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57607A - 车用座椅的锁紧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用座椅的锁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57607A
CN101357607A CNA2008101312221A CN200810131222A CN101357607A CN 101357607 A CN101357607 A CN 101357607A CN A2008101312221 A CNA2008101312221 A CN A2008101312221A CN 200810131222 A CN200810131222 A CN 200810131222A CN 101357607 A CN101357607 A CN 1013576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ok plate
slot part
striker
ratchet
cam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3122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57607B (zh
Inventor
山田幸史
伊东定夫
后藤直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576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576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576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5760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用座椅的锁紧装置(1),该锁紧装置包括撞针(12)、包括第一槽部(211)的基板(21)、包括第二槽部(31)并枢转于锁紧位置(37)与松开位置(36)之间的钩板(3)、限制所述钩板朝松开位置的枢转运动同时允许所述钩板朝锁紧位置的枢转运动的棘爪(5)、包括用于允许所述钩板朝锁紧位置的枢转运动并限制所述钩板朝松开位置的枢转运动的凸轮轮廓的凸轮构件(4)、以及第一偏置构件(71)。当钩板(3)枢转至锁紧位置时,撞针(12)位于钩板的旋转轴(30)与棘爪的旋转轴(50)之间,并且棘爪(5)与钩板(3)在钩板的旋转轴(30)相对于撞针(12)的相对位置接合。

Description

车用座椅的锁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一种车用座椅的锁紧装置。
背景技术
已经提出了一种车用座椅,其后座的椅背部分是倾斜的(可伸缩型),并且/或者其可与车辆地板分离(可分离型),以便减小车辆内部车辆地板的水平差,从而有效地利用车辆内部空间。例如,关于这种可伸缩型座椅和可分离型座椅,座椅固定在车辆地板上,或者固定在车厢的侧面,以便在座椅处于锁紧状态时不会产生松动。因此,当座椅处于锁紧状态时,不会对驾乘质量造成不利影响。进一步地,座椅设置成刚性结构,以使锁紧状态不会被大的冲击释放。
US7044552B1(以下称为参考文献1)公开了一种座椅锁紧装置,其包括固定在座椅下部的基板(活动构件)和固定到车辆地板上的撞针(固定构件)。第一槽部形成在基板上以使撞针接合到第一槽部内。撞针被基板的第一槽部的内端和形成在以可枢转方式支撑到基板上的钩板上的第二槽部的侧面(后侧面)包围,从而将该座椅装置转换至锁紧状态并将座椅固定到车辆地板上。为了在锁紧装置的锁紧状态下用基板的第一槽部和钩板的第二槽部包围撞针而不产生松动,通过沿着挤压钩板的方向施加偏置力的弹簧来给以可枢转方式支撑到基板上的凸轮构件施加载荷。进一步地,除凸轮构件外,进一步采用棘爪来防止当锁紧装置处于锁紧状态时钩板在外力施加于撞针的情况下沿着离开基板的第一槽部(钩板的第二槽部)的方向做枢转运动。
如上所述,根据参考文献1,用凸轮构件限制松动,并且用棘爪加强对外力的抵抗。因而,锁紧状态下的锁紧装置的松动受到限制。此外,还限制了锁紧装置的锁紧状态由于例如大的冲击(大的撞击)而被释放。
根据参考文献1中公开的锁紧装置,凸轮构件的旋转轴和棘爪的旋转轴设置为同轴的。进一步地,棘爪及凸轮构件的旋转轴与钩板的旋转轴相对于将要被施加外力的撞针设置于同一侧。因此,在外力沿着朝第一部分的开口的方向(即沿着撞针离开基板的第一槽部和钩板的第二槽部的方向)施加给撞针的情况下,由于凸轮构件、棘爪和钩板相对于撞针仅被支撑在一侧以阻挡这种外力,因此锁紧装置的强度可能不足以抵抗这种外力。
进一步地,凸轮构件的旋转轴与其用于接触钩板的表面(部分)之间的长度越长,限制松动的效率就会变得越高。再进一步地,棘爪的旋转轴与其用于接触钩板的表面(部分)之间的长度越短,锁紧装置的强度就会变得越高。然而,根据参考文献1中公开的锁紧装置,如上所述,棘爪和凸轮构件的旋转轴同轴地设置。因此,在从凸轮构件(棘爪)至钩板的长度设置得更长以便增强用于限制松动的性能的情况下,可能会降低用于抵抗外力的性能。另一方面,在从棘爪(凸轮构件)至钩板的长度设置得更小以便增强用于抵抗外力的性能的情况下,可能不会充分地限制松动。
再进一步地,由于凸轮构件和棘爪设置为同轴的,凸轮构件和棘爪设置为在这些组件的厚度方向上互相重叠。换言之,钩板和凸轮构件在厚度方向上的中心相互偏离,并且进一步地钩板和棘爪在厚度方向上的中心也相互偏离。因此,在与钩板在厚度方向上的中心偏置的位置接收用于限制松动的载荷和施加于撞针的外力。相应地,钩板的旋转轴处便会产生扭矩,并且可能发挥不出凸轮构件和棘爪的性能以限制松动和抵抗外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一种车用座椅的锁紧装置,其处于锁紧状态时能够限制松动并抵抗外力,并且其钩板的旋转轴上不可能产生扭矩。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车用座椅的锁紧装置包括撞针、基板、钩板、凸轮构件、第一偏置构件和棘爪。所述撞针适于牢固地设置在所述座椅的活动构件和相对于所述活动构件固定设置的固定构件中的一个上。所述基板适于设置在所述活动构件和所述固定构件中的另一个上并包括用于插入所述撞针的第一槽部。所述钩板包括第二槽部。进一步地,所述钩板绕旋转轴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到所述基板上,以便在所述撞针与所述第一槽部及第二槽部接合的锁紧位置与所述撞针从所述第一槽部及第二槽部释放开的松开位置之间枢转。所述棘爪绕旋转轴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到所述基板上,以便与所述钩板的接合部接合或脱开。所述棘爪通过与所述钩板的接合部接合来限制所述钩板朝所述松开位置的枢转运动,同时允许所述钩板朝锁紧位置枢转运动。所述凸轮构件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到所述基板上。所述凸轮构件包括凸轮轮廓,该凸轮轮廓将与形成在所述钩板处的操作部凸轮接触,用于允许所述钩板朝锁紧位置的枢转运动并限制所述钩板朝松开位置的枢转运动。所述第一偏置构件用于偏置所述凸轮构件从而使其沿着所述凸轮轮廓挤压所述钩板的操作部的方向枢转。当所述钩板枢转至锁紧位置时,与所述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接合的撞针位于所述钩板的旋转轴和所述棘爪的旋转轴之间,并且所述棘爪与所述钩板的接合部相对于所述撞针在所述钩板的旋转轴的相对位置接合,以便将所述钩板相对于所述撞针支撑在钩板的旋转轴并支撑在所述棘爪与所述钩板的接合部接合的位置处。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当所述钩板枢转至所述撞针与第一槽部及第二槽部接合的锁紧位置时,所述撞针位于由第一槽部的内端面和第二槽部的后侧面限定的空间内,所述后侧面在所述钩板朝锁紧位置枢转运动的过程中形成在后侧,并且所述棘爪与所述钩板的接合部在所述钩板朝向锁紧位置的枢转运动过程中在比所述第二槽部的后侧面更靠后的位置接合。
由于具有上述结构,当所述钩板位于锁紧位置时钩板的旋转轴相对于与第一槽部及第二槽部接合的撞针位于所述棘爪的旋转轴的相对侧。进一步地,所述棘爪与所述钩板的接合部相对于所述撞针在所述钩板的旋转轴的相对的位置接合。因而,所述棘爪与所述钩板的接合部之间的接合点相对于所述撞针位于所述钩板的旋转轴的相对侧。进一步地,即使在外力从所述撞针施加到所述钩板上时,所述钩板也相对于外力被支撑在两侧。相应地,与所述钩板相对于外力仅被支撑于一侧的情况相比,所述钩板具有足够大的强度来抵抗外力。此外,由于具有上述结构,可减小所述钩板的形成尺寸。进一步地,可减小各组件的厚度和/或重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所述第一偏置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凸轮构件和所述钩板之间的弹簧,该弹簧用于偏置所述凸轮构件从而使其沿着所述凸轮轮廓挤压所述钩板的操作部的方向枢转并且该弹簧用于朝松开位置偏置所述钩板。
由于具有上述结构,当所述钩板位于锁紧位置时,所述凸轮构件的凸轮轮廓通过第一偏置弹簧挤压钩板的操作部。相应地,所述撞针通过定位于由所述第二槽部的后侧面及所述第一槽部的内端面限定的空间内而与所述第一槽部及第二槽部接合,而不会产生松动。进一步地,当锁紧装置处于所述撞针未与所述第一槽部及第二槽部接合的释放状态时,所述钩板被所述第一偏置弹簧偏置而朝松开位置枢转。因此,当所述撞针从所述第一槽部的开口朝所述内端面插入到所述第一槽部内并与其接合时,所述钩板被保持直到所述撞针朝所述内端面移动并接触所述第二槽部的开口部为止。换言之,由于当所述锁紧装置处于释放状态时所述钩板被保持在松开位置,因此可防止所述钩板接触(撞击)其它组件从而防止产生松动噪音。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所述车用座椅的锁紧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二偏置构件和连杆构件。所述第二偏置构件用于偏置所述棘爪从而使其定位于棘爪与所述钩板接合的棘爪接合位置。所述连杆构件用于随着所述凸轮构件沿着所述凸轮轮廓与所述钩板的操作部分离的方向的枢转运动在抵抗所述第二偏置构件的偏置力的情况下使所述棘爪枢转运动至棘爪释放位置,所述棘爪在该棘爪释放位置从所述钩板释放开。进一步地,所述连杆构件包括游动部以便允许所述棘爪相对于所述凸轮构件的枢转运动以预定角度枢转运动。
由于具有上述结构,所述棘爪被所述第二偏置构件偏置以便定位于所述棘爪接合位置并且所述棘爪与所述钩板的接合部接合。因此,防止了所述钩板从锁紧位置朝向松开位置枢转。进一步地,当所述钩板从锁紧位置朝松开位置枢转时,所述凸轮构件和所述棘爪通过所述连杆相互关联地移动,并且所述棘爪枢转至所述棘爪释放位置。因此,所述钩板平顺地朝松开位置枢转。然后,由于形成在所述连杆上的游动部,相互关联的所述凸轮构件的枢转运动和所述棘爪的枢转运动的时间存在差异。因此,当所述钩板朝锁紧位置或朝松开位置枢转时,防止了所述棘爪与所述钩板接合,因而可靠地执行所述锁紧装置的锁紧操作和锁紧释放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个方面,第一斜面形成在所述第一槽部的内端面处,该第一斜面从所述内端面与所述撞针在所述第一槽部中的路径之间的交叉位置相对于与所述撞针的路径垂直的方向朝所述第一槽部的开口倾斜。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个方面,所述第一斜面在所述第一槽部的内端面处形成在所述交叉位置的两侧。
由于具有上述结构,所述第一槽部的内端面的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槽部的后侧面之间的空间在离开所述撞针的位置变窄。因此,即使在所述撞针例如由于外力而振动时,也限制了所述撞针沿着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后侧面之间的空间从所述交叉位置变窄的方向移动。相应地,限制了所述凸轮构件随着所述撞针朝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后侧面之间的空间变大的方向的运动而枢转并与所述钩板的操作部接合,从而限制用于使所述凸轮轮廓沿着离开所述钩板的操作部的方向枢转的操作力增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个方面,所述斜面的斜角等于或大于所述撞针与所述第一槽部之间的摩擦角。
由于具有上述结构,所述第一槽部的第一斜面的斜角设置为大于所述撞针与所述斜面之间的摩擦角(更具体地说是动摩擦角)。因此,即使当所述撞针例如由于外力而沿着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槽部的后侧面之间的空间变小的方向在所述第一槽部的内端面和所述第二槽部的后侧面限定的空间中移动时,也有效地限制了所述凸轮构件枢转并与所述钩板的操作部接合。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个方面,第二斜面形成在所述第二槽部的后侧面处,该第二斜面在所述钩板位于锁紧位置时以比所述第一斜面的斜角小的斜角朝所述第一槽部的开口倾斜。
由于具有上述结构,因为所述第二斜面形成在所述钩板的后侧面从而在所述锁紧装置的锁紧状态下面向所述第一槽部的内端面的第一斜面,所以即使在所述锁紧装置处于锁紧状态时所述后侧面与所述撞针之间的接触位置由于尺寸误差而偏离的情况下,也可减小所述钩板朝锁紧位置的枢转运动受到限制的位置的偏差。进一步地,由于所述第二槽部的第二斜面的斜角被限定为小于所述第一槽部的第一斜面的斜角,当所述撞针与所述第一槽部及第二槽部接合时,距所述撞针的距离越远,则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之间的空间就会变得越窄。因此,即使在所述撞针例如由于外力而振动时,也限制了所述撞针沿着所述第一槽部的第一斜面移动。因此,可靠地防止了所述凸轮构件枢转并与所述钩板的操作部接合。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个方面,所述凸轮构件和所述棘爪中至少一个一体地设置有所述旋转轴。
由于具有上述结构,可减少所述锁紧装置的组件数量。进一步地,可容易并精确地安装这些组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个方面,所述凸轮构件的旋转轴和所述棘爪的旋转轴定位成彼此相互分开,以便沿厚度方向独立地定位所述凸轮构件和所述棘爪。
由于具有上述结构,因为所述凸轮构件的旋转轴和所述棘爪的旋转轴相互独立地设置,所以所述凸轮构件和所述棘爪设置为沿厚度方向不重叠。采取这种设置,所述凸轮构件、钩板和棘爪在其厚度方向的中心就设置为共面。换言之,所述钩板在厚度方向上的中心被所述凸轮构件的凸轮面挤压。此外,所述钩板的接合部在厚度方向上的中心被所述棘爪挤压。因此,防止了在所述钩板的旋转轴上产生扭矩。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前述和另外的特征和特点将通过以下参照附图进行的详细说明而变得更明显,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车用座椅的锁紧装置以及装配有该锁紧装置的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所述车用座椅的锁紧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所述锁紧装置在释放状态下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4A是示出所述锁紧装置在锁紧状态下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4B是示出所述锁紧装置在锁紧状态下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5是示出所述锁紧装置在锁紧状态下从箭头V所指的方向观察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所述锁紧装置在锁紧状态下从箭头VI所指的方向观察的侧视图;
图7是沿图4A中的线VII-VII截取的示出所述锁紧装置的横截面视图;
图8是沿图4A中的线VIII-VIII截取的示出所述锁紧装置的横截面视图;
图9是沿图4B中的线IX-IX截取的示出所述锁紧装置的横截面视图;
图10是示出所述锁紧装置在转换至锁紧状态前的情形下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11是示出所述锁紧装置在将要从锁紧状态释放开的情形下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12是示出所述锁紧装置在转换至释放状态前的情形下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13是示出根据改型实施方式的锁紧装置在锁紧状态下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示出根据改型实施方式的锁紧装置在锁紧状态下的局部放大图;
图15A是示出根据改型实施方式的锁紧装置在锁紧状态下的局部放大图;并且
图15B是示出根据改型实施方式的锁紧装置在锁紧状态下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1至12说明车用座椅的锁紧装置1的实施方式。在此,锁紧装置1安装在车辆的后座10上(作为车用座椅)。
如图1所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车用座椅的锁紧装置1(以下称为锁紧装置1)包括基板21和撞针12。基板21固定到后座10(以下称为座椅10)的椅背11(作为所述座椅的活动构件)的侧面。撞针12在椅背11处于竖直位置(直立位置)的状态下在与基板21对应的位置固定到车厢(作为相对于所述活动构件固定设置的固定构件)的侧面。如图1所示,用连续线条示出的椅背11固定于车厢侧面的情形表示锁紧装置1的锁紧状态。锁紧装置1的锁紧状态通过拉动装配于基板21上的杠杆13来释放,从而使座椅10的椅背11朝座垫14倾斜。在图1中,倾斜的椅背11、固定到倾斜的椅背11的基板21和杠杆13(即,锁紧装置1的释放状态)用虚线表示。在此,从图中可明显地看出,杠杆13装配于子基板22上。
参照图2,钩板3、凸轮构件4和棘爪5容置在基板21与子基板22之间并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该位置。进一步地,连杆6、凸轮弹簧71(作为第一偏置构件)和棘爪弹簧72(作为第二偏置构件)也容置在基板21与子基板22之间。
基板21是板状构件。凸缘部215形成在基板21的第一侧部(即,图3、图4A和图4B中的上侧部)并朝子基板22弯曲。进一步地,基板槽部211(作为第一槽部)形成在基板21的第二侧部(即,图3、图4A和图4B中的下侧部),该第二侧部是与基板21的第一侧部相对的侧部。如图3、图4A和图4B所示,用来插入撞针(12)的基板槽部211从基板21的第二侧部的外周朝基板21的中央部分凹入或凹进。撞针12适于与基板槽部211接合。当撞针12接合在基板槽部211中时,撞针12与基板槽部211的内端面211a(见图4)接触。根据该实施方式的锁紧装置1的锁紧状态在图2、图4A和图4B中示出。在图2中,未示出撞针12。锁紧装置1的释放状态在图3中示出。进一步地,在图2至图4B和图10至图12中,子基板22用虚线示出。图5和图6分别是根据该实施方式的锁紧装置1从图4中的箭头V和VI观察的侧视图。图7是沿图4A中的线VII-VII截取的锁紧装置1的横截面视图。图8是沿图4A中的线VIII-VIII截取的锁紧装置1的横截面视图。图9是沿图4B中的线IX-IX截取的锁紧装置1的横截面视图。
回到图2,板状子基板22的外形与基板21的外形基本相同。子基板22的某些部分形成为沿着其厚度方向突出以便与装配在基板21上的组件的位置相对应。隔离件212和213设置在基板21与子基板22之间相对于基板槽部211的第一侧空间(即,在图3至图4B中的右侧空间)。隔离件214设置在基板21与子基板22之间相对于基板槽部211的第二侧空间(即,在图3至图4B中的左侧空间)。子基板22通过隔离件212、213和214固定到基板21(见图5和图6)。
如图3、图4A和图4B所示,钩板3是板状构件并位于隔离件212和213附近(即,位于基板21与子基板22之间的第一侧空间)。旋转轴30插置在钩板3的大致中心的位置,从而以可旋转方式将钩板3支撑到基板21和子基板22上。钩板槽部31(作为第二槽部)形成在钩板3的第一侧面部分(图4A和图4B中的左侧面部分)。更具体地说,钩板槽部31从钩板3的第一侧面部分的外周朝其中部凹入或凹进。撞针12在锁紧装置1处于锁紧状态时插入到钩板槽部31内并与其接合。进一步地,操作面32(作为操作部)形成为邻近钩板槽部31(在图4A和图4B中,操作面32形成在钩板槽部31的上侧)。凸轮接触面33从钩板3的操作面32连续地形成。隔离件接触面34形成在钩板3的第二侧面部分(图4A和4B中的右侧面部分)。参照图4A和图4B,第一销钉35设置在钩板3的一面(邻近子基板22的面)的上部以便沿着钩板3的厚度方向突出。凸轮弹簧71的一端锁紧到钩板3的第一销钉35上。钩板3在松开位置36与锁紧位置37之间绕旋转轴30枢转(旋转)。当钩板3位于松开位置36时(见图3),撞针12从钩板3的钩板槽部31和基板21的基板槽部211脱开。另一方面,当钩板3位于锁紧位置37时(见图4A和图4B),撞针12插入到钩板槽部31和基板槽部211内并与其接合以便防止所述撞针从钩板槽部31脱开。在此,钩板3的方向诸如“上”、“下”、“右”和“左”与图4A和图4B的方向一致,图4A和图4B示出了位于锁紧位置37的钩板3。进一步地,钩板3的第一侧面部分和第二侧面部分分别与相对于基线L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对应,所述基线L经锁紧位置37沿着图4A和图4B的上下方向延伸。
钩板槽部31具有足够宽的宽度用来插入撞针12。进一步地,导引面部分311形成在钩板槽部31的前侧面314(上侧面)上(见图3)。当撞针12插入到基板21的基板槽部211内时,撞针12首先与钩板槽部31的导引面部分311接触。进一步地,棘爪挤压面312和接合面313(作为接合部)在比位于钩板3的第一侧面部分的钩板槽部31的后侧面315(下侧面)低的位置从钩板3的钩板槽部31连续形成。棘爪挤压面312挤压棘爪5的接合角部52,稍后将对此进行详细说明。接合面313与棘爪5的接合角部52接合。在此,当钩板3从松开位置36朝锁紧位置37(沿着顺时针方向)枢转时,将钩板槽部31在钩板3朝锁紧位置37(沿着顺时针方向)的枢转运动中位于前侧的侧面定为前侧面314。同样地,将钩板槽部31在钩板3朝锁紧位置37(沿着顺时针方向)的枢转运动中位于后侧的侧面定为后侧面315。
操作面32形成为稍微朝钩板3的内侧(即,朝基线L)弯曲(凹进)的逐渐弯曲的形状(弧形)。进一步地,操作面32形成为大致与钩板槽部31的前侧面314和后侧面315垂直。凸轮接触面33在钩板3的上表面部分大致形成为绕旋转轴30的弧形。更具体地说,凸轮接触面33形成的方式是:使得从操作面32至凸轮接触面33的弧形上的任意点的距离越远,则从旋转轴30至该任意点的距离就变得越小。隔离件接触面34形成在操作面32和凸轮接触面33相对于旋转轴30的相对侧(下侧)。
参照图2,凸轮构件4是板状构件。凸轮构件4设置在隔离件214的上侧(即,设置在基板21与下基板22之间的第二侧空间)并由旋转轴40以可枢转方式(可旋转方式)支撑在该位置。凸轮面41(作为凸轮轮廓)和凸轮角部42形成在凸轮构件4的侧面。进一步地,第二销钉43和接合突起44设置为从邻近子基板22的面沿着凸轮构件4的厚度方向突出。凸轮面41相对于旋转轴40形成在接合突起44的相对位置,即,旋转轴40位于凸轮面41与接合突起44之间。第二销钉43位于旋转轴40的上侧。
凸轮构件4的凸轮面41(凸轮轮廓)形成为与钩板3的操作面32凸轮接触,用于在钩板3朝锁紧位置37枢转时允许钩板3朝锁紧位置37(沿着顺时针方向)的枢转运动并且在钩板3位于锁紧位置37时限制钩板3朝松开位置36(沿着逆时针方向)的枢转运动,以使撞针12牢固地插入到基板槽部211和钩板槽部31内并与其接合,而不会产生松动。进一步地,凸轮面41形成为弧形,其中心点从旋转轴40稍微朝第二销钉43偏置。因此,凸轮面41形成的方式是:从旋转轴40至凸轮面41的弧形上的任意点的距离随着该任意点沿着逆时针方向离旋转轴40的距离变远而变大。凸轮角部42位于凸轮面41的一个端部并绕旋转轴40在弧形轨迹上移动。更具体地说,凸轮角部42定位成使得凸轮角部42的弧形轨迹与凸轮接触面33的弧形部分交叉。因而,在钩板3以枢转方式从松开位置36朝锁紧位置37(沿着顺时针方向)移动以及从锁紧位置37朝松开位置36(沿着逆时针方向)移动时凸轮构件4的凸轮角部42与凸轮接触面33接触。第一端锁紧到钩板3的第一销钉35的凸轮弹簧71的第二端锁紧到第二销钉43。因而,凸轮弹簧71设置在钩板3的第一销钉35与凸轮构件4的第二销钉43之间。因此,张力作用于钩板3和凸轮构件4,用于沿着逆时针方向偏置钩板3并用于沿着顺时针方向偏置凸轮构件4。凸轮弹簧71随着钩板3朝锁紧位置37(沿着顺时针方向)的枢转运动拉伸得越多,所述张力就增加得越多。杠杆13的用于释放锁紧装置1的锁紧状态的一端与凸轮构件4的第二销钉43接合。接合突起44以可滑动方式插入到形成于连杆6的一端的椭圆形孔61内并与其接合,连杆6稍后将作说明。
棘爪5在基板21与子基板22之间的第二侧空间(即,邻近隔离件214)中位于凸轮构件4下侧并由旋转轴50以可枢转方式(可旋转方式)支撑在该位置。接合角部52形成在棘爪5的端部以便与钩板3的接合面313接合。进一步地,中心点被定为旋转轴50的弧形面51形成在棘爪5的上端面。当如图4A和图4B所示钩板3位于锁紧位置37并且棘爪5位于接合位置55(作为棘爪接合位置)时,棘爪5的接合角部52与钩板3的接合面313接触(接合)以便防止钩板3朝松开位置36(沿着逆时针方向)的枢转运动。在这种情形下,弧形面51面向操作面32的下表面同时在其间设有微小的空间。棘爪5的接合角部52与钩板3的接合面313之间的接合点被限定为比钩板3的旋转轴30与棘爪5的旋转轴50的连线更靠上。更具体地说,当钩板3枢转至锁紧位置37时,棘爪5(接合角部52)与钩板3的接合面313在钩板3朝锁紧位置37的枢转运动过程中在比钩板槽部31的后侧面315更靠后的位置接合。因此,钩板3朝松开位置36的枢转运动受到限制。
如图3、图6和图8所示,作为卷绕在隔离件214上的扭力弹簧的棘爪弹簧72的一端锁紧到形成于棘爪5处的锁紧部53。棘爪弹簧72的另一端在隔离件214的附近锁紧到子基板22的侧面。棘爪5在棘爪弹簧72的作用下沿着顺时针方向偏置。销钉54设置在棘爪5的一面(邻近子基板22的一面)。销钉54从接合角部52相对于旋转轴50的相对位置突出(即,旋转轴50定位于接合角部52与销钉54之间)。连杆6的另一端(稍后将说明)以可枢转方式与棘爪5的销钉54连接。
如图7和图9所示,旋转轴40整体形成于凸轮构件4处,并且旋转轴50整体形成于棘爪50处。在此,凸轮构件4和棘爪5中至少一个可一体地设置有旋转轴40和50。因而,可减少锁紧装置1的组件数量。进一步地,可容易并精确地安装这些组件。
用于以枢转方式移动棘爪5的连杆6是一种长形的板状构件。椭圆形孔61(作为游动部)形成于长形连杆6的一端。椭圆形孔61沿着连杆6的纵向延伸。接合突起44与连杆6的椭圆形孔61接合。连杆6的另一端以可枢转方式支撑到设置在棘爪5上的销钉54。
接下来,将在下文说明根据该实施方式的锁紧装置1的操作。首先,将参照图3说明锁紧装置1的释放状态。当锁紧装置1处于释放状态时,钩板3位于松开位置36并且凸轮构件4的凸轮角部42与钩板3的凸轮接触面33接触。如上所述,凸轮弹簧71设置在钩板3的第一销钉35和凸轮构件4的第二销钉43之间。因此,张力施加于钩板3与凸轮构件4之间。钩板3被偏置而绕旋转轴30沿着逆时针方向(箭头A所指的方向)朝松开位置36旋转(枢转),同时凸轮构件4被偏置而绕旋转轴40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枢转)。然而,由于弧形凸轮接触面33与凸轮角部42的弧形轨迹交叉,凸轮构件4的凸轮角部42与钩板3的凸轮接触面33接触。因而,凸轮角部42挤压钩板3的凸轮接触面33而使其以枢转方式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相应地,钩板3沿着逆时针方向枢转直到钩板3的隔离件接触面34与隔离件212接触为止。由于凸轮构件4的凸轮角部42与钩板3的凸轮接触面33接触,因此不允许凸轮构件4沿着顺时针方向进一步枢转。相应地,钩板槽部31的开口位于邻近基板槽部211的开口的位置,并且钩板3的导引面部分311位于基板槽部211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中部,因而钩板3位于松开位置36。在此,从凸轮构件4突出的接合突起44与连杆6的椭圆形孔61的下端接触,因而限制了棘爪5在设置于隔离件214处的棘爪弹簧72的偏置力作用下沿着顺时针方向的枢转运动。
接下来,以下将参照图3、图4A、图4B和图10说明锁紧装置1从释放状态转换至锁紧状态的方式。首先,如图3所示,从基板槽部211的开口插入到其内的撞针12与位于松开位置36的钩板3的导引面部分311接触并挤压钩板3。然后,撞针12向基板槽部211的内侧推进。撞针12从导引面部分311至前侧面314连续地挤压基板槽部31,因而使钩板3朝锁紧位置37-即沿着顺时针方向枢转。此时,凸轮构件4的凸轮角部42滑过朝锁紧位置37枢转的钩板3的凸轮接触面33。因此,凸轮弹簧71拉伸从而凸轮弹簧71的张力增大。当钩板3朝锁紧位置37枢转一定角度时,钩板3的棘爪挤压面312与棘爪5的接合角部52接触。然后,如图10所示,钩板3朝锁紧位置37的枢转运动允许棘爪5抵抗棘爪弹簧72的偏置力而沿着逆时针方向枢转,所述棘爪弹簧沿着顺时针方向(即,沿着箭头B所指的方向)偏置棘爪5从而使其定位于接合位置55。因而,棘爪5的角部52与钩板3的棘爪挤压面312脱开,并且钩板3的棘爪挤压面312穿过棘爪5的接合角部52。由于棘爪5沿着逆时针方向的枢转运动,连杆6向下移动并且凸轮构件4的接合突起44在连杆6的椭圆形孔61内向上移动。因此,凸轮构件4不会枢转。然后,当钩板3朝锁紧位置37进一步枢转时,凸轮构件4的凸轮角部42从凸轮接触面33移动至钩板3的操作面32。在这种状态下,当插入到基板槽部211内的撞针12挤压钩板3的钩板槽部31的前侧面314时,撞针12与基板槽部211的内端面211a接触。当撞针12与基板槽部211的内端面211a接触时,撞针12便不能朝锁紧位置37(即,沿着顺时针方向)挤压钩板3。然而,当凸轮构件4的凸轮面41与钩板3的操作面32接触时,凸轮构件4随着钩板3的枢转运动而在凸轮弹簧71的偏置力作用下沿着顺时针方向枢转。凸轮构件4的凸轮面41的形成方式是:距旋转轴40的长度沿着逆时针方向变得更大。因此,当凸轮构件4沿着顺时针方向枢转时,凸轮面41由于较大的长度而随同凸轮构件4的旋转与钩板3的操作面32保持接触。相应地,撞针12定位于钩板槽部31的后侧面315及基板槽部211的内端面211a限定的空间内,因而限制了钩板3在凸轮构件4的作用下朝松开位置36枢转。
当钩板3朝锁紧位置37枢转时,棘爪5在棘爪挤压面312的作用下沿着逆时针方向枢转。然后,棘爪5的接合角部52移动离开棘爪挤压面312然后与接合面313接合。此时,棘爪5的弧形面51在稍微离开钩板3的下端面的位置面向钩板3的下端面。连杆6由于棘爪5沿着顺时针方向的枢转运动而向上移动。然而,由于凸轮构件4的接合突起44在连杆6的椭圆形孔61内滑动,所以凸轮构件4的运动与棘爪5的枢转运动不相关。
当锁紧装置1如图4A所示处于锁紧状态并且在外力从撞针12朝基板槽部211的开口施加(沿着图4A中的箭头D所指的方向)时,钩板3受到朝松开位置36的力。然而,由于钩板3的操作面32与凸轮构件4的凸轮面41接合,锁紧装置1的锁紧状态不会轻易地在较小的力的作用下释放开。在较大的力施加于钩板3以使钩板3朝松开位置36(沿着逆时针方向)枢转的情况下,或在凸轮构件4的形式变为使所述钩板朝松开位置36枢转的情况下,棘爪5防止钩板3朝松开位置36枢转。换言之,接合角部52与接合面313之间的接合点被限定为比钩板3的旋转轴30与棘爪5的旋转轴50的连线更靠上,并且接合角部52与接合面313在钩板3朝锁紧位置37的枢转运动过程中在比钩板槽部31的后侧面315更靠后的位置接合。因此,钩板3沿着逆时针方向的枢转运动(朝松开位置36)受到限制。此时,钩板3的旋转轴30相对于撞针12位于棘爪5的旋转轴50的相对位置,即,撞针12位于旋转轴30与旋转轴50之间。进一步地,从撞针12施加于钩板3的外力的操作点位于钩板3的旋转轴30和接合角部52与接合面313之间的接合点之间。因此,钩板3相对于箭头D所指的外力由两个点支撑(钩板3的旋转轴30处以及棘爪5与钩板3的接合部313接合的位置),使得钩板3的强度足以抵抗外力。
接下来,以下将参照图3、图4A、图4B、图11和图12说明锁紧装置1从锁紧状态转换至释放状态的方式。首先,如图4A和4B所示,基板槽部211的内端面211a和钩板槽部31的后侧面315包围撞针12,因而锁紧装置1处于锁紧状态。在这种情形下,沿着如图4A所示的箭头E所指的方向拉动杠杆13。由于杠杆13的一端由凸轮构件4的第二销钉43以枢转方式支撑,所以凸轮构件4将沿着逆时针方向绕旋转轴40枢转。然后,凸轮构件4的挤压钩板3的操作面32的凸轮面41沿着操作面32朝凸轮接触面33滑动然后移动离开操作面32。如图11所示,钩板3的操作面32未被凸轮构件4的凸轮面41挤压并且钩板3倾向于沿着逆时针方向(朝松开位置36)枢转,然而,棘爪5的弧形51与钩板3的操作面32的接触限制了钩板3枢转。
当沿着箭头E所示的方向进一步拉动杠杆13时,凸轮面41完全与钩板3的操作面32分离。然后,如图12最佳地示出,位于凸轮面41的相对位置的接合突起44与连杆6的椭圆形孔61的端部(图中的下端部)接触,因而使棘爪5沿着逆时针方向枢转至释放位置56(作为棘爪释放位置)。因而,连杆6随着凸轮构件4沿着凸轮面41与钩板4的操作面32分离的方向的枢转运动在抵抗棘爪弹簧72的偏置力的情况下使棘爪5移动至释放位置56,在该释放位置棘爪5从钩板3释放开。再进一步地,由于连杆6的椭圆形孔61允许棘爪5以预定角度相对于凸轮构件4的枢转运动而进行枢转运动,以枢转方式移动凸轮构件4的时间与以枢转方式移动棘爪5的时间有差异。因此,在释放棘爪5时防止了棘爪5与钩板3的下表面接合。然后,从钩板3的接合面313脱离并枢转至释放位置56的棘爪5允许钩板3朝松开位置36的枢转运动。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撞针12得以从钩板槽部31与基板槽部211限定的空间中释放出来,并且钩板3沿着逆时针方向朝松开位置36枢转。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锁紧装置1,即使在外力从撞针12施加到钩板3从而使撞针12从钩板槽部31的后侧面315及基板槽部211的内端面211a限定的空间中释放出来并因此钩板3沿着逆时针方向的枢转运动在锁紧装置1处于锁紧状态时不会受到凸轮构件4的限制时,棘爪5也限制了钩板3朝松开位置36的枢转运动。此时,钩板3的旋转轴30相对于撞针12位于棘爪5的旋转轴50的相对位置,即,与基板槽部211及钩板槽部31接合的撞针12位于旋转轴30与旋转轴50之间。进一步地,棘爪5与钩板3的接合面313相对于撞针12在钩板3的旋转轴30的相对侧接合,以便将钩板3相对于撞针12支撑在钩板3的旋转轴30处和棘爪5与钩板3的接合部313接合的位置处。因而,由于从撞针12施加到钩板3的外力的操作点定位于钩板3的旋转轴30和棘爪5的接合部52与钩板3的接合面313的接合点之间,所以钩板3相对于外力D被支撑在两个点处。相应地,与钩板3相对于外力D仅被支撑于一侧的情况相比,钩板3具有足够大的强度来阻挡外力。此外,由于具有上述结构,可减小钩板3的形成尺寸。进一步地,可减小各组件的厚度和/或重量。再进一步地,棘爪5的旋转轴50与用来接触(接合)钩板3的接合面313的接合角部52之间的长度越短,则锁紧装置1的强度就越大。另一方面,凸轮构件4的旋转轴40与用来接触(接合)钩板3的操作面32的凸轮面41之间的长度越长,则限制松动的效率就越高。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凸轮构件4的旋转轴40与棘爪5的旋转轴50相互独立地定位。因此,旋转轴50与棘爪5的接合角部52之间的长度设置得较短,因而增大了锁紧装置1例如用来抵抗外力的强度。另一方面,旋转轴40a与凸轮构件的凸轮面41之间的长度设置得较长,因而使钩板3的操作面32得以与凸轮面41高效地接合。
然后,当钩板3位于锁紧位置37时凸轮构件4的凸轮面41通过凸轮弹簧37挤压钩板3的操作面32。相应地,撞针12通过定位于由钩板槽部31的后侧面315和基板槽部211的内端面211a限定的空间内而与钩板槽部31和基板槽部211接合,而不会产生松动。进一步地,当锁紧装置1处于撞针12未与基板槽部211及钩板槽部31接合的释放状态时,凸轮弹簧71偏置钩板3而使其朝松开位置36枢转。因此,当撞针12从基板槽部211的开口朝内端面211a插入到基板槽部211内并与其接合时,钩板3被保持直到撞针12朝内端面211a移动并接触导引面部分311为止。换言之,由于钩板3在锁紧装置1处于释放状态时被保持在松开位置36,所以防止了钩板3接触(撞击)其它组件从而防止产生松动噪音。
然后,棘爪5在棘爪弹簧72的作用下偏置以便定位于接合位置55并且棘爪5的接合角部52与钩板3的接合面313接合。因此,防止钩板3从锁紧位置37朝松开位置36枢转。进一步地,当钩板3从锁紧位置37朝松开位置36枢转时,凸轮构件4和棘爪5借助连杆6互相关联地移动,并且棘爪5枢转至释放位置56。因此,钩板3平顺地朝松开位置36枢转。然后,由于形成于连杆6上的椭圆形孔61,凸轮构件4的枢转运动和与其相关联的棘爪5的枢转运动的时间存在差异。因此,当钩板3朝锁紧位置37或朝松开位置36枢转时,得以防止棘爪5与钩板3接合,因而可靠地执行锁紧装置1的锁紧操作和锁紧释放操作。
进一步地,由于凸轮构件4的旋转轴40与棘爪5的旋转轴50相互独立地设置,凸轮构件4和棘爪5设置为沿厚度方向不互相重叠。具备这种设置,凸轮构件4、钩板3和棘爪5沿厚度方向的中心设置为共面。换言之,钩板3沿厚度方向的中心被凸轮构件4的凸轮面41挤压。另外,钩板3的接合面沿厚度方向的中心被棘爪5的弧形面51挤压。因此,防止了钩板3的旋转轴30处产生扭矩。
下面将参照图13至图15B说明一种改型实施方式。根据该改型实施方式,基板槽部211的内端面211a和/或钩板槽部31的后侧面315以倾斜方式形成。图13至图15示出了撞针12接合于基板槽部211与钩板槽部31之间并被基板槽部221的内端面211a和钩板槽部31的后侧面315包围的情形。
如图13所示,基板槽部211的内端面211a包括斜面81,斜面81形成在基板槽部21的内端面211a与用来将撞针12插入基板槽部21内的路径之间的交叉位置(稳定部P)的两侧。斜面81(作为第一斜面)形成为从稳定位置P相对于与方向Y垂直的方向X朝基板槽部211的开口倾斜,所述方向Y是撞针12的移动方向(用来插入撞针12的路径)。斜面81朝稳定部P凹进。斜面81的斜角θ1被限定为等于或大于撞针12与基板槽部211的内端面211a的斜面81之间的摩擦角。
斜面82(作为第二斜面)形成于钩板3的钩板槽部31的后侧面315以便面向基板槽部211的内端面211a的斜面81。更具体地说,斜面82形成为当钩板3定位于锁紧位置37时以斜角θ2相对于方向X朝基板槽部211的开口倾斜。斜面82的斜角θ2被限定为小于基板槽部211的斜面81的斜角θ1。
因而,由于钩板槽部31的斜面82的斜角θ2被限定为小于基板槽部211的斜面81的斜角θ1,因此当撞针12与基板槽部211和钩板槽部31接合时,距撞针12的距离越远,则基板槽部211的斜面81与钩板槽部31的斜面82之间的空间就会变得越窄。因此,即使在撞针12例如由于外力而振动时,撞针12从稳定位置P在方向X上沿着基板槽部211的内端面211a的斜面81的移动也受到限制。因而,可靠地防止了凸轮构件4枢转并与钩板3的操作面32接合。进一步地,即使撞针12在锁紧装置1锁紧时从稳定位置P偏离的情况下例如由于外力而振动时,撞针12沿着斜面81与斜面82之间的空间变窄的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同时撞针12沿着斜面81与斜面82之间的空间变大的方向的移动能够实现。换言之,撞针12被导引至稳定位置P。然后,撞针12从稳定部P在方向X上沿着基板槽部211的斜面81的移动受到限制。
相应地,防止凸轮构件4由于枢转而使钩板3朝锁紧位置37移动,从而防止凸轮构件4随着撞针12因外力所致的振动而产生的运动而与钩板3的操作面32接合,撞针12的上述运动意指在基板槽部211的内端面211a和钩板槽部31的后侧面315限定的空间内朝斜面81与斜面82之间的空间变大的方向的运动。因而,防止了用于使凸轮构件4的凸轮面41沿着离开钩板3的操作面32的方向枢转的操作力增大。
进一步地,基板槽部211的斜面81的斜角θ1设置为大于撞针12与斜面81之间的摩擦角(更具体地说为动摩擦角)。因此,即使在撞针12例如由于外力作用而沿着斜面81与斜面82之间的空间变小(窄)的方向在由基板槽部211的内端面211a和钩板槽部31的后侧面315限定的空间内移动时,撞针12也可容易地回到稳定位置P,所述稳定位置P是撞针12在被外力移动前所处的位置。相应地,有效限制了凸轮构件4枢转并与钩板3的操作面32接合而使钩板3朝锁紧位置37移动。因此,有效地限制了用于使凸轮构件4沿着与钩板3的操作面32分离的方向枢转的操作力增大。
如上所述,在锁紧装置1处于锁紧状态时(当撞针12定位于基板槽部211和钩板槽部31内时),距撞针12的距离越远,则基板槽部211的斜面81与钩板槽部31的斜面82之间的空间就会变得越窄。因此,以几何方式限制了撞针12从稳定位置P在方向X上沿着基板槽部211的斜面81移动。此外,即使在撞针12随着例如车辆振动和/或外力导致的弹性变形和/或松动而相对于基板21移动离开稳定位置P时,由于基板槽部211的斜面81的斜角θ1被限定为大于撞针12与基板槽部211的斜面之间的动摩擦角并且还由于撞针12和基板21相对振动,因此撞针12可在从钩板槽部31的后侧面315承受的挤压力的作用下容易地回到稳定位置P。另外,在基板槽部211的斜面81的斜角θ1被限定为大于撞针12与基板槽部211的斜面81之间的静摩擦角的情况下,撞针12被钩板槽部31的后侧面315挤压,从而更容易回到稳定位置P。
进一步地,由于斜面82形成在钩板3的后侧面31上从而在锁紧装置1的锁紧状态下面向基板槽部211的内端面211a的斜面81,因此即使在后侧面315与撞针12之间的接触位置在锁紧装置1处于锁紧状态时由于尺寸误差而偏离的情况下,也可减小钩板3朝锁紧位置37的枢转运动被限制的位置的差异。因此,防止钩板3停止于凸轮构件4的凸轮面41与钩板3的操作面32相互接触不充分的位置,并且防止凸轮构件4与钩板3相互松弛地接合。
再进一步地,如图14所示,仅基板槽部211的斜面81可设置于基板槽部的内端面(211a)处,从稳定位置P相对于方向X朝基板槽部211的开口倾斜。斜面81可在基板槽部211的内端面211a处形成在稳定位置P的两侧。
如此构造之后,基板槽部211的内端面211a的斜面81与钩板槽部31的后侧面315之间的空间在离开撞针12的位置变窄。因此,即使在撞针12例如由于外力而振动时,也限制了撞针12在方向X上沿着基板槽部211的斜面81移动,即,限制了撞针12从稳定位置P沿着斜面81与后侧面315之间的空间变窄的方向上移动。相应地,限制了凸轮构件4随着撞针12朝斜面81与后侧面315之间的空间变大的方向的移动而枢转并与钩板3的操作面32接合,从而限制了用于使凸轮面41沿着离开钩板3的操作面32的方向枢转的操作力增大。
如图15A和图15B所示,形成在内端面211a处的斜面81改型为斜面83(作为第一倾斜部),斜面83从内端面211a的一个端部相对于方向X朝其另一个端部倾斜。图15A示出的斜面83形成为使得内端面211a与后侧面315之间的空间朝钩板槽部31的开口(朝图中的左侧)变大。另一方面,图15B示出的斜面83形成为使得内端面211a与后侧面315之间的空间朝钩板槽部31的内端面(朝图中的右侧)变大。另外,当锁紧装置1处于撞针12被基板槽部211的内端面211a和钩板槽部31的后侧面315包围的锁紧状态时,撞针12可位于内端面211a与后侧面315之间的空间最大的位置并可与基板槽部211的一个侧面(即,图15A中的左侧面和图15B中的右侧面)接触以便稳定锁紧装置1的锁紧状态。
如此构造之后,基板槽部211的内端面211a的斜面83与钩板槽部31的后侧面315之间的空间在离开撞针12的位置变窄。因此,即使在撞针12例如由于外力而振动时,也限制了撞针12在方向X上沿着基板槽部211的斜面83移动。相应地,限制了凸轮构件4与钩板3的操作面32接合,从而限制了用于使凸轮面41沿着离开钩板3的操作面32的方向枢转的操作力增大。
根据图13至图15B所示的改型实施方式,斜面81、83的斜角θ1可设置为小于摩擦角。在斜角θ1设置为使得基板槽部211的斜面81、83与钩板槽部31的后侧面315之间的空间在离开撞针12的位置变窄的情况下,只要基板槽部211的内端面211a以倾斜方式形成,与基板槽部211的内端面211a没有以倾斜方式形成的情况相比,撞针12的移动进一步受到限制。因而,限制了凸轮构件4与钩板3的操作面23接合。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凸轮构件4的旋转轴40可设置在与棘爪5的旋转轴50相同的位置,或者邻近旋转轴50的位置。

Claims (10)

1.一种车用座椅(10)的锁紧装置(1),其特征在于包括:
撞针(12),其适于牢固地设置在所述座椅(10)的活动构件(11)和相对于所述活动构件(11)固定地设置的固定构件中的一个上;
基板(21),其适于设置在所述活动构件(11)和所述固定构件中的另一个上并包括用于插入所述撞针(12)的第一槽部(211);
钩板(3),其包括第二槽部(31),所述钩板(3)绕旋转轴(30)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到所述基板(21)上以便在锁紧位置(37)与松开位置(36)之间枢转,在所述锁紧位置(37)所述撞针(12)与所述第一槽部(211)及所述第二槽部(31)接合,在所述松开位置(36)所述撞针(12)自所述第一槽部(211)及所述第二槽部(31)释放;
棘爪(5),其绕旋转轴(50)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到所述基板(21)上以便与所述钩板(3)的接合部(313)接合或脱开,所述棘爪(5)通过与所述钩板(3)的接合部(313)接合而限制所述钩板(3)朝松开位置(36)的枢转运动同时允许所述钩板(3)朝锁紧位置(37)的枢转运动;
凸轮构件(4),其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到所述基板(21)上并包括凸轮轮廓(41),所述凸轮轮廓(41)将与形成在所述钩板(3)处的操作部(32)凸轮接触,用于允许所述钩板(3)朝锁紧位置(37)的枢转运动并用于限制所述钩板(3)朝松开位置(36)的枢转运动;以及
第一偏置构件(71),其用于偏置所述凸轮构件(4)从而使其沿着所述凸轮轮廓(41)挤压所述钩板(3)的操作部(32)的方向枢转,
其中,当所述钩板(3)枢转至所述锁紧位置(37)时,与所述第一槽部(211)及所述第二槽部(31)接合的所述撞针(12)位于所述钩板(3)的旋转轴(30)与所述棘爪(5)的旋转轴(50)之间,并且所述棘爪(5)与所述钩板(3)相对于所述撞针(12)在所述钩板(3)的旋转轴(30)的相对位置接合,以便将所述钩板(3)相对于所述撞针(12)支撑在所述钩板(3)的旋转轴(30)处并支撑在所述棘爪(5)与所述钩板(3)的接合部(313)接合的位置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座椅的锁紧装置(1),其中,
当所述钩板(3)枢转至所述撞针(12)与所述第一槽部(211)及所述第二槽部(31)接合的所述锁紧位置(37)时,所述撞针(12)位于由所述第一槽部(211)的内端面(211a)和所述第二槽部(31)的后侧面(315)限定的空间内,所述后侧面(315)在所述钩板(3)朝所述锁紧位置(37)的枢转运动过程中形成在后侧,并且所述棘爪(5)与所述钩板(3)的接合部(313)在所述钩板(3)朝所述锁紧位置(37)的枢转运动过程中在比所述第二槽部(31)的后侧面(315)更靠后的位置相接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座椅的锁紧装置(1),其中,
所述第一偏置构件(71)包括设置在所述凸轮构件(4)与所述钩板(3)之间的弹簧,所述弹簧用于偏置所述凸轮构件(4)从而使其沿着所述凸轮轮廓(41)挤压所述钩板(3)的操作部(32)的方向枢转并用于朝松开位置(36)偏置所述钩板(3)。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座椅的锁紧装置(1),进一步包括:
第二偏置构件(72),其用于偏置所述棘爪(5)从而使其定位在棘爪接合位置(55),所述棘爪(5)在所述棘爪接合位置(55)与所述钩板(3)接合;以及
连杆构件(6),其用于随着所述凸轮构件(4)的沿着所述凸轮轮廓(41)与所述钩板(3)的操作部(32)分离的方向的枢转运动在抵抗所述第二偏置构件(72)的偏置力的情况下以枢转方式将所述棘爪(50)移动至棘爪释放位置(56),所述棘爪(5)在所述棘爪释放位置(56)从所述钩板(3)释放开,所述连杆构件(6)包括用于允许所述棘爪(5)相对于所述凸轮构件(4)的枢转运动以预定角度枢转运动的游动部(6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座椅的锁紧装置(1),其中,
第一斜面(81、83)形成在所述第一槽部(211)的内端面(211a)处,所述第一斜面(81、83)从所述内端面(211a)与所述撞针(12)在所述第一槽部(211)中的路径(Y)的交叉位置(P)相对于与所述撞针(12)的所述路径垂直的方向(X)朝所述第一槽部(211)的开口倾斜。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用座椅的锁紧装置(1),其中,
所述第一斜面(81)在所述第一槽部(211)的内端面(211a)处形成在所述交叉位置(P)的两侧。
7.如权利要求5和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座椅的锁紧装置(1),其中,
所述第一斜面(81)的斜角等于或大于所述撞针(12)与所述第一槽部(211)之间的摩擦角。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用座椅的锁紧装置(1),其中,
第二斜面(82)形成在所述第二槽部(31)的后侧面(315)处,所述第二斜面(82)在所述钩板(3)位于所述锁紧位置(37)时以比所述第一斜面(81、83)的斜角小的斜角朝所述第一槽部(211)的开口倾斜。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座椅的锁紧装置(1),其中,
所述凸轮构件(4)和所述棘爪(5)中至少一个一体地设置有所述旋转轴(40、50)。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座椅的锁紧装置(1),其中,
所述凸轮构件(4)的旋转轴(40)与所述棘爪(5)的旋转轴(50)定位成彼此分开,以便沿其厚度方向独立地定位所述凸轮构件(4)和所述棘爪(5)。
CN2008101312221A 2007-08-03 2008-08-01 车用座椅的锁紧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576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03409 2007-08-03
JP2007203409 2007-08-03
JP2007-203409 2007-08-03
JP2008-078222 2008-03-25
JP2008078222A JP5532543B2 (ja) 2007-08-03 2008-03-25 車両用シートのロック装置
JP2008078222 2008-03-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57607A true CN101357607A (zh) 2009-02-04
CN101357607B CN101357607B (zh) 2012-07-04

Family

ID=403302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31222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57607B (zh) 2007-08-03 2008-08-01 车用座椅的锁紧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532543B2 (zh)
CN (1) CN101357607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86604A (zh) * 2012-10-31 2014-05-14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座椅锁设备
CN108349420A (zh) * 2015-11-09 2018-07-31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座椅锁定装置
CN109328152A (zh) * 2017-05-30 2019-02-12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座椅锁定装置
CN109927592A (zh) * 2017-11-17 2019-06-25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06075B2 (ja) * 2009-09-25 2015-04-22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ラッチ装置及びシート装置
JP5402707B2 (ja) * 2010-02-16 2014-01-29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ロック装置
JP5140893B2 (ja) 2010-06-09 2013-02-13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ラッチ装置
KR101171589B1 (ko) 2010-11-15 2012-08-09 주식회사 오스템 차량용 래치 어셈블리
JP5614332B2 (ja) 2011-02-28 2014-10-29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ロック装置
KR101488176B1 (ko) 2013-10-31 2015-01-30 대원강업주식회사 차량용 시트의 유격자동보상구조를 적용한 충격감쇄형 래치
JP6361457B2 (ja) * 2014-10-20 2018-07-25 株式会社アンセイ 車両用シートのロック装置
JP6361458B2 (ja) * 2014-10-20 2018-07-25 株式会社アンセイ 車両用シートのロック装置
JP6038980B2 (ja) * 2015-02-26 2016-12-07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ラッチ装置及びシート装置
JP6511423B2 (ja) * 2016-11-02 2019-05-15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ラッチ装置及びシート装置
US11390188B2 (en) 2018-01-29 2022-07-19 Ts Tech Co., Ltd. Latch device and vehicle seat
KR102160234B1 (ko) * 2019-07-22 2020-09-25 대원강업주식회사 차량 시트용 무유격 셀프로킹형 다단 래치
CN112660000A (zh) * 2021-01-13 2021-04-16 长春富维安道拓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靠背后部护面遮挡固定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41571Y2 (zh) * 1985-09-30 1991-08-30
FR2594022B1 (fr) * 1986-02-07 1988-05-27 Cousin Cie Ets A & M Freres Articulation pour dossier de siege a grain composite.
JPH041377A (ja) * 1990-04-16 1992-01-06 Nippondenso Co Ltd 車両のドアロック装置
JPH0868252A (ja) * 1995-08-04 1996-03-12 Honda Lock Mfg Co Ltd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DE19902561C5 (de) * 1999-01-22 2009-02-19 Witte-Velbert Gmbh & Co. Kg Verschluß mit Sperrklinke und Drehfalle
JP4383147B2 (ja) * 2003-11-10 2009-12-16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シートロック装置
JP4455157B2 (ja) * 2004-05-19 2010-04-21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ロック装置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86604A (zh) * 2012-10-31 2014-05-14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座椅锁设备
US9238420B2 (en) 2012-10-31 2016-01-19 Mitsui Kinzoku Act Corporation Seat lock apparatus
CN103786604B (zh) * 2012-10-31 2016-03-09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座椅锁设备
CN108349420A (zh) * 2015-11-09 2018-07-31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座椅锁定装置
CN109328152A (zh) * 2017-05-30 2019-02-12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座椅锁定装置
CN109328152B (zh) * 2017-05-30 2021-04-13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座椅锁定装置
US11021083B2 (en) 2017-05-30 2021-06-01 Mitsui Kinzoku Act Corporation Seat lock device
CN109927592A (zh) * 2017-11-17 2019-06-25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
CN109927592B (zh) * 2017-11-17 2022-08-30 株式会社爱信 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057039A (ja) 2009-03-19
CN101357607B (zh) 2012-07-04
JP5532543B2 (ja) 2014-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57607B (zh) 车用座椅的锁紧装置
US7740317B2 (en) Lock apparatus of seat for vehicle
JP5094957B2 (ja) 車両シート用ラッチアセンブリー
CN101636296B (zh) 锁定装置
US9380863B2 (en) Folding table
US9862294B2 (en) Head rest of an upward swing adjustment type
US8042872B2 (en) Recliner for vehicle seats
JP2021508637A (ja) 電池パック用のロックアップ機構、ロックユニット、クイックチェンジホルダアセンブリ、及び電気自動車
CN108349420A (zh) 座椅锁定装置
CN203681320U (zh) 用于车辆的座椅滑动装置
JP2007326469A (ja) 建設機械の操縦席および建設機械
US8783753B2 (en) Stowable rear seat
US10710476B2 (en) Releasing lever for sliding device
EP2522564B1 (en) Anchor device for anchoring a cabin of an industrial vehicle to the chassis of the vehicle itself
JP7400630B2 (ja) フロアロック解除機構
JP2008201235A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ロック解除操作機構
JP7292832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5946741B2 (ja) 組付け構造
JP5749934B2 (ja) 格納式リアシート
JP2019172119A (ja) 乗物用シートのロック装置
JP549949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ロック装置
JP5631751B2 (ja) 格納式リアシート
JP2013035389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6826809B2 (ja) シートトラックスライド装置
JP2021151832A (ja) 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04

Termination date: 20140801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