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84152A - 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84152A
CN101384152A CNA2007100770228A CN200710077022A CN101384152A CN 101384152 A CN101384152 A CN 101384152A CN A2007100770228 A CNA2007100770228 A CN A2007100770228A CN 200710077022 A CN200710077022 A CN 200710077022A CN 101384152 A CN101384152 A CN 1013841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conducting piece
heat pipe
abstractor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07702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84152B (zh
Inventor
吴宜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g Jun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Fuzhu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g Jun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Fuzhu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g Jun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Fuzhu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g Jun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71007702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384152B/zh
Publication of CN1013841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841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841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8415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热管、一由若干散热鳍片组成的散热鳍片组,该散热装置还包括一连接该热管与散热鳍片组的导热件,该导热件设有凹槽以收容热管,该导热件沿热管轴向跟随式延伸。进一步地,该散热装置还包括一基板,该基板连接所述热管及一电子元件,以对该电子元件进行散热。所述散热装置通过导热件与热管、散热鳍片组的充分接触,使散热装置快速地对电子元件进行散热并节省了材料。

Description

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是指一种用于电子元件散热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中央处理器的运算速度越来越快,其产生的热量也越来越多,而过多的热量若不及时排出,将严重影响中央处理器运行时的稳定性。为此,业界通常在中央处理器顶面装设一散热装置,以协助排除热量。
现有散热装置往往包括一散热体,该散热体包括一具有一定厚度的板状金属导热底座以接触中央处理器,若干散热鳍片形成于该底座上。由于该底座是实体金属,其尺寸往往很大才得以接触所有鳍片,容易导致散热装置加重,导致热量集中在中央处理器的发热带处,从而影响该散热装置的整体散热效果。另一现有散热装置采用一热管嵌入底座中,将底板靠近中央处理器的热量传至底板的周围部分再传至散热鳍片。但是,底板离热管较远的部分传热效率很低,底板材料的不到有效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传热快、节省材料的散热装置。
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热管、一由若干散热鳍片组成的散热鳍片组,该散热装置还包括一连接该热管与散热鳍片组的导热件,该导热件设有凹槽以收容热管,该导热件沿热管轴向跟随式延伸。
进一步地,该散热装置还包括一基板,该基板连接所述热管及一电子元件,以对该电子元件进行散热。
本发明散热装置通过导热件与热管、散热鳍片组的充分接触,使散热装置快速地对电子元件进行散热,并且由于导热件沿热管轴向跟随式延伸,减少了导热件的材料的浪费而使整个散热装置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散热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图1散热装置倒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2散热装置的组合图。
图4是本发明散热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图4散热装置倒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5散热装置的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和图2,为本发明散热装置的第一实施例。该散热装置用于安装于一电路板(图未示)上,以对该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图未示)如中央处理器进行散热。该散热装置包括一用于与中央处理器接触的基板10、一散热鳍片组20、一导热件组30连接在散热鳍片组20的底部以及一热管组40连接基板10与导热件组30。该散热装置还包括二固定件50焊接在散热鳍片组20的相对两侧,用以将散热装置固定在中央处理器上。
基板10为矩形薄板状,其由导热性佳的金属材料做成,如铜或铝。该基板10具有一平整的底面以直接接触中央处理器的上表面,一与底面相对的顶面110。该基板在顶面110上设有二平行的直沟槽116结合热管组40。在本实施例中,基板10大于且覆盖中央处理器的上表面而不超出散热鳍片组20的底部边缘。
散热鳍片组20包括若干第一散热鳍片22与若干第二散热鳍片24。其中第一散热鳍片22位于第二散热鳍片24的两侧中部位置处。每一第一、第二散热鳍片22、24由金属薄片构成。第二散热鳍片24夹设于第一散热鳍片22之间,且第一、第二散热鳍片22、24相互平行。第二散热鳍片24纵长超出第一散热鳍片22,因此散热鳍片组20在四角落上设有四缺口(图未标)。每一第一、第二散热鳍片22、24的顶部边缘、底部边缘垂直延伸一折缘270。第一、第二散热鳍片22、24顶部、底部的折缘270相互抵接共同形成散热鳍片组20的顶面(图未标)和底面280。
热管组40包括第一热管41与第二热管42,这些第一、第二热管41、42分别连接第一、第二导热件31、32,并连接基板10。第一热管41具有U型结构,与第一导热件31的形状对应。第一热管41具有一吸热部414、一放热部418及一连接吸热部414与放热部418的连接部416。第二热管42的结构与第一热管41的结构相似。第二热管42具有一吸热部424、一放热部428及连接部426。在第一热管41与第二热管42中,放热部418、428比吸热部414、424长。
导热件组30包括一第一导热件31与第二导热件32。第一、第二导热件31、32沿第一、第二热管41、42轴向跟随式延伸,也就是说,不论第一、第二热管41、42的形状怎么变化,第一、第二导热件31、32的中心线亦对应着第二热管41、42的轴线延伸,且第一、第二导热件31、32的两侧边缘的形状与其所接触的第一、第二热管41、42部分的形状相同。第一、第二导热件31、32的横向宽度较第一、第二热管41、42的直径大,在本实例中第一、第二导热件31、32的横向宽度较第一、第二热管41、42的直径大1-3毫米为较佳。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第二导热件31、32对应第一、第二热管41、42呈U型设置。第一、第二导热件31、32具有一平整的顶面,该顶面与散热鳍片组20的底面280结合。第一、第二导热件31、32分别具有一底面310、320。第一、第二导热件31、32在各自的底面310、320上设有一U型的沟槽315、325以对应收容第一、第二热管41、42。第一导热件31具有相隔平行的第一、第二传热段314、318及一连接段316垂直连接第一、第二传热段314、318的同一侧端。第二导热件32具有与第一导热件31相似的结构,同样具有相隔平行的第一、第二传热段324、328及一连接段326。其中在第一、第二导热件31、32中,第二传热段318、328均比第一传热段314、324长。
每一固定件50为矩形薄板状,其厚度与基板10相近。每一固定件50呈“【”状设置。每一固定件50包括一主体部(图未标)及与主体部两端连接的二固定板(图未标)。每一固定件50的一固定板与主体部连接处内侧为弧形内弯,另一固定板与主体部垂直连接。每一固定件50的固定板设有一固定孔以将散热装置固定在电路板上。
请同时参阅图3,组装时,将固定板50焊接在散热鳍片组20的底面280相对两侧,其中这些固定板50的一共四通孔55对应于散热鳍片组20的四缺口,因此固定结构(如螺钉)可以固定板50的通孔55穿过并且留置在散热鳍片20的缺口上。第一、第二导热件31、32的顶面与散热鳍片组20的底面280结合在一起,其中第一传热段314、318安置于散热鳍片组20的底面280的中部,第二传热段324、328安置于底面280的两侧,并平行靠近固定板50的主体部。第一、第二导热件31、32的开口相对并且相互交错,即第一导热件31的第一传热段314置于第二导热件32的第一传热段324、第二传热段328之间;第二导热件32的第一传热段324置于第一导热件31的第一传热段314、第二传热段318之间。第一、第二导热件31、32的第一、第二传热段314、318、324、328均垂直于散热鳍片22。
第一、第二热管41、42分别对应焊接在第一、第二导热件31、32的沟槽315、325中。第一、第二热管41、42的吸热部414、424对应焊接在第一、第二导热件31、32的第一传热段314、324上,而放热部418、428对应焊接在第二传热段318、328上。基板10同时焊接在第一、第二导热件31、32的第一传热段314、324上,其沟槽116与第一、第二导热件31、32的沟槽315、325共同组成通道以容置第一、第二热管41、42的吸热部414、424。第一、第二热管41、42的连接部416、426与放热部418、428超出基板10的相对两侧。
使用时,该散热装置的基板10的底面120直接与中央处理器接触。该中央处理器产生的热量由基板10吸收。基板10吸收的热量一部分传递至第一、第二热管41、42与基板10接触的部分,并迅速传递至第一、第二热管41、42的其他部分。进而,第一、第二热管41、42所吸收的热量通过第一、第二导热件31、32传递至散热鳍片组20。最后,这些传递至散热鳍片组20的热量散发至空气中,从而实现对中央处理器的散热。
由于在第一、第二热管41、42与散热鳍片组20之间设置有第一、第二导热件31、32,可以使第一、第二热管41、42与导热件31、32,第一、第二导热件31、32与散热鳍片组20之间充分接触,很好地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热管直接焊接在散热鳍片上时容易出现的接触不充分的问题。同时,由于第一、第二导热件31、32的形状跟随第一、第二热管41、42的形状,使得散热装置节省了远离第一、第二热管41、42的导热件的材料,提高了散热装置的材料利用率。
请参阅图4-6,为本发明散热装置的第二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该散热装置包括一基板10a、一散热鳍片组20、一导热件组30a、一热管组40a,以及二固定件50。其中,散热鳍片组20与固定件5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散热装置的散热鳍片组20与固定件50相同。基板10a与第一实施例的基板10大致相同,只是基板10a的沟槽116a具有一平整的底部,二基板10的沟槽116为半圆弧状。热管组40a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热管组40大致相同,不同的是热管组40a的第一、第二热管41a、42a为压扁的热管。第一、第二热管41a、42a同样具有连接基板10a的吸热部414a、424a、连接导热件组30a的放热部418a、428a,以及连接部416a、426a。导热件组30a包括第一、第二导热件31a、32a。第一、第二导热件31a、32a在本实施例中呈L型设置,对应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第二导热件31、32的第二传热段318、328以及连接段316、326靠近传热段318、328的部分。第一、第二导热件31a、32a上设有沟槽315a、325a,该沟槽315a、325a均具有平整的底面以对应热管组40a压平的底面。
可以理解地,第二实施例散热装置的L型导热件30a可与第一实施例的U型导热件30交替使用。同理,第二实施例中的热管组40a也可与第一实施例的热管组40交替使用。

Claims (13)

1.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热管、一由若干散热鳍片组成的散热鳍片组,其特征在于:该散热装置还包括一连接该热管与散热鳍片组的导热件,该导热件设有凹槽以收容热管,该导热件沿热管轴向跟随式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一基板,该基板连接所述热管及一电子元件,以对该电子元件进行散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侧边缘形状与所接触的热管段延伸形状相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的横向宽度较热管直径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的横向宽度较热管直径大1-3毫米。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呈U设置,所述热管的包括一连接所述基板的吸热部、一平行所述吸热部的放热部及一连接吸热部和放热部的连接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与热管的形状对应呈U型设置。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与热管的放热部及部分连接部形状对应呈L型设置。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另一热管及另一导热件,该另一热管呈U型设置且与所述热管的开口方向相对,该另一导热件沿另一热管轴向跟随式延伸。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导热件的顶表面均小于该散热鳍片组的底面。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热管及导热件均置于所述散热鳍片组的同一侧面。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为压扁热管。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二固定件焊接在散热鳍片组的底面相对两侧,每一固定件呈“【”状设置,每一固定件包括一中心板及与主体部两端连接的二固定板,每一固定件的一固定板与中心板连接处内侧为弧形内弯,另一固定板与中心板垂直连接。
CN2007100770228A 2007-09-07 2007-09-07 散热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8415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0770228A CN101384152B (zh) 2007-09-07 2007-09-07 散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0770228A CN101384152B (zh) 2007-09-07 2007-09-07 散热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84152A true CN101384152A (zh) 2009-03-11
CN101384152B CN101384152B (zh) 2011-07-27

Family

ID=404636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77022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84152B (zh) 2007-09-07 2007-09-07 散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384152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32221A (zh) * 2009-06-23 2010-12-29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方法
WO2015139271A1 (zh) * 2014-03-20 2015-09-24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WO2024099236A1 (zh) * 2022-11-11 2024-05-16 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车载热管散热控制器和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73700B1 (en) * 2001-06-18 2002-04-16 Inventec Corporation Heat sink modular structure inside an electronic product
CN100444364C (zh) * 2005-09-02 2008-12-17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热管散热装置
US7100681B1 (en) * 2005-10-31 2006-09-05 Foxconn Technology Co., Lt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having heat pipe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32221A (zh) * 2009-06-23 2010-12-29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方法
WO2015139271A1 (zh) * 2014-03-20 2015-09-24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05340075A (zh) * 2014-03-20 2016-02-17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US9768096B2 (en) 2014-03-20 2017-09-19 Huawei Device Co., Ltd. Mobile terminal
WO2024099236A1 (zh) * 2022-11-11 2024-05-16 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车载热管散热控制器和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84152B (zh) 2011-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143590A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CN101384152B (zh) 散热装置
TWI334529B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CN210200705U (zh) 高效散热模组
CN101291572B (zh) 散热装置
CN208589434U (zh) 一种柔性膜片散热器
CN201315729Y (zh) 散热底板结构及其散热器
CN208480040U (zh)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电路板
CN101141865B (zh) 散热装置
TWI296367B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CN2444385Y (zh) 散热板导热装置
CN2519410Y (zh) 散热模组
TWM325536U (en) Heat dissipater
CN2609186Y (zh) 底座带导热管及铜片的散热器装置
CN214256941U (zh) 一种散热器及电源
CN2681344Y (zh) 散热装置组合
CN214960711U (zh) 一种热管散热装置
CN214125830U (zh) 一种散热器及散热元件
CN100481408C (zh) 散热装置
TWI330315B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CN2814668Y (zh) Cpu散热器及其底板
TWI334527B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CN201018741Y (zh) 散热模块结构
CN2704113Y (zh) 多热源散热装置
TWI310896B (en) Thermal modu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727

Termination date: 20140907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