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14855A - 高频电场耦合器、通信系统和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高频电场耦合器、通信系统和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14855A
CN101414855A CNA2008101618858A CN200810161885A CN101414855A CN 101414855 A CN101414855 A CN 101414855A CN A2008101618858 A CNA2008101618858 A CN A2008101618858A CN 200810161885 A CN200810161885 A CN 200810161885A CN 101414855 A CN101414855 A CN 1014148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field
coupling electrode
frequency electric
field coupler
frequenc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6188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14855B (zh
Inventor
和城贤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4148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148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148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1485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7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interrog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00Coupling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12Coupling devices having more than two ports
    • H01P5/16Conjugate devices, i.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rt decoupled from one other port
    • H01P5/18Conjugate devices, i.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rt decoupled from one other port consisting of two coupled guides, e.g. directional coupl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1/00Electrically-long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more than twice the shortest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11/02Non-resonant antennas, e.g. travelling-wave antenna
    • H01Q11/08Helical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7/00Loop antennas with a substantially uniform current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loop and having a directional radiation pattern in a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of the loo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2Capacitive coup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利用电场耦合来传播宽带高频信号的无接触通信系统中使用的高频电场耦合器。该耦合器包括耦合电极和进行工作以在预定谐振频率增加在耦合电极处积累的电荷的振幅的谐振单元。耦合电极由线圈形式的线性导体形成。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利用该高频电场耦合器的通信系统和通信装置。

Description

高频电场耦合器、通信系统和通信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发明包含与2007年10月15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 2007-268018有关的主题内容,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利用电场耦合来传播宽带高频信号的无接触通信系统中使用的高频电场耦合器,并且涉及一种利用该耦合器的通信系统和通信装置。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优良特征的高频电场耦合器,该高频电场耦合器具有耦合电极和谐振单元,该谐振单元工作用以在预定谐振频率增加在耦合电极处积累的电荷的振幅;并且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该耦合器的通信系统和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根据相关领域的多数无线电通信系统,比如通常遵循IEEE802.11的无线电LAN(局域网)以及蓝牙(注册商标)通信系统,是利用在电流通过天线时生成的辐射电场来传播信号的电波通信系统。这一类通信系统具有的问题在于,系统的发送端可能是干扰相邻通信系统的电波源,因为无论是否有通信方都会辐射电波。
除上述电波通信之外的无线电通信方法包括利用静电场或者感应场的无接触通信方法。例如,主要用于RFID(射频标识)的现有无接触通信方法利用电场耦合方法或者磁场耦合方法。静电场经历与静电场和源之间的距离的三次幂成反比的骤然衰减,而感应场经历与感应场和源之间的距离的二次幂成反比的骤然衰减。因此,这样的场允许以如此极低的功率进行无线电通信,使得电场在与无线电设施相距3米处的强度(电波的强度)等于或者低于预定电平。在这样的情况下运行无线电站无需许可。在这一类无接触通信系统的情况下,当系统在其附近无通信方时不出现耦合关系并且不辐射电场。因此系统不会干扰任何其它通信系统。即使当有来自远程源的传入电波时,系统的电场耦合器也不会接收电波。因此,系统不会受其它通信系统干扰。
关于包括以下通信辅助体的集合的RFID标记系统有诸多提议,这些通信辅助体被设置为使得RFID标记位于多个通信辅助体之间。附着于多个商品的RFID标记被设置为使得它们夹在通信辅助体之间。因此,即使当RFID标记相互重叠时仍然能够可靠地从RFID标记读取信息或者在标记中写入信息(例如参见JP-A-2006-60283(专利文献1))。
发明内容
利用静电场或者感应场的RFID系统并不适合于传输大量数据,因为它使用造成通信速度低的低频信号。在利用由天线线圈生成的感应场的通信系统的情况下,当在线圈之后有金属板时不能通信。因此在包装系统时出现问题,这包括需要在表面面积大的平面上设置线圈。该系统也受困于传输路径中的明显损失,因而信号传输效率低。
在该境况之下,发明人认为可以通过允许使用电场耦合来传播宽带高频信号来提供能够进行高速数据传输的无接触通信系统。显然,更高速的此类无接触通信系统在它被用作无线电站时无需许可,因为该系统利用极弱的电场,并且也可以充分地保证保密。
在利用电场耦合的无接触通信系统中,一个电容器由在发送端的耦合电极和在接收端的耦合电极形成,这些电极以彼此相向的片的形式来设置。由于该系统作为整体像带通滤波器一样工作,所以可以在两个高频电场耦合器之间高效地传输高频信号。
已知的是,电容器的电容与彼此相向设置的电极的表面积成比例。因此,当考虑到需要生成允许在发送器与接收器的耦合器之间建立通信的有效电场时,出现难以使耦合电极紧凑的问题。这里假设:无接触通信系统的主要应用是小型信息终端如蜂窝电话和数码相机,而耦合电极的尺寸成为设计这样的装置的瓶颈。
希望提供一种在利用电场耦合来传播宽带高频信号的无接触通信系统中使用的高频电场耦合器,以及提供一种利用这样的耦合器的通信系统和通信装置。
也希望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特征的优良高频电场耦合器,该高频电场耦合器具有耦合电极和用于进行工作以在预定谐振频率增加在耦合电极处积累的电荷的振幅的谐振单元;以及提供一种利用这样的耦合器的通信系统和通信装置。
也希望提供一种在预定谐振频率保持与通信方的另一耦合器的充分耦合特征的同时可被制造为紧凑的优良高频电场耦合器。也希望提供一种利用这样的耦合器的通信系统和通信装置。
在上述问题纳入考虑的情况下做出了本发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在利用电场耦合来传播宽带高频信号的无接触通信系统中使用的高频电场耦合器,其特征在于,该高频电场耦合器包括耦合电极和用于进行工作以在预定谐振频率增加在耦合电极处积累的电荷的振幅的谐振单元,并且耦合电极是线圈式线性导体。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高频电场耦合器可以被制造得非常小,因为耦合电极是以线圈形式弯曲的线性导体。恰如在根据相关领域的高频电场耦合器中实现的那样,耦合电极连接到进行工作以在预定谐振频率增加在耦合电极处积累的电荷的振幅的谐振单元。因此,该高频电场耦合器可以具有良好特征。
线性导体的表面可以涂覆有绝缘层,以防止在线圈的中间出现短路。由于线圈在无芯的情况下具有低机械强度,所以线性导体可以缠绕于芯棒周围。可替换地,在以线圈形式缠绕导体之后,可以使用树脂来固定它以提高它的强度。
谐振单元可以以集总式常数电路或者分布式常数电路(即短截线)的形式来提供。当使用短截线时,短截线可以是终端开路的开路短截线(openstub)或者终端短接到地的短路短截线(short stub)。在任一配置中,电路常数或者短截线长度被设置成使得谐振单元将具有进行工作以在预定谐振频率增加在耦合电极处积累的电荷的振幅的功能。
例如,通过将作为线圈式导体的耦合电极的一端短接到地并且将作为集总式常数电路(如电容器元件)的谐振单元与耦合电极并联连接来形成高频电场耦合器。
可替换地,谐振单元可以是长度为所用波长λ一半的短路短截线。可以通过将作为线圈式导体的耦合电极连接到短路短截线的基本上在其中心的位置并将耦合电极的一端短接到地来形成高频电场耦合器。
可替换地,谐振单元可以包括长度基本上彼此相等的第一谐振短截线和第二谐振部分。谐振单元是终端处于开路状态的开路短截线,而线圈式导体形式的耦合电极的两端分别连接到第一和第二谐振短截线,以形成高频电场耦合器。在这一情况下,线圈式耦合电极与第一和第二谐振短截线的组合长度优选为基本上等于全波长,即整个所用波长λ。
线圈式线性导体形式的耦合电极可以被设置为笔直地延伸并且可以在这样的状态下连接到谐振单元。作为对此的修改,电极可以以环的形式弯曲。在后一情况下,由于耦合电极因环状形状而可以容纳于更小空间中,所以可以实现高频电场耦合器的尺寸进一步减少。尽管直线式线圈生成在线圈的径向方向上取向一致的电场,但是环状线圈提供稳定耦合强度,因为耦合强度与取向的相关性更低。可考虑到的是,通过将用作为耦合电极的线圈以螺旋形状而不是环状形状弯曲来更为显著地实现尺寸减小和耦合强度的提高。
当使用以环状形状弯曲的线圈式导体形式的耦合电极时,线圈的缠绕方向可以在环的中部反向。其结果等效于通过组合在相对方向上缠绕的多个线圈来形成线圈形式的耦合电极。可以通过使线圈的缠绕方向反向来消除在耦合电极中生成的磁电流,以减少不必要的电波的辐射。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与一种在利用电场耦合来传播宽带高频信号的无接触通信系统中使用的优良高频电场耦合器一起提供一种利用该高频电场耦合器的通信系统和通信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特征的优良高频电场耦合器,该高频电场耦合器具有耦合电极和进行工作以在预定谐振频率增加在耦合电极处积累的电荷的振幅的谐振单元;以及一种利用该高频电场耦合器的通信系统和通信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小尺寸的优良高频电场耦合器,而在预定谐振频率维持该高频电场耦合器与通信方的耦合器的充分耦合特征。也可以提供一种利用这样的高频电场耦合器的通信系统和通信装置。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耦合电极可以使用线性导体来形成并且可以以线圈形式弯曲,这能够使尺寸明显减少。恰如在根据相关领域的高频电场耦合器中实现的那样,谐振单元可以连接到耦合电极,以在预定谐振频率增加在耦合电极处积累的电荷的振幅。因此,可以提供具有良好特征的高频电磁耦合器。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从基于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以下具体描述中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使用静电场或者感应场基于电场耦合的无接触通信系统的配置例子;
图2示出了高频电场耦合器的等效电路;
图3示出了图1中所示无接触通信系统的等效电路;
图4示出了安装在印刷板上的高频电场耦合器的配置的例子;
图5示出了具有为集总式常数电路的谐振单元的高频电场耦合器的配置;
图6示出了具有为半波长短截线的谐振单元的高频电场耦合器的配置的例子;
图7示出了具有为开路短截线的谐振单元的高频电场耦合器的配置的例子;
图8示出了具有为开路短截线的谐振单元的高频电场耦合器的配置的另一例子;
图9示出了具有为半波长短截线的谐振单元的高频电场耦合器的配置的另一例子;以及
图10是示出了在具有为线圈式线性导体的耦合电极的高频电场耦合器的传播损耗与具有片状耦合电极的高频电场耦合器的传播损耗之间的比较结果的图形。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利用静电场或者感应场在信息装置之间传输数据的通信系统。当使用基于静电场或者感应场的通信方法时,在所关注的通信系统在其附近没有通信方时不存在耦合关系并且不辐射电波。因此,与利用辐射电场的电波通信方法不同,该通信方法不会造成对其它通信系统的任何干扰。即使当有来自远程源的传入电波时,电波也不被通信系统的耦合器接收。因此该系统不受其它通信系统干扰。
在根据相关领域使用天线的电波通信情况下,辐射电场的场强与电场距电场源的距离成反比。感应场的场强与感应场和感应场源之间的距离的二次幂成反比地衰减,而静电场与静电场和静电场源之间的距离的三次幂成反比地衰减。根据基于电场耦合的通信方法,有可能形成具有极低功率的无线电系统,该极低功率对于附近存在的其它无线电系统而言仅构成噪声电平。无需为这样的无线电站获得许可。
随时间波动的静电场有时称为准静电场,而这样的电场在本说明书中也称为“静电场”。
根据相关领域利用静电场或者感应场的通信并不适合于传输大量数据,因为在这样的通信中使用低频信号。对比而言,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系统可以传输大量数据,因为该系统利用电场耦合来传输高频信号。具体而言,通过将使用高频和宽带如UWB(超宽带)通信的通信方法应用于电场耦合,可借助于极弱的无线电传输来进行大量数据通信。
发明人认为,利用低频带UWB的数据传输系统是在实施于移动装置中时有利的无线电通信技术之一。例如,这样的技术允许近程高速数据传输,比如利用包括存储设备的超高速近程DAN(设备域网络)而实现的那样。利用静电场或者感应场的UWB通信系统能够使用极弱的电场进行数据通信。此外,这样的系统可以短时高速地传送大量数据,比如一张CD的动态图像或者音乐数据(例如参见已经转让给本申请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6-245614号、第2006-314458号和第2007-159629号的申请文件)。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利用静电场或者感应场的无接触通信系统的配置。所示通信系统包括发送数据的发送器10和接收数据的接收器20。当发送器和接收器的高频电场耦合器被设置为如图中所示彼此相向时,两个电极作为一个电容器来工作,并且它们作为整体像带通滤波器一样工作。因此,可以在两个高频电场耦合器之间高效地传输高频信号。
分别在发送器10和接收器20提供的用于发送和接收的电极14和24以例如约3cm的间隔彼此相对地设置,用以在它们之间允许电场耦合。当有来自主机应用的发送请求时,发送器的发送电路单元11基于发送数据生成高频发送信号如UWB信号,而该信号从发送电极14传播到接收电极24。接收器20的接收电路单元21解调和解码所接收的高频信号并且将这样再现的数据传递到主机应用。
在利用静电场的UWB通信系统中,当在发送电极14与接收电极24之间的耦合部分处存在阻抗失配时,信号将经历反射并且遭受传播损耗。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如图2的等效电路中所示,发送器10和接收器24具有通过将相应元件即片状电极14和24、串联电感器12和22以及并联电感器13和23连接到高频信号发送路径而形成的相应高频电场耦合器。当这样的高频电场耦合器如图3的等效电路中所示被设置为彼此相向时,两个电极作为一个电容器来工作,并且它们作为整体像带通滤波器一样工作。因此,可以在两个高频电场耦合器之间高效地传输高频信号。高频信号发送路径可以是同轴线缆、微带线或者共面线。
图4示出了安装在印刷电路板上的高频电场耦合器的配置的例子。在所示例子中,高频电场耦合器被设置于印刷电路板101上,该印刷电路板在其底面上形成接地导体102而在其顶面上形成印制图案。取代了并联和串联电感器而形成作为分布式常数电路的导体图案或者短截线103,该短截线用作为高频电场耦合器的阻抗匹配单元和谐振单元。该短截线通过信号线图案104连接到发送/接收电路模块105。短截线103的一端经由延伸通过印刷电路板101的通孔106连接或者短接到底面上的接地导体102,并且短截线103通过基本上在其中部的金属线107连接到耦合电极108。
短截线103的长度近似地等于高频信号波长的一半,而信号线104和短截线103在印刷电路板101上被形成为微带线或者共面线。当短截线103的长度等于半波长并且短截线在其一端短接时,在短截线103中生成的驻波的电压幅度在短截线的该端为零,而在短截线的中心或者在离短截线103的该端的距离等于四分之一波长的位置有最大幅度。耦合电极108通过金属线107连接到短截线103的其中电压幅度为最大的中心。因此,可以制作传播效率高的高频电场耦合器。由于阻抗匹配单元是由短截线103构成,该短截线是由印刷电路板101上的导体图案形成的分布式常数电路,所以可以在整个宽带范围内实现一致的特征。
在利用静电场或者感应场的无接触通信系统中,高频电场耦合器使用比从天线辐射的辐射电场经历更大的与距离相关的衰减的静电场或者感应场来实现耦合。因此,该系统优选用作用于近程通信的耦合单元。
从紧凑性的观点来看,使用如图4中所示平面导体来形成高频电场耦合器的耦合电极并不是优选的。
可以通过使用线性导体形成耦合电极并且通过将该线性导体以线圈形式弯曲来实现明显的尺寸减少。恰如在图4中所示高频电场耦合器中实现的那样,谐振单元连接到耦合电极,以在预定谐振频率增加在耦合电极处积累的电荷的振幅。因此,可以提供具有良好特征的高频电场耦合器。
当使用线性导体来形成耦合电极时,恰如在图4中所示的高频电场耦合器中实现的那样,在印刷电路板上提供耦合电极和谐振单元,而用地面覆盖电路板的相对表面。
使用线性导体形成的耦合电极是有效长度约为所用波长λ的一半的线圈式导体。具体而言,确定该长度以使得在输入与输出信号之间有约180度的相位差,该输入与输出信号分别是从用作为耦合电极的线圈式导体的一端输入的高频信号和从该导体的另一端输出的所得信号。当输入高频信号时,在线圈中生成驻波。
通过用绝缘层涂覆线性导体的表面来防止线圈在线圈的中间短路。由于线圈在无芯的情况下具有低机械强度,所以可以通过在芯棒周围缠绕导体或者在以线圈形式绕制导体之后用树脂固定导体(均未图示)来提高线性导体的机械强度。
谐振单元连接到线圈形式的耦合电极。可以以集总式常数电路或者分布式常数电路(即短截线)的形式来提供谐振单元。当使用短截线时,短截线可以是其终端处于开路状态的开路短截线或者其终端短接到地的短路短截线。在任一配置中,电路常数或者短截线长度被设置使得谐振单元将具有进行工作以在预定谐振频率增加在耦合电极处积累的电荷的振幅的功能。
图5示出了具有为集总式常数电路的谐振单元的高频电场耦合器的配置。线圈形式的耦合电极的一端短接到地。谐振单元是用作为集总式常数电路的电容器单元,并且该单元与耦合电极并联连接。
图6示出了具有为半波长短路短截线的谐振单元的高频电场耦合器的配置的例子。线圈形式的耦合电极连接到短截线的基本上在其中心的位置,而该电极的一端短接到地。将耦合电极连接到短截线的基本上中心的位置的原因在于,长度等于半波长的短路短截线中的驻波在中心位置附近具有最大幅度。
图7示出了具有为开路短截线的谐振单元的高频电场耦合器的配置的例子。在所示例子中,谐振单元分成长度基本上相等的第一和第二谐振短截线,并且为线圈式导体的耦合电极的两端分别连接到第一和第二短截线。在这一情况下,线圈式耦合电极与第一和第二谐振短截线的组合长度优选地基本上等于全波长或者整个所用波长λ。
图8示出了具有为开路短截线的谐振电路的高频电场耦合器的配置的另一例子。在所示例子中,谐振单元也分成长度基本上彼此相等的第一和第二谐振短截线。在图7所示例子中,线圈式线性导体形式的耦合电极笔直地延伸,并且该电极的两端分别连接到第一和第二谐振短截线。对比而言,在图8所示例子中,线圈式线性导体形式的耦合电极以环的形式弯曲,并且电极的两端分别连接到第一和第二谐振短截线。线圈式耦合电极与第一和第二谐振短截线的组合长度优选为基本上等于全波长。在后一情况下,耦合电极由于其为环的形式而可以容纳于更小空间,并因此可以以更小尺寸提供高频电场耦合器。尽管直线式线圈生成在线圈的径向方向上取向一致的电场,但是环状线圈提供与取向相关性更小的稳定耦合强度。
可考虑到的是,通过将用作为耦合电极的线圈以螺旋形状(未示出)而不是以环状形状弯曲而进一步改进这样的效果。
图9示出了具有为半波长短路短截线的谐振单元的高频电场耦合器的配置的另一例子。线圈形式的耦合电极连接到短路短截线的基本上在其中心的位置,而电极的一端短接到地。将耦合电极连接到短截线的基本上中心的位置的原因在于,长度等于半波长的短路短截线中的驻波在中心的附近具有最大幅度。该例与图6中所示例子的差异主要在于,为线圈式线性导体的耦合电极以环的形式弯曲。耦合电极由于其为环状而可以容纳于更小空间中,因此可以实现高频电场耦合器的尺寸进一步减少。尽管直线式线圈生成在线圈的径向方向上取向一致的电场,但是环状线圈提供与取向相关性更小的稳定耦合强度。可考虑到的是,通过将用作为耦合电极的线圈以螺旋形状(未示出)而不是环状形状弯曲而进一步改进这样的效果。
在图9所示例子中,在为环状形式弯曲的线圈式导体的耦合电极中,线圈的缠绕方向在环的中部反向。其结果等效于通过组合在相对方向上缠绕的多个线圈来形成线圈形式的耦合电极。通过使线圈缠绕方向如这样所述的那样反向,可以消除在耦合电极中生成的磁电流以减少不必要的电波的辐射。
显然,在图8中所示,也可以在具有为开路短截线的谐振单元的高频电场耦合器中实现线圈缠绕方向在环的中部反向。
图10示出了在具有由线圈式线性导体构成的耦合电极的高频电场耦合器的传播损耗与具有片状耦合电极的高频电场耦合器的传播损耗之间的比较结果。当耦合电极的表面积和高度小时,具有金属片形式的耦合电极的高频电场耦合器遭受更大的效率降低和更大的损耗。对比而言,具有线圈形式的耦合电极的高频电场耦合器即使它具有更小的电极,也仍然具有比片状高频电场耦合器更小的损耗。这被认为是归功于这一事实:在更弱地耦合到地的线性电极以外比片状电极更易于形成电场。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可以根据设计要求和目前其它因素而出现落入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效范围内的各种修改、组合、二次修改和变动。
在本说明书中,重点描述了以下耦合器的实施例,该耦合器应用于利用UWB信号的电场耦合来以无绳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通信系统。然而,本发明的要点不限于这样的实施例。例如,本发明可以类似地应用于除了UWB通信系统和在电场耦合的基础上使用频率相对低的信号来传输数据的通信系统之外的利用高频信号的通信系统。
已经以呈现例子的形式公开了本发明,但是不应以限制意义来理解本说明的内容。应当参照所附权利要求来理解本发明的要点。

Claims (17)

1.一种在利用电场耦合来传播宽带高频信号的无接触通信系统中使用的高频电场耦合器,包括:
耦合电极;以及
谐振单元,该谐振单元进行工作以在预定谐振频率增加在耦合电极处积累的电荷的振幅,其中:
耦合电极由线圈式线性导体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电场耦合器,其中由线圈式线性导体形成的耦合电极具有的有效长度基本上等于所用波长的一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电场耦合器,其中由线圈式线性导体形成的耦合电极的长度被确定为使得在输入和输出信号之间存在约180度的相位差,所述输入和输出信号分别是从线性导体的一端输入的高频信号和从该线性导体的另一端输出的所得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电场耦合器,其中线性导体的表面涂覆有绝缘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电场耦合器,其中线性导体缠绕于芯棒周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电场耦合器,其中线性导体在被以线圈形式缠绕之后用树脂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电场耦合器,其中谐振单元由集总式常数电路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电场耦合器,其中谐振单元由终端处于开路状态的开路短截线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电场耦合器,其中谐振单元由终端接地的短路短截线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电场耦合器,其中:
由线圈式线性导体形成的耦合电极的一端短接到地;以及
由集总式常数电路形成的谐振单元与耦合电极并联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电场耦合器,其中:
谐振单元是长度等于所用波长的一半、并且终端短接到地的短路短截线;以及
由线圈式线性导体形成的耦合电极连接到短路短截线的基本上在其中心的位置而在该耦合电极的一端短接到地。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电场耦合器,其中:
谐振单元是由长度基本上相等的第一谐振部分和第二谐振部分形成的、并且终端处于开路状态的开路短截线;
由线圈式线性导体形成的耦合电极的两端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谐振部分;以及
线圈形式的耦合电极与所述第一和第二谐振部分的组合长度基本上等于全波长或者整个所用波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高频电场耦合器,其中由线圈式线性导体形成的耦合电极以环状形状或者以螺旋形状弯曲,并且在该耦合电极的两端连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谐振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高频电场耦合器,其中由线圈式线性导体形成的耦合电极以环状形状或者以螺旋形状弯曲,该电极连接到短路短截线的基本上中心的位置而该电极的一端短接到地。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者14所述的高频电场耦合器,其中形成耦合电极的环状线圈式线性导体的缠绕方向在环的中部反向。
16.一种利用电场耦合在发送器与接收器之间传播宽带高频信号的通信系统,
其中发送器和接收器中的至少一个包括高频电场耦合器,该高频电场耦合器包括由线圈式线性导体形成的耦合电极和进行工作以在预定谐振频率增加在耦合电极处积累的电荷的振幅的谐振单元。
17.一种通信装置,包括:
通信电路单元,该通信电路单元处理用于数据传输的高频信号;以及
高频电场耦合器,该高频电场耦合器与按超短距离相对于该高频电场耦合器设置的通信方进行电场耦合,其中:
该高频电场耦合器包括:
由线圈式线性导体形成的耦合电极和进行工作以在预定谐振频率增加在耦合电极处积累的电荷的振幅的谐振单元。
CN2008101618858A 2007-10-15 2008-10-13 高频电场耦合器、通信系统和通信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148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68018A JP4605203B2 (ja) 2007-10-15 2007-10-15 通信システム並びに通信装置
JP2007-268018 2007-10-15
JP2007268018 2007-10-15
JP2008216228A JP5187071B2 (ja) 2007-10-15 2008-08-26 高周波電界結合器並びに結合用電極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14855A true CN101414855A (zh) 2009-04-22
CN101414855B CN101414855B (zh) 2013-06-12

Family

ID=511629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6188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14855B (zh) 2007-10-15 2008-10-13 高频电场耦合器、通信系统和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8008985B2 (zh)
EP (1) EP2051397B1 (zh)
JP (2) JP4605203B2 (zh)
KR (1) KR20090038371A (zh)
CN (1) CN101414855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95688A (zh) * 2010-03-18 2011-09-21 索尼公司 通信设备
CN102195115A (zh) * 2010-03-12 2011-09-21 索尼公司 高频耦合器及通信装置
CN102195114A (zh) * 2010-03-12 2011-09-21 索尼公司 高频耦合器及通信装置
WO2017084142A1 (zh) * 2015-11-16 2017-05-26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用磁电耦合抵消抑制频率分裂的无线输能线圈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05203B2 (ja) * 2007-10-15 2011-01-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並びに通信装置
JP4650536B2 (ja) * 2008-07-28 2011-03-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界結合器、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電界結合器の製造方法。
JP5155821B2 (ja) * 2008-10-31 2013-03-06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JP4987893B2 (ja) * 2009-02-27 2012-07-25 東光株式会社 高周波結合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接触伝送通信システム
JP5329271B2 (ja) * 2009-03-19 2013-10-30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高周波結合器
JP2010252279A (ja) * 2009-04-20 2010-11-04 Sony Corp 通信装置
JP4988017B2 (ja) 2010-07-23 2012-08-01 株式会社東芝 カプラ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
CN103098302B (zh) * 2010-09-15 2016-01-27 迪睿合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及通信装置
JP5727177B2 (ja) * 2010-09-15 2015-06-03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通信装置
JP5058330B2 (ja) 2010-12-10 2012-10-24 株式会社東芝 カプラを備えたカード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785007B2 (ja) * 2011-02-04 2015-09-24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通信装置
US20120274147A1 (en) * 2011-04-28 2012-11-01 Alliant Techsystems Inc. Wireless energy transmission using near-field energy
JP5790200B2 (ja) 2011-06-27 2015-10-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並びに通信システム
JP5603509B2 (ja) * 2012-01-18 2014-10-08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送電装置、および、受電装置
FI20125363L (fi) * 2012-03-30 2013-10-01 Voyantic Oy Järjestelmä ja menetelmä radiotaajuustunnisteiden testaamiseksi
SG195415A1 (en) * 2012-05-28 2013-12-30 Sony Corp A coupler
EP2782262B1 (en) 2013-03-19 2015-05-06 Tyco Electronics Nederland B.V. Contactless coupler for capacitively coupled signal transmission
JP6528241B2 (ja) * 2014-08-28 2019-06-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共鳴結合器、及び、伝送装置
JP5935937B1 (ja) * 2015-11-02 2016-06-15 株式会社eNFC 伝送装置、伝送方法、および伝送システム
WO2017115616A1 (ja) * 2015-12-28 2017-07-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ならびに受信装置
EP3994765A1 (en) * 2019-05-10 2022-05-11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lectrically small self-resonant electro-quasistatic exciter and detector with canceled magnetic field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13233A (ja) * 1989-02-13 1990-08-24 Shigemi Kawanishi 音声am波のゾーン限定式送受信方式
JP2509457B2 (ja) * 1992-12-16 1996-06-19 第一電波工業株式会社 同軸ケ―ブルの結合装置及びアンテナ装置
JP3173711B2 (ja) * 1995-09-01 2001-06-04 株式会社ヨコオ 伝送線路型アンテナ及び無線端末
JP3195742B2 (ja) * 1996-08-12 2001-08-06 株式会社ヨコオ アンテナ
JPH10242742A (ja) * 1997-02-26 1998-09-11 Harada Ind Co Ltd 送受信アンテナ
JPH11136025A (ja) * 1997-08-26 1999-05-21 Murata Mfg Co Ltd 周波数切換型表面実装型アンテナ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通信機
SE519727C2 (sv) * 2000-12-29 2003-04-01 Allgon Mobile Comm Ab Antennanordning för användning i åtminstone två frekvensband
JP2002314330A (ja) * 2001-04-10 2002-10-25 Murata Mfg Co Ltd アンテナ装置
TWI231109B (en) * 2002-07-18 2005-04-11 Ntt Docomo Inc Electric field communication system, electric field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electrode allocation method
JP2004254109A (ja) * 2003-02-20 2004-09-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通信方法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る電子機器
JP2004336250A (ja) * 2003-05-02 2004-11-25 Taiyo Yuden Co Ltd アンテナ整合回路、アンテナ整合回路を有する移動体通信装置、アンテナ整合回路を有する誘電体アンテナ
JP4871516B2 (ja) * 2004-05-18 2012-02-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アンテナ装置を用いた無線機
CN1965445A (zh) * 2004-05-18 2007-05-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天线组件及使用该组件的无线单元
JP2006060283A (ja) 2004-08-17 2006-03-02 Toppan Printing Co Ltd 通信補助体組及び通信補助システム、並びに通信方法
JP4549229B2 (ja) 2005-05-11 2010-09-22 Junken Medical株式会社 血液浄化システム
JP4170312B2 (ja) * 2005-05-19 2008-10-22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電界通信装置用の電極
WO2007032049A1 (ja) * 2005-09-12 2007-03-22 Cell Cross Corporation 信号伝達装置
JP2007159629A (ja) 2005-12-09 2007-06-28 Ito Choutanpa Kk 活性酸素削減装置
JP2007180757A (ja) * 2005-12-27 2007-07-12 Yokowo Co Ltd 複数周波数帯用アンテナ
JP2007268018A (ja) 2006-03-31 2007-10-18 Miura Co Ltd 蒸気加熱装置
JP4489054B2 (ja) 2006-06-02 2010-06-2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JP4345850B2 (ja) * 2006-09-11 2009-10-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装置
JP4403431B2 (ja) * 2007-06-14 2010-01-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並びに通信装置
JP4605203B2 (ja) * 2007-10-15 2011-01-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並びに通信装置
TWI353080B (en) * 2008-03-25 2011-11-21 Ralink Technology Corp Second order band-pass filter and wireless apparat
CN201185220Y (zh) * 2008-04-01 2009-01-21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滤波器
JP4650536B2 (ja) * 2008-07-28 2011-03-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界結合器、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電界結合器の製造方法。
JP5329271B2 (ja) * 2009-03-19 2013-10-30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高周波結合器
JP5282626B2 (ja) * 2009-03-30 2013-09-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並びに高周波結合器
JP5287423B2 (ja) * 2009-03-30 2013-09-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並びに高周波結合器
JP5310316B2 (ja) * 2009-06-30 2013-10-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高周波結合器並びに通信装置
JP2011023775A (ja) * 2009-07-13 2011-02-03 Sony Corp 高周波結合器並びに通信装置
JP2011193088A (ja) * 2010-03-12 2011-09-29 Sony Corp 高周波結合器並びに通信装置
JP2011193151A (ja) * 2010-03-12 2011-09-29 Sony Corp 高周波結合器並びに通信装置
JP5560802B2 (ja) * 2010-03-18 2014-07-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2011199484A (ja) * 2010-03-18 2011-10-06 Sony Corp 通信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95115A (zh) * 2010-03-12 2011-09-21 索尼公司 高频耦合器及通信装置
CN102195114A (zh) * 2010-03-12 2011-09-21 索尼公司 高频耦合器及通信装置
CN102195114B (zh) * 2010-03-12 2014-09-24 索尼公司 高频耦合器及通信装置
CN102195688A (zh) * 2010-03-18 2011-09-21 索尼公司 通信设备
WO2017084142A1 (zh) * 2015-11-16 2017-05-26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用磁电耦合抵消抑制频率分裂的无线输能线圈系统
US10217561B2 (en) 2015-11-16 2019-02-26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coil system using offset of electric and magnetic coupling for frequency splitting suppress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051397A3 (en) 2014-06-04
US8008985B2 (en) 2011-08-30
JP2009100453A (ja) 2009-05-07
CN101414855B (zh) 2013-06-12
EP2051397B1 (en) 2017-12-27
EP2051397A2 (en) 2009-04-22
US8289100B2 (en) 2012-10-16
JP4605203B2 (ja) 2011-01-05
US20090096556A1 (en) 2009-04-16
US20110273247A1 (en) 2011-11-10
JP2009100111A (ja) 2009-05-07
JP5187071B2 (ja) 2013-04-24
KR20090038371A (ko) 2009-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14855B (zh) 高频电场耦合器、通信系统和通信装置
CN101145811B (zh) 通信系统、通信装置以及高频耦合器
JP4893483B2 (ja) 通信システム
EP1898532B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JP5267633B2 (ja) 高周波結合器
CN101188438B (zh) 通信系统和通信装置
JP5287423B2 (ja) 通信装置並びに高周波結合器
JP4345851B2 (ja) 通信システム並びに通信装置
JP5282626B2 (ja) 通信装置並びに高周波結合器
CN101187972A (zh) 通信系统和通信装置
CN102195115A (zh) 高频耦合器及通信装置
JP2011023775A (ja) 高周波結合器並びに通信装置
JP2011015088A (ja) 高周波結合器並びに通信装置
JP4983425B2 (ja) 通信装置
CN101867395A (zh) 通信装置
EP1307972B1 (en) Coupler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KR20020062318A (ko) 차단 송신 및/또는 수신 안테나
JP4983418B2 (ja) 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12

Termination date: 201910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