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66433A - 放电器、图像载体单元及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放电器、图像载体单元及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66433A
CN101266433A CN200810006148.0A CN200810006148A CN101266433A CN 101266433 A CN101266433 A CN 101266433A CN 200810006148 A CN200810006148 A CN 200810006148A CN 101266433 A CN101266433 A CN 1012664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electrode parts
parts
sparking
dischar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0614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66433B (zh
Inventor
大野茂雄
杉本勉
市川智也
高山康夫
山口洋二
黑田能孝
井上彻
田中邦明
新川贵弘
村上裕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664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664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664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6643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03G15/029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e.g. wires, pointed electrodes, means for cleaning the corona discharge devi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2Arrangements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 G03G2215/026Arrangements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by coronas
    • G03G2215/027Arrangements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by coronas using wir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放电器,该放电器包括:放电电极部件,其设置成与被充电部件相对;相对电极部件,其设置成与所述放电电极部件相对;以及电源电路,其施加用于在所述放电电极部件和所述相对电极部件之间产生放电的放电电压,其中在所述相对电极部件的表面上形成有由覆盖材料形成的覆盖层,并且所述覆盖材料包含碳原子、或碳原子和其他原子、或其他多种原子作为主成分,并且具有由碳原子构成的SP3结构。

Description

放电器、图像载体单元及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放电器、包括该放电器的图像载体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应用电子照相系统的诸如复印机或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设备中,以下述方式形成图像:即,通过充电装置对诸如感光部件等图像载体的表面进行充电,接着在被充电的图像载体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并对该潜像进行显影,接着将该显影的图像转印到介质上,从而形成图像。广泛使用下述装置作为上述充电装置:接触式充电装置即所谓的充电辊,其以接触或接近图像载体的方式旋转以对图像载体进行充电;以及非接触放电式充电装置即所谓的电晕管或scorotron,其布置成与图像载体相对,并借助于电极之间的放电对图像载体的表面进行充电。
作为这种非接触放电式充电装置,在下列JP-A-2002-268334(专利文献1)、JP-A-2004-198909(专利文献2)和JP-A-2005-227470(专利文献3)中披露的技术是常规公知的。
JP-A-2002-268334披露了充电装置(2),在该充电装置中,为了减少放电产物的产生量并延长寿命,用绝缘电介质(29)对板状放电电极(27)的两个表面进行覆盖。该专利文献1还披露了对放电电极(27)的暴露部分进行清洁的清洁部件(39)。
JP-A-2004-198909披露了这样的技术:即,为了防止放电产物使板状网栅的表面生锈,利用喷涂法将包含石墨的导电涂料均匀地涂布到板状网栅(123)的网栅基材的表面上,从而形成导电层。
JP-A-2005-227470披露了这样的发明:即,为了抑制位于充电装置下方的感光部件中发生诸如图像浓度变化和图像不均匀性等图像缺陷,在电晕放电器的控制电极的基材表面上形成包含由石墨颗粒、镍颗粒和铝化合物颗粒中的一种或多种构成的导电颗粒的导电薄膜。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减少放电处理过程中由于放电产物而导致的充电不良。
(1)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充电器,包括:放电电极部件,其设置成与被充电部件相对;相对电极部件,其设置成与所述放电电极部件相对;以及电源电路,其施加用于在所述放电电极部件和所述相对电极部件之间产生放电的放电电压,其中,在所述相对电极部件的表面上形成有由覆盖材料形成的覆盖层,并且所述覆盖材料包含碳原子、或碳原子和其他原子、或其他多种原子作为主成分,并且具有由碳原子构成的SP3结构。
(2)根据第(1)项所述的放电器,其中,所述覆盖层仅形成在与所述放电电极部件相对的一侧的第一表面上。
(3)根据第(1)或第(2)项所述的放电器,其中,所述覆盖层形成在与所述放电电极部件相对的一侧的第一表面以及与所述被充电部件相对的第二表面上,并且形成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覆盖材料的厚度比形成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覆盖材料的厚度厚。
(4)根据第(1)~(3)项中任一项所述的放电器,其中,所述相对电极部件包括:包围电极部件,其在所述被充电部件侧敞开,并且包围所述放电电极部件的外围;以及网状电极部件,其与所述包围电极部件的在所述被充电部件侧的开口部分相对应地设置。
(5)根据第(1)~(4)项中任一项所述的放电器,其中,所述放电器包括气体移送装置,所述气体移送装置沿着穿过所述相对电极部件内部的气体流路移送气体。
(6)根据第(1)~(5)项中任一项所述的放电器,其中,所述放电器包括电极清洁部件,所述电极清洁部件对所述相对电极部件的表面进行清洁。
(7)根据第(1)~(6)项中任一项所述的放电器,其中,所述相对电极部件包括电压施加到其上的通电部分,所述覆盖材料还包含氮原子、铬原子和钛原子中至少之一。
(8)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图像载体单元,包括:图像载体,其在表面承载图像的同时旋转,并且用作被充电部件;以及充电装置,其包括第(1)~(7)项中任一项所述的放电器。
(9)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载体,其在表面承载图像的同时旋转,并且用作被充电部件;充电装置,其包括第(1)~(7)项中任一项所述的放电器;潜像形成装置,其在由所述充电装置充电的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上形成潜像;显影装置,其将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上形成的潜像显影为可见图像;以及转印装置,其将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上的可见图像转印到介质上。
(10)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放电器,包括:放电电极部件,其设置成与被充电部件相对;相对电极部件,其设置成与所述放电电极部件相对;电源电路,其施加用于在所述放电电极部件和所述相对电极部件之间产生放电的放电电压;以及通电部分,其通过由所述电源电路施加的放电电压而通电,其中,在所述相对电极部件的表面上形成有由覆盖材料形成的覆盖层,所述覆盖材料包含碳原子、或碳原子和其他原子、或其他多种原子作为主成分,并且具有由碳原子构成的SP3结构,并且所述通电部分没有被所述覆盖材料覆盖。
根据第(1)项所述的本发明,与没有形成本发明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放电产物吸附或蓄积在覆盖材料的层上或者发生氧化的情况,其中该覆盖材料具有由碳原子构成的SP3结构。因此,可以减少放电处理过程中由于放电产物而导致的充电不良。
根据第(2)项所述的本发明,与没有形成本发明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有效地减少在产生放电产物的放电电极部件侧的表面上由于放电产物而导致的氧化等。
根据第(3)项所述的本发明,与没有形成本发明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在具有耐磨损性和耐氧化性的四面体非晶碳层中发生放电产物的吸附等的情况。
根据第(4)项所述的本发明,与没有形成本发明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通过网状电极部件使被充电部件均匀地带电。
根据第(5)项所述的本发明,与没有形成本发明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通过沿着气体流路移送气体而有效地排出滞留在相对电极部件内部或附着在该相对电极部件上的放电产物。因此,可以进一步改善上述第(1)项的效果,并且可以减少由于放电产物的再放出而导致被充电部件表面的劣化。
根据第(6)项所述的本发明,与没有形成本发明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通过清洁部件对具有高机械强度的四面体非晶碳表面层进行清洁,并且可以减少在清洁过程中该表面层破损的情况。因此,可以延长放电器的寿命。
根据第(7)项所述的本发明,通过添加碳以外的原子,使得可以根据使用条件对相对电极部件的耐氧化性和导电性进行调节,并且可以使设置在相对电极部件中的通电部分的电阻适当化。
根据第(8)项所述的本发明,与没有形成本发明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防止由于放电产物而使充电装置的性能降低,并且可以减少图像载体表面的劣化和充电不良。
根据第(9)项所述的本发明,与没有形成本发明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由于放电产物而使充电装置的性能降低,并且可以减少由于图像载体表面的劣化或充电不良而引起的诸如白色条纹或图像流失等图像质量降低。
根据第(10)项所述的本发明,与没有形成本发明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通电部分的电阻增加,并且可以可靠地施加放电电压。
附图说明
基于以下各图将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整体的视图;
图2是示出具有图像载体单元和显影装置的可见图像形成设备的视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的充电装置的透视图;
图4A和4B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充电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其中图4A是示出充电装置右侧的主要部分的视图,图4B是示出充电装置左侧的主要部分的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网状电极部件的视图;
图6A和6B是示出实施例1中试验1的试验结果的视图,其中图6A是比较例1~4的试验结果的视图,在该图6A中,横坐标表示打印纸张数量,纵坐标表示白色条纹等级,图6B是比较例5的试验结果的视图,在该图6B中,横坐标表示打印纸张数量,纵坐标表示白色条纹等级;
图7是示出试验2的试验结果的视图;
图8A和8B是示出试验3的试验结果的视图,其中图8A示出试验结果的列表,图8B是示出电气特性的试验结果的视图;
图9A~9D是示出感光部件的电阻降低的原理的视图,其中图9A是示出放电开始状态的视图,图9B是示出放电继续中的状态的视图;
图9C是示出放电结束后放出氮氧化物的状态的视图,以及图9D是示出感光部件的电阻已降低的状态的视图;以及
图10A和10B是示出实施例2中试验4的试验结果的视图,其中图10A是示出试验例7的试验结果的视图,在该图10A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浓度,以及图10B是示出比较例12的试验结果的视图,在该图10B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浓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各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实例)进行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下述实施例。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的说明,在各图中将前后方向表示为X轴方向,左右方向表示为Y轴方向,并且上下方向表示为Z轴方向。由箭头X,-X,Y,-Y,Z和-Z表示的方向或一侧分别是前方、后方、右方、左方、上方和下方,或者分别为前侧、后侧、右侧、左侧、上侧和下侧。
在各图中,在“○”中标记“·”的符号表示从纸张背面指向纸张正面的箭头,并且在“○”中标记“×”的符号表示从纸张正面指向纸张背面的箭头。
(实施例1)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整体的视图。
参照图1,图像形成设备U具有:作为操作部分实例的用户界面UI;作为图像信息输入装置实例的图像输入装置U1;送纸装置U2;图像形成设备主体U3;以及纸张处理装置U4。
用户界面UI具有诸如复印开始键、复印数量设定键和数字小键盘等输入键,以及显示装置UI1。
图像输入装置U1由自动文件输送装置、作为图像读取装置实例的图像扫描仪等构成。参照图1,图像输入装置U1读取图中未示出的文件,将图像转换为图像信息,并将该图像信息提供给图像形成设备主体U3。
送纸装置U2具有:作为多个送纸部分实例的送纸托盘TR1~TR4;送纸路径SH1,其取出作为容纳在送纸托盘TR1~TR4中的介质实例的记录纸S,并将该记录纸传送到图像形成设备主体U3;以及其他部件。
参照图1,图像形成设备主体U3具有:图像记录部分,其将图像记录在从送纸装置U2传送来的记录纸S上;调色剂分配装置U3a;纸张传送路径SH2;纸张排出路径SH3;纸张翻转路径SH4;纸张循环路径SH6;以及其他部件。将在后面对图像记录部分进行描述。
图像形成设备主体U3还具有:控制部分C;激光器驱动电路D,其作为由控制部分C控制的潜像写入装置驱动电路的实例;电源电路E,其由控制部分C控制;以及其他部件。由控制部分C控制其操作的激光器驱动电路D在预定定时(时间)将分别与从图像输入装置U1提供的Y(黄色)、M(品红色)、C(蓝绿色(青色))和K(黑色)的图像信息相对应的激光器驱动信号提供给各颜色的潜像形成装置ROSy、ROSm、ROSc和ROSk。
在各颜色的潜像形成装置ROSy、ROSm、ROSc和ROSk下方,用于图像形成单元的抽出部件U3b由左右一对引导部件R1、R1支撑,以便可在抽出位置和安装位置之间移动,在抽出位置,该抽出部件被抽出至图像形成设备主体U3的前方,在安装位置,该抽出部件被安装在图像形成设备主体U3内部。
图2是示出具有图像载体单元和显影装置的可见图像形成设备的视图。
参照图1和图2,用于黑色的图像载体单元UK具有作为图像载体实例的感光鼓Pk、充电装置CCk以及作为图像载体清洁装置实例的图像载体清洁器CLk。在实施例1中,图像载体清洁器CLk由清洁器单元构成。其他颜色(Y、M和C)的图像载体单元UY、UM和UC也分别具有感光鼓Py、Pm和Pc、作为放电器实例的充电装置CCy、CCm和CCc以及清洁器CLy、CLm和CLc。在实施例1中,由于使用频率高而使表面受到较大磨损的黑色的感光鼓Pk具有比其他颜色的感光鼓Py、Pm和Pc大的直径,从而使感光鼓Pk可以高速旋转并可延长寿命。
调色剂图像形成部件(UY+GY)、(UM+GM)、(UC+GC)和(UK+GK)分别由图像载体单元UY、UM、UC和UK、具有显影辊R0(参见图2)的显影装置GY、GM、GC和GK构成。图像载体单元UY、UM、UC和UK以及显影装置GY、GM、GC和GK可拆卸地安装在图像形成单元的抽出部件U3b(参见图1)上。
参见图1,由充电装置CCy、CCm、CCc和CCk对感光鼓Py、Pm、Pc和Pk进行均匀地充电,然后,分别由作为从潜像形成装置ROSy、ROSm、ROSc和ROSk输出的潜像写入光实例的激光束Ly、Lm、Lc和Lk在这些感光鼓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然后,分别由显影装置GY、GM、GC和GK将形成在感光鼓Py、Pm、Pc和Pk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为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即Y(黄色)、M(品红色)、C(蓝绿色)和K(黑色)的调色剂图像。
由作为一次转印辊实例的T1y、T1m、T1c和T1k的一次转印辊将形成在感光鼓Py、Pm、Pc和Pk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以重叠的方式依次转印到作为中间转印部件实例的中间转印带B上,以在中间转印带B上形成多色图像,即所谓的全色图像。形成在中间转印带B上的彩色图像被传送到二次转印区域(图像形成位置)Q4。
在图像形成单元的抽出部件U3b下方,中间转印带部件的抽出部件U3c被支撑为这样:即,可在抽出位置和安装位置之间移动,在抽出位置,该抽出部件被抽出至图像形成设备主体U3的前方,在安装位置,该抽出部件被安装在图像形成设备主体U3内部。作为中间转印装置实例的带组件BM由中间转印带部件的抽出部件U3c支撑,以便可在上升位置和下降位置之间升降,在上升位置,带组件与感光鼓Py、Pm、Pc和Pk的下表面接触,在下降位置,带组件向下与该下表面间隔。
带组件BM具有中间转印带B、作为中间转印部件支撑部件实例的带支撑辊(Rd、Rt、Rw、Rf、T2a)以及一次转印辊T1y、T1m、T1c和T1k。带支撑辊(Rd、Rt、Rw、Rf、T2a)具有:作为中间转印部件驱动部件实例的带驱动辊Rd;作为张力施加部件实例的张紧辊Rt;作为蛇行防止部件实例的摆动辊(walking roll)Rw;作为从动部件实例的多个惰辊Rf;以及作为二次转印相对部件实例的支撑辊T2a。中间转印带B由带支撑辊(Rd、Rt、Rw、Rf、T2a)支撑,以便沿箭头Ya的方向可旋转地移动。
二次转印单元Ut设置在支撑辊T2a的下方。作为二次转印单元Ut的二次转印部件实例的二次转印辊T2b设置成可与支撑辊T2a接触和分离,中间转印带B夹在二次转印辊T2b和支撑辊T2a之间。二次转印区域Q4由二次转印辊T2b与中间转印带B彼此挤压接触的区域形成。作为电压施加接触部件实例的接触辊T2c抵靠支撑辊T2a。由这些辊T2a~T2c构成二次转印装置T2。
由控制部分C控制的电源电路在预定定时将具有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同的极性的二次转印电压施加到接触辊T2c上。
纸张传送路径SH2设置在带组件BM的下方。通过送纸装置U2的送纸路径SH1输送的记录纸S被传送到纸张传送路径SH2,然后,与调色剂图像被传送到二次转印区域Q4的定时相吻合,由作为纸张供给定时调节部件实例的定位辊Rr将记录纸S传送通过介质引导部件SGr和转印前介质引导部件SG2以传送到二次转印区域Q4。
介质引导部件SGr与定位辊Rr一同被固定在图像形成设备主体U3上。
当中间转印带B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二次转印区域Q4时,由二次转印装置T2将该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S上。在全色图像的情况下,以重叠的方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B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被共同地二次转印到记录纸S上。
二次转印后,由作为中间转印部件清洁装置实例的带清洁器CLB对中间转印带B进行清洁。二次转印辊T2b和带清洁器CLB被支撑成可与中间转印带B接触和分离。
由一次转印辊T1y、T1m、T1c和T1k、中间转印带B、二次转印装置T2以及带清洁器CLB等构成将感光鼓Py~Pk表面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纸S上的转印装置(T1+B+T2+CLB)。
调色剂图像已被二次转印到其上的记录纸S通过转印后介质引导部件SG2以及作为定影前介质引导部件实例的纸张传送带BH传送到定影装置F。定影装置F具有作为加热定影部件实例的加热辊Fh和作为加压定影部件实例的加压辊Fp。由加热辊Fh和加压辊Fp彼此挤压接触的区域形成定影区域Q5。
当形成在记录纸S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定影区域Q5时,由定影装置F对该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定影。在定影装置F的下游侧设置有传送路径切换部件GT1。传送路径切换部件GT1选择性地将已通过纸张传送路径SH2传送并在定影区域Q5中被加热定影的记录纸S的路径切换为纸张处理装置U4的纸张排出路径SH3和纸张翻转路径SH4中之一。传送到纸张排出路径SH3的记录纸S被传送到纸张处理装置U4的纸张传送路径SH5。
在纸张传送路径SH5的途中设置有卷曲校正装置U4a。在纸张传送路径SH5中设置有作为传送路径切换部件实例的切换门G4。切换门G4根据弯曲即所谓的卷曲的方向,使得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U3的纸张排出路径SH3传送的记录纸S被传送到第一卷曲校正部件h1和第二卷曲校正部件h2中之一。被传送到第一卷曲校正部件h1或第二卷曲校正部件h2的记录纸S在通过相应的卷曲校正部件时卷曲得到校正。卷曲得到校正的记录纸S在其图像定影表面向上的状态即所谓的面朝上状态下,从作为排出部件实例的排出辊Rh被排出到作为纸张处理装置U4的排出部分实例的排出托盘TH1上。
通过传送路径切换部件GT1而朝向图像形成设备主体U3的纸张翻转路径SH4传送的记录纸S在推压由弹性薄膜部件构成的传送方向限制部件即所谓的聚脂薄膜(Mylar)门GT2的同时,通过该传送方向限制部件,然后被传送到图像形成设备主体U3的纸张翻转路径SH4。
纸张循环路径SH6和纸张翻转路径SH7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U3的纸张翻转路径SH4的下游端连接,聚脂薄膜门GT3设置在该连接部分处。通过切换门GT1传送到纸张翻转路径SH4的记录纸通过聚脂薄膜门GT3并朝向纸张处理装置U4的纸张翻转路径SH7传送。在双面打印的情况下,通过纸张翻转路径SH4传送的记录纸S暂且通过聚脂薄膜门GT3以传送到纸张翻转路径SH7,此后被反向传送即受到所谓的转回操作。然后,由聚脂薄膜门GT3对传送方向进行限制,以将被转回的记录纸S朝向纸张循环路径SH6传送。被传送到纸张循环路径SH6的记录纸S通过送纸路径SH1而再次传送到转印区域Q4。
相反,通过纸张翻转路径SH4传送的记录纸S在其后端通过聚脂薄膜门GT2之后且在该记录纸通过聚脂薄膜门GT3之前被转回,由聚脂薄膜门GT2对记录纸S的传送方向进行限制,记录纸S在其两面被翻转的状态下被传送到纸张传送路径SH5。由卷曲校正装置U4a对被翻转的记录纸S进行卷曲校正,然后记录纸S在其图像定影表面向下的状态即所谓的面朝下状态可被排出到纸张处理装置U4的排出托盘TH1上。
由参考标号SH1~SH7表示的部件构成纸张传送路径SH。由参考标号SH、Ra、Rr、Rh、SGr、SG1、SG2、BH以及GT1~GT3表示的部件构成纸张传送装置SU。
(充电装置的说明)
图3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的充电装置的透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的充电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其中图4A是示出充电装置右侧的主要部分的视图,图4B是示出充电装置左侧的主要部分的视图。
参照图3和图4,实施例1的各充电装置CCy~CCk具有作为包围电极部件实例的保护电极1,该保护电极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具有在感光鼓Py~Pk侧的部分敞开的U形形状。保护电极1具有上壁2、从上壁2的左右两侧向下延伸的左侧壁3和右侧壁4。
在上壁2的左侧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供气口2a。在上壁2的前端部形成有弹簧爪部2b,并且在后端部形成有端部件锁定孔2c。参照图4B,在左侧壁3的后端部形成有相对电极端子3a,从图像形成设备U的电源电路E将预定的相对电极电压施加到该电极端子上。在图3中,示出了在作为安装保护部件实例的后盖5被移除的状态下的充电装置CCy~CCk。
参照图3,前侧端部件6固定支撑在保护电极1的前端部上。在前侧端部件6的后端部右侧形成有向右突出的前侧旋转轴支撑部分6a。在前侧端部件6的前侧形成有朝向左右外侧面突出的一对弹簧安装部分6b。在图3中,仅示出了右弹簧安装部分6b。网状电极张紧弹簧7分别安装在弹簧安装部分6b上。各网状电极张紧弹簧7在上部具有爪接合部分7a,并且通过使爪接合部分7a进入上壁2与前侧端部件6之间的空间而可以与弹簧爪部2b接合。在网状电极张紧弹簧7的下部形成有电极爪7b。
参照图3和图4,后侧端部件8固定支撑在保护电极1的后端部上。后侧端部件8通过下述部件固定支撑在保护电极1的后端部上:未示出的突出部,其安装在形成于左侧壁3和右侧壁4中未示出的前侧移动限制凹槽中;以及爪部件8a,其与端部件锁定孔2c接合。在后侧端部件8的右侧与前侧旋转轴支撑部6a相对应地形成有向右突出的后侧旋转轴支撑部分8b。在后侧端部件8的后端部形成有向后突出的放电电极端子保护部分8c以及保护相对电极端子3a的相对电极端子保护部分8d。在后侧端部件8的下部形成有网状电极端支撑部分8e。参照图4A和4B,在后侧端部件8上形成有突出到保护电极1内的一对放电清洁挤压解除部分8f。
参照图4A和4B,在一对前后侧端部件6、8之间,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放电电极部件11在处于被张紧的状态下支撑在保护电极1内。在实施例1中,放电电极部件11由具有直径为40μm、长度为396.2±-0.7mm的钨制部件构成。可以根据设计等对上述各数值和形状进行任意改变。例如,可以使用可用作放电电极的任意材料,诸如钨、钼、钽或金镀层等。在放电电极部件11中,容纳在放电电极端子保护部分8c中且未示出的电极端子设置在后端部,并且从图像形成设备U的电源电路E将电源供给该电极端子。在实施例1中,供给放电电极部件11的电源受到恒定电流控制,以便供给700-μA的电流。可以根据设计等改变恒定电流控制或恒定电压控制。此外,也可以适当地改变电流值或电压值。
图5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的网状电极部件的视图。
参照图3~5,在前侧端部件6和后侧端部件8之间,网状电极部件12支撑在保护电极1的下侧开口位置即充电区域处,该充电区域是与图像载体Py~Pk中相对应的一个相对的区域。网状电极部件12具有:中心网部分12a;框架部分12b,其包围中心网部分12a;前侧被支撑部分12c,其形成在框架部分12b的前侧;以及后侧被支撑部分12d,其形成在框架部分12b的后侧。在前侧被支撑部分12c的前端与网状电极张紧弹簧7的电极爪7b相对应地形成有左右一对爪接合孔12c1。实施例1中的爪接合孔12c1还用作通电部分。在后侧被支撑部分12d中形成有将要安装到网状电极端支撑部分8e的安装孔12d1。因此,安装孔12d1固定到网状电极端支撑部分8e中,并且实施例1中的网状电极部件12安装到网状电极张紧弹簧7上。因此,网状电极部件在以预定张力被张紧的状态下由网状电极张紧弹簧7支撑。
网状电极部件12通过导电网状电极张紧弹簧7与保护电极1电连接。由网状电极部件12和保护电极1构成实施例1的相对电极部件(1+12)。在实施例1中,尽管根据诸如温度、湿度等环境对施加到相对电极部件(1+12)上的电压进行改变和控制,但是通常将大约-700~-800V的相对电极电压施加到该相对电极部件上。
参照图5,实施例1中的网状电极部件12由不锈钢构成,并且在该网状电极部件的与放电电极部件11相对的表面上形成有或涂布有厚度为0.05μm的由四面体非晶碳形成的表面层。在下文,将四面体非晶碳简写成ta-C。在网状电极部件12中,由ta-C形成的表面层(ta-C表面层)仅形成在中心网部分12a和框架部分12b的内表面,即与放电电极部件11相对的表面上。ta-C是半导电性的,并且具有大约108~1010Ω·cm的体积电阻率,其中体积电阻率取决于厚度。即,ta-C的电阻比导电体的电阻稍高。因此,没有将ta-C形成在网状电极部件12的整个表面上,而是将ta-C形成在由于放电产物而导致的问题比较显著的局部表面上。为了防止作为通电部分实例的爪接合孔12c1的各部分的电阻增大,没有将ta-C表面层形成在前侧被支撑部分12c上,其中通过该通电部分将电源供给网状电极部件12。
在该实施例中,ta-C表面层仅形成在与放电电极部件11相对的表面上。为了进一步抑制放电产物的附着和再放出,作为另一种选择,表面层可以形成在网状电极部件12的两个表面上。在该另一种替代方案中,形成在与放电电极部件11相对的表面上的ta-C表面层的厚度可以比形成在与感光鼓Py~Pk相对的表面上的ta-C表面层的厚度厚。即,在与放电电极部件11相对的表面上放电产物的量较大,容易发生由于放电而导致的所谓的溅蚀。因此,表面层的厚度必须等于或大于预定值。相反,在不与放电电极部件11相对的背面上,放电产物的量和由于溅蚀而导致的负担较小,因而可以减小厚度。因此,可以减少制造过程中用于形成表面层的时间和原材料的量,并且可以降低成本。在与放电电极部件相对的该表面和该背面上,即,ta-C表面层可以具有不同的厚度。
其中由碳原子构成的SP3结构作为主结构的ta-C薄膜以下述方式形成在网状电极部件12上:将碳原子、或碳原子和其他所需原子、或其他所需多种原子形成为等离子体,并且将离子化的原子附着到网状电极部件12的表面上,从而形成薄膜。从导电性和耐磨损性的观点来看,优选地,SP3结构的比例为大约40%~85%。例如,可以通过FCVA技术(即,过滤阴极真空电弧法)来执行形成该薄膜的处理。常规而言,FCVA技术在例如JP-A-2001-195717或JP-A-2005-173141中是公知的,在JP-A-2001-195717中,将耐磨损薄膜形成在磁盘而不是形成在充电装置上,在JP-A-2005-173141中,将耐磨损薄膜形成在显影辊的表面上。因此,这里省略其详细说明。
参照图3和图4,在保护电极1的外侧右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16可旋转地支撑在一对前后侧旋转轴支撑部分6a、8b之间。旋转轴16的后部贯通后侧旋转轴支撑部分8b并向后延伸。在后端部安装有未示出的齿轮,并且从未示出的电动机将旋转传递到该齿轮上。在旋转轴16的外周上形成有螺旋状螺纹16a。
电极清洁部件17容纳在保护电极1和网状电极部件12的内部。电极清洁部件17具有:清洁部件主体18;网状电极清洁器19,其固定支撑在清洁部件主体18上;以及放电电极清洁器21,其可移动地支撑在清洁部件主体18上。清洁部件主体18具有:上壁夹持部分18a,其通过供气口2a设置在上部并且具有夹持上壁2的形状;以及运动传递部分18b,其穿过网状电极部件12的右侧壁4和框架部分12之间的间隙向下延伸,并进一步围绕右侧壁4以延伸至旋转轴16。在运动传递部分18b的末端形成有螺纹配合部分18c,该螺纹配合部分18c与旋转轴16的螺纹16a螺纹配合。参照图4A和4B,在清洁部件主体18中,用于减小摩擦阻力的接触突出部18d形成在该清洁部件主体与上壁2之间。
网状电极清洁器19具有:框架夹持部分19a,其夹持网状电极部件12的框架部分12b;以及网状电极清洁部分19b,其与网状电极部件12的内表面接触。网状电极清洁部分19b由其中嵌入许多毛的清洁刷构成。在网状电极清洁部分19b的下方形成有向下突出的位置限制部分19c。
设置在位置限制部分19c下方的放电电极清洁器21具有:放电电极清洁器主体21a;以及放电电极清洁部分21b,其由放电电极清洁器主体21a支撑,并与放电电极部件11接触以对该放电电极部件进行清洁。在实施例1中的放电电极清洁器主体21a由布状材料构成。通过未示出的弹簧使得放电电极清洁器主体21a沿放电电极清洁部分21b被挤压在放电电极部件11上的方向受到推压。放电电极清洁器主体21a的位置由位置限制部分19c限制,并且放电电极清洁部分21b以预定力被挤压在放电电极部件11上。
因此,当旋转轴16正向或反向旋转时,运动传递部分18b向前或向后移动,电极清洁部件17在由上壁夹持部分18a和框架夹持部分19a引导的同时向前或向后移动。伴随着电极清洁部件17的运动,网状电极清洁部分19b和放电电极清洁部分21b对网状电极部件12和放电电极部件11进行清洁。实施例1构造为这样:即,每当打印5,000张纸张(即5kPV)之后,驱动电动机以自动地执行由电极清洁部件进行的清洁操作。
在实施例1中,在电极清洁部件17移动到图3所示的待机位置的状态下,后侧端部件8的放电清洁挤压解除部分8f进入放电电极清洁器主体21a和位置限制部分19c之间,以保持放电电极清洁部分21b与放电电极部件11分离的状态。当电极清洁部件17向前移动时,放电清洁挤压解除部分8f从放电电极清洁器主体21a和位置限制部分19c之间脱离。因此,在结束对放电电极部件11和网状电极部件12的清洁操作并且将要执行图像形成操作的情况下,当电极清洁部件移动到待机位置时,放电电极部件11被设定在预定位置处,从而可以进行稳定的放电,并且在清洁操作过程中,放电清洁挤压解除部分8f脱离,放电电极清洁部分21b被挤压在放电电极部件11上以执行清洁操作。
参照图2,在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设备U中,在充电装置CCy~CCk中的相应一个的上方设置有具有空气流出口31的第一空气流路D1,在显影装置GY~GK中的相应一个的上方设置有具有空气排出口32的第二空气流路D2。在图像形成设备U的内部设置有作为未示出的气体移送装置实例的鼓风机。从空气流出口31流出的空气经由供气口2a穿过充电装置CCy~CCk的内部,然后流入空气排出口32以由净化器即所谓的过滤器进行净化,并被排出至外部。在实施例1中,为了可以有效地对充电装置CCy~CCk内的空气进行置换,将供气口2a形成在左侧,即远离空气排出口32的一侧。在供气口2a形成在右侧的情况下,充电装置CCy~CCk内部左侧的空气会滞留并难于被置换。相反,在供气口形成在左侧的情况下,可以实现有效的空气置换。
(实施例1的功能)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设备U中,当向放电电极部件11和相对电极部件(1+12)施加电压以产生电位差时,产生放电并且感光鼓Py~Pk的表面被充电。在实施例1中,由网状电极部件12将电荷均匀地施加到感光鼓Py~Pk上,从而使得感光鼓均匀地带电。
在充电装置CCy~CCk的放电处理过程中,在充电装置CCy~CCk内产生诸如臭氧O3和氮氧化物NOx等放电产物。放电产物附着在保护电极1和网状电极部件12上或与网状电极部件12反应而产生金属氧化物即所谓的锈。当发生氧化物附着或产生锈时,由于氧化物是绝缘物,因而存在发生充电异常的可能性。特别地,当在网状电极部件12中产生锈时,会降低均匀化充电的能力。相反,在实施例1中,具有耐氧化性且反应性低的ta-C表面层可以减少在网状电极部件12中产生锈。此时,当空气从供气口2a供给到充电装置CCy~CCk以置换内部的空气时,在充电装置CCy~CCk内的放电产物和附着在网状电极部件12上且不与该网状电极部件反应的放电产物与空气一起被排出。
(试验例)
在下文,将对基于实施例1的构造而执行的试验的结果进行说明。
(试验1)
在试验1中,对于没有设置ta-C表面层的常规实例,检查是否发生由于副扫描方向上的充电不良而导致的条纹状图像缺陷。
首先,对于没有设置ta-C表面层的常规实例,使用由Fuji XeroxCO.,Ltd.制造的DC5000进行打印半色调图像的试验。在比较例1中,仅在温度为21℃、湿度为10%RH的中温低湿环境下进行试验。在比较例2、3和4中,使用相同的装置并改变时间和场所而在各种环境下进行试验。比较例2~4的试验环境是:温度为28℃、湿度为85%RH的高温高湿环境(下文称为“A Zone”)、温度为22℃、湿度为55%RH的中温中湿环境(下文称为“B Zone”)、温度为10℃、湿度为15%RH的低温低湿环境(下文称为“C Zone”)以及温度为21℃、湿度为10%RH的中温低湿环境(下文称为“J Zone”)。即,可以认为,进行比较例1~4的试验以增加各环境下的试验数据的数量。
作为比较例5,进行这样的试验:即,在J Zone下进行打印,当图像缺陷的程度即等级变为2.5时将环境改变为C Zone,并且检查由环境改变而引起的等级变化。
在比较例1~5中,在图像中出现白色条纹,即,通过目测检查条纹状图像缺陷,以便评定等级。在未观察到这种缺陷的情况下,即,图像质量未劣化的情况下,评定为等级0。随着白色条纹越显著,即,随着图像质量越差,设定更高的等级。该评定是以0.5的步长进行的。当等级为2.0或更小时,图像质量确定为可接受的,并且当等级为2.5或更大时,图像质量确定为不可接受的。在将充电装置的寿命设定为200kPV作为临时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试验。图6A和6B示出了试验结果。
图6A和6B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试验1的试验结果。图6A是比较例1~4的试验结果的视图,在该图6A中,横坐标表示打印纸张数量,纵坐标表示白色条纹等级,图6B是比较例5的试验结果的视图,在该图6B中,横坐标表示打印纸张数量,纵坐标表示白色条纹等级。
参照图6A,根据比较例1~4的结果,可以确认:在没有设置ta-C表面层的常规技术中,在A Zone、B Zone和C Zone下没有产生白色条纹的图像缺陷,但是在J Zone下,产生白色条纹的图像缺陷,并且随着打印纸张数量的增加而等级变差。在这种情况下,测量感光鼓Py~Pk中产生白色条纹的部分的表面电位(带电电位)VH,并且可以确认:该表面电位比没有产生白色条纹的部分的表面电位高20~30V。可以推定这是由下述现象而引起的:在放电过程中,由于放电产物等导致的氧化或包含在显影剂中的外添剂的附着而使得网状电极部件12的表面绝缘化,并且在与绝缘化的部位相对应位置处,表面电位VH上升。
根据比较例5的结果,应当注意,当仅使用J Zone时,打印100kPV即100,000张纸张是不可接受的,并且可以确认:即使当发生白色条纹的图像缺陷之后将环境改变为C Zone时,既没有观察到改善也没有观察到恶化。从图6A示出的比较例4的结果看出,在将环境从J Zone改变为A Zone或B Zone的情况下,没有产生白色条纹,即在改变为A Zone或B Zone之后获得的等级为0。由上述可知,可以确认:特别是在J Zone下容易发生白色条纹的图像缺陷。
图7是示出试验2的试验结果。
(试验2)
在试验2中,进行下述试验:即,根据上述试验1的结果,研究改善白色条纹的方法。在比较例6~11和下述试验例1中,以与上述试验1相同的方式,使用由Fuji Xerox Co.,Ltd.制造的DC5000进行打印半色调图像的试验。
在比较例6中,由电极清洁部件17进行清洁的间隔被设定为从5kPV到3kPV,以便频繁地对电极部件1、11和12进行清洁。然而,在J Zone下120kPV的时刻,等级为2.5,并且与比较例1~5相比没有观察到改善效果。
在比较例7中,将清洁刷即网状电极清洁部分19b的刷咬入网状电极部件12的咬入量增加0.5mm,以便提高清洁性能。然而,在50kPV的时刻,等级为2.0~2.5,并且与比较例1~5相比没有观察到改善效果。
在比较例8中,除清洁刷之外,还将研磨片添加到网状电极清洁部分19b上以便提高清洁性能。然而,在50kPV的时刻,等级为2.0~2.5,并且与比较例1~5相比没有观察到改善效果。
在比较例9中,没有改变从空气流出口31供给的空气量,而将通过空气排出口32排出的空气量设定为当前量的1/2。然而,在100kPV的时刻,等级为2.5,并且与比较例1~5相比没有观察到改善效果。
在比较例10中,将密封部件设置在显影装置GY~GK的上游侧以防止显影剂从显影装置GY~GK流出。然而,在50kPV的时刻,等级为2.0,并且与比较例1~5相比没有观察到改善效果。然而,在比较例10中,仅仅改善了后侧的等级,但是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即,在前后方向即扫描方向上的图像浓度差变大。
在比较例11中,改变第一空气流路D1的形状以减小沿前后方向的空气流速的离差(dispersion),即,将先前的最小值为0.04m/s、最大值为0.6m/s的离差减小为最小值为0.33m/s、最大值为0.68m/s的离差。然而,在50kPV的时刻,等级为1.5,并且与比较例1~5相比稍有改善。在比较例11中,仅仅在后侧等级变差,在中央侧等级得到改善。
在试验例1中,ta-C表面层形成在网状电极部件12的在放电电极部件11侧的表面上,从而提高防锈性能。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当在J Zone下进行206kPV的打印时,等级也为0~0.5,并且与比较例1~5相比可以观察到大的改善效果。
(试验3)
在试验3中,进行用于研究形成在网状电极部件12表面上的ta-C表面层的厚度的合适值的试验。对下述参数进行试验:ta-C的厚度、施加到放电电极部件11上的电流值以及感光鼓Py~Pk表面的带电电位VH之间的关系;在每5kPV下表面层对于电极清洁部件17进行的摩擦具有的机械强度;以及在使用上述DC5000且在J Zone下打印半色调图像的情况下白色条纹的发生。在试验例2中,将层厚设定为
Figure A20081000614800241
在试验例3中,将层厚设定为
Figure A20081000614800242
在试验例4中,将层厚设定为
Figure A20081000614800243
在试验例5中,将层厚设定为
Figure A20081000614800244
图8A示出了试验结果。对于施加到放电电极部件11上的电流值与感光鼓Py~Pk表面的带电电位VH之间的关系,除了试验例2~5之外,作为试验例6,对下述构造进行试验:即,在网状电极部件12的两个表面上形成厚度为
Figure A20081000614800245
的ta-C表面层。图8B示出了试验结果。
图8是示出试验3的试验结果的视图,其中图8A示出了试验结果的列表,图8B是示出电气特性的试验结果的视图。
参照图8A,根据试验例2~4的试验结果,可以确认下述事项。当具有比导电体大的体积电阻率的ta-C的膜厚为100~时,可以使得感光鼓Py~Pk表面的带电电位VH近似等于其中没有形成ta-C表面层的比较例1的带电电位。其他部件可以直接并入而无须进行设计改变等。而且,可以确认:由于网状电极清洁部分19b而使得表面层对于摩擦的机械强度高,与金镀层等的情况相比,没有产生表面层的剥离、破损等。此外,可以确认:在J Zone下,即使当进行200kPV(与产品寿命相等)或更多的操作时也不会发生白色条纹。在试验例4中,省略了使用实际装置的试验。
参照图8A和8B,在试验例5中,可以确认:由于ta-C的层厚过厚而使电阻大,并且感光鼓Py~Pk表面的带电电位VH低约10V。然而,关于机械强度和白色条纹的发生没有问题。在试验例5中,即,可以确认:通过控制电源电路E以使带电电位VH比常规情况高10V,可以防止发生白色条纹。
参照图8A和8B,在试验例6中,可以确认:获得与试验例2~4类似的电气特性。放电产物容易附着在放电电极部件11侧的表面上。因此,即使当ta-C层形成在两个表面上时,由于网状电极清洁部分19b设置在上表面侧,因而机械特性也与试验例3的结果相同。此外,在使用实际装置的情况下,可以获得相同的结果。
(实施例2)
接下来,将对本发明的实施例2进行说明。在实施例2的说明中,与实施例1相对应的部件由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因而省略对它们的详细说明。
除下述点之外实施例2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构造。
除下述情况之外实施例2中的各充电装置CCy~CCk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构造,所述情况是:ta-C表面层除形成在网状电极部件12上之外还形成在保护电极1的内表面上。
(实施例2的作用)
图9是示出感光部件的电阻降低的原理的视图,其中图9A是示出放电开始状态的视图,图9B是示出放电继续中的状态的视图;图9C是示出放电结束后放出氮氧化物的状态的视图,以及图9D是示出感光部件的电阻已降低的状态的视图。
参照图9,在没有形成ta-C表面层的常规充电装置01的保护电极02中,如图9A所示,由放电电极03的放电产生臭氧O3和诸如NO、NO3等氮氧化物。在这些气体中,O3和NO容易彼此反应而变为NO2或NO3,因而难以被检测到。参照图9B,在放电过程中,即在图像形成操作中产生的NO、NO2和NO3附着在保护电极02和网状电极部件04上,并且当浓度上升时变为固体的N2O5附着在这些电极部件上。当变为N2O5时,由于在图像形成操作中NO2和NO3的浓度高,因而N2O5难以变回NO2或NO3
参照图9C,当结束图像形成操作时,NO2和NO3的浓度随着气体的扩散而下降。NO2和NO3的浓度下降时,N2O5变回NO2或NO3并再放出到充电装置01内。该放出的气体具有高氧化性并与感光鼓05的相对表面发生反应,这样使得与充电装置01相对的表面的电阻沿轴向,即沿着主扫描方向以带状的方式降低或劣化。如图9D所示,当感光鼓05的电阻沿着主扫描方向以带状的方式降低时,发生图像流失即所谓的缺失(deletion),由此便产生图像缺陷。
相反,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实施例2的图像形成设备U中,所附着或吸附的放电产物通过ta-C而容易被分离,因而大部分放电产物随着气流而被放出并排出。即使当放电产物附着到形成于保护电极1的内表面的ta-C表面层上时,也可以减少锈的形成。该装置可以获得与实施例1相同的效果。
(试验4)
在试验4中,测量在形成ta-C表面层的情况下和没有形成表面层的情况下所放出的气体的变化。
在该试验中,放电产物首先蓄积在充电装置上,然后将该充电装置安装在实际装置中,并且测量氮氧化物的浓度。用于将放电产物蓄积在充电装置上的条件设定如下。将充电装置放置于两端均敞开的圆筒形玻璃管中。从该玻璃管的一端以1升/分的速度导入干燥空气,并从玻璃管的另一端排出。在温度为24℃、湿度为3%RH的条件下,在-400μA的放电条件下连续进行20小时的放电。在用于蓄积放电产物的条件下放电产物蓄积在充电装置上之后,以通常布置状态将充电装置安装在放置于J Zone环境下的实际装置内。将用于测量氮氧化物的管安装在该充电装置上,接着以150毫升的速度吸入空气,并且通过由SHIMADZU CORPORATION制造的CLAD-1000测量从充电装置放出的氮氧化物。图10示出了测量结果。
图10是示出实施例2中试验4的试验结果的视图。图10A是示出试验例7的试验结果的视图,在该图10A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浓度,以及图10B是示出比较例12的试验结果的视图,在该图10B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浓度。
如图10A所示,在试验例7中,NO和NO2的浓度在放电过程中上升。然而,由于空气被快速排出,因而即使当放电结束后随时间流逝时,浓度也没有上升。结果,可以减少从保护电极1再放出的氮氧化物,并且可以减少感光鼓Py~Pk的电阻的降低。相反,如图10B所示,在比较例12中,可以确认:随着时间的推移,氮氧化物从保护电极1放出而使NO的浓度上升,由此使得感光鼓Py~Pk的电阻容易降低。
(变型例)
尽管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本发明的精神范围之内允许作出多种变型。下面将举例说明本发明的变型例(H01)至(H09)。
(H01)在各实施例中,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作为图像形成设备实例的复印机,也可以应用于诸如打印机或传真装置等的图像形成设备。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彩色图像形成设备,也可以应用于单色图像形成设备。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串联式图像形成设备,也可以应用于旋转式图像形成设备。
(H02)在各实施例中,举例说明了放电电极部件11为单丝状部件的情况。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可以采用具有双丝状放电电极部件等的构造。
(H03)在实施例2中,可以省略网状电极部件12。
(H04)在各实施例中,在用作图像载体的感光鼓Py~Pk的表面由具有对由于氮氧化物而导致的电阻减小耐受性高的材料构成的情况下,优选的是采用实施例1的构造,并且,在感光鼓的表面由具有对电阻减小耐受性低的材料构成的情况下,优选的是采用实施例2的构造。作为另一种选择,在感光鼓的表面由具有高耐受性的材料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实施例2的构造。
(H05)在各实施例中,举例说明了作为放电器实例的充电装置。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本发明也可以使用作为放电器实例的除电器、辅助充电装置等。
(H06)在各实施例中,空气流路的构造并不局限于各实施例的上述构造,也可以具有任意的流路构造。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流路来改变供气口2a的位置。在待机状态下,可以增加供气和排气的流量。
(H07)在各实施例中,充电装置CCy~CCk构造为这样:即,该充电装置可安装在图像形成设备U上和可从图像形成设备U上拆卸下来,以用作图像载体单元。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充电装置也可以固定地支撑在图像形成设备U上。
(H08)在各实施例中,电极清洁部件17的构造并不局限于在各实施例中举例说明的构造,也可以根据设计等而具有任意构造。例如,可以采用其中使用者打开内部并手动操作操作部分以清洁电极部件1、11和12的构造,以代替自动地进行清洁操作的构造。刷或布的构造可以改变为可进行清洁操作的任意构造,诸如海绵等。与保护电极1的内周面接触的清洁部分可以设置成使得保护电极1也可被清洁,或者清洁部分可以设置在框架夹持部分19a之间以形成网状电极部件12的两个表面可被清洁的构造。
(H09)在各实施例中,举例说明了仅由ta-C构成的表面层。表面层的构造也可以根据使用条件和目的而进行适当地改变。就充电装置的构造而言,例如,通电部分也可以用作电极,或者以与相对电极端子3a相似的方式被施加电压的通电部分可以设置在网状电极部件中,或者该充电装置可以小型化到使相对电极的电阻产生影响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降低电阻,尽管耐氧化性受到某些程度的削弱,但是通过使SP3的比例降低,并掺杂(添加)N2、Cr、Ti等以调节导电性和耐氧化性,以便形成其中由碳原子构成的SP3结构用作主结构的ta-C薄膜,或者由DLC(类金刚石碳)形成薄膜。此外,也可以根据设计等适当地改变SP3结构的比例、薄膜的厚度以及在表面和背面中之一或两者上形成薄膜的构造。
以上提供了对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说明,其目的在于举例和说明。这并不意味上述实施例为穷举的或将本发明局限于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很多变型和变更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说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旨在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以及适用于预期的特定应用的各种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放电器,包括:
放电电极部件,其设置成与被充电部件相对;
相对电极部件,其设置成与所述放电电极部件相对;以及
电源电路,其施加用于在所述放电电极部件和所述相对电极部件之间产生放电的放电电压,其中,
在所述相对电极部件的表面上形成有由覆盖材料形成的覆盖层,并且
所述覆盖材料包含碳原子、或碳原子和其他原子、或其他多种原子作为主成分,并且具有由碳原子构成的SP3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器,其中,
所述覆盖层仅形成在与所述放电电极部件相对的一侧的第一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器,其中,
所述覆盖层形成在与所述放电电极部件相对的一侧的第一表面以及与所述被充电部件相对的第二表面上,并且
形成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覆盖材料的厚度比形成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覆盖材料的厚度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器,其中,
所述相对电极部件包括:
包围电极部件,其在所述被充电部件侧敞开,并且包围所述放电电极部件的外围;以及
网状电极部件,其与所述包围电极部件的在所述被充电部件侧的开口部分相对应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器,其中,
所述放电器包括气体移送装置,所述气体移送装置沿着穿过所述相对电极部件内部的气体流路移送气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器,其中,
所述放电器包括电极清洁部件,所述电极清洁部件对所述相对电极部件的表面进行清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器,其中,
所述相对电极部件包括电压施加到其上的通电部分,
所述覆盖材料还包含氮原子、铬原子和钛原子中至少之一。
8.一种图像载体单元,包括:
图像载体,其在表面承载图像的同时旋转,并且用作被充电部件;以及
充电装置,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器。
9.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图像载体,其在表面承载图像的同时旋转,并且用作被充电部件;
充电装置,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器;
潜像形成装置,其在由所述充电装置充电的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上形成潜像;
显影装置,其将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上形成的潜像显影为可见图像;以及
转印装置,其将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上的可见图像转印到介质上。
10.一种放电器,包括:
放电电极部件,其设置成与被充电部件相对;
相对电极部件,其设置成与所述放电电极部件相对;
电源电路,其施加用于在所述放电电极部件和所述相对电极部件之间产生放电的放电电压;以及
通电部分,其通过由所述电源电路施加的放电电压而通电,其中,
在所述相对电极部件的表面上形成有由覆盖材料形成的覆盖层,
所述覆盖材料包含碳原子、或碳原子和其他原子、或其他多种原子作为主成分,并且具有由碳原子构成的SP3结构,并且
所述通电部分没有被所述覆盖材料覆盖。
CN200810006148.0A 2007-03-16 2008-02-15 放电器、图像载体单元及图像形成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664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69409 2007-03-16
JP2007069409A JP5092474B2 (ja) 2007-03-16 2007-03-16 放電器、像保持体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66433A true CN101266433A (zh) 2008-09-17
CN101266433B CN101266433B (zh) 2011-11-30

Family

ID=39762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0614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66433B (zh) 2007-03-16 2008-02-15 放电器、图像载体单元及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835667B2 (zh)
JP (1) JP5092474B2 (zh)
CN (1) CN101266433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76806A (zh) * 2009-04-28 2010-11-03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图像承载单元以及装有图像承载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2654738A (zh) * 2011-03-04 2012-09-0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充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3105760A (zh) * 2011-11-14 2013-05-1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充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6839124A (zh) * 2017-03-30 2017-06-13 谢红卫 单向等离子静电净化新风机及运行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14198B2 (ja) * 2008-04-23 2014-0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コロナ帯電器及び電子写真装置
JP5515534B2 (ja) * 2009-09-08 2014-06-1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帯電器、画像形成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0062B2 (ja) * 2009-09-16 2014-03-1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4871984B2 (ja) * 2009-10-01 2012-02-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帯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KR20110074240A (ko) * 2009-12-24 2011-06-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대전장치 및 이를 갖춘 화상형성장치
JP5652018B2 (ja) * 2010-06-24 2015-01-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清掃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59785B2 (ja) 2010-12-27 2015-01-2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放電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82752B2 (ja) * 2011-03-07 2015-09-2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清掃装置、帯電ユニット、像保持体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787787B2 (en) * 2011-08-29 2014-07-2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discharging ozone from charger
JP5919813B2 (ja) * 2011-12-27 2016-05-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39229B2 (ja) * 2012-04-27 2016-12-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帯電装置
JP6039228B2 (ja) 2012-04-27 2016-12-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帯電装置
JP6945991B2 (ja) 2016-11-18 2021-10-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08070A (ja) * 1987-02-25 1988-08-29 Fuji Xerox Co Ltd コロナ放電装置
JPH0594078A (ja) * 1991-10-01 1993-04-16 Minolta Camera Co Ltd 帯電装置
US5257073A (en) * 1992-07-01 1993-10-26 Xerox Corporation Corona generating device
US5485255A (en) * 1994-08-31 1996-01-16 Eastman Kodak Company Automatic cleaning mechanism for a corona charger using cleaning pad
JPH1124373A (ja) * 1997-07-01 1999-01-29 Toshiba Corp スコロトロン帯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058225A (ja) * 1998-08-05 2000-02-25 Sharp Corp コロナ放電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機器
KR100338761B1 (ko) * 1999-10-02 2002-05-30 윤종용 습식 전자사진방식 인쇄기의 내부 공기 정화장치
JP4653329B2 (ja) 2001-03-13 2011-03-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放電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51195A (ja) * 2001-05-25 2002-12-04 Ricoh Co Ltd 帯電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4192591B2 (ja) * 2002-12-20 2008-12-1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27470A (ja) * 2004-02-12 2005-08-25 Canon Inc 電子写真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5167573B2 (ja) * 2005-03-25 2013-03-2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帯電部材、クリーニング部材、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R2883925B1 (fr) * 2005-04-05 2007-05-11 Inst Francais Du Petrole Composant balaye par des gaz d'echappement, notamment composant d'un groupe moteur, et procede pour revetir un tel composant
JP4621565B2 (ja) * 2005-09-02 2011-01-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荷付与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877749B2 (ja) * 2005-04-19 2012-02-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帯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76806A (zh) * 2009-04-28 2010-11-03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图像承载单元以及装有图像承载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1876806B (zh) * 2009-04-28 2013-03-27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承载单元以及装有图像承载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2654738A (zh) * 2011-03-04 2012-09-0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充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2654738B (zh) * 2011-03-04 2016-02-24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充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3105760A (zh) * 2011-11-14 2013-05-1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充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6839124A (zh) * 2017-03-30 2017-06-13 谢红卫 单向等离子静电净化新风机及运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80226334A1 (en) 2008-09-18
JP5092474B2 (ja) 2012-12-05
CN101266433B (zh) 2011-11-30
JP2008233254A (ja) 2008-10-02
US7835667B2 (en) 2010-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66433B (zh) 放电器、图像载体单元及图像形成设备
EP1980917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Grid Electrode And Process Cartridge Including Same
US7254359B2 (en) Transfer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100840595B1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US832616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998947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8010023B2 (en) Developing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14279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6215313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EP1494088B1 (en) Cleaning roller with specific brush filaments, used i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unit for cleaning a contact charger, related methods of removing deposit
US8682221B2 (en) Discharg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100281310B1 (ko) 접촉대전부재와 이를 구비한 화상형성유닛 및 전자사진식화상형성장치
JP4569627B2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9063975A (ja) 放電器、像保持体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538297B2 (en) Charging apparatus using charging tub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5476750B2 (ja)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9316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03999A (ja) 放電器、像保持体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2258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288289B2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25094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89976A (ja) スコロトロン帯電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149027A (ja) 放電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1594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6497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30

Termination date: 2018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