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45301A - 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及非水电解质电池 - Google Patents

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及非水电解质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45301A
CN101345301A CNA2008101360761A CN200810136076A CN101345301A CN 101345301 A CN101345301 A CN 101345301A CN A2008101360761 A CNA2008101360761 A CN A2008101360761A CN 200810136076 A CN200810136076 A CN 200810136076A CN 101345301 A CN101345301 A CN 1013453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lector body
active material
electrode
material layer
carbon part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3607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45301B (zh
Inventor
猿渡秀乡
森岛秀明
稻垣浩贵
高见则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453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453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453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453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Cell Electrode Carriers And Collector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降低了内部电阻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其特征在于:具备由铝箔或铝合金箔构成的集电体、和形成于该集电体上且包含活性物质、导电剂及由有机聚合体构成的粘合剂的含活性物质层;所述导电剂包含纵横尺寸比超过1、且长轴长度为所述含活性物质层厚度的1.05~1.50倍的碳粒子;并且所述碳粒子的长轴方向的一端以相对于所述集电体的厚度为20%~50%的深度被埋没在该集电体中。

Description

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及非水电解质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及非水电解质电池。
背景技术
在以流通大电流为目的的高输出功率的非水电解质电池中,必须降低由集电体和含活性物质层构成的电极的内部电阻。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通过在含活性物质层内设置多个集电体使集电体和含活性物质层的最大距离缩短的结构的电极。该电极可期待降低含活性物质层内的扩散电阻,但谋求电极内部电阻的又一要因即含活性物质层和集电体的界面电阻的降低比较困难。该界面电阻在采用铝这样的在表面形成强固的氧化膜的金属作为集电体时很显著。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在集电体和含活性物质层之间设置电阻低的导电层的电极。该电极可期待所述界面电阻的降低,但不能得到降低所述扩散电阻的效果。
另外,所述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电极都在含活性物质层内新夹设有不能有助于发电的部件,因此具备该电极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的相对于容积的能量密度下降。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86427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277393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降低了内部电阻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及具备该电极且输出性能优良的非水电解质电池。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提供一种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其特征在于:具备由铝箔或铝合金箔构成的集电体、和形成于该集电体上且包含活性物质、导电剂及粘合剂的含活性物质层;
所述导电剂包含纵横尺寸比超过1、且长轴长度为所述含活性物质层厚度的1.05~1.50倍的碳粒子;并且
所述碳粒子的长轴方向的一端以相对于所述集电体的厚度为20%~50%的深度被埋没在该集电体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式,提供一种非水电解质电池,其特征在于:具备所述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作为正极及负极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降低了内部电阻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通过具备所述电极从而输出性能优良的非水电解质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极的简要剖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极的简要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例非水电解质电池的局部切开的侧视图。
图4是图3的A部的放大剖视图。
符号说明
1-集电体、2-含活性物质层、3-碳粒子、11-有底矩形筒体、12-矩形盖体、13-电极组、15-正极、15a-集电体、15b-含正极活性物质层、16-负极、16a-集电体、16b-含负极活性物质层、17-隔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及非水电解质电池进行详细的说明。
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具备由铝箔或铝合金箔构成的集电体、和形成于该集电体上且包含活性物质、导电剂及粘合剂的含活性物质层。所述导电剂包含纵横尺寸比超过1、且长轴长度为所述含活性物质层厚度的1.05~1.50倍的碳粒子。此外,所述碳粒子的长轴方向的一端以相对于所述集电体的厚度为20%~50%的深度被埋没在该集电体中。这样的碳粒子在集电体中的埋没,是由于例如当在集电体上加压形成含活性物质层时,向长轴长度为含活性物质层厚度的1.05~1.50倍的碳粒子施加作用力,使其长轴方向的一端陷入集电体中而形成的。
此处,所谓含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是指,当在集电体的两面形成含活性物质层时,集电体的单面侧的含活性物质层的厚度。
碳粒子的长轴的长度可用电子显微镜法确认。也就是说,在随意选择的电极断面的电子显微镜视野内,通过是否存在具有长度为含活性物质层厚度的1.05~1.50倍的长轴的碳粒子进行确认。
此外,碳粒子长轴的一端在集电体中的埋没深度也可通过电子显微镜法确认。也就是说,在随意选择的电极断面的电子显微镜视野内,通过是否存在长轴的一端以相对于集电体厚度为20%~50%的深度埋没的碳粒子进行确认。
关于碳粒子,优选长轴∶短轴的比为1.5∶1~100∶1。这样的碳粒子优选是从石墨或焦炭制作的鳞片状碳粒子。
如果使碳粒子的长轴的长度低于含活性物质层厚度的1.05倍,有难得到缩短导电通路长度的效果及减小集电极和含活性物质层的界面电阻的效果。另一方面,如果使所述碳粒子的长轴的长度超过含活性物质层厚度的1.50倍,则碳粒子形成从电极(含活性物质层)表面浮出的形态,容易发生短路(semi short),有安全性下降的顾虑。更优选的碳粒子的长度为含活性物质层厚度的1.10~1.45倍。
如果使碳粒子在集电体中的埋没深度相对于集电体厚度低于20%,则难充分达到碳粒子的长轴方向的一端陷入集电体所形成的锚固效果、即降低集电体和含活性物质层的界面电阻的效果。另一方面,如果使碳粒子在集电体中的埋没深度相对于集电体厚度超过50%,则有伴随该埋没处的集电体体积的减少使得集电体电阻增加的顾虑。更优选的碳粒子在集电体中的埋没深度相对于集电体厚度为20~40%。
在碳粒子的长轴方向的一端被埋没在集电体中的状态下,优选碳粒子的被埋没的一端的相反侧的另一端位于从含活性物质层厚度的中间部位到表面侧。如此通过使碳粒子的被埋没的一端的相反侧的另一端位于从含活性物质层厚度的中间部位到表面侧,可使导电通路的路径长度更接近于含活性物质层和集电体的最短距离,能够期待进一步降低内部电阻的效果。
尤其,优选一端被埋没在集电体中的、纵横尺寸比超过1的碳粒子相对于电极面积为1×103个/m2~1×108个/m2的数目,并且这些碳粒子的另一端达到含活性物质层的表面。如此,通过纵横尺寸比超过1的碳粒子的另一端达到含活性物质层的表面,能够使导电通路的路径长度成为含活性物质层和集电体的最短距离,因此能够期待进一步降低内部电阻的效果。
优选形态的导电剂具有下述组成:包含30重量%~60重量%的如石墨、焦炭这样的纵横尺寸比超过1的碳粒子(第1碳粒子)、和40重量%~70重量%的如炭黑、纤维状碳这样的碳微粉末。炭黑优选是例如乙炔黑、科琴黑。第1碳粒子包含纵横尺寸比超过1且长轴长度为上述含活性物质层厚度的1.05~1.50倍的碳粒子(第2碳粒子)。优选第1碳粒子中包含10重量%~80重量%的该第2碳粒子。包含具有这样组成的导电剂的含活性物质层,除了后述的降低内部电阻的效果外,还具有可抗电极组制作时的卷绕等的充分的强度。
作为由铝箔或铝合金箔构成的集电体,优选利用例如电解蚀刻法使其表面粗糙化。被表面粗糙化的集电体与含活性物质层的接触面积增大,因此可使界面电阻减小。但是,由被表面粗糙化的铝箔或铝合金箔构成的集电体,与未被表面粗糙化的集电体相比,由于表面形成坚固的氧化膜,因此很难充分减小界面电阻。实施方式的电极,由于含在导电剂中的纵横尺寸比超过1的碳粒子的长轴方向的一端以相对于集电体厚度为20~50%的深度被埋没在该集电体中,通过其锚固效果可减小氧化膜电阻的影响,因而可实现内部电阻的降低。
作为表面粗糙化的方法,可列举出:化学蚀刻法或电解蚀刻法。关于电解蚀刻,以铝箔或铝合金箔作为阳极,浸渍在加热到60℃~120℃的含有氯化物离子的电解液中,通过施加20~1000V的直流或交流电压,可使箔表面从平滑箔面积的几倍表面粗糙化到120倍左右。表面粗糙化倍率可通过测定铝箔或铝合金箔的静电容量来计算。如果用金属电极夹住被表面粗糙化的铝箔或铝合金箔,施加电压(V[V]),就与电压成正比地蓄积下记式(1)所示的电荷(Q[C])。
Q=CV    (1)
式(1)中的比例常数C[F]为静电容量。该静电容量C由下记式(2)的电极面积S、电极间距离t、电介质的比电容率ξ(在铝氧化膜时为7~8)、真空电容率ξo(=8.85×10-12)表示。
ξo·ξ·(S/t)       (2)
通过将从式(2)求出的电极面积S除以平滑面积s可算出表面粗糙化率。表面粗糙化率优选在20~120倍的范围内。
参照图1、图2,对含有这样的纵横尺寸比超过1且长轴长度为所述含活性物质层厚度的1.05~1.50倍的碳粒子作为导电剂的一成分的电极结构进行更具体的说明。在图1、图2中,在由铝箔或铝合金箔构成的集电体1面(单面)上形成有包含活性物质、导电剂及粘合剂的含活性物质层2。在含活性物质层2的一成分即导电剂中,含有纵横尺寸比超过1且长轴长度(L)为含活性物质层2的厚度的1.05~1.50倍的碳粒子3。碳粒子3的长轴方向的一端以相对于集电体1的厚度为20~50%的深度被埋没在集电体1中。关于碳粒子3,其被埋没在集电体1中的长轴方向的一端的相反侧的另一端达到所述含活性物质层2的表面。
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具备上述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作为正极及负极中的至少一个。以下,对(1)正极及负极的双方具备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的方式、(2)仅正极具备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的方式、(3)仅负极具备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1)正极及负极的双方为上述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的方式
<正极>
正极具有由铝箔或铝合金箔构成的集电体、和附载在该集电体的单面或两面上且包含活性物质、导电剂(含有上述的纵横尺寸比超过1的碳粒子)及粘合剂的含正极活性物质层。该正极例如可通过在正极活性物质中添加导电剂及粘合剂,使它们悬浊在适当的溶剂中,将该悬浊物(浆料)涂布在集电体上,然后干燥、压制,形成带状电极来制作。
构成集电体的铝箔或铝合金箔的平均晶粒粒径优选为50μm以下、更优选为3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在5μm以下。通过将铝箔或铝合金箔的平均晶粒粒径规定在50μm以下,可飞跃性地增加铝箔或铝合金箔的强度,从而可提高压制时的压力,使含正极活性物质层高密度化,可以增大正极容量。
平均晶粒粒径可以按照如下所述方法求出。用光学显微镜察对集电体表面的组织进行观察,求出存在于1mm×1mm内的晶粒数目(n)。使用该n由S=1×106/n(μm2)求出平均晶粒面积S。根据所得到的S值,通过下述式(3)式算出平均晶粒粒径d(μm)。
d=2(S/π)1/2       (3)
铝箔或铝合金箔的平均晶粒粒径受材料组织、杂质、加工条件、热处理历史、以及退火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复杂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晶粒粒径在集电体的制造过程中可通过上述各个因素的适当组合来调节。
铝箔和铝合金箔的厚度优选为20μm以下,更优选为1.50μm以下。铝箔的纯度优选为99%以上。作为铝合金,优选包含镁、锌、硅等元素的合金。作为合金成分而含有的铁、铜、镍、铬等过渡金属的含量优选为1重量%以下。
作为铝箔或铝合金箔,优选如上所述地对表面进行粗糙化处理。
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以列举出:二氧化锰(MnO2)、氧化铁、氧化铜、氧化镍、LiaMnO2、锂镍复合氧化物(例如LiaNiO2)、锂钴复合氧化物(例如LiaCoO2)、锂镍钴复合氧化物{例如LiNi1-e-fCoeMfO2,此处M为选自Al、Cr及Fe中的至少一种元素,0≤e≤0.5、0≤f≤0.1}、锂锰钴复合氧化物{例如LiMn1-g-hCogMhO2,此处M为选自Al、Cr及Fe中的至少一种元素,0≤g≤0.5、0≤h≤0.1}、锂锰镍复合氧化物{例如LiMnjNijM1-2jO2,此处M为选自Co、Cr、Al及Fe中的至少一种元素,1/3≤j≤1/2,例如LiMn1/3Ni1/3Co1/3O2、LiMn1/2Ni1/2O2}、尖晶石型锂锰镍复合氧化物(例如LiaMn2-bNibO4)、具有橄榄石结构的锂磷氧化物(例如LiaFePO4、LiaFe1-bMnbPO4、LiaCoPO4等)、硫酸铁(Fe2(SO4)3)、钒氧化物(例如V2O5)等。此处,优选a、b、c为0~1。正极活性物质还可列举出:聚苯胺和聚吡咯等导电性聚合物材料、二硫化物系聚合物材料、硫(S)、氟化碳等有机材料及无机材料。
作为更优选的正极活性物质,可列举出:锂镍复合氧化物、锂钴复合氧化物、锂镍钴复合氧化物、锂锰镍复合氧化物、尖晶石型锂锰镍复合氧化物、锂锰钴复合氧化物、磷酸铁锂等。根据这些正极活性物质,可得到高的电池电压。
作为粘合剂,例如可列举出: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二氟乙烯(PVdF)、氟橡胶等。
上述正极活性物质、正极导电剂和粘合剂的配合比优选是:正极活性物质为80重量%~95重量%,正极导电剂为3重量%~20重量%,粘合剂为2重量%~7重量%。
<负极>
该负极具有由铝箔或铝合金箔构成的集电体、和附载在该集电体的单面或两面上且包含负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含有上述的纵横尺寸比超过1的碳粒子)及粘合剂的含负极活性物质层。该负极例如可通过在粉末状的负极活性物质中添加导电剂及粘合剂,使它们悬浊在适当的溶剂中,将该悬浊物(浆料)涂布在集电体上,然后干燥、压制,形成带状电极来制作。
构成集电体的铝箔或铝合金箔的平均晶粒粒径优选为50μm以下、更优选为3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μm以下。平均晶粒粒径可通过上述的方法求出。通过将铝箔或铝合金箔的平均晶粒粒径规定在50μm以下,可飞跃性地增加铝箔或铝合金箔的强度,从而可提高压制时的压力,使含负极活性物质层高密度化,可以增大负极容量。此外,由于能够防止高温环境下(40℃以上)的过放电循环时的集电体的溶解及腐蚀劣化,因而能够抑制负极阻抗的上升。另外,还能够提高输出性能、急速充电、充放电循环性能。
铝箔或铝合金箔的平均晶粒粒径受材料组织、杂质、加工条件、热处理历史、以及退火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复杂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晶粒粒径在集电体的制造过程中可通过上述各个因素的适当组合来调节。
铝箔和铝合金箔的厚度优选为20μm以下,更优选为1.50μm以下。铝箔的纯度优选为99%以上。作为铝合金,优选包含镁、锌、硅等元素的合金。作为合金成分而含有的铁、铜、镍、铬等过渡金属的含量优选为1重量%以下。
作为铝箔或铝合金箔,优选如上所述地对表面进行粗糙化处理。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例如可采用碳物质或金属化合物。
作为碳物质,例如可列举出: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焦炭、气相生长碳纤维、中间相沥青系碳纤维、球状碳、树脂烧成碳。作为更优选的碳物质,可列举出:气相生长碳纤维、中间相沥青系碳纤维、球状碳。作为上述碳物质,优选由X射线衍射测定的(002)面的面间隔d002为0.340nm以下。
作为金属化合物,可采用例如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金属金属氮化物等。
作为金属氧化物,例如可列举出含钛的金属复合氧化物,例如SnB0.4P0.6O3.1等非晶形锡氧化物、例如SnSiO3等锡硅氧化物、例如SiO等氧化硅、例如WO3等钨氧化物等。其中,优选为含钛的金属复合氧化物。作为含钛的金属复合氧化物,例如可列举出:斜方锰矿型Li2+fTi3O7(-1≤f≤3)、含有Ti和选自P、V、Sn、Cu、Ni及Fe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金属复合氧化物等。作为含有Ti和选自P、V、Sn、Cu、Ni及Fe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金属复合氧化物,例如可以列举出:TiO2-P2O5、TiO2-V2O5、TiO2-P2O5-SnO2、TiO2-P2O5-MeO(Me是选自Cu、Ni及Fe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等。优选该金属复合氧化物具有结晶性低、结晶相和非晶相共存、或以非晶相单独存在的微观结构。通过具有这样的微观结构,可以大幅提高循环性能。其中,优选为锂钛氧化物、含有Ti和选自P、V、Sn、Cu、Ni及Fe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金属复合氧化物。
作为金属硫化物,可列举出:例如TiS2等硫化钛、例如MoS2等硫化钼、例如FeS、FeS2、LixFeS2等硫化铁等。
作为金属氮化物,例如可列举出锂钴氮化物(例如LisCotN,0<s<4、0<t<0.5)等。
作为粘合剂,例如可以列举出: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二氟乙烯(PVdF)、氟橡胶、丁苯橡胶等。
负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和粘合剂的配合比优选是:负极活性物质为80重量%~98重量%,导电剂为2重量%~20重量%,粘合剂为2重量%~7重量%的范围。
(2)仅正极为上述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的方式
<正极>
作为正极,可采用与在上述(1)中说明的同样的正极。
<负极>
负极具有由铝箔或铝合金箔构成的集电体、和附载在该集电体的单面或两面上且包含负极活性物质及粘合剂的含负极活性物质层。该负极例如可通过在粉末状的负极活性物质中添加导电剂及粘合剂,使它们悬浊在适当的溶剂中,将该悬浊物(浆料)涂布在集电体上,然后干燥、压制,形成带状电极来制作。
作为集电体及粘合剂,可采用与在上述(1)中说明的同样的集电体及粘合剂。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可采用例如锂金属或锂合金。
作为锂合金,例如可列举出:锂铝合金、锂锌合金、锂镁合金、锂硅合金、锂铅合金等。在采用锂合金箔时,也可以直接将合金箔用作负极。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在与导电剂并用时,可采用在上述(1)中说明的碳物质或金属化合物。作为该导电剂,可列举出具有与在上述(1)中说明的导电剂(含有上述的纵横尺寸比超过1且长轴长度为含活性物质层厚度的1.05~1.50倍的碳粒子)不同形态的例如炭黑(优选为乙炔黑、科琴黑)、石墨、焦炭、纤维状碳等。
负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和粘合剂的配合比优选是:负极活性物质为80重量%~98重量%,导电剂为0重量%~20重量%,粘合剂为2重量%~7重量%的范围。
(3)仅负极为上述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的方式
<正极>
作为正极,除采用与在上述(1)中说明的导电剂(含有上述的纵横尺寸比超过1且长轴长度为含活性物质层厚度的1.05~1.50倍的碳粒子)不同形态的、例如由炭黑(优选乙炔黑、科琴黑)、石墨、焦炭、纤维状碳等构成的导电剂以外,本质上具有与在上述(1)中说明的同样的组成、结构。
<负极>
作为负极,可采用与在上述(1)中说明的同样的负极。
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优选具备上述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作为正极及负极中的至少一个,并且在充电深度(State of charge:SOC)为50%的状态下,电池电阻[mΩ]乘以电池容量[Ah]的值、即(电池电阻)[mΩ]×(电池容量)[Ah]、低于10mΩAh。
如果(电池电阻)[mΩ]×(电池容量)[Ah]的值超过10mΩAh,则电极电阻以外的电阻成分大。在大电流充放电时,电极电阻以外的电阻成分成为流通大电流时的障碍,有使输出性能下降的顾虑。作为这样的电极电阻以外的电阻成分的例子,可列举出:隔膜电阻、集电体和取出电流部分的电阻、非水电解质电阻、集电体和活性物质的界面电阻、起因于正极和负极的层间距离的电阻等。
参照图3及图4对这样的非水电解质电池(方型非水电解质电池)进行详细说明。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的局部切开的透视图,图4是图3的A部的放大剖视图。
例如在铝制的有底矩形筒体11的开口部上安装有铝制的矩形盖体12。扁平状的电极组13被容纳在有底矩形筒体11内。如图4所示,电极组13可通过以夹着隔膜16且隔膜16位于外周面的方式将正极14及负极15以螺旋状卷绕、然后进行加压成型来制得。正极14例如由集电体14a、形成于该集电体14a的两面上的含正极活性物质层14b构成。正极引线17与正极14的集电体14a一体地连接。负极15例如由集电体15a、形成于该集电体15a的两面上的含负极活性物质层15b构成。负极引线18与集电体15a一体地连接。非水电解液被容纳在有底矩形筒体11内。
例如板状的正极端子19被插在盖体12中。在位于有底矩形筒体11内的正极端子19的端部附近与正极引线片17连接。例如板状的负极端子20通过夹着例如玻璃材料21的密封片被插在盖体12中。在位于有底矩形筒体11内的负极端子20的端部附近与负极引线片18连接。另外,负极端子20也可以经由树脂通过敛缝插在盖体12上。
下面对上述隔膜及非水电解质进行详述。
作为隔膜,例如可使用含有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四氟乙烯(PTFE)、聚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聚六氟丙烯(HFP)、聚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FEP)、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酰胺、聚酰亚胺、纤维素、纤维素聚乙烯、聚偏氟乙烯(PVdF)等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多孔膜、或合成树脂制无纺布、或者玻璃纤维制无纺布等。
非水电解质含有非水溶剂和溶解于该非水溶剂中的电解质盐。此外,在非水溶剂也可以含有聚合物。
作为电解质盐,可以列举出:LiPF6、LiBF4、Li(CF3SO2)2N(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通称为LiTFSI)、LiCF3SO3(通称为LiTFS)、Li(C2F5SO2)2N(双[五氟乙磺酰]亚胺锂,通称为LiBETI)、LiClO4、LiAsF6、LiSbF6、双草酸硼酸酯锂(LiB(C2O4)2(通称为LiBOB))、二氟(三氟-2-氧-2-三氟甲基丙酸根(2-)-O,O)硼酸锂(LiBF2(OCOOC(CF3)2)(通称为LiBF2(HHIB)))等锂盐。这些电解质盐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更优选使用LiPF6、LiBF4
电解质盐浓度优选在1.5M以上3M以下。通过这样的电解质浓度的规定,可抑制电解质盐浓度上升而带来的粘度增加的影响,同时可更加提高流通高负荷电流时的性能。
作为非水溶剂,不特别限定,可列举出:碳酸亚丙酯(PC)、碳酸亚乙酯(EC)、1,2-二甲氧基乙烷(DME)、γ-丁内酯(GBL)、四氢呋喃(THF)、2-甲基四氢呋喃(2-MeTHF)、1,3-二氧戊环、环丁砜、乙腈(AN)、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酯(MEC)、碳酸二丙酯(DPC)等。这些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在重视热稳定性时,其中优选γ-丁内酯。此外,在重视热稳定性的同时还要求低温性能时,优选同时含有EC、PC及GBL这3种成分。通过同时含有环状碳酸酯系的3种溶剂(EC、PC及GBL),能够期待高的热稳定性、和被认为是伴随熵增的低温性能的提高。此外,由于环状碳酸酯与链状碳酸酯相比粘度大,所以可大幅度改进采用由环状碳酸酯构成的非水溶剂时的循环性能。
也可以在非水电解质中加入添加剂。对添加剂不特别限定,可列举出:碳酸亚乙烯酯(VC)、醋酸亚乙烯酯(VA)、丁酸亚乙烯酯、己酸亚乙烯酯、丁烯酸亚乙烯酯、碳酸邻苯二酚酯等。添加剂的浓度相对于非水电解质,优选按外比计在0.1重量%以上3重量%以下,更优选在0.5重量%以上1重量%以下。
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与以往的电极相比,能够大幅度降低内部电阻。
也就是说,由于以往的电极形成为用炭黑这样的微粉末的导电剂覆盖活性物质表面的构成,因此在大电流充放电时,从活性物质向集电体的导电通路成为沿着活性物质表面传递的路径。其结果是,导电通路的路径长度比从活性物质到集电体的最短距离长。
根据实施方式,通过导电剂含有纵横尺寸比超过1且长轴长度为含活性物质层厚度的1.05~1.50倍的碳粒子,由于该碳粒子主要作为导电通路而发挥作用,因此可使导电通路的路径长度比以往的电极更靠近含活性物质层和集电体的最短距离。其结果是,能够降低作为内部电阻的原因之一的电子移动时的扩散电阻。
此外,集电体即铝箔或铝合金箔在表面形成有强固的氧化膜,因此含活性物质层和集电体的界面电阻增大。
根据实施方式,通过使含在导电剂中的、纵横尺寸比超过1且长轴长度为含活性物质层厚度的1.05~1.50倍的碳粒子的长轴方向的一端以相对于该集电体的厚度为20~50%的深度被埋没在该集电体中,由此发挥陷入碳粒子的集电体中的所谓锚固效果,因此能够降低作为内部电阻的原因之一的含活性物质层和集电体界面的界面电阻。
因此,根据实施方式,能够降低电子移动时的扩散电阻,并能够降低含活性物质层和集电体界面的界面电阻,而且只需控制含活性物质层的构成成分即导电剂中的碳粒子的尺寸,不需要像以往的电极那样追加新的部件例如导电层,因而能够在不降低实效的能量密度的情况下,得到实现了内部电阻的降低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
此外,根据实施方式,通过具备降低了上述内部电阻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作为正极及负极中的至少一个,能够实现大电流放电性能优良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尤其,通过使电池电阻[mΩ]乘以电池容量[Ah]的值低于10mΩAh,能够实现大电流放电性能更加优良的非水电解质电池。
以下,参照所述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正极的制作>
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准备LiCoO2、作为导电剂准备石墨(通过激光粒度分布仪测定的值为d50:12μm、d90:32μm)及乙炔黑、作为粘合剂准备PVdF。所使用的石墨的纵横尺寸比的平均值通过扫描电子显微照片的图像分析被确认为3.2。接着,在N-甲基吡咯烷酮(NMP)的溶剂中分散88重量份的LiCoO2、3重量份的石墨、4重量份的乙炔黑及5重量份的PVdF,制成浆料。把该浆料涂布在由厚度为15μm的铝箔构成的集电体的两面上,然后进行干燥、压制,由此制成在集电体的两面上形成了单面厚度为28μm的含活性物质层的正极。
对得到的正极的断面进行了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结果是,发现具有上述碳粒子的长轴方向的一端以相对于由铝箔构成的集电体的厚度、最大为28%的深度被埋没在该集电体中的部位。象这样的长轴端达到活性物质表面、其另一端埋没在集电体中的部位,从石墨的粒度分布值推测,以每平方米电极面积为1×104~1×107点的范围存在。
<负极的制作>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准备Li4Ti5O12、作为导电剂准备石墨(通过激光粒度分布仪测定的值为d50:19μm、d90:41μm)、作为粘合剂准备PVdF。使用的石墨的纵横尺寸比的平均值,通过扫描电子显微照片的图像分析确认为3.4。接着,在N-甲基吡咯烷酮(NMP)的溶剂中分散89重量份的Li4Ti5O12、6重量份的石墨、5重量份的PVdF,制成浆料。把该浆料涂布在由厚度为15μm的铝箔构成的集电体的两面上,然后进行干燥、压制,由此制成集电体的两面上形成了单面厚度为35μm的含活性物质层的负极。
对得到的负极的断面进行了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结果是,发现具有上述碳粒子的长轴方向的一端以相对于由铝箔构成的集电体的厚度、最大为24%的深度被埋没在该集电体中的部位。象这样的长轴端达到活性物质表面、其另一端埋没在集电体中的部位,从石墨的粒度分布值推测,以每平方米电极面积为1×104~1×107点的范围存在。
<非水电解质的调制>
在EC+PC+GBL=1∶1∶4(体积比)的混合溶剂中混合2M的LiBF4,调制成非水电解质。
<电池的组装>
准备由厚0.3mm的铝箔构成的有底矩形形状筒体的容器、和插有正极端子同时经由绝缘性的树脂通过敛缝插有负极端子的铝制的盖体。在将非水电解质含浸在由聚乙烯制多孔膜构成的隔膜中后,用该隔膜覆盖正极,以经由隔膜与正极对置的方式重叠负极,并进行螺旋状卷绕,制成具有分别从正极及负极引出的引线片的螺旋状的电极组。通过对该电极组实施加压成形成扁平状。将成形成扁平状的电极组的正极引线片连接在盖体的正极端子的一端上,将负极引线片连接在负极端子的一端上,将电极组与盖体一同通过容器的开口部插入其内部,通过将盖体焊接在容器的开口部上,制成具有图1所示的结构、厚为3.0mm、宽为35mm、高为62mm、容量为700mAh的方型非水电解质电池。
(实施例2)
除采用相对于平滑面积表面粗糙化到大约80倍的铝箔作为正负极的集电体以外,制成了与实施例1相同的非水电解质电池。
对得到的正极的断面进行了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结果是,发现具有在实施例1中说明的碳粒子的长轴方向的一端以相对于由铝箔构成的集电体的厚度最大为35%的深度被埋没在该集电体中的部位。
此外,对得到的负极的断面进行了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结果是,发现具有在实施例1中说明的碳粒子的长轴方向的一端以相对于由铝箔构成的集电体的厚度最大为33%的深度被埋没在该集电体中的部位。
(实施例3)
除采用与实施例1相比减少了NMP量,使固体成分增加3重量%的浆料作为正负极的制作中所用的浆料以外,制成了与实施例1相同的非水电解质电池。
对得到的正极的断面进行了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结果是,发现具有在实施例1中说明的碳粒子的长轴方向的一端以相对于由铝箔构成的集电体的厚度最大为27%的深度被埋没在该集电体、而且被埋没的一端的相反侧的另一端达到含活性物质层的表面的部位。
此外,对得到的负极的断面进行了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结果是,发现具有在实施例1中说明的碳粒子的长轴方向的一端以相对于由铝箔构成的集电体的厚度最大为33%的深度被埋没在该集电体、而且被埋没的一端的相反侧的另一端达到含活性物质层的表面的部位。
(实施例4)
除了采用由激光粒度分布仪测定的值为d50:24μm、d90:56μm的石墨作为正极导电剂中的石墨、将正极的含活性物质层的厚度设定为52μm、采用由激光粒度分布仪测定的值为d50:26μm、d90:65μm的石墨作为负极导电剂中的石墨、将负极的含活性物质层的厚度设定为65μm以外,制成了与实施例1相同的非水电解质电池。所使用的石墨的纵横尺寸比的平均值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的图像分析确认为3.5。
对得到的正极的断面进行了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结果是,发现具有上述碳粒子的长轴方向的一端以相对于由铝箔构成的集电体的厚度最大为25%的深度被埋没在该集电体中的部位。
对得到的负极的断面进行了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结果是,发现具有上述碳粒子的长轴方向的一端以相对于由铝箔构成的集电体的厚度最大为22%的深度被埋没在该集电体中的部位。
(实施例5)
除了替代正极导电剂中的石墨而采用焦炭(由激光粒度分布仪测定的值为d50:24μm、d90:56μm)、替代负极导电剂中的石墨而采用焦炭(由激光粒度分布仪测定的值为d50:26μm、d90:65μm)以外,制成了与实施例1相同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再有,正极导电剂中使用的焦炭中的纵横尺寸比的平均值,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的图像分析确认为4.1。此外,负极导电剂中使用的焦炭的纵横尺寸比的平均值,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的图像分析确认为4.5。
对得到的正极的断面进行了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结果是,发现具有上述碳粒子的长轴方向的一端相对于由铝箔构成的集电体的厚度以最大27%的深度被埋没在该集电体中的部位。
对得到的负极的断面进行了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结果是,发现具有上述碳粒子的长轴方向的一端相对于由铝箔构成的集电体的厚度以最大25%的深度被埋没在该集电体中的部位。
(实施例6)
除了采用由激光粒度分布仪测定的值为d50:12μm、d90:32μm的石墨作为负极导电剂中的石墨以外,制成了与实施例1相同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再有,负极导电剂中使用的石墨的纵横尺寸比的平均值,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的图像分析确认为3.0。
对得到的负极的断面进行了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结果是,发现具有长轴长度为含活性物质层厚度的0.94倍的上述碳粒子的长轴方向的一端相对于由铝箔构成的集电体的厚度以最大1%的深度被埋没在该集电体中的部位。
(实施例7)
除了作为正极导电剂中的石墨,采用由激光粒度分布仪测定的值为d50:9μm、d90:20μm的石墨以外,制成了与实施例1相同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再有,正极导电剂中使用的石墨的纵横尺寸比的平均值,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的图像分析确认为3.1。
对得到的正极的断面进行了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结果是,发现具有长轴长度为含活性物质层厚度的0.75倍的上述碳粒子的长轴方向的一端相对于由铝箔构成的集电体的厚度以最大2%的深度被埋没在该集电体中的部位。
(比较例1)
除了采用由激光粒度分布仪测定的值为d50:9μm、d90:20μm)的石墨作为正极导电剂中的石墨、采用由激光粒度分布仪测定的值为d50:12μm、d90:32μm)的石墨作为负极导电剂中的石墨以外,制成了与实施例1相同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再有,正极导电剂中使用的石墨中的纵横尺寸比的平均值,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的图像分析确认为3.1。此外,负极导电剂中使用的石墨中的纵横尺寸比的平均值,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的图像分析确认为3.0。
对得到的正极的断面进行了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结果是,发现具有长轴长度最大为含活性物质层厚度的0.75倍的上述碳粒子的长轴方向的一端相对于由铝箔构成的集电体的厚度以最大为2%的深度被埋没在该集电体中的部位。
对得到的负极的断面进行了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结果是,发现具有长轴长度为含活性物质层厚度的0.94倍的上述碳粒子的长轴方向的一端相对于由铝箔构成的集电体的厚度以最大1%的深度被埋没在该集电体中的部位。
(比较例2)
除采用相对于平滑面积表面粗糙化到大约80倍的铝箔作为正负极的集电体以外,制成了与比较例1相同的非水电解质电池。
对得到的正极的断面进行了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结果是,发现具有长轴长度最大为含活性物质层厚度的0.75倍的、在比较例1中说明的碳粒子的长轴方向的一端相对于由铝箔构成的集电体的厚度以最大12%的深度被埋没在该集电体中的部位。
对得到的负极的断面进行了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结果是,发现具有长轴长度为含活性物质层厚度的0.94倍的、在比较例1中说明的碳粒子的长轴方向的一端相对于由铝箔构成的集电体的厚度以最大11%的深度被埋没在该集电体中的部位。
(比较例3)
除了采用由激光粒度分布仪测定的值为d50:18μm、d90:45μm的石墨作为正极导电剂中的石墨、将正极的含活性物质层的厚度设定为52m、采用由激光粒度分布仪测定的值为d50:20μm、d90:50μm)的石墨作为负极导电剂中的石墨、将负极的含活性物质层的厚度设定为65μm以外,制成了与实施例1相同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再有,正极导电剂中使用的石墨中的纵横尺寸比的平均值,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的图像分析确认为3.2。此外,负极导电剂中使用的石墨中的纵横尺寸比的平均值,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的图像分析确认为3.6。
对得到的正极的断面进行了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结果是,发现具有上述碳粒子的长轴方向的一端相对于由铝箔构成的集电体的厚度以最大1%的深度被埋没在该集电体中的部位。
对得到的负极的断面进行了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结果是,发现具有上述碳粒子的长轴方向的一端相对于由铝箔构成的集电体的厚度以最大1%的深度被埋没在该集电体中的部位。
用以下的方法,对通过实施例1~7及比较例1~3得到的非水电解质电池,测定了充电深度为50%时的电阻值。
即,在将电池充电到充满电的状态后,将电池容量的一半放电,成为充电深度为50%的状态。以0.2C电流值I0.2[A]进行0.2秒的放电,读取此时的电压值E1[V]。在1分钟的开路状态后以0.2C的电池容量进行0.2秒的充电,进而在1分钟的开路状态后以电池容量的10C电流值I10[A]进行0.2秒的放电,读取此时的电压值E2[V]。通过将这些电流值及电压值代入下式(4)求出了电池电阻。
电池电阻[Ω]=(E1-E2)/(I10-I0.2)    (4)
此外,对在实施例1~7及比较例1~3中得到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用以下的方法测定了输出功率。
也就是说,在最初用与电池电阻测定相同的方法使电池的状态成为充电深度为50%后,用1C实施10秒的放电,测定了此时的电压Ea[V]。在进行了容量补偿的充电后,用10C实施10秒的放电,测定了此时的电压Eb[V]。从这些结果作成电流-电压的关系图,用外插法算出电池电压达到1V时的电流值Ia[A],通过代入下式(5)算出了输出功率。
输出功率[W]=1[V]×Ia[A]    (5)
实施例1~7及比较例1~3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的电阻值及输出功率如下表1所示。
表1
  电池电阻(mΩ)   输出功率(W)
  实施例1   5.0   75
  实施例2   4.8   90
  实施例3   5.0   80
  实施例4   15.1   61
  实施例5   5.2   70
  实施例6   5.1   65
  实施例7   5.2   66
  比较例1   5.1   58
  比较例2   4.9   60
  比较例3   15.2   51
如上述表1明示,通过比较实施例1、5和比较例1可知,实施例1、5的电池与比较例1的电池相比,输出性能提高。其中,实施例1、5的电池所具备的正极及负极的结构为:在含活性物质层含有导电剂,该导电剂包含纵横尺寸比超过1且长轴长度为含活性物质层厚度的1.05~1.50倍的碳粒子,该碳粒子以相对于由铝箔构成的集电体的厚度为20%~50%的深度被埋没在该集电体中;而比较例1的电池包含比上述碳粒子的长轴长度短、且向集电体的埋没深度较浅的形态的碳粒子作为导电剂。
通过比较实施例1及实施例2可知,采用被表面粗糙化的铝箔作为集电体的实施例2的电池,电阻较低,且输出功率提高。
通过比较实施例1及实施例3可知,被埋没在集电体中的碳粒子的长轴方向的一端的相反侧的另一端达到上述含活性物质层表面的形态的实施例3的电池,电阻较低,且输出功率提高。
从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关系以及实施例4和比较例3的关系的比较可知,(电池电阻)[mΩ]×(电池容量)[Ah]的值小于10[mΩAh]的电池更能获得本发明的效果。

Claims (8)

1、一种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其特征在于:具备由铝箔或铝合金箔构成的集电体、和形成于该集电体上且包含活性物质、导电剂及粘合剂的含活性物质层;所述导电剂包含纵横尺寸比超过1、且长轴长度为所述含活性物质层厚度的1.05~1.50倍的碳粒子;并且所述碳粒子的长轴方向的一端以相对于所述集电体的厚度为20%~50%的深度被埋没在该集电体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其特征在于:形成有所述含活性物质层的所述集电体表面被粗糙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粒子的被埋没在所述集电体中的长轴方向的一端的相反侧的另一端达到所述含活性物质层表面。
4、一种非水电解质电池,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作为正极及负极中的至少一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其特征在于:电池电阻乘以电池容量的值低于10mΩAh,其中,电池电阻的单位是mΩ,电池容量的单位是Ah。
6、一种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其特征在于:具备由铝箔或铝合金箔构成且具有被粗糙化的表面的集电体、和形成于该集电体面上且包含活性物质、导电剂及粘合剂的含活性物质层;所述导电剂包含纵横尺寸比超过1、且长轴长度为所述含活性物质层厚度的1.05~1.50倍的碳粒子;并且所述碳粒子的长轴方向的一端以相对于所述集电体的厚度为20%~50%的深度被埋没在该集电体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粒子的被埋没在所述集电体中的长轴方向的一端的相反侧的另一端达到所述含活性物质层表面。
8、一种非水电解质电池,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6所述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作为正极及负极中的至少一个。
CN2008101360761A 2007-07-12 2008-07-11 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及非水电解质电池 Active CN1013453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83565 2007-07-12
JP183565/2007 2007-07-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45301A true CN101345301A (zh) 2009-01-14
CN101345301B CN101345301B (zh) 2010-08-18

Family

ID=402472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360761A Active CN101345301B (zh) 2007-07-12 2008-07-11 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及非水电解质电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295664B2 (zh)
CN (1) CN101345301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80649A (zh) * 2011-07-15 2011-12-14 惠州市德赛锂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一次电池
CN102473900A (zh) * 2010-05-28 2012-05-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3403934A (zh) * 2010-11-11 2013-11-20 Mec股份有限公司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集电体的制造方法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的制造方法
US9825335B2 (en) 2013-05-16 2017-11-21 Lg Chem, Lt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olution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CN109417161A (zh) * 2016-07-20 2019-03-01 Nec能源元器件株式会社 锂离子电池用电极和锂离子电池
CN110832677A (zh) * 2017-07-07 2020-02-2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二次电池、电池包、电动车辆、电力储存系统、电动工具以及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93984B2 (ja) * 2010-09-06 2014-09-2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集電体
WO2012093616A1 (ja) * 2011-01-07 2012-07-1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蓄電デバイス
JP5758731B2 (ja) * 2011-07-28 2015-08-05 株式会社カネカ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5325326B2 (ja) * 2011-10-26 2013-10-23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集電体、電極、二次電池、およ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WO2013157811A1 (ko) 2012-04-16 2013-10-2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전극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사용하여 제조되는 전극
JP2014116217A (ja) * 2012-12-11 2014-06-26 Toyota Industries Corp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6305263B2 (ja) * 2014-07-31 2018-04-04 株式会社東芝 非水電解質電池、組電池、電池パック及び車
JP6394253B2 (ja) * 2014-10-03 2018-09-26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非水系二次電池用電極、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非水系二次電池
CN114221082B (zh) * 2019-01-09 2023-11-1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单体电池、无模组框架的电池包、车辆和储能装置
US20230107474A1 (en) * 2020-01-31 2023-04-06 Kyocera Corporation Electrode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condary battery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31973A (ja) * 1996-02-27 1997-09-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非水電解液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と正極板および非水電解液電池
JPH11135119A (ja) * 1997-10-27 1999-05-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活物質と正極板および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73900A (zh) * 2010-05-28 2012-05-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US9112209B2 (en) 2010-05-28 2015-08-18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ositive electrode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ies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CN103403934A (zh) * 2010-11-11 2013-11-20 Mec股份有限公司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集电体的制造方法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的制造方法
TWI551728B (zh) * 2010-11-11 2016-10-01 Mec股份有限公司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集電體的製造方法及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的製造方法
CN103403934B (zh) * 2010-11-11 2016-10-19 Mec股份有限公司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集电体的制造方法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的制造方法
CN102280649A (zh) * 2011-07-15 2011-12-14 惠州市德赛锂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一次电池
US9825335B2 (en) 2013-05-16 2017-11-21 Lg Chem, Lt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olution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CN109417161A (zh) * 2016-07-20 2019-03-01 Nec能源元器件株式会社 锂离子电池用电极和锂离子电池
CN109417161B (zh) * 2016-07-20 2022-01-14 远景Aesc日本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用电极和锂离子电池
CN110832677A (zh) * 2017-07-07 2020-02-2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二次电池、电池包、电动车辆、电力储存系统、电动工具以及电子设备
CN110832677B (zh) * 2017-07-07 2022-06-2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二次电池、电池包、电动车辆、电力储存系统、电动工具以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95664B2 (ja) 2013-09-18
JP2009038017A (ja) 2009-02-19
CN101345301B (zh) 2010-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45301B (zh) 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电极及非水电解质电池
KR101430615B1 (ko) 캐소드 및 이를 채용한 리튬 전지
JP5156406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US8431273B2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CN101667640B (zh) 正极活性物质、使用它的正极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US20090155694A1 (en) Cathode and lithium battery using the same
US20080299457A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sitive electrode of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CN102227835A (zh)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负极、使用其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以及用于制造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负极的方法
JP6399685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10052971A1 (en) Battery
JP2008181850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DE102019105900A1 (de) Elektrolytsysteme für siliziumhaltige Elektroden
KR102221799B1 (ko) 리튬 이차 전지
JP2019075391A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電極およびこれを含む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6077345B2 (ja) 非水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非水二次電池用正極および非水二次電池
KR100922685B1 (ko)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US8034487B2 (en) Electrode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KR20110056911A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JP4910228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WO2014157922A1 (ko) 양극 활물질,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그리고 상기 양극을 포함하는 전기 화학 소자
JP6180895B2 (ja) 二次電池用電極、二次電池用電極の製造方法および二次電池
KR20160054315A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전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KR100635735B1 (ko) 양극 활물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KR20060095367A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음극 활물질 조성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KR102290853B1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전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