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22095B - 端子接头和连接方法 - Google Patents

端子接头和连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22095B
CN101222095B CN2007101851877A CN200710185187A CN101222095B CN 101222095 B CN101222095 B CN 101222095B CN 2007101851877 A CN2007101851877 A CN 2007101851877A CN 200710185187 A CN200710185187 A CN 200710185187A CN 101222095 B CN101222095 B CN 1012220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b
contact
major part
contact portion
flat surfac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8518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22095A (zh
Inventor
宗安一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220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220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220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220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3Resilient sockets co-operating with pins or blades having a rectangular transverse s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93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at the end of 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 e.g. zero insertion force or no friction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端子接头和连接方法,其的目的是确保与突片的接触稳定性。阴性端子接头(10)具有盒状主要部分(11),配合突片(61)可插入该盒状主要部分(11)内,并且具有作为可与突片(61)相接触的接触部分(32)的突出物的弹性触接件(12)设置主要部分(11)中。突片(61)通过沿厚度方向折叠金属板的相对横向端部以及使折叠部分的端边缘彼此面对而形成。当突片(61)被正确地插入主要部分(11)内时,接触部分(32)的平坦表面(35)与突片(61)平面接触,同时跨越面对端(64)。因此,面对端(64)的边缘(67)并不尖锐地作用于接触部分(32),因此可以防止边缘(67)给接触部分(32)划出条纹。

Description

端子接头和连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端子接头和用于端子接头的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从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公布No.2005-44598已知端子接头。端子接头为具有盒状主要部分3的阴性端子接头4,配合突片2可插入盒状主要部分3内,如图5的示意图所示,弹性接触件5可弹性变形地形成在主要部分3中。具有突出的弯曲表面的接触部分从弹性接触件5的上表面(在所示示例中为底表面)突出,并且细长接纳部分7在面对接触部分6的主要部分3的内表面的处突出。突片2通过沿厚度方向折叠金属板的相对横向端部并使折叠部分的端边缘彼此面对而具有双板结构,并且在面对端8面向接触部分6的情况下被插入主要部分3内。当突片2从前方插入主要部分3内时,弹性接触件5被突片2弹性变形,并且突片2在接触部分6和接纳部分7之间弹性挤压的同时被支承,由此可以电连接两个端子接头。
当突片2被正确地插入主要部分3内时,接触部分6通过其突出的弯曲表面与突片2的面对端8的边缘9的点接触而与突片2形成连接。然后,例如当突片2由于振动而在主要部分3中松弛移动时,接触部分6可能被边缘9划出条纹,从而损害接触稳定性。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提出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确保与突片的接触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端子接头,包括:
管状的主要部分,该主要部分具有沿纵向方向间隔开的相对的前端和后端,且该主要部分的前端敞开以接收配合突片,从而所述配合突片能够至少部分插入该主要部分内,所述突片通过沿厚度方向折叠导电板的相对横向端部形成折叠部分、并且使所述折叠部分的端边缘基本彼此面对而形成,和
可弹性变形的接触件,该接触件设置在所述主要部分中,并且从所述主要部分的前端向后折叠到该主要部分内,该接触件具有作为接触部分的突出物,所述接触部分能够与所述突片相接触,
其中,所述接触部分包括至少一个平坦表面,至少当所述突片被基本正确地插入所述主要部分内时,该至少一个平坦表面能够与所述突片平面接触,同时跨越所述突片的折叠部分的面对端,所述接触部分的平坦表面形成为:从相对于所述突片的插入方向的开始端至相对于所述突片的插入方向的后端逐渐变宽,
所述面对端的上部形成为倾斜表面,并且在倾斜表面和作为所述折叠部分的覆盖壁的上表面相遇的拐角处形成钝角边缘,并且
所述突片在一个表面侧上的横向中间部分与所述接触部分保持弹性接触,同时在另一表面侧上通过接触一个或多个接纳部分而受到支承,所述接纳部分从所述主要部分的底壁的内表面向所述主要部分的内部突出。
由于接触件的接触部分在跨越突片的基本面对的端部的同时与突片平面接触,故即使突片由于振动而在主要部分中松弛地移动时,也可防止接触部分被面对端的边缘划出条纹。因此,可以改善接触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端子接头,包括:
盒状主要部分,配合突片可插入该盒状主要部分内,和
接触件,该接触件设置在主要部分中,并且具有作为接触部分的突出物,所述接触部分可与突片相接触,
突片通过沿厚度方向折叠金属板的相对横向端部并使折叠部分的端边缘基本彼此面对而形成,并且在面对端面向接触部分的情况下,将突片插入主要部分内,
其中,当突片正确地插入主要部分内时,接触部分在跨越面对端的同时与突片平面接触。
优选地,接触部分与突片的横向的基本中心部分保持接触。
更优选地,至少一对接纳部分在与突片保持接触的同时优选地在其相对的横向侧处支承突片,接纳部分从面对接触部分的主要部分的内表面突出,从而使突片保持在接纳部分和接触部分之间。
更优选地,接触部分与突片的横向中心部分保持接触,一对接纳部分在与突片保持接触的同时在相对的横向侧处支承突片,接纳部分从面对接触部分的主要部分的内表面突出,从而使突片保持在接纳部分和接触部分之间。
由于突片在其横向中心部分中与接触部分相接触,故突片可能由于振动而在接触部分处绕着纵向轴线振动。然而,由于突片在与接触部分相对的表面上的相对横向侧处由接纳部分对21支承,同时与接纳部分保持接触,故可以防止突片绕纵向轴线的振动,并且可以保持突片处于平面接触。
最优选地,至少在端子接头与突片基本正确地连接时,接触部分与突片的连接区域以及接纳部分与突片的连接区域相对于突片的横向中心轴线基本对称地布置。
根据本发明的更优选的实施例,接触部分的平坦表面形成为:从相对于突片的插入(或插入方向)的开始端至相对于突片的插入(或插入方向)的后端逐渐地变宽。
由于接触部分的平坦表面形成为相对于突片的插入方向从开始端至后端逐渐地变宽,故可以减小在突片的插入的初始阶段时的插入阻力,从而改善可操作性,而平坦表面在突片的插入完成之后可以与突片稳定地保持接触。
优选地,主要部分形成有基本向内突出的至少一个突出件,并且可以通过与该突出件相接触来防止弹性触接件的过度弹性变形。
最优选地,接触部分包括向后逐渐变宽的扇状部分和限定出接触部分的弯曲后缘的弯曲部分,其中扇状部分和弯曲部分相继地整体地或一体地连接起来。
根据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连接尤其根据本发明或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端子接头和配合突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具有管状的主要部分的端子接头,在所述主要部分中设置有可弹性变形的接触件,该主要部分具有沿纵向方向间隔开的相对的前端和后端,且该主要部分的前端敞开以接收配合突片,该接触件从所述主要部分的前端向后折叠到该主要部分内,
提供所述突片,该突片通过沿厚度方向折叠导电板的相对横向端部形成折叠部分、并且使所述折叠部分的端边缘基本彼此面对而形成,
将所述配合突片至少部分插入所述主要部分内,其中所述相对横向端部朝向作为接触部分的接触件的突出物,由此所述接触部分与所述突片相接触,
其中,在所述插入步骤中,至少当所述突片被基本正确地插入所述主要部分内时,所述接触部分的至少一个平坦表面与所述突片平面接触,同时跨越所述相对横向端部,所述接触部分的平坦表面形成为:从相对于所述突片的插入方向的开始端至相对于所述突片的插入方向的后端逐渐变宽,
所述面对端的上部形成为倾斜表面,并且在倾斜表面和作为所述折叠部分的覆盖壁的上表面相遇的拐角处形成钝角边缘,并且
所述突片在一个表面侧上的横向中间部分与接触部分保持弹性接触,同时在另一表面侧上通过接触一个或多个接纳部分而受到支承,所述接纳部分从所述主要部分的底壁的内表面向所述主要部分的内部突出。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插入步骤中,突片在基本上与主要部分的一个或多个接纳部分保持滑动接触的同时与接触部分的平坦表面相接触。
最优选地,在插入步骤中,至少当端子接头与突片基本正确地连接时,接触部分与突片的连接区域以及接纳部分与突片的连接区域相对于突片的横向中心轴线基本对称地布置。
附图说明
在阅读优选实施例和附图的以下详细说明之后,本发明的这些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应理解的是,即使实施例被分开地描述,但是实施例的单独特征也可结合另外的实施例。
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阴性端子接头的前视图,
图2是与突片正确连接的阴性端子接头的前视图,
图3是与突片正确连接的阴性端子接头的侧剖视图,
图4是弹性接触件的局部放大平面图,和
图5是传统的阴性端子接头的前视图。
附图标记
10…阴性端子接头
11…主要部分
12…弹性接触件(接触件)
21…接纳部分
32…接触部分
35…平坦表面
61…突片
64…面对端
67…边缘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至4描述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实施例的端子接头优选为具有(优选为基本管状或盒状的)主要部分11的阴性端子接头10,配合阳性端子接头60的突片61可沿插入方向ID至少部分地插入主要部分11内,弹性接触件12(作为优选的接触件)可弹性变形地布置在主要部分11中,或者布置在主要部分11处,或者布置在主要部分11上。应注意的是,突片61从其开始插入的那一侧相对于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FBD被称为前侧。
配合的阳性端子接头60通过例如弯曲导电板(优选为金属板)而形成,并且虽然未整体示出,但是阳性端子接头60在其引导端包括突片61,其中突片61基本沿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FBD延伸。更具体地说,突片61通过沿厚度方向折叠导电板(金属板)的(优选为基本相对的)侧向(左和/或右)端部(多个端部)并且优选地使折叠部分的端边缘彼此面对(彼此接触)而形成,因此基壁62和在基壁62上方折叠或者基本折叠在基壁62上的优选为一对侧向(左和/或右)覆盖壁63相连接。在突片61中,两个覆盖壁63的面对端64布置在突片61的横向中间位置,优选为布置在突片61的基本横向中心处,并且支承架65优选地通过压花、折叠和/或弯曲形成,从基壁62朝向面对端64突出。优选地在基壁62和覆盖壁63之间限定出相当于支承架65的突出量的间隙。面对端64的上部形成为倾斜表面或弯曲表面66,弯曲表面66的空间朝向上方(当突片61至少部分地插入主要部分11内时弹性接触件12所处的那一侧)变宽,并且在倾斜表面66和覆盖壁63的上表面相遇的拐角处或者所述拐角附近形成钝角边缘67。
阴性端子接头10同样地通过例如对导电板(优选为金属板)进行弯曲、折叠和/或压花而形成,主要部分11和接线部分(优选地包括至少一个线管13和/或至少一个绝缘管14)以上述顺序从前方依次地整体或者一体地形成,如图3所示。接线部分优选地通过将线管13卷曲或弯曲或折叠成与未示出的电线的芯部的端部相连,和/或通过将绝缘管14卷曲或弯曲或折叠成与电线的绝缘涂层的端部和/或安装在电线上的弹性插头(优选为橡胶插头)相连而与电线相连。
主要部分11优选地具有沿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FBD的狭长的矩形或多边形管状,并具有作为突片插入开口41的至少部分敞开的前表面,且优选地由一个或多个(优选为两对)侧壁15,16,17,18(优选为基本彼此相对)、在多(例如四)侧封闭。具体地说,主要部分11由第一侧壁15(图1中的底壁)、第二侧壁16(当从前方观察时的图1的左壁)、第三侧壁17(当从前方观察时的图1的右壁)和第四侧壁18构成,其中第三侧壁17竖立或者以不同于0°或180°的角度突出,优选为基本上垂直于第一侧壁15的相对侧向端部,第四侧壁18通过在侧壁中的一个侧壁(例如第二侧壁16)的延伸端处弯曲以朝向另一个侧壁(例如第三侧壁17)的延伸端延伸而桥接或跨越侧壁16,17。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优选为第三侧壁17形成有从邻近侧壁(例如第四侧壁18)突出的稳定器19。稳定器19用于在阴性端子接头10至少部分地插入未示出的连接器外壳的空腔内时引导阴性端子接头的插入操作,以及防止阴性端子接头10错误地插入空腔内。稳定器19优选地通过在其顶部朝向第四侧壁18折叠而具有弯曲形的或基本C或V形的截面,用于电连接测试的未示出的夹具可以从前方接触到稳定器19的前缘。
第一侧壁15向内(例如从下方)凸出,使得一个或多个、优选为一对侧向(左和/或右)接纳部分21从第一侧壁15的内表面朝向主要部分11的内部突出。具体地说,两个接纳部分21基本并排地布置,并且优选在第一侧壁15的相对横向侧处或其附近沿横向方向WD相间隔,它们优选地具有拱形或曲形的截面和/或基本上沿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FBD延伸。每个接纳部分21在其前部(优选为基本在其前半部)中都具有朝向后侧适度倾斜向上的第一倾斜部分22,和/或在其后部(优选为基本在其后半部)都具有优选地比第一倾斜部分22朝向后侧更加陡峭倾斜向下的第二倾斜部分23,水平部分24在中间部分(优选为基本在居中部分)、即优选在两个倾斜部分22,23之间基本水平布置(或者基本平行于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FBD布置)。
(优选为基本条状或细长形)弹性接触件12与第四侧壁18(或者基本面对支承着一个或多个接纳部分21的壁15的壁18)的前端整体或一体连接。具体地说,弹性接触件12通过在第四侧壁18的前端处折叠或弯曲,以基本在主要部分11中向后延伸而形成。弹性接触件12优选地在侧视图(参照图3)中形成为具有基本U状或V状或尖角状或三角形截面,并且可基本沿变形方向DD弹性变形或偏斜,变形方向DD与阳性端子接头60插入主要部分11的插入方向ID相交叉,例如垂直方向(高度方向),同时当突片61可插入和退出时,基本沿变形方向DD(例如向上和向下)移动尖端部分25。如图4所示,弹性接触件12形成为使得其在尖端部分25之后朝向后部26的部分的宽度优选地窄于其在尖端部分25之前朝向前端部分27的部分的宽度,并且中间部分28形成有一个或多个倾斜侧向边缘部分29,倾斜侧缘部分29的空间优选地从前端部分27朝向后部26逐渐变窄(参照例如图4)。如图3所示,第四侧壁18形成有通过切削和弯曲而基本向内(优选为基本朝向弹性接触件12的尖端部分25)突出的至少一个突出件31,通过突出件31可防止弹性接触件12的过度的弹性变形。
在弹性接触件12沿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FBD的中间部分(优选为基本居中部分)处,即在弹性接触件12的尖端部分25处或之附近,具有突片61的接触部分32朝向接纳部分21突出。接触部分32优选为:其包括扇状部分33和/或拱形或曲形或弯曲部分34,其中扇状部分33从前端侧(相对于突片61的插入方向ID的开始端侧)向后(相对于突片61的插入方向ID的后端侧)逐渐地变宽,弯曲部分34限定出接触部分32的拱形或曲形或弯曲的后缘,其中扇状部分33和拱形或曲形或弯曲部分34相继地整体或一体连接(具体参照图4)。接触部分32的内表面或下表面(面对接纳部分21的表面)优选为从前端朝向后侧倾斜地切出的基本平坦的表面35,而接触部分32在该平坦表面35处与突片61相接触。接触部分32的平坦表面35优选地在扇状部分33中从前端朝向后侧逐渐变宽,并且具有优选基本平行于拱形部分34的拱形或曲形或弯曲后缘的拱形或曲形或弯曲外缘。
当弹性接触件12处于基本自然状态时,接触部分32的平坦表面35和连接接纳部分21的顶点68的水平面之间的距离被设置为小于突片61的厚度(如果接触部分中的突片(具体为除前端部分之外)的厚度变化,则平坦表面35和连接顶点68的水平面之间的距离优选地设置为小于最小厚度)。此外,当阴性和阳性端子接头被正确连接时,突片61和接触部分32的连接区域以及突片61和接纳部分21的连接区域优选为都相对于突片61的横向中心轴基本对称布置。
接下来,描述实施例的操作。
此时,当未示出的阴性和阳性连接器外壳相连接时,开始连接至少部分地容纳在两个连接器外壳中的阴性和阳性端子接头10,60。在两个连接器外壳的连接的最初阶段,突片61基本沿插入方向ID或基本沿纵向方向通过突片插入开口41而至少部分地插入主要部分11内。此时,突片61由于多种原因而至少部分插入,且面对端64基本朝向弹性接触件12(朝向接触部分32)面对。在插入期间,突片61在基本上与接纳部分21的顶点68保持滑动接触的同时与接触部分32的平坦表面35相接触,弹性接触件12沿变形方向DD或基本朝向第四侧壁18弹性变形。随着两个连接器外壳的连接操作进一步进行,弹性接触件更加弹性变形,同时突片61基本上与接触部分32的平坦表面35保持滑动接触。此时,由于接触部分32的平坦表面35随着突片61的插入深度增加或者相对于插入方向ID而逐渐地变宽,故突片61的插入阻力在连接的初始阶段基本上较低。
在连接两个连接器外壳的过程中,以及在两个连接器外壳的连接完成(处于正确连接状态)之后,突片61在一个表面侧上的横向中间部分(优选为基本横向中心处)与接触部分32保持弹性接触,同时优选在另一表面侧上的支承架65的基本相对横向侧处通过接触一个或多个接纳部分21而受到支承。当两个连接器外壳被正确连接,以及阴性和阳性端子接头10,60连接至基本正确的深度时,接触部分32的平坦表面35基本上与突片61保持平面接触(或者保持不同于点接触的接触),同时跨越突片61的面对端64,并且维持该接触状态。具体地说,接触部分32的平坦表面35沿宽度方向WD、在相同的高度位置处基本连续地延伸,并且基本上与(覆盖壁63的)突片61的相应的侧向表面(上表面)保持线接触(即保持具有基本线性延伸部的接触或不同于点接触的接触),其中优选基本在面对端64的相对侧处,突片61沿宽度方向WD位于基本相同的高度位置上,并且在宽度方向WD上没有面对端64的边缘67与突片的作用。此外,在插入突片61的最后阶段,接触部分32在具有较大宽度的扇状部分33的部分处与突片61稳定接触。
如上所述,根据上述实施例,弹性接触件12的接触部分32与突片61保持平面接触(或者是不同于点接触的接触),同时跨越突片61的面对端64。因此,即使突片61由于振动而在主要部分11中松弛地移动时,也可防止接触部分32被面对端64的边缘67划出条纹或者刮擦。因此,可以改善接触稳定性。
此外,由于突片61优选地基本上在其横向中心部分中或之附近与接触部分32保持接触,故突片61可能由于振动而在接触部分32处绕其纵向轴线振动或旋转。然而,由于上述实施例的突片61在与接触部分32相对的表面处的相对横向侧处优选地由一对接纳部分21接触地支承,故可以防止突片61绕纵向轴线的振动等,并且可以使接触部分32和突片61可靠地保持平面接触。
此外,接触部分32的平坦表面35优选地形成为:相对于突片61的插入方向从开始端至后端逐渐地变宽,可以减小在突片61的插入的初始阶段时的插入阻力,从而改善可操作性,然而,平坦表面35在突片61的插入完成之后可以与突片61稳定地保持接触。
因此,为了确保与突片的接触稳定性,阴性端子接头10具有(优选为基本盒状)主要部分11,在该主要部分11内可至少部分插入配合突片61,具有突出物的至少一个弹性接触件12设置在主要部分11中,或者设置在主要部分11处,或者设置在主要部分11上,所述突出作为可与突片61相接触的接触部分32。突片优选地通过沿厚度方向折叠金属板的相对横向端部并且使折叠部分的端边缘基本彼此面对而形成。接触部分32的基本平坦表面35与突片61平面接触(或者是除点接触之外的接触,诸如线接触或表面接触),同时当突片61被基本正确地插入主要部分11内时,接触部分32优选地跨越面对端64。因此,面对端64的边缘67不会尖锐地作用于接触部分32,因此可以防止边缘67给接触部分32划出条纹。
<其它实施例>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描述的和示出的实施例。例如,由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技术范围还包括以下实施例。
(1)根据本发明,在面对接触部分的主要部分的内表面上可以设置仅一个接纳部分、或三个或更多个接纳部分。
(2)根据本发明,接触部分的平坦表面可沿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FBD在至少部分长度或者在基本整个长度上延伸,同时优选地具有基本相同的宽度。
(3)根据本发明,突片的面对端可位于偏离突片的横向中心的位置处。
(4)根据本发明,弹性接触件可呈具有支承在主要部分上的两个端部的梁的形式。

Claims (9)

1.一种端子接头,包括:
管状的主要部分(11),该主要部分具有沿纵向方向间隔开的相对的前端和后端,且该主要部分的前端敞开以接收配合突片(61),从而所述配合突片(61)能够至少部分插入该主要部分(11)内,所述突片(61)通过沿厚度方向折叠导电板的相对横向端部形成折叠部分、并且使所述折叠部分的端边缘基本彼此面对而形成,和
可弹性变形的接触件(12),该接触件(12)设置在所述主要部分(11)中,并且从所述主要部分的前端向后折叠到该主要部分内,该接触件具有作为接触部分(32)的突出物,所述接触部分(32)能够与所述突片(61)相接触,
其中,所述接触部分(32)包括至少一个平坦表面(35),至少当所述突片(61)被基本正确地插入所述主要部分(11)内时,该至少一个平坦表面(35)能够与所述突片(61)平面接触,同时跨越所述突片(61)的折叠部分的面对端(64),所述接触部分(32)的平坦表面(35)形成为:从相对于所述突片(61)的插入方向(ID)的开始端至相对于所述突片(61)的插入方向(ID)的后端逐渐变宽,
所述面对端(64)的上部形成为倾斜表面(66),并且在倾斜表面(66)和作为所述折叠部分的覆盖壁(63)的上表面相遇的拐角处形成钝角边缘(67),并且
所述突片(61)在一个表面侧上的横向中间部分与所述接触部分(32)保持弹性接触,同时在另一表面侧上通过接触一个或多个接纳部分(21)而受到支承,所述接纳部分(21)从所述主要部分(11)的底壁(15)的内表面向所述主要部分(11)的内部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所述接触部分(32)与所述突片(61)的横向大致中心部分保持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至少一对接纳部分(21)用于在其相对的横向侧处支承所述突片(61),同时与所述突片(61)保持接触,所述至少一对接纳部分(21)从面对所述接触部分(32)的所述主要部分(11)的内表面突出,并且使所述突片(61)保持在所述接纳部分(21)和所述接触部分(32)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至少在所述端子接头(10)与所述突片(61)基本正确地连接时,所述接触部分(32)与所述突片(61)的连接区域以及所述接纳部分(21)与所述突片(61)的连接区域相对于所述突片(61)的横向中心轴线基本对称地布置。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所述主要部分(11)形成有基本向内突出的至少一个突出件(31),通过与突出件(31)相接触,能够防止所述可弹性变形的接触件(12)的过度弹性变形。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所述接触部分(32)还包括向后逐渐变宽的扇状部分(33)和限定出所述接触部分(32)的弯曲后缘的弯曲部分(34),其中所述扇状部分(33)和所述弯曲部分(34)相继地整体连接,所述平坦表面(35)在所述扇状部分(33)中从前端朝后侧逐渐变宽,且具有平行于所述弯曲部分(34)的弯曲外缘。
7.一种连接端子接头(10)和配合突片(61)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具有管状的主要部分(11)的端子接头(10),在所述主要部分(11)中设置有可弹性变形的接触件(12),该主要部分具有沿纵向方向间隔开的相对的前端和后端,且该主要部分的前端敞开以接收配合突片(61),该接触件从所述主要部分的前端向后折叠到该主要部分内,
提供所述突片(61),该突片(61)通过沿厚度方向折叠导电板的相对横向端部形成折叠部分、并且使所述折叠部分的端边缘基本彼此面对而形成,
将所述配合突片(61)至少部分插入所述主要部分(11)内,其中所述相对横向端部朝向作为接触部分(32)的接触件(12)的突出物,由此所述接触部分(32)与所述突片(61)相接触,
其中,在所述插入步骤中,至少当所述突片(61)被基本正确地插入所述主要部分(11)内时,所述接触部分(32)的至少一个平坦表面(35)与所述突片(61)平面接触,同时跨越所述突片(61)的折叠部分的面对端(64),所述接触部分(32)的平坦表面(35)形成为:从相对于所述突片(61)的插入方向(ID)的开始端至相对于所述突片(61)的插入方向(ID)的后端逐渐变宽,
所述面对端(64)的上部形成为倾斜表面(66),并且在倾斜表面(66)和作为所述折叠部分的覆盖壁(63)的上表面相遇的拐角处形成钝角边缘(67),并且
所述突片(61)在一个表面侧上的横向中间部分与接触部分(32)保持弹性接触,同时在另一表面侧上通过接触一个或多个接纳部分(21)而受到支承,所述接纳部分(21)从所述主要部分(11)的底壁(15)的内表面向所述主要部分(11)的内部突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插入步骤中,所述突片(61)与所述接触部分(32)的平坦表面(35)相接触,同时基本上与所述主要部分(11)的一个或多个接纳部分(21)保持滑动接触。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插入步骤中,至少当所述端子接头(10)与所述突片(61)基本正确地连接时,所述接触部分(32)与所述突片(61)的连接区域以及所述接纳部分(21)与所述突片(61)的连接区域相对于所述突片(61)的横向中心轴线基本对称地布置。
CN2007101851877A 2006-11-01 2007-11-01 端子接头和连接方法 Active CN1012220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97444 2006-11-01
JP2006297444 2006-11-01
JP2006297444A JP4710797B2 (ja) 2006-11-01 2006-11-01 端子金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22095A CN101222095A (zh) 2008-07-16
CN101222095B true CN101222095B (zh) 2011-08-10

Family

ID=389965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851877A Active CN101222095B (zh) 2006-11-01 2007-11-01 端子接头和连接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544106B2 (zh)
EP (1) EP1919036B1 (zh)
JP (1) JP4710797B2 (zh)
KR (1) KR100948021B1 (zh)
CN (1) CN1012220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75564B2 (ja) 2009-12-02 2013-12-2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JP2011249169A (ja) * 2010-05-27 2011-12-0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金具
CN104064895A (zh) * 2013-03-22 2014-09-24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端子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JP5656098B1 (ja) * 2014-02-04 2015-01-2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雌端子
JP6359861B2 (ja) * 2014-04-16 2018-07-1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
JP2015220061A (ja) * 2014-05-16 2015-12-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接点接続構造
US10218307B2 (en) 2014-12-02 2019-02-26 Tigo Energy, Inc. Solar panel junction boxes having integrated function modules
JP6154430B2 (ja) 2015-06-02 2017-06-2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雌端子金具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コネクタ
JP6527633B2 (ja) * 2015-07-23 2019-06-05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端子金具
US9991843B2 (en) * 2016-06-03 2018-06-05 Tigo Energy, Inc. Contacts for Junction Boxes on Solar Panel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30738A (en) * 1994-07-21 1997-05-20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emale terminal, metal fixture
US6116970A (en) * 1998-03-06 2000-09-12 Yazaki Corporation Settling preventing structure of terminal
CN1719671A (zh) * 2004-07-07 2006-01-1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阴端子接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92076A (en) * 1975-06-10 1976-11-16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Circuit board socket
JP2814921B2 (ja) * 1994-07-21 1998-10-2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雌形端子金具
JP3433670B2 (ja) * 1998-05-22 2003-08-0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雌端子金具
JP2002063961A (ja) * 2000-06-07 2002-02-28 Yazaki Corp 雌端子、及び、雌端子と雄端子との接続構造
JP4401580B2 (ja) * 2001-02-15 2010-01-2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の端子構造
JP4003577B2 (ja) * 2002-08-07 2007-11-0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雄端子金具
JP2005044598A (ja) * 2003-07-28 2005-02-1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金具
JP3976008B2 (ja) * 2004-01-07 2007-09-1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JP2005317385A (ja) * 2004-04-28 2005-11-10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防水型コネクタ用シール部材及び防水型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30738A (en) * 1994-07-21 1997-05-20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emale terminal, metal fixture
US6116970A (en) * 1998-03-06 2000-09-12 Yazaki Corporation Settling preventing structure of terminal
CN1719671A (zh) * 2004-07-07 2006-01-1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阴端子接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117554A (ja) 2008-05-22
EP1919036A2 (en) 2008-05-07
US20080102717A1 (en) 2008-05-01
EP1919036A3 (en) 2008-08-06
EP1919036B1 (en) 2013-07-31
KR20080039823A (ko) 2008-05-07
JP4710797B2 (ja) 2011-06-29
US7544106B2 (en) 2009-06-09
KR100948021B1 (ko) 2010-03-19
CN101222095A (zh) 2008-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22095B (zh) 端子接头和连接方法
KR101568886B1 (ko) 단자 피팅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7717759B2 (en) Female terminal with guiding piece
CN101093918B (zh) 阴性端子接头
JP2007184171A (ja) 案内片付き雌端子
US20180019555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8454394B2 (en) Terminal fitting having an auxilary resilient piece
CN100541924C (zh) 阳性端子接头,用于该接头的板材以及形成该接头的方法
JP5142813B2 (ja) 端子接続構造
CN104218354A (zh) 阴端子配件
CN105977678B (zh) 一种导电接触件及使用该导电接触件的电连接器
JP6845438B2 (ja) コネクタ端子、コネクタ端子を備える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端子の製造方法
JP2011129271A (ja) 端子金具
KR101407736B1 (ko) 리셉터클 터미널
CN105958247B (zh) 一种导电接触件及电连接器
CN101005171B (zh) 端子接头及设置有该端子接头的连接器
CN201160138Y (zh) 电连接器组件
AU2017255379B2 (en) Conductive contact element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ing the same
CN204809468U (zh) 电连接器
CN101740948B (zh) 电连接器
CN205724126U (zh) 电连接器
CN203942053U (zh) 电连接器
CN101740918A (zh) 电连接器
CN202651433U (zh) 电连接器
CN201000947Y (zh) 插座连接器改良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