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90486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90486B
CN101290486B CN2008100906881A CN200810090688A CN101290486B CN 101290486 B CN101290486 B CN 101290486B CN 2008100906881 A CN2008100906881 A CN 2008100906881A CN 200810090688 A CN200810090688 A CN 200810090688A CN 101290486 B CN101290486 B CN 1012904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guide rail
framework
face
dir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9068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90486A (zh
Inventor
野口阳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M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Mit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M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904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904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904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9048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 G03G2221/1684Frame structures using extractable subframes, e.g. on rails or hing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阻力负荷较小、小型、并且可以减少组装工时、零件数以及成本的抽出机构及具有该抽出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抽出机构包括:平板状框架;可自由转动的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相互隔开规定距离配置在所述框架的表面上;以及导轨,可以在装置于所述框架表面上的第一状态和沿着规定的抽出方向从所述框架抽出的第二状态之间进行移动。所述各个滚轮各自具有形成在该各个滚轮的径向外周部上的导向周面和隔开规定距离与所述框架的表面相对的下面。所述导轨具有沿着所述抽出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的第一被夹持部和第二被夹持部,它们分别被夹持在所述框架的表面与所述第一滚轮或导向周面之间以及所述框架的表面与第二滚轮的下面或导向周面之间。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从规定的装置主体抽出单元的抽出机构及具有该抽出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在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为了使维护作业容易进行,各个单元大都可以抽出。作为能抽出的单元,包括供纸盒、初级供纸单元、中间供给单元、显影单元、鼓单元、调色剂容器以及排出单元等。在进行卡纸处理、或者在调色剂用完、纸张用完的时候,可以针对相应的单元进行抽出操作。以往,针对用于抽出的机构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在此就其中较为一般的机构,即采用导轨的机构予以例示。 
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1-173305号(专利文件1)中公开了一种滑动导轨,外侧导轨被固定在复印机的框体内,内侧导轨设置成可沿着外侧导轨进行滑动,并可以抽出和插入。安装在外侧导轨的伸出部分上的滚轮之间,可接受内侧导轨的端缘部。安装在内侧导轨的前端较窄部位的滚轮嵌入外侧导轨的端缘部之间,由此两个导轨产生组合而无晃动,且内侧导轨可进行滑动。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9-240849号(专利文件2)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可以抽出的供纸盘;供纸盘的导轨;以及在该导轨的前方一侧所设置的可以转动的导轮。在该装置中,供纸盘的导向面上设置有当供纸盘被设置在装置主体的规定位置时导轮可以落入的孔。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6-149015号(专利文件3)公开了一种电晕放电器(Corona Discharge Device),其包括与感光体相对的电晕放电器主体、装拆自由地支撑该放电器主体的导轨。该导轨是具有コ状剖面形状的构件,在其内壁的相对位置上形成有多对的导向凸起。电晕放电器主体由剖面形状大致呈コ状的壳和张紧架设在壳内的电晕放电线构成。通过把从壳的两侧壁向外侧突出的被导向部插入所述导轨内的多对导向凸起之间的插装空间内,可以插装电晕放电器主体,并且通过选择该插装空间可以改变电晕放电器相对于感光体的距离。 
采用专利文件1的装置,外侧的导轨被固定在复印机主体上,内侧导轨可沿着外侧导轨进行滑动。因此,外侧导轨及内侧导轨都是必需的部件,所以存在零件数较多、成本较高、且增加了重量的问题。 
采用专利文件2的装置,导轨被固定在复印机主体上,供纸盘上所 设置的滑动板可沿着导轨进行滑动。因此,导轨和滑动板都是必需的部件,与专利文件1的装置相同,存在零件数较多、成本较高、且增加了重量的问题。 
采用专利文件3的装置,抽出机构具有导轨与壳的卡合构成,由于未使用滚轮,所以抽出时的阻力较大。因此,重量较重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各个单元若采用该抽出机构,由于阻力负荷较大,所以非优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阻力负荷较小、小型、并且可以减少组装工时、零件数以及成本的抽出机构。此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该抽出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装置主体,具有框体结构,并具有平板状框架;单元,收容在所述装置主体内;以及抽出机构,用于把所述单元从所述装置主体抽出,其中,所述抽出机构包括: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相互隔开规定距离配置在所述框架的表面上,各个滚轮可自由转动,各自具有形成在该各个滚轮的径向外周部上的导向周面和隔开规定距离与所述框架的表面相对的下面;以及导轨,可以在载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所述框架表面上的第一状态和沿着规定的抽出方向从所述装置主体内抽出一部分的第二状态之间进行移动,在所述导轨上装载所述单元;所述导轨具有:第一被夹持部,被夹持在所述框架的表面与所述第一滚轮的下面或导向周面之间,沿着所述抽出方向以直线状延伸;以及第二被夹持部,被夹持在所述框架的表面与所述第二滚轮的下面或导向周面之间,沿着所述抽出方向以直线状延伸,所述第一被夹持部设置在所述导轨两侧部中的一侧,所述第二被夹持部设置在所述导轨两侧部中的另一侧,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第一凸起,形成在所述框架的表面;第二凸起,形成在所述导轨上,干扰所述第一凸起;导向部,设置在所述导轨上,沿着所述抽出方向延伸;以及被导向部,设置在所述单元上,被所述导向部导向,其中,所述导向部允许所述单元相对于所述导轨沿着所述抽出方向滑动规定的第一距离,所述第一凸起允许所述导轨相对于所述框架沿着所述抽出方向滑动规定的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之和大于所述单元在所述抽出方向上的长度。 
由此,可以提供一种阻力负荷较小、小型、并且可以减少组装工时、零件数以及成本的抽出机构。 
此外,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装置主体,具有框体结构,并具有平板状框架;单元,收容在所述装置主体内;以及抽出机构,用于把所述单元从所述装置主体抽出,其中,所述抽出机 构包括: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相互隔开规定距离配置在所述框架的表面上,各个滚轮可自由转动,各自具有形成在该各个滚轮的径向外周部上的导向周面和隔开规定距离与所述框架的表面相对的下面;导轨,装载所述单元,可以在载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所述框架表面上的第一状态和沿着规定的抽出方向从所述装置主体内抽出一部分的第二状态之间进行移动,所述导轨具有沿着所述抽出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的第一被夹持部和第二被夹持部,所述第一被夹持部和第二被夹持部分别被夹持在所述框架的表面与所述第一滚轮的下面或导向周面之间以及所述框架的表面与所述第二滚轮的下面或导向周面之间;第一凸起,形成在所述框架的表面;第二凸起,形成在所述导轨上,干扰所述第一凸起;导向部,设置在所述导轨上,沿着所述抽出方向延伸;以及被导向部,设置在所述单元上,被所述导向部导向,其中,所述导向部允许所述单元相对于所述导轨沿着所述抽出方向滑动规定的第一距离,所述第一凸起允许所述导轨相对于所述框架沿着所述抽出方向滑动规定的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之和大于所述单元在所述抽出方向上的长度。 
由此,可以提供一种具有所述抽出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立体图,表示前盖被打开,且供纸单元被抽出的状态。 
图3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构成的正面剖视图。 
图4是抽出机构的立体图。 
图5是从与图4不同的方向观察的抽出机构的立体图。 
图6是抽出机构的俯视图。 
图7是沿图6的VII-VII线的剖面图。 
图8是装载在抽出机构上的供纸单元的立体图。 
图9是从底面侧观察的供纸单元的立体图。 
图10是沿图9的X-X线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装载在抽出机构上的供纸单元被抽出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从背面观察图11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图19是表示抽出机构的变形实施方式的模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观立体图,图2也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观立体图,表示前盖20被打开,且供纸单元7被抽出的状态。在这些图中,X方向表示左右方向(+X是右,-X是左),Y方向表示上下方向(+Y是上,-Y是下),Z方向表示前后方向(+Z是前,-Z是后)。 
图像形成装置1,是体内排纸型的复印机,其包括:装置主体10;配置在装置主体10上部的扫描单元11以及配置在装置主体10与扫描单元11之间的排纸部15。 
装置主体10收容用于进行图像形成的各种机构(参照图3在后面描述)。装置主体10的封装部19是装置主体10的外壳(casing),收容装置主体10所具有的用于进行图像形成的各种机构。在装置主体10的右侧面,具有手动供纸盘121。此外,在装置主体10的前面,设置有沿着上下方向排列且能够自由拆装的两个供纸盒122、123。 
在装置主体10前面的位于供纸盒122、123上方的部位,设置有前盖20。前盖20包括左盖21及右盖22,分别以左端、右端为转动支点自由开闭。图2表示前盖20中的左盖21被打开的状态。通过打开该前盖20(左盖21),可以向前方抽出后述抽出机构60所装载的供纸单元7。 
扫描单元11读取复印原稿的图像,其具有框体结构,在其上面嵌有用于载置原稿的接触玻璃,该框体内收容有没有图示的光源、反射镜、装载光源和反射镜的移动支架(carriage)、对原稿的反射光像进行成像的成像透镜组以及对反射光像进行光电转换以产生电信号的光电转换元件(线型CCD等)等。扫描单元11通过直立设置在装置主体10的左上端面的支柱部13以及直立设置在装置主体10的后端一侧的框架予以支撑。 
在扫描单元11的前方边缘部,安装有操作面板14。操作面板14具有各种操作按钮、数码键、液晶显示面板,用于接收来自用户的各种操作信息。在扫描单元11的上侧安装有按压面板16。该按压面板16可自由开闭,当要将原稿放置在接触玻璃上时被打开,放置原稿后被关闭并按压原稿。在此,也可以安装原稿自动供给装置(ADF)来代替按压面板16。在后面的图3中,表示了在扫描单元11上安装有ADF16A的例子。 
从供纸盒122、123或手动供纸部121供给来的记录纸在装置主体10的内部被进行图像形成处理后被排出到排纸部15。在支柱部13的右侧壁设置有将记录纸向排纸部15排出的排纸孔131。 
图3是表示装置主体10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装置主体10具有:单面打印输送通道3A;双面打印输送通道3B;手动送纸通道4;供纸部12;图像形成部5;定影部57以及排出辊对31等,还包括:供纸单元7;用于把该供纸单元7向前方抽出的抽出机构60。 
供纸部12包括手动供给记录纸的手动供纸盘121、自动供给记录纸的供纸盒122、123。手动供纸盘121的下端部转动自由地支撑在装置主体10的右侧壁上,手动供纸盘121通常处于关闭状态,使用时被打开。图3表示手动供纸盘121被打开的状态。手动供纸盘121上所放置的记录纸,通过抽纸辊121a逐张取出,并向下游一侧的供纸单元7被输送。 
供纸单元7,在后述中根据图8、图9进行详细描述,其包括使记录纸经过的内部通道71以及对经过内部通道71的记录纸进行输送的第一辊对72和第二辊对73。该供纸单元7可以沿着前后方向滑动地安装在导轨61上。导轨61可以沿着前后方向滑动地安装在装置主体10内所具有的平板状框架63上。对于此点在后面详述。 
经过供纸单元7的记录纸,经由位于所述供纸单元7的下游一侧的手动送纸通道4,被输送到单面打印输送通道3A。之后,记录纸向图像形成部5移动。 
在各个供纸盒122、123内装有多张记录纸。该记录纸通过配置在送出口的抽纸辊122a、123a被逐张取出,并送入单面打印输送通道3A的下部。之后,记录纸向图像形成部5移动。 
单面打印输送通道3A的下部与供纸部12的供纸盒122、123以及手动送纸通道4连接。单面打印输送通道3A,从其与这些供纸部12的连接部向上方大致垂直地延伸到排纸部15。来自供纸部12的记录纸,沿着单面打印输送通道3A向上方输送到排纸部15。在单面打印输送通道3A中,沿着记录纸输送方向依次设有图像形成部5、定影部57。 
图像形成部5进行把原稿图像的调色剂像转印到通过单面打印输送通道3A输送到图像形成部5的记录纸上的处理。图像形成部5包括:感光鼓51、带电器52、激光发光部53、显影部54、清洁单元55以及转印辊56。 
感光鼓51围绕其转动轴转动,其圆周面用于承载原稿图像的静电潜影和调色剂像。带电器52把较高电压施加到感光鼓51使感光鼓51的圆周面均匀带电。激光发光部53向带电的感光鼓51的圆周面照射对应于通过扫描单元11读取的原稿图像的图像数据的激光,在感光鼓51的圆周面上形成原稿图像的静电潜影。显影部54对所述静电潜影进行显影,由此在感光鼓51的圆周面上形成对应于原稿图像的调色剂像。转印辊56与感光鼓51形成夹缝部,用于把所述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纸上。清洁单元55除去转印调色剂像后残存在感光鼓51圆周面上的调色剂。记录纸在单面打印输送通道3A中被输送的过程中,在夹缝部被转印调色剂像。 
定影部57对经过单面打印输送通道3A并通过图像形成部5形成了调色剂像的记录纸进行加热,由此把转印的调色剂像定影在记录纸上。 
排出辊对31设置在单面打印输送通道3A的比定影部57位于下游一侧、且与支柱部13的排纸孔131相对应的位置。排出辊对31把记录纸排向排纸部15,或者转向双面打印输送通道3B。排出辊对31在把记录纸排向排纸部15时,沿着送纸方向驱动,从而把记录纸从单面打印输送通道3A引导至排纸部15。另一方面,排出辊对31在把记录纸转向双面打印输送通道3B时,沿着送纸方向驱动并把记录纸向排纸部15仅输送规定长度之后,在夹住记录纸的状态下停止。然后,排出辊对31沿着逆送纸方向驱动,由此把记录纸转向双面打印输送通道3B。 
排出分路导向件32设置在单面打印输送通道3A的上方,位于定影部57和排出辊对31之间的部位。在排出分路导向件32的配置位置上,双面打印输送通道3B的上端与单面打印输送通道3A连接。排出分路导向件32,将经过定影部57被输送来的记录纸导向排出辊对31,另一方面,当排出辊对31把记录纸转回,再反向送到排出辊对31的位置上时,切换排出分路导向件32的姿势,使反向送来的记录纸向双面打印输送通道3B输送。 
装置主体10利用图3中所示的上述各个构成,进行下面的单面打印工序,以执行单面打印。首先,需要形成图像的记录纸,从供纸盒122、123或手动供纸盘121中的任意一个,输送到单面打印输送通道3A,并依次经过图像形成部5及定影部57。记录纸在经过图像形成部5的夹缝 部时,被转印对应于扫描单元11所读取的原稿的原稿图像的调色剂像。被转印了调色剂像的记录纸,在经过图像形成部5的下游一侧的定影部57时被加热,通过该加热,把转印的调色剂像定影在记录纸上。调色剂像定影的记录纸,被导向排出分路导向件32,向排出辊对31的位置输送。由此,形成有原稿其中一面的原稿图像的记录纸,通过排出辊对31向排纸部15排出。 
另一方面,在进行双面打印时,与上述单面打印工序相同,在记录纸的表面进行图像形成后,该记录纸通过双面打印输送通道3B而被正反面翻转,并返回到位于图像形成部5的上游一侧的单面打印输送通道3A。接着,记录纸在其背面施行图像形成处理、定影处理后,向排纸部15被排出。 
在以上说明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为了使卡纸处理、补充消耗品、维护作业容易进行,各个单元大都可以抽出。作为可以抽出的单元有:供纸单元7;供纸盒122、123;包括显影部54的显影单元;包括感光鼓51等的鼓单元;调色剂容器(未图示);包括排出辊对31等的排出单元等。在进行卡纸处理、或在调色剂用完、纸张用完时,或者进行定期检修等时,用户或服务人员从装置主体10抽出相应的单元,进行规定的作业,然后把它们再推入装置主体10中。作为用于进行这些单元的抽出及推入的机构,可以采用本发明所涉及的抽出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例示了用于抽出供纸单元7的抽出机构60。 
图4是抽出机构60的立体图,图5是从与图4不同的方向观察的抽出机构60的立体图,图6是抽出机构60的俯视图,图7是沿图6中VII-VII线方向的剖面图。在图4~图6中XYZ方向的表示与图1、图2相同。 
抽出机构60包括:平板状框架63,沿着左右方向架设在装置主体10上;导轨61,配置在框架63的表面上,用于装载供纸单元7;以及可自由转动的四个滚轮62a~62d(总称为“滚轮62”),该滚轮62a~62d相互隔开规定距离配置在框架63的表面上。在此,导轨61及框架63可以采用例如铁等金属板构件,滚轮62可以采用例如POM(polyoxymethylene(polyacetal))等树脂构件。 
导轨61由俯视呈长方形的板状构件制成,具有与前后方向、即抽出方向平行的一对长边方向侧边部(第一侧边部及第二侧边部),该板状构件的长边方向侧边部下向弯折,使得导轨61短边方向的剖面大致呈コ状。通过所述弯折,导轨61包括:顶板61h,其是用于装载供纸单元7的装载面;侧板61i、61j(第一被导向面、第二被导向面),其通过顶板61h的所述一对长边方向侧边部分别大致呈直角向下弯折而成;以及凸缘61a、61b(第一被夹持部、第二被夹持部),其通过侧板61i、61j的长边方向的下端部分别大致呈直角向外弯折而成,由此该凸缘61a、61b从侧板61i、61j进一步向外侧突出。 
侧板61i、61j及凸缘61a、61b都是沿着导轨61的抽出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的带状部分,侧板61i、61j与框架63的表面大致垂直,凸缘61a、61b与框架63的表面大致平行。 
为了确保顶板61h的强度,通过弯折,在顶板61h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位形成沿着长边方向延伸的浅槽61k。在该槽61k的两侧,形成有沿着所述抽出方向延伸的导向槽611、612(导向部)。导向槽611、612是贯穿顶板61h形成的长孔,用于与后述的供纸单元7形成一体的销构件613可以滑动地嵌入该导向槽611、612中。 
滚轮62是俯视呈环状的构件,包括:转动轴62h,形成在径向中央位置;外周面62g(导向周面),形成在径向外周部;下面62i,隔开规定距离与框架63的表面相对(参照图7)。转动轴62h具有沿着轴向延伸的贯穿孔,小螺钉64具有游隙地嵌入该贯穿孔中。小螺钉64以贯穿所述贯穿孔中的状态从垂直方向拧紧固定框架63的表面。由此,滚轮62以可以围绕小螺钉64自由转动的状态固定在框架63的表面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四个滚轮62a、62b、62c以及62d被配置在框架63上的例子。具体而言,在对应于导轨61的左侧边部的位置配置有两个滚轮62a、62d(第一滚轮),在对应于导轨61的右侧边部的位置配置有两个滚轮62b、62c(第二滚轮)。滚轮62a、62d以及62b、62c分别沿着所述抽出方向排列配置,并夹持导轨61的左右侧边部。 
导轨61可以在载置于框架63的表面的第一状态和从框架63向前方 抽出的第二状态之间进行滑动。图4~图6表示导轨61在框架63上的滚轮62a、62d和滚轮62b、62c之间正予以安装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是指导轨61的后端位于与滚轮62c、62d的配置位置相比略微靠后的位置的状态(参照图11)。另一方面,所述第一状态是框架63的前端边缘部与导轨61的前端大致重合的状态。这样的导轨61的滑动可通过滚轮62支持。 
即,如图7所示,导轨61的左侧凸缘61a被插在滚轮62a的下面62i与框架63的表面之间的间隙中,滚轮62a的外周面62g与导轨61的左侧侧板61i抵接。滚轮62d也相同。另一方面,导轨61的右侧凸缘61b被插在滚轮62b、62c的下面62i与框架63的表面之间的间隙中,滚轮62b、62c的外周面62g与导轨61的右侧侧板61j抵接。通过滚轮62的转动,外周面62g与侧板61i、61j相对滑动。由此,导轨61在防止脱落状态下可滑动地支承在滚轮62。 
通过使用滚轮62使导轨61进行滑动,可以减小滑动时的阻力负荷。此外,由于采用了由滚轮62的下面62i夹持凸缘61a、61b的结构,所以当导轨61插入滚轮62之间时,滚轮62可作为导轨61的定位辅助。而且,由于采用了由滚轮62的外周面62g夹持导轨61的侧板61i、61j的结构,所以通过滚轮62的转动,可沿着抽出方向对导轨61进行导向。 
在此,安装在框架63的滚轮62的下面62i与框架63的表面之间具有宽于凸缘61a(61b)的厚度的间隙L1(参照图7),凸缘61a(61b)插入间隙L1。该间隙L1根据转动轴62h从滚轮62的下面62i突出的长度而限定。这样,凸缘61a(61b)被滚轮62的下面62i夹持,由此导轨61不会在L1方向(向上方向)上产生脱落。 
凸缘61a(61b)的上面与滚轮62的下面62i在L1方向上的间隙L2 优选为0.1mm~0.3mm的距离范围。间隙L2采用该范围,可以抑制导轨61向L2方向产生摇晃,并且使导轨61顺利地进行滑动。 
在导轨61的凸缘61a、61b的沿抽出方向的后端部分,即导轨61被插入间隙L1时的前端部分,形成有倒角61c、61d。通过设置该倒角61c、61d,可使导轨61容易插入滚轮62之间。 
滚轮62的下面62i的外周角部62e(参照图7)形成倒角。通过该倒角,导轨61可容易插入间隙L1。此外,凸缘61a、61b的上面的角部61e、61f也可以形成倒角,同样使导轨61容易插入间隙L1。 
如图4所示,在框架63的表面突出设置有凸起63a(第一凸起)。此外,在导轨61上形成有当抽出导轨61时与框架63的凸起63a干扰并卡止的防止脱落用凸起61g(第二凸起)。凸起63a及防止脱落用凸起61g,分别通过把金属板的一部分切下竖起,可容易地形成。 
在导轨61插入滚轮62的下面62i与框架63之间时,为了使防止脱落用凸起61g与凸起63a不产生接触,使导轨61从斜上方插入。此外,当抽出导轨61时(第二状态),由于防止脱落用凸起61g与凸起63a接触,可防止导轨61抽出过度而产生脱落。此外,需要把导轨61完全抽出时,则与插入时相同只要向斜上方抽出即可。 
采用上述构成的抽出机构60,可将供纸单元7从装置主体10抽出。供纸单元7可以沿着导轨61的抽出方向(前后方向)滑动地安装在导轨61的顶板61h上。图8是供纸单元7的立体图,图9是从地面观察的供纸单元7的立体图,表示所述供纸单元7装载在导轨61上的状态。此外,图10是沿图9中X-X线的剖视图。 
供纸单元7包括:内部通道71中位于记录纸输送方向上游一侧的送入部71A,以及位于下游一侧的送出部71B。送入部71A从手动供纸盘121一侧接受记录纸。送出部71B把记录纸送至手动送纸通道4。通过第一辊对72及第二辊对73的转动实现记录纸在内部通道71中的输送。在供纸单元7的前端,突出设置有操作轴721和把手722。操作轴721可以与第一辊对72中的某一个滚一体转动。在内部通道71内发生卡纸时,用户可以用手转动该操作轴721来把卡住的纸从送出部71B排出。把手722是在抽出供纸单元7时被握住的部位。 
如图9所示,在供纸单元7的底面,安装有四个销构件613。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销构件613在贯穿导轨61的导向槽611(612)的状态下,经树脂环615与凸台部74拧紧。凸台部74一体地突出设置在供纸单元7的底面上,且具有螺孔。销构件613的躯干部614,在通过销 头部及树脂环615被防止脱落的状态下,可以沿着导向槽611(612)滑动。 
在供纸单元7的底面的左侧和右侧,沿着所述抽出方向分别并排安装有两个销构件613。在左侧排列的两个销构件613与右侧排列的两个销构件613的间隔,与左右的导向槽611、612的间隔相等,左侧及右侧的两个销构件613分别嵌入相对应的导向槽611、612中。此外,左侧及右侧的两个销构件613分别沿着前后方向隔开规定距离予以安装,根据该两个销构件613前后方向的间隔决定导轨61从供纸单元7突出的突出量。 
图11是表示装载在抽出机构60上的供纸单元7处于抽出状态的立体图,图12是从背面观察图11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12所示,通过导向槽611、612引导销构件613,供纸单元7相对于导轨61可以向前方突出滑动距离D1(第一距离)。此外,导轨61相对于框架63可以向前方突出滑动距离D2(第二距离)。图11、图12中导轨61的状态是,防止脱落用凸起61g与凸起63a相互干扰的状态,即导轨61被最大限度抽出的状态(第二状态)。 
当抽出供纸单元7时,用户握住把手722向前方抽出。此时,首先销构件613在导向槽611、612内滑动,供纸单元7相对于导轨61被抽出距离D1(图12中的距离D1并未表示最大的抽出量)。在前侧的销构件613与导向槽611、612的前端边缘抵接而达到最大抽出限度后,导轨61相对于框架63被抽出距离D2。在此,距离D1加上距离D2的距离D1+D2,大于供纸单元7在抽出方向上的长度H。因此,可以把供纸单元7完全抽出到装置主体10的外侧。 
此外,在推入供纸单元7时,首先相对于导轨61推入供纸单元7,当位于后侧的销构件613与导向槽611、612的后端边缘抵接后,相对于框架63推入导轨61。 
如上所述,采用包括导轨61和滚轮62的抽出机构60,通过滚轮62可以使阻力负荷变小,还可以对导轨61插入时的定位进行辅助,并对导轨61进行导向,以防止导轨61向抽出方向以外的方向产生脱落。因此,可以简单且稳定地抽出供纸单元7。此外,因抽出机构60没有使用以往 的外侧导轨,所以可以减少零件数和组装工时,同时可使装置趋于小型化。 
变形实施方式的说明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采用以下的变形实施方式。 
(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把四个滚轮62a~62d安装在框架63上的例子。虽然滚轮62在导轨61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共计两个即可实现上述功能,但是,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利用四个滚轮62,可以进一步稳定地引导和支撑导轨61。此外,如果使用五个以上的滚轮62,可以进一步提高抽出的稳定性。在此,可以把滚轮62配置在框架63的表面上,也可以不安装在框架63上,而安装在其它的框架构件上。 
(2)图13是表示第一变形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抽出机构60A的模式图。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滚轮62的转动轴62h(小螺钉64)垂直安装在框架63上的例子。与此相对,在抽出机构60A中,具有与框架63A垂直的一对壁面63A1,滚轮62的转动轴(小螺钉64)相对于该壁面63A1垂直安装。结果,小螺钉64的延伸方向及滚轮62的外周面与框架63A的平面平行。 
抽出机构60A的特征是:不是滚轮62的下面而是外周面(导向周面)与框架63A夹持导轨61A的凸缘61A1。因此,在该抽出机构60A中,导轨61A的凸缘部61A1是被导向面,也是被夹持部。 
而且,在各个凸缘61A1的外侧端部设有向上方弯折的边缘部61A2,凸缘61A1的局部呈槽状。在滚轮62的外周面收容于所述槽状部分的状态下夹持凸缘61A1,可更稳定地支撑导轨61A。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安装滚轮62的框架63的面是平坦面的情况,但安装滚轮62的面也可以倾斜。图14是表示第二变形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抽出机构60B的模式图。在抽出机构60B中,框架63B呈具有一对倾斜面63B1的研钵状,滚轮62的转动轴(小螺钉64)垂直地安装在该倾斜面63B1上。另一方面,导轨61B包括:凸缘61B1,具有沿倾斜面63B1弯折的角度;侧板61B2,相对于顶板向下弯折的角度大 于90度。凸缘61B1被滚轮62的下面与倾斜面63B1夹持,侧板61B2与滚轮62的外周面抵接并被导向。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有向导轨61的外侧突出的凸缘61a、61b,但也可以形成有向导轨61的内侧突出的凸缘。图15是表示第三变形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抽出机构60C的模式图。抽出机构60C的导轨61C具有从各个侧板61C2的下端分别向内侧方向大致呈直角弯折的凸缘61C1。滚轮62被配置在侧板61C2的内侧。凸缘61C1被滚轮62的下面和框架63C夹持,侧板61C2的内侧面与滚轮62的外周面抵接并被导向。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导轨61的侧板61i、61j及凸缘61a、61b为直角弯折而成,不过,还可以像图14所示那样分别弯折成直角以外的相同角度。图16是表示第四变形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抽出机构60D的模式图。抽出机构60D的导轨61D包括弯折成锐角的凸缘61D1、侧板61D2。滚轮62D具有对应于侧板61D2的倾斜形状的倾斜外周面62D1。凸缘61D1被滚轮62D的下面和框架63D夹持,倾斜侧板61D2与滚轮62D的倾斜外周面62D1抵接并被导向。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弯折板状构件来制成的导轨61,其短边方向的剖面大致呈コ状,但也可以焊接平板材料来制成导轨。图17表示第五变形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抽出机构60E的模式图。抽出机构60E的导轨61E,在水平平板的两个端部附近垂直焊接平板来直立设置侧板61E2。与所述水平平板的侧板61E2相比向外侧伸出的下部,可作为凸缘61E1来发挥作用。 
在框架63E的表面直立设置有较小的加强筋63E1。加强筋63E1用于减少框架63E与导轨61E之间的摩擦力。凸缘61E1被滚轮62的下面和框架63E夹持,侧板61E2与滚轮62的外周面抵接并被导向。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上下方向的厚度较薄的薄型导轨61。但在上下方向尺寸有富余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厚型的导轨。图18是表示第六变形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抽出机构60F的模式图。抽出机构60F的导轨61F的剖面形状呈O状。即,弯折成剖面为矩形的板材的两个端部通过垂直弯折而形成侧板61F2,侧板61F2的端部进一步垂直弯折而 形成凸缘61F1。 
与导轨61F的主侧板61F3的位置相比,侧板61F2根据滚轮62的大概大小,位于内侧。由此,滚轮62被收存在主侧板61F3之间。凸缘61F1被滚轮62的下面和框架63F夹持,侧板61F2与滚轮62的外周面抵接并被导向。采用该抽出机构60F,可以减少抽出机构占用的水平方向的区域。 
(8)在把抽出机构应用于例如供纸盒122、123等较大且较重的单元时,为了确保抽出稳定,优选采用两个抽出机构60并使导轨平行配设。图19是表示第七变形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抽出机构60G的模式图。该抽出机构60G采用了平行排列设置两个以上所述的抽出机构60F的例子。在抽出机构60F的导轨61F的顶板上,装载有支座板61G。在该支座板61G上装载要抽出的单元。当然,也可以省略支座板61G,把单元的底面直接安装在导轨61F上。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剖面大致呈コ状的导轨61,但导轨61内侧的空腔也可以利用某种构件进行充填。 
(10)抽出机构60也可以配置在上下左右的任意方向。例如在鼓单元上面设置导轨,在鼓单元上侧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框架上设置滚轮,以形成垂吊式抽出机构。此外,可以在排出单元的侧面设置导轨,在排出单元的侧方的主体框架上设置滚轮。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图像形成装置例示了复印机。此外,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传真机、打印机或它们的复合机等各种各样的图像形成装置。而且,也可以应用于图像形成装置以外的具有装置主体和从该装置主体抽出的单元的各种装置。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主要包括具有以下构成的发明。 
本发明一方面所涉及的抽出机构,包括:平板状框架;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相互隔开规定距离配置在所述框架的表面上,各个滚轮可自由转动,各自具有形成在该各个滚轮的径向外周部上的导向周面和隔开规定距离与所述框架的表面相对的下面;以及导轨,可以在载置于所述框架表面上的第一状态和沿着规定的抽出方向从所述框架抽出的第二状 态之间进行移动,所述导轨具有沿着所述抽出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的第一被夹持部和第二被夹持部,所述第一被夹持部和第二被夹持部分别被夹持在所述框架的表面与所述第一滚轮的下面或导向周面之间以及所述框架的表面与所述第二滚轮的下面或导向周面之间。 
采用该构成,可通过滚轮使导轨的抽出阻力负荷变小,对导轨安装时的定位进行辅助,并对导轨进行导向,以防止导轨向抽出方向以外的方向产生脱落。此外,因没有使用以往使用的外侧导轨,所以可以减少零件数及组装工时,并可使装置趋于小型化。 
在上述构成中,优选为:所述导轨具有沿着所述抽出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的第一被导向面和第二被导向面,其中,所述第一被导向面和第二被导向面分别与所述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的导向周面抵接,所述第一被夹持部和第二被夹持部分别被夹持在所述框架的表面与所述第一滚轮的下面之间以及所述框架的表面与所述第二滚轮的下面之间。 
采用该构成,第一被夹持部和第二被夹持部被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的下面夹持,另一方面,相对于第一被夹持部和第二被夹持部而另外设置的第一被导向面和第二被导向面被第一滚轮及第二滚轮的导向周面引导。因此,可以稳定地引导导轨。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所述第一被夹持部和第二被夹持部是与所述框架表面平行的带状构件,所述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安装在所述框架上,该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的下面和所述框架的表面的间距大于所述带状构件的厚度。采用该构成,可以使第一被夹持部和第二被夹持部容易地插入滚轮下面和框架表面之间。 
在上述构成中,优选为:所述导轨由具有与所述抽出方向平行的第一侧边部和第二侧边部的板状构件制成,其中,所述第一侧边部上形成有所述第一被导向面和所述第一被夹持部,所述第二侧边部上形成有所述第二被导向面和所述第二被夹持部。采用该构成,可以使导轨的形状简单并且容易抽出。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至少所述第一被导向面和所述第一被夹持部通过所述板状构件弯折而成,其中,所述第一被导向面,通过所述板状构件向与所述框架表面大致垂直的方向弯折而成,所述第一被夹持部, 通过所述板状构件向与所述框架的表面大致平行的方向弯折而成,以使得所述第一被夹持部从所述第一被导向面向侧方突出。采用该构成,通过对板状构件的弯折加工,可以简单地形成导轨的被夹持部及被导向面。 
在上述构成中,优选为:所述第一被夹持部及所述第二被夹持部其中至少之一,在沿所述抽出方向的后端部分上设置有倒角部。采用该构成,导轨可容易地插入滚轮之间。 
在上述构成中,优选为还包括:第一凸起,形成在所述框架的表面;以及第二凸起,形成在所述导轨上,干扰所述第一凸起。采用该构成,通过第一凸起与第二凸起干扰,可以抑制框架向抽出方向脱落。 
在上述构成中,优选为:所述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其中至少之一是包括沿着所述抽出方向排列的多个滚轮的滚轮组。采用该构成,通过滚轮组,可以稳定地支撑导轨,进行导向。 
在上述构成中,优选为:所述导轨具有用于装载规定单元的装载面。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所述导轨具有用于使所述单元沿着所述抽出方向滑动的导向部。采用该构成,可以通过两个阶段抽出单元,从而可以把整个单元向装置主体外抽出。 
本发明另一方面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具有框体结构,并具有平板状框架;单元,收容在所述装置主体内;以及具有所述构成的抽出机构,用于把所述单元从所述装置主体抽出。 
采用该构成,可以使抽出阻力负荷小,并且可以稳定地抽出供纸单元等包含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各种单元。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还包括:第一凸起,形成在所述框架的表面; 
第二凸起,形成在所述导轨上,干扰所述第一凸起;导向部,设置在所述导轨上,沿着所述抽出方向延伸;以及被导向部,设置在所述单元上,被所述导向部导向,其中,所述导向部允许所述单元相对于所述导轨沿着所述抽出方向滑动规定的第一距离,所述第一凸起允许所述导轨相对于所述框架沿着所述抽出方向滑动规定的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之和大于所述单元在所述抽出方向上的长度。 
采用该构成,可以把单元向装置主体外完全抽出,可以提高图像形 成装置的维护或卡纸处理的操作性能。 
在上述构成中,优选为:所述导轨由板状构件制成,该板状构件具有:第一侧边部和第二侧边部,与所述抽出方向平行;以及装载面,位于所述第一侧边部和第二侧边部之间、用于装载所述单元,其中,所述第一侧边部上形成有所述第一被导向面和所述第一被夹持部,所述第二侧边部上形成有所述第二被导向面和所述第二被夹持部,所述导向部是贯穿所述装载面的导向槽,沿着所述抽出方向延伸,所述被导向部是嵌入所述导向槽的销构件。 

Claims (11)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装置主体,具有框体结构,并具有平板状框架;
单元,收容在所述装置主体内;以及
抽出机构,用于把所述单元从所述装置主体抽出,其中,
所述抽出机构包括:
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相互隔开规定距离配置在所述框架的表面上,各个滚轮可自由转动,各自具有形成在该各个滚轮的径向外周部上的导向周面和隔开规定距离与所述框架的表面相对的下面;以及
导轨,可以在载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所述框架表面上的第一状态和沿着规定的抽出方向从所述装置主体内抽出一部分的第二状态之间进行移动,在所述导轨上装载所述单元;
所述导轨具有:第一被夹持部,被夹持在所述框架的表面与所述第一滚轮的下面或导向周面之间,沿着所述抽出方向以直线状延伸;以及第二被夹持部,被夹持在所述框架的表面与所述第二滚轮的下面或导向周面之间,沿着所述抽出方向以直线状延伸,
所述第一被夹持部设置在所述导轨两侧部中的一侧,所述第二被夹持部设置在所述导轨两侧部中的另一侧,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第一凸起,形成在所述框架的表面;
第二凸起,形成在所述导轨上,干扰所述第一凸起;
导向部,设置在所述导轨上,沿着所述抽出方向延伸;以及
被导向部,设置在所述单元上,被所述导向部导向,其中,
所述导向部允许所述单元相对于所述导轨沿着所述抽出方向滑动规定的第一距离,
所述第一凸起允许所述导轨相对于所述框架沿着所述抽出方向滑动规定的第二距离,
所述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之和大于所述单元在所述抽出方向上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轨具有沿着所述抽出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的第一被导向面和第二被导向面,
所述导轨由板状构件制成,该板状构件具有:
第一侧边部和第二侧边部,与所述抽出方向平行;以及
装载面,位于所述第一侧边部和第二侧边部之间、用于装载所述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侧边部上形成有所述第一被导向面和所述第一被夹持部,
所述第二侧边部上形成有所述第二被导向面和所述第二被夹持部,
所述导向部是贯穿所述装载面的导向槽,沿着所述抽出方向延伸,
所述被导向部是嵌入所述导向槽的销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轨具有沿着所述抽出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的第一被导向面和第二被导向面,其中,
所述第一被导向面和第二被导向面分别与所述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的导向周面抵接,
所述第一被夹持部和第二被夹持部分别被夹持在所述框架的表面与所述第一滚轮的下面之间以及所述框架的表面与所述第二滚轮的下面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被夹持部和第二被夹持部是与所述框架表面平行的带状构件,
所述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安装在所述框架上,该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的下面和所述框架的表面的间距大于所述带状构件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轨由具有与所述抽出方向平行的第一侧边部和第二侧边部的板状构件制成,其中,
所述第一侧边部上形成有所述第一被导向面和所述第一被夹持部,
所述第二侧边部上形成有所述第二被导向面和所述第二被夹持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所述第一被导向面和所述第一被夹持部通过所述板状构件弯折而成,其中,
所述第一被导向面,通过所述板状构件向与所述框架表面大致垂直的方向弯折而成,
所述第一被夹持部,通过所述板状构件向与所述框架的表面大致平行的方向弯折而成,以使得所述第一被夹持部从所述第一被导向面向侧方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被夹持部及所述第二被夹持部其中至少之一,在沿所述抽出方向的后端部分上设置有倒角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其中至少之一是包括沿着所述抽出方向排列的多个滚轮的滚轮组。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具有用于装载规定单元的装载面。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装置主体,具有框体结构,并具有平板状框架;
单元,收容在所述装置主体内;以及
抽出机构,用于把所述单元从所述装置主体抽出,其中,
所述抽出机构包括:
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相互隔开规定距离配置在所述框架的表面上,各个滚轮可自由转动,各自具有形成在该各个滚轮的径向外周部上的导向周面和隔开规定距离与所述框架的表面相对的下面;
导轨,装载所述单元,可以在载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所述框架表面上的第一状态和沿着规定的抽出方向从所述装置主体内抽出一部分的第二状态之间进行移动,所述导轨具有沿着所述抽出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的第一被夹持部和第二被夹持部,所述第一被夹持部和第二被夹持部分别被夹持在所述框架的表面与所述第一滚轮的下面或导向周面之间以及所述框架的表面与所述第二滚轮的下面或导向周面之间;
第一凸起,形成在所述框架的表面;
第二凸起,形成在所述导轨上,干扰所述第一凸起;
导向部,设置在所述导轨上,沿着所述抽出方向延伸;以及
被导向部,设置在所述单元上,被所述导向部导向,其中,
所述导向部允许所述单元相对于所述导轨沿着所述抽出方向滑动规定的第一距离,
所述第一凸起允许所述导轨相对于所述框架沿着所述抽出方向滑动规定的第二距离,
所述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之和大于所述单元在所述抽出方向上的长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轨具有沿着所述抽出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的第一被导向面和第二被导向面,
所述导轨由板状构件制成,该板状构件具有:
第一侧边部和第二侧边部,与所述抽出方向平行;以及
装载面,位于所述第一侧边部和第二侧边部之间、用于装载所述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侧边部上形成有所述第一被导向面和所述第一被夹持部,
所述第二侧边部上形成有所述第二被导向面和所述第二被夹持部,
所述导向部是贯穿所述装载面的导向槽,沿着所述抽出方向延伸,
所述被导向部是嵌入所述导向槽的销构件。
CN2008100906881A 2007-04-20 2008-04-09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904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12039 2007-04-20
JP2007112039 2007-04-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90486A CN101290486A (zh) 2008-10-22
CN101290486B true CN101290486B (zh) 2011-04-20

Family

ID=398723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90688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90486B (zh) 2007-04-20 2008-04-09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49210B2 (zh)
JP (1) JP5175604B2 (zh)
CN (1) CN10129048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81846B2 (ja) * 2010-06-24 2014-09-0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給紙装置
CN107187905B (zh) * 2016-03-15 2019-08-27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纸张输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EP3680727B1 (en) * 2017-08-31 2023-10-04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Unit housing and image formation device
US10815605B2 (en) 2017-10-06 2020-10-27 Whirlpool Corporation Laundry treating appliance having a bulk dispensing assembly
JP7338207B2 (ja) * 2019-04-01 2023-09-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25716A (ja) 2021-02-17 2022-08-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引き出し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15232Y (zh) * 1995-06-06 1995-12-20 姜方冰 可组合的抽屉柜
CN2255627Y (zh) * 1995-08-11 1997-06-04 韩大冬 抽屉式计算机键盘和学习机存放盒
CN1157139C (zh) * 1996-02-26 2004-07-14 尤利乌斯·布卢姆有限公司 抽屉的抽出导引装置配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37768Y2 (zh) * 1986-04-04 1990-10-12
JP2544103Y2 (ja) * 1991-04-24 1997-08-13 武藤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画線器におけるy軸ガイド支持機構
JPH06149015A (ja) 1992-11-12 1994-05-27 Ricoh Co Ltd コロナ放電器
JPH09138627A (ja) * 1995-11-13 1997-05-27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09240849A (ja) 1996-03-11 1997-09-1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301464A (ja) * 1997-02-27 1998-11-1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3901415B2 (ja) 1999-12-20 2007-04-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スライドレール
JP2002000376A (ja) * 2000-06-21 2002-01-08 Sobi Kogei:Kk スライドレール
JP2003232348A (ja) 2002-02-08 2003-08-22 Tsubakimoto Chain Co ガイド機構
JP2004042391A (ja) * 2002-07-10 2004-02-12 Canon Inc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媒体搭載手段
US7028370B2 (en) * 2003-03-31 2006-04-18 Thk Co., Ltd. Retracting apparatus, drawer apparatus and sliding door apparatus
JP2007063890A (ja) * 2005-09-01 2007-03-15 Kyokuto Sanki Co Ltd 瓦の切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15232Y (zh) * 1995-06-06 1995-12-20 姜方冰 可组合的抽屉柜
CN2255627Y (zh) * 1995-08-11 1997-06-04 韩大冬 抽屉式计算机键盘和学习机存放盒
CN1157139C (zh) * 1996-02-26 2004-07-14 尤利乌斯·布卢姆有限公司 抽屉的抽出导引装置配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449210B2 (en) 2013-05-28
US20080260443A1 (en) 2008-10-23
JP5175604B2 (ja) 2013-04-03
JP2008287247A (ja) 2008-11-27
CN101290486A (zh) 2008-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90486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0517098C (zh) 原稿自动供给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US7918448B2 (en) Sheet suppl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JP4820696B2 (ja) 大量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2411294A (zh) 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US8676088B2 (en) Unit provided above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is pivotably movable through a rotation fulcrum axis
CN102486627B (zh) 图像形成装置、后处理装置以及电源单元
US8588645B2 (en) Multi-function printer
CN105190447A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扫描装置
CN103336417A (zh) 处理盒、显影盒和成像设备
US20050200674A1 (en) Image formation device
CN102033482B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处理盒
EP4047915B1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50570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cess unit, and developing cartridge
US750570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100884300B1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US6397028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ying path positioned relative to side-mounted after-treatment unit and having slidable top cover
JP6658634B2 (ja) 原稿押さえ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自動原稿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US20050219654A1 (en) Image-forming device
JP490218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477960B2 (ja) 媒体繰り出し装置
JPH09230653A (ja) 記録装置
JP343374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53156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54583A (ja) センサモジュール、電子機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20

Termination date: 201904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