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54774A - 气囊装置的配设结构 - Google Patents

气囊装置的配设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54774A
CN101254774A CNA2008100825634A CN200810082563A CN101254774A CN 101254774 A CN101254774 A CN 101254774A CN A2008100825634 A CNA2008100825634 A CN A2008100825634A CN 200810082563 A CN200810082563 A CN 200810082563A CN 101254774 A CN101254774 A CN 1012547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iner parts
holding member
board
airba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08256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54774B (zh
Inventor
佐藤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05260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8213622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547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47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547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477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囊装置的配设结构,气囊装置(5)配设在车辆的车门(3)上,该气囊装置的配设结构包括:具有开放端(58)并且以折叠状态保持气囊(78)的保持部件(59)、和设于车门(3)的车室内侧的内衬部件(82),使内衬部件(82)覆盖开放端(58)地与保持部件(59)抵接并形成一体,从而形成气囊组件(128),将该气囊组件(128)安装在车门面板(13、14)上。根据本发明,能够容易地进行内衬部件的安装作业以及安装精度管理,并且能够防止安装内衬部件时产生变形。

Description

气囊装置的配设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置在车辆车门上的气囊装置的配设结构。
本申请基于2007年3月2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07-052603号及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07-052605号要求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中内容。
背景技术
有一种这样的车门装配型气囊装置,其在车辆发生冲撞时等使设于车门上的气囊沿着车窗的内表面展开以保护乘坐者。作为将这种气囊装置配设在车门上的配设结构,有的具有如下结构:在车门面板上以在该车门面板上形成向上方开口的开放端的方式固定托架,将气囊以折叠状态保持在这些车门面板与托架上,利用设于车门的车室内侧的内衬部件覆盖这些车门面板和托架的开放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结构中,由于在气囊展开时需要推开内衬部件来进行展开,所以为了容易展开而在内衬部件上形成脆弱且容易变形的铰链部,覆盖内衬部件开放端的部分以该铰链部为中心转动。或者,上述铰链部被形成在朝向上方配置的上表面形成部。此外,在朝向内衬部件的侧方配置的侧面形成部上设有从下方和侧方支承内衬部件的支承部。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7505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采用上述结构时,需要将托架安装到车门面板上之后,在它们之间配设气囊装置,然后在该状态下将内衬部件安装到大的车门面板上,因而存在着安装作业麻烦而且不容易管理安装精度的问题。此外,在将内衬部件安装到车门上时,如果误在脆弱的铰链部上施加力,则可能发生变形而产生褶皱等。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囊装置的配设结构,以便能够容易地进行内衬部件的安装作业及安装精度管理,并且能够防止内衬部件安装时产生变形。
此外,如上所述,在上表面形成部设置铰链部的结构中,气囊展开时以内衬部件的铰链部为中心转动的盖部狭小,从而有可能无法顺畅地进行气囊的展开。此外,在内衬部件的侧面形成部设有从下方支承内衬部件的支承部的结构中,在对上表面形成部施加了载荷的情况下,则即使在通常情况下也有可能在内衬部件上产生变形。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囊装置的配设结构,以便能够防止在通常情况下在对内衬部件的上表面形成部施加载荷时所产生的变形,并且能够在气囊展开时使内衬部件大幅开口从而顺畅地进行展开。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特征在于,配设在车辆(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车辆1)的车门(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测车门3)上的气囊装置(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气囊装置5)的配设结构中,包括:具有开放端(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开放端58)并且以折叠状态保持气囊(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气囊78)的保持部件(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保持部件59)、和设于上述车门的车室内侧的内衬部件(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上部内衬部件82),使上述内衬部件覆盖上述开放端地与上述保持部件抵接且形成一体,并安装在车门面板(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内面板13、内侧加强面板14)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将内衬部件以覆盖保持部件的开放端的方式与保持部件抵接并一体化、即组件化,并以组件化的状态安装在车门面板上。这样,由于组装了比较小的内衬部件和保持部件而组件化,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内衬部件的安装作业和安装精度管理。因此,能够降低作业成本,并且能够防止因安装精度不良所产生的例如异物从内衬末端部进入到内部。此外,由于使内衬部件与保持部件抵接而组件化,所以能够将内衬部件在利用保持部件加强的状态下安装到车门面板上。因此,由于能够在提高内衬部件的刚性使形状稳定的状态下安装到车门面板上,所以能够防止因安装时所产生的变形等引起的褶皱等。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发明中,上述内衬部件和上述保持部件具有接受来自于上方的载荷的上下方向抵接部(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上下方向抵接部123、124)。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由于在内衬部件和保持部件上设有接受来自于上方的载荷的上下方向抵接部,所以针对因来自于特别是上方的载荷所产生的变形,能够提高刚性,并且能够利用内衬部件与保持部件在上下方向的定位来提高安装精度。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或者第二方式的发明中,上述内衬部件和上述保持部件具有接受来自于侧方的载荷的侧方抵接部(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侧方抵接部126、127)。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由于在内衬部件和保持部件上设有接受来自于侧方的载荷的侧方抵接部,所以针对因来自于特别是侧方的载荷所产生的变形,能够提高刚性,并且能够利用内衬部件与保持部件的横向定位来提高安装精度。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的任一个发明中,利用密封部件(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内侧挡风条47)覆盖上述内衬部件的上表面部的一端,并且利用上述保持部件和车门面板夹持上述内衬部件和上述密封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由于利用保持部件和车门面板夹持内衬部件和密封部件,所以能够防止在密封部件和内衬部件之间产生间隙。因此,能够防止异物进入并且能够提高外观性。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的任一方式的发明中,在上述保持部件的上述开放端的相反侧具有结合上述内衬部件的结合部(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结合部131)。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由于在保持部件的开放端的相反侧设有结合内衬部件的结合部,所以能够通过结合部可靠地将内衬部件和保持部件一体化,并且能够将内衬部件结合到保持部件上而不会对气囊的展开方向产生影响。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五方式的任一方式的发明中,具有副内衬部件(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内衬主体部件81),该副内衬部件被配置得将上述内衬部件夹入到该副内衬部件与上述保持部件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由于设有副内衬部件,该副内衬部件被配置得将内衬部件夹入到该副内衬部件与保持部件之间,所以也能够进行副内衬部件的定位。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特征在于,配设在车辆(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车辆1)的车门(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车门3)上的气囊装置(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气囊装置5)的配设结构中,包括:将气囊(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气囊78)以折叠状态保持的保持部件(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保持部件59)、和内衬部件(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上部内衬部件82),该内衬部件覆盖着该保持部件地设于上述车门的车室内侧,并具有朝向上方配置的上表面形成部(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上表面形成部118)和朝向侧方配置的侧面形成部(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上侧中间板部102),在上述保持部件和上述内衬部件之间设有从下方支承上述内衬部件的上述上表面形成部的下方支承部(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上下方向抵接部123、124),在上述内衬部件的上述侧面形成部上设有铰链部(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铰链部120)。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由于在保持部件和内衬部件之间设有从下方支承内衬部件的朝向上方配置的上表面形成部的下方支承部,所以能够防止通常情况下当在内衬部件的上表面形成部施加载荷时产生变形。此外,由于在内衬部件的朝向侧方配置的侧面形成部上设有铰链部,所以能够在气囊展开时使内衬部件大幅开口,以便气囊顺畅地展开。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七方式的发明中,在上述保持部件和上述内衬部件之间,具有从侧方支承上述侧面形成部的侧方支承部(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侧方抵接部126、127)。
根据本发明第八方式,由于在保持部件和内衬部件之间具有从侧方支承侧面形成部的侧方支承部,所以能够防止通常情况下当在内衬部件的侧面形成部施加载荷时产生变形。
本发明的第九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七或第八方式的方案中,上述侧方支承部设于上述内衬部件上,并且在上述侧方支承部的端部附近配置上述铰链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式,由于侧方支承部设于内衬部件上,并且铰链部配置在上述侧方支承部的端部附近,所以利用刚性比较高的侧方支承部和刚性比较低的铰链部之间的刚性差,能够使铰链部的变形位置稳定化,并且能够在利用侧方支承部稳定地支承内衬部件的状态下,使内衬部件的盖部以铰链部为中心良好地转动。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配设结构的车辆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配设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应用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配设结构的车门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配设结构的内侧挡风条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配设结构进行说明。
图1示出了四轮车辆1,该车辆1是车顶可开闭或者可拆装的敞蓬型,在设于其车身2的侧部的车门3上配设有气囊装置5。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以车门3关闭的状态进行说明。
图2详细地示出了上述车门3的上部截面,如图2所示,车门3具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在车室外侧而构成车室外侧的外观面的金属制的外面板11、用于对外面板11的上部进行加强的金属制的外侧加强面板12、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设在外面板11的车室内侧的金属制的内面板(车门面板)13、用于对内面板13的上部进行加强的金属制的内侧加强面板(车门面板)14。另外,车门3具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设在外面板11及外侧加强面板12与内面板13及内侧加强面板14之间并且从他们之间向上方延伸的可升降的车窗玻璃16、覆盖内面板13的车室内侧而构成车室内侧的外观面的车门内衬17。
在这里,外面板11、外侧加强面板12、内面板13、内侧加强面板14和车门内衬17的上侧为车窗19,利用构成车窗19的一部分的车窗玻璃16的升降对车窗19进行关闭。金属制的外面板11、外侧加强面板12、内面板13及内侧加强面板14是车门3的高刚性部,并构成车身2的一部分。
外面板11构成车室外侧的外观面,并且在该外面板11的车室内侧接合着上述外侧加强面板12。而且,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地安装着对与车窗玻璃16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的外侧挡风条24,该外侧挡风条24将所述外面板11和外侧加强面板12的上部彼此连接。在这里,外侧挡风条24用上下多个密封舌片25和它们下侧的大致方棒状的密封部件26与车窗玻璃16接触以进行密封。
内面板13的上部具有:配设在车室内侧的内侧板部30、从内侧板部30的上缘部向车室外侧延伸的阶梯板部31、从阶梯板部3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缘部以向车室内侧倾斜一些的方式向上方延伸的中间板部32、从中间板部32的上缘部向车室外侧延伸的阶梯板部33、从阶梯板部33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缘部以向车室内侧倾斜一些的方式向上方延伸的上板部34,在该内面板13的上部的车室外侧接合着上述内侧加强面板14。
内侧加强面板14具有:与内面板13的内侧板部30的车室外侧接合的内侧板部37、从内侧板部37的上缘部向车室外侧延伸的阶梯板部38、从阶梯板部38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缘部以向车室内侧倾斜一些的方式向上方延伸的中间板部39、从中间板部39的上缘部向车室外侧延伸的阶梯板部40、从阶梯板部4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缘部以向车室内侧倾斜一些的方式向上方延伸并且与内面板13的上板部34的车室外侧接合的上板部41。这样,内面板13与内侧加强面板14形成闭合截面结构。
在这里,在相互接合的内面板13的内侧板部30和内侧加强面板14的内侧板部37上,为了插入安装用的螺栓43而在车辆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在车宽度方向贯穿的安装孔44(图2中仅示出了一处),将焊接螺母45与这些安装孔44对准位置地固定在内侧加强面板14的内侧板部37的车室外侧。
而且,在内面板13的上板部34与内侧加强面板14的上板部41的接合部分安装有夹持这些上板部34、41的、用于密封与车窗玻璃16之间的间隙的内侧挡风条(密封部件)47。内侧挡风条47具有:配置在上板部34的车室内侧并且具有延伸到车室外侧的多个卡定舌片48的夹持片部49、配置在上板部41的车室外侧并且具有延伸到车室内侧的多个卡定舌片50的夹持片部51、使这些夹持片部49、51的上部彼此相连结的连结部52,利用夹持片部49、51夹持上板部34、41。此外,内侧挡风条47具有:从夹持片部51向车窗玻璃16的方向延伸并与车窗玻璃16接触的上下多个密封舌片53、和与连结部52形成大致同一平面并且向车室内侧延伸的抵接舌片54。
在内面板13的车室内侧设有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金属制的保持部件59,该保持部件59具有向上方开口的开放端58,在该保持部件59内收纳有气囊装置5。该保持部件59具有:与内面板13的内侧板部30的车室内侧接合的大致平板状的接合板部60、从该接合板部60的上缘部弯曲并且向车室内侧且向上方倾斜地延伸的内侧弯曲板部61、从内侧弯曲板部61的上缘部以向车室内侧倾斜一些的方式向上方延伸的平板状的内侧保持板部62、从接合板部60的上缘部向车室外侧延伸的平板状的底板部63、从该底板部63的上缘部弯曲并且向车室外侧且向上方倾斜地延伸的外侧弯曲板部64、从外侧弯曲板部64的上缘部以向车室内侧倾斜一些的方式向上方延伸的平板状的外侧保持板部65。而且,内侧保持板部62与外侧保持板部65相互大致平行,在由上述内侧保持板部62和外侧保持板部65、以及内侧弯曲板部61、外侧弯曲板部64和底板部63所围成的收纳空间66中配设气囊装置5。外侧保持板部65与内侧弯曲板部61的上端部之间形成收纳空间66的开放端58。另外,在外侧保持板部65的车室外侧粘贴着大致方柱状的缓冲部件67。
此外,在保持部件59中,在内侧保持板部62的上缘部形成有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突条部68,该突条部68向车室内侧突出,在外侧保持板部65的上缘部也形成有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突条部69,该突条部69向车室外侧突出。这样,内侧保持板部62和外侧保持板部65的上缘部的壁厚比其他部分厚。此外,在保持部件59的接合板部60的上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向车室内侧凹陷的形状的凹状部71(图2中仅示出一处),在这些凹状部71上分别形成有在车宽方向贯通的供铆钉72插入的安装孔73。而且,在接合板部60的下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在车宽方向贯通的安装孔74,上述装孔74供上述螺栓43插入(图2中仅示出一处),上述螺栓43用来安装到内面板13的内侧板部30和内侧加强面板14的内侧板部37上。
气囊装置5具有:以设于保持部件59的收纳空间66内的状态配置在下部的充气机77、从该充气机77向上侧依次重叠地折叠的气囊78。
车门内衬17具有:构成从其中间部到下部的部分且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内衬主体部件(副内衬部件)81、配置在该内衬主体部件81和内侧挡风条47之间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部内衬部件82。
内衬主体部件81的上部如下构成:利用软质内衬基材85覆盖比较硬的作为一体成形品的内衬芯部件84的车室内侧,并且利用表皮部件86覆盖内衬基材85的车室内侧及上侧。在这里,内衬主体部件81的上部具有:越向上侧越向车室内侧倾斜地延伸的平板状的中间板部87、从该中间板部87的上缘部以向车室外侧倾斜一些的方式向上方延伸的平板状的上板部88、从上板部88的上缘部向车室外侧突出的突出板部89。突出板部89形成下表面倾斜而成的端部细的锥状。
上部内衬部件82是由表皮部件95覆盖比较硬质的作为一体成形品的内衬芯部件94的车室内侧的规定范围和上侧而成的,该上部内衬部件82具有:与保持部件59的接合板部60接合的接合板部96、从接合板部96的上缘部弯曲并向车室内侧且向上侧延伸的下侧弯曲板部97。在这里,接合板部96和下侧弯曲板部97仅由内衬芯部件94形成。此外,在接合板部96上,在车辆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供铆钉72插入的在车宽方向贯通的安装孔99(图2中仅示出一处)。
上部内衬部件82包括:从下侧弯曲板部97的上缘部以向车室内侧倾斜一些的方式向上方延伸的平板状的下侧中间板部98、从下侧中间板部98的上缘部向车室内侧延伸的内侧延伸板部101、从内侧延伸板部101的内缘部以向车室外侧倾斜一些的方式向上方延伸的平板状的上侧中间板部(侧面形成部)102、从上侧中间板部102的上缘部弯曲并向上方且向车室外侧延伸的上侧弯曲板部103、从上侧弯曲板部103的外端缘部向车室外侧延伸的平板状的上板部104、从上板部104的车室外侧的外端缘部起相对于上板部104的上表面在下侧形成阶梯状并向车室外侧延伸的阶梯板部(上表面部)105、从阶梯板部105的车室外侧的外端缘部以向车室外侧倾斜一些的方式向下方突出的下方突出板部106。在这里,上述下侧中间板部98、内侧延伸板部101、上侧中间板部102、上侧弯曲板部103、上板部104、阶梯板部105和下方突出板部106由内衬芯部件94和表皮部件95形成。
而且,在上部内衬部件82中,在其内衬芯部件94上形成有从下侧弯曲板部97的上端位置向车室内侧突出的突出板部107,而且,在上侧中间板部102的中间规定位置形成有从车室外侧的面向车室内侧以V字形凹陷的槽108。
在这里,上部内衬部件82的上侧弯曲板部103和上板部104以及阶梯板部105构成朝向上方配置的上表面形成部118,与之相对,上侧中间板部102朝向侧方配置。此外,在上部内衬部件82中,形成于上侧中间板部102上的槽108的底部附近为脆弱部,该部分在气囊装置5展开时成为以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轴为中心弯曲的铰链部120。
而且,在内衬芯部件94中,在上侧弯曲板部103的车室外侧,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上侧加强板部(上下方向抵接部)122(图2中仅示出了一处)。在该上侧加强板部122中,其下侧的面与保持部件59的内侧保持板部62的上缘部的上表面抵接,上述上侧加强板部122和内侧保持板部62设置在上部内衬部件82和保持部件59上,成为接受来自于上方的载荷的上下方向抵接部(下方支承部)123。换言之,该上下方向抵接部123处于上述内衬部件82和保持部件59之间,以从下方支承上部内衬部件82的上表面形成部118。
此外,上部内衬部件82的阶梯板部105的下表面与保持部件59的外侧保持板部65的上端面抵接,上述外侧保持板部65和阶梯板部105也设置在上部内衬部件82和保持部件59上,成为接受来自于上方的载荷的上下方向抵接部(下方支承部)124。换言之,该上下方向抵接部124也处于上述内衬部件82和保持部件59之间,以从下方支承上部内衬部件82的上表面形成部118。
此外,在内衬芯部件94上,在车辆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下侧加强板部(侧方抵接部)125(图2中仅示出一处),上述下侧加强板部125从上侧中间板部102的槽108的附近的下侧位置形成到内侧延伸板部101,并与其正交(换言之,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该下侧加强板部125的车室外侧的面与保持部件59的内侧保持板部62的车室内侧的面抵接,上述下侧加强板部125和内侧保持板部62设置于上部内衬部件82和保持部件59上,成为接受来自于侧方的载荷的侧方抵接部(侧方支承部)126。换言之,该侧方抵接部126处于上部内衬部件82和保持部件59之间,以从侧方支承上部内衬部件82。铰链部120配置在设于上部内衬部件82上并构成该侧方抵接部126的下侧加强板部125的上端部附近。
此外,上部内衬部件82的上侧中间板部102中的与上侧加强板部122在下侧相邻的部位的车室外侧的面与保持部件59的内侧保持板部62的突条部68的车室内侧的面抵接,上述上侧中间板部102和突条部68也设置在上部内衬部件82和保持部件59上,成为接受来自于侧方的载荷的侧方抵接部(侧方支承部)127。换言之,该侧方抵接部127也处于上部内衬部件82和保持部件59之间,以从侧方支承上部内衬部件82。
而且,包括折叠状态的气囊78的气囊装置5被预先配设在保持部件59的收纳空间66内的适当位置上,而且,在该状态下,将上述上部内衬部件82以覆盖保持部件59的开放端58的方式罩在保持部件59上,然后在该状态下将铆钉72插入上部内衬部件82的安装孔99和保持部件59的安装孔73中并铆合该铆钉72,由此使上部内衬部件82和保持部件59一体化从而形成气囊组件128。
在这样组件化的状态下,上部内衬部件82的下方突出板部106的车室内侧的面与保持部件59的外侧保持板部65的突条部69的车室外侧的面抵接,阶梯板部105的下表面与外侧保持板部65的上端面抵接。此外,上侧加强板部122的下表面与保持部件59的内侧保持板部62的上端面抵接,比上侧中间板部102的铰链部120靠上侧且处于上侧加强板部122附近的下侧的车室外侧的面与保持部件59的内侧保持板部62的突条部68的车室内侧的面抵接。此外,下侧加强板部125的车室外侧的面及与之连续地形成同一个面的下侧中间板部98的车室外侧的面与保持部件59的内侧保持板部62的车室内侧的面抵接。此外,下侧弯曲板部97的向车室外侧且向上侧倾斜的弯曲面与保持部件59的内侧弯曲板部61的向车室内侧且向下侧倾斜的弯曲面抵接。当然,接合板部96也与接合板部60抵接。此外,在保持部件59的开放端58的相反侧设有结合部131,该结合部131包括:结合上部内衬部件82的铆钉72、安装孔73、99、接合板部60、96。另外,铆钉72被铆合,使得通过铆合所形成的凹状部71侧的铆合形成部130收纳在凹状部71内。
接着,通过从车室内侧插通所述安装孔74、和内面板12及内侧加强面板14的安装孔44的螺栓43与焊接螺母45螺纹接合,从而将上述那样预先制作准备的气囊组件128安装到内面板13的车室内侧。在该状态下,气囊组件128的保持部件59的接合板部60与内面板13的内侧板部30抵接,设于保持部件59的外侧保持板部65上的缓冲部件67与内面板13的中间板部32抵接。
这样,在气囊组件128安装到内面板13上的状态下,将内衬主体部件81安装到内面板13上。此时,将内衬主体部件81的突出板部89嵌合在气囊组件128的内侧延伸板部101与突出板部107之间。其结果是,内衬主体部件81被配置得将上部内衬部件82夹入到该内衬主体部件81与保持部件59之间。通过这样将内衬主体部件81的突出板部89嵌合到气囊组件128中,保证了它们的可靠对准。
此外,在气囊组件128安装到内面板13上的状态下,用夹持片部49和夹持片部51夹持上板部34、41来安装内侧挡风条47。这样,上下多个密封舌片53从夹持片部51向车窗玻璃16的方向延伸并且与车窗玻璃16接触,向车室内侧延伸的抵接舌片54与气囊组件128的上部内衬部件82的阶梯板部105的上表面部抵接并将其覆盖。这样,内侧挡风条47的多个密封舌片48将夹持片部49推靠在气囊组件128的上部内衬部件82的下方突出板部106上,从而通过保持部件59和内面板13夹入上部内衬部件82和内侧挡风条47。而且,利用内侧挡风条47的抵接舌片54覆盖上部内衬部件82的上表面形成部118的车室外侧的一端,并且吸收上部内衬部件82的下方突出板部106与内面板13的上板部34之间的间隙的偏差,从而良好地堵塞该间隙。
关于上述气囊装置5,当在车辆碰撞时具备了例如检测到规定以上的加速度等展开条件时,充气机77被触发,折叠的气囊78通过充气机77所产生的气体而膨胀。于是,气囊78由于向上侧依次重叠地折叠,并且两侧由保持部件59的内侧保持板部62和外侧保持板部65夹持,所以在内侧保持板部62和外侧保持板部65的引导下从开放端58如图2的双点划线所示地向上方膨出。此时,气囊78以下述方式展开:该气囊78推压上部内衬部件82的上表面形成部118,使上侧的盖部133从上部内衬部件82的铰链部120以车辆前后的撕裂线断开并以铰链部120为中心向车室内侧转动,从而气囊78如图3的双点划线所示,从车窗19的下侧沿着车窗玻璃16的内表面向上方延伸。
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使上部内衬部件82以覆盖保持部件59的开放端58的方式与保持部件59抵接并一体化、即组件化,并以组件化的状态安装到内面板13和内侧加强面板14上。这样,由于组装了比较小的上部内衬部件82和保持部件59而组件化,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上部内衬部件82的安装作业以及安装精度管理。因此,能够降低作业成本,而且能够防止因安装精度不良所导致的例如异物从上部内衬部件82的末端部进入到内部中。此外,由于使上部内衬部件82与保持部件59抵接而组件化,所以能够将上部内衬部件82在利用保持部件59加强的状态下安装到内面板13和内侧加强面板14上。因此,由于能够在提高上部内衬部件82的刚性使形状稳定的状态下,安装到内面板13和内侧加强面板14上,所以能够防止因安装时所产生的变形等引起的褶皱等。
此外,在上部内衬部件82和保持部件59上设有接受来自于上方的载荷的上下方向抵接部123、124,所以针对因来自于特别是上方的载荷所产生的变形,能够提高刚性,并且能够利用上部内衬部件82和保持部件59在上下方向上的定位提高安装精度。
此外,由于在上部内衬部件82和保持部件59上设有接受来自于侧方的载荷的侧方抵接部126、127,所以针对因来自于特别是侧方的载荷所产生的变形,能够提高刚性,并且能够利用上部内衬部件82和保持部件59在横向上的定位提高安装精度。
此外,由于利用保持部件59和内面板13夹持上部内衬部件82和内侧挡风条47,所以能够防止在内侧挡风条47和上部内衬部件82之间产生间隙。因此,能够防止异物进入并且能够提高外观性。
此外,由于在保持部件59的开放端58的相反侧设有结合上部内衬部件82的结合部131,所以能够通过结合部131可靠地将上部内衬部件82和保持部件59一体化,而且能够在不对气囊78的展开方向产生影响的情况下将上部内衬部件82结合到保持部件59上。
而且,由于设有内衬主体部件81,该内衬主体部件81配置得将上部内衬部件82夹入到与保持部件59之间,所以也能够进行内衬主体部件81的定位。
另外,由于上部内衬部件82的末端成为向下方卷回的下方突出板部106,所以能够进一步防止异物进入到收纳空间66中,并且能够使末端的外观良好。
而且,由于在保持部件59和上部内衬部件82之间设有从下方支承上部内衬部件82的朝向上方配置的上表面形成部118的上下方向抵接部123、124,所以,能够防止通常情况下当在上部内衬部件82的上表面形成部118施加向下的载荷时产生变形。此外,由于上部内衬部件82的朝向侧方配置的上侧中间板部102设有铰链120,所以能够在气囊78展开时使上部内衬部件82的盖部133大幅开口,以便气囊顺畅地展开。
另外,由于在保持部件59和上部内衬部件82之间具有从侧方支承上侧中间板部102的侧方抵接部126、127,所以也能够防止通常情况下当从侧方向上部内衬部件82的上侧中间板部102施加载荷时产生变形。
此外,由于构成侧方抵接部126的下侧加强板部125设于上部内衬部件82上,铰链部120配置在下侧加强板部125的端部附近,所以利用刚性比较高的侧方支承部126和刚性比较低的铰链部120之间的刚性差,能够使铰链部120的变形位置稳定化,从而能够在利用侧方抵接部126稳定地支承上部内衬部件82的比铰链部120靠下的下侧的状态下,使上部内衬部件82的比铰链部120靠上侧的盖部133以铰链部120为中心良好地转动。
另外,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内侧挡风条47还可以如图4所示地构成,即:设置中空密封部135来代替抵接舌片54,并利用中空密封部135来吸收上部内衬部件82的下方突出板部106与内面板13的上板部34之间的间隙的偏差,从而堵塞该间隙。
接着,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配设结构。
另外,对与上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分标记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由于在保持部件59和上部内衬部件82之间设有从下方支承上部内衬部件82的朝向上方配置的上表面形成部118的上下方向抵接部123、124,所以能够防止通常情况下当在上部内衬部件82的上表面形成部118施加向下的载荷时产生变形。此外,由于上部内衬部件82的朝向侧方配置的上侧中间板部102设有铰链120,所以能够在气囊78展开时使上部内衬部件82的盖部133大幅开口,以便气囊顺畅地展开。
另外,由于在保持部件59和上部内衬部件82之间具有从侧方支承上侧中间板部102的侧方抵接部126、127,所以也能够防止通常情况下当从侧方向上部内衬部件82的上侧中间板部102施加载荷时产生变形。
此外,构成侧方抵接部126的下侧加强板部125设于上部内衬部件82上,铰链部120配置在该下侧加强板部125的端部附近,所以利用刚性比较高的侧方支承部126和刚性比较低的铰链部120之间的刚性差,能够使铰链部120的变形位置稳定化,从而能够在利用侧方抵接部126稳定地支承上部内衬部件82的比铰链部120靠下的下侧的状态下,使上部内衬部件82的比铰链部120靠上侧的盖部133以铰链部120为中心良好地转动。
此外,使上部内衬部件82以覆盖保持部件59的开放端58的方式与保持部件59抵接并一体化、即组件化,并以组件化的状态安装到内面板13和内侧加强面板14上。这样,由于组装了比较小的上部内衬部件82和保持部件59而组件化,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上部内衬部件82的安装作业以及安装精度管理。因此,能够降低作业成本,而且能够防止因安装精度不良所导致的例如异物从开放端58进入到内部中。此外,由于使上部内衬部件82与保持部件59抵接而组件化,所以能够将上部内衬部件82在利用保持部件59加强的状态下安装到内面板13和内侧加强面板14上。因此,由于能够在提高上部内衬部件82的刚性使形状稳定的状态下,安装到内面板13和内侧加强面板14上,所以能够防止因安装时所产生的变形等引起的褶皱等。
此外,在上部内衬部件82和保持部件59上设有接受来自于上方的载荷的上下方向抵接部123、124,所以针对因来自于特别是上方的载荷所产生的变形,能够提高刚性,并且能够利用上部内衬部件82和保持部件59在上下方向上的定位来提高安装精度。
此外,由于在上部内衬部件82和保持部件59上设有接受来自于侧方的载荷的侧方抵接部126、127,所以针对因来自于特别是侧方的载荷所产生的变形,能够提高刚性,并且能够利用上部内衬部件82和保持部件59在横向上的定位来提高安装精度。
此外,由于利用保持部件59和内面板13夹持上部内衬部件82和内侧挡风条47,所以能够防止在内侧挡风条47和上部内衬部件82之间产生间隙。因此,能够防止异物进入并且能够提高外观性。
此外,由于在保持部件59的开放端58的相反侧设有结合上部内衬部件82的结合部131,所以能够通过结合部131可靠地将上部内衬部件82和保持部件59一体化,而且能够在不对气囊78的展开方向产生影响的情况下将上部内衬部件82结合到保持部件59上。
而且,由于设有内衬主体部件81,该内衬主体部件81被配置得将上部内衬部件82夹入到与保持部件59之间,所以也能够进行内衬主体部件81的定位。
另外,由于上部内衬部件82的末端成为向下方卷回的下方突出板部106,所以能够进一步防止异物进入到收纳空间66中,而且能够使末端的外观良好。
另外,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内侧挡风条47还可以如图4所示地构成,即:设置中空密封部135来代替抵接舌片54,并利用中空密封部135吸收上部内衬部件82的下方突出板部106与内面板13的上板部34之间的间隙的偏差,从而堵塞该间隙。

Claims (10)

1.一种气囊装置的配设结构,上述气囊装置(5)配设在车辆(1)的车门(3)上,其特征在于,
包括:具有开放端(58)并且以折叠状态保持气囊(78)的保持部件;和
设于上述车门的车室内侧的内衬部件(82),
使上述内衬部件覆盖上述开放端地与上述保持部件抵接且形成一体,并安装在车门面板(13)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的配设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衬部件覆盖保持部件地设置在上述车门的车室内侧,并且具有朝向上方配置的上表面形成部(118)和朝向侧方配置的侧面形成部(102),
在上述保持部件上设有从下方支承上述内衬部件的上述上表面形成部的下方支承部(123、124)。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装置的配设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内衬部件的上述侧面形成部设有铰链部(120)。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气囊装置的配设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保持部件上具有从侧方支承上述侧面形成部的侧方支承部(126、127)。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的配设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内衬部件上具有从上方传递载荷给上述保持部件的上下方向抵接部(122)。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的配设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内衬部件上具有从侧方传递载荷给上述保持部件的侧方抵接部(125)。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囊装置的配设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侧方抵接部的端部附近配置有上述铰链部。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的配设结构,其特征在于,
利用密封部件(47)覆盖上述内衬部件的上表面部(105)的一端,并且
利用上述保持部件和车门面板夹持上述内衬部件和上述密封部件。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的配设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保持部件中的上述开放端的相反侧具有结合上述内衬部件的结合部(131)。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的配设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有副内衬部件(81),上述副内衬部件被配置得将上述内衬部件夹入到上述副内衬部件与上述保持部件之间。
CN2008100825634A 2007-03-02 2008-03-03 气囊装置的配设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547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52605A JP2008213622A (ja) 2007-03-02 2007-03-02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配設構造
JP2007052603 2007-03-02
JP2007052605 2007-03-02
JP2007-052603 2007-03-02
JP2007052603A JP5138241B2 (ja) 2007-03-02 2007-03-02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配設構造
JP2007-052605 2007-03-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54774A true CN101254774A (zh) 2008-09-03
CN101254774B CN101254774B (zh) 2012-05-23

Family

ID=398341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82563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54774B (zh) 2007-03-02 2008-03-03 气囊装置的配设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138241B2 (zh)
CN (1) CN101254774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29866A (zh) * 2012-01-13 2012-07-04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汽车侧面保护装置
CN106166953A (zh) * 2015-05-18 2016-11-30 铃木株式会社 仪表板的端部的构造
CN107415852A (zh) * 2016-05-17 2017-12-01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具有手风琴状折叠部的主动车辆内饰面板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15247B2 (ja) * 2009-06-19 2013-06-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バッグカバー
JP5337591B2 (ja) * 2009-06-19 2013-11-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215245B2 (ja) * 2009-06-19 2013-06-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バッグカバー
JP5172784B2 (ja) * 2009-06-19 2013-03-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425536B2 (ja) * 2009-06-19 2014-02-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の取付構造
JP5215246B2 (ja) * 2009-06-19 2013-06-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バッグカバー
JP5530795B2 (ja) * 2009-07-09 2014-06-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配設構造
JP5227908B2 (ja) * 2009-07-09 2013-07-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配設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50576B2 (ja) * 2001-08-31 2006-03-0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乗員拘束装置
EP1660356B1 (de) * 2003-09-03 2007-05-02 Autoliv Development Ab Gehäuse für eine airbagvorrichtung
JP4487704B2 (ja) * 2004-09-21 2010-06-23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サイドドア
JP4494308B2 (ja) * 2005-08-05 2010-06-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568722B2 (en) * 2005-08-30 2009-08-04 Honda Motor Co., Ltd. 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air bag device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29866A (zh) * 2012-01-13 2012-07-04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汽车侧面保护装置
CN102529866B (zh) * 2012-01-13 2014-07-16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汽车侧面保护装置
CN106166953A (zh) * 2015-05-18 2016-11-30 铃木株式会社 仪表板的端部的构造
CN107415852A (zh) * 2016-05-17 2017-12-01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具有手风琴状折叠部的主动车辆内饰面板
CN107415852B (zh) * 2016-05-17 2022-04-29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具有手风琴状折叠部的主动车辆内饰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138241B2 (ja) 2013-02-06
CN101254774B (zh) 2012-05-23
JP2008213621A (ja) 2008-09-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54774B (zh) 气囊装置的配设结构
US7566091B2 (en) Opening portion structure
US7900983B2 (en) Underrun protector mounting structure of vehicle
US7568722B2 (en) 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air bag device
CN111137361B (zh) 用于车辆的车身结构
US8231167B2 (en) Vehicle body side structure
CN105438273A (zh) 汽车的机盖结构
CN100560423C (zh) 窗玻璃和玻璃嵌条的安装结构及安装方法
CN101374698B (zh) 用在车辆中的机罩安全气囊装置
US6698823B2 (en) Front pillar panel assembly structure of a vehicle
US7597349B2 (en) Air bag device
CN105377632A (zh) 立柱装饰物
JP2009056874A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の配設構造
KR100844563B1 (ko) 프론트 필라 장치
JP2009056873A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の配設構造
JP5170188B2 (ja) スライドドア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JP4547707B2 (ja) 自動車のルーフ補強構造
JP2009067099A (ja) 車両のピラーガーニッシュ構造
JP4720327B2 (ja) スライドドア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US7784824B2 (en) Mounting structure for airbag apparatus
US7841619B2 (en) Interior component for a vehicle and method of mounting the same
JP4550524B2 (ja) 自動車用トリム構造
CN103025586A (zh) 仪表板组件
US8052203B2 (en) Side panel for a vehicle
US20110089673A1 (en) Vehicle passenger compartment cladding element for a column of a motor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23

Termination date: 201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