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07488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07488B
CN109407488B CN201810437230.2A CN201810437230A CN109407488B CN 109407488 B CN109407488 B CN 109407488B CN 201810437230 A CN201810437230 A CN 201810437230A CN 109407488 B CN109407488 B CN 1094074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image carrier
transfer
resistance
recording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3723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07488A (zh
Inventor
平川昇
宫本阳子
岛田靖广
萩原和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4074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074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074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074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29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e.g. weight, thicknes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7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ias applied in the transfer nip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9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with means for preconditioning the paper base before the transf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薄壁图像载体,其可移动地承载由已充电成像颗粒形成的图像;转印装置,其被设置为接触图像载体的图像承载面,传送转印装置与图像载体之间保持的记录介质,并且,向转印装置与图像载体之间的转印区域施加转印电压,从而使图像载体上保持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面形成构件,其被设置为与转印装置的转印区域相比在图像载体的移动方向上的上游侧更远处接触图像载体的背面,面形成构件被设置为沿着与图像载体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接地,并且包括导电构件,该导电构件形成通向转印区域的图像载体的移动轨迹面;以及减小元件,其设置在穿过面形成构件的电流路径上,减小从面形成构件通向地的电流量。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例如已经提出了如下的图像形成装置。
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第2005-8344号公报(用于解决问题的装置,图1)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转印前引导构件,其设置在转印装置的转印部位的入口侧,并且由朝向转印部位引导并传送片材的导电构件构成;转印后引导构件,其设置在转印部位的出口侧,并且由引导并传送已经穿过转印部位的片材的导电构件构成;以及静电消除构件,其设置在转印部位与转印后引导构件之间,并且对已经穿过转印部位的片材执行静电消除处理。转印前引导构件和转印后引导构件以高电阻接地,并且另外,转印前引导构件的接地电阻被设置为高于转印后引导构件的接地电阻。
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第2000-19854号公报(用于执行本发明的模式,图2)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中,两个电极设置在中间转印体的背面上。在电极之中,与色调剂图像相同极性的高电压施加于沿中间转印体的移动方向的更下游的电极,而沿中间转印体的移动方向的更上游的电极直接接地或者借助电阻接地。创建电势梯度,使得电压在中间转印体的下游侧更远处具有与色调剂图像相同极性的更大绝对值,并且通过在该电势梯度中诸如转印辊这样的转印电极之间保持记录介质,上游侧执行转印操作的位置处的、中间转印体与记录介质之间的电场变弱,而下游侧执行转印操作的位置处的、中间转印体与记录介质之间的电场变强。这样,不执行或者即使执行也是减少上游侧的转印操作,从而避免分散转印或预转印。
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第2007-57715号公报(用于执行发明的最佳模式,图1)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中,为了通过减小厚纸穿过二次转印单元时的负载变动来最小化图像质量劣化,提供了一种可变单元,其变更前进到二次转印单元的带的角度,二次转印单元由二次转印辊形成,二次转印辊设置为与图像输送带的多个支撑辊中的一个相对,图像输送带在由多个支撑辊支撑的同时旋转。可变单元挤压图像输送带的背面,并且所传送的转印纸张的前边缘在紧靠与可变单元的按压部相对的位置附近之后,进入转印单元。
发明内容
本发明试图解决的技术挑战是,当记录介质穿过图像载体的转印区域时,即使接触与转印区域相比在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更远处的图像载体,与形成通向转印区域的图像载体的移动轨迹面的面形成构件直接接地的情况相比,使得可以减小图像载体上保持的图像的带电量的变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设置有:薄壁图像载体,该薄壁图像载体可移动地承载由已充电成像颗粒形成的图像;转印装置,该转印装置被设置为与所述图像载体的图像承载面接触,传送所述转印装置与所述图像载体之间保持的记录介质,并且另外,向所述转印装置与所述图像载体之间的转印区域施加转印电压,从而使在所述图像载体上保持的图像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面形成构件,该面形成构件被设置为,与所述转印装置的所述转印区域相比在所述图像载体的移动方向上的上游侧更远处,与所述图像载体的背面接触,所述面形成构件被设置为沿着与所述图像载体的所述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接地,并且包括导电构件,该导电构件形成通向所述转印区域的所述图像载体的移动轨迹面;以及减小元件,该减小元件设置在穿过所述面形成构件的电流路径上,减小从所述面形成构件通向地的电流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图像处理装置中,所述减小元件在所述面形成构件与地之间插入电阻元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根据第二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电阻元件的电阻值大于所述转印装置的电阻值。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根据第三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电阻元件的电阻值是所述转印装置的电阻值的五倍或更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根据第二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电阻元件的电阻值大于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电阻值。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根据第一至第五方面中任意一个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记录介质经由在与所述转印装置的所述转印区域相比在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更远处设置的运行中的引导构件,在与所述转印区域相比在所述图像载体的所述移动方向上的上游侧更远处且与所述面形成构件相比在所述图像载体的所述移动方向上的下游侧更远处与所述图像载体的一部分接触之后,沿着所述图像载体被引导到所述转印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根据第六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穿过运行中的引导构件之后,所述记录介质的后端部接触面向所述图像载体与所述面形成构件相对的一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在根据第一至第七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记录介质是具有预定电阻值以下、或者具有沿着介质基板面的导电层的低电阻。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在根据第一至第八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图像载体是中间转印体,图像形成载体上的图像在被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之前被立即转印和保持到该中间转印体上,并且所述转印装置将所述中间转印体上的所述图像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在根据第一至第九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记录介质是具有预定电阻值以下、或者具有沿着介质基板面的导电层的低电阻时,所述减小元件被选择性地切换到从所述面形成构件通向地的电流路径。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根据第十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介质鉴别器,该介质鉴别器鉴别所述记录介质是否是具有预定电阻值以下、或者具有沿着介质基板面的导电层的低电阻;以及切换机构,当所述介质鉴别器鉴别出所述记录介质是低电阻时,该切换机构选择性地切换所述减小元件到从所述面形成构件通向地的电流路径。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设置有:薄壁图像载体,该薄壁图像载体可移动地承载由已充电成像颗粒形成的图像;转印部(transfer means),该转印部被设置为与所述图像载体的图像承载面接触,用于传送所述转印部与所述图像载体之间保持的记录介质,并且另外,向所述转印部与所述图像载体之间的转印区域施加转印电压,从而使在所述图像载体上保持的所述图像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面形成构件,该面形成构件被设置为与所述转印部的所述转印区域相比在所述图像载体的移动方向上的上游侧更远处,与所述图像载体的背面接触,所述面形成构件被设置为沿着与所述图像载体的所述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接地,并且包括导电构件,该导电构件形成通向所述转印区域的、所述图像载体的移动轨迹面;以及减小部,该减小部设置在穿过所述面形成构件的电流路径上,用于减小从所述面形成构件通向地的电流量。
根据第一方面,当记录介质穿过图像载体的转印区域时,即使与转印区域相比在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更远处,与图像载体接触,与形成通向转印区域的图像载体的移动轨迹面的面形成构件直接接地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小图像载体上保持的图像的带电量的变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不使用电阻元件的构造相比,面形成构件可以在预定电阻条件下以高电阻接地。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转印装置的转印区域的系统电阻相比,可以设置包括面形成构件的更大系统电阻。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基于转印装置的转印区域的系统电阻的电阻值,可以设置包括面形成构件的系统电阻的电阻条件。
根据第五方面,与电阻元件小于或等于记录介质的电阻值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小从记录介质朝向面形成构件泄露的电流。
根据第六方面,与在包括面形成构件的位置在图像载体的移动方向上的上游侧接触之后沿着图像载体朝向转印装置的转印区域引导记录介质的情况相比,可以沿着精准形成的图像载体的移动轨迹面朝向转印装置的转印区域稳定引导记录介质。
根据第七方面,与记录介质沿传送方向的后端部在不面向面形成构件的部位接触图像载体的情况相比,即使记录介质沿传送方向的后端部接触面向面形成构件的图像载体,也可以减小图像载体上保持的图像的带电量的变化,而不使图像载体振动。
根据第八方面,即使使用低电阻记录介质,也可以减小图像载体上保持的图像的带电量的变化,并且与转印装置的转印区域相比在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更远处与图像载体接触。
根据第九方面,在中间转印方法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记录介质穿过图像载体的转印区域时,即使与转印区域相比在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更远处与图像载体接触,与形成通向转印区域的图像载体的移动轨迹面的面形成构件直接接地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小中间转印体上保持的图像的带电量的变化。
根据第十方面,即使低电阻记录介质用作记录介质,与形成通向转印区域的图像载体的移动轨迹面的面形成构件直接接地的情况相比,当记录介质穿过转印区域时,也可以减少穿过面形成构件从记录介质泄露的电流。
根据第十一方面,即使低电阻记录介质用作记录介质,当记录介质穿过转印区域时,也可以容易构造减小从记录介质穿过面形成构件泄露的电流的结构。
根据第十二方面,当记录介质穿过图像载体的转印区域时,即使与转印区域相比在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更远处与图像载体接触,与形成通向转印区域的图像载体的移动轨迹面的面形成构件直接接地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小在图像载体上保持的图像的带电量的变化。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例示了应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概观的说明图;
图2是例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造的说明图;
图3是例示了图2例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单元周围的构造的细节的说明图;
图4A是例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将图像形成到低电阻纸张上的成像示例1的说明图,图4B是例示了类似的成像示例2的说明图,并且图4C是例示了图3中例示的鉴别器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5A是例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面朝上辊的高电阻接地的示例的说明图,图5B是例示了面朝上辊的高电阻接地的另一个示例的说明图,图5C是例示了减小从面朝上辊通向地的电流量的减小元件的修改例1的说明图,并且图5D是例示了减小元件的修改例2的说明图;
图6是例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低电阻纸张成像续发事件的流程图;
图7A至图7C示意性地例示了由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相对于二次转印单元中的低电阻纸张进行的转印操作续发事件,其中,图7A至图7C分别是例示了纸张的后端穿过引导槽之前的状态、纸张的后端穿过引导槽之后的状态、以及纸张的后端穿过二次转印区域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8A至图8C示意性地例示了由根据比较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相对于二次转印单元中的低电阻纸张进行的转印操作续发事件,其中,图8A至图8C分别是例示了纸张的后端穿过引导槽之前的状态、纸张的后端穿过引导槽之后的状态、以及纸张的后端穿过二次转印区域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9A是示意性地例示了由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相对于低电阻纸张进行的转印操作续发事件的转印电流的流程的说明图,并且图9B是示意性地例示了由根据比较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相对于低电阻纸张进行的转印操作续发事件的转印电流的流程的说明图;
图10是例示了由根据比较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对于低电阻纸张的转印操作期间可能发生的图像质量事故的示例的原因的说明图;
图11A是用于测量根据工作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单元的系统电阻的示例性测量电路的说明图,并且图11B是例示了用于测量使用根据工作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并且使连接到面朝上辊的高电阻可变时的漏电流的示例性测量电路的说明图;
图12A是例示了根据工作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在面朝上辊的接地电阻与漏电流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并且图12B是例示了由于图像形成装置面朝上辊的接地电阻与纸张的后端处的图像浓度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
图13是例示了相对于根据工作例2的图像形成装置和根据比较例1和2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面朝上辊的带电量的变化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概要
图1是例示了应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概观的说明图。
图中,图像形成装置设置有:
薄壁图像载体1,其可移动地承载由已充电成像颗粒形成的图像G;
转印装置2,其被设置为接触图像载体1的图像承载面,传送转印装置2与图像载体1之间保持的记录介质,并且另外,向转印装置2与图像载体1之间的转印区域TR施加转印电压,从而使图像载体1上保持的图像G转印到记录介质S;
面形成构件3,其被设置为与转印装置2的转印区域TR相比在沿图像载体1的移动方向的上游侧更远处接触图像载体1的背面,面形成构件3被设置为沿着与图像载体1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接地,并且包括导电构件,该导电构件形成通向转印区域TR的图像载体1的移动轨迹面;以及
减小元件4,其设置在穿过所述面形成构件3的电流路径上,减小从面形成构件3通向地的电流量。
要注意的是,在图1中,在转印装置2中,对置电极2b设置在图像载体1面向转印装置2的背面上,并且通过从电源2c向对置电极2b施加转印电压,转印装置2形成用于在转印区域TR中转印图像的转印电场。
在这种技术构造中,与例如具有1010至1012Ω/□的片材电阻的普通纸相比,示例性实施方式对于低电阻的记录介质S有效。然而,构造不限于此,并且显而易见地,示例性实施方式还可以应用于某个其他类型的记录介质S。
而且,在图像载体1保持图像G的范围内,中间转印体还广泛包括介电体。而且,图像载体1的形式不限于带形,并且可以还包括薄壁鼓形。
而且,在转印装置2被设置为接触图像载体1的范围内,转印装置2广泛包括辊形装置、跨越张力构件的带形装置等。转印装置2不限于电力从对置电极2b侧供给的方法,并且还包括电力从转印装置2侧供给的任何方法。
而且,面形成构件3在图像载体1通向转印装置2的转印区域TR上形成移动轨迹面,并且可以静止地设置在预定位置中,或者图像载体1相对于记录介质S的移动轨迹面根据记录介质S的类型的变化或转印装置2的所设置位置,可以改变到最佳位置。
而且,减小元件4广泛地包括减小电流量的任何元件,并且显而易见地,可以是可连接到面形成构件3的电阻元件,但还可以是覆盖面形成构件3的表面的电阻元件(高电阻覆盖层)、诸如限制电流流动的二极管这样的电流控制元件、相反极性电源等。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当记录介质S由运行中的引导构件5引导,并且在接触转印装置2的转印区域TR前面的图像载体1之后通过被引导到图像载体1而到达转印区域TR时,在记录介质S的后端穿过运行中的引导构件5的情况下,虽然记录介质S的后端跳起并接触图像载体1的表面,但与图像载体1的接触的状态不稳定,并且存在记录介质S的后端与图像载体1之间发生小间隙的风险。
此时,假定正在使用的记录介质S用作具有比普通纸更低的片材电阻的低电阻记录介质S,转印装置2的转印电流的一部分更容易沿着导电路径流动,导电路径跨过记录介质S的表面,从面形成构件3通向地。同时,记录介质S的后端与图像载体1之间的小间隙的存在可能造成放电发生在小间隙的位置处,这对应地给予由图像载体1上的已充电成像粒子形成的图像G的带电量波动,并且存在最佳转印电压可能偏移的风险。出于该原因,当充电的图像G到达转印装置2的转印区域TR时,即使由预定恒定电压电平的转印电压产生的转印电场是起作用的,在图像载体1上形成图像G的已充电成像粒子(诸如色调剂)的静电附着力已经变得更强,并且相同程度上,充电的图像G更难以转印到记录介质S侧,并且观察到这样的趋势:图像浓度在记录介质S的后端处变低。
示例性实施方式解决了图像浓度变低这样的现象,并且因为设置了减小从面形成构件3通向地的导电路径上的电流量的减小元件4,所以即使记录介质S被设置为接触转印装置2的转印区域TR与面形成构件3之间的图像载体1,与不设置减小元件4的情况相比,转印电流的一部分沿着跨过低电阻记录介质S的表面从面形成构件3通向地的导电路径的流动也变小。因此,即使小间隙出现在记录介质S的后端与图像载体1之间,在小间隙的位置中也不发生放电,并且没有向与记录介质S的后端对应的图像载体1上的图像G的带电量给予波动的风险。出于该原因,如上所述,有效地避免了记录介质S的后端处图像浓度降低的现象。
接着,将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代表性或优选模式。
首先,减小元件4的代表模式是,在面形成构件3与地之间插入电阻元件的模式。该示例是这样的模式:通过使用具有预定电阻条件的电阻元件,可以将包括面形成构件3的系统电阻设置为指定值。
该类型的减小元件4的有效模式是:减小元件4具有的电阻值大于转印装置2的电阻值的模式。在该示例中,通过选择具有比转印装置2更大的电阻值的电阻元件作为电阻元件的电阻条件,包括减小元件4的系统电阻(减小元件4+图像载体1+对置电极2b的组合电阻)被设置为,比转印区域TR的系统电阻(转印装置2+图像载体1+对置电极2b的组合电阻)实质性更高的电阻。
而且,该类型的减小元件4的有效模式是:减小元件4的电阻值是转印装置2的电阻值的五倍或更大倍数的模式。该示例使得能够基于转印装置2的电阻值来选择对于电阻元件充分的电阻条件。这基于后面描述的工作例中例示的结果。
而且,减小元件4的另一个有效模式是:减小元件4具有的电阻值大于记录介质S的电阻值的模式。在该示例中,通过将充当减小元件4的电阻元件设置为大于记录介质S的电阻值的电阻值,即使记录介质S接触图像载体1,从记录介质S向面形成构件3泄露的电流也由于电阻元件而减小。
而且,记录介质的代表性转印前移动轨迹是这样的模式:经由设置在与转印装置2的转印区域TR相比沿传送方向的上游侧更远处的运行中的引导构件5,在与转印区域TR相比图像载体1的移动方向的上游侧更远接触之后,记录介质S沿着图像载体1被引导到转印区域TR。该示例是这样的模式:经由运行中的引导构件5,在接触图像载体1之后,沿着图像载体1引导记录介质S到转印装置2的转印区域TR。
该类型的转印前移动轨迹的有效模式是这样的模式:在与转印装置2的转印区域TR相比在图像载体1的移动方向的上游侧更远处且与面形成构件3相比在图像载体1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更远处接触之后,记录介质S沿着图像载体1被引导到转印区域TR。该示例是这样的模式:在接触面形成构件3与转印装置2的转印区域TR之间的图像载体1的中间区域之后,记录介质S沿着图像载体1引导。
而且,该类型的转印前移动轨迹的期望模式是:在记录介质S的后端部穿过运行中的引导构件5之后,接触面向图像载体1的面向面形成构件3的一部分。在该示例中,如果记录介质S穿过运行中的引导构件5,并且沿记录介质S的传送方向的后端部跳起,则记录介质S的后端部接触图像载体1,但是如果记录介质S的后端部的接触部位是面向面形成构件3的位置,则即使记录介质S的后端部强接触图像载体1,也禁止不希望的振动产生在图像载体1中的情况。
而且,低电阻记录介质S的代表性模式是:具有预定电阻值或更小、或者沿着介质基板面具有导电层的介质。在该示例中,在使用低电阻记录介质S的情况下,电流可以尝试沿着导电层流动,但是因为面形成构件3装配有减小元件4,所以禁止电流从面形成构件3泄露。
而且,作为应用于中间转印方法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应用示例,图像载体1是中间转印体,图像形成载体(未例示)上的图像在转印到记录介质S之前被立即转印和保持到该中间转印体上,并且转印装置2将中间转印体上的图像G转印到记录介质S。
减小元件4的安装的有效示例是:当记录介质S具有预定电阻值或更小的低电阻,或者沿着介质基板面具有导电层时,减小元件4选择性地被切换到从面形成构件3通向地的电流路径。该示例是根据记录介质S的类型相对于面形成构件3选择性切换减小构件4。
这里,选择性切换减小元件4的代表模式是包括以下的模式:
介质鉴别器,其鉴别记录介质S是否是预定电阻值以下、或者具有沿着介质基板面的导电层的低电阻;以及
切换机构,当介质鉴别器鉴别出记录介质S是低电阻时,其选择性地切换减小元件4到从面形成构件3通向地的电流路径。
该示例是这样的模式:其包括介质鉴别器和切换机构,并且显而易见地,介质鉴别器可以通过测量传送期间记录介质S的电阻来进行鉴别,或者使用中的记录介质S可以通过由用户指定来鉴别。而且,切换机构可以是例如拨动减小元件4的切换元件。
下文中,将基于附图中例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
*示例性实施方式1
图2例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造。
-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造-
在图中,图像形成装置20设置有图像形成单元22(具体地,22a至22f),它们形成多个色彩成分的图像(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是白色#1、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和白色#2);带形中间转印体30,其连续转印(一次转印)并保持由各个图像形成单元22形成的各个色彩成分图像;二次转印装置(整体转印装置)50,其执行转印在中间转印体30上的各个色彩成分图像二次转印(整体转印)到充当记录介质的纸张S上;定影装置70,其将二次转印的图像定影到纸张S上;以及纸张传送系统80,其将纸张S传送到二次转印区域。以上部件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壳体21内。要注意的是,在该示例中,相同颜色的白色材料用于白色#1和白色#2,但是显而易见地,根据彩色材料位于与纸张S上的另一个色彩成分图像相比更高层还是更低层中,还可以使用不同的白色材料。另外,还可以使用透明色材料,而不是白色中的一个,诸如例如白色#1。
-图像形成单元-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各个图像形成单元22(22a至22f)包括鼓形感光体23。在各个感光体23的周边附近,设置了:充电装置24,诸如对感光体23进行充电的电晕器或转印辊;曝光装置25,诸如激光扫描装置,其将静电潜像写到已充电感光体23上;显影装置26,其用各个色彩分量的色调剂对写到感光体23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一次转印装置27,诸如转印辊,其将感光体23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体30上;以及感光体清洁装置28,其去除感光体23上的残留色调剂。
而且,中间转印体30跨多个(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是三个)张力辊31至33。例如,张力辊31用作被驱动马达(未例示)驱动的驱动辊,并且驱动辊使中间转印体30以循环方式移动。而且,用于去除二次转印之后中间转印体30上的残留色调剂的中间转印体清洁装置35设置在张力辊31与33之间。
-二次转印装置(整体转印装置)-
另外,如图2和图3例示,二次转印装置(整体转印装置)50被设置为使得带转印模块51(与图1中例示的转印装置2对应),其中,转印传送带53被拉伸跨过多个(例如,两个)张力辊52(具体地,52a和52b),接触中间转印体30的表面。
这里,转印传送带53是使用诸如氯丁二烯这样的材料、具有106至1012Ωcm的体积电阻率的半导电带。一个张力辊52a被构造为弹性转印辊55,并且该弹性转印辊55被设置为借助转印传送带53,在二次转印区域(整体转印区域)中挤压中间转印体30。另外,中间转印体30的张力辊33被设置为,作为相对于弹性转印辊55形成对置电极的对置辊56而相对,从而形成用于纸张S的传送路径,其从一个张力辊52a的位置朝向另一个张力辊52b的位置。
另外,在该示例中,弹性转印辊55被构造为使得金属轴的周围被弹性层覆盖,在弹性层中,碳块等已经混合到聚氨酯泡沫橡胶或EPDM中。
而且,转印偏压VTR经由导电电源辊57从转印电源58施加于对置辊56(在该示例中,还充当张力辊33)。同时,弹性转印辊55(张力辊52a中的一个)经由金属轴(未例示)接地,并且使所指定的转印电场形成在弹性转印辊55与对置辊56之间。要注意的是,另一个张力辊52b还接地,从而阻止转印传送带53中电荷的积累。而且,如果考虑到转印传送带53的下游端处的纸张S的可剥离性,则使下游侧的张力辊52b的直径小于上游侧的张力辊52a的直径是有效的。要注意的是,符号59表示串联连接到电源辊57和转印电源58的电源开关。
-面朝上辊-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3例示,在相对于二次转印区域TR沿中间转印体30的移动方向的上游侧,可旋转的面朝上辊60安装在位于张力辊32与33的部分中更靠近张力辊33的背面上,从而形成通向二次转印区域TR的中间转印体30的移动轨迹面。面朝上辊60可以以固定状态设置在预定位置,或者根据纸张S的类型,可以设置为能够沿着与中间转印体30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例如,中间转印体30的厚度方向)前进或后退。这里,在面朝上辊60前进或后退的模式中,随着纸张S变厚,足以减小二次转印区域TR的中间转印体30的曲率。例如,当纸张S是厚纸,并且纸张S在二次转印区域TR前面接触中间转印体30,然后进入二次转印区域TR时,可以减小中间转印体30上的负载变化。
<面朝上辊的接地条件>
而且,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面朝上辊60由诸如金属这样的导电材料制成,并且如图3例示,作为接地条件,通过拨动开关61,面朝上辊60选择性地在通过借助具有预定电阻值Rh的高电阻62接地而以高电阻接地,或通过直接接地而不通过高电阻62而以低电阻接地之间切换。
对于这里的高电阻62的电阻值Rh,至少大于二次转印装置50的带转印模块51的组合电阻的电阻值,具体地,弹性转印辊55和转印传送带53的组合电阻,是充分的。换言之,在该示例中,因为转印偏压VTR从对置辊56侧施加,并且将对置辊56、中间转印体30和带转印模块51的组合电阻看做二次转印区域TR的系统电阻RSYS,则如果包括面朝上辊60的高电阻62的系统电阻RSYS1(对置辊56、中间转印体30和高电阻62的组合电阻)大于二次转印区域TR的系统电阻RSYS,从而满足关系(RSYS1>RSYS),则二次转印装置50能够进行调节,使得流到二次转印区域TR的转印电流的一部分不太可能作为来自面朝上辊60侧的漏电流而流动。
然而,即使假设满足关系RSYS1>RSYS,当使用具有低于普通纸的纸张电阻的低电阻纸张S时,如果发生低电阻纸张S设置为在二次转印区域TR和面朝上辊60的部位上方拉伸的情况,则低电阻纸张S变为导电路径。由此,对于促成系统电阻RSYS1的面朝上辊60的高电阻62的电阻值Rh,至少充分大于低电阻纸张S的纸张电阻的电阻是期望的,并且可以将电阻设置为二次转印区域TR的系统电阻RSYS的若干倍,诸如五倍或更多。
要注意的是,在该示例中,采用这样的模式:低电阻接地是直接接地,但是构造不限于此,并且面朝上辊60还可以借助低电阻接地,低电阻的电阻值充分低于高电阻62(例如,100MΩ或更少)。
<面朝上辊的示例性低电阻接地结构>
而且,作为使用高电阻62的示例性高电阻接地,如图5A例示,因为面朝上辊60的支撑结构是在轴承65上可旋转地支撑旋转轴60a的模式,所以经常采用在轴承55与地之间插入高电阻62的方法。要注意的是,因为高电阻62足以设置在从面朝上辊60通向地的导电路径,所以高电阻62还可以插入在轴承65与面朝上辊60的旋转轴60a之间的接触地点处。
而且,作为高电阻接地的另一个示例,如图5B例示,面朝上辊60的表面还可以被高电阻覆盖层66覆盖。
-定影装置-
定影装置70包括:可驱动旋转的加热定影辊71,其设置为接触纸张S的图像保持侧的面;和加压定影辊72,其被设置为挤压加热定影辊71,并且旋转,以跟踪加热定影辊71。定影装置70使纸张S上保持的图像穿过定影辊71与72之间的转印区域,并且通过施加热和压力,来定影图像。
-纸张传送系统-
而且,如图2和图3例示,纸张传送系统80包括多个(该示例中,是两个阶段)纸张供给容器81和82。从纸张供给容器81和82中的任意一个供给的纸张S从垂直传送路径83传送,垂直传送路径83沿近似垂直方向延伸,穿过水平传送路径84,水平传送路径84沿近似水平方向延伸,以到达二次转印区域TR。此后,保持所转印图像的纸张S经由传送带85传送到由定影装置70进行定影的部位,并且被递送到纸张递送容器86中,纸张递送容器86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壳体21的侧面上。
另外,纸张传送系统80包括反转分支传送路径87,其沿纸张传送方向从定影装置70的下游侧的部分向下分支,作为水平传送路径84的一部分。被分支传送路径87反转的纸张S经由返回传送路径88,从垂直传送路径83,再次返回到水平传送路径84,并且图像在二次转印区域TR被转印到纸张S的背面上。然后纸张S穿过定影装置70,并且被递送到纸张递送容器86中。
而且,纸张传送系统80设置有:配准辊(registration roller)90,它们对齐并向二次转印区域TR供给纸张S;以及传送路径83、84、87和88中每一个中适当数量的传送辊91。另外,在水平传送路径84的二次转印区域TR的入口侧,设置引导槽92和93,它们向二次转印区域TR引导纸张S,并且引导槽92和93中的每一个接地。而且,在从纸张递送容器86相对的图像形成装置壳体21的侧,设置使得能够将纸张手动馈送到水平传送路径84中的手动馈送纸张供给器95。
-纸张类型-
该示例中可使用的纸张S的示例显而易见地包括:普通纸,其具有从例如1010至1012Ω/□的纸张电阻;以及低电阻纸张,其具有比普通纸更低的纸张电阻。
这里,如图4A例示,例如,低电阻纸张S的典型模式是指定的所谓的金属纸张,其中,诸如铝这样的金属层101层压到由纸张基板制成的基板层100上,并且另外,金属层101由诸如PET这样的塑料制成的表面层102覆盖。要注意的是,由PET等制成的粘合层还可以设置在基板层100与金属层101之间。
该类型的一些金属纸张具有预定电阻值或更小值,但是例如,对于设置有高电阻材料的表面层102的金属纸张,即使根据符合JIS标准的纸张电阻测量方法测量得的电阻值本身可能不低于阈值水平,当施加转印偏压VTR时,金属纸张也可以大致表现得像低电阻纸张。
在充当该类型的低电阻纸张S的金属纸张上,可以直接形成例如YMCK(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制成的彩色图像。然而,如图4A例示,例如,图2例示的图像形成单元22f例如可以用于在金属纸张的顶部上形成白色图像Gw,作为由白色W制成的背景图像,另选地,图2例示的图像形成单元22b至22e例如可以用于在白色图像Gw的顶部上形成由YMCK制成的彩色图像GYMCK。另选地,如图4B例示,例如,图2例示的图像形成单元22b至22e可以用于在金属纸张的顶部形成由YMCK制成的彩色图像GYMCK,另选地,图2例示的图像形成单元22a可以用于在彩色图像GYMCK的顶部上形成由白色W制成的白色图像GW
-鉴别器的示例性构造-
在该示例中,如图3例示,用于鉴别纸张类型的鉴别器110设置在纸张传送系统80的垂直传送路径83或水平传送路径84的一部分中。如图4C例示,例如,在鉴别器110中,成对的鉴别辊111和112沿着纸张S的传送方向平行设置。相对于位于沿纸张S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该对鉴别辊111,鉴别电源113连接到一个辊,而另一个辊经由电阻器114接地。相对于位于沿纸张S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另一对鉴别辊112,电流计115设置在一个辊与地之间。要注意的是,用于传送纸张S的构件(配准辊90和传送辊91)还可以充当鉴别辊111和112,或者可以与传送构件分开设置。
在该示例中,假定普通纸用作纸张S,例如,因为普通纸的片材电阻在某种程度上大,所以即使普通纸张拉伸设置在该对鉴别辊111与112之间,如由图4C中的虚线箭头所指示的,来自鉴别电源113的鉴别电流也流动径直穿过该对鉴别辊111,并且没有电流流过纸张S,以到达鉴别辊112侧的电流计115。
相反,假定诸如金属纸张这样的低电阻纸张用作纸张S,因为低电阻纸的片材电阻小于普通纸,所以在低电阻纸张拉伸设置在该对鉴别辊111与112之间的情况下,如由图4C中的实线箭头所指示的,来自鉴别电源113的鉴别电流的一部分流动径直穿过该对鉴别辊111,并且另外,鉴别器电流的剩余部分流过纸张S,以到达鉴别辊112侧的电流计115。凭借由电流计115测量得的测量电流和鉴别电源113的所施加电压,计算纸张S的纸张电阻,并且鉴别纸张类型。
要注意的是,该示例是这样的模式:通过使鉴别器110测量纸张S在传送期间的纸张电阻来鉴别纸张类型,但是例如,还可以基于已经指定由用户使用的纸张类型时的指定信号来鉴别纸张类型。
-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控制系统-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3例示,符号120表示控制图像形成装置的成像处理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120由包括CPU、ROM、RAM和输入/输出接口的微计算机构成。借助输入/输出接口,获取各种输入信号,诸如来自开始开关、用于选择成像模式的模式选择开关等(未例示)的切换信号,各种传感器信号,以及来自鉴别纸张类型的鉴别器110的纸张鉴别信号。ROM中提前存储的成像控制程序(参见图6)由CPU执行,并且在生成对于驱动控制的对象的控制信号之后,控制信号向驱动控制的各个对象(诸如,例如,电源开关59和拨动开关61)发送出。
-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
现在,在图2例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假设这样的情况:具有不同纸张电阻的纸张S混合在一起并使用,如图6例示,通过打开开始开关(未例示),开始经由图像形成装置的打印(成像处理)。
此时,纸张S从纸张供给容器81和82或手动馈送纸张供给器95中的一个供给,并且沿着所指定的传送路径朝向二次转印区域TR传送。在传送纸张S的同时,在纸张S到达二次转印区域TR之前,执行由鉴别器110进行的纸张S的纸张电阻的测量(纸张鉴别处理)。
控制装置120基于鉴别器110的鉴别结果,来确定纸张S是否是低电阻纸张,并且在低电阻纸张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20使用拨动开关61来将面朝上辊60的接地条件切换到高电阻接地。
另一方面,如果纸张S被鉴别并确定为不是低电阻纸张,则控制装置120使用拨动开关61来将面朝上辊60的接地条件切换为低电阻接地。
此后,当纸张S到达二次转印区域TR时,由各个图像形成单元22(22a至22f)转印形成的且经由一次转印转印到中间转印体30上的图像G然后经由二次转印转印到纸张S上,并且在经受由定影装置70进行的定影处理之后,纸张S在纸张递送容器86中递送,并且该系列打印操作(成像处理)结束。
-二次转印操作续发事件-
<普通纸>
现在,在纸张S是普通纸的情况下,如图3例示,面朝上辊60的接地条件设置为低电阻接地,纸张S经由引导槽92和93到达二次转印区域TR,并且在二次转印区域TR中,中间转印体30上的图像G经由二次转印转印到纸张S。此时,当纸张S离开位于靠近二次转印区域TR的引导槽93时,纸张S的后端跳起,并且接触面朝上辊60面向中间转印体30的部分。然而,因为纸张S的片材电阻某种程度上大,所以即使面朝上辊60以低电阻接地,转印电流在二次转印区域TR中的一部分也不沿着导电路径泄露,导电路径从面朝上辊60通向地,纸张S充当导电路径。反而,稳定执行相对于二次转印区域TR中的纸张S的转印操作,并且诸如纸张S的后端处图像浓度降低的麻烦也不发生。
<低电阻纸张>
接着,将描述纸张S是低电阻纸张(例如,金属纸张)的情况。
现在,假定低电阻纸张S的后端尚未穿过引导槽93,如图7A例示,低电阻纸张S被拉伸设置在二次转印区域TR与引导槽93之间。此时,来自转印电源58的转印电流ITR变为从引导槽93通向地的漏电流,低电阻纸张S充当导电路径,但是因为转印电流ITR从对置辊56向低电阻纸张S侧稳定流过中间转印体30,所以在二次转印区域TR中,指向低电阻纸张S的转印电场在中间转印体30上的图像G上起作用,并且执行稳定的二次转印操作。
在该状态下,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9A例示,面朝上辊60的接地条件被选择性地切换到使用高电阻62的高电阻接地。
接着,当低电阻纸张S穿过引导槽93时,如图7B例示,低电阻纸张S的后端跳起,并且接触中间转印体30面向相对面朝上辊60的部分。此时,低电阻纸张S被拉伸设置在二次转印区域TR与面朝上辊60之间,但是因为面朝上辊60以高电阻接地,所以转印电流ITR在二次转印区域TR中的部分不变为从面朝上辊60通向地的漏电流,低电阻纸张S充当导电路径。
换言之,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二次转印区域TR周围的各个元件的阻抗如下限定,并且图9A示意性地例示了等效电路。
ZBUR+ITB:对置辊56+中间转印体30的阻抗
ZBTB+DR:带转印模块(转印传送带53+弹性转印辊55)的阻抗
ZITB:中间转印体30的阻抗
Ztoner:色调剂的阻抗
ZRh:高电阻62的阻抗
Z基板层:低电阻纸张S的基板层100的阻抗
Z金属层:低电阻纸张S的金属层101的阻抗
Z表面层:低电阻纸张S的表面层102的阻抗
要注意的是,在图9A中,符号60表示面朝上辊,VTR指示转印电压,并且ITR指示转印电流。
在图中例示的等效电路中,当转印电压VTR施加于二次转印区域TR时,转印电流ITR在对置辊56与带转印模块51之间流动。此时,因为低电阻纸张S的金属层101的阻抗低,所以有这样的可能性:转印电流ITR的一部分流到面朝上辊60侧,金属层101充当导电路径,但是因为面朝上辊60以高电阻接地,所以没有这样的风险:转印电流ITR的一部分经由面朝上辊60沿着由图9A中的点划线指示的导电路径泄漏。
出于该原因,即使由于因低电阻纸张S的后端的跳起造成的与中间转印体30的不稳定接触,小间隙出现在低电阻纸张S的后端与中间转印体30之间,放电也不发生在小间隙的部分中,并且没有对中间转印体30上的色调剂带电量给予波动的风险。
此后,在低电阻纸张S的后端穿过二次转印区域TR的情况下,如图7C例示,中间转印体30上与低电阻纸张S的后端对应的色调剂图像G不被充电,并且执行稳定的二次转印操作,转印电压VTR从转印电源58施加,充当最佳转印电压。
出于该原因,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即使均一浓度的半色调图像在低电阻纸张S的将近整个区域上打印,与低电阻纸张S的后端对应的中间转印体30上的色调剂图像G也不充电,并且没有低电阻纸张S的后端部中图像浓度的局部降低的风险。
*比较实施方式1
接着,在评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二次转印区域TR周围的构造产生的性能之后,将描述因根据比较实施方式1的二次转印区域TR周围的构造产生的性能。
如图8A例示,根据比较实施方式1的二次转印区域TR周围的基本构造近似类似于示例性实施方式1,但是与示例性实施方式1不同的是,即使在使用诸如金属纸张这样的低电阻纸张S的情况下,面朝上辊60也直接接地,而不经受高电阻62。要注意的是,类似于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结构元件用与示例性实施方式1类似的符号表示,并且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如图8A例示,假定低电阻纸张S的后端尚未穿过引导槽93,近似类似于示例性实施方式1,低电阻纸张S被拉伸设置在二次转印区域TR与引导槽93之间。由此,在二次转印区域TR中,来自转印电源58的转印电流ITR变为从引导槽93到地的漏电流,低电阻纸张S充当导电路径,但因为转印电流ITR从对置辊56经由中间转印体30向低电阻纸张S侧稳定流动,所以在二次转印区域TR中执行稳定的二次转印操作。
接着,当低电阻纸张S穿过引导槽93时,如图8B例示,低电阻纸张S的后端跳起,并且接触中间转印体30面向相对面朝上辊60的部分。此时,低电阻纸张S被拉伸设置在二次转印区域TR与面朝上辊60之间,而且,因为面朝上辊60在不经受高电阻62的情况下接地,所以转印电流ITR在二次转印区域TR中的部分变为从面朝上辊60通向地的漏电流,低电阻纸张S充当导电路径。
这里,图9B例示了比较实施方式1中二次转印区域TR周围的各个元件的等效电路。要注意的是,类似于图9A中限定的来表示图9B中各个元件的阻抗。
在附图中,当转印电压VTR施加于二次转印区域TR时,因为低电阻纸张S的金属层的阻抗低,并且面朝上辊60接地,而不通过高电阻62,所以转印带电流ITR经由面朝上辊60,沿着由图9B中的实线例示的导电路径变为转到地的漏电流。
在该状态下,即使低电阻纸张S的后端跳起,并且接触中间转印体30面向相对面朝上辊60的部分,接触状态也不稳定,并且存在在低电阻纸张S的后端与中间转印体30之间发生小间隙的风险。如果漏电流试图在存在这种小间隙的状态下流动,则放电发生在小间隙的位置处,并且结果是,有对中间转印体30上的色调剂带电量给予波动的风险。
此后,在低电阻纸张S的后端穿过二次转印区域TR的情况下,如图8C和图10例示,中间转印体30上与低电阻纸张S的后端对应的色调剂图像G不充电,从而局部增大低电阻纸张S的后端处色调剂图像G的带电量Q。因此,即使施加来自转印电源58的恒定电压转印电压VTR,转印电场(转印电流ITR)相对于充电的色调剂图像G也可能不充分。例如,即使尝试在低电阻纸张S的将近整个区域上形成均一浓度的图像G,也存在发生图像质量事故的风险,其中,被转印到低电阻纸张S的后端Sr上的图像浓度与其他部分中的图像浓度Dok相比,变为低浓度Ddown。
*比较实施方式2
在比较实施方式2中,在使用诸如金属纸张这样的低电阻纸张S的情况下,面朝上辊60被选择性地切换到无接地状态(浮动状态)。
在该比较实施方式中,未观察到像比较实施方式1中低电阻纸张S的后端处的图像浓度降低的现象,但是存在与面朝上辊60的浮动接地关联的其他风险。
(1)因面朝上辊60的电荷积累而引起的从面朝上辊60的放电更容易发生。
(2)如果在面朝上辊60与中间转印体30之间的小间隙部分中发生放电,则向中间转印体30上的色调剂带电量给予波动,该风险导致在二次转印区域TR中的转印期间图像质量下降。
(3)丢失了用接地结构配置面朝上辊60的优点,诸如由于切断来自面朝上辊60的漏电流的减小的电噪声。
*修改例1和2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使用诸如金属纸张这样的低电阻纸张S的情况下,面朝上辊60被选择性地切换到使用电阻元件的高电阻接地。然而,构造不限于此,并且如修改例1和2所例示,还可以使用减小从面朝上辊60通向地的电流量的元件。
在修改例1中,如图5C例示,诸如二极管这样的电流限制元件67插入在面朝上辊60与地之间,并且从面朝上辊60前进到地的漏电流被电流限制元件67阻碍。
在修改例2中,如图5D例示,通过在面朝上辊60与地之间设置反极性电源68,来自面朝上辊60的漏电流被来自反极性电源68的反转极性电压所切断。
【工作例】
*工作例1
工作例1具体实施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11A例示了测量根据工作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二次转印区域TR的系统电阻的示例性测量电路。
图中,二次转印区域TR的系统电阻RSYS(对置辊56、中间转印体30和带转印模块51的组合电阻)通过从转印电源58施加转印电压VTR,而不在二次转印区域TR中插入纸张S、在电流计130测量穿过二次转印区域TR的电流ISYS、并且计算被电流ISYS除以的转印电压VTR来计算。
在该工作例中,系统电阻RSYS是20.2MΩ。
而且,图11B例示了示例性测量电路,其中,当使用诸如金属纸张的低电阻纸张S时,面朝上辊60的高电压接地中使用的高电阻62的电阻值Rh(与地电阻对应)变化,相对于二次转印区域TR中的低电阻纸张S执行二次转印操作(经由施加转印电压VTR产生转印电流ITR),并且另外,在低电阻纸张S离开引导槽93的时间点,各个漏电流ΔITR用电流计131测量。
图12A中例示了图11B中的面朝上辊60的接地电阻和漏电流ΔITR的测量结果。
如由曲线图显示的,在将面朝上辊60的接地电阻设置为100MΩ的条件下,漏电流ΔITR接近近似0,并且将近从超过100MΩ的接地条件开始,漏电流ΔITR是0。
而且,面朝上辊60的接地电阻与图像浓度变化(具体地,低电阻纸张S的后端处的浓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的调查产生图12B中例示的结果。
如由曲线图显示的,在将面朝上辊60的接地电阻设置为100MΩ的条件下,图像浓度变化接近近似0,并且将近从超过100M的接地条件开始,图像浓度变化是0。
这样,在本示例中,当二次转印区域TR中的系统电阻RSYS是20.2MΩ时,在面朝上辊60的接地电阻超过100MΩ的条件下,漏电流ΔITR和图像浓度变化被确认为是0。
要注意的是,甚至对于具有二次转印区域TR中的不同系统电阻RSYS的单独图像形成装置,当执行类似实验时,也观察到类似于工作例1的趋势。
换言之,证明了对于面朝上辊60的接地电阻,选择是二次转印区域TR的系统电阻RSYS的五倍或更多倍的电阻值是有益的。
*工作例2
工作例2使用类似于工作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并且将二次转印区域TR的系统电阻RSYS设置为20.2MΩ,并且将使用诸如金属纸张的低电阻纸张S时的面朝上辊60的接地电阻设置为100MΩ。
*比较例1和2
在比较例1中,面朝上辊60的接地电阻在使用低电阻纸张S时是0,或者换言之,面朝上辊60直接接地。
在比较例2中,当使用低电阻纸张S时,面朝上辊60被设置为非接地状态(浮动状态)。
另外,对于工作例2和比较例1和2,测量执行相对于低电阻纸张S的二次转印操作时的面朝上辊60的带电量,并且获得图13中例示的结果。
此时,在比较例1中(接地电阻0)中,面朝上辊60的电荷电平是0,但是在比较例2中(浮动状态),面朝上辊60被观察到展示出跟踪转印电压VTR的潜在变化。
相反,在工作例2中,虽然面朝上辊60的电荷电平上升,并且观察到上升的变化,但是接近类似于比较例1,电荷电平是0。这样,即使面朝上辊60以高电阻接地,面朝上辊60的带电量也被确认为维持在0。
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说明是为了例示和说明的目的而提供的。并非旨在对本发明进行穷尽,或者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显而易见的是,很多修改例和变型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明显的。选择了这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最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以使本领域其它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以及适合于所设想的具体用途的各种变型。本发明的范围旨在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来限定。

Claims (11)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薄壁图像载体,该薄壁图像载体可移动地承载由已充电成像颗粒形成的图像;
转印装置,该转印装置被设置为与所述图像载体的图像承载面接触,传送所述转印装置与所述图像载体之间保持的记录介质,并且另外,向所述转印装置与所述图像载体之间的转印区域施加转印电压,从而使在所述图像载体上保持的图像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
面形成构件,该面形成构件被设置为,与所述转印装置的所述转印区域相比在所述图像载体的移动方向上的上游侧更远处,与所述图像载体的背面接触,所述面形成构件被设置为沿着与所述图像载体的所述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接地,并且包括导电构件,该导电构件形成通向所述转印区域的、所述图像载体的移动轨迹面;以及
减小元件,该减小元件设置在穿过所述面形成构件的电流路径上,用于减小从所述面形成构件通向地的电流量,
其中,当所述记录介质是电阻值小于1010Ω/□的低电阻介质、或者当所述记录介质具有沿着介质基板面的导电层并且所述导电层的电阻值小于1010Ω/□时,所述减小元件被选择性地切换到从所述面形成构件通向地的电流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其中,所述减小元件在所述面形成构件与地之间插入电阻元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电阻元件的电阻值大于所述转印装置的电阻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电阻元件的电阻值是所述转印装置的电阻值的五倍或更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电阻元件的电阻值大于所述记录介质的电阻值。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记录介质经由在与所述转印装置的所述转印区域相比在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更远处设置的运行引导构件,在与所述转印区域相比在所述图像载体的所述移动方向上的上游侧更远处且与所述面形成构件相比在所述图像载体的所述移动方向上的下游侧更远处与所述图像载体的一部分接触之后,沿着所述图像载体被引导到所述转印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穿过运行中的引导构件之后,所述记录介质的后端部与所述图像载体的与所述面形成构件相对的一部分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记录介质是电阻值小于1010Ω/□的低电阻介质或者所述记录介质具有沿着介质基板面的导电层并且所述导电层的电阻值小于1010Ω/□。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载体是中间转印体,图像形成载体上的图像在被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之前被立即转印和保持到该中间转印体上,并且所述转印装置将所述中间转印体上的图像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介质鉴别器,该介质鉴别器鉴别所述记录介质是否是电阻值小于1010Ω/□的低电阻介质、或者所述记录介质是否具有沿着介质基板面的导电层并且所述导电层的电阻值小于1010Ω/□;以及
切换机构,当所述介质鉴别器鉴别出所述记录介质是电阻值小于1010Ω/□的低电阻介质、或者所述导电层的电阻值小于1010Ω/□时,该切换机构选择性地切换所述减小元件到从所述面形成构件通向地的电流路径。
1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薄壁图像载体,该薄壁图像载体可移动地承载由已充电成像颗粒形成的图像;
转印部,该转印部被设置为与所述图像载体的图像承载面接触,用于传送所述转印部与所述图像载体之间保持的记录介质,并且另外,向所述转印部与所述图像载体之间的转印区域施加转印电压,从而使在所述图像载体上保持的图像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
面形成构件,该面形成构件被设置为,与所述转印部的所述转印区域相比在所述图像载体的移动方向上的上游侧更远处,与所述图像载体的背面接触,所述面形成构件被设置为沿着与所述图像载体的所述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接地,并且包括导电构件,该导电构件形成通向所述转印区域的、所述图像载体的移动轨迹面;以及
减小部,该减小部设置在穿过所述面形成构件的电流路径上,用于减小从所述面形成构件通向地的电流量,
其中,当所述记录介质是电阻值小于1010Ω/□的低电阻介质、或者当所述记录介质具有沿着介质基板面的导电层并且所述导电层的电阻值小于1010Ω/□时,所述减小部被选择性地切换到从所述面形成构件通向地的电流路径。
CN201810437230.2A 2017-08-17 2018-05-09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94074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57343A JP2019035863A (ja) 2017-08-17 2017-08-17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57343 2017-08-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07488A CN109407488A (zh) 2019-03-01
CN109407488B true CN109407488B (zh) 2022-05-13

Family

ID=65360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37230.2A Active CN109407488B (zh) 2017-08-17 2018-05-09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514634B2 (zh)
JP (1) JP2019035863A (zh)
CN (1) CN109407488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011046A (ja) * 2013-06-26 2015-01-1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26780A (ja) * 2015-07-22 2017-0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97579A (en) * 1981-05-29 1982-12-03 Sharp Corp Toner image transferring device
JP3697626B2 (ja) 1998-07-06 2005-09-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298408A (ja) * 1999-02-08 2000-10-24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48383A (ja) * 2002-02-26 2003-09-0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203735B2 (ja) 2003-06-18 2009-01-0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シート案内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680721B2 (ja) 2005-08-23 2011-05-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539727B2 (ja) * 2008-02-14 2010-09-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32355B2 (ja) * 2015-08-28 2019-06-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9639031B1 (en) * 2016-01-28 2017-05-02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Controlled transfer nip for an electrophotographic device and method of using sam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011046A (ja) * 2013-06-26 2015-01-1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26780A (ja) * 2015-07-22 2017-0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056682A1 (en) 2019-02-21
CN109407488A (zh) 2019-03-01
US10514634B2 (en) 2019-12-24
JP2019035863A (ja) 2019-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77250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71269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ransfer unit
KR100904782B1 (ko) 부착 부재에 대한 전압 인가를 제어할 수 있는 화상 형성장치
US6097924A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separation discharger
US887993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electric field control
US1037207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9932878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9491225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4487621B2 (ja) 転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9407488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423343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95577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ransfer section switching between a constant voltage control and constant current control
JP2010151943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カラー画像形成方法
JP488267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US5970296A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98433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98113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4183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230305442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80089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51593A (ja) 画像形成装置、除電部材の寿命検出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管理システム
JP7312372B2 (ja)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4820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66019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69513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