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71999B - 电波穿透罩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波穿透罩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71999B
CN101271999B CN2008100847756A CN200810084775A CN101271999B CN 101271999 B CN101271999 B CN 101271999B CN 2008100847756 A CN2008100847756 A CN 2008100847756A CN 200810084775 A CN200810084775 A CN 200810084775A CN 101271999 B CN101271999 B CN 1012719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closing cover
cover layer
layer
aforementioned
radio wa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8477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71999A (zh
Inventor
前田英登
川岛大一郎
饭村公浩
久野浩司
加藤守
井土尚泰
古谷宗雄
藤井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25150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97341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719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719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719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719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抑制基材层剥离的电波穿透罩及其制造方法。在电波穿透罩的第2外罩层(35)上设置彼此相邻的多个外罩侧壁面(50)。并且,在配置于第2外罩层(35)的后表面侧的基材层(4)上,设置多个形状与外罩侧壁面(50)互补的基材侧壁面(60),使分别对应的外罩侧壁面(50)和基材侧壁面(60)相互卡合。

Description

电波穿透罩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置于车辆用电波雷达装置前侧的电波穿透罩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自动行驶系统是这样的技术:利用搭载于车辆前侧的传感器,对前方车辆和本车间的车间距离或相对速度进行测定,基于该信息控制节气门或制动器而使本车进行加减速,控制车间距离。近年来,该自动行驶系统作为旨在缓解交通拥堵及减少事故的智能道路交通系统(ITS)的核心技术之一而受到关注。
作为自动行驶系统中使用的传感器,通常采用激光雷达或毫米波雷达。例如,毫米波雷达通过发送具有30GHz~300GHz频率并具有1~10mm波长的毫米波,并且接收碰到目标物体而反射的毫米波,根据该发送波和接收波的差,测定前方车辆和本车的车间距离或相对速度。
车辆用电波雷达装置通常配置于前格栅的后面侧。由于前格栅的壁厚并不固定,为金属制或在表面形成金属镀层,所以会干扰电波的前进方向。因此,提出下述技术:在前格栅内的与车辆用电波雷达装置的前侧相当的部分上设置窗部,在该窗部上嵌入树脂制的电波穿透罩。
在电波穿透罩上通常设置用于显示各种图案的图案层。图案层是利用金属蒸镀或薄膜转印等形成的较薄的层。因此,在图案层的前表面和后表面需要分别由增强用的树脂层进行覆盖。
图案层的前表面和后表面由增强用树脂层覆盖的电波穿透罩,通过下述方法得到:首先使一层的增强用的树脂层成型,然后,在其上层利用蒸镀或转印等方法形成图案层,进而在图案层的上层使另一层的增强用树脂层成型。
为了得到图案设计性能优良的电波穿透罩,作为首先成型的树脂层材料(下面称为第1树脂材料),需要使用与之后成型的树脂层的材料(下面称为第2树脂材料)相比熔点更高的材料。即,由于如果第1树脂材料的熔点比第2树脂材料的熔点更高,则即使被熔融的第2树脂材料加热,首先成型的树脂层也不会熔融,所以可以抑制在首先成型的树脂层的上层形成的图案层的变形,可以得到图案设计性能优良的电波穿透罩。在第2树脂材料的熔点大于或等于第1树脂材料的熔点的情况下,首先成型的树脂层由于会被熔融的第2树脂层加热而熔融。如果首先成型的树脂层熔融,则形成在其上层的图案层会变形。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难以得到图案设计性能优良的电波穿透罩。
另一方面,在第1树脂材料的熔点比第2树脂材料的熔点高的情况下,2个树脂层的相熔性降低,难以将两者牢固地一体化。因此,当前将2个树脂层形成为相互卡合的形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中介绍的电波穿透罩中,通过蒸镀铟而成的图案层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分别由增强用的树脂层覆盖。具体地说,图案层的前表面用由透明树脂材料构成的树脂层(称为外罩层)覆盖,而图案层的后表面用由不透明树脂材料构成的树脂层(称为基材层)覆盖。在外罩层和图案层之间,存在由不透明树脂材料构成的树脂层(称为屏蔽层)。具体地说,屏蔽层覆盖外罩层后表面的一部分。外罩层的周缘部形成倒扣状的卡合部。
根据专利文献1中介绍的电波穿透罩,形成于外罩层周缘部的卡合部与基材层的边缘部后表面卡合。因此,外罩层可以机械地固定基材层。由此,考虑即使在外罩层和基材层由熔点互不相同的材料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外罩层和基材层牢固地一体化。另外,专利文献1中介绍的电波穿透罩的图案层,经过外罩层中后表面未被屏蔽层覆盖的部分(下面称为窗部),显示在电波穿透罩的前侧(外罩层侧)。因此,在该电波穿透罩中,图案层的图案显示为与窗部形状对应的形状。
专利文献1:特开2000-1590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作为外罩层材料和基材层材料,选择互不相同的树脂材料的情况下,存在由于外罩层和基材层的收缩率不同而两者产生相对的位置偏移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即使使用专利文献1中介绍的技术而机械地将外罩层和基材层固定,也会在电波穿透罩中远离卡合部的区域,使外罩层和基材层剥离。如果外罩层和基材层剥离,则在两者之间会形成间隙(空气层),使电波穿透罩的电波穿透性能降低。
另外,近年来,对电波穿透罩要求各种图案设计,但专利文献1中介绍的电波穿透罩在图案设计方面存在制约。即,由于专利文献1中介绍的电波穿透罩中的屏蔽层,仅覆盖外罩层的后表面侧的一部分,所以需要以模具成型或印刷等方法形成。但是,专利文献1中介绍的电波穿透罩具有倒扣状的卡合部。因此,在卡合部或其周边部上无法形成屏蔽层。由此,在专利文献1中介绍的现有技术中,存在无法得到图案设计性能和图案设计自由度都优良的电波穿透罩的问题。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抑制基材层的剥离的电波穿透罩及其制造方法。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案设计性能和图案设计自由度都良好的电波穿透罩。
解决上述课题的第1发明的电波穿透罩,其配置于车辆用电波雷达装置的前侧,其特征在于,具有:图案层;板状的外罩层,其覆盖该图案层的前表面;以及板状的基材层,其覆盖该图案层的后表面,该外罩层由第1外罩层和第2外罩层多色成型而成,该第1外罩层由透明树脂材料构成,第2外罩层由含有该透明树脂材料和着色材料的混合材料构成,覆盖该第1外罩层的后表面的一部分,该第2外罩层具有卡合凸部,该卡合凸部具有彼此相邻并在与该第2外罩层的后表面相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外罩侧壁面,该基材层由与该透明树脂材料的熔点不同的树脂材料构成,并具有卡合凹部,该卡合凹部具有形成与该外罩侧壁面互补的形状的多个基材侧壁面,分别对应的该卡合凸部和该卡合凹部相互卡合。
优选上述第1发明的电波穿透罩具有下述(1)~(6)中的至少一个。
(1)相邻的前述外罩侧壁面之间的最短距离小于或等于0.5mm。
(2)多个前述外罩侧壁面中的至少一个的至少一部分,在与前述基材层的壁厚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3)前述外罩侧壁面中的至少一个,在与前述第2外罩层的后表面相交叉的第1方向、和与该第1方向相交叉的第2方向上延伸,前述外罩侧壁面中的另外的至少一个,在该第1方向和与该第2方向相交叉的第3方向上延伸。
(4)前述基材层和前述第2外罩层中的至少一个形成具有长短的形状,前述外罩侧壁面中的至少一个在下述方向上延伸:第1方向,其与前述第2外罩层的后表面相交叉;以及第4方向,其与前述基材层的长度方向和前述第2外罩层的长度方向中的至少一个相交叉。
(5)前述卡合凸部形成倒扣状,前述第2外罩层具有一般部,该一般部与前述第1外罩层的后表面相邻,并具有使该卡合凸部凸出的后表面。
(6)前述第2外罩层在前述第1外罩层上成型,前述第1外罩层中,后表面未被前述第2外罩层覆盖的窗部,在与前述第2外罩层的边界部分具有立壁状的分界部,该分界部的前端部,与前述第2外罩层中与该分界部相邻的部分相比,更向后表面侧凸出。
解决上述课题的第2发明的电波穿透罩,其配置于车辆用电波雷达装置的前侧,前表面向车辆的前端侧露出,其特征在于,具有:图案层;外罩层,其覆盖该图案层的前表面;以及基材层,其覆盖该图案层的后表面,该外罩层由第1外罩层和第2外罩层多色成型而成,该第1外罩层由透明树脂材料构成,该第2外罩层由含有该透明树脂材料和着色材料的混合材料构成,覆盖该第1外罩层的后表面的一部分,该第2外罩层具有:一般部,其与该第1外罩层的后表面相邻;以及外罩侧卡合部,其从该一般部的后表面凸出,形成倒扣状,该基材层由与该透明树脂材料的熔点不同的树脂材料构成,具有与该外罩侧卡合部卡合的基材侧卡合部。
优选上述第2发明的电波穿透罩具有下述(7)。
(7)前述第2外罩层在前述第1外罩层上成型,前述第1外罩层中,后表面未被前述第2外罩层覆盖的窗部,在与前述第2外罩层的边界部分具有立壁状的分界部,该分界部的前端部,与前述第2外罩层中与该分界部相邻的部分相比,更向后表面侧凸出。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电波穿透罩的制造方法为,一种制造具有上述(2)的第1发明的电波穿透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中间体形成工序,其形成具有前述外罩层和前述图案层的中间体;以及基材层形成工序,其向该中间体的后表面侧注入熔融的前述基材层用树脂材料,形成前述基材层,在该基材层形成工序中,利用前述基材层用的树脂材料的流动压力,使前述外罩侧壁面的至少一个变形。
优选本发明的电波穿透罩的制造方法具有下述(8)。
(8)前述透明树脂材料的软化温度比前述基材层用的树脂材料的熔融温度低,在前述基材层形成工序中,使前述第2外罩层的至少一部分软化,同时使前述外罩侧壁面的至少一个变形。
发明的效果
第1发明的电波穿透罩中的外罩层具有第1外罩层和第2外罩层。由于第1外罩层与第2外罩层以相同的透明树脂材料作为材料构成,所以彼此相熔,被牢固地一体化。另外,由于第2外罩层的外罩侧壁面与基材层的基材侧壁面相互卡合,所以使第2外罩层和基材层机械地一体化。由于外罩侧壁面存在多个,多个外罩侧壁面彼此相邻,所以外罩侧壁面和基材侧壁面之间的卡合位置形成彼此相邻的多个位置。因此,外罩层和基材层牢固地一体化。由此,根据第1发明的电波穿透罩,可以抑制外罩层和基材层相对位置的偏移,可以抑制外罩层和基材层的剥离。
在具有上述(1)的第1发明的电波穿透罩中,相邻的外罩侧壁面之间的最短距离较小。因此,外罩侧壁面和基材侧壁面的卡合位置,形成彼此相邻的多个位置。由此,外罩层和基材层更加牢固地一体化。由此,根据具有上述(1)的第1发明的电波穿透罩,可以进一步抑制外罩层和基材层相对位置的偏移。
在具有上述(2)的第1发明的电波穿透罩中,至少一个外罩侧壁面的至少一部分在与基材层的壁厚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因此,至少一个外罩侧壁面与基材层的壁厚方向相对而形成倒扣状。由此,形成与外罩侧壁面互补的形状的基材侧壁面也与基材层的壁厚方向相对而形成倒扣状。因此,外罩侧壁面和基材侧壁面在基材层的壁厚方向上牢固地卡合。由此,根据具有上述(2)的第1发明的电波穿透罩,可以进一步抑制外罩层和基材层的剥离。
在具有上述(3)的第1发明的电波穿透罩中,由于至少一个外罩侧壁面在与另外的至少一个外罩侧壁面相交叉的方向上延伸,所以可以使一部分外罩侧壁面和基材侧壁面卡合的方向,与另外一部分外罩侧壁面和基材侧壁面卡合的方向,成为互不相同的大于或等于2个的方向。因此,可以在大于或等于2个的方向上抑制外罩层和基材层相对位置的偏移。由此,根据具有上述(3)的第1发明的电波穿透罩,可以进一步抑制外罩层和基材层剥离。
在基材层形成具有长短的形状的情况下(例如,在基材层形成椭圆板状或矩形板状的情况下等),长度方向上的基材层的收缩长度比其它方向上的基材层的收缩长度长。对于第2外罩层也是如此。因此,第2外罩层和基材层,在基材层的长度方向和第2外罩层的长度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会产生较大的位置偏移。根据具有上述(4)的第1发明的电波穿透罩,通过使外罩侧壁面成为在与第2外罩层的长度方向和基材层的长度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可以有效抑制在收缩长度较大的方向中的第2外罩层和基材层相对位置偏移。由此,具有上述(4)的第1发明的电波穿透罩可以进一步抑制外罩层和基材层的剥离。
在具有上述(5)的第1发明的电波穿透罩中,形成于外罩层上的外罩侧卡合凸部和形成于基材层上的基材侧卡合凹部卡合。由此,外罩层和基材侧牢固地一体化。由此,由于本发明的电波穿透罩可以使基材侧和外罩层以熔点不同的材料形成,所以可以防止图案层的变形。即,本发明的电波穿透罩图案设计性能优良。
另外,作为外罩层的一部分的第2外罩层含有着色材料。通过在该第2外罩层上设置外罩侧卡合凸部,可以使外罩侧卡合凸部及其周边部(即第2外罩层)本身具有作为屏蔽层的功能。由此,本发明的电波穿透罩不存在由卡合部导致的图案设计方面的制约,图案设计的自由度优良。
此外,第2外罩层,由含有与第1外罩层相同的透明树脂材料和着色材料的混合材料构成。而且,第1外罩层和第2外罩层多色成型。因此,第1外罩层和第2外罩层局部相熔而牢固地一体化。
具有上述(5)及(6)的第1发明的电波穿透罩,图案设计性能更加优良。这是因为下述理由。
由于第1外罩层及第2外罩层是树脂制,所以在成型后会收缩。通过该收缩,第1外罩层的窗部和第2外罩层之间的交界线会出现位置偏移。因此,使该交界线在希望的位置上形成变得非常困难。
在具有上述(5)及(6)的第1发明的电波穿透罩的窗部上,在与第2外罩层的交界部分上设置分界部。分界部形成立壁状,与第2外罩层相比向后表面侧凸出。因此,在第1外罩层上成型第2外罩层的情况下(即,首先将第1外罩层成型,然后将第2外罩层成型的情况下),如果将分界部压接在成型模具的型面上,则可以利用成型模具固定分界部。如果固定分界部,则即使第1外罩层在成型后收缩,第1外罩层的窗部和第2外罩层之间的交界线也不会产生位置偏移。由此,具有上述(5)及(6)的第1发明的电波穿透罩,在图案设计性能上更加优良。
在第2发明的电波穿透罩中,形成于外罩层上的外罩侧卡合部、和形成于基材层上的基材侧卡合部卡合。因此,外罩层和基材层牢固地一体化。由此,由于第2发明的电波穿透罩可以使基材层和外罩层以熔点不同的材料形成,所以可以防止图案层变形。即,本发明的电波穿透罩图案设计性能优良。
另外,作为外罩层的一部分的第2外罩层含有着色材料。通过在该第2外罩层上设置外罩侧卡合部,可以使外罩侧卡合部及其周边部(即第2外罩层)本身具有作为屏蔽层的功能。由此,第2发明的电波穿透罩不存在由卡合部导致的图案设计方面的制约,图案设计的自由度优良。
此外,第2外罩层由含有透明树脂材料和着色材料的混合材料构成,该透明树脂材料与第1外罩层相同。而且,第1外罩层和第2外罩层多色成型。因此,第1外罩层和第2外罩层局部相熔而牢固地一体化。
具有上述(7)的第2发明的电波穿透罩,图案设计性能更加优良。这是因为下述理由。
由于第1外罩层及第2外罩层是树脂制,所以在成型后会收缩。因该收缩,第1外罩层的窗部和第2外罩层之间的交界线会出现位置偏移。因此,使该交界线在希望的位置上形成变得非常困难。
在具有上述(7)的第2发明的电波穿透罩的窗部上,在与第2外罩层的交界部分上设置分界部。分界部形成立壁状,与第2外罩层相比向后表面侧凸出。因此,在第1外罩层上成型第2外罩层的情况下(即首先将第1外罩层成型,然后将第2外罩层成型的情况下),如果将分界部压接在成型模具的型面上,则可以利用成型模具固定分界部。如果固定分界部,则即使第1外罩层在成型后收缩,第1外罩层的窗部和第2外罩层之间的交界线也不会产生位置偏移。由此,具有上述(1)的本发明的电波穿透罩在图案设计性能上更加优良。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电波穿透罩的制造方法(即制造具有上述(2)的第1发明的电波穿透罩的方法),因为利用基材层用的树脂材料的流动压力,使外罩侧壁面的至少一部分变形,所以,可以使与基材层的壁厚方向形成倒扣状的外罩侧壁面容易且廉价地形成。由此,根据本发明的电波穿透罩的制造方法,可以容易且廉价地制造具有上述(2)的本发明的电波穿透罩。
根据具有上述(8)的本发明的电波穿透罩的制造方法,通过在基材层形成工序中使第2外罩层的至少一部分软化,可以容易且可靠性高地使外罩侧壁面变形。由此,根据具有上述(8)的本发明的电波穿透罩的制造方法,可以容易且可靠性高地制造具有上述(2)的第1发明的电波穿透罩。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从前侧观察实施例1的电波穿透罩的情况的正视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将实施例1的电波穿透罩在图1中A-A位置上切断的情况的剖面图。
图3是示意地表示实施例1的电波穿透罩中的外罩层的要部放大斜视图。
图4是示意地表示实施例1的电波穿透罩的要部放大斜视图。
图5是说明制造实施例2的电波穿透罩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6是说明制造实施例2的电波穿透罩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7是说明制造实施例3的电波穿透罩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8是说明制造实施例3的电波穿透罩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9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电波穿透罩中的基材侧壁面的其它例子的要部放大斜视图。
图10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电波穿透罩中的基材侧壁面的其它例子的要部放大斜视图。
图1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电波穿透罩中的基材侧壁面的其它例子的要部放大斜视图
图12是说明实施例4的电波穿透罩的说明图。
图13是图12(b)的要部放大图。
图14是示意地表示实施例5的电波穿透罩的要部放大图。
图15是示意地表示制造实施例5的电波穿透罩中的外罩层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16是示意地表示制造实施例5的电波穿透罩中的外罩层的情况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外罩层在本发明的电波穿透罩中配置在最前面。因此,作为构成第1外罩层的透明树脂材料,优选选择抗老化性高的材料。作为抗老化性高的透明树脂材料,可以举出聚碳酸酯树脂或丙烯酸树脂等。
第2外罩层由透明树脂材料和着色材料的混合材料构成,该透明树脂材料与作为第1外罩层的材料所使用的材料相同。着色材料可以与电波穿透罩的图案对应而适当地选择。例如可以使用碳黑等黑色着色材料,也可以使用其它着色材料。着色材料可以只有一种,也可以将多种混合使用。
在本发明的电波穿透罩中,基材层由与作为第1外罩层及第2外罩层的材料使用的透明树脂材料的熔点不同的树脂材料(下面称为基材用树脂材料)构成。例如,在外罩层之后成型基材层的情况下,作为基材层树脂材料,只要使用熔点比透明树脂材料低的材料即可。另外,在基材层之后成型外罩层的情况下,作为基材层用树脂材料,只要使用熔点比透明树脂材料高的材料即可。另外,在使用聚碳酸酯作为透明树脂材料的情况下,优选使用AES树脂作为基材层用树脂材料。这是由于因为AES树脂和聚碳酸酯的介电常数大致相同,所以电波可以均匀地通过。
在本发明的电波穿透罩中,图案层可以在外罩层上形成,也可以在基材层上形成。例如,在使外罩层比基材层更早成型的情况下,只要在外罩层的后表面上形成图案层即可。另外,在使基材层比外罩层更早成型的情况下,只要在基材层的前表面上形成图案层即可。图案层可以是将铟等金属材料蒸镀在外罩层或基材层上而形成,也可以利用丝网印刷等方法在外罩层或基材层上形成。还可以将在转印薄膜上印刷形成的规定的图案,转印在外罩层或基材层上而形成图案层。也可以将在薄膜上蒸镀或印刷规定的图案而形成的图案层,层叠在外罩层或基材层上。图案层的材料可以只有一种,也可以是多种。另外,图案层可以由1层构成,也可以由多层构成。例如,可以在印刷形成第1图案的树脂薄膜上,粘贴蒸镀形成第2图案的小片状薄膜,作为图案层使用。另外,也可以在图案层的上层形成由丙烯酸类涂料等构成的保护层。
在本发明的电波穿透罩中,优选相邻的外罩侧壁面之间的最短距离小于或等于15mm。如果相邻的外罩侧壁面之间的最短距离小于或等于15mm,则可以使外罩侧壁面和基材层壁面的卡合位置相互接近,使外罩层和基材层牢固地一体化。相邻的外罩侧壁面之间的最短距离,更优选小于或等于7.5mm,特别优选为0.2mm~2mm。
在本发明的电波穿透罩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形成外罩层,然后形成基材层。因此,图案层在外罩层的后表面上形成。另外,作为基材层用树脂材料,使用熔点比透明树脂材料低的材料。
实施例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电波穿透罩。
(实施例1)
实施例1的电波穿透罩,嵌入设置于车辆的前格栅上的开口中。在实施例1的电波穿透罩的后侧,配置车辆用毫米波雷达装置。实施例1的电波穿透罩具有上述(1)及(4)。图1是示意地表示从前侧观察实施例1的电波穿透罩的情况的正视图。图2是示意地表示将实施例1的电波穿透罩在图1中的A-A位置切断的情况的剖面图。图3是示意地表示实施例1的电波穿透罩中的外罩层的要部放大斜视图。图4是示意地表示实施例1的电波穿透罩的要部放大斜视图。以下,在实施例1中,上、下、左、右、前、后表示图1~图4中所示的上、下、左、右、前、后。
实施例1的电波穿透罩如图2所示,具有图案层2、外罩层3和基材层4。
外罩层3覆盖图案层2的前表面。外罩层3由第1外罩层30和第2外罩层35多色成型而成。第1外罩层30透明,由作为透明树脂材料的一种的聚碳酸酯树脂构成。第1外罩层30的后表面侧以环形凹陷形成。将该以环形凹陷的部分的内部称为窗部31。
第2外罩层35为黑色,由聚碳酸酯树脂和碳黑的混合材料构成。第2外罩层35形成在第1外罩层30的后表面中,窗部31的内周侧的部分和窗部31的外周侧的部分上。即,第2外罩层35在第1外罩层30的后表面上覆盖窗部31之外的部分。将第2外罩层35中覆盖第1外罩层30的窗部31的内周侧的后表面的部分称为内侧第2外罩层350。将第2外罩层35中覆盖第1外罩层30的窗部31的外周侧的后表面的部分称为外侧第2外罩层351。
图案层2通过在外罩层3的后表面上蒸镀铟而形成。如图2所示,图案层2覆盖第2外罩层35的后表面和第1外罩层30的窗部31的内表面。
基材层4覆盖图案层2的后表面。基材层4由AES树脂构成。AES树脂的熔点比聚碳酸酯树脂的熔点低。基材层4隔着图案层2而覆盖外罩层3的后表面整体。基材层4中位于窗部31的后表面侧的部分,凸起形成环形的窗填充部41。窗填充部41隔着图案层2进入窗部31。
如图1所示,实施例1的电波穿透罩,形成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左右方向的长度长的矩形板状。基材层4也形成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左右方向的长度长的矩形板状。
如图2及图3所示,第2外罩层35具有多个向第1外罩层30凹陷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槽部5。相邻的槽部5之间是向基材层4凸出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卡合凸部5’。多个槽部5彼此相邻。实施例1的电波穿透罩中的外罩侧壁面50,由该槽部5及卡合凸部5’的侧壁面构成。如图3所示,各槽部5及各卡合凸部5’,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延伸。前后方向是与第2外罩层350的后表面相交叉的方向,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方向。左右方向是与基材层4的前表面的长度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相当于本发明的第4方向。因此,各外罩侧壁面50在第1方向和第4方向上延伸。在实施例1的电波穿透罩中,相邻的外罩侧壁面50之间的最短距离约为0.5mm。
而且,如图2及图4所示,基材层4具有多个向第2外罩层35凸起的凸部6。相邻的凸部6之间是向基材层4的后表面凹陷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卡合凹部6’。实施例1的电波穿透罩中的基材侧壁面60由凸部6及卡合凹部6’的侧壁面构成。凸部6形成分别与对应的槽部5互补的形状,分别进入对应的槽部5中。相同地,卡合凹部6’形成分别与对应的卡合凸部5’互补的形状,分别收容对应的卡合凸部5’。因此,基材侧壁面60和外罩侧壁面50卡合。
下面说明实施例1的电波穿透罩的制造方法。
(中间体形成工序1.外罩层成型工序)
准备:第1成型模具(省略附图),其用于成型第1外罩层30的前表面;第2成型模具(省略附图),其用于成型第1外罩层30的后表面;以及第3成型模具(省略附图),其用于成型第2外罩层35的后表面。并且,在第1成型模具的型面和第2成型模具的型面之间形成空腔。在该空腔中注入熔融的聚碳酸酯树脂,成型第1外罩层30。在成型第1外罩层30后,将第2成型模具替换为第3成型模具。然后,在残留于第1成型模具的型面及第1成型模具内部的第1外罩层30的后表面、和第3成型模具的型面之间形成空腔。在该空腔中注入由熔融的聚碳酸酯树脂和碳黑组成的熔融混合材料,在第1外罩层30的后表面成型第2外罩层35。在该外罩层成型工序中,得到由第1外罩层30和第2外罩层35多色成型(在实施例1中为2色成型)而成的外罩层3。
(中间体形成工序2.图案层形成工序)
将在外罩层成型工序中得到的外罩层3的前表面和侧面进行屏蔽,在外罩层3的后表面上蒸镀铟,从而形成图案层2。由该图案层形成工序,得到由外罩层3与图案层2构成的电波穿透罩的中间体。
(基材层形成工序)
准备用于成型基材层4的后表面的第4成型模具(省略附图)。另外,将由图案层形成工序得到的中间体(省略附图)载置于上述第1成型模具上。并且,在第1成型模具的型面及载置于第1成型模具上的中间体的后表面、与第4成型模具的型面之间形成空腔。在该空腔中注入熔融的AES树脂,在图案层2的后表面上成型基材层4。在上述工序中,得到具有外罩层3、图案层2和基材层4的电波穿透置。
如图1所示,如果从前面侧观察实施例1的电波穿透罩,则在窗部31的内部X显示由图案层2产生的金属色。另外,在窗部31的内周侧的部分Y和外周侧的部分Z上,显示由第2外罩层35产生的黑色。因为第2外罩层35有色(黑色),所以第2外罩层35的外罩侧壁面50和基材层4的基材侧壁面60无法从电波穿透罩的前面侧识别。因此,实施例1的电波穿透罩的图案设计性能优良。
另外,通过使第2外罩层35的主要材料为与第1外罩层30的材料相同的透明树脂材料,并将第1外罩层30和第2外罩层35多色成型,从而使第1外罩层30和第2外罩层35局部相熔。因此,第1外罩层30和第2外罩层35牢固地一体化。
另外,因为第2外罩层35的外罩侧壁面50和基材层4的基材侧壁面60卡合,所以第2外罩层35和基材层4机械地一体化。而且,外罩侧壁面50及基材层壁面60分别存在多个,多个外罩侧壁面50彼此相邻,并且多个基材层壁面60也彼此相邻。因此,外罩侧壁面50和基材侧壁面60的卡合位置形成多个,并且这些卡合位置彼此相邻。因此,外罩层3和基材层4牢固地一体化,难以产生相对位置偏移。另外,因为相邻的外罩侧壁面50之间的最短距离及相邻的基材侧壁面60之间的最短距离非常小,所以可以高可靠性地抑制外罩层3和基材层4的相对位置偏移。由此,根据实施例1的电波穿透罩,可以抑制外罩层3和基材层4的剥离。
实施例1的电波穿透罩中的基材层4的上下方向长度比左右方向长度长。因此,基材层4在上下方向(长度方向)上会较大地收缩。由此,第2外罩层35和基材层4容易在上下方向上产生较大的位置偏移。但是,实施例1的电波穿透罩中的外罩侧壁面50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基材侧壁面60也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因此,外罩侧壁面50和基材侧壁面60在上下方向上卡合,有效地抑制第2外罩层35和基材层4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偏移。由此,根据实施例1的电波穿透罩,可以进一步抑制外罩层3和基材层4的剥离。
另外,实施例1的电波穿透罩以相同的混合材料形成内侧第2外罩层350和外侧第2外罩层351,但也可以以不同的混合材料形成两者。例如,可以使内侧第2外罩层350由含有碳黑之外的着色材料和聚碳酸酯树脂的混合材料形成。在此情况下,可以使内侧第2外罩层350具有与外侧第2外罩层351不同的颜色。
(实施例2)
实施例2的电波穿透罩,除了外罩侧壁面及基材侧壁面的形状之外,与实施例1的电波穿透罩相同。实施例2的电波穿透罩具有上述(1)~(2)及(4)。实施例2的电波穿透罩的制造方法具有上述(8)。图5~6是说明制造实施例2的电波穿透罩的情况的说明图。具体地说,图5是说明中间体形成工序的说明图。图6是说明基材层形成工序的说明图。下面,在实施例2中,上、下、左、右、前、后表示图5及图6所示的上、下、左、右、前、后。
下面说明实施例2的电波穿透罩的制造方法。
(中间体形成工序1.外罩层成型工序)
以与实施例1的电波穿透罩的制造方法中的外罩层形成工序相同的工序形成外罩层3。如图5所示,外罩层形成工序后的第2外罩层35具有多个槽部5。各个槽部5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延伸。相邻的槽部5之间是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卡合凸部5’。外罩侧壁面50由槽部5及卡合凸部5’的侧壁面构成。相邻的槽部5之间的距离比槽部5的宽度(即上下方向的长度)小。由此,在相邻的外罩侧壁面50之间的最短距离中,具有与槽部5的宽度相当的距离(大约2.0mm)、和与相邻的槽部5之间的距离相当的距离(大约0.5mm)这2种。如图5所示,各外罩侧壁面50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延伸。
(中间体形成工序2.图案形成工序)
以与实施例1的电波穿透罩的制造方法中的图案层形成工序相同的工序,在外罩层的后表面上形成省略附图的图案层。
(3.基材层形成工序)
以与实施例1的电波穿透罩的制造方法中的基材层形成工序相同的工序,在图案层的后表面上形成基材层4。此时,从第4成型模具(省略附图)的浇口9注入空腔(省略附图)的熔融的AES树脂,沿图6中的箭头方向流动,注入相邻的外罩侧壁面50之间的间隙中。
在实施例2的电波穿透罩及其制造方法中,作为第2外罩层35的材料的聚碳酸酯树脂的软化温度,比作为基材层4的材料的AES树脂的熔点低。因此,第2外罩层35的一部分由于被熔融AES树脂加热而软化。进而,第2外罩层中分隔相邻的槽部5之间的部分55(卡合凸部5’的后端部分,将其称为分隔壁部)由于熔融AES树脂的流动压力而向熔融AES树脂的流动方向(图6中的下方)偏倒。因此,由槽部5及卡合凸部5’的侧壁面构成的外罩侧壁面50也产生变形。由此,在基材层形成工序后的电波穿透罩(即实施例2的电波穿透罩)中,外罩侧壁面50的一部分在与基材层4的壁厚方向(图6中的前后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由此,外罩侧壁面50相对于基材层4的壁厚方向形成倒扣(under cut)状,基材侧壁面60也相对于基材层4的壁厚方向形成倒扣状。由此,在实施例2的电波穿透罩中,外罩侧壁面50和基材侧壁面60在基材层4的壁厚方向上牢固地卡合。由此,根据实施例2的电波穿透罩,可以进一步抑制外罩层3和基材层4的剥离。
在实施例2的电波穿透罩的制造方法中,利用基材用树脂材料(即AES树脂)的流动压力,使外罩侧壁面50的至少一部分变形。因此,在形成具有倒扣状的外罩侧壁面50的成型模具中,不需要滑动型芯等高价的构造。由此,根据实施例2的电波穿透罩的制造方法,可以容易且廉价地形成具有倒扣状的外罩侧壁面50。
另外,在实施例2的电波穿透罩的制造方法中,作为透明树脂材料(即第2外罩层35的材料,聚碳酸酯树脂),使用软化点比基材用树脂材料(即AES树脂)的熔点低的材料,从而利用熔融AES树脂的热量使第2外罩层35的一部分软化。因此,外罩侧壁面50利用熔融AES树脂的流动压力而容易地变形。由此,根据实施例2的电波穿透罩的制造方法,可以容易且可靠性高地使外罩侧壁面50变形。因此,根据实施例2的电波穿透罩的制造方法,可以容易且可靠性高地制造具有形成倒扣状的外罩侧壁面50的电波穿透罩。
(实施例3)
实施例3的电波穿透罩,除了外罩侧壁面及基材侧壁面的形状之外,与实施例1的电波穿透罩相同。实施例3的电波穿透罩具有上述(1)~(4)。实施例3的电波穿透罩的制造方法具有上述(8)。图7~8是说明制造实施例3的电波穿透罩的情况的说明图。具体地说,图7是说明中间体形成工序的说明图。图8是说明基材层形成工序的说明图。以下,在实施例3中,上、下、左、右、前、后表示图7及图8所示的上、下、左、右、前、后。
下面,说明实施例3的电波穿透罩的制造方法。
(中间体形成工序1.外罩层成型工序)
以与实施例1的电波穿透罩的制造方法中的外罩层形成工序相同的工序形成外罩层3。如图7所示,外罩层形成工序后的第2外罩层35具有多个槽部5。各槽部5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延伸。相邻的槽部5之间成为向基材层4凸出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卡合凸部5’。另外,槽部5由槽宽较长的部分(下面称为长宽度部500)和槽宽较短的部分(下面称为短宽度部501)交互连续地形成。因此,在由槽部5的侧壁面构成的外罩侧壁面50上,存在第1外罩侧壁面51、第2外罩侧壁面52及第3外罩侧壁面53这三种。第1外罩侧壁面51由长宽度部500的侧壁构成,在前后方向(第1方向)和左右方向(第2方向)上延伸。第2外罩侧壁面52由短宽度部501的侧壁构成,在前后方向(第1方向)和左右方向(第2方向)上延伸。第3外罩侧壁面53由长宽度部500和短宽度部501的交界部分构成,在前后方向(第1方向)和上下方向(第3方向)上延伸。第1外罩侧壁面51、第2外罩侧壁面52及第3外罩侧壁面53分别形成多个。相邻的第1外罩侧壁面52之间的距离为0.5mm,相邻的第3外罩侧壁面53之间的距离为2.0mm。
(中间体形成工序2.图案层形成工序)
以与实施例1的电波穿透罩的制造方法中的图案层形成工序相同的工序,在外罩层后表面上形成省略附图的图案层。
(3.基材层形成工序)
以与实施例2的电波穿透罩的制造方法的基材层形成工序相同的工序,在图案层的后表面上形成基材层4。此时,从第4成型模具(省略附图)的浇口9注入空腔(省略附图)中的熔融AES树脂,沿图8中的箭头方向流动,注入相邻的外罩侧壁面之间的间隙中(相邻的第1外罩侧壁面51之间的间隙、相邻的第2外罩侧壁面52之间的间隙、以及相邻的第3外罩侧壁面53之间的间隙)。而且,第2外罩层35的一部分被熔融AES树脂加热而软化,在第2外罩层中,分隔相邻的槽部5之间的分隔壁部55(卡合凸部5’的后端部分),利用熔融AES树脂的流动压力而向熔融AES树脂的流动方向(图8中的下方向)偏倒。由此,由槽部5及卡合凸部5’的侧壁面构成的外罩侧壁面(51~53)也产生变形。
由上述中间体成型工序~基材层成型工序得到的实施例3的电波穿透罩,与实施例2的电波穿透罩相同地,使分别对应的外罩侧壁面和基材侧壁面在基材层4的壁厚方向上牢固地卡合。因此,根据实施例3的电波穿透罩,可以与实施例2的电波穿透罩相同地,进一步抑制外罩层3和基材层4的剥离。
另外,在实施例3的电波穿透罩中,第1外罩侧壁面51及第2外罩侧壁面52在左右方向(第2方向)上延伸,第3外罩侧壁面53在上下方向(第3方向)上延伸。形成与第1外罩侧壁面51互补的形状的第1基材侧壁面61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形成与第2外罩侧壁面52互补的形状的第2基材侧壁面62也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形成与第3外罩侧壁面53互补的形状的第3基材侧壁面63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因此,第1外罩侧壁面51和第1基材侧壁面61在上下方向上卡合,第2外罩侧壁面52和第2基材侧壁面62在上下方向卡合,第3外罩侧壁面53和第3基材侧壁面63在左右方向上卡合。由此,根据实施例3的电波穿透罩,可以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这2个方向上抑制外罩层3和基材层4的相对位置偏移。由此,根据实施例3的电波穿透罩,可以进一步抑制外罩层3和基材层4的剥离。
实施例3的电波穿透罩的制造方法,与实施例2的电波穿透罩的制造方法相同地,可以容易且廉价地形成具有形成倒扣状的外罩侧壁面50的电波穿透罩。
此外,实施例1~实施例3的电波穿透罩中的外罩侧壁面(50~53)由槽部5及卡合凸部5’的侧壁面构成,但本发明的电波穿透罩中的外罩侧壁面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9所示,在第2外罩层35上形成凸起状卡合凸部7,将该卡合凸部7的外周面作为外罩侧壁面50。
或者,也可以如图10所示,在第2外罩层35上形成孔8,将该孔8的内周面作为外罩侧壁面50。另外,在此情况下,孔8之外的部分相当于卡合凸部5’。
另外,如图11所示,本发明的电波穿透罩也可以具有大于或等于2个的由多个外罩侧壁面50构成的外罩侧壁面组550。在此情况下,相邻的外罩侧壁面50之间的最短距离,是指属于同一个外罩侧壁面组550a(或550b)、并彼此相邻的外罩侧壁面50之间的最短距离。
(实施例4)
在图12中示出说明实施例4的电波穿透罩的说明图。图12(a)表示从前面观察实施例4的电波穿透罩的情况。图12(b)表示图12(a)中A-A位置上的实施例4的电波穿透罩的剖面。在图13中示出图12(b)的要部放大图。在下面的实施例4中,前、后表示图13示出的前、后。
实施例4的电波穿透罩1如图12(a)所示,形成大致椭圆板状。电波穿透罩1如图12(b)及图13所示,具有图案层2、覆盖图案层2前表面的外罩层3、覆盖图案层2后表面的基材层4。
外罩层3由第1外罩层30和第2外罩层35多色成型而成。第1外罩层30是透明的,由作为透明树脂材料的一种的聚碳酸酯树脂构成。第1外罩层30的后表面侧以环形凹陷形成。在实施例4的电波穿透罩1中,该以环形凹陷的部分的内部成为窗部31。
第2外罩层35为黑色,由聚碳酸酯树脂和碳黑的混合材料构成。第2外罩层35在第1外罩层30的后表面中,在窗部31内周侧的部分上和窗部31的外周侧的部分上形成。即,第2外罩层35在第1外罩层30的后表面上覆盖除了窗部31之外的部分。将第2外罩层35中,覆盖第1外罩层30的窗部31的内周侧的后表面的部分称为内侧第2外罩层350。将第2外罩层35中,覆盖第1外罩层30的窗部31的外周侧的后表面的部分称为外侧第2外罩层351。
如图13所示,外侧第2外罩层351具有一般部36和外罩侧卡合部37。一般部36是与第1外罩层30的后表面相邻的部分。外罩侧卡合部37(相当于实施例1的卡合凸部5’)从一般部36的后表面凸出。外罩侧卡合部37挖除电波穿透罩1的壁厚方向的一部分,形成倒扣状。具体地说,外罩侧卡合部37形成于窗部31的外周侧,在电波穿透罩1的周方向上延伸。外罩侧卡合部37由从一般部36的后表面凸出的筒状的立壁370、和形成于立壁370的凸出端部的钩部371构成。钩部371的径向长度W1比立壁370的径向长度W2长。内侧第2外罩层350仅由一般部36构成,外侧第2外罩层351由一般部36和外罩侧卡合部37构成。另外,例如50相当于实施例1的外罩侧壁面。
图案层2在外罩层3的后表面上蒸镀铟而成。如图13所示,图案层2覆盖第2外罩层35的后表面和第1外罩层30的窗部31的内表面。
基材层4由AES树脂构成。AES树脂的熔点比聚碳酸酯树脂的熔点低。基材层4隔着图案层2覆盖外罩层3的后表面整体。基材层4具有与外罩侧卡合部37卡合的基材侧卡合部40(相当于实施例1的卡合凹部6’)。基材侧卡合部40形成与外罩侧卡合部37大致互补的倒扣状。而且,基材层4中位于窗部31的后表面侧的部分,凸起形成环形的窗填充部41。窗填充部41隔着图案层2进入窗部31中。另外,例如60相当于基材侧壁面。
下面,说明制造实施例4的电波穿透罩1的工序。
(1.外罩层成型工序)
准备:第1成型模具(省略附图),其用于成型第1外罩层30的前表面;第2成型模具(省略附图),其用于成型第1外罩层30的后表面;以及第3成型模具(省略附图),其用于成型第2外罩层35的后表面。并且,在第1成型模具的型面和第2成型模具的型面之间形成空腔。在该空腔中注入熔融的聚碳酸酯树脂,成型第1外罩层30。在成型第1外罩层30后,将第2成型模具替换为第3成型模具。然后,在残留于第1成型模具的型面及第1成型模具内部的第1外罩层30的后表面、和第3成型模具的型面之间形成空腔。在该空腔中注入由熔融的聚碳酸酯树脂和碳黑组成的熔融混合材料,在第1外罩层30的后表面成型第2外罩层35。在该外罩层成型工序中,得到将第1外罩层30和第2外罩层35进行多色成型(在实施例4中为2色成型)而成的外罩层3。
(2.图案层形成工序)
将在外罩层成型工序中得到的外罩层3的前表面和侧面进行屏蔽,在外罩层3的后表面上蒸镀铟,从而形成图案层2。由该图案层形成工序,得到由外罩层3与图案层2构成的电波穿透罩1的中间产品。
(3.基材层成型工序)
准备用于成型基材层4的后表面的第4成型模具(省略附图)。另外,将在图案层形成工序中得到的中间产品(省略附图)载置于上述第1成型模具上。并且,在第1成型模具的型面及载置于第1成型模具上的中间产品的后表面、和第4成型模具的型面之间形成空腔。在该空腔中注入熔融的AES树脂,在图案层2的后表面上成型基材层4。由上述工序,得到具有外罩层3、图案层2和基材层4的电波穿透罩1。
在实施例4的电波穿透罩1中,使形成于外罩层3上的外罩侧卡合部37和形成于基材层4上的基材层卡合部40机械地卡合。因此,实施例4的电波穿透罩1即使是以熔点不同的材料形成外罩层3和基材层4,外罩层3和基材层4都牢固地一体化。
另外,在实施例4的电波穿透罩1中,作为基材层4的材料,可以使用熔点比外罩层3的材料低的材料。因此,当成型基材层4时,外罩层3及图案层2不会变形。由此,实施例4的电波穿透罩1的图案设计性能优良。
而且,通过使第2外罩层35的主材料为与第1外罩层30的材料相同的透明树脂材料,并使第1外罩层30和第2外罩层35多色成型,可以使第1外罩层30和第2外罩层35局部相熔,从而牢固地一体化。而且,通过使第2外罩层35为有色(黑色),同时在第2外罩层35上设置外罩侧卡合部37,可以使外罩侧卡合部37及其周边部(即外侧第2外罩层351的外周侧部分、图13中的下侧部分)具有作为屏蔽层的功能。因此,实施例4的电波穿透罩1即使具有倒扣状的外罩侧卡合部37,由外罩侧卡合部37导致的图案设计方面的制约也不存在。由此,实施例4的电波穿透罩1的图案设计自由度优良。
如图12(a)所示,如果从前面侧观察实施例4的电波穿透罩1,则在窗部31的内部x上显示由出图案层2产生的金属色。另外,在窗部31的内周侧的部分y和外周侧的部分z上显示出由第2外罩层35产生的黑色。即,在实施例4的电波穿透罩1中显示黑色的部分,相同地由第2外罩层35产生。因此,窗部31的内周侧的部分y整体和窗部31的外周侧的部分z整体均显示单一的黑色。因此,实施例4的电波穿透罩1,除了窗部31之外的部分具有优良的统一感。由此,实施例4的电波穿透罩1在图案设计性能上更加优良。
另外,实施例4的电波穿透罩1,以相同的混合材料形成内侧第2外罩层350和外侧第2外罩层351,但也可以以不同的混合材料形成两者。例如,可以使内侧第2外罩层350以含有碳黑之外的着色材料和聚碳酸酯树脂的混合材料形成。在此情况下,可以使内侧第2外罩层350具有与外侧第2外罩层351不同的颜色。另外,在此情况下,在窗部31的内周侧的部分y的整体上显示由内侧第2外罩层350产生单一色,在窗部31的外周侧的部分z的整体上显示由外侧第2外罩层351产生的单一色。因此,窗部31的内周侧的部分y和窗部31的外周侧的部分z分别具有优良的统一感。
另外,电波穿透罩1的外周部,偏离出入电波雷达装置的电波的行进路线。因此,实施例4的电波穿透罩1,虽然外周部与内周部相比为厚壁,但电波穿透性优良。
(实施例5)
实施例5的电波穿透罩具有上述(7)。图14是示意地表示实施例5的电波穿透罩的要部放大图。图15~16是示意地表示使实施例5的电波穿透罩中的外罩层成型的情况的说明图。另外,图14是表示将实施例5的电波穿透罩在与图12(a)中的A-A相同的位置上切断的情况的要部放大剖面图。下面,在实施例5中,前、后表示图14示出的前、后。
实施例5的电波穿透罩与实施例4的电波穿透罩1相同地形成大致椭圆板状。外罩层3是由聚碳酸酯树脂构成的第1外罩层30、以及由聚碳酸酯树脂和碳黑的混合材料构成的第2外罩层35多色成型(2色成型)而成。
第1外罩层30具有向后表面侧凸起的2个分界部32。2个分界部32分别形成以环形凸起的立壁状。作为一个分界部32的第1分界部320形成于作为另一个分界部32的第2分界部321的内周侧。
第2外罩层35在第1外罩层30的后表面,由第1分界部320的内周侧的部分和第2分界部321的外周侧的部分形成。在第2外罩层35中,在第1分界部320的内周侧上形成的内侧第2外罩层350仅由一般部36构成。在第2外罩层35中,在第2分界部321的外周侧形成的外侧第2外罩层351,由一般部36和外罩侧卡合部37(卡合凸部5’)构成。外罩侧卡合部37与实施例4的电波穿透罩中的外罩侧卡合部37相同地,形成挖除电波穿透罩的壁厚方向的一部分的倒扣状。
如图14所示,内侧第2外罩层350的外周面350a和第1分界部320的内周面320a抵接。外侧第2外罩层351的内周面351b和第2分界部321的外周面321a抵接。在实施例5的电波穿透罩中的第1外罩层30中,第1分界部320的内周面320a和第2分界部321的外周面321a之间的区域,相当于本发明的窗部31。
第1分界部320的前端部320c与内侧第2外罩层350的外周端部相比更向后表面侧凸出。第2分界部321的前端部321c与外侧第2外罩层351的内周端部相比更向后表面侧凸出。
图案层2通过在外罩层3的后表面上蒸镀铟而形成。图案层2同时覆盖第2外罩层35的后表面和第1外罩层30的窗部31的内表面。
基材层4由AES树脂构成,隔着图案层2而覆盖外罩层3的后表面整体。基材层4具有与外罩侧卡合部37卡合的基材侧卡合部40。基材侧卡合部40(卡合凹部6’)形成与外罩侧卡合部37大致互补的倒扣状。而且,在基材层4中位于窗部31的后表面侧的部分上,凸起形成环形的窗充填部41。窗填充部41隔着图案层2而进入窗部31中。
下面说明制造实施例5的电波穿透罩中的外罩层3的方法。
如图15~16所示,准备:第1成型模具51,其用于成型第1外罩层30的前表面;第2成型模具52,其用于成型第1外罩层30的后表面;以及第3成型模具53,其用于成型第2外罩层35的后表面。第2成型模具52由以分界部32的前端部(320c、321c)作为边界而分割的2个分割模具(520、521)构成。
如图15所示,在第1成型模具51和第2成型模具52之间形成空腔,在该空腔中注入熔融的聚碳酸酯树脂,成型第1外罩层30。在第1外罩层30成型后,如图16所示,将第2成型模具52替换为第3成型模具53。然后,在残留于第1成型模具51的型面及第1成型模具51内部的第1外罩层30的后表面、和第3成型模具53的型面之间形成空腔。
如上述所示,第1外罩层30具有第1分界部320和第2分界部321。第1分界部320的前端部320c与内侧第2外罩层350的外周端部相比更向后表面侧凸出。第2分界部321的前端部321c与外侧第2外罩层351的内周端部相比更向后表面侧凸出。因此,第1分界部320的前端部320c(省略附图)和第2分界部321的前端部321c,压接在第3成型模具53的型面上,由第3成型模具53的型面固定(图16)。
在使第1分界部320的前端部320c和第2分界部321的前端部321c压接在第3成型模具53的型面上的状态下,在上述空腔中注入由熔融的聚碳酸酯树脂和碳黑组成的熔融混合材料,在第1外罩层30的后表面上成型第2外罩层35。
在实施例5的电波穿透罩中,与实施例4的电波穿透罩相同地,使形成于外罩层3上的外罩侧卡合部37、和形成于基材层4上的基材层卡合部40机械地卡合。因此,在实施例5的电波穿透罩中,即使以熔点不同的材料形成外罩层3和基材层4,外罩层3和基材层4也可以牢固地一体化。
另外,因为基材层4的材料是比外罩层3的材料的熔点低的材料,所以,当基材层4成型时,外罩层3及图案层2不会变形。由此,实施例5的电波穿透罩的图案设计性能优良。
而且,通过在黑色的第2外罩层35上设置外罩侧卡合部37,可以使外罩侧卡合部37及其周边部具有作为屏蔽层的功能。因此,实施例5的电波穿透罩即使具有倒扣状的外罩侧卡合部37,由外罩侧卡合部37导致的图案设计方面的制约也不存在。由此,实施例5的电波穿透罩的图案设计自由度优良。而且,因为第2外罩层35的主材料是与第1外罩层30的材料相同的透明树脂材料,第1外罩层30和第2外罩层35通过多色成型而成,所以第1外罩层30和第2外罩层35牢固地一体化。
在实施例5的电波穿透罩中,在窗部31之外的部分上,与实施例4的电波穿透罩相同地,显示由第2外罩层35产生的单一的黑色。因此,实施例5的电波穿透罩中的除窗部31之外的部分具有优良的统一感。由此,实施例5的电波穿透罩的图案设计性能更加优良。
第1外罩层30的窗部31在与内侧第2外罩层350的边界部分上具有第1分界部320,在与外侧第2外罩层351的边界部分上具有第2分界部321。第1分界部320及第2分界部321形成立壁状。第1分界部320的前端部320c与内侧第2外罩层350的外周端部相比更向后表面侧凸出。第2分界部321的前端部321c与外侧第2外罩层351的内周端部相比更向后表面侧凸出。并且,在第2外罩层35成型时,第1分界部320的前端部320c和第2分界部321的前端部321c压接在第3成型模具53的型面上。因此,第1分界部320及第2分界部321由第3成型模具53的型面固定。通过固定分界部32,即使第1外罩层30在成型后收缩,第1外罩层30的窗部31和第2外罩层35的交界线也不会产生位置偏移。由此,实施例5的电波穿透罩,图案设计性能更加优良。
在实施例5的电波穿透罩中,第1分界部320的前端部320c中比内侧第2外罩层350的外周端部更向后表面侧凸出的部分(省略附图),在第2外罩层35成型时,会被第3成型模具53的型面挤压而受压变形。另外,在第2分界部321的前端部321c中,比外侧第2外罩层351的内周端部更向后表面侧凸出的部分(图16中相当于h的部分),也会被第3成型模具53的型面挤压而受压变形。但是,如果从成型模具(51、53)中取出由第1外罩层30和第2外罩层35构成的电波穿透罩的中间产品,则第1分界部320的前端部320c及第2分界部321的前端部321c,会利用自身的弹性而恢复到初始形状。由此,电波穿透罩中的第1分界部320的前端部320c,比内侧第2外罩层350的外周端部略微向后表面侧凸出。另外,第2分界部321的前端部321c也比外侧第2外罩层351的内周端部略微向后表面侧凸出。另外,本发明的电波穿透罩中的分界部的前端部的凸出高度,也可以与第2外罩层内与分界部相邻的部分的凸出高度相同。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电波穿透罩的图案设计性能,优选分界部32的前端部的壁厚较薄。即,优选分界部32的前端形成为尖的形状。这是为了使由分界部32引起而显示在电波穿透罩前面侧的图案变小。
在实施例5的电波穿透罩中,第2外罩层35的大部分配置在分界部32的前侧。换言之,实施例5的电波穿透罩中的第1外罩层30具有凹陷形成的收容槽,第2外罩层35的壁厚方向的一部分收容在收容槽内。因此,实施例5的电波穿透罩可以比实施例4的电波穿透罩薄。由此,实施例5的电波穿透罩重量轻,可以廉价地制造。

Claims (11)

1.一种电波穿透罩,其配置于车辆用电波雷达装置的前侧,
其特征在于,
具有:图案层;板状的外罩层,其覆盖该图案层的前表面;以及板状的基材层,其覆盖该图案层的后表面,
该外罩层由第1外罩层和第2外罩层多色成型而成,该第1外罩层由透明树脂材料构成,第2外罩层由含有该透明树脂材料和着色材料的混合材料构成,覆盖该第1外罩层的后表面的一部分,
该第2外罩层具有卡合凸部,该卡合凸部具有彼此相邻并在与该第2外罩层的后表面相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外罩侧壁面,
该基材层由与该透明树脂材料的熔点不同的树脂材料构成,并具有卡合凹部,该卡合凹部具有形成与该外罩侧壁面互补的形状的多个基材侧壁面,
分别对应的该卡合凸部和该卡合凹部相互卡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波穿透罩,其特征在于,
相邻的前述外罩侧壁面之间的最短距离小于或等于0.5mm。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波穿透罩,其特征在于,
多个前述外罩侧壁面中的至少一个的至少一部分,在与前述基材层的壁厚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波穿透罩,其特征在于,
前述外罩侧壁面中的至少一个,在与前述第2外罩层的后表面相交叉的第1方向、和与该第1方向相交叉的第2方向上延伸,
前述外罩侧壁面中的另外的至少一个,在该第1方向和与该第2方向相交叉的第3方向上延伸。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波穿透罩,其特征在于,
前述基材层和前述第2外罩层中的至少一个形成椭圆板状或矩形板状,
前述外罩侧壁面中的至少一个在下述方向上延伸:第1方向,其与前述第2外罩层的后表面相交叉;以及第4方向,其与前述基材层的长度方向和前述第2外罩层的长度方向中的至少一个相交叉。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波穿透罩,其特征在于,
前述卡合凸部形成倒扣状,
前述第2外罩层具有一般部,该一般部与前述第1外罩层的后表面相邻,并具有使该卡合凸部凸出的后表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波穿透罩,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2外罩层在前述第1外罩层上成型,
前述第1外罩层中,后表面未被前述第2外罩层覆盖的窗部,在与前述第2外罩层相邻的边界部分具有立壁状的分界部,
该分界部的前端部,与前述第2外罩层中与该分界部相邻的部分相比,更向后表面侧凸出。
8.一种电波穿透罩,其配置于车辆用电波雷达装置的前侧,前表面向车辆的前端侧露出,
其特征在于,
具有:图案层;外罩层,其覆盖该图案层的前表面;以及基材层,其覆盖该图案层的后表面,
该外罩层由第1外罩层和第2外罩层多色成型而成,该第1外罩层由透明树脂材料构成,该第2外罩层由含有该透明树脂材料和着色材料的混合材料构成,覆盖该第1外罩层的后表面的一部分,
该第2外罩层具有:一般部,其与该第1外罩层的后表面相邻;以及外罩侧卡合部,其从该一般部的后表面凸出,形成倒扣状,
该基材层由与该透明树脂材料的熔点不同的树脂材料构成,具有与该外罩侧卡合部卡合的基材侧卡合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波穿透罩,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2外罩层在前述第1外罩层上成型,
前述第1外罩层中,后表面未被前述第2外罩层覆盖的窗部,在与前述第2外罩层相邻的边界部分具有立壁状的分界部,
该分界部的前端部,与前述第2外罩层中与该分界部相邻的部分相比,更向后表面侧凸出。
10.一种电波穿透罩制造方法,其是制造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波穿透罩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具有:
中间体形成工序,其形成具有前述外罩层和前述图案层的中间体;以及
基材层形成工序,其向该中间体的后表面侧注入熔融的前述基材层用树脂材料,形成前述基材层,
在该基材层形成工序中,利用前述基材层用的树脂材料的流动压力,使前述外罩侧壁面的至少一个变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波穿透罩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前述透明树脂材料的软化温度比前述基材层用的树脂材料的熔融温度低,
在前述基材层形成工序中,使前述第2外罩层的至少一部分软化,同时使前述外罩侧壁面的至少一个变形。
CN2008100847756A 2007-03-22 2008-03-21 电波穿透罩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12719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75213A JP4848985B2 (ja) 2007-03-22 2007-03-22 電波透過カバー
JP2007-075213 2007-03-22
JP2007251504A JP4973419B2 (ja) 2007-09-27 2007-09-27 電波透過カバ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251504 2007-09-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71999A CN101271999A (zh) 2008-09-24
CN101271999B true CN101271999B (zh) 2012-06-20

Family

ID=399038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847756A Active CN101271999B (zh) 2007-03-22 2008-03-21 电波穿透罩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848985B2 (zh)
CN (1) CN10127199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83620A (zh) * 2016-12-02 2019-07-05 Srg全球有限公司 具有非均匀后件的多件式车辆天线罩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10919B2 (ja) * 2009-02-20 2013-06-12 信越ポリマー株式会社 車両用外装部材およびフロントグリル
DE102011053104A1 (de) * 2011-08-30 2013-02-28 Hella Kgaa Hueck & Co. Radom
CN102810741A (zh) * 2012-07-31 2012-12-05 深圳光启创新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罩及其制备方法
US20190377060A1 (en) * 2016-11-30 2019-12-12 Faltec Co., Ltd. Radar cov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radar cover
KR102463471B1 (ko) 2016-12-14 2022-11-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레이더 투과 커버 제조방법 및 그에 의해 제조된 레이더 투과 커버
EP3527430A4 (en) 2016-12-27 2020-10-21 Faltec Co., Ltd. COVER FOR RADAR AND ITS MANUFACTURING PROCESS
KR101824090B1 (ko) * 2017-04-07 2018-03-15 김병삼 센서 커버용 적층체
JP6784240B2 (ja) * 2017-07-26 2020-11-1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電波透過カバー
JP6958705B2 (ja) * 2017-07-26 2021-11-0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電波透過カバー
CN108515660B (zh) * 2018-03-13 2020-07-24 嘉兴敏胜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自动巡航雷达遮盖件加工方法
JP2019179969A (ja) * 2018-03-30 2019-10-1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電波透過カバー及び電波透過カバーの製造方法
US11495880B2 (en) 2019-04-18 2022-11-08 Srg Global, Llc Stepped radar cov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52398A (zh) * 2004-02-02 2005-08-1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雷达装置的射束路径的成形品
DE102004050501B3 (de) * 2004-10-15 2006-02-02 Freeglass Gmbh & Co. Kg Strahlungsdurchlässige Kunststoff-Abdeckung
CN1838482A (zh) * 2005-03-25 2006-09-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雷达装置的射束路径中的金属光泽层装饰成形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67015A (ja) * 1986-01-17 1987-07-23 Tokai Kasei Kogyo Kk インサ−トを有する発泡樹脂成形体
JP3388361B2 (ja) * 1993-04-23 2003-03-17 サカエ理研工業株式会社 凹凸状のカット面を有する透光装飾体およびその製法
DE19844021C2 (de) * 1998-09-25 2001-05-10 Daimler Chrysler Ag Innerhalb des Strahlenganges eines Radargerätes liegendes Verkleidungsteil
JP2000027360A (ja) * 1999-06-11 2000-01-25 Hiroshi Inaba 複合建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755809B2 (ja) * 2000-10-27 2006-03-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波透過性外装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224794B2 (ja) * 2002-12-26 2009-02-1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電波透過カバーの製造方法
JP2004276430A (ja) * 2003-03-17 2004-10-07 Toyobo Co Ltd 積層ポリプロピレン系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06151042A (ja) * 2004-11-25 2006-06-15 Kasai Kogyo Co Ltd 自動車用内装部品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52398A (zh) * 2004-02-02 2005-08-1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雷达装置的射束路径的成形品
DE102004050501B3 (de) * 2004-10-15 2006-02-02 Freeglass Gmbh & Co. Kg Strahlungsdurchlässige Kunststoff-Abdeckung
CN1838482A (zh) * 2005-03-25 2006-09-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雷达装置的射束路径中的金属光泽层装饰成形品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7-13722A 2007.01.18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83620A (zh) * 2016-12-02 2019-07-05 Srg全球有限公司 具有非均匀后件的多件式车辆天线罩
CN109983620B (zh) * 2016-12-02 2021-10-29 Srg全球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非均匀后件的多件式车辆天线罩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848985B2 (ja) 2011-12-28
CN101271999A (zh) 2008-09-24
JP2008230497A (ja) 2008-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71999B (zh) 电波穿透罩及其制造方法
CN101325277B (zh) 电波穿透罩及电波穿透罩的制造方法
EP1972504B1 (en) Radio wave transmission cov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4872886B2 (ja) 電波レーダ装置のビーム経路に配置される樹脂成形品
JP4771118B2 (ja) 樹脂積層部材の製造方法
JP4881984B2 (ja) レドームの製造方法
JP4224794B2 (ja) 電波透過カバーの製造方法
JP2010030215A (ja) 装飾部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00086999A (ko) 사출성형 복합용기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2014069634A (ja) 車両用加飾部材
US20150076851A1 (en) Vehicular exterior member
JP2008030199A (ja) 合成樹脂製立体装飾片とその製造方法
US20080277823A1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film insert molded article
JP4613991B2 (ja) 電波透過カバーの製造方法
JP4973419B2 (ja) 電波透過カバ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972311B2 (ja) 金属調合成樹脂リン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163083A (ja) El発光加飾成形品とその製造方法、el発光加飾シート
JP6540611B2 (ja) 樹脂ウィンドウの製造方法及び樹脂ウィンドウ
JP2002178362A (ja) 合成樹脂成形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1277287A (ja) 部分加飾成形品とその製造方法
JP5506652B2 (ja) 樹脂製品の製造方法
JP3483832B2 (ja) 照光性加飾シートとその製造方法、照光性加飾成形品とその製造方法
JPH07164728A (ja) 転写箔および多色の光透過抜きパターンを有するプラスチック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JP3298047B2 (ja) 自動車用オ−トマチックシフト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KR102633275B1 (ko) 엠블럼 디자인을 갖춘 자동차용 스마트 크루즈 콘트롤커버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