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24537B - 粘接剂涂敷装置和具备其的片材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粘接剂涂敷装置和具备其的片材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24537B
CN104724537B CN201410790918.0A CN201410790918A CN104724537B CN 104724537 B CN104724537 B CN 104724537B CN 201410790918 A CN201410790918 A CN 201410790918A CN 104724537 B CN104724537 B CN 1047245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material
mentioned
adhesive
felting cell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9091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24537A (zh
Inventor
长田久
武井章
深泽英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6388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1504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638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1503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6388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1503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7245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245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245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245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CBOOKBINDING
    • B42C9/00Applying glue or adhesive peculiar to bookbinding
    • B42C9/0081Applying glue or adhesive peculiar to bookbinding applying adhesive to individual sheets for binding them together

Landscapes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粘接剂涂敷装置和具备其的片材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粘接剂涂敷装置对被依次搬送的片材涂敷粘接剂,由以下构件构成:装置框架;粘接构件,放出粘接片材彼此的粘接剂;粘接单元,具有该粘接构件,在片材宽度方向上配置多个;支承构件,将粘接单元在按压该粘接构件地对片材涂敷粘接剂的粘接位置与从该粘接位置离开的离开位置之间能移动地支承在装置框架上;以及移动构件,使该多个粘接单元中的每一个错开时机地移动到粘接位置。由此与一次移动多个粘接单元相比能以小的驱动力移动多个粘接单元,此外即使片材由于最初的按压而产生褶皱或扭曲,由于到接下来的粘接单元的按压前具有时滞,能降低该扭曲或褶皱,更可靠地进行粘接剂的涂敷。

Description

粘接剂涂敷装置和具备其的片材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从影印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被搬出的片材贴合并生成束的处理装置,涉及能够处理连续地被搬出的片材的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众所周知使从图像形成装置被搬出的片材份对齐(以份为单元对齐)地卡钉装订或折合成册子状的处理装置。这些处理装置为了对片材进行后处理而具备多个片材集聚部件,例如作为利用第1片材集聚部件将片材集聚成束状而进行卡钉装订,并利用第2片材集聚部件对集聚成束状的片材进行中间装订而折合成册子状的装置结构。另外,近年来,在进行这些装订处理时,也提供有不使用金属制的装订针(金属卡钉)地装订片材束的装订装置和使用该装订装置的处理装置。
例如,在日本公开专利2011-201698号公报中,记载有不使用金属的装订卡钉地进行装订,用于提高被装订了的片材的循环使用性和安全性的装置。该装置相对于多个片材依次集聚的集聚于集聚积存器的片材束,由折板和折辊对实施折叠。并且公开了在片材束的距基于折板和折辊对的折叠位置隔开预先决定的间隔的位置,装订机构部在片材束上不使用金属的卡钉地对片材束进行装订处理的装置。
作为该装订机构部的装订机构,在基于上述的片材束的折板和折辊对的折叠处理后,使片材束产生厚度方向的变形,并装订片材束。该片材厚度方向的变形通过形成为凹凸状的压接齿从上下啮合,使片材产生局部的变形,使片材彼此互相结合地装订(参照上述公开专利公报的图4、图5)。
该装订装置实施装订的部分被设定为从片材束的折叠位置直到装订位置之前离开预先决定的间隔(参照该公报的图7、图11)。换句话说,设定成折叠位置和装订位置错开。
另一方面,对片材涂敷感热粘接剂而粘接片材彼此并形成为片材束的技术被记载于美国专利公开US2013/0133837(对应日本特开2013-112527号公报)。该技术在比集聚片材的片材处理装置靠搬送方向上游侧即片材处理装置的入口部,设置涂敷粘接剂的涂敷部。并且,由该涂敷部对所搬入的片材的单面或两面的片材折叠的部位涂敷粘接剂,设置比较长的搬送路径和在该搬送路径中设置数级搬送辊,搬送到集聚片材的积存器部。放出到该积存器部后,由加压辊对涂敷有粘接剂的位置进行加压,生成片材束。用折刃将该片材束向片材折辊折叠进行折叠处理的技术。
此外,在日本专利5168474号公报中,设置能够择一地收纳对片材束进行针装订的针装订单元和对片材进行浆糊粘贴并压接而形成为片材束的浆糊粘贴装订单元中的某一个的单元收纳部,各个单元能够装卸地被设定成,针装订单元和浆糊粘贴装订单元中的某一方能够安装在该单元收纳部中。此外,记载有将由该某一个单元所装订的片材对折的折叠处理部。
另外,在日本专利5382597号公报中,记载了以下的装置,即,设置对片材进行浆糊粘贴并压接而形成为片材束的浆糊粘贴装订单元和进行针装订的针装订单元这两个单元,使这些单元择一地执行动作,进行折叠处理,基于浆糊粘贴的册子和基于针装订的册子均能够作成。
像上述那样,在使从图像形成装置等被搬出的片材进行份对齐,并实施装订处理、折叠成册子等处理的装置中,在不使用金属的卡钉或贴合片材彼此而形成为片材束的上述的装置结构中存在以下的问题。
首先,上述日本公开专利2011-201698号公报的技术是装订装置使片材本身变形而进行装订的技术。例如记载有片材厚度方向的变形是通过形成为凹凸状的压接齿从上下啮合,使片材产生局部的变形,使片材彼此互相结合而进行装订,但是为了使片材彼此咬合需要以相当的压接力使其咬合。此外,若该压接力弱,则装订变得为不充分,存在仅凭压接力装订不稳定的问题。若基于该压接方式的装订与折叠位置一致时,则由片材的弯曲带来的变形力发挥作用,具有装订性能不充分的问题。
此外,作为另一装订机构,记载有在片材束的一方形成弯曲成凸形状的切口,在片材束的由切口包围的范围的内侧,设置装订片材束的装订部,将切口插入该装订部而进行装订的装置。由于该装置对片材本身开设比较大的切口,所以对片材本身带来损害而且外表也不太美观。
因此,考虑有不是基于向片材束的压接的装订或在片材上形成大的切口地装订片材束的美国专利公开US2013/0133837(对应日本特开2013-112527号公报)所示那样,用粘接剂装订片材束的装置。
但是,该装置如上所述,因为到集聚片材的积存器部为止设置比较长的搬送路径和在该搬送路径中设置数级的搬送辊而进行搬送,所以,由于经由几个搬送辊将在装置入口涂敷了粘接剂的片材在比较长的路径中搬送到积存器部,有时粘接剂附着在搬送路周边而产生片材堵塞。
此外,在积存器部中,在重叠粘接粘接剂要涂敷的片材时集聚的片材未必对齐,假想片材在弯曲的状态下折叠。除此之外,为了能够在长的路径中不使其粘接于其他部位地进行搬送,不得不选择若不用相当的压力按压作为粘接剂的感压带就无法粘接的粘接剂,需要严格选择粘接剂,并设定特别的加压机构。
另外,该公报的向片材涂敷粘接剂的涂敷部如图2和图3所示那样,向与片材搬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而进行涂敷。该详细动作不清楚,但是至少涂敷部不得不完成向片材宽度方向的移动,涂敷需要时间。
另一方面,上述日本专利5168474号公报记载的装置,能够在装置的单元收纳部中安装针装订单元或浆糊粘贴装订单元。在该情况下,在选择了浆糊粘贴装订单元时,因为先于对片材进行浆糊粘贴,在暴露片材的浆糊粘贴侧(粘接面)的状态下搬入片材,所以有时片材彼此在原本不可以粘贴的部位粘贴。此外,由于从浆糊粘贴之后直到折叠装置,搬送片材长度成倍以上地引导到折叠装置,所以有时浆糊会附着到装置上。
另外,在该公报的图3和图4中,记载了使将浆糊(粘接剂)片材卷绕于卷筒的浆糊粘贴装订单元升降的浆糊粘贴机构,但是未公开片材宽度方向的配置,贴合有可能无法充分地进行。
接着,在日本专利5382597号公报记载的装置中,浆糊粘贴单元和针装订单元在片材搬送路径上排列地设置。该装置虽用吸引搬送机构移送片材,但是因为与上述浆糊粘贴装置同样地,先于对片材进行浆糊粘贴,在暴露片材的浆糊粘贴侧(粘接面)的状态下搬入片材,所以例如在下一片材搬入时,有时下一片材前端与浆糊接触等、片材彼此在原本不可以粘贴的部位粘贴。此外,该装置也在从浆糊粘贴之后直到折叠装置,搬送片材长度成倍以上地引导到折叠装置,所以有时浆糊会附着到装置上。
另外,在该公报的图2~图5中公开了相对于宽度大的浆糊(粘接剂)片材,对片材侧进行涂敷的装置,该浆糊片材在片材宽度方向上排列2个。在该情况下,通过移动片材或使片材宽度方向整体同时向浆糊片材侧移动,片材产生扭曲或褶皱,浆糊的涂敷变得不充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提出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粘接剂涂敷装置和具备其的片材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在对片材涂敷浆糊等粘接剂时,在片材宽度方向上设置涂敷粘接剂粘接单元,使该粘接单元相对于片材移动而进行涂敷,并且对多个粘接单元的移动赋予时滞地进行涂敷,因此,与一次移动多个粘接单元相比,能够以小的驱动力移动多个粘接单元,此外,即使片材由于最初的按压而产生褶皱或扭曲,由于到接下来的粘接单元的按压之前具有时滞,所以能够降低该扭曲或褶皱,更可靠地进行粘接剂的涂敷。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具有以下的手段。
即,一种粘接剂涂敷装置,对被依次搬送的片材涂敷粘接剂,其中,该粘接剂涂敷装置由以下构件构成:装置框架;粘接构件,放出粘接片材彼此的粘接剂;粘接单元,具有该粘接构件,该粘接单元在片材宽度方向上配置多个;支承构件,将粘接单元在按压上述粘接构件地对片材涂敷粘接剂的粘接位置与从该粘接位置离开的离开位置之间能够移动地支承在装置框架上;以及移动构件,使该多个粘接单元中的每一个粘接单元错开时机地移动到粘接位置。
此外,以下的发明也是上述多个粘接单元中的每一个粘接单元具备在片材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的多个粘接构件的上述的粘接剂涂敷装置和具备该粘接剂涂敷装置的片材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如上所述,能够提供一种粘接剂涂敷装置和具备该粘接剂涂敷装置的片材处理装置及具备该粘接剂涂敷装置和该片材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对片材涂敷浆糊等粘接剂时,在片材宽度方向上设置涂敷粘接剂粘接单元,使该粘接单元相对于片材移动而进行涂敷,并且对多个粘接单元的移动赋予前后地进行涂敷,因此,与一次移动多个粘接单元相比,能够以小的驱动力移动多个粘接单元,此外,即使片材由于最初的按压而产生褶皱或扭曲,因为到接下来的粘接单元的按压之前具有时滞,所以能够降低该扭曲或褶皱,更可靠地进行粘接剂的涂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组合图像形成装置和片材处理装置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本发明的具备粘接剂涂敷装置的片材处理装置的整体说明图。
图3是表示图2的粘接剂涂敷装置的周边机构的说明图。
图4是图2的粘接剂涂敷装置的立体说明图。
图5是说明图3的粘接剂涂敷装置的图,图5a是俯视图,图5b表示压印器保持架与移动的凸轮构件的卡合状态,图5c是凸轮构件的说明图。
图6是涂敷粘接剂的粘接带的说明图,图6a是外形图,图6b将粘接带卷绕在卷筒上的图,图6c是粘接带压印器按压前的齿轮状态图,图6d是粘接带压印器按压时的齿轮状态图。
图7a、图7b、图7c是支承粘接带的压印器保持架的动作状态说明图。
图8a、图8b、图8c是表示图7以后的支承粘接带的压印器保持架的动作状态的接续的说明图。
图9是被配置在积存器部内的片材侧缘整合构件的立体图。
图10a是说明片材搬入路径的夹送轮相对于驱动辊的接离的图,图10b是在积存器部内按压片材以及从片材离开的加压辊的说明图。
图11a是在积存器部内升降的止挡部和把持件的说明图,图11b是止挡部和把持件的平面的说明图。
图12是用片材处理装置粘接片材并形成为束的片材流程图,图12a表示第1张片材搬入到搬入路径的状态,图12b表示第1张片材后端通过了搬入路径和退避路径的分支点的状态。
图13是接续于图12的片材的流程图,图13a表示第1张片材的前端移动到退避路径,并移动到粘接位置的状态,图13b表示在粘接位置停止,对第1张片材涂敷(转印)粘接剂的状态。
图14是接续于图13的片材的流程图,图14a表示第1张片材的粘接剂的涂敷位置移动到退避路径的状态,图14b表示第2张片材从搬入路径搬入到积存器部的状态。
图15是接续于图14的片材的流程图,图15a是第2张片材前端抵接于止挡部,在前端侧和第1张片材重叠的状态下进行整合的状态,图15b表示第1张第2张片材的后端通过了搬入路径和退避路径的分支点的状态。
图16是接续于图15的片材的流程图,图16a表示由把持件把持着第1张第2张片材向粘接位置移动,进行涂敷和片材间的按压的状态,图16b表示使成为束的第1张第2张片材的涂敷位置退避到退避路径,等待第3张片材的搬入的状态的图。
图17是接续于图16的片材的流程图,图17a表示最终纸的第3张搬入到止挡部位置而进行整合的状态,图17b表示由把持件把持包含第3张在内的全部的片材,移动到粘接位置进行粘接剂的涂敷的状态的图。
图18是接续于图17的片材的流程图,图18a是表示第3张片材的后端通过了搬入路径和退避路径的分支点的状态图。图18b表示包含第3张在内的全部的片材束在退避路径中转向的状态的图。
图19是接续于图18的片材的流程图,图19表示将3张片材束移动到折叠位置,等待折叠处理的状态。
图20是图2的装置中的折辊机构的说明图,图20a表示集聚了片材束的状态,图20b表示用折刃将片材束插入折辊的状态,图20c表示利用折辊折合的初始状态,图20d表示利用折辊使片材束折合了的状态。
图21是图1的整体结构中的控制结构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示的优选实施方式,详述本发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组合图像形成装置和后处理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图2是片材处理装置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图3以下是表示该片材处理装置的机构结构的说明图。因此,图1所示的装置由图像形成装置A和片材处理装置B构成,作为单元的粘接剂涂敷装置50被装入片材处理装置B中。
[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A,将片材从供纸部1送到图像形成部2,由图像形成部2对片材印刷后,从本体排出口3搬出片材。供纸部1将多个尺寸的片材收纳在供纸盒1a、1b、1c中,并将被指定的片材逐张分离地供给到图像形成部2。图像形成部2例如配置有静电鼓4、被配置在其周围的印字头(激光发光器)5、显影器6、转印装载器7和定影器8,由激光发光器5在静电鼓4上形成静电潜像,在该静电潜像上用显影器6附着调色剂,用转印装载器7将图像转印到片材上,用定影器8加热定影。这样地形成图像的片材从本体排出口3被依次搬出。图示的附图标记9是循环路径,是将从定影器8印刷到表面侧的片材经由本体转向路径10表背翻转之后,再次供给到图像形成部2,对片材的背面侧进行印刷的两面印刷的路径。这样地被两面印刷了的片材在本体转向路径10中被表背翻转之后,从本体排出口3被搬出。
图示的附图标记11是图像读取装置,用扫描单元13扫描放置在原稿压印盘12上的原稿片材,经反射镜、聚光透镜,由光电变换元件14进行电读取。该图像数据由图像处理部例如进行了数字处理之后,被转送到数据储藏部17,向上述激光发光器5发送图像信号。此外,图示的附图标记15是原稿输送装置,是将收容在积存器16的原稿片材供给到原稿压印盘12的供纸器装置。
在上述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A中设有控制部(控制器),根据控制面板18,设定图像形成条件,例如片材尺寸指定、彩色-黑白印刷指定、印刷份数指定、单面-两面印刷指定、扩大-缩小印刷指定等印刷输出条件。另一方面,在图像形成装置A中,由上述扫描单元13读取了的图像数据或从外部的网络被转送来的图像数据被积蓄在数据储藏部17,图像数据从该数据储藏部被转送到缓冲存储器19,数据信号从该缓冲存储器19依次被移送到激光发光器5。
根据上述控制面板18,后处理条件与图像形成条件同时也被输入指定。该后处理条件例如“印刷输出模式”、“卡钉装订模式”、“粘接片材束折叠模式”等被指定。并且,图像形成装置A根据图像形成条件和后处理条件在片材上形成图像。
[片材处理装置的结构]
连结于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A的片材处理装置B被构成,从图像形成装置A的本体排出口3接受形成了图像的片材,1.将该片材收容于第1排纸托盘21(上述的“印刷输出模式”)、或2.将来自本体排出口3的片材份对齐成束状,卡钉装订之后,收纳于第1排纸托盘21(上述的“卡钉装订模式”)、或3.将来自本体排出口3的片材份对齐成束状之后,粘接片材间之后折叠成册子状,收纳于第2排纸托盘22(上述的“粘接片材束折叠模式”)。
因此,片材处理装置A如图2所示,在壳体20中具备上述第1排纸托盘21和第2排纸托盘22,设有具有与本体排出口3相连的搬入口23的片材搬入路径P1。该片材搬入路径P1在壳体20中由大致水平方向的直线路径构成。并且,配置有从该片材搬入路径P1分支,向反转方向移送片材的第1转向搬送路SP1和第2转向搬送路SP2。并且,第1转向搬送路SP1在路径下游侧,第2转向搬送路SP2在路径上游侧分别从片材搬入路径P1分支,两搬送路互相隔开距离地配置。
在这样的路径结构中,在片材搬入路径P1上配置有搬入辊24和排纸辊25,这些辊连结于能够正反转的驱动马达(M1)。此外,在片材搬入路径P1的、第2转向搬送路SP2上,配置有引导片材的路径切换片27,与螺线管等动作部件连结。此外,在片材搬入路径P1上,对来自搬入口23的片材进行冲孔处理的冲孔单元28设于搬入辊24的下游侧。图示的冲孔单元28以根据装置规格相对于壳体20能够装卸的方式在搬入口23被配置在搬入辊24的上游侧。此外,在该冲孔单元28的下方,收纳穿孔后的冲切屑的冲切屑箱相对于壳体20装卸自如地安装。
[第1转向搬送路SP1的结构]
被配置在图2的片材搬入路径P1的下游侧(装置后端部)的第1转向搬送路SP1如下那样被构成。在片材搬入路径P1的出口端,设有排纸辊25和排纸口25a,在与该排纸口25a隔着台阶的下方,设有第1处理托盘(以下称为“处理托盘29”)。该处理托盘29由装载支承来自排纸口25a的片材的托盘构成。在该处理托盘29的上方,设有正反转辊30。该正反转辊30连结于正反转马达M1,被控制成,在片材进入到处理托盘29上时,向该图顺时针方向旋转,片材后端进入到托盘上之后,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在该正反转辊30上设有连结于履带且在与托盘接触的位置和自托盘离开的位置之间移动的升降辊31。因而,在上述第1处理托盘29上构成有第1转向搬送路SP1。
在上述第1转向搬送路SP1的下游侧配置有第1排纸托盘21,该第1排纸托盘21支承被向第1转向搬送路SP1和第2转向搬送路SP2引导的片材的前端侧。
根据以上的结构,来自排纸口25a的片材进入到处理托盘29上,被正反转辊30朝向第1排纸托盘21移送,片材后端从排纸口25a进入到处理托盘29上之后,使正反转辊30反向旋转(图示逆时针方向)时,处理托盘29上的片材向与排纸方向相反方向移送。此时,连结于履带的升降辊31在与托盘接触的位置与正反转辊30协动,将片材后端沿着处理托盘29转向搬送。
在上述第1处理托盘29的排纸方向后端部,配置有对片材后端进行位置限制的后端限制构件33和端面装订订书机35。图示的端面装订订书机35由端面装订订书机35构成,对被集聚在托盘上的片材束的后端缘的1个部位或多个部位进行卡钉装订。此外,上述后端限制构件33为了兼用作将被卡钉装订了的片材束搬出到被配置在处理托盘29的下游侧的第1排纸托盘21的功能,沿着处理托盘29在排纸方向上往返移动自如。图示的后端限制构件33连结于未图示的束排出马达(M7)并往返移动。
此外,在上述处理托盘29上设有对被集聚的托盘上的片材的宽度方向进行整合的侧整合板36,该侧整合板36由左右(图2前后)一对整合板构成,相对于片材中央接近和远离,连结于未图示的侧整合板马达(M6),从而按照中心基准对片材进行整合。
像上述那样被构成的第1转向搬送路SP1在上述“卡钉装订模式”时,将来自排纸口25a的片材在处理托盘29上进行份对齐,由端面装订订书机35对该片材束的后端缘的1个部位或多个部位进行卡钉装订。此外,上述“印刷输出模式”时,不对来自排纸口25a的片材进行转向搬送,由正反转辊30将沿着处理托盘29被送来的片材搬出到第1排纸托盘21。这样图示的装置通过由处理托盘29和第1排纸托盘21桥接支承要进行卡钉装订的片材,紧凑地构成装置。
[第2转向搬送路SP2的结构]
对从上述片材搬入路径P1分支出的第2转向搬送路SP2的结构进行说明。该第2转向搬送路SP2如图2所示那样沿大致铅垂方向被配置于壳体20,在路径入口配置有路径搬入辊45,在路径出口配置有搬送辊46。该搬送辊46能够在夹持片材的位置和自片材离开的位置之间移动。该结构后述。
被配置在上述第2转向搬送路SP2的路径入口的路径搬入辊45能够正反旋转,要被搬入下游侧的第1转向搬送路SP1的片材暂时地保持(逗留)于该第2转向搬送路SP2。这是因为,将先行的片材集聚到该处理托盘29上,在作业结束信号下进行卡钉装订处理,随后在将该片材束搬出到第1排纸托盘21的期间,将从图像形成装置A被输送到片材搬入路径P1的片材暂时地保持在第2转向搬送路SP2上,先行片材的处理结束之后,将该待命片材从第1转向搬送路SP1搬送到处理托盘29上。
此外,在作为第2转向搬送路SP2并且也是片材搬入的路径的搬入路径41的下游侧,设有构成对从该搬送路输送来的片材进行份对齐并暂时集聚的第2处理托盘的积存器部40。图示的积存器部40由移送片材的搬送引导件构成。该搬送引导件由积存器上引导件40a和积存器下引导件40b形成,在该引导件内装载收纳片材。图示的积存器部40与搬入路径41相连,沿大致铅垂方向被配置在壳体20的左右中央部。由此,小型紧凑地构成装置。该积存器部40形成为内部收纳最大尺寸片材的长度形状。此外,在积存器部40内部配置有作为对片材涂敷粘接剂的粘接剂涂敷部的粘接剂涂敷装置50、和由折叠片材的折刃86与折辊81构成的折叠处理部80。有关这些结构后述。
[退避路径(第3转向路SP3)的说明]
在上述积存器部40的搬送方向后端侧,连续设置有从也作为上述的第2转向搬送路SP2的向积存器部40搬入片材的搬入路径41分支,与该搬入路径出口端重叠,使片材转向进入的第3转向路径SP3即退避路径47。该退避路径47如图2、图3所示,由以板材形成的转向引导件42构成。该转向引导件42沿着片材搬送方向,在表面突出有肋,平滑地搬送片材。此外,转向引导件42被构成为,假设在退避路径内产生了片材束堵塞等的情况下,能够以引导件释放轴43为中心转动而释放片材。
向该退避路径47的转向搬送,在从搬入路径41搬入到积存器部40的片材的后端通过从该搬入路径41分支的位置时,由于作为片材的前端的限制构件的止挡部90而被移动(上升),片材的后端侧与积存器部40内的片材束一起向该退避路径47转向搬送。
另外,止挡部90成为限制片材的前端的限制构件和具有后述的把持片材的把持件91并移动片材的移动构件。该限制构件和移动构件也可以分别构成,但是在该实施例中兼用。
在该搬入路径41和退避路径47的交汇点,设有由引导件拉伸弹簧44a向退避路径47的转向引导件42侧施力的偏向引导件44。此外,在交汇点,在比该偏向引导件44稍靠后的位置,配置有对片材涂敷粘接剂的粘接剂涂敷装置50。该粘接剂涂敷装置50具备作为粘接构件的粘接带压印器(スタンパ)51。有关该粘接剂涂敷装置50的结构后述,由该装置的粘接带压印器51对先行的片材涂敷(转印)了粘接带后,从搬入路径41搬入下一片材时,下一片材的前端粘接于该先行片材的涂敷部分,粘接剂无法涂敷到构成片材束的搬送方向的中央部分。因此,在使片材转向搬送到该退避路径47之后,将下一片材搬送到粘接带压印器51,以防止先行片材的粘接剂的涂敷部分妨碍片材的搬入。因而,该退避路径47作为使涂敷了粘接剂的片材退避的通路而发挥作用。
此外,通过使片材转向到该退避路径47,使从也作为第2转向搬送路SP2的搬入路径41的搬送辊46输送来的下一(后续)片材的前端和被支承于该积存器部40的装载完毕(先行)片材的后端重叠,也发挥确保集聚的片材的页顺序的功能。
[从退避路径到止挡部的概要]
在这里,基于图2和图3,说明从自搬入路径41分支出的退避路径47到止挡部90的结构的概要。
首先,在搬入路径41和退避路径47的交汇点,设置张设有弹簧的偏向引导件44,从而向退避路径47的转向引导件42侧轻按压片材。该偏向引导件被设定成避开向片材涂敷粘接剂的涂敷位置的梳齿条。因而,即使粘接剂涂敷结束了的片材也通过该偏向引导件44的下方,粘接剂也不会附着于搬送路内。有关这些片材的流程另外说明。
在该偏向引导件44的下游侧的搬入路径41和退避路径47的上述交汇点,如图3明确所示,对片材涂敷粘接剂的粘接剂涂敷装置50被配置在积存器部40内。在该粘接剂涂敷装置50上,能够升降地安装有片材按压件65,该片材按压件65为了限制为了粘接而停止在粘接位置的片材而朝向止挡部90按压该片材。在该片材按压件65的前端侧,配置有通过升降而按压片材并且放出作为粘接剂的粘接带AT的片材按压件滑块71。在该片材按压件滑块71的上方,设有支撑从卷筒放出的粘接带AT的转印头72,该转印头72也按压片材,在将粘接带AT涂敷于片材的粘接位置与使粘接带AT从片材离开容许片材的搬送-移动的离开位置之间移动。
另外,所谓本发明中的涂敷,是指也包括一边按压片材一边将粘接剂从带转移的所谓转印的方法。此外,也包括一边按压片材一边喷射粘接剂的方法。
在上述粘接剂涂敷装置50的下游侧,在两侧配置有沿片材的宽度方向移动,按压积存器部40内的片材侧缘的片材侧缘整合构件48。该片材侧缘整合构件48呈大致U字形状,在其中央,作为折叠处理部的折辊81a、81b和将片材按压于该折辊的折刃86能够以相对于片材按压-离开的方式移动。在上述片材侧缘整合构件48稍靠后的位置,设有加压辊49,该加压辊49能够以与构成积存器部40的一方的引导件即积存器下引导件40b接离的方式离开。该加压辊49离开直到片材前端通过了该辊位置,片材前端通过时,一边按压片材一边旋转,从而将片材按压在积存器下引导件40b上。
在积存器部40的下端侧,配置有限制片材的搬入方向前端的限制构件(以下称为止挡部90)。该止挡部90沿着积存器部40能够移动地被支承在装置框架的导轨等上,利用张设于位于上下方向的上带轮94a和下带轮94b的升降带93升降自如。利用马达(M10)使这些架设带轮94移动而使升降带93移动。该升降带93如下所述那样,在Sh0、Sh1、Sh2、Sh3、Sh4的各位置停止并移动。
首先,最下端位置的Sh0,是止挡部的原始位置,用传感器(未图示)检测该位置,设定为初始位置。Sh1是最初的片材的接受位置,而且是依次累积的片材的后端通过搬入路径41,后端由偏向引导件44向退避路径47的转向引导件侧按压的位置。Sh2是在片材搬送方向的1/2位置对形成为束的片材进行折叠处理的位置。Sh3是在片材的搬送方向的大致1/2位置,在片材宽度方向上,由作为粘接构件的粘接带压印器51将粘接带AT涂敷(转印)到片材上的位置。Sh4是将粘接构件涂敷到片材上的涂敷位置移动到退避路径47的位置。该位置为,在将下一片材从搬入路径41向积存器部40搬入时,能够使先行片材的涂敷位置退避到从下一片材的搬入路径离开的位置(涂敷隐蔽位置100),从而防止下一片材与先行片材的粘接剂涂敷位置接触,产生纸张堵塞或粘接剂附着在未预定的位置。利用该装置,反复片材的搬入、对片材涂敷粘接剂、使涂敷位置移动到退避路径、下一片材的搬入、对下一片材涂敷粘接剂,用粘接剂贴合片材彼此并形成束。另外,有关该束形成,在后依次说明。
该片材束形成后,在折叠处理部80对折,利用设有束踢出片95a的束排纸辊95,将对折了的片材束排出到第2排纸托盘。被排出的片材束由防止束散开、装载范围变少的束按压引导件96、位于其下游侧的束按压件97集聚于第2托盘。
[粘接剂涂敷装置的说明]
接着,在图3~图8中说明粘接剂涂敷装置50。图3的由虚线包围的范围是本实施例中的粘接剂涂敷装置50的截面说明图。图4是粘接剂涂敷装置50的立体图,将该装置范围作为单元而安装片材处理装置B。图5是作为粘接单元的粘接带单元50a、50b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图5a是凸轮构件57等的俯视图,图5b是表示凸轮构件57和压印器保持架52的卡合状态的主视图,图5c的上部所示的图是移动到粘接带压印器51从片材离开的位置的凸轮构件57的说明图,下部是移动到粘接带压印器51与片材接触,向压印盘79侧按压压印器保持架52的位置的凸轮构件57的说明图。图6是作为粘接构件的粘接带压印器51的说明图,图6a是立体图,图6b是内部结构图,图6c和图6d是通过盖章动作卷取转印带AT的驱动说明图。图7的各图和图8的各图是由支承多个粘接带压印器51的粘接带单元50a、50b对片材涂敷-转印粘接带的动作说明图。
图3的由虚线包围的范围是本实施例中的粘接剂涂敷装置50。在该虚线的范围中,配置有作为粘接构件的粘接带压印器51、作为将该粘接带压印器51成组化进行排列支承的粘接单元的压印器保持架52、使该压印器保持架52在接近压印盘79并将粘接带压印器51按压于片材,对片材涂敷粘接剂的位置、和从压印盘79离开的位置之间升降的凸轮构件57、和向与片材的搬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该凸轮构件57的凸轮移动马达60(M13)。此外,作为将多个粘接带单元50a、50b形成为1个单元的粘接剂涂敷装置50,能够安装在片材处理装置B、更加详细而言是积存器部40的上游的位置。另外,粘接剂涂敷装置50为了防止片材向积存器部40搬入和向退避路径47转向时的用纸偏离,搬入路径41的一部分(更加详细而言是从图3所示的单元路径入口143到搬入路径出口144)、偏向引导件44、分支的退避路径47的一部分(更加详细而言是退避路径出口145)和压印盘79也作为该单元被安装在该装置内。它们是图3的由虚线包围的范围的粘接剂涂敷装置50,在图4中以立体图表示。
该粘接剂涂敷装置50向片材处理装置B的安装如图4所示那样,通过由图示的螺钉固定片材处理装置B的未图示的固定部和设于粘接剂涂敷装置50的框架的止动螺钉孔50cb而进行。另外,也可以改变该螺钉,分别在片材处理装置B和粘接剂涂敷装置50上设置轨道而拉出。
像上述那样,通过形成为单元,各位置关系的精度比与分别安装于片材处理装置B提高,特别是由于位置偏离粘接剂附着于由于粘接剂涂敷后的片材的移动而原本不希望粘接剂附着的部位的情况降低。
该粘接剂涂敷装置50由左右的涂敷装置框架50c、在中央结合该左右的涂敷装置框架50c的中央支承框架63、在后方结合的后方支承框架64a、在压印盘79的下方结合的下方支承框架64b构成1个框体。在该一方的涂敷装置框架50c上安装有凸轮移动马达60。该凸轮移动马达60的驱动经由齿轮列59被传递到移动带58。该移动带58结合于凸轮构件57,该凸轮构件57能够沿片材宽度方向在左右的涂敷装置框架50c间的2个凸轮引导杆57a上滑动。因而,在驱动凸轮移动马达60时,凸轮构件57根据其旋转方向向左右移动。
在该凸轮构件57上,形成有如图5(b)、(c)那样的凸轮槽61。该凸轮槽61如图那样,具有设于凸轮构件57的上方侧的上水平槽凸轮61a、设于下方侧的下水平槽凸轮61c、和连通它们的倾斜凸轮槽61b。这些凸轮槽61如图那样在左右形成2个,但是它们的相位少许不同。在该凸轮槽61中,作为凸轮从动件的滚子56嵌合于用于使压印器保持架52升降的移动部件54。
与该凸轮槽61匹配卡合的滚子,经由轴被固定设置于移动部件54。在这里参照图7(a),(该图是从图4所示的凸轮构件57的背侧观察到的说明图)移动部件54能够滑动地被支承在设于支承粘接带压印器51的压印器保持架52的上下伸长的4根引导杆53中的内侧的2根引导杆53上。另一方面,外侧的2根引导杆53分别能够滑动地被支承在被固定于结合左右的涂敷装置框架50c的中央支承框架63的支承部件55上。因而,支承粘接带压印器51的压印器保持架52由供外侧的引导杆53滑动的支承部件55支承。
另一方面,在压印器保持架52的中央,移动部件54滑动自如地被安装在2根引导杆53上,该移动部件54固定设置在作为凸轮从动件与上述的凸轮槽61卡合的滚子56。此外,在该移动部件54的底面和压印器保持架52底面的背面52c,加压弹簧62被卷绕在中央的引导杆53上。该加压弹簧62始终向将移动部件54向压印器保持架52的上部按压的方向施力。因而,在凸轮构件57移动,与凸轮槽61卡合的滚子56下降时,后述的粘接带压印器51的转印头72与片材抵接,压印器保持架52的下降停止。并且,加压弹簧62在移动部件54的底面和压印器保持架52底面的背面52c之间被压缩。由此,被移动部件54压缩,利用加压弹簧62的弹性力,转印头72较强地按压片材,能够将转印带AT上的粘接剂可靠地涂敷(转印)到片材上。
此外,匹配有与凸轮槽61卡合的滚子56的左右的凸轮槽61如图5c图示的那样其相位不同,并且滚子56的凸轮槽61的初始位置也不同。因此,该图左侧的滚子56较早地开始下降,右侧的滚子56较晚地到达下水平凸轮槽61c。因此,左侧的下水平凸轮槽61c被设定得比右侧长。这是因为,分别具有粘接带压印器51的粘接带单元50a比粘接带单元50b较早地按压片材,之后粘接带单元50b较晚地按压片材。因为为了将各粘接带单元50a、50b一次按压在片材上需要相当的按压力,所以不得不用更大的驱动马达使凸轮构件57移动,但是通过分散,可谋求马达的小型化和框架的轻量化。此外,通过使各粘接带单元50a、50b错开时机地按压片材,片材不易产生皱折和扭转。
[粘接构件(粘接带压印器)的说明]
在这里,用图6说明相对于构成粘接带单元50a、50b的压印器保持架52能够装卸的粘接带压印器51。首先,图6a表示外观,表示压印器罩70、在带基材上具有粘接剂并被依次放出的转印带AT;卷绕有该转印带,为了将转印带AT按压在片材上而进行支撑的转印头72;和位于该转印头72的侧方,能够在从转印头72突出的位置和退避到转印头72的相同位置的位置之间升降移动的片材按压件滑块71。该片材按压件滑块71在转印头72下降并对片材涂敷-转印转印带AT时按压位于片材按压件滑块71的下方的片材,并且利用该按压动作,放出转印带AT,新的转印面被放出,由转印头72支承按压该新的转印面,对片材涂敷-转印粘接剂。
接着,说明通过片材按压件滑块71的伸缩而放出转印带AT的结构。如图6b所示,在压印器罩70内配置有卷绕有未使用的转印带AT的、绕供给卷筒轴74a旋转自如的供给卷筒74、和卷取从该供给卷筒74放出并架设于转印头72的转印带AT的、绕卷取卷筒轴75a旋转自如的卷取卷筒75。图6c表示转印带AT从供给卷筒74被放出前的状态,在压印器罩70内伸缩的片材按压件滑块71的上方,由树脂形成有滑块齿条77。该滑块齿条77同与卷取卷筒75成为一体地旋转的齿轮卡合。此外,该卷取卷筒75的齿轮经由卷筒间齿轮76,同与供给卷筒74一体地旋转的齿轮啮合。
此外,片材按压件滑块71内设有滑块弹簧73,始终向外侧(图6下侧)对片材按压件滑块71施力。因而,从图6c的滑块弹簧73伸长的状态起压下图6d的状态的粘接带压印器51时,滑块弹簧73被压缩。与此同时,滑块齿条77与卷取卷筒75的卷取卷筒齿轮75b卡合,使卷取卷筒75向图示顺时针方向旋转。此外,卷取卷筒齿轮75b与卷筒间齿轮76啮合,该卷筒间齿轮76的另一方与供给卷筒齿轮74b啮合。因而,卷取卷筒75向图示顺时针方向旋转时,供给卷筒74也旋转,粘接带AT从被向卷取卷筒卷取的一方供给卷筒被放出,新的粘接面位于转印头72。
接着,在使粘接带压印器51从图6d的状态上升时,滑块弹簧73弹性复位,向下方压下片材按压件滑块71。此时,卷取卷筒齿轮75b因为与滑块齿条77啮合,所以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但是因为在与卷取卷筒75之间夹设有仅向一个方向传递的棘轮机构,所以卷取卷筒75不旋转。此外,与卷取卷筒齿轮75b啮合的卷筒间齿轮76和供给卷筒齿轮74b也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但是因为在与供给卷筒74之间也夹设有仅向一个方向传递的棘轮机构,所以供给卷筒74不旋转。根据这样的机构,仅在压下了片材按压件滑块71的情况下的供给卷筒74和卷取卷筒75旋转,粘接带AT的新的粘接面被放出而位于转印头72。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特别是棘轮机构未图示,但是也可以采用在各卷筒齿轮与卷筒之间仅向一个方向传递旋转的单向超越离合器等。
本实施例的从图6c到图6d的移动通过支承多个粘接带压印器51的压印器保持架52利用凸轮构件57升降移动而进行。该机构如到目前为止说明的那样。另外,在压印器保持架52和粘接带压印器51之间,如图3所示,夹设由缓冲升降动作的冲击的发泡树脂等构成的缓冲材52a而进行支承。由此,改善粘接剂从粘接带AT向片材的涂敷(转印)。
另外,实施例的粘接带AT通过在带基材上具有粘接剂,并将其向片材按压,该粘接剂向片材转印。
[有关压印器保持架相邻的片材束按压件的说明]
接着,利用图3、图4、特别是图7a来说明在图6中说明了的粘接带压印器51的片材按压件滑块71向位于粘接位置的压印盘79按压片材之前,限制片材的移动、抖动的片材按压件65。
如已经说明了那样,在粘接剂涂敷装置50上能够升降地安装有片材按压件65,该片材按压件65为了限制为了粘接而停止在粘接位置的片材而朝向压印盘79按压该片材。在图7a中,如图示那样,在支承粘接带压印器51的2个压印器保持架52的两侧,设有对具有片材按压件65的片材按压件引导杆68进行滑动支承的片材按压件支承部件67。该片材按压件支承部件67在图示的圆孔处利用螺钉等固定设置在中央支承框架63上。此外,在该片材按压件支承部件67和片材按压件65的侧缘按压件65a的两侧端,配置有卷绕在片材按压件引导杆68上的按压件加压弹簧65c。
此外,片材束按压件65始终向按压片材的方向施力,但是一方(图7的左侧)的压印器保持架52和片材按压件65由卡合部69卡合,在从压印盘79上的片材离开的位置,卡定有片材按压件65。因而,在压印器保持架52不由于凸轮构件57的移动而下降时,该片材按压件65也停止在从片材离开的位置,容许片材的搬送。在由于凸轮构件57的移动,压印器保持架52朝向片材开始下降时,如图7c所示那样,压印器保持架52和片材按压件65的卡合部69的卡合部下降,片材按压件65下降,限制成不产生压印盘79上的片材偏离、抖动。通过该限制,压印器保持架52进一步下降,片材按压件滑块71按压片材时、进一步下降,支承粘接带AT并按压于片材的转印头72按压片材时,也能够抑制片材的片材偏离、抖动。
由于两个压印器保持架52的下降,在片材宽度方向上由各粘接带压印器51对粘接带AT的粘接剂的涂敷(转印)结束时,在这次凸轮构件返回到原先的图7b时,片材按压件65的卡合部与压印器保持架52卡合,由于压印器保持架52的上升,上升到从片材退避的位置。如以上那样,本实施例的片材按压件65与压印器保持架52的升降联动,先于其他的构件按压片材,但是也可以利用螺线管等使该片材按压件先于压印器保持架52的下降地移动。此外,为了遍及片材宽度整个区域地进行按压,设置了侧缘按压件65a、中央按压件65b,但是也可以根据需要仅设置侧缘按压件65a或仅设置中央按压件65b,总之,只要在粘接剂的涂敷前不使片材移动即可。
[粘接剂涂敷装置的动作说明]
在这里,用图7~图8说明利用粘接剂涂敷装置50对片材涂敷(转印)粘接剂的动作。该图7、图8是从与图4的粘接带压印器51相反侧的凸轮构件57的背侧观察到的说明图。
在图7a的图中,在触及结构时,凸轮构件57位于初始位置,使在于该凸轮构件57的凸轮槽61上安装有粘接带压印器51的压印器保持架52上沿着内侧的引导杆53滑动的移动部件54和滚子56卡合。如已经说明了那样,移动部件54在与压印器保持架52之间夹设加压弹簧62,像图7a那样,用移动部件54进行按压以与压印器保持架52的背面52c抵接。此外,在固定设置于中央连结涂敷装置框架50c的中央支承框架63的支承部件55上,使外侧的引导杆53在各个压印器保持架52上升降自如地滑动。
在该图7a中,压印器保持架52和卡定于该压印器保持架52的片材按压件65也从压印盘79离开,维持片材能够移动的间隙。在该状态下,粘接带压印器51的片材按压件滑块71和转印头72也位于距片材最远的位置。另一方的压印器保持架52也位于相同的位置。
接着,在图7b中,片材位于粘接位置,利用涂敷粘接带AT的信号,凸轮移动马达60进行驱动,凸轮构件57向图示右方向移动。于是,图示左侧的滚子56沿着倾斜凸轮槽61b开始向下方的移动。通过该移动,引导杆53在支承部件55上滑动,左侧的压印器保持架52也下降。由于该压印器保持架52的下降,与其卡定的卡合部69也下降,开始压印盘79上的片材的按压。另一方面,粘接带压印器51的片材按压件滑块71和转印头72也下降,但未与片材接触。因为滚子56仅移动了凸轮槽61的上水平凸轮槽61a部分,所以图示右侧的压印器保持架52未产生下降动作。
另外,在凸轮构件57移动时,如图7c所示那样,图示左侧的滚子56在倾斜凸轮槽中进一步下降。通过该下降,片材按压件65和右侧的压印器保持架52的卡合部69的卡定被解除。在该卡定被解除时,片材按压件65利用夹设在片材按压件支承部件67之间的按压件加压弹簧65c更可靠地按压片材而进行位置限制。另一方面,粘接带压印器51的片材按压件滑块71开始与片材的接触,通过该接触,如图6c~图6d所示,粘接带AT也移动而露出新的粘接面。即使在该位置,转印头72也尚未与片材接触。此外,因为滚子56仅移动了凸轮槽61的上水平凸轮槽61a部分,所以图示右侧的压印器保持架52也未产生下降动作。
接下来,凸轮构件57如图8a所示那样向图示右侧移动时,图示左侧的压印器保持架52下降,片材按压件滑块71和转印头72与片材抵接。此时,压印器保持架52在转印头72与片材抵接时,停止进一步的下降,但是移动部件54移动倾斜凸轮槽61b从而进一步下降。于是,通过该移动,开始加压弹簧62的压缩,该弹性力经由压印器保持架52作为转印头72的加压力而作用,将粘接带AT更强地压靠在片材上。由此,能够将粘接剂可靠地涂敷转印到片材上。
另一方面,图示右侧的压印器保持架52的滚子56也开始倾斜凸轮槽61b的下降,右侧的粘接带压印器51的片材按压件滑块71开始片材的按压。
另外,在凸轮构件57移动,成为图8b的状态时,图示左侧的压印器保持架52利用加压弹簧62的弹性力维持加压状态。另一方面,图示右侧的压印器保持架52的滚子56也到达倾斜凸轮槽61b的下降的终点位置,由此,右侧的粘接带压印器51的片材按压件滑块71和转印头72也成为按压片材的状态。
如图8c所示,在凸轮构件57位于最右侧时,图示左侧的压印器保持架52成为利用加压弹簧62的弹性力进一步维持加压状态的状态。另一方面,图示右侧的压印器保持架52的滚子56也到达下水平凸轮槽61c,由此,左侧的粘接带压印器51的片材按压件滑块71和转印头72按压片材,加压弹簧62进一步被压缩,该弹性力经由图示右侧的压印器保持架52作为转印头72的加压力而作用,将粘接带AT更强地压靠在片材上。由此,能够将粘接剂可靠地涂敷(转印)到片材上。
由于左右的压印器保持架52的下降,各个转印头72结束对片材涂敷粘接剂时,这次凸轮构件57向图示左侧移动,以与下降相反顺序使压印器保持架52上升,在到达图7b时,左侧的压印器保持架52与片材按压件65的卡合部69卡合,使该片材按压件65移动到从片材离开的位置,而且恢复到图7a的状态,准备对下一片材的粘接剂的涂敷。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例的装置在粘接带压印器51的转印头72对片材涂敷粘接剂前,用片材按压件65预先按压片材而进行限制,所以能够不产生片材的位置偏离、抖动地在片材上的预定的位置进行涂敷。此外,因为转印头72在与片材抵接之后也利用加压弹簧62按压支承该转印头72的压印器保持架52,所以能够将转印头72更强地压靠在片材上,能够使粘接带AT上的粘接剂可靠地转移到片材。
另外,如在粘接剂涂敷装置的动作说明中所述那样,图7和图8中图示的左右的压印器保持架52并不是左右同时将转印头72按压在片材上,而是以首先将左侧的转印头72组按压到片材上,并且一边用凸轮构件57维持该状态,一边将右侧的转印头72组按压到片材上的方式,依次错开按压的时机,所以与一次进行按压的装置相比,能够减小驱动力,而且使凸轮移动马达60小型化,并且即使装置框架少许脆弱也能够构成装置,实现轻量化。
接着,对位于积存器部40内的粘接剂涂敷装置50下游侧的片材侧缘整合构件48、其整合动作中从片材离开的搬送辊46和加压辊49、以及限制搬入积存器部40的片材前端的止挡部90和设于该止挡部90且能够把持片材的把持件91依次说明。
[片材侧缘整合机构的说明]
首先,如说明了那样,在上述粘接剂涂敷装置50的下游侧,在两侧配置有沿片材的宽度方向移动,按压积存器部40内的片材侧缘的片材侧缘整合构件48。关于该结构,用图9进一步说明。片材侧缘整合构件48在片材宽度方向的两侧,由整合板连结部112结合位于片材搬送方向上游侧的上游侧整合板110和与其相比搬送方向的宽度稍宽的下游侧整合板111。在该整合板连结部112,由左右的齿条结合部113将沿片材宽度方向相互伸展的齿条114固定设置在整合板连结部112。在该左右的齿条114的中央,设有与齿条齿啮合的小齿轮116,与整合马达117(M12)结合。由于该整合马达117的正反旋转,小齿轮116旋转,利用与其啮合的齿条114,上游侧整合板110和下游侧整合板111在片材宽度方向上进行往返移动,推压片材侧缘而进行对齐动作。
上述的整合马达117由后述的片材装订-粘接处理动作控制部201控制驱动旋转。在本实施例中,涂敷并粘接有粘接剂的片材的粘接的涂敷位置退避到退避路径47上。由此,接下来要粘接的新的片材位于搬入路径41上,也能够对两片材的前端与止挡部90抵接那样的横跨的状态下的片材进行整合。此外,因为在该位置上配置有该片材侧缘整合构件48,所以在即将贴合表面上涂敷有粘接剂的片材和下一片材之前,贴合片材的整合精度提高。
[搬送辊等分离机构的说明]
接着,上述片材侧缘整合构件48的整合动作时,需要预先解除与片材的夹持和压接。关于该机构用图10说明。图10a表示位于搬入路径41的下游侧的搬送辊46的夹持和夹持解除的结构。图10b表示在积存器部40的中途,位于折叠处理部80的近前下游侧,向积存器下引导件40b按压片材并施加向止挡部90侧的搬送力的加压辊49的压接分离结构。
首先,对图10a的搬送辊46进行说明。通过正反转的搬送马达M2利用辊传递带124旋转的搬送辊46,由驱动辊轴121、驱动辊120和与其接离的夹送辊125构成。搬送辊46的夹持解除通过夹送辊125从驱动辊120离开而进行。该夹送辊125具备支撑其的支承支架126、和转动支承该支承支架126的转动轴127。该转动轴127在装置机端部固定设置在转动齿轮129上。该转动齿轮129经由分离马达齿轮130与分离马达131(M3)卡合。在转动轴127上,下端侧埋设于轴且使上端突出的突出销127a与支承支架126的销接纳槽128卡合。该销接纳槽128能够供突出销127a在规定范围自由地移动。此外,卷绕并架设转动轴127的螺旋弹簧122位于支承支架126与未图示的装置框架之间。
因而,夹送辊125始终用该螺旋弹簧122对驱动辊120施力,对片材赋予搬送力。另一方面,在使上述的片材侧缘整合构件48动作时,若该夹送辊125从驱动辊120离开的信号从片材搬送控制部195被输出,则驱动夹送辊125的分离马达131。通过该驱动,经由分离马达齿轮130使固定设置于旋转轴的转动齿轮129向图示方向旋转。通过该旋转,转动轴127上的突出销127a也在销接纳槽128内向图示箭头方向旋转,在与该销接纳槽128的突出壁抵接时,支承支架126移动,夹送辊125从驱动辊120离开,片材的夹持被解除。相反地,为了为搬送片材而使夹送辊125压接于驱动辊120,在分离马达131反向旋转时,突出销127a位于原先的销接纳槽128的大致正当中。因而,支承支架126利用螺旋弹簧122的弹性力将夹送辊125压接于驱动马达,能够对片材赋予一定的搬送力。
接着,图10b表示以相对于积存器部40的积存器下引导件40b接离的方式能够移动的加压辊49。该加压辊49与该积存器下引导件40b分离直到片材的前端通过,以在片材前端通过时将片材按压在积存器下引导件40b上的方式在按压片材的同时旋转。图示的加压辊49设于片材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该加压辊49被两侧的支承臂132支承,利用卷绕在固定设置于中间轴135的中间轴保持架136和臂保持架132a之间的弹簧离合器134,进行加压辊49的升降动作。该加压辊49的驱动利用加压辊传递带133传递中间轴135的转动而被实现。该中间轴135的驱动通过中间传递带137、中间齿轮138、驱动该中间齿轮138的驱动轴139、和在该驱动轴139与使该驱动轴139转动的加压辊夹持分离马达141(M9)之间的马达传递带140进行。
由以上的结构构成的加压辊49,检测在积存器部40内片材的前端通过加压辊49的情况,在利用积存器部集聚动作控制部200使加压辊夹持分离马达141正向旋转时,中间轴保持架136也向正方向旋转。通过该方向的旋转,弹簧离合器134成为缓解方向,臂保持架132a使加压辊49相对于限制被解除了的片材以自重压接。该加压辊49的压接中向下游侧搬送片材的旋转被赋予,片材被向图示止挡部90方向搬送。
另一方面,在对进入了积存器部40的片材进行整合的情况下、向上游侧(例如,向退避路径47的转向搬送方向)搬送片材的情况下,在使加压辊夹持分离马达141反向旋转时,弹簧离合器134成为紧固方向,加压辊49上升。在该状态下,即使停止加压辊夹持分离马达141,加压辊49也由马达转矩和弹簧离合器保持在从片材离开的退避位置。另外,加压辊49的升降也可以直接与螺线管等结合而升降。
[止挡部的把持件开闭机构的说明]
根据图11,说明位于止挡部90的前端的把持件91的把持片材的闭合状态和解除了把持的打开状态。另外,因为有关止挡部90的升降已经进行了说明,所以在这里的说明省略。
图11a表示把持件91的整个移动范围,用假想线表示上下位置。图11b是将把持件91与止挡部90一起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把持件91被配置在止挡部90的前端,移动片91b相对于止挡部90的固定片91a接离。该移动片91b的把持件连结部152进退自如地重叠配置在止挡部90和止挡连结部151的下方。此外,在移动片91b的下方,设有始终对该移动片91b向闭合方向施力的闭合弹簧91c。
另外,上述把持件连结部152具备具有从止挡部90向后方突出的开口孔的连结臂153。贯穿该连结臂153的开口孔地设有在上下支承转动棒156的转动支架154。该转动支架154以转动支点155为支点,如图11b所示,转动支点155的相反侧向图示箭头方向转动。该转动支架154、转动凸轮157具有支架按压面158。该转动凸轮157利用把持件开闭马达160(M11)而旋转。通过该旋转,支架按压面158按压转动支架154时,以转动支点155为中心摆动。通过该摆动,在上下被支承于该转动支架154的转动棒156也进退移动。因为转动棒156贯穿连结臂153的开口孔,所以连结臂153的前端的移动片91b相对于止挡部90的固定片91a接离。
此外,上述的连结臂153如图11a所示,即使止挡部90升降,转动棒156位于该升降范围,所以无论什么样的升降位置,都能够使构成把持件91的移动片91b进退移动。因而,利用积存器部集聚动作控制部200,利用把持件开闭马达160的转动,把持件91成为把持片材的闭合状态、解除把持的打开状态。因为积存器部40如该图所示那样被配置成倾斜的状态,所以转动支架154始终成为与转动凸轮157抵接的状态。另外,也可以通过利用弹簧等将转动支架向转动凸轮157侧施力来进行向转动凸轮157的抵接。
[基于粘接的片材束生成动作的说明]
接着,根据图12~图19,依次说明利用积存器部40内的粘接剂涂敷装置50,对从图像形成装置A被搬送的片材涂敷粘接剂,将片材彼此粘接而成的片材束的生成动作。
首先,在图像形成装置中,指示将来自本体排出口3的片材份对齐成束状后,粘接片材间之后,折叠成册子状,收纳于第2排纸托盘22的“粘接片材束折叠模式”。
由此,如图12a所示,表示形成有图像的第1张的片材从图像形成装置A的本体排出口3经由片材处理装置(图2)的片材搬入路径P1、第1转向路径SP1,由也作为第2转向路径SP2的搬入路径41搬送到路径搬入辊45和搬送辊46的状态。此时限制被搬入到积存器部40的片材的前端的止挡部90,从图示的初期原始位置Sh0移动到片材的后端到达搬入路径41和退避路径47的分支的位置的片材长度的片材(束)后端的分支通过位置Sh1而待命。
图12b表示片材被搬入积存器部40,片材后端位于上述的分支位置。搬送片材直到被搬送到该位置的片材与在片材(束)后端的分支通过位置Sh1待命着的止挡部90抵接。在该搬送中,片材前端压上位于搬入路径41的出口附近的偏向引导件44地被搬送。之后,在通过加压辊49的位置的时刻,该加压辊49向按压片材的位置移动,片材搬送到止挡部90。被配置于该止挡部90的前端的把持件91在移动片91b从固定片91a离开的状态下位于解除把持的位置以接受片材。在片材的前端与止挡部90抵接的时刻,片材后端位于上述的分支的位置,并且片材后端由于偏向引导件44,朝向第3转向路径SP3的退避路径47侧。
图13a表示在片材后端通过了分支的位置的时刻,由把持件91把持片材,在该把持的状态下止挡部90上升的状态。在该情况下,因为片材的后端由于偏向引导件44朝向退避路径47侧,所以片材在该退避路径中被转向搬送。另外,此时第2张的片材被搬入片材搬入路径P1。
图13b表示利用止挡部90使第1张的片材上升,该片材的搬送方向的1/2的位置在作为粘接剂涂敷装置50的粘接位置(粘接带压印器51的片材按压位置)的Sh3粘接带转印位置,停止基于止挡部90的片材的移动。在这里,相对于处于停止状态的片材,由与上述的粘接剂涂敷装置50相邻地配置的片材侧缘整合构件48敲击片材的宽度方向侧缘而进行位置整合。该整合动作结束时,驱动粘接剂涂敷装置50的凸轮移动马达60,向片材侧移动粘接带压印器51,首先由片材按压件65按压片材,接着片材按压件滑块71按压片材。之后将转印头72按压在片材上,对片材涂敷粘接带AT的粘接剂。使按压着涂敷后片材的各构件从片材离开。另外,涂敷中用把持件91把持着片材前端。
图14a表示在使转印头72、片材按压件滑块71、片材按压件65从片材离开后,为了使涂敷了粘接剂的片材的涂敷位置不妨碍下一片材的搬送,使该涂敷位置退避到退避路径47,使止挡部90移动到粘接带隐蔽位置(下一片材接受位置)Sh4。装置上的该涂敷位置转向的距离为距上述的粘接位置35毫米左右的退避路径中途(图示附图标记100的位置)。该移动距离为了防止涂敷有粘接剂的部分附着于搬送引导件和偏向引导件44,优选尽量设定得短。此外,与偏向引导件44等片材接触的构件配置在粘接剂的涂敷位置的条间。该先行的片材的涂敷位置移动到退避位置(图示附图标记100的位置)后,使移动片91b从固定片91a离开,以解除涂敷中和移动中处于把持状态的把持件91。
在图14b中,在上述把持件91被解除的状态下,下一片材如图示那样在搬入路径41上移动并开始向积存器部40的搬入。因为在该搬入之际,先行片材的涂敷位置退避并隐蔽在退避路径中,所以能够不妨碍下一片材地搬入到先行片材上。止挡部90在粘接带隐蔽位置(下一片材接受位置/图示附图标记100的位置)Sh4等待下一片材的搬入。
图15a表示上述的止挡部90在粘接带隐蔽位置(下一片材接受位置/图示附图标记100的位置)Sh4阻止下一片材的前端。在该状态下,先行的片材的后端含有涂敷位置,位于退避路径47上,下一片材的后端侧位于搬入路径41上。此外,先行片材和下一片材的前端侧成为与止挡部90抵接的状态。另外,加压辊49在下一片材的前端通过了加压辊49时以加压的方式对下一片材下降压接,赋予搬送力。在先行片材和下一片材与止挡部90抵接之后,为了整合该两片材而使片材侧缘整合构件48动作,但是在该整合动作之前,解除位于搬入路径41的搬送辊46的夹持,并使加压辊49从片材离开。之后,由片材侧缘整合构件48按压横跨搬入路径41和退避路径47并重叠着的各片材的侧缘而整合。在本实施例中,由各片材侧缘整合构件48按压2次片材。另外,通过该整合动作,把持件91成为解除了片材的把持的打开的状态。
上述整合动作结束时,如图15b所示那样,由搬入路径41的搬送辊46进行夹持,将加压辊49按压在片材上。此外,把持件91使片材成为把持状态。在该把持状态下,使止挡部90移动到第2张的下一片材的后端通过分支位置的片材(束)后端分支通过位置Sh1。在这里,因为第一张的先行片材的涂敷有粘接剂的位置通过加压辊49,所以利用该辊的加压,下一片材的粘接进行了某种程度。另外,第3张的片材正在被搬入片材搬入路径P1。
接下来的图16a表示将止挡部90从片材(束)后端分支通过位置Sh1移动到粘接带转印位置Sh3。该移动的开始,因为第2张的下一片材的后端被偏向引导件44向退避路径47侧施力,所以与第1张的先行片材成为束,在退避路径47上被转向搬送。该Sh3如上所述,片材搬送方向的1/2的位置是粘接剂涂敷装置50的粘接带压印器51将转印带AT按压在片材上,并对第2张片材涂敷粘接剂的位置。使该粘接剂涂敷装置50动作,对下一片材涂敷粘接剂,并且进行与先行片材的按压,进行片材间的粘接。特别是在该位置,转印头72从涂敷有粘接剂的位置之上进行片材按压,所以使片材间的贴合粘接变得更可靠。另外,第3张的片材其前端正在进入搬入路径41。
图16b表示为了将涂敷有粘接剂并被贴合了的第1张第2张片材的粘接剂涂敷位置搬入到退避路径47上,将止挡部90移动到粘接带隐蔽位置(下一片材接受位置/图示附图标记100的位置)Sh4,等待第3张片材的搬入。止挡部90的把持件91在片材束的移动中和粘接剂涂敷中把持着片材,但是接受下一片材时释放把持。该图16b是与图14b相同的状态,重复图14b~图16b,直到以后最终片材前一张的片材成为希望的束的张数。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以第3张为束的最终张数的情况对以后进行说明。
在图17a中,粘接剂涂敷完毕的第2张片材的涂敷位置位于退避路径47,作为最终张数的第3张的片材被搬入,片材前端与止挡部90抵接。在该状态下,为了进行第3张和一部分位于退避路径47的第2张为止的片材的对齐,使片材侧缘整合构件48动作,按压片材侧缘而进行整合动作。进行该整合动作时,进行搬送辊46的夹持解除、加压辊49从片材按压位置的退避、把持件91的把持解除的点与第2张的相同位置的动作相同。因而,第2张以后的后端侧位于退避路径47,第3张位于搬入路径41并分支,在使前端侧重合了的状态下进行整合动作。
在图17b中,上述的整合动作结束后,进行搬送辊46的夹持、加压辊49向片材按压位置的移动、把持件91的把持,移动到粘接带转印位置Sh3的附近(在该实施例中,为了用位于转印头72的上游侧的片材按压件滑块71进行片材按压,设为比要粘接的粘接带转印位置Sh3靠上游5mm左右的位置。图2的Z位置)。这是因为,对于最终片材不涂敷粘接剂,因此,在仅按压片材的位置而不是转印头72的位置即粘接位置进行按压,进行片材间的粘接。
图18a表示第3张的第最终张片材粘接到先行的第2张为止的片材后,在由止挡部90的把持件91把持的状态下第3张的片材后端移动到超过搬入路径41和退避路径47的分支点的位置即片材(束)后端通过位置Sh1。此外,因为加压辊49已经位于片材按压位置,所以利用该加压辊49也能够压接片材而可靠地粘接粘接剂。
这次在由把持件91把持的状态下将止挡部90从图18b的片材(束)后端通过位置Sh1沿上方侧的粘接束折叠位置Sh2的方向移动。通过该移动,片材束的上游端被搬入退避路径47,3张片材束全部被转向搬送。
图19表示在把持件91把持的状态下,移动到粘接束折叠位置Sh2时停止片材束的移动,并且解除把持件91的把持,进行基于折辊81和折刃86的折叠处理。因为该折刃86也按压片材的粘接剂的涂敷位置,所以片材间的粘接被进一步加强。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图17a~图19的止挡部90的移动构件相对于最终片材的移动位置,作为粘接带隐蔽位置Sh4→距粘接带转印位置Sh3上游5mm位置→片材后端分支通过位置Sh1→粘接束折叠位置Sh2向折叠位置移动前,在多个部位进行在粘接带转印位置Sh3的片材按压件滑块71对片材的按压、压辊49对片材的按压,所以片材间的粘接变强。
另外,根据粘接剂的种类或形成为束的片材,也能够改变该搬送顺序。例如作为第2最终片材的搬送顺序,也可以通过形成为Sh4→Sh1→Sh3-5mm→Sh2,用加压辊49先按压片材间,之后用片材按压件滑块71按压。
此外,作为第3最终片材的搬送顺序,也可以通过形成为Sh4→Sh1→Sh2,用加压辊49先按压片材间,省略之后的片材按压件滑块71的按压。
另外,为了能够最快地移动到粘接束折叠位置Sh2,若形成为Sh4→Sh3-5mm→Sh2,则能够在由片材按压件滑块71按压片材间之后进入折叠处理。在该情况下,第3张片材的后端位于搬入路径41,到第2张为止的片材其后端位于退避路径47的同时被折叠处理。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例中,Sh3-5mm表示距粘接带转印位置上方5mm的片材按压件滑块71的位置,使最终片材以外的各片材停止在涂敷了粘接剂的位置,为了贴合而用该片材按压件滑块71进行按压,但是该5mm的位置能够适宜变更,总之,只要最终不使用粘接剂地按压最终片材前的涂敷位置并进行用于贴合的按压即可。
[折叠处理部的机构和动作说明]
接着,说明被粘接了的束移动到粘接束折叠位置Sh2,在该位置进行折叠处理的折叠处理部80的结构。在被配置在上述的粘接剂涂敷装置50的下游侧的折叠位置Y,如图20a所示,具备使粘接的片材束折合的折辊81和将片材束插入到该折辊81的夹持位置的折刃86。折辊81由互相压接的辊81a、81b构成,各辊分别形成为最大片材的宽度长度。构成该折辊81的辊81a、81b以互相压接地接合的方式,将各自的旋转轴嵌合于未图示的装置框架的长槽,由压缩弹簧81aS、81bS向压接方向施力。另外,该辊也可以是至少一方能够沿压接方向移动地被轴支承,在该一方上架设施力弹簧的构造。
上述一对折辊81a、81b由橡胶辊等摩擦系数比较大的材料形成。这是为了利用橡胶等软质材料,一边折弯片材一边向旋转方向移送,也可以通过对橡胶质材料进行涂敷加工而形成。
接下来,按照图20a~图20b,说明由上述的折辊81使片材折合的动作。该一对折辊81a、81b在上述积存器部40的上方,位于粘接剂涂敷装置50的下方,在夹着被支承在积存器部40上的粘接了的片材束的相对的位置,设有具有刀刃的折刃86。该折刃86在从图20a的待命位置到图20c的夹持位置之间能够往返移动地被支承在装置框架上。
因此,呈束状地被支承于上述积存器部40的片材束在该图20a的状态下卡定于前端的止挡部90,其折痕位置将由粘接带压印器51涂敷了粘接剂的位置作为折叠位置而被定位。获得该片材束的设置结束信号,驱动控制部件(后述的“片材折叠处理控制部202”;以下相同)关闭离合器部件。
在这里,片材折叠处理控制部202将折刃86以规定速度从待命位置朝向夹持位置移动。因此,在图20b的状态下,片材束在折痕位置由折刃86折弯并被插入辊间。此时一对折辊81分别与利用折刃86而移动的片材相连地从动旋转。并且,片材折叠处理控制部202在片材束到达规定的夹持位置的预计时间后,停止折刃驱动马达(未图示),使折刃86在图20c的位置静止。与此前后,片材折叠处理控制部202将未图示的离合器部件切换为打开状态,驱动折辊81旋转。于是,片材束向放出方向(该图左侧)被送出。之后,片材折叠处理控制部202在该图(d)的状态下,与由折辊81带来的片材束的放出并行地使位于夹持位置的折刃86朝向待命位置移动复位。
这样地折合了的片材束,首先在被咬入一对折辊81间时,与辊表面接触的片材不会被旋转的辊拉入辊间。换句话说,由于折辊81追随(从动)于被插入的(被推入的)片材而旋转,所以不会产生仅与辊接触的片材先被卷入的情况。此外,由于辊追随于该被插入的片材而从动旋转,所以辊表面与同其接触的片材不会擦蹭,不会导致图像擦蹭。
在这里,返回到图2,在上述的折辊81的下游侧,在收纳形成为折叠片材束的册子的第2排纸托盘22上,设有引导折叠片材的片材移送路径(以下称为“移送路径”),利用具有设于其出口的踢出片的束排纸辊95,向第2排纸托盘22搬出由折辊81对折折合成册子状的片材束。被搬出的片材束由束按压引导件96和抑制片材束的对折的打开的束按压件97整齐地集聚。
[控制结构的说明]
按照图21的框图,说明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系统控制结构。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系统具备图像形成装置A的图像形成装置控制部180和片材处理装置B的片材处理控制部191。图像形成装置控制部180具备图像形成控制部181、供纸控制部186和输入部183。并且,从设于该输入部183的控制面板18进行“图像形成模式”“片材处理模式”的设定。图像形成模式如上所述,设定印刷输出份数、片材尺寸、彩色-黑白印刷、扩大-缩小印刷、两面-单面印刷、其他的图像形成条件。并且,图像形成装置控制部180根据该被设定了的图像形成条件,控制图像形成控制部和供纸控制部,在规定的片材上形成了图像后,从本体排出口3依次搬出片材。
与此同时,利用来自控制面板18的输入设定片材处理模式。处理模式例如被设定为“印刷输出模式”“卡钉装订制作模式”“粘接片材束折叠模式”等。因此,图像形成装置控制部180向片材处理控制部191转送片材的处理制作模式、片材张数,份数信息和装订或粘接模式(1个部位装订或2个部位以上多部位装订)信息。
片材处理控制部191具备根据被指定的制作模式使片材处理装置B动作的控制CPU192、存储有动作程序的ROM193、和存储控制数据的RAM194。并且,该控制CPU192具备执行被送送搬入口23的片材的搬送的片材搬送控制部195、用冲孔单元28对片材进行穿孔处理的片材穿孔控制部196、用处理托盘29进行片材的集聚动作的处理托盘集聚动作控制部197、排出从该处理托盘29成为束的片材的处理托盘排出动作控制部198、和根据从该处理托盘29被排出的片材或片材束的集聚量,使第1排纸托盘21升降的第1排纸托盘片材装载动作控制部199。
另外,一边在积存器部40上集聚片材一边进行粘接并折叠片材束时,为了进行控制,具备积存器部集聚动作控制部200、对粘接片材的动作进行指示的片材装订-粘接处理动作控制部201、和将由粘接剂贴合了的片材束进行对折的片材折叠处理控制部202。另外,片材装订-粘接处理动作控制部201也控制用卡钉针对集聚在处理托盘29上的片材进行装订处理的端面装订订书机35。另外,未特别图示,然而各控制部输入来自检测片材搬送路径、各构件的位置的传感器的位置信号。
另外,由图21说明各控制部和马达各部的连接。首先,片材搬送控制部195连结于驱动马达M1的控制电路,从而控制接受来自图像形成装置A的片材并进行搬送的搬入辊24等的驱动。此外,该片材搬送控制部195在向处理托盘29搬入片材时,使片材在第2转向路径SP2上暂时转向待命,与下一片材一起向处理托盘29被排出。这是为了能够不停止图像形成装置A侧的动作地进行处理,但是为了能够进行该转向搬送,控制能够正反搬送搬入路径41中的路径搬入辊45的驱动马达M2。此外,在使前端侧位于积存器部40,后端侧位于该搬入路径41地进行片材彼此的整合时,也控制使夹送辊125从驱动辊120离开的分离马达131(M3)。
接着,片材穿孔控制部196为了对片材进行冲孔,连接于冲孔马达M4的控制电路。
处理托盘集聚动作控制部197为了进行向处理托盘29或第1排纸托盘21的搬入、从处理托盘29搬出片材束,连接于使排纸辊25夹持或离开的夹持分离马达M5的控制电路。此外,为了整合处理托盘29上的片材,连线于使侧整合板36在片材宽度方向上往返移动的侧整合板马达M6的控制电路。
处理托盘排出动作控制部198为了在处理托盘29上将由端面装订订书机35装订了端部的片材束向第1排纸托盘排出,连接于将后端限制构件33朝向排纸口25a移动的束排纸马达M7的控制电路。此外,根据收纳于第1排纸托盘21的片材的量而升降的第1托盘升降马达M8的控制电路被连线于第1排纸托盘片材装载动作控制部199而被控制。
接着,按照附图概略说明对片材搬送方向的1/2的位置涂敷粘接剂而贴合片材彼此,并且在该粘接剂的涂敷位置进行折叠的控制部。首先,积存器部集聚动作控制部200连接于位于积存器部40的中途,使按压搬入积存器部40的片材并进行向下游侧的搬送的加压辊49向按压位置移动和旋转驱动以及反向旋转,进行从片材离开的加压辊夹持分离马达141(M9)的控制电路而控制。
此外,控制进入积存器部40的片材的位置,下一片材从初始原始位置Sh0、片材的后端位于搬入路径41和退避路径47的分支位置的片材(束)后端分支通过位置Sh1、对粘接完毕的片材束进行对折的粘接束折叠位置Sh2、将粘接带涂敷到片材的中央的粘接带转印位置Sh3、搬入路径41搬入积存器部40时,为了防止先行片材的粘接涂敷位置贴附,连接于移动定位于在退避路径47上转向并待命的粘接带隐蔽位置Sh4的止挡部90移动马达M10的控制电路。该各位置的片材流程等的关系等,如图12~图19详述那样。
此外,上述积存器部集聚动作控制部200也连接于在止挡部90的前端把持片材的前端、或如公开了该把持那样地进行开闭动作的把持件开闭马达160(M11)的控制电路而控制。因为该把持件的把持的时机等已经说明,所以其说明省略。另外,该积存器部集聚动作控制部200也连线于使即使是片材前端位于积存器部40,后端分别横跨地位于搬入路径41和退避路径47的片材也能够整合的片材侧缘整合构件48在片材宽度方向上往返移动的整合马达117(M3)的控制电路而控制。
片材装订-粘接处理动作控制部201连接于使在将粘接剂涂敷装置50的粘接带压印器51按压于片材并涂敷粘接剂的位置和从片材离开的位置之间移动的凸轮构件57往返移动的凸轮移动马达60(M13)的控制电路。此外,该片材装订-粘接处理动作控制部201连线于装订处理托盘29的端面装订订书机35。
最后,片材折叠处理控制部202如已经说明了那样,以共同的马达使折刃86、折辊81a、81b、束排纸辊95旋转驱动或往返移动,为了控制该驱动马达M15,也与驱动电路连线。
像上述那样构成的控制部使片材处理装置执行以下的处理动作。
“印刷输出模式”
在该模式下,由图像形成装置A形成了图像的片材,经由片材处理装置B的片材搬入路径P1,被收容于第1排纸托盘21,例如以面朝下的姿势按照从1页到n页的顺序向上方依次被装载收纳。
“卡钉装订制作模式”
在该模式下,图像形成装置A与上述的模式相同地,将一连串的文件按照从1页到n页的顺序形成图像,在面朝下的状态下从本体排出口3搬出。因此,被搬送到片材搬入路径P1之后,沿着第1转向搬送路SP1,被转向搬送到处理托盘29上。通过重复该片材搬送,一连串的片材在面朝下的状态下呈束状被集聚在第1处理托盘29上。该束集聚后,使端面装订订书机35动作,订合集聚在托盘上的片材束的后端缘。将被卡钉装订了的片材束搬出收纳到第1排纸托盘21上。由此,对由图像形成装置A形成了图像的一连串的片材进行卡钉装订,收纳于第1排纸托盘21。
“粘接片材束折叠模式”
在该模式下,对图像形成装置A而言,由片材处理装置B涂敷粘接剂并贴合片材而制作成册子状。因此,片材处理装置B向第2转向搬送路SP2引导被输送到片材搬入路径P1的片材,然后向被配置于该路径的路径搬入辊45、搬送辊46引导,被引导到积存器部40。
因为以后的片材的流程、粘接片材的动作、先行片材和下一片材的关系等已经由图12~图19进行了说明,所以省略在这里的说明,该实施例的装置的特征如下。
1.重复粘接剂涂敷装置50对先行片材进行涂敷后,使先行片材退避到退避路径47上以使粘接剂不附着于下一片材的动作直到束制作结束。
2.粘接剂涂敷装置50对片材涂敷粘接剂,并且压靠于已经涂敷了粘接剂的先行片材而进行束形成。重复该步骤直到束制作结束。
3.在片材后端侧分别位于搬入路径41和退避路径47,前端侧与止挡部90抵接而重合的状态下,由片材侧缘整合构件48在粘接剂涂敷前进行整合。
4.在上述的粘接剂涂敷装置50的粘接剂涂敷时和在积存器部40中的片材移动中,随着止挡部90的移动,在由把持件91把持片材前端的状态下进行。此外,整合时和下一片材向止挡部90收纳时,解除该把持。
5.粘接剂涂敷装置50使粘接带压印器51成组化,针对每个组对片材进行按压并进行粘接剂的涂敷。
6.向片材按压粘接带压印器51时,利用加压弹簧62的弹簧力,按压一定时间以施加一定的按压力。
7.粘接剂涂敷装置50从对片材涂敷粘接剂前,用片材按压件65预先进行按压,以防止片材位置偏离或抖动。
8.通过将片材的搬送路径和退避路径的一部分单元化于粘接剂涂敷装置50侧并装入片材处理装置B的积存器部40,降低由片材的移动引起的各部的位置偏离。
9.对于最终片材,不进行在此之前的粘接剂的涂敷,使要按压的位置偏移到上游侧,可靠地进行与先行的片材的贴合。
根据以上的控制,在进行了积存器部内的粘接剂的涂敷和束生成之后,对片材束实施折叠处理,将该片材束搬出到第2排纸托盘22。
附图标记的说明
A 图像形成装置
B 片材处理装置
X 粘接剂涂敷位置
Y 折叠位置
Z 最终片材的按压的位置
AT 粘接带
29 处理托盘
40 积存器部(第2处理托盘)
40a 积存器上引导件
40b 积存器下引导件
41 搬入路径
44 偏向引导件
46 搬送辊
47 退避路径
48 片材侧缘整合构件
49 加压辊
50 粘接剂涂敷装置
51 粘接带压印器(粘接构件)
52 压印器保持架(粘接单元)
53 引导杆
54 移动部件
55 支承部件
56 滚子
57 凸轮构件
60 凸轮移动马达(M13)
61 凸轮槽
62 加压弹簧
63 中央支承框架
65 片材按压件(片材限制部件)
71 片材按压件滑块
72 转印头
79 压印盘
80 折叠处理部
81 折辊
86 折刃
90 止挡部
91 把持件
170 (片材按压件滑块的)按压部

Claims (20)

1.一种粘接剂涂敷装置,对被依次搬送的片材涂敷粘接剂,其特征在于,
该粘接剂涂敷装置由以下构件构成:
装置框架;
多个粘接构件,放出粘接片材彼此的粘接剂;
粘接单元,具有该多个粘接构件并将该多个粘接构件形成组,该粘接单元在片材宽度方向上配置多个;
支承构件,将上述粘接单元在按压上述粘接构件地对片材涂敷粘接剂的粘接位置与从该粘接位置离开的离开位置之间能够移动地支承在装置框架上;以及
移动构件,使该多个粘接单元中的每一个粘接单元错开时机地移动到粘接位置,并且在最初的粘接单元移动到粘接位置之后,在将该最初的粘接单元按压维持在粘接位置的状态下,使下一个粘接单元移动到粘接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接剂涂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粘接单元中的每一个粘接单元具备在片材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的多个粘接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接剂涂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移动构件由凸轮构件构成,该凸轮构件使粘接单元向粘接位置和离开位置的移动在该粘接单元的背面侧往返移动,利用该凸轮构件的形状,错开各粘接单元向粘接位置移动的时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粘接剂涂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粘接构件由在带基材上具有粘接剂的转印带构成,粘接剂向片材的涂敷通过该转印带移动到粘接位置而进行,以与该转印带向粘接位置的移动联动地放出转印带的新的粘接面的盖章形式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接剂涂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移动构件由在与上述粘接单元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往返移动而使各粘接单元的移动时机不同的凸轮构件、和与上述凸轮构件卡合并设于各上述粘接单元的凸轮从动件构成,
使该凸轮构件往返移动而使粘接单元在上述粘接位置与离开位置之间依次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粘接剂涂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凸轮构件是即使凸轮构件移动也继续将上述粘接单元在粘接位置向片材按压的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接剂涂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移动构件由在与粘接单元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往返移动的、连接于驱动构件的凸轮构件、和一方与该凸轮构件卡合且另一方连接于粘接单元,使凸轮构件的往返移动传递为粘接单元的移动动作的凸轮卡合构件构成,
配置有夹设于该凸轮卡合构件与粘接单元之间,使在粘接位置向片材按压的按压力增加的弹性构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粘接剂涂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粘接单元具有沿移动方向延伸的多个杆构件,使该多个杆构件中的一部分杆构件滑动支承在上述支承构件上,使该多个杆构件中的另一部分杆构件在凸轮卡合构件上滑动移动,在该凸轮卡合构件与粘接单元之间,作为弹性构件夹设有压缩弹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粘接剂涂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凸轮构件在往返移动的方向上设有多个凸轮槽,上述凸轮卡合构件与该凸轮槽匹配地构成,并且将上述多个凸轮槽相位设定成不同,以错开粘接构件向片材按压的时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接剂涂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移动构件由在与上述粘接单元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往返移动的、具有凸轮槽的凸轮构件、和一方与该凸轮槽卡合且另一方连接于粘接单元,将凸轮构件的往返移动变换为粘接单元的移动动作的凸轮从动件构成,
配置有通过上述凸轮构件的移动,以使粘接单元滑动的方式引导上述粘接单元的多个杆构件;以及
卷绕于该杆构件,并且配置在粘接单元与凸轮从动件之间以使粘接构件按压片材的压缩弹簧。
11.一种粘接剂涂敷装置,对被依次搬送的片材涂敷粘接剂,其特征在于,
该粘接剂涂敷装置由以下构件构成:
装置框架;
多个粘接构件,放出粘接片材彼此的粘接剂;
粘接单元,具有该多个粘接构件并将该多个粘接构件形成组,该粘接单元在片材宽度方向上配置多个;
支承构件,将上述粘接单元在按压上述粘接构件地对片材涂敷粘接剂的粘接位置与从该粘接位置离开的离开位置之间能够移动地支承在装置框架上;
移动构件,使该多个粘接单元中的每一个粘接单元错开时机地移动到粘接位置,并且在最初的粘接单元移动到粘接位置之后,在将该最初的粘接单元按压维持在粘接位置的状态下,使下一个粘接单元移动到粘接位置;以及
片材限制构件,与该粘接单元并设地设置,与最初到达粘接位置的一侧的粘接单元的移动联动,进行压印盘上的片材的位置限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粘接剂涂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限制构件以在按压片材的按压位置与从片材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间能够移动的方式被支承在装置框架上,在上述粘接单元向粘接位置移动的过程中与该粘接单元的卡合被解除,按压片材而进行片材的限制。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粘接剂涂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粘接构件由在带基材上具有粘接剂的转印带构成,粘接剂向片材的涂敷通过该转印带移动到粘接位置而进行,以与该转印带向粘接位置的移动联动地放出转印带的新的粘接面的盖章形式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粘接剂涂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限制构件以在上述粘接构件的条间按压片材的方式移动自如地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粘接剂涂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限制构件以在上述粘接构件的两侧按压片材侧缘部的方式移动自如地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粘接剂涂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限制构件以在上述粘接构件的条间和两侧按压片材的方式移动自如地设置。
17.一种粘接剂涂敷装置,对在压印盘上被依次搬送的片材涂敷粘接剂,其特征在于,
该粘接剂涂敷装置由以下构件构成:
装置框架;
多个粘接构件,对片材涂敷粘接剂;
多个粘接单元,将该多个粘接构件在片材宽度方向上形成为多个组而并列支承;
支承构件,将粘接单元支承在装置框架上,该粘接单元能够在上述粘接构件向片材涂敷粘接剂并且按压片材的粘接位置与容许搬送片材的从片材离开的离开位置之间移动;
凸轮构件,在与该粘接单元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往返移动,连接于驱动构件,并具有凸轮槽;
凸轮从动件,一方与该凸轮槽卡合且另一方连接于粘接单元,将凸轮构件的往返移动变换为粘接单元的移动动作;
多个杆构件,以利用上述凸轮构件移动的方式,能够滑动地支承粘接单元;
片材按压构件,被配置在该粘接单元的侧方,能够在按压压印盘上的片材而进行限制的按压位置与从该位置退避到上方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被弹性构件向按压位置施力;以及
联动构件,使该片材按压构件以先于上述粘接构件向上述粘接位置移动而移动到上述按压位置的方式,与粘接单元的移动动作联动,
通过上述凸轮构件的移动,使该多个粘接单元中的每一个粘接单元错开时机地移动到粘接位置,并且在最初的粘接单元移动到粘接位置之后,在将该最初的粘接单元按压维持在粘接位置的状态下,使下一个粘接单元移动到粘接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粘接剂涂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片材按压构件在按压片材的按压位置与从片材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间能够移动地被支承在装置框架上,在上述粘接单元向粘接位置移动的过程中与该粘接单元的卡合被解除,由弹性构件施力而进行片材的限制。
19.一种片材处理装置,
该片材处理装置具备:
搬入被搬送的片材的片材搬入路;
积存器部,集聚来自该片材搬入路的片材;
粘接剂涂敷装置,被配置在积存器部内用于涂敷粘接剂,向集聚在积存器部的片材依次涂敷粘接剂并生成束;以及
折叠处理部,折叠成为了束的片材,
其特征在于,
上述粘接剂涂敷装置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接剂涂敷装置。
2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图像形成装置由依次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件、和对来自该图像形成部件的片材实施规定的处理的片材处理装置构成,
该片材处理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9所述的结构。
CN201410790918.0A 2013-12-20 2014-12-18 粘接剂涂敷装置和具备其的片材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47245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63884 2013-12-20
JP2013263884A JP6215040B2 (ja) 2013-12-20 2013-12-20 接着剤塗布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シート処理装置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263882A JP6215038B2 (ja) 2013-12-20 2013-12-20 接着剤塗布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シート処理装置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263883 2013-12-20
JP2013-263882 2013-12-20
JP2013263883A JP6215039B2 (ja) 2013-12-20 2013-12-20 接着剤塗布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シート処理装置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24537A CN104724537A (zh) 2015-06-24
CN104724537B true CN104724537B (zh) 2018-02-23

Family

ID=533991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90918.0A Active CN104724537B (zh) 2013-12-20 2014-12-18 粘接剂涂敷装置和具备其的片材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757971B2 (zh)
CN (1) CN1047245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27478B2 (ja) 2013-08-30 2017-11-08 株式会社東芝 シート綴じ装置、シート綴じ方法、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US9409741B2 (en) * 2013-12-20 2016-08-09 Nisca Corporation Sheet process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and sheet bonding method
JP6338483B2 (ja) * 2014-07-29 2018-06-06 株式会社東芝 シート綴じ装置
JP6349216B2 (ja) 2014-09-25 2018-06-27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179539B2 (ja) * 2015-03-04 2017-08-1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9823611B2 (en) 2015-04-23 2017-11-21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Sheet process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US10481542B2 (en) * 2016-05-02 2019-11-19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619762B2 (ja) * 2017-03-27 2019-12-11 平田機工株式会社 製造システムおよび製造方法
JP2020066481A (ja) * 2018-10-22 2020-04-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接着装置
CN109612828B (zh) * 2018-11-24 2021-12-24 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小型建筑垃圾再生料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平台
JP7326729B2 (ja) * 2018-11-30 2023-08-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処理装置
JP7196677B2 (ja) * 2019-02-19 2022-12-2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37476A (en) * 1993-04-13 1995-08-01 Moore Business Forms, Inc. Multipage bound booklet having pressure sealed binding
JP2003089284A (ja) 2001-09-17 2003-03-25 Konica Corp 糊付け製本装置
JP2009143036A (ja) 2007-12-12 2009-07-02 Duplo Corp 製本装置
JP2009202485A (ja) * 2008-02-28 2009-09-10 Duplo Corp 糊付け装置
JP5168474B2 (ja) 2008-03-06 2013-03-21 株式会社デュプロ 製本装置
JP2009269746A (ja) 2008-05-09 2009-11-19 Canon Inc シ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シート処理方法
EP2159070B2 (de) * 2008-08-29 2017-10-11 Hunkeler AG Vera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Herstellen von Buchblöcke bildenden Stapeln
JP5334212B2 (ja) 2008-12-08 2013-11-06 株式会社デュプロ 製本用の糊付け装置
JP5544969B2 (ja) 2010-03-26 2014-07-0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記録材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1884573B (zh) 2010-05-27 2012-05-02 清华大学 复杂器官前体三维受控成形机用多喷头喷射装置
JP2012030922A (ja) 2010-07-30 2012-02-16 Fujitsu Ltd 粘着テープ貼付装置および粘着テープ貼付方法
JP5264971B2 (ja) 2010-10-14 2013-08-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42266B2 (ja) * 2011-02-07 2015-07-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接着剤塗布装置および接着剤塗布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742273B2 (ja) * 2011-02-15 2015-07-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接着剤塗布装置および接着剤塗布装置の制御方法
US20130133837A1 (en) 2011-11-29 2013-05-30 Tatsuhisa Naraoka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JP6227478B2 (ja) * 2013-08-30 2017-11-08 株式会社東芝 シート綴じ装置、シート綴じ方法、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757971B2 (en) 2017-09-12
US20150174941A1 (en) 2015-06-25
CN104724537A (zh) 2015-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24537B (zh) 粘接剂涂敷装置和具备其的片材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4724538B (zh) 片材处理装置和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片材贴合方法
CN104803228B (zh) 片材处理装置和具备该片材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6064757B (zh) 纸张处理装置及具备该纸张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US10357988B2 (en) Paper-made staple and paper-made staple assembly
CN105460679B (zh) 片材处理装置和具备该片材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6643817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215038B2 (ja) 接着剤塗布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シート処理装置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6215039B2 (ja) 接着剤塗布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シート処理装置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6333548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240493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271242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253969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240519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215040B2 (ja) 接着剤塗布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シート処理装置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6254006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6240518B2 (ja) 接着剤塗布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シート処理装置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6476068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204117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CANON FINETECH Inc.

Address before: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CANON FINETECH Inc.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108

Address after: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CANON FINETECH Inc.

Address before: Yamanashi Prefecture

Applicant before: Nisca Corp.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