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28819B - 多行播种植苗机 - Google Patents
多行播种植苗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28819B CN101228819B CN2007101597274A CN200710159727A CN101228819B CN 101228819 B CN101228819 B CN 101228819B CN 2007101597274 A CN2007101597274 A CN 2007101597274A CN 200710159727 A CN200710159727 A CN 200710159727A CN 101228819 B CN101228819 B CN 10122881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edling
- supply
- tube
- seedlings
- plants seedling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10899 nucle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4
- 241000196324 Embryophyt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9000011295 pitch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2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3028 ele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280 dens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53 dr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11 vegetabl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2—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seedling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63/00—Lifting or adjusting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 A01B63/02—Lifting or adjusting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for implements mounted on trac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20—Off-Road Vehicles
- B60Y2200/22—Agricultural vehicl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是,做成用具备以环状路径旋转移动的苗容纳体的苗供给装置向左右的植苗体供给苗的结构,并且能够适当进行向植苗体的苗的供给且可简单地进行栽植条间隔变更。多行播种植苗机设有苗供给装置(24),该苗供给装置具有:多个第一苗容纳体(25b)及第二苗容纳体(25c);移动机构(26);以及苗落下供给机构(27),其特征在于,设有分别移动左右的植苗体(5、5)的栽植位置变更机构(69、70),并且设有将苗落下供给机构(27)的左落下供给位置(39)及右落下供给位置(40)变更为左右的植苗体(5、5)上升了的位置和上升过程位置的落下供给位置变更机构(42e、42f)。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多个植苗体左右排列的多行播种植苗机。
背景技术
有如下多行播种植苗机,在左右分别设置通过上下运动机构以规定的动作轨迹上下运动并在田地上栽植苗的结构的鸟嘴状的植苗体,设置向该左右的各植苗体供给苗的苗供给装置,上述苗供给装置具有:容纳苗的多个成为苗容纳体的苗供给筒;将该多个苗供给筒以规定的排列间距环状配置并以依次通过各植苗体的上方的方式旋转移动的由链轮等构成的移动机构;以及做成使以关闭状态支撑苗供给筒的底盖的底盖支撑部件在成为植苗体的上方位置的落下供给位置欠缺的结构,并且苗供给筒通过移动机构移动到上述落下供给位置时打开上述底盖使苗供给筒容纳的苗向以上下运动机构上升的植苗体落下供给的苗落下供给机构,该苗落下供给机构具备与左右各植苗体对应的左右各落下供给位置,并且将容纳在一各落下供给位置落下供给的苗的第一苗供给筒和容纳在另一个落下供给位置落下供给的苗的第二苗供给筒分别且沿着旋转移动路径交替设置,上述第一及第二苗供给筒通过根据移动机构的旋转移动以相同的转数到达各落下供给位置,使各植苗体的下部向左右方向偏移,将根据各植苗体的植苗位置相对各落下供给位置稍微向左右方向错开而能够在所希望的植苗位置甚至在栽植条之间栽植苗(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94832号公报)。
另外,还有如下多行播种植苗机,在左右分别设置通过上下运动机构以规定的动作轨迹上下运动并在田地上栽植苗的结构的鸟嘴状的植苗体,设置向该左右各植苗体供给苗的左右各苗供给装置,上述苗供给装置具有:容纳苗的多个成为苗容纳体的苗供给筒;将该多个苗供给筒以规定的排列间距环状配置并以依次通过植苗体的上方的方式旋转移动的移动机构;以及苗容纳体通过移动机构移动到成为植苗体的上方位置的落下供给位置时使苗容纳体容纳的苗向上升的植苗体落下供给的苗落下供给机构,设置可运动左右一方的植苗体的栽 植位置变更机构(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84827号公报)。
上述背景技术的植苗机,通过使植苗体偏移或移动来调节植苗位置,都不变更使苗向植苗体落下供给的落下供给位置,所以植苗位置的调节量有限,栽植条间隔的变更调节有限。而且,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植苗机中,考虑了伴随植苗体的移动使苗供给装置整体移动而变更落下供给位置的方案,但在该场合,由于必须使苗供给装置整体移动,所以存在难以进行栽植条间隔的变更的问题。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课题是,做成用具备以简单的环状路径旋转移动的苗容纳体的共用的苗供给装置向左右的植苗体供给苗的结构,维持结构的简化及向苗供给装置的苗的补充的容易化,并且能够适当进行向植苗体的苗的供给且可简单地变更栽植条间隔。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课题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
即,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多行播种植苗机,在机体的左右方向排列设置2个通过设在机体上的上下运动机构4、4上下运动并在田地上栽植苗的植苗体5、5,并设有苗供给装置24,该苗供给装置24具有:以规定的排列间距环状交替配置且容纳苗的多个第一苗容纳体25b及第二苗容纳体25c;具备使第一苗容纳体25b及第二苗容纳体25c依次通过左右的植苗体5、5的上方并旋转移动的卷挂链轮29的移动机构26;以及第一苗容纳体25b通过该移动机构26移动到一个植苗体5的上方的左落下供给位置39时使第一苗容纳体25b容纳的苗向上升的一个植苗体5落下供给,并且第二苗容纳体25c通过移动机构26移动到另一个植苗体5的上方的右落下供给位置40时使第二苗容纳体25c容纳的苗向上升的另一个植苗体5落下供给的苗落下供给机构27,其特征在于,设有分别移动左右的植苗体5、5的栽植位置变更机构69、70,并且设有将苗落下供给机构27的左落下供给位置39及右落下供给位置40变更为左右的植苗体5、5上升了的位置和上升过程位置的落下供给位置变更机构42e、42f,从输出轴经驱动链轮33、链34及从动链轮35向卷挂链轮29传动,做成该卷挂链轮29与从动链轮35一体旋转的结构,做成以下结构:设置用螺栓36和该螺栓36通过的孔29a来变更卷挂链轮29和从动链轮35的旋转相位的 旋转时间变更机构,通过该旋转时间变更机构,来变更第一苗容纳体25b及第二苗容纳体25c的旋转位置,以便按照左落下供给位置39及右落下供给位置40的变更而在左右的植苗体5、5已上升时使容纳向该左右的植苗体5、5落下供给的苗的第一苗容纳体25b及第二苗容纳体25c来到左落下供给位置39及右落下供给位置40。
因此,方案1所记载的多行播种植苗机,苗供给装置24使多个第一苗容纳体25b及第二苗容纳体25c通过移动机构26以环状路径旋转移动,利用苗落下供给机构27,在第一苗容纳体25v来到左落下供给位置39时将苗向下方的植苗体5落下供给,在第二苗容纳体25c来到时右落下供给位置40时将苗向下方的植苗体5落下供给,左右的植苗体5、5通过上下运动机构4、4以规定的动作轨迹上下运动并在田地上栽植苗。而且,变更栽植条间隔时,利用栽植位置变更机构69、70沿着第一苗容纳体25b第二苗容纳体25c的旋转移动路径移动一个植苗体5以变更左右的植苗体5、5的彼此的间隔,并且利用落下供给位置变更机构42e、42f变更左落下供给位置39或右落下供给位置40以使植苗体5、5位于上升过程位置,即使变更栽植条间隔也可以分别适当地进行向左右的植苗体5、5的苗的供给。而且,在变更栽植条间隔时,利用旋转时间变更机构29a、36变更第一苗容纳体25b及第二苗容纳体25c相对上下运动机构4、4的动作的旋转位置,按照左落下供给位置39或右落下供给位置40的变更在左右的植苗体5、5上升了时使容纳向该左右的植苗体5、5落下供给的苗的第一苗容纳体25b及第二苗容纳体25c来到左落下供给位置39及右落下供给位置40,因此左右的植苗体5、5能够以用上下运动机构4、4上升的时间向该左右的植苗体5、5落下供给苗,能够适当地进行向左右的植苗体5、5的苗的供给。
另外,方案2的发明是根据方案1所述的多行播种植苗机,其特征在于做成能由旋转时间变更机构以该第一苗容纳体25b及第二苗容纳体25c的排列间距的1/2的相位来变更第一苗容纳体25b及第二苗容纳体25c的旋转位置的结构。
因此,方案2所记载的多行播种植苗机,除了具有方案1所记载的多行播种植苗机的作用之外,在变更栽植条间隔时,做成能由旋转时间变更机构以该 第一苗容纳体25b及第二苗容纳体25c的排列间距的1/2的相位来变更第一苗容纳体25b及第二苗容纳体25c的旋转位置的结构。
因此,本发明的多行播种植苗机,即使变更栽植条间隔,也能够适当地进行向左右的植苗体5、5的苗的供给,能够维持苗的栽植精度。而且,通过左右的植苗体5、5的移动和左落下供给位置39及右落下供给位置40的变更,能够简单地变更栽植条间隔。
附图说明
图1是植苗机的侧视图。
图2是省略了后压地轮的图示的植苗机的俯视图。
图3是说明支撑体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卷挂链轮和其周围的图(a;俯视图,b:立体图)。
图5是表示植苗装置的立体图。
图中:
4-上下运动机构,5-植苗体,24-苗供给装置,25b-第一苗供给筒,25c-第二苗供给筒,26-移动机构,27-打开机构,29a-圆弧状长孔,36-螺杆,39-左落下供给位置,40-右落下供给位置,42e-第一移动支撑体,42f-第二移动支撑体,69-轮毂,70-位置调节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植苗机1。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将配置了操纵手柄2的一侧作为后,其相反侧即配置了发动机3的一侧作为前。而且,在机体后部以向机体前部侧站立的作业员的右手侧为右,以左手侧为左。
植苗机1在具有行走装置和操纵手柄2的机体上,具有与升降驱动的左右的上下运动机构4、4连接并进行升降动作的可开关的鸟嘴状的左右的植苗体5、5,行走装置具有可转动地支撑的左右一对前轮6、6和被传递发动机3的动力而驱动旋转的左右一对后轮7、7。可以将该左右前轮6、6及左右后轮7、7向垄沟引导,使机体在垄上方行走。
在发动机3的后部配置变速箱体8,在该变速箱体8内进入发动机3的输出轴,成为从发动机3的输出轴向变速箱体8内的传动机构上传递发动机动力的结构。在变速箱体8的左右两侧部以转动支点9a为中心可转动地安装链传 动壳体9,在该链传动壳体9的转动支点9a进入从变速箱体8向左右两外侧方延伸的车轮驱动轴的前端而向链传动壳体9内的传动机构传递行走用的动力。而且,行走用的订立通过链传动壳体9内的传动机构传递到向机体后方侧延长并向该后端侧侧方突出的车轴10上,使后轮7、7驱动旋转。
左右水平用液压式的可伸缩动作的横向液压缸11设在机体的左侧,该左右水平用横向液压缸11的活塞杆前端安装有绕上下轴心可自由转动的平衡杆12。而且,平衡杆12的连接部的右侧与杆13连接。
设在机体中央部的升降用液压缸14基于后述垄高度检测传感器15的检测结果,其活塞杆14a向机体后方突出时,杆13和左右水平控制用横向液压缸11也向后方移动,分别与上述杆13和横向液压缸11连接的臂16以机体侧视向后方转动,随之左右的链传动壳体9以转动支点9a为中心向下方转动使左右的后轮7、7下降,机体上升。相反,若升降用液压缸14的活塞杆14a向机体前方缩回,则左右的上述臂16向前方转动,随之链传动壳体9以转动支点9a为中心向上方转动使左右的后轮7、7上升,机体下降。
另外,若上述左右水平控制用横向液压缸11做伸缩动作,则仅使左侧的链传动壳体9进行上下运动并将左右的后轮7、7升降,使机体左右倾斜。该左右水平控制用横向液压缸11基于检测相对左右水平的机体的左右倾斜的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使机体成为左右水平地动作。
左右一对前轮6、6旋转自如地安装在固定于臂部分18的下端部侧方的车轴19上,臂部分18在从发动机3的下方的左右中央位置向左右延伸的前轮支撑支架17的左右两侧部的下方延伸。
操纵手柄2安装在将前端部固定在变速箱体8上的机体支架20的后端部上。机体支架20配置在机体的左右中央并向后方延伸,而且从前后中间部倾斜之后向上方延伸。操纵手柄2从机体支架20的后端部向左右向后方延伸并将其各后端部作为操纵手柄2的把手部2a、2a。操纵手柄2的左右的把手部2a、2a设定为适当的高度,以使作业员能够容易用手握住该把手部2a、2a。而且,虽然在图例中将把手部2a、2a构成为左右分开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将操纵手柄2的左右的后端部彼此左右连接并将其连接部分作为把手部2a。
植苗体5、5动作用的上下运动机构4、4安装在内装从变速箱体8内通过 传动轴21传递使植苗体5、5驱动的动力的传动机构的栽植传递箱22上。在栽植传动箱22内内装有传递用于升降驱动植苗体5、5的上下运动机构4、4的动力的传动机构。
而且,在栽植传动箱22内的传动机构上具备:使上下运动机构4、4及左右一对植苗体5、5在其升降运动最高位置或其近旁位置停止设定时间的间歇驱动机构;以及使上下运动机构4、4及植苗体5、5的升降运动停止的离合器机构。利用间歇驱动机构停止的时间,通过该间歇驱动机构所具有的变速机构进行调节,通过该调节可以变更调节根据植苗体5、5的栽植苗株之间。
另外,向具有植苗体5、5的植苗装置23供给苗的苗供给装置24具有:从上方接受苗并在内侧容纳苗的多个(共32个)成为苗容纳体的作为苗供给筒的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使该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以通过植苗体5、5的方式旋转移动的移动机构26;以及在植苗体5、5的上方位置打开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底部而使容纳在内侧的苗落下并向植苗体5、5供给苗的成为苗落下供给机构的打开机构27。上述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具有上下开口的筒状体和对该筒状体的开口部进行开关的底盖25a,彼此连接成环状。上述移动机构26构成为以机体俯视为左右较长的长圆形状的环状的轨迹进行旋转运动的结构。上述打开机构27是在植苗体5、5的上方位置打开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底盖25a的结构。而且,该苗供给装置24相对左右两个植苗体5、5由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以一圈做旋转移动而供给苗。
在上述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外周形成圆筒外周部,设置多个具有从外侧与该圆筒外周部转动自如地配置的配合部(圆孔)并连接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连接体28,将该连接体28的配合部与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圆筒外周部可转动地进行配合做成以该圆筒外周部为转动轴使相邻的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可转动地连接的状态而将多个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互相连接。即,是用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和连接体28像环状链那样连接的结构。由此,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在直线移动的部分和圆弧状移动的部分邻接的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间隔都不改变, 所以在从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像植苗体5、5供给苗的地方难以产生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相对植苗体5、5的位置偏移,可适当地进行苗供给可以进行准确的苗的移植。
移动机构26在左右设置像环状链那样互相连接的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卷挂用的卷挂链轮29、29的外周的圆弧状切口部配合卷挂,通过将该左右的卷挂链轮29、29用从栽植传动箱22输出的动力驱动旋转,从而使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以机体俯视逆时针做旋转驱动。将可驱动转动地安装左右的卷挂链轮29、29的左右的转动轴30可转动地安装在从栽植传动箱22左右延伸的支撑用支架上,从自栽植传动箱22上部箱上方突出的输出轴通过各个驱动链轮33、链34以及从动链轮35传递到与该从动链轮35一体旋转的上述转动轴30上。另外,从动链轮35和卷挂链轮29、29通过构成旋转时间变更机构的螺栓36进行结合,成为两者一体旋转的结构。因此,在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旋转移动路径上,具有左右各半圆状的圆弧状部分37、37和与该圆弧状部分37、37连接的前后各个直线状部分38、38。而且,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在后侧的直线状部分38向右方移动通过左右的植苗体5、5的上方,在该直线状部分38设定有成为将苗向植苗体5、5落下供给的左右的落下供给位置的左落下供给位置39及右落下供给位置40。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旋转的左右的转动轴30配置在比左右后轮7、7靠机体内侧且比后轮7、7的车轴10位置靠后侧的位置。另外,植苗体5、5配置在比后轮7、7的车轴10位置靠后侧的位置。
上述螺栓36通过构成设在卷挂链轮29上的在其旋转方向较长的旋转时间变更机构的圆弧状长孔29a下下侧与从动链轮35的螺纹孔螺纹配合。从而,通过松开上述螺栓36,可以在上述圆弧状长孔29a的范围内对从动链轮35和卷挂链轮29的旋转相位进行变更调节。另外,由于上述螺栓36只有一根,所以可容易进行从动链轮35和卷挂链轮29的旋转相位。利用上述圆弧状长孔29a的调节范围设定为在卷挂链轮29为苗供给筒的排列间距部分(成为第一苗容纳体的第一苗供给筒25b及成为第二苗容纳体的第二苗供给筒25c的排列间距的1/2部分)。通过该圆弧状长孔29a及螺栓36等,成为变更第一苗供给 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相对上下运动机构4、4的动作的旋转位置的旋转时间变更机构,从而可以按照左右的左落下供给位置39及右路线供给位置40的变更在左右各个植苗体5、5上升了时容纳向该植苗体5落下供给的苗的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到达该左落下供给位置39及右落下供给位置40,
多个(共32个)苗供给筒分别各具备共16个容纳专门在一方(左侧)的左落下供给位置39落下供给的苗的第一苗供给筒25b和容纳专门在另一方(右侧)的右落下供给位置40落下供给的苗的第二苗供给筒25c,成为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交替连接的结构。而且设定成在第一苗供给筒25b位于一方的左落下供给位置39时,第二苗供给筒25c位于另一方的右落下供给位置40。因此,上述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通过移动机构26在环状的一个路径上以相同的移动量进行旋转移动,所以通过根据移动机构26的旋转移动能以相同的时间且相同的转数到达成为各个落下供给位置的左落下供给位置39、右落下供给位置40。而且,在容纳向左侧的植苗体5落下供给的苗的第一苗供给筒25b的底盖25a上,相对旋转方向在右侧端(旋转的外侧端)上设有突起41。另一方面,在容纳向右侧的植苗体5落下供给的苗的第二苗供给筒25c的底盖25a上,相对旋转方向在左侧端(旋转的内侧端)上设有突起41。
打开机构27设有在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旋转轨迹下方不使底盖25a向下方转动地从下方与底盖25a抵接而支撑的支撑体42,通过将该支撑体42不设置在植苗体5、5的上方位置,在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通过植苗体5、5的上方位置(上述左落下供给位置39、右落下供给位置40)时,底盖25a通过支撑体42的支撑状态被解开并通过其自重及苗的重力进行下方转动,打开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下部以便将苗向下方落下。而且,底盖25a的转动支点设在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旋转下方侧部分,底盖25a构成为从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旋转上方侧打开的结构。
上述支撑体42包括固定在机体上的成为固定支撑体的主固定支撑体42a、第一副固定支撑体42b、第二副固定支撑体42c及第三副固定支撑体42d、以 及相对机体可进行位置变更的成为移动支撑体的第一移动支撑体42e和第二移动支撑体42f。而且,第一移动支撑体42e及第二移动支撑体42f成为落下供给位置变更机构。上述固定支撑体具有在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旋转轨迹上的左右的圆弧状部分37、37及前侧的直线状部分38的全区域范围内的主固定支撑体42a、设在后侧的直线状部分38的局部上的第一副固定支撑体42b、第二副固定支撑体42c以及第三副固定支撑体42d。这些主固定支撑体42a及第一副固定支撑体42b、第二副固定支撑体42c以及第三副固定支撑体42d由棒材构成。上述主固定支撑体42a以与底盖25a的中央抵接的方式沿着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旋转轨迹延伸设置,支撑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底盖25a不打开。第一副固定支撑体42b以与第一苗供给筒25b的底盖25a上的设在旋转的外侧端上的突起41抵接的方式沿着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旋转轨迹直线状设置,支撑第一苗供给筒25b的底盖25a不打开。该第一副固定支撑体42b设在后侧的直线状部分38的靠右的位置且主固定支撑体42a的底盖旋转上方侧,以便在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旋转中从后侧的直线状部分38的途中只关闭第一苗供给筒25b的底盖25a并将该底盖25a的支撑交接给后续的主固定支撑体42a。第二副固定支撑体42c以与第二苗供给筒25c的底盖25a的设在旋转的内侧端上的突起41抵接的方式沿着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旋转轨迹直线状设置,支撑第二苗供给筒25c的底盖25a不打开。该第二副固定支撑体42c设在后侧的直线状部分38的靠左的位置且主固定支撑体42a的底盖旋转下方侧,以便在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旋转中接替主固定支撑体42a的底盖25a的支撑而只支撑第二苗供给筒25c的底盖25a。第三副固定支撑体42d是与底盖25a的中央抵接的结构,具有以在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旋转中从后侧的直线状部分38的途中关闭第一苗供给筒25b的底盖25a的方式位于大致旋转上方侧的下位的倾斜部分。成为用该倾斜部分将已打开的第一苗供给筒25b的底盖25a向上侧引导的同时关闭的结构,在后侧的直线状部分38的大致中央位置且与第一副固定支撑体42b的底盖旋转的始端部(左端部)并列设置。而且,第三副固定支撑体42d的底盖旋转的终端(右端)比第二副固定支撑体42c的底盖旋转的终端 (右端)位于底盖旋转的上方侧(右侧)。另外,主固定支撑体42a的底盖旋转的始端部具有为关闭第二苗供给筒25c的底盖25a而位于大致旋转上方侧的下位的倾斜部分,成为用该倾斜部分将已打开的第二苗供给筒25c的底盖25a向上侧引导的同时关闭的结构。
另外,第一副固定支撑体42b固定设置在将右端从第一支撑支架向后侧的直线状部分38的右端部延伸的第一支撑部件42上。而且,第二副固定支撑体42c固定在将左端从第一支撑支架向后侧的直线状部分38的左端部的第二支撑部件44上,将右端部固定设置在从栽植传动箱22向后方延伸的第三支撑部件45上。另外,第三副固定支撑体42d固定设置在上述第三支撑部件45上。而且,主固定支撑体42a固定设置在上述单一支撑部件43及第二支撑部件44的上面。
上述移动支撑体由设在后侧的直线状部分38的局部上的第一移动支撑体42e和第二移动支撑体42f构成。而且,这些第一移动支撑体42e及第二移动支撑体42f由板材构成。上述第一移动支撑体42e以与第一苗供给筒25b的底盖25a的设在旋转外侧端上的突起41抵接的方式沿着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旋转轨迹直线状设置,支撑第一苗供给筒25b的底盖25a不打开,并且设在后侧的直线状部分38的靠左的位置且主固定支撑体42a的底盖旋转下方侧,以便在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旋转中接替主固定支撑体42a的底盖25a的支撑而只支撑第一苗供给筒25b的底盖25a。该第一移动支撑体42e利用贯通设在第二支撑部件44上的左右方向较长的长孔46的安装螺栓47固定支撑在上述第二支撑部件44上,成为通过上述长孔46可变更左右方向的安装位置的结构。而且,上述安装螺栓47比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旋转区域位于外侧(后侧),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不会成为障碍而能够从后侧容易拧紧或松开。
上述第二移动支撑体42f具有以与第二苗供给筒25c的底盖25a的设在旋转内侧端上的突起41抵接的方式沿着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旋转轨迹的直线状部分,支撑第二苗供给筒25c的底盖25a不打开,并且在后侧的直线状部分38的靠右的位置且与主固定支撑体42a的底盖旋转上方侧的端部(旋转轨迹上的右侧的圆弧状部分37的始端部)留出间隔设置,以便 在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旋转中接替主固定支撑体42a的底盖25a的支撑而支撑第二苗供给筒25c的底盖25a。该第二移动支撑体42f利用贯通该第二移动支撑体42f所具有的左右方向较长的第二长孔48的第二安装螺栓49固定支撑在上述第三副固定支撑体42d上,成为通过上述第二长孔48可变更左右方向的安装位置的结构。而且,第二移动支撑体42f构成为被分为设在第二长孔48上的位置调整用部分和支撑底盖25a的底盖支撑部分这两部分的俯视为U字形的形状,在该位置调整用部分与底盖支撑部分之间配置第二副固定支撑体42c,构成为接替该第二副固定支撑体42c能可靠地支撑底盖25a的结构。另外,在使第二移动支撑体42f的安装位置利用第二长孔48位于底盖旋转最上方侧的位置(左端位置)时,上述底盖支撑部分位于第二副固定支撑体42c与第三副固定支撑体42d之间,紧凑地配置这些第二移动支撑体42f及第二副固定支撑体42c以及第三副固定支撑体42d。另外,上述第二安装螺栓49位于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旋转区域的内侧(前侧),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不会成为障碍而能够从上方容易拧紧或松开。而且,在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旋转区域的内侧构成防止预备的苗的苗台的场合,在该苗台上的上述第二安装螺栓49的上方位置进行开孔,可做成从该孔将第二安装螺栓49容易拧紧或松开的结构。而且,上述孔可兼作用于排出积存在苗台上的水的抽水孔。
另外,用于变更第一移动支撑体42e及第二移动支撑体42f的位置的长孔46及第二长孔48、安装螺栓47及第二安装螺栓49各设置左右两个,成为可以使第一移动支撑体42e及第二移动支撑体42f沿左右笔直方向移动的结构。另外,第一移动支撑体42e及第二移动支撑体42f的位置变更量通过上述长孔46及第二长孔48被限制在苗供给筒上的排列间距部分,利用该限制机构并通过后述栽植位置的变更防止将左落下供给位置39及右落下供给位置40调节在错误的位置。因此,若第一苗供给筒25b移动到不能用第一移动支撑体42e的底盖旋转下方侧的端部(右端部)支撑该第一苗供给筒25b的底盖25a的位置,则第一苗供给筒25b的底盖25a被打开。即,第一移动支撑体42e的底盖旋转下方侧的端部(右端部)成为第一(左侧)左落下供给位置39。另外,若第二苗供给筒25c移动到不能用第二移动支撑体42f的底盖旋转下方侧的端部 (右端部)支撑该第二苗供给筒25c的底盖25a的位置,则第二苗供给筒25c的底盖25a被打开。即,第二移动支撑体42f的底盖旋转下方侧的端部(右端部)成为第二(右侧)落下供给位置的右落下供给位置40。而且,利用第二副固定支撑体42c,构成在旋转上方侧的第一落下供给位置的左落下供给位置39防止第二苗供给筒25c的底盖25a打开的打开限制机构。
因此,若使第一移动支撑体42e通过长孔46位于旋转最下方侧(右侧),并且使第二移动支撑体42f通过第二长孔48位于旋转最上方侧(左侧),则成为第一左落下供给位置39与第二右落下供给位置4的彼此的间隔最窄,且栽植条间隔最窄的状态。此时,作为左右的落下供给位置的左落下供给位置39与右落下供给位置40的间隔,成为苗供给筒上的排列间距的3倍即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上的排列间距的1.5倍。相反,若使第一移动支撑体42e通过长孔46位于旋转最上方侧(左侧),并且使第二移动支撑体42f通过第二长孔48位于旋转最下方侧(右侧),则成为第一左落下供给位置39与第二右落下供给位置4的彼此的间隔最宽,且栽植条间隔最宽的状态。此时,作为左右的落下供给位置的左落下供给位置39与右落下供给位置40的间隔,成为苗供给筒上的排列间距的5倍即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上的排列间距的2.5倍。因此,各作为落下供给位置的左落下供给位置39及右落下供给位置40成为可只变更苗供给筒上的排列间距部分的结构,可以使作为左右的落下供给位置的左落下供给位置39及右落下供给位置40的彼此的间隔改变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上的排列间距的整数倍(1倍)(苗供给筒上的排列间距的偶数倍(2倍))的距离部分。
植苗装置23具有:前端朝向下方的鸟嘴状的植苗体5、5;使植苗体5、5上下运动而使该植苗体5、5的下端部升降到比田地面位于上方的位置和比田地面位于下方的位置的上下运动机构4、4;以及对植苗体5、5进行开关而处于鸟嘴状的植苗体5、5的下端部关闭可从上方接受苗且在内侧容纳苗的关状态和植苗体5、5的下端部左右打开可将容纳在内侧的苗向下方放出的开状态的开关机构50、50。
该植苗机1成为在左右以设定间隔排列配置多个植苗体5、5的多行播种的结构。在本例中,做成在左右以设定间隔排列配置2个植苗体5、5的两条 播的结构。
左右两个植苗体5、5在设置于栽植传动箱22的左右两侧部上的左右的上下运动机构4、4上各安装一个。将前端朝向下方的鸟嘴状的植苗体5、5由左侧植苗体5L和右侧植苗体5R构成并左右分割,利用后述开关机构50、50使左侧植苗体5L和右侧植苗体5R在左右方向转动而打开下端部。而且,左右的植苗体5、5利用左右的上下运动机构4、4及左右的开关机构5、5,同步进行上下运动及开关,在田地上林荫树状栽植两条苗。
苗导向件51设在植苗体5的上方,是将从苗供给装置24供给的苗箱植苗体5、5内引导的筒状体,可以将从苗供给装置24落下供给的苗准确地向植苗体5、5内供给。
植苗体5、5的上下运动机构4、4设在栽植传动箱22的左右两侧部。具体来讲,包括:在向栽植传动箱22的左右侧方突出的轴上可上下转动自如地安装前部并与植苗体5、5连接的上侧升降连杆52及下侧升降连杆53;从栽植传动箱22的侧部突出的驱动旋转的驱动轴54;可一体旋转地安装的该驱动轴54上的驱动臂55;以及可转动地与该驱动臂55的旋转外周侧端部和上述上侧升降连杆52连接的连接臂56。而且,将上侧升降连杆52及下侧升降连杆53的各后端部(转动前端部)可转动地安装在连接部件57进行连接。植苗体5、5安装在上述连接部件57上。
因此,若通过驱动轴54的旋转使驱动臂55驱动旋转,则上侧升降连杆52及下侧升降连杆53上下运动,左右的植苗体5、5上下运动。在该上下运动的上升位置植苗体5、5的下端部比田地面位于上方,在下降位置植苗体5、5的下端部比田地面位于下方。
另外,上侧升降连杆52的转动支点轴58在从栽植传动箱22突出并旋转驱动的栽植输出轴59的前端部位于从该栽植输出轴59的中心轴心偏心的位置上,通过该栽植输出轴59的旋转以栽植输出轴59的轴心为中心并以偏心量(转动支点轴58与栽植输出轴59的轴心的间隔)为半径进行旋转并移动,通过在上侧升降连杆52的上下运动中转动支点轴58前后移动,将植苗体5、5在该升降运动中前后倾斜,使植苗体5、5以侧视环状的动作轨迹进行上下运动。
接着,说明植苗体5、5的开关机构50、50。在设置于左侧植苗体5L的 上部的左侧开关用臂部60的前端部连接开关用电缆61的内部电线61a的端部,在设置于右侧植苗体5R的上部的右侧开关用臂部62的前端部连接开关用电缆61的外部电线61b的端部,设置转动自如地安装在插入安装有下侧升降连杆53的基部的第二转动支点轴63上的动作臂64,在该动作臂64的前端部连接上述开关用电缆61的内部电线61a的另一端,在机体侧固定安装开关用电缆61的外部电线61b的另一端。另外,图5是表示左侧的植苗装置23的图,在右侧的植苗装置23中,由于与左侧的植苗装置23左右对称,所以成为在左侧开关用臂部的前端部连接开关用电缆的外部电线的端部,并在右侧开关用臂部的前端部连接开关用电缆的内部电线的端部的结构。而且,动作臂64受到与使插入安装有上侧升降连杆52的基部的转动支点轴58旋转移动的栽植输出轴59一体旋转地进行安装的凸轮的作用,以设定好的时间向前侧转动。由此,通过驱动轴54的驱动旋转使植苗体5、5上下运动而到达下降下端位置时,通过凸轮的作用位置的变化,动作臂64向前侧转动,相对开关用电缆61的外侧电缆61b,内侧电线61a向右侧吸引而使左侧开关用臂部60和右侧开关用臂部62互相接近地转动,右侧植苗体5R向右方转动,与此连动左侧植苗体5L向左方转动,植苗体5、5的下部侧左右打开而成为向下方打开的状态。而且,植苗体5、5上升,并通过凸轮的作用位置的变化,动作臂64相对植苗体5、5向原来的位置转动而使开关用电缆61的内侧电线61a松弛,左右打开的植苗体5、5的下部关闭。由此,由于做成用开关用电缆61进行植苗体5、5的开关的结构,所以与现有的根据杆或连杆的开关机构比较,开关用电缆61的连接的自由度高,因此利用前后动作的动作臂64可以使左侧植苗体5L及右侧植苗体5R向不同的方向(左右方向)转动,并且可以作为用动作臂64的少量的动作量得到植苗体5、5的所希望的开关量的结构。另外,左侧植苗体5L和右侧植苗体5R,通过弹簧65向植苗体5、5的下部关闭的一侧被转动加力。
在上下运动机构4。4的上侧升降连杆52及下侧升降连杆53上的各转动前端部(后端部),通过作为上下各连接轴的上侧连接轴66及下侧连接轴67与连接部件57连接。上述连接部件57在左右具有侧视三角形状的板68、68,成为用该左右板68、68夹住上侧升降连杆52及下侧升降连杆53的前端部的 结构,在后部设有横跨左右板68、68的构成栽植位置变更机构的左右方向的轮毂69。而且,以侧视在上述板68、68的三角形状的各顶点附近配置上述上侧连接轴66及下侧连接轴67以及轮毂69,将轮毂69比上侧连接轴66及下侧连接轴67配置在后侧,所以在相对滚轮69使构成栽植位置变更机构的后述位置调节轴70滑动时,上侧连接轴66及下侧连接轴67以及上侧升降连杆52及下侧升降连杆53不会成为障碍。另外,左右板68、68为大致正三角形状,构成为可以将上侧连接轴66及下侧连接轴67部分上下颠倒而安装连接部件57。上述轮毂69的轮毂孔形成为六边形状(多边形状)。另一方面,在植苗体5、5的基部,固定设置左右方向延伸的六边形状(多边形状)的位置调节轴70。因此,在上述轮毂69插入位置调节轴70并在连接部件57上支撑植苗体5、5,通过相对轮毂69使位置调节轴70滑动并左右方向移动,可变更植苗体5、5的左右位置。该植苗体5、5的左右位置的变更,为了按照左落下供给位置39及右落下供给位置40的变更以使植苗体5、5位于该左落下供给位置39及右落下供给位置40的下方的方式变更苗供给筒上的排列间距部分的距离,设定位置调节轴70的长度。即,可以使左右的植苗体5、5的彼此的间隔改变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上的排列间距的整数倍(1倍),利用轮毂69及位置调节轴70等构成可移动植苗体5、5的栽植位置变更机构。另外,位置调节轴70利用设在轮毂69上的固定螺栓71进行固定而不能相对轮毂69左右移动,在使其左右移动时松开上述固定螺栓71使其移动。该固定螺栓71设在轮毂69及位置调节轴70的后侧,从后侧上侧升降连杆52及下侧升降连杆53不会成为障碍而能够容易进行拧紧或松开。另外,由于位置调节轴70的截面的六边形状(多边形状)的相对的顶点位于上下位置,且相对上下方向的弯曲的截面系数提高,所以能够得到用该位置调节轴70悬臂支撑植苗体5、5所需的强度。另外,在位置调节轴70的适当位置的外周上设置3处成为植苗体5、5的左右位置的基准的槽72,通过使该槽72与轮毂69的端部对齐可调节为通常条间隔(320mm)、窄栽植条间隔时(300mm)以及宽栽植条间隔时(350mm)的植苗体5、5的左右位置,成为可容易进行植苗体5、5的位置变更的结构。
另外,在通过上下运动机构4、4使植苗体5、5的上下运动进行一个周期 的期间,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旋转移动各个上的排列间距部分(一列状的苗供给筒的2个部分、邻接的苗供给筒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80mm,所以为160mm)。而且,在通常条间隔(320mm)时,设定在左落下供给位置39及右落下供给位置40使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底盖25a打开的时间成为植苗体5、5最高上升到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正下方的时刻(条间隔为320mm的场合,为左右的植苗体5、5的上下运动进行一个周期的期间的各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移动间距160mm的倍数,因此通常在左落下供给位置39及右落下供给位置40使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底盖25a打开的时间设定为植苗体5、5最高上升到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正下方的时刻)。此时,决定成为左侧的第一条的落下供给位置的左落下供给位置39的第一移动支撑体42e,在刻印了条间隔320mm的位置上设定在与第二支撑部件44的右端部一致的位置,决定成为右侧的第二条的落下供给位置的右落下供给位置40的第二移动支撑体42f,在刻印了条间隔320mm的位置上设定在与第三副固定支撑体42d的右端部一致的位置。由此,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可以连续通过左右两个植苗体5、5的上方的同时相对左右两个植苗体5、5不产生苗供给遗漏地同时供给苗,而且,在通过了左右两个植苗体5、5的上方之后不会产生没有供给苗的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而没有剩余地可以对左右两个植苗体5、5供给苗,能够有余裕地进行苗供给作业,而且能够对左右两个植苗体5、5可靠地供给苗。
另外,在窄的栽植条间隔时(300mm)调节了植苗体5、5的左右位置的场合,条间隔300mm不是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移动间距160mm的倍数,所以不能将在左落下供给位置39及右落下供给装置40使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底盖25a打开的时间设定为植苗体5、5最高上升到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正下方的时刻。于是,决定成为左侧的第一条的落下供给位置的左落下供给位置39的第一移动支撑体42e,保持在刻印了条间隔320mm的位置上设定在与第二支撑部件44的右端部一致的位置,将决定右落下供给位置40的第二移动支撑体42f在刻印了条间隔300mm的位置设定在与第三副固定支撑体42d的右端部一致的位置, 稍微提前第二苗供给筒25c的底盖25a打开的时间,作为植苗体5上升到最高上升位置的前面。若这样做,则在成为左侧的第一条的落下供给位置的左落下供给位置39,将第一苗供给筒25b的底盖25a打开的时间设定为植苗体5最高上升到第一苗供给筒25b的正下方的时刻,所以可以对植苗体5适当地供给苗,在右落下供给位置40,将第二苗供给筒25c的底盖25a打开的时间设定为就在植苗体5相对第二苗供给筒25c上升到最高位置之前的过程,所以,即在植苗体5在上升过程中接近第二苗供给筒25c时底盖25a打开,所以可以对植苗体5适当地供给苗(相反,若植苗体5在下降过程中从第二苗供给筒25c离开时底盖25a打开,则难以对植苗体5供给苗,有时不能进行苗栽植而缺少苗株,从而不能进行适当的苗的移植作业)。
另外,在宽的栽植条间隔时(350mm)调节了植苗体5、5的左右位置的场合,条间隔350mm也不是第一苗供给筒25b、第二苗供给筒25c的移动间距160mm的倍数,所以不能将在左落下供给位置39及右落下供给装置40使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底盖25a打开的时间设定为植苗体5、5最高上升到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正下方的时刻。于是,决定右落下供给位置40的第二移动支撑体42f,保持在刻印了条间隔320mm的位置上设定在与第三固定支撑体42d的右端部一致的位置,将决定左落下供给位置39的第一移动支撑体42e在刻印了条间隔350mm的位置设定在与第二支撑部件44的右端部一致的位置,稍微提前第一苗供给筒25b的底盖25a打开的时间,作为植苗体5上升到最高上升位置的前面。若这样做,则在右落下供给位置40,将第二苗供给筒25c的底盖25a打开的时间设定为植苗体5最高上升到第二苗供给筒25c的正下方的时刻,所以可以对植苗体5适当地供给苗,在左落下供给位置39,将第一苗供给筒25b的底盖25a打开的时间设定为就在植苗体5相对第一苗供给筒25b上升到最高位置之前的过程,所以,即在植苗体5在上升过程中接近第一苗供给筒25b时底盖25a打开,所以可以对植苗体5适当地供给苗。
因此,即使变更栽植条间隔,也可以适当地进行向植苗体5、5的苗的供给,可维持苗的栽植精度。而且,通过植苗体5、5的左右方向移动和左落下供给位置39及右落下供给位置40的变更,可简单地变更栽植条间隔。尤其是, 即使变更栽植条间隔,也可以将成为左右的落下供给位置的左落下供给位置39及右落下供给位置40的变更以第一移动支撑体42e及第二移动支撑体42f的位置变更这种简单的结构进行,而且,可以将根据旋转时间变更机构的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旋转位置(相位)的变更以卷挂链轮29相对从动链轮35的旋转相位的变更这种简单的结构进行而不用取下链34及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卷绕,可容易进行栽植条间隔的变更。而且,植苗体5、5及压地轮73的位置变更,只需使位置调节轴70及左右支撑轴的可动部分滑动,可容易进行。
另外,在对已栽植的苗的周围盖土的同时对苗的周围的土壤进行压地的左右的压地轮73、73,如图所示分别配置在左右的植苗体5、5的就在后侧,从左右两侧对栽植在垄上的苗的根部进行压地而促进扎根。成为在横向设置于机体支架20上的锁定轴74a上上下插入通过的杆74b的下部轴架设的结构。而且,上述锁定轴74a上下贯通了在下部具有压地轮73的2条杆74b,成为可转换为可上下自由移动(滑动)的状态和固定在使压地轮73上升并容纳的位置上的状态。
即,在图1的实线的状态下,左右杆74b、74b可自由地在锁定轴74a的贯通孔内上下移动,所以左右的压地轮73、73上下自由移动。而且,在左右杆74b、74b上,在其中途部设有切槽(轴径细的部位)74c、74c,在左右杆74b、74b的上端部设有握紧部74d、74d。因此若作业员握住握紧部74d将杆74d向上方提升,则杆74b在锁定轴74a的贯通孔内向上方移动,压地轮73向上方移动而处于容纳位置。此时,通过家国内杆74b的切槽74c挂在锁定轴74a的贯通孔的上端部,杆74b在上方位置被卡定而成为不会向下方落下的固定的状态,在机体旋转时等可将压地轮73容纳在上方。而且,在机体旋转时等,若作业员将左右杆74b、74b双方都提升到上方,将左右的压地轮73、73容纳在上方,则可以将机体后方降低而使左右的前轮6、6从田地面浮起并旋转,可容易进行旋转。另外,若设置将左右杆74b、74b共同向上方提升的操作部件,做成可以用该操作部件将左右的压地轮73、73一起容纳在上方的结构,则旋转时的操作性变得更良好。
另外,在机盖78的上方以朝向苗供给装置24侧的方式设置向后的座位 79,在与苗供给装置24之间设置放置脚的平面状的台阶80。上述座位79利用通过机盖78的左右一方侧(右侧)并向上方延伸的第二支撑机架81支撑在机体上。在该第二支撑支架81上设置阳伞支撑部件,在该圆筒形的阳伞支撑部件上插入固定遮阳用的阳伞或伞,防止对坐在座位79上的作业员照射太阳和淋雨。可以使作业环境变好。
上述台阶80包括以机体俯视配置在座位79与苗供给装置24之间的主台阶82和设在座位79及机盖78的左右两侧的副台阶83。上述副台阶83从机体的前端部到主台阶82附近前后延伸设置,前部83a位于比后部83b更低的位置上,构成为作业员可以从机体的前端部乘降。在成为该副台阶83的上层的后部83b的下方可配置用于使作为车轮的后轮7、7升降的升降机构(臂16、横向液压缸11、杆13等),有效利用机体的空间实现机体的紧凑化。而且,根据车轮(后轮)7、7的胎面变更,可以在副台阶83的后部的下方配置成为上下转动的行走传动箱的链传动箱9。另外,在主台阶82的前端部设有向上方倾斜立起的立起部82a,利用该立起部82a保护坐在座位79上的作业员的脚不接触植苗装置23的上下运动机构4、4。而且,通过使立起部82a位于苗供给装置24的下方,可缩短机体的前后长度。另外,主台阶82通过具有立起部82a,强度提高。而且,在立起部82a上设有对左右的后轮7、7、植苗装置23及苗供给装置24的驱动进行通断操作的乘车用主离合器杆84、以及可断开左右的后轮7、7的驱动的左右各个副离合器踏板85,在座位79上的作业员可进行机体的停止或机体的前进方向的修正。
另外,在上述方式中做成将副台阶83设在左右两侧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做成仅在左右的任意一方设置副台阶83的结构,此时若做成在座位79的没有第二支撑支架81的一侧(左侧)设置副台阶83的结构,则上述第二支撑支架81不成为障碍而通过副台阶83容易进行乘降。
在作为左右的前轮6、6之间的机体的前端部设有与垄U的上面接触而检测该垄U的终端的垄终端传感器86,该垄终端传感器86成为通过机体的前进而到达没有垄的地方时不能感觉垄上面从而检测出到达垄的终端的结构。基于根据该垄终端传感器86的垄的终端的检测,自动切断主离合器停止左右的后轮7、7的驱动和植苗装置23及苗供给装置24的驱动,在使机体停止的同时, 发出警报(例如蜂鸣器等的警报声)告知作业员。由此,坐在座位79上的作业员由于相对机体的行进方向向后,并集中于苗补充作业中,从而难以确认机体的前方,不能察觉到机体到达了垄的终端,有可能产生与周围的构造物碰撞等事故,但是通过上述垄终端传感器86在垄的终端自动停止机体并用警报告知到达了垄的终端,因此可安全地进行作业,并且不用注意机体的前方的状况及垄的终端的位置可集中进行向苗供给装置24的苗补充作业,栽植作业效率提高。上述垄终端传感器86相对机体的左右中央(作为左右车轮的前轮6、6、后轮7、7的胎面)配置在靠右的位置上,伴随根据横向液压缸11的左侧的后轮7的上下运动的上下运动小,所以能够准确切稳定地检测出垄的上面。而且,垄终端传感器86设在避开用于控制机体的对地高度的前压地轮15的植苗体5、5的植苗位置的左右位置(右侧的前压地轮15及从植苗位置靠左侧)上,所以不会扰乱植苗位置的土壤,不会降低栽植精度。
另外,在操纵手柄2的附近,具有用手动对左右的后轮7、7、植苗装置23及苗供给装置24的驱动进行通断操作的主离合器杆87、以及用受到仅对植苗装置23及苗供给装置24的驱动进行通断操作的栽植操作杆88。而且,利用上述栽植操作杆88,还可以使升降用液压缸14工作并用手动对机体进行升降操作。另外,设有检测该栽植操作杆88的操作位置的传感器(检测机构),只在通过该栽植操作杆88将植苗装置23及苗供给装置24操作在驱动状态时,根据上述垄终端传感器86的机体的自动停止控制及警报工作。由此,可以只在栽植作业时使机体的自动停止控制及警报工作,在移动行走时和在垄终端的机体旋转时,通过垄终端传感器86不检测垄上面从而防止不必要地使机体停止的情况,操作性提高。而且,可以代替根据上述栽植操作杆88的机体的自动停止控制及警报的工作的通断或与其并用,设置检测作业员已就座在座位79上的情况的就座传感器,只在作业员就座在座位79上时,使机体的自动停止控制及警报工作。另外,可以做成利用根据垄终端传感器86的垄终端的检测,警报先工作,其规定时间后(数秒后)机体自动停止的结构。而且,机体的自动停止也可以通过使发动机3停止来进行。
另外,在操作栽植操作杆88使机体上升并在垄之间旋转时,使垄终端传感器86上升并容纳,则垄终端传感器86不成为旋转时的障碍而能容易进行旋 转。
垄终端传感器86成为在将机体转动自如地插入支撑于机体上的转动臂86a的下端旋转自如地设置旋转辊86b的结构。而且,为防止垄终端传感器86及旋转辊86b需要以上向下方转动,将下方转动限制杆设在转动臂86a的下方位置,用操作电线连接该下方转动限制杆和栽植操作杆88,在为使机体上升而操作了栽植操作杆88时,通过操作电线使下方转动限制杆上升并与转动臂86a的下方接触,使转动臂86a向上方转动到容纳位置。这样,通过将为防止垄终端传感器86及旋转辊86b需要以上向下方转动而设置的下方转动限制杆兼作将垄终端传感器86变更到容纳位置的部件,机体结构变得简洁,可廉价地构成。
在座位79的左右侧方配置载苗台89。该载苗台89相对载置的苗容纳框(苗箱、苗盘或苗集装箱等)的四方形状的底面缺少一部分,成为该缺少的部分的外边缘沿着苗供给装置24的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旋转移动轨迹的圆弧状部分37、37的形状,在未载置苗容纳框时不会成为向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苗补充的障碍。而且,载苗台89与苗供给装置24的一部分的苗供给筒的上方重复,但是由于做成通过移动连杆机构可向机体侧方移动的结构,所以可任意移动到坐在座位79上的作业员容易进行苗补充作业的位置上,从机体前端部通过台阶80进行乘降时使其从台阶80(副台阶83)向左右方向外侧移动,可不会成为乘降的障碍,在装入卡车或储存在仓库时等向左右方向外侧移动,可缩小机体的左右宽度。而且,也可以做成直到与苗供给装置24的第一苗供给筒25b及第二苗供给筒25c的上方不重复的位置使载苗台89向左右方向外侧移动的结构。另外,移动连杆机构成为各连杆的连杆长度不同的结构,并成为在为了向苗供给装置24补充苗而使载苗台89向左右方向内侧移动了时将该载苗台89倾斜后朝向内侧的结构。由此,容易进行苗补充作业。
另外,上述方式中对多条排列栽植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应用于例如使左右的植苗体的动作时间不同的结构等的交错栽植的结构。而且,在使左右的植苗体的动作时间不同的场合,成为第一苗容纳体及第二苗容纳体在通过移动机构的旋转移动中以不同的时间用相同的转数到达各个落下供给位置 的结构。
另外,虽然对上述作为苗落下供给机构的打开机构27利用支撑体42设定左落下供给位置39及右落下供给位置40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在该结构的基础上,设置在植苗体上升到苗容纳体的正下方时,由设在植苗体上的打开动作部件限制位于植苗体的上方的苗容纳体的底盖打开的限制机构,设置使该限制机构进行限制解除动作而使苗落下供给的结构。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植苗机,不限于蔬菜苗,还可以作为栽植其他苗的植苗机利用。
而且,虽然详细说明了载人型的植苗机,但也可以是步行式的植苗机。
Claims (2)
1.一种多行播种植苗机,在机体的左右方向排列设置2个通过设在机体上的上下运动机构(4、4)而上下运动并在田地上栽植苗的植苗体(5、5),并设有苗供给装置(24),该苗供给装置具有:以规定的排列间距环状交替配置且容纳苗的多个第一苗容纳体(25b)及第二苗容纳体(25c);具备使第一苗容纳体(25b)及第二苗容纳体(25c)依次通过左右的植苗体(5、5)的上方并旋转移动的卷挂链轮(29)的移动机构(26);以及在第一苗容纳体(25b)通过该移动机构(26)移动到一个植苗体(5)的上方的左落下供给位置(39)时使第一苗容纳体(25b)容纳的苗向上升的一个植苗体(5)落下供给,并且在第二苗容纳体(25c)通过移动机构(26)移动到另一个植苗体(5)的上方的右落下供给位置(40)时使第二苗容纳体(25c)容纳的苗向上升的另一个植苗体(5)落下供给的苗落下供给机构(27),其特征在于,
设有分别移动左右的植苗体(5、5)的栽植位置变更机构(69、70),并且设有将苗落下供给机构(27)的左落下供给位置(39)及右落下供给位置(40)变更为左右的植苗体(5、5)上升了的位置和上升过程位置的落下供给位置变更机构(42e、42f),
从输出轴经驱动链轮(33)、链(34)及从动链轮(35)向卷挂链轮(29)传动,做成该卷挂链轮(29)与从动链轮(35)一体旋转的结构,
做成以下结构:设置用螺栓(36)和该螺栓(36)通过的孔(29a)来变更卷挂链轮(29)和从动链轮(35)的旋转相位的旋转时间变更机构,通过该旋转时间变更机构,来变更第一苗容纳体(25b)及第二苗容纳体(25c)的旋转位置,以便按照左落下供给位置(39)及右落下供给位置(40)的变更而在左右的植苗体(5、5)已上升时使容纳向该左右的植苗体(5、5)落下供给的苗的第一苗容纳体(25b)及第二苗容纳体(25c)来到左落下供给位置(39)及右落下供给位置(4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行播种植苗机,其特征在于,
做成能由旋转时间变更机构以该第一苗容纳体(25b)及第二苗容纳体(25c)的排列间距的1/2的相位来变更第一苗容纳体(25b)及第二苗容纳体(25c)的旋转位置的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011370 | 2007-01-22 | ||
JP2007011370 | 2007-01-22 | ||
JP2007011370A JP5029028B2 (ja) | 2007-01-22 | 2007-01-22 | 複数条植え苗植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28819A CN101228819A (zh) | 2008-07-30 |
CN101228819B true CN101228819B (zh) | 2011-08-31 |
Family
ID=397006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159727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28819B (zh) | 2007-01-22 | 2007-12-21 | 多行播种植苗机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029028B2 (zh) |
KR (1) | KR100923239B1 (zh) |
CN (1) | CN10122881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867856B2 (ja) * | 2007-08-28 | 2012-02-01 |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 複数条植え苗植機 |
CN102550185A (zh) * | 2012-01-04 | 2012-07-11 | 张桂荣 | 一种三行秧苗移栽装置 |
JP5785516B2 (ja) * | 2012-04-12 | 2015-09-30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移植機 |
JP5679379B1 (ja) * | 2013-09-09 | 2015-03-04 |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 移植機 |
CN103797943B (zh) * | 2012-11-14 | 2016-02-10 |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 移植机 |
JP5652459B2 (ja) * | 2012-11-15 | 2015-01-14 |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 移植機 |
CN115053672A (zh) * | 2022-06-15 | 2022-09-16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 | 一种蔬菜移栽机及其控制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940637B2 (ja) | 2002-06-10 | 2007-07-04 | セイレイ工業株式会社 | 野菜移植機 |
JP2005058145A (ja) * | 2003-08-19 | 2005-03-10 | Seirei Ind Co Ltd | 野菜移植機 |
JP4353885B2 (ja) * | 2004-11-24 | 2009-10-28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移植機 |
JP4697401B2 (ja) | 2005-03-15 | 2011-06-08 |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 野菜移植機 |
-
2007
- 2007-01-22 JP JP2007011370A patent/JP502902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12-21 CN CN2007101597274A patent/CN101228819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12-21 KR KR1020070135611A patent/KR100923239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0923239B1 (ko) | 2009-10-27 |
JP5029028B2 (ja) | 2012-09-19 |
JP2008173079A (ja) | 2008-07-31 |
KR20080069114A (ko) | 2008-07-25 |
CN101228819A (zh) | 2008-07-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228819B (zh) | 多行播种植苗机 | |
CN101401502B (zh) | 植苗机 | |
CN202183961U (zh) | 移植机 | |
JP4867856B2 (ja) | 複数条植え苗植機 | |
JP5561394B2 (ja) | 苗植機 | |
JP6295872B2 (ja) | 移植機 | |
JP5348222B2 (ja) | 苗植機 | |
JP2020031612A5 (zh) | ||
JP5061822B2 (ja) | 苗植機 | |
JP4798345B2 (ja) | 複数条植えの苗移植機 | |
JP5034415B2 (ja) | 苗植機 | |
JP2008054581A (ja) | 苗植機 | |
JP2013048570A (ja) | 移植機 | |
JP2007043958A (ja) | 植付機 | |
JP2010207144A (ja) | 農作業機 | |
JP3812476B2 (ja) | 苗移植機 | |
JP2002345309A (ja) | 苗植機の苗供給装置 | |
JP5880150B2 (ja) | 移植機 | |
JP2009171863A (ja) | 苗移植機 | |
JP3899735B2 (ja) | 苗植機 | |
JP5652459B2 (ja) | 移植機 | |
JP2536464B2 (ja) | 施肥装置付き乗用型田植機 | |
JP5679379B1 (ja) | 移植機 | |
JP3559918B2 (ja) | 移植機 | |
JPH09308330A (ja) | 移植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3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