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96713B - 调色剂盒 - Google Patents

调色剂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96713B
CN101196713B CN200710194610XA CN200710194610A CN101196713B CN 101196713 B CN101196713 B CN 101196713B CN 200710194610X A CN200710194610X A CN 200710194610XA CN 200710194610 A CN200710194610 A CN 200710194610A CN 101196713 B CN101196713 B CN 1011967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color
color cyan
image
cyan t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9461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96713A (zh
Inventor
绫木保和
池田武志
石田知仁
伊东展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1967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967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967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9671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21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arame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06Organic dy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26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perti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调色剂盒,所述调色剂盒由以分开的状态收纳深色青调色剂和浅色青调色剂的容器构成,所述浅色青调色剂至少含有粘合树脂和着色剂,用以a*表示红-绿方向的色调、以b*表示黄-青方向的色调、以L*表示亮度的L*a*b*系的色空间表示的色调满足规定条件,所述深色青调色剂至少含有粘合树脂和着色剂,用以a*表示红-绿方向的色调、以b*表示黄-青方向的色调、以L*表示亮度的L*a*b*系的色空间表示的色调满足规定条件。根据本发明,能够形成降低了从低浓度区域至高浓度区域的粒状感、粗糙度的更高品质图像。

Description

调色剂盒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4年11月19日、申请号为20041008663 9.2、发明名称为“调色剂盒、深色青调色剂、浅色青调色剂及图像形成方法”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电摄影、静电印刷之类图像形成方法中用于将静电图像显影的调色剂盒、或者在喷墨方式的图像形成方法中用于形成调色剂像的调色剂盒。本发明特别涉及含有用于将调色剂像加热加压定影在打印纸之类转印材料上的定影方式中的调色剂的调色剂盒。另外,本发明还涉及用于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数码打样等的电摄影方式的图像形成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有多种电摄影法,通常,采用电晕带电或使用带电辊等的直接带电等方式将由光导电性物质构成的潜像承载体表面均匀带电后,利用光能的照射等,在潜像承载体上形成电潜像,接下来,用带正电或负电的调色剂显影该电潜像,形成调色剂像,根据需要将调色剂像转印在纸等转印材料上之后,施加热·压力等,将调色剂像定影在转印材料上,得到复印品。然后,采用各种方法清洁转印时未转印到转印材料上的残留调色剂,重复进行上述步骤。
近年来,开始要求打印机或复印机等采用电摄影法的图像形成装置形成具有更高分辨率的特性。特别是随着电摄影式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广泛普及,其用途也变得多种多样,对其图像品质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严格。即,对于上述彩色图像形成装置而言,一般的照片、目录、地图之类图像的复印中,直至微细的部分,都要求极其微细且忠实地进行再现,随之而来的是对图像色彩鲜艳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要求扩大图像的颜色重现范围。
作为适应上述要求的方法,例如,已知有下述方法:在使用数字图像信号的电摄影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形成上述电潜像时,调整一定电位的点的点密度,形成电潜像。但是,该方法中,调色剂粒子难以忠实地附着在点上,处于调色剂粒子从点中渗出的状态,容易引起无法获得与数字潜像的黑部和白部的点密度之比相对应的调色剂像的灰度等级之类问题。
作为针对上述要求的方法,例如已知有缩小形成上述电潜像的点的大小来提高分辨率的方法。但是,在该方法中,存在更难以重现由微小的点所形成潜像的分辨率以及特别是辉亮部的灰度等级差、形成缺乏清晰度的图像的倾向。另外,不规则点的散乱会产生粒状感,成为辉亮部画质降低的主要原因。
出于解决上述问题的目的,作为针对上述要求的方法,公开了一种在辉亮部使用浅色的调色剂(浅色调色剂)、在实心部使用深色的调色剂(深色调色剂)来形成图像的方法。
作为上述图像形成方法,例如,在特开平5-25038号公报、特开平8-171252号公报、特开平11-84764号公报、特开2000-231279号公报、特开2000-305339号公报、特开2000-347476号公报及特开2001-290319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将不同浓度的多种调色剂组合来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方法。
作为采用上述图像形成方法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在特开2000-347476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在深色调色剂的最大反射浓度中组合最大反射浓度为其一半或一半以下的浅色调色剂进行使用的图像形成装置。另外,特开2000-231279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将转印材料上调色剂量为0.5mg/cm2时的图像浓度为1.0或1.0以上的深色调色剂和图像浓度不足1.0的浅色调色剂组合使用的图像形成装置。另外,在特开2001-290319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将深色调色剂与浅色调色剂的记录浓度梯度比在0.2~0.5之间的调色剂组合使用的图像形成装置。但是,上述公报中没有考虑调色剂中所含着色剂的量或浓度,在所希望的调色剂构成方面并未进行充分地研究。
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已知虽然仅用浅色调色剂构成的低浓度区域内的灰度等级和粒状感有所改善,但仍有深色调色剂与浅色调色剂混合存在的中浓度区域内的粒状感变得显著的问题。另外,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可知对上述图像形成装置而言,为了扩大颜色重现范围所作的努力并不充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降低从低浓度区域至高浓度区域的粒状感、粗糙度、至少能够形成更高品质的图像以及提供一种具有能够进行上述图像形成的深色及浅色的青调色剂的调色剂盒。另外,提供一种使用该深色及该浅色青调色剂的图像形成方法。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至少形成颜色重现范围大于现有情况的鲜艳青色图像、以及提供一种具有能够进行上述图像形成的青调色剂的调色剂盒。另外,提供一种使用该深色及浅色青调色剂的图像形成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调色剂盒,调色剂盒以分开的状态含有至少含有粘合树脂及着色剂的浅色青调色剂和至少含有粘合树脂及着色剂的深色青调色剂,其特征为,利用以a*表示红-绿方向的色调、以b*表示黄-青方向的色调、以L*表示亮度的L*a*b*系的色空间表示普通纸上的调色剂定影图像时,所述浅色青调色剂在浅色青调色剂的定影图像中的b*为-20时的a*值(a* c1)为-30~-19,b*为-30时的a*值(a* c2)为-45~-29,所述深色青调色剂在深色青调色剂的定影图像中的b*为-20时的a*值(a* c3)为-29~-19,b*为-30时的a*值(a* c4)为-43~-29,并且满足a* c1≤a* c3,以及a* c2≤a* c4的关系。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深色青调色剂,是与下述浅色青调色剂组合使用的深色青调色剂,所述浅色青调色剂至少含有粘合树脂和着色剂,利用以a*表示红-绿方向的色调、以b*表示黄-青方向的色调、以L*表示亮度的L*a*b*系的色空间表示普通纸上的调色剂定影图像时,b*为-20时的a*值(a* c1)为-30~-19,b*为-30时的a*值(a* c2)为-45~-29,其特征为,所述深色青调色剂至少含有粘合树脂和着色剂,在用L*a*b*系的色空间表示普通纸上的调色剂定影图像时,b*为-20时的a*值(a* c3)为-29~-19,b*为-30时的a*值(a* c4)为-43~-29,并且满足a* c1≤a* c3,以及a* c2≤a* c4的关系。
本发明涉及一种浅色青调色剂,是与下述深色青调色剂组合使用的浅色青调色剂,所述深色青调色剂至少含有粘合树脂和着色剂,利用以a*表示红-绿方向的色调、以b*表示黄-青方向的色调、以L*表示亮度的L*a*b*系的色空间表示普通纸上的调色剂定影图像时,b*为-20时的a*值(a* c3)为-29~-19,b*为-30时的a*值(a* c4)为-43~-29,其特征为,所述浅色青调色剂至少含有粘合树脂和着色剂,在用L*a*b*系的色空间表示普通纸上的调色剂定影图像时,b*为-20时的a*值(a* c1)为-30~-19,b*为-30时的a*值(a* c2)为-45~-29,并且满足a* c1≤a* c3,以及a* c2≤a* c4的关系。
而且,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图像形成方法,该图像形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带电的静电荷像承载体上形成静电荷像的步骤;将形成的静电荷像用调色剂显影形成调色剂像的步骤;将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材料上的步骤;将转印后的调色剂像加热加压定影在转印材料上形成定影图像的步骤;其中,所述形成静电荷像的步骤包括下列步骤:利用从浅色青调色剂和深色青调色剂中选择的第一调色剂显影,形成第一静电荷像的步骤,和利用从浅色青调色剂和深色青调色剂中选择的第一调色剂以外的第二调色剂显影,形成第二静电荷像的步骤;所述形成调色剂像的步骤包括下列步骤:利用第一调色剂显影第一静电荷像形成第一青调色剂像的步骤;利用第二调色剂显影第二静电荷像形成第二青调色剂像的步骤;所述的转印步骤包括将第一青调色剂像和第二青调色剂像转印在转印材料上,在转印材料上形成上述调色剂像重叠而成的青调色剂像的步骤;其特征在于,所述浅色青调色剂和所述深色青调色剂至少含有粘合树脂和着色剂,利用以a*表示红-绿方向的色调、以b*表示黄-青方向的色调、以L*表示亮度的L*a*b*系的色空间表示普通纸上的调色剂定影图像时,所述浅色青调色剂在浅色青调色剂的定影图像中的b*为-20时的a*值(a* c1)为-30~-19,b*为-30时的a*值(a* c2)为-45~-29,所述深色青调色剂在深色青调色剂的定影图像中的b*为-20时的a*值(a* c3)为-29~-19,b*为-30时的a*值(a* c4)为-43~-29,并且满足a* c1≤a* c3,以及a* c2≤a* c4的关系。
附图说明
图1立体地示出本发明中使用的L*a*b*色空间的概念。
图2平面地示出本发明中使用的色调和彩度、色调角度的概念。
图3示出本发明中使用的青调色剂的色调曲线之一例。
图4示出本发明中使用的青调色剂的彩度、亮度曲线之一例。
图5示出本发明中使用的品红调色剂的色调曲线之一例。
图6示出本发明中使用的品红调色剂的彩度、亮度曲线之一例。
图7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由双组分显影剂1形成的12灰度等级的输出图像。
图8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由双组分显影剂3形成的12灰度等级的输出图像。
图9示出利用图7和图8所示输出图像形成的纹样图像。
图10是表示本发明中使用的全色图像形成装置之一例的纵剖面图。
图11是表示双组分显影器构成之一例的纵剖面图。
图12是表示图像处理之一例的框图。
图13示出本发明中使用的激光曝光光学系统之一例。
图14示出图10所示全色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显影装置。
图15是表示本发明中使用的浅色青调色剂和深色青调色剂的记录率与灰度等级数据的关系的图表。
图16是表示本发明中使用的串联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之一例的纵剖面图。
图17示出比较例的图像形成中浅色青调色剂和深色青调色剂的记录率与灰度等级数据的关系。
图18是测定摩擦带电量装置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调色剂盒以分开的状态含有本发明中特定的浅色调色剂和深色调色剂,本发明的调色剂盒也可以以分开的状态含有含有上述深浅调色剂的青调色剂以外的调色剂。本发明的调色剂盒可以装入具有独立的二个或二个以上调色剂用容器的显影装置、或图像形成装置、或成像处理盒等中使用。另外,本发明的调色剂盒是以分开的状态收容导入上述显影装置等中的二个或二个以上调色剂或显影剂的容器。下面,说明构成调色剂盒的各调色剂。
首先说明青调色剂。
本发明中使用的浅色青调色剂和深色青调色剂,至少含有粘合树脂和着色剂,利用以a*表示红-绿方向的色调、以b*表示黄-青方向的色调、以L*表示亮度的L*a*b*系的色空间表示普通纸上的调色剂定影图像时,所述浅色青调色剂在浅色青调色剂的定影图像中的b*为-20时的a*值(a* c1)为-30~-19,b*为-30时的a*值(a* c2)为-45~-29,所述深色青调色剂在深色青调色剂的定影图像中的b*为-20时的a*值(a* c3)为-29~-19,b*为-30时的a*值(a* c4)为-43~-29,并且满足a* c1≤a* c3,以及a* c2≤a* c4的关系。
上述L*a*b*系色空间一般用作将颜色用数值表现的有用方法。图1示出L*a*b*系色空间的立体概念图。图1中,横轴的a*和b*分别表示色调。色调是指将红、黄、绿、青、紫等色调尺度化表现的方法。本发明中,a*表示红-绿方向的色调,b*表示黄-兰方向的色调。纵轴的L*表示亮度。亮度是指可以与色调无关地进行比较、表示色彩明亮程度的指标。
本发明通过组合使用下述浅色青调色剂和深色青调色剂,解决了上述问题,在低浓度至高浓度区域内得到无粒状感、灰度等级性优良、颜色再现范围宽的良好图像,所述浅色青调色剂的a* c1为-30~-19,且a* c2为-45~-29,深色调色剂的a* c3为-29~-19,且a* c4为-43~-29,且二者的关系满足a* c1≤a* c3,以及a* c2≤a* c4。本发明中从上述观点考虑,更优选上述a* C1为-26~-19,上述a* c2为-39~-29,上述a* c3为-23~-19,上述a* c4为-35~-29。
由青调色剂形成的图像中,存在对人眼灵敏度大的色调和灵敏度较小的色调。由青色~藏青色系的颜色形成的图像即使在图像浓度变化率小的高浓度部也容易识别灰度等级性。而且,其特征为在图像上以点或线的方式存在的低浓度部内,点或线的波动容易作为粒状感被感知。另一方面,由浅绿色~浅蓝色系的颜色形成的图像的特征为即使点或线出现某种程度的散乱,也难以作为粒状感被感知。根据上述色调范围,即使在浅色青调色剂和深色青调色剂混合存在的中浓度部,也能够良好地抑制粒状感。
在a* c1大于-19(接近于正值)的情况下或在a* c2大于-29的情况下,低浓度部的粒状感容易增大,在a* c1小于-30(很高的负值)的情况下或在a* c2小于-45的情况下,有时中浓度部的粒状感增大。
a* c3为-29~-19且a* c4为-43~-29的深色青调色剂在高浓度部有时难以得到灰度等级性,但是,通过提高调色剂中着色剂的分散性或增加着色剂的添加量,能够得到良好的灰度等级性。在a* c3小于-29的情况下或a* c4小于-43的情况下,在高浓度部有时无法得到充分的灰度等级性。另外,在形成全色调色剂像时,能够表现的色空间体积有时变小。
另外,在满足a* c1>a* c3、以及a* c2>a* c4的关系时,中浓度部的粒状感增大。
通过使a* C1~4在上述范围内,在形成全色图像时,能够表现的色空间体积进一步增大。浅色青调色剂和深色青调色剂的色调范围可以通过控制着色剂的种类或含量、调色剂粒径等予以实现。
在本发明中,上述a* c1和a* c3之差(a* c1-a* c3)优选为-8~-1,更优选为-7~-1,a* c2和a* c4之差(a* c2-a* c4)优选为-12~-1,更优选为-10~-1。a* c1-a* c3大于-1的情况下或a* c2-a* c4大于-1的情况下,有时能够表现的色空间体积减小。在a* c1-a* c3小于-8的情况下或a* c2-a* c4小于-12的情况下,有时从低浓度部至高浓度部的连续粒状感降低效果减小。
本发明中,上述浅色青调色剂的c*为30时的L*值(L* c1)优选为85~90,上述深色青调色剂的c*为30时的L*值(L* c2)优选为74~84。此处,c*是彩度,由下式求出,表示颜色的鲜艳程度。
c * = a * 2 + b * 2
通过使上述L* c1和L* c2在上述范围内,可以在保持粒状感降低效果的同时提高图像的鲜锐度,扩大颜色再现范围。如果L* c1不足85,则有时低浓度部的粒状感降低效果会减小;如果L* c1超过90,则有时中浓度部的粒状感降低效果会减小。如果L* c2不足74,则有时中浓度部的粒状感降低效果会减小;如果L* c2超过84,则有时无法充分得到高浓度部的灰度等级性。
本发明中,浅色青调色剂的色调角度(H* c1)优选为214~229°,深色青调色剂的色调角度(H* c2)优选为216~237°。如图2所示,上述色调角度是在a*-b*坐标中连接纸上调色剂附着量为0.5mg/cm2的图像色调(a*,b*)和原点得到的直线与正的a*轴所成角度,在从正的a*轴开始逆时针旋转的方向上,色调角度是上述直线与正的a*轴所成的角度。色调角度可以与亮度无关地容易地表示特定的色调。
通过使H* c1及H* c2在上述范围内,能够进一步增大由浅色青调色剂和深色青调色剂形成的图像的色域,在形成全色图像时,进一步扩大能够表现的色空间体积。
其中,上述H* c1及H* c2之差(H* c2-H* c1)优选为0.1~22°,更优选为1~17°,此时,能够良好地表现出从低浓度部至高浓度部连续的粒状感降低效果。
下面,说明品红调色剂。
本发明中使用的浅色品红调色剂和深色品红调色剂是指以L*a*b*系色空间表示普通纸上的调色剂定影图像时,浅色品红调色剂在浅色品红调色剂的定影图像中的a*为20时的b*值(b* M1)为-18~0,a*为30时的b*值(b* M2)为-26~0,深色品红调色剂在深色品红调色剂的定影图像中的a*为20时的b*值(b* M3)为-16~2,a*为30时的b*值(b* M4)为-24~3,b* M1和b* M3之差(b* M1-b* M3)为-8~-1,b* M2和b* M4之差(b* M2-b* M4)为-12~-1。
本发明中,通过使用b* M1为-18~0且b* M2为-26~0的浅色品红调色剂,和b* M3为-16~2且b* M4为-24~3的深色品红调色剂,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在低浓度至高浓度区域内得到无粒状感、灰度等级性优良、颜色再现范围宽的良好图像。另外,本发明中,从上述观点考虑,优选b* M1为-13~-4、且b* M2为-15~-5的浅色品红调色剂和b* M3为-12~0(更优选b* M3为-11~-2)且b* M4为-15~0(更优选b* M4为-14~-4)的深色品红调色剂。
由品红调色剂形成的图像中,存在对人眼灵敏度较大的色调和灵敏度较小的色调。由接近红色的品红形成的图像在图像浓度变化率小的高浓度部,也容易识别出灰度等级性。而且,其特征为在图像上以点或线的方式存在的低浓度部中,点或线的波动容易作为粒状感被感知。另一方面,由接近紫色的品红形成的图像的特征为即使点或线出现某种程度的散乱,也难以作为粒状感被感知。根据上述色调范围,即使在浅色品红调色剂和深色品红调色剂混合存在的中浓度部,也能够良好地抑制粒状感。
在b* M1大于0(成为正值)的情况下或在b* M2大于0的情况下,低浓度部的粒状感容易增大,在b* M1小于-18(很高的负值)的情况下或在b* M2小于-26的情况下,有时中浓度部的粒状感增大。在b* M3大于2的情况下或在b* M4大于3的情况下,中浓度部的粒状感容易增大,在b* M3小于-16的情况下或b* M4小于-24的情况下,在高浓度部有时无法得到充分的灰度等级性。
另外,本发明中,上述b* M1和b* M3之差(b* M1-b* M3)优选为-8~-1,b* M2和b* M4之差(b* M2-b* M4)为-12~-1。另外,b* M1和b* M3之差(b* M1-b* M3)优选为-7~-1,更优选为-7~-2,b* M2和b* M4之差(b* M2-b* M4)优选为-11~-2,更优选为-10~-2。b* M1-b* M3大于-1的情况下或b* M2-b* M4大于-1的情况下,有时从低浓度部至高浓度部的可表现灰度等级的幅度减小。在b* M1-b* M3小于-8的情况下或b* M2-b* M4小于-12的情况下,有时从低浓度部至高浓度部的连续粒状感降低效果减小。浅色品红调色剂和深色品红调色剂的色调范围可以通过控制着色剂的种类或含量、调色剂粒径等来实现。
而且,上述效果在浅色品红调色剂和深色品红调色剂之间相互带有相同极性的摩擦带电特性、两品红调色剂的双组分摩擦电荷值之差的绝对值为5mC/kg或5mC/kg以下时变得特别显著,可以得到从低浓度部至高浓度区域无粒状感、灰度等级性优良的良好图像。
调色剂的双组分摩擦电荷值可以用公知的方法测定。本发明中,优选使用图18所示测定双组分摩擦电荷值的装置进行测定。首先,在底部具有500目筛93的金属制测定容器92中加入为测定双组分摩擦电荷值的试样和载体的混合物,即,在调色剂的情况下使用调色剂与载体的质量比为1∶19的混合物,在外添加剂的情况下使用外添加剂与载体的质量比为1∶99的混合物,将该混合物装入到50~100ml容器的聚乙烯制瓶中,用手振动约10~40秒,该混合物(显影剂)的装入量为约0.5~1.5g,然后盖上金属制的盖子94。此时设测定容器92整体质量为W1(g)。然后将吸引机91(至少与测定容器92接触部分为绝缘体)从吸引口97进行吸引,调节风量调节阀96,使真空计95的压力为250mmAq。在该状态下,进行充分吸引(优选吸引2分钟)以吸引除去调色剂。此时的电位计99的电位设为V(伏)。其中98为电容器,容量为C(mF)。另外,测定吸引后的测定容器整体的质量,设得到的值为W2(g)。该试样的双组分摩擦电荷值(mC/kg)由下式算出。
试样的双组分摩擦电荷值(mC/kg)=C×V/(W1-W2)
(测定条件为23℃,60%RH)
用于测定的载体使用含有70~90质量%的250目筛下350目筛上的载体粒子的被覆铁素体载体。
具体而言使用如下制造的载体。
在四口烧瓶中加入甲苯20份、丁醇20份、水20份、冰40份,边搅拌边加入CH3SiCl3∶2摩尔与(CH3)2SiCl2∶3摩尔的混合物40份,再搅拌30分钟后,在60℃下进行1小时的缩合反应,得到有机硅树脂。
·上述有机硅树脂(有机聚硅氧烷硅树脂)    100份
·C6H5-NHCH2CH2CH2Si(OCH3)3             2份
将上述原材料的混合物涂布在Cu-Zn-Fe系铁素体芯上,涂布量为0.5质量%,制成载体。该有机硅树脂被覆铁素体载体利用XPS测定的载体粒子表面的原子数比为Si/C=0.6,金属原子Cu、Zn、Fe的原子数总计为0.5个数%。重均粒径(D4)为42μm,质量分布中粒径26μm或26μm以上、不足35μm的粒子为19质量%,粒径70μm或70μm以上的粒子为0质量%,施加500V电压时的电流值为70μA。
本发明中,上述浅色品红调色剂的c*为30时的L*值(L* M1)为78~90,上述深色品红调色剂的c*为30时的L*值(L* M2)为74~87。L* M1与L* M2之差(L* M1-L* M2)优选为0.4~12。
通过使上述L* M1和L* M2在上述范围内,可以在保持降低粒状感效果的同时提高图像的鲜锐度,扩大颜色再现范围。如果L* M1不足78,则有时低浓度部的粒状感降低效果会减小,如果L* M1超过90,则有时中浓度部的粒状感降低效果会减小。如果L* M2不足74,则有时中浓度部的粒状感降低效果会减小,如果L* M2超过87,则有时无法充分得到高浓度部的灰度等级性。另外,如果(L* M1-L* M2)不足0.4,则有时扩大颜色再现范围的效果会减小,如果(L* M1-L* M2)超过12,则有时粒状感降低效果会减小。
本发明中,浅色品红调色剂的色调角度(H* M1)为325~350°,深色品红调色剂的色调角度(H* M2)为340~370°(10°)。H* M1与H* M2所成的角度(H* M2-H* M1)优选为2~30°。上述色调角度与深浅青调色剂同样地进行测定。
如果H* M1超过350°,则有时低浓度部的粒状感降低效果会减小,如果H* M1不足325°,则有时中浓度部的粒状感降低效果会减小。如果H* M2超过370°(10°),则中浓度部的粒状感降低效果有时会减小,如果H* M2不足340°,则无法充分得到高浓度部的灰度等级性。另外,如果(H* M2-H* M1)不足2,则有时扩大颜色再现范围的效果会减小,如果(H* M2-H* M1)超过30,则有时粒状感降低效果会减小。
下面说明青调色剂与品红调色剂共同的事项。
本发明中使用的调色剂的a*、b*、c*、L*是使用各调色剂在普通纸上形成适当的调色剂定影图像、测定该图像的色调或亮度后求出的。作为用于形成调色剂定影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可以使用市售的普通纸全色复印机(如彩色激光复印机CLC1150;佳能公司制)。所述普通纸例如可以使用佳能公司制的彩色激光复印用纸TKCLA4。所述适当的调色剂定影图像可以使用改变了纸上的调色剂量的图像,例如200线16灰度等级图像(每1英寸使用200条线图像,与图7同样地形成16灰度等级图像)。
即,在本发明中,使用常用的装置,在对应所用装置可以进行良好的图像形成的条件下,进行图像输出,此时定影图像中的a*、b*、c*、L*满足本发明规定的情况都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测定方法只要是至少可以测定上述a*、b*、L*的方法即可,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使用SpectroScan Transmission(Gretag Macbeth公司制)作为测定装置进行测定的方法。作为使用该装置时的测定条件,可以举出以下测定条件,即,观测光源:D50,观测视野:2°,浓度:DIN NB,白色基准:Pap,滤色片:无。
以a*为横轴、b*为纵轴,以点表示由上述调色剂定影图像测定得到的a*值和b*值,制成a*-b*坐标图。由该a*-b*坐标图求出b*为-20和-30时的a*值。代表性的测定结果如图3和图5所示。
以c*为横轴、L*为纵轴,以点表示由上述a*-b*坐标图和上述式得到的c*值和L*值,制成c*-L*坐标图。由该c*-L*坐标图求出c*为30时的L*值。代表性的测定结果如图4和图6所示。
本发明中,作为可以用于浅色青调色剂和深色青调色剂中的着色剂,可以举出铜酞菁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蒽醌化合物、碱性染料色淀化合物等。作为特别优选使用的着色剂,具体而言,可以举出C.I.颜料兰1、2、3、7、15、15:1、15:2、15:3、15:4、16、17、60、62、66,C.I.翁兰6,C.I.酸性兰45,或具有用下述通式表示的结构的铜酞菁颜料等。可以用于浅色青调色剂和深色青调色剂的着色剂中,除上述青着色剂之外,例如也可以使用下述黄着色剂或品红着色剂等其他颜色的着色剂,通过混合使用上述着色剂,可以调节a*、b*、c*、L*的值。
(化学式1)
Figure S200710194610XD00131
(式中,X1~X4表示
Figure S200710194610XD00132
(化学式3)
或氢原子,R及R’分别表示碳原子数为1~5的亚烷基。其中,X1~X4全部为氢原子的情况除外。)
作为上述通式表示的化合物,具体而言,例如可以使用下述化合物。
(化学式4)
Figure S200710194610XD00141
本发明中,作为可以用于浅色品红调色剂和深色品红调色剂的着色剂,可以举出缩合偶氮化合物、二酮吡咯并吡咯化合物、蒽醌、喹丫酮化合物、碱性染料色淀化合物、萘酚化合物、苯并咪唑酮化合物、硫靛蓝化合物、苝化合物。作为特别优选使用的着色剂,可以举出C.I.颜料红31、48:1、48:2、48:3、48:4、57:1、88、95、144、146、150、177、202、214、220、221、254、264、269,C.I.颜料紫19。在可以用于浅色品红调色剂和深色品红调色剂的着色剂中,除上述品红着色剂之外,例如也可以使用下述黄着色剂或青着色剂等其他颜色的着色剂。通过混合使用上述着色剂,可以调节a*、b*、c*、L*的值。
上述着色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还可以在固溶体的状态下使用。从色调角度、彩度、亮度、耐气候性、OHP透明性、在调色剂粒子中的分散性等方面考虑来选择着色剂。本发明的着色剂中优选使用颜料。本发明中着色剂的优选添加量因所使用着色剂的种类等不同而不同,浅色青调色剂和浅色品红调色剂相对于调色剂总量为0.4~1.5质量%,深色青调色剂和深色品红调色剂相对于调色剂总量为2.5~8.5质量%。
使上述着色剂在调色剂中处于良好的分散状态能够降低粒状感、粗糙度、扩大颜色再现范围,因此是优选的。调色剂粒子中所含的长轴直径为300nm或300nm以上的着色剂的含有率优选为5个数%或5个数%以下,更优选为3个数%或3个数%以下。
作为测定调色剂中着色剂分散状态的具体方法,例如有以下方法:在常温固化性环氧树脂中充分分散调色剂后,在温度为40℃的气氛中固化2天,用装有金刚石齿轮的切片机将其切成薄片状样品,用透过电子显微镜(TEM)拍摄调色剂的断层形态。根据需要,用四氧化三钌及/或四氧化三锇将上述薄片状样品染色。在上述断层观察照片中,任意选择100个粒径在调色剂重均粒径的±20%范围内的粒子,测量各粒子中所含着色剂的长轴直径,求出每1个调色剂中所含的粒径为300nm或300nm以上的着色剂的存在率平均值。
作为改善调色剂中着色剂分散状态的方法,可以举出以下方法:将着色剂与其他原材料充分混合、分散,形成长轴直径为300nm或300nm以上着色剂的存在率为5个数%或5个数%以下的掺合物,形成调色剂粒子的方法;并用具有碱性基团、酸性基团等颜料吸附基团的颜料分散剂的方法;使用表面被处理成亲油性的着色剂的方法等。
本发明中,为得到忠实地显影微小的潜像、从低浓度部至高浓度区域无粒状感、灰度等级性优良的良好图像,上述浅色调色剂(青、品红)的重均粒径(Da)及上述深色调色剂(青、品红)的重均粒径(Db)分别优选为3~9μm。如果Da和Db处于上述范围内,则转印效率的降低少,难以发生因灰雾或转印不良而导致的图像不均。
本发明中,为了在形成从低浓度部至高浓度区域无粒状感、灰度等级性优良的图像的同时得到更高精细的图像,上述Da和Db之比(Da/Db)优选在1.0~1.5的范围内,更优选在1.05~1.4的范围内。Da和Db可通过聚合法等调色剂的制备方法来进行调节,也可通过生成的调色剂粒子的分级或分级品的混合来进行调节。
调色剂的平均粒径和粒度分布可以由公知方法测定。本发明中,优选用Coulter Counter TA-II型或Coulter Multisizer(Coulter公司制)等测定仪进行测定。
在上述测定方法中,将Coulter Counter TA-II型或CoulterMultisizer(Coulter公司制)等测定仪与输出个数分布、体积分布的接口(日科机制)和PC9801个人计算机(NEC制)连接后使用,使用电解液。电解液可以使用由1级氯化钠调制的1%NaCl水溶液或例如ISOTON R-II(Coulter Scientific Japan制)。
具体测定方法为:在上述电解水溶液100~150ml中,加入作为分散剂的表面活性剂(优选烷基苯磺酸盐)0.1~5ml,再加入测定试样2~20mg,用超声波分散器分散处理约1~3分钟,用上述测定仪进行测定。例如使用100μm的孔径,利用上述Coulter Counter TA-II型测定2μm或2μm以上的调色剂的体积、个数,算出体积分布和个数分布。由此求出重均粒径(D4)和个数平均粒径(D1)。
本发明中使用的浅色青调色剂、深色青调色剂、浅色品红调色剂和深色品红调色剂,除上述着色剂之外,可以由粘合树脂、脱模剂、及带电控制剂等公知的调色剂材料构成。
本发明中,出于适当调节两种青调色剂的带电特性的目的而使用带电控制剂。需要说明的是两种青调色剂的带电特性也可通过控制其他调色剂材料的种类、图像形成时调色剂的摩擦带电等来进行调节。
本发明中使用的带电控制剂可以使用公知的物质,特别优选无色、调色剂的带电速度快、且可以稳定维持一定带电量的带电控制剂。由聚合法制备调色剂粒子的情况下,特别优选无聚合阻碍性、无水性可溶化物的带电控制剂。作为带电控制剂,可以使用负带电控制剂或正带电控制剂。
作为负带电控制剂,例如可以使用水杨酸金属化合物、萘甲酸金属化合物、二羧酸金属化合物、侧链上具有磺酸或羧酸的高分子化合物、硼化合物、尿素化合物、硅化合物、杯芳烃。作为正带电控制剂,例如可以使用季铵盐、侧链上具有该季铵盐的高分子型化合物、胍化合物、咪唑化合物。带电控制剂的使用量相对于粘合树脂100质量份优选为0.5~10质量份。
本发明中,上述浅色调色剂(青、品红)和上述深色调色剂(青、品红)分别含有带电控制剂,浅色调色剂中带电控制剂的含量(Ca)和深色调色剂中带电控制剂的含量(Cb)之比(Ca/Cb)优选为0.5~1.0,更优选为0.60~0.95。深色调色剂的带电速度相对于浅色调色剂的带电速度容易变慢。因此,通过增加深色调色剂中的带电控制剂,能够将两种调色剂的带电特性控制在相同程度,进一步得到抑制中浓度区域的粒状感的效果。
本发明中,上述深色调色剂(青、品红)在纸上的调色剂量为1mg/cm2的实心图像的光学浓度优选为1.5~2.5,上述浅色调色剂(青、品红)在纸上的调色剂量为1 mg/cm2的实心图像的光学浓度优选为0.82~1.35。上述光学浓度如果在上述范围内,则可以进一步抑制调色剂消耗量的增大,更高效率地得到高画质图像。利用所使用调色剂材料的种类、调色剂的制备方法、以及图像形成过程等来控制调色剂的着色力、显影性、及带电特性等从显影开始到定影为止的调色剂物性,由此调节上述光学浓度。
本发明中,从提高转印效率方面考虑,上述浅色调色剂(青、品红)和上述深色调色剂(青、品红)优选分别含有从由二氧化钛、氧化铝、二氧化硅及上述物质的复合氧化物组成的组中选择的无机微粉。另外,由BET法测定的浅色调色剂的比表面积值(Sa)与深色调色剂的比表面积值(Sb)之比(Sa/Sb)优选在0.5~1.0的范围内,更优选在0.6~0.95的范围内。另外,通过使Sa/Sb在上述范围内,可以兼顾两种浅色调色剂和两种深色调色剂的转印效率,由此可以进一步抑制图像中混有调色剂的中浓度区域的粒状感,得到更良好的图像。
通过控制调色剂粒子的比表面积和添加在调色剂粒子中的无机粉体的比表面积、添加量和添加混合强度,可以实现上述范围的调色剂比表面积。添加混合强度如果过大,则无机微粒被包埋在调色剂粒子中,转印效率的提高幅度低。
比表面积如下求出:根据BET法,使用比表面积测定装置(如Autosobe 1(汤浅Ionics公司制)),使氮气吸附在试样表面,采用BET多点法求出比表面积。60%的细孔半径由相对于脱离侧细孔半径的累积细孔面积比例曲线求出。在Autosolve 1中,按照Barrett,Joyner &Harenda(B.J.H)的B.J.H法计算细孔分布。
上述浅色调色剂和深色调色剂中使用的粘合树脂可以使用公知的粘合树脂。
作为调色剂中含有的树脂成分,优选四氢呋喃(THF)可溶成分的凝胶渗透色谱法(GPC)的分子量分布中在分子量600~50000的范围内具有峰值的树脂。粘合树脂优选含有低分子量成分和高分子量成分,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的分子量分布中,低分子量的峰值在3000~15000的范围内,优选通过施加热和机械冲击力来控制由粉碎法生成的调色剂的形状。如果低分子量的峰值超过15000,则转印效率的提高容易变得不充分,如果低于3000,则调色剂粒子表面处理时容易发生熔融粘结。
本发明中,为了在形成从低浓度部至高浓度区域无粒状感、灰度等级性优良的图像的同时得到更高精细的图像,在上述THF可溶成分的GPC分子量分布中,上述浅色调色剂(青、品红)及上述深色调色剂(青、品红)优选在分子量4000~80000的范围内具有分子量分布的峰值,上述浅色调色剂(青、品红)的分子量分布的峰值(Ma)及上述深色调色剂(青、品红)的分子量分布的峰值(Mb)之比(Ma/Mb)优选在0.85~0.98的范围内。
上述分子量采用GPC进行测定。作为具体的GPC测定方法,例如可以举出以下方法,即,使用索氏萃取器,预先用四氢呋喃(THF)萃取调色剂20小时,以得到的萃取液为样品,利用由昭和电工制的A-801、802、803、804、805、806、807连结而成的柱结构,使用标准聚苯乙烯树脂的检量线,测定分子量分布。
本发明中,粘合树脂优选质量平均分子量(Mw)和数均分子量(Mn)之比(Mw/Mn)为2~100的树脂。
本发明中,从定影性、保存性方面考虑,两种浅色调色剂和两种深色调色剂的玻璃化温度(Tg)优选为50℃~75℃(更优选为52℃~70℃)。
本发明中,为了在形成从低浓度部至高浓度区域无粒状感、灰度等级性优良的图像的同时得到更高精细的图像,上述浅色调色剂(青、品红)的分子量分布的峰值(Ta)及上述深色调色剂(青、品红)的分子量分布的峰值(Tb)之比(Ta/Tb)优选在0.85~0.98的范围内。
测定调色剂的玻璃化温度时,例如可以使用Perkin-Elmer公司制的DSC-7等高精度内热式输入补偿型差示扫描量热计。测定方法基于ASTM D3418-82进行。本发明中,使试样升温一次取得前经历后骤冷,再次以10℃/min的升温速度、在0℃~200℃的温度范围内升温,使用此时测定的DSC曲线。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粘合树脂,例如可以举出聚苯乙烯;聚对氯苯乙烯、聚乙烯基甲苯等苯乙烯取代物的均聚物;苯乙烯-对氯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乙烯基甲苯共聚物、苯乙烯-乙烯基萘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苯乙烯-α-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苯乙烯-乙烯基甲基醚共聚物、苯乙烯-乙烯基乙基醚共聚物、苯乙烯-乙烯基甲基酮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苯乙烯-异戊二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腈-茚共聚物等苯乙烯类共聚物;聚氯乙烯、酚醛树脂、天然改性酚醛树脂、天然树脂改性马来酸树脂、丙烯酸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聚乙酸乙烯基酯、有机硅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聚酰胺树脂、呋喃树脂、环氧树脂、二甲苯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萜树脂、香豆酮-茚树脂、石油类树脂。交联的苯乙烯类树脂也是优选的粘合树脂。
作为与苯乙烯类共聚物中的苯乙烯单体共聚的共聚单体,可以举出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十二烷基酯、丙烯酸辛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辛酯、丙烯腈、甲基丙烯腈、丙烯酰胺等含有双键的单羧酸或其取代物;马来酸、马来酸丁酯、马来酸甲酯、马来酸二甲酯等含有双键的二羧酸及其取代物;氯乙烯、乙酸乙烯酯、苯甲酸乙烯酯等乙烯基酯类;乙烯、丙烯、丁烯等乙烯类烯烃;乙烯基甲基酮、乙烯基己基酮等乙烯基酮类;乙烯基甲基醚、乙烯基乙基醚、乙烯基异丁基醚等乙烯基醚类等乙烯基单体。上述物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
上述粘合树脂也可以为用交联剂交联而成的物质。作为交联剂,可以使用含有2个或2个以上可聚合双键的化合物。作为交联剂,例如可以举出二乙烯基苯、二乙烯基萘等芳香族二乙烯基化合物;二丙烯酸乙二醇酯、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二甲基丙烯酸1,3-丁二醇酯等含有2个双键的羧酸酯;二乙烯基苯胺、二乙烯基醚、二乙烯基硫醚、二乙烯基砜等二乙烯基化合物;含有3个或3个以上乙烯基的化合物。上述物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
本发明中,从提高定影时与定影部件的脱模性、提高定影性方面考虑,优选使调色剂粒子中含有蜡类(脱模剂)。上述蜡类例如可以举出石蜡及其衍生物、微晶蜡及其衍生物、费-托法合成蜡及其衍生物、聚烯烃蜡及其衍生物、巴西棕榈蜡及其衍生物。衍生物可以举出氧化物、或与乙烯基类单体形成的嵌段共聚物、接枝改性物。
作为其他蜡类,例如可以举出长链醇、长链脂肪酸、酰胺、酯蜡、酮、硬化蓖麻油及其衍生物、植物蜡、动物蜡、矿物蜡、矿脂等。
浅色青调色剂、深色青调色剂、浅色品红调色剂和深色品红调色剂可以利用公知的方法制备。作为上述制备方法,例如可以举出以下方法:将粘合树脂、蜡、作为着色剂的颜料或染料、根据需要添加的带电控制剂等添加剂用亨舍尔混合机、球磨机等混合机充分混合,用加热辊、捏合机、挤出机等热混炼机将该混合物熔融混炼,在随后加入颜料等材料的情况下,根据需要在该熔融混炼物中添加颜料等材料,冷却混炼物,固化后,经粉碎、分级得到调色剂粒子。从提高生成效率方面考虑,分级步骤优选使用多分割分级机。
作为制备深浅青调色剂和深浅品红调色剂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特公昭56-13945号公报等中公开的使用盘或多流体喷嘴将熔融混合物在空气中雾化得到球状调色剂的方法,或特公昭36-10231号公报、特开昭59-53856号公报、特开昭59-61842号公报中公开的采用悬浮聚合法直接生成调色剂的方法,或使用在单体中可溶但得到的聚合物不溶的水性有机溶剂直接生成调色剂的分散聚合法,或以在水溶性极性聚合引发剂的存在下直接聚合生成调色剂的无碱聚合法为代表的乳液聚合法等。
作为深浅青调色剂和深浅品红调色剂的制备方法,特别优选悬浮聚合法。使得到的聚合粒子进一步吸附单体后、使用聚合引发剂引发聚合的种聚合方法也是优选的制备方法。
而且,还可以在调色剂粒子中添加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苯乙烯-马来酸共聚物、饱和聚酯树脂等极性树脂。
上述悬浮聚合法如下进行:例如在聚合性单体中加入由低软化物质组成的脱模剂、着色剂、带电控制剂、聚合引发剂之外的其他添加剂,利用均化器、超声波分散机等分散机使其均匀溶解或分散,生成聚合性单体组合物,利用常用的搅拌机、均相混合机或均化器将上述聚合性单体组合物分散在含有分散稳定剂的水相中,在上述水相中形成聚合性单体组合物的液滴粒子,进行聚合,根据需要进行过滤、洗涤、干燥、分级等。
上述悬浮聚合法中,优选通过调节搅拌速度和时间进行造粒,以使聚合性单体组合物的液滴具有所希望的调色剂粒子的粒径。然后,利用分散稳定剂的作用,可以进行维持粒子状态且防止粒子沉降程度的搅拌。聚合温度为40℃或40℃以上,一般为50~90℃。
上述深浅青调色剂和深浅品红调色剂可以是单组分显影剂,也可以是双组分显影剂。单组分显影剂由上述生成的调色剂粒子和无机微粉等外添加剂混合而成。双组分显影剂由上述生成的调色剂粒子和无机微粉等外添加剂及载体混合而成。
上述无机微粉中可以使用公知的物质。从提高带电稳定性、显影性、流动性、保存性等方面考虑,本发明中使用的无机微粉优选从二氧化硅微粉、氧化铝微粉、二氧化钛微粉及上述物质的复合氧化物的微粉中选择的物质。特别优选二氧化硅微粉。
上述二氧化硅可以使用由硅卤化物或醇盐的蒸汽相氧化生成的干法二氧化硅、以及由醇盐、水玻璃等制备的湿法二氧化硅。优选表面和二氧化硅微粉内部存在的硅烷醇基少、或Na2O、SO3 2-等制造残渣少的干法二氧化硅。干法二氧化硅是通过在制造步骤中同时使用氯化铝、氯化钛等金属卤化物和硅卤化物而得到的,也可以是二氧化硅与其他金属氧化物的复合微粉。
本发明中使用的无机微粉利用BET法测定的氮吸附比表面积为30m2/g或30m2/g以上,特别是在50~400m2/g的范围内能得到良好的结果。对于无机微粉的添加量而言,相对于调色剂粒子100质量份,无机微粉为0.1~8质量份,优选为0.5~5质量份,更优选为1.0~3.0质量份。
本发明中使用的无机微粉的一次粒径优选为30nm或30nm以下。
出于疏水化、带电性控制等目的,优选根据需要用有机硅清漆、各种改性有机硅清漆、硅油、各种改性硅油、硅烷偶合剂、含有官能团的硅烷偶合剂、其他有机硅化合物、有机钛化合物等处理剂对本发明中使用的无机微粉进行处理。处理剂可以并用两种或两种以上。
为维持调色剂的高带电量,实现低消耗量和高转印率,优选至少用硅油处理无机微粉。
上述无机微粉优选一边在水存在下水解特定的偶合剂一边进行处理得到的无机微粉。在水中进行均质的疏水化处理,使粒子间不发生凝集,在经处理而产生的粒子间带电排斥作用的作用下,无机微粒大致在一次粒子的状态下进行表面处理,在调色剂带电稳定化、流动性赋予方面极为有效。作为上述优选的无机微粉,例如可以举出一边在水存在下水解特定的偶合剂一边进行处理得到的个数平均粒径(D1)为0.01~0.2μm、疏水化度为20~98%、且400nm处的光透过率为40%或40%以上的二氧化硅、氧化钛或氧化铝。
水存在下边水解偶合剂边进行表面处理的方法中,不必使用氯硅烷类或硅氮烷类等因施加用于使无机微粒分散成一次粒子的机械力而气化的偶合剂,而且,可以并用因粒子间凝集而无法使用的高粘性偶合剂或硅油。
作为偶合剂,可以举出硅烷偶合剂或钛偶合剂。特别优选使用硅烷偶合剂,可以举出用下述通式表示的物质。
RmSiYn
(式中,R表示烷氧基,m表示1~3的整数,Y表示烷基、乙烯基、环氧丙氧基、甲基丙烯酰基等烃基,n为1~3的整数。)
作为上述硅烷偶合剂,例如可以举出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酰氧基硅烷、甲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三乙氧基硅烷、异丁基三甲氧基硅烷、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三甲基甲氧基硅烷、羟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苯基三甲氧基硅烷、正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正十八烷基三甲氧基硅烷。
更优选由下式表示的三烷氧基烷基硅烷偶合剂。
CaH2a+1-Si(OCbH2b+1)3
(式中a表示4~12的整数,b表示1~3的整数。)
上述式中,如果a小于4,则虽然容易进行处理,但疏水性有时会降低。如果a大于12,则虽然疏水性变得充分,但粒子间容易发生凝集。如果b大于3,则反应性有时降低。因此,a为4~12,优选为4~8,b为1~3,优选为1或2。
上述硅烷偶合剂的处理量相对于无机微粉100质量份为1~50质量份,优选为3~40质量份。疏水化度为20~98%,优选为30~90%,更优选为40~80%。如果疏水化度小于20%,则在高湿下长期放置容易导致带电量降低,如果疏水化度高于98%,则低湿下容易引起调色剂带电。
从提高调色剂粒子流动性方面考虑,疏水化的无机微粉粒径优选为0.01~0.2μm。如果粒径大于0.2μm,则调色剂的带电均匀性降低,其结果为容易发生调色剂飞散或灰雾。如果低于0.01μm,则无机微粉容易被包埋在调色剂粒子表面,调色剂容易发生劣化,耐久性容易降低。该调色剂的粒径是指利用电子显微镜(例如2万倍)观察调色剂的表面求出的个数平均粒径(D1)。
本发明中,为了提高转印性和清洁性,优选方案之一为除上述无机微粉之外,进一步添加一次粒径超过30nm(比表面积优选为不足50m2/g)、更优选为50nm或50nm以上(比表面积优选为不足30m2/g)的无机或有机的近似球状的微粒。作为上述近似球状的微粒,例如可以举出球状二氧化硅粒子、球状聚甲基倍半硅氧烷(polymethylsilsesquioxane)粒子、球状树脂粒子。
本发明中,可以在实质上不产生不良影响的范围内进一步使用其他添加剂。作为上述其他添加剂,例如可以举出氟树脂粉末、硬脂酸锌粉末、硬脂酸钙粒子、聚偏氟乙烯粉末等润滑剂粉末;氧化铈粉末、碳化硅粉末、钛酸锶粉末等研磨剂;氧化铝粉末等流动性赋予剂;防结块剂;炭黑粉末、氧化锌粉末、氧化锡粉末等导电性赋予剂;与调色剂粒子极性相反的有机微粒和无机微粒。
作为上述添加剂,从与调色剂粒子混合时的耐久性方面考虑,优选粒径为调色剂粒子重均粒径的1/10或1/10以下的添加剂。该添加剂的粒径是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调色剂粒子(例如2万倍)的表面求出的个数平均粒径(D1)。
该添加剂的使用量相对于调色剂粒子100质量份优选为0.01~10质量份,更优选为0.05~5质量份。添加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多种添加剂。更优选使用经疏水化处理的添加剂。
调色剂粒子表面的外添加剂被覆率优选为5~99%,更优选为10~99%。调色剂粒子表面的外添加剂被覆率如下计算:使用日立制作所制FE-SEM(S-800),任选100个调色剂粒子像(例如2万倍)作为样品,将图像信息经由接口导入Nireco公司制图像解析装置(Luzex3)进行解析,算出被覆率。
上述载体可以使用由磁性体组成的载体、用树脂被覆磁性体表面构成的载体、以及在树脂粒子中分散磁性体构成的载体等公知载体。上述磁性体可以使用以氧化铁为主成分的公知磁性体,上述树脂例如可以使用上述粘合树脂。
需要说明的是下述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中,在形成全色图像时使用的黄调色剂、黑调色剂、或组合使用深色和浅色青调色剂情况下的品红调色剂,除着色剂不同之外,可以使用上述粘合树脂或带电控制剂等。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组合使用深色及浅色青调色剂和深色及浅色品红调色剂。
作为黄着色剂,可以举出以缩合偶氮化合物、异吲哚酮化合物、蒽醌化合物、偶氮金属配位化合物、次甲基化合物、烯丙基酰胺化合物为代表的化合物。具体而言,优选使用C.I.颜料黄12、13、14、15、17、62、74、83、93、94、95、97、109、110、111、120、127、128、129、147、168、174、176、180、181、191。
作为品红着色剂,除可以使用深色和浅色品红调色剂中使用的物质之外,还可以使用C.I.颜料红2、3、5、6、7、23、81:1、166、169、184、185、206。
作为黑着色剂,可以举出炭黑、或用上述黄、品红、及上述青着色剂调色成黑色的着色剂。
上述着色剂可以单独或混合使用,也可以在固溶体的状态下使用。从色调角、彩度、亮度、耐气候性、OHP透明性、在调色剂粒子中的分散性方面考虑来选择着色剂。着色剂的添加量因着色剂的种类不同而不同,但相对于粘合树脂100质量份,优选使用1~20质量份。
作为黑着色剂,可以使用公知的磁性体。作为上述磁性体,例如可以举出含有铁、钴、镍、铜、镁、锰、铝、硅等元素的金属氧化物。其中,优选以四氧化三铁、γ-氧化铁等氧化铁为主成分的物质。从控制调色剂的带电性方面考虑,磁性体也可以含有硅元素或铝元素等金属元素。磁性体采用氮吸附法测定的BET比表面积为2~30m2/g,特别优选为3~28m2/g,莫氏硬度优选为5~7。
作为磁性体的形状,可以举出8面体、6面体、球状、针状、鳞片状等。从提高图像浓度方面考虑,优选8面体、6面体、球体等各向异性小的形状。磁性体的个数平均粒径(D1)优选为0.05~1.0μm,更优选为0.1~0.6μm,最优选为0.1~0.4μm。
磁性体的添加量相对于粘合树脂100质量份优选为30~200质量份,更优选为40~200质量份,最优选为50~150质量份。如果添加量不足30质量份,则在运送调色剂时使用磁力的显影器中,运送性降低,在显影剂承载体的显影剂层上产生不均,有成为图像不均的倾向,而且,有容易产生起因于磁性调色剂摩擦电荷升高的图像浓度降低的倾向。另一方面,如果超过200质量份,则有在定影性方面出现问题的倾向。
下面,说明本发明中使用的调色剂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中,通过使用调色剂粒子中的一部分或全部由聚合法形成的调色剂,可以提高发明效果。特别是对于调色剂粒子表面部分由聚合法形成的调色剂粒子而言,可以得到表面相当平滑的产物。
使用由聚合法形成了芯/壳结构的壳部分的调色剂粒子可以在不损害优良定影性的前提下提高耐结块性,与不具有芯部等作为本体的聚合调色剂相比,具有在聚合步骤后的后处理步骤中容易除去残留单体的优点。
作为芯部的主成分,优选低软化点物质(上述蜡类或脱模剂),更优选基于ASTM D3418-8测定的吸热峰的主体最大峰值为40~90℃的化合物。如果最大峰值不足40℃,则低软化点物质自身的凝集力减弱,结果导致耐高温偏移性降低。另一方面,如果最大峰值超过90℃,则定影温度增高。
测定低软化点物质的最大峰值温度时,例如使用Perkin-Elmer公司制的DSC-7。装置检测部的温度补正使用铟和锌的熔点,热量补正使用铟熔解热。将样品置于铝制盘中,设置空盘作为对照,在10℃/min的升温速度下进行测定。
作为低软化点物质,例如可以使用上述蜡,可以举出石蜡、聚烯烃蜡、费-托法合成蜡、酰胺蜡、高级脂肪酸、酯蜡及其衍生物或上述物质的接枝/嵌段化合物。
在调色剂粒子中,优选每100质量份粘合树脂添加5~30质量份低软化点物质。如果添加量不足5质量份,则有上述除去残留单体的负担,另外,超过30质量份时,在利用聚合法制造时调色剂粒子间容易发生凝集,容易生成粒度分布广的产物。
芯/壳结构中,作为构成壳部的外壳树脂,可以举出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聚酯树脂、环氧树脂、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在由聚合法直接得到调色剂的方法中,优选使用苯乙烯;邻(间、对)甲基苯乙烯、间(对)乙基苯乙烯等苯乙烯类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硬脂基酯、(甲基)丙烯酸二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等(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丁二烯、异戊二烯、环己烯、(甲基)丙烯腈、丙烯酰胺等烯类单体。
上述物质可以单独使用,或与出版物“聚合物手册”第2版III-P139~192(John Wiley & Sons公司制)中记载的理论玻璃化温度(Tg)为40~75℃的单体适当混合后用于聚合。理论玻璃化温度不足40℃时,在调色剂的保存稳定性或显影剂的耐久稳定性方面出现问题;另一方面,在超过75℃的情况下,引起定影点的升高,特别是在全色图像形成用调色剂的情况下,有时各色调色剂的混色性降低,颜色再现性降低。而且,OHP图像的透明性有时也显著降低。
外壳树脂的分子量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进行测定。作为具体的GPC测定方法,可以举出以下方法:预先将调色剂用索氏萃取器以甲苯为溶剂萃取20小时后,用旋转蒸发器蒸馏除去甲苯,再加入溶解低软化点物质但不能溶解外壳树脂的有机溶剂如氯仿等,充分洗涤后,将可溶于THF(四氢呋喃)的溶液用孔径为0.3μm的耐溶剂性膜过滤器过滤,得到的样品例如用Waters公司制150C进行测定。该测定中的柱构成可以举出将昭和电工制的A-801、802、803、804、805、806、807连接而成的构成,使用标准聚苯乙烯树脂的检量线,得到分子量分布。本发明中外壳树脂的数均分子量(Mn)优选为5000~1000000,重均分子量(Mw)和数均分子量(Mn)之比(Mw/Mn)优选为2~100。
制备具有芯/壳结构的调色剂粒子时,为了使低软化点物质良好地内含在外壳树脂中,除了外壳树脂之外,特别优选进一步添加极性树脂。极性树脂优选使用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的共聚物、马来酸共聚物、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该极性树脂特别优选分子中不含有能与外壳树脂或单体反应的不饱和基团的物质。在含有具有不饱和基团的极性树脂的情况下,极性树脂与形成外壳树脂层的单体发生交联反应,特别是作为全色图像形成用调色剂使用时,具有极高的分子量,不利于四色调色剂的混色,因此并不优选。
本发明中使用的调色剂可以在调色剂粒子表面进一步设置最外壳树脂层,也可以将上述极性树脂作为最外壳树脂层使用。
为了进一步提高耐结块性,优选将上述最外壳树脂层的玻璃化温度设定在上述外壳树脂层的玻璃化温度或玻璃化温度以上,而且优选在不损害定影性的范围内进行交联。最外壳树脂层中优选含有用于提高带电性的极性树脂或带电控制剂。
设置上述最外壳层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以下方法:(1)在聚合反应后半程或结束后,根据需要,在反应体系中添加溶解、分散了极性树脂、带电控制剂、交联剂等的单体,使其吸附在聚合粒子上,添加聚合引发剂,进行聚合的方法;(2)在反应体系中添加由根据需要含有极性树脂、带电控制剂、交联剂等的单体组成的乳液聚合粒子或无碱聚合粒子,使其在聚合粒子表面凝集,根据需要施加热量等使其粘结的方法;(3)采用干法将由根据需要含有极性树脂、带电控制剂、交联剂等的单体组成的乳液聚合粒子或无碱聚合粒子机械性粘结在调色剂粒子表面的方法等。
本发明中,特别优选在比较容易得到粒度分布窄、粒径为4~8μm的微粒调色剂的常压下、或加压下进行的悬浮聚合法。作为内含低软化点物质的具体方法,例如可以举出以下方法:将水性介质中的材料的极性设定为低软化点物质小于主要单体,再添加少量极性大的树脂或单体进行聚合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可以得到由外壳树脂被覆了低软化点物质的所谓芯/壳结构的调色剂。
上述制造方法中调色剂的粒度分布控制或粒径可以通过改变具有水难溶性无机盐或保护胶体作用的分散剂的种类或添加量的方法、或利用机械装置条件(如旋转线速度、通过次数、搅拌叶片形状的搅拌条件或容器形状)或在水溶液中的固形成分浓度等来控制。
作为测定调色剂粒子断层面的具体方法,例如可以举出以下方法:在常温固化性环氧树脂中充分分散调色剂粒子后,在温度为40℃的气氛中固化2天,用四氧化三钌、根据需要并用四氧化三锇将得到的固化物染色后,用装有金刚石齿轮的切片机切成薄片状样品,用透过电子显微镜(TEM)测定调色剂的断层形态。上述断层面的测定中,为了利用低软化点物质和构成外壳的树脂间的若干结晶化度差异来赋予材料间的对比度,优选使用四氧化三钌染色法。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是通过重叠浅色青调色剂像和深色青调色剂像形成调色剂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同时使用上述浅色品红调色剂和深色品红调色剂。
利用上述图像形成方法,可以在低浓度区域至高浓度区域降低粒状感和粗糙度,至少可以形成更高品质的青色图像或品红图像,从而可以形成高品质的全色图像。
i)形成静电荷像的步骤包括:形成以青调色剂显影的青色用静电荷像的步骤;形成以品红调色剂显影的品红用静电荷像的步骤;形成以黄调色剂显影的黄色用静电荷像的步骤;形成以黑调色剂显影的黑色用静电荷像的步骤;ii)形成调色剂像的步骤包括:用青调色剂显影青色用静电荷像形成青调色剂像的步骤;用品红调色剂显影品红用静电荷像形成品红调色剂像的步骤;用黄调色剂显影黄色用静电荷像形成黄调色剂像的步骤;用黑调色剂显影黑色用静电荷像形成黑调色剂像的步骤;iii)转印步骤包括:将青调色剂像、品红调色剂像、黄调色剂像和黑调色剂像转印在转印材料上,在转印材料上形成全色调色剂像的步骤;在该图像形成方法中,作为使用青调色剂和/或品红调色剂的步骤,在分为使用深色调色剂的步骤和使用浅色调色剂的步骤的情况下,可以减少起因于青色图像或品红图像的粒状感或粗糙度,能够得到高品质的全色图像。
上述形成静电荷像的步骤是另外形成对应于本图像形成方法中使用的调色剂的静电荷像的步骤。可以采用公知的方法形成对应于全色图像形成中的各调色剂的静电荷像。
上述形成静电荷像的步骤包括:形成以浅色青调色剂或深色青调色剂显影的第一静电荷像的步骤;形成以另一种青调色剂显影的第二静电荷像的步骤。另外,也可以包括:形成以浅色品红调色剂或深色品红调色剂显影的第一静电荷像的步骤;和形成以另一种品红调色剂显影的第二静电荷像的步骤。
与其他颜色的图像同样地将被输入的青色图像的图像浓度、亮度等输入信号对应于图像形成中的灰度等级性等进行适当的演算或补正,转换成输出信号,基于该输出信号形成输出图像中的青色图像。本发明中,对应于输入信号的强度预先设定浅色青调色剂的输出信号强度和深色青调色剂的输出信号强度,基于该设定,决定各青调色剂输出信号中的强度,形成第一静电荷像和第二静电荷像。另外,使用浅色品红调色剂和深色品红调色剂的情况也是同样。
对于上述输出信号强度的设定而言,由于包括人的视觉特性等难以单纯地数值化的要素,因此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可以如图15所示,设定为在输入信号强度小的区域内,浅色青调色剂的输出信号强度增大,随着输入信号强度的增大,深色青调色剂的输出信号强度也增大。
上述形成调色剂像的步骤是利用对应的调色剂显影形成于静电荷像承载体上的静电荷像、形成调色剂像的步骤。形成调色剂像的步骤可以对应于使用的调色剂种类等采用公知的方法进行,利用适当选择的显影装置形成调色剂像。
上述转印步骤是将形成于静电荷像承载体上的各调色剂像从静电荷像承载体转印到转印材料上,在转印材料上形成全部调色剂像处于重叠状态的调色剂像的步骤。将调色剂像转印至转印材料上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采用公知方法进行。将调色剂像转印至转印材料上可以采用将其从静电荷像承载体直接转印到转印材料上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将其从静电荷像承载体经由中间转印体转印到转印材料上的方法。从静电荷像承载体经由中间转印体转印到转印材料上的方法中,重叠转印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像和之后从静电荷像承载体转印的调色剂像。
使用公知的加热加压定影装置将上述转印材料上的调色剂像定影在转印材料上。定影步骤优选加热加压步骤。
本发明中,除了上述步骤之外,图像形成方法也可以包括从静电荷像承载体上除去残留在转印后的静电荷像承载体上的调色剂的清洁步骤等各种步骤。另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还可以是在一个静电荷像承载体上分别形成对应于各调色剂的静电荷像,重复进行从形成每个调色剂的静电荷像开始至转印为止的图像形成方法,或是使用对应于各调色剂的多个静电荷像承载体,分别进行从在每个静电荷像承载体上形成每个静电荷像开始至转印为止的图像形成方法。另外,本发明中,对于各调色剂间进行静电荷像的形成、调色剂像的形成、以及在转印材料上的转印的顺序没有特别限定。
对于本发明中使用的静电荷像承载体而言,静电荷像承载体表面对水的接触角为85度或85度以上(优选为90度或90度以上)。如果对水的接触角为85度或85度以上,则能够提高调色剂像的转印率,也难以发生调色剂的成膜。静电荷像承载体表面对水的接触角例如可以使用滴下式接触角计(协和界面科学(株)制)进行测定。
下面说明本发明中使用的静电荷像承载体的优选方案例。本发明中使用的静电荷像承载体,如公知所述,由导电性基体和在导电性基体上形成的感光层、根据需要设置的上述保护层(表面层)构成。感光层也可以由电荷发生层或电荷传递层等分别具有特有功能的层叠层而成。
作为形成导电性基体的材料,例如可以举出铝、不锈钢等金属;具有铝合金、氧化铟-氧化锡合金等合金被膜层的塑料;含浸了导电性粒子的纸、塑料;含有导电性聚合物的塑料。基体可以使用圆筒状圆柱体和薄膜。
出于提高与感光层的粘合性、改良涂布性、保护基体、被覆基体上的缺陷、改良从基体的电荷注入性、保护感光层的电破坏的目的,也可以在上述导电性基体上设置底涂层。
底涂层由聚乙烯醇、聚-N-乙烯基咪唑、聚氧乙烯、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硝基纤维素、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聚乙烯醇缩丁醛、酚醛树脂、酪蛋白、聚酰胺、共聚尼龙、骨胶、明胶、聚氨酯、氧化铝等材料形成。其膜厚通常为0.1~10μm,优选为0.1~3μm。
电荷发生层是将由下述物质组成的电荷发生物质分散在适当的粘合剂中、经涂布或蒸镀而形成的,所述物质为偶氮类颜料、酞菁类颜料、靛青类颜料、苝类颜料、多环醌类颜料、角鲨鎓色素、吡喃鎓盐类、硫代吡喃鎓盐类、三苯基甲烷类色素等有机材料;硒、非晶硅等无机物质。
粘合剂可以从广泛的粘合性树脂中选择。例如可以举出聚碳酸酯树脂、聚酯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聚苯乙烯树脂、丙烯酸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酚醛树脂、有机硅树脂、环氧树脂、乙酸乙烯酯树脂。电荷发生层中所含粘合剂的量为80质量%或80质量%以下,优选为0~40质量%。电荷发生层的膜厚为5μm或5μm以下,特别优选为0.05~2μm。
电荷传递层具有在电场存在下从电荷发生层接受电荷载体并将其传递的功能。电荷传递层是将电荷传递物质和根据需要添加的粘合剂一同溶解在溶剂中经涂布而形成的。其膜厚通常为5~40μm。
作为电荷传递物质,例如可以举出在主链或侧链上具有联苯、蒽、芘、菲等结构的多环芳香族化合物;吲哚、咔唑、噁二唑、吡唑啉等含氮环式化合物;腙化合物;苯乙烯基化合物;硒、硒-碲、非晶硅、硫化镉等无机化合物。
作为分散上述电荷传递物质的粘合树脂,可以举出聚碳酸酯树脂、聚酯树脂、聚甲基丙烯酸酯、聚苯乙烯树脂、丙烯酸树脂、聚酰胺树脂等树脂;聚-N-乙烯基咔唑、聚乙烯基蒽等有机光导电性聚合物。
也可以进一步设置保护层作为表面层。作为保护层的树脂,可以举出聚酯、聚碳酸酯、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或将上述树脂用固化剂固化得到的物质。上述物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2种或2种以上组合使用。
也可以在保护层的树脂中分散导电性微粒。导电性微粒的具体例可以举出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的微粒。优选氧化锌、氧化钛、氧化锡、氧化锑、氧化铟、氧化铋、氧化锡被膜氧化钛、锡被膜氧化铟、锑被膜氧化锡、氧化锆等材料的微粒。上述物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2种或2种以上混合使用。
一般而言,在保护层中分散导电性微粒的情况下,为防止导电性微粒引起入射光的散射,优选粒径小于入射光波长的导电性微粒。分散在保护层中的导电性微粒的粒径优选为0.5μm或0.5μm以下。在保护层中的含量相对于保护层总质量优选为2~90质量%,更优选为5~80质量%。保护层的膜厚优选为0.1~10μm,更优选为1~7μm。
表面层的涂布可以采用喷涂法、电子束涂布法、浸涂法等涂布树脂分散液。
本发明中,使用单组分显影方法的情况下,为了得到高画质,优选在下述显影步骤中进行显影:在调色剂承载体上以小于调色剂承载体-静电荷像承载体的最近距离(S-D间)的层厚涂布调色剂,施加交流电场,进行显影。
本发明中使用的调色剂承载体的表面粗糙度以JIS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计,优选在0.2~3.5μm的范围内。如果Ra不足0.2μm,则调色剂承载体上的带电量容易增加,显影性容易降低。如果Ra超过3.5μm,则在调色剂承载体上的调色剂涂层上容易出现不均。上述表面粗糙度更优选为0.5~3.0μm。
由于本发明中使用的调色剂具有高带电能力,因此优选在显影时控制调色剂的总带电量。调色剂承载体表面优选被覆分散了导电性微粒或润滑剂的树脂层。
作为被覆调色剂承载体表面的树脂层中含有的导电性微粒,可以举出炭黑、石墨、导电性氧化锌等导电性金属氧化物和金属复合氧化物。上述物质可以单独使用或并用2种或2种以上。作为分散该导电性微粒的树脂,可以使用酚醛类树脂、环氧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碳酸酯类树脂、聚烯烃类树脂、有机硅类树脂、含氟树脂、苯乙烯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等树脂。特别优选热固性或光固性树脂。
从使调色剂均匀带电方面考虑,优选设置控制调色剂承载体上的调色剂量的部件,即,利用经由调色剂接触调色剂承载体的弹性部件来控制调色剂量。本发明中,为了不产生臭氧而使带电部件和转印部件接触静电荷像承载体,从保护环境方面考虑更为优选。
下面参照图10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图10中,A为打印部,B为搭载在该打印部A上的图像读取部(图像扫描)。
在图像读取部B中,20为固定的原稿台玻璃,将原稿G需复印面朝下载置在该原稿台玻璃20的上表面,在其上被覆图中未示出的原稿板。21为配置了原稿照射用灯21a、短焦透镜组21b、CCD传感器21c等的图像读取单元。
通过按压图中未示出的复印按钮,驱动该图像读取单元21在原稿台玻璃20的下方从该原稿台玻璃20左侧的起始位置开始沿玻璃下表面向右侧移动,到达规定的往返终点后,驱动该图像读取单元21返回最初的起始位置。
在图像读取单元21的往返驱动过程中,原稿照射用灯21a从左侧开始向右侧依次照射扫描载置在原稿台玻璃20上的原稿G向下的图像面,其照射扫描光的原稿面反射光经短焦透镜组21b成像并入射至CCD传感器21c中。
CCD传感器21c由图中未示出的受光部、转送部、输出部构成,在受光部,光信号被转换为电荷信号,在转送部将电荷信号与时钟脉冲同步地依次转送至输出部,在输出部将电荷信号转换成电压信号,经放大、低阻抗化后输出。经公知的图像处理将由此得到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输出至打印部A。即,利用图像读取部B,将原稿G的图像信息光电读取为时间序列的电子数字像素信号(图像信号)。
图12是图像处理的框图。在该图中,由CCD传感器21c输出的图像信号被输入至模拟信号处理部51,调节增益或偏移后,在A/D转换部52将各色成分转换成例如8比特(0~255级:256灰度等级)的RGB数字信号,在图像斑点调整部53,使用读取各色的基准白色板(图中未示出)得到的信号,进行对应于各CCD传感器单元使增益优化的公知的图像斑点调整,以便为消除排成一列的CCD传感器组中各传感器的灵敏度不均。
线延迟部54用于补正由图像斑点调整部53输出的图像信号中含有的空间偏差。该空间偏差是CCD传感器21c的各线传感器在副扫描方向上彼此间隔规定距离地配置而产生的。具体而言,空间偏差的补正以B(蓝)色成分信号为基准,在副扫描方向上使R(红色)和G(绿色)的各色成分信号发生线延迟,从而使3种色成分信号的相位同步。
输入色修正部55利用下述式所示的矩阵演算将从线延迟部54输出的图像信号的色空间转换成NTSC的标准色空间。换言之,从CCD传感器21c输出的各色成分信号的色空间由各色成分的滤色器的分光特性确定,输入色修正部55将其转换成NTSC标准色空间。
R 0 G 0 B 0 = a 11 a 12 a 13 a 21 a 22 a 23 a 31 a 32 a 33 R i G i B i
(其中,R0、G0及B0表示输出图像信号,Ri、Gi及Bi表示输入图像信号。)
LOG转换部56例如以由ROM等组成的查色表(LUT)构成,将从输入色修正部55输出的RGB辉度信号转换成CMY浓度信号。在黑文字判定部(图中未示出)产生从输入色修正部55输出的控制信号UCR、FILTER、SEN等的期间(线延迟)内,线延迟记录器57延迟从LOG转换部56输出的图像信号。
色修正·UCR部58从由线延迟记录器57输出的图像信号中提取出黑色成分信号K,并且,对YMCK信号进行补正打印部记录色材颜色浑浊的矩阵演算,在读取部的每个读取操作中,按照M、C、Y、K的顺序输出例如8比特的颜色成分图像信号。需要说明的是矩阵演算中使用的矩阵系数由CPU(图中未示出)设定。
然后,基于得到的数据、例如8比特的颜色成分图像信号数据,参照图15进行决定深色点和浅色点记录率Rn、Rt的处理。例如,输入的灰度等级数据如果为100/255,则浅色点的记录率Rt为250/255,深色点的记录率Rn为40/255。需要说明的是记录率以将100%设为255的绝对值来表示。
为使图像信号适合打印部的理想灰度等级特性,γ补正部59对色修正·UCR部58输出的图像信号进行浓度补正。输出滤色器(空间滤色器处理部)60根据从CPU发出的控制信号,对由γ补正部59输出的图像信号进行边缘锐化或平滑处理。
LUT61用于使原图像的浓度与输出图像的浓度一致,例如由RAM等构成,其转换表由CPU设定。脉冲宽度调制器(PWM)62输出对应于输入的图像信号水平的脉冲宽度的脉冲信号,其脉冲信号被输入到驱动半导体激光(激光光源)的激光驱动器41中。
需要说明的是该图像形成装置中装载了图案生成器(图中未示出),用于记录灰度等级图案,以便能够将信号直接输入脉冲宽度调制器62。
图13是表示曝光装置3的构成简图。曝光装置3基于由图像读取单元21输入的图像信号对静电荷像承载体1的表面进行激光扫描曝光L,形成静电荷像。由该曝光装置3对静电荷像承载体1的表面进行激光扫描曝光L时,首先基于由图像读取单元21输入的图像信号,利用发光信号发生器24使固体激光元件25以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开关(ON/OFF)。然后,由固体激光元件25放射的作为光信号的激光被平行光管透镜组26转换成大致平行的光束,然后利用朝箭头c方向高速旋转的旋转多面镜22沿箭头d方向(长度方向)扫描静电荷像承载体1,利用fθ透镜组23、反射镜(参照图10)在静电荷像承载体1的表面成像为激光点。利用上述激光扫描,在静电荷像承载体1的表面上形成扫描部分的曝光分布,而且,只要在每次扫描时对静电荷像承载体1的表面垂直地只卷动一定量,就可以在静电荷像承载体1的表面上得到对应于图像信号的曝光分布。
即,用高速旋转的旋转多面镜22、以对应图像信号ON/OFF发光的固体激光元件25发射的光扫描静电荷像承载体1的均匀带电面(例如带电为-700V),由此在静电荷像承载体1的表面上依次形成对应于扫描曝光图案的各色静电荷像。
如图14所示,显影装置4含有显影器411a、411b、412、413、414、415。在上述显影器中分别导入含有浅色青调色剂的显影剂、含有深色青调色剂的显影剂、含有浅色品红调色剂的显影剂、含有深色品红调色剂的显影剂、含有黄调色剂的显影剂、以及含有黑调色剂的显影剂。导入的各显影剂利用磁刷显影方式将形成在静电荷像承载体1上的静电荷像显影,在静电荷像承载体1上形成各色调色剂像。本发明中,可以并用深色、浅色青调色剂和深色、浅色品红调色剂,另外也可以仅使用1种颜色的品红调色剂或1种颜色的青调色剂。使用5种显影剂的情况下,可以导入从上述6种显影器中选择的任一显影器。另外,可以在剩余的一个显影器中导入含有具有其他色调的浅色调色剂、绿色或橙色、白色等特殊色调色剂、不含着色剂的无色调色剂等的显影剂。另外,导入显影器中的颜色顺序没有特别规定。作为上述显影器,优选例之一为图11示出的双组分显影器。
图11中,双组分显影器具有朝箭头e方向旋转驱动的显影套筒30,显影套筒30中固定配置有磁辊31。显影容器32上设置有用于将显影剂T在显影套筒30表面涂布成薄层的限制刮板33。
另外,显影容器32内部由隔板36分成显影室(第一室)R1和搅拌室(第二室)R2,在搅拌室R2上方配置有调色剂料斗34。显影室R1和搅拌室R2中分别设置有运送螺杆37、38。需要说明的是调色剂料斗34上设有补给口35,在补给调色剂时,调色剂t经由该补给口35落入搅拌室R2内,进行补给。
另一方面,显影室R1和搅拌室R2中收容有混合了上述调色剂粒子和磁性载体粒子的显影剂T。
另外,显影室R1内的显影剂T在运送螺杆37的旋转驱动作用下被向显影套筒30的长度方向运送。搅拌室R2内的显影剂T在运送螺杆38的旋转驱动作用下被向显影套筒30的长度方向运送。运送螺杆38的显影剂运送方向与运送螺杆37的运送方向相反。
隔板36分别在与纸面垂直方向的近处侧和远处侧设置开口部(图中未示出),由运送螺杆37运送的显影剂T被从该开口部之一传递到运送螺杆38,由运送螺杆38运送的显影剂T被从上述开口部中的另一个传递到运送螺杆37。调色剂通过与磁性粒子的摩擦而带电成用于显影潜像的极性。
在设置于显影容器32与静电荷像承载体1接近的部位的开口部设置由铝或非磁性不锈钢铜等非磁性材料形成的显影套筒30,使其朝箭头e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将调色剂和载体混合成的显影剂T承载并运送至显影部C。显影套筒30上承载的显影剂T的磁刷接触在显影部C朝箭头c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静电荷像承载体1,在该显影部C显影该静电荷像。
在显影套筒30上由电源(图中未示出)施加直流电压重叠交流电压而成的振动偏压电压。潜像的暗部电位(非曝光部电位)和亮部电位(曝光部电位)处于上述振动偏压电位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由此,在显影部C形成方向交替变换的交变电场。该交变电场中,调色剂和载体激烈振动,调色剂摆脱对显影套筒30和载体的静电约束,对应于潜像,附着在静电荷像承载体1表面的亮部。
上述振动偏压电压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峰间电压)优选为1~5kV(例如2kV的矩形波),另外频率优选为1~10kHz(例如2kHz)。振动偏压电压的波形不限于矩形波,也可以使用正弦波、三角波等。
上述直流电压成分是静电荷像的暗部电位和亮部电位之间的值,是绝对值与最小亮部电位相比更接近暗部电位的值,从防止调色剂附着在暗部电位区域导致灰雾方面考虑,是优选的。作为静电荷像的电位和显影偏压的具体数值,例如可以举出暗部电位为-700V、亮部电位为-200V、显影偏压的直流成分为-500V。另外,显影套筒30和静电荷像承载体1的最小间隙(该最小间隙位置在显影部C内)优选为0.2~1mm(例如0.5mm)。
另外,由限制刮板33限制的运送至显影部C的显影剂T的量优选为能够满足以下要求的量,即,在移除静电荷像承载体1的状态下,由磁辊31的显影磁极S1在显影部C产生的磁场形成的显影剂T的磁刷在显影套筒30表面上的高度为显影套筒30与静电荷像承载体1间最小间隙值的1.2~3倍(例如上述列举的最小间隙值700μm)。
磁辊31的显影磁极S1配置于与显影部C对向的位置,显影磁极S1利用形成于显影部C的显影磁场形成显影剂T的磁刷,该磁刷接触静电荷像承载体1,显影点分布静电荷像。此时,附着于磁性载体的磁穗(磁刷)上的调色剂、未附着在磁穗上而是附着在套筒表面的调色剂都转移至静电荷像的曝光部,显影静电荷像。
由显影磁极S1产生的显影磁场在显影套筒30表面上的强度(与显影套筒30表面垂直方向的磁通量密度)的峰值优选为5×10-2(T)~2×10-1(T)。另外,磁辊31除具有上述显影磁极S1之外,还具有N1、N2、N3、S2极。
下面说明使用显影装置32、按照双组分磁刷法显影静电荷像承载体1表面的静电荷像的显影步骤和显影剂T的循环系统。
由显影套筒30的旋转而被N2极吸起的显影剂T被从S2极运送至N1极,途中由限制刮板33限制显影套筒上的显影剂层厚,形成显影剂薄层。然后,在显影磁极S1的磁场中形成穗状的显影剂T将静电荷像承载体1上的静电荷像显影。之后,利用N3极、N2极间的排斥磁场,使显影套筒30上的显影剂T落入显影室R1内。落入显影室R1内的显影剂T由运送螺杆37搅拌运送。
下面,参照图10说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操作。
静电荷像承载体1以中心轴为中心、按规定的圆周速度(处理速度)朝箭头a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在旋转过程中利用一次带电器2进行本实施方案中的负极性均匀带电处理。
然后,由曝光装置(激光扫描装置)3对静电荷像承载体1的均匀带电面输出由对应于从图像读取部B输出至打印部A侧的图像信号进行了调制的激光产生的扫描曝光L,在静电荷像承载体1上依次形成对应于由图像读取部B光电读取得到的原稿G的图像信息的各色静电荷像。由显影装置4、利用上述双组分磁刷法将形成于静电荷像承载体1上的静电荷像转换成可视图像。首先,利用含有第一种颜色调色剂的显影器进行反转显影,可视图像化为第一种颜色的调色剂像。
另一方面,与在静电荷像承载体1上形成上述调色剂像同步地由供纸辊11或12一页一页地运送收纳在供纸盒10内的纸等转印材料P,利用对抗辊(resist roller)13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向转印体5送纸,利用吸附辊14将转印材料P静电吸附在转印体5上。静电吸附在转印体5上的转印材料P通过转印体5朝箭头方向(顺时针方向)的旋转,移动到与静电荷像承载体1对向的位置,利用转印带电器5a,使转印材料P的反面带有与上述调色剂相反极性的电荷,在表面上转印静电荷像承载体1上的调色剂像。
上述转印体5例如在表面张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薄膜组成的转印片材5c,设置成可以自由地与静电荷像承载体1接触、分离的状态。转印体5朝箭头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驱动。在转印体5内设置有转印带电器5a、分离带电器5b等。
在转印后,利用清洁装置6除去残留在静电荷像承载体1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静电荷像承载体1用于随后的调色剂像的形成。
以下同样地显影静电荷像承载体1上的静电荷像,利用转印带电器5a将形成于静电荷像承载体1上的各色调色剂像重叠转印在转印体5上的转印材料P上,形成全色图像。
利用分离带电器5b将转印材料P从转印体5上分离,被分离的转印材料P通过运送带8被运送至定影装置9。被运送至定影装置9的转印材料P在定影辊9a和加压辊9b间经加热、加压将全色图像定影在表面上后,利用排纸辊15排出在托盘16上。
利用清洁装置6除去静电荷像承载体1表面的转印残留调色剂,并且,用前曝光灯7将静电荷像承载体1表面消电,用于随后的图像形成。
另外,本发明也可以使用如图16所示的串联方式的全色图像形成装置。
简单说明图16所示串联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5个图像形成单元,各图像形成单元中分别具有感光鼓(静电荷像承载体)1a、1b、1c、1d、1e,和一次带电器2a、2b、2c、2d、2e,和显影器4a、4b、4c、4d、4e等。显影器4a、4b、4c、4d、4e中分别收纳品红、深青色、浅青色、黄色、黑色等各种调色剂。图16示出使用深色青调色剂和浅色青调色剂的方案,但是也可以替换为深色品红调色剂和浅色品红调色剂,或增设显影器,将二者并用。
在图像形成时,首先由一次带电器使各感光鼓分别带电,从曝光装置(激光扫描装置)3输出对应于从图像读取部B向打印部A侧输出的图像信号进行了调制的激光,利用该激光对上述各感光鼓进行扫描曝光,由此在各感光鼓上分别形成对应于由图像读取单元21光电读取得到的原稿G的图像信息的品红、深青色、浅青色、黄色、黑色等各色的静电荷像。
利用各显影器、分别由品红、深色青、浅色青、黄色、黑色等各色调色剂将形成在各感光鼓上的静电荷像显影,可视像化为调色剂像。
与各感光鼓上各色调色剂像的形成同步地在静电吸附于转印带5上并被运送的纸等转印材料P上依次重叠转印各感光鼓上的各色(品红、深青色、浅青色、黄色、黑色)调色剂像,形成全色图像。
形成全色图像的转印材料经定影装置9加热、加压定影后,排出到外部。
实施例
下面利用制造例和实施例具体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青调色剂制造例1)
在装有高速搅拌装置TK-均相混合机的2升四口烧瓶中加入去离子水350质量份、0.1mol/L的Na3PO4水溶液220质量份,调节均相混合机的转数为12000rpm,加热至65℃。向其中缓慢加入1.0mol/L的CaCl2水溶液32质量份,调制成含有微小水难溶性分散剂Ca3(PO4)2的水性分散介质。
·苯乙烯                                         80质量份
·丙烯酸正丁酯                                   20质量份
·二乙烯基苯                                     0.2质量份
·C.I.颜料兰16                                   0.6质量份
·饱和聚酯树脂(对苯二甲酸-氧化丙烯改性双酚A共    5质量份聚物,酸值15mgKOH/g)
·3,5-二叔丁基水杨酸铝化合物                    2质量份
·酯蜡(二十二烷酸二十二烷基酯,熔点76℃)         13质量份
使用直径10mm的氧化锆珠作为介质,用粘土式干法粉碎机将上述材料分散5小时,制成聚合性单体组合物。然后,在上述水性分散介质中投入添加了作为聚合引发剂的2,2’-偶氮双(2,4-二甲基戊腈)4质量份的聚合性单体组合物,边维持转数为12000rpm,边造粒15分钟。然后,将高速搅拌装置更换为常用的螺旋桨式搅拌装置,将内温升至80℃,边维持搅拌装置的转数为150rpm,边聚合10小时。聚合结束后,进行冷却,在水性分散介质中加入稀盐酸,溶解水难溶性分散剂。再进行洗涤、干燥,得到重均粒径为6.3μm的青调色剂粒子。
在得到的青调色剂粒子100质量份中外添加经过硅油和六甲基二硅氮烷处理的一次粒径为12nm的干法二氧化硅(BET比表面积为120m2/g)1.5质量份,得到青调色剂1。青调色剂1的物性如表1和表2所示。
(青调色剂的制造例2~12)
改变苯乙烯和丙烯酸正丁酯的混合比,改变调色剂的Tg,以引发剂的添加量改变分子量分布的峰值,以Na3PO4水溶液与CaCl2水溶液的添加量改变调色剂的重均粒径,将着色剂、带电控制剂、以及外添加剂的添加量改为表1给出的数值,除此之外,与青调色剂制造例1同样地得到青调色剂2~12。与青调色剂1同样地求出的青调色剂2~12的物性如表1和表2所示。
(青调色剂的制造例13)
(第一混炼步骤)
·聚氧丙烯(2,2)-2,2-二(4-羟基苯基)丙烷、    100质量份
富马酸和1,2,5-己烷三羧酸缩聚而成的聚酯树脂(酸值7)
·下述化合物(A)                               0.7质量份
Figure S200710194610XD00431
首先,将上述原料按上述配方装入捏合型混合机中,升温至130℃,进行约30分钟加热熔融混炼,将颜料分散后,使其冷却,取出混炼物,得到第1混炼物。
(第二混炼步骤)
·上述得到的第1混炼物                         100.7质量份
·3,5-二叔丁基水杨酸铝化合物        2质量份
按照上述配方,利用亨舍尔混合机充分地预混合,将双螺杆挤出式混炼机的温度设定为100℃,进行熔融混炼,冷却后,用锤击式粉碎机粗粉碎为约1~2mm左右,然后利用气流喷射式微粉碎机进行微粉碎。将得到的微粉碎物分级,得到重均粒径为6.8μm的青调色剂。
在得到的青调色剂粒子100质量份中加入经硅油和六甲基二硅氮烷处理的一次粒径为12nm的干法二氧化硅(BET比表面积为120m2/g)2质量份,得到青调色剂13。与青调色剂1同样地求出的青调色剂13的物性如表3和表4所示。
(青调色剂的制造例14~18)
除将着色剂、带电控制剂、外添加剂的添加量改为表3给出的数值以外,与调色剂制造例13同样地得到青调色剂14~18。物性示于表3和表4。
表1
 调色剂的制造例 调色剂 显影剂   着色剂种类   着色剂添加量(质量份)  带电控制剂添加量(质量份)   外添加剂添加量(质量份)   BET比表面积(m2/g) 重均粒径D4(μm)   个数平均粒径Dn(μm) D4/Dn   分子量分布的峰值   玻璃化温度(℃)
浅色青调色剂的制造例  调色剂的制造例1 青调色剂1 显影剂1 颜料兰16 0.6 2.0 1.5 2.8 6.3 5.7 1.11 13200 56
 调色剂的制造例2 青调色剂2 显影剂2 化合物(A) 0.7 2.0 1.5 2.8 6.1 5.5 1.11 13300 56
 调色剂的制造例3 青调色剂3 显影剂3   颜抖兰15:3   0.5     2.0     1.5   2.8   6.4     5.5   1.16   13200   56
 调色剂的制造例4 青调色剂4 显影剂4   颜料兰16颜料绿7   0.50.3 2.0 1.3 2.6 5.6 4.6 1.22 13400 57
 调色剂的制造例5 青调色剂5 显影剂5 颜料兰60 0.35 2.0 1.0 2.1 5.3 4.1 1.29 14800 59
 调色剂的制造例6 青调色剂6 显影剂6   颜料兰16颜料绿7   0.10.2 3.6 1.0 2.1 5.2 4.1 1.27 15100 62
深色青调色剂的制造例  调色剂的制造例7 青调色剂7 显影剂7 颜料兰16 5.0 3.0 2.5 4.5 5.8 5.1 1.14 13800 58
 调色剂的制造例8 青调色剂8 显影剂8 化合物(A) 4.0 3.0 2.5 4.5 5.5 5.1 1.08 13900 58
 调色剂的制造例9 青调色剂9 显影剂9   颜料兰16颜料兰15:3   2.52.5 3.0 2.5 4.5 5.6 5.1 1.10 13700 58
 调色剂的制造例10 青调色剂10 显影剂10   颜料兰16颜料绿7   3.51.5 3.0 2.0 3.5 5.9 6.1 1.16 13800 59
 调色剂的制造例11 青调色剂11 显影剂11   颜料兰60   6.0     2.0     1.5   2.8   6.8     5.4   1.26   13600   58
 调色剂的制造例12 青调色剂12 显影剂12   颜料兰16颜料绿7   1.53.5 2.0 1.0 2.1 6.4 5.2 1.23 12300 53
表2
  调色剂制造例   调色剂 显影剂   b*=-20时的a*   b*=-30时的a* c*=30时的L*     H计算值     色调角度     图像浓度(0.5mg/cm2)   图像浓度(1mg/cm2)
浅色青调色剂的制造例   调色剂制造例1   青调色剂1 显影剂1   -25.7   -38.5 87.8     217.9     218.1     0.46   0.86
  调色剂制造例2   青调色剂2 显影剂2   -23.9   -36.0 87.1     219.9     220.2     0.47   0.88
  调色剂制造例3   青调色剂3 显影剂3   -21.1   -31.2 86.5     223.5     223.6     0.44   0.83
  调色剂制造例4   青调色剂4 显影剂4   -27.2   -40.6 85.6     216.3     216.9     0.51   0.93
  调色剂制造例5   青调色剂5 显影剂5   -10.4   -15.4 84.6     242.5     243.1     0.27   0.47
  调色剂制造例6   青调色剂6 显影剂6   -31.2   -46.5 84.3     212.7     213.1     0.25   0.51
深色青调色剂的制造例   调色剂制造例7   青调色剂7 显影剂7   -23.4   -35.3 76.4     220.5     225.4     1.49   2.01
  调色剂制造例8   青调色剂8 显影剂8   -19.6   -29.4 83.6     226.2     228.6     1.38   1.88
  调色剂制造例9   青调色剂9 显影剂9   -21.9   -32.8 81.5     222.4     226.1     1.41   1.92
  调色剂制造例10   青调色剂10 显影剂10   -24.6   -37.0 78.9     219.1     222.8     1.42   1.93
  调色剂制造例11   青调色剂11 显影剂11   -6.5   -9.7 73.3     252.0     259.0     1.53   2.08
  调色剂制造例12   青调色剂12 显影剂12   -29.7   -43.6 73.8     213.9     215.8     1.31   1.79
表3
调色剂制造例 调色剂 显影剂 着色剂 着色剂添加量(质量份)   带电控制剂添加量(质量份)  外添加剂添加量(质量份)   BET比表面积(m2/g)   重均粒径D4(μm)   个数平均粒径Dn(μm)   D4/Dn   分子量分布的峰值   玻璃化温度(℃)
浅色青调色剂的制造例 调色剂制造例13 青调色剂13 显影剂13 化合物(A) 0.7 2.0 1.6 2.9 6.8 5.6 1.21 11400 62
调色剂制造例14 青调色剂14 显影剂14 颜料兰15:3 0.7 2.0 1.6 2.9 6.9 5.6 1.23 11200 62
调色剂制造例15 青调色剂15 显影剂15 颜料兰60 0.3 2.0 2.0 3.6 6.3 5 1.26 11300 62
深色青调色剂的制造例 调色剂制造例16 青调色剂16 显影剂16 化合物(A) 5.0 3.0 2.0 3.6 6.1 5.2 1.17 11300 62
调色剂制造例17 青调色剂17 显影剂17 颜料兰16颜料兰15:3 1.53.5 3.0 2.0 3.6 6.2 5.2 1.19 11400 62
调色剂制造例18 青调色剂18 显影剂18 颜料兰60 5.0   3.0  2.0   3.6   6.3   5   1.26   11200   62
表4
调色剂制造例 调色剂 显影剂  b*=-20时的a*  b*=-30时的a* c*=30时的L*   H计算值   色调角度    图像浓度(0.5mg/cm2)    图像浓度(1mg/cm2)
浅色青调色剂的制造例   调色剂制造例13   青调色剂13   显影剂13  -23.8  -36.0 86.9   219.9   220.0    0.49    0.89
  调色剂制造例14   青调色剂14   显影剂14  -21.0  -31.1 86.3   223.5   223.5    0.48    0.87
调色剂制造例15 青调色剂15 显影剂15  -10.3  -15.3 84.9   242.5   242.9    0.24    0.45
深色青调色剂的制造例   调色剂制造例16   青调色剂16   显影剂16  -19.4  -29.2 81.9   225.9   230.1    1.43    1.94
  调色剂制造例17   青调色剂17   显影剂17  -20.3  -30.4 81.3   224.6   229.6    1.42    1.91
调色剂制造例18 青调色剂18 显影剂18  -6.1  -9.1 79.1   252.0   254.6    1.48    1.92
(实施例1)
混合青调色剂1和表面被覆了有机硅树脂的铁素体载体(重均粒径(D4)为42μm),使调色剂浓度为6质量%,调制成双组分显影剂1(浅色用)。同样地混合青调色剂9和表面被覆了有机硅树脂的铁素体载体(重均粒径(D4)为42μm),使调色剂浓度为6质量%,调制成双组分显影剂9(深色用)。
组合双组分显影剂1和双组分显影剂9,制成青调色剂盒1。
在市售的普通纸全色复印机(彩色激光复印机CLC1150;佳能制)的青显影器内装入双组分显影剂1、在品红显影器内装入双组分显影剂9。使用普通纸(彩色激光复印用纸TKCLA4;佳能制),以打印模式形成浅色青调色剂12灰度等级、深色青调色剂12灰度等级的图像90度交差重叠而成的纹样图像。图9给出打印模式的图像数据和输出图像例。
需要说明的是图7示出利用双组分显影剂1形成的图像,图8示出利用双组分显影剂9形成的图像。在1张纸上形成图7和图8的图像,由此形成图9的图像。
使用SpectroScan Transmission(GretagMacbeth公司制),测定各纹样图像的L*、a*、b*值,由a*、b*值求出c*值。以c*值为横轴,以L*值为纵轴,标记各纹样图像的值,绘制成c*-L*图。求出由L*=60的直线、c*=0的直线和各测定值围成区域的面积,比较可再现的色空间的大小。L*值未达到60的情况下,求出由通过表示最小L*值的点且与c*轴平行的直线、L*=0的直线和各测定值围成区域的面积。评价结果示于表5。
另外,分别提取L*值为85或85以上不足100的低浓度区域、70或70以上不足85的中浓度区域的纹样图像,基于以下评价基准目测评价上述图像的粒状性。评价结果示于表5。
A:粒状感和粗糙度非常良好。
B:粒状感和粗糙度良好。
C:具有通常的粒状感和粗糙度。
D:虽然存在若干明显的粒状感或粗糙度,但仍在可实用的范围内。
E:粒状感和粗糙度明显。
(实施例2~10、比较例1~7)
调色剂盒的构成如表5及表6所示。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图像评价。结果示于表5及表6。
表5
调色剂盒   浅色调色剂   深色调色剂 aC1 *-aC3 * aC2 *-aC4 * LC1 * LC2 *     亮度差LC1 *-LC2 * HC1 * HC2 *     色调角度差HC2 *-HC1 *   粗状感   色空间面积
No. 含有浅色调色剂的显影剂 含有深色调色剂的显影剂 aC1 * aC2 * aC3 * aC4 * 低浓度部 中浓度部
实施例1 调色剂盒1   1   8   -25.7   -38.5   -19.2   -28.8     -6.5    -9.7   87.8   83.6     4.2  218.1  228.6     10.5   A     A   113.1
实施例2 调色剂盒2   2   8   -23.9   -36.0   -19.2   -28.8     -4.7    -7.2   87.1   83.6     3.5  220.2  228.6     8.4   A     A   111.8
实施例3 调色剂盒3   2   9   -23.9   -36.0   -21.9   -32.8     -2.0    -3.2   87.1   81.5     5.6  220.2  226.1     5.9   A     A   109.1
实施例4 调色剂盒4   3   8   -21.1   -31.2   -19.2   -28.8     -1.9    -2.4   88.5   83.6     2.9  223.6  228.6     5.0   A     B   108.3
实施例5 调色剂盒5   4   7   -27.2   -40.6   -23.4   -35.3     -3.8    -5.3   85.6   76.4     9.2  216.9  225.4     8.5   A     B   107.4
实施例6 调色剂盒6   1   10   -25.7   -38.5   -24.6   -37.0     -1.1    -1.5   87.8   78.9     8.9  218.1  222.8     4.7   A     B   106.7
比较例1 调色剂盒7   5   11   -10.4   -15.4   -6.5   -9.7     -3.9    -5.7   84.6   73.3     11.3  243.1  259.0     15.9   C     C   95.8
比较例2 调色剂盒8   6   12   -31.2   -46.5   -29.7   -43.6     -1.5    -2.9   84.3   73.8     10.5  213.1  215.8     2.7   C     C   101.5
比较例3 调色剂盒9   4   12   -27.2   -40.6   -29.7   -43.6     2.5    3.0   85.6   73.8     11.8  216.9  215.8     -1.1   A     C   98.6
比较例4 调色剂盒10   6   10   -31.2   -46.5   -24.6   -37.0     -6.6    -9.5   84.3   78.9     5.4  213.1  222.8     9.7   C     D   104.3
比较例5 调色剂盒11   5   8   -10.4   -15.4   -19.2   -28.8     8.8    13.4   84.6   83.6     1.0  243.1  228.6     -14.5   C     D   103.8
表6
调色剂盒   浅色调色剂   深色调色剂    aC1 *-aC3 *    aC2 *-aC4 *  LC1 *   LC2 *    亮度差LC1 *-LC2 * HC1 * HC2 *     色调角度差HC2 *-HC1 *   粒状感   色空间面积
No.   含有浅色调色剂的显影剂   含有深色调色剂的显影剂 aC1 * aC2 * aC3 * aC4 * 低浓度部 中浓度部
  实施例7 调色剂盒12   13   16   -23.8   -36.0   -19.4   -29.2    -4.4    -6.8  86.9   81.9    5.0  220.0  230.1     10.1   A   A   111.4
  实施例8 调色剂盒13   13   17   -23.8   -36.0   -20.3   -30.4    -3.5    -5.6  86.9   81.3    5.6  220.0  229.6     9.6   A   A   108.8
  实施例9 调色剂盒14   14   16   -21.0   -31.1   -19.4   -29.2    -1.6    -1.9  86.3   81.9    4.4  223.5  230.1     6.6   A   B   107.9
  实施例10 调色剂盒15   14   17   -21.0   -31.1   -20.3   -30.4    -0.7    -0.7  86.3   81.3    5.0  223.5  229.6     6.1   A   B   105.1
  比较例6 调色剂盒16   15   18   -10.3   -15.3   -6.1   -9.1    -4.2    -6.2  84.9   79.1    5.8  242.9  254.6     11.7   C   C   96.4
  比较例7 调色剂盒17   13   18   -23.8   -36.0   -6.1   -9.1    -17.7    -26.9  86.9   79.1    7.8  220.0  254.6     34.6   A   D   104.6
(调色剂的制造例19~23)
在青调色剂的制造例1中,除将着色剂、带电控制剂、以及外添加剂的添加量改为表7所示的量之外,同样地得到青调色剂19、黑调色剂1、黄调色剂1、品红调色剂1及2。物性示于表7。
(调色剂的制造例24~28)
在青调色剂的制造例13中,除将着色剂、带电控制剂、以及外添加剂的添加量改为表7所示的量之外,同样地得到青调色剂20、黑调色剂2、黄调色剂2、品红调色剂3及4。物性示于表7。
表7
  调色剂制造例 调色剂 着色剂  着色剂添加量(质量份)    带电控制剂添加量(质量份)   外添加剂添加量(质量份)    BET比表面积(m2/g)   重均粒径D4(μm)     个数平均粒径Dn(μm)    D4/Dn 峰分子量     Tg(℃) 摩擦带电量(mC/kg)
  调色剂制造例19   青调色剂19 颜料兰15:3 5.0 3.0 2.5 4.5 5.5 5.0 1.10 13900 58 -33.5
  调色剂制造例20   品红调色剂1   颜料红122  6.0    3.0   2.5    4.5   5.5     5.1    1.08     13900     58   -33.6
  调色剂制造例21 黄调色剂1 颜料黄74 6.0 3.0 2.5 4.5 5.5 5.0 1.10 13800 58 -33.7
  调色剂制造例22   黑调色剂1   炭黑  6.0    3.0   2.5    4.5   5.4     5.1    1.06 13900 58 -33.4
  调色剂制造例23   品红调色剂2 颜料红122 1.0 2.0 1.5 2.8 6.2 5.5 1.13 13200 56 -32.9
  调色剂制造例24   青调色剂20 颜料兰15:3 5.0 3.0 2.0 3.6 6.1 5.2 1.17 11300 62 -31.5
  调色剂制造例25   品红调色剂3 颜料红269 7.0 3.0 2.0 3.6 6.1 5.2 1.17 11200 62 -31.6
  调色剂制造例26   黄调色剂2   颜料黄74  6.0    3.0   2.0    3.6   6.1     5.1    1.20     11300     62   -31.7
  调色剂制造例27 黑调色剂2 炭黑 6.0 3.0 2.0 2.6 5.8 5.1 1.14 11200 62 -32.1
  调色剂制造例28   品红调色剂4 颜料红269 1.2 2.0 1.6 2.9 6.7 5.6 1.20 11300 62 -31.2
(实施例11)
调色剂盒的构成如表8所示。作为显影剂,将上述调色剂分别与表面被覆了有机硅树脂的铁素体载体(重均粒径(D4)为42μm)混合,使调色剂浓度分别为6质量%,得到深色青显影剂8、浅色青显影剂1、黑显影剂1、黄显影剂1以及品红显影剂1。然后,使用图16所示的电摄影装置进行图像形成。
在DC显影器内放入上述深色青显影剂8,在LC显影器内放入上述浅色青显影剂1,在M显影器内放入上述品红显影剂1,在Y显影器内放入上述黄显影剂1,在K显影器内放入上述黑显影剂1。
如图15所示,将青色数据分成浅色青调色剂用数据和深色青调色剂用数据,品红调色剂、黄调色剂以及黑调色剂用数据根据图17,分别将各调色剂显影,形成全色图像。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图像的粒状性。结果示于表8。
另外,与上述不同的是将在调色剂的制造例19中得到的青调色剂19与表面被覆了有机硅树脂的铁素体载体(重均粒径(D4)为42μm)混合,使调色剂浓度为6质量%,调制成青显影剂19,在DC显影器内放入上述青显影剂19,在M显影器内放入上述品红显影剂1,在Y显影器内放入上述黄显影剂1,在K显影器414内放入上述黑显影剂1,根据图17,将各调色剂显影,形成全色图像,求出全色图像的色空间体积,以该色空间体积为100,求出用上述调色剂盒18形成的全色图像的色空间体积的相对值。结果示于表8。
(实施例12~16、比较例8~12)
调色剂盒的构成如表8所示。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1同样地评价图案。结果示于表8。
表8
  调色剂盒   青色用   品红用   黄色用   黑色用   粒状性   色空间体积
  浅色   深色   低浓度部   中浓度部
  实施例11   调色剂盒18   青调色剂1   青调色剂8   品红调色剂1   黄调色剂1   黑调色剂1   A   A   123
  实施例12   调色剂盒19   青调色剂2   青调色剂8   品红调色剂1   黄调色剂1   黑调色剂1   A   A   122
  实施例13   调色剂盒20   青调色剂2   青调色剂9   品红调色剂1   黄调色剂1   黑调色剂1   A   A   118
  实施例14   调色剂盒21   青调色剂3   青调色剂8   品红调色剂1   黄调色剂1   黑调色剂1   A   B   120
  实施例15   调色剂盒22   青调色剂4   青调色剂7   品红调色剂1   黄调色剂1   黑调色剂1   A   B   114
实施例16 调色剂盒23 青调色剂1 青调色剂10 品红调色剂1 黄调色剂1 黑调色剂1 A B 111
  比较例8   调色剂盒24   青调色剂5   青调色剂11   品红调色剂1   黄调色剂1   黑调色剂1   C   C   108
  比较例9   调色剂盒25   青调色剂6   青调色剂12   品红调色剂1   黄调色剂1   黑调色剂1   C   C   105
  比较例10   调色剂盒26   青调色剂4   青调色剂12   品红调色剂1   黄调色剂1   黑调色剂1   A   C   103
  比较例11   调色剂盒27   青调色剂6   青调色剂10   品红调色剂1   黄调色剂1   黑调色剂1   C   D   110
  比较例12   调色剂盒28   青调色剂5   青调色剂8   品红调色剂1   黄调色剂1   黑调色剂1   C   D   112
(实施例17)
调色剂盒的构成如表9所示。作为显影剂,将上述调色剂分别与表面被覆了有机硅树脂的铁素体载体(重均粒径(D4)为42μm)混合,使调色剂浓度分别为6质量%,得到深色青显影剂16、浅色青显影剂13、黑显影剂2、黄显影剂2以及品红显影剂2。然后,使用图16所示的电摄影装置进行图像形成。
在DC显影器内放入上述深色青显影剂16,在LC显影器内放入上述浅色青显影剂13,在M显影器内放入上述品红显影剂2,在Y显影器内放入上述黄显影剂2,在K显影器内放入上述黑显影剂2,将调色剂盒29内所含的残留调色剂设置成分别供给各色显影剂。
如图15所示,将青色数据分成浅色青调色剂用数据和深色青调色剂用数据,品红调色剂、黄调色剂以及黑调色剂用数据根据图17,分别将各调色剂显影,形成全色图像。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图像的粒状性。结果示于表9。
另外,与上述不同的是将在调色剂的制造例24中得到的青调色剂20与表面被覆了有机硅树脂的铁素体载体(重均粒径(D4)为42μm)混合,使调色剂浓度为6质量%,调制成青显影剂20,在DC显影器内放入上述青显影剂20,在M显影器内放入上述品红显影剂2,在Y显影器内放入上述黄显影剂2,在K显影器内放入上述黑显影剂2,根据图17,将各调色剂显影,形成全色图像,求出全色图像的色空间体积,以该色空间体积为100,求出用上述调色剂盒29形成的全色图像的色空间体积的相对值。结果示于表9。
(实施例18~20、比较例13和14)
调色剂盒的构成如表9所示。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7同样地评价图案。结果示于表9。
表9
  调色剂盒   青色用   品红用   黄色用   黑色用   粒状性     色空间体积
  浅色   深色   低浓度部   中浓度部
  实施例17   调色剂盒29   青调色剂13   青调色剂16   品红调色剂3   黄调色剂2   黑调色剂2   A   A     121
  实施例18   调色剂盒30   青调色剂13   青调色剂17   品红调色剂3   黄调色剂2   黑调色剂2   A   A     116
  实施例19   调色剂盒31   青调色剂14   青调色剂16   品红调色剂3   黄调色剂2   黑调色剂2   A   B     118
  实施例20   调色剂盒32   青调色剂14   青调色剂17   品红调色剂3   黄调色剂2   黑调色剂2   A   B     113
  比较例13   调色剂盒33   青调色剂15   青调色剂18   品红调色剂3   黄调色剂2   黑调色剂2   C   C     108
  比较例14   调色剂盒34   青调色剂13   青调色剂18   品红调色剂3   黄调色剂2   黑调色剂2   A   D     109
(实施例21)
调色剂盒的构成如表11所示。作为显影剂,将上述调色剂分别与表面被覆了有机硅树脂的铁素体载体(重均粒径(D4)为42μm)混合,使调色剂浓度分别为6质量%,得到深色青显影剂8、浅色青显影剂1、深色品红显影剂1、浅色品红显影剂2、黑显影剂1及黄显影剂1。然后,使用图16所示的电摄影装置进行图像形成。
在显影器411a内放入上述深色青显影剂8,在显影器411b内放入上述浅色青显影剂1,在显影器412内放入上述深色品红显影剂1,在显影器413内放入上述浅色品红显影剂1,在显影器414内放入上述黄显影剂1,在显影器415内放入上述黑显影剂1,将调色剂盒35内所含的残留调色剂设置成分别供给各色显影剂。
将青色数据如图15所示分成浅色青调色剂用数据和深色青调色剂用数据,将品红调色剂如图15所示分成浅色品红调色剂用数据和深色品红调色剂用数据,黄调色剂以及黑调色剂用数据根据图17,分别将各调色剂显影,形成全色图像。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图像的粒状性。结果示于表11。
另外,与上述不同的是将在调色剂的制造例19中得到的青调色剂19与表面被覆了有机硅树脂的铁素体载体(重均粒径(D4)为42μm)混合,使调色剂浓度为6质量%,调制成青显影剂19,在显影器411a内放入上述青显影剂19,在显影器412内放入上述品红显影剂1,在显影器414内放入上述黄显影剂1,在显影器415内放入上述黑显影剂1,根据图17,将各调色剂显影,形成全色图像,求出全色图像的色空间体积,以该色空间体积为100,求出用上述调色剂盒35形成的全色图像的色空间体积的相对值。结果示于表11。
需要说明的是品红调色剂1~4除表7所示物性以外的物性示于表10。
(实施例22~24、比较例15及16)
调色剂盒的构成如表11所示。除此之外,与实施例21同样地评价图案。结果示于表11。
(实施例25)
调色剂盒的构成如表11所示。作为显影剂,将上述调色剂分别与表面被覆了有机硅树脂的铁素体载体(重均粒径(D4)为42μm)混合,使调色剂浓度分别为6质量%,得到深色青显影剂16、浅色青显影剂13、深色品红显影剂3、浅色品红显影剂4、黑显影剂2及黄显影剂2。然后,使用图16所示的电摄影装置进行图像形成。
在显影器411a内放入上述深色青显影剂16,在显影器411b内放入上述浅色青显影剂13,在显影器412内放入上述深色品红显影剂3,在显影器413内放入上述浅色品红显影剂4,在显影器414内放入上述黄显影剂2,在显影器415内放入上述黑显影剂2,将调色剂盒41内所含的残留调色剂设置成分别供给各色显影剂。
将青色数据如图15所示分成浅色青调色剂用数据和深色青调色剂用数据,将品红调色剂如图15所示分成浅色品红调色剂用数据和深色品红调色剂用数据,黄调色剂以及黑调色剂用数据根据图17,分别将各调色剂显影,形成全色图像。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图像的粒状性。结果示于表11。
另外,与上述不同的是将在调色剂的制造例24中得到的青调色剂20与表面被覆了有机硅树脂的铁素体载体(重均粒径(D4)为42μm)混合,使调色剂浓度为6质量%,调制成青显影剂20,在显影器411a内放入上述青显影剂20,在显影器412内放入上述品红显影剂3,在显影器414内放入上述黄显影剂2,在显影器415内放入上述黑显影剂2,根据图17,将各调色剂显影,形成全色图像,求出全色图像的色空间体积,以该色空间体积为100,求出用上述调色剂盒41形成的全色图像的色空间体积的相对值。结果示于表11。
(实施例26及27、比较例17)
调色剂盒的构成如表11所示。除此之外,与实施例25同样地评价图案。结果示于表11。
表10
调色剂   a*=-20时的b*   a*=-30时的b*   c*=30时的L*   H*     调色剂量为0.5mg/cm2时的色调角度     图像浓度
    (0.5mg/cm2)    (1mg/cm2)
品红调色剂1 深色调色剂   -7.9   -11.7   82.6  342.4     342.4     1.15    1.54
品红调色剂2 浅色调色剂 -9.9 -13.8 85.1 334.8 334.8 0.48 0.84
品红调色剂3 深色调色剂   -5.3   -7.2   79.6  352.7     352.7     1.38    1.73
品红调色剂4 浅色调色剂   -10.4   -13.1   84.1  341.9     341.9     0.53    0.87
表11
调色剂盒 青色用 品红用 黄色用 黑色用   粒状性     色空间体积
浅色 深色 浅色 深色   低浓度部   中浓度部
实施例21 调色剂盒35 青调色剂1 青调色剂8 品红调色剂2 品红调色剂1 黄调色剂1 黑调色剂1   A   A     138
实施例22 调色剂盒36 青调色剂2 青调色剂8 品红调色剂2 品红调色剂1 黄调色剂1 黑调色剂1   A   A     135
实施例23 调色剂盒37 青调色剂2 青调色剂9 品红调色剂2 品红调色剂1 黄调色剂1 黑调色剂1   A   A     129
实施例24 调色剂盒38 青调色剂3 青调色剂8 品红调色剂2 品红调色剂1 黄调色剂1 黑调色剂1   A   B     131
比较例15 调色剂盒39 青调色剂5 青调色剂11 品红调色剂2 品红调色剂1 黄调色剂1 黑调色剂1   C   C     114
比较例16 调色剂盒40 青调色剂6 青调色剂12 品红调色剂2 品红调色剂1 黄调色剂1 黑调色剂1   C   C     111
实施例25 调色剂盒41 青调色剂13 青调色剂16 品红调色剂4 品红调色剂3 黄调色剂2 黑调色剂2   A   A     133
实施例26 调色剂盒42 青调色剂13 青调色剂17 品红调色剂4 品红调色剂3 黄调色剂2 黑调色剂2   A   A     127
实施例27 调色剂盒43 青调色剂14 青调色剂16 品红调色剂4 品红调色剂3 黄调色剂2 黑调色剂2   A   B     130
比较例17 调色剂盒44 青调色剂15 青调色剂18 品红调色剂4 品红调色剂3 黄调色剂2 黑调色剂2 C C 113
(实施例28)
使用将图10所示的显影装置改造成单组分显影方式的电摄影装置,将调色剂盒35中所含的调色剂作为单组分显影剂使用,形成全色图像。
在显影器411a内放入青调色剂8(作为深色青单组分显影剂使用)
在显影器411b内放入青调色剂1(作为浅色青单组分显影剂使用)
在显影器412内放入品红调色剂1(作为深色品红单组分显影剂使用)
在显影器413内放入品红调色剂2(作为浅色品红单组分显影剂使用)
在显影器414内放入黄调色剂1(作为黄色单组分显影剂使用)
在显影器415内放入黑调色剂1(作为黑色单组分显影剂使用)
将青色数据如图15所示分成浅色青调色剂用数据和深色青调色剂用数据,将品红调色剂如图15所示分成浅色品红调色剂用数据和深色品红调色剂用数据,黄调色剂以及黑调色剂用数据根据图17,分别将各调色剂显影,形成全色图像。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图像的粒状性。结果示于表12。
另外,与上述不同的是
在显影器411a内放入青调色剂19(作为青色单组分显影剂使用)
在显影器412内放入品红调色剂1(作为品红单组分显影剂使用)
在显影器414内放入黄调色剂1(作为黄色单组分显影剂使用)
在显影器415内放入黑调色剂1(作为黑色单组分显影剂使用)
根据图17,将各调色剂显影,形成全色图像,求出全色图像的色空间体积,以该色空间体积为100,求出用上述调色剂盒35形成的全色图像的色空间体积的相对值。结果示于表12。
(实施例29~31、比较例18及19)
调色剂盒的构成如表12所示。除此之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评价图案。结果示于表12。
表12
    调色剂盒     粒状性     色空间体积
    低浓度部     中浓度部
  实施例28     调色剂盒35     A     A     135
  实施例29     调色剂盒36     A     A     133
  实施例30     调色剂盒37     A     A     126
  实施例31     调色剂盒38     A     B     129
  比较例18     调色剂盒39     C     C     111
  比较例19     调色剂盒40     C     C     109

Claims (18)

1.一种调色剂盒,调色剂盒由以分开的状态收纳至少含有粘合树脂及着色剂的浅色青调色剂和至少含有粘合树脂及着色剂的深色青调色剂的容器构成,其特征为,
利用以a*表示红-绿方向的色调、以b*表示黄-青方向的色调、以L*表示亮度的L*a*b*系的色空间表示普通纸上的调色剂定影图像时,
被收纳的所述浅色青调色剂在浅色青调色剂的定影图像中的b*为-20时的a*值即a* c1为-30~-19,b*为-30时的a*值即a* c2为-45~-29,
被收纳的所述深色青调色剂在深色青调色剂的定影图像中的b*为-20时的a*值即a* c3为-29~-19,b*为-30时的a*值即a* c4为-43~-29,
并且满足a* c1≤a* c3,以及a* c2≤a* c4的关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盒,其特征为,所述a* c1和a* c3之差(a* c1-a* c3)为-8~-1,a* c2和a* c4之差(a* c2-a* c4)为-12~-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盒,其特征为,所述a* c1和a* c3之差(a* c1-a* c3)为-7~-1,a* c2和a* c4之差(a* c2-a* c4)为-10~-1。
4.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盒,其特征为,所述a*c1为-26~-19,所述a* c2为-39~-29,所述a* c3为-23~-19,所述a* c4为-35~-29。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盒,其特征为,所述浅色青调色剂由下述式表示的c*为30时的L*值为85~90,所述深色青调色剂的c*为30时的L*值为74~84,
Figure FSB0000015630970001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盒,其特征为,所述浅色青调色 剂的色调角度即H* c1为214~229°,深色青调色剂的色调角度即H* c2为216~237°。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调色剂盒,其特征为,所述H* c1与H* c2之差(H* c2-H* c1)为0.1~22°。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调色剂盒,其特征为,所述H* c1与H* c2之差(H* c2-H* c1)为1~17°。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盒,其特征为,所述浅色青调色剂及所述深色青调色剂的所述着色剂中分别含有颜料。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盒,其特征为,所述浅色青调色剂中着色剂的含量相对于调色剂总量为0.4~1.5质量%,所述深色青调色剂中着色剂的含量相对于调色剂总量为2.5~8.5质量%。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盒,其特征为,所述深色青调色剂在纸上的调色剂量为1mg/cm2的实心图像的光学浓度为1.5~2.5,所述浅色青调色剂在纸上的调色剂量为1mg/cm2的实心图像的光学浓度为0.82~1.35。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盒,其特征为,所述浅色青调色剂及所述深色青调色剂中分别含有带电控制剂,浅色青调色剂中带电控制剂的含量与深色青调色剂中带电控制剂的含量之比为0.60~0.95。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盒,其特征为,所述浅色青调色剂的重均粒径及所述深色青调色剂的重均粒径分别为3~9μm。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盒,其特征为,所述浅色青调色剂的重均粒径与所述深色青调色剂的重均粒径之比为1.05~1.40。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盒,其特征为,所述浅色青调色剂和所述深色青调色剂分别含有从由二氧化钛、氧化铝、二氧化硅及所述物质的复合氧化物组成的组中选择的无机微粉,所述浅色青调色剂的比表面积值与深色青调色剂的比表面积值之比在0.60~0.95的范围内。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盒,其特征为,所述调色剂盒含 有至少含有所述浅色青调色剂及载体的浅色双组分显影剂和至少含有所述深色青调色剂及载体的深色双组分显影剂。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盒,其特征为,所述调色剂盒含有由所述浅色青调色剂组成的浅色单组分显影剂和由所述深色青调色剂组成的深色单组分显影剂。
18.一种调色剂盒,调色剂盒由以分开的状态收纳至少含有粘合树脂及着色剂的浅色青调色剂、至少含有粘合树脂及着色剂的深色青调色剂、至少含有粘合树脂及着色剂的浅色品红调色剂、至少含有粘合树脂及着色剂的深色品红调色剂的容器构成,其特征为,
利用以a*表示红-绿方向的色调、以b*表示黄-青方向的色调、以L*表示亮度的L*a*b*系的色空间表示普通纸上的调色剂定影图像时,
被收纳的所述浅色青调色剂在浅色青调色剂的定影图像中的b*为-20时的a*值即a* c1为-30~-19,b*为-30时的a*值即a* c2为-45~-29,
被收纳的所述深色青调色剂在深色青调色剂的定影图像中的b*为-20时的a*值即a* c3为-29~-19,b*为-30时的a*值即a* c4为-43~-29,
并且满足a* c1≤a* c3,以及a* c2≤a* c4的关系,
被收纳的所述浅色品红调色剂在浅色品红调色剂的定影图像中的a*为20时的b*值即b* M1为-18~0,a*为30时的b*值即b* M2为-26~0,
被收纳的所述深色品红调色剂在深色品红调色剂的定影图像中的a*为20时的b*值即b* M3为-16~2,a*为30时的b*值即b* M4为-24~3,b* M1和b* M3之差(b* M1-b* M3)为-8~-1,b* M2和b* M4之差(b* M2-b* M4)为-12~-1。 
CN200710194610XA 2003-11-19 2004-11-19 调色剂盒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967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389418 2003-11-19
JP389418/2003 2003-11-19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866392A Division CN100412707C (zh) 2003-11-19 2004-11-19 调色剂盒、深色青调色剂、浅色青调色剂及图像形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96713A CN101196713A (zh) 2008-06-11
CN101196713B true CN101196713B (zh) 2011-05-04

Family

ID=3443157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94610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96713B (zh) 2003-11-19 2004-11-19 调色剂盒
CNB200410086639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2707C (zh) 2003-11-19 2004-11-19 调色剂盒、深色青调色剂、浅色青调色剂及图像形成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86639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2707C (zh) 2003-11-19 2004-11-19 调色剂盒、深色青调色剂、浅色青调色剂及图像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7288356B2 (zh)
EP (1) EP1533659B1 (zh)
CN (2) CN101196713B (zh)
DE (1) DE602004017562D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89980B2 (ja) * 2003-03-07 2009-07-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20040190951A1 (en) * 2003-03-24 2004-09-30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4102385B2 (ja) * 2005-05-13 2008-06-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920992B2 (ja) * 2006-02-23 2012-04-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70207397A1 (en) * 2006-03-03 2007-09-06 Xerox Corporation Toner compositions
US7587159B2 (en) * 2006-09-15 2009-09-08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including a relationship between secondary roller diameter and recording medium ingress position
US7945177B2 (en) * 2006-09-29 2011-05-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first and second settable resolution grades
CN101600997B (zh) * 2007-02-02 2012-02-22 佳能株式会社 双组分显影剂、补充显影剂和图像形成方法
RU2427866C2 (ru) * 2007-02-02 2011-08-27 Кэнон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Голубой тонер, пурпурный тонер, желтый тонер, черный тонер и способ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полноцветного изображения
US8062819B2 (en) * 2007-04-17 2011-11-2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Magenta toner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image
US8247145B2 (en) * 2007-09-07 2012-08-2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Magenta toner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image
US20100092215A1 (en) 2008-10-10 2010-04-15 Xerox Corporation Printing system with toner blend
JP2010204568A (ja) * 2009-03-05 2010-09-16 Ricoh Co Ltd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
US8313880B2 (en) * 2009-08-13 2012-11-20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Magenta toner with binder resin of selected molecular weight composition
JP5517582B2 (ja) * 2009-12-04 2014-06-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担持体、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US8354213B2 (en) * 2010-01-19 2013-01-15 Xerox Corporation Toner compositions
US10108305B2 (en) 2013-08-13 2018-10-23 Samsung Electronics Company, Ltd. Interaction sensing
US10042446B2 (en) 2013-08-13 2018-08-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mpany, Ltd. Interaction modes for object-device interactions
US10908523B2 (en) * 2017-09-27 2021-02-02 Fuji Xerox Co., Ltd. Toner and toner set
US10948840B2 (en) * 2018-11-27 2021-03-16 Oki Data Corporation Toner container, image form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351121B2 (ja) * 2019-07-12 2023-09-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水性インク
JP7351118B2 (ja) * 2019-07-12 2023-09-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水性インク
JP7351117B2 (ja) * 2019-07-12 2023-09-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水性インク及びインクセット
JP7351119B2 (ja) * 2019-07-12 2023-09-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水性インク
JP2021172788A (ja) * 2020-04-30 2021-11-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水性インク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1403A (en) * 1898-03-29 Metal-bending machine
JPS5613945A (en) 1979-07-12 1981-02-10 Terumo Corp Agent and device for removing antigennantibody complex to which complement is combined
JPS5698416A (en) * 1979-12-25 1981-08-07 Hinode Tekko Kk Surface hardening method of cast article
JPS5953856A (ja) 1982-09-21 1984-03-28 Canon Inc トナ−の製造方法
JPS5961842A (ja) 1982-09-30 1984-04-09 Canon Inc 磁性トナ−の製造方法
JPH0535038A (ja) 1991-07-26 1993-02-12 Canon Inc 電子写真装置
JPH06292967A (ja) * 1993-04-08 1994-10-21 Nippon Steel Corp 自動溶接方法
JPH08171252A (ja) 1994-12-19 1996-07-0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2864A (ja) * 1996-06-13 1998-01-06 Nikon Corp 異物検査装置
JPH1184754A (ja) 1997-09-02 1999-03-30 Mita Ind Co Ltd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
JPH1184764A (ja) 1997-09-10 1999-03-30 Fuji Xerox Co Ltd デジタル画像形成方法及び装置
JP3728129B2 (ja) 1999-02-09 2005-12-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378026B2 (ja) 1999-04-02 2009-1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0305339A (ja) 1999-04-22 2000-11-02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装置とそれに用いる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
JP2001290319A (ja) 2000-04-07 2001-10-19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6498910B2 (en) 2000-04-07 2002-12-24 Konic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with light and dark hue toners
CN1193270C (zh) * 2001-09-10 2005-03-16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调整方法
JP2003149901A (ja) * 2001-11-16 2003-05-21 Sharp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KR100538497B1 (ko) 2002-05-20 2005-12-23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토너 키트, 토너 및 화상 형성 방법
JP4289980B2 (ja) * 2003-03-07 2009-07-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平5-35038A 1993.02.1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96713A (zh) 2008-06-11
DE602004017562D1 (de) 2008-12-18
EP1533659A2 (en) 2005-05-25
CN100412707C (zh) 2008-08-20
CN1619433A (zh) 2005-05-25
US20050106481A1 (en) 2005-05-19
US7381509B2 (en) 2008-06-03
EP1533659B1 (en) 2008-11-05
US7288356B2 (en) 2007-10-30
US20080050670A1 (en) 2008-02-28
EP1533659A3 (en) 2006-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96713B (zh) 调色剂盒
CN100365516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0454150C (zh) 调色剂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318920C (zh) 青调色剂和图像形成方法
JP4522312B2 (ja) トナー
CN100465801C (zh) 调色剂以及利用该调色剂形成图像的方法
US20150111142A1 (en) Non-porous dry toner particles for metallic printed effect
JP2013114208A (ja) 液体現像剤
JP4752604B2 (ja)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
JP4136789B2 (ja) トナーキット、淡色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448012B2 (ja) トナーキット、濃色シアントナー、淡色シアン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00440066C (zh) 调色剂盒、调色剂和图像形成方法
EP2669317B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Resin Particles,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Resin Particle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478722B2 (ja) トナーキット、濃色トナー、淡色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22016995A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5164980A (ja) 二成分系現像剤
JP2006154871A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JPH02287366A (ja) 画像形成方法
JPH09281741A (ja) 電子写真装置
JPH02287369A (ja) 画像形成方法
JP2003228193A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504

Termination date: 2017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