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32878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32878B
CN109932878B CN201810728298.6A CN201810728298A CN109932878B CN 109932878 B CN109932878 B CN 109932878B CN 201810728298 A CN201810728298 A CN 201810728298A CN 109932878 B CN109932878 B CN 1099328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guide
image forming
contact
form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2829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32878A (zh
Inventor
山浦正彰
重崎聡
宫本阳子
富永宜幸
平川昇
桑原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9328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328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328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328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29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e.g. weight, thicknes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7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ias applied in the transfer nip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04Power supply control, e.g. power-saving mode, automatic power turn-off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与不具备设定部件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图像的浓度差,所述设定部件对供给部件的转印电压进行设定,以使得在被转印体非接触至引导部件的时机被供给至转印部件的转印电流值成为规定范围。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转印部件,将墨粉像转印至被转印体;引导部件,相对于转印部件而配置在被转印体的搬送方向上游,对被转印体进行引导;供给部件,对转印部件供给转印电压;以及设定部件,对供给部件的转印电压进行设定,以使得在被转印体非接触至引导部件的时机被供给至转印部件的转印电流值成为规定的范围。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二次转印相向辊(roller)是以流经中间转印带(belt)的载像面上的图像部的图像部转印电流成为固定的方式受到控制,在纸张进入二次转印辊隙(nip)之前,使载像面与二次转印辊隔开,在进入后,使它们隔着纸张而接触,且纸张进入二次转印辊隙时的转印偏压(bias)设为恒电压控制(专利文献1)。
还已知有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是在具备转印部件与分离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使黑纸或金属纸(metallic paper)作为记录介质而通过时,减小对分离部件施加的分离偏压,所述转印部件使承载于载像体的可见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所述分离部件使通过转印部件而转印有可见图像的记录介质从载像体分离(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1-18616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6-1029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与不具备设定部件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图像的浓度差,所述设定部件对供给部件的转印电压进行设定,以使得在被转印体非接触至引导部件的时机(timing)被供给至转印部件的转印电流值成为规定范围。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技术方案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转印部件,将墨粉像转印至被转印体;
引导部件,相对于所述转印部件而配置在所述被转印体的搬送方向上游,对所述被转印体进行引导;
供给部件,对所述转印部件供给转印电压;以及
设定部件,对所述供给部件的转印电压进行设定,以使得在所述被转印体非接触至所述引导部件的时机被供给至所述转印部件的转印电流值成为规定范围。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设定部件在所述被转印体为表面具有金属层的记录介质或者含有碳(carbon)的记录介质的情况下,对所述供给部件的转印电压进行设定,以使得在所述被转印体非接触至所述引导部件的时机被供给至所述转印部件的转印电流值成为规定范围。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设定部件在所述被转印体的表面电阻率为1E+6Ω/□以下的情况下,对所述供给部件的转印电压进行设定,以使得在所述被转印体非接触至所述引导部件的时机被供给至所述转印部件的转印电流值成为规定范围。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2或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设定部件使在所述被转印体未接触至所述引导部件时供给至所述转印部件的转印电压,比在所述被转印体接触至所述引导部件时供给至所述转印部件的转印电压高。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被转印体的体积电阻值越高,所述设定部件使所述转印电压的增加幅度越大。
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2或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转印部件使在所述被转印体未接触至所述引导部件时按压所述被转印体的按压力,比在所述被转印体接触至所述引导部件时按压所述被转印体的按压力大。
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2或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转印部件包括将所述墨粉像二次转印至所述被转印体的二次转印构件、及与所述二次转印构件相向的相向构件,
使在所述被转印体未接触至所述引导部件时所述相向构件与所述二次转印构件的轴间距离,比在所述被转印体接触至所述引导部件时所述相向构件与所述二次转印构件的轴间距离小。
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所述被转印体接触至所述引导部件时所述相向构件与所述二次转印构件的轴间距离被设定为小于所述相向构件的半径与所述二次转印构件的半径之和,在所述被转印体未接触至所述引导部件时使所述相向构件与所述二次转印构件的轴间距离更小。
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2或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转印部件包括将所述墨粉像二次转印至所述被转印体的二次转印构件、及与所述二次转印构件相向的相向构件,
在所述被转印体接触至所述引导部件时所述相向构件与所述二次转印构件的轴间距离被设定为大于所述相向构件的半径与所述二次转印构件的半径之和。
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所述被转印体未接触至所述引导部件时减小所述相向构件与所述二次转印构件的轴间距离。
技术方案11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引导部件电性接地。
技术方案12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引导部件经由电阻而接地。
技术方案13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引导部件被施加有相对于所述转印电压为同极性的电压。
技术方案14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9或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墨粉像包含白色墨粉层或银墨粉层,所述白色墨粉层含有白色墨粉,所述银墨粉层含有包含铝颜料的银墨粉。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与不具备设定部件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被转印体的搬送方向上的图像的浓度差,所述设定部件对供给部件的转印电压进行设定,以使得在被转印体非接触至引导部件的时机被供给至转印部件的转印电流值成为规定范围。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即使在被转印体为表面具有金属层的记录介质或含有碳的记录介质的情况下,与不具备设定部件的结构相比,也能够提高对被转印体的搬送方向上的图像的浓度差进行抑制的程度,所述设定部件对供给部件的转印电压进行设定,以使得在被转印体非接触至引导部件的时机被供给至转印部件的转印电流值成为规定范围。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即使在被转印体的表面电阻率为1E+6Ω/□以下的情况下,与不具备设定部件的结构相比,也能够提高对被转印体的搬送方向上的图像的浓度差进行抑制的程度,所述设定部件对供给部件的转印电压进行设定,以使得在被转印体非接触至引导部件的时机被供给至转印部件的转印电流值成为规定范围。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与并未使在被转印体未接触至引导部件时供给至转印部件的转印电压比在被转印体接触至引导部件时供给至转印部件的转印电压高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转印电流值的变化量。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与并未使被转印体的体积电阻值越高则转印电压的增加幅度越大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转印电流值的变化量。
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与并未使在被转印体未接触至引导部件时按压被转印体的按压力比在被转印体接触至引导部件时按压被转印体的按压力大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转印电流值的变化量。
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与并未使在被转印体未接触至引导部件时相向构件与二次转印构件的轴间距离比在被转印体接触至引导部件时相向构件与二次转印构件的轴间距离小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转印电流值的变化量。
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与并未在被转印体未接触至引导部件时使相向构件与二次转印构件的轴间距离更小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转印电流值的变化量。
根据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与在被转印体接触至引导部件时相向构件与二次转印构件的轴间距离并未被设定为大于相向构件的半径与二次转印构件的半径之和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被转印体的搬送方向上的墨粉的飞散。
根据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与并未在被转印体未接触至引导部件时减小相向构件与二次转印构件的轴间距离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转印电流值的变化量。
根据技术方案11所述的发明,能够在转印位置的上游侧对被转印体进行去静电,与未进行去静电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对转印的不良影响。
根据技术方案12所述的发明,与并未经由电阻而接地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电流从转印位置向引导部件的流入。
根据技术方案13所述的发明,与未施加与转印电压为同极性的电压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电流从转印位置向引导部件的流入。
根据技术方案14所述的发明,即使在包含白色墨粉层或银墨粉层的情况下,与在被转印体接触至引导部件时相向构件与二次转印构件的轴间距离并未被设定为大于相向构件的半径与二次转印构件的半径之和的情况相比,也能够抑制被转印体的搬送方向上的墨粉的飞散,所述白色墨粉层含有白色墨粉,所述银墨粉层含有包含铝颜料的银墨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转印装置的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中的转印偏压施加的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对低电阻纸的二次转印时的沿着纸张搬送方向的转印电流值及转印电场的一例的图。
图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7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中的转印偏压施加的结构与转印辊隙调整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中的转印辊隙调整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对低电阻纸的二次转印时的沿着纸张搬送方向的转印电流值及转印电场的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例的各条件与图像评估的结果的图。
图11A及图11B是表示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1图像缺陷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产生第1图像缺陷时的二次转印中的沿着纸张搬送方向的转印电流值及转印电场的一例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2图像缺陷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4是用于说明产生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2图像缺陷的推定原因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3图像缺陷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6是用于说明产生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3图像缺陷的推定原因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中的转印辊隙调整的示意图。
图18A是表示纸张引导件经电阻接地的二次转印部中的转印偏压施加的结构的图,图18B是表示纸张引导件被施加有偏压电压的二次转印部中的转印偏压施加的结构的图。
[符号的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
10:图像形成部
11:系统控制装置
12:曝光装置
13:感光体单元
14:显影装置
15:转印装置
16、16a、16b、16c:纸张搬送装置
17:定影装置
17a:定影带
17b:加压辊
20:送纸装置
28、28a、28b:纸张引导件
30:排纸部
31:感光鼓
32:起电器
34:清洁刮片
40:操作显示部
41:显影壳体
42:显影辊
50:图像处理部
51:中间转印带
52:一次转印辊
53:二次转印带
54:二次转印辊
55:剥离辊
58:清洁部
61:驱动辊
62:从动辊
63:张力辊
64:支撑辊
65:支承辊
65A:供电辊
66:清洁支承辊
100、101:转印偏压电源
102:清洁偏压电源
110:移动机构
111:偏心凸轮
A、B、R、F:箭头
C:青色墨粉
IBTB:电流
IPAPER、ITOTAL:转印电流
K:黑色墨粉
L:距离
L/E:前端
M:旋转致动器、品红色墨粉
NP:转印辊隙
P:纸张
Rf:电阻
S:银色墨粉
T:墨盒
T/E:后端
TG:墨盒导管
TR:二次转印部
Vbur:DC偏压电压
Vs:偏压电压
W:白色墨粉
Y:黄色墨粉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举实施方式及具体例来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及具体例。
而且,应留意的是,在以下的使用附图的说明中,附图为示意性者,各尺寸的比率等与现实不同,为了便于理解,适当省略说明所需的构件以外的图示。
“第1实施方式”
(1)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及动作
(1.1)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像形成装置1是具备下述部分而构成,即:图像形成部10;送纸装置20,安装于图像形成部10的一端;排纸部30,设于图像形成部10的另一端,排出经打印的纸张P;操作显示部40;以及图像处理部50,根据从上位机器发送的打印信息来生成图像信息。
图像形成部10是具备系统控制装置11(图1未图示)、曝光装置12、感光体单元13、显影装置14、转印装置15、纸张搬送装置16(纸张搬送装置16a、纸张搬送装置16b、纸张搬送装置16c)、定影装置17以及驱动装置18(图1未图示)而构成,使从图像处理部50接收的图像信息作为墨粉图像而形成在从送纸装置20送入的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P上。
送纸装置20进行对图像形成部10的纸张P的供给。即,构成为:具备对种类(例如材质或厚度、纸张尺寸、纹理)不同的纸张P进行收容的多个纸张装载部,将从所述多个纸张装载部的任一个放出的纸张P供给至图像形成部10。
排纸部30进行由图像形成部10进行了图像输出的记录介质的排出。因此,排纸部30具备将图像输出后的记录介质予以排出的排纸收容部。另外,排纸部30也可具有下述功能,即,对从图像形成部10输出的纸捆进行裁剪或装订(staple)等后处理的功能。
操作显示部40是用于各种设定或指示的输入及信息显示。即,相当于所谓的用户接口(user interface),具体而言,是将液晶显示面板、各种操作按钮(button)、触控面板(touch panel)等予以组合而构成。
(1.2)图像形成部的结构及动作
此种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配合图像形成的时机,将从送纸装置20中的在打印作业(job)中针对打印的每一张而指定的纸张装载部放出的纸张P送入图像形成部10。
感光体单元13在曝光装置12的下方具备作为像保持体的感光鼓(drum)31,所述感光鼓31是分别并列地设置且受到旋转驱动。沿着感光鼓31的旋转方向,配置有起电器32、曝光装置12、显影装置14、一次转印辊52、清洁刮片(cleaning blade)34。
显影装置14具有在内部收容显影剂的显影壳体(housing)41。在显影壳体41内,配设有与感光鼓31相向地配置的显影辊42。对于显影辊42,供给层厚受到限制的显影剂而在感光鼓31上形成墨粉像。
各个显影装置14除了收容于显影壳体41中的显影剂以外为大致同样地构成,分别形成黄色(Yellow,Y)、品红色(Magenta,M)、青色(Cyan,C)、黑色(black,K)、白色(White,W)、作为特别色的银色(Silver,S)的墨粉像。
在显影装置14的上方,安装有收容显影剂(包含载体(carrier)的墨粉)的可更换的墨盒(toner cartridge)T。配置有从各个墨盒T向显影装置14供给显影剂的墨盒导管(toner cartridge guide)TG。
旋转的感光鼓31的表面通过起电器32而起电,并通过从曝光装置12出射的潜像形成光而形成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鼓31上的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辊42而显影为墨粉像。
转印装置15包含:作为像保持体的中间转印带51,对由各感光体单元13的感光鼓31所形成的各色墨粉像进行多重转印;一次转印辊52,将由各感光体单元13所形成的各色墨粉像依序转印(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51;以及作为转印构件的二次转印带53,将重叠转印于中间转印带51上的各色墨粉像统一转印(二次转印)至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上。
二次转印带53是通过二次转印辊54与剥离辊55而架设,由配置在中间转印带51背面侧的支承辊(back up roller)65与二次转印辊54予以夹持而形成二次转印部TR。
在各感光体单元13的感光鼓31上形成的各色墨粉像,通过从由系统控制装置11予以控制的电源装置等(未图示)施加有规定的转印电压的一次转印辊52而依序静电转印(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51上,形成将各色墨粉重叠而成的重叠墨粉像。
中间转印带51上的重叠墨粉像伴随中间转印带51的移动,而被搬送至配置有二次转印带53的二次转印部TR。当重叠墨粉像被搬送至二次转印部TR时,配合其时机,从送纸装置20将纸张P供给至二次转印部TR。并且,对于与经由二次转印带53而接地的二次转印辊54相向的支承辊65,从由系统控制装置11予以控制的电源装置等经由供电辊65A来施加规定的转印电压,从而将中间转印带51上的多重墨粉像统一转印至纸张P。
感光鼓31表面的残留墨粉由清洁刮片34予以去除,并被回收到废墨粉收容部(未图示)中。感光鼓31的表面通过起电器32而再起电。
定影装置17具有朝一方向旋转的无接头状的定影带17a、及接触至定影带17a的周面并朝一方向旋转的加压辊17b,通过定影带17a与加压辊17b的压接区域而形成辊隙部(定影区域)。
在转印装置15中转印有墨粉像的纸张P在墨粉像未定影的状态下,经由纸张搬送装置16a而被搬送至定影装置17。被搬送至定影装置17的记录介质借助一对定影带17a与加压辊17b,在压接与加热的作用下对墨粉像进行定影。
定影结束的纸张P经由纸张搬送装置16b而被送入排纸部30。
另外,当在纸张P的两面进行图像输出时,通过纸张搬送装置16c将所述纸张P的表背反转,并再次送入图像形成部10中的二次转印部TR。并且,在进行了墨粉像的转印及转印像的定影后,送入至排纸部30。被送入排纸部30的纸张P根据需要而经过裁剪或装订(staple)等后处理之后,被排出至排纸收容部。
(2)转印装置的结构与作用
(2.1)转印装置的结构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转印装置15的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二次转印部TR中的转印偏压施加的结构的图,图5是表示对低电阻纸的二次转印时的沿着纸张P的搬送方向的转印电流值及转印电场的一例的图,图11A及图11B是表示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1图像缺陷的示意图。
转印装置15是具备中间转印带51、一次转印辊52、二次转印带53、支承辊65、二次转印辊54、清洁部58而构成。
中间转印带51是使用在聚酰亚胺(polyimide)或者聚酰胺酰亚胺(polyamideimide)等树脂中含有适量的碳黑(carbon black)等导电剂者,包含薄膜(film)状的无接头带,所述无接头带是以其体积电阻率为1E+10~1E+14Ω·cm的方式而形成,且其厚度为例如0.1mm左右。
中间转印带51是架设于下述各辊而回转移动(参照图中的箭头A),即:驱动辊61,使中间转印带51循环驱动;从动辊62,对沿着各感光鼓31的排列方向而呈大致直线状地延伸的中间转印带51进行支撑;张力辊(tension roller)63,对中间转印带51给予固定的张力,并且防止中间转印带51的蛇行;支撑辊64,设于二次转印部TR的上游侧,且支撑中间转印带51;支承辊65,设于二次转印部TR;以及清洁支承辊66,设在对中间转印带51上的残留墨粉进行刮除的清洁部58中。
支承辊65是在表面分散有碳的三元乙丙橡胶(Ethylene Propylene DieneMonomer,EPDM)与丁腈橡胶(Nitrile Butadiene Rubber,NBR)的混合橡胶(blend rubber)的管,内部包含EPDM橡胶,以其表面电阻率为1E+7~1E+10Ω/□且辊径为28mm的方式而形成,且硬度被设定为例如70度(ASKER C)。
支承辊65是配置于中间转印带51的背面侧而构成二次转印带53的相向电极。并且,在支承辊65上,接触配置有金属制的供电辊65A,所述供电辊65A施加用于在二次转印部TR中形成二次转印电场的直流电压。
一次转印辊52是夹着中间转印带51而与各感光鼓31相向地设置,且被施加有与墨粉的带电极性为反极性的电压。由此,各个感光鼓31上的墨粉像被依序静电吸引至中间转印带51,从而在中间转印带51上形成重叠的墨粉像。
二次转印带53是在氯丁二烯(chloroprene)或EPDM等橡胶构件中含有适量的碳黑等导电剂,且例如体积电阻率被调整为1E+6~1E+10Ω·cm的半导电性的无接头环状带。
二次转印带53如图3所示,被架设于二次转印辊54及剥离辊55,且被给予预定的张力。并且,本实施方式中,二次转印带53从二次转印辊54接受驱动力,而以预定的速度旋转(参照图中的箭头B)。
二次转印辊54是在作为金属轴(shaft)的芯材外周层叠导电层而构成,且经由二次转印带53及中间转印带51而与支承辊65相向地配置,所述导电层例如包含分散有碳黑等导电剂的硅酮橡胶(silicone rubber)、氨基甲酸酯橡胶(urethane rubber)或EPDM等发泡体。
二次转印辊54相对于被搬送至二次转印带53上的纸张P而电性接地,且与支承辊65一同形成对中间转印带51所保持的墨粉像进行二次转印的二次转印部TR。
而且,在二次转印辊54上连接有驱动马达(未图示),接受驱动马达的旋转驱动而旋转,进而使二次转印带53旋转。
剥离辊55如图3所示,在二次转印带53的旋转方向(图中的箭头B方向)上位于二次转印辊54的下游侧,由剥离辊55与二次转印辊54形成将纸张P朝向下游侧搬送的带面。
进而,对于剥离辊55,为了使纸张P从二次转印带53面剥离,剥离辊55的辊径被设定为小于二次转印辊54的辊径。
在转印装置15的二次转印部TR的上游侧,与中间转印带51的墨粉像保持面相向地,配置有作为引导部件的一例的纸张引导件28,所述纸张引导件28将纸张P引导至二次转印部TR。
纸张引导件28包含:纸张引导件28a,对纸张P的上表面(转印面)进行引导;以及纸张引导件28b,对纸张P的下表面(非转印面)进行引导。
(2.2)转印装置的偏压施加控制
如图4所示,在支承辊65上,连接有转印偏压电源100,所述转印偏压电源100对施加转印偏压的供电辊65A施加直流电压。
转印偏压电源100具有极性不同的转印偏压电源101与清洁偏压电源102,在进行二次转印时与未进行二次转印时,切换与供电辊65A的连接状态。
例如,当将被保持于中间转印带51上的墨粉像TN二次转印至从送纸装置20经由纸张引导件28(参照图3)而送入至二次转印部TR的纸张P时,对于供电辊65A,从转印偏压电源101施加DC偏压电压Vbur,所述DC偏压电压Vbur以供给预定的转印电流ITOTAL的方式受到控制。
而且,在不对纸张P进行墨粉像的二次转印,例如在清洁时,对于供电辊65A,从清洁偏压电源102施加清洁偏压Vcln。其结果,在中间转印带51与二次转印带53之间产生电位差,从而二次转印带53上的多余墨粉通过静电力而附着于中间转印带51,并由清洁部58(参照图3)予以回收。
当使用表面电阻比普通纸低的低电阻纸张(为经铝蒸镀的金属纸、含有碳黑的黑纸等,表面电阻率为1E+6Ω/□以下)来作为纸张P时,尤其是经转印的墨粉浓度有可能在纸张P的搬送方向上产生浓度差。
具体而言,如图11A及图11B中示意性地所示,在相当于从二次转印部TR直至纸张P的后端T/E离开纸张引导件28为止的距离L的纸张P的搬送方向的后半部分,有可能产生浓度下降。尤其,当使用低电阻纸张在白色墨粉图像WT上重叠转印品红色墨粉(M)、青色墨粉(C)时,有时品红色墨粉(M)、青色墨粉(C)的转印性会下降,从而产生显著的浓度差。
在低电阻纸张的转印中,当施加DC偏压电压Vbur时,由于路径RT2(支承辊65/中间转印带51~纸张P~纸张引导件28的GND)的系统电阻低于路径RT1(支承辊65/中间转印带51~纸张P~二次转印带53)的系统电阻,因此与流经路径RT1的电流IBTB相比,流经路径RT2的电流IPAPER变得更多,将通过此电场来进行转印。
而且,由于转印偏压电源101受到恒电压控制,对于低电阻纸张而言,在转印中的大部分区域中是以路径RT2进行转印,因此DC偏压电压Vbur是设定为以路径RT2为前提的最佳电压。并且,如图12所示,低电阻纸张的后端T/E离开纸张引导件28后,将以路径RT1进行转印,但由于DC偏压电压Vbur是以系统电阻比路径RT1低的路径RT2为前提的最佳电压设定,因此相对于系统电阻高的路径RT1无法获得充分的电场,从而推测会在相当于从二次转印部TR直至纸张P的后端T/E离开纸张引导件28为止的距离L的纸张P的搬送方向的后半部分造成转印不良,因而在纸张P的搬送方向上产生浓度差。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系统控制装置11在使用表面具有金属层的金属纸或含有碳的黑纸且表面电阻率为1E+6Ω/□以下的低电阻纸来作为纸张P的情况下,对DC偏压电压Vbur进行设定,以使得在纸张P非接触至纸张引导件28的时机被供给至供电辊65A的转印电流值成为规定范围。
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使DC偏压电压Vbur上升,以使流经路径RT1的电流IBTB与在纸张P接触至纸张引导件28的状态下主要流经路径RT2的转印电流IPAPER为同程度。由此,即使在使用低电阻纸张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纸张P的搬送方向上抑制经转印的墨粉图像的浓度差。
而且,纸张P的体积电阻值越高,则使DC偏压电压Vbur的增加幅度越大,由此,即使在纸张P的厚度厚的情况下,也可在纸张P的搬送方向上抑制经转印的墨粉图像的浓度差。
“第2实施方式”
图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结构的框图,图7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中的转印偏压施加的结构与转印辊隙调整的示意图,图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TR中的转印辊隙调整的示意图,图9是表示对低电阻纸的二次转印时的沿着纸张P的搬送方向的转印电流值及转印电场的一例的图。
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具备移动机构110,所述移动机构110使支承辊65沿着支承辊65与二次转印辊54所对向的法线方向移动。因此,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共同的构成元件,标注相同的符号来进行说明。
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如图6所示,具备移动机构110,所述移动机构110使支承辊65沿着支承辊65与二次转印辊54所抵接的法线方向移动。
移动机构110如图7所示,包含偏心凸轮(cam)111、及驱动偏心凸轮111旋转的旋转致动器(rotary actuator)M,通过系统控制装置11,伴随纸张P的搬送而使支承辊65移动,从而使二次转印部TR中按压纸张P的按压力增大或减少,而且,使支承辊65与二次转印辊54的轴间距离增加或减少。
在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系统控制装置11在使用表面具有金属层的金属纸或含有碳的黑纸且表面电阻率为1E+6Ω/□以下的低电阻纸来作为纸张P的情况下,使在纸张P未接触至纸张引导件28时按压纸张P的按压力,比在纸张P接触至纸张引导件28时按压纸张P的按压力大。
具体而言,如图8示意性地所示,当纸张P的后端T/E离开纸张引导件28时,驱动偏心凸轮111旋转(参照图8中的箭头F)而使支承辊65与二次转印辊54的轴间距离减少,以使二次转印部TR中的二次转印辊隙增加。
当支承辊65与二次转印辊54隔着中间转印带51与二次转印带53而陷入(二次转印辊54与支承辊65的轴间距离小于各自的半径之和)时,在二次转印部TR中,支承辊65、中间转印带51、纸张P、二次转印带53、二次转印辊54部充分接触,由此,路径RT1的系统电阻变低,如图9所示,即使为相同的DC偏压电压Vbur,也可获得相对较大的转印电场。
其结果,即使在使用低电阻纸张的情况下,也可在纸张P的搬送方向上抑制经转印的墨粉图像的浓度差。
“第3实施方式”
图13是表示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2图像缺陷的示例的示意图,图14是用于说明产生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2图像缺陷的推定原因的示意图,图15是表示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3图像缺陷的示例的示意图,图16是用于说明产生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3图像缺陷的推定原因的示意图,图17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TR中的转印辊隙调整的示意图。
当所使用的纸张P是表面具有金属层的金属纸时,有时会产生如下所述的图像缺陷,即,即将进入至二次转印部TR的二次转印辊54与支承辊65彼此强力地按压的区域之前的中间转印带51上的墨粉朝行进方向的相反侧即后方侧飞散(参照图13)。此图像缺陷在所形成的墨粉图像是在与纸张P的行进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包含多条细线的图像的情况下容易产生。
在二次转印部TR的预辊隙区域,如图14所示,中间转印带51与纸张P重合,纸张P的背面接触至二次转印带53。此时,中间转印带51上的墨粉被夹入与纸张P之间,在位于前方侧的细线的墨粉与位于后方侧的细线的墨粉之间形成空间S。
当所述空间S进入二次转印部TR的二次转印辊54与支承辊65彼此强力地按压的区域时,因大的压接力,空间S从前方侧被压扁。并且,在与纸张P的行进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包含多条细线的图像等中,空间S内的空气被封闭而难以形成排出路径。
因此,当空间S从前方侧被压扁时,如图14中的箭头R所示,在压接力弱的后方侧形成细线的墨粉粒子群因空气压而被吹散,在后方侧,空间S内的空气开放。由此可推测构成后方侧细线的墨粉将散射向后方侧。
进而,在金属纸中,表面的金属层成为电极而在预辊隙区域中形成电场,从而中间转印带51与墨粉层间的附着力下降,由此可推测构成后方侧细线的墨粉不能完全克服空气压而容易进一步朝后方侧散射。
在由白色(W)墨粉或银色(S)墨粉形成的墨粉图像中,有时会在纸张P的前端L/E侧产生朝搬送方向相反侧即后方侧飞散的图像缺陷(参照图15)。
当纸张P的前端L/E进入二次转印部TR时,纸张P碰到转印辊隙,在前端区域朝中间转印带51侧挠曲的状态下发生碰撞(参照图16中的箭头R)。因所述碰撞,中间转印带51发生振动,从而在二次转印前被保持于中间转印带51上的墨粉发生飞散(参照图16)。
尤其,白色(W)墨粉或银色(S)墨粉由于包含金属颜料,因而质量大,从中间转印带51的振动受到的力大,因此可推测容易发生所述墨粉飞散。
在第3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系统控制装置11在使用表面具有金属层的金属纸或含有碳的黑纸且表面电阻率为1E+6Ω/□以下的低电阻纸来作为纸张P时,经由移动机构110来将在纸张P接触至纸张引导件28时支承辊65与二次转印辊54的轴间距离L1设定为大于支承辊65的半径R1与二次转印辊54的半径R2之和,且在纸张P未接触至纸张引导件28时减小支承辊65与二次转印辊54的轴间距离L1。
具体而言,如图17示意性地所示,在纸张P接触至纸张引导件28时,将二次转印部TR中的转印辊隙NP中的陷入量设定为负(minus)(支承辊65与二次转印辊54相互不抵接),当纸张P的后端T/E离开纸张引导件28时,驱动偏心凸轮111旋转(参照图8中的箭头F)而使支承辊65与二次转印辊54的轴间距离L1减少,从而使二次转印部TR中的二次转印辊隙增加。
由此,抑制纸张P进入二次转印部TR时的纸张P朝向中间转印带51侧的变形,从而在使用白色(W)墨粉或银色(S)墨粉时,在纸张P的前端L/E侧抑制朝搬送方向相反侧即后方侧飞散的图像缺陷的产生。
而且,在纸张P接触至纸张引导件28时的二次转印部TR中的对纸张P的按压力减少,从而中间转印带51上的墨粉朝行进方向相反侧即后方侧飞散的图像缺陷的产生得以抑制。
(变形例)
在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C中,系统控制装置11在使用表面具有金属层的金属纸或含有碳的黑纸且表面电阻率为1E+6Ω/□以下的低电阻纸来作为纸张P的情况下,经由移动机构110而将支承辊65与二次转印辊54的轴间距离L1设定为大于支承辊65的半径R1与二次转印辊54的半径R2之和。并且,对DC偏压电压Vbur进行设定,以使得在纸张P非接触至纸张引导件28的时机被供给至供电辊65A的转印电流值成为规定范围。
具体而言,使DC偏压电压Vbur上升,以使流经路径RT1的电流IBTB与在纸张P接触至纸张引导件28的状态下主要流经路径RT2的转印电流IPAPER为同程度(参照图5)。
由此,在使用白色(W)墨粉或银色(S)墨粉的情况下,能够在纸张P的前端L/E侧抑制产生朝搬送方向相反侧即后方侧飞散的图像缺陷,并且能够抑制产生中间转印带51上的墨粉朝行进方向相反侧即后方侧飞散的图像缺陷。并且,即使在使用低电阻纸张的情况下,也可在纸张P的搬送方向上抑制经转印的墨粉图像的浓度差。
[实施例]
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将富士全录(Fuji Xerox)(股)制造的Color 1000Press作为基础的装置),对于在作为低电阻纸的五条制纸公司制的350gsm的A3尺寸的金属纸(特殊产品(specialty)No.314)中的在纸张的搬送方向上转印的墨粉图像的浓度差、墨粉飞散等图像缺陷,以下述条件进行评估。
评估图像是采用白色(W)单色的整面图像、在白色(W)上重叠有品红色墨粉(M)、青色墨粉(C)的二次色的A3全面尺寸的整面图像、以及从图像前端部20mm的位置朝纸张P的搬送方向宽10mm且朝与纸张P的搬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宽285mm的白色带图像。评估环境的温度及湿度分别为20℃/10%RH。
“条件1”
二次转印辊隙中的陷入量固定为-0.3mm(隔开0.3mm),DC偏压电压Vbur固定为-2.0kV
“条件2”
二次转印辊隙中的陷入量固定为-0.3mm(隔开0.3mm),DC偏压电压Vbur设定为-2.0kV,在纸张后端离开纸张引导件28的时机变更为-2.9kV
“条件3”
二次转印辊隙中的陷入量在纸张后端离开纸张引导件28的时机从-0.3mm(隔开0.3mm)增加至+0.3mm,DC偏压电压Vbur固定为-2.0kV
“条件4”
二次转印辊隙中的陷入量固定为+0.3mm(陷入0.3mm),DC偏压电压Vbur固定为-2.0kV
“条件5”
二次转印辊隙中的陷入量固定为+0.3mm(陷入0.3mm),DC偏压电压Vbur设定为-2.0kV,在纸张后端离开纸张引导件28的时机变更为-2.9kV
将各个条件1~条件5下的图像评估的结果示于图10。
“条件1”
在DC偏压电压Vbur固定为-2.0kV的状态下,在白色(W)单色的整面图像、和在白色(W)上重叠有品红色墨粉(M)、青色墨粉(C)的二次色(蓝色(Blue))的A3全面尺寸的整面图像的任一者中,均在纸张的搬送方向上产生了经转印的墨粉图像的浓度差作为显著的浓度阶差。另一方面,在白色带图像中,确认无墨粉飞散。
“条件2”
对于实施了下述操作的条件2,即,通过在纸张后端T/E离开纸张引导件28的时机增大DC偏压电压Vbur,从而使在纸张P仅跟二次转印相向部的二次转印带53接触时所形成的二次转印相向部电场,比在纸张P也跟纸张引导件28接触时所形成的二次转印相向部电场大的操作,在白色(W)单色的整面图像、和在白色(W)上重叠有品红色墨粉(M)、青色墨粉(C)的二次色(蓝色(Blue))的A3全面尺寸的整面图像的任一者中,确认在纸张P的搬送方向上均无经转印的墨粉图像的浓度差。而且,在白色带图像中,也确认无墨粉飞散。
“条件3”
通过在纸张后端T/E离开纸张引导件28的时机将二次转印辊隙中的陷入量由-0.3mm(隔开0.3mm)增加至+0.3mm(陷入0.3mm),从而在白色(W)单色的整面图像中,在纸张P的搬送方向上未产生浓度差,而在白色(W)上重叠有品红色墨粉(M)、青色墨粉(C)的二次色的整面图像中,确认与条件1的显著的浓度阶差相比,浓度差被抑制为可看出色彩变化的程度。而且,在白色带图像中,也确认无墨粉飞散。
“条件4”
通过将二次转印辊隙中的陷入量固定为+0.3mm(陷入0.3mm),从而在白色(W)单色的整面图像中,在纸张P的搬送方向上未产生浓度差,而在白色(W)上重叠有品红色墨粉(M)、青色墨粉(C)的二次色的整面图像中,确认与条件1的显著的浓度阶差相比,浓度差被抑制为可看出色彩变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在白色带图像中,确认有墨粉飞散。
“条件5”
在将二次转印辊隙中的陷入量固定为+0.3mm(陷入0.3mm)的状态下,通过在纸张后端T/E离开纸张引导件28的时机增大DC偏压电压Vbur,从而在白色(W)单色的整面图像、和在白色(W)上重叠有品红色墨粉(M)、青色墨粉(C)的二次色(蓝色(Blue))的A3全面尺寸的整面图像的任一者中,确认在纸张的搬送方向上均无经转印的墨粉图像的浓度差。另一方面,在白色带图像中,确认有墨粉飞散。
图18A是表示纸张引导件28经电阻接地的二次转印部中的转印偏压施加的结构的图,图18B是表示纸张引导件28被施加有偏压电压的二次转印部中的转印偏压施加的结构的图。
在图像形成装置1、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第3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对纸张引导件28经接地地配置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纸张引导件28也可如图18A所示,经由电阻Rf而接地。通过经由电阻Rf,从而使路径RT2(支承辊65/中间转印带51~纸张P~纸张引导件28~电阻Rf)的系统电阻接近路径RT1(支承辊65/中间转印带51~纸张P~二次转印带53)的系统电阻,以减少在纸张P跟纸张引导件28接触时与在未跟纸张引导件28接触时的转印电流值的差异。
而且,纸张引导件28如图18B所示,被施加与DC偏压电压Vbur为同极性且规定的偏压电压Vs,从而减少在纸张P跟纸张引导件28接触时的流经路径RT2的电流IPAPER与在未跟纸张引导件28接触时的流经路径RT1的电流IBTB的差异。

Claims (12)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印部件,将墨粉像转印至被转印体;
引导部件,相对于所述转印部件而配置在所述被转印体的搬送方向上游,对所述被转印体进行引导;
供给部件,对所述转印部件供给转印电压;以及
设定部件,对所述供给部件的转印电压进行设定,以使得在所述被转印体非接触至所述引导部件的时机被供给至所述转印部件的转印电流值成为规定范围,
所述设定部件在所述被转印体为表面具有金属层的记录介质或者含有碳的记录介质的情况下,对所述供给部件的转印电压进行设定,以使得在所述被转印体非接触至所述引导部件的时机被供给至所述转印部件的转印电流值成为规定范围,所述转印部件使在所述被转印体未接触至所述引导部件时按压所述被转印体的按压力,比在所述被转印体接触至所述引导部件时按压所述被转印体的按压力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定部件在所述被转印体的表面电阻率为1E+6Ω/□以下的情况下,对所述供给部件的转印电压进行设定,以使得在所述被转印体非接触至所述引导部件的时机被供给至所述转印部件的转印电流值成为规定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定部件使在所述被转印体未接触至所述引导部件时供给至所述转印部件的转印电压,比在所述被转印体接触至所述引导部件时供给至所述转印部件的转印电压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转印体的体积电阻值越高,所述设定部件使所述转印电压的增加幅度越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电性接地。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经由电阻而接地。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被施加有相对于所述转印电压为同极性的电压。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印部件,将墨粉像转印至被转印体;
引导部件,相对于所述转印部件而配置在所述被转印体的搬送方向上游,对所述被转印体进行引导;
供给部件,对所述转印部件供给转印电压;以及
设定部件,对所述供给部件的转印电压进行设定,以使得在所述被转印体非接触至所述引导部件的时机被供给至所述转印部件的转印电流值成为规定范围,
所述设定部件在所述被转印体为表面具有金属层的记录介质或者含有碳的记录介质的情况下,对所述供给部件的转印电压进行设定,以使得在所述被转印体非接触至所述引导部件的时机被供给至所述转印部件的转印电流值成为规定范围,
所述转印部件包括将所述墨粉像二次转印至所述被转印体的二次转印构件、及与所述二次转印构件相向的相向构件,
使在所述被转印体未接触至所述引导部件时所述相向构件与所述二次转印构件的轴间距离,比在所述被转印体接触至所述引导部件时所述相向构件与所述二次转印构件的轴间距离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被转印体接触至所述引导部件时所述相向构件与所述二次转印构件的轴间距离被设定为小于所述相向构件的半径与所述二次转印构件的半径之和,在所述被转印体未接触至所述引导部件时使所述相向构件与所述二次转印构件的轴间距离更小。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印部件,将墨粉像转印至被转印体;
引导部件,相对于所述转印部件而配置在所述被转印体的搬送方向上游,对所述被转印体进行引导;
供给部件,对所述转印部件供给转印电压;以及
设定部件,对所述供给部件的转印电压进行设定,以使得在所述被转印体非接触至所述引导部件的时机被供给至所述转印部件的转印电流值成为规定范围,
所述设定部件在所述被转印体为表面具有金属层的记录介质或者含有碳的记录介质的情况下,对所述供给部件的转印电压进行设定,以使得在所述被转印体非接触至所述引导部件的时机被供给至所述转印部件的转印电流值成为规定范围,
所述转印部件包括将所述墨粉像二次转印至所述被转印体的二次转印构件、及与所述二次转印构件相向的相向构件,
在所述被转印体接触至所述引导部件时所述相向构件与所述二次转印构件的轴间距离被设定为大于所述相向构件的半径与所述二次转印构件的半径之和。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被转印体未接触至所述引导部件时减小所述相向构件与所述二次转印构件的轴间距离。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墨粉像包含白色墨粉层或银墨粉层,所述白色墨粉层含有白色墨粉,所述银墨粉层含有包含铝颜料的银墨粉。
CN201810728298.6A 2017-12-15 2018-07-05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99328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40101 2017-12-15
JP2017240101A JP2019105816A (ja) 2017-12-15 2017-12-15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32878A CN109932878A (zh) 2019-06-25
CN109932878B true CN109932878B (zh) 2023-04-14

Family

ID=668144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28298.6A Active CN109932878B (zh) 2017-12-15 2018-07-05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35038B2 (zh)
JP (1) JP2019105816A (zh)
CN (1) CN1099328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38085B2 (en) 2018-10-09 2021-10-05 Argo AI, LLC Execution sequence integrity monitoring system
JP2021018395A (ja) * 2019-07-24 2021-02-15 ヒューレット−パッカード デベロップメント カンパニー エル.ピー.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イオン導電材を用いた転写ローラの分極の防止
JP7379967B2 (ja) * 2019-09-10 2023-11-15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19042A (ja) * 1998-01-30 1999-08-1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72090A (ja) * 1998-03-26 1999-10-08 Minolta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75703A (ja) * 2013-10-10 2015-04-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05425564A (zh) * 2014-09-16 2016-03-23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6444325A (zh) * 2015-06-24 2017-02-22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10968A (en) * 1980-02-07 1981-09-02 Olympus Optical Co Ltd Electrophotographic device
JPH11190945A (ja) 1997-10-16 1999-07-13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28481A (ja) * 2007-11-21 2009-06-11 Ricoh Co Ltd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09939B2 (ja) 2010-03-08 2014-06-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316092B2 (ja) * 2014-05-21 2018-04-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519158B2 (ja) 2014-11-28 2019-05-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7047618B2 (ja) * 2018-06-20 2022-04-05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用紙案内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19042A (ja) * 1998-01-30 1999-08-1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72090A (ja) * 1998-03-26 1999-10-08 Minolta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75703A (ja) * 2013-10-10 2015-04-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05425564A (zh) * 2014-09-16 2016-03-23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6444325A (zh) * 2015-06-24 2017-02-22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32878A (zh) 2019-06-25
JP2019105816A (ja) 2019-06-27
US20190187599A1 (en) 2019-06-20
US10635038B2 (en) 2020-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0447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changing section for changing the width of a transfer section
CN109932878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912083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152091B2 (en)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suppressing image defects occurring in an image transfer
JP200907535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94260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a developer image carrier moving in a predetermined direction
US938956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34826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press member to prevent deflection of belt
JP590035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232624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US923955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814183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80089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9407488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020296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クリーナ装置
JP200800892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84820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5739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484814B2 (ja) 現像装置
JPH1129600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31962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6011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69513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4467060A (zh) 显影装置以及具备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369513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No. 3, chiban 9, Dingmu 7, Tokyo port, Japan

Applicant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No.3, 7-fan-3, Kawasaki,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