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96912B - 液体涂敷装置和喷墨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涂敷装置和喷墨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96912B
CN101396912B CN2008101689317A CN200810168931A CN101396912B CN 101396912 B CN101396912 B CN 101396912B CN 2008101689317 A CN2008101689317 A CN 2008101689317A CN 200810168931 A CN200810168931 A CN 200810168931A CN 101396912 B CN101396912 B CN 1013969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coating
liquid
ink
treatment fl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6893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96912A (zh
Inventor
吉田淳一
上村宽
井上齐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969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969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969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9691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05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where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receives the ink before transferring it on the print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33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lm type, deformed by bending and disposed on a diaphrag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5Arrangement thereof
    • B41J2/155Arrangement thereof for line pri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59Matrix arrangement of the pressure cha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20Modules

Landscapes

  • Coating Apparatus (AREA)
  • Ink Jet (AREA)
  •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s And Recording Media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体涂敷装置和喷墨记录装置。液体涂敷装置用于将涂敷液涂敷到被连续传输的带状底基材料上并包括:涂敷滚筒,其包括涂敷部和直径比所述涂敷部的直径小的两个小直径部,所述两个小直径部被安置成插入所述涂敷部,所述涂敷部具有与所述带状底基材料接触的上部和供应所述涂敷液的下部,在所述涂敷滚筒被旋转的同时,在所述涂敷部上的所供给的涂敷液被转印到在所述涂敷部的上部的带状底基材料上;第一刀片,其与所述涂敷滚筒的涂敷部的圆周表面在接触线上接触,在所述涂敷液被转印到所述带状底基材料之前,所述第一刀片将在所述涂敷滚筒的涂敷部上的过量涂敷液刮掉;以及第二刀片,其与所述涂敷滚筒的两个小直径部的圆周表面接触。

Description

液体涂敷装置和喷墨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涂敷装置和喷墨记录装置,更具体地,涉及在其中借助刀片将过量涂敷到圆形涂敷滚筒的表面上的液体刮掉以达到规定涂敷体积,然后将该液体涂敷到底基材料上的液体涂敷装置(例如,凹版辊)中,用于改善涂敷缺陷,比如涂敷不均匀性以及液体溢流到底基材料的背表面上的技术。
背景技术
喷墨记录法已知的是,通过由形成在喷墨头中的多个喷嘴分别喷射墨滴以进行记录。这类型的方法已经被广泛使用,因为它能够在各种广泛类型的记录介质上记录高质量的图像,同时实现了低的运营成本并且在记录操作过程中产生小的噪音。
而且,喷墨记录法也是已知的一种用于通过引起两种液体即墨水和使墨水附聚的处理液的反应而形成墨水图像,从而促进墨水定影的两-液体方法。
在喷墨记录法中,在相关领域中已经研究了中间转印法,目的在于实现在各类型的记录介质上形成良好图像,并且尤其是,将底涂布液(处理液)比如墨水聚集剂涂敷到中间转印体上的方法适合用于形成图像。当使用这种体系在切割纸(cut paper)上形成图像时,使用凹版辊的反向滚动涂敷是一种合适的方法,因为它涂敷了具有均匀厚度的底涂布液的膜。
基于凹版辊系统的液体涂敷装置是以这样的方式构成的:通过刮墨刀(下面简称作“刀片”)将过量涂敷在凹版辊的表面上的液体刮掉以达到规定涂敷量,然后将该液体涂敷到底基材料(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布2006-95489)。
然而,在这类型的液体涂敷装置的情况下,被刀片刮掉的一部分处理液润湿并且铺展在刀片的宽度方向上,在底基材料的任一末端部分上的涂敷厚度变得比在中心部分中厚(产生涂敷的不均匀性),并且由于液体溢流到底基材料的背表面上,而导致涂敷装置变成被污染。具体地,近年来,在喷墨记录装置已经需求高速印刷,因此需要提高将处理液涂敷到底基材料上的涂敷速度。在高速涂敷的情况下,被刀片刮掉的处理液的量增加,因此变为更容易发生涂敷不均匀性和溢出到背侧,因此迫切需要在这些方面的提高。
日本专利申请公布5-220430公开了一种涂敷装置,其中涂布材料被供应到涂敷辊(凹版辊)的表面上,过剩的涂布材料通过刀片刮掉,然后将该材料涂敷到底基膜,在涂敷辊上相应于刀片的各个末端部分的位置上安置罩子,并且将该罩子构造成不旋转。通过这种方式,即使在涂布材料的涂敷过程中由刀片刮掉的涂布材料积聚在刀片的任一末端部分上,它也不会渗出、分散或固化在刀片的各个末端部分上,而是可以使其滴落在向下的方向上。
尽管如此,如果涂敷辊高速旋转以快速应用涂敷液体,则被刀片刮掉的并且润湿和铺展在刀片的宽度方向上的涂敷液的量增加,这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布5-220430中所描述,难于通过采用在涂敷辊上相应于刀片的各个末端部分的位置上安置一对罩子的方法,来防止在底基材料的末端部分中的涂敷更厚,或液体溢流到底基材料的背表面。尤其是,在喷墨记录装置的情况下,处理液通常包含表面活性剂,并且如果涂敷辊高速旋转,则处理液容易发泡,并且处理液变为较不容易被保持(保留)在形成于辊表面上的孔中。采用这种方式,容易发生处理液在辊上的保留不充分。作为用于防止发泡的措施,需要增加液体到液体接收盘的供给,以抑制发泡的形成或以增加被涂敷到凹版辊的液体的量。然而,这种方式增加了被刀片刮掉的液体的量,因此润湿并铺展的处理液的量也增加。这种情况的结果是,变为更容易发生在底基材料的各个末端部分中的涂敷更厚以及液体溢流到底基材料的背表面。
而且,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布5-220430中描述的方法由于比如罩子之类的部件而产生了比如如下之类的新缺陷。换言之,由于刀片同时与三个部件即涂敷辊和一对罩子接触,并且被刀片刮掉的液体的量是不稳定的,因而涂敷到底基材料的液体的厚度精确度趋向于降低。在涂敷辊高速旋转以进行高速涂敷的情况下,涂敷厚度的精确度尤其容易变得不稳定。
作为这种情况的对策,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布5-220430中,在涂敷辊表面中形成了具有与罩子相同宽度和相同厚度的凹槽,以消除了在涂敷辊表面和罩子表面之间的台阶(step)。然而,为了这种目的,在涂敷辊和罩子中都需要高精确度的加工,并且根据情形,可能必需要表面抛光,以移除在将罩子装配到凹槽中之后的台阶,因此需要非常复杂的加工步骤。而且,如果当将罩子装配到凹槽时产生了缝隙,则涂布材料将进入到这种缝隙中,并且在那里干燥和固化,这种固化的材料不仅对涂布精确度有不利影响,而且对涂敷辊的平稳旋转产生了阻碍。
此外,尽管在罩子的内表面上安置了小型刀片,但是由于它们相对布置的刀片,因此更难于使已经被刀片刮掉的涂布材料落在向下的方向上,并且涂布材料容易累积和固化在该小型刀片上。
而且,日本专利申请公布5-220430描述了以这样的方式构成罩子:使在底基膜的宽度方向上的末端部分升高。采用这种方式,能够观察到在防止底基膜的各个末端部分(没有涂敷液体的部分)的污染方面的优异效果;然而,如果底基膜具有高的刚性,则底基膜和涂敷辊之间的粘合力变差,并且存在液体涂敷的精确度降低的危险,以及存在损伤底基膜的各个末端部分的危险。
这样,根据日本专利申请公布5-220430的涂敷装置对防止在底基材料的各个末端部分上的更厚涂敷或对在高速涂敷过程中防止液体溢流到底基材料的背表面,没有提供令人满意的防止效果,而且,存在由于安置部件(即,一对罩子)而使涂敷精确度下降的可能性。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些情形而设计的,并且提供了一种液体涂敷装置和使用这种液体涂敷装置的喷墨记录装置,由此即使在涂敷液以高速涂敷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防止被第一刀片刮掉的一部分处理液润湿并铺展在刀片的宽度方向上,由此防止了液体在底基材料的各个末端部分的涂敷比在其中心部分中的涂敷更厚,或防止了液体溢流到底基材料的背表面上,由此可以防止为此目的安置的部件对涂敷的精确度等产生不利的影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一种将涂敷液体涂敷到被连续输送的带状底基材料上的液体涂敷装置,所述液体涂敷装置包括:涂敷滚筒,其包括涂敷部和直径比涂敷部小的两个小直径部,所述两个小直径部被安置为插入涂敷部,所述涂敷部具有与带状底基材料接触的上部和涂敷液被供应在其上的下部,在涂敷滚筒被旋转的同时,将在所述涂敷部上的所供应涂敷液被转移到在涂敷部的上部的带状底基材料;第一刀片,其与在接触线上的涂敷滚筒的涂敷部的圆周表面接触,在涂敷液被转移到带状底基材料之前,所述第一刀片将在涂敷滚筒的涂敷部上的过量涂敷液刮掉;以及第二刀片,其与涂敷滚筒的两个小直径部的圆周表面接触。
在本发明的这个方面,即使当通过第一刀片将在涂敷部上的过量涂敷液刮掉时,涂敷液没有被第一刀片完全刮掉,并且润湿和铺展在第一刀片的宽度方向上,也因为形成有直径比涂敷部小的小直径部,因此涂敷液并不会积聚在第一刀片的宽度方向上的各个末端部分上。而且,已经润湿并且铺展在第一刀片的宽度方向上并且已经从涂敷部移动到小直径部的过量涂敷液,由于在第二刀片上通过而流下,因此当涂敷滚筒旋转时,该过量涂敷液绝不会被传输给底基材料。
通过这种方式,即使涂敷液以高速度涂敷,也能够防止已经被第一刀片刮掉的一部分处理液润湿和铺展在第一刀片的宽度方向上。因此,能够防止在底基材料的各个末端部分中涂敷更厚的液体,并且还能够防止涂敷液溢流到底基材料的背表面。根据本发明这个方面的液体涂敷装置特别有利于作为在这样的喷墨记录装置中的涂敷装置,其中所述喷墨记录装置用于将含有表面活性剂并且容易产生泡沫的处理液(涂敷液)以高速涂敷到中间转印体上。
而且,在本发明的上述方面中,由于相比于相关现有技术(日本专利申请公布5-220430),第一刀片并不与除涂敷滚筒之外的任何部件接触,因此实现了过量的涂敷液被刮掉的稳定状态。而且,由于在相关技术中使用时没有罩子元件,因此不需要用于该罩子元件的固定机构,此外,底基材料不存在变形,因此在底基材料和涂敷滚筒之间实现良好的接触。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以均匀方式将涂敷液涂敷到底基材料。
而且,由于第一刀片和第二刀片按如下方式区别:在第一刀片只与涂敷部接触并且第二刀片与具有比涂敷部更小直径的小直径部接触,因此获得了简单结构。因此,不需要高精确度处理,并且第一和第二刀片可以以简单方式组装,并且它们的位置在组装过程中可以被调节。
而且,由于通过在涂敷部的两个末端上安置两个小直径部,而抑制了多余涂敷液到涂敷滚筒上的粘附,因此不存在涂敷液从支撑处于可旋转方式的涂敷滚筒的支承部到外部的泄漏。
优选地,涂敷滚筒的涂敷部包括凹版辊,所述凹版辊的圆周表面上被排列有多个凹形穴窝(recess-shaped cell),所述多个凹形穴窝保留在涂敷部的下部供给的涂敷液。
当涂敷滚筒的涂敷部包括凹版辊时,可以实现有益效果。例如,通过在凹版辊中安置小直径部,被涂敷滚筒的任一末端部吸收的涂敷液的量都变为零,或相对于没有安置有小直径部的凹版辊,该量得到降低,因此抑制了涂敷液到凹版辊的多余粘附。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供应到作为用于容易发泡的涂敷液的对策的液体接收盘的涂敷液量,因而抑制了在涂敷液中的发泡发生。因此,没有发生涂敷液在凹版辊的穴窝中保留不充分。
优选地,涂敷滚筒的涂敷部的宽度比带状底基材料窄。
通过使涂敷滚筒的涂敷部宽度比带状底基材料宽度窄,则能够进一步防止涂敷液溢流到底基材料的背表面上。
优选地,将所述两个小直径部布置成在涂敷滚筒不旋转的状态下,不与涂敷液接触。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抑制涂敷液到涂敷滚筒上的多余粘附,并且可以防止涂敷液到底基材料的不必要的输送。当涂敷滚筒以高速旋转时,则在液体接收盘中,液体表面在根据圆形涂敷滚筒的旋转方向上的下游侧升起,因此更优选地基于在液体表面中的预期上升量,而设定液体表面和小直径部的相对位置。
优选地,第二刀片包括支撑部和凹版辊接触部,所述第二刀片在介于支撑部和凹版辊接触部之间的弯曲位置上弯曲,第二刀片的凹版辊接触部与涂敷滚筒的两个小直径部接触,安置第二刀片,使得第二刀片的弯曲位置的高度不高于在第一刀片和涂敷部的圆周表面之间的接触线的延长线高度。
在本发明的这个方面中,通过使用在介于支撑部和凹版辊接触部之间的弯曲位置上弯曲的第二刀片,没有被第一刀片完全刮掉并且润湿和铺展在第一刀片的宽度方向上的剩余涂敷液,通过在第二刀片的支撑部或凹版辊接触部上经过而可靠地流下。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以还更可靠的方式,防止液体在底基材料的各个末端部分上涂敷得更厚,并且防止其溢流到底基材料的背表面上。
在这种情况下,理想的是,应当将已经流下的过剩涂敷液收集(回收)在液体接收盘或另外的回收部中,例如在接收从液体接收盘溢流的涂敷液的溢流接收部中。
优选地,上述液体涂敷装置还包括保持第一和第二刀片的刀片保持体,其中所述第一刀片比第二刀片具有更小的挠性。
在本发明的这个方面中,由于第一刀片比第二刀片较不容易弯曲,因此即使第一刀片和第二刀片由相同的刀片保持体支撑,第一刀片对弯曲的抵抗也是主要因素,因此第一刀片和涂敷部的圆周表面之间的接触性质(粘合性)没有劣化。可以基于当被悬挂于一对支轴元件之间时的刀片弯曲量,确定挠性的相对等级。
优选地,涂敷滚筒的涂敷部具有与第二刀片的末端接触的侧面。
在本发明的这个方面中,即使没有被第一刀片完全刮掉并且润湿和铺展在第一刀片宽度方向上的过剩涂敷液流到涂敷部的侧面上(在涂敷部和小直径部之间的台阶差面(step difference face)上),则也能够通过与涂敷部的侧面接触的第二刀片的末端将该液体刮掉。而且,即使由于涂敷滚筒的高速旋转,而使涂敷液粘附到涂敷部的侧面上,以类似的方式,也能够通过在涂敷部的相邻侧上的第二刀片的末端,将这种液体刮掉。而且,如果由于圆形涂敷滚筒的高速旋转使涂敷液粘附到小直径部,该液体也能够通过第二刀片的凹版辊接触部被刮掉。
优选地,上述液体涂敷装置还包括第三刀片,该第三刀片被连在第二刀片上以与涂敷滚筒的涂敷部的侧面接触,所述第三刀片可在涂敷滚筒的轴方向上移动。
在本发明的这个方面中,使第三刀片紧靠着涂敷部的侧面的刀片接合力可以被调节。换言之,通过使可移动地连在第二刀片上的第三刀片在凹版辊的轴方向上移动,能够调节紧靠这涂敷部的侧面的第三刀片的刀片接合力。
优选地,上述液体涂敷装置还包括第三刀片,其中该第三刀片可拆卸地连在第二刀片上以与涂敷滚筒的涂敷部的侧面接触,所述第三刀片的挠性不同于第二刀片的挠性。
在本发明的这个方面中,紧靠这涂敷部的侧面的第三刀片的刀片接合力可以被调节。由于该连在第二刀片上的第三刀片能够被拆下和被更换,以改变第三刀片的挠性,因此能够调节紧靠涂敷部的侧面的第三刀片的刀片接合力。
优选地,第一刀片和第二刀片被相邻地排列成彼此平行。
在本发明的这个方面中,第一和第二刀片被平行排列在相同方向上,而不是被排列成彼此相对,因此没有被第一刀片完全刮掉并且试图润湿和铺展在第一刀片宽度方向上以及朝涂敷部的侧面和小直径部移动的过剩涂敷液,通过在第二刀片上经过而流下。
假设第一刀片和第二刀片被排列为彼此相对,则在过剩涂敷液流下到涂敷部的侧面和小直径部上,则当由于圆形涂敷滚筒的旋转,而经过底基材料的位置被传输到第二刀片时,该液体被刮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将墨水图像记录在记录介质上的喷墨记录装置,所述喷墨记录装置包括:包含上述液体涂敷装置的处理液涂敷器,所述处理液涂敷器将含有聚集剂的处理液涂敷到形成带状底基材料的中间转印体上;墨水喷射器,其将墨水沉积到其上已经由处理液涂敷器涂敷有处理液的中间转印体上,所述沉积墨水通过处理液被聚集,从而在中间转印体上形成墨水图像;以及转印器,其将在中间转印体上的墨水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在本发明的这个方面中,使用上述液体涂敷装置将处理液涂敷到喷墨记录装置的中间转印体上,因此即使根据高速的印刷工艺而以高速涂敷处理液,也能够可靠地防止被第一刀片刮掉的一部分处理液润湿和铺展在第一刀片的宽度方向上,并且防止液体在底基材料的各个末端部分上引起更厚涂敷,或防止液体溢流到底基材料的背表面上。
如上所述,根据上述的液体涂敷装置,即使涂敷液以高速涂敷,也能够可靠地防止被刀片刮掉的一部分处理液润湿和铺展在该刀片的宽度方向上,由此防止液体在底基材料的各个末端部分上比在其中心区域被涂敷得更厚,或防止液体溢流到底基材料的背表面上。而且,为此目的安置在液体涂敷装置中的部件对液体涂敷的精确度不产生任何不利的影响等。
因此,通过在喷墨记录装置中使用上述液体涂敷装置,以将处理液涂敷到记录介质或中间转印体上,能够实现适合于高速印刷的喷墨记录装置。
附图说明
下面,参考附图,解释本发明的性质以及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其中,在全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并且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总体示意图;
图2是印刷单元的外围的主平面图;
图3A和3B是显示头的内部结构的平面透视图;
图4是显示头的布局的另一个实例的平面图;
图5是沿着图3A和3B中的直线5-5的横截面图;
图6是显示在头中喷嘴排列的实例的平面图;
图7是显示在处理液涂敷单元中使用的液体涂敷装置的第一实例的倾斜图;
图8是液体涂敷装置的侧视横截面图;
图9A和9B是显示形成在凹版辊的表面上的穴窝的形状的图;
图10是描述液体涂敷装置的第一和第二刀片的说明图;
图11是描述液体涂敷装置的第一和第二刀片的局部横截面图;
图12是显示在处理液涂敷单元中使用的液体涂敷装置的第二实例的布局图;
图13是显示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喷墨记录装置的系统构造的方框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总示意图;和
图15是显示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的喷墨记录装置的系统构造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此,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的形成液体涂敷装置的喷墨记录装置。
喷墨记录装置的总体布局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总体布局的图。
如在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喷墨记录装置10是使用转印方法的记录装置,在所述转印方法中,将图像(初步图像)记录到作为非-可渗透介质的中间转印体12(底基材料)上,然后将其转印到记录介质14比如普通纸上,以形成主图像(二次图像)。
喷墨记录装置10主要包括:处理液涂敷单元16(相应于“液体涂敷装置”),其将聚集处理液(以下简称作“处理液”)涂敷到中间转印体12上;加热单元18和冷却器20,用于将已经被涂敷在中间转印体12上的处理液进行干燥和冷却;印刷单元(墨滴喷射单元)22,其将多种色彩的墨水沉积到中间转印体12上;溶剂移除单元24,其将在墨滴沉积之后的在中间转印体12上的液体溶剂(过量溶剂)移除;转印单元26,其将形成在中间转印体12上的墨水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14上;纸供给单元28,其将记录介质14供应到转印单元26;清洁单元(第一清洁单元30和第二清洁单元32),其清洁在转印之后的中间转印体12。
处理液是一种具有使包含在墨水中的着色材料聚集的作用的酸性液体,而墨水是包含具有花青(C)、品红(M)、黄色(Y)和黑色(K)中各种颜色的着色材料(颜料)的着色墨水。下面,详细描述在本发明中使用的处理液和墨水的组成。
采用环带作为中间转印体12。这种中间转印体(环带)12具有由此绕着多个辊(在图1中所示的三个拉紧辊34A至34C和转印辊36,但是所述带的卷绕模式并不限于这种实例)卷绕的结构,而马达(在图1中未显示,而是在图13中由附图标记288表示)的驱动功率被传送到拉紧辊34A至34C中的至少一个或传送到转印辊36,由此在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箭头A所示的方向)上驱动中间转印体12。附图标记34C表示的拉紧辊是用作纠正皮带的蜿蜒移动并且对该皮带施加张力的张紧轮。
中间转印体12由树脂、金属、橡胶等形成,它具有至少在与印刷单元22相对的表面(图像形成表面)12A中的形成初步图像的图像形成区(未显示)中,防止墨水液滴渗透的非-可渗透性。而且,至少中间转印体12的图像形成区被构成为含有具有规定平坦度的水平表面(平坦表面)。
用作表面层(包括中间转印体12的图像形成表面12A)的适宜材料为例如通常已知的材料,比如:聚酰亚胺树脂、硅氧烷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烯烃树脂、聚丁二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乙烯树脂、氟树脂等。
理想地,将中间转印体12的表面层的表面张力设定为不低于10mN/m并且不大于40mN/m。如果中间转印体12的表面层的表面张力大于40mN/m,则相对于初步图像被转印在其上的记录介质14的表面张力差消失(或变得极低),并且墨水聚集体的转印性质变差。另一方面,如果中间转印体12的表面层的表面张力低于10mN/m,则中间转印体12和处理液的设计自由(选择的范围)被限制。这是因为如果考虑处理液的润湿性质,则必需地将处理液的表面张力设置为低于在中间转印体12上的表面层的表面张力,而且难于使处理液的表面张力不大于10mN/m。
从耐久性和到普通纸上的转印特性考虑,根据本实施方案的中间转印体12理想地为在底基材料比如聚酰亚胺上已经将表面能接近15mN/m(=mJ/m2)至30mN/m的弹性材料形成为接近30μm至150μm的厚度的物体,并且优选地提供作为弹性材料的硅氧烷橡胶、氟橡胶、氟弹性体等的涂层。
在通过第一清洁单元30的清洁步骤之后,处理液涂敷单元16将形成底涂布液的处理液(聚集处理剂)涂敷到中间转印体12上,并且在这种处理液涂敷单元16中安置了根据本实施方案的液体涂敷装置。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的处理液涂敷单元16通过使涂布有处理液的凹版辊38(其相应于圆形涂敷滚筒)在与中间转印体12的传输方向相对的方向上旋转的同时,与中间转印体12接触,从而将处理液涂敷到中间转印体12的图像形成表面12A上,下面描述其详细结构。
而且,理想模式是处理液包含1至5wt%的聚合物树脂(微粒)的模式,目的是提高沉积墨滴时的着色材料定影性和转印特性。而且,理想的是处理液应当包含比率为几个百分比的氟-类型表面活性剂。
加热单元18被安置在处理液涂敷单元16的下游侧并且在印刷单元22的上游侧。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加热单元18使用其温度可被调节在50℃至100℃的范围内的加热器。通过处理液涂敷单元16涂敷在中间转印体12上的涂敷液在经过这种加热单元18时被加热,并且溶剂组分蒸发,由此使液体干燥。因此,在中间转印体12的表面上,形成固态或半固态的聚集处理剂层(即,通过干燥处理液而形成的薄膜层)。
“固态或半固态的聚集处理剂层”在此是指包括如下面限定的其水含量百分比为0%至70%的层:
水含量的百分比=(A/B)X100
其中,A为以每单位表面积计的包含在干燥后的处理液中的水的重量(g/m2),而B为以每单位表面积计的干燥后的处理液的重量(g/m2)。
冷却器20被安置在中间转印体的传输方向上的加热单元18的下游侧,并且在印刷单元22的上游侧。这种冷却器20被安置在中间转印体12的背表面侧上。可以将冷却器20控制在规定温度范围内,并且在本实施方案中,例如,它被控制为40℃。通过借助冷却器20,将已经在其上通过加热单元18的加热和干燥而形成有聚集处理剂层的中间转印体12冷却到约40℃,降低了来自中间转印体12的辐射热,并且抑制了墨水在印刷单元22中的头的喷嘴中的干燥。
被设置在冷却器20之后的印刷单元22包括喷射类型的液体喷射头(以下称作“头”)22Y、22M、22C和22K,这些喷射头相应于黄色(Y)、品红(M)、花青(C)和黑色(K)中的各个墨水颜色。
根据图像信号,各种颜色(C、M、Y、K)的颜料-基墨水从印刷单元22的各个头22Y、22M、22C和22K喷射到在经过冷却器20的中间转印体12上的聚集处理剂层上,由此将墨滴沉积到聚集处理剂层上。在本实施方案的情况下,由各个头22Y、22M、22C和22K达到的墨水喷射体积约为2pl,并且记录密度在主扫描方向(中间转印体12的宽度方向)和副扫描方向(中间转印体12的传输方向)上都为1200dpi。墨水还可以包含具有膜形成性质的聚合物树脂(微粒),并且在这种模式的情况下,耐摩擦性和储存稳定性在转印步骤和定影步骤中都得到提高。
当墨滴被沉积到聚集处理剂层上时,则由于推进能量和表面能之间的平衡,使得在墨水沉积时,墨水和聚集处理剂层之间的接触表面具有规定的表面区。聚集反应在墨水已经沉积到聚集处理剂上之后立即开始,并且聚集反应从墨水和聚集处理剂层之间的接触表面开始。由于聚集反应只在接触表面的附近发生,并且在墨水中的着色材料聚集的同时,墨水刚一沉积就在规定接触表面区接收粘附力,因此抑制了着色材料的移动。
即使另一个墨滴与这个墨滴相邻地沉积,也因为在先沉积的墨水的着色材料已经聚集,因此着色材料并不与后来的沉积墨水混合,因此抑制了渗色。在着色材料聚集之后,分离的墨水溶剂铺展,并且在中间转印体12上形成含有被溶解的聚集处理剂的液体层。
如上所述,由于被沉积到聚集处理剂层上的墨水的聚集反应,而形成了颜料的聚集体,并且这种聚集体与溶剂分离。与颜料聚集体分离的溶剂(残留溶剂)组分通过溶剂移除单元24的溶剂移除辊42从中间转印体12上移除,所述溶剂移除单元24被安置在印刷单元22的下游。
此处使用的溶剂移除辊42理想地为采用与用于涂敷的凹版辊类似的原理,捕获在表面凹槽(穴窝)中的液体的辊。借助于鼓风或液体喷射行为等,将溶剂移除辊42所收集的液体从溶剂移除辊42上移除。
这样,在中间转印体12的图像形成表面12A上的溶剂通过溶剂移除辊42移除的模式中,由于在中间转印体12上的溶剂被适当地移除,因此并没有将大量的溶剂(分散介质)转印到在转印单元26中的记录介质14上。因此,即使在采用普通纸等作为记录介质14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作为水基溶剂的特征的问题,比如卷曲、起皱等。
而且,通过借助溶剂移除单元24将过量溶剂从墨水聚集体上移除,墨水聚集体被浓缩,并且还进一步提高了内聚力。因此,有效地促进了包含在墨水聚集体中的树脂粒子的粘附,并且可以对墨水聚集体施加更强的内聚力,直到由转印单元26进行转印步骤为止。而且,通过借助于溶剂移除而实现墨水聚集体的有效浓缩,即使在将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14上后,也能够使图像具有良好的定影性质和良好的光泽。
借助这种溶剂移除单元24将中间转印体12上的所有溶剂移除,并不是绝对必要的。如果由于移除过量的溶剂导致墨水聚集体被过度浓缩,则在转印体上的墨水聚集体的粘附力变得太强,因此转印需要非常大的压力,这种情况是不适宜的。相反是,为了保持适合于转印的粘弹性,而适当地留下少量的溶剂。
而且,下列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少量溶剂留在中间转印体12上而获得的。具体地,由于墨水聚集体是疏水性的,而非挥发性溶剂组分(主要地为有机溶剂,比如甘油)是亲水性的,因此在进行溶剂移除之后,墨水聚集体和残留溶剂组分分离,并且在墨水聚集体和中间转印体之间形成由残留溶剂组分构成的薄液体层。因此,在中间转印体12上的墨水聚集体的粘附力变弱,这样对于提高转印特性是有益的。
由于作为液滴喷射到中间转印体12上的墨水量根据被印刷的图像而变化,因此在具有大的白色区域的图像(墨水量低的图像)的情况下,从喷雾喷嘴43喷射喷雾,以补充低墨水量,以这样的方式使得在中间转印体12上的水量被稳定在规定的可容忍范围内。
根据中间转印体的传输方向,在溶剂移除单元24的下游侧并且在转印单元26之前,安置用于测定中间转印体12的污染的污染测定传感器44,以及构成预加热装置的预加热器46。根据本实施方案的预加热器46被安置在中间转印体12的背表面12B侧上,因此在其上已经形成有初步图像的中间转印体12从背表面12B侧加热。
预加热器46的加热温度范围为90℃至130℃,因此其被设定为在转印期间不低于转印单元26的加热温度(在本实施方案中为90℃)。由于在预加热中间转印体12的图像形成区之后,在中间转印体12上形成的图像被转印到在转印单元26中的记录介质14,因此能够将转印单元26的加热温度设定为比不进行预加热的情况中的温度低的温度,而且,能够缩短转印单元26的转印时间。
转印单元26由包含加热器(图1中未显示,在图13中由表示多个加热器的附图标记289表示)的转印辊36和进行加热和压力夹紧的加热辊48构成,所述加热辊48设置为与转印辊36相对。这样,实现了这样的布局:中间转印体12和记录介质14被收在转印辊36和加压辊48之间,并且中间转印体12和记录介质14被加压在规定压力(夹紧压力),同时被加热到规定温度,由此将形成在中间转印体12上的初步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14上。
用于调节在转印单元26中的转印过程中的夹紧压力的装置为例如使转印辊36或加压辊48或转印辊36和加压辊48两者在图1的竖直方向上移动的机构(驱动装置)。
在转印过程中理想的夹紧压力为1.5MPa至2.0MPa,并且理想加热温度(辊温度)为80℃至120℃。在本实施方案中,将转印辊36和加压辊48这两种都设定为90℃。如果在通过转印辊的转印期间的加热温度被设定太高,则可能存在的问题是中间转印体12的变形等,反之,另一方面,如果加热温度太低,则可能存在的问题是转印特性差。
此外,如果记录介质14在转印之前,在纸供给单元28中被预先加热(预热)到70℃至100℃的温度,则转印特性得到进一步提高,这种情况是理想的。在本实施方案的情况下,在纸供给单元28中安置加热器50,以作为用于记录介质14的初步加热装置。被加热器50初步加热的记录介质14通过由一对粘附辊52和53所形成的纸供应辊的夹进行传输,由此被供应到转印单元26。
纸供给单元28的布局可以基于使用用于卷纸(连续纸)的储料器(magazine)的模式,或基于借助其中堆叠并装满被切割纸的盒来代替用于卷纸的储料器或与用于卷纸的储料器组合,以供应纸的模式。在使用卷纸的构造的情况下,安装切割器,并且通过该切割器将卷纸切割成所需的大小。备选地,还能够提供多个具有不同纸宽度、纸质量等的储料器和盒。
在可以使用多种记录介质的构造的情况下,优选地,将包含关于这类介质的信息的信息记录介质比如条形码和无线标志连接到储料器,并且通过使用预定读取装置读取包含在该信息记录介质中的信息,自动地确定所使用记录介质的类型(介质的类型),并且控制墨滴喷射,使得以根据介质类型的合适方式喷射墨滴。
在本实施方案中使用的记录介质14的具体实例包括:普通纸(包括高等级的纸和再生纸)、可渗透介质比如专门的喷墨纸、不可渗透介质或低渗透性介质,比如涂布纸、在其背表面上具有粘性或可拆卸标签的密封纸、树脂膜比如OHP片材,或金属片材、布、木材或其它类型的介质。
借助转印辊36和加压辊48,使供应给转印单元26的记录介质14在预定温度和预定夹紧压力下进行加热和加压,并且将中间转印体12上的初步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14上。经过转印单元26的记录介质14(印刷物体)与中间转印体12借助分离钩56而分离,并且通过输送器(未显示),被输出到装置的外部。尽管在图1中未显示,但是在印刷物体输出单元中,安置分别根据印刷顺序累积印刷物体的分拣器。
已经与中间转印体12分离的记录介质14(印刷物体)可以在从该装置中输出之前,进行定影步骤(未显示)。定影单元是例如由其中可以调节温度和压力的加热辊对构成。通过增加这种定影步骤,包含在墨水中的聚合物微粒形成膜(即,由熔融在图像最外表面上的聚合物微粒形成的薄膜),因此耐摩擦性和储存性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定影步骤中的加热温度理想地为100℃至130℃,压力理想地为2.5MPa至3.0MPa,并且这些值根据所添加的聚合物树脂的温度特性(例如,成膜温度:MFT)等而被最佳化。当然,由于在转印单元26中的转印步骤中,不仅可以实现转印特性,而且可以实现膜形成特性,因此还能够采用省略定影单元的模式。
在通过转印单元26的转印步骤之后,穿过由分离钩56形成的分离单元的中间转印体12到达第一清洁单元30。
第一清洁单元30是使用向水比如蒸馏水或纯化水或溶剂移除单元24所回收的溶剂中添加表面活性剂等获得的清洁液以清洁中间转印体12的器件。第一清洁单元30由以下部件构成:喷射清洁液的清洁液喷射单元60;旋转刷62,其在与中间转印体的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同时与中间转印体12的图像形成表面12A接触;和刀片64,其滑过并且擦抹中间转印体12的表面。而且,在第一清洁单元30的中间转印体12的背表面侧上设置加热器65。第一清洁单元30主要起着用作在完成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14之后,清洁中间转印体12的器件的作用。
尽管在第一清洁单元30采用清洁液进行液体清洁步骤对于高速连续处理是合适的,但是容易在中间转印体12上残留少量的残留材料,并且对可以在中间转印体12的边缘部分上实现稳定清洁是存在限制的。因此,由于随着长时期的操作,而累积残留材料,因此可能导致一些问题,比如转印特性和灵敏度的劣化、装置的污染、操作缺陷等。
否则,如果由于用于冷却装置内部的外部空气流入、灰尘在装置内部的产生,或维修工作等的进行,导致硬灰尘粒子比如粗砂粒子变成附着到中间转印体上,则在第一清洁单元30进行的液体清洁过程中,这种灰尘可能进入擦抹元件(旋转刷62和刀片64)之间,并且它可能产生伤害,比如在中间转印体12上的划痕。
从解决这些问题考虑,在本实施方案中,安置第二清洁单元32,该第二清洁单元32使用粘合元件(用于除尘的粘合辊66和68)。第二清洁单元32由粘合辊66和68和清洁网(或粘合带)70构成,其中所述粘合辊66和68可以移动以控制与中间转印体12的表面(12A)的接触状态和分离状态,所述清洁网(或粘合带)70能够与这些粘合辊66和68接触。如图1所示,这种第二清洁单元32被设置在与拉紧辊34A相对的位置上。在图1中,附图标记72和73是按压辊。
在非图像形成状态比如暂停状态过程中或在图像形成过程中的液体清洁之前,粘合辊66和68旋转,同时与中间转印体12接触,因此在中间转印体12上的杂质变为附着于粘合辊66和68上,由此将杂质(灰尘)从中间转印体上移除,因此清洁中间转印体的表面。
通过粘合辊66和68与中间转印体12的分离以及使与清洁网(或粘合带)70接触的粘合辊66和68旋转,已经附着于粘合辊66和68的表面上的杂质可以被转移到清洁网(或粘合带)70上。因此,能够清洁粘合辊66和68的表面。
此外,将更详细地描述喷墨记录装置10的主要部分的布局。
印刷单元的布局实例
如图1所示,印刷单元22包括相应于各种颜色的头22Y、22M、22C、22K,从按照中间转印体的传输方向的上游侧按如下顺序安置的所述各种颜色:黄色(Y)、品红(M)、花青(C)、黑色(K)。
墨水储存和装载单元74由墨槽构成,所述墨槽储存被分别供应给头22Y、22M、22C和22K的各种墨液。墨槽与各个相应的头通过规定的流动通道连接,由此各种相应的墨液被供应到各个头。墨水储存和装载单元74包括用于当在槽中的任意液体的残留量低时报警的报警器(例如,显示器或警报声产生器),并且具有用于防止在不同颜色之间的装载错误的机构。
墨水从墨水储存和装载单元74的各个墨水槽供应到各个头22Y、22M、22C和22K,并且各种相应颜色墨水滴被分别从各个头22Y、22M、22C和22K喷射到中间转印体12的图像形成表面12A上。
图2是显示印刷单元22的平面图的图。如图2所示,各个头22Y、22M、22C、22K各自都被形成为实线型头,具有相应于中间转印体12的图像形成范围的最大宽度的长度,并且包括喷嘴排,在该喷嘴排中,多个用于喷射墨水的喷嘴(图1中未显示,在图3A和3B中由附图标记81表示)被安置在图像形成区的整个宽度上、而所述图像形成区被安置在头的墨水喷射表面中。各个头22Y、22M、22C和22K以固定位置设置,以在垂直于中间转印体的传输方向的方向上展开。
根据其中对于各种类型的喷射液体,都安置有其喷嘴排覆盖中间转印体12的整个宽度的实线头的布局,通过只将中间转印体12和印刷单元22分别在中间转印体12的传输方向(副扫描方向)上移动的操作进行一次(换言之,借助于一次副扫描动作),能够在中间转印体12的图像形成区上形成图像(初步图像)。因此,相比于使用在垂直于中间转印体的传输方向的方向(主扫描方向;参见图2)上往复移动的连续(往返)型的头的情况,能够实现更高的印刷速度,因此能够提高印刷生产率。
尽管在本实施方案中描述了使用四种标准颜色C、M、Y和K的构造,但是墨水颜色的组合和颜色的数量都不限于那些。根据需要,可以添加浅色和/或深色墨水,以及特定颜色墨水。例如,增加了用于喷射浅色墨水比如浅花青和浅品红的墨水头的构造是可以的,并且对于各个颜色的头的排列顺序没有特别的限制。
头的结构
接着,描述各个头的结构。各种墨水颜色的头22Y、22M、22C和22K具有相同的结构,并且在下文中,附图标记80是指任意的头。
图3A是显示头80的布局的实例的平面透视图,而图3B是其局部的放大图。为了实现印刷到记录介质14的表面上高密度的点间距,需要在头80中实现高密度的喷嘴间距。如图3A和3B所示,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头80具有这样的结构,即,其中多个各自包括形成墨喷射口的喷嘴81的墨室单元(形成记录元件单元的液滴喷射元件)83,相应于喷嘴81的压力室82等以交错排列矩阵的形式设置(二维形式),因此被投影在头的长度方向(与中间转印体12的传输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有效喷嘴间隔(投影喷嘴间距)被降低(实现了高的喷嘴密度)。
在基本上垂直于中间转印体12的传输方向(图3A和3B中箭头S的方向)的方向中(换言之,在图3A和3B中的箭头M所示的方向上),在相应于中间转印体12的图像形成区的整个宽度的长度上,由一个或多个喷嘴排构成的模式并不限于图3A和3B所示的实例。例如,代替图3A中布局的是,如图4所示,具有长度相当于中间转印体12的图像形成区的整个宽度的长度的喷嘴排的直线头可以通过这样形成:将各自具有多个以二维方式排列的喷嘴81的短头模块80’以交错排列矩阵进行排列和组合。
如图3A和3B所示,相应于各个喷嘴81安置的压力室82的平面形状基本上为矩形,且喷嘴81的出口被安置在平面形状的对角线的末端之一上,而用于供给墨水的进入口(供给口)84被安置在其另一端上。压力室82的形状并不限于本实施方案的形状,可以是其中平面形状为四边形(菱形、矩形等)、五角形、六角形或其它多角形,或圆形、椭圆形等的各种模式。
图5是显示1个通道的液滴喷射元件(相应于1个喷嘴81的墨水室单元)的三维布局的横截面图(沿图3A中的直线5-5),所述1个通道在头80中形成记录元件单元。
如图5所示,每一个压力室82都通过供给口85而与共有流动通道84连接。共有流动通道85与墨水槽(图5未显示,但是等价于在图1中的附图标记74)连接,所述墨水槽是供给墨水的基槽,并且由墨水槽供给的墨水通过共有流动通道85供应到压力室82。
安置有单独电极87的致动器88与压力板(还用作共用电极的隔膜)86连接,所述压力板86形成压力室82的一部分的表面(在图5中,顶部)。当给单独电极87和共用电极施加驱动电压时,致动器88变形,由此改变压力室82的容积。这样导致压力变化,使得墨水从喷嘴81喷出。对于致动器88,都能够采用使用压电体比如锆钛酸铅、钛酸钡等的压电元件。当喷墨之后,致动器88的位移返回到其初始位置时,压力室85被经由供给口82、来自共有流动通道84的新墨水补充。
通过根据由数字半色调处理(digital half-toning process)的输入图像产生的点数据,控制相应于喷嘴81的致动器88的驱动,能从喷嘴81喷射墨滴。通过根据中间转印体12的传输速度控制喷嘴81的墨水喷射时机,同时使中间转印体12以均匀速度在副扫描方向上传输,能够将所需图像(在此为转印之前的初步图像)记录到中间转印体12上。
如图6所示,通过将多个具有上述结构的墨水室单元83以基于固定排列图案的格子方式排列在与主扫描方向一致的行方向上,以及排列在与相对于主扫描方向为θ的固定角倾斜而不是与主扫描方向垂直的列方向上,以实现根据本实施方案的高密度喷嘴头。
更具体地,通过采用其中将多个墨水室单元83以均匀间距d排列在相对于主扫描方向形成θ角的方向的直线上,被投影以排列在主扫描方向上的喷嘴的间距P为d×cosθ,因此能够将喷嘴81视为就好像它们以均匀间距P进行直线排列。通过采用这种布局,能够在被投影到主扫描方向中的排列时,实现更高密度的有效喷嘴排。
在包含具有相应于图像可记录宽度的整个宽度的长度的喷嘴排的实线头中,“主扫描”被限定为通过以下列方式之一驱动喷嘴,在中间转印体12的宽度方向(垂直于中间转印体12的传输方向的方向)上印刷一根直线(由一排的点形成的直线,或由多排的点形成的直线):(1)同时驱动所有的喷嘴;(2)从一侧到另一侧顺序驱动喷嘴;以及(3)将喷嘴分成区,并且在每一个区中,从一侧到另一侧顺序驱动喷嘴。
具体地,当驱动以如图6所示的矩阵之类的矩阵排列的喷嘴81时,优选根据上述(3)的主扫描。更具体地,将喷嘴81-11、81-12、81-13、81-14、81-15和81-16作为一个区处理(另外地,将喷嘴81-21、...、81-26作为另一个区处理;将喷嘴81-31、...、81-36作为另一个区处理;...);并且根据中间转印体12的传输速率,顺序驱动喷嘴81-11、81-12、...、81-16,在中间转印体12的宽度方向上印刷一根直线。
另一方面,“副扫描”被限定为重复进行由主扫描形成的一根直线(由一排点形成的直线,或由多排点形成的直线)的印刷,同时彼此相对地移动上述实线头和中间转印体12。
如上所述的由主扫描所记录的一根直线所示的方向(或带状区域的长度方向)被称作“主扫描方向”,而其中进行副扫描的方向被称作“副扫描方向”。换言之,在本实施方案中,中间转印体12的传输方向被称作副扫描方向,而垂直于该方向的方向被称作主扫描方向。在本发明的实施中,喷嘴的排列并不限于所示实例那样。
而且,在本实施方案中使用其中通过致动器88的变形而喷射墨滴的方法,所述致动器88是典型的压电元件;然而,在本发明的实施中,用于排出墨水的方法并没有特别的限制,还可以应用各种类型的方法代替压电喷射法,比如通过发热体如加热器加热墨水并且导致在其中形成气泡,并且通过这些气泡施加的压力喷射墨滴的热喷墨法。
聚集处理剂的制备
<处理液实例1>
根据表1所示的组成,制备处理液(实例1)。因此,测量由此获得的处理液(实例1)的物理性质,并且pH为3.6,表面张力为28.0mN/m,粘度为3.1mPa·s。
(表1)
材料 重量%
2-吡咯烷酮-5-羧酸(由Tokyo ChemicalIndustry股份有限公司制备) 10
锂氢氧化物-氢化物(由Wako PureChemical Industries有限公司制备) 2
Olfine E1010(由Nissin Chemical Industry股份有限公司制备) 1
去离子水 87
<处理液实例2>
而且,根据表2所示的组成,制备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处理液(实例2)。因此,测量由此获得的处理液(实例2)的物理性质,并且pH为3.5,表面张力为18.0mN/m,粘度为10.1mPa·s。
(表2)
材料 重量%
2-吡咯烷酮-5-羧酸(由Tokyo Chemical Industry股份有限公司制备) 10
锂氢氧化物-氢化物(由Wako Pure Chemical Industries,有限公司制备) 2
Olfine E1010(由Nissin Chemical Industry股份有限公司制备) 1
氟表面活性剂1 3
去离子水 84
在(表2)中使用的氟表面活性剂1的化学式如下:
(C1)
墨水的制备
下面描述在本实施方案中使用的墨水的制备的实例。
<(聚合物分散体)花青墨水的制备>
在反应容器中,制备出含有6重量份的苯乙烯、11重量份的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4重量份的苯乙烯大分子AS-6(由Toa Gosei股份有限公司制备)、5重量份的“Premmer”PP-500(由NOF公司制备)、5重量份的甲基丙烯酸、0.05重量份的2-巯基乙醇以及24重量份的甲基乙基酮的溶液。
另一方面,通过向滴定漏斗中,引入14重量份的苯乙烯、24重量份的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9重量份的苯乙烯大分子AS-6(由Toa Gosei制备)、9重量份的“Premmer”PP-500(由NOF公司制备)、10重量份的甲基丙烯酸、0.13重量份的2-巯基乙醇、56重量份的甲基乙基酮以及1.2重量份的2,2’-偶氮二(2,4-二甲基戊腈),制备出混合的溶液。
因此,在氮气氛中,将反应容器内的混合溶液升高到75℃的温度,同时进行搅拌,并且通过滴定,逐渐添加在滴定漏斗中的混合溶液,历时1小时的时间。当滴定结束之后达到2小时时,通过将1.2重量份的2,2’-偶氮二(2,4-二甲基戊腈)溶解在12重量份的甲基乙基酮中以获得溶液,并且通过滴定添加该获得的溶液,历时3小时的时间,将该混合物在75℃熟化另外的2小时,并且在80℃熟化2小时,由此制备出聚合物分散体溶液。通过移除溶剂以分离出如此获得的聚合物分散体溶液的一部分,并且用四氢呋喃将所得固体组分稀释到0.1wt%,然后用高速GPC(凝胶渗透色谱)装置HLC-82220GPC进行测量,该GPC装置使用三根串联的柱子:TSKgel Super HZM-H、TSKgel Super HZ4000、TSKgel Super HZ2000。当根据聚苯乙烯分子的重量表示时,该重均分子量为25,000。
将按固体换算的5.0g所得聚合物分散体、10.0g花青颜料,颜料蓝15:3(由Dainichiseika Color and Chemicals Mfg.制备)、40.0g甲基乙基酮、8.0g的1mol/L氢氧化钠、82.0g去离子水和300g的0.1mm氧化锆珠供应到容器中,并且在“Ready Mill”分散机(由IMEX制造)中于1000rpm分散6小时。将如此获得的分散体在蒸发器中、减压下浓缩,直到充分移除甲基乙基酮,并且颜料密度变为10%。由此获得的花青分散液的颜料粒子大小为77nm。
使用这种花青分散体,制备出达到表3所示组成的墨水,然后将所制备出的墨水通过5μm过滤器,以移除粗大粒子,由此获得花青墨水(C1-1)。由此,测量这样获得的花青墨水C1-1的物理性质,并且pH为9.0,表面张力为32.9mN/m,而粘度为3.9mPa·s。
(表3)
材料 重量%
花青颜料(颜料蓝15:3)由Dainichiseika Color andChemicals Mfg股份有限公司制备 4
聚合物分散体 2
胶乳LX-2 8
甘油(由Wako Pure Chemical Industries股份有限公司制备) 20
二甘醇(由Wako Pure Chemical Industries股份有限公司制备) 10
Olfine E1010(由Nissin Chemical Industry股份有限公司制备) 1
去离子水 65
还以上述的类似方式,制备出品红、黄色和黑色墨水。
其它聚合物
适当地,向上述处理液(聚集处理液)和墨水中,添加聚合物树脂粒子等。在该处理液中,理想地,引入粒子尺寸为1μm至5μm并且熔点为60℃至120℃的粒子,以使着色材料稳定,并且提高转印性能,然而,为了定影图像,理想地,在墨水中,引入粒子尺寸为1μm以下并且玻璃化转变点为40℃至60℃的粒子,并且引入粒子的比率为1%至5%。组成实例如表4所示。
(表4)
Tg:玻璃化转变点;Tm:熔点
Figure G2008101689317D00231
处理液涂敷单元的布局
<液体涂敷装置的第一实例>
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的液体涂敷装置100可以在这样的涂敷方法中使用:其中已经由于圆形涂敷滚筒的旋转而从液体接收盘上取出的处理液通过刀片而调节到规定的涂敷量,然后涂敷到中间转印体12(底基材料)。在下列描述中,液体涂敷装置100是以使用凹版辊作为圆形涂敷滚筒的直接凹版涂布器方法的实例进行描述。
图7是从上面倾斜方向上看到的液体涂敷装置100的总透视图,而图8是图7的侧面横截面图。
在图7和8中,中间转印体12在箭头A的方向上传输。如这些图所示,在液体涂敷装置100中,凹版辊38的涂敷部分38A的圆周表面的上部与被连续方式输送的带状中间转印体12接触,并且涂敷部38A的下部浸渍在液体接收盘40内部的处理液108中。如图8所示,借助于液体供给泵104,将处理液108从供应口111、经由处理液通道113,而供应到液体接收盘40。在液体接收盘40的上游侧和下游侧(根据中间转印体12的传输方向)上,安置多个溢流接收部106,并且至于从供应口111连续供应的处理液,处理液108从液体接收盘40溢流到溢流接收部106中。而且,通过没有示出的循环系统(泵、管道等),将已经溢流到溢流接收部106内的处理液108循环返回到液体接收盘40。通过这种方式,使得液体接收盘40内部的液体表面被始终如一地保持到溢流表面,并且处理液108的水平保持一致。在图8中的附图标记108A是指当凹版辊38没有旋转时的液体表面。
借助于经由驱动皮带轮102传送到凹版辊38的马达(未示出)的旋转驱动力,使凹版辊38以均匀速度在图7和8的方向B(与中间转印体12的传输方向A相对的方向)上旋转。通过凹版辊在方向B上的旋转,使在液体接收盘40中的处理液108被取出,并且粘附到凹版辊38的圆周表面。粘附于凹版辊38的圆周表面上的处理液108的过剩量被第一刀片110刮掉,从而达到规定涂敷量。通过凹版辊38与中间转印体12接触,将在凹版辊38的圆周表面上的已调节量的处理液108转印并且涂敷到中间转印体12的下表面。
理想模式是其中凹版辊38的旋转驱动器(未示出)使用倒相马达(直接联轴器)的直接驱动的模式,但是它并不限于这种模式,它还可以使用各种类型的马达和减速齿轮器的组合,或使用各种类型的马达和卷绕传送器比如同步皮带(timing belt)的组合。
而且,凹版辊38在垂直方向上由移动机构(邻接/分离机构)可移动支撑,所述移动机构(邻接/分离机构)没有被示出,因此它可以在其中凹版辊38被压靠中间转印体12的状态和其中它已经与中间转印体12分离(缩回)的状态之间被控制和切换。
凹版辊38由与第一刀片110接触的涂敷部38A以及形成在涂敷部38A的任一侧上的多个小直径部38B构成。小直径部38B的直径被设定为比涂敷部38A的直径小。凹版辊38的旋转轴107被排列在每一个小直径部38B的末端(即,没有排列涂敷部38A的末端)上,并且旋转轴107的直径被形成为比小直径部38B的直径小。为了形成处理液108的薄膜以及为了装置的小型化,理想地,涂敷部38A的直径“D”为不大于40mm,并且更理想地为不大于30mm。换言之,理想地,相比于在一般的凹版印刷装置或凹版涂敷装置等中使用的一般凹版辊(具有约为50mm至80mm的直径),涂敷部38A应当具有小的直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凹版辊38的翘曲,理想地,将涂敷部38A的直径D的下限设定为大约30mm。如果涂敷部38A的直径D被设定为上述规定的范围,则理想地,将涂敷部38A的下末端浸渍在储存于液体接收盘40内的处理液108中的浸渍量被设定为1至4mm的范围,更理想地,为2至3mm的范围。
而且,凹版辊38的小直径部38B对处理液108的涂敷没有贡献,并且将小直径部38B安置成当凹版辊38没有旋转时,它并不浸渍在液体接收盘40内的处理液108中。因此,如上所述,理想地,小直径部38B的直径D应当比涂敷部38A的直径小,更具体地,小直径部38B优选具有16mm至22mm的直径。
在凹版辊38的涂敷部38A的表面上,以规定密度形成多个非常细小的穴窝(参见图9A和9B),这些穴窝都被雕刻成金字塔形状或格子形状(截去顶端的金字塔形状)。所述穴窝在凹版辊38的涂敷部38A表面上的排列模式没有特别限制,并且理想模式是其中所述穴窝在不垂直于旋转方向的倾斜方向上排成行的模式。所述穴窝的形状、深度、体积和密度都适当地根据被涂敷的液体的量(涂敷之后的液体膜的厚度)而确定。
而且,如图8所示,加压辊116和118经由中间转印体12被安置在凹版辊38的相对侧(在图8的上面)。所述加压辊被分别安置在凹版辊38的上游侧和下游侧。这两个加压辊116和118以规定间隔分开地平行排列在中间转印体12的传输方向上,凹版辊38在中间转印体12的传输方向上被安置在接近这两个加压辊116和118之间的中间点上。从图7所示的图像上,加压辊116和118被省略。
如图8中所示,在涂敷过程中,凹版辊38被压靠着中间转印体12,并且中间转印体12在加压辊116和118之间被向上挤压。安插(夹紧)在凹版辊38和加压辊116及118之间的中间转印体12弯曲,以追随着凹版辊38的上圆周表面,因此对于凹版辊38的粘合力增加,并且还可以保证接触的表面积。通过控制凹版辊38压靠着中间转印体12的量,能够调节中间转印体12相对于凹版辊38的弯曲角(搭接角)。
通过以这种夹紧状态匀速传输中间转印体12,并且使凹版辊38与中间转印体的传输方向相反旋转,可以将均匀膜厚度的薄膜涂敷到中间转印体12的图像形成表面12A上,所述中间转印体12形成液体涂敷接收元件。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中间转印体12的传输,加压辊116和118在跟随传输方向的旋转方向上旋转。
在根据本实施方案的液体涂敷装置100中,理想地,在凹版辊38的穴窝的密度应当为100至250根直线/英寸(并且理想地,为150至200根直线/英寸),而其深度应当在45μm至70μm的范围内。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涂敷出具有低可见性的涂敷图案并且具有1μm至25μm的均匀涂敷厚度的薄膜。而且,当穴窝的密度被设定为150至165根直线/英寸时,则能够形成厚度为约1μm至10μm(更理想地为1μm至5μm,并且特别理想地为1μm至3μm)的均匀液体膜,因此还更理想地是在中间转印体上没有液体流动,因为当沉积墨滴时,它产生良好的定影性质。
液体涂敷装置100响应喷墨记录装置10进行的高速印刷,而涂敷处理液108的速度必需得到加速,并且理想地,中间转印体12的传输速度在500至660mm/sec(30至40m/min)的范围内。而且,为了确保在高速涂布过程中的稳定涂敷,理想地,凹版辊38的旋转圆周速度比中间转印体12的传输速度大,并且优选地,根据相对速度的比率,它被设定为1.2至1.6倍。例如,当中间转印体12的传输速度被设定为500mm/sec时,则理想地,凹版辊38的旋转圆周速度应当被设定为600至830mm/sec(36至50m/min)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涂敷部38A的直径为30mm,则凹版辊38的旋转数将为380至530rpm。
而且,理想地,在中间转印体12的宽度和涂敷部38A的宽度之间的关系为中间转印体12的宽度大于涂敷部38A的宽度。通过这种方式,当已经被涂敷到中间转印体12上的处理液108润湿并且铺展在中间转印体的宽度方向上时,能够防止处理液108溢流到中间转印体12的背表面(在图8中的中间转印体12的上表面)。
接着,描述第一刀片110和第二刀片112。
如图8、10和11中所示,第一刀片110形成薄板形状,并且被保持在刀片支架114上。刀片支架114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支架支撑轴105上,所述支架支撑轴105被装置主体117的轴支撑部119支撑。而且,在刀片支架114的任一末端部分上安置加压机构(例如,加压螺杆),该加压机构未显示,由此迫使刀片支架114朝向凹版辊38。由此,第一刀片110的前尖端以规定压力与凹版辊38的涂敷部38A接触。第一刀片110的前尖端接触涂敷部38A的圆周表面的直线被称作“接触线P”(参见图10)。
理想地,第一刀片110的宽度和凹版辊38的涂敷部38A的宽度基本上相等,但是考虑到在凹版辊38的宽度方向上的单元组装,适宜地,第一刀片110的宽度应当比涂敷部38A的宽度长约1mm以下。
由于如上所述,第一刀片110形成为薄板形状,并且其前尖端按压着凹版辊38的涂敷部38A,因此刀片的前尖端在其使用过程中遭受磨损。因此,适宜地,应当通过紧固器件115比如螺母和螺栓等将第一刀片110可拆卸地保持在刀片支架114上(参见图11)。第一刀片110的厚度理想地在0.5至3.0mm的范围内,更理想地,在0.5至2.0mm的范围内。为此的原因是这种范围同时满足处理液108被第一刀片110的刮除性质以及第一刀片110的强度。从强度考虑,第一刀片110的材料理想地为金属材料,比如不锈钢、铝合金等,但是也能够使用树脂材料或陶瓷材料。
第二刀片112也通过刀片支架114支撑,类似于第一刀片110。换言之,如图10所示,刀片支架114被形成具有比凹版辊38的涂敷部38A的宽度大的宽度,并且第二刀片112的支撑部(基础部)112B由刀片支架114的任一末端部分支撑。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刀片110的宽度稍微大于涂敷部38A的宽度(约长0至2mm),并且理想地,如图10所示,将第一刀片110的侧端110C和第二刀片112的末端112C形成稍微有重叠。因此,已经被第一刀片110刮掉并且润湿和铺展在刀片的宽度方向上的过剩处理液易于在沿着第二刀片112通过时容易地流下。然而,理想地重叠部分彼此不接触。
对于第二刀片112和小直径部38B的圆周表面之间的接触状态,刀片的前尖端(边缘)并不必需地如在第一刀片110中那样与圆周表面接触,并且小直径部38B的圆周表面可以与第二刀片112的凹版辊接触部(前尖端部)112A的下表面接触。
类似于第一刀片110,从强度考虑,第二刀片112的材料理想地为金属材料,比如不锈钢、铝合金等,但是也能够使用树脂材料或陶瓷材料。理想地,第一刀片110的挠性比第二刀片112的挠性小。如果以这种方式使得第一刀片110比第二刀片112较不容易弯曲,则即使第一刀片110和第二刀片112被相同的刀片支架114支撑,第一刀片110的耐弯曲性也具有主要作用,因此第一刀片110的前尖端和涂敷部38A的圆周表面之间的接触性质(粘合性)也没有劣化。换言之,对第一刀片110的前尖端按压接触涂敷部38A的圆周表面的所述接触状态没有不利影响,因此能够改进当粘附于涂敷部38A的过剩量的处理液108刮掉时的刮除性质。在本实施方案中,第一刀片110和第二刀片112通过一个刀片支架114支撑,但是它们也可以通过分开的支架支撑。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必要对第一和第二刀片110和112的挠性进行特别的关注。尽管在图中没有显示,但是通过悬挂在一对支轴元件之间时刀片板的相对弯曲量,可以评价所述挠性的关系。
例如,能够改变第一和第二刀片之间的材料或厚度,以使第一刀片110的挠性比第二刀片112的挠性小。例如,当第一和第二刀片110和112的材料都为不锈钢时,则如上所述,如果将第一刀片110的厚度设定在0.5至3.0mm的范围内,则理想地,将第二刀片112的厚度设定为小于0.5mm的值,并且可以将它设定为0.2mm。
如图11所示,第二刀片112由支撑部112B和凹版辊接触部112A构成,所述凹版辊接触部112A从支撑部112B朝凹版辊38的小直径部38B弯曲,并且与小直径部38B的圆周表面接触。换言之,第二刀片112具有它在支撑部112B和凹版辊接触部112A之间的弯曲位置M上弯曲的形状。而且,理想地,将弯曲位置M安排在接触线P的延长线Q(参见图10)的相同位置上或在接触线P的延长线Q的下部,其中在所述接触线P上,第一刀片110的前尖端与涂敷部38A的圆周表面接触。在图11中,由双点划线表示的第二刀片112显示第二刀片112被安排在延长线Q的下面的情形。
而且,如图10所示,在涂敷部38A的相邻侧面上的第二刀片112的末端112C与涂敷部38A的侧面(在涂敷部38A和小直径部38B之间的台阶差的表面)接触。
通过使用由涂敷部38A和小直径部38B构成的凹版辊38并且按如上所述安排第一刀片110和第二刀片112,则当借助第一刀片110将在涂敷部38A上的过剩处理液刮掉时,能够可靠地防止由于过剩处理液没有被第一刀片110完全刮掉并且已经润湿和铺展在第一刀片110的宽度方向上而导致液体在中间转印体12的各个末端部分上被涂敷得更厚,并且还能够防止液体溢流到中间转印体12的背表面上。
换言之,当借助第一刀片110将涂敷部38A的过剩处理液刮掉时,即使液体润湿并且铺展在刀片的宽度方向上,而不是被第一刀片110完全刮掉,也由于形成了具有比涂敷部38A小的直径的小直径部38B,因此液体绝不会在第一刀片110的宽度方向上的各个末端部上变得过量(累积)。而且,润湿和铺展在第一刀片110的宽度方向上并且在从涂敷部38A到小直径部38B的方向上移动的过剩处理液,通过在第二刀片112的支撑部112B和第二刀片112的凹版辊接触部112A上通过,而流下。
尤其是,当凹版辊38为了进行高速涂敷而快速旋转时,从液体接收盘40取出的处理液108的量增加,并且被第一刀片110刮掉的量也增加。因此,润湿并且铺展在第一刀片110上的过剩处理液的量也增加。然而,通过如上所述构成液体涂敷装置100,即使当凹版辊38旋转时,已经润湿并且铺展的过剩处理液也绝不会粘附到中间转印体上。
假设已经润湿并且铺展的过剩处理液的一部分并没有流下覆盖在第二刀片112上,而是流到涂敷部38A的侧面38C上,则由于该液体被第二刀片112的末端112C刮掉,因此在凹版辊38的旋转过程中,过剩处理液也绝不会粘附于中间转印体上。
因此,即使处理液108以高速涂敷到中间转印体12上,也能够可靠地防止第一刀片110所刮掉的一部分处理液108润湿和铺展在刀片的宽度方向上,由此防止液体在中间转印体12的各个末端部分上被涂敷得更厚,或者防止液体溢流到中间转印体12的背表面上。
而且,即使小直径部38B被安置成使其在不进行涂敷时,不与在液体接收盘40中的处理液108接触,处理液108也易于迅速地粘附到小直径部38B的侧面38C和涂敷部38A上,原因是在高速涂敷过程中由于凹版辊38的高速旋转而导致在液体接收盘40的液体表面升高。换言之,如果凹版辊38以在上述旋转速度范围中的高速旋转,则液体接收盘40的液体表面在凹版辊38的旋转方向的那侧上(根据中间转印体的传输方向的下游侧)升高,因此在与旋转方向相对的那侧上(上游侧)的液体表面稍微降低。尤其是,当处理液108包含百分之几的表面活性剂时,液体表面的升高值得特别注意,并且在液体接收盘40内部的处理液108发泡。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已经粘附到小直径部38B上的处理液108被第二刀片112的凹版辊接触部112A刮掉,并且粘附到涂敷部38A的侧面38C上的处理液108也被第二刀片112的末端112C刮掉。
因此,通过按如上所述构成液体涂敷装置100,能够可靠地防止液体在中间转印体12的各个末端部分上被涂敷得比在中间区域上更厚,并且能够防止液体溢流到中间转印体12的背表面上。
而且,如在相关领域的情况中那样,所安置的部件并没有对涂敷的精确度等产生不利影响。更具体地,相比于相关领域技术(日本专利申请公布5-220430),由于第一刀片110并不与除涂敷部38A之外的任何部件接触,因此实现了刮除过剩涂敷液的稳定状态。而且,由于不存在公开在相关领域中的罩子元件,因此不需要用于该罩子元件的固定机构,而且不存在中间转印体12的变形,因此在中间转印体12和涂敷部38A的圆周表面之间实现了良好的接触状态。采用这种手段,能够以均匀方式将处理液108涂敷到中间转印体12上。
而且,由于第一刀片110的接触位置不同于第二刀片112的接触位置,即使得第一刀片110只与涂敷部38A接触,而第二刀片112与具有比涂敷部38A小的直径的小直径部38B接触,因此实现了简单构造。因此,并不需要以高精确度形成第一和第二刀片,并且第一和第二刀片可以以简单方式组装,以及它们的位置在组装过程中可以进行调节。
而且,由于小直径部38B被安置在凹版辊38内,并且多余处理液108对凹版辊38的粘附得到抑制,因此不存在处理液从轴支承部分(未示出)泄漏到外部,其中所述轴支承部分旋转支承凹版辊38。
液体涂敷装置的第二实例
图12是显示液体涂敷装置100的第二实例的图。图12示出了已经得到如下改进的布局,即其中,紧靠着凹版辊38的涂敷部38A的侧面38C的刀片的邻接力可以被调节。作为用于调节邻接力的一个布局,在凹版辊38的轴方向上可移动的第三刀片120附着于第二刀片112,并且将这个第三刀片120安置成紧靠着涂敷部38A的侧面38C。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调节紧靠着凹版辊38的涂敷部38A的侧面38C的刀片的邻接力。
用于以相对于第二刀片112的可移动方式安置第三刀片120的一种方法是,例如,在第三刀片120中形成在凹版辊38的轴方向上延伸的细长孔122,并且通过穿过这种细长孔122的螺杆124将第三刀片120固定到第二刀片112上。但是,所述方法并不限于这种,并且它还能够采用任何其它方法,条件是该方法能够使第三刀片120相对于第二刀片112可以移动支撑在凹版辊38的轴方向上。在这种情况下,理想地,第三刀片120相对于第二刀片112移动的距离在0.5mm之内,例如,约0.1mm的非常细微的移动范围。
而且,作为用于调节邻接力的另一种布局,还能够将第三刀片120布置成使得具有可变的挠性。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第三刀片120的挠性应当大于(更容易弯曲)比第二刀片112的挠性。因此,理想地,将第一刀片110、第二刀片112和第三刀片120设定为具有顺序增加的挠性,换言之,使它们以这种顺序更容易地弯曲。
例如,能够使用可弯曲膜作为第三刀片120,并且能够制备出多个具有不同挠性水平的可弯曲膜,所述第三刀片120借助于螺杆可拆卸地附着于第二刀片112上等。如上所述,挠性的相对水平应当基于当可弯曲膜被悬挂在一对支轴元件之间时的相对弯曲量进行评价。
对于可弯曲膜,理想地使用厚度为约0.02mm至1.5mm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或PI(聚酰亚胺)膜。
控制系统的描述
图13是显示喷墨记录装置10的系统构造的主要方框图。喷墨记录装置10包含通信接口270、系统控制器272、存储器274、马达驱动器276、加热器驱动器278、冷却器控制单元279、印刷控制器280、图像缓冲存储器282、墨水头驱动器284等。
通信接口270是用于接收从主机286送出的图像数据的接口单元。作为通信接口270,可以采用串行接口比如USB(通用串行总线)、IEEE1394、Ethernet(注册商标)、无线网络或可以采用平行接口如Centronics接口。为了增加通信速度,可以在这个部分上安装缓冲存储器(未显示)。由主机286送出的图像数据由喷墨记录装置10通过通讯接口270接收,并且临时储存在存储器274中。
图像存储器274是用于临时储存通过通信接口270输入的图像的储存器件,并且通过系统控制器272将数据写入到图像存储器274中以及从图像存储器274中读取数据。存储器274并不限于由半导体元件构成的储存器,并且可以使用硬盘驱动或另外的磁介质。
系统控制器272由中心处理单元(CPU)和其外围电路等构成,并且它起着用于根据规定的程序控制喷墨记录装置10的整体的控制器以及用于进行各种计算的计算器的作用。更具体地,系统控制器272控制各种部分,比如通信接口270、存储器274、马达驱动器276、加热器驱动器278、冷却器控制单元279等,以及控制与主机286的通信,在存储器274中读和写,它还产生用于控制传输系统的马达288和加热器289的控制信号。
由系统控制器272的CPU执行的程序和控制步骤所需要的各种数据被储存在ROM275中。ROM275可以是非可写式储存器,或它可以是可擦写储存器,比如EEPROM。储存器274用作用于图像数据的临时储存区,并且它还用作程序显影区和用于CPU的计算工作区。
马达驱动器276是根据系统控制器272的指示驱动马达288的驱动器。在图13中,设置在所述装置的各个部分上的马达由附图标记288表示。例如,如图13中所示的马达288包括驱动在图1的拉紧辊34A至34C中的驱动辊的马达、溶剂移除辊42的移除机构的马达、转印辊36和加压辊48的移动机构的马达等。
在图13所示的加热器驱动器278是根据来自系统控制器272的指示驱动加热器289的驱动器。在图13中,被安置在喷墨记录装置10中的多个加热器由附图标记289表示。例如,在图13中所示的加热器289包括在图1中所示的加热单元18的加热器、预加热器46等。
在图13中的冷却器控制单元279是根据来自系统控制器272的指示控制冷却器20(参见图1)的温度的控制单元。
印刷控制器280具有用于进行各种任务、补偿以及其它种类处理的信号处理功能,所述其它种类处理是由储存在储存器274中的图像数据根据来自系统控制器272的指示产生印刷控制信号,以使将所产生的印刷数据(点数据)供应到头驱动器284中。规定的信号处理是在印刷控制器280中进行的,并且来自各个印刷头80的喷射量和墨滴的喷射时机通过头驱动器284基于印刷数据控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规定的点尺寸和点位置。
印刷控制器280被安置有图像缓冲存储器282;并且当图像数据在印刷控制器280中处理时,图像数据、参数和其它数据被暂时储存在图像缓冲存储器282中。图13中所示方面是其中图像缓冲存储器282伴随印刷控制器280的一种;然而,存储器274还可以被用作图像缓冲存储器282。还可能是其中印刷控制器280和系统控制器272被整合形成单一处理器的方面。
为了给出从图像输入到印刷输出的处理顺序的一般描述,被印刷的图像数据通过通信接口270从外部来源输入,并且被累积在存储器274中。在这个阶段,例如,RGB图像数据被储存在存储器274中。
在这个喷墨记录装置10中,通过改变液滴喷射密度和由墨水(着色材料)产生的细小点的点尺寸,形成对人类肉眼表现为连续色调等级的图像,因此,需要将输入数字图像尽可能忠实地转换成再现图像的色调等级(即,图像的光和阴影调色)的点图案。因此,储存在储存器274中的原始图像数据(RGB数据)通过系统控制器272被送到印刷控制器280中,并且在印刷控制器280中,使用阈值矩阵、误差分布等,通过半调色技术转换成用于各个墨水色彩的点数据。
换言之,印刷控制器280进行将输入RGB图像数据转换成用于K、C、M和Y这四种颜色的点数据的处理。由印刷控制器280以这种方式产生的点数据被储存在图像缓冲存储器282中。考虑到当被转印到记录介质上时,它被倒转的这一事实,在中间转印体12上形成的初步图像必需是最后形成在记录介质14上的二次图像的镜像。换言之,被供应到头22Y、22M、22C和22K的驱动信号是相应于镜像的驱动信号,因此输入图像必需通过印刷控制器280进行倒转处理。
基于由印刷控制器280供应的印刷数据(换言之,储存在图像缓冲储存器282中的点数据),头驱动器284输出用于驱动相应于头80的各个喷嘴81的致动器88的驱动信号。在头驱动器284中,可以包括用于保持在头中的恒定驱动条件的反馈控制系统。
通过由头驱动器284输出的驱动信号供应给印刷头80,使墨水从相应的喷嘴81喷射出。通过在以规定速度传输中间转印体12的同时控制头80的墨水喷射,以在中间转印体12上形成图像(初步图像)。
而且,如图1所示,系统控制器272控制转印控制单元292和处理液涂敷控制单元294,此外,它还控制溶剂移除单元24、第一清洁单元30和第二清洁单元32的操作。
如图13所示的转印控制单元292控制转印单元26的转印辊36和压力辊48的温度和夹紧压力(参见图1)。预先确定用于各种记录介质14和各种墨水的夹紧压力和转印温度(目标控制值)的最佳值,并且将这个数据以数据表形式储存在规定的储存器(例如,ROM275)中。当系统控制器272需要关于被使用的墨水的记录介质14和被使用的墨水的信息时,基于操作员所进行的输入,或通过由规定传感器自动地读取信息,然后,系统控制器272通过参考数据表而控制转印辊36和加压辊48的温度和夹紧压力。
在图13显示的处理液涂敷控制单元294根据来自系统控制器272的指示控制处理液涂敷单元16的操作。如果如图7、8、10、11和12所显示的液体涂敷装置100被用于处理液涂敷单元16,则如图13所示,液体供给泵104、凹版辊的紧邻/分离机构驱动单元304、凹版辊旋转驱动单元306等由处理液涂敷控制单元294控制。
在上面描述的第一实施方案中,在涂敷聚集处理剂(处理液)之后,使处理剂干燥以形成固体或半固体聚集处理剂层,然后将墨滴沉积到这个层上。然而,在墨滴被沉积到中间转印体上之后,涂敷聚集处理剂的模式也是可以的。下面,以第二实施方案描述这种模式。
第二实施方案
图14是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的喷墨记录装置700的示意图。在图14中,与图1中的布局相同或类似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并且在此省略其描述。
关于通过处理液涂敷单元16涂敷的底涂布液,如图14中所示的喷墨记录装置700不同于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在图1中所示的喷墨记录装置10。而且,喷墨记录装置700不同于喷墨记录装置10,因为喷墨记录装置700上装备有液体喷射头(下面,被称作“聚集液体头”)702,而不是在图1中的加热单元18和冷却器20,所述液体喷射头702被安置在印刷单元22的下游侧并且沉积聚集处理液。
换言之,在本实施方案中显示的喷墨记录装置700使用三-液体图像形成方法,其中借助底涂布液(下面,被称作“第一处理液”)在中间转印体12上形成第一处理液层,墨滴被喷射到这种第一处理液层内,然后具有引起墨滴聚集的功能的聚集处理液(下面,被称作“第二处理液”)的液滴根据在第一处理液层中的液体墨滴进行喷射,由此引起在墨水中的着色材料(颜料)聚集,因而形成墨水聚集体。
由这种喷墨记录装置700的处理液涂敷单元16涂敷的第一处理液是即使它与墨滴接触,也不具有聚集墨滴的功能的液体;例如,通过从印刷单元22中所使用的墨水液体移除着色材料(颜料)而获得的液体被用作第一处理液。表5显示了第一处理液的制备实例。
(表5)
材料 重量%
胶乳LX-2 8
甘油(由Wako Pure Chemical Industries股份有限公司制备) 20
二甘醇(由Wako Pure Chemical Industries股份有限公司制备) 10
Olfine E1010(由Nissin Chemical Industry股份有限公司制备) 1
去离子水 61
由聚集液体头702喷射的聚集处理液(第二处理液)理想地为具有通过改变墨水的pH值而引起包含在墨水中的颜料(着色材料)和聚合物微粒聚集,从而产生墨水聚集体的功能的处理液。
在图14中所示的聚集处理液储存和装载单元704由储存被供应给处理液头702的第二处理液的槽构成。该槽通过规定的流动通道与处理液头702连接。
根据本实施方案的聚集液体头702使用与在印刷单元22中布置的头相同的布局。假设能够通过非接触方法将聚集处理液沉积到中间转印体12上,则聚集液体头702可以采用相比于墨水头22Y、22M、22C和22K,具有降低液滴喷射密度(分辨率)的结构,并且它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喷墨方法的方法,比如喷射法。
理想地,第二处理液的组分选自:聚丙烯酸、乙酸、二醇酸、丙二酸、苹果酸、马来酸、抗坏血酸、琥珀酸、戊二酸、富马酸、柠檬酸、酒石酸、乳酸、磺酸、正磷酸、吡咯烷酮羧酸、吡喃酮羧酸、吡咯羧酸、呋喃羧酸、吡啶羧酸、香豆素酸、噻吩羧酸、烟酸或这些化合物的衍生物或这些的盐等。
第二处理液的理想实例是向其中添加了多价盐或聚烯丙基胺的处理液。这些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或可以使用这些化合物中的两种以上的组合。
从墨水的pH聚集性能考虑,第二处理液理想地具有1至6的pH值,更理想地,具有2至5的pH值,并且特别理想地,具有3至5的pH值。
在第二处理液中,引起墨水颜料和聚合物微粒的聚集的化合物的添加量相对于液体的总重量,理想地为不低于0.01wt%和不大于20wt%。如果该量低于0.01wt%,则当墨水与第二处理液接触时,并没有充分地促进浓度和分散,并且可能不产生基于pH改变的充分的聚集行为。另一方面,如果该量大于20wt%,则对喷墨头的喷射性能的劣化(例如,发生喷射异常)有关系。
理想地,第二处理液包含水和另一种能够溶解添加剂的有机溶剂,以防止喷头(702)的喷嘴由于干燥被堵住。水或能够溶解添加剂的其它有机溶剂包括润湿剂或渗透剂。这些溶剂可以被单独地使用,或以复合形式,与其它添加剂一起使用。
相对于第二处理液的总重量,水和能够溶解添加剂的其它有机溶剂的含量应当理想地为不大于60wt%。如果该含量大于60wt%,则处理液的粘度增加,并且喷墨头的喷射特性可能劣化。
在第二处理液中还能够包含树脂组合,以提高定影特性和耐摩擦性。该树脂组分可以是不损害头的喷射特性并且在通过喷墨法以液滴形式喷射处理液的情况下,具有稳定储存特性的任何树脂,并且它能够自由地选择水溶性树脂、树脂乳液等。
树脂组分可以是丙烯酸聚合物、氨基甲酸酯聚合物、聚酯聚合物、乙烯基聚合物、苯乙烯聚合物等。为了充分地显示材料在提高定影特性上的功能,必需以高浓度(1wt%至20wt%)添加较高分子量的聚合物。然而,如果寻求通过溶解在液体中来添加上述材料,则液体的粘度增加,并且喷射特性降低。为了添加高浓度的合适材料或为了抑制粘度的增加,有效的是以胶乳形式添加材料。可能的胶乳材料是例如:丙烯酸的烷基共聚物、羧基-改性的SBR(苯乙烯-丁二烯胶乳)、SIR(苯乙烯-异戊二烯胶乳)、MBR(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胶乳)、NBR(丙烯腈-丁二烯胶乳)等。
胶乳的玻璃化转变点Tg在定影处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且理想地,为了同时实现在常温储存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在加热之后的良好转印特性,它不低于50℃或不高于120℃。而且,在处理过程中,最小成膜温度MFT也对定影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且为了实现在低温时的合适定影,理想地,它为100℃以下,并且更理想地为50℃以下。
理想的模式是其中第二处理液包含极性与墨水相对的聚合物微粒的模式,因为这样通过引起在墨水中的颜料和聚合物微粒聚集,而进一步提高了该聚集性质。而且,通过在第二处理液中,包含相应于被包含在墨水中的聚合物微粒组分的固化剂,来提高聚集性质,以这样的方式使得在墨水和第二处理液接触之后,在墨水组合物中的树脂乳液聚集并且产生交联或聚合反应。
第二处理液可以包含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的理想实例是:在烃体系中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比如脂肪酸的盐、烷基硫酸酯盐、烷基苯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二烷基磺基琥珀酸盐、烷基磷酸酯盐、萘磺酸盐/福尔马林缩合物、聚氧乙烯烷基磺酸酯盐等;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比如聚氧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烷基芳基醚、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山梨聚糖脂肪酸酯、聚氧乙烯山梨聚糖脂肪酸酯、聚氧乙烯烷基胺、甘油脂肪酸酯、氧化乙烯氧化丙烯嵌段共聚物等。
此外,还理想地使用SURFYNOLS(Air Products & Chemicals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种乙炔基聚氧乙烯氧化物表面活性剂。而且,胺氧化物类型的两性表面活性剂比如N,N-二甲基-N-烷基胺氧化物也是理想的。而且,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布59-157636的第37至38页中提及的表面活性剂和在Research Disclosure No.308119(1989)中提及的表面活性剂可以被用作第二处理液的表面活性剂。
而且,还可以使用氟(烷基氟化物)类型或硅氧烷类型的表面活性剂,比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布2003-322926、日本专利申请公布2004-325707和日本专利申请公布2004-309806中描述的那些。还能够使用这种表面张力调节剂作为消泡剂;并且还可以使用氟化物或硅氧烷化合物或螯合剂比如EDTA。
如果第二处理液中包含上述的表面活性剂,则获得有益的效果,原因在于第二处理液的表面张力降低并且在中间转印体上的润湿性质提高。理想地,第二处理液的表面张力为10至50mN/m,并且在通过喷墨法的涂敷的情况下,从实现更细小的液滴和提高喷射性能考虑,更理想地,第二处理液的表面张力为15至45mN/m。
从通过喷墨法的沉积考虑,理想地,第二处理液的粘度为1.0至20.0cP。还能够向第二处理液中,添加pH缓冲剂、抗氧化剂、防锈剂、粘度调节剂、导电剂、紫外光吸收剂等。
图15是图14所示的喷墨记录装置700的方框图。在图15中,与图13中的实例相同或类似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并且此处省略其描述。
在图15所示的喷墨记录装置700中,聚集液体头702和驱动这个头的头驱动器706被安置作为用于沉积聚集处理液(第二处理液)的器件。头驱动器706基于由印刷控制单元280所供给的图像数据,产生被施加给在聚集液体头702中的致动器88的驱动信号,并且还包括通过给致动器88施加驱动信号而驱动致动器88的驱动电路。这样,理想模式是其中采用了根据图像数据而喷射聚集液的液滴的布局,并且聚集处理液的液滴被选择性地喷射到已经被印刷单元22沉积有墨滴的位置上的模式,但是也能够采用其中通过使用喷射喷嘴以均匀方式沉积聚集液的模式。
而且,在上述的各个实施方案中,采用环带作为中间转印体,但是也能够采用使用鼓形中间转印体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从处理特性和热控制特性考虑,理想地使用通过将氟弹性体涂布到薄铝管的表面上而形成的中间转印体,所述薄铝管由肋状物增强。而且,尽管在上述的各个实施方案中,所描述的实例是其中处理液被涂敷到中间转印体上,然后被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但是根据本发明的液体涂敷装置也可以被用作其中处理液被直接涂敷到记录介质上,而没有经过中间转印体的记录方法中。然而,应当理解,并没有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具体形式的意图,而是相反地,本发明应当涵盖所有落入在后附权利要求中描述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改进、备选构造和等价物。

Claims (11)

1.一种液体涂敷装置,其将涂敷液涂敷到被连续传输的带状底基材料上,所述液体涂敷装置包括:
涂敷滚筒,其包括涂敷部和直径比所述涂敷部的直径小的两个小直径部,所述两个小直径部被安置成插入所述涂敷部,所述涂敷部具有上部和下部,上部与所述带状底基材料接触,在下部供应所述涂敷液,在所述涂敷滚筒被旋转的同时,在所述涂敷部上的所供给的涂敷液被转移到在所述涂敷部的上部上的带状底基材料上;
第一刀片,其与所述涂敷滚筒的涂敷部的圆周表面在接触线上接触,在所述涂敷液被转移到所述带状底基材料之前,所述第一刀片将在所述涂敷滚筒的涂敷部上的过量涂敷液刮掉;以及
第二刀片,其与所述涂敷滚筒的两个小直径部的圆周表面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限定的液体涂敷装置,其中所述涂敷滚筒的涂敷部包括凹版辊,在所述凹版辊的圆周表面上安置有多个凹形穴窝,并且所述多个凹形穴窝保留有在涂敷部下部供给的涂敷液。
3.如权利要求1所限定的液体涂敷装置,其中所述涂敷滚筒的涂敷部具有比带状底基材料窄的宽度。
4.如权利要求1所限定的液体涂敷装置,其中所述两个小直径部被安置成在所述涂敷滚筒不旋转的状态下,不与所述涂敷液接触。
5.如权利要求1所限定的液体涂敷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刀片包括支撑部和凹版辊接触部,所述第二刀片在介于所述支撑部和所述凹版辊接触部之间的弯曲位置上弯曲,并且所述第二刀片的凹版辊接触部与所述涂敷滚筒的两个小直径部接触,所述第二刀片被安置成使得所述第二刀片的弯曲位置在不高于所述第一刀片和所述涂敷部的圆周表面之间的接触线的延长线的位置的高度上。
6.如权利要求1所限定的液体涂敷装置,还包括刀片保持体,所述刀片保持体保持所述第一和第二刀片,其中所述第一刀片的挠性比所述第二刀片的挠性低。
7.如权利要求1所限定的液体涂敷装置,其中所述涂敷滚筒的涂敷部具有与所述第二刀片的末端接触的侧面。
8.如权利要求1所限定的液体涂敷装置,还包括第三刀片,所述第三刀片附着于所述第二刀片上,以与所述涂敷滚筒的涂敷部的侧面接触,所述第三刀片在所述涂敷滚筒的轴方向上可移动。
9.如权利要求1所限定的液体涂敷装置,还包括第三刀片,所述第三刀片可拆卸地附着于所述第二刀片,以与所述涂敷滚筒的涂敷部的侧面接触,所述第三刀片的挠性不同于所述第二刀片的挠性。
10.如权利要求1所限定的液体涂敷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刀片和所述第二刀片被相邻安置成彼此平行。
11.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将墨水图像记录在记录介质上,所述喷墨记录装置包括:
处理液涂敷器,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中所限定的液体涂敷装置,所述处理液涂敷器将含有聚集剂的处理液涂敷到形成所述带状底基材料的中间转印体上;
墨水喷射器,其将墨水沉积到已经通过所述处理液涂敷器涂敷有所述处理液的所述中间转印体上,所述沉积的墨水由于所述处理液而聚集,从而在所述中间转印体上形成所述墨水图像;以及
转印器,其将所述中间转印体上的所述墨水图像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
CN2008101689317A 2007-09-28 2008-09-27 液体涂敷装置和喷墨记录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969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56769A JP5020015B2 (ja) 2007-09-28 2007-09-28 液体塗布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7-256769 2007-09-28
JP2007256769 2007-09-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96912A CN101396912A (zh) 2009-04-01
CN101396912B true CN101396912B (zh) 2011-07-20

Family

ID=405067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68931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96912B (zh) 2007-09-28 2008-09-27 液体涂敷装置和喷墨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084311A1 (zh)
JP (1) JP5020015B2 (zh)
CN (1) CN1013969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56125B2 (ja) * 2009-06-25 2013-12-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バー塗布装置及びバー塗布方法
JP5800663B2 (ja) * 2010-11-24 2015-10-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転写型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US9539605B2 (en) * 2012-02-28 2017-01-10 Toray Plastics (America), Inc. Gravure roll edge masking system for in-line film coating
DE102012008552A1 (de) * 2012-04-30 2013-11-14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Vorrichtung zum Bedrucken eines Objekts mit Druckfarbe
US9827401B2 (en) * 2012-06-01 2017-11-28 Surmodic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coating medical devices
US11090468B2 (en) 2012-10-25 2021-08-17 Surmodic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coating medical devices
CN103114397B (zh) * 2013-03-12 2015-02-11 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涂敷装置
US9242455B2 (en) 2013-07-16 2016-01-26 Xerox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fixing an aqueous ink in an image transfer system
JP6448994B2 (ja) * 2014-11-20 2019-01-09 旭化成株式会社 塗布方法及び塗布装置
JP6872308B2 (ja) * 2015-04-14 2021-05-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方法及び記録装置
JP6771416B2 (ja) * 2017-03-30 2020-10-2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バー塗布方法
JP7225230B2 (ja) 2017-11-19 2023-02-20 ランダ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リミテッド デジタル印刷システム
CN108380459A (zh) * 2018-05-09 2018-08-10 广东莱尔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牵引机构及使用其的涂布机
JP2022502246A (ja) * 2018-09-27 2022-01-11 コーニング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基板を処理する装置及び方法
WO2020112816A1 (en) 2018-11-29 2020-06-04 Surmodic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coating medical devices
US11819590B2 (en) 2019-05-13 2023-11-21 Surmodic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coating medical devices
US11425970B2 (en) 2020-03-17 2022-08-30 Brady Worldwide, Inc. Printable hook and loop structure
CN113102193B (zh) * 2021-03-04 2022-04-26 南昌大学 一种基于表面亲疏水微结构的涂布机刮刀
CN117019515B (zh) * 2023-10-09 2023-12-15 常州润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凹版涂胶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81733A (en) * 1992-09-28 1995-01-17 Sony Corporation Gravure printer with doctor blade grinding abrasive edged sheet
CN1654132A (zh) * 2005-03-18 2005-08-17 叶步章 可限制pcb油墨披覆范围的滚筒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94658A (en) * 1935-06-04 1937-10-05 Irving L Keith Machine for applying liquid in the manufacture of shoes
US2283830A (en) * 1941-01-22 1942-05-19 Goss Printing Press Co Ltd Inking mechanism
US3180007A (en) * 1963-12-13 1965-04-27 Eruest W Gartz Quick change roller coating plate
US3667428A (en) * 1969-07-01 1972-06-06 Xerox Corp Developing systems
US3759220A (en) * 1970-11-04 1973-09-18 Canon Kk Cleaning device in electrophotography
JPS5335729B2 (zh) * 1972-05-23 1978-09-28
JPS62124949A (ja) * 1985-11-26 1987-06-06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印刷塗布液ハネ防止装置
US4773327A (en) * 1987-04-09 1988-09-27 Am International Ink metering blade
US5162119A (en) * 1991-04-09 1992-11-10 Nabisco, Inc. Printing and forming apparatus for making printed baked goods
JP3114324B2 (ja) * 1992-02-14 2000-12-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塗布装置
US5378525A (en) * 1992-07-23 1995-01-03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Crowned resilient roll with coating layer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US5603263A (en) * 1995-09-08 1997-02-18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Scraper blade and ink scavenger for printing presses
US6623816B1 (en) * 1998-11-18 2003-09-23 Ricoh Company, Ltd. Recor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with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dium based on transfer-type recording mechanism
DE10044092A1 (de) * 1999-10-11 2001-04-26 Heidelberger Druckmasch Ag Rakeleinrichtung in einem Farbwerk einer Rotationsdruckmaschine
JP3661561B2 (ja) * 2000-04-27 2005-06-15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シリンダー側面の汚れ防止用ドクター装置
DE10052011A1 (de) * 2000-10-20 2002-04-25 Heidelberger Druckmasch Ag Farbwerk in einer Druckmaschine
JP4756732B2 (ja) * 2000-11-15 2011-08-24 名阪真空工業株式会社 板状塗工物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に好適な塗布装置
JP2003291330A (ja) * 2002-04-04 2003-10-14 Ricoh Co Ltd 転写型記録装置
US20040047991A1 (en) * 2002-09-11 2004-03-11 S & S Technology Corp. Resin coated carrier fabrication method and the related apparatus for the fabrication
JP3867659B2 (ja) * 2002-11-26 2007-01-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EP1602948A1 (en) * 2003-03-04 2005-12-07 Nakan Corporation Polarizing film producing device
JP4834300B2 (ja) * 2003-11-20 2011-12-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EP1764216A1 (en) * 2005-09-16 2007-03-21 Kba-Giori S.A. Apparatus for coating a cylinder, in particular a wiping cylinder of an intaglio printing press
JP4696011B2 (ja) * 2006-03-24 2011-06-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グラビア塗工装置
JP5051887B2 (ja) * 2007-09-05 2012-10-1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液体塗布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US20090297715A1 (en) * 2008-05-27 2009-12-03 E.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eating a cylindrically-shaped element having a clamp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81733A (en) * 1992-09-28 1995-01-17 Sony Corporation Gravure printer with doctor blade grinding abrasive edged sheet
CN1654132A (zh) * 2005-03-18 2005-08-17 叶步章 可限制pcb油墨披覆范围的滚筒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084311A1 (en) 2009-04-02
JP5020015B2 (ja) 2012-09-05
JP2009082835A (ja) 2009-04-23
CN101396912A (zh) 2009-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96912B (zh) 液体涂敷装置和喷墨记录装置
US8038284B2 (en) Liquid appli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448597B2 (en) Liquid application apparatus, liquid application method,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jet recording method
US8137756B2 (en) Liquid application method, liquid application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322843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jet recording method
US810959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22091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plurality of applying units
CN101417533B (zh) 图像形成方法和设备
CN101421110B (zh) 记录产品的制造方法及用于该制造方法的中间转印体和图像记录设备
US7614734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2009240925A (ja) 液体塗布装置、液体塗布方法、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503732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中間転写体のクリーニング方法
JP2009045794A (ja)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42321B2 (ja) 塗布方法及び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9083314A (ja)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6205677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方法
JP2009072927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06142876A (zh) 转印型图像记录方法
JP4950099B2 (ja)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19723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形成装置
JP4878585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JP2009083315A (ja)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7416139A (zh) 条形介质连续打印的打印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720

Termination date: 201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