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84864A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84864A
CN101384864A CNA2007800053435A CN200780005343A CN101384864A CN 101384864 A CN101384864 A CN 101384864A CN A2007800053435 A CNA2007800053435 A CN A2007800053435A CN 200780005343 A CN200780005343 A CN 200780005343A CN 101384864 A CN101384864 A CN 1013848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oor
cold
producing medium
degree
super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0534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谷拓也
堀喜久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848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848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1Expansion valves
    • F25B41/34Expansion valves with the valve member being actuated by electric means, e.g. by piezoelectric actu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1Refrigerant outlet evaporator 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1Discharge press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3Suction press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25B2700/21151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at the suction side of the compress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25B2700/21152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at the discharge side of the compress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7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 F25B2700/21174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of the refrigerant at the inlet of the evapor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7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 F25B2700/21175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of the refrigerant at the outlet of the evaporat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一种空调装置,是分体式空调装置,即使当室外单元与室内单元之间的设置位置的高低差大时以及在设置多个室内单元的场合室内单元之间也存在设置位置的高低差时,也能利用膨胀阀良好地控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空调装置(1)的运行控制装置可一边进行控制室内膨胀阀(41)开度的过热度控制以使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稳定,一边进行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并使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制冷循环运行。运行控制装置对室内膨胀阀(41)设定下限开度来进行过热度控制,并在检测到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时减小下限开度。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装置,尤其涉及对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控制、以使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稳定的分体式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有一种分体式空调装置,其具有由具有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室外单元与具有膨胀阀和室内热交换器的室内单元连接而成的制冷剂回路。
在这种空调装置中,在像制冷运行和除湿运行那样进行使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并使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制冷循环运行时,根据室内的温度设定等条件来调节室内单元的能力。室内单元的能力主要通过对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控制来调节,作为在室内热交换器内流动的流量的控制方法,有时采用对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控制(下面称作过热度控制)的方法来使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稳定。
在分体式空调装置中,有时将室内单元和室外单元设置在不同的高度位置上。在这种室内单元和室外单元的设置条件下,当进行使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制冷循环运行时,向室内单元供给的制冷剂的压力(下面称作室内单元供给压力)会因室外单元与室内单元之间的设置位置的高低差而大于或小于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压力(下面称作冷凝压力),因此,例如当室内单元设置在室外单元的上方、室内单元供给压力低于冷凝压力时,室内单元的能力、即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会变得不足,而当室内单元设置在室外单元的下方、室内单元供给压力高于冷凝压力时,不会产生室内单元的能力不足,但代价是室内单元供给压力会变得过高,导致COP下降。
对此,有一种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方法,即在分体式空调装置中,根据室外单元与室内单元之间的设置位置的高低差来设定冷凝压力的目标值,从而能以最佳的室内单元供给压力向室内单元供给制冷剂。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349974号公报
但是,由于冷凝压力对作为室外热交换器的热源使用的室外空气和水等条件的依赖性高,因此,在采用上述专利文献1的方法时,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能通过根据室外单元与室内单元之间的设置位置的高低差来设定冷凝压力的目标值而得以实现。例如,当室外单元设置在室内单元的下方且其高低差极大时,虽可将冷凝压力的目标值设定成较小,但当作为热源的室外空气和水等的温度较高时,会由于热源条件而无法将冷凝压力减小至该目标值,结果只能以高于最佳室内单元供给压力的压力向室内单元供给制冷剂。
另外,当在室外单元上连接多个室内单元时,有时室内单元之间也会存在设置位置的高低差。这种情况下,在采用上述方法时,就要设定成可确保向多个室内单元中设置在最高位置上的室内单元的制冷剂供给的冷凝压力的目标值,但不考虑设置在最高位置上的室内单元与设置在比其低的位置上的室内单元之间的设置位置的高低差,因此,设置在比设于最高位置的室内单元低的位置上的室内单元会因为与设置在最高位置上的室内单元之间的高低差而被供给压力比向设置在最高位置上的室内单元供给的制冷剂的压力高的制冷剂。
如上所述,在采用膨胀阀的过热度控制作为室内单元的能力调节方法时,当因室外单元与室内单元之间的设置位置的高低差和热源条件而使冷凝压力升高、从而使室内单元供给压力升高时,若膨胀阀的前后差压变大,则会在膨胀阀的开度极小的状态下进行过热度控制。另外,在采用膨胀阀的过热度控制作为室内单元的能力调节方法时,如上所述,即使当因室外单元之间的设置位置的高低差而使得向多个室内单元中设置在比设于最高位置的室内单元低的位置上的室内单元供给的制冷剂的压力升高时,由于膨胀阀的前后差压变大,因此也会在设于低位置的室内单元的膨胀阀的开度极小的状态下进行过热度控制。另外,当多个室内单元中设置在最高位置上的室内单元的膨胀阀被控制成较小开度时,即使膨胀阀的前后差压并非很大,也会由于与设置在最高位置上的室内单元的膨胀阀的开度之间的关系而在设置在低位置上的室内单元的膨胀阀的开度极小的状态下进行过热度控制。像这样在膨胀阀的开度极小的状态下进行过热度控制时,膨胀阀有时会成为全闭状态。但是,一旦膨胀阀成为全闭状态,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内便不再流动,因此无法准确检测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出口处的过热度,从而会在表面上误测为过热度一定或误测为过热度小于其目标值,结果导致膨胀阀在全闭状态下无法控制的情况,无法良好地控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利用膨胀阀对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出口过热度进行控制的分体式空调装置中,即使当室外单元与室内单元之间的设置位置的高低差大时、或是在设置多个室内单元的场合室内单元之间也存在设置位置的高低差时,也能良好地控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
第1发明的空调装置包括制冷剂回路和运行控制装置。制冷剂回路由具有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室外单元以及具有膨胀阀和室内热交换器的室内单元连接而构成。运行控制装置可一边进行控制膨胀阀开度的过热度控制以使室内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稳定,一边进行使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并使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制冷循环运行。运行控制装置对膨胀阀设定下限开度来进行过热度控制,并在检测到室内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时减小下限开度。
在该空调装置中,在进行过热度控制时,通过对膨胀阀设定下限开度,即使是在像室外单元与室内单元之间的设置位置的高低差大时、或在设置多个室内单元的场合室内单元之间存在设置位置的高低差时那样,膨胀阀的前后差压变大的场合,或是在像将多个室内单元设置成在室内单元之间产生设置位置高低差时膨胀阀的前后差压不太大、但多个室内单元中设置在最高位置上的室内单元的膨胀阀被控制成较小的开度时那样,设置在低位置上的室内单元的膨胀阀的开度极小的场合,也可防止膨胀阀成为全闭状态。另外,在检测到室内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时,通过减小下限开度,既可防止膨胀阀成为全闭状态又可使膨胀阀在更小的开度范围内动作,因此,即使是在膨胀阀的前后差压过大时、以及因与设置在高位置上的室内单元的膨胀阀的开度之间的关系而要使设置在低位置上的室内单元的膨胀阀的开度减小时,例如即使在最初设定的下限开度下在室内单元中有超过所需能力的过剩量的制冷剂流过室内热交换器、从而很难使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稳定时,也可良好地控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在此,下限开度是指例如将膨胀阀的开度在全闭状态下表示为0%而在全开状态下表示为100%时比0%大的开度,将膨胀阀可动的开度范围限制在该开度以上。
第2发明的空调装置是在第1发明的空调装置中,运行控制装置基于压缩机吸入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来检测室内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
在该空调装置中,由于基于压缩机吸入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来检测室内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因此还可针对潮湿压缩来保护压缩机。
第3发明的空调装置是在第1发明的空调装置中,运行控制装置基于压缩机排出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来检测室内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
在该空调装置中,由于基于压缩机排出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来检测室内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因此还可针对潮湿压缩来保护压缩机。
第4发明的空调装置是在第1发明的空调装置中,运行控制装置基于室内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来检测室内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
在该空调装置中,由于基于室内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来检测室内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因此,在设置多个室内单元时,可确定室内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的室内单元,并可仅使被检测到室内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的室内单元的膨胀阀减小下限开度。
第5发明的空调装置是在第1发明的空调装置中,运行控制装置基于膨胀阀的开度来检测室内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
在该空调装置中,由于运行控制装置基于膨胀阀的开度来检测室内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因此,在设置多个室内单元时,可确定室内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的室内单元,并可仅使被检测到室内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的室内单元的膨胀阀减小下限开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1实施形态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第1实施形态的空调装置的控制方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1和第2实施形态的过热度控制的内容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1和第2实施形态的变形例1的过热度控制的内容的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第2实施形态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6是本发明第2实施形态的空调装置的控制方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形态的变形例1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形态的变形例1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形态的变形例1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第1实施形态>
(1)空调装置的结构
图1是本发明第1实施形态的空调装置1的概略结构图。空调装置1是通过进行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运行来用于大楼等的室内制冷的装置。空调装置1主要包括:一个室外单元2、一个室内单元4、以及连接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4的作为制冷剂连通配管的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即,本实施形态的空调装置1的蒸汽压缩式制冷剂回路10由室外单元2、室内单元4以及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连接而成。在本实施形态中,室外单元2设置于大楼的屋顶等,室内单元4设置于室外单元2下方的室内(在此将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4之间的高低差设为高低差H)。
(室内单元)
室内单元4通过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与室外单元2连接,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
下面对室内单元4的结构进行说明。室内单元4主要具有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的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b。该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b主要具有室内膨胀阀41和室内热交换器42。
在本实施形态中,室内膨胀阀41是为了对在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b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等而与室内热交换器42的液体侧连接的电动膨胀阀。
在本实施形态中,室内热交换器42是由传热管和大量翅片构成的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热交换器,是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的热交换器。
在本实施形态中,室内单元4具有作为送风风扇的室内风扇43,该室内风扇43用于将室内空气吸入到单元内而使其在室内热交换器42内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并在之后将其作为供给空气向室内供给。室内风扇43是受电动机43a驱动的离心风扇和多叶片风扇等。
在室内单元4内设有各种传感器。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液体侧设有对室内热交换器42入口处的制冷剂的温度Ti进行检测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气体侧设有对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的温度To进行检测的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在本实施形态中,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和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由热敏电阻构成。室内单元4具有对构成室内单元4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室内侧控制部47。室内侧控制部47具有为了控制室内单元4而设置的微型计算机和存储器等,可与用于控制室内单元4的遥控器(未图示)之间交换控制信号,或与室外单元2之间交换控制信号等。
(室外单元)
室外单元2通过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与室内单元4连接,在与室内单元4之间构成制冷剂回路10。
下面对室外单元2的结构进行说明。室外单元2主要具有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的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a。该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a主要具有:压缩机21、室外热交换器23、液体侧截止阀26和气体侧截止阀27。
压缩机21在本实施形态中是由电动机21a驱动的密闭式压缩机。在本实施形态中,压缩机21仅为一台,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根据室内单元的连接个数等而并列连接两台以上的压缩机。
在本实施形态中,室外热交换器23是由传热管和大量翅片构成的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热交换器,是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与压缩机21的排出侧连接,液体侧与液体侧截止阀26连接。
在本实施形态中,室外单元2具有作为送风风扇的室外风扇28,该室外风扇28用于将室外空气吸入到单元内而使其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并在之后将其向室外排出。该室外风扇28是受电动机28a驱动的螺旋桨风扇等。
液体侧截止阀26和气体侧截止阀27是设在与外部设备、配管(具体而言是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之间的连接口上的阀。液体侧截止阀26与室外热交换器23连接。气体侧截止阀27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
在室外单元2上设有各种传感器。具体而言,在室外单元2上设有:对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Ps进行检测的吸入压力传感器29、对压缩机21的排出压力Pd进行检测的排出压力传感器30、对压缩机21的吸入温度Ts进行检测的吸入温度传感器31、以及对压缩机21的排出温度Td进行检测的排出温度传感器32。在本实施形态中,吸入温度传感器31和排出温度传感器32由热敏电阻构成。室外单元2具有对构成室外单元2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室外侧控制部37。室外侧控制部37具有为了进行室外单元2的控制而设置的微型计算机和存储器等,可与室内单元4的室内侧控制部47之间交换控制信号等。即,由室内侧控制部47和室外侧控制部37来构成作为对空调装置1进行运行控制的运行控制装置的控制部8。
如图2所示,控制部8连接成可以接收各种传感器29~32、44、45的检测信号的状态,并连接成可以基于这些信号等来控制各种设备和阀21、28、41、43的状态。在此,图2是本实施形态的空调装置1的控制方框图。
(制冷剂连通配管)
制冷剂连通配管6、7是在将空调装置1设置于大楼等设置场所时在现场施工的制冷剂配管。
如上所述,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b、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a以及制冷剂连通配管6、7连接而构成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10。本实施形态的空调装置1利用由室内侧控制部47和室外侧控制部37构成的控制部8进行制冷循环运行,像制冷运行和除湿运行那样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并使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同时根据室内的温度设定等条件来控制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4的各设备。
(2)空调装置的动作
下面说明本实施形态的空调装置1的动作。
(制冷运行和除湿运行)
首先,当使液体侧截止阀26和气体侧截止阀27成为全开状态,并从遥控器等发出制冷运行和除湿运行的运行指令时,压缩机21的电动机21a、室外风扇28的电动机28a、室内风扇43的电动机43a启动。这样一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便被压缩机21吸入并压缩,从而成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之后,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送往室外热交换器23,与由室外风扇28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冷凝成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接着,该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经由液体侧截止阀26和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而被送往室内单元4。该被送往室内单元4的高压液体制冷剂在被室内膨胀阀41减压至接近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Ps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后被送往室内热交换器42,且在室内热交换器42内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蒸发成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被送往室外单元2,并经由气体侧截止阀27而再次被压缩机21吸入。
(过热度控制)
在如上所述的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并使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制冷循环运行中,进行对室内膨胀阀41的开度MV进行控制的过热度控制,以使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即室内热交换器42的气体侧)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稳定在过热度目标值SHrs。下面用图3说明该室内膨胀阀41的过热度控制。在此,图3是表示本实施形态的过热度控制的内容的流程图。
首先,在步骤S1中,当判定为因来自遥控器的运行指令等而使空调装置1开始运行时,在步骤S2中将用室内膨胀阀41进行过热度控制时的室内膨胀阀41的下限开度设定成初始值MV0。在此,设定室内膨胀阀41的下限开度是为了即使是在像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4之间的设置位置的高低差H极大时、或虽然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4之间的设置位置的高低差H不太大、但因室外热交换器23的热源条件而使冷凝压力变得较高时那样、室内膨胀阀41的前后差压变大的场合,也可防止室内膨胀阀41在过热度控制时成为全闭状态。下限开度是指例如将室内膨胀阀41的开度在全闭状态下表示为0%而在全开状态下表示为100%时比0%大的开度,将室内膨胀阀41可动的开度范围限制在该开度以上。
接着,在步骤S3中,开始进行对室内膨胀阀41的开度MV进行控制的过热度控制,以使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稳定在预先设定的过热度目标值SHrs。在此,由于室内膨胀阀41处于其下限开度被限制在初始值MV0的状态,因此,室内膨胀阀41的开度MV可在MV0到全开之间变化,以使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稳定在过热度目标值SHrs。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可通过从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所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To中减去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所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Ti而得到。在本实施形态中虽未采用,但也可以设置对在室内热交换器42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通过将该温度传感器所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从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所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To中减去,来得到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
接着,在步骤S4中,对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进行判定。在本实施形态中,基于压缩机21吸入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i来判定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即,在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时,位于室内热交换器42下游侧的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制冷剂也会成为接近潮湿状态的状态,因此,利用该现象来判定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更具体而言,在压缩机21吸入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i小于规定值时(例如过热度SHi为0deg以下等时),判定为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在判定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时所用的压缩机21吸入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i是通过将吸入压力传感器29所检测出的吸入压力Ps换算成制冷剂的饱和温度、并从吸入温度传感器31所检测出的吸入温度Ts中减去该饱和温度而得到。
另外,当在步骤S4中判定为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并非潮湿状态时,即使将室内膨胀阀41的下限开度设定成初始值MV0,也可判断为满足可使过热度SHr稳定在过热度目标值SHrs的高低差H的条件,因此,在步骤S6、S7中,在室内膨胀阀41的下限开度被设定成初始值MV0的状态下用室内膨胀阀41进行过热度控制,直到来自遥控器的运行结束指令等使空调装置1的运行结束。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4中判定为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时,在步骤S5中将室内膨胀阀41的下限开度从初始值MV0变更为比初始值MV0小的MV1。在此,减小室内膨胀阀41的下限开度是因为:在室内膨胀阀41的前后差压过大时,若下限开度保持初始值MV0,则在室内单元4中会有超过所需能力的过剩量的制冷剂流过室内热交换器42,从而会形成很难使过热度SHr稳定在目标过热度SHrs的状态(即过热度SHr小于目标过热度SHrs的状态)。这样,通过在步骤S5中减小室内膨胀阀41的下限开度,既可防止室内膨胀阀41成为全闭状态,又可使室内膨胀阀41在开度MV更小的范围内动作,从而可使过热度SHr稳定在目标过热度SHrs,因此,在步骤S6、S7中,就在室内膨胀阀41的下限开度被设定成比初始值MV0小的MV1的状态下进行室内膨胀阀41的过热度控制,直到来自遥控器的运行结束指令等使空调装置1的运行结束。
另外,在步骤S5中,在将下限开度从初始值MV0变更为MV1后,也可通过用该MV1替换初始值MV0等来存储符合高低差H的条件的室内膨胀阀41的下限开度。由此,在再次运行空调装置1时,在步骤S2中,从一开始就设定了符合高低差H的条件的室内膨胀阀41的下限开度。
包括上面的过热度控制在内的空调装置1的运行控制由作为运行控制装置的控制部8来进行。
(3)空调装置的特征
本实施形态的空调装置1具有如下特征。
(A)在本实施形态的空调装置1中,在进行过热度控制时,通过对室内膨胀阀41设定下限开度(在本实施形态中是设定成初始值MV0),即使是在像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4之间的设置位置的高低差H极大时、或虽然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4之间的设置位置的高低差H不太大但因室外热交换器23的热源条件而使冷凝压力变得较高时那样、室内膨胀阀41的前后差压变大的场合,也可防止室内膨胀阀41成为全闭状态。另外,在检测到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时,通过减小下限开度(在本实施形态中是从初始值MV0设定变更为MV1),既可防止室内膨胀阀41成为全闭状态,又可使室内膨胀阀41在开度MV更小的范围内动作,因此,即使是在室内膨胀阀41的前后差压过大、例如在最初设定的下限开度(在本实施形态中为初始值MV0)下在室内单元4中有超过所需能力的过剩量的制冷剂流过室内热交换器42、从而很难使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稳定的场合,也可良好地控制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另外,在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4之间的设置位置的高低差H较小的场合等,下限开度保持较大的值(在本实施形态中是初始值MV0),从而室内膨胀阀41的开度MV的可动范围被限定在合适且较为狭窄的范围(在本实施形态中是从下限开度MV0到全开状态的范围),因此,有助于提高室内膨胀阀41的过热度控制的控制性能。
(B)在本实施形态的空调装置1中,基于压缩机21吸入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i(在本实施形态中是基于压缩机21吸入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i是否小于规定值)来检测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因此,还可针对潮湿压缩来保护压缩机21。
(4)变形例1
在上述本实施形态中,在过热度控制的步骤S4(参照图3)中,当判定为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时,是将室内膨胀阀41的下限开度从初始值MV0一次性地变更为比MV0小的MV1,但也可如图4所示,在步骤S5中以使室内膨胀阀41的下限开度从初始值MV0逐级减小(例如像MV0→MV1→MV2→……那样)的形态进行变更,直到在步骤S4中不再判定为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
由此,与通过一次变更而使下限开度大幅度减小时相比,可减小各次变更下限开度时的变更幅度,从而不容易因下限开度的变更而引起过热度控制的紊乱等。
(5)变形例2
在上述实施形态和变形例1中,在过热度控制的步骤S4(参照图3或图4)中基于压缩机21吸入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i来检测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但也可不是基于过热度SHi而是基于压缩机21排出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o来对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进行检测。即,在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时,位于室内热交换器42下游侧的压缩机21形成潮湿压缩,压缩机21排出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o变小,因此,利用该现象来判定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更具体而言,在压缩机21排出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o小于规定值时(例如过热度SHo为0deg以下等时),判定为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在判定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时使用的压缩机21排出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o是通过将排出压力传感器30所检测出的排出压力Pd换算成制冷剂的饱和温度、并从排出温度传感器32所检测出的排出温度Td中减去该饱和温度而得到。
由此,与基于压缩机21吸入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i来检测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时一样,可检测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还可针对潮湿压缩来保护压缩机21。
另外,还可同时利用过热度SHi和过热度SHo来判定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例如,既可在重视压缩机21的保护时,在过热度SHi和过热度SHo中的任一方成为规定值以下时判定为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又可在重视室内膨胀阀41的过热度控制的控制性时,在过热度SHi和过热度SHo双方成为规定值以下时判定为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
(6)变形例3
在上述本实施形态和变形例1中,是在过热度控制的步骤S4(参照图3或图4)中基于压缩机21吸入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i来检测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但也可不是基于过热度SHi而是基于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来对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进行检测。即,在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时,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变小,因此,利用该现象来判定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更具体而言,在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小于规定值时(例如过热度SHr为0deg以下等时),判定为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
由此,与基于压缩机21吸入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i来检测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时一样,可检测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
另外,还可同时利用过热度SHi和过热度SHr来判定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例如,既可在重视压缩机21的保护时,在过热度SHi和过热度SHr中的任一方成为规定值以下时判定为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又可在重视室内膨胀阀41的过热度控制的控制性时,在过热度SHi和过热度SHr双方成为规定值以下时判定为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
另外,在上述变形例2中,是基于压缩机21排出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o来检测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但也可在此基础上同时利用过热度SHr或同时利用过热度SHi和过热度SHr来判定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
(7)变形例4
在上述本实施形态和变形例1中,在过热度控制的步骤S4(参照图3或图4)中,是基于压缩机21吸入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i来检测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但也不是基于过热度SHi而是基于室内膨胀阀41的开度MV来对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进行检测。即,在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时,室内膨胀阀41的开度MV稳定在下限开度,因此,利用该现象来判定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更具体而言,在室内膨胀阀41的开度MV为规定开度以下时(例如在开度MV成为下限开度后经过了规定时间等时),判定为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
由此,与基于压缩机21吸入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i来检测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时一样,可检测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
另外,还可同时利用过热度SHi和开度MV来判定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例如,既或在重视压缩机21的保护时,在过热度SHi和开度MV中的任一方成为规定值以下时判定为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又可在重视室内膨胀阀41的过热度控制的控制性时,在过热度SHi和开度MV双方成为规定值以下时判定为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
另外,在上述变形例2中,是基于压缩机21排出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o来检测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但也可在此基础上同时利用开度MV或同时利用过热度SHi和开度MV来判定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
另外,在上述变形例3中,是基于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来检测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但也可在此基础上同时利用开度MV、或同时利用过热度SHi和开度MV、或同时利用过热度SHo和开度MV、或同时利用过热度SHi和过热度SHo和开度MV来判定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
<第2实施形态>
图5是本发明第2实施形态的空调装置101的概略结构图。空调装置101是通过进行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运行而用于大楼等的室内制冷的装置。空调装置101主要包括:一个室外单元2;两个室内单元4、5;以及连接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4、5的作为制冷剂连通配管的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即,本实施形态的空调装置101的蒸汽压缩式制冷剂回路10由室外单元2、室内单元4、5以及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连接而成。在本实施形态中,室外单元2设置于大楼的屋顶等,室内单元4、5设置于室外单元2下方的室内。另外,室内单元4和室内单元5设置在相同的高度位置上(在此将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4、5之间的高低差设为高低差H)。
(室内单元)
室内单元4、5通过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与室外单元2连接,构成制冷剂回路110的一部分。
下面对室内单元4的结构进行说明。室内单元4主要具有构成制冷剂回路110的一部分的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b。该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b主要具有室内膨胀阀41和室内热交换器42。另外,由于室内单元4的结构与第1实施形态的室内单元4的结构相同,因此在此省略其说明。
下面对室内单元5的结构进行说明。室内单元5主要具有构成制冷剂回路110的一部分的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c。该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c主要具有室内膨胀阀51和室内热交换器52。由于室内单元5的结构与室内单元4的结构相同,因此对表示室内单元4各部分的40号段的符号分别标注50号段的符号而省略各部分的说明。
(室外单元)
室外单元2通过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与室内单元4、5连接,在与室内单元4、5之间构成制冷剂回路110。
下面对室外单元2的结构进行说明。室外单元2主要具有构成制冷剂回路110的一部分的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a。该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a主要具有:压缩机21、室外热交换器23、液体侧截止阀26和气体侧截止阀27。另外,由于室外单元2的结构与第1实施形态的室外单元2的结构相同,因此在此省略其说明。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的空调装置101中,用于控制室外单元2的室外侧控制部37可与用于控制室内单元4的室内侧控制部47、57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室外侧控制部37和室内侧控制部47、57构成了作为对空调装置101进行运行控制的运行控制装置的控制部108。
如图6所示,控制部108连接成可以接收各种传感器29~32、44、45、54、55的检测信号的状态,并连接成可以基于这些信号等来控制各种设备和阀21、28、41、43、51、53的状态。在此,图6是本实施形态的空调装置101的控制方框图。
(制冷剂连通配管)
制冷剂连通配管6、7是在将空调装置101设置于大楼等设置场所时在现场进行施工的制冷剂配管。
如上所述,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b、10c、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a以及制冷剂连通配管6、7连接而构成空调装置101的制冷剂回路110。本实施形态的空调装置101利用由室内侧控制部47、57和室外侧控制部37构成的控制部108进行制冷循环运行,像制冷运行和除湿运行那样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并使室内热交换器42、5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同时根据室内的温度设定等条件来控制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4、5的各设备。
(2)空调装置的动作
下面说明本实施形态的空调装置101的动作。
(制冷运行和除湿运行)
对于制冷运行和除湿运行中空调装置101的动作,因在室内单元4外还存在室内单元5,因此存在室内单元4和室内单元5双方都运行的情况以及只有室内单元4和室内单元5中的任一方运行的情况,但除了上述情况外,基本动作与第1实施形态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过热度控制)
在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并使室内热交换器42、5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制冷循环运行中,进行对室内膨胀阀41、51的开度MV进行控制的过热度控制,以使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即室内热交换器42、52的气体侧)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稳定在过热度目标值SHrs。下面,与第1实施形态的过热度控制一样,用图3说明该室内膨胀阀41、51的过热度控制。在此,图3是表示本实施形态的过热度控制的内容的流程图。另外,下面说明的是使室内单元4和室内单元5双方运行的场合,至于仅使室内单元4和室内单元5中的任一方运行的场合,由于成为基本控制对象的室内膨胀阀只有一个,因此,除了特殊场合之外,省略其说明。
首先,在步骤S1中,当判定为来自遥控器的运行指令等使空调装置101开始运行时,在步骤S2中将进行室内膨胀阀41、51的过热度控制时各室内膨胀阀41、51的下限开度设定成初始值MV0。在此,设定各室内膨胀阀41、51的下限开度是为了即使是在像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4、5之间的设置位置的高低差H极大时、或虽然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4、5之间的设置位置的高低差H不太大但因室外热交换器23的热源条件而使冷凝压力变得较高时那样、各室内膨胀阀41、51的前后差压变大的场合,也可防止各室内膨胀阀41、51在过热度控制时成为全闭状态。下限开度是指例如将室内膨胀阀41、51的开度在全闭状态下表示为0%而在全开状态下表示为100%时比0%大的开度,将室内膨胀阀41、51可动的开度范围限制在该开度以上。
接着,在步骤S3中,开始进行对各室内膨胀阀41、51的开度MV进行控制的过热度控制,以使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稳定在预先设定的过热度目标值SHrs。在此,由于各室内膨胀阀41、51处于其下限开度被限制在初始值MV0的状态,因此,各室内膨胀阀41、51的开度MV可在MV0到全开之间变化,以使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稳定在过热度目标值SHrs。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可通过从各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55所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To中减去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54所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Ti而得到。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虽未采用,但也可以设置对在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通过将该温度传感器所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从各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55所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To中减去,来得到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
接着,在步骤S4中,对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进行判定。在本实施形态中,基于压缩机21吸入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i来判定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即,在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时,位于室内热交换器42、52下游侧的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制冷剂也会成为接近潮湿状态的状态,因此,利用该现象来判定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更具体而言,在压缩机21吸入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i小于规定值时(例如过热度SHi为0deg以下等时),判定为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在判定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时使用的压缩机21吸入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i是通过将吸入压力传感器29所检测出的吸入压力Ps换算成制冷剂的饱和温度、并从吸入温度传感器31所检测出的吸入温度Ts中减去该饱和温度而得到。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室内单元4和室内单元5设置在相同的高度位置上,因此推定为在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时室内热交换器52出口处的制冷剂大多为潮湿状态。
另外,当在步骤S4中判定为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并非潮湿状态时,即使将各室内膨胀阀41、51的下限开度设定成初始值MV0,也可判断为满足可使过热度SHr稳定在过热度目标值SHrs的高低差H的条件,因此,在步骤S6、S7中,在各室内膨胀阀41、51的下限开度被设定成初始值MV0的状态下进行各室内膨胀阀41、51的过热度控制,直到来自遥控器的运行结束指令等使空调装置101的运行结束。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4中判定为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时,在步骤S5中将各室内膨胀阀41、51的下限开度从初始值MV0变更为比初始值MV0小的MV1。在此,减小各室内膨胀阀41、51的下限开度是因为:在各室内膨胀阀41、51的前后差压过大时,若下限开度保持初始值MV0,则在各室内单元4、5内会有超过所需能力的过剩量的制冷剂流过室内热交换器42、52,从而会形成很难使过热度SHr稳定在目标过热度SHrs的状态(即过热度SHr小于目标过热度SHrs的状态)。这样,通过在步骤S5中减小各室内膨胀阀41、51的下限开度,既可防止各室内膨胀阀41、51成为全闭状态,又可使各室内膨胀阀41、51在开度MV更小的范围内动作,从而可使过热度SHr稳定在目标过热度SHrs,因此,在步骤S6、S7中,在各室内膨胀阀41、51的下限开度被设定成比初始值MV0小的MV1的状态下进行各室内膨胀阀41、51的过热度控制,直到来自遥控器的运行结束指令等使空调装置101的运行结束。
另外,在步骤S5中,在将下限开度从初始值MV0变更为MV1后,也可通过用该MV1替换初始值MV0等来存储符合高低差H的条件的各室内膨胀阀41、51的下限开度。由此,在再次运行空调装置101时,在步骤S2中,从一开始就设定了符合高低差H的条件的各室内膨胀阀41、51的下限开度。
包括上面的过热度控制在内的空调装置101的运行控制由作为运行控制装置的控制部108来进行。
(3)空调装置的特征
本实施形态的空调装置101与第1实施形态的空调装置1不同,是多个(在此是两个)室内单元4、5与室外单元2连接的所谓的多联式空调装置,但由于室内单元4、5双方设置在相同的高度位置上,因此,从用室内膨胀阀进行的过热度控制的角度来看,与第1实施形态的空调装置1一样,会产生因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4、5之间的设置位置的高低差H大等引起的问题。因此,本实施形态的空调装置101也与第1实施形态的空调装置1一样,即使是在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4、5之间的设置位置的高低差H大的场合等,也可良好地控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
(4)变形例1
在上述本实施形态中,室内单元4和室内单元5设置在相同的高度位置上,从过热度控制的角度来看,会产生因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4、5之间的设置位置的高低差H大等而引起的问题,与此不同,即使是在多个室内单元之间(在此是室内单元4、5之间)的设置位置存在高低差H的场合,在像设置于下方的室内单元的室内膨胀阀(在此是室内单元5的室内膨胀阀51)的前后差压比设置于上方的室内单元的室内膨胀阀(在此是室内单元4的室内膨胀阀41)大时、或虽然室内膨胀阀(在此是室内单元4、5的室内膨胀阀41、51)的前后差压不太大、但多个室内单元(在此是室内单元4、5)中设置在最高位置上的室内单元(在此是室内单元4)的室内膨胀阀(在此是室内膨胀阀41)被控制成较小开度时那样,根据与设置在较高位置上的室内膨胀阀(在此是室内膨胀阀41)的开度之间的关系而使设置在较低位置上的室内单元(在此是室内单元5)的室内膨胀阀(在此是室内膨胀阀51)的开度成为极小的状态时,就会在多个室内单元中的设置在较低位置上的室内单元的室内膨胀阀的开度为极小的状态下进行过热度控制,从而会产生与因上述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4、5的设置位置的高低差H大等而引起的问题相同的问题。因此,在室内单元之间的设置位置存在高低差H时,也与上述实施形态一样地进行室内膨胀阀的过热度控制。
作为这种室内单元之间的设置位置存在高低差H时的具体例子,例如有:如图7所示的、室内单元4设置在室外单元2下方且室内单元5设置在室外单元2下方的场合(将室内单元4与室内单元5之间的高低差设为H);如图8所示的、室内单元4设置在室外单元2上方且室内单元5设置在室外单元2下方的场合(将室内单元4与室内单元5之间的高低差设为H);以及如图9所示的、室内单元4、5双方都设置在比室外单元2高的位置上且室内单元4设置在比室内单元5高的位置上的场合(将室内单元4与室内单元5之间的高低差设为H)。
下面用图3对这种室内单元之间的设置位置存在高低差H时的室内膨胀阀的过热度控制进行说明。
首先,在步骤S1中,当判定为因来自遥控器的运行指令等而使空调装置101开始运行时,在步骤S2中将用室内膨胀阀41、51进行过热度控制时各室内膨胀阀41、51的下限开度设定成初始值MV0。在此,设定各室内膨胀阀41、51的下限开度是为了即使是在室内单元4、5之间的设置位置的高低差H大且设置在下方的室内膨胀阀51的差压比室内膨胀阀41的前后差压大时、或因与设置在最高位置上的室内单元4的室内膨胀阀41的开度之间的关系而使设置在低位置上的室内单元5的室内膨胀阀5的开度成为极小的状态时,也可防止室内膨胀阀51在过热度控制时成为全闭状态。
接着,在步骤S3中,开始对各室内膨胀阀41、51的开度MV进行控制的过热度控制,以使各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稳定在预先设定的过热度目标值SHrs。
接着,在步骤S4中,对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进行判定。本变形例也与上述实施形态一样,基于压缩机21吸入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i来判定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即,在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时,位于室内热交换器42、52下游侧的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制冷剂也会成为接近潮湿状态的状态,因此,利用该现象来判定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更具体而言,在压缩机21吸入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i小于规定值时(例如过热度SHi为0deg以下等时),判定为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在判定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时使用的压缩机21吸入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i通过将吸入压力传感器29所检测出的吸入压力Ps换算成制冷剂的饱和温度、并从吸入温度传感器31所检测出的吸入温度Ts中减去该饱和温度而得到。在本变形例中,由于室内单元5设置在室内单元4的下方,因此实质上是对室内热交换器5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进行判定。
另外,当在步骤S4中判定为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并非潮湿状态时,即使将各室内膨胀阀41、51的下限开度设定成初始值MV0,也可判断为满足使过热度SHr稳定在过热度目标值SHrs的高低差H的条件,因此,在步骤S6、S7中,在各室内膨胀阀41、51的下限开度被设定成初始值MV0的状态下进行各室内膨胀阀41、51的过热度控制,直到因来自遥控器的运行结束指令等而使空调装置101的运行结束。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4中判定为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时,在步骤S5中将各室内膨胀阀41、51的下限开度从初始值MV0变更为比初始值MV0小的MV1。在此,减小各室内膨胀阀41、51的下限开度是因为:即使是在室内膨胀阀51的前后差压过大时、以及因与设置在高位置上的室内单元4的室内膨胀阀41的开度之间的关系而要使设置在低位置上的室内单元5的室内膨胀阀51的开度减小时,若下限开度保持初始值MV0,则在室内单元5内会有超过所需能力的过剩量的制冷剂流入各室内热交换器52,从而会形成很难使过热度SHr稳定在目标过热度SHrs的状态(即过热度SHr小于目标过热度SHrs的状态)。这样,通过在步骤S5中减小各室内膨胀阀41、51的下限开度,可防止室内膨胀阀51成为全闭状态,并可使室内膨胀阀51在开度MV更小的范围内动作,从而可使过热度SHr稳定在目标过热度SHrs,因此,在步骤S6、S7中,在各室内膨胀阀41、51的下限开度被设定成比初始值MV0小的MV1的状态下进行各室内膨胀阀41、51的过热度控制,直到因来自遥控器的运行结束指令等而使空调装置101的运行结束。
另外,在步骤S5中,在将下限开度从初始值MV0设定变更为MV1后,也可通过用该MV1替换初始值MV0等来存储符合高低差H的条件的各室内膨胀阀41、51的下限开度。由此,在再次运行空调装置101时,在步骤S2中,从一开始就设定了符合高低差H的条件的各室内膨胀阀41、51的下限开度。
在本变形例中与上述实施形态一样,是所谓的多联式空调装置,但由于在多个室内单元之间(在此是室内单元4、5之间)存在设置位置的高低差H,因此从室内膨胀阀的过热度控制的角度来看稍有不同。即,在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101中,当设置在下方的室内单元的室内膨胀阀(在此是室内单元5的室内膨胀阀51)的前后差压变大时,可防止设置在下方的室内膨胀阀51成为全闭状态。另外,当检测到设置在下方的室内热交换器5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时,通过减小下限开度,可防止室内膨胀阀51成为全闭状态,并可使室内膨胀阀51在开度MV更小的范围内动作,因此,即使当设置在下方的室内膨胀阀51的前后差压过大时,例如在最初设定的下限开度(在本实施形态中是初始值MV0)下在设置在下方的室内单元5中有超过所需能力的过剩量的制冷剂流过室内热交换器52、从而很难使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52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稳定时,也可良好地控制室内热交换器52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
(5)变形例2
在上述本实施形态和变形例1中,在过热度控制的步骤S4(参照图3)中,当判定为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时,是将各室内膨胀阀41、51的下限开度从初始值MV0一次性地变更为比MV0小的MV1,但也可与第1实施形态的变形例1一样,如图4所示,在步骤S5中使各室内膨胀阀41、51的下限开度以从初始值MV0逐级减小(例如像MV0→MV1→MV2→……那样)的形态变更,直到在步骤S4中不再判定为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
(6)变形例3
在上述实施形态和变形例1、2中,在过热度控制的步骤S4(参照图3或图4)中是基于压缩机21吸入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i来检测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但也可与第1实施形态的变形例2一样,不是基于过热度SHi而是基于压缩机21排出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o来对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进行检测。
另外,也可与第1实施形态的变形例2一样,通过同时利用过热度SHi和过热度SHo来判定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
(7)变形例4
在上述实施形态和变形例1、2中,在过热度控制的步骤S4(参照图3或图4)中是基于压缩机21吸入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i来检测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但也可与第1实施形态的变形例3一样,不是基于过热度SHi而是基于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来对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进行检测。
在此,在像本实施形态和变形例1、2那样设置多个(在此是室内单元4、5两个)室内单元时,也可仅使被检测到室内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的那个室内单元的室内膨胀阀减小下限开度。在本实施形态和变形例1、2中,推定为设置在室内单元4下方的室内单元5的室内热交换器5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但在像本变形例那样基于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来检测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时,由于可确定仅有室内单元5的室内热交换器5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因此,例如也可在不变更室内单元4的室内膨胀阀41的下限开度的情况下仅使室内单元5的室内膨胀阀51减小下限开度。
另外,与第1实施形态的变形例3一样,还可同时利用过热度SHi和过热度SHr来判定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例如,既可在重视压缩机21的保护时在过热度SHi和过热度SHr中的任一方成为规定值以下时判定为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又可在重视室内膨胀阀41、51的过热度控制的控制性时在过热度SHi和过热度SHr双方都成为规定值以下时判定为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由于在同时利用过热度SHi时也可基于过热度SHr来确定作为下限开度变更对象的室内膨胀阀,因此,与上述一样,也可仅使被确定为只有室内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的那个室内单元的室内膨胀阀减小下限开度。
另外,在上述变形例3中是基于压缩机21排出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o来检测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但也可在此基础上同时利用过热度SHr或同时利用过热度SHi和过热度SHr来判定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不过,即使在同时利用过热度SHo时,也可基于过热度SHr来确定成为下限开度变更对象的室内膨胀阀,因此,与上述一样,也可仅使被确定为只有室内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的那个室内单元的室内膨胀阀减小下限开度。
(8)变形例5
在上述本实施形态和变形例1、2中,在过热度控制的步骤S4(参照图3或图4)中,是基于压缩机21吸入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i来检测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但也可与第1实施形态的变形例4一样,不是基于过热度SHi而是基于室内膨胀阀41、51的开度MV来对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进行检测。
在此,在像本实施形态和变形例1、2那样设置多个(在此是两个室内单元4、5)室内单元时,也可仅使被检测到室内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的那个室内单元的室内膨胀阀减小下限开度。在本实施形态和变形例1、2中,推定为设置在室内单元4下方的室内单元5的室内热交换器5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但在像本变形例那样基于室内膨胀阀41、51的开度MV来检测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时,由于可确定仅有室内单元5的室内热交换器5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因此,例如也可在不变更室内单元4的室内膨胀阀41的下限开度的情况下仅使室内单元5的室内膨胀阀51减小下限开度。
另外,与第1实施形态的变形例4一样,还可同时利用过热度SHi和开度MV来判定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例如,既可在重视压缩机21的保护时在过热度SHi和开度MV中的任一方成为规定值以下时判定为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又可在重视室内膨胀阀41、51的过热度控制的控制性时在过热度SHi和开度MV双方都成为规定值以下时判定为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不过,即使在同时利用过热度SHi时也可基于开度MV来确定成为下限开度变更对象的室内膨胀阀,因此,与上述一样,也可仅使被确定为仅有室内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的那个室内单元的室内膨胀阀减小下限开度。
另外,在上述变形例3中,是基于压缩机21排出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o来检测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但也可在此基础上同时利用开度MV或同时利用过热度SHi和开度MV来判定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不过,即使在同时利用过热度SHo时,也可基于开度MV来确定成为下限开度变更对象的室内膨胀阀,因此,与上述一样,也可仅使被确定为仅有室内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的那个室内单元的室内膨胀阀减小下限开度。
另外,在上述变形例4中,是基于室内热交换器42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r来对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进行检测,但也可在此基础上同时利用开度MV、或同时利用过热度SHi和开度MV、或同时利用过热度SHo和开度MV、或同时利用过热度SHi和过热度SHo和开度MV,来判定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不过,即使在同时利用过热度SHr时也可基于开度MV来确定成为下限开度变更对象的室内膨胀阀,因此,与上述一样,也可仅使被确定为仅有室内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的那个室内单元的室内膨胀阀减小下限开度。
<其它实施形态>
上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了说明,但具体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可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例如,上述实施形态及其变形例是将本发明应用于可像制冷运行和除湿运行那样进行使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并使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制冷循环运行的所谓制冷专用的空调装置中的例子,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将本发明应用于可在制冷运行与供暖运行之间切换的空调装置以及可同时进行制冷运行和供暖运行的空调装置中。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采用本发明,在利用膨胀阀对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出口过热度进行控制的分体式空调装置中,即使是在室外单元与室内单元之间的设置位置高低差大的场合以及设置多个室内单元时室内单元之间存在设置位置高低差的场合,也可良好地控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

Claims (5)

1.一种空调装置(1、101),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冷剂回路(10、110),该制冷剂回路(10、110)由具有压缩机(21)和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外单元(2)以及具有膨胀阀(41、51)和室内热交换器(42、52)的室内单元(4、5)连接而构成;以及
运行控制装置,该运行控制装置可一边进行控制所述膨胀阀开度的过热度控制以使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稳定,一边进行使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并使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制冷循环运行,
所述运行控制装置对所述膨胀阀设定下限开度来进行所述过热度控制,并在检测到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制冷剂为潮湿状态时减小所述下限开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1、101),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控制装置基于所述压缩机(21)吸入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来检测所述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1、101),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控制装置基于所述压缩机(21)排出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来检测所述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1、101),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控制装置基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来检测所述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1、101),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控制装置基于所述膨胀阀(41、51)的开度来检测所述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是否为潮湿状态。
CNA2007800053435A 2006-02-17 2007-02-14 空调装置 Pending CN10138486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41212A JP2007218532A (ja) 2006-02-17 2006-02-17 空気調和装置
JP041212/2006 2006-02-1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84864A true CN101384864A (zh) 2009-03-11

Family

ID=383715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800053435A Pending CN101384864A (zh) 2006-02-17 2007-02-14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020395B2 (zh)
EP (1) EP1988346A4 (zh)
JP (1) JP2007218532A (zh)
KR (1) KR20080096821A (zh)
CN (1) CN101384864A (zh)
WO (1) WO200709434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33041A (zh) * 2014-02-12 2015-08-12 海尔集团公司 一种多联空调管路平衡方法及多联空调
CN105283331A (zh) * 2013-09-04 2016-01-27 翰昂系统株式会社 车用空调系统以及用于控制该车用空调系统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96426B2 (ja) * 2005-09-21 2010-12-08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熱源装置
DE102007015185B4 (de) * 2007-03-29 2022-12-29 Valeo Klimasysteme Gmbh Klimaanlag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4225357B2 (ja) * 2007-04-13 2009-02-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充填装置、冷凍装置及び冷媒充填方法
JP2009133572A (ja) * 2007-11-30 2009-06-18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
US8156750B2 (en) * 2008-07-29 2012-04-17 Agri Control Technologies, Inc. Dynamic superheat control for high efficiency refrigeration system
JP4497234B2 (ja) * 2008-07-29 2010-07-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5659560B2 (ja) * 2010-05-28 2015-01-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9435551B2 (en) 2011-09-15 2016-09-06 Khanh Dinh Dehumidifier dryer using ambient heat enhancement
KR101852374B1 (ko) * 2012-01-20 2018-04-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실외 열교환기
JP6124818B2 (ja) * 2014-03-03 2017-05-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8063056A (ja) * 2015-02-27 2018-04-19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930127B2 (ja) * 2017-02-13 2021-09-01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装置
JP7224433B2 (ja) * 2019-02-22 2023-02-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86960B2 (ja) * 1985-01-30 1994-11-0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冷媒流量制御装置
JPS61202056A (ja) * 1985-02-28 1986-09-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式の膨張弁を備えた冷凍機
JPH0762569B2 (ja) * 1988-08-19 1995-07-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運転制御装置
JPH05322350A (ja) * 1992-05-22 1993-12-07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多室形空気調和機の冷媒制御装置
JPH07269977A (ja) * 1994-03-29 1995-10-20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多室型空気調和機の電動膨張弁制御装置
JP3473357B2 (ja) * 1997-05-21 2003-12-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H11159893A (ja) 1997-12-01 1999-06-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動膨張弁の全閉開度検知装置を備えた冷凍サイクル
JP3641133B2 (ja) * 1998-05-08 2005-04-20 松下エコ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多室型空気調和装置
JP3327215B2 (ja) * 1998-07-22 2002-09-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冷媒充填量決定方法
JP3646668B2 (ja) 2001-05-22 2005-05-1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KR100484813B1 (ko) * 2002-09-13 2005-04-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히트펌프 시스템의 전자팽창밸브
KR100484869B1 (ko) * 2003-01-13 2005-04-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히트펌프 시스템의 운전제어방법
JP3757967B2 (ja) * 2003-08-25 2006-03-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83331A (zh) * 2013-09-04 2016-01-27 翰昂系统株式会社 车用空调系统以及用于控制该车用空调系统的方法
CN104833041A (zh) * 2014-02-12 2015-08-12 海尔集团公司 一种多联空调管路平衡方法及多联空调
CN104833041B (zh) * 2014-02-12 2018-08-14 海尔集团公司 一种多联空调管路平衡方法及多联空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80096821A (ko) 2008-11-03
US20090019872A1 (en) 2009-01-22
US8020395B2 (en) 2011-09-20
EP1988346A4 (en) 2011-02-23
EP1988346A1 (en) 2008-11-05
WO2007094343A1 (ja) 2007-08-23
JP2007218532A (ja) 2007-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84864A (zh) 空调装置
CN106958958B (zh) 空气调节装置
US9239175B2 (en) Air conditioner and heat source unit with other unit start up control
EP3312528B1 (en) Air conditioner
CN101512246B (zh) 制冷装置
CN101512245B (zh) 制冷装置
JP2008064439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5448566B2 (ja) マルチ空気調和機
JP2015117854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733424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8241065A (ja) 冷凍装置及び冷凍装置の油戻し方法
JP5138292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1242097A (ja) 冷凍装置
JP2017142017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7376807B2 (ja) 装置評価システム及び装置評価方法
KR101485848B1 (ko)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의 제어방법
CN104864517A (zh) 空气调节装置
JP6728749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63844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5578914B2 (ja) マルチ形空気調和装置
KR102207235B1 (ko)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JP6737053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879324B2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6740830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H10300255A (ja) 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