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34712B - 后处理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 Google Patents

后处理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34712B
CN101234712B CN 200810000254 CN200810000254A CN101234712B CN 101234712 B CN101234712 B CN 101234712B CN 200810000254 CN200810000254 CN 200810000254 CN 200810000254 A CN200810000254 A CN 200810000254A CN 101234712 B CN101234712 B CN 1012347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n slice
mentioned
conveying channel
path
po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81000025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34712A (zh
Inventor
深泽英次
洼田一太朗
松野健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Original Assignee
Nisc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02204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10831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02204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96667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14403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16592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22165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95633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22165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08090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ca Corp filed Critical Nisc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347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347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347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347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后处理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其中,小型紧凑地构成使装订完成处理和折叠完成处理的装置,可进行稳定的处理。该后处理装置包括:薄片送入通路,其沿基本水平方向设置,将被供给到送入口的薄片依次传送到规定的排纸口;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其从上述薄片送入通路分支,将薄片的运送方向反转;第1后处理部,其与上述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连通,对薄片进行后处理;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其在上述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的上游侧,从上述薄片送入通路的送入口和排纸口之间分支,将薄片的运送方向反转,将薄片传送到不同于薄片送入通路的位置;第2后处理部,其设置于上述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的下游侧,对薄片进行后处理。

Description

后处理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从复印机、打印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送出的薄片在装订或在规定折缝位置对折的后处理装置,本发明涉及可有效地对连续地送出的薄片进行后处理的装置构成的改进。
背景技术
一般,人们广泛知道有对从图像形成装置送出的薄片进行对齐装订,或呈册子状对折的后处理装置。为了对薄片进行后处理,这些后处理装置形成下述的装置构成,其中,具有多个薄片堆集机构,比如,通过第1薄片堆集机构,呈撂状将薄片堆集装订,通过第2薄片堆集机构,呈册子状地将呈撂状堆积的薄片折叠。
比如,在专利文献1中(日本特开2000-63031号公报)公开有下述装置构成。该装置构成中,以分支的通路将来自图像形成装置的薄片分别有选择地送出到上方的第1薄片堆集机构、下方的第2薄片堆集机构。另外,在该公报中,在延伸到第1和第2薄片堆集机构的薄片的通路中设置2个装订装置,在该装订位置堆集薄片,通过第1次装订对薄片端部进行端面装订,通过第2次装订对薄片中间进行中部装订。于是,在分成2个的通路中的一者上设置装订位置,对薄片进行装订,然后,送出到第1和第2盘中。将在此时位于下方的第2薄片堆集机构进行了装订的薄片呈册子状地对折、送出接纳。
同样,在专利文献2中(日本特开2000-169028号公报)公开有下述装置构成,其中,将来自图像形成装置的薄片从送入通路改变方向(スィッチバック),将其堆积于薄片堆集机构中,将该薄片撂通过设置于盘中的装订装置,进行端面装订,容纳于盘后方侧的接纳叠撂器中。另一方面,对盘上的薄片撂的中间进行中部装订、导向盘前方侧,在前方侧的折叠通路中,呈册子状将该薄片撂对折、堆积于接纳叠撂器中。
像这样,在上述专利文献1和2的任意构成中,均采用了下述的装置构成,其中,在设置装订装置的通路(或盘)中,对薄片进行对齐堆集,装订后,将其分配送出到第1和第2盘。另外,在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269158公报)中,提出有下述的装置构成,其中,将来自图像形成装置的薄片导向相互分开的第1和第2通路,通过各通路,进行对齐堆集和装订,其中一方在该状态送出到排纸叠撂器,另一方呈册子状将装订的薄片撂对折送出到排纸叠撂器。
此外,在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8-295448公报)中公开有下述的机构,在驱动组件和夹持组件分离的装置构成中,按照可沿薄片宽度方向位置移动的方式支承组件。在该文献4的图20中,表示出有按照可沿薄片宽度方向位置移动的方式支承驱动组件的导向轴和使该组件位置移动的丝杠。另外,在图23表示出有按照可沿薄片宽度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夹持组件的导向轴,和使该组件位置移动的移动金属丝。另外,公开有下述的构成,其中,在上述丝杠和移动金属丝上连接有驱动电动机,通过该驱动电动机的控制,对各组件的位置进行控制。
还有,在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2-214973号公报)中,在薄片运送通路中的位于上方的第1盘中,设置对薄片的端缘进行装订处理的端部装订器,在位于下方的第2盘中,设置对薄片的中间部进行装订的中部装订器。另外,公开有下述的装置构成,其中,对装载于第1盘上的薄片撂的端缘(后端缘)进行装订处理,将其排出到下游侧的叠撂器中,在第2盘中,对装载薄片的中间部进行中部装订处理,将该薄片撂进行对折排出到下游侧的叠撂器中。
再有,在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3-266405号公报)中,提出有对应于薄片撂的厚度,使订书钉尖的弯曲方向不同的机构。在该文献中提出,设置砧座组件的多个弯曲槽,通过相对驱动组件调整该砧座组件的位置,使订书钉尖的弯曲方向不同。另外,在普通的撂厚度的场合,呈コ状的订书钉尖按照相互对合的方式弯曲,在较薄的撂厚度的场合,沿同一方向使订书钉尖的两端弯曲。
另外,在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4-269249号公报)中,提出有下述的装置构成,其中,将来自图像形成装置的薄片导向相互分支的第1和第2通路,在各通路中,进行对齐堆集和装订,其中一方在该状态,将薄片送出到排纸叠撂器中,另一方呈册子状将装订的薄片撂对折送出到排纸叠撂器中。
此外,在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2007-214973号公报)中公开有下述的后处理装置,其中,沿薄片送入通路上下地设置第1盘,在其下方设置第2盘,从薄片送入通路将薄片接纳于第1盘中,从该通路,经过改变方向通路,将薄片接纳于第2盘中。另外,设置对堆集于第2盘中的薄片的中间部进行装订处理的中部装订器。
在像上述那样,对从图像形成装置等送出的薄片进行对齐装订,呈册子状折叠,进行冲孔等的后处理的装置中,在将装订机构和薄片折叠机构的两者组装于装置内的场合,过去的装置构成具有下述的问题。
像上述专利文献1和2那样,形成下述的装置构成,其中,将薄片引入共同的通路中,在对堆集于该通路中的薄片撂进行装订处理后,将其分配而送出到第1和第2叠撂器中,在其中一个通路中设置薄片折叠机构,该构成产生连续地送出的薄片的处理效率的问题。比如,在对通过装订装置堆集的薄片撂进行装订处理的动作时间中,必须停止后续的薄片的送出。在此场合,通过装订装置对穿孔的薄片撂进行端面装订处理,将其送出到第1叠撂器中,通过装订装置对后续的薄片的进行中部装订,经过折叠机构,将其送出到第2叠撂器中,即使在该情况下,在在先的薄片撂的处理完成之前,无法并行地进行后续的薄片的处理。另外,同样在装订装置等中,产生卡纸等的故障的情况下,如果不马上停止装置整体,则会发生后续的纸卡住的情况。
另一方面,像上述专利文献3那样,形成下述的装置构成,其中,在送入口,将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空白的薄片分配运送到第1和第2通路,在各自的通路中,进行端面装订或薄片折叠处理,形成弯曲的通路。由此,彩色印刷等的厚纸的处理困难。像这样,为了从送入口分配到第1和第2通路,如果要获得紧凑的装置构成,必须使通路变形。在这样的变形的装置构成中,特别是像彩色打印的薄片那样纸厚度较大,摩擦系数小的薄片的顺利运送困难。于是,产生装置大型化或发生大量卡纸等的问题。
于是,本发明人想到,可通过从直线的送入通路将来自图像形成装置的薄片,通过改变方向运送通路,送入装置的内部的方式,进行薄片的稳定的运送,从该送入通路构成间隔开距离的第1和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在各改变方向运送通路中,折入装订机构或纸折叠机构,由此,可解决上述各问题。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主要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后处理装置,其中,小型紧凑地构成使装订完成处理和折叠完成处理的装置,可进行稳定的处理,该装订完成处理将从图像形成装置等送出的薄片进行处理。另外,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后处理装置,其中,在使连续送出的薄片装订完成处理和折叠完成处理时,在其中一个后处理动作中,可为了进行另一后处理而将后续薄片送入装置的内部,可高效地进行连续的后处理。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采用下述的构成。
本发明的后处理装置将来自薄片送入口的薄片传送到不同的第1和第2后处理部,通过该第1和第2后处理部对薄片进行装订、薄片折叠等的后处理,该后处理装置包括薄片送入通路,沿基本水平方向设置,其将被供给到送入口的薄片依次传送到规定的排纸口;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其从上述薄片送入通路分支,将薄片的运送方向反转;第1后处理部,其与上述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连接,对薄片进行后处理;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其在上述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的上游侧,从上述薄片送入通路的送入口和排纸口之间分支,将薄片的运送方向反转,将薄片传送到不同于薄片送入通路的位置;第2后处理部,其设置于上述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的下游侧,对薄片进行后处理。
另外,在上述第1后处理部设置第1薄片堆集机构,其将来自上述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的薄片呈撂状地对齐堆集;装订机构,其对堆集于上述第1薄片堆集机构中的薄片的端缘进行装订;在上述第2后处理部设置第2薄片堆集机构,其将来自上述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的薄片呈撂状地对齐堆集;对堆集于上述第2薄片堆集机构中的薄片对折的折叠辊机构,或对薄片中间进行装订的中部装订机构中的至少一者。
此外,上述薄片送入通路基本沿水平方向设置,上述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基本沿垂直方向设置。
还有,在上述薄片送入通路中,在上述第1和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的下游侧,设置装载支承薄片的排纸盘,该排纸盘按照支承被导向到上述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和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中的薄片的前端的方式构成。
再有,在上述第1薄片堆集机构中,连接有装载接纳薄片和/或薄片撂的排纸盘,该排纸盘按照支承来自上述薄片送入通路的薄片的运送方向前端侧,运送方向后端侧通过上述第1薄片堆集机构支承的方式连接设置。
另外,在上述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中设置薄片运送辊机构,其可正反旋转,将到达位于上述薄片送入通路的下游侧的上述第1薄片堆集机构的薄片暂时保持在该转换运送通路的内部。
此外,包括设置于上述薄片运入通路的排纸口的排纸辊机构;设置于上述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的通路入口的薄片运送辊机构;控制上述排纸辊机构和薄片运送辊机构的运送控制机构,上述运送控制机构使在上述第1后处理部的后处理动作中,被供给到上述送入口的后续薄片暂时等待于上述第2改变方向通路中,同时,按照在上述第1后处理部的后处理动作结束后,将等待于上述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中的后续薄片传送到上述第1后处理部的方式控制上述排纸辊机构和薄片运送辊机构。
还有,上述运送控制机构在使多张薄片重合等待于上述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中时,通过间歇地旋转驱动上述薄片运送辊机构,按照规定量使重合的薄片在运送方向前后偏移。
再有,在上述第1后处理部上设置有装载接纳来自上述排纸口的薄片的薄片堆集机构,在该薄片堆集机构中,设置接触限制薄片端的薄片端限制机构、将薄片传送给该限制机构的对齐运送机构,上述运送控制机构按照下述方式设定,该方式为:在上述改变方向通路中以规定量使多张薄片偏移时的偏移量大于上述薄片端限制机构和对齐运送机构的间距。
另外,上述排纸辊机构和上述薄片运送辊机构至少按照小于最大尺寸薄片的运送方向长度的间距构成,上述排纸辊机构由可相互压接离开的一对辊构成,上述运送控制机构按照下述方式进行控制,该方式为:使上述排纸辊离开、重合后,将等待于上述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中的等待薄片和被供给到上述送入口的后续薄片,通过该排纸辊机构传送给上述第1后处理部。
此外,在上述薄片送入通路中,在上述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的上游侧设置薄片卡扣部件,该薄片卡扣部件暂时保持送至该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的薄片。
还有,在上述薄片送入通路中,除了上述第1和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以外,还构成将被供给到上述送入口的薄片排到装置外部的通路。
再有,上述端面装订机构和上述中部装订机构沿上下设置于由上述薄片送入通路和上述第1和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围绕的空间内。
另外,上述端面装订机构和上述中部装订机构由单一的驱动电动机构成。
此外,上述中部装订机构的移动行程设定在小于上述端面装订机构的移动行程的距离。
还有,包括第1、第2导向机构,其分别按照可沿堆集薄片的端缘位置移动的方式支承上述端面装订机构和上述中部装订机构,在上述导向机构上,检测上述第1、第2处理组件的位置的位置传感器仅仅设置于上述第1导向机构或第2导向机构中的一者上。
再有,上述中部装订机构包括:将薄片撂保持于规定的装订位置的放纸台;驱动组件,其将订书钉刺入支承于上述放纸台上的薄片撂中;夹持组件,其将刺入上述薄片撂中的订书钉的前端弯曲;移动组件,其由上述驱动组件构成,可沿薄片宽度方向位置移动;上述第2导向机构,其可相对上述放纸台上的薄片撂,沿宽度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上述移动组件;驱动机构,其使以移动的方式支承于上述导向机构上的移动组件位置移动;控制上述驱动机构的控制机构,在上述导向机构上设置接触止动部件,其将上述移动组件定位于预定的规定位置,上述驱动机构由使上述移动组件与上述接触止动部件接触、保持其位置的驱动电动机和位置保持机构构成,上述位置保持机构通过下述场合中的任意者,在与上述接触止动部件接触的状态下,保持上述移动组件的位置,该场合为(1)设置于上述驱动电动机和上述移动组件之间的滑动传动机构,或(2)使上述移动组件偏置于上述接触止动部件侧的弹簧机构,或者(3)因上述驱动电动机的转子和定子之间产生的磁不平衡而造成的磁转矩。
另外,上述中部装订机构包括:以规定姿势保持一系列对齐的薄片撂的薄片撂保持机构;装订机构,其对保持于上述薄片撂保持机构中的薄片撂进行装订;控制上述装订机构的装订动作的装订控制机构,上述装订机构由相互分离的头组件和砧座组件构成,在上述头组件中设置将订书钉刺入保持于上述薄片撂保持机构上的薄片撂中的驱动部件;在上述砧座组件中分别设置弯曲槽,弯曲槽将刺入薄片撂中的订书钉的前端弯曲,相对保持于上述薄片撂保持机构中的薄片撂的规定的宽度方向,上述头组件按照可沿宽度方向位置移动的方式构成,上述砧座组件按照在宽度方向的不同的位置,排列有前端弯曲深度不同的多个弯曲槽的方式构成,上述装订控制机构使上述头组件移动到与对应于薄片撂厚度和/薄片材质而选择的弯曲形状的弯曲槽对面的位置,在薄片撂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进行装订。
此外,在上述薄片送入通路设置第1排纸盘,其在上述第1和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的下游侧装载支承薄片;第2排纸盘,其装载支承通过上述中部装订机构处理的薄片撂,具有盘升降机构,其以可升降的方式支承上述第1排纸盘,上述第1排纸盘和第2排纸盘依次上下设置,在上述第1排纸盘和上述第2排纸盘之间的外罩上,设置修补上述中部装订机构的开闭盖。
还有,具有本发明的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由依次在薄片上进行图像成形的图像形成装置和后处理装置构成,该后处理装置对来自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薄片进行装订处理、盖章处理、冲孔处理等的后处理,上述后处理装置将来自薄片送入口的薄片传送到不同的第1和第2后处理部,通过该第1和第2后处理部对薄片进行装订、薄片折叠等的后处理,该后处理装置包括薄片送入通路,其沿基本水平方向设置,将供给送入口的薄片依次传送给规定的排纸口;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其与上述薄片送入通路分开,将薄片的运送方向反转;第1后处理部,其与上述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连接,对薄片进行后处理;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其在上述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的上游侧,从上述薄片送入通路的送入口和排纸口之间分支,将薄片的运送方向反转,将薄片传送到不同于薄片送入通路的位置;第2后处理部,其设置于上述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的下游侧,对薄片进行后处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说明图;
图2为本发明的具有薄片折叠装置的后处理装置的整体说明图;
图3为表示图2的后处理装置的一部分的详细说明图;
图4为组装于图2的后处理装置中的薄片折叠装置的详细说明图;
图5为表示图1的装置的图像形成顺序的说明图;
图6(a)为表示图4的折叠辊机构的剖面结构的说明图;
图6(b)为图4的折叠辊机构的薄片宽度方向平面的说明图;
图7(a)为图4的折叠辊机构的驱动机构的说明图;
图7(b)为图4的折叠刀片的驱动机构的说明图;
图7(c)为图4的单向离合器的结构说明图;
图8(a)为将图2的装置中的薄片撂折叠动作的薄片撂定位于折叠位置Y的状态图;
图8(b)为图2的装置中的薄片撂折叠动作的薄片撂的折叠动作的初始状态图;
图8(c)为将图2的装置中的薄片撂折叠动作的薄片撂插入折叠辊机构的夹持位置的状态图;
图8(d)为通过折叠辊机构将图2的装置中的薄片撂折叠动作的薄片撂对折的送出状态图;
图9为图1的系统中控制构成的说明图;
图10为暂时将到达堆集盘的薄片保持于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中的样态的说明图;
图11为暂时将到达堆集盘的薄片保持于薄片送入通路中的样态的说明图;
图12(a)表示图10的后续薄片的等待状态,为第1薄片到达等待位置,第2薄片到达送入口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2(b)为其第1和第2薄片接纳于处理盘中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3(a)为在图13中的后续薄片的等待状态,第1薄片到达等待位置,第2薄片到达送入口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3(b)为第1和第2薄片装载于堆集盘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4(a)表示图1的系统的第1实施例的中部装订机构的装置侧面的外观结构图;
图14(b)表示上述中部装订机构的装置正面的外观结构图;
图15为表示上述中部装订机构的组件结构的立体说明图;
图16(a)为上述中部装订机构的移动组件的位移机构的说明图;
图16(b)为上述中部装订机构的移动组件的位置保持机构采用转矩限制器的驱动机构的说明图;
图17(a)为上述中部装订机构的移动组件的不同的位移机构的形态采用偏置弹簧(位置保持机构)的驱动机构的说明图;
图17(b)为上述中部装订机构的移动组件的不同的位移机构的形态采用偏置弹簧(位置保持机构)的驱动机构的进一步的说明图;
图18为作为位置保持机构采用磁转矩的驱动机构的说明图;
图19(a)为第2实施例的中部装订机构的整体结构的外观说明图;
图19(b)为上述的中部装订机构的中部装订动作的说明图;
图20为上述中部装订机构的砧座组件的剖面结构的说明图;
图21为图2的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说明图,表示使第1堆叠盘升降的升降机构和开闭盖;
图22为表示图2的装置中的端面装订机构和中部装订机构的布置结构的说明图;
图23(a)为图2的端面装订机构的外观结构的说明图;
图23(b)表示沿薄片宽度方向使图2的端面装订机构移动的移动机构;
图24(a)为图2的中部装订机构的外观结构的说明图;
图24(b)表示沿薄片宽度方向使图2的中部装订机构移动的移动机构;
图25(a)为图23(b)的端面装订机构和图24(b)的中部装订机构的传动机构的说明图;
图25(b)为上述端面装订机构和中部装订机构的传动机构的说明图;
图26为表示图6的组件移动机构的与图7不同的形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以下图示的优选实施的样态,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图1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结构,图2为后处理装置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图3为表示薄片折叠组件的详细结构的说明图。于是,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系统由图像形成装置A和后处理装置B构成,在后处理装置B中,组装有作为组件的薄片折叠装置C。
(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A将薄片从供纸部1送给图像形成部2,在通过图像形成部2在薄片上进行打印之后,从主体排纸口3送出薄片。在供纸部1中,多种尺寸的薄片接纳于供纸盒1a、1b中,逐张地分离被指定的薄片,将其送给图像形成部2。在图像形成部2中设置,比如静电鼓4,设置于其周围的打印头(激光发光器)5和显影器6,转印充电器7和定影器8,在静电鼓4上通过激光发光器5形成静电潜像,在其上,通过显影器6附着调色剂,通过转印充电器7在薄片上转印图像,通过定影器8进行加热定影。像这样进行了图像成形的薄片从主体排纸口3依次送出。图示9表示循环通路,其为下述通路,即从定影器8在外面侧进行了打印的薄片通过主体改变方向通路10进行内外面反转之后,再次送给图像形成部2,在薄片的内面侧进行打印的双面打印。像这样进行了双面打印的薄片通过主体改变方向通路10,进行内外面反转,然后,从主体排纸口3送出。
图示11表示图像读取装置,通过扫描组件13,对设定于压板12上的底稿薄片进行扫描,通过图中未示出的电变换元件以电子方式进行读取。该图像数据通过图像处理部,比如,进行数字处理,然后,转送给数据存储部14,将图像信号送给上述激光发光器5。另外,图示15为底稿传送装置,为将接纳于叠撂器16中的底稿薄片送给压板12的供给装置。
在上述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A中,设置图9所示的控制部(控制器),从控制板18设定图像形成条件、比如薄片尺寸指定、彩色单色打印指定、打印份数指定、单面双面打印指定、放大缩小打印指定等的打印输出条件。另一方面,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在图像形成装置A中,通过上述扫描组件13读取的图像数据或从外部的互联网转送的图像数据存储于数据存储部17中,图像数据从该数据存储部转送给缓冲器中,将数据信号从该缓冲器19依次传送给激光发光器5。
从上述控制板18,还与图像形成条件同时地输入指定后处理条件。在该后处理条件中指定比如,“打印输出模式”、“装订模式”、“薄片撂折叠模式”等。另外,图像形成装置A对应于图像形成条件和后处理条件,在薄片上进行图像形成。如果根据图5,对该图像形成的样态进行说明,则在设定作为图像形成条件的“单面打印”,作为后处理条件的“打印输出模式”,或“装订模式”时,在通过图像形成部2指定的薄片上,形成规定的图像,在主体改变方向通路10中对该薄片进行内外面反转,然后,将其送出到主体排纸口3。
于是,在图像形成装置A中,从第1页到第n页依次对一系列的薄片进行图像形成。在后述的后处理装置B中,接收在从第1页起面朝向下的状态送出的薄片,在“打印输出模式”时,将其依次装载接纳于设置在后处理装置B中的第1排纸盘21中,在“装订模式”时,装载接纳于放置在后处理装置B中的第1堆集部(第1薄片堆集机构,在下面相同)29中。另外,堆集于该盘上的薄片通过作业结束信号,借助后述的端面装订机构33装订,接纳于第1排纸盘21中。
另外,如果在图像形成条件中指定进行双面打印和2inl打印,设定作为后处理的“薄片撂折叠模式”,则像图5所示的那样,在图像形成装置A中,最终页为第n页时,在最初的薄片的外面侧,形成第(n/2)页的图像和第(n/2+1)页的图像,在其内面侧,形成第(n/2-1)页的图像和第(n/2+2)页的图像,将其从主体排纸口3送出。于是,后述的后处理装置B将该薄片从薄片送入通路P1,接纳于第2堆集部(第2薄片堆集机构,在下面相同)35中。接着,图像形成装置A在下一张薄片的外面上打印第(n/2-2)页的图像和第(n/2+3)页的图像,在其内面侧打印第(n/2-3)页的图像和第(n/2+4)页的图像,将其从主体排纸口3送出。于是,后处理装置B将该薄片装载堆集于在先的薄片上。按照像这样,适合于后处理装置B的堆集盘结构的顺序,图像形成装置A进行图像形成。这样的页顺序在将图像数据从数据存储部17转送给缓冲器19中时,计算打印顺序,对打印头(激光发光器)5进行控制。
(后处理装置的构成)
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A连接的后处理装置B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通过送入口23接收来自图像形成装置A的主体排纸口3的进行了图像形成处理的薄片,(1)将该薄片接纳于第1排纸盘21中(前述的“打印输出模式”;(2)将来自主体排纸口3的薄片呈撂状对齐装订后,接纳于第1排纸盘21中(前述的“装订模式”);(3)在将来自主体排纸口3的薄片呈撂状对齐后,呈册子状折叠,接纳于第2排纸盘22中(前述的“薄片撂折叠模式”)。
由此,后处理装置B像图2所示的那样,在外壳20中,包括上述第1排纸盘21和第2排纸盘22,设置具有与主体排纸口3连接的送入口23的薄片送入通路P1。该薄片送入通路P1由在外壳20中的基本水平方向的直线通路构成。另外,设置从该薄片送入通路P1分支,沿反转方向传送薄片的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1和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而且,该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1在通路下游侧,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在通路上游侧,分别从薄片送入通路P1分支,两个运送通路相互间隔开地对置地设置。
另外,像图2所示的那样,在外罩(外壳)20中,设置图21所示的开闭盖20c,形成后述的中部装订机构40的维护用的开口部。另外,端面装订机构33设置于前述的第1堆集部29中,中部装订机构40设置于前述的堆集导向件35上。这些装订机构按照像图示那样,端面装订机构33位于上方,中部装订机构40位于下方的方式分别设置于上下邻接的位置。
这样,在上下设置的第1排纸盘21和第2排纸盘22的中间位置,设置对中部装订机构40进行修补的开闭盖,该中部装订机构40将到达下位侧的第2排纸盘22的薄片装订,由此,可容易从该开闭盖20c,对该中部装订机构40进行修补。另外,在该目的的构成中,由于通过取下位于下侧的第2排纸盘22的装载薄片来确保作业区域,故结构简单,修补作业容易。
另外,按照可上下升降的方式,构成位于上下2层的排纸盘的上位侧的第1排纸盘21,对到达第2排纸盘22的薄片的中部装订机构40进行修补的开闭盖设置于第1叠撂盘的升降移动轨迹内,由此,在修补作业时,可将第1叠撂盘移到开闭盖的上方或下方,可确保作业面积,修补作业安全并且容易。于是,可以小型、紧凑地构成装置。
此外,通过中部装订机构40的订书钉空信号、动作不良信号,将上述第1排纸盘21自动地退回到开闭盖20c的上方或下方,开闭盖20c可容易开闭。
在这样的通路构成中,在薄片送入通路P1中,设置送入辊24和排纸辊25,这些辊与可正反向旋转的驱动电动机M1(图中未示出)连接。另外,在薄片送入通路P1中,设置将薄片导向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中的通路切换片27,与螺线管等的动作机构连接。另外,在薄片送入通路P1中,设置在送入口23之后的送入辊24(a)和后方的送入辊24(b)之间,通过薄片传感器S1检测来自送入口23的薄片的后端,采用该检测信号,进行盖章处理的盖章机构(盖章机构),或进行冲孔处理的冲孔机构(穿孔机构)等的进行后处理的后处理组件28。图示的后处理组件28按照根据装置式样可装卸于外壳20上的方式,通过送入口23设置于前后一对送入辊24(24a、24b)的上游侧。
在上述薄片送入通路P1中,在后述的图10中详细表示的,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的分支通路(通路切换片27位置)的上游侧,设置暂时保持到达该第2改变方向通路的薄片的薄片卡扣部件(缓冲导向件)26。其构成和作用在后面描述。
(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1的构成)
像上述那样,设置于薄片送入通路P1的下游侧(装置后端部)的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1像下述那样构成。像图3所示的那样,在薄片送入通路P1中,在其出口端设置排纸辊25和排纸口25a,在与该排纸口25a形成高差的下方,设置第1堆集部29。该第1堆集部29由装载支承来自排纸口25a的薄片的盘(在下面称为“堆集盘29”)构成。在该堆集盘29的上方,正反旋转辊30可升降地设置于与盘上的薄片接触的位置和与其间隔开的等待位置(图3的虚线位置)之间。在该正反旋转辊30上连接有正反旋转电动机M2,按照在薄片进入到堆集盘29上时,沿图3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薄片后端进入到盘上后,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式被控制。于是,在上述堆集盘29上形成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1。图示31表示履带皮带,排纸辊25和一端滑轮侧压接,以该滑轮轴31a为中心,前端滑轮侧按照下垂到堆集盘29的方式可摆动地被轴支承。图示30b表示与正反旋转辊30卡合的从动辊,其设置于堆集盘29上。
在上述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1的下游侧,设置第1排纸盘21,该第1排纸盘21按照支承被导向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1和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的薄片的前端的方式构成。
通过以上的构成,来自排纸25a的薄片进入到堆集盘29上,通过正反旋转辊30被送向第1排纸盘21,薄片后端从排纸口25a进入到堆集盘29上,然后,如果使正反旋转辊30反向旋转(图中的逆时针方向),则堆集盘29上的薄片沿与排薄片方向相反的方向被传送。此时,履带皮带31与正反旋转辊30相配合,将薄片的后端沿堆集盘29进行改变方向运送。
在上述堆集盘29的排纸方向后端部,设置对薄片的后端位置进行限制的后端限制部件32和端面装订机构33。图示的装订装置33由端面装订器构成,在堆集于盘上的薄片撂的后端缘的1个或多个部位进行装订。另外,由于上述后端限制部件32同时具有将装订完的薄片撂送出到设置于堆集盘29的下游侧的第1排纸盘21的功能,故其按照可沿堆集盘29,按排薄片方向往复移动的方式构成。图示的后端限制部件32的送出机构包括持握薄片撂的夹紧爪32a和接触限制薄片的后端的后端限制面32b,按照可沿设置于装置支架上的导轨在图示左右方向上而移动的方式构成。图示34a表示使该后端限制部件32往复移动的驱动臂,与排纸电动机M3连接。
另外,在上述堆集盘29上,设置使堆集于盘上的薄片的宽度方向对齐的尺寸对齐板34b,该尺寸对齐板34b按照通过中心基准将薄片对齐的方式由左右(图3的前后)一对对齐板构成,按照接近薄片中间和离开薄片中间的方式构成,与图中未示出的对齐电动机连接。
在像上述那样构成的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1,在上述“装订模式”时,将来自排纸口25a的薄片在堆集盘29上对齐,通过端面装订机构33,将该薄片撂在后端缘的1个部位或多个部位装订。另外,在上述“打印输出模式”时,不将来自排纸口25a的薄片改变方向运送,而将沿堆集盘29传送的薄片在正反旋转辊30和从动辊30b之间,送出到第1排纸盘21。像这样,图示的特征在于通过堆集盘29和第1排纸盘21,对所装订的薄片进行桥接支承,紧凑地构成装置。
(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的构成)
下面对从图3和图4中所示的上述的薄片送入通路P1分支的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的构成进行描述。该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像图所示的那样,在装置外壳20中沿基本垂直方向设置,在通路入口中设置运送辊36,在通路出口处设置运送辊37。另外,在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的下游侧,设置对从该运送通路SP2传送来的薄片对齐的第2堆集部35。像图4所示的那样,第2堆集部35由传送薄片的运送导向件(堆集导向件)构成(在下面称为“堆集导向件35”)。在该堆集导向件35中,设置中部装订机构40(40a,40b)和折叠辊机构45。下面依次对这些构成进行说明。
首先,像图3所示的那样,设置于上述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的通路入口处的运送辊36按照可正反旋转的方式构成,将送入下游侧的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1的薄片暂时地保持(滞留)于该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中。这样布置的目的在于:将在先的薄片堆集于堆集盘29上,通过作业结束信号,进行装订处理,接着,将该薄片撂运出到第1排纸盘21,在此期间,将从图像形成装置A送入到薄片送入通路P1中的薄片暂时保持在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中,在在先的薄片的处理结束之后,将等待薄片从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1运送到堆集盘29上。其作用将在后面进行描述。
其次,图4所示的堆集导向件35由对薄片的运送进行导向的导向部件形成,按照在该导向件上堆集接纳薄片的方式构成。图示的堆集导向件35与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连接,沿基本垂直方向设置于装置外壳20的中间部。由此,小型、紧凑地构成装置。该堆集导向件35形成在其内部接纳最大尺寸薄片的长度的形状,特别是图所示的构成按照在设置后述的中部装订机构40和折叠辊机构45一侧突出的方式弯曲或弯曲的形状。
在上述堆集导向件35的运送方向后端侧连接与前述的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的出口端重叠的改变方向进入通路35a。其目的在于:将从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的运送辊37运送的送入(后续)薄片的前端和支承于该堆集导向件35堆积的装载好(在先)的薄片的后端重叠,由此,确保所堆集的薄片的页顺序。另外,在堆集导向件35中,在导向件下游侧设置对薄片前端进行限制的前端限制部件38,该前端限制部件38按照可沿堆集导向件35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导轨等上,按照通过位移机构MS(图中未示出),在图示Sh1和Sh2与Sh3之间移动的方式构成。
另外,如果使该前端限制部件38位于图示位置Sh3,则支承于堆集导向件35上的薄片(撂)的后端进入改变方向进入通路35a中,在该状态,从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传送的后续薄片确实地堆集于堆集好的薄片的上方。此外,如果使前端限制部件38位于图示位置Sh2,则将支承于堆集导向件35上的薄片(撂)的中间定位于后述的中部装订机构40的装订位置X处。同样,如果使前端限制部件38位于图示位置Sh1,则将装订后的支承于堆集导向件35上的薄片撂的中间定位于后述的折叠辊机构45的折叠位置Y。于是,图示位置Sh1、Sh2、Sh3对应于薄片尺寸(运送方向长度),分别设定在最适合的位置。
在上述堆集导向件35中,在薄片运送方向的下游侧,设置薄片侧缘对齐部件39。该薄片侧缘对齐部件39按照以送入堆集导向件35、支承于前端限制部件38上的薄片的宽度方向位置为基准而对准的方式进行对齐。即,在前端限制部件38位于上述Sh3的位置,薄片整体支承于堆集导向件35上的状态,通过该薄片侧缘对齐部件39,使薄片侧缘在宽度侧对齐。在图示的装置中,在以中心基准使薄片在宽度侧对齐的关系方面,薄片侧缘对齐部件39由左右一对对齐板构成,该一对对齐板以薄片中心为基准而等距离,由此,对支承于堆集导向件35上的薄片撂在宽度侧对齐。为此,在薄片侧缘对齐部件39上连接有对齐电动机M5。
(中部装订机构的构成)
沿上述堆集导向件35,在上游侧设定装订位置X,在下游侧设定折叠位置Y,在装订位置X设置中部装订机构40。该装置由驱动组件40A和砧座组件40B构成。各自的组件按照夹持堆集导向件35的方式在面对的位置分离开地构成。在驱动组件40A上安装订书钉盒,在该盒的内部设置有呈带状连接的订书钉。另外,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通过在上方的上死点和下方的下死点之间上下移动的驱动部件,通过模部件将前端的订书钉呈コ状弯曲,接着,将该订书钉刺入薄片撂中。于是,在驱动组件40A中,设置驱动电动机M和使驱动部件上下移动的驱动臂以及驱动该臂的驱动凸轮等。
另一方面,在砧座组件40B中,设置将刺入薄片撂中的订书钉的前端弯曲的弯曲槽(图中未示出)。像这样构成的中部装订机构40按照驱动组件40A和砧座组件40B分离而相互面对的方式构成。薄片撂可通过两者之间。于是,可对薄片撂的中间部,其它的任意位置进行装订。
(折叠辊机构的构成)
在设置于上述装订机构40的下游侧的折叠位置Y,包括将薄片撂对折的折叠辊机构45和折叠刀片46。该折叠刀片46在该折叠机构45的夹持位置NP上插入薄片撂。该折叠辊机构45如图6(a)和图6(b)所示,由相互压接的辊45a,45b构成,各辊基本按照最大薄片的宽度形成。该对辊45a、45b按照相互压接的方式将旋转轴45ax、45bx嵌合于装置支架的长槽中,通过压缩弹簧45aS、45bS沿压接方向偏置。另外,也可为下述的结构,其中,该辊中的至少一者以可沿压接方向移动的方式通过轴支承,在另一者上跨接有偏置弹簧。
上述一对辊45a、45b由橡胶辊等的摩擦系数较大的材料形成。其目的在于通过橡胶等的软质材料将薄片弯曲,同时沿旋转方向传送,也可通过对橡胶质材料进行内层加工而形成。该折叠辊机构45呈图6(b)所示的那样的凹凸状,沿薄片宽度方向形成间隙45g。该间隙45g按照与后述的折叠刀片46的凹凸一致的方式设置,按照折叠刀片前端容易进入辊夹持部之间的方式考虑。同时,该间隙45g设置于与对薄片撂进行装订的装订部位相一致的宽度位置上。即,形成在一对相互压接的辊45a、45b上,沿薄片宽度方向具有间隙(间隙45g)的凹凸形状,在该间隙内形成薄片的装订部位,以及同样形成凹凸形状的折叠刀片46的刃尖进入该间隙内。
上述辊45a、45b分别与辊驱动机构RM连接。图示的辊驱动机构RM像图7(a)和图7(c)所示的那样,由辊驱动电动机M6和传动机构(传动机构)47V构成。图示的传动机构47V由减小辊驱动电动机M6的旋转速度,然后向传动轴47X传送的传动皮带构成。在该传动轴47X和第1折叠辊45a的旋转轴45ax之间,设置离合机构45c。另外,同样还在与第2折叠辊45b的旋转轴45bx之间,设置离合机构45c。该离合机构45c为电磁离合器、单向离合器、滑动摩擦离合器(弹簧离合器)等,按照可实现或中断辊驱动电动机M6的驱动旋转向第1折叠辊45a和第2折叠辊45b的传递的方式构成。
图示的离合机构45c由单向离合器构成,按照在上述传动轴47X和传动联轴器47Z之间,将传动轴47X的旋转仅仅沿1个方向传递给传动联轴器47Z的方式构成。另外,在该传动联轴器47Z上通过齿轮而连接有第1折叠辊45a,通过皮带而连接有第2折叠辊45b。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像这样,在辊驱动电动机M6上通过离合机构45c而连接的第1和第2折叠辊45a、45b上仅仅传递电动机的旋转的一个方向,同时,辊可沿薄片排出方向自由旋转。
上述一对辊45a、45b位于上述堆集导向件35的弯曲或弯曲的突出侧,设置于相对被支承于堆集导向件35上的薄片撂、以图8(a)所示的距离h间隔开的位置。即,按照以距离h与被支承于堆集导向件35上的薄片(撂)和辊表面不接触的位置间隔开的方式设置。另外,在夹持薄片撂而对面的位置,设置具有刀刃的折叠刀片46。该折叠刀片46按照在从图8(a)的等待位置到图8(c)的夹持位置之间往复移动的方式支承于装置支架上。在折叠刀片46上连接有刀片驱动机构BM(图7(b))。另外,折叠刀片46按照可在从被支承于堆集导向件35上的薄片撂退回的等待位置,到折叠辊机构45的压接之间的夹持位置之间,通过驱动电动机M7往复移动的方式构成。该折叠刀片46由金属等的摩擦系数较小的材料呈板状地形成,其形状像图7(b)所示的那样,其前端由凹凸面形成。该刀片前端像前述那样,呈辊45a、45b进入间隙45g中的形状。
于是,图所示为,辊45a、45b与薄片之间的摩擦系数v1、薄片之间的摩擦系数v2、薄片与折叠刀片46之间的摩擦系数v3的关系设定在“v1>v2>v3”的关系。于是,在通过折叠刀片46将图8(c)所示的薄片撂插入第1折叠辊45a和第2折叠辊45b之间的状态,作用于两个折叠辊45a、45b上的压接力分别达到与折叠辊机构45和薄片撂和折叠刀片46相等的力,此时,摩擦系数设定在上述关系,由此,薄片撂顺利地沿排出方向(该图左侧)被送出。
下面对折叠刀片46的刀片驱动机构BM的构成进行说明,像图7(b)所示的那样,上述折叠刀片46按照可沿薄片折叠方向移动的方式通过导轨46g支承于装置支架上。另外,该折叠刀片46按照在从被支承于上述堆集导向件35上的薄片退回的等待位置和上述折叠辊机构45的夹持位置之间往复移动的方式被支承。使该折叠刀片46往复移动的刀片驱动机构BM通过刀片驱动电动机M7、对其旋转进行传动的传动机构46V、在图所示的是通过传动皮带,将动力传递给传动旋转轴46X。在该传动旋转轴46X上设置传动小齿轮46P,其与成一体安装于折叠刀片46上的齿条46L啮合。
于是,如果使刀片驱动电动机M7正反向旋转,则折叠刀片46沿导轨46g在等待位置和啮合位置之间往复移动。该折叠刀片46由沿薄片宽度方向具有刀刃的板状部件构成,其前端像图示那样呈凹凸形状。
下面根据图8(a)~图8(d)对上述构成的折叠辊机构45和折叠刀片46引起的薄片折叠状态进行说明。首先,呈撂状支承于堆集导向件35上的薄片撂在图8(a)的状态,与图4所示的前端限制部件38卡合,在其折缝位置装订的状态,定位于折叠位置Y。获得该薄片撂的设定结束信号,驱动控制机构(后述的图9所示的薄片折叠动作控制部64d:在下面相同)断开图7(c)所示的上述离合机构45c。在图示的单向离合器的构成中,停止辊驱动电动机M6,或以低于折叠刀片46的移动速度的速度旋转。其目的在于像后述的那样,通过借助折叠刀片46插入夹持位置的薄片撂,形成第1和第2折叠辊45a、45b从动旋转的条件。
于是,图9所示的驱动控制机构64d从等待位置向夹持位置,以规定速度使折叠刀片46移动。相对该移动速度VB,折叠辊机构45的旋转圆周速度VR设定为0,或设定在VB>VR的关系。于是,在图8(b)的状态,通过折叠刀片46将折缝位置弯曲,将薄片撂插入辊间。此时,第1折叠辊45a和第2折叠辊45b与通过折叠刀片46而移动的薄片连接从动旋转。并且,驱动控制机构64d在薄片撂到达规定的夹持位置的预估时间之后,停止刀片驱动电动机M7,使折叠刀片46静止于图8(c)的位置。在此前后,驱动控制机构64d将离合机构45c切换到ON状态,驱动旋转第1和第2折叠辊45a、45b。于是,沿送出方向(该图的左侧)送出薄片撂。然后,驱动控制机构64d按照在图8(d)的状态与折叠辊机构45的薄片撂的送出相并行的方式,将位于夹持位置的折叠刀片46向等待位置移动回位。
像这样在对折的薄片撂首先被夹入一对辊45a、45b之间时,与辊表面接触的薄片不因旋转的辊45a、45b而被拉入辊间。即,由于折叠辊机构45伴随(从动于)所插入的(压入的)薄片而旋转,故仅仅与辊接触的薄片不先被卷入。另外,由于折叠辊机构45伴随所插入的薄片而从动旋转,故辊表面和与其接触的薄片不摩擦,不产生图像的擦去。
(控制构成的说明)
根据图9的方框图,对上述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构成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系统包括图像形成装置A的控制部(在下面称为“主体控制部”)50和后处理装置B的控制部(在下面称为“后处理控制部”)60。主体控制部50包括图像形成控制部51和供薄片控制部52与输入部53。另外,从设置于该输入部53中的控制面板18进行“图像形成模式”,“后处理模式”的设定。在图像形成模式中,像前述的那样设定打印输出数量、薄片尺寸、彩色单色打印、放大缩小打印、双面单面打印、其它的图像形成条件。另外,主体控制部50对应于已设定的图像形成条件,对图像形成控制部和供纸控制部进行控制,在规定的薄片上进行图像形成,然后,将薄片依次从主体排纸口3排出。
与此同时,通过来自控制面板18的输入设定后处理模式。该后处理模式,比如,设定为“打印输出模式”、“装订完成处理模式”、“薄片撂折叠完成模式”等。于是,主体控制部50向后处理控制部60转送后处理的完成处理模式和薄片张数、份数信息和装订模式(是1个部位装订还是2个以上的部位的多次装订)信息。与此同时,主体控制部每当图像形成结束时,将作业结束信号转送给后处理控制部60。
后处理控制部60包括:对应于已指定的完成处理模式,使后处理控制装置B动作的控制CPU61;存储动作程序的ROM62;存储控制数据的RAM63。另外,该控制CPU61包括:将送给送入口23的薄片运送的薄片运送控制部64a;进行薄片的堆集动作的薄片堆集动作控制部64b;进行薄片的装订处理的薄片装订动作控制部64c;进行薄片的撂折叠动作的薄片折叠动作控制部64d。
上述薄片运送控制部64a按照与前述的薄片送入通路P1的运送辊24、排纸辊25的驱动电动机M1的控制电路连接,另外,接收来自设置于该通路中的薄片传感器S1的检测信号的方式构成。此外,上述薄片堆集动作控制部64b与上述正反旋转辊30的正反旋转电动机M2、后端限制部件的排纸电动机M3的驱动电路连接,以便将薄片堆集于第1堆集部(堆集盘)29上。另外,上述薄片装订动作控制部64c与内置于第1堆集部29的端面装订机构33和第2堆集部(堆集导向件)35的中部装订机构40中的驱动电动机MS1、MS2的驱动电路连接。
上述薄片折叠动作控制部64d与驱动旋转上述第1和第2折叠辊45a、45b的辊驱动电动机R6的驱动电路、与上述离合机构45c的驱动电路连接。另外,该控制部64d与位移机构MS的控制电路连接,该电路将上述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的运送辊36、37和堆集导向件35的前端限制机构38移动控制在规定位置,该控制部64d按照从设置于这些通路中的薄片传感器接收检测信号的方式连接。另外,与使折叠刀片46动作的刀片驱动电动机M7的驱动电路连接。
像上述那样构成的控制部64d在后处理装置中,进行下述的处理动作。
(打印输出模式)
在该模式的场合,图像形成装置A从比如,第1页起对一系列的文本进行图像形成,从主体排纸口3依次按照面朝下的方式送出。于是,后处理装置B将薄片送入通路P1的缓冲导向件26向图3的上方退回,将通路切换片27移动到图3的实线的状态。由此,将被送入薄片送入通路P1的薄片导向排纸辊25。于是,通过于排纸口25a检测到的薄片前端的信号,在薄片前端到达堆集盘29的正反旋转辊30的预估时间后,薄片运送控制部64a将正反旋转辊30从上方等待位置下降到盘上,使该正反旋转辊30沿图4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于是,进入到堆集盘29上的薄片通过该正反旋转辊30,送向第1排纸盘21,接纳于该盘上。像这样,依次将后续的薄片排出到排纸盘中,将其堆集接纳于该盘上。
于是,在该打印输出模式的场合,通过图像形成装置A进行了图像形成的薄片经过后处理装置B的薄片送入通路P1,接纳于第1排纸盘21中,比如,按照面朝下的姿势,以从第1页起到第n页的顺序,装载接纳于上方。在本模式的场合,不导向图5所示的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1和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
(装订完成处理模式)
在该模式的场合,像图5所示的那样,图像形成装置A与前述的模式相同,按照从第1页到第n页的顺序,对一系列的文本进行图像形成,在面朝下的状态从主体排纸口3送出。于是,后处理装置B与前面的模式相同,将薄片送入通路P1的缓冲导向件26向图3的上方退回,将通路切换片27移动到图3的实线的状态。由此,将送入薄片送入通路P1的薄片导向排纸辊25。于是,通过于排纸口25a检测到的薄片前端的信号,在薄片前端到达堆集盘29的正反旋转辊30的预估时间后,薄片运送控制部64a将正反旋转辊30从上方等待位置下降到盘上,使该正反旋转辊30沿图4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接着,薄片运送控制部64a在薄片后端送入到堆集盘29上的预估时间后,使正反旋转辊30沿图3的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于是,从排纸口25a进入的薄片沿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1,改变方向运送到堆集盘29上。通过反复进行该薄片的运送,在面朝下的状态呈撂状将一系列的薄片堆集于堆集盘29上。
另外,每当上述薄片堆集于堆集盘29上时,控制CPU61使尺寸对齐板34b动作,将堆集的薄片的宽度方向位置对齐。接着,控制CPU61按照来自图像形成装置A的作业结束信号,使端面装订机构33动作,将堆集于盘29上的薄片撂的后端缘装订。在该装订动作后,控制CPU61将兼用作撂送出机构的后端限制部件32从图3的实线位置移动到该图虚线位置。于是,将进行了装订的薄片撂送出接纳于第1排纸盘21上。由此,将在图像形成装置A中形成图像的一系列薄片装订后,接纳于第1排纸盘21中。
(向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1的薄片缓冲动作)
在连续地进行上述装订完成处理的场合,控制CPU61将后续的薄片临时保持于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中。下面通过图10,对该薄片的缓冲动作进行说明,像前述那样,在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的送入口处,设置运送辊36,该运送辊36按照可正反旋转的方式构成。于是,图9所示的控制CPU61将薄片从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1堆集于堆集盘29上,在图像形成的作业结束后,在堆集于堆集盘上的薄片撂上,通过端面装订机构33进行装订处理。接着,在该装订处理后,使后端限制部件32移动,将堆集盘29上的薄片撂排送到第1排纸盘21上。
于是,控制CPU61在堆集盘29上的薄片撂上的装订动作和/或薄片撂的送出动作的进行中,从图像形成装置A送入后续的薄片的场合,通过薄片传感器S1检测,在该薄片的后端通过薄片送入通路P1的通路切换片27的预估时间后,停止排纸辊25。与此同时,控制CPU61使通路切换片27移动到图10的图示位置,然后,使排纸辊25反向旋转。于是,将薄片送入通路P1中的薄片导向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由运送辊36夹持。接着,控制CPU61在薄片后端到达运送辊36的预估时间后,停止运送辊36。于是,薄片送入通路P1中的薄片滞留停止于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中。
而且,控制CPU61在将堆集盘29上的薄片撂排到第1排纸盘21的时刻,使上述运送辊36沿图10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同时,排纸辊25沿排薄片方向旋转驱动。于是,将保持于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中的薄片导向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1,堆集于堆集盘29上。另外,控制CPU61从送入口23,与前面相同地将紧接该等待薄片SA1的后面的薄片SA2导向到排纸辊25,堆集于堆集盘29上。最好,在此场合,像图10所示的那样,排纸辊25由可压接、离开的一对辊构成,在排纸辊25上,与等待中的薄片同时地重合来自送入口23的后续薄片的场合,通过电磁螺旋管等的动作机构使排纸辊25离开为优选。通过这样的动作,可在不停止图像形成装置A的情况下,通过后处理装置B,连续地继续进行装订处理。
像这样,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基本直线状的薄片送入通路P1中,在其下游侧设置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1,在其上游侧设置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另外,在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1中设置第1处理部(前述的堆集盘)29,在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中,设置第2处理部(前述的堆集导向件)35。于是,其特征在于:通过位于下游侧的第1处理部29,将在装订等的后处理动作中送入薄片送入通路P1中的后续薄片临时保持在上游侧的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中,在第1处理部29的处理动作结束后,将保持在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中的后续薄片传送给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1。与此同时,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像后述那样,通过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的第2处理部35,将在后处理动作中送入薄片送入通路P1中的后续薄片临时地保持在薄片送入通路P1中。
像上述那样,在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1中,在后处理动作中,将第2张的后续薄片送入薄片送入通路P1中的场合,像下述那样进行运送控制。在此场合,像图10所示的那样,通过可压接、离开的一对辊而构成排纸辊25,通过电磁螺线管等的动作机构(图中未示出),以可离开的方式构成该辊对。于是,运送控制机构64a与前面相同,将第1薄片(图12(a)的SA1)保持在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的通路中。在该状态,如果将第2薄片(图12(a)的SA2)送入薄片送入通路P1中,则通过借助薄片传感器S1检测到的薄片前端的信号,使排纸辊25离开。而且,通过运送辊24,将第2薄片SA2送给排纸口25a。于是,先等待于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中的第1薄片SA1上重合第2薄片SA2。图12(a)表示该状态,但是在薄片前端具有图示的偏移量ho的状态下,第1薄片SA1和第2薄片SA2重合。即,后续的第1薄片SA1和第2薄片SA2在运送方向前后以规定的距离ho进行偏移。于是,运送控制机构64a移位到将排纸辊25相互压接的状态(图12(a)的状态),分别沿排纸方向旋转驱动。于是,该重合的两张薄片从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1传送到堆集盘29上。
另外,本发明也可将两张以上的后续薄片临时等待于前述的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中,比如,在堆集盘29处,在在先的薄片撂的后处理中产生卡纸等的故障,其上游侧的图像形成装置A等中滞留有两张以上的多张的后续薄片的场合,必须使两张以上的后续薄片等待于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中。在这样的场合,运送控制机构64a像上述那样,在使排纸辊25离开的图11所示的状态,将第2薄片SA2重合于第1薄片SA1上。而且,在将这两张薄片按照规定量偏移ho的状态,将排纸辊25压接。然后,运送控制机构64a使通路切换片27移动到图11所示的位置,对排纸辊25沿反向(图11的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于是,在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的运送辊36处,按照重合的状态呈鳞状保持第1和第2张薄片SA1,SA2。接着,运送控制机构64a在第1处理部29的后处理动作结束后,分别沿排纸方向(图11的顺时针方向)旋转驱动运送辊36和排纸辊25,将等待于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中的多张后续薄片移动到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1中,装载而接纳于堆集盘29上。
像上述那样,使等待于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中的第1薄片SA1和来自薄片送入通路P1的第2薄片SA2按照规定量ho偏移,或者在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中使多张的第1和第2薄片SA1、SA2呈鱼鳞状按照规定量ho偏移的目的在于,在与设置于堆集盘29上的上述后端限制部件32接触对齐时,对齐机构(前述的履带皮带)31从最底层的薄片,依次与后端限制部件32接触对齐。于是,像图12所示的那样,后续薄片的偏移量ho按照大于履带皮带(对齐机构)31与薄片接触的接触点和后端限制部件32之间的距离z(ho>z)的方式设定。通过这样的动作,可在不停止图像形成装置A的情况下,通过后处理装置B,连续地继续进行装订处理。
(薄片撂折叠完成处理模式)
在该模式的场合,图像形成装置A,比如,按照依照图5说明的顺序,在薄片上进行图像形成,通过后处理装置B制成册子状。为此,后处理装置B将薄片送入通路P1的缓冲导向件26向图3的上方退回,将通路切换片27移动到图3的实线的状态。由此,将送入薄片送入通路P1的薄片导向排纸辊25。于是,图9所示的控制CPU61以通过薄片传感器S1检测到的薄片后端的信号为基准,在薄片后端通过通路切换片27的时刻,停止排纸辊25,同时,将通路切换片27移动到图3的虚线位置。而且,使排纸辊25反向旋转(图3的逆时针方向)。于是,使进入薄片送入通路P1中的薄片运送方向反转,将其从通路切换片27导向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而且,通过设置于该通路中的运送辊36、37,将其导向堆集导向件35。
在将薄片从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送入堆集导向件35的时刻,控制CPU61将前端限制部件38移动到最下端的Sh1位置。于是,薄片的整体支承于堆集导向件35上。在该状态,控制CPU61使前述薄片侧缘对齐部件39动作,使薄片的宽度侧对齐(另外,该宽度侧对齐也可不使最初的薄片动作,还可在每次当薄片的进入时不动作)。
接着,控制CPU61将图4所示的前端限制部件38移动到薄片后端进入上述改变方向进入通路35a中的位置Sh3。于是,支承于堆集导向件35上的薄片后端后退到改变方向进入通路35a中。在该状态,将后续的薄片从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送到堆集导向件35上,在在先的薄片上堆集该后续薄片。而且,对应于该后续薄片的送入,将前端限制部件38从Sh3位置移动到Sh1位置。
接着,与前面相同,使薄片侧缘对齐部件39动作,将送入的薄片和支承于堆集导向件上的薄片在宽度侧对齐。通过反复进行这样的动作,通过图像形成装置A进行了图像形成的薄片经过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在堆集导向件35上对齐。于是,控制CPU61如果接收到作业结束信号,将前端限制部件38移动到上述位置Sh2,将薄片中间定位于装订位置X。
于是,控制CPU61使中部装订机构40动作,在薄片中间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进行装订。通过该动作的结束信号,控制CPU61将前端限制部件38移动到上述位置Sh1,将薄片中间定位于折叠位置Y。于是,通过前述的图8(a)~图8(d)所示的顺序,对薄片进行折叠处理,将该薄片撂排到第2排纸盘22上。
(向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的薄片缓冲动作)
在连续地进行上述薄片撂折叠完成处理的场合,图9所示的控制CPU61将后续的薄片临时保持在薄片送入通路P1中。通过图11,对该薄片缓冲动作进行说明,像前述那样,在薄片送入通路P1中设置有缓冲导向件26,该缓冲导向件26像图示那样,由将薄片后端卡合于形成在薄片送入通路P1的上方的薄片等待部(区域)上的卡扣部件构成。
于是,控制CPU61在连续地进行上述薄片撂折叠处理的场合,将送向薄片送入通路P1的后续的薄片临时保持在上述缓冲导向件26上。如对该动作进行说明,则像前述那样,将薄片从图4所示的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堆集于堆集导向件35上,在图像形成的作业结束后,通过中部装订机构40,对堆集于该导向件上的薄片撂进行装订处理。另外,在该装订处理后,使折叠刀片46和折叠辊机构45动作,将堆集导向件35上的薄片撂呈册子状对折,送出到第2排纸盘22。
于是,控制CPU61在堆集导向件35上的薄片撂的装订动作和/或薄片撂折叠动作的进行中,从图像形成装置A送入后续的薄片的场合,通过薄片传感器S1进行检测,在该薄片后端通过薄片送入通路P1的缓冲导向件26的预估时间之后,停止排纸辊25。与此同时,控制CPU61将缓冲导向件26移动到图11的图示位置,然后,使排纸辊25反向旋转。于是,将薄片送入通路P1的薄片后端导向缓冲导向件26。接着,控制CPU61在薄片后端到达缓冲导向件26的预估时间之后,停止排纸辊35。于是,在薄片送入通路P1的薄片的后端与缓冲导向件26卡合的状态,停止该薄片。
接着,控制CPU61在将堆集导向件35上的薄片撂排到第2排纸盘22上后,将后续薄片从图像形成装置A送入,在该薄片与滞留(等待)薄片重合的时刻,使上述排纸辊25沿图11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同时,使缓冲导向件26移动到图中的虚线位置。于是,上下重合的薄片通过排纸辊25送到下游侧,接着,通过排纸辊25的反向旋转,被导向到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而且,该上下重合的薄片被导向堆集导向件35,上下整齐地对齐。紧接在这些重合的薄片后面的薄片与前面相同,依次从薄片送入通路P1、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装载接纳于堆集导向件35上。通过这样的动作,可在不停止图像形成装置A的情况下,通过后处理装置B连续地继续进行薄片折叠处理。另外,在该薄片的重合的场合,像图11所示的那样,排纸辊25由可压接·离开的一对辊构成,在排纸辊25上,等待中的薄片与来自送入口23的后续薄片的同时重合的场合,最好,通过电磁螺线管等的动作机构使排纸辊25离开。
(连续的处理动作)
本发明像上述那样,在薄片送入通路P1中,按照上下距离间隔开的方式设置第1和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1、SP2,在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1中设置进行装订处理的堆集盘29,在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中设置对薄片进行撂折叠处理的堆集导向件35,由此,在装订完成处理和撂折叠完成处理前后连续的场合,可在不等待在先的后处理的情况下,进行后续的后处理。另外,在这些在先的后处理的进行中,即使产生卡卡纸等的故障,仍可为了进行后续的后处理,将滞留于系统中的薄片运送到后续的处理位置。
另外,在本发明中,表示出中部装订机构40设置于前述的堆集导向件35上的装订位置X的场合,但是,也可形成下述的构成。其中,按照堆集导向件、装订位置、折叠位置的顺序,设置薄片的处理通路、堆集导向机构,接着设置装订装置,在其下游侧,设置薄片折叠机构。另外,也可在不通过中部装订机构进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下,将薄片撂对折送出到第2排纸盘22。
此外,还可像图1的虚线所示的那样,设置第3排纸盘21b,按照将送入薄片送入通路P1的薄片送出到该第3排纸盘21b的方式构成。另外,通过像这样的构成,还可在不同于上述第1和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的位置,比如,装置外部送出薄片。
还有,在上述装置中,在由薄片送入通路P1和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 1与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SP2围绕的空间内,上下地设置将薄片的端缘装订的端面装订机构33和中部装订机构40。由此,谋求装置的紧凑化。
(装订装置(第1实施例)的构成和动作说明)
下面根据图14~图17,对中部装订机构40进行说明。根据本发明,中部装订机构40像图14(a)所示的那样,由放纸台50、驱动组件70和夹持组件60构成。放纸台50由将薄片呈撂状保持在装订位置X的盘部件或薄片导向部件构成。驱动组件70为将订书钉刺入放纸台上的薄片撂中的装订头,其按照下述方式构成。另外,由于夹持组件60将刺入薄片撂中的订书钉的前端弯曲,故其按照下述方式构成。
(驱动组件70的构成)
对于驱动组件70,人们知道有下述的两种装置构成,本发明可采用任意一者。在第1构成中,前后地粘接呈コ状弯曲的订书钉,将连续的的带状的订书钉安装于头组件上。另外,按照通过板状的驱动器将该带状的订书钉下压(击打),将其刺入薄片撂中的方式构成。于是,其结构由:接纳呈コ状弯曲、呈带状连接的订书钉的订书钉接纳部,和将从该订书钉接纳部排出的订书钉向薄片撂下压的驱动板,和下压该驱动板的驱动凸轮构成。由于这样的装置作为文具用的订书器而广泛公知,故省略对其详细构成的说明。
图14(a)和图14(b)表示驱动组件70的构成。在该驱动组件70中,在支架的头部70a的内部,像图14(b)所示的那样,沿上下依次内置驱动部件72和模部件73和模头部件74。另外,驱动部件72和模部件73按照在上死点和下死点之间上下往复移动的方式可上下滑动地支承于头部70a上,模头部件74作为将直线状的订书钉呈コ状弯曲的成形模,固定于头部70a上。另外,在支架的内部,安装有内置有订书钉的订书钉盒75,将订书钉依次供给上述模头部件74。上述驱动部件72和模部件73与以可摆动的方式安装于支架上的驱动杆76连接,在上死点和下死点之间上下被驱动。在上述支架上,设置上下驱动驱动杆76的蓄能弹簧(图中未示出),设置对该蓄能弹簧蓄能的驱动凸轮77和驱动该驱动凸轮77的驱动电动机MD。
通过这样的构成,内置于头部70a中的驱动部件72和模部件73通过驱动电动机MD的旋转,驱动凸轮77经蓄能弹簧,将驱动杆76从上方的上死点下压到下方的下死点。通过该驱动杆76的下降动作,与其连接的驱动部件72和模部件73从上死点移动到下死点。驱动部件72按照下压呈コ形弯曲的订书钉的背部的方式由板状部件构成,模部件73像图14(b)所示的那样,由コ形的部件构成,在其与模头部件74之间,使订书钉呈コ形弯曲。即,将订书钉从上述订书钉盒供向模头部件74。在模部件73和模头部件74之间呈コ形对该直线状的订书钉进行冲压成型,接着,驱动部件72以较大的势头向薄片撂将呈该コ形弯曲的订书钉下压,由此,将订书钉刺入薄片撂中。
(夹持组件60的构成)
在像上述那样构成的驱动组件70中,在夹持薄片撂而对面的位置,设置夹持组件60。夹持组件60按照可摆动的方式通过轴支承于驱动组件70上,或由与驱动组件70分离开的结构体构成。图示的装置由夹持组件60与驱动组件70分离开的组件构成。该夹持组件60将通过驱动组件70,将刺入薄片撂中的订书钉尖弯曲。由此,夹持组件60由具有将订书钉的前端弯曲的弯曲槽的砧座部件61构成。图示的夹持组件60由具有弯曲槽62a、62b砧座部件61构成,该砧座部件弯曲槽62a、62b设置于下述位置,该位置与驱动组件70夹持放纸台上的薄片撂、与驱动组件70相对。特别是,图示的装置的特征在于:按照在支承于放纸台50上的薄片撂的宽度方向的两个部位,以规定间距定位左右一对弯曲槽62a、62b的方式,在砧座部件61上形成多个弯曲槽。通过像这样构成,在不使夹持组件60相对支承于放纸台50上的薄片撂而移动的固定的状态,可在左右两个部位进行装订。
此外,作为夹持组件60,设置将订书钉的钉尖弯曲的翼型部件(图中未示出),该翼型部件也可采用伴随刺入薄片撂中的钉尖的连动(同步),通过驱动组件70实现摆动旋转的方式构成。在此场合,在夹持组件60的支架上,以可摆动的方式将一对弯曲翼通过轴支承于与コ形的订书钉两端对面的位置。另外,与将订书钉刺入薄片撂中的动作连动通过驱动组件70,使一对弯曲翼摆动。通过该对翼的摆动,订书钉的钉前端沿薄片撂的内面,在平坦的状态被弯曲。即,如果在前述的弯曲槽中弯曲,则订书钉前端处于呈U形弯曲的状态(双环夹持),如果通过后述的翼型部件弯曲,则订书钉前端处于呈直线状弯曲的状态(扁平夹持)。本发明也可采用其任意的构成。
以上说明的驱动组件70和夹持组件60必须按照相对放纸台50上的薄片撂,沿薄片宽度方向(图14(b)的左右方向)可移动的方式构成。向该薄片宽度方向的移动在(1)在将薄片撂送入放置于放纸台50上之后,将上述组件从原始位置移动到规定的装订位置,进行装订动作的装置构成的场合;或(2)将上述组件沿薄片宽度方向移动,在2个以上的部位进行装订处理的场合是必须的。另外,向该薄片宽度方向的组件的移动包括:同时而一体地使驱动组件70和夹持组件60移动的装置构成;与固定其中一个,而使另一个移动的装置构成。本发明涉及该组件的移动,下面将沿该薄片宽度方向移动的驱动组件和/或夹持组件作为“移动组件U”而进行说明。图示的装置表示出移动组件U由驱动组件70构成的示例场合。
于是,由驱动组件构成的移动组件U(在下面相同)通过导向机构82,以可往复移动的方式支承于装置支架(在下面称为“装置侧架”)80a、80b上。该装置支架80像图15所示的那样,由设置于放纸台50的两侧部的装置侧架80a、80b构成。另外,在导向机构82中,杆状、槽状、其它的适合形状的导轨82设置于装置侧架上。另外,在导轨82上,按照可沿放纸台50左右移动的方式支承移动组件U。图所示相互平行的2根导轨设置于装置侧架80上,以嵌合的方式将移动组件U支承于该导轨上。于是,移动组件U按照可沿导轨、在放纸台50的薄片宽度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支承。
在上述移动组件U中,在嵌合支承于上述导轨82上的组件支架71中,内置有前述的头部件70a、驱动部件72、模部件73、驱动杆76、驱动凸轮77。按照通过图中未示出的驱动电动机,将订书钉刺入放纸台50上的薄片撂中的方式构成。
另一方面,图示的夹持组件60由像前述那样设置于与放纸台50连续的平面上的砧座部件61构成,在该砧座部件61中形成弯曲槽62a、62b。该弯曲槽62按照以规定间距L在右弯曲槽62a和左弯曲槽62b中,对薄片撂的2个部位进行装订的方式构成。另外,在前述的移动组件U中,其头部70a左右移动到与上述右弯曲槽62a和左弯曲槽62b对面的位置。
(驱动机构的构成)
在像上述那样以可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导轨82上的移动组件U中,设置下面的驱动机构DM。该驱动机构DM由驱动电动机M、位移机构MS、和位置保持机构H构成。驱动电动机M由通常的电磁电动机构成,像图16(a)和图16(b)所示的那样,安装于装置支架的侧架80上。该驱动电动机M,与沿导轨82使移动组件U位置移动的位移机构MS连接。位移机构MS可采用各种机构,对其代表性的机构进行说明。图16(a)和图16(b)所示的位移机构MS,由沿前述的导轨82与其平行地设置的丝杠86构成。在该丝杠86的外周,设置螺纹槽86a,移动组件U与该槽嵌合。即,在移动组件U中,在其组件支架71上设置突起72(图中未示出:参照图17(b)),该突起72与螺纹槽86a嵌合。另外,如果通过驱动电动机M,使丝杠86沿正反向旋转,则移动组件U沿图16(a)和图16(b)的左右方向移动。
下面对上述丝杠86的螺纹槽86a进行说明,刻设于丝杠86的外周上的螺纹槽86a,可按螺距角为同一角度的方式形成,但是,图所示螺距角是不同的。像图16(b)所示的那样,分为使移动组件U高速移动的螺距角α1和使其低速移动的螺距角α2(α1>α2)这两个角度。另外,像后述的那样,较小地设定使移动组件U与止动部件85接触的定位区域的螺距角α2。由此,在移动组件U沿导轨76左右移动时,在由图16(b)中的N1所示的区域,高速地移动,在由N2、N3所示的区域,低速地移动。
(位移机构的不同形态)
位移机构MS不仅像上述那样,可由丝杠86构成,而且可为下述的构成。沿导轨82,与其平行地设置移动金属丝86w(也可为移动皮带,在下面相同),在该金属丝上连接固定移动组件U,虽然关于这一点的图示未给出。即,在装置支架80上设置左右一对的滑轮,在该滑轮上,架设金属丝(或皮带)。而且,在该金属丝上固定移动组件U,将左右的滑轮中的一个与驱动电动机连接。于是,如果正反向旋转该驱动电动机,则金属丝或皮带沿导轨移动,与其连接的移动组件U也左右移动。
像上述那样构成的移动组件U在移动到薄片宽度方向的装订位置Z处,进行定位时,包括下面的定位机构。首先,在装置支架80上,设置接触移动组件U而使其定位于规定的装订位置Z(Z1,Z2)的止动部件85。在图示的装置中,在前述的夹持组件60的右弯曲槽62a中,在头部70a所对面的位置,设置右限止动部件85a。同样在左弯曲槽62b中,在头部70a所对面的位置,设置左限止动部件85b。该右限止动部件85a和左限止动部件85b固定在比如,前述的装置支架的左右侧架80上。此外,右限·左限止动部件85可固定设置于前述的导轨82上。
(位置保持机构的构成)
接着,在上述构成中,移动组件U与右限止动部件85a或左限止动部件85b接触,被移动限制在装订位置Z1、Z2。但是在该状态,移动组件U可从由止动部件进行移动限制的右限位置,沿相反方向的左方向,从左限位置沿相反侧的右方向移动。于是,在移动组件U上设置下述的位置保持机构H。该位置保持机构H按照接触该移动组件U,使其偏置于止动部件侧的方式构成。即,位置保持机构H的位置通过下述的任意方式,保持在接触移动组件、与止动部件85接触的状态,该方式为:(1)设置于驱动电动机M和移动组件U之间的滑动传动机构h1(图16(b)所示);或(2)接触移动组件U,使其偏置于止动部件85侧的弹簧机构h2(图17(a)和图17(b)所示);或(3)因在驱动电动机M的转子和定子之间产生的磁平衡造成的磁转矩h3(图18所示)。对该各形态进行说明。
(基于滑动传动机构引起的位置保持)
像图16(b)所示的那样,驱动电动机M和位移机构(丝杠86等)MS通过驱动电动机M的旋转轴84s、减速齿轮84g和滑动离合机构84c驱动连接。另外,从滑动离合机构84c与丝杠86连接。此外,滑动离合机构84c由转矩限制器构成。即,驱动电动机M的旋转从旋转轴84s减速,经转矩限制器84c传递给丝杠86。于是,如果沿薄片宽度方向使移动组件U移动,则使其与右限或左限的接触止动部件85接触,被移动限制在该位置。然后,如果沿相同方向继续使驱动电动机M旋转,则旋转轴84s的旋转通过转矩限制器84c而进行滑动传动。于是,即使在作用有从装置外部使移动组件U移动的力(与止动件的移动限制相反方向的力)的情况下,或即使在因装订动作时的冲击,作用有与止动件限制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仍通过转矩限制器的滑动传动力,将移动组件U保持在止动位置。
另外,在此场合,控制驱动电动机M的控制机构按照下述方式进行控制,该方式为:即使在将移动组件U移动至规定的装订位置Z1,Z2之后,仍继续沿相同方向使驱动电动机M旋转,在转矩限制器中产生滑动传动力。
(偏置弹簧引起的位置保持)
也可代替上述滑动离合机构,由偏置弹簧h2构成位置保持机构H。该偏置弹簧h2可采用:在驱动电动机M和位移机构MS之间设置弹簧的场合(下面的图17(a)的形态);在位移机构MS和移动组件U之间设置弹簧的场合(下面的图17(b)的方式)。在图17(a)中,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在驱动电动机M的旋转轴84s和丝杠86之间设置螺旋弹簧87,在图示86s的联轴器杆(该联轴器杆通过驱动旋转轴84s和减速齿轮84g连接。)上,卷绕有右螺旋弹簧87a和左螺旋弹簧87b,通过各螺旋弹簧,将旋转力传递给丝杠86。而且,传动轴的旋转按照下述方式构成,比如为右旋转时,通过第1螺旋弹簧87a,将旋转传递给丝杠86,在为左旋转时,通过第2螺旋弹簧87b,将旋转传递给丝杠86。通过这样的构成,移动组件U与右限或左限的止动部件85接触、被移动限制,然后,如果停止驱动电动机M,则在第1螺旋弹簧87a,或第2螺旋弹簧87b上积蓄相当于电动机的超限量的积蓄力。于是,在丝杠86上,作用有将移动组件U偏置于止动部件85侧的旋转力。
另外,图17(b)所示的偏置弹簧88设置于位移机构MS和移动组件U之间。即,在移动组件U的组件支架71上,设置与丝杠86的螺纹槽86a嵌合的突起72。该突起72按照规定行程,以可移动的方式安装于组件支架71上。另外,在突起72和移动组件U之间设置弹簧88a、88b,与前述的场合相同,移动组件U与右限或左限的止动部件85接触被移动限制,然后,停止驱动电动机M。相当于此时的电动机的超限量的积蓄力积蓄于弹簧88a或88b中。于是,在突起72和移动组件U之间,作用有将该移动组件U偏置于止动部件85侧的偏置力。
像上述那样,将移动组件U偏置于止动部件85侧的位置保持机构H,也可由在驱动电动机M中产生的磁转矩构成。像图18所示的那样,在构成驱动电动机的磁铁转子90和定子91之间,在不对线圈励磁或停止时,产生将磁铁转子90吸引到磁极侧的制动转矩。另外,如果在使磁铁转子90静止(与止动件接触)的状态,对线圈通电,则产生保持转矩。通过该制动转矩或保持转矩等的磁转矩,将移动组件U偏置于止动部件85侧。在此场合,驱动电动机的磁极位置和止动部件85的限制位置设定在于,在电动机停止时(非励磁时)磁铁转子90上作用有将移动组件U移动到止动部件85侧的力的位置关系(通过图18中的止动件设置范围表示)。
(装订装置(第2实施例)的构成和动作说明)
下面根据图19和图20,对中部装订机构70的第2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图19(a)为整体结构的外观结构说明图,图19(b)为薄片装订动作的说明图。图20为砧座组件的剖面结构的说明图。
像图19(a)所示的那样,本发明的中部装订机构70包括装订机构70和薄片撂保持机构(堆集导向件35)。装订机构70像图19(a)的构思图所示的那样,由驱动组件70A和砧座组件70B构成。在驱动组件70A中,在支架71的头部71a,像图20所示的那样内置驱动部件72、模部件73和模头部件74。另外,驱动部件72和模部件73按照在上死点和下死点之间上下往复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头部71a上,模头部件74将直线状的订书钉作为コ状弯曲的成形模,固定于头部71a上。另外,在支架71的内部安装内置有订书钉的订书钉盒75,将订书钉依次供给上述模头部件74。上述驱动部件72和模部件73与以摆动的方式安装于支架71上的驱动杆76连接,在上死点和下死点之间上下被驱动。在上述支架71上设置有上下驱动驱动杆76的积蓄弹簧(图中未示出),设置对积蓄弹簧进行蓄能的驱动凸轮77和驱动该驱动凸轮77的驱动电动机MD。
通过这样的构成,内置于头部71a的驱动部件72和模部件73通过驱动电动机MD的旋转,由驱动凸轮77经过积蓄弹簧,使驱动杆76从上方的上死点移动到下死点。在该驱动杆76的下降动作中,与其连接的驱动部件72和模部件73从上死点移动到下死点。驱动部件72按照下压呈コ状弯曲的订书钉的背部的方式由板状部件构成,模部件73像图20所示的那样,由呈コ状的部件,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在其与模头部件74之间,订书钉呈コ状弯曲。即,从上述订书钉盒,将订书钉供给模头部件74,在模部件73和模头部件74之间,呈コ状对直线状的订书钉进行冲压成型,接着,驱动部件72将コ状的订书钉刺入薄片撂中。
与像上述那样构成的驱动组件70A相面对的砧座组件70B,具有图20所示的结构。该砧座组件70B,由与驱动组件70A分离开的结构体构成、由具有将刺入薄片撂中的订书钉的前端弯曲的弯曲槽78的砧座部件79构成。该砧座部件79呈沿薄片撂的装订线方向的撑片(stay)状,其具有多个弯曲槽78a、78b。弯曲槽78a、78b按照沿相互对合的方向将呈コ状的订书钉前端呈环状弯曲(双环夹持)方式,呈图示形状(参照图20)。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像这样砧座部件79呈撑片(stay)状,在其上设置多个弯曲槽78a、78b。
上述弯曲槽78在订书钉的前端的弯曲量小(短)时,呈像图20所示的弯曲槽78a那样,弯曲深度(hv1)浅的凹槽形状。另外,在订书钉的前端的弯曲量大(长)时,呈像图20所示的弯曲槽78b那样,弯曲深度(hv2)深的凹槽形状。像这样,在砧座部件79中的薄片宽度方向的不同的位置,设置弯曲槽深度hv1、hv2(hv1<hv2)不同的多个弯曲槽78a、78b。在对图示薄片撂的2个部位进行装订的装置构成的场合,在砧座部件79上的2个部位,按照规定间距,设置比如,弯曲深度小的弯曲槽78a,在与其不同的位置,以规定间距在2个部位设置弯曲深度大的弯曲槽78b,弯曲槽78设置于共计4个部位。
(装订器(第3实施例)的构成和动作说明)
下面根据图23~图26,对装订装置的第3实施例进行具体描述。
(端面装订机构33的构成)
上述端面装订机构33像图23(a)所示的那样,由驱动器70和夹持器60构成。驱动器70由:将订书钉刺入设定在装订位置的薄片撂中的头部件70a,接纳订书钉的盒71,驱动凸轮77,驱动该驱动凸轮77的装订电动机MD构成。夹持器60由使刺入薄片撂中的订书钉的前端弯曲的弯曲槽62构成。另外,端面装订机构33中,驱动器70和夹持器60成一体安装于组件支架上,头部件70a沿图23(a)的上下方向通过驱动凸轮77往复移动,在内部内置有模部件73和弯曲部件74。另外,该模部件73和弯曲部件74与后述的中部装订机构40相同,由此,其结构在图24(b)给出。
(中部装订机构40的构成)
根据图24(a)和图24(b),对中部装订机构40的构成进行说明。该中部装订机构40与前述的端面装订机构33相同,由驱动器70和夹持器60构成。驱动器70由:将订书钉刺入设定在装订位置的薄片撂中的头部件70a,接纳订书钉的盒71,驱动凸轮77,驱动该驱动凸轮77的装订电动机MD构成。上述驱动器70像图24(b)所示的那样,在支架的头部件70a上上下依次内置驱动部件72和模部件73与弯曲部件74。另外,驱动部件72和模部件73按照在上死点和下死点之间,上下往复移动的方式以可上下往复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头部件70a上,弯曲部件74作为将直线状的订书钉呈コ状弯曲的成型模,固定在头部件70a上。
另外,在支架的内部安装内置有订书钉的盒71,将订书钉依次供给上述弯曲部件74。上述驱动部件72和模部件73与以可摆动的方式安装于支架上的驱动杆76连接,在上死点和下死点之间上下被驱动。在上述支架中,设置上下驱动驱动杆76的蓄能弹簧(图中未示出),设置对该蓄能弹簧进行蓄能的驱动凸轮77、驱动驱动凸轮77的驱动电动机MD。
在像上述那样构成的驱动器70上,在夹持薄片撂而面对的位置设置夹持器60。该夹持器60通过轴以可摆动的方式支承于驱动器70上,或由与驱动器70分离开的结构体构成。图示的装置由夹持器60与驱动器70分离开的组件构成。该夹持器60将通过驱动器70刺入薄片撂中的订书钉尖弯曲。由此,夹持器60由砧座部件61构成,该砧座部件61具有将订书钉的前端弯曲的弯曲槽。图示的夹持器60由砧座部件61构成,该砧座部件61具有弯曲槽62a、62b,该弯曲槽62a、62b设置于与驱动器70夹持薄片撂而对面的位置。特别是图示的装置的特征在于,按照在支承于堆集导向件35上的薄片撂的宽度方向的2个部位,以规定间距定位左右一对弯曲槽62a、62b的方式在砧座部件61上形成多个弯曲槽。通过像这样构成,在不使夹持器60相对支承于堆集导向件35上的薄片撂而移动的固定的状态,可在左右2个部位进行装订。
此外,作为夹持器60,设置将订书钉的钉尖弯曲的翼型部件(图中未示出),该翼型部件也可按照与刺入薄片撂中的钉尖的连动(同步),通过驱动器70实现摆动旋转的方式构成。在此场合,在夹持器60的支架上,以可摆动的方式将一对弯曲翼通过轴支承于与コ形的订书钉两端面对的位置。另外,与将订书钉刺入薄片撂中的动作连动,通过驱动器70使一对弯曲翼摆动。通过该对翼的摆动,订书钉的钉前端沿薄片撂的内面,在扁平的状态被弯曲。即,如果在前述的弯曲槽中弯曲,则订书钉前端处于呈U形弯曲的状态(双环夹持),如果通过后述的翼型部件弯曲,则订书钉前端处于呈直线状弯曲的状态(扁平夹持)。本发明也可采用其任意的构成。
通过像这样的构成,内置于头部件70a中的驱动部件72和模部件73通过装订电动机MD的旋转,由驱动凸轮77通过蓄能弹簧将驱动杆76从上方的上死点下压到下方的下死点。在该驱动杆76的下降动作中,与其连接的驱动部件72和模部件73从上死点移动到下死点。驱动部件72按照下压呈コ形弯曲的订书钉的背部的方式由板状部件,模部件73像图24(b)所示的那样,由コ形的部件构成,在其与弯曲部件74之间,使订书钉呈コ形弯曲。即,将订书钉从前述的盒71供向弯曲部件74。在模部件73和弯曲部件74之间呈コ形对该直线状的订书钉进行冲压成型,接着,驱动部件72以较大的势头,将呈コ形弯曲的订书钉向薄片撂下压,由此,将订书钉刺入薄片撂中。
(处理组件的移动机构)
以上描述的端面装订机构33和中部装订机构40的驱动器70和夹持器60必须按照相对盘机构上的薄片撂,沿薄片宽度方向(图24(b)的左右方向)可移动的方式构成。向该薄片宽度方向的移动在下述场合必要,(1)在将薄片撂送入放置于盘机构上之后,将上述处理组件从原始位置移动到规定的装订位置,进行装订动作的装置构成的场合;或(2)将上述处理组件沿薄片宽度方向移动,在2个以不同的部位进行装订处理的场合是必须的。另外,向该薄片宽度方向的组件的移动包括:同时而一体地使驱动器70和夹持器60移动的装置构成(端面装订机构33);固定其中一个,而使另一个移动的装置构成(中部装订机构40)。
像图22所示的那样,上下邻接地设置的端面装订机构33和中部装订机构40分别以可滑动的方式支承于设置在装置支架85a、85b(参照图25(b))上的导轨80a、80b上(导轨机构:以下相同)。在此场合,在端面装订机构33中,具有驱动器70和夹持器60的组件支架33f支承于导轨80a、80b(第1导向机构)上。另外,在中部装订机构40中,具有驱动器70的组件支架40f支承于导轨80a、80b(第2导向机构)上。于是,第1、第2处理组件33、40沿相互平行地设置的2根导轨80a、80b,以可沿盘机构上的薄片宽度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支承。
(驱动机构的构成)
像上述那样,以可沿薄片宽度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的端面装订机构33和中部装订机构40分别具有驱动机构。在端面装订机构33中设置丝杠86,同样在中部装订机构40中设置丝杠87,它们分别按照与导轨80a、80b并行的方式设置,形成于各处理组件的组件支架33f、40f上的卡合突起82与螺纹槽86a卡合。上述端面装订机构33中的丝杠86与中部装订机构40中的丝杠87,与驱动电动机M连接。根据图25(a),对传动机构进行说明,将端面装订机构33移动到规定的后处理位置(装订位置)的第1组件驱动机构MD1由丝杠86、旋转驱动它的第1传动机构G1和驱动电动机M构成。同样,将中部装订机构40移动到规定的后处理位置的第2组件驱动机构MD2由丝杠87,旋转驱动它的第2传动机构G2和驱动电动机M构成。
其特征在于,像这样沿薄片宽度方向使端面装订机构33移动的第1组件驱动机构MD1,与沿薄片宽度方向使中部装订机构40移动的第2组件驱动机构MD2由单一的驱动机构(驱动电动机)M构成。于是,通过从其原始位置按照规定量旋转驱动电动机M,则可沿薄片宽度方向使端面装订机构33移动,同时,通过该驱动电动机M的旋转控制,可沿薄片宽度方向使中部装订机构40移动。
像上述那样,通过单一的驱动机构(驱动电动机)M,对端面装订机构33和中部装订机构40的位置进行控制时,有各处理组件的移动行程St不同的场合。比如,上述端面装订机构33像图25(a)所示的那样,按照移动行程St01即在对薄片的左角进行装订的位置P1a、对薄片的右角进行装订的位置P1b、对薄片的中间部进行装订的位置P2a、P2b以及原始位置HP、订书钉的更换位置P3之间往复移动。另外,中部装订机构40按照移动行程St02即在对薄片中间部进行装订的位置P4a、P4b和左端位置P5a、右端位置P5b之间往复移动。在此场合,St01>St02。
于是,通过单一的驱动机构(驱动电动机)M的旋转控制,将端面装订机构33定位在上述各位置(HP、P1a、P2a、P2b、P1b、P3),将中部装订机构40定位在上述各位置(P5a、P4a、P4b、P5b)。由此,构成前述的第1传动机构的传动齿轮G1,与构成第2传动机构的传动齿轮G2的减速比不同。即,按照通过驱动机构(驱动电动机)M的规定旋转,端面装订机构33在行程St01之间移动,中部装订机构40在行程St02之间移动的方式设定传动齿轮G1和传动齿轮G2的减速比。通过像这样构成,可在不采用特别的离合器的情况下,通过单一的驱动电动机M,便可控制行程不同的2个处理组件33和40。
(第1,2传动机构的不同形态)
像上述那样,对通过单一的驱动电动机M分别将行程不同的第1、第2处理组件33、40移动到各自的处理位置时,对应于行程,使第1传动机构G1和第2传动机构G2的传动比不同的场合进行了说明。此外,也可通过在第1、第2传动机构G1、G2中的至少1者上设置滑动传动机构,按照各自的行程使第1、第2处理组件33、40往复移动。根据图26,对此场合进行说明。
在图26中,在驱动电动机M(图中未示出)和中部装订机构40的丝杠87之间设置滑动离合器84c,该离合器84c由转矩限制器构成。即,驱动电动机M的旋转从旋转轴减速,经过转矩限制器84c,传递给丝杠87。另外,按照中部装订机构40在该图所示的处理位置P4a和P4b之间往复移动的方式,设置止动件(支架侧架)85c、85d。
于是,如果沿薄片宽度方向使中部装订机构40移动,则其与右限或左限的接触止动部件85c、85d接触,中部装订机构40被移动限制在该位置。之后,即使为了使端面装订机构33移动,沿相同方向继续使驱动电动机M旋转,旋转轴的旋转通过转矩限制器84c,进行滑动传动,将中部装订机构40保持在规定的处理位置P4a、P4b。
由于像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中,在薄片的送入通路的下游侧设置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在其上游侧设置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通过设置于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上的第1薄片堆集机构,将薄片对齐而堆集装订处理,通过设置于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上的薄片堆集机构,进行薄片折叠处理,故获得下述的效果。
由于从薄片送入通路,导向第1和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的薄片在接近较直线的通路中被运送,故即使在厚薄片或摩擦系数小的薄片的情况下,仍可进行确实而稳定的薄片的运送。于是,薄片上不残留褶皱、图像摩擦等的运送痕迹。
在来自图像形成装置的薄片中,装订完成处理的薄片从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被导向第1薄片堆集机构中,薄片折叠完成处理的薄片从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被导向第2薄片堆集机构中,由此,即使在在先薄片的处理动作中,仍可将完成处理不同的后续薄片送入装置内,可高速而有效地对连续的薄片进行处理。特别是按照比如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在在先薄片的处理中,产生卡纸等的故障的情况下,仍可在不停止后续的薄片的情况下,将其送入装置内,可在最佳时刻,进行卡纸处理。
此外,装订完成处理的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设置于薄片送入通路的下游侧,薄片折叠完成处理的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设置于上游侧,由此,设置有薄片折叠机构或中部装订机构的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可设置在装置中间部,可紧凑小型地构成装置。
另外,本申请要求下述优先权。根据参考被引用申请号为日本特愿2007-022038号的发明申请,申请号为日本特愿2007-022041号的发明申请,申请号为日本特愿2007-022040号的发明申请,申请号为日本特愿2007-144038号的发明申请,申请号为日本特愿2007-221653号的发明申请,申请号为日本特愿2007-221654号的发明申请的优先权。

Claims (20)

1.一种后处理装置,其将来自薄片送入口的薄片传送到不同的第1和第2后处理部,通过该第1和第2后处理部对薄片进行包括装订、薄片折叠的后处理,其特征在于该后处理装置包括:
薄片送入通路,其沿基本水平方向设置,将被供给到送入口的薄片依次传送到规定的排纸口;
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其从上述薄片送入通路分支,将薄片的运送方向反转;
第1后处理部,其与上述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连通,对薄片进行后处理;
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其在上述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的上游侧,从上述薄片送入通路的送入口和排纸口之间分支,将薄片的运送方向反转,将薄片传送到不同于薄片送入通路的位置;
第2后处理部,其设置于上述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的下游侧,对薄片进行后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1后处理部设置第1薄片堆集机构,其将来自上述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的薄片呈撂状对齐堆集;端面装订机构,其对堆集于该第1薄片堆集机构中的薄片撂的端缘进行装订;
在上述第2后处理部设置第2薄片堆集机构,其将来自上述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的薄片呈撂状对齐堆集;对堆集于该第2薄片堆集机构中的薄片对折的折叠辊机构,或对薄片中间进行装订的中部装订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薄片送入通路基本沿水平方向设置,上述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基本沿垂直方向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薄片送入通路中,在上述第1和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的下游侧,设置装载支承薄片的排纸盘;
上述排纸盘按照支承被导向到上述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和上述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的薄片的前端的方式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薄片堆集机构中,连接有装载接纳薄片和/或薄片撂的排纸盘;
该排纸盘按照支承来自上述薄片送入通路的薄片的运送方向前端侧,运送方向后端侧通过上述第1薄片堆集机构支承的方式连接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中设置薄片运送辊,其可正反旋转,将到达位于上述薄片送入通路的下游侧的上述第1薄片堆集机构的薄片暂时保持在该第2转换运送通路的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设置于上述薄片运入通路的排纸口的排纸辊机构;
设置于上述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的通路入口的薄片运送辊机构;
控制上述排纸辊机构和薄片运送辊机构的运送控制机构;
上述运送控制机构使在上述第1后处理部的后处理动作中,被供给到上述送入口的后续薄片暂时等待于上述第2改变方向通路中;
同时,按照在上述第1后处理部的后处理动作结束后,将等待于上述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中的后续薄片传送到上述第1后处理部的方式控制上述排纸辊机构和薄片运送辊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运送控制机构在使多张薄片重合等待于上述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中时,通过间歇地旋转驱动上述薄片送入辊机构,按照规定量使重合的薄片在运送方向前后偏移。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后处理部上设置有装载接纳来自上述排纸口的薄片的薄片堆集机构,在该薄片堆集机构中,设置接触限制薄片端的薄片端限制机构、将薄片传送给该限制机构的对齐运送机构;
上述运送控制机构按照下述方式设定,该方式为:在上述第2改变方向通路中以规定量使多张薄片偏移时的偏移量大于上述薄片端限制机构和对齐运送机构的间距。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排纸辊机构和上述薄片运送辊机构至少按照下述间隔构成,该间隔小于最大尺寸的薄片在运送方向上的长度;
上述排纸辊机构由可相互压接离开的一对辊构成;
上述运送控制机构按照下述方式进行控制,该方式为:使上述排纸辊离开、重合后,将等待于上述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中的等待薄片和被供给到上述送入口的后续薄片通过该排纸辊机构传送给上述第1后处理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薄片送入通路中,在上述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的上游侧设置薄片卡扣部件,该薄片卡扣部件暂时保持送至该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的薄片。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薄片送入通路按照下述方式构成:将来自上述送入口的薄片导向到上述第1或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的同时,还将来自该送入口的薄片导向到装置外部。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端面装订机构和上述中部装订机构上下地设置于由上述薄片送入通路和上述第1和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围绕的空间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端面装订机构和上述中部装订机构由单一驱动电动机构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中部装订机构的移动行程设定在小于上述端面装订机构的移动行程的距离。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1、第2导向机构,该第1、第2导向机构按照可沿堆集薄片的端缘位置移动的方式分别支承上述端面装订机构和上述中部装订机构;
在上述导向机构上,检测上述第1、第2处理组件的位置的位置传感器仅仅设置于上述第1导向机构或第2导向机构中的一者上。
1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中部装订机构包括:
将薄片撂保持于规定的装订位置的放纸台;
驱动组件,其将订书钉刺入支承于上述放纸台上的薄片撂中;
夹持组件,其将刺入上述薄片撂中的订书钉的前端弯曲;
移动组件,其由上述驱动组件构成,可沿薄片宽度方向位置移动;
导向机构,其可相对上述放纸台上的薄片撂,沿宽度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上述移动组件;
驱动机构,其使以可移动的方式支承于上述导向机构的移动组件位置移动;
控制上述驱动机构的控制机构;
在上述导向机构上,设置接触止动部件,其将上述移动组件定位于预定的规定位置;
上述驱动机构由使上述移动组件与上述接触止动部件接触、保持其位置的驱动电动机和位置保持机构构成;
上述位置保持机构通过下述场合中的任意者,在与上述接触止动部件接触的状态下,保持上述移动组件的位置,该场合为(1)设置于上述驱动电动机和上述移动组件之间的滑动传动机构,或(2)使上述移动组件偏置于上述接触止动部件侧的弹簧机构,或者(3)因上述驱动电动机的转子和定子之间产生的磁不平衡而造成的磁转矩。
1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中部装订机构包括:
以规定姿势保持一系列对齐的薄片撂的薄片撂保持机构;
装订机构,其对保持于上述薄片撂保持机构中的薄片撂进行装订;
控制上述装订机构的装订动作的装订控制机构;
上述装订机构由相互分离的头组件和砧座组件构成;
在上述头组件中设置将订书钉刺入保持于上述薄片撂保持机构上的薄片撂中的驱动部件;在砧座组件中设置弯曲槽,弯曲槽将刺入薄片撂中的订书钉的前端弯曲;
相对保持于上述薄片撂保持机构中的薄片撂的规定的宽度方向,上述头组件按照可沿宽度方向移动的方式构成,上述砧座组件按照在宽度方向的不同的位置,排列有前端弯曲深度不同的多个弯曲槽的方式构成;
上述装订控制机构使上述头组件移动到与对应于薄片撂厚度和/薄片材质而选择的弯曲形状的弯曲槽对面的位置,在薄片撂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进行装订。
1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薄片送入通路中设置第1排纸盘,在上述第1和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的下游侧,装载支承薄片;第2排纸盘,其装载支承通过上述中部装订机构处理的薄片撂;
包括盘升降机构,其以可升降的方式支承上述第1排纸盘;
上述第1排纸盘和第2排纸盘依次上下设置;
在上述第1排纸盘和上述第2排纸盘之间的外罩上,设置修补上述中部装订机构的开闭盖。
20.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其由依次在薄片上进行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装置与后处理装置构成,该后处理装置从薄片送入口获取来自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薄片,对其进行包括装订处理、盖章处理、修补处理的后处理;
上述后处理装置包括:
薄片送入通路,其沿基本水平方向设置,将供给送入口的薄片依次传送到规定的排纸口;
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其从上述薄片送入通路分支,将薄片的运送方向反转;
第1后处理部,其与上述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连通,对薄片进行后处理;
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其在上述第1改变方向运送通路的上游侧,从上述薄片送入通路的送入口和排纸口之间分支,将薄片的运送方向反转,将薄片传送到不同于薄片送入通路的位置;
第2后处理部,其设置于上述第2改变方向运送通路的下游侧,对薄片进行后处理。
CN 200810000254 2007-01-31 2008-01-30 后处理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Active CN1012347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22038 2007-01-31
JP2007-022041 2007-01-31
JP2007022040A JP5108314B2 (ja) 2007-01-31 2007-01-31 シート綴じ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7022040 2007-01-31
JP2007022038A JP5248785B2 (ja) 2007-01-31 2007-01-31 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7022041 2007-01-31
JP2007022041A JP4966676B2 (ja) 2007-01-31 2007-01-31 後処理装置
JP2007-022038 2007-01-31
JP2007-022040 2007-01-31
JP2007144038 2007-05-30
JP2007144038A JP5165928B2 (ja) 2007-05-30 2007-05-30 シート綴じ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7-144038 2007-05-30
JP2007-221653 2007-08-28
JP2007-221654 2007-08-28
JP2007221654 2007-08-28
JP2007221654A JP4956333B2 (ja) 2007-08-28 2007-08-28 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7221653 2007-08-28
JP2007221653A JP5080906B2 (ja) 2007-08-28 2007-08-28 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34712A CN101234712A (zh) 2008-08-06
CN101234712B true CN101234712B (zh) 2013-01-16

Family

ID=397275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810000254 Active CN101234712B (zh) 2007-01-31 2008-01-30 后处理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248785B2 (zh)
CN (1) CN1012347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71676B2 (ja) * 2008-11-17 2013-08-21 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4748233B2 (ja) * 2009-02-27 2011-08-1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印刷処理システム、印刷制御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印刷処理方法
JP5318654B2 (ja) * 2009-05-01 2013-10-16 ニスカ株式会社 断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製本装置
JP5769491B2 (ja) * 2010-05-18 2015-08-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シートバッファ装置
JP5615080B2 (ja) * 2010-07-22 2014-10-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33159A (ja) * 2010-12-22 2012-07-1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640757B2 (ja) * 2011-01-18 2014-12-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551135B2 (ja) * 2011-09-30 2014-07-1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後処理装置
JP6226519B2 (ja) 2012-11-13 2017-11-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5949534B2 (ja) 2012-12-25 2016-07-0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記録材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897484B2 (ja) * 2013-03-05 2016-03-30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装置
US9352604B2 (en) 2013-10-31 2016-05-31 Nisca Corporation Sheet process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sheet processing device
JP6376806B2 (ja) 2014-04-02 2018-08-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6605788B2 (ja) * 2014-04-23 2019-11-13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397212B2 (ja) * 2014-04-23 2018-09-26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9751714B2 (en) 2014-04-23 2017-09-05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Post-process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provided with the same
JP6395179B2 (ja) * 2014-04-24 2018-09-26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9823611B2 (en) * 2015-04-23 2017-11-21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Sheet process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US9919890B2 (en) * 2015-08-28 2018-03-20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sheets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image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JP2017043476A (ja) * 2015-08-28 2017-03-02 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US10577215B2 (en) * 2015-12-22 2020-03-03 Max Co., Ltd. Stapler,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JP2017165560A (ja) * 2016-03-17 2017-09-21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971556B2 (ja) * 2016-10-21 2021-11-24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7016228B2 (ja) * 2017-07-03 2022-02-04 株式会社東芝 シート穿孔装置
JP7079090B2 (ja) * 2017-12-27 2022-06-01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640296B2 (ja) * 2018-08-31 2020-02-05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659185B2 (ja) * 2018-10-04 2020-03-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42041A (ja) * 2019-09-11 2021-03-1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831444B2 (ja) * 2019-12-25 2021-02-17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14465A (ja) * 1999-10-14 2001-04-24 Fujitsu Ltd 通帳・伝票プリンタ
JP2004161466A (ja) * 2002-11-14 2004-06-10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後処理装置
US6779790B2 (en) * 1998-12-04 2004-08-24 Canon Aptex Kabushiki Kaisha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for binding sheet stacks in one of an end binding mode and a central binding mod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ntaining same
CN1541926A (zh) * 2003-03-07 2004-11-03 佳能精技股份有限公司 片材处理装置以及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05231778A (ja) * 2004-02-18 2005-09-02 Ricoh Elemex Corp 紙折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34809B2 (ja) * 2001-09-18 2006-10-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08384A (ja) * 2004-06-29 2006-01-12 Fuji Xerox Co Ltd シート処理装置
JP2006182561A (ja) * 2004-11-30 2006-07-13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79790B2 (en) * 1998-12-04 2004-08-24 Canon Aptex Kabushiki Kaisha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for binding sheet stacks in one of an end binding mode and a central binding mod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ntaining same
JP2001114465A (ja) * 1999-10-14 2001-04-24 Fujitsu Ltd 通帳・伝票プリンタ
JP2004161466A (ja) * 2002-11-14 2004-06-10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後処理装置
CN1541926A (zh) * 2003-03-07 2004-11-03 佳能精技股份有限公司 片材处理装置以及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05231778A (ja) * 2004-02-18 2005-09-02 Ricoh Elemex Corp 紙折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34712A (zh) 2008-08-06
JP2008184325A (ja) 2008-08-14
JP5248785B2 (ja) 2013-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34712B (zh) 后处理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JP4372164B2 (ja)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4724537B (zh) 粘接剂涂敷装置和具备其的片材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639419B (zh) 片材处理装置及装备有片材处理装置的成像装置
JP4836655B2 (ja) 製本装置
JP4424362B2 (ja) 製本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1654028B (zh) 装订装置
JP2008247531A (ja)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8213972A (ja)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4724538A (zh) 片材处理装置和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片材贴合方法
US20160318331A1 (en) Paper-made staple, paper-made staple assembly, and sheet process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paper-made staple assembly
JP5004054B2 (ja) シート綴じ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2107566B (zh) 纸摞运送装置
JP2012144376A (ja)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4968385B2 (ja) 製本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20080258373A1 (en)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CN105460679A (zh) 片材处理装置和具备该片材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5080906B2 (ja) 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165928B2 (ja) シート綴じ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9292036A (ja) 製本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4631614B2 (ja) 製本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4942512B2 (ja) シート折り方法及び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0108544A (ja) 製本装置
JP5523874B2 (ja) 用紙反転装置及び該用紙反転装置を備えた製本システム
JP5394810B2 (ja) 用紙反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