷贴带在视觉上识别热转印至薄膜带2011的打印表面2011A(见图96和其它附图)的墨2041,从而可容易地区分打印带2005的顶部和底部,由此有利于将打印带2005粘贴至粘附体2061。另一方面,有色透明的敷贴带2013不仅允许在视觉上识别热转印至薄 膜带2011的打印表面2011A(见图96和其它附图)的墨2041,还允许在视觉上识别敷贴带2013自身的存在。这可有利于将打印带2005粘贴至粘附体2061和扯去敷贴带2013。 
工业应用性 
本发明可应用到使用为薄膜的被打印介质的打印带或打印盒的生产技术。

Claims (34)

1.一种打印带,包括:
第一基底材料;
被打印介质;
第一粘合层,所述第一粘合层由插设在所述第一基底材料和所述被打印介质之间的第一粘合剂形成;
第二基底材料;以及
第二粘合层,所述第二粘合层由涂敷至所述第二基底材料的第二粘合剂形成,其中,
所述被打印介质采用所述第一粘合层粘附至其的表面的背面作为其打印表面,
所述第一粘合层和所述被打印介质之间的粘合力小于所述第二粘合层和所述被打印介质之间的粘合力,并且
所述第一基底材料沿其厚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被打印介质沿其厚度方向的尺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底材料沿其厚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被打印介质和所述第二粘合层沿其厚度方向的尺寸之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粘合剂以预定的图案均匀地分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被打印介质的所述打印表面侧上形成热敏着色剂的印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被打印介质的所述打印表面侧上形成墨的印记。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底材料的宽度和所述被打印介质的宽度彼此不同。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基底材料中预先设置半切口。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基底材料中预先设置半切口。
9.一种打印带,包括:
第一基底材料;
被打印介质;
第一粘合层,所述第一粘合层由插设在所述第一基底材料和所述被打印介质之间的第一粘合剂形成;
第三基底材料;
第三粘合层,所述第三粘合层由涂敷至所述第三基底材料的第一表面侧的第三粘合剂形成;
第四基底材料;以及
第四粘合层,所述第四粘合层由插设在所述第三基底材料的第二表面侧和所述第四基底材料之间的第四粘合剂形成,其中,
所述被打印介质采用所述第一粘合层粘附至其的表面的背面作为其打印表面,
所述第一粘合层和所述被打印介质之间的粘合力小于所述第三粘合层和所述被打印介质之间的粘合力,并且
所述第一基底材料沿其厚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被打印介质沿其厚度方向的尺寸。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打印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底材料沿其厚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被打印介质、所述第三粘合层、所述第三基底材料和所述第四粘合层沿其厚度方向的尺寸之和。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打印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粘合剂以预定的图案均匀地分散。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打印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被打印介质的所述打印表面侧上形成热敏着色剂的印记。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打印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被打印介质的所述打印表面侧上形成墨的印记。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打印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底材料的宽度和所述被打印介质的宽度彼此不同。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打印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基底材料中预先设置半切口。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打印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四基底材料中预先设置半切口。
17.一种容纳第一带和第二带的打印盒,设计成安装在具有打印位置的打印装置上,其中,
所述第一带包括:
第一基底材料;
被打印介质;以及
第一粘合层,所述第一粘合层由插设在所述第一基底材料和所述被打印介质之间的第一粘合剂形成,
所述第二带包括:
第二基底材料;以及
第二粘合层,所述第二粘合层由涂敷至所述第二基底材料的第二粘合剂形成,并且
所述被打印介质采用所述第一粘合层粘附至其的表面的背面作为其打印表面,
所述第一粘合层和所述被打印介质之间的粘合力小于所述第二粘合层和所述被打印介质之间的粘合力,并且
所述第一基底材料沿其厚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被打印介质沿其厚度方向的尺寸。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打印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底材料沿其厚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被打印介质和所述第二粘合层沿其厚度方向的尺寸之和。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打印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粘合剂以预定的图案均匀地分散。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打印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被打印介质的所述打印表面侧上形成热敏着色剂的印记。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打印盒,其特征在于,
还容纳具有墨面的墨带,其中,
所述墨带的所述墨面和所述被打印介质的所述打印表面在所述打印装置的所述打印位置彼此面对。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打印盒,其特征在于,
打印头设置在所述打印装置的所述打印位置,
所述墨带的宽度比所述被打印介质的宽度宽,并且
当所述被打印介质的所述打印表面通过所述墨带的所述墨面与所述打印装置的所述打印头面对时,所述被打印介质被所述墨带覆盖,从而相对于所述打印装置的所述打印头隐藏所述被打印介质。
23.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打印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底材料的宽度和所述被打印介质的宽度彼此不同。
24.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打印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基底材料中预先设置半切口。
25.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打印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基底材料中预先设置半切口。
26.一种容纳第一带和第三带的打印盒,设计成安装在具有打印位置的打印装置上,其中,
所述第一带包括:
第一基底材料;
被打印介质;以及
第一粘合层,所述第一粘合层由插设在所述第一基底材料和所述被打印介质之间的第一粘合剂形成,
所述第三带包括:
第三基底材料;
第三粘合层,所述第三粘合层由涂敷至所述第三基底材料的第一表面侧的第三粘合剂形成;
第四基底材料;以及
第四粘合层,所述第四粘合层由插设在所述第三基底材料的第二表面侧和所述第四基底材料之间的第四粘合剂形成,其中,
所述被打印介质采用所述第一粘合层粘附至其的表面的背面作为其打印表面,
所述第一粘合层和所述被打印介质之间的粘合力小于所述第三粘合层和所述被打印介质之间的粘合力,并且
所述第一基底材料沿其厚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被打印介质沿其厚度方向的尺寸。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打印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底材料沿其厚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被打印介质、所述第三粘合层、所述第三基底材料和所述第四粘合层沿其厚度方向的尺寸之和。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打印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粘合剂以预定的图案均匀地分散。
29.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打印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被打印介质的所述打印表面侧上形成热敏着色剂的印记。
30.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打印盒,其特征在于,
还容纳具有墨面的墨带,其中,
所述墨带的所述墨面和所述被打印介质的所述打印表面在所述打印装置的所述打印位置彼此面对。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打印盒,其特征在于,
打印头设置在所述打印装置的所述打印位置,
所述墨带的宽度比所述被打印介质的宽度宽,并且
当所述被打印介质的所述打印表面通过所述墨带的所述墨面与所述打印装置的所述打印头面对时,所述被打印介质被所述墨带覆盖,从而相对于所述打印装置的所述打印头隐藏所述被打印介质。
32.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打印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底材料的宽度和所述被打印介质的宽度彼此不同。
33.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打印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基底材料中预先设置半切口。
34.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打印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四基底材料中预先设置半切口。
CN200780018101XA 2006-05-18 2007-04-20 打印带和打印盒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486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38616/2006 2006-05-18
JP2006138616 2006-05-18
JP2006303306A JP4905062B2 (ja) 2006-03-29 2006-11-08 印字用カセット
JP303306/2006 2006-11-08
PCT/JP2007/058631 WO2007135829A1 (ja) 2006-05-18 2007-04-20 印字テープと印字用カセ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48647A CN101448647A (zh) 2009-06-03
CN101448647B true CN101448647B (zh) 2011-06-29

Family

ID=387231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18101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48647B (zh) 2006-05-18 2007-04-20 打印带和打印盒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192099B2 (zh)
EP (1) EP2018974B1 (zh)
CN (1) CN101448647B (zh)
WO (1) WO20071358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42030B (zh) * 2009-03-31 2017-04-12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带盒
US9489872B2 (en) * 2010-12-27 2016-11-08 Sato Holdings Kabushiki Kaisha Label, printing paper top layer formation material, information-bearing medium, wristband clip, and carbon dioxide reduction method using same
EP2927008B1 (en) * 2012-11-30 2019-09-18 Nidec Sankyo Corporation Ink ribbon cartridge and printing device
JP6113207B2 (ja) * 2014-03-24 2017-04-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JP6703750B2 (ja) * 2016-09-30 2020-06-0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粘着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JP6663567B2 (ja) * 2016-09-30 2020-03-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粘着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粘着テープロール並びに粘着テープロールの製造方法
US10350905B2 (en) * 2017-01-26 2019-07-16 Datamax-O'neil Corporation Detecting printing ribbon orientation
JP2018171868A (ja) * 2017-03-31 2018-11-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US10543703B2 (en) * 2017-07-31 2020-01-2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pe cassette and tape cassette unit
JP7011765B2 (ja) * 2017-09-21 2022-01-27 ダイニック株式会社 ドットインパクトプリンタ用インクリボンカセット
US11285735B2 (en) * 2018-10-26 2022-03-29 Ricoh Company, Ltd. Medium, medium producing method, and medium producing apparatus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66040A (ja) * 2001-06-05 2002-12-20 Sekisui Chem Co Ltd 印刷用記録材料、粘着フィルム及び印刷物積層体
EP1403086A1 (en) * 2002-09-27 2004-03-3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Ribbon cassette with ink ribbon slack prevention mechanism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35277A (ja) 1986-11-28 1988-06-07 Nec Corp 改行ずれ補正プリンタ
US4927278A (en) 1987-12-29 1990-05-2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pe cassette and tape printer for use therewith
US5188469A (en) * 1988-10-14 1993-02-2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pe feed cassette with tape cutter and guide
US5516393A (en) * 1993-04-29 1996-05-14 Avery Dennison Corporation Labelling of substrates
JPH07112559A (ja) 1993-10-18 1995-05-02 Mitsubishi Pencil Co Ltd ラベル用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JP3212445B2 (ja) 1994-05-25 2001-09-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3521494B2 (ja) 1994-08-17 2004-04-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字用カセット
JPH10236007A (ja) 1997-02-28 1998-09-08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熱転写受像シート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3002870B2 (ja) 1997-06-24 2000-01-24 株式会社トーツヤ 粘着シール
JP3843567B2 (ja) * 1997-12-15 2006-11-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プリンタ
JPH11180071A (ja) 1997-12-24 1999-07-06 Toppan Forms Co Ltd 配送伝票
JP3035650B2 (ja) * 1998-01-30 2000-04-24 株式会社麗光 画像形成体
US6190065B1 (en) * 1998-03-27 2001-02-20 Kroy Llc Thermal imaging tape cartridge
JP2001088814A (ja) 1999-07-21 2001-04-03 Ricoh Co Ltd 熱粘着性ラベルの加熱活性化装置、プリンタ及び加熱活性化方法
JP2002175013A (ja) 2000-12-06 2002-06-2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配送伝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307867A (ja) 2001-04-18 2002-10-2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ラベル付き伝票
JP2002361962A (ja) 2001-06-11 2002-12-18 Brother Ind Ltd 印字装置、並びに、被印字体カートリッジ
JP2003122258A (ja) 2001-10-11 2003-04-25 Canon Finetech Inc 粘着ラベル類
JP2003295770A (ja) 2002-03-29 2003-10-15 Sato Corp 台紙なしラベル原紙およびその印字発行装置
JP2003295771A (ja) 2002-04-02 2003-10-15 Bando Chem Ind Ltd 熱転写プリントマーキングシート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表面意匠付き熱接着マーク
JP2003345249A (ja) 2002-05-29 2003-12-03 Sealex Corp 多層ラベル
JP4459515B2 (ja) 2002-09-13 2010-04-2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隠蔽ラベル
JP4609108B2 (ja) 2004-04-22 2011-01-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処理装置、テープ処理装置のテープ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4692275B2 (ja) 2005-12-28 2011-06-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字用カセット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66040A (ja) * 2001-06-05 2002-12-20 Sekisui Chem Co Ltd 印刷用記録材料、粘着フィルム及び印刷物積層体
EP1403086A1 (en) * 2002-09-27 2004-03-3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Ribbon cassette with ink ribbon slack prevention mechanism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同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018974A1 (en) 2009-01-28
US20090129844A1 (en) 2009-05-21
EP2018974A4 (en) 2009-06-24
CN101448647A (zh) 2009-06-03
WO2007135829A1 (ja) 2007-11-29
EP2018974B1 (en) 2011-06-22
US8192099B2 (en) 2012-06-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48647B (zh) 打印带和打印盒
JP4904882B2 (ja) 印字用カセットとレタリングテープ
JP2008083432A (ja) テープ及びテープカセット
JP2008265180A (ja)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テープ印刷装置
WO2006113437A1 (en) Mobile device label with negative image feature
CN108883648B (zh) 打印盒
CN105313507A (zh) 用于形成自层压式打印标签的带式打印机、带盒和墨带
JP6409469B2 (ja) セルフラミネート用印刷テープ、小巻ロール、及びセルフラミネート用テープカセット
JP4905062B2 (ja) 印字用カセット
JP5749179B2 (ja) サブストレートおよびその両面の剥離可能なライナーを有するラベル媒体
JP4905064B2 (ja) 印字用カセット
JP2010228289A (ja) 印画物製造方法、印画物製造装置、および製本物
JP4940902B2 (ja) 印字用カセット
JP6447760B2 (ja) 粘着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粘着テープ印刷装置
JP4905067B2 (ja) 印字用カセットと印字テープ
JP4905063B2 (ja) 印字用カセットと印字テープ
JP4905066B2 (ja) 印字用カセットと印字テープ
JP2008021291A (ja) 無線タグ供給装置及びタグテープロール
JP6252773B2 (ja) 粘着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WO2015046423A1 (ja) 粘着テープ及び粘着テープロール
WO2007135830A1 (ja) 印 字 用 カ セ ツ ト と 印 字 テ ー プ
JP2007331374A (ja) 印字テープ
JP415822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6304597B2 (ja) セルフラミネート用テープホルダ、及び、セルフラミネート用ラベル
JP6269947B2 (ja) 粘着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29

Termination date: 2019042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