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24703B - 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 - Google Patents

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24703B
CN101224703B CN2008100040200A CN200810004020A CN101224703B CN 101224703 B CN101224703 B CN 101224703B CN 2008100040200 A CN2008100040200 A CN 2008100040200A CN 200810004020 A CN200810004020 A CN 200810004020A CN 101224703 B CN101224703 B CN 1012247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uctiton inlet
face
construction
air suctit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0402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24703A (zh
Inventor
木下伸一
木村康正
满田正彦
中岛一
谷内智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247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247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247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247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8Air inlets for cooling; Shutters or blinds therefo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08Superstructures; Supports for superstructures
    • E02F9/0858Arrangement of component parts installed on superstruc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electric components, fenders, air-conditioning units
    • E02F9/0866Engine compartment, e.g. heat exchangers, exhaust filters, cooling devices, silencers, mufflers, position of hydraulic pumps in the engine compart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Component Parts Of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在由盖材覆盖的发动机室内设置发动机、冷却风扇和热交换器,另一方面在热交换器的吸气侧形成吸气室。在该吸气室的上部室壁上设置第一吸气口,而且在吸气室内的热交换器芯面的前表面侧设置管道。在以该结构为前提的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中,管道的正面部向下述方向倾斜:形成于管道的正面部与盖材侧面部之间的吸气通路的截面积在上部最大而朝向下部逐渐减小,在该正面部的下半部设置第二吸气口。

Description

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将从外部取入的冷却空气引导至热交换器的吸气侧设有隔音功能的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
背景技术
在液压挖掘机等建筑机械中,作为提高吸气侧的隔音性能的技术,有日本特开2006-206034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2006-207576号公报(下面将它们分别称作专利文献1、2)所示出的技术为人所公知。
以液压挖掘机为例说明该技术。图13、图14是表示液压挖掘机的上部旋转体的后部的冷却构造的说明用剖视图。
在上部旋转体的后部,设有由发动机护罩或配重的一部分、燃料箱的上表面等盖材1覆盖的发动机室2。
在该发动机室2的内部设有发动机3、未图示的液压泵、由发动机3驱动而吸入外部空气的冷却风扇4、以发动机冷却用的散热器为代表的油冷却器、中间冷却器等多个热交换器(在此示出其中一个)5。
在发动机室2内的热交换器5的吸气侧形成吸气室6,在该吸气室6的上表面(盖材1的吸气侧端部的上表面部)上设有导入外部空气的第一吸气口7。
吸气室6相对于发动机室2中收纳了发动机3等的空间独立地(按照隔断空气流通的状态)由热交换器5、适当的分隔件以及密封件形成,在该吸气室6中设置遮蔽部件(在图13所示的技术中为管道8,在图14所示的技术中为遮蔽板9,而下面还有将它们统称为遮蔽部件的情况)。
管道8由不同于盖材1的管道材料形成为箱状,按照从周围气密地包围热交换器芯面5a的状态安装。
另一方面,遮蔽板9按照在吸气室的整个宽度上遮蔽热交换器芯面5a和第一吸气口7之间的状态设置。
而且,在管道式的场合,在与热交换器芯面5a相向的管道正面部10上设置第二吸气口11,在遮蔽板式的场合,在遮蔽板9上设置第二吸气口11,在该第二吸气口11上按照覆盖该吸气口整个面的状态设置防尘用的过滤器12。
另外,在吸气室6的壁面也即形成吸气室6的盖材1的内表面以及管道8的内外表面上,分别设有吸音材料13。
这些情况下,如专利文献1、2也进行了的说明所示那样,是由遮蔽部件8、9将吸气室6内部分隔为两部分的双层构造。因而,利用遮蔽部件8、9来限制从热交换器芯面5a直接排放到外部的声音(直接声音),从而抑制了其扩散,另外由吸气室6的室壁实现了减音效果,此外还由遮蔽部件8、9对声音的反射、衰减实现了减音效果,通过此等措施,与未设置遮蔽部件8、9的情况相比能够显著地提高吸气侧的隔音性能。
在如此在吸气室6内设置遮蔽部件8、9的方案中,在遮蔽部件8、9(管道式的场合为管道正面部10)与盖材1之间形成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吸气通路14。
以图13所示的管道式为例,在管道正面部(吸气通路形成面)10和与其相向的盖材1之间形成吸气通路14,从第一吸气口7吸入的外部空气朝下通过该吸气通路14,由第二吸气口11将方向转换为水平而进入到管道8内,流向热交换器芯面5a。
这里,通过吸气通路14的空气量(风量)越多,则热交换器5等的冷却效率越高。并且,该风量受吸气通路14的截面积影响,而关于该吸气通路截面积,实际情况是,尤其是在如液压挖掘机那样由于小型化的要求而使得吸气室6空间受限的建筑机械中,不一定能充分大地取得。
在该点上,在上述技术中,仅着眼于吸气侧的隔音性能来设置遮蔽部件8、9,在如图所示那样将管道正面部10或遮蔽板9铅直设置的情况下,在风量确保方面还有着改进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同时兼顾吸气侧的隔音性能和风量确保这两方面的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
作为本发明的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在由盖材覆盖的发动机室内设置发动机、热交换器和冷却风扇,通过上述冷却风扇的旋转将外部空气吸入到发动机室内并使其通过上述热交换器,而且,具有以下要件:
(A)在上述发动机室内的上述热交换器的吸气侧,相对于发动机室内的其他空间独立地形成有吸气室;
(B)在由盖材形成的上述吸气室的室壁上,设置有将外部空气导入至吸气室的第一吸气口;
(C)在上述吸气室内的热交换器芯面的前表面侧,按如下状态设置有遮蔽部件:该遮蔽部件将热交换器芯面与第一吸气口之间隔断而将吸气室内分隔为两个室,并且,至少在作为该遮蔽部件的一个表面的吸气通路形成面和盖材之间形成吸气通路;
(D)在该遮蔽部件的上述吸气通路形成面上,设置有将从上述第一吸气口吸入的空气导向热交换器芯面的第二吸气口;并且,
(E)上述遮蔽部件的上述吸气通路形成面中至少设有上述第二吸气口的部分向下述方向倾斜:上述吸气通路的截面积在第一吸气口侧为最大而朝向相反侧逐渐减小。
根据本发明,将在吸气室内的热交换器芯面的前表面侧设置有遮蔽部件(管道、遮蔽板等)的结构作为前提,在遮蔽部件的吸气通路形成面上设置第二吸气口,并且,吸气通路形成面中至少设有第二吸气口的部分向吸气通路的截面积在第一吸气口侧为最大而朝向相反侧逐渐减小的方向倾斜,因而,通过以下各方面,能够在由遮蔽部件实现隔音性能的同时使冷却用的风量增加。
关于风量:
在吸气室的上表面设置第一吸气口,而且,以吸气通路向上扩展的方式使遮蔽部件整体在上下方向上倾斜,在该部件的下半部上设置第二吸气口,以这样的结构(参照图1)为例,在遮蔽部件的下端位置与图13、图14所示的技术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像上述那样使遮蔽部件倾斜,与该技术相比,能够增加第二吸气口部分处的吸气通路的截面积。从而,通风阻力变小,能使吸入到遮蔽部件内的空气量增加。
另外,即使不像本发明那样使吸气通路形成面倾斜,在图13、图14中通过使遮蔽部件8、9整体保持铅直的状态移动到比图示位置更靠热交换器侧的位置,也能够使吸气通路的截面积增加。
但是,这样会使得遮蔽部件8、9内侧的空间(第二吸气口11和热交换器芯面5a的间隔)整体变窄,因而从第二吸气口流入该空间中的空气难以均匀地遍及到整个热交换器芯面。因此,热交换器等的冷却效率变差,不能充分地实现使吸入空气量增加这一本来目的,也就是不能充分实现冷却效率的提高。
相对于此,根据本发明,由于通过使遮蔽部件倾斜而使得遮蔽部件内侧的空间连续变化,所以,吸入空气容易均匀地遍及整个热交换器芯面。也就是说,能够确保空气相对热交换器芯面整体的均匀供给作用,同时,能够使风量增加。
关于隔音性能:
通过设置遮蔽部件而实现的隔音效果,也就是基于利用遮蔽部件将吸气室内部分隔为两部分的双层构造而获得的限制直接声音的扩散、泄漏的效果、由吸气室的室壁实现的减音效果、由遮蔽部件对声音的反射、衰减而得到的减音效果,可达到与不使吸气通路形成面倾斜的场合大致相同的程度。
而且,由于如上述那样可使风量增加而提高冷却能力,所以还能够降低冷却风扇的转速(风扇噪音)。
这样,能够同时兼顾吸气侧的隔音性能和风量的确保。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概略剖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概略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概略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概略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概略剖视图。
图7是图6的VII-VII线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概略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概略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概略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的概略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十实施方式的概略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现有技术的概略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另外的现有技术的概略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2)
在图1至图11所示的第一至第九各实施方式中,设置管道作为遮蔽部件。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以下的基本结构与图13所示的技术相同。
(A)在上部旋转体的后部,设有由发动机护罩或配重的一部分、燃料箱的上表面等盖材21覆盖的发动机室22。
(B)在该发动机室22中设有发动机23、未图示的液压泵、冷却风扇24、散热器等热交换器(在此示出其中一个)25。
(C)在发动机室22内的热交换器25的吸气侧形成吸气室26,在该吸气室26的上表面(盖材21的上表面部)设置从外部导入空气的第一吸气口27。
(D)吸气室26相对于发动机室22中收纳了发动机23等的空间独立地(按照隔断空气流通的状态)由热交换器25、适当的分隔件以及密封件形成。进而,在该吸气室26中设置管道28。
管道28由与盖材21不同的另外的管道材料形成为独立的箱状,具备上表面部29、底面部30、前后两个侧面部31、32、以及与热交换器芯面25a相向的正面部33。
该管道28按照从周围气密地包围热交换器芯面25a的状态(例如热交换器侧的开口缘部与热交换器芯面25a的边框部分气密相接的状态)安装。
另外,在管道28的正面部33上设有在水平方向上开口的第二吸气口34。在该第二吸气口34上按照覆盖该吸气口34的状态设置防尘用的过滤器35。
另外,管道底面部30在该实施方式中设置成朝向热交换器芯面25a向下倾斜。
借助该管道28,热交换器芯面25a和第一吸气口27之间被隔断,吸气室26内部被分为两部分(管道内部空间和其以外的空间,下面称为第一室、第二室)26a、26b。
另外,借助管道28,如图1中箭头所示那样形成了大致L字形弯曲的空气流路,该空气流路使从第一吸气口27向下取入的外部气体在第二吸气口34处将方向转为横向而到达热交换器芯面25a。
另外,在形成吸气室26的盖材21的内表面、以及管道28的内外表面上分别设置吸音材料36。
上述基本结构的隔音性能与图13所示的技术基本相同。
即,由独立的管道28包围热交换器芯面25a,而且,将连结芯面25a和外部的流路弯曲成大致L字形。因而,能够由管道28隔断从芯面25a直接排放到外部的直接声音。
另一方面,从热交换器芯面25a放出的吸气声音在吸气室26内在第一室26a和第二室26b中反复进行反射、衰减,因而能够获得高的减音效果。
进而,在吸气室26这种管道内进一步设置独立的管道28,也就是说为整周双层管道结构。因而,与设计成仅有吸气室26的单层结构的情况相比,在形成吸气室26的盖材21和管道28的整周部分双层地阻挡声音,能够格外地提高防声音泄漏效果。此外,通过双层管道结构来限制声音的传播路径,尤其在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在内部设置吸音材料36的场合,能够进一步提高该吸音材料36所实现的减音效果。
另外,由于由管道28包围作为声音出口的热交换器芯面25a,所以,能够抑制声音朝向四面八方散开的声音扩散。
根据这些方面,与未设置管道28的场合相比,能够格外地提高吸气侧的隔音效果。
而且,由于是通过在吸气室26内设置管道28而获得上述效果的结构,因而,不会像采取通过扩展吸气室26而提高隔音性能的结构的情况那样产生侵害其他设备的空间的问题,而且,还能容易地适用于已有的机械。
另外,只要保持管道28和热交换器芯面周围之间的气密性,就能够由管道28可靠地隔断来自芯面25a的直接声音。因而,与针对包括三维曲面的复杂形状的盖材21的所有内表面都气密地构成的情况相比,密封范围远远减小。进而,由于容易进行密封,所以能够获得高的密封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管道28的正面部(吸气通路形成面)33和与其相向的盖材21的侧面部之间形成吸气通路37这方面也与图13所示的公知技术相同。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管道28的正面部33整体向吸气通路37的截面积在作为吸气入口侧的第一吸气口27侧(上部)为最大而朝向相反侧(下部)逐渐减小的方向倾斜,在该倾斜的正面部33的下游侧半部(下半部)上设置第二吸气口34。
另外,如果与图13的结构(正面部10为铅直的结构)进行比较,则在实施方式中,按照将正面部33的下端设定在与正面部10的下端相同的位置上的状态,使正面部33整体向热交换器25侧倾斜。
根据该结构,
(i)通过上述那样使管道正面部33倾斜,能够使第二吸气口34部分处的吸气通路37的截面积比图13结构的场合有所增加。因而,通风阻力变小,能够使朝向管道28内吸入的空气量增加。
(ii)由于吸气通路37的截面积在靠近第一吸气口27的上部(吸气入口侧)变大,因而,与在下部变大的场合相比,空气的吸入效率良好。
(iii)由于构成为通过使管道正面部33倾斜而使吸气通路37的截面积增加,因而,与在图13的结构中使铅直的正面部10向热交换器5侧移动的场合、即尽管吸气通路截面积增加但第二吸气口11与热交换器芯面5a之间的间隔减小的场合相比,能够充分确保第一室26a的下部空间。因而,能够使吸入空气均匀地遍及热交换器芯面25a整体。也就是说,在确保了空气相对热交换器芯面25a整体的均匀供给作用的同时,能够使风量增加。
(iv)由于使管道正面部33整体倾斜,所以,能够增大吸气通路37的最大截面积,并且,该截面积的变化朝向相反侧变长且变缓。因而,例如与仅使吸气下游侧倾斜的场合相比,通风阻力较小,故风量增加的效果好。
这样,能够在吸气侧确保一定的隔音性能,同时增加风量,提高冷却效率,即,能够同时兼顾隔音性能和冷却效率。
而且,由于如上述那样可使风量增加而提高冷却能力,因而还能够使冷却风扇24的转速降低,从而可进一步降低风扇噪音。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吸气口34整体位于第一吸气口27的下方位置,因而,声音不会直接排放至机械侧面侧。也就是说,能够大幅减轻“机侧噪音”。
第二实施方式(参照图3)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布置成,热交换器芯面25a的一部分不能透过第一及第二这两个吸气口27、34从外部直接看到。
具体来讲,如图1所示那样布置成:连结第一吸气口27的最外侧端部和第二吸气口34的上端的直线B比连结第一吸气口外端和热交换器芯面25a的下端的直线A稍微但明显地靠上侧。
因而,虽说很少,但还是产生了从热交换器芯面25a直接排放到外部的直接声音的泄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针对这一点的改进技术,在保持第二吸气口34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尺寸的情况下,使该第二吸气口34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更靠下方且更靠与热交换器25相反的一侧,由此,布置成上述直线B与直线A基本一致(完全一致、或者比直线A更靠下侧、或是比直线A靠上侧极少的量)。
另外,此时,使管道正面部33在倾斜的状态下向下方延长,并且,使管道底面部30水平即可。
由此,能够利用管道28隔断直接声音。
第三实施方式(参照图4)
在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仅在管道正面部33的吸气下游侧(下半部)设置了第二吸气口34,相对于此,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管道正面部的整个面上设置有第二吸气口34。另外,此时,由于管道正面部实质上不以面的形式存在,故在图4中不对其标注附图标记。
根据该结构,热交换器芯面25a中从外部直接看到的范围变大,因而,在直接声音的隔断方面不利,但由于能够以最小的阻力向热交换器芯面25a供给所吸入的空气,所以在冷却效率方面有利。
第四实施方式(参照图5)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在管道正面部整个面上设置第二吸气口34,但仅使吸气上游侧(上半部)倾斜。
即使在该场合,关于至少使管道正面部中设有第二吸气口34的部分倾斜这方面的结构、以及能够在第二吸气口部分使吸气通路截面积比公知技术增加这方面的效果,与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相同。
另外,过滤器35既可用包括倾斜部分和铅直部分的一张物件构成整体,也可如图示那样以分成倾斜部分和铅直部分的两张物件构成。
根据该结构,具有这样的优点,即,在想要将空气滤清器等器件类设置在吸气室第一室26a中的场合,能够在底部(非倾斜部分的内侧)容易地确保其设置空间。
在此,就为了进行验证本发明的风量增加效果而进行的数值分析的结果进行说明。
分析1
关于图1、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使管道正面部整体倾斜而在下半部设置第二吸气口34的结构)、和图13所示的结构(将管道正面部10设成铅直的而在下半部设置第二吸气口11的结构),将管道8的尺寸、第二吸气口34、11的开口面积等基本条件设定为相同而将两结构模型化,使用市面销售的分析软件(FLUENT)对分别通过吸气通路14、37的风量进行分析。第一实施方式中模型的管道正面部33的倾斜度相对于铅直线设定为23°。
其结果,在图13所示的结构中,风量为83.8m3/min,而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为85.6m3/min,可看出增加了2%的风量。
分析2
将图4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使管道正面部整体倾斜而在正面部整体上设置第二吸气口34的结构)、和与该实施方式的结构同样地在管道正面部整体上设置第二吸气口但不使正面部倾斜的结构(称为非倾斜结构)模型化,进行与上述相同的解析。管道正面部33的倾斜度相同,都为23°。
其结果,在非倾斜结构中通过风量为84.0m3/min,相对于此,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为88.7m3/min,可看出增加了7%的风量。
另外,还关于图5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在管道正面部整体上设置第二吸气口34、但仅使上半部倾斜的结构)的结构也进行了分析,其结果,相对于对比结构获得了4%的风量增加。
第五实施方式(参照图6、图7)
在第一至第四各个实施方式中,将管道正面部33作为吸气通路形成面,在其上设置第二吸气口34,相对于此,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将管道28的前后两个侧面部31、32作为吸气通路形成面,使该侧面部31、32整体向吸气通路37、37的截面积在第一吸气口27侧(上部)为最大而朝向相反侧(下部)逐渐减小的方向倾斜,在该倾斜的两个侧面部31、32上设置第二吸气口34、34。
根据该结构,能够增加第二吸气口34、34的总开口面积。因而,能够以低阻力高效地对热交换器芯面25a供给增加了的风量。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两个侧面部31、32的除上部和下部以外的大致整体范围内设置第二吸气口34、34,但也可在两个侧面部整体范围内设置第二吸气口34、34。或者,也可以如第二实施方式那样仅在两个侧面部31、32的下半部设置第二吸气口34、34,还可如第四实施方式那样在整体范围内设置吸气口34、34,但仅使上半部倾斜。
第六实施方式(参照图8)
当如图4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那样使管道正面部33整体倾斜、而且在整体范围内设置第二吸气口34时,如图中的直线A、B的关系可以看出,通过两吸气口27、34可以从外部直接看到热交换器芯面25a的相当宽的范围。因而,在隔断直接声音的方面不利。
因而,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以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作为前提,提高盖材21的上表面部,将第一吸气口27设置在比第三实施方式的场合高、且向热交换器25侧(图中右侧)偏移的位置上。
此时,为了确保该吸气口27所需的开口面积,希望如图示那样使盖材21上的第一吸气口27的热交换器侧的开口缘部倾斜。
这样的话,能够如图示那样使直线A、B大致一致,可获得从外部无法直接看到热交换器芯面25a的状态。
第七实施方式(参照图9)
在第七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及第二这两个实施方式的变型方式,使管道正面部33整体倾斜,但仅在其上半部设置第二吸气口34。
这样,与第一、第二这两个实施方式比较,存在容易从外部直接观看到热交换器芯面25a这一不利之处,但另一方面,由于第二吸气口34存在于最大截面积部分,所以能够没有浪费地将吸入的空气顺畅地取入到管道28内,因而,风量增加的效果好。
第八实施方式(参照图10)
在第八实施方式中,在吸气室第二室26b下方的第二吸气口34的入口部分设置引导板38。
该引导板38如图示那样朝向第二吸气口34的下缘部向下倾斜地设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第二吸气口34的入口部分利用引导板38使从上方吸入的空气顺畅地转换方向而可靠地引导至第二吸气口34。
而且,由于使引导板38倾斜,故能够抑制在第二吸气口34的入口部分发生空气的滞留或紊流。
另外,在此例示出了以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作为前提的情况,但设置该引导板38的方案也能够用于其他实施方式。
第九实施方式(参照图11)
在第九实施方式中,在配重兼用作发动机室后方的盖材、且其左右两侧部分(仅图示了左侧部分)39以绕入到发动机室22侧方的状态设置的所谓后方小回转型(包括后方超小回转型)的机械中,在配重的面对吸气室26的左侧部分39的内表面下部,按向下的台阶状倾斜地形成用于将吸入空气引导至第二吸气口34的导风面40。
这样,能够借助导风面40在第二吸气口34的入口部分获得良好的空气流动。即,即使不追加其他的引导板,也能够获得良好的吸气性能。因而,成本低廉。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配重的成型方面的限制等而将导风面40形成为台阶状,但在没有限制等的情况下,优选将导风面40形成为图11中由双点划线所示的末端下降的直线状倾斜面。
第十实施方式(参照图12)
在第十实施方式中,作为遮蔽部件,取代第一至第九的各实施方式的管道28,而是设置了四边形板状的遮蔽板41。
该遮蔽板41的周缘部与四周的盖材21的内表面相接,按这样的状态设置,即,在机械的前后方向的整个宽度范围将吸气室26内部分隔成热交换器15侧的第一室26a、和与该第一室相反的一侧的第二室26b。
在这样构成的场合,遮蔽板41整体构成在与盖材侧面部之间形成吸气通路37的吸气通路形成面,使该遮蔽板41整体向吸气通路37的截面积在上部最大而朝向下部逐渐减小的方向倾斜。
在该遮蔽板41上设置带过滤器35的第二吸气口34这方面、以及由遮蔽板41形成L字形弯曲的空气流路这方面的结构与其它实施方式相同。
另外,第二吸气口34可如图示那样仅设在下半部上,也可设在遮蔽板整体上。另外,还可以不是使遮蔽板41整体倾斜,而是如管道式的第四实施方式那样仅使上半部倾斜。
根据该第十实施方式的遮蔽板式的结构,通过在吸气室26内设置遮蔽板41,使得吸气室26在水平方向上成为双层壁结构,因此,能借助盖材21和遮蔽板41双层地阻断声音,而且,在吸气室26内声音由第一室26a和第二室26b反复进行反射、衰减而能够获得高的减音效果,另外通过L字形的弯曲流路能获得减音效果,由于此等因素的作用,能够获得与第一至第九各实施方式所示的管道式大致相同的隔音效果。
另外,与管道式的场合相同,通过使遮蔽板41倾斜也可获得风量增加的效果。
也就是说,对于遮蔽板式的情况,也能够同时兼顾隔音性能和冷却效率。
尽管本发明参照附图就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应该了解的是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范围,则可以进行等价变更和替换。

Claims (9)

1.一种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在由盖材覆盖的发动机室内设置有发动机、热交换器以及冷却风扇,并且,
通过上述冷却风扇的旋转将外部空气吸入到发动机室内并使其通过上述热交换器;而且,具有以下要件:
(A)在上述发动机室内的上述热交换器的吸气侧,相对于发动机室内的其他空间独立地形成有吸气室;
(B)在由盖材形成的上述吸气室的室壁上,设置有将外部空气从上部导入至吸气室的第一吸气口;
(C)在上述吸气室内的热交换器芯面的前表面侧,按如下状态设置有遮蔽部件:该遮蔽部件将热交换器芯面与第一吸气口之间隔断而将吸气室内分隔为两个室,并且,至少在作为该遮蔽部件的一个表面的吸气通路形成面和盖材之间形成吸气通路;
(D)在该遮蔽部件的上述吸气通路形成面的作为吸气下游侧的下部上,设置有将从上述第一吸气口吸入的空气导向热交换器芯面的第二吸气口;并且,
(E)遮蔽部件的上述吸气通路形成面整体向下述方向倾斜:上述吸气通路的截面积在靠近上述第一吸气口的作为吸气上游侧的上部为最大而朝向下部逐渐减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第一吸气口以及第二吸气口以下述状态配置:在第一吸气口和热交换器芯面之间,包括吸气通路在内形成弯曲的空气流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第一吸气口以及第二吸气口以空气流路形成为大致L字形的状态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遮蔽部件是由不同于盖材的另外的管道材料独立形成且从周围气密地包围热交换器的芯面的管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管道具备与热交换器芯面相向的正面部、和从该正面部的水平方向两侧朝向热交换器芯面延伸的两个侧面部,在该两个侧面部上设置第二吸气口。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遮蔽部件是在吸气室的整个宽度范围在热交换器芯面与第一吸气口之间设置的遮蔽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第一吸气口及第二吸气口的位置关系设定成,不能透过两个吸气口从外部直接看到热交换器的芯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按照覆盖第二吸气口的状态在遮蔽部件上设置有过滤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在吸气室内的第二吸气口的空气入口部分,设置有将吸入空气引导至第二吸气口的空气引导机构。
CN2008100040200A 2007-01-16 2008-01-16 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 Active CN1012247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06972 2007-01-16
JP2007006972A JP4594942B2 (ja) 2007-01-16 2007-01-16 建設機械の冷却構造
JP2007006972 2007-01-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24703A CN101224703A (zh) 2008-07-23
CN101224703B true CN101224703B (zh) 2012-11-07

Family

ID=392330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040200A Active CN101224703B (zh) 2007-01-16 2008-01-16 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80169142A1 (zh)
EP (1) EP1947250B1 (zh)
JP (1) JP4594942B2 (zh)
CN (1) CN1012247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04327A1 (ja) * 2005-07-05 2007-01-11 Yanmar Co., Ltd. 建設機械
JP2009209647A (ja) * 2008-03-06 2009-09-17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建設機械の熱交換装置
JP2009274651A (ja) * 2008-05-16 2009-11-26 Toyota Industries Corp ハイブリッド産業車両
KR101467327B1 (ko) * 2008-07-08 2014-12-01 한라비스테온공조 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시스템의 도어 씰링장치
EP2865863A3 (en) * 2009-03-26 2015-10-07 Crown Equipment Corporation Working vehicle having cooling system
JP5363160B2 (ja) * 2009-03-27 2013-12-11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の防塵装置
JP5411565B2 (ja) * 2009-04-28 2014-02-12 日本車輌製造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作業機
US20100301638A1 (en) * 2009-05-29 2010-12-02 Hinshaw Eric J Integrated Air Intake System
JP5474447B2 (ja) * 2009-08-25 2014-04-16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建設機械の冷却構造
JP5699653B2 (ja) * 2010-03-08 2015-04-15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の冷却構造
JP2012106836A (ja) * 2010-11-17 2012-06-07 Tcm Corp 産業車両用ディーゼル・パティキュレート・フィルター取付構造
JP5594197B2 (ja) * 2011-03-16 2014-09-24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の冷却構造
CN102720580B (zh) * 2011-03-30 2014-04-16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发动机冷却系统
JP5228093B2 (ja) * 2011-07-29 2013-07-03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油圧ショベル
CA2848275C (en) 2012-01-20 2016-03-08 Sascha Disch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udio encoding and decoding employing sinusoidal substitution
JP2013181323A (ja) * 2012-03-01 2013-09-12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建設機械
CN102717699A (zh) * 2012-07-02 2012-10-10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组合式散热系统、车辆底盘及工程车辆
JP5591303B2 (ja) * 2012-10-25 2014-09-17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エンジン室の換気構造
DE112013000249B4 (de) * 2013-12-04 2016-11-03 Komatsu Ltd. Hydraulikbagger
WO2014192404A1 (ja) 2014-03-31 2014-12-04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作業車両
CN105508094B (zh) * 2014-09-25 2018-06-12 邢在宾 一种汽车进气管
GB201510456D0 (en) * 2015-06-15 2015-07-29 Videojet Technologies Inc Apparatus for printing
JP6530977B2 (ja) * 2015-06-24 2019-06-12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建設機械の吸気構造
CN106956587B (zh) * 2017-01-20 2020-03-20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车辆动力舱及具有其的工程车辆
FR3079454B1 (fr) * 2018-03-30 2020-09-11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Dispositif de regulation d'un flux d'air pour une entree d'air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JP7260311B2 (ja) * 2019-01-31 2023-04-18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90218A (en) * 1943-10-28 1945-12-04 Chrysler Corp Motor vehicle
US2416128A (en) * 1944-04-06 1947-02-18 Borg Warner Amphibian vehicle
US3888327A (en) * 1974-01-30 1975-06-10 Vernon N Reece Vehicle radiator protection device
US4081050A (en) * 1977-02-02 1978-03-28 International Harvester Company Front engine tractor having transverse midship mounted heat exchanger
JPS6027779Y2 (ja) * 1977-02-28 1985-08-22 キャタピラ−三菱株式会社 ラジエ−タサイレンサ−装置
US4186817A (en) * 1977-10-14 1980-02-05 Bauer Russell E Air inlet for armored car
AT385244B (de) * 1983-04-08 1988-03-10 Avl Verbrennungskraft Messtech Auspuffverschalung
US4590891A (en) * 1983-11-22 1986-05-27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Engine cooling system in field machinery
GB2203107B (en) * 1987-04-09 1991-05-29 Linde Ag Vehicle having a soundproofed drive unit
US4815550A (en) * 1987-08-21 1989-03-28 Clark Equipment Company Engine cooling system for skid steer loaders
FR2637549B1 (fr) * 1988-10-07 1993-05-21 Kubota Ltd Systeme de refroidissement pour moteur monte sur un vehicule
US5207187A (en) * 1990-07-04 1993-05-04 Kubota Corporation Air cooling system for a vertical engine
JPH1181960A (ja) * 1997-09-08 1999-03-26 Yutani Heavy Ind Ltd 油圧ショベル
US6032620A (en) * 1997-10-31 2000-03-07 Kabushiki Kaisha Kobe Seiko Sho Air intake structure in a construction machine
JPH11240342A (ja) * 1998-02-24 1999-09-07 Kobe Steel Ltd 建設機械の防音構造
DE29805539U1 (de) * 1998-03-26 1998-06-18 Vibromax Bodenverdichtungsmasc Bodenverdichtungsmaschine
JP4450298B2 (ja) * 2000-01-12 2010-04-14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建設機械のエンジン冷却風路
JP2002021565A (ja) * 2000-07-11 2002-01-23 Komatsu Ltd 建設車両のエンジン囲い
SE517425C2 (sv) * 2000-10-18 2002-06-04 Haegglunds Vehicle Ab Luftintag till ett motorfordon
JP4506665B2 (ja) * 2004-12-27 2010-07-21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の冷却構造
JP4412276B2 (ja) 2004-12-27 2010-02-10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の冷却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80169142A1 (en) 2008-07-17
CN101224703A (zh) 2008-07-23
JP2008174004A (ja) 2008-07-31
EP1947250B1 (en) 2013-05-01
EP1947250A3 (en) 2012-05-30
EP1947250A2 (en) 2008-07-23
JP4594942B2 (ja) 2010-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24703B (zh) 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
CN101069002B (zh) 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
JP5594197B2 (ja) 建設機械の冷却構造
CN106016404A (zh) 一种带有辅助进风通道的吸油烟机
CN107036369A (zh) 一种冰箱送风系统及风冷冰箱
JP5474447B2 (ja) 建設機械の冷却構造
CN207422418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7044724A (zh) 换热风道结构及空调机组
CN102734871B (zh) 暗藏式空调室内机
WO2022247281A1 (zh) 充电桩
CN103410637A (zh) 一种静音发电机组的进气消声结构
CN207146704U (zh) 空调室外机
CN106089419A (zh) 静音型柴油发电机组
CN205606689U (zh) 一种集成灶阻断油烟的微循环风幕结构
JP5152036B2 (ja) 吸気マニホールド及び吸気装置
CN210154005U (zh) 一种上加水加湿器
CN209459169U (zh) 一种可防回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7062572B (zh) 挂吊式空调内机
CN101957024A (zh) 穿墙式空调
CN2723879Y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210801325U (zh) 一种顶吸式吸油烟机
JP5334644B2 (ja) コンパクト型空気調和機
CN107327884A (zh) 一种空气膜引射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吸油烟机
CN206593179U (zh) 一种空气膜引射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吸油烟机
CN206207603U (zh) 空调外壳及具有其的空调外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