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14477B - 光盘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记录媒体 - Google Patents

光盘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记录媒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14477B
CN101114477B CN2007101367751A CN200710136775A CN101114477B CN 101114477 B CN101114477 B CN 101114477B CN 2007101367751 A CN2007101367751 A CN 2007101367751A CN 200710136775 A CN200710136775 A CN 200710136775A CN 101114477 B CN101114477 B CN 1011144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threshold value
disk medium
focus error
object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3677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14477A (zh
Inventor
小林俊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Inc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Inc filed Critical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1144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144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144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144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85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into, or out of, its operative position or across tracks, otherwise than during the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for adjustment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or track change or selection
    • G11B7/08505Methods for 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by moving the head
    • G11B7/08511Methods for 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by moving the head with focus pull-in only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85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into, or out of, its operative position or across tracks, otherwise than during the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for adjustment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or track change or selec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6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adapted for scanning different types of carrier, e.g. CD & DVD

Landscapes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Moving Of The Head For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一种读取记录在光盘媒体上的信号的光盘装置,具备光学拾取器(23),通过一个物镜选择性地将多个互不相同的波长中的任一波长的光照射到光盘媒体上,并输出基于光盘媒体的反射光的信号,在使该光学拾取器的物镜相对于光盘媒体面相对移动的同时,根据光盘媒体面的表面反射检测在感光信号中产生的伪信号的峰值电平,比较根据该检测出的峰值电平确定的阈值和感光信号,以检测数据记录层中的反射光。

Description

光盘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记录媒体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照
本专利申请基于优先权申请(No.JP2006-207181和JP2006-229816),并在此通过参照将其引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含CD-ROM、CD-R、CD-RW驱动器或DVD驱动器、蓝光光盘(Blu-Ray Disc,注册商标)驱动器等的光盘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程序。
背景技术
近年来,开发出多种多样的光盘媒体,按照目的分别使用。通常,光盘媒体具有分层配置多个层的结构。即,无论何种光盘媒体都在媒体的两表面上具备保护层,形成由该保护层夹持着记录有信号的数据记录层的结构。但是,光盘媒体本身的厚度、保护层表面至数据记录层表面(信号面)的距离、信号面的数量(例如在DVD中,最多具有2层信号面)、及从信号面读出信息所应该使用的激光波长等多个参数不同。
为此,一般按每个光盘媒体的种类分别使用专用的驱动器。可是,由于必须针对每个光盘媒体的种类购入、设置专用的驱动器,所以利用者必须熟练各驱动器的操作,且经济负担也重。因此,寻求可应对多种光盘媒体的驱动器(光盘装置)。
为了这种能够应对多种光盘媒体的驱动器,开发了如下技术:利用针对每个光盘媒体的种类、读出信息所用的光源(激光)的波长不同,使用具有波长选择特性的光学元件,通过1个物镜使透镜的数值孔径变化。
这种驱动器用的光学拾取器1如图8所示例,包含输出多种波长的激光的发光元件11、分光镜12、光检测器13和物镜体14。另外,物镜体14包含物镜14L和包含了衍射光栅的全息图元件14H。
发光元件11例如是输出3个波长互不相同的激光的半导体激光器元件(所谓的3波长激光器)。这里,例如在3个波长分别对应于蓝光(注册商标)光盘、DVD(Digital Versatile Disk)和CD(Compact Disc)时,控制成针对蓝光(注册商标)光盘输出405纳米波长、针对DVD输出650纳米波长、针对CD输出780纳米波长的激光。
分光镜12将发光元件11输出的光导向物镜体14侧。另外,该分光镜12将由光盘媒体反射、通过物镜体14输入的光导向光检测器13侧。光检测器13例如具备配置成N×N矩阵状的多个光检测元件。另外,该光检测器13例如具备用于测定束径的圆柱形透镜。由分光镜12导入的光经该圆柱形透镜分别到达多个感光元件中的每一个。而且,光检测器13分别输出由多个感光元件各自检测出的光的强度信号。
物镜体14的全息图元件14H使经物镜体14导入的、由媒体反射的激光发生衍射,以针对每个波长成为预定的数值孔径(NA),并将其导向分光镜12。另外,物镜14L是非球面透镜,通过分光镜12及全息图元件14H,使从发光元件11导入的激光发生折射后输出,以在离开按每个波长而不同的规定焦距F的位置上聚焦。另外,该物镜14L会聚由媒体反射的激光,并将其导向全息图元件14H。
根据光检测器13输出的信号(RF信号),生成表示激光的焦点相对于光学磁盘媒体的记录面的错位的信号(聚焦误差信号;FE信号)、和相当于到达感光元件的光的强度之和的信号(引入信号(pull in);PI信号)。须指出,根据该光检测器13输出的信号,一般还生成表示跟踪误差的信号(TE信号)等,但这里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这里,PI(,pull in,引入)信号是如图9(a)所示的信号。即,该PI信号在聚焦的位置上具有峰值。另外,FE信号是如图9(b)所示的信号。即,FE(聚焦误差)信号在聚焦时大致为「0」。另外,是在以聚焦的位置为中心使光盘媒体与物镜体14的距离变动时,在聚焦的位置上零交叉(与基准位置交叉),并在物镜体14仅离开规定距离时分别具有正负峰值的信号。
图9中示出以从光盘媒体隔离开的位置为起点,使光学拾取器1的物镜14L向接近光盘媒体表面的方向移动时的各信号的实例。由光盘媒体表面反射的光在光学拾取器1内到达聚焦位置时,如图9(a)所示,在PI信号中产生由表面反射引起的峰值(S)。并且,一旦使光学拾取器1的物镜14L接近光盘媒体的表面,则表面反射的光在光学拾取器1内部变为杂散光(日文:迷光),将该散光检测为伪信号(Fake)。该伪信号不限于1个,有时有多个。并且,一旦使光学拾取器1接近盘面,就检测出信号面的反射光(T)。
另外,对于FE信号也同样,如图9(b)所示,在分别得到表面反射(S)、伪信号(Fake)和信号面的反射光(T)的位置,检测出表示已成像的信号。
在光盘装置中,通过控制物镜体14与媒体表面的距离,以使从物镜14L的平面部P至媒体内部的信号面为止的距离变为上述焦距F、即能够在信号面上聚焦,可对应于多个光盘媒体来读出信号。这里,关于是否聚焦,在使用上述FE信号及/或PI信号,例如在FE信号的绝对值超过第1阈值(FZC1)后低于第2阈值(FZC2)(接近「0」)时判断为聚焦。或者,在PI信号超过规定阈值时判断为聚焦。
在特许2986587号公报中公开了使用这种光学拾取器的光盘装置的实例。
可是,因光盘媒体不同,存在其信号面沿半径轴向倾斜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从物镜至信号面的距离随着光盘媒体的旋转,按旋转周期发生变动。该现象称为轴向摆动(Axial runout)。
在产生轴向摆动时,在PI信号或FE信号中存在多次反复出现伪信号(Fake)的情况,作为反复出现峰值电平几乎为相同大小的伪信号(Fake)的结果(F2,F3),存在难以识别应真正聚焦的信号面的反射光(T)、和因轴向摆动而出现的伪信号的情况(图9)。
因此,通常,将注意力集中到信号面的反射光(T)的电平比伪信号(Fa ke)高的事实上,考虑如下方法:通过实验确定电平比预先考虑为可由轴向摆动产生的伪信号(Fake)的电平高的阈值,例如通过在出厂等时候写入只读存储器(ROM)中而设定该阈值,并将超过该阈值的信号作为信号面的反射(图9中虚线表示的FOK,FZC1)。
可是,由于所设置的光盘媒体的反射率误差、或附着于光学拾取器上的污垢、以及温度等环境变化,如图10所示,在光学拾取器检测的信号的电平全部下降时,在如上所述预先确定阈值FOK、FZC1并始终使用固定值的情况下,存在信号面的反射光的电平低于该阈值的情况,从而难以在信号面上聚焦。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光盘装置,不论光学拾取器的状态如何,都可执行至信号面的聚焦控制。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读取记录在光盘媒体上的信号的光盘装置,具备:光学拾取器,通过一个物镜选择性地将多个互不相同的波长中的任一波长的光照射到光盘媒体上,并输出基于光盘媒体的反射光的信号;驱动部,使所述光学拾取器的物镜相对于光盘媒体面相对移动;信号输出部,接收由光盘媒体反射的光,并输出基于该接收到的光的感光信号;及控制部,一边通过所述驱动部使所述物镜相对于光盘媒体面以规定速度相对移动,一边在检测到聚焦到光盘媒体的表面上的状态的反射光之后,检测在所述感光信号中最初产生的伪信号的峰值电平,比较根据该检测出的伪信号的峰值电平而设定的引入信号阈值或聚焦误差信号第1阈值和所述感光信号,在所述感光信号中的引入信号超过所述引入信号阈值的时刻、或者所述感光信号中的聚焦误差信号超过所述聚焦误差信号第1阈值之后接着低于聚焦误差信号第2阈值的时刻,判定为聚焦到数据记录层上,其中,所述聚焦误差信号第2阈值小于所述聚焦误差信号第1阈值。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的结构例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的实例的功能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的光学拾取器检测的信号例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的光学拾取器检测的信号的另一例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关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的聚焦处理的动作的信号例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的聚焦处理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的聚焦处理动作的另一例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使用的光学拾取器的结构例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光盘装置的光学拾取器检测的信号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光盘装置的光学拾取器检测的信号的另一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依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如图1所示,具备:媒体支撑部21、主轴马达22、光学拾取器23、双轴致动器24、进给马达25a、聚焦控制致动器25b、驱动器放大器26、RF放大器27、伺服信号处理部28、伺服处理控制部29、信号处理部30及驱动控制器31。
媒体支撑部21以可旋转的状态支撑光盘媒体。另外,该媒体支撑部21利用从主轴马达传递的动力使光盘媒体旋转。光学拾取器23与图8示出的光学拾取器一样,这里,利用双轴致动器,可沿光盘媒体的半径方向、及垂直于光盘媒体面的方向这2个方向(双轴)移动。
利用进给马达25a,沿光盘媒体的半径方向移动双轴致动器24。另外,该双轴致动器24具备沿垂直于光盘媒体面的方向移动光学拾取器23的致动器(聚焦控制致动器)25b。由此来控制包含在光学拾取器23中的物镜体14与光盘媒体表面的距离。
驱动器放大器26控制进给马达25a的旋转量。另外,该驱动器放大器26根据从伺服信号处理部28输入的信号,驱动双轴致动器24中的聚焦控制致动器25b。
RF放大器27从光学拾取器23接收多个光检测元件各自的输出信号。RF放大器27根据这里接收到的输出信号,生成并输出作为感光信号的FE信号和PI信号中的至少一方。
伺服信号处理部28例如可使用将伺服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A/D转换器、和执行通过该转换得到的数字信号处理的DSP(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来实现。该伺服信号处理部28检测由RF放大器27输出的PI信号的峰值。
另外,伺服信号处理部28针对该PI信号检测是否超过了预定的PI信号阈值(FOK;Focus OK)。进而,该伺服信号处理部28对于RF放大器27输出的FE信号,执行使用了预定的FE信号阈值(FZC;Focus Zero Cross)的规定处理。后面将详述该处理。伺服信号处理部28将这些检测结果和规定处理的结果输出到伺服处理控制部29。
进而,伺服信号处理部28根据从伺服处理控制部29输入的指示,对驱动器放大器26输出与驱动聚焦控制致动器25b有关的信号。
伺服处理控制部29例如是微型计算机,包含执行模块和存储元件。该伺服处理控制部29的存储元件是存储有应执行的程序和各种参数的计算机可读记录媒体。另外,该程序也可在存储于DVD-ROM等其他计算机可读记录媒体中的状态下被提供,然后复制到该存储元件上。伺服处理控制部29的执行模块根据存储于该存储元件上的程序来执行处理。
该伺服处理控制部29接收对从伺服信号处理部28输入的信号(关于PI信号的峰值检测结果的信号、或关于FE信号的处理结果的信号)等的输入。然后,伺服处理控制部29根据这些接收到的信号,执行将光学拾取器23与光盘媒体的距离设定成在信号面上聚焦的位置的处理(聚焦控制处理)。后面将详述该聚焦控制处理。
信号处理部30根据由RF放大器27输出的信号,解调记录在光盘媒体上的信号。然后,信号处理部30输出该解调后的信号。将驱动控制器31连接于成为主机的个人计算机或家庭用游戏机主体、或者视频解码器等,响应来自主机的请求,驱动驱动器放大器26,使光学拾取器23向光盘媒体上的期望位置移动。然后,向主机侧输出由信号处理部30输出的、根据记录于光盘媒体上的信号解调出的信号。
这里,说明基于本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的聚焦控制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伺服处理控制部29通过软件来实现该处理。即,伺服处理控制部29在功能上如图2所示,包含初始化部41、伪信号检测部42、峰值电平运算部43和信号层检测部44构成。
初始化部41旋转驱动主轴马达22,使光盘媒体旋转。该初始化部41将光学拾取器23发射的光的波长设定成被预定为初始值的值。另外,初始化部41驱动聚焦控制致动器25b,使光学拾取器23的物镜移动到离光盘媒体表面最远的位置(初始位置)。然后,一旦光学拾取器23的物镜移动到初始位置,则初始化部41开始控制该物镜以规定速度向着光盘媒体表面移动。
伪信号检测部42根据伺服信号处理部28输出的PI信号或FE信号检测表面反射,检测在该表面反射后最初出现的伪信号。作为具体例,该伪信号检测部42使用在初始化部41开始移动光学拾取器23的物镜后的FE信号,在FE信号最初通过上侧峰值与基准位置交叉(零交叉)时,判断为检测到表面反射。然后,在FE信号第二次通过上侧峰值而零交叉时,判断为检测到最初的伪信号(Fake)。另外,该伪信号检测部42具备峰值保持电路,保持紧前的峰值。然后,假信号检测部42在判断为聚焦到最初的假信号(Fake)时,将峰值保持电路所保持的峰值p base输出到峰值电平运算部43。该峰值p base被用作成为检测信号层时使用的阈值的基础的值。
作为该伪信号检测部42的另一具体例,也可使用在初始化部41开始移动控制光学拾取器23的物镜后的PI信号,确定成为信号层检测用阈值的基础的峰值p base。这时,伪信号检测部42在PI信号的值最初成为峰值时,判断为检测到表面反射。然后,在PI信号第二次成为峰值时,判断为检测到最初的伪信号(Fake)。须指出,在此前的峰值检测中,也可以为了除去噪声的影响,事先设定超过噪声电平的阈值(噪声除去阈值),在检测出超过该噪声除去阈值的最初峰值时,作为检测到表面反射,而在检测出下一个峰值时,作为检测到伪信号(Fake)。另外,该伪信号检测部42具备峰值保持电路,保持紧前的峰值。然后,伪信号检测部42在判断为聚焦到最初的伪信号(Fake)时,将峰值保持电路保持的峰值设为成为信号层检测用阈值的基础的峰值p base,并输出到峰值电平运算部43。
作为伪信号检测部42的再一例,也可使用在初始化部41开始移动光学拾取器23的物镜后的PI信号和FE信号两者,来确定成为信号层检测用阈值的基础的峰值p base。这时,伪信号检测部42在PI信号的值最初成为峰值时,判断为检测到表面反射。在该峰值的检测中,也可以为了除去噪声的影响,事先设定超过噪声电平的阈值(噪声除去阈值),在检测出超过该噪声除去阈值的最初峰值时设为检测到表面反射。
然后,伪信号检测部42在使用PI信号检测到表面反射之后,在FE信号通过上侧峰值而零交叉时,判断为检测到最初的伪信号(Fake)。另外,该伪信号检测部42具备峰值保持电路,由该峰值保持电路保持紧前的FE信号的峰值。然后,伪信号检测部42在判断为聚焦到最初的伪信号(Fake)时,也可将峰值保持电路保持的峰值p FE作为成为信号层检测用阈值的基础的峰值p base,输出到峰值电平运算部43。
并且,伪信号检测部42即便在检测FE信号的峰值p FE时,也可一并检测在检测到表面反射后的下一个PI信号的峰值(伪信号(Fake)检测时的峰值)p PI,在将该FE信号的峰值p FE作为p base输出的同时,该p PI也一并输出到峰值电平运算部43,可用于信号层检测中。
峰值电平运算部43接收从伪信号检测部42输入的峰值p base。峰值电平运算部43将这里接收到的峰值p base用作成为信号层检测用阈值的基础的值。即,峰值电平运算部43根据该峰值p base确定阈值,将该确定的阈值输出到信号层检测部44。这里,阈值也可为峰值p base本身,考虑伪信号检测部42中的峰值测定误差,也可为将峰值p base的电平提高一定比例(例如5或10%)后的值(p base×1.05或p base×1.1)。另外,如已说明的那样,在使用FE信号进行信号层检测时,使用第1、第2阈值FZC1、FZC2(|FZC1|>|FZC2|),在FE信号的绝对值为超过第1阈值(FZC1)的峰值后,接着FE信号的绝对值低于第2阈值(FZC2)时,判断为聚焦。因此,伪信号检测部42在将FE信号中的伪信号峰值pFE作为构成其基础的值pbase而输出的情况下,将该峰值电平运算部43根据该p base而生成输出的阈值设为关于峰值电平的阈值、即第1阈值FZC1。
伪信号检测部42在将PI信号中的伪信号的峰值pPI作为构成其基础的值p base而输出时,也根据伪信号检测部42输出的峰值pbase(=pPI)来确定阈值,将该确定的阈值输出到信号层检测部44。这里,阈值可为峰值p base本身,考虑伪信号检测部42中的峰值测定误差,也可为将峰值p base的电平提高一定比例(例如5或10%)后(p×1.05或p×1.1)的值。这时,将峰值电平运算部43输出的阈值用作关于PI信号的FOK。
并且,伪信号检测部42即便在输出FE信号中的伪信号峰值pFE作为构成其基础的值p base时,也在一并输入PI信号中最初伪信号(Fake)检测时的峰值pPI的情况下,根据p base确定阈值FZC1,同时根据该峰值pPI,运算PI信号用阈值FOK。这里,FOK可原样使用输入的峰值pPI,也可为将电平提高一定比例(例如5或10%)后的值。这时,峰值电平运算部43在输出关于FE信号的第1阈值值FZC1的同时,还输出关于PI信号的FOK。
即,信号层检测部44利用伺服信号处理部28输出的PI信号或FE信号中的、伪信号检测部42所使用的信号来检测在信号层上聚焦的位置。作为具体例,在使用FE信号的情况下,在FE信号超过由峰值电平运算部43确定的阈值FZC1后、接着低于预定的第2阈值FZC2(FZC1<FZC2)时,判断为检测到信号层。
另外,在峰值电平运算部43输出针对PI信号的阈值FOK和针对FE信号的阈值FZC1的情况下,信号层检测部44在输入的PI信号超过阈值FOK的期间内,执行使用了FE信号的信号层检测动作。即,在该期间内,在FE信号超过由峰值电平运算部43确定的阈值FZC1后、低于预定的第2阈值FZC2(FZC2<FZC1)时,判断为检测到信号层。
另外,在仅使用了PI信号的情况下,信号层检测部44接收峰值电平运算部43输出的阈值(关于PI信号的FOK),在从PI信号中检测出超过该阈值FOK的峰值时,判断为聚焦在信号层上。
通过这些结构,本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如下动作。即,在光学拾取器23检测的信号电平未下降的状态下,随着光学拾取器23的物镜从自光盘媒体隔离开的位置接近光盘媒体,如图3所示,在PI信号和FE信号中检测基于表面反射的成像(S)。然后,在物镜接近光盘媒体的位置检测到伪信号(Fake)。本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确定电平大于等于这里检测出的伪信号(Fake)电平的阈值(FOK、FZC1)。须指出,在图3中为了说明,对PI信号和FE信号两者图示了阈值,但对任一方图示阈值也无妨。
这里,由于光盘媒体在旋转,所以由于轴向摆动,存在光盘媒体表面与光学拾取器23的距离周期性地变化,多次观测到伪信号(Fake)的情况(F2,F3...)。由于原来的伪信号(Fake)周期性地出现,所以这里的伪信号(Fake)作为不超过FOK或FZC1的峰值出现。
然后,若物镜进一步接近光盘媒体,则在PI信号和FE信号各自中检测比根据伪信号(Fake)的电平而确定的阈值(FOK或FZC1)还高的峰值(T)。
光盘装置在使用PI信号执行至信号面的聚集处理时,判断为在PI信号超过了设定的阈值FOK的位置(T)处检测到信号面,转移至聚焦伺服的控制。即,设物镜的聚焦伺服为开,开始跟踪光盘媒体的上下运动而移动的动作,并进行数据再现。
另一方面,在光盘装置使用FE信号执行至信号面的聚焦处理时,判断为在FE信号超过设定的阈值FZC1、且低于预定的阈值FZC2的位置(T)处检测到信号面,转移至聚焦伺服的控制。
下面,说明在该光盘装置中,光学拾取器23检测到的信号电平下降的情况。这时,随着光学拾取器23的物镜从自光盘媒体隔离开的位置接近光盘媒体,如图4所示,在PI信号和FE信号中检测到基于表面反射的成像(S)。然后,在物镜进一步接近光盘媒体的位置检测到伪信号(Fake)。随着光学拾取器23检测到的信号电平下降,这里的伪信号(Fake)电平比图3示出的电平还低。
本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设定电平大于这里检测到的伪信号(Fake)电平的阈值(FOK、FZC1)。在该图4中为了说明,对PI信号和FE信号两者都图示了阈值,但对任一方图示阈值也无妨。这里设定的阈值(FOK、FZC1中的任一个)的电平与图3示出的实例相比,都和伪信号(Fake)的电平下降相一致地下降。
由于光盘媒体的旋转和轴向摆动,存在光盘媒体的表面与光学拾取器23的距离周期性地变化,多次观测到伪信号(Fake)的情况(F2,F3...)。由于原来的伪信号(Fake)周期性地出现,所以这里的伪信号(Fake)作为未超过FOK或FZC1的峰值而出现。
然后,若物镜进一步接近光盘媒体,则在PI信号和FE信号各自中检测到比基于伪信号(Fake)的电平而设定的阈值(FOK或FZC1)高的峰值。
光盘装置在使用PI信号执行至信号面的聚焦处理时,判断为在PI信号超过设定的阈值FOK的位置检测到信号面,转移至聚焦伺服的控制。
另一方面,光盘装置在使用FE信号执行对信号面的聚焦处理时,判断为在FE信号超过设定的阈值FZC1、且低于预定的阈值FZC2的位置检测到信号面,转移至聚焦伺服的控制。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表面反射光检测到在光学拾取器23中产生的伪信号(Fake),利用该伪信号(Fake)的信号电平检测到信号层的反射光。因此,在因附着于光学拾取器23上的污垢或温度等环境变化而使光学拾取器23检测到的信号电平全部下降时,利用由伪信号(Fake)的信号电平补正后的阈值来检测信号层的反射光,所以不论光学拾取器23的状态如何,都可在信号层上聚焦。
另外,这里记述了在峰值电平运算部43中,将峰值P base原样输出为阈值、或者以将该峰值p base的电平提高了一定比例后的值输出为阈值的实例,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如下那样。
首先,在光盘装置中,使用用于试验轴向摆动的试验用光盘媒体,多次检测伪信号(Fake)的电平。参照在这样检测出的电平中的、为电平比平均值Ave高分散σ的4至5倍(4σ~5σ)的值Ref,确定系数α为
α=Ref/Ave
并存储。
然后,在峰值电平运算部43中,使用伪信号检测部42检测出的峰值p和该系数α,如下运算阈值:p×α。
这样,若针对每个光盘装置确定了系数α,则可算出考虑到每个光盘装置的个体差异的阈值。
这里,记述了使用用于试验轴向摆动的试验用光盘媒体α来确定系数α的实例,但即便使用通常的光盘媒体而非用于轴向摆动试验的试验用光盘媒体也无妨。
而且,该系数α也可按机种(按照所使用的电路或DSP、微型计算机的种类、组合)来设定。
并且,在此前的说明中,说明了信号层检测部44利用PI信号或FE信号之一来检测信号层,但也可使用这两者。即,信号层检测部44如图5所示,也可在检测到超过了根据伪信号(Fake)产生时的PI信号的电平而设定的阈值FOK的PI信号的范围(R)内,执行利用了FE信号的至信号面的聚焦处理。须指出,这时也可根据伪信号(Fake)产生时的FE信号的电平来设定关于FE信号的阈值FZC1。
在本例中,FOK及FZC1可设为伪信号(Fake)产生时对应的信号电平本身、或将各信号电平乘以规定系数后的值。须指出,为了算出FOK而与伪信号(Fake)产生时的PI信号相乘的系数、和为了算出FZC1而与伪信号(Fake)产生时的FE信号相乘的系数也可互不相同。
即,本实施方式的伺服处理控制部29例如如图6所示那样动作。即,伺服处理控制部29执行初始化处理(S1),旋转驱动主轴马达22,使光盘媒体旋转,且将光学拾取器23发射的光的波长设定成被预定为初始值的值。此外,驱动聚焦控制致动器25b,以使光学拾取器23的物镜移动至离光盘媒体表面最远的位置(初始位置)。
然后,伺服处理控制部29以规定的速度开始向着光盘媒体的表面移动光学拾取器23的物镜(S2)。
伺服处理控制部29为了使用开始移动光学拾取器23的物镜后的PI信号、除去噪声的影响,在检测到超过了大于噪声电平的阈值(噪声除去阈值)的最初峰值(即表面反射)之前待机(S3)。
然后,一旦伺服处理控制部29检测到表面反射,则随后开始保持PI信号和FE信号的峰值(保持检测出的最大值的处理)(S4),然后FE信号在表面反射检测之后、通过最初出现的上侧峰值而与基准位置交叉(零交叉)之前待机(S5)。一旦FE信号通过最初出现的上侧峰值且零交叉,则伺服处理控制部29判断为检测到最初的伪信号(Fake)。然后,伺服处理控制部29根据所保持的PI信号和FE信号(的绝对值)的峰值(分别记为pPI、pFE,这里pFE>0),设定检测信号面用的PI信号的阈值FOK和FE信号的阈值FZC1(FZC1>0)(S6)。
例如,在该处理S6中,只要
FOK=pPI×β、
FZC1=pFE×γ
即可。这里β、γ例如是从「1」至「1.05」到「1.1」等「1」以上的值。β、γ既可是相同的值,也可是不同的值。
伺服处理控制部29在PI信号变为在处理S6中设定的FOK以上的值、FE信号超过FZC1之前待机(S7)。然后,若PI信号变为大于等于在处理S6中设定的FOK、FE信号的绝对值超过FZC1,则在PI信号进一步变为大于等于在处理S6中确定的FOK、且FE信号的绝对值小于预定的FZC2(0<FZC2<FZC1)之前待机(S8)。而且,一旦PI信号变为大于等于在处理S6中设定的FOK、且FE信号的绝对值小于预定的FZC2(0<FZC2<FZC1),则伺服处理控制部29判定为检测到信号层,在向着光盘媒体的表面移动光学拾取器23的物镜的动作之后,控制聚焦控制致动器25b,将聚焦伺服设为开,转移至聚焦伺服的控制(S9)。
在另一例中,本实施方式的伺服处理控制部29例如如图7所示那样动作。须指出,对与图6中的动作同样的部分附以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即,伺服处理控制部29执行初始化处理(S1),开始以规定的速度向着光盘媒体的表面移动光学拾取器23的物镜(S2)。
伺服处理控制部29为了使用开始移动光学拾取器23的物镜后的PI信号、除去噪声的影响,在检测到超过了大于噪声电平的阈值(噪声除去阈值)的最初峰值(即表面反射)之前待机(S3)。
然后,伺服处理控制部29在检测到表面反射时,随后开始保持PI信号的峰值(S14),而后在检测到PI信号中最初出现的峰值之前待机(S15)。一旦检测到PI信号的峰值,则伺服处理控制部29判断为检测到最初的伪信号(Fake),根据所保持的PI信号的峰值(记为pPI),设定用于检测信号面的PI信号的阈值FOK(S16)。
例如,在该处理S16中,只要
FOK=pPI×β
即可。这里,β例如是从「1」至「1.05」到「1.1」等「1」以上的值。
伺服处理控制部29在PI信号变为大于等于在处理S16中设定的FOK之前待机(S17)。而后,一旦PI信号变为大于等于在处理S16中设定的FOK,则判定为检测到信号层,在向着光盘媒体的表面移动光学拾取器23的物镜的动作之后,控制聚焦控制致动器25b,以将聚焦伺服设为开,转换至聚焦伺服的控制(S19)。
须指出,在图6、图7的实例中,都使用PI信号来检测表面反射,但也可使用FE信号来进行检测。
另外,这里记述了在检测到信号面之后,将聚焦伺服设为开,进行信号再现的实例,但在检测到信号面之后测定信号层的反射率的情况下,只要在上述图6或图7例中的处理S9或处理S19中,停止物镜的动作来测定信号层的反射率即可。
尽管以优选或典型的实施例的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

Claims (3)

1.一种读取记录在光盘媒体上的信号的光盘装置,包括:
光学拾取器,通过一个物镜选择性地将多个互不相同的波长中的任一波长的光照射到光盘媒体上,并输出基于光盘媒体的反射光的信号;
驱动部,使所述光学拾取器的物镜相对于光盘媒体面相对移动;
信号输出部,接收由光盘媒体反射的光,并输出基于该接收到的光的感光信号;及
控制部,一边通过所述驱动部使所述物镜相对于光盘媒体面以规定速度相对移动,一边在检测到聚焦到光盘媒体的表面上的状态的反射光之后,检测在所述感光信号中最初产生的伪信号的峰值电平,比较根据该检测出的伪信号的峰值电平而设定的引入信号阈值或聚焦误差信号第1阈值和所述感光信号,在所述感光信号中的引入信号超过所述引入信号阈值的时刻、或者所述感光信号中的聚焦误差信号超过所述聚焦误差信号第1阈值之后接着低于聚焦误差信号第2阈值的时刻,判定为聚焦到数据记录层上,其中,所述聚焦误差信号第2阈值小于所述聚焦误差信号第1阈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将比所述检测出的伪信号的峰值电平大的值确定为所述引入信号阈值或所述聚焦误差信号第1阈值。
3.一种用于控制用以读取记录在光盘媒体上的信号的光盘装置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控制光学拾取器,以通过一个物镜选择性地将多个互不相同的波长中的任一波长的光照射到光盘媒体上并输出基于光盘媒体的反射光的信号;
使所述光学拾取器的物镜相对于光盘媒体面相对移动;
接收由光盘媒体反射的光,并输出基于该接收到的光的感光信号;
一边使所述物镜相对于光盘媒体面以规定速度相对移动,一边在检测到聚焦到光盘媒体的表面上的状态的反射光之后,检测在所述感光信号中最初产生的伪信号的峰值电平;以及
比较根据该检测出的伪信号的峰值电平而设定的引入信号阈值或聚焦误差信号第1阈值和所述感光信号,在所述感光信号中的引入信号超过所述引入信号阈值的时刻、或者所述感光信号中的聚焦误差信号超过所述聚焦误差信号第1阈值之后接着低于聚焦误差信号第2阈值的时刻,判定为聚焦到数据记录层上,其中,所述聚焦误差信号第2阈值小于所述聚焦误差信号第1阈值。
CN2007101367751A 2006-07-28 2007-07-27 光盘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记录媒体 Active CN1011144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07181 2006-07-28
JP2006-207181 2006-07-28
JP2006207181 2006-07-28
JP2006229816 2006-08-25
JP2006229816A JP4272222B2 (ja) 2006-07-28 2006-08-25 光ディスク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6-229816 2006-08-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14477A CN101114477A (zh) 2008-01-30
CN101114477B true CN101114477B (zh) 2010-07-21

Family

ID=38624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367751A Active CN101114477B (zh) 2006-07-28 2007-07-27 光盘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记录媒体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817508B2 (zh)
EP (1) EP1884942A1 (zh)
JP (1) JP4272222B2 (zh)
KR (1) KR100926870B1 (zh)
CN (1) CN101114477B (zh)
TW (1) TWI35498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72222B2 (ja) * 2006-07-28 2009-06-03 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光ディスク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4691578B2 (ja) * 2008-05-26 2011-06-01 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光ディスク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情報記憶媒体
JP4550128B2 (ja) 2008-05-26 2010-09-22 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光ディスク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情報記憶媒体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49232B1 (en) * 1998-02-03 2002-09-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Disk type determination method
WO2005055213A1 (ja) * 2003-12-01 2005-06-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制御装置および制御装置を備えた光ディス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58036A (ja) 1984-12-28 1986-07-17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フオ−カスサ−ボ引き込み装置
JPH04186532A (ja) 1990-11-21 1992-07-03 Canon Inc ファーカシング制御装置
JP2986587B2 (ja) 1991-08-21 1999-12-0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光学的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CN1075222C (zh) 1995-07-27 2001-11-2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盘装置
JP3157460B2 (ja) 1996-01-22 2001-04-1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光学的記録媒体の識別装置
JP3439300B2 (ja) 1996-06-11 2003-08-25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媒体判別装置
TW484128B (en) 2000-01-12 2002-04-21 Sony Corp Optical disc apparatus
US6556871B2 (en) * 2001-01-04 2003-04-29 Cardiac Pacemaker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ceiving telemetry data from an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
JP3672498B2 (ja) * 2001-03-09 2005-07-20 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対物レンズ移動制御方法および装置
EP1437716B1 (en) * 2001-10-19 2010-07-14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Inc. Storage medium type identifying method
KR100464413B1 (ko) * 2002-04-30 2005-01-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기록매체의 종류 판별방법 및 장치
JP2004139704A (ja) * 2002-10-21 2004-05-13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Inc 光ディスク再生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再生方法
TWI238382B (en) * 2003-09-04 2005-08-21 Lite On It Corp A disk discrimination method
JP4272222B2 (ja) * 2006-07-28 2009-06-03 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光ディスク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49232B1 (en) * 1998-02-03 2002-09-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Disk type determination method
WO2005055213A1 (ja) * 2003-12-01 2005-06-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制御装置および制御装置を備えた光ディス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884942A1 (en) 2008-02-06
JP4272222B2 (ja) 2009-06-03
KR20080011143A (ko) 2008-01-31
TWI354985B (en) 2011-12-21
KR100926870B1 (ko) 2009-11-16
TW200818149A (en) 2008-04-16
CN101114477A (zh) 2008-01-30
US7817508B2 (en) 2010-10-19
JP2008052857A (ja) 2008-03-06
US20080025186A1 (en) 2008-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317966B1 (ko) 광학식디스크의재생장치
CN101620865B (zh) 光学拾取器和使用该光学拾取器的光盘设备
WO2006006572A1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光ピックアップの制御方法及び光ディスク判別方法
CN101114477B (zh) 光盘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记录媒体
JP3775011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US20050122857A1 (en) Optical pickup
JP4695688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情報機器
US7675824B2 (en) Optical disc apparatus
CN101114488B (zh) 光盘装置以及光盘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321414C (zh) 光拾取器和使用它的光学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CN1822161B (zh) 光盘设备
JP2007280549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6053994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
JPWO2006001215A1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システム
CN101836256B (zh) 光盘的记录方法以及光盘记录再生装置
KR100948145B1 (ko) 포커스 서보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와 이를 이용한 광 디스크드라이브
KR20130062776A (ko) 광디스크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JPS6145419A (ja) 光ピツクアツプ
JP2004259414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対物レンズ
JPH11306571A (ja) 光学記録媒体のドライブ装置
KR20130032094A (ko) 광디스크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JP2008299954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8103036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におけるディスク判別方法と光ディスク装置
KR20130062766A (ko) 광디스크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JP2008103051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光ディスクの判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