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20237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20237B
CN101320237B CN200810097787.2A CN200810097787A CN101320237B CN 101320237 B CN101320237 B CN 101320237B CN 200810097787 A CN200810097787 A CN 200810097787A CN 101320237 B CN101320237 B CN 1013202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sensitive drums
toner
image carrier
image
transfer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9778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20237A (zh
Inventor
又吉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M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Mit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M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202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202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202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2023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03G15/0194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primary transfer to the final recording mediu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3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vertic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多个像载体,并排设置,各自具有圆周面,该各圆周面用于形成由不同颜色的调色剂构成的调色剂像;环形带,具有表面,进行周转移动,以使得各像载体上的调色剂像依次转印到该表面或沿该表面被输送的纸上;多个转印构件,各自与所对应的像载体一起夹持环形带,使像载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环形带的表面上或纸上。多个像载体中,最后使调色剂像转印到环形带的表面或纸上的位于最下游的像载体,其对环形带的接触压力设定为高于其他像载体对环形的接触压力。由此,可以防止在调色剂从像载体向转印带转印时产生喷溅文字现象。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可以进行彩色印刷,该图像形成装置将对应于各种颜色的多个感光鼓上所形成的调色剂像,以重叠涂敷的方式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等被转印件上以形成彩色图像,并将该彩色图像转印到纸上。
背景技术
可以进行彩色印刷的串列式(横向并排式)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对应于各种颜色调色剂(一般为青色、品红色、黄色和黑色四种调色剂)并排设置的多个感光鼓(像载体)以及配置成与各感光鼓的圆周面抵接的中间转印带。各感光鼓的圆周面上的调色剂像,在中间转印带进行周向转动的状态下,以重叠涂敷的方式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上。这样在中间转印带的表面上形成彩色图像(第一次转印)。之后,该中间转印带上所形成的彩色图像被转印到纸上(第二次转印)。通过第二次转印印刷有彩色图像的纸,在实施了规定的定影处理后,被排出到外部。
各感光鼓分别隔着中间转印带与转印辊相对设置。转印辊将与调色剂像极性相反的电荷施加给中间转印带。这样,感光鼓上的调色剂像在用电被剥离的状态下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
由于对应于黑色调色剂的感光鼓设置在中间转印带周向转动方向的最下游一侧,所以黑色调色剂,一般是在其他颜色被重叠涂敷在中间转印带上之后再被重叠涂敷。这样,在中间转印带上,黑色调色剂被重叠涂敷在彩色调色剂上,所以从中间转印带向纸上转印彩色图像时,黑色调色剂被直接层叠在纸上,其他颜色的调色剂被重叠在黑色调色剂上。由于通过所述方式重叠涂敷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可以获得良好画质的彩色图像。
此外,在利用彩色印刷用图像形成装置进行仅用黑色调色剂的黑白印刷的情况下,若将对应于黑色调色剂的感光鼓配置在中间转印带的上游一侧,则中间转印带上的转印有黑色调色剂的位置,到达位于中间转印带的最下游一侧的纸之前需要移动较长的距离。因此,会产生打印第一页纸(first print)所需时间较长的问题。所以,为了解决该问题(即,为了实现快速进行第一页纸的打印),将对应于黑色调色剂的感光鼓设置在中间转印带的最下游一侧。
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5-234229号(下面称为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以串列式图像形成装置为对象,提高调色剂从各感光鼓向中间转印带转印的效率的方案。此方案中,在感光鼓和转印辊之间进行第一次转印时的夹持压力(相互按压抵接所得到的压力)为可变,同时中间转印带周向转动方向的最上游一侧的夹持压力为最大,并且夹持压力向下游一侧依次降低(参照专利文献1的[0067]段和图7)。在专利文献1中认为,通过使夹持压力向中间转印带的周向转动方向的最下游一侧依次降低,可以防止调色剂之间产生凝聚,提高转印效率。
此外,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1-282014号(下面称为专利文献2)和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5-024936号(下面称为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以串列式图像形成装置为对象,防止转印图像产生中间脱落(指转印图像的边缘清晰,而中央部位变淡产生脱落的状态)的方案。此方案是将容易引起中间脱落的感光鼓(具体说是配置在中间转印带的最下游一侧的对应于黑色调色剂的感光鼓)的夹持压力设定为比其他感光鼓低。在专利文献2中认为,通过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防止中间脱落,因为通常认为中间脱落是在夹持压力高的情况下,调色剂从图像的中央部位向端部被挤出而产生的。
可是,在可以进行彩色印刷的串列式图像形成装置中,与调色剂的转印效率和中间脱落有关的因素不仅仅是感光鼓和中间转印带之间的夹持压力,而主要因素在于中间转印带的表面硬度、感光鼓的圆周面与中间转印带表面之间的线速度差、感光鼓圆周面的性质状态,中间转印带表面的性质状态和调色剂的性质状态等。因此,对于调色剂从感光鼓向中间转印带的转印,如果以防止中间脱落等为目的而考虑感光鼓和中间转印带之间的夹持压力,则意义不大。
另一方面,就调色剂从感光鼓向中间转印带转印的性能而言,除了转印效率和中间脱落以外,转印时调色剂的颗粒向周围飞散而污染中间转印带的有字区域、即“喷溅文字”也是重要的因素。这种喷溅文字,主要是附着在感光鼓圆周面上且具有规定极性电荷的调色剂的微细颗粒,受到从转印辊施加的相反极性的偏置电流的作用剥离而转移到中间转印带的表面时,因剥离时的冲击而产生飞散所引起的。
但是,在所述专利文献1~3中,没有涉及所述喷溅文字的记载,当然也就不存在涉及防止所述喷溅文字的方案的记载。
发明内容
鉴于以往的所述状况,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可以防止调色剂从像载体向转印带转印时产生喷溅文字现象。
为了达到所述的目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多个像载体,并排设置,各自具有圆周面,该各个圆周面用于形成由不同颜色的调色剂构成的调色剂像;环形带,具有表面,进行周向转动,以使得所述各像载体上的调色剂像依次转印到所述表面或沿着该表面被输送的纸上;以及多个转印构件,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各自与所对应的所述像载体一起夹持所述环形带,使所述像载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所述环形带的表面上或所述纸上,其中,所述多个像载体中,最后使所述调色剂像转印到所述环形带的表面或所述纸上的位于最下游的像载体,其对所述环形带的接触压力设定为高于其他像载体对所述环形带的接触压力,除所述位于最下游的像载体以外的其他各像载体的接触压力设定为全部相同,对应于所述位于最下游的像载体的所述转印构件的硬度,设定为高于其他转印构件的硬度,并且所述其他转印构件的硬度设定为彼此相同,以使当所述转印构件与所对应的所述像载体一起夹持所述环形带时,所述多个转印构件的弹性变形量全部基本相同。由此,可以防止在调色剂从像载体向转印带转印时产生喷溅文字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一个实施方式的正面剖视图。
图2A、图2B是表示感光鼓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A是分解立体图,图2B是组装后的立体图。
图3A、图3B是用于说明感光鼓、中间转印带和第一转印辊三者的正面剖视模式图,图3A以品红色单元~黄色单元为对象表示感光鼓、中间转印带和第一转印辊三者位置关系,图3B以黑色单元为对象表示感光鼓、中间转印带和第一转印辊三者位置关系。
图4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分别表示感光鼓、中间转印带和第一转印辊。
图5A、图5B是表示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印刷结果的放大照片,图5A是实施例,图5B是比较例。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一个实施方式的正面剖视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是印刷处理专用的打印机,其基本构成为,在呈箱形的装置主体11内装有:图像形成部12,根据从计算机等外部设备传送来的图像信息形成图像;定影部13,对由所述图像形成部12形成且转印到纸P上的图像实施定影处理;纸储存部14,储存用于转印的纸P;并且该装置主体11的上部形成有出纸部15,定影处理后的纸P排出到该出纸部15上。
在装置主体11的上面部的适当部位,设置有未图示的操作面板,用于输入纸P的输出条件等。该操作面板上设置有未图示的电源键和开始按钮以及用于输入输出条件的各种键等。
图像形成部12用于在纸储存部14所提供的纸P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部12包括从上游一侧(图1的纸面的右边)向下游一侧依次配置的用品红色调色剂(显影剂)的品红色单元12M、用青色调色剂的青色单元12C、用黄色调色剂的黄色单元12Y、用黑色调色剂的黑色单元12K。
在各个单元12M、12C、12Y、12K中,分别设置有感光鼓(像载体)20和显影装置121。感光鼓20在其圆周面上形成静电潜影和对应该静电潜影的调色剂像(可视像)。各感光鼓20沿着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并接受从相对应的显影装置121所提供的调色剂。调色剂从配置在装置主体11前面一侧(图1的纸面的正面一侧)的未图示的调色剂盒补给到各个显影装置121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显影剂采用由调色剂和载体构成的双组分显影剂。调色剂是将着色剂、电荷控制剂和蜡等添加剂分散到粘合剂树脂中而制成的颗粒直径为6~12μm的微细粉。载体是磁铁矿(Fe3O4)等颗粒直径为60~200μm的磁性颗粒,用于使调色剂带电。调色剂是从未图示的调色剂盒向显影装置121适当补充的消耗品,而载体一般是预先在显影装置121内储存规定的量,不被消耗而循环利用。
在所述各感光鼓20的正下方的位置上,分别设置有带电装置122,并且在各个带电装置122的下方位置上设置有曝光装置123。带电装置122使各感光鼓20的圆周面均匀带电。根据从计算机等输入的图像数据,对应于各颜色的激光从所对应的曝光装置123向带电后的感光鼓20的圆周面照射,由此在各感光鼓20的圆周面上形成静电潜影。并且通过从显影装置121向该静电潜影提供调色剂,而在感光鼓20的圆周面上形成调色剂像。
在各感光鼓20的上方位置,配置有中间转印带(环形带)30。该中间转印带30张紧挂在位于图1的左侧的驱动辊36和位于右侧的从动辊37之间,其中前进带(转印带30中靠下方的部位)发挥转印功能,与各感光鼓20的圆周面抵接。中间转印带30,在被与各感光鼓20对应设置的第一转印辊(转印构件)40按压在感光鼓20的圆周面上的状态下,与各感光鼓20同步,在驱动辊36和从动辊37之间进行周向转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驱动辊36和从动辊37之间,位于靠近从动辊37一侧的位置设置有张力辊38。该张力辊38向中间转印带30赋予张力,通过未图示的压靠构件的压靠力将中间转印带30向上方予以压靠。因此,中间转印带30中靠上方的部位,即返回带(转印带30中不与感光鼓20抵接的部位,其一部分与张力辊38抵接)被张力辊38向上方压靠。由此,中间转印带30呈山状,被张力辊38支撑的部分为山顶。
通过中间转印带30的周向转动,品红色单元12M的感光鼓20将品红色调色剂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的表面上,随后青色单元12C的感光鼓20以重叠涂敷的方式将青色调色剂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的同一转印位置上,然后黄色单元12Y的感光鼓20以重叠涂敷的方式将黄色调色剂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的同一转印位置上,最后黑色单元12K的感光鼓20以重叠涂敷的方式将黑色调色剂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的同一转印位置上。这样在中间转印带30的表面上形成彩色调色剂像。之后,在该中间转印带30的表面上所形成的彩色调色剂像被转印到从纸储存部14输送来的纸P上。
此外,在各感光鼓20的位于图1左方的位置上,设置有鼓清洁装置124,用于去除残留在感光鼓20的圆周面上的调色剂,进行清洁。通过鼓清洁装置124经过清洁处理的感光鼓20的圆周面,为了进行新的带电处理而向带电装置122转动。
通过鼓清洁装置124从感光鼓20的圆周面上予以去除的废弃调色剂,经由规定的路径被回收到未图示的调色剂回收瓶中。
在图像形成部12的位于图1左方的位置上,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送纸通道111。在该送纸通道111的适当部位设置有输送辊对112,来自纸储存部14的纸P通过该输送辊对112的驱动,向卷挂在驱动辊36上的中间转印带30输送。在送纸通道111中与驱动辊36相对的位置上设置有与中间转印带30的表面抵接的第二转印辊113。在送纸通道111中输送的纸P被中间转印带30和第二转印辊113按压夹持,由此可将中间转印带30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该纸P上。
定影部13对在图像形成部12转印到纸P上的调色剂像实施定影处理,其包括内部具有作为加热源的电热体的加热辊131、在图1的左方与该加热辊131相对配置的定影辊132、张紧挂在该定影辊132和加热辊131之间的定影带133、隔着该定影带133而与定影辊132相对配置的加压辊134。
纸P,经过中间转印带30和第二转印辊113之间的夹缝部,在被转印了中间转印带30上的调色剂像的状态下被提供给定影部13,并在穿过加压辊134和高温的定影带133之间的同时,从定影带133获得热量而被实施定影处理。
经过定影处理而完成彩色印刷的纸P,通过从定影部13的上部延伸设置的出纸通道114,向设置在装置主体11顶部的出纸部15的出纸盘151排出。
纸储存部14包括:手动供纸盘141,开闭自如地设置在装置主体11的图1右侧的右侧壁上;以及纸盘142,装拆自如地装在装置主体11内的曝光装置123的下方位置。纸盘142中储存有由多张纸P层叠而成的纸摞。
所述手动供纸盘141,用于通过手动操作将纸P逐张供给至图像形成部12,一般情况下收容在装置主体11的右壁面上,仅在进行手动供纸时,如图1所示,从壁面拉出后用于手动供纸。
纸盘142是上面全部敞开的箱体,可以储存由多张纸P层叠而成的纸摞P1。储存在纸盘142的纸摞P1中位于最上面的纸P,以其下游端(图1中的左端)的上面与抽纸辊143接触的状态,通过该抽纸辊143的驱动,从纸摞P1向送纸通道111抽出。从纸盘142中逐张抽出的纸P,通过输送辊对112的驱动,经由送纸通道111被送入位于图像形成部12的第二转印辊113和中间转印带30之间的夹缝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从动辊37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带清洁装置125,用于清除经过第二次转印(在位于驱动辊36位置的中间转印带30和第二转印辊113之间的夹缝部,将中间转印带30的前进带上的彩色图像转印到纸P上)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30的返回带上的残留调色剂,进行清洁。
图2是表示感光鼓20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A是分解立体图,图2B是组装后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感光鼓20包括:筒状的鼓主体21,在其圆周面上形成静电潜影、调色剂像;凸缘构件22,嵌插在所述鼓主体21一个端面(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为左方的端面)的开口中;接地板23,安装在所述凸缘构件22上;轴支撑圆板24,安装在鼓主体21的另一个端面上;鼓轴25,贯通凸缘构件22和轴支撑圆板24,可以与该凸缘构件22和轴支撑圆板24同心且一体转动。
鼓主体21具有由铝或铝合金制成的金属管211、层叠在该金属管211的整个外圆周面上的有机感光层212、层叠在金属管211的整个内圆周面上的绝缘膜213。在本实施方式中,鼓主体21的外径尺寸为24mm~30mm。此外,金属管211的厚度尺寸为数mm,而有机感光层212和绝缘膜213为非常薄的数μm~数十μm。
有机感光层212包括电荷输送剂、电荷发生剂和粘合剂树脂(binderresin)等有机感光体材料。与以往的无机感光体相比,有机感光体可以容易制造,而且可采用的感光体材料的种类较多,所以具有结构设计的自由度较高的优点。有机感光体主要有单层型感光体和积层型感光体,其中优选单层型感光体,理由是,既可用作正带电型感光体又可用作负带电型感光体,且结构简单、制造容易,可以有效地抑制在形成感光体层时的涂层缺陷,层间的界面较少,光学特性容易提高等。
绝缘膜213用于防止在该绝缘膜213中流过电流而产生微小的放电损坏(漏电)时由于该放电损坏而形成图像黑斑,并用于防锈。
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膜213采用铝氧化膜(Al2O3)。该绝缘膜213是利用草酸、硫酸或铬酸水溶液等作为电解液,对金属管211的内圆周面实施阳极氧化处理来获得的。
凸缘构件22具有:内筒体221;外筒体222,与内筒体221同心且可滑动地嵌合在该内筒体221中,外筒体222和内筒体221之间设有环状间隙;以及凸缘223,与外筒体222同心形成在该外筒体222上靠近一个端部(图2所示的例子中为左端)的位置上。在内筒体221的中心位置设置有使鼓轴25贯通其中的轴孔221a。在内筒体221的外圆周面和外筒体222的内圆周面之间设置有环状壁,由此使内筒体221和外筒体222成为一体。
此外,在凸缘构件22的插入鼓主体21的端面(在图2中的右面)上具有接地板安装筒224,该接地板安装筒224与凸缘构件22同心地向右方突出。所述接地板23外嵌在该接地板安装筒224上,由此安装在凸缘构件22上。
外筒体222的外径尺寸设定为稍小于形成有绝缘膜213的金属管211的内径尺寸。这样可以使外筒体222滑动来插入到鼓主体21中。
在外筒体222的插入鼓主体21的端部(在图2中的右侧)上,具有环状倾斜部222a,其外径尺寸向着插入方向逐渐减小。在该环状倾斜部222a上中心角为90°的等间距的四个部位,设置有从前端向筒心方向切入的切槽222b。后述的接地板23的连接爪片232嵌入这些切槽222b中。
接地板23具有弹性,例如包括不锈钢、黄铜等金属材料。接地板23用于在插入鼓主体21的状态下与金属管211电导通。
接地板23包括:圆形的接地板主体231,其外径尺寸与内筒体221的外径尺寸大体相等;四个连接爪片232,每隔等间距从接地板主体231的周缘向径向外侧突出。
在接地板主体231的中心位置穿透设置有穿通孔231a,鼓轴25可与穿通孔231a同心地贯穿该穿通孔231a。通过使该穿通孔231a外嵌在接地板安装筒224上,可将接地板23安装在凸缘构件22上。
此外,接地板主体231具有从穿通孔231a的周缘向孔心突出的连接片232b。该连接片232b在接地板23外嵌在鼓轴25的大直径轴251上的状态下,产生弹性变形而与大直径轴251的圆周面按压抵接。这样可以确保接地板23和鼓轴25之间可靠的电连接状态。
所述连接爪片232用于在接地板23安装于鼓主体21内的状态下与金属管211电连接,由此进行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爪片232呈将与金属管211连接的部位作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在这种连接爪片232的顶端一侧,形成有能切削鼓主体21内圆周面的绝缘膜213的尖端232a。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接地板主体231的圆周方向上,以90°的相等间隔具有四个连接爪片232。
所述连接爪片232从接地板主体231突出的突出量设定为,在凸缘构件22插入鼓主体21的状态下,尖端232a与鼓主体21的内圆周面产生干扰,并削掉绝缘膜213而到达金属管211。
轴支撑圆板24用于封闭鼓主体21的与安装凸缘构件22的端面开口相反一侧的端面开口。轴支撑圆板24具有:圆筒状的圆板主体241,其外径尺寸比鼓主体21的内径尺寸稍大;凸缘242,与圆板主体241同心形成在该圆板主体241的一个端部(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为右端)上。凸缘242的外径尺寸被设定为与鼓主体21的外径尺寸相等。
在轴支撑圆板24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可使鼓轴25贯通其中的轴孔243。该轴孔243具有通过将圆弧面的一部分切削成平面所形成的键部243a,该键部243a是剖面形状为D字形的孔。
轴支撑圆板24的圆板主体241的外径尺寸设定为比鼓主体21的内径尺寸大数μm~数十μm。因此,通过将圆板主体241压入鼓主体21,可使轴支撑圆板24固定在鼓主体21上。
鼓轴25安装在鼓主体21的筒心位置上,可以与鼓主体21一体转动,其包括:大直径轴251;和一对小直径轴252,与大直径轴251同心地从该大直径轴251的两端向相互相反的方向突出。
大直径轴251在图2中的左端形成有D字形剖面251a。另一方面,在凸缘构件22内圆周面的一部分上形成有与D字形剖面251a接触的键部(未图示)。在大直径轴251嵌入凸缘构件22的状态下,通过D字形剖面251a和所述键部相互抵接而使鼓轴25和凸缘构件22一体转动。
此外,在图2中位于右侧的小直径轴252上,形成有与在轴支撑圆板24的轴孔243中所形成的键部243a相对应的D字形剖面252a。通过图2中位于右边的小直径轴252的D字形剖面252a与圆板主体241的键部243a相互抵接,可以使鼓轴25和轴支撑圆板24一体转动。
在鼓轴25穿过安装有接地板23的凸缘构件22和安装有轴支撑圆板24的鼓主体21的状态下,接地板23的连接片232b按压抵接在大直径轴251的圆周面上。这样可以确保鼓轴25和接地板23之间可靠的电连接状态。
通过将安装在装置主体11内的适当部位上的驱动电动机(未图示)的驱动力由规定的齿轮机构传递给图2中位于右边的小直径轴252,而使具有所述结构的感光鼓20与鼓轴25一体转动。
此外,图2中位于左边的小直径轴252,通过轴承支撑在设置于装置主体11内的适当部位且被接地的规定框架上。因此,在有机感光层212内产生的电荷,通过接地板23的连接爪片232的尖端232a、接地板主体231、连接片232b、大直径轴251、小直径轴252和装置主体11的框架而被接地。
中间转印带30,在被如上所述构成的感光鼓20和配置在该感光鼓20上方位置的第一转印辊40夹持的状态下,在驱动辊36和从动辊37之间,沿着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进行周向转动。
第一转印辊40的圆周面与中间转印带30的前进带的上表面抵接,从该第一转印辊40向中间转印带30施加与调色剂像的电荷极性相反的偏置电流。这样,在鼓主体21的有机感光层212的表面上所形成的调色剂像因该电流的作用从有机感光层212上予以剥离,并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的表面上。
在调色剂像从感光鼓20圆周面向中间转印带30表面转印时,调色剂的微细颗粒向周围飞散而附着在中间转印带30上的图像周围,产生所谓的喷溅文字现象。
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适当设定感光鼓20、中间转印带30、第一转印辊4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感光鼓20的圆周面对中间转印带30表面的接触压力,由此抑制喷溅文字现象的产生。
下面根据图3和图4,对本实施方式中抑制喷溅文字现象进行说明。图3是为了说明感光鼓20、中间转印带30和第一转印辊40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正面剖视图,图3A以品红色单元12M、青色单元12C、黄色单元12Y为对象表示感光鼓20、中间转印带30和第一转印辊40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图3B以黑色单元12K为对象表示感光鼓20、中间转印带30和第一转印辊40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图4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分别表示感光鼓20、中间转印带30和第一转印辊40。
在图4中,在感光鼓20和第一转印辊40的附图标记的末尾,分别标注表示品红色的M、表示青色的C、表示黄色的Y和表示黑色的K,这样可以明确感光鼓20和第一转印辊40属于图像形成单元12M、12C、12Y、12K中的哪一个。
即,附图标记20M表示品红色用感光鼓,附图标记20C表示青色用感光鼓,附图标记20Y表示黄色用感光鼓,附图标记20K表示黑色用感光鼓。此外,附图标记40M表示品红色用第一转印辊,附图标记40C表示青色用第一转印辊40C,附图标记40Y表示黄色用第一转印辊,附图标记40K表示黑色用第一转印辊40K。
首先,如图3所示,中间转印带30包括薄片状的芯片31、在该芯片31的表面所形成的涂层32、层叠在芯片31背面的积层薄膜33。芯片31包括合成橡胶、软质合成树脂等弹性体。此外,涂层32通过涂敷强韧的合成树脂材料PTFE(Polytetrafluoroethylene:聚四氟乙烯)来制成。此外,积层薄膜33包括强韧的合成树脂材料聚酰亚胺。芯片31的厚度尺寸例如设定为250μm。此外,涂层32和积层薄膜33的厚度尺寸设定为数μm~数十μm。
中间转印带30由于采用所述三层结构,可确保表面和背面的强韧性,并且在周向转动中可根据需要产生弹性变形,从而可灵活应对振动等,并对该振动等进行吸收。由此,可将调色剂像从感光鼓20圆周面恰当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的表面(积层薄膜33)上。
中间转印带30的体积电阻率ρv设定为5×1010Ωcm,并且表面电阻率ρs设定为1×1011Ωcm。
所述第一转印辊40包括:金属材料制的辊轴41,隔着中间转印带30与鼓轴25平行设置;辊主体42,外嵌在辊轴41上,可与该辊轴41同心且一体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辊主体42包括以表氯醇(Epichlorohydrin:C3H5ClO)和NBR(Acrylonitrile-butadiene copolymer rubber:丙烯腈一丁二烯共聚物橡胶)的混合物作为原料的发泡体。辊主体42设定为在施加1000V电压的状态下其电阻值为1×107Ω。
关于所述辊主体42,黑色用第一转印辊40K的辊主体42的硬度Rk设定为最大(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日本橡胶硬度标准Asker-C设定为35±5°),品红色用第一转印辊40M、青色用第一转印辊40C、黄色用第一转印辊40Y的辊主体42的硬度Rm、Rc和Ry设定为低于黑色第一转印辊40K的硬度Rk的相同值。即,分别设定品红色用第一转印辊40M、青色用第一转印辊40C、黄色用第一转印辊40Y、黑色用第一转印辊40K的各个辊主体42的硬度,满足“Rk>Rm=Rc=Ry”。
通过这样来设定硬度,使对黑色用感光鼓20K的接触压力设定为较高的黑色用第一转印辊40K的压缩弹性变形量(即夹持量)和对品红色用感光鼓20M、青色用感光鼓20C、黄色用感光鼓20Y的接触压力设定为较低的品红色用第一转印辊40M、青色用第一转印辊40C、黄色用第一转印辊40Y的压缩弹性变形量大体相等。因此,位于最下游的第一转印辊40K与感光鼓20K的接触面积和其他的第一转印辊40M、40C、40Y与感光鼓20的接触面积大体相等。其结果,在转印条件差别较小的单元12M~12K中,可以分别进行从品红色用感光鼓20M、青色用感光鼓20C、黄色用感光鼓20Y、黑色用感光鼓20K向中间转印带30的恰当的转印处理。
第一转印辊40,通过按压机构43隔着中间转印带30按压鼓主体21的圆周面。按压机构43具有:一对轴承构件431,以可滑动的状态外嵌在辊轴41的两个端部;调节螺钉432,在轴承构件431的上方位置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并拧定在规定的框架49上;螺旋弹簧433,架设在调节螺钉432和轴承构件431之间。
在轴承构件431上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圆柱突起431a,另一方面在调节螺钉432上,设置有与框架49相比位于下方的凸缘432a。螺旋弹簧433的下端部外嵌在轴承构件431的圆柱突起431a上,上端部外嵌在调节螺钉432上与凸缘432a相比位于下方的部位上。这样,螺旋弹簧433处于以压缩状态设置在轴承构件431和调节螺钉432之间的状态。
对于这样构成的按压机构43,通过使调节螺钉432的头部432b绕轴心正向或反向转动,可以调节第一转印辊40隔着中间转印带30对感光鼓20圆周面的按压力,即,可以调节中间转印带30的表面和感光鼓20的圆周面之间的接触压力。
电源装置50,通过辊轴41将与在感光鼓20的圆周面上所形成的调色剂像的电荷极性相反的偏置电流施加给所述第一转印辊40的辊主体42上,由此,在感光鼓20的圆周面上所形成的调色剂像因该电流的作用被剥离,并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的背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A所示,品红色用第一转印辊40M、青色用第一转印辊40C、黄色用第一转印辊40Y设置在感光鼓20的正上方位置(即,辊轴41的轴心位于经过鼓轴25的轴心位置的垂线上)。而如图3B所示,黑色用第一转印辊40K设置在比感光鼓20稍靠近下游(图3的纸面的左侧)的位置上(即,黑色用第一转印辊40K的转动中心位于从黑色用感光鼓20K的转动中心稍向下游偏移的位置上)。
之所以这样设定位置,是因为即使在与品红色用第一转印辊40M、青色用第一转印辊40C、黄色用第一转印辊40Y相对的品红色用感光鼓20M、青色用感光鼓20C、黄色用感光鼓20Y上产生了喷溅文字现象也不会很明显,而在与位于最下游的黑色用第一转印辊40K相对的黑色用感光鼓20K上产生了由黑色调色剂引起的喷溅文字现象就非常明显,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的图像会处于非常脏的状态。因此,将黑色用第一转印辊40K设置在从黑色用感光鼓20K的正上方位置稍向下游偏移的位置上。
通过将黑色用第一转印辊40K设置在从黑色用感光鼓20K的正上方位置稍向下游偏移的位置上,可减少喷溅文字现象,其理由如下。即,通过实验确认了在第一转印辊40配置在感光鼓20的正上方位置的情况下,从电源装置50向第一转印辊40施加偏置电流时,在比中间转印带30和感光鼓20的抵接位置靠近下游的位置(图3中的左侧)上,与靠近上游的位置相比,更加剧烈地产生在中间转印带30和感光鼓20之间的放电。
在产生放电时,受该放电诱导,构成调色剂像的调色剂的微细颗粒产生飞散,就容易产生喷溅文字现象。为了防止产生这种现象,将黑色用第一转印辊40K设置在从黑色用感光鼓20K的正上方位置稍向下游偏移的位置上。由此可使放电难以产生的情况也通过实验进行了确认。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黑色用第一转印辊40K设置在从通常的位置(感光鼓20的轴心位置)稍向下游偏移的位置上。该偏移量可适当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设定为1.5mm。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位于最下游的黑色单元12K中,将中间转印带30对黑色用感光鼓20K的接触压力设为Nk,在品红色单元12M、青色单元12C、黄色单元12Y中,将中间转印带30对品红色用感光鼓20M、青色用感光鼓20C、黄色用感光鼓20Y的接触压力分别设为Nm、Nc和Ny,下式成立:
Nk>Nm=Nc=Ny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中间转印带30对品红色用感光鼓20M、青色用感光鼓20C、黄色用感光鼓20Y的接触压力Nm、Nc、Ny设定为260g/cm2。而中间转印带30对黑色用感光鼓20K的接触压力Nk设定为560g/cm2,是其他单元的接触压力的两倍多。
通过这样来设定接触压力,在黑色单元12K中,中间转印带30的表面以高于通常的接触压力Nm、Nc和Ny的接触压力Nk来与黑色用感光鼓20K的圆周面按压接触,所以黑色用感光鼓20K的圆周面上的调色剂像以更大力量按压在中间转印带30的表面上。这样,中间转印带30的与黑色用感光鼓20K抵接的部分的表面,压缩弹性变形的范围比通常更宽,由此在更宽的范围内被黑色用感光鼓20K的圆周面覆盖。其结果,可以抑制在黑色用感光鼓20K的圆周面上用黑色调色剂所形成的调色剂像的调色剂微细颗粒飞散,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产生黑色调色剂喷溅文字现象。
而在品红色单元12M、青色单元12C、黄色单元12Y中,将中间转印带30对品红色用感光鼓20M、青色用感光鼓20C、黄色用感光鼓20Y的接触压力Nm、Nc和Ny设定为低于Nk的通常值,其理由如下。即,对于品红色、青色和黄色的调色剂,即使因这些调色剂产生了喷溅文字现象也不会很明显,所以无需提高接触压力而使中间转印带30的周向转动消耗更多的能量。
如上详述,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多个感光鼓20,并排设置,在各圆周面上分别形成由不同颜色的调色剂构成的调色剂像;中间转印带30,各感光鼓20上的调色剂像以重叠涂敷的方式依次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30上;第一转印辊40,与感光鼓20一起夹持中间转印带30,用电剥离感光鼓20上的调色剂像,并将所剥离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
采用这样的结构,使中间转印带30分别与各感光鼓20的转印处理同步转动,由此将感光鼓20上所承载的多个调色剂像以重叠涂敷方式从上游向下游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0上,这样在位于最下游的感光鼓20的调色剂像的转印处理完成时,中间转印带30就处于形成有彩色图像的状态。
由于多个感光鼓20中对中间转印带30实施最终转印处理的位于最下游的感光鼓20,其对中间转印带30的接触压力设定为高于其他感光鼓20对中间转印带30的接触压力,所以通过该较高的接触压力,可以抑制在位于最下游的感光鼓20上形成调色剂像的调色剂的微细颗粒向周围飞散。其结果,可以有效地抑制飞散的调色剂颗粒附着在中间转印带30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周围而产生喷溅文字现象的不利情况。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最下游配置黑色单元12K,并且该黑色单元12K的黑色用感光鼓20K使用黑色调色剂,可以防止位于最下游的黑色用感光鼓20K的调色剂像的黑色调色剂颗粒向已经利用其他颜色的调色剂重叠涂敷的调色剂像飞散,而污染彩色图像的不利情况发生。其结果,可始终在中间转印带30上形成不产生喷溅文字现象的恰当的彩色图像。
此外,除了位于最下游的黑色用感光鼓20K以外的其他感光鼓,即品红色用感光鼓20M、青色用感光鼓20C、黄色用感光鼓20Y与中间转印带30之间的接触压力,全部设定为相同值,由此使接触压力的设定操作变得容易,并可以提高组装图像形成装置作业的操作性能,同时可以抑制使中间转印带30进行周向转动的能量成本。
另外,由于在最下游设置有黑色单元12K,并在此采用黑色用感光鼓20K,所以在利用其他颜色的调色剂形成彩色调色剂图像的状态下,最后将黑色调色剂重叠涂敷在该其他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上,用作文字和图像的边缘部,从而完成彩色图像,由此可以使该彩色图像成为明显、良好的图像。
此外,由于将位于最下游的黑色用感光鼓20K对中间转印带30的接触压力设定为560g/cm2以上,是品红色用感光鼓20M、青色用感光鼓20C、黄色用感光鼓20Y的接触压力的两倍多,所以可有效地抑制喷溅文字现象的发生。通过将接触压力设定在560g/cm2以上来减少喷溅文字现象的发生,是通过多次试验发现的值。
此外,由于以黑色用感光鼓20K为对象的黑色用第一转印辊40K的转动中心位于从黑色用感光鼓20K的转动中心稍向下游偏移的位置上,黑色用第一转印辊40K在该位置上隔着中间转印带30与黑色用感光鼓20K相对设置,所以与第一转印辊40配置在感光鼓20的正上方位置的结构相比,可以抑制在比黑色用第一转印辊40K和黑色用感光鼓20K相对的位置靠近下游的位置上容易产生的放电现象。其结果,可以有效地抑制因放电现象而容易引发的调色剂喷溅文字现象。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采用至少张紧挂在两个辊(驱动辊36和从动辊37)之间进行周向转动的中间转印带30,所以暂时在中间转印带30的表面上形成彩色图像后,可再将该彩色图像转印到另行提供的纸P上,由此对纸P实施彩色印刷。这样,无需对纸P进行直接转印处理,暂时利用中间转印带30,就可容易且可靠地进行各种颜色的调色剂的重叠涂敷处理,由此可以对纸P进行更适宜的彩色印刷。
本发明不限于所述的实施方式,也包括以下的内容。
(1)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0以打印机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图像形成装置10为打印机,也可以是复印机或传真机。
(2)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在中间转印带30上实施第一次转印处理,但也可以对从纸储存部14提供的纸P本身实施第一次转印处理。这种情况下,可采用沿着品红色单元12M、青色单元12C、黄色单元12Y、黑色单元12K依次输送纸P的输送带,替代中间转印带30,通过各单元12M、12C、12Y、12K对该输送带所输送的纸P实施第一次转印处理。在此情况下,由于无需第二转印辊113进行第二次转印,所以有助于降低这部分的装置成本。
(3)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只将黑色单元12K的第一转印辊40K配置在从感光鼓20的正上方位置稍向下游偏移的位置上,但是也可以将品红色单元12M、青色单元12C、黄色单元12Y的各第一转印辊40M、40C、40Y配置在稍向下游偏移的位置上。由此,在品红色单元12M、青色单元12C、黄色单元12Y中也可以抑制喷溅文字现象的发生。
(4)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将位于最下游的黑色单元12K的黑色用感光鼓20K和中间转印带30之间的接触压力Nk设定为高于通常的值,将品红色用感光鼓20M、青色用感光鼓20C、黄色用感光鼓20Y的各接触压力Nm、Nc、Ny全部设定为相同的通常值,但也可以将各单元的接触压力设定为从上游至下游依次提高。例如,可将位于最上游的品红色用感光鼓20M对中间转印带30的接触压力Nm设定为130g/cm2,将青色用感光鼓20C对中间转印带30的接触压力Nc设定为270g/cm2,将黄色用感光鼓20Y对中间转印带30的接触压力Ny设定为410g/cm2,将黑色用感光鼓20K对中间转印带30的接触压力Nk设定为560g/cm2。通过这样设定接触压力,在利用重叠涂敷的情况下可以依次使喷溅文字状态不明显。
在此情况下优选的是:将黑色用第一转印辊40K的硬度Rk设为最大,并将品红色用第一转印辊40M、青色用第一转印辊40C、黄色用第一转印辊40Y的硬度Rm、Rc、Ry设为与接触压力N成比例(即设定成满足Rk>Ry>Rc>Rm)。通过这样设定硬度,可以使隔着中间转印带30与品红色用感光鼓20M、青色用感光鼓20C、黄色用感光鼓20Y、黑色用感光鼓20K按压接触的品红色用第一转印辊40M、青色用第一转印辊40C、黄色用第一转印辊40Y、黑色用第一转印辊40K的弹性变形量大体相同。这样就可以在同一个条件下实施从品红色用感光鼓20M、青色用感光鼓20C、黄色用感光鼓20Y、黑色用感光鼓20K对中间转印带30的转印处理,其结果可以在中间转印带30上形成良好的彩色图像。
(5)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是通过按压机构43按压第一转印辊40,按压机构43通过使调节螺钉432围绕轴心转动来可以调节按压力,但是由于按压力设定之后很少要再次调节,所以也可以不采用这样的可以调节按压力的按压机构43。
实施例1
为了确认通过使感光鼓20和中间转印带30之间的接触压力高于通常值,而不产生喷溅文字现象,采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进行了效果确认试验。
在该试验中,不进行彩色印刷,在黑色单元12K仅利用黑色调色剂进行黑白印刷以输出文字,由此对纸P实施印刷处理。
作为实施例,通过调节黑色单元12K的第一转印辊40K的螺旋弹簧433的强度,将中间转印带30对感光鼓20K的接触压力设定为560g/cm2。在此状态下,对第一转印辊40施加-10μA的偏置电流,实际进行图像形成处理来将这些文字印刷到纸P上。
另一方面,作为比较例,通过调节黑色单元12K的第一转印辊40K的螺旋弹簧433的强度,将中间转印带30对感光鼓20K的接触压力设定为260g/cm2。在此状态下,对第一转印辊40施加-10μA的偏置电流,实际进行图像形成处理来将这些文字印刷到纸P上。
图5是表示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印刷结果的放大照片,图5A是实施例,图5B是比较例。
首先如图5A所示,在实施例中,文字在纸上的轮廓清晰,而且几乎没有出现调色剂的微细颗粒飞散,即喷溅文字现象的痕迹,由此可判定实施了清晰的印刷处理。
而如图5B所示,在比较例中,在纸上存在多处因喷溅文字现象而形成的飞散调色剂的痕迹,文字的轮廓不清晰。
这样,可以证实,通过使中间转印带30对感光鼓20的接触压力高于通常值,可使印刷图像成为不产生喷溅文字现象的图像。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主要包括以下的结构。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多个像载体,并排设置,各自具有圆周面,该各个圆周面用于形成由不同颜色的调色剂构成的调色剂像;环形带,具有表面,进行周向转动,以使得所述各像载体上的调色剂像依次转印到所述表面或沿着该表面被输送的纸上;以及多个转印构件,各自与所对应的所述像载体一起夹持所述环形带,使所述像载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所述环形带的表面上或所述纸上,其中,所述多个像载体中,最后使所述调色剂像转印到所述环形带的表面或所述纸上的位于最下游的像载体,其对所述环形带的接触压力设定为高于其他像载体对所述环形带的接触压力。
采用这样的结构,使环形带分别与各像载体的转印处理同步转动,由此将像载体上所承载的多个调色剂像从上游向下游依次转印到该环形带上,这样在位于最下游的像载体的调色剂像转印处理完成时,环形带就处于形成有彩色图像的状态。
而且,由于位于最下游的像载体对环形带的接触压力设定为高于其他的像载体对环形带的接触压力,所以通过该较高的接触压力,可以抑制在位于最下游的像载体上形成调色剂像的调色剂微细颗粒向周围飞散。因此可以抑制飞散的调色剂颗粒附着在环形带上的调色剂图像周围而产生喷溅文字的不利情况。
在所述结构中,除所述位于最下游的像载体以外的其他各像载体的接触压力,设定为随着接近所述位于最下游的像载体而逐渐增加。采用这样的结构,随着从位于最上游的像载体至位于下游的像载体,喷溅文字的程度逐渐减小,所以喷溅文字状态逐步趋向于不明显。
在所述结构中,除所述位于最下游的像载体以外的其他各像载体的接触压力设定为全部相同。采用这样的结构,除了所述位于最下游的像载体以外的其他所有像载体和环形带之间的接触压力设定为相同,所以可使设定接触压力的操作变得容易,可提高图像形成装置组装作业的操作性能。
在所述结构中,所述位于最下游的像载体是用于形成由黑色调色剂构成的调色剂像的像载体。若黑色调色剂产生喷溅文字现象,则该喷溅文字会非常明显,而在所述结构中,由于用于形成黑色调色剂像的像载体对环形带的接触压力设定得较高,所以可以使黑色调色剂的喷溅文字不明显。
在所述结构中,对应于所述位于最下游的像载体的转印构件的硬度,设定为高于其他转印构件的硬度。采用这样的结构,由于接触压力较高的位于最下游的转印构件的硬度设定为高于接触压力较低的其他转印构件的硬度,所以可以使位于最下游的转印构件的压缩弹性变形量(即夹持量)和其他转印构件的压缩弹性变形量大体相等。因此,使位于最下游的转印构件对像载体的接触面积和其他转印构件对像载体的接触面积大体相等。其结果,可以从各像载体向环形带进行恰当的转印处理。
在所述结构中,所述各像载体围绕第一转动轴转动,所述各转印构件围绕第二转动轴转动,所述各转印构件,在其转动中心从所述像载体的转动中心稍向下游偏移的位置上,隔着所述环形带与所述像载体相对设置。采用这样的结构,由于各个转印构件,在从像载体稍向下游偏移的位置,隔着环形带与该像载体相对设置,所以可以抑制在转印构件和像载体的相对位置的下游一侧容易产生的放电现象。其结果,可以抑制因放电现象而容易引发的调色剂喷溅文字现象。
在所述结构中,可以只将对应于所述用于形成黑色调色剂像的像载体的转印构件,在其转动中心从该用于形成黑色调色剂像的像载体的转动中心稍向下游偏移的位置上,隔着所述环形带与所述像载体相对设置。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抑制非常明显的黑色调色剂喷溅文字现象的发生。
在所述结构中,所述多个转印构件的硬度,可以设定为随着接近对应于所述位于最下游像载体的所述转印构件而逐渐增加。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将隔着环形带而与对应的像载体按压接触的各个转印构件的弹性变形量设定为大体相同。因此,各像载体可以在相同条件下实施对环形带的转印处理,其结果,可以在环形带上形成良好的彩色图像。

Claims (4)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像载体,并排设置,各自具有圆周面,该各个圆周面用于形成由不同颜色的调色剂构成的调色剂像;
环形带,具有表面,进行周向转动,以使得所述各像载体上的调色剂像依次转印到所述表面或沿着该表面被输送的纸上;以及
多个转印构件,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各自与所对应的所述像载体一起夹持所述环形带,使所述像载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所述环形带的表面上或所述纸上,其中,
所述多个像载体中,最后使所述调色剂像转印到所述环形带的表面或所述纸上的位于最下游的像载体,其对所述环形带的接触压力设定为高于其他像载体对所述环形带的接触压力,
除所述位于最下游的像载体以外的其他各像载体的接触压力设定为全部相同,
对应于所述位于最下游的像载体的所述转印构件的硬度,设定为高于其他转印构件的硬度,并且所述其他转印构件的硬度设定为彼此相同,以使当所述转印构件与所对应的所述像载体一起夹持所述环形带时,所述多个转印构件的弹性变形量全部基本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最下游的像载体是用于形成由黑色调色剂构成的调色剂像的像载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像载体围绕第一转动轴转动,所述各转印构件围绕第二转动轴转动,
所述各转印构件,在其转动中心从所述像载体的转动中心稍向下游偏移的位置上,隔着所述环形带与所述像载体相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像载体围绕第一转动轴转动,所述各转印构件围绕第二转动轴转动,
对应于所述用于形成黑色调色剂像的像载体的转印构件,在其转动中心从该用于形成黑色调色剂像的像载体的转动中心稍向下游偏移的位置上,隔着所述环形带与所述像载体相对设置。
CN200810097787.2A 2007-06-08 2008-05-29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202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52881 2007-06-08
JP2007152881 2007-06-08
JP2007152881A JP2008304780A (ja) 2007-06-08 2007-06-08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20237A CN101320237A (zh) 2008-12-10
CN101320237B true CN101320237B (zh) 2010-06-16

Family

ID=400960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97787.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20237B (zh) 2007-06-08 2008-05-29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613418B2 (zh)
JP (1) JP2008304780A (zh)
CN (1) CN1013202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74840A1 (en) * 2005-06-06 2006-12-07 Marcos Tzannes Method for seamlessly changing power modes in an ADSL system
JP4821473B2 (ja) * 2006-07-18 2011-11-24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8274015B2 (en) * 2009-02-12 2012-09-25 Dellutri Maria E Culinary heater rolling pin device
JP5014455B2 (ja) * 2010-04-12 2012-08-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57552B2 (ja) * 2011-09-06 2016-02-1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94179B2 (ja) * 2012-11-30 2017-03-1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465067B2 (ja) * 2016-04-27 2019-02-0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965571B2 (ja) * 2017-05-19 2021-11-1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7456254B2 (ja) * 2020-04-15 2024-03-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78150A (en) * 1995-10-16 1997-10-1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598704A (zh) * 2003-09-18 2005-03-23 富士全錄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08510A (en) * 1997-06-20 2000-08-22 Minolta Co., Ltd. Tandem-typ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full-color print mode and single-color print mode
JP3890849B2 (ja) 2000-03-31 2007-03-0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24936A (ja) 2003-07-03 2005-01-2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124362B2 (ja) * 2004-02-19 2008-07-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78150A (en) * 1995-10-16 1997-10-1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598704A (zh) * 2003-09-18 2005-03-23 富士全錄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平8-305183A 1996.11.2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80304878A1 (en) 2008-12-11
US7613418B2 (en) 2009-11-03
JP2008304780A (ja) 2008-12-18
CN101320237A (zh) 2008-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20237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897715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uses an AC voltage and/or a DC voltage at a transfer nip depending on a surface roughness of a recording sheet
US20080226313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603577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6766125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9932878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6195284A (ja) 画像形成消耗品識別物、及びその画像形成消耗品識別物を付したトナー容器、感光体、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US20150030349A1 (en) Clea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10076053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2009015065A (ja) 転写装置、転写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18180A (ja) 画像形成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58945A (ja)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995805A (zh) 带清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1808461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92743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媒体搬送制御方法
JP5300222B2 (ja) クリーニング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7225996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913289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298291A (zh)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08242368A (ja) 画像形成ユニット、シール部材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98165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06626A (ja) 像担持体、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33982A (ja)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1633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4467060A (zh) 显影装置以及具备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16

Termination date: 2021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