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98291A -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98291A
CN102298291A CN201110005862XA CN201110005862A CN102298291A CN 102298291 A CN102298291 A CN 102298291A CN 201110005862X A CN201110005862X A CN 201110005862XA CN 201110005862 A CN201110005862 A CN 201110005862A CN 102298291 A CN102298291 A CN 1022982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 bearing
developer roll
photoreceptor
bearing component
develop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0586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98291B (zh
Inventor
久保圭佑
大越竹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982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982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982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982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26Details of unit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21Details of unit for develop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47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15/015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onto which the monocolour toner images are superposed before common transfer from the recording member
    • G03G15/0173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onto which the monocolour toner images are superposed before common transfer from the recording member plural rotations of recording member to produce multicoloured copy, e.g. rotating set of developing uni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67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2215/0174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plural rotations of recording member to produce multicoloured copy
    • G03G2215/0177Rotating set of developing uni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Rolls And Other Rotary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显影装置包括:显影辊;承载部件,该承载部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显影辊,所述承载部件包括多个外侧面,并且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的中心到所述外侧面的距离是不同的;以及支撑部件,该支撑部件以所述多个外侧面中的一个外侧面与基准面接触的定位状态支撑所述承载部件,与所述基准面接触的所述外侧面是可变更的。

Description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JP-A)No.2002-311710中公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如该专利申请的图4中所示,设置抽屉主体以能够从复印机主体的壳体自由拉出。抽屉主体包括图像承载体、显影装置等,在由显影辊(剂承载体)附着显影剂(显影剂)的同时,该显影装置在图像承载体上显影潜像。当将抽屉主体推到装置主体中时,配合安装由装置主体支撑的鼓轴(图像承载体支撑轴),因此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图像承载体。间隔件夹在装置主体和抽屉主体之间,以调节图像承载体和显影辊之间的显影间隙Gp。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允许通过简单的操作相对于支撑部件改变显影辊的旋转轴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显影装置,所述显影装置包括:显影辊;承载部件,该承载部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显影辊,所述承载部件包括多个外侧面,并且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的中心到所述外侧面的距离是不同的;以及支撑部件,该支撑部件以所述多个外侧面中的一个外侧面与基准面接触的定位状态支撑所述承载部件,与所述基准面接触的所述外侧面是可变更的。
可以通过相对于所述显影辊的所述旋转轴旋转所述承载部件,使与所述基准面接触的所述外侧面变更为所述多个外侧面中的另一个外侧面。
可以在所述支撑部件处的面向所述显影辊的部件的一侧,形成所述基准面。
可以在凹部上形成所述基准面,该凹部形成在所述支撑部件处的面向所述显影辊的所述部件的所述侧,并且所述承载部件安装在所述凹部中。
可以在所述承载部件形成标记,通过该标记视觉地确认所述承载部件处于安装状态下的姿势。
可以设置所述距离以增加预定值。
可以在所述支撑部件设置保持部件,该保持部件保持在所述支撑部件支撑的所述承载部件。
可以沿所述显影辊的所述旋转轴方向在各端部设置一组所述承载部件和所述支撑部件。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是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感光体,该感光体由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来支撑;以及第一方面的所述显影装置,其中所述基准面面向所述感光体的一侧,并且所述装置主体独立于所述感光体而支撑所述显影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构造,与从显影辊的旋转轴的中心到外侧面的距离不同的外侧面的方向(定向)无法相对于基准面被变更的构造相比,通过简单的操作可以改变显影辊的旋转轴相对于支撑部件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构造,与从显影辊的旋转轴的中心到外侧面的距离不同的外侧面的方向(定向)无法相对于基准面被变更的构造相比,通过简单的操作可以改变显影辊的旋转轴相对于支撑部件的位置。
附图说明
将参照下面的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其中: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感光体周围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4是示出了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承载部件和支撑部件的透视图;
图5是示出了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显影单元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6是示出了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承载部件和支撑部件的正视图;以及
图7A和图7B是示出了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承载部件的变型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基于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示例。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
首先将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像形成装置10被构造为包括纸张存储单元12、图像形成单元14、原稿读取单元16和控制单元20。纸张存储单元12存储作为记录介质的示例的记录纸张P。图像形成单元14设置在纸张存储单元12上方,并且在从纸张存储单元12提供的记录纸张P上形成图像。原稿读取单元16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14上方,并且对读取原稿G进行读取。控制单元20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14中,并且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各部的操作。在下面的描述中,图像形成装置10的装置主体10A的上下方向被描述为箭头V方向,并且水平方向被描述为箭头H方向。
纸张存储单元12设置有存储不同尺寸的记录纸张P的第一存储部22、第二存储部24和第三存储部26。第一、第二和第三存储部22、24和26各包括送出辊32,该送出辊32将所存储的记录纸张P送出到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设置的传送路径28中。在传送路径28中的各送出辊32的下游侧,设置有一张一张地传送记录纸张P的一对传送辊34和一对传送辊36。进一步地,沿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在传送辊36的下游侧的传送路径28上,设置有定位辊38,该定位辊38暂时停止记录纸张P并且在预定定时向后面要描述的二次转印位置送出记录纸张P。
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正视图中,传送路径28的上游侧部分沿箭头V方向从纸张存储单元12的左侧到图像形成单元14的左侧下部以直线设置。传送路径28的下游侧部分从图像形成单元14的左侧下部到在图像形成单元14的右侧面上设置的纸张排出单元15设置。传送路径28连接到双面传送路径29,在该双面传送路径29中传送并且反转记录纸张P,用于在记录纸张P的两面上形成图像。
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正视图中,双面传送路径29包括第一切换部件31、反转部33、传送部37和第二切换部件35。第一切换部件31在传送路径28和双面传送路径29之间切换。反转部33沿箭头V方向从图像形成单元14的右侧下部到纸张存储单元12的右侧以直线设置。在传送部37中,向反转部33传送的记录纸张P的后端进入传送部37,并且沿箭头H方向传送记录纸张P。第二切换部件35在反转部33和传送部37之间切换。多对传送辊42以之间留有距离的方式设置在反转部33处,并且多对传送辊44以之间留有距离的方式设置在传送部37。
第一切换部件31是三角柱形部件,并且通过驱动部(附图中未示出)朝向传送路径28或双面传送路径29移动第一切换部件31的前端部,由此切换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同样地,第二切换部件35是三角柱形部件,并且通过驱动部(附图中未示出)朝向反转部33或传送部37移动第二切换部件35的前端部,由此切换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通过引导部件(附图中未示出)将传送部37的下游侧端部连接到传送路径28的上游侧端部中的传送辊36的近侧。图像形成单元14包括在左侧面上设置的可折叠手动进纸部46,使得可以从手动进纸部46向传送路径28的定位辊38传送记录纸张P。
原稿读取单元16设置有原稿传送装置52、台板玻璃54和原稿读取装置56。原稿传送装置52一张一张地传送读取原稿G。台板玻璃54设置在原稿传送装置52的下侧,并且读取原稿G放置在台板玻璃54上。原稿读取装置56读取由原稿传送装置52传送的读取原稿G或在台板玻璃54上放置的读取原稿G。原稿传送装置52包括其内设置有多对传送辊53的传送路径55。设置一对传送路径55,使得记录纸张P通过台板玻璃54。原稿读取装置56以停止在台板玻璃54的左端部(保持)静止的状态,读取由原稿传送装置52传送的读取原稿G,或者一边沿箭头H方向移动一边读取在台板玻璃54上放置的读取原稿G。
同时,图像形成单元14包括在装置主体10A的中央部设置的圆筒状感光体62。感光体62通过驱动部(附图中未示出)沿箭头+R方向(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保持通过光照射形成的静电潜像。对感光体62的表面进行充电的电晕管型充电器64设置在感光体62上方、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面的位置处。
沿感光体62的旋转方向在充电器64的下游侧并且在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面的位置处设置有曝光装置66。曝光装置66基于与各色调剂颜色相对应的图像信号,将光发射(曝光)到感光体62的通过充电器64充电的外周面,并且形成静电潜像。
沿感光体62的旋转方向、在施加有来自曝光装置66的曝光光的部分的下游侧,设置有旋转切换型显影装置70。显影装置70用指定颜色的色调剂显影在感光体62的外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并且可视化静电潜像。后面将描述显影装置70的具体构造。
沿感光体62的旋转方向在显影装置70的下游侧且感光体62的下侧,设置有中间转印带68。将在感光体62的外周面上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中间转印带68是环状带,并且绕驱动辊61、张力施加辊63、多个传送辊65和辅助辊69卷绕。控制单元20对驱动辊61进行旋转驱动。张力施加辊63用于向中间转印带68施加张力。传送辊65与中间转印带68的后表面接触并且从动旋转。辅助辊69在后面要描述的二次转印位置处与中间转印带68的后表面接触并且从动旋转。由于驱动辊61的旋转,因此中间转印带68沿着箭头-R方向(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循环移动。
一次转印辊67设置在感光体62的相对侧,中间转印带68设置在一次转印辊67和感光体62之间。一次转印辊67将在感光体62的外周面上形成的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在与感光体62和中间转印带68接触的位置分离并且处于中间转印带68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处,一次转印辊67与中间转印带68的后表面接触。从电源(附图中未示出)对一次转印辊67加电,从而利用一次转印辊67和接地的感光体62之间的电势差,将感光体62上的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
进一步地,二次转印辊71设置在辅助辊69的相对侧,中间转印带68设置在二次转印辊71和辅助辊69之间。二次转印辊71是将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的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转印部件的示例。二次转印辊71和辅助辊69之间的位置是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二次转印位置。二次转印辊71接触中间转印带68的表面。从电源(附图中未示出)对二次转印辊71加电,从而利用二次转印辊71和辅助辊69之间的电势差,将中间转印带68上的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
清洁装置100设置在驱动辊61的相对侧,中间转印带68设置在清洁装置100和驱动辊61之间。清洁装置100是回收二次转印后中间转印带68上的残留色调剂的显影剂回收装置的示例。在清洁装置100中,清洁刮刀106接触中间转印带68,以刮除色调剂。清洁装置100的清洁刮刀106和二次转印辊71离开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面,直到将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多重转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并且将其二次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为止。
位置检测传感器83设置在中间转印带68附近并且在面向张力施加辊63的位置处。位置检测传感器83检测中间转印带68表面上的标记(图中未示出),从而检测中间转印带68上的预定基准位置,并且输出位置检测信号,作为图像形成处理的开始定时的基准。
在一次转印辊67沿感光体62旋转方向的下游侧,设置有清洁装置73。清洁装置73执行清洁,即,去除残留在感光体62表面上而未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的残留色调剂等。清洁装置73被构造为用与感光体62的表面接触的清洁刮刀和刷辊来回收残留色调剂等。在清洁装置73沿感光体62旋转方向的上游侧(一次转印辊67的下游侧),设置有清除器81。清除器81将光施加到感光体62的外周面上,以除电。在清洁装置73回收残留色调剂等之前,清除器81将光施加到感光体62的外周面上,以擦除电荷,并且,因此减小由静电引起的附着力并且提高残留色调剂等的回收率。在清洁装置73的下游侧且充电器64的上游侧,可以设置有清除器部,该清除器部在回收残留色调剂等之后清除电荷。
如图1所示,二次转印辊71对色调剂图像的二次转印位置设置在传送路径28的中间部分。沿记录纸张P在传送路径80中的传送方向(由箭头A示出)在二次转印辊71的下游侧设置有定影装置80,并且该定影装置80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已由二次转印辊71转印了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张P上。定影装置80被构造为包括:加热辊82和加压辊84。加热辊82设置在记录纸张P的色调剂图像面侧(上侧),并且包括由于加电而发热的热源。加压辊84设置在加热辊82的下侧,并且朝向加热辊82的外周面向记录纸张P施加压力。沿记录纸张P在传送路径28的传送方向,在定影装置80的下游侧设置有传送辊39,该传送辊39朝向纸张排出部15或反转部33传送记录纸张P。
同时,色调剂盒78Y、78M、78C、78K、78E和78F可更换地设置,以在原稿读取装置56的下侧并且显影装置70的上侧沿着水平方向排列。色调剂盒78Y、78M、78C、78K、78E和78F分别储存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的色调剂。
从除了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之外的专色(包括透明色)中选择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或者不选择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在显影装置70中,在选择了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的情况下,用六种颜色Y、M、C、K、E和F执行图像形成。在不选择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的情况下,用四种颜色Y、M、C和K执行图像形成。
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相对于装置主体10A打开和关闭的开闭部10B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14的右侧面上。
(显影装置70的具体构造)
下面,将描述显影装置70的具体构造。
如图2和图3所示,显影装置70包括相对于装置主体10A(参见图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的旋转主体86。旋转主体86被构造为包括:旋转轴部件86A,该旋转轴部件86A沿着其旋转轴的方向延伸;以及分别设置在旋转轴部件86A的轴向两端部并且以凸缘的形式向旋转轴部件86A的径向外侧延伸(突出)的凸缘状部件86B。
在两个凸缘状部件86B之间的空间中,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沿旋转轴部件86A的周向(按照该顺序沿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设置。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分别与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各色调剂颜色相对应。在图3中,仅示出了显影单元72Y,而省略了显影单元72M、72C、72K、72E和72F的图示。
在显影装置70中,如图2所示,通过作为旋转部的马达(附图中未示出)使旋转主体86沿箭头+R方向旋转中心角60°,由此将执行显影处理的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切换成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面。由于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具有互相类似的构造,因此这里只描述显影单元72Y,而省略其他显影单元72M、72C、72K、72E和72F的描述。
显影单元72Y包括作为主体的壳部件76。壳部件76填充有通过色调剂提供路径(附图中未示出)从色调剂盒78Y(参见,图1)提供的、由承载体和色调剂组成的显影剂(附图中未示出)。壳部件76包括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面形成的矩形开口76A。在开口76A中,显影辊74设置有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面的外周面。由壳部件7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显影辊74。在壳部件76中开口76A的附近部分处,沿开口76A的长度方向设置有用于调节由显影辊74传送的显影剂的层厚的板形调节部件79。
显影辊74被构造为包括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的圆筒显影套筒74A和固定到显影套筒74A中、由多个磁极构成的磁性部件74B。在显影辊74中,显影套筒74A旋转,以从而形成显影剂(承载体)的磁性刷,并且通过调节部件79调节层厚,以从而在显影套筒74A的外周面上形成显影剂层。在显影套筒74A的外周面上的显影剂层被传送到面对感光体62的位置,并且附着与在感光体62的外周面上形成的潜像(静电潜像)相对应的色调剂,然后显影潜像。
壳部件76包括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平行设置的两个螺旋状形成的传送辊77。两个传送辊77旋转,使得填充在壳部件76中的显影剂沿显影辊74的轴向(显影单元72Y的长度方向)以循环方式传送。沿周向设置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中的六个显影辊74,使得相邻的显影辊74之间的间隔与60°的中心角相对应。在将显影单元72切换到下一个显影单元的情况下,下一个显影单元的显影辊74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面。
在显影单元72Y中,包括壳部件76和显影辊74的显影单元72的组件一体构成。显影辊74被构造为不相对于包括壳部件76的组件而移位。
如图3和图4中所示,显影装置70设置有:承载部件90,该承载部件9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各个显影辊74;以及支撑部件92,各支撑部件92设置在凸缘形部件86B处并且支撑各个承载部件90。如图5所示,承载部件90分别设置在各显影辊74的轴向两端部,并且构成一对。
如图6中所示,各个承载部件90在正视图中形成为四边形(当沿显影辊74的轴向从一端侧看时),换句话说,具有通过四个外侧面(外表面)90A、90B、90C和90D围绕而形成的形状。互相面向的外侧面90A和90D之间的距离等于互相面向的外侧面90B和90C之间的距离。具体而言,各承载部件90在正视图中具有正方形。四个外侧面90A、90B、90C和90D被构造为具有到显影辊74的旋转轴中心的不同距离dA、dB、dC和dD。具体地,例如,距离dA、dB、dC和dD被设置为按照该顺序从一个距离变大50μm到下一个更大的距离(即,dD比dC大50μm,dC比dB大50μm,dB比dA大50μm)。例如,位于显影位置的显影辊74的外周面和感光体62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隔的初始设置值(合适的值)是400μm。
各承载部件90具有用于判断(表示)外侧面90A、90B、90C和90D指向哪个方向的标记97。该标记97设置在正视图(当从显影辊74的轴向外侧看时)中视觉地确认的位置,并且由,例如,形成在外侧面90A、90B、90C和90D的任意一个附近的切口部、突起等构成。通过视觉地确认标记97,可以容易地视觉地确认承载部件90在安装状态的姿势(例如,在外侧面90A、90B、90C和90D中哪个外侧面与后面将提到的底面95A(基准面)接触)。
如图3所示,支撑部件92设置在凸缘形部件86B中并且被支撑在各个凸缘形部件86B的轴向外侧,凸缘形部件86B设置在旋转轴部件86A的轴向两端部。各支撑部件92,如图4中所示,具有板形形状(平板形),并且如图6所示,在正视图中形成为大致扇状(扇形)的形状。
通过摆动轴(旋转轴)94相对于各个凸缘形部件86B以能够摆动的方式(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各个支撑部件92,该摆动轴94设置在支撑部件92的外周侧(沿图6中的箭头C方向)并且在支撑部件92的周向一端侧上(沿图6中的箭头E方向)。根据该构造,各个支撑部件92的周向另一端部(图6中的箭头F方向的端部)可以朝向旋转轴部件86A侧(图6中的箭头I方向)以及朝向相反侧(图6中的箭头G方向)摆动。
如图4中所示,作为弹性部件的示例的张力螺旋弹簧91的一端部安装到各个支撑部件92的周向另一端部。张力螺旋弹簧91的另一端部安装到各个凸缘形部件86B。向各个支撑部件92施加允许沿图6中箭头G的方向运动的弹力。
各凸缘形部件86B具有调整螺钉93,各调整螺钉93允许沿图6中箭头I方向的运动。各个调整螺钉93的前端部紧靠各个支撑部件92。通过拧入各个调整螺钉93,各个支撑部件92沿图6中的箭头I方向移动。根据该构造,可以相对于各个凸缘形部件86B(旋转主体86)改变各个支撑部件92的位置。因此,可以相对于感光体62改变经由各个承载部件90由各个支撑部件92所支撑的各个显影辊74的位置。
各支撑部件92具有作为固定部件的两个螺钉99,用于相对于各个凸缘形部件86B(旋转主体86)固定各个支撑部件92。在相对于各个凸缘形部件86B(旋转主体86)调整各个支撑部件92的位置之后,通过螺钉99相对于旋转主体86螺钉紧固各个支撑部件91,以被固定。
各支撑部件92具有在支撑部件92的外周侧上并且在支撑部件92的周向中心部分形成的凹部95。各个承载部件90从外周侧插入(安装)到各个支撑部件92的凹部95中。各个凹部95被构造为具有底面95A和侧面95B和95C。底面95A形成在相对于各个支撑部件92的外周、向内周侧凹陷一个台阶的位置处,并且指向外周侧。侧面95B面向支撑部件92的一个周向(图6中的箭头E方向),并且侧面95C面向另一个周向(图6中的箭头F方向)。
底面95A是与承载部件90的外侧面接触以定位承载部件90的基准面。底面95A也是对向面,该对向面在形成底面95A的显影单元72位于显影位置的情况下在正视图中面朝感光体62。具体地,底面95A面向感光体62的旋转轴中心。因此,通过改变从底面95A到显影辊74的旋转轴中心的距离,改变显影辊74的外周面和感光体62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隔。在插入到凹部95中的承载部件90的外侧面90A、90B、90C和90D与侧面95B和95C之间可以形成微小间隙。即,承载部件90可以在侧面95B和95C之间沿穿过感光体62的外周面的切线方向移动。
在各个支撑部件92中,通过在凹部95的侧面95C的图6中上侧的旋转轴96A,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保持部件96,该保持部件96保持插入到凹部95中的承载部件90。将保持部件96紧固到支撑部件92的螺钉96B设置在保持部件96的自由端部侧。
具体地,保持部件96可以在保持位置(图4中由实线示出)和非保持位置(图4中由两点点划线示出)之间旋转,其中,在保持位置保持承载部件90,以被设置在保持部件96和底面95A之间;在非保持位置可以通过打开凹部95的外周侧去除承载部件90。根据该构造,使保持部件96旋转到非保持位置,然后从凹部95去除承载部件90,并且承载部件90被再一次插入到凹部95中,然后使保持部件96旋转到保持位置,由此将承载部件90安装到支撑部件92以及从支撑部件92去除承载部件90。
当从凹部95去除承载部件90时,相对于显影辊74的旋转轴使承载部件90每次旋转90°,由此承载部件90的外侧面90A、90B、90C和90D中与凹部95接触的外侧面可以变更为外侧面90A、90B、90C和90D中的另一个外侧面。
旋转主体86不能安装到装置主体10A(参见图1)并且不能从装置主体10A去除,并且打开装置主体10A(参见图1)的开闭部10B,以允许接近显影装置70的外周面的一部分。由于开闭部10B设置在装置主体10A(参见图1)的右侧面上,因此能够接近显影辊74的轴向两侧上的承载部件90,这与开闭部设置在装置主体10A的前侧和后侧的构造不同。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显影辊74和显影单元72Y的其他组件(例如,壳部件76)中,没有与感光体62的外周面接触用于指定(限定)显影辊74和感光体62之间的间隔的接触部件(下面被称为用于指定(限定)间隔的接触部件)。进一步地,感光体62和显影装置70独立地设置在装置主体10A(参见图1)中,并且感光体62和显影装置70分别相对于装置主体10A定位,使得指定(设置)感光体62和显影辊74之间的间隔。
因此,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不具有直接指定感光体62和显影辊74之间的间隔的构造,而具有通过装置主体10A间接指定感光体62和显影辊74之间的间隔的构造。与直接指定感光体62和显影辊74之间的间隔的构造相比,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感光体62和显影辊74之间的间隔很有可能变化。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承载部件90具有多个外侧面90A、90B、90C和90D,它们具有从显影辊74的旋转轴中心到各外侧面90A、90B、90C和90D的不同距离,使得在感光体62和显影辊74之间的间隔变化的情况下,可以执行显影辊74与感光体62的后面提到的位置调整操作。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通过装置主体10A定位感光体62和显影辊74;但是,例如,相对于可以相对于显影辊74移位的移位部件(例如,旋转主体86或支撑部件92)可以设置用于指定间隔的接触部件,并且通过移位部件可以间接指定显影辊74和感光体62之间的间隔。
进一步地,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尽管相对于支撑部件92设置支撑承载部件90的保持部件96和凹部95,但是可以相对于显影单元72Y的壳部件76设置凹部95和保持部件96。在该构造中,由于显影辊74可以相对于壳部件76移位,因此用于指定间隔的接触部件可以相对于壳部件76而设置,并且通过壳部件76可以间接指定显影辊74和感光体62之间的间隔。
然后将描述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操作。
首先将描述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图像形成过程。
如图1中所示,当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0时,从图像处理装置(附图中未示出)或从外部向曝光装置66按顺序输出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的图像数据。此时,作为一个示例,显影装置70旋转,使得显影单元72Y(参见图2)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面,并且被保持。
随后,从曝光装置66根据图像数据发射的光对充电器64所充电的感光体62的外周面(表面)进行曝光,并且与黄色图像数据相对应的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体62的表面上。在感光体62的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通过显影单元72Y被显影为黄色色调剂图像。感光体62的表面上的黄色色调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辊67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
随后,如图1中所示,显影装置70沿箭头+R方向旋转60°,显影单元72M面向感光体62的表面。然后,执行充电过程、曝光过程和显影过程,并且通过一次转印辊67将感光体62表面上的品红色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的黄色色调剂图像上。以类似方式,按顺序将青色(C)、黑色(K)、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的色调剂图像多重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
同时,通过定位辊38,以与各色调剂图像多重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相对应的定时,向二次转印位置传送从纸张存储单元12送出并且通过传送路径28传送的记录纸张P。通过二次转印辊71,多重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的色调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该记录纸张P被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
随后,沿箭头A方向(附图中的右方向)朝向定影装置80传送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张P。在定影装置80中,通过加热辊82加热色调剂图像,并且通过加压辊84加压色调剂图像,由此色调剂图像被定影到记录纸张P。作为一个示例,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张P被排出到纸张排出部15。在记录纸张P的两面形成图像的情况下,在通过定影装置80将图像定影到记录纸张P的正面之后,将记录纸张P馈送到反转部33中,以被反转,并且,因此,以被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然后,图像形成在记录纸张P的背面上,以被定影。
然后将描述相对于感光体62调整显影辊74的位置的位置调整操作。
位置调整操作用于例如在运输到市场之后在用户位置执行的调整操作。在运输到市场之前图像形成装置10的制造阶段中,通过各个调整螺钉93相对于旋转主体86调整各个支撑部件92的位置,并且通过螺钉99将各个支撑部件92固定到旋转主体86。根据该结构,预先调整显影辊74和感光体62之间的间隔。
例如,在确认了由于通过例如运输到市场之后环境变化显影辊74和感光体62之间的间隔在轴向改变,而沿记录纸张P的宽度方向(沿感光体62的轴向的方向)出现图像浓度不均匀的情况下,执行后面要描述的位置调整操作。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显影辊74的两端部中,承载部件90的外侧面90B接触凹部95的底面95A的位置是初始设置位置,并且将描述在显影辊74的轴向一端部,向更接近感光体62移动100μm的操作。
在位置调整操作中,首先,操作者将开闭部10B相对于装置主体10A打开。在支撑在开闭部10B侧设置并且将经受位置调整操作的显影辊74的承载部件90的支撑部件92中,去除固定保持部件96的螺钉96B。
旋转主体86处于能够旋转的状态中,并且在将经受位置调整操作的显影辊74不位于开闭部10B侧的情况下,操作者手动旋转该旋转主体86,使得将经受位置调整操作的显影辊74位于开闭部10B侧。下面的结构可以是可能的:操作者在打开开闭部10B之前操作操作部(操作面板),使得图像形成装置10使旋转主体86旋转,使得将经受位置调整操作的显影辊74位于开闭部10B侧。
然后,使保持部件96旋转到非保持位置,并且从凹部95去除承载部件90。然后,使承载部件90相对于显影辊74的旋转轴旋转,以改变承载部件90的外侧面90A、90B、90C和90D的方向(定向)。然后,将承载部件90插入到凹部95中,并且通过螺钉96B再次固定保持部件96。
通过上述操作,变更外侧面90A、90B、90C和90D中接触凹部95的底面95A的外侧面。在该示例中,在显影辊74的在变得更接近感光体62的侧的一端部,接触底面95A的外侧面从外侧面90B变更为外侧面90D。由于外侧面90D的距离dD比外侧面90B的距离dB长100μm,因此,上述变更使得在显影辊74的在变得更接近感光体62的侧的一端部处,显影辊74朝向更接近感光体62移动了100μm。
在显影辊74的在变得更接近感光体62的侧的一端部,接触底面95A的外侧面可以从外侧面90B变更为外侧面90C,并且在相对端部,接触底面95A的外侧面可以从外侧面90B变更为外侧面90A。外侧面90C的距离dC比外侧面90B的距离dB长50μm,并且外侧面90A的距离dA比外侧面90B的距离dB短50μm。因此,上述变更,使得在显影辊74的在变得更接近感光体62的侧的一端部处,显影辊74朝向更接近感光体62移动了100μm。
如上所述,在显影辊74的轴向一端部处,改变显影辊74的旋转轴与感光体62的位置,并且使显影辊74和感光体62之间的间隔在轴向均一。
在上述示例中,在显影辊74的轴向一端部处,调整显影辊74和感光体62之间的间隔。但是,可以在显影辊74的轴向另一端部处,调整显影辊74和感光体62之间的间隔。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尽管承载部件90在正视图中具有四边形,但是其可以具有三角形(参见,图7A),或具有五边或更多个边的形状(参见图7B)。
如图7A中所示,可以在支撑部件92不形成凹部95,而是可以在支撑部件92的外周面上仅形成基准面。
尽管承载部件90在正视图中具有由直线状边围绕的结构,但是承载部件90可以包括直线(平面)和曲线(曲面)。在这种情况下,从平面到显影辊的旋转轴中心的距离是不同的,并且变更接触凹部95的底面95A的平面。进一步地,承载部件90可以由凸轮构成,该凸轮具有与显影辊74的旋转轴中心的距离逐渐变化的曲面。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尽管可以相对于旋转主体86调整支撑部件92的位置,但是可以提供这样的结构:无法执行位置调整,或者支撑部件92可以与旋转主体86一体设置。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尽管已经作为一个示例描述了用Y、M、C、K、E和F六种颜色执行图像形成的情况,但是可以用Y、M、C和K四种颜色,或者Y、M、C、K和第一专色E或第二专色F五种颜色来执行图像形成。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尽管显影装置70被构造为具有以60°划分的六种颜色的显影单元,但是例如,可以提供具有以90°划分的四种颜色的显影单元的显影装置。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并且可以以各种方式修改、改变和改善。例如,可以组合和构造上述变型。

Claims (9)

1.一种显影装置,所述显影装置包括:
显影辊;
承载部件,该承载部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显影辊,所述承载部件包括多个外侧面,并且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轴的中心到所述外侧面的距离是不同的;以及
支撑部件,该支撑部件以所述多个外侧面中的一个外侧面与基准面接触的定位状态支撑所述承载部件,与所述基准面接触的所述外侧面是可变更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通过相对于所述显影辊的所述旋转轴旋转所述承载部件,使与所述基准面接触的所述外侧面变更为所述多个外侧面中的另一个外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在所述支撑部件处的面向所述显影辊的部件的一侧,形成所述基准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
在凹部上形成所述基准面,该凹部形成在所述支撑部件处的面向所述显影辊的所述部件的所述侧,并且
所述承载部件安装在所述凹部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在所述承载部件形成标记,通过该标记视觉地确认所述承载部件处于安装状态下的姿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设置所述距离以增加预定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在所述支撑部件设置保持部件,该保持部件保持在所述支撑部件支撑的所述承载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沿所述显影辊的所述旋转轴方向在各端部设置一组所述承载部件和所述支撑部件。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感光体,该感光体由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来支撑;以及
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所述显影装置,其中所述基准面面向所述感光体的一侧,并且所述装置主体独立于所述感光体而支撑所述显影装置。
CN201110005862.XA 2010-06-28 2011-01-12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22982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46426A JP5556438B2 (ja) 2010-06-28 2010-06-28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46426 2010-06-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98291A true CN102298291A (zh) 2011-12-28
CN102298291B CN102298291B (zh) 2014-11-26

Family

ID=45352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05862.XA Active CN102298291B (zh) 2010-06-28 2011-01-12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49707B2 (zh)
JP (1) JP5556438B2 (zh)
CN (1) CN1022982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50123B2 (ja) * 2013-08-08 2017-06-21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02152A (ja) 2015-11-30 2017-06-08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43484A (en) * 1964-12-16 1967-09-26 Harold P Dahlgren Lithographic dampener with skewed metering roller
JP2002182471A (ja) * 2000-12-11 2002-06-26 Ricoh Co Ltd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36884A (ja) * 2003-07-14 2005-02-10 Fuji Xerox Co Ltd 軸受、軸受の取付構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06095A (ja) * 2003-09-29 2005-04-21 Tokyo Parts Ind Co Ltd モータの軸受装置
US20050163539A1 (en) * 2001-12-04 2005-07-28 Kyocer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n annular member
US20060115299A1 (en) * 2004-11-29 2006-06-0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ing gap adjusting method i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11710A (ja) 2001-04-17 2002-10-25 Ricoh Co Ltd 現像ギャップ調整構造、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ギャップ調整方法
JP2006126454A (ja) * 2004-10-28 2006-05-18 Canon Inc 感光体ドラムの再生方法、感光体ドラム、ドラム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43484A (en) * 1964-12-16 1967-09-26 Harold P Dahlgren Lithographic dampener with skewed metering roller
JP2002182471A (ja) * 2000-12-11 2002-06-26 Ricoh Co Ltd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50163539A1 (en) * 2001-12-04 2005-07-28 Kyocer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n annular member
JP2005036884A (ja) * 2003-07-14 2005-02-10 Fuji Xerox Co Ltd 軸受、軸受の取付構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06095A (ja) * 2003-09-29 2005-04-21 Tokyo Parts Ind Co Ltd モータの軸受装置
US20060115299A1 (en) * 2004-11-29 2006-06-0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ing gap adjusting method i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08470A (ja) 2012-01-12
JP5556438B2 (ja) 2014-07-23
CN102298291B (zh) 2014-11-26
US8649707B2 (en) 2014-02-11
US20110318061A1 (en) 2011-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72143B (zh) 图像形成设备
JP4798786B2 (ja)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097422A (zh) 转印设备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08224955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5208574A (ja) 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6832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EP2163952A2 (en) Hybrid Printing System
JP2022112901A (ja) 転写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2298291B (zh)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14967390A (zh) 转印单元以及具备该转印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
JP481023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451205B2 (ja) 両面転写方法、両面転写装置、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20080219714A1 (en)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lectrostatic image transfer
JP2006315787A (ja) 記録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5947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3975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1091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33879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50520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304340B2 (ja)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4052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19738A (ja) 転写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4292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496071B2 (ja) 記録紙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04262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