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64066A -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64066A CN101364066A CNA2008101453361A CN200810145336A CN101364066A CN 101364066 A CN101364066 A CN 101364066A CN A2008101453361 A CNA2008101453361 A CN A2008101453361A CN 200810145336 A CN200810145336 A CN 200810145336A CN 101364066 A CN101364066 A CN 10136406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mage
- unit
- forming apparatus
- image forming
- view dat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03G15/04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illumination or exposur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0—Picture signal circuits
- H04N1/401—Compensating positionally unequal response of the pick-up or reproducing head
- H04N1/4015—Compensating positionally unequal response of the pick-up or reproducing head of the reproducing hea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0—Picture signal circuits
- H04N1/409—Edge or detail enhancement; Noise or error suppression
- H04N1/4092—Edge or detail enhancem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4—Arrangements for exposing and producing an image
- G03G2215/0426—Editing of the image, e.g. adding or dele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ax Reproducing Arrangements (AREA)
- Laser Beam Printer (AREA)
- Exposure Or Original Feed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该图像形成设备具有:图像承载体,其承载静电潜像;充电单元,对图像承载体的表面充电;曝光单元,通过将光照射到图像承载体的被充电表面上来形成静电潜像;显影单元,用显影材料来使在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以及转印单元,将显影剂图像转印到打印材料上。所述设备还具有:图像校正单元,校正输入到曝光单元的图像数据,以便补偿因曝光单元的形状引起的显影剂图像的变形;以及平滑处理单元,通过控制曝光单元以便相对于经校正的图像数据的白图像区域来填充尺寸小于一个像素的点,以执行图像的平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0002]迄今为止,已经使用了通过将激光照射在感光鼓上来执行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设备。当以这种方式使用激光光学系统时,例如由于诸如光学部件的机械精度误差或组装和安装期间的装配误差之类的原因,存在某些问题。例如,在感光鼓上扫描的激光的扫描线的起始位置被移位。此外,可能不能实现期望的放大倍率,扫描线可能在感光鼓上倾斜、弯曲或变形。关于这其中的写入位置和放大倍率校正,迄今已采用了涉及检测误差并电气地执行校正的技术。但是,由于这种方式的电气校正难以用于扫描线中的倾斜或扭曲,所以常规上已经使用高质量的光学部件执行校正以便不产生倾斜和扭曲。因此,具有昂贵配置的设备是必要的,此外,组装期间需要精密微调,这导致增加的工时,从而引起更高的生产成本。
[0003]关于这些问题,日本专利特许公开No.2004-170755(第13页,图1)提出一种方法,其中在主扫描方向上的至少三个或更多个位置的多个点处检测配准,并改变图像数据以便校正已经根据所检测的配准而计算出的、在该主扫描方向上的诸如倾斜或弯曲之类的扭曲。这里,也关于副扫描方向上的一个或更少像素的校正,以同样的方式根据检测配准的结果来检测写入位置,并改变图像数据以便校正已被检测出的副扫描方向写入位置。通过利用已经以这种方式被改变的图像数据来执行图像形成,可以对扫描线上的倾斜或扭曲执行位置校正,而不使用昂贵的光学部件或不执行精密调节程序,由此使得能够以低成本提供高图像质量图像形成设备。
[0004]不幸的是,在上述专利文件中指示的配置的情形中,必须提供用于主扫描方向上的至少三个位置的多个配准检测单元,因此存在设备本身的成本大大增加的问题。
[0005]此外,虽然通过从检测配准模式的结果导出扫描线上的倾斜/扭曲,来对图像数据执行校正,但存在这样的情形,其中依赖于扫描线上的倾斜和扭曲的形状而在主扫描方向上粗略地检测校正位置,并且无法最佳地执行校正。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实现高质量的图像形成,而不在组装时使用昂贵的光学部件或精密微调来执行校正,即使存在光学系统的扫描线的倾斜或扭曲等。
[0007]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具有:图像承载体,其在表面上承载与图像数据相应的静电潜像;充电单元,其被配置为对图像承载体的表面充电;曝光单元,其被配置为通过将与图像数据相应的光照射到图像承载体的被充电表面上来形成静电潜像;显影单元,其被配置为使用显影材料来使在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以及转印单元,其被配置为将在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上形成的显影剂图像转印到打印材料上,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校正单元,其被配置为校正输入到曝光单元的图像数据,以便补偿因曝光单元的形状引起的显影剂图像的变形;以及平滑处理单元,其被配置为通过控制曝光单元以便相对于经图像校正单元校正的图像数据的白图像区域(white image region)来填充尺寸小于一个像素的点,以执行图像的平滑。
[0008]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的控制方法,该图像形成设备具有:图像承载体,其在表面上承载与图像数据相应的静电潜像;充电单元,其被配置为对图像承载体的表面充电;曝光单元,其被配置为通过将与图像数据相应的光照射到图像承载体的被充电表面上来形成静电潜像;显影单元,其被配置为使用显影材料来使在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以及转印单元,其被配置为将在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上形成的显影剂图像转印到打印材料上,该图像形成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图像校正,其中,校正被输入到曝光单元的图像数据以便补偿因曝光单元的形状引起的显影剂图像的变形;以及平滑处理,其中,通过控制曝光单元以便相对于通过图像校正而校正的图像数据的白图像区域来填充尺寸小于一个像素的点,以执行图像的平滑。
[0009]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将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示范性实施例的说明而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概略截面图。
[0011]图2是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概略截面图。
[0012]图3是关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信号处理单元的流程图。
[0013]图4是根据常规技术的激光光学系统的示意图。
[0014]图5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激光光学系统的示意图。
[0015]图6是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0016]图7是示出扫描线轮廓(profile)的示意图。
[0017]图8A是计算第一校正数据的流程图。
[0018]图8B是用于描述扫描线轮廓的近似处理的图。
[0019]图8C是用于描述导出偏移点的处理的图。
[0020]图9A是示出第一校正中使用的缓冲存储器的配置的图。
[0021]图9B是示出第一校正的概略图。
[0022]图10A是示出第一校正中使用的缓冲存储器的配置的图。
[0023]图10B是示出第二校正的流程的流程图。
[0024]图11是示出在第二校正中使用的平滑模式的图。
[0025]图12A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校正的示例绘图的图。
[0026]图12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校正的示例绘图的图。
[0027]图12C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校正的示例绘图的图。
[0028]图12D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校正的示例绘图的图。
[0029]图13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第二校正的概略图。
[0030]图14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第二校正中使用的多个平滑模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现在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有特别说明,否则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的相对排列、数值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32]第一实施例
设备配置
作为可以应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例,给出关于图1和图2所示的两种类型的复印机100和200的说明。图1和2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复印机100和200的内部配置的图。应注意到,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不限于这些复印机,本发明还可以应用于打印机和传真机,或具有这些功能的组合的多功能外围设备。
[0033]在图1所示的复印机100的读取单元11中,放在原件台玻璃13上的原件G被光源照射,并且其反射光经由光学系统在CCD传感器上形成图像。CCD传感器利用CCD线传感器(line sensor)组中的每个线传感器来生成红色、绿色和蓝色分量信号,在该CCD线传感器组中,红色、绿色和蓝色线传感器布置成三行。这些读取光学系统单元通过在箭头所示的方向上进行扫描,将原件转换成对于每条线的电信号数据行。通过CCD传感器获取的图像信号在未示出的读取器图像处理单元中经受图像处理之后,被作为图像数据发送到打印机单元12。
[0034]在打印机单元12中,感光鼓4作为用于在其表面上承载与图像数据相应的静电潜像的图像承载体,以预定的角速度如箭头所示地旋转。而且,感光鼓4的表面被作为充电单元的充电器8均匀地充电。然后,通过使用曝光装置40作为响应于来自读取单元11的图像数据来执行开/关控制的曝光单元,来曝光和扫描激光束L,从而依照图像数据在感光鼓4上形成静电潜像。作为显影单元,显影器3通过使作为显影材料的调色剂被提供给已经在感光鼓4的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来形成显影剂图像。将现在可见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作为如下转印单元的中间转印构件5上,该转印单元可旋转地进行驱动,同时以预定压力按压感光鼓4。此后,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已经从馈送单元馈送的打印材料6上,并且打印材料6上所转印的调色剂图像经受定影单元7执行的定影处理,然后将记录材料6排出到设备外面。
[0035]图2所示的复印机200是级联型图像形成设备,并且与图1所示的复印机100不同的是,被配置为具有排列起来的与每种颜色相应的处理盒20Y、20M、20C和20K。除了具有多个处理盒这一点之外,其具有与图1所示的复印机100相同的配置,因此,相同的符号应用于相同的结构元件,并省略其说明。
[0036]包含在处理盒20Y至20K中的充电器8Y、8M、8C和8K是辊式充电器并通过施加偏压来均匀地对各个感光鼓4Y、4M、4C和4K的表面充电为负极性。通过包含在作为曝光单元的曝光装置40中的激光驱动器和激光源将图像数据转换为激光,并且使用多面镜来反射激光,从而使其照射到被均匀充电的感光鼓4Y至4K上。在其上已通过激光扫描形成了潜像的感光鼓4Y至4K在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上旋转。
[0037]黄色调色剂显影器3Y、品红色调色剂显影器3M、青色调色剂显影器3C和黑色调色剂显影器3K分别布置在处理盒20Y至20K中。
[0038]这里,作为示例,对使用处理盒20Y的图像形成处理给出具体说明。处理盒20Y的感光鼓4Y的表面被充电器8Y均匀地充电(在本实施例中为例如-500V)。接下来,通过其中响应于第一颜色的图像数据来执行开/关控制的曝光装置40Y来执行曝光和扫描,并且在感光鼓4Y上形成第一颜色的静电潜像(在本实施例中为约-150V)。通过包含第一颜色黄色调色剂(负极性)的黄色显影器3Y来使第一颜色静电潜像显影并变得可见。已经变得可见的第一调色剂图像在感光鼓4Y与中间转印构件5之间的夹持单元处经受到中间转印构件5上的一次转印,该中间转印构件5被压靠在感光鼓4Y上并且以基本等于感光鼓4Y的周缘速度的速度被旋转地驱动。通过压靠在感光鼓4Y上的清洁刮板9Y刮去在一次转印期间残留在感光鼓4Y上而没有被转印到中间转印构件5的调色剂,并将其收集在废弃调色剂容器(未示出)中。
[0039]通过其它处理盒20M、20C和20K也执行与以上相同的处理,随后,在来自每个处理盒的不同颜色调色剂的调色剂图像被连续地转印并层叠到中间转印构件5上之后,它们一起经受到打印材料6上的二次转印,该打印材料是从馈送单元馈送的。在此转印之后,通过用定影单元7执行定影处理,将打印材料6排出到设备外面,以成为全色印刷品。
[0040]图3是用于描述包含在读取单元11中的图像处理单元的内部配置的图。已被CCD301读取的原件图像的亮度信号被输入到A/D转换单元302并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亮度信号被发送到阴影(shading)单元303,并且因CCD元件的灵敏度不均匀性引起的光功率差经受阴影校正。CCD的测量再现性通过执行阴影校正而得到改善。已被阴影单元303校正的亮度信号进一步经受对数(log)转换单元304的对数转换。随后,经对数转换的信号被发送到伽玛LUT305并经受由伽马LUT305执行的转换,该伽马LUT305已被做成使对于打印机设备来说理想的浓度特性与要被输出的图像的浓度特性匹配,该图像已被依照伽玛特性而处理。已以这种方式被转换的图像信号被发送并存储在打印机单元12的图像存储器310中。
[0041]使用图4和5来关于根据本实施例的曝光装置40给出说明。曝光装置40包括激光驱动单元45、旋转多面镜电机41、旋转多面镜42、光学系统f-θ透镜43和反射镜44。从激光驱动单元45照射的激光L被安装在旋转多面镜电机41上的旋转多面镜42的反射平面反射,随后经过光学系统f-θ透镜43以便在曝光表面处实现恒定线速度,随后进一步被反射镜44反射并到达感光鼓4。这时,优选的是所反射的激光L的轨迹如图4所示绘出理想的直线。
[0042]但是,在不执行任何特殊调节的情况下已安装的曝光装置40的结构部件具有固有的倾斜和扭曲等等,并且当在那种状态下执行曝光操作时,扫描线不会如图4所示绘出理想的直线。也就是说,如图5所示,被曝光的扫描线在受固有倾斜或扭曲的影响的感光鼓4上扫描。常规上,为了在不在感光鼓4上曝光的扫描线中产生这种倾斜或扭曲的情况下执行扫描,在组装曝光装置40时已经使用昂贵的光学部件或者已经对设备本身执行精密微调。利用本实施例,提供了图像处理单元46来通过消除激光光学系统的扫描线的倾斜或扭曲,来以低成本实现优良的图像质量,而不使用昂贵部件或不执行精密微调。图像处理单元46包括:存储指示曝光装置的扭曲或倾斜的轮廓数据的轮廓存储单元47,和作为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校正单元48,其基于存储的轮廓数据来变换输入的图像数据。更进一步地,包括平滑处理单元49作为平滑处理单元来控制激光驱动单元45以便平滑被包含在经变换的图像数据中的级别差区域。
[0043]校正控制
关于数据校正处理给出说明,该数据校正处理用于补偿因在诸如复印机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光学系统的形状或定位上的设计误差而引起的图像变形。此数据校正处理可被认为分成以下五个处理。(1)测量并保存包括曝光装置的光学系统的轮廓,(2)将轮廓数据发送到图像形成设备,(3)从轮廓数据生成第一校正数据,(4)在图像形成时使用第一校正数据来处理图像数据,以及(5)平滑处理,因此,在下文中关于上述五个处理给出单独说明。
[0044](1)测量扫描线轮廓
作为用于补偿光学系统中产生的图像变形的数据校正处理的第一个步骤,在制造激光光学系统时测量为激光光学系统所固有的倾斜或扭曲的轮廓。
[0045]在这一点上,如图7所示,将扫描线在主扫描方向上分成n份时(n至少为三或更大,在这里例如n=10)的分割点在副扫描方向上的位置设为轮廓点。
[0046]所测得的轮廓数据被存储在提供于激光光学系统单元中的诸如EPROM之类的存储介质中。或者,作为简单配置,通过使用其中数据被编码为条形码等并附着于激光光学系统单元本身的配置来执行存储和保持。
[0047](2)将轮廓数据发送到图像形成设备
在组装期间将存储的轮廓数据从激光光学系统单元的EPROM读出到图像形成设备主单元。即使在装运之后在用户的地点由服务操作员来执行激光光学系统单元的替换的情形中,也在该单元替换之后将与替换之后的激光光学系统单元相应的轮廓数据从保持在该单元中的EPROM存储到轮廓存储单元47中。
[0048]或者,这样的配置也是可能的,其中,操作员在组装期间使用诸如条形码读取器之类的码读取装置来读取编码的条形码数据并将其反映到图像形成设备主单元中。在这种情形中,通过服务操作员使用条形码读取器来读取附着于要被替换的单元的条形码或者通过赋以数值,与激光光学系统单元相应的轮廓数据被类似地保存在轮廓存储单元47中。
[0049](3)计算第一校正数据
使用图6关于如下处理给出说明,在该处理中,在图像形成时校正激光光学系统中的倾斜或扭曲。图6是用于描述校正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并且其每个处理均通过使在图像形成设备中提供的未示出的处理器执行预定程序来执行。
[0050]在步骤S64,基于扫描线的n个轮廓数据,根据距理想坐标的每个点的位移量来计算第一校正数据。
[0051]这里,使用图8A至8C关于计算第一校正数据的流程给出说明。在图8A中的步骤S81,首先,沿着主扫描的整个区域来近似如图8B中所示的扫描线,其已被分n份而成为n个轮廓点数据。这里,在本实施例中,在两个相邻点之间使用直线近似。接下来,在步骤S82,将在步骤S81获得的主扫描的整个区域的近似点中的主扫描写入位置设为基准点。
[0052]在步骤S83,对从基准点起的主扫描方向上的近似点进行检查,并且当在副扫描方向上与基准点的差ΔV超过一个像素时,在步骤S84将该点的主扫描位置(A点)设为偏移点。接下来,在步骤S86,将A点重新设为新的基准点。
[0053]通过沿主扫描的整个区域执行上述步骤S83至S86,可以获得副扫描方向上单个像素单元中的用于偏移的位置(偏移点)的坐标(X个)(图8C),以便校正扫描线中的倾斜或扭曲。将这样获得的X个偏移点的坐标信息和各个偏移点与基准线的偏移量的信息存储在轮廓存储单元47中作为第一校正数据。
[0054](4)在图像形成时使用第一校正数据来处理图像数据
在步骤S65,图像校正单元48依照第一校正数据对输入的图像数据执行处理(第一校正)。
[0055]这里,使用图9A和9B关于使用第一校正数据的图像数据的处理给出说明。图9A示出由RAM组成的线缓冲器。在本实施例中,在600dpi下的297mm的主扫描方向宽度的情形中,将用于大约7,000个点的校正数据写入RAM中。根据本实施例的校正数据由例如8位组成,并且使用带符号二进制数构成用于第一校正的偏移线缓冲器91。
[0056]图9B是示出用于第一校正的偏移线缓冲器91的图。
[0057]在图9B中,数字92指示输入的图像数据,数字91指示这里的用于处理图像数据的偏移线缓冲器。首先,将在步骤S84计算的第一校正数据的坐标信息和偏移量信息读取到偏移线缓冲器91中以便进行第一校正。对于偏移点的坐标Xn设置偏移量Yn,并替换副扫描方向上从原位置移位了线数Yn的位置的图像数据(从存储器中的移位位置读出)。结果,生成校正位图数据93。在图9B的示例中,偏移点X1被规定为偏移量Y0=0,并因此不偏移。但是,偏移点X2被规定为偏移量Y2=-1,因此读出存储器中副扫描方向上的在偏移点X2之前一个像素单元的地址处的像素。通过对于每个偏移点Xn执行此处理,图9B中指示水平方向上的直线的位图数据92被重新排列为如位图数据93所示的向上的直线。
[0058](5)平滑处理
在图6中的步骤S66,对已在步骤S65经过第一校正中的重排处理的经校正位图数据执行平滑处理(第二校正)。使用图10A、10B、和图12来描述此处理的流程。
[0059]图10A是示出由RAM构成的线缓冲器的图。在本实施例中,在600dpi下297mm的主扫描方向宽度的情形中,将大约7,000个点的校正数据写入RAM中。根据本实施例的平滑数据由例如8位构成,并构成平滑线缓冲器101。
[0060]图10示出由平滑处理单元49执行的平滑处理的流程图。在图10B中的步骤S101,将在步骤S84计算的第一校正数据的偏移点Xn处的主扫描坐标x的位图数据Img(x)与主扫描方向上在其之前一个像素的像素的位图数据Img(x-1)进行比较。当Img(x)<Img(x-1)时(图12A中顶部的步骤),在步骤S102将偏移点Xn+1与偏移点Xn之间的Xn+1至Xn的区域设为平滑区域S(1)。在步骤S103,当Img(x)>Img(x-1)时(图12A中底部的步骤),在步骤S104计算偏移点Xn-1与偏移点Xn之间的Xn-1至Xn的区域并将其设为平滑区域S(-1)。
[0061]接下来,在步骤S105,通过在与偏移点相邻的白数据区域(非图像区域)(Img(x)=0)和在步骤S102和S104获得的平滑区域S中填充小于一个像素的点,来执行平滑处理(例如,图12B)。
[0062]这里,本实施例是其中使用每个像素16份的PWM来形成像素的配置,并因此是使用与脉冲宽度相应的16个级别来执行平滑处理的配置。图11示出平滑区域S内主扫描方向坐标与这些位置处的脉冲宽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曝光量模式)。通过使用图11中所示的曝光量模式的表格,在平滑区域S内形成小于一个像素的点。这里,通过使曝光量模式按递增顺序(从大到小地改变脉冲宽度)来对平滑区域S(1)执行平滑处理,并通过使曝光量模式按相反的顺序(从小到大地改变脉冲宽度)来对平滑区域S(-1)执行平滑处理。也就是说,通过控制曝光单元以便填充尺寸比一个像素小的点来执行图像的平滑。
[0063]应注意到,平滑线缓冲器101的配置是与偏移线缓冲器91相同的配置,因此,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对这些配置进行了单独描述,但事实上可以使用相同的线缓冲器。
[0064]平滑处理完成时,在图6中的步骤S67将图像数据发送到打印机。
[0065]总流程
图12A至12D示出到目前为止的图像校正的绘图。图12A是第一校正之后的绘图,图12B中所示的绘图是对图12A的图像执行第二校正时的绘图。当图12B的经校正图像数据经受激光曝光,潜像如在图12C所示的绘图中那样形成,并且当对此潜像执行图像形成时,结果获得如图12D所示的图像。应注意到这些图中的符号指示在该处执行第一校正的偏移点。[0066]第一实施例的效果
如根据上文显而易见的,针对已响应于已经预先测量的激光光学系统中的固有倾斜或扭曲的扫描线轮廓而被偏移的图像数据,对夹在相邻偏移位置之间的区域和白图像区域执行平滑处理。这使得能够以低成本提供优良的图像,其中,已经在组装时不使用昂贵部件或不执行特殊微调的情况下校正了主扫描倾斜或主扫描扭曲。
[0067]第二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通过调节曝光量来执行平滑处理。但是,利用电子照相法图像形成设备,由于诸如图像形成单元的环境温度和湿度之类的环境条件的图像形成条件的差异和显影材料的劣化,即使被调节到相同的曝光量,点再现性的差异也可能出现。特别是当形成小于一个像素的点时,需要主要关注的是点再现性将由于包括图像形成单元的环境温度或湿度中的至少一个在内的环境条件或显影材料的劣化等等而不理想地波动。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执行控制以便能通过在以这种方式使用微点来执行平滑处理时将图像形成条件考虑在内而获得稳定的平滑处理结果。
[0068]利用本实施例,图解了用以描述第一实施例的图6的流程图中步骤S66的平滑处理的示例应用。图13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平滑处理的流程图。在步骤S131,将在步骤S94计算的第一校正数据的偏移点Xn处的主扫描坐标x的位图数据Img(x)与主扫描方向上在其之前紧邻的坐标x-1的位图数据Img(x-1)进行比较。当Img(x)<Img(x-1)时,在步骤S132将下一个偏移点Xn+1与偏移点Xn之间的Xn+1至Xn的区域设为平滑区域S(1)。如果在步骤S133,Img(x)>Img(x-1),则在步骤S134将前一个偏移点Xn-1与偏移点Xn之间的Xn-1至Xn的区域设为平滑区域S(-1)。
[0069]在第一实施例的步骤S104,通过在平滑区域S中使用小于一个像素的点来形成用于平滑的图像,并且当时,通过使用图11所示的曝光量模式通过在平滑区域S的范围内形成小于一个像素的点,来执行平滑处理。
[0070]与此相反,本实施例被配置为如图14所示地预先保持多个曝光量模式。然后在步骤S135,基于从环境传感器获取的环境条件或从处理盒的片材计数器获取的经转印的片材的数目,从如图14所示的多个平滑模式中选出最佳模式。除此之外,该配置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0071]利用本实施例,可以对于其扫描线轮廓具有倾斜或扭曲的激光光学系统,通过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来校正倾斜或扭曲来形成优良的图像。并且在图像形成设备因环境条件或耐用性条件等而波动时,可以使平滑处理的结果最佳化以匹配该波动,并从而能提供优良的图像。
[0072]其它实施例
上文已经关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给出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由多个仪器构成的系统,并且可以应用于由单个仪器构成的装置。
[0073]应注意到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将实现前述实施例的功能的控制程序直接或远程地提供给系统或装置,并使系统或装置的处理器读出并执行所提供的程序代码来实现。因此,要安装在计算机中以便在计算机上实现本发明的功能处理的实际程序代码被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0074]在这种情形中,只要控制程序的功能性存在,则程序的形式是无关紧要的,可以是目标代码、要被解释器执行的程序或提供给OS的脚本数据等。
[0075]用于提供控制程序的记录介质的示例包括floppy(注册商标)盘、硬盘、光盘和磁光盘。其它示例包括MO、CD-ROM、CD-R、CD-RW、磁带、非易失性存储卡、ROM、DVD(DVD-ROM、DVD-R)等等。
[0076]使用控制程序的其它方法还包括使用客户PC上的浏览器来连接到因特网上的网站并将根据本发明的实际程序或进一步包括自动安装功能的文件下载到诸如硬盘等之类的记录介质。此外,可以通过将构成本发明的程序的程序代码分成多个文件并从不同的网站下载各个文件来实现本发明。也就是说,使多个用户能够下载用于在计算机上实现本发明的功能处理的程序的WWW服务器也被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此外,还可以将根据本发明的程序加密并存储在诸如CD-ROM之类的存储介质上以便分发给用户。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允许满足预定条件的用户经由因特网从网站下载将加密解锁的密钥的信息并随后通过使用该密钥信息并将程序安装在计算机上来执行加密的程序而实现。
[0077]此外,在计算机上运行的OS等可以根据程序的指令执行部分或全部实际处理,以便前述实施例的功能可以通过其处理来完成。
[0078]更进一步地,本发明的范围还包括这样的情形,其中将根据本发明的程序写入在PC的功能扩展单元中提供的存储器中,并且提供于功能性扩展单元中的CPU等根据该程序执行部分或全部实际处理。
[0079]利用本发明,可以在组装时不对光学系统的扫描线的倾斜或扭曲等执行使用昂贵光学部件的校正或精密微调的情况下实现高图像质量的图像形成。
[0080]虽然已参照示范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应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下列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被给予最广泛的解释以便包括所有这样的修改及等效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7)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具有:
图像承载体,其在表面上承载与图像数据相应的静电潜像,
充电单元,其被配置为对图像承载体的表面充电,
曝光单元,其被配置为通过将与图像数据相应的光照射到图像承载体的被充电表面上来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单元,其被配置为使用显影材料来使在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以及
转印单元,其被配置为将在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上形成的显影剂图像转印到打印材料上,
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图像校正单元,其被配置为校正输入到曝光单元的图像数据,以便补偿因曝光单元的形状引起的显影剂图像的变形,以及
平滑处理单元,其被配置为通过控制曝光单元以便相对于经图像校正单元校正的图像数据的白图像区域来填充尺寸小于一个像素的点,以执行图像的平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图像校正单元在主扫描方向上的多个偏移位置处执行在副扫描方向上移动图像数据的处理,以及
平滑处理单元通过在偏移位置之间的白图像区域中形成尺寸小于一个像素的点并同时连续地改变其尺寸,来执行平滑处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进一步包括:
存储单元,其被配置为存储曝光量模式,通过该曝光量模式,在平滑处理期间控制曝光单元的曝光量,
其中,平滑处理单元基于从存储单元读出的曝光量模式来控制曝光单元,以便在偏移位置之间的白图像区域中形成尺寸小于一个像素的点并同时连续地改变其尺寸。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存储单元被配置为存储多个曝光量模式,以及
平滑处理单元依照图像形成条件来从多个曝光量模式中选择曝光量模式并基于所选的曝光量模式来控制曝光单元。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图像形成条件是显影单元的环境温度或湿度中的至少一个。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图像形成条件是经受到打印材料的转印的片材数目。
7.一种用于控制图像形成设备的控制方法,该图像形成设备具有:图像承载体,其在表面上承载与图像数据相应的静电潜像;充电单元,其被配置为对图像承载体的表面充电;曝光单元,其被配置为通过将与图像数据相应的光照射到图像承载体的被充电表面上来形成静电潜像;显影单元,其被配置为使用显影材料来使在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以及转印单元,其被配置为将在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上形成的显影剂图像转印到打印材料上,
该控制方法包括:
图像校正,其中,校正被输入到曝光单元的图像数据以便补偿因曝光单元的形状引起的显影剂图像的变形,以及
平滑处理,其中,通过控制曝光单元以便相对于通过图像校正而校正的图像数据的白图像区域来填充尺寸小于一个像素的点,以执行图像的平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207179 | 2007-08-08 | ||
JP2007207179A JP2009039945A (ja) | 2007-08-08 | 2007-08-08 | 画像形成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
JP2007207179 | 2007-08-0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64066A true CN101364066A (zh) | 2009-02-11 |
CN101364066B CN101364066B (zh) | 2011-02-16 |
Family
ID=403466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1453361A Active CN101364066B (zh) | 2007-08-08 | 2008-08-07 |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634109B2 (zh) |
JP (1) | JP2009039945A (zh) |
CN (1) | CN101364066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29565A (zh) * | 2013-01-10 | 2014-07-16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 |
CN105785730A (zh) * | 2015-01-14 | 2016-07-20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打印控制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448350B2 (ja) * | 2008-02-22 | 2014-03-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JP5257781B2 (ja) * | 2009-03-24 | 2013-08-07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JP5448600B2 (ja) * | 2009-06-25 | 2014-03-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744391B2 (ja) * | 2009-11-27 | 2015-07-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WO2011074110A1 (ja) * | 2009-12-18 | 2011-06-2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759260B2 (ja) * | 2011-05-23 | 2015-08-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50176A (ja) * | 1988-04-18 | 1990-02-20 | Ricoh Co Ltd | レーザプリンタの記録歪補正装置 |
JPH04163564A (ja) * | 1990-10-29 | 1992-06-09 | Sharp Corp | 電子写真式複写機 |
US5537515A (en) * | 1991-01-14 | 1996-07-16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bit map image data |
DE69226103T2 (de) * | 1991-02-22 | 1998-11-19 | Canon Kk | System zur Bildbearbeitung |
JPH04360375A (ja) * | 1991-06-06 | 1992-12-1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274256B2 (ja) * | 1992-10-28 | 2002-04-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方法及び装置 |
JPH075737A (ja) * | 1993-01-01 | 1995-01-10 | Minolta Co Ltd | 画像濃度制御装置 |
JPH079695A (ja) * | 1993-06-14 | 1995-01-13 | Canon Inc | 情報記録装置 |
JP3349602B2 (ja) | 1994-11-30 | 2002-11-25 | 能美防災株式会社 | 伝送線路状態検出装置 |
JPH08160681A (ja) * | 1994-12-12 | 1996-06-21 | Tec Corp | 電子写真装置 |
JP3082645B2 (ja) * | 1995-10-20 | 2000-08-28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4017552A (ja) * | 2002-06-19 | 2004-01-22 | Ricoh Co Ltd | 画像処理方法、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リンタドライバ |
JP2004114303A (ja) * | 2002-09-20 | 2004-04-15 | Ricoh Co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2004170755A (ja) | 2002-11-21 | 2004-06-17 | Canon Inc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126281A (ja) * | 2004-10-26 | 2006-05-18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US7546049B2 (en) * | 2005-01-21 | 2009-06-09 | Ricoh, Ltd. | Image forming device with a control means to correct the fixing control temperature |
JP2006289749A (ja) * | 2005-04-08 | 2006-10-26 | Canon Inc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4612860B2 (ja) * | 2005-04-15 | 2011-01-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JP2006326913A (ja) * | 2005-05-24 | 2006-12-07 | Ricoh Co Ltd | 画像処理方法、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4817727B2 (ja) | 2005-06-24 | 2011-11-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094281A (ja) * | 2005-09-30 | 2007-04-12 | Brother Ind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144740A (ja) * | 2005-11-25 | 2007-06-14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
-
2007
- 2007-08-08 JP JP2007207179A patent/JP2009039945A/ja active Pending
-
2008
- 2008-08-05 US US12/185,956 patent/US863410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8-07 CN CN2008101453361A patent/CN101364066B/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29565A (zh) * | 2013-01-10 | 2014-07-16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 |
CN103929565B (zh) * | 2013-01-10 | 2017-03-01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 |
CN105785730A (zh) * | 2015-01-14 | 2016-07-20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打印控制方法 |
CN105785730B (zh) * | 2015-01-14 | 2019-08-06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打印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634109B2 (en) | 2014-01-21 |
JP2009039945A (ja) | 2009-02-26 |
US20090041489A1 (en) | 2009-02-12 |
CN101364066B (zh) | 2011-02-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364066B (zh) |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
US8929759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nsity change suppressing method | |
US8036552B2 (en) | Method for correcting registration errors by superimposing a black developer on a background of a color | |
CN101403872B (zh) |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及用于其的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方法 | |
CN101341029B (zh) | 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1063836B (zh) | 图像形成装置及电子文档管理方法 | |
CN102566362A (zh) | 发光控制设备、发光控制方法和图像形成装置 | |
EP1622355A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data control device | |
CN102081229A (zh) | 图像形成设备 | |
CN101115121B (zh) |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 |
CN103116253A (zh) | 图像形成设备 | |
US8213057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
JP5222028B2 (ja)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 |
JP5329783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 |
JP2006268213A (ja) | 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並びにサーバ装置 | |
CN103002185A (zh) | 成像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处理系统 | |
JP4403744B2 (ja) | 補正データ生成装置、光プリントヘッドの光量補正方法 | |
JP4996378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240255865A1 (en) | Image-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 |
JP2007144740A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 |
JP2002144632A (ja) | 電子写真装置の印字位置補正方法 | |
JP2002144628A (ja) | 電子写真装置の印字位置補正方法 | |
KR100602270B1 (ko) | 컬러 화상형성기기에서 스큐 보정 장치 및 방법 | |
CN103969988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02144631A (ja) | 電子写真装置の印字位置補正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