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88765B - 喷墨打印装置 - Google Patents

喷墨打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88765B
CN101088765B CN200710109072XA CN200710109072A CN101088765B CN 101088765 B CN101088765 B CN 101088765B CN 200710109072X A CN200710109072X A CN 200710109072XA CN 200710109072 A CN200710109072 A CN 200710109072A CN 101088765 B CN101088765 B CN 1010887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carriage
print
printing
print cartri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0907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88765A (zh
Inventor
关聪
锦织均
井手大策
沟口佳人
小泷靖夫
大桥哲也
井上良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0887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887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887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8876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喷墨打印装置以及用于控制喷墨打印装置的方法,其中在不包括打印操作的非打印操作期间,该方法根据墨盒中的墨水的状态在所需时间并且在所需程度上搅拌墨水。在不包括伴随有托架的往复移动的打印操作的非打印操作期间,通过根据搅拌模式往复移动托架执行用来搅拌墨盒中的墨水的搅拌操作。作为搅拌模式,可以根据从前一次搅拌操作开始的经过时间设置不同的模式中的一个模式。

Description

喷墨打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移动可安装打印头和墨盒的托架打印图像的喷墨打印装置以及用于控制喷墨打印装置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颜料墨水比染料墨水具有更高的耐气候性,所以近几年来开始在喷墨打印装置上使用。耐气候性包括耐光性、抗臭氧性和耐水性。即使受到光或臭氧的分解作用,颜料墨水中含有的颜料粒子也不会轻易失去其颜色饱和度,并且即使长期暴露于光或臭氧其颜色也不褪色。因此,当用来打印长期展示的室外广告和展品或需要长期保存的图片时,颜料墨水表现出其特有的优良性能。此外,由于颜料粒子不是水溶性的,所以颜料墨水比染料墨水具有更好的耐水性。由于这些优点,油类颜料墨水被广泛使用。
通常,喷墨打印装置经常使用水类墨水。为了使诸如颜料的不溶于水的那些颜色原料成为水溶性的,需要通过使用聚合树脂或表面活化剂使颜料粒子吸水,并且使它们在水或其它溶剂成分中散开。
如果使用颜料作为墨水着色剂并将其放置在墨盒或其它容器中且不使用时,颜料会在墨盒的底部沉积,从而会改变墨水浓度,其浓度必然变得不均匀。诸如颜料的固体粒子以微粒方式悬浮在液体中。如果其特有重力超过溶剂(介质)的重力,根据公式(1),这些粒子将沉降。
u=2r2(ρ21)g/9η    (1)
其中u是粒子的沉降速率,假设颜料粒子是球形的,r是粒子的半径,ρ1是介质(溶剂)的密度,ρ2是粒子的密度,g是重力加速度,η是介质的粘性系数。公式(1)称为Navier-Stokes公式。公式(1)还表明,以水作为介质主要成分的水类颜料墨水具有比油类颜料墨水更快的沉降速率。然而,请注意,除重力引起的沉降作用之外,颜料粒子还容易受到介质分子的热运动的影响,因此,总是处在布朗运动中。布朗运动使颜料粒子散开,与沉降作用相反的作用,用于实现均匀的粒子分布。这意味着颜料粒子并不总是按照上面的公式(1)沉降。通过改善颜料的吸水度,亦即,颜料在溶剂中的扩散程度,可以生产出其颜料粒子不会轻易沉淀的颜料墨水。然而,少量颜料粒子仍然会逐渐沉降。
当颜料粒子沉降时,诸如着色剂浓度、粘度和特定比重的颜料墨水的性质将改变。在喷墨打印装置中,颜料墨水的着色剂浓度变化直接导致图像的颜色变化,而墨水的粘度和比重变化影响墨水的喷射量和喷射速度。
因此,在使用颜料墨水的喷墨打印装置中,重要的是使墨盒中的颜料墨水浓度均匀。
众所周知,使墨盒中的颜料墨水浓度均匀的方法是直接搅拌墨盒中的墨水。例如,日本实用新型未审公开号4-087250(1992)描述了以下方法,在打印操作之前或者以规定时间间隔移动安装有打印头和墨盒的可对向移动的托架,以搅动墨盒中的墨水。另一个日本专利未审公开号5-338195(1993)公开了以下方法,利用马达来旋转或翻转墨盒以改变重力作用在墨盒起上的方向,目的是防止颜料粒子的沉积。另外,为了确保墨水搅拌的效果,日本专利未审公开号4-169240(1992)和9-309212(1997)公开了以下方法,使用墨盒中的钢珠以方便墨水的搅拌。另一个日本专利未审公开号2004-001411公开了以下方法,测量从托架运动开始经过的时间和从包含有从打印头的喷墨的打印操作开始经过的时间,并根据该经过时间改变搅拌操作。
如果许多小时没有使用,则喷墨打印装置中的墨水会产生着色剂沉降,引起墨盒上部的浓度下降,下部的浓度增加,从而墨盒中的墨水浓度不均匀。如果通过从与墨盒底部相连的打印头排出墨水(这无助于图像打印)来执行用于维持打印头的良好喷墨性能的回收操作,则高浓度墨水会从该墨盒中排出。因此,墨盒中的着色剂浓度逐渐降低,引起所打印的图像的密度变化,这可能导致图像缺陷。
诸如上面引用的参考文献中描述的搅拌操作确实可以减轻墨盒或墨水供给通路中的墨水浓度变化。然而,如果在打印操作前执行墨水搅拌操作,则需要花费相对长的时间来执行搅拌操作,然后才能开始打印操作。因此,需要按照分布的合适定时执行所需量的搅拌操作。
日本专利未审公开号2004-001411的方法依照从上次打印操作开始经过的时间改变搅拌操作的种类。在该方法中,如果断断续续重复较短持续时间的打印操作,则可能根本不执行搅拌操作或者仅仅重复执行了少量搅拌操作,这是因为从前一个打印操作到下一个操作的经过时间是短暂的。如果是那样的话,颜料成分根据随颜料墨水的种类而沉降,从而增加了不能令人满意地执行搅拌操作的可能性。
本发明提供喷墨打印装置以及用于控制喷墨打印装置的方法,其中在不包括打印操作的非打印操作期间,该喷墨打印装置能够根据该墨盒中的墨水的状态在所需时间并且在所需程度上搅拌墨水。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喷墨打印装置,用于通过使用安装有向喷墨部分提供墨水的墨盒的托架,并且通过在往复移动该托架时从该喷墨部分喷射墨水,在打印介质上打印图像;该喷墨打印装置包括:模式设置装置,用于设置搅拌模式,以便执行搅拌该墨盒中的墨水的搅拌操作,在不包括伴随有该托架的往复移动的打印操作的非打印操作期间,通过使该托架往复运动来执行该搅拌操作;以及控制装置,用于根据该模式设置装置设置的搅拌模式,执行该搅拌操作;其中该模式设置装置根据从前一次搅拌操作开始 的经过时间和该墨盒中的剩余墨水量,设置多个不同搅拌模式中的一个搅拌模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喷墨打印装置,用于通过使用安装有向喷墨部分提供墨水的墨盒的托架,并且通过在往复移动该托架时从该喷墨部分喷射墨水,在打印介质上打印图像;该喷墨打印装置包括:模式设置装置,用于设置搅拌模式,以便执行搅拌该墨盒中的墨水的搅拌操作,在不包括伴随有该托架的往复移动的打印操作的非打印操作期间,通过使该托架往复运动来执行该搅拌操作;其中该模式设置装置根据从前一次搅拌操作开始的经过时间和该墨盒中的剩余墨水量,设置至少一个参数不同的多个模式中的一个搅拌模式,该参数代表托架往复移动的次数、托架移动速度、托架加速度以及托架移动的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控制喷墨打印装置的方法,该喷墨打印装置通过使用安装有向喷墨部分提供墨水的墨盒的托架,并且通过在往复移动该托架时从该喷墨部分喷射墨水,在打印介质上打印图像;该方法包括:模式设置步骤,该步骤设置搅拌模式,以便执行搅拌该墨盒中的墨水的搅拌操作,在不包括伴随有该托架的往复运动的打印操作的非打印操作期间,通过使该托架往复运动来执行该搅拌操作;其中在该模式设置步骤中,根据从前一次搅拌操作开始的经过时间和该墨盒中的剩余墨水量,设置多个不同搅拌模式中的一个搅拌模式。
借助本发明,在不包括打印操作的非打印操作期间,通过根据基于该墨盒中的墨水状态的搅拌模式往复移动该托架,在所需时间并且在所需程度上执行墨水搅拌操作。因此,可以使墨盒中的墨水的浓度保持均匀,确保在良好条件下打印图像。
通过参照附图阅读典型实施例的以下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图示,用于解释在应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打印系统中处理图像数据的流程;
图2是一个说明图,表示从主设备的打印机驱动程序向图1所示的打印系统中的打印装置传送的打印数据的构造的示例;
图3是一个图示,表示与输入级别相对应的输出图案,并且它们是利用该实施例中使用的打印装置中的点排列图案成形处理中的转换获得的;
图4是一个示意图,用于解释该实施例中使用的打印装置执行的多遍打印方法;
图5是一个说明图,表示应用于该实施例中使用的打印装置执行的多遍打印方法的掩模图案的示例;
图6是该实施例中使用的打印装置的透视图,并且表示从正面观看时处于不使用状态中的打印装置;
图7是该实施例中使用的打印装置的另一个透视图,并且表示从后面观看时处于不使用状态中的打印装置;
图8是该实施例中使用的打印装置的另一个透视图,并且表示从正面观看时处于使用状态中的打印装置;
图9是一个图示,用于解释该实施例中使用的打印装置的机身的内部机构,并且是一个透视图,用于表示从右上方观看时的打印装置;
图10是另一个图示,用于解释该实施例中使用的打印装置的机身的内部机构,并且是另一个透视图,用于表示从左上方观看时的打印装置;
图11是该实施例中使用的打印装置的机身的横截面侧视图,用于解释该打印装置的机身的内部机构;
图12是该实施例中使用的打印装置的另一个透视图,并且表示从正面观看时的执行平传打印操作过程中的打印装置;
图13是该实施例中使用的打印装置的又一个透视图,并且表示从后面观看时的执行平传打印操作过程中的打印装置;
图14是内部机构的示意性的横截面侧视图,用于解释在该实施 例中执行的平传打印操作;
图15是一个透视图,表示该实施例中使用的打印装置的机身中的清洁部;
图16是图15所示的清洁部中的擦拭部分的横截面图,用于解释该擦拭部分的构造和操作;
图17是清洁部中的润湿液体转移单元的横截面图,用于解释润湿液体转移单元的构造和操作;
图18是一个框图,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电路的完整配置;
图19是一个框图,表示图18所示的主基底的内部构造的示例;
图20是一个图示,表示图18所示的托架板上安装的多传感器系统的构造的示例;
图21是该实施例中运用的打印头托架和墨盒的透视图,表示墨盒是如何连接到打印头托架上的;
图22是一个流程图,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打印序列;
图23是一个流程图,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打印序列;
图24是一个图示,表示图24A和24B的关系;
图24A是一个流程图,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的打印序列;
图24B是一个流程图,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的打印序列;
图25是一个流程图,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的打印序列;
图26说明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选择的搅拌模式;
图27说明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选择的搅拌模式;以及
图28说明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选择的搅拌模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本发明中,措辞“空闲扫描”意指打印头不喷射用于打印的墨水时执行的打印头的扫描操作。
1.基本配置
1.1打印系统概述
图1是一个图示,用于解释在应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打印系统中处理图像数据的流程。该打印系统J0011包括主设备J0012,后者生成用来指示要打印的图像的图像数据,并且建立用于生成该数据等的用户界面(UI)。另外,打印系统J0011包括打印装置J0013,后者以主设备J0012生成的图像数据为基础在打印介质上打印图像。
打印装置J0013通过使用青色(C)、浅青色(Lc)、品红色(M)、浅品红色(Lm)、黄色(Y)、红色(R)、绿色(G)、黑色1(K1)、黑色2(K2)和灰色(Gray)的10种彩色墨水,执行打印操作。为此,打印装置J0013使用用来喷射上述10种彩色墨水的打印头H1001。这10种彩色墨水是带有颜料的墨水,分别包括十种彩色颜料作为其颜色原料。
与主设备J0012的操作系统一起运行的程序包括应用程序和打印机驱动程序。应用程序J0001执行生成图像数据的处理,打印装置利用该图像数据进行打印。个人计算机(PC)能够通过使用各种介质接收这些图像数据或还需要处理的预先编辑的数据。例如,借助于CF卡,根据本实施例的主设备能够增加与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关联的JPEG格式的图像数据。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主设备能够增加例如扫描仪读取的TIFF格式的图像数据和CD-ROM上存储的图像数据。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主设备能够通过因特网从Web上捕获数据。在主设备的监视器上显示这些捕获的数据。因此,借助于应用程序J0001对这些捕获的数据进行编辑、处理等。由此,例如根据sRGB规范生成图像数据R、G和B。用户通过主设备的监视器上显示的UI屏幕,设置执行打印所用的打印介质的类型,打印质量等。用户还通过该UI屏幕发出打印指令。依靠该打印指令,将图像数据R、G和B传送到打印机驱动程序。
打印机驱动程序包括在先处理J0002,后续处理J0003,γ校正处理J0004,半色调处理J0005和打印数据创建处理J0006作为它自已执行的处理。以下提供这些处理J0002-J0006的简短描述。
(A)在先处理
在先处理J0002执行色域的映射。在本实施例中,对数据进行转换以便把合乎sRGB规范的图像数据R、G和B再现的色域映射到要由该打印装置生成的色域上。具体地,图像数据R、G和B的相应数据处理利用8个比特表示的所有颜色的每个颜色的256个等级。通过使用三维LUT,分别将这些图像数据R、G和B转换为打印装置J0013的色域中的8比特数据R、G和B。
(B)后续处理
以通过映射色域获得的8比特数据R、G和B为基础,后续处理J0003获得与10种颜色的每种颜色有关的8比特颜色分离数据。该8比特颜色分离数据与用来再现8比特数据R、G和B代表的颜色所用的墨水的组合相对应。换句话说,后续处理J0003获得与Y、M、Lm、C、Lc、K1、K2、R、G和Gray中每一个有关的颜色分离数据。在本实施例中,和在先处理一样,后续处理是通过使用三维LUT和同时使用内插操作来执行的。
(C)γ校正处理
γ校正J0004将后续处理J0003已经获得的与10种颜色的每种颜色有关的颜色分离数据转换为表示颜色的色调值(等级值)。具体地,使用与打印装置J0013中的每种颜色墨水的等级特性相对应的一维LUT,并且由此执行转换,从而可以把与10种颜色有关的颜色分离数据和打印机的等级特性线性关联起来。
(D)半色调处理
半色调处理J0005对已对其进行γ校正处理的Y、M、Lm、C、Lc、K1、K2、R、G和Gray中每一个的8比特颜色分离数据进行量化,以便将8比特分离数据转换成4比特数据。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用误差扩散方法,将处理10种颜色中每种颜色的256个等级的8比特数据转换成处理9个等级的4比特数据。该4比特数据是充当索引的数据,每个索引指示该打印装置中的点排列图案成形处理中的一个点排列图案。
(E)打印数据创建处理
打印机驱动程序执行的最后一个处理是打印数据创建处理J0006。该处理向与其内容为4比特索引数据的需要打印的图像有关的数据中添加与打印控制有关的信息,由此创建打印数据。
图2是一个图示,表示打印数据的配置的示例。该打印数据被配置成与打印控制有关的信息和与要打印的图像有关的数据。与打印控制有关的信息负责控制打印操作。与要打印的图像有关的数据指示要打印的图像(该数据为前述4比特索引数据)。与打印控制有关的信息被配置成“与打印介质有关的信息”,“与打印质量有关的信息”,以及“与杂项控制有关的信息”,其包括与送纸方法等有关的信息。在与打印介质有关的信息中描述要在其上进行打印的打印介质的类型。在与打印介质有关的信息中指定从包括普通纸、蜡光纸、明信片、可打印光盘等的组中选择的一种类型的打印介质。在与打印质量有关的信息中描述要寻求的打印质量。在与打印质量有关的信息中指定从包括“精细(高质量打印)”、“正常”、“快速(高速打印)”等的组中选择的一种类型的打印质量。请注意,与打印控制有关的这些信息是以用户通过主设备J0012的监视器上的UI屏幕指定的内容为基础形成的。另外,在与要打印的图像有关的数据中描述在半色调处理J0005中产生的图像数据。将按上述方式生成的打印数据提供给打印装置J0013。
打印装置J0013在已从主设备J0012提供的打印数据上执行点排列图案成形处理J0007和掩模数据转换处理J0008。以下提供用于点排列图案成形处理J0007和掩模数据转换处理J0008的描述。
(F)点排列图案成形处理
在上面描述的半色调处理J0005中,等级级别的数目从利用多值色调信息(8比特数据)处理的256个色调值降低为利用该信息(4比特数据)处理的9个色调值。然而,打印装置J0013实际能够用来进行打印的数据为二进制数据(1比特),关于是否打印墨水点的数据。考虑到这一点,点排列图案成形处理J0007为利用4比特数 据表示的每个象素指派一个点排列图案,其中4比特数据处理作为半色调处理J0005的输出值的等级级别0-8。点排列图案与象素的色调值(级别0-8之一)相对应。因此,为每个象素中的多个区域的每个区域定义是否应该打印墨水点(点应是on还是off)。因此,为象素的每个区域指派用来表示“1(一)”或“0(零)”的1比特二进制数据。在这点上,“1(一)”是用来表示应该打印一个点的二进制数据。“0(零)”是用来表示不应该打印点的二进制数据。
图3表示与输入级别0-8相对应的输出图案。这些输出图案是通过在该实施例的点排列图案成形处理中执行的转换而获得的。该图的左列中的级别号分别与作为主设备的半色调处理的输出值的级别0-8相对应。在该列的右侧示出由2个垂直区域×4个水平区域构成的区域。每个区域与由接收半色调处理输出的一个象素占有的区域相对应。另外,一个象素中的每个区域与指定其点应为on或off的最小单位相对应。请注意,在该描述中,“象素”意味着能够代表等级的最小单位,也意味着要使用多个比特表示的多值数据对其进行图像处理(在先处理,后续处理,γ校正处理,半色调处理等)的最小单位。
在该图中,其中画有圈的区域表示要打印点的区域。当级别号增加时,要打印的点的数目逐一增加。在本实施例中,与原始图像的密度有关的信息最终是用这种方式反映的。
从左到右,(4n)至(4n+3)表示象素的水平位置,每个水平位置接收与要打印的图像有关的数据。用不小于1(一)的整数替换表达式(4n)至(4n+3)中的n。该表达式下面列出的图案指示依赖于象素所在位置可得的多个彼此不同的图案,即使该象素接收同一级别上的输入。换句话说,其配置是,即使在某一象素接收一个级别上的输入的情况中,也可以以交替方式给该象素指派位于同一级别上的表达式(4n)至(4n+3)下的四种类型的点排列图案。
在图3中,垂直方向是打印头的喷射口的排列方向,而水平方向是打印头的移动方向。使得能够使用对于一个级别的多个不同的 点排列图案进行打印的配置造成以下两种结果。首先,可以使两个喷嘴执行的喷射次数均等,其中一个喷嘴负责位于一个级别上的点排列图案的顶行中的图案,另一个喷嘴负责位于同一级别上的点排列图案的底行中的图案。其次,可以使打印装置特有的各种噪声分散。
当上述点排列图案成形处理完成时,向整个打印介质指派点排列图案的处理完成。
(G)掩模数据转换处理
在前述点排列图案成形处理J0007中,为打印介质上的每个区域确定是否应该打印一个点。因此,如果把指示点排列的二进制数据输入到打印头H1001的驱动电路J0009中,则可以打印所需的图像。假如这样的话,可以进行所谓的一遍打印。一遍打印意指打印头H1001移动一次以完成对打印介质上的单一扫描区域要进行的打印。可选地,可以进行所谓的多遍打印。多遍打印意指打印头移动多次以完成对打印介质上的单一扫描区域要进行的打印。这里,以多遍打印为例提供掩模数据转换处理的描述。
图4是一个示意图,表示用于描述多遍打印方法的打印头和打印图案。应用于本实施例的打印头H1001实际上有768个喷嘴。然而,为方便起见,在假设打印头H1001有16个喷嘴的条件下提供用于打印头和打印图案的描述。将喷嘴划分成第一到第四喷嘴组。四个喷嘴组的每一个包括四个喷嘴。掩模P0002由第一掩模图案P0002(a)到第四掩模图案P0002(d)组成。第一掩模图案P0002(a)到第四掩模图案P0002(d)定义能够进行打印的第一到第四喷嘴组中的各个区域。掩模图案中的黑色区域指示可打印区域,而掩模图案中的白色区域指示非打印区域。第一到第四掩模图案彼此互补。其配置在于,当彼此叠加以上四个掩模图案时,完成与4×4区域相对应的区域内的打印。
参考标号P0003-P0006指示的图案表示通过重复打印扫描完成图像的方式。每次打印扫描完成时,沿图中箭头所示方向将打印 介质移动喷嘴组的宽度(在该图中为四个喷嘴的宽度)。换句话说,其配置在于,通过四次重复打印扫描,完成打印介质上任一相同区域(与每个喷嘴区域的宽度相对应的区域)上的图像。通过按上述方式多次重复扫描用多个喷嘴组在打印介质上的任一相同区域上形成图像能够造成以下结果:降低喷嘴的变化特性,降低移动打印介质时的精度变化。
图5表示可实际应用于本实施例的掩模的示例。应用本实施例的打印头H1001有768个喷嘴,四个喷嘴组的每一组有192个喷嘴。关于掩模的大小,该掩模在垂直方向上有768个区域,该数目等于喷嘴的数目。该掩模在水平方向上有256个区域。该掩模具有以下配置,分别与四个喷嘴组相对应的四个掩模图案彼此保持互补关系。
在应用于本实施例的喷墨打印头的情况中,其中喷墨打印头高频喷射大量精细墨滴,已知的是在打印操作期间会在打印部分附近出现气流。另外,业已证明该气流会对处于打印头端部的喷嘴喷射墨滴的方向造成特别影响。鉴于此原因,正如从图5中看到的那样,在本实施例的掩模图案的情况中,依据区域属于哪个喷嘴组,并依据区域在每个喷嘴组中所处的位置,对可打印比率的分布进行偏置。正如图5所示,通过使用其配置使打印头的端部的喷嘴的可打印比率比其中部的喷嘴的可打印比率更小的掩模图案,可以使由于打印头端部的喷嘴喷射的墨滴到达的位置的变化而引起的不利影响难以觉察。
请注意,掩模图案规定的可打印比率如下。掩模图案的可打印比率是构成该掩模图案的可打印区域(图4的掩模图案P0002(a)至P0002(d)中的黑色区域)的数目与构成该掩模图案的可打印区域的数目和不可打印区域(图4的掩模图案P0002(a)至P0002(d)中的白色区域)的数目之和的比值的百分比。换句话说,掩模图案的可打印比率(%)表示为:
M÷(M+N)×100
其中M表示构成该掩模图案的可打印区域的数目,而N表示构成该 掩模图案的不可打印区域的数目。
在本实施例中,在打印装置的机身的存储器中存储如图5所示的掩模的数据。掩模数据转换处理J0008利用在前述点排列图案成形处理中获得的二进制数据对该掩模数据进行AND处理。因此,确定作为每个打印扫描中的打印对象的二进制数据。随后,将该二进制数据传送到驱动电路J0009。因此驱动打印头H1001,并依据该二进制数据喷射墨水。
图1表示配置主设备J0012用来执行在先处理J0002,后续处理J0003,γ校正处理J0004,半色调处理J0005和打印数据创建处理J0006。另外,图1表示设计用来执行点排列图案成形处理J0007和掩模数据转换处理J0008的打印装置J0013。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本实施例。例如,可以像以下实施例那样执行本发明,其中将处理J0002至J0005中的部分处理设计成用打印装置J0013而不是用主设备J0012来执行。另外,可以像以下实施例那样执行本发明,其中将所有处理设计成用主设备J0012来执行。可选地,可以像以下实施例那样执行本发明,其中将处理J0002至J0008设计成用打印装置J0013来执行。
1.2机构的构造
以下提供应用本实施例的打印装置内的机构的构造的描述。从该机构执行的功能的观点,将本实施例的打印装置的机身划分成送纸部,走纸部,出纸部,托架部,平传打印部和清洁部。这些机构包含在外壳内。
图6,7,8,12和13是用来分别显示应用本实施例的打印装置的外观的透视图。图6表示从正面观看时处于不使用状态中的打印装置。图7表示从后面观看时处于不使用状态中的打印装置。图8表示从正面观看时处于使用状态中的打印装置。图12表示从正面观看时在平传打印过程中的打印装置。图13表示从后面观看时在平传打印过程中的打印装置。另外,图9-11以及图14-16是用来描述打印装置的机身内的内部机构的图示。关于这一点,图9是一个 透视图,表示从右上方观看时的打印装置。图10是一个透视图,表示从左上方观看时的打印装置。图11是该打印装置的机身的横截面侧视图。图14是在平传打印期间的打印装置的横截面图。图15是清洁部的透视图。图16是一个横截面图,用于描述清洁部内的擦拭机构的构造和操作。图17是清洁部内的润湿液体转移单元的横截面图。
以下提供各部的描述,必要时请参考附图。
(A)外壳(参照图6和7)
外壳与打印装置的机身相连,目的是保护送纸部,走纸部,出纸部,托架部,清洁部,平传部和润湿液体转移单元。外壳主要由底壳M7080,上壳M7040,舱口盖M7030,连接器盖和前盖M7010构成。
底壳M7080下安装有出纸托盘导轨(未示出),并且因此底壳M7080具有其内部能够容纳分开的出纸托盘M3160的构造。另外,前盖M7010被构造为,在不使用打印装置时关闭出纸口。
舱口盖M7030与上壳M7040相连,并且构造为可转动的。上壳顶面的一部分有一个开口部分。该打印装置具有以下构造,其中在该位置用新墨盒或打印头替换墨盒H1900中的每一个或打印头H1001(参见图21)。附带地,在本实施例的打印装置中,打印头H1001具有以下构造,将多个喷射部分集成地形成到一个单元中。多个喷射部分分别与多个互不相同的颜色相对应,多个喷射部分的每一个能够喷射一种颜色的墨水。另外,将打印头的构造成头托架H1000,其中可以依据各自的颜色彼此独立地把墨盒H1900放到托架上或从托架上取下。上壳M7040配备有舱门开关杆(未示出),LED指示M7060,电源按键E0018,复位键E0019,平传键E3004等。舱门开关杆检测舱口盖M7030是打开还是关闭。各LED指示M7060传输并显示来自各LED的光。此外,采用转动方式将多级送纸托盘M2060连接到上壳M7040。当不使用送纸部时,送纸托盘M2060包含在上壳M7040内。因此,上壳M7040被构造为充当用于送纸部的盖 子。
利用弹性装配爪彼此连接上壳M7040和底壳M7040。利用连接器盖(未示出)保护其间带有连接器部分的部件。
(B)送纸部(参照图8和图11)
正如图8和图11所示,送纸部的构造如下。压板M2010,送纸辊M2080,分离辊M2041,返回控制杆M2020等与底座M2000相连。压板M2010是在其上面堆放打印介质的地方。送纸辊M2080逐张送打印介质。分离辊M2041分离打印介质。利用返回控制杆M2020将打印介质返回到堆放位置。
(C)走纸部(参照图8至图11)
采用转动方式将用来传送打印介质的传送辊M3060连接到用向上弯曲的板子制成的底盘M1010上。传送辊M3060具有以下构造,其中金属轴的表面涂有陶瓷微粒。用以下方式将传送辊M3060连接到底盘M1010,其中利用轴承(未示出)顶住轴两端的金属部分。传送辊M3060配备有辊张力弹簧(未示出)。辊张力弹簧推动传送辊M3060,从而在传送辊M3060旋转时向传送辊M3060施加适量载荷。所以传送辊M3060能够稳定地传送打印介质。
采用以下方式为传送辊M3060配备多个压带辊M3070,多个压带辊M3070紧靠传送辊M3060。用传送辊M3060驱动多个压带辊M3070。利用压带辊支架M3000支撑压带辊M3070。分别用压带辊弹簧(未示出)推动压带辊M3070,利用压力使其与传送辊M3060接触。由此生成用于传送打印介质的作用力。此时,因为压带辊支架M3000的转轴与底盘M1010的轴承相连,所以转轴在其附近旋转。
将导纸挡板M3030和卷筒M3040部署在向其传送打印介质的入口。导纸挡板M3030和卷筒M3040引导打印介质。另外,压带辊支架M3000配备有PE传感器控制杆M3021。PE传感器控制杆M3021向固定到底盘M1010上的纸张结束传感器(以下称为“PE传感器”)E0007传输检测每一打印介质的前端或后端的结果。卷筒M3040与底盘M1010相连,并放置到其上。导纸挡板M3030能够围绕轴承元件 (未示出)旋转,通过紧靠底盘M1010将导纸挡板M3030放置到底盘M1010上。
在传送辊M3060传送打印介质的方向上的侧下游方向上提供打印头H1001(参照图21)。
以下提供在具有上述构造的打印装置中传送打印介质的过程的描述。利用压带辊支架M3000和导纸挡板M3030引导发送到送纸部的打印介质,由此发送到一对辊子,即传送辊3060和压带辊M3070。此时,PE传感器控制杆M3021检测打印介质的边缘。由此获得要在打印介质上进行打印的位置。利用LF马达E0002驱动一对辊子,即传送辊M3060和压带辊M3070,并使它们旋转。该旋转促成在卷筒M3040上传送打印介质。在卷筒M3040的内部形成一个肋部,肋部充当传送基础面。利用该肋部控制打印头H1001和打印介质的表面之间的缝隙。同时,肋部还与稍后描述的出纸部一起抑制打印介质的摇摆。
通过经由定时带(未示出)向部署在传送辊M3060的轴上的滑轮M3061传输由例如DC马达组成的LF马达E0002的扭矩,获得使传送辊M3060旋转的驱动力。在传送辊M3060的轴上提供用于检测传送辊M3060执行的传送量的码盘M3062。另外,在接近码盘M3062的底盘M1010内放置用于读取在码盘M3062内形成的标记的编码传感器M3090。附带地,假设在码盘M3062内形成的标记是以150-300lpi(行/英寸)(样本值)的间距形成的。
(D)出纸部(参照图8至图11)
出纸部由第一出纸辊M3100,第二出纸辊M3110,多个齿部(spur)M3120和齿轮系构成。
第一出纸辊M3100由环绕其金属轴配备的多个橡胶部分构成。通过经由空转轮向第一出纸辊M3100传输传送辊M3060的驱动力,驱动第一出纸辊M3100。
第二出纸辊M3110由多个弹性元件M3111构成,弹性元件是用人造橡胶制成的,并且与其用树脂制成的轴相连。通过经由空转轮 向第二出纸辊M3110传输第一出纸辊M3100的驱动力,驱动第二出纸辊M3110。
每个齿部M3120是通过把一个圆形薄板和一个树脂元件集成为一个单元构成的。在每个齿部M3120的圆周上提供多个凸起部分。每个齿部M3120是用例如SUS制成的。多个齿部M3120与齿部支架M3130相连。利用齿部弹簧进行上述连接,其中通过成形加工条状盘簧可以得到齿部弹簧。同时,齿部弹簧的弹力使齿部M3120以预定压力靠紧出纸辊M3100和M3110。该构造使齿部3120能够旋转,以便随两个出纸辊M3100和M3110动作。齿部M3120中的一些安装在与第一出纸辊M3110的橡胶部分布置的位置相同的位置上,或安装在与弹性元件M3111布置的位置相同的位置上。这些齿部主要生成用于传送打印介质的作用力。另外,其它齿部M3120安装在不安装橡胶部分和弹性元件M3111的位置上。当在打印介质上打印时,这些齿部M3120主要抑制打印介质抬起。
此外,齿轮系向出纸辊M3100和M3110传输传送辊M3060的驱动力。
借助上述构造,利用第一出纸辊M3110和齿部M3120之间的辊隙夹紧在其上形成图像的打印介质,进而进行传送。因此,将打印介质输递到出纸托盘M3160。出纸托盘M3160被划分成多个部分,并具有以下构造,在将稍后描述的底壳M7080下可以容纳出纸托盘M3160。使用时,从底壳M7080下抽出出纸托盘M3160。另外,将出纸托盘M3160设计成朝其前端方向提起,并且还要进行设计以便将其两侧端保持在更高的位置上。这种设计增强了打印介质的堆叠能力,防止每张打印介质的打印表面受到磨损。
(E)托架部(参照图9至图11)
托架部包括可以连接打印头H1001的托架M4000。利用导轴M4020和导轨M1011支撑托架M4000。导轴M4020与底盘M1010相连,引导并支撑托架M4000,以使托架M4000在与传送打印介质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做往复扫描。导轨M1011是用以下方式形成的,将导轨 M1011和底盘M1010集成为一个单元。导轨M1011支撑托架M4000的后端,由此保持打印头H1001和打印介质之间的空间。将由不锈钢等制成的薄板制成的滑片M4030铺设到导轨M1011的一侧,其中托架M4000在该侧面上滑动。从而能够降低打印装置的滑动噪声。
经由定时带M4041,用托架马达E0001驱动托架M4000。托架马达E0001与底盘M1010相连。另外,利用空转轮M4042拉伸并支撑定时带M4041。此外,通过用橡胶制成的托架阻尼器,把定时带M4041连接到托架M4000。因此,通过使托架马达E0001等的振动减弱,降低图像不均匀性。
与定时带M4041平行地提供用于检测托架M4000的位置的编码器刻度盘E0005(稍后将参照图18描述编码器刻度盘E0005)。以150lpi-300lpi范围内的间距在编码器刻度盘E0005上形成标记。在安装在托架M4000内的托架板E0013上提供用于读取标记的编码器传感器E0004(稍后将参照图18描述编码器传感器E0004和托架板E0013)。同时,在托架板E0013上提供用电气方式连接托架板E0013和打印头H1001的打印头触点E0101。此外,将柔性电缆E0012(未示出)连接到托架M4000(稍后将参照图18描述柔性电缆E0012)。柔性电缆E0012是用来从电气基底E0014向打印头H1001传输驱动信号的电缆。
至于把打印头H1001固定到托架M4000上的组件,向托架M4000提供以下组件。在托架M4000上提供邻接部件(未示出)和压合装置(未示出)。邻接部件是在把打印头H1001推向托架M4000中时用来把打印头H1001定位到托架M4000上的部件。压合装置是用来把打印头H1001固定到预定位置的装置。压合装置安装在柄轴控制杆M4010上。在准备安装打印头H1001的情况中,当围绕其旋转支撑转动柄轴控制杆M4010时,压合装置构造为对打印头H1001起作用。
此外,把包含有反射类型的光学传感器的位置检测传感器M4090连接到托架M4000。当在诸如CD-R的特殊介质上进行打印时,或者 在准备检测打印结果或一张纸的边缘位置时,使用位置检测传感器。通过使发光器件发光并接收从托架M4000反射的发射光,位置检测传感器M4090能够检测托架M4000的当前位置。
在打印装置内的打印介质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中,一套传送辊M3060和压带辊M3070转移打印介质,因此打印介质是以列方向上的位置定位的。就行方向上的位置而言,通过使用托架马达E0001沿垂直于传送打印介质的方向的方向移动托架M4000,使打印头H1001定位到要形成图像的目标位置上。按上述方式进行定位的打印头H1001根据电气基底E0014传输的信号把墨水喷射到打印介质上。稍后将提供有关打印头H1001和打印系统之构造细节的描述。本实施例的打印装置交替重复打印主扫描和辅助扫描。在打印主扫描期间,在打印头H1001进行打印时托架M4000沿行方向扫描。在辅助扫描期间,传送辊M3060沿列方向传送打印介质。因此,打印装置构造为在打印介质上形成图像。
(F)平传打印部(参照图12至图14)
正如图11所示,打印介质是在打印介质弯曲的情况下从送纸部输送的,这是因为打印介质经过的通路不断向压带辊方向弯曲。鉴于此,如果试图从送纸部输送其厚度例如约为0.5mm或更多的比较厚的打印介质,则弯曲的打印介质会产生一个反作用力,因此送纸阻力增大。因此,很可能不能输送打印介质。另外,即使可以输送打印介质,递送的打印介质也保持弯曲,或被折叠。
在诸如比较厚的打印介质之类的用户不希望折叠的打印介质上,或者在诸如CD-R之类的不能弯曲的打印介质上,进行平传打印。
平传打印的类型包括以下打印类型,通过从打印装置的机身背面的缝状开口部分(在送纸单元下面)手动提供打印介质,使机身的压带辊夹紧打印介质。然而,本实施例的平传打印使用以下模式。从位于打印装置的机身的前侧的出纸口,把打印介质输送到要进行打印的位置,并且通过转回打印介质在打印介质上进行打印。
前盖M7010通常在出纸部的下面,这是因为前盖M7010还用作 用来堆叠经过打印的数十份打印介质的托盘(参照图8)。当准备进行平传打印时,将前托盘M7010提升到出纸口所在的位置(参照图12),目的是沿着与通常传送打印介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从出纸口水平提供打印介质。向前盖M7010提供钩子等(未示出)。因此,能够将前盖M7010固定到为平传打印提供打印介质的位置。传感器能够检测前盖M7010是否位于为平传打印提供打印介质的位置上。依靠该检测,可以确定打印装置是否处于平传打印模式。
在平传打印模式的情况中,首先,按动平传键E3004,以便把打印介质放到前托盘M7010上,并从出纸口插入打印介质。因此,一个机械装置(未示出)分别把齿部支架M3130和压带辊支架M3000提升到比打印介质的设想厚度更高的位置。另外,如果在打印介质将要通过的区域上有托架M4000,则提升机械装置(未示出)提升托架M4000。从而很容易在那里插入打印介质。再者,通过按压后托盘按钮M7110,可以打开后托盘M7090。此外,可以以字母V的形式打开后辅助托盘M7091(参照图13)。后托盘M7090和后辅助托盘M7091是用来在打印装置的机身的后面支持长的打印介质的托盘。其原因在于,如果从打印装置的机身的正面插入长的打印介质,则长的打印介质会伸出到打印装置的机身的背面以外。当在比较厚的打印介质上进行打印时,如果比较厚的打印介质不是平展的,则打印头喷射面可能与比较厚的打印介质相摩擦,或者传送负荷可能改变。这很可能会对打印质量产生不利影响。鉴于此,部署这些托盘是有效的。然而,如果打印介质的长度不足以伸出到打印装置的机身的背面以外,则不需要打开后托盘M7090等。
按照前述方式,可以从出纸口把打印介质插入到打印装置的机身的内部。通过将打印介质的后缘(靠近用户一侧的边缘)和右边缘对准其上带有标记的前托盘M7010内的位置,把打印介质放置到前托盘M7010上。
此时,如果再次按动平传键E3004,齿部支架M3130落下,从而出纸辊M3100、M3110和齿部M3120共同夹紧打印介质。此后,出纸 辊M3100和M3110按照其预定量把打印介质引入到打印装置的机身内(其方向与正常打印期间传送打印介质的方向相反)。因为起初安排打印介质时将打印介质的靠近用户一侧的边缘(后边缘)对准标记,所以打印介质的前边缘(距离用户最远的边缘)也许没有延伸到传送辊M3060,如果该打印介质比较短的话。考虑到这一点,把预定量定义为带有假想的最短长度的打印介质的后边缘与传送辊M3060之间的距离。在将打印介质转移预定量之后,打印介质的后边缘到达传送辊M3060。因此,使压带辊支架M3000降低到该位置,以使传送辊M3060和压带辊M3070夹紧打印介质。其后,进一步输送打印介质,以便传送辊M3060和压带辊M3070夹紧打印介质的后边缘。由此完成用于平传打印目的的打印介质的供给(打印介质在该位置等待在其上进行打印)。
把用来使出纸辊M3100和M3110以及齿部M3120夹紧打印介质的咬合力设置得比较弱,以免在正常打印期间在递送打印介质时该力对图像形成产生不利影响。鉴于此,在准备进行平传打印的情况中,在打印开始之前打印介质的位置很可能发生移位。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利用具有相对强的咬合力的传送辊M3060和压带辊M3070夹紧打印介质。这确保了应该设置打印介质的位置。另外,在按照预定量将打印介质传送到机身的内部时,平传纸检测传感器控制杆(以下称为“FPPE传感器控制杆”)M3170阻塞或形成FPPE传感器E9001的光路,FPPE传感器E9001是一个红外传感器,此处不再进行说明。因此,可以检测打印介质的后边缘的位置(打印时前边缘的位置)。附带地,采用转动方式在卷筒M3040和齿轮支架M3130之间提供FPPE传感器控制杆。
在把打印介质安排到该打印介质等待在其上进行打印的位置后,执行打印命令。具体地,传送辊M3060将该打印介质传送到打印头H1001将在该打印介质上进行打印的位置。其后,采用与执行正常打印操作相同的方式进行打印。在打印之后,将打印介质输出到前托盘M7010中。
在打算继续进行平传打印的情况中,从前托盘M7010中取出已经在其上进行过打印的打印介质,并在其上安排下一个打印介质。此后,只需重复前述处理。具体地,在通过按动平传键E3004提起齿部支架M3130和压带辊支架M3000之后,后续打印从安排打印介质开始。
另一方面,在打算完成平传打印的情况中,通过把前托盘M7010返回到正常打印位置,使打印装置返回到正常打印模式。
(G)清洁部(参照图15和图16)
清洁部是用来清洁打印头H1001的机构。清洁部由泵M5000、保护帽M5010、擦拭部分M5020等构成。保护帽M5010是防止打印头H1001变干的帽。擦拭部分M5020用于清洁其上形成有喷射口的打印头H1001的表面。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中,清洁部的主要驱动力是从AP马达E3005(参照图18)传输的。泵M5000被设计成利用单向离合器(未示出)产生的一个方向上的转动进行工作。擦拭部分M5020和保护帽M5010被设计成利用单向离合器产生的另一个方向上的转动进行上升和下降。附带地,AP马达E3005也被用作输送打印介质的操作的驱动电源,但是代替地也可以向清洁部提供专门用来操控清洁部的马达。
马达E0003驱动保护帽M5010从而保护帽M5010能够利用上升/下降机构(未示出)上升和下降。当保护帽M5010到达上升位置时,保护帽M5010盖住为打印头H1001配备的多个喷射部分的每个喷射面。当不执行打印操作时,保护帽M5010可以保护打印头H1001。否则,保护帽M5010可以利用吸力重新盖住打印头H1001。当执行打印操作时,可以使保护帽M5010处于下降位置,该位置可以防止保护帽M5010干扰打印头H1001。另外,通过使保护帽M5010和喷射面相对,保护帽M5010能够接收预备喷射。例如,在打印头H1001配备十个喷射部分的情况中,在所示示例中为清洁部提供两个保护帽M5010,从而两个保护帽M5010的对应保护帽可以共同盖住与每5个喷射部分相对应的喷射面。
把由诸如橡胶的弹性构件制成的擦拭部分M5020固定到擦拭器支架(未示出)上。擦拭器支架能够沿图16中的-Y和+Y指示的方向移动(-Y和+Y是其中排列有喷射部分内的喷射口的方向)。当打印头H1001到达归属位置时,擦拭器支架沿箭头-Y指示的方向移动。从而可以擦拭打印头H1001的表面。在完成擦拭操作后,使托架离开设计用来执行擦拭操作的范围,并且由此使擦拭器返回到防止该擦拭器干扰喷射面等的位置。附带地,本例中的擦拭部分M5020配备有擦拭刀片M5020A,用于擦拭打印头H1001的整个表面,包括喷射部分的所有喷射面。另外,擦拭部分M5020配备有另外两个擦拭刀片M5020B和M5020C。擦拭刀片M5020B擦拭十个喷射部分中的五个部分的喷射面的喷嘴的附近,而擦拭刀片5020C擦拭十个喷射部分中的另外五个部分的喷射面的喷嘴的附近。
在擦拭之后,擦拭部分M5020紧靠刀片清洁器M5060。因此,使擦拭刀片M5020A至M5020C被构造为清理粘附到它们上的墨水等。另外,擦拭部分M5020具有以下构造(润湿液体转移单元)。在擦拭前把润湿液体转移到擦拭刀片M5020A至M5020C上。这增强了擦拭操作的清洁性能。稍后将提供有关该润湿液体转移单元之构造和擦拭操作的描述。
抽吸泵M5000能够在通过把保护帽M5010连接到喷射面而在保护帽M5010的内部形成的气密空间的状态下形成负压。因此,可以把墨盒H1900中的墨水注入到喷射部分。另外,可以利用吸力去除喷射口内和通向喷射口的内部墨水通路内存在的灰尘、粘附物、气泡等。
例如,用于抽吸泵M5000的泵是一个管泵。这包括具有曲面的构件,曲面是通过挤压并保持至少部分柔性管形成的;能够朝着构件的方向按压柔性管的辊;以及支撑辊并且能够转动的辊支撑部件。具体地,沿预定方向旋转辊支撑部件,从而在按压柔性管时在其上已形成有曲面的构件上滚动辊。作为响应,在利用保护帽M5010形成的气密空间内生成负压。该负压从喷射口中抽吸墨水,随后把保 护帽M5010内的墨水吸入到管或抽吸泵中。此后,把吸取的墨水转移到在底壳M7080内部配备的合适的构件(废墨水吸收构件)。
请注意,在保护帽M5010的内部提供吸收构件M5011,目的是降低抽吸后打印头H1001的喷射面上剩余的墨水量。另外,需要考虑在打开保护帽M5010的状态下抽吸保护帽M5010和吸收构件M5011内的剩余墨水,并因此需要考虑阻止墨水残留物凝结并且需要考虑防止随后因抽吸而出现的不良影响。需要的是,通过在墨水抽吸通路的中部设置空气进入阀门(未示出),并且因此在打算分离保护帽M5010和喷射面时通过预先打开该阀门,意想不到的负压就不会影响喷射面。
此外,开动抽吸泵M5000目的不仅在于利用抽吸进行回收,而且在于排出在保护帽M5010与喷射面相对的状态下执行预备喷射操作时由保护帽M5010接收的墨水。具体地,当预备喷射后保护帽M5010内保存的墨水量达到预定量时,通过操作抽吸泵M5000,经由管将保护帽M5010内保存的墨水转移到废墨水吸收构件。
依靠在马达E0003的输出轮轴上配备的主凸轮(未示出)以及跟随主凸轮移动的多个凸轮和臂等,可以控制陆续执行的一系列操作,如擦拭部分M5020的操作,保护帽M5010的上升/降下以及阀门的打开/关闭。具体地,响应于马达E0003转动方向的主凸轮的转动对每个单元和部件内的凸轮、臂等起作用。因此,可以执行预定操作。可以利用诸如光电断续器的位置检测传感器检测主凸轮的位置。
(H)润湿液体转移单元(参照图16和17)
近来,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包含颜料成分作为颜色原料的墨水(颜料墨水),目的是增强所打印的材料的打印密度、耐水性、耐光性。颜料墨水是通过把最初为固体的颜色原料本身分散到添加了分散剂的水中或通过在颜料表面引入官能团生产出来的。因此,由通过蒸发喷射面上的墨水的水分使墨水变干而产生的颜料墨水的干燥物,比在分子水平上溶解颜色原料的染料墨水的干燥凝固物对喷射面的损坏更大。另外,用来使颜料分散到溶剂中的聚合体复合物 容易吸附到喷射面上。此类问题出现在不同于颜料墨水的物质中,其中聚合体复合物存在于为了有助于墨水的粘性,为了增强墨水的耐光性等而向墨水中添加活性液体所得到的墨水中。
在本实施例中,将液体转移并粘附到擦拭部分M5020的刀片上,利用湿润的刀片M5020执行擦拭操作,以解决上述问题。因此,本实施例试图防止喷射面因颜料墨水造成的恶化,试图降低擦拭器的磨损,并且试图通过溶解喷射面上聚集的墨水残余来去除堆积物。在该描述中,从其功能的观点将此种液体称为润湿液体。将使用这种液体的擦拭称为湿擦拭。
本实施例采用以下构造,在打印装置的机身的内部存储润湿液体。参考标号M5090表示润湿液体容器。作为润湿液体,润湿液体容器M5090中含有甘油溶液等。参考标号M5100表示润湿液体保持构件,后者为纤维性的构件等。润湿液体保持构件M5100具有足够的表面张力,目的是防止润湿液体从润湿液体容器M5090中泄露。把润湿液体注入到润湿液体保持构件M5100中以便保持。参考标号M5080表示润湿液体转移构件,它是由例如具有足够毛细力的多孔渗水材料制成的。润湿液体转移构件M5080包括与擦拭刀片接触的润湿液体转移部件M5081。润湿液体转移构件M5080也与渗入润湿液体的润湿液体保持构件M5100接触。因此,润湿液体转移构件M5080也会渗入润湿液体。润湿液体转移构件M5080是由具有毛细力的材料制成的,即使剩下较少量润湿液体,该材料也能向润湿液体转移部件M5081提供润湿液体。
以下提供润湿液体转移单元和擦拭部分的操作的描述。
首先,把保护帽M5010安排到下降位置,从而保护帽离开那个使得托架M4000与刀片M5020A至M5020C不接触的位置。在该状态中,沿-Y方向移动擦拭部分M5020,并使其经过刀片清洁器M5060的部分。相应地,使擦拭部分M5020紧靠润湿液体转移部件M5081(参照图17)。通过在合适的时间长度内使擦拭部分M5020与润湿液体转移部件M5081接触,把适量的润湿液体转移到擦拭部分M5020 上。
其后,沿+Y方向移动擦拭部分M5020。刀片仅在刀片清洁器M5060的部分表面上与刀片清洁器M5060接触,润湿液体不粘附到该部分上。鉴于此,润湿液体仍然留在刀片上。
使刀片返回到擦拭操作已经开始的位置。此后,将托架M4000移动到设计用来执行擦拭操作的位置。其后,沿-Y方向移动擦拭部分M5020。因此,可以用粘附了润湿液体的表面来擦拭打印头H1001的喷射面。
1.3电路构造
以下提供本实施例的电路构造的描述。
图18是一个框图,示意性地描述打印装置J0013中的电路的完整构造。应用本实施例的打印装置主要由托架板E0013,主基底E0014,电源单元E0015,前面板E0106等构成。
电源单元E0015与主基底E0014相连,并提供各种类型的驱动电源。
托架板E0013是安装在托架M4000上的印刷电路板单元。托架板E0013起接口的作用,用于向打印头H1001传送信号或接收来自打印头H1001的信号,并且用于通过头连接器E0101提供头驱动电源。托架板E0013包括头驱动电压调制电路E3001,后者具有到达打印头H1001的各喷射部分的多个通道。多个喷射部分分别与多个互不相同的颜色相对应。另外,通过柔性扁平电缆(CRFFC)E0012,头驱动电压调制电路E3001根据主基底E0014规定的条件生成头驱动供电电压。另外,以编码器传感器E0004输出的脉冲信号为基础并结合托架M4000的运动,检测编码器刻度盘E0005和编码器传感器E0004之间的位置关系变化。此外,经由柔性扁平电缆(CRFFC)E0012,向主基底E0014提供输出的信号。
正如图20所示,将光学传感器E3010和热敏电阻E3020连接到托架板E0013。光学传感器E3010由两个发光器件(LED)E3011和一个光接收元件E3013构成。热敏电阻E3020是用来检测环境温度的。 以下将这些传感器称为多传感器系统E3000。经由柔性扁平电缆(CRFFC)E0012,将多传感器系统E3000获得的信息输出到主基底E00014。
主基底E0014是用来驱动和控制本实施例的喷墨打印装置的每个部分的印刷电路板单元。主基底E0014包括其上的主机接口(主机I/F)E0017。主基底E0014以从主设备J0012(图1)那里接收的数据为基础控制打印操作。主基底E0014与各种类型的马达相连并对其进行控制,这些马达包括托架马达E0001,LF马达E0002,AP马达E3005和PR马达E3006。托架马达E0001是一个充当驱动电源的马达,用于使托架M4000执行主扫描。LF马达E0002是一个充当驱动电源的马达,用于传送打印介质。AP马达E3005是一个充当驱动电源的马达,用于使打印头H1001执行回收操作。PR马达E3006是一个充当驱动电源的马达,用于执行平传打印操作;并且主基底E0014控制每种功能的驱动。此外,主基底E0014与传感器信号E0104相连,传感器信号E0104用于向各种传感器传输控制信号或接收来自各种传感器的检测信号,传感器如用来检测打印机内的每个部分的运行状态的PF传感器、CR提升传感器、LF编码器传感器和PG传感器。主基底E0014与CRFFC E0012和电源单元E0015相连。此外,主基底E0014包括经过面板信号E0107向前面板E0106传输信息或接收来自前面板E0106的信息的接口。
前面板E0106是为了方便用户的操作而在打印装置的机身的正面提供的一个单元。前面板E0106包括复位键E0019,LED指示M7060,电源开关E0018和平传键E3004(参照图6)。前面板E0106还包括用来把诸如数码相机等的外围设备连接到打印装置的设备I/FE0100。
图19是一个框图,表示主基底E1004的内部构造。
在图19中,参考标号E1102表示ASIC(专用集成电路)。通过控制总线E1014把ASIC E1102连接到ROM E1004,以便根据ROM E1004中存储的程序执行各种控制。例如,ASIC E1102传输与各种传感器 有关的传感器信号E0104以及与多传感器系统E3000有关的多传感器信号E4003。另外,ASIC E1102接收与各种传感器有关的传感器信号E0104以及与多传感器系统有关的多传感器信号E4003。此外,ASIC E1102检测编码器信号E1020以及前面板E0106上的电源开关E0018、复位键E0019和平传键E3004的输出状态。另外,ASICE1102执行各种逻辑运算,并以状态为基础进行判断,取决于将面板上的主机I/F E0017和设备I/F E0100连接到ASIC E1102的状态,并且取决于输入数据的状态。因此,ASIC E1102控制各种组件,并由此驱动并控制喷墨打印装置。
参考标号E1103表示驱动复位电路。根据来自ASIC E1102的马达控制信号E1106,驱动复位电路E1103生成CR马达驱动信号E1037,LF马达驱动信号E1035,AP马达驱动信号E4001和PR马达驱动信号4002,进而驱动各马达。另外,驱动复位电路E1103包括一个电源电路,并且向主基底E0014、托架板E0013、前面板E0106等中的每一个提供必要电源。此外,一旦驱动复位电路E1103检测到供电电压下降,驱动复位电路E1103就生成复位信号E1015,以执行初始化。
参考标号E1010表示电源控制电路。根据ASIC E1102输出的电源控制信号E1024,电源控制电路E1010控制向包括发光器件在内的每个传感器提供电源。主机I/F E0017向与外部相连的主机I/F电缆E1029传输从ASIC E1102输出的主机I/F信号E1028。另外,主机I/F E0017向ASIC E1102传输通过该电缆E1029进来的信号。
其间,电源单元E0015提供电源。并且根据需要,在电压转换之后,将提供的电源提供给在主基底E0014的内部和外部的每个组件。此外,把从ASIC E1102输出的电源单元控制信号E4000连接到电源单元E0015,从而控制打印装置的机身的低功耗模式等。
ASIC E1102是包括算术处理单元的单片半导体集成电路。ASICE1102输出马达控制信号E1106,电源控制信号E1024,电源单元控制信号E4000等。另外,ASIC E1102向主机I/F E0017传输信号并接收来自主机I/F E0017的信号。此外,通过使用面板信号E0107, ASIC E1102向前面板上的设备I/F E0100传输信号并接收来自前面板上的设备I/F E0100的信号。同样,ASIC E1102利用传感器信号E0104借助于诸如PE传感器和ASF传感器的传感器检测状态。此外,ASIC E1102利用多传感器信号E4003控制多传感器系统E3000,并检测状态。另外,ASIC E1102检测面板信号E0107的状态,并控制面板信号E0107的驱动。相应地,ASIC E1102打开/关闭前面板上的LED E0020。
ASIC E1102检测编码器信号(ENC)E1020的状态,并生成定时信号。ASIC E1102利用打印头控制信号E1021与打印头H1001对接,并控制打印操作。在这点上,编码器信号(ENC)E1020是从CRFFCE0012那里接收的信号,并且是从编码器传感器E0004输出的。另外,通过柔性扁平电缆E0012将头控制信号E1021连接到托架板E0013。其后,通过头驱动电压调制电路E3001和头连接器E0101,向打印头H1001提供头控制信号E1021。把来自打印头H1001的各种类型的信息传输到ASIC E1102。利用主基底上的头温度检测电路E3002对各类信息中的表示每个喷射部分的打印头温度的信息的信号进行放大,其后,将该信号输入到ASIC E1102中。因此,这些信号用于与控制有关的各种判断。
在该图中,参考标号E3007表示DRAM。DRAM E3007用作打印的数据缓冲器,从主机计算机那里接收的数据的缓冲器等。另外,DRAM用作各种控制操作所需的工作区。
1.4打印头的构造
以下提供应用本实施例的头托架H1000的构造的描述。
本实施例中的头托架H1000包括打印头H1001,用来将墨盒H1900安装到打印头H1001上的装置,以及用来向打印头H1001提供各墨盒H1900中的墨水的装置。采用可拆卸方式将头托架H1000安装到托架M4000上。
图21是一个图示,表示如何把墨盒H1900安装到应用本实施例的头托架H1000上。本实施例的打印装置通过使用分别与十种颜色 相对应的颜料墨水形成图像。十种颜色是青色(C),浅青色(Lc),品红色(M),浅品红色(Lm),黄色(Y),黑色1(K1),黑色2(K2),红色(R),绿色(G)和灰色(Gray)。鉴于此,分别准备十种颜色的墨盒H1900。正如图21所示,可以把每个墨盒安装到头托架H1000上,或从其上取下每个墨盒。附带地,墨盒H1900被设计成,在将头托架H1000安装到托架M4000上的状态下把墨盒安装到头托架H1000上或从其上取下墨盒。
1.5墨水的构成
以下提供本发明中使用的十种彩色墨水的描述。
本发明中使用的十种颜色是青色(C),浅青色(Lc),品红色(M),浅品红色(Lm),黄色(Y),黑色1(K1),黑色2(K2),灰色(Gray),红色(R)和绿色(G)。分别用于十种颜色的所有颜色原料最好都是颜料。关于这一点,为了使颜料散开,可以使用众所周知的分散剂。另外,为此目的,可以使用公知方法修改颜料表面,并且可以向其中添加自分散剂。另外,至少某些颜色使用的颜色原料可以是染料,只要其使用符合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即可。此外,至少某些颜色使用的颜色原料可以是通过调和颜料和染料的颜色获得的,并且其中可以包括多种颜料。此外,就本发明的十种颜色而言,其中可以包含从含水的有机溶剂、添加剂、表面活化剂、粘合剂和防腐剂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材料,只要其包含在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内即可。
下面将具体描述本实施例中使用的10种彩色墨水的优选构成原料。
(颜料)
作为彩色颜料,可以使用有机颜料。更具体地,它们可以包括基于染料色淀的颜料,如酸性染料色淀和碱性染料色淀;不溶解的偶氮颜料,浓缩偶氮颜料和偶氮色淀颜料,如单偶氮黄,双偶氮黄,β-萘酚,萘酚AS,吡唑啉酮和苯并咪唑酮;以及多稠环颜料,如酞化青,喹吖(二)酮,蒽醌,二萘嵌苯,靛蓝,二嗯嗪,蒽醌及喹 酞酮,异吲哚啉酮和二酮基吡咯并吡咯。彩色颜料并不限于此,可以使用其它有机颜料。
作为黑色颜料,优选使用碳黑。例如,可以使用炉黑、锅黑、乙炔黑和槽法炭黑。此外,可以使用新近为本发明准备的碳黑。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颜料,并且可以使用大家熟知的碳黑。作为黑色颜料,可以使用诸如磁性铁和铁氧体的磁性微粒,或使用钛黑,而不使用碳黑。
为了使颜料散开,可以使用公知分散剂,或者利用公知方法修改颜料表面以提供自散开能力。
可以向墨水中添加水溶性有机溶剂、添加剂、表面活化剂和防腐剂。对它们而言,可以使用常见的原料。
2.特性构造
现在描述本发明的特性结构的细节。
(第一实施例)
图22是一个流程图,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墨水搅拌顺序。
墨盒中的墨水搅拌操作可在各种时间点执行的,例如在开始打印操作之前或在开始基于抽吸的回收操作之前。亦即,当收到在确定需要搅拌墨水时发出的起动信号时,沿主扫描方向往复移动安装有打印头和墨盒的托架M4000,以便利用托架的加速度搅动墨盒中的墨水。用来搅拌墨水的托架M4000的往复移动不同于在打印图像期间执行的托架M4000的往复移动。在下文中,把为了搅动墨水而往复移动托架M4000的操作称为“搅拌操作”或“空闲扫描”。
在图22的搅拌顺序中,首先接收用于执行搅拌操作的起动信号(步骤S1)。接着,测量从前一次搅拌操作开始的经过时间T(步骤S2)。亦即,测量执行前一次搅拌操作时的时间点T(n-1)与正打算执行搅拌操作时的时间点T(n)之间的差值{T(n-1)-T(n)},作为经过时间T。
接着,将经过时间和判断基准时间S1、S2进行比较(步骤S3)。 时间S1、S2满足关系S1<S2。接着,依据该比较的结果,选择稍后描述的一个搅拌模式A、B、C(步骤S4,S5,S6)。亦即,如果0<T≤S1,则选择搅拌模式A(步骤4);如果S1<T≤S2,则选择搅拌模式B(步骤S5);以及如果S2<T,则选择搅拌模式C(步骤S6)。
此后,根据选择的搅拌模式,执行搅拌操作(步骤S7)。接着,在完成搅拌操作之后,在EEPROM(未示出)中将完成时间存储为时间T(n-1)(步骤S8)。可以把EEPROM安装到墨盒侧或打印介质侧。当把EEPROM安装到墨盒中时,通过考虑能够安装到打印装置中的每个墨盒的搅拌时间,能够选择最佳的搅拌模式。
在本例中,将基准时间S1设置为120小时,并将基准时间S2设置为240小时。如图26所示的搅拌模式A、B、C在搅拌操作期间具有不同的托架操作(空闲扫描)次数。亦即,搅拌模式A、B、C分别将20、60和120次往复移动作为空闲扫描的次数。因此,如果前一次搅拌操作之后的经过时间T不大于120小时,则往复移动托架20次以执行搅拌操作。如果经过时间T大于120小时但不足240小时,则往复移动托架60次以执行搅拌操作。如果经过时间超过240小时,则通过往复移动托架120次完成搅拌操作。
如上所述,当经过时间T较短时,亦即,墨水中的颜料成分的沉积程度小时,把用于墨水搅拌的托架往复移动的次数设置的小。当经过时间T长,亦即,墨水中的颜料成分的沉积率大时,把托架往复移动的次数设置的大。通过按照上述方式改变搅拌动作的次数能够根据颜料成分的沉降程度充分地搅拌墨水,从而可以使得墨盒中的墨水浓度保持均匀。当搅拌动作的次数小时,完成搅拌操作所需的次数自然小。例如,如果在打印操作之前执行搅拌操作,则将搅拌动作的次数设置为所需的最小值,以便降低打印操作开始的等待时间。
搅拌模式的数目并不限于3种,可以实现两种搅拌模式或四种或更多种搅拌模式。此外,时间T(n-1)并不限于搅拌操作的结束时间,并且可以代表搅拌操作之前或搅拌操作期间的任何特定时间点。 唯一要求的是:该时间与搅拌操作有关。
在更换墨盒之后,将执行第一次搅拌操作,没有存储前一次搅拌操作时间T(n-1)。如果是那样的话,墨水中的颜料成分的沉降程度是未知的,因此,最好选择具有最大搅拌动作次数的搅拌模式。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根据从前一次搅拌操作开始的经过时间选择搅拌模式,能够在所需时间并且在所需程度上执行墨水搅拌操作。因此,可以使墨盒中的墨水的浓度保持均匀,从而能够在没有缺陷的情况下打印图像。
(第二实施例)
在需要对其容纳的墨水进行搅动的墨盒中,最好安装常规搅拌装置以提高搅拌效率。更具体地,可以在墨盒内放置钢珠,从而在搅拌操作期间钢珠在墨盒的底部移动。可选地,可以在墨盒内悬挂搅拌盘,从而在空闲扫描期间它可以利用加速度进行摆动。
如果提供了此类搅拌装置,当墨盒内的剩余墨水量改变时,搅拌装置的墨水搅拌动作也改变。例如,当在墨盒中悬挂搅拌盘时,当墨盒内的剩余墨水量减少时,墨盒内的搅拌盘的移动范围(亦即,墨水搅拌范围)变窄。因此,搅拌效果减弱。考虑到这个问题,本实施例根据剩余墨水量改变搅拌操作。
图23是一个流程图,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搅拌顺序。
就像在第一实施例中那样,在本实施例中,搅拌操作可在各种时间点执行的,例如在打印操作开始之前或者在基于抽吸的回收操作开始之前。首先,在收到搅拌操作起动信号后(步骤S11),设置初始搅拌模式(步骤S12)。稍后将进行详细描述。接着,对于托架上安装的每个墨盒(在本例中,容纳10种彩色颜料墨水的10个墨盒),测量迄今为止使用的墨水量D(步骤S13)。
通过用所形成的墨点的计数值(点数)乘以形成单一墨点所需的喷墨量,可以确定使用的墨水量D。如果是那样的话,可以基于打印数据计算点数。可以采用任何希望的方式来测量使用的墨水量D。例如,其确定方式是,通过直接测量从打印头喷射和排出的墨水量, 或者通过测量或推测墨盒内剩余的墨水量。唯一要求在于能够确定每个墨盒的剩余墨水量。
接着,将每个墨盒的墨水使用量D与基准使用量S3、S4进行比较。基准使用量满足关系S3<S4。根据比较的结果,选择稍后描述的一个搅拌模式X、Y、Z(步骤S15,S16,S17)。亦即,如果0<D≤S3,则选择搅拌模式X(步骤S15);如果S3<D≤S4,则选择搅拌模式Y(步骤S16);以及如果if S4<D,则选择搅拌模式Z(步骤S17)。
接着,从为各墨盒选择的搅拌模式中,选择具有最高搅拌程度的模式(步骤S18)。正如后面详细描述的那样,基于选择的模式和在步骤S12中设置的初始搅拌模式,设置最终搅拌模式(步骤S19)。接着,根据按上述方式设置的最终搅拌模式,执行搅拌操作(步骤S20)。
在本例中,将基准使用量S3设置为7g,而将基准使用量S4设置为10g。图27所示的搅拌模式X、Y、Z在搅拌操作期间具有不同的托架移动(空闲扫描)次数。亦即,分别将搅拌模式X、Y、Z中的空闲扫描次数设置为0、30和60次往返移动。因此,对于其使用的墨水量为7g或不足7g的墨盒,选择不往复移动托架(0个往复移动)的搅拌模式X。对于其使用的墨水量大于7g但尚不足10g的墨盒,选择往复移动托架30次的搅拌模式Y。对于其使用的墨水量超过10g的墨盒,选择往复移动托架60次的搅拌模式Z。当使用的墨水量增加时,亦即,墨盒中的剩余墨水量减少时,托架移动的次数增加以便增强墨水搅拌动作的强度。
在本例中,把容纳10种彩色颜料墨水的10个墨盒安装到托架上,并且为每个墨盒选择适合的搅拌模式。因为根据要打印的图像使用各墨盒中的墨水,所以使用的墨水量自然不同。在步骤S18中,从为每个墨盒选择搅拌模式中,选择具有最高搅拌强度的模式。
作为初始搅拌模式,设置使托架往复移动预定次数的模式。在本例中,设置的初始搅拌模式往复移动托架(用于空闲扫描)50次。当所有墨盒的使用墨水量D满足0g<D≤7g时,设置具有50(= 50+0)个空闲扫描的搅拌模式作为最终搅拌模式。如果一个或多个墨盒的使用墨水量D在7g<D≤10g的范围内,则设置具有80(=50+30)个空闲扫描的搅拌模式作为最终搅拌模式。如果一个或多个墨盒的使用墨水量D超过10g(10g<D),则设置具有110(=50+60)个空闲扫描的搅拌模式作为最终搅拌模式。在搅拌操作中(步骤S20),将托架往复移动与上面设置的最终搅拌模式的空闲扫描次数相同的次数。
在本例中,当使用的墨水量增加时,亦即,墨盒中的剩余墨水量减少时,增强墨水搅拌强度。无论剩余墨水量是多少,总能使墨水的浓度保持均匀。此外,如果提供搅拌装置,例如在墨盒内放置钢珠以便钢珠在墨盒的底部移动,则在剩余墨水量减少时,可以减弱墨水搅拌强度。如果是那样的话,可以进行以下设置,在使用的墨水量增加时减弱墨水搅拌强度。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根据使用的墨水量选择搅拌模式,在所需时间并且在所需程度上执行墨水搅拌操作。因此,总能使墨盒内的墨水浓度保持均匀,从而能够在没有缺陷的情况下打印图像。搅拌模式的数目并不限于3种,并且设置更多的搅拌模式能够以更精细的步幅来改变搅拌动作的次数。
(第三实施例)
图24是一个流程图,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的搅拌顺序。本实施例是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组合。因此,利用相同的步骤标号表示与前述实施例的步骤相似的步骤,并且省略其详细解释。
就像在第一实施例中那样,在本实施例中,首先,基于从前一次搅拌操作开始的经过时间T选择搅拌模式A、B、C中的一个模式(步骤S1至S6)。接着将选择的搅拌模式设置为初始搅拌模式(步骤S12)。就像在第二实施例中那样,基于初始搅拌模式和安装到托架上的10个墨盒的每个墨盒的使用墨水量D,设置最终搅拌模式(步骤S13至S19)。接着,根据最终搅拌模式执行搅拌操作(步骤S20)。此后,就像在第一实施例中那样,在EEPROM中将搅拌操作的完成时 间存储为时间T(n-1)(步骤S8)。
在更换墨盒之后,将执行第一次搅拌操作,没有存储前一次搅拌操作时间T(n-1)。如果是那样的话,墨水中的颜料成分的沉降程度是未知的,因此,就像在第一实施例中那样,最好选择具有最强搅拌动作的搅拌模式。将选择的具有最强搅拌动作的搅拌模式设置为初始搅拌模式(步骤S12)。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根据从前一次搅拌操作开始的经过时间和使用的墨水量设置搅拌模式,能够在所需时间并且在所需程度上执行墨水搅拌操作。因此,能够在没有缺陷的情况下打印图像。
(第四实施例)
图25是一个流程图,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的搅拌顺序。在本实施例中,利用相同的步骤标号表示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步骤相似的步骤,并且省略其详细解释。
就像在第一实施例中那样,首先,在收到搅拌操作的起动信号后(步骤S1),测量从前一次搅拌操作开始的经过时间T(步骤S2)。接着,就像在第二实施例中那样,测量安装到托架上的多个墨盒的每一个的使用墨水量D(步骤S13)。接着,基于经过时间T和每个墨盒的使用墨水量D的组合,选择搅拌模式(步骤S31)。图28表示经过时间T,使用的墨水量D和搅拌模式之间的示例关系。基于该关系,选择与经过时间T和使用的墨水量D的组合匹配的搅拌模式。例如,如果经过时间T大于等于120小时但小于250小时,并且使用的墨水量D在大于7g但小于等于10g的范围内,则选择搅拌模式B。
在为每个墨盒选择搅拌模式之后,挑选并设置具有最强搅拌动作的搅拌模式(步骤S32)。接着,根据设置的搅拌模式,执行搅拌操作(步骤S7)。接着,就像在第一实施例中那样,在EEPROM中将搅拌操作的结束时间存储为时间T(n-1)(步骤S8)。
在更换墨盒之后,将执行第一次搅拌操作,没有存储前一次搅 拌操作时将T(n-1)。如果是那样的话,墨水中的颜料成分的沉降程度是未知的,因此,最好选择具有最强搅拌动作的搅拌模式(步骤S12)。
通过准备图28所示的把从前一次搅拌操作开始的经过时间和使用的墨水量联系起来的矩阵,可以方便搅拌模式的设置。就像在前述实施例中那样,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在所需时间并且在所需程度上执行墨水搅拌操作,从而可以在没有缺陷的情况下打印图像。
此外,通过给每个墨盒提供EEPROM,可以基于经过时间T和使用的墨水量D的组合为每个墨盒选择搅拌模式。
(其它实施例)
就搅拌模式来说,不仅可以使用与搅拌动作(空闲扫描)的次数不同的模式,而且可以使用其至少一个参数不同的模式,参数如托架往复移动速度,加速度以及搅拌墨水时移动的距离。其要求是,该搅拌模式允许根据墨盒中的墨水的状态执行最佳搅拌操作。
在墨盒内,最好安装墨水搅拌装置,以便在搅拌操作期间在移动托架时搅动墨盒中的墨水。墨水搅拌装置可以使用能够在墨盒内移动或摆动的各种搅拌构件。然而,在墨盒内提供搅拌装置并不是必要条件。
此外,可以在向打印装置发送打印信号的主设备内提供用于控制搅拌操作的至少一部分控制功能。
打印头和墨盒未必是独立制成的,可以采用头-盒一体的结构将它们集成起来。
尽管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该懂得,本发明并不限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应该最广泛地解释以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以便包含所有此类修改、等效结构和功能。

Claims (7)

1.一种喷墨打印装置,用于通过使用安装有向喷墨部分提供墨水的墨盒的托架,并且通过在往复移动该托架时从该喷墨部分喷射墨水,在打印介质上打印图像,该喷墨打印装置包括:
模式设置装置,用于设置搅拌模式,以便执行搅拌该墨盒中的墨水的搅拌操作,在不包括伴随有该托架的往复移动的打印操作的非打印操作期间,通过使该托架往复运动来执行该搅拌操作;以及
控制装置,根据该模式设置装置设置的搅拌模式,执行该搅拌操作;
其中该模式设置装置根据从前一次搅拌操作开始的经过时间和该墨盒中的剩余墨水量,设置多个不同搅拌模式中的一个搅拌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喷墨打印装置,其中该托架能够安装多个墨盒;
其中该模式设置装置为每个墨盒选择搅拌模式,并且在为各个墨盒选择的搅拌模式中,把具有最强搅拌效果的模式作为该搅拌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喷墨打印装置,其中该模式设置装置能够设置至少一个参数不同的搅拌模式,该参数表示托架往复移动的次数、托架移动速度、托架加速度以及该托架移动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喷墨打印装置,其中该墨盒具有一个搅拌构件,在该搅拌操作期间利用该托架的运动移动该搅拌构件。
5.根据权利要求1的喷墨打印装置,其中该墨盒中的墨水是颜料墨水。
6.一种喷墨打印装置,用于通过使用安装有向喷墨部分提供墨水的墨盒的托架,并且通过在往复移动该托架时从该喷墨部分喷射墨水,在打印介质上打印图像;该喷墨打印装置包括:
模式设置装置,用于设置搅拌模式,以便执行搅拌该墨盒中的墨水的搅拌操作,在不包括伴随有该托架的往复移动的打印操作的非打印操作期间,通过使该托架往复运动来执行该搅拌操作;
其中该模式设置装置根据从前一次搅拌操作开始的经过时间和该墨盒中的剩余墨水量,从至少一个参数不同的多个模式中设置搅拌模式,该参数代表托架往复移动的次数、托架移动速度、托架加速度以及托架移动的距离。
7.一种用于控制喷墨打印装置的方法,该喷墨打印装置通过使用安装有向喷墨部分提供墨水的墨盒的托架,并且通过在往复移动该托架时从该喷墨部分喷射墨水,在打印介质上打印图像;该方法包括:
模式设置步骤,该步骤设置搅拌模式,以便执行搅拌该墨盒中的墨水的搅拌操作,在不包括伴随有该托架的往复运动的打印操作的非打印操作期间,通过使该托架往复运动来执行该搅拌操作;
其中在该模式设置步骤中,根据从前一次搅拌操作开始的经过时间和该墨盒中的剩余墨水量,设置多个不同搅拌模式中的一个搅拌模式。
CN200710109072XA 2006-06-16 2007-06-15 喷墨打印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887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68007A JP4164519B2 (ja) 2006-06-16 2006-06-16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168007/2006 2006-06-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88765A CN101088765A (zh) 2007-12-19
CN101088765B true CN101088765B (zh) 2011-06-22

Family

ID=385300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09072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88765B (zh) 2006-06-16 2007-06-15 喷墨打印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8322807B2 (zh)
EP (1) EP1867483B1 (zh)
JP (1) JP4164519B2 (zh)
KR (1) KR100900609B1 (zh)
CN (1) CN101088765B (zh)
DE (1) DE602007002223D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86586B2 (ja) * 2006-05-09 2012-02-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納容器、ヘッドカートリッジ、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液体収納容器の攪拌方法
JP4926538B2 (ja) * 2006-05-11 2012-05-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納容器および記録装置
JP5062103B2 (ja) * 2008-08-27 2012-10-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EP2451821B1 (en) 2009-10-29 2016-07-20 Mylan Group Gallotannic compounds for lithographic printing plate coating compositions
JP5644248B2 (ja) * 2010-08-11 2014-12-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滴吐出装置
JP5664023B2 (ja) * 2010-08-27 2015-02-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62151B2 (ja) * 2011-09-22 2016-02-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ーおよびその印刷ヘッド移動機構
JP6061478B2 (ja) * 2012-03-09 2017-01-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028565B2 (ja) 2012-03-30 2016-11-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ギャップ情報取得方法、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5803785B2 (ja) 2012-03-30 2015-11-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6036287B2 (ja) * 2012-03-30 2016-11-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ギャップ情報取得方法、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6115128B2 (ja) 2012-03-30 2017-04-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ギャップ情報取得方法、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6032003B2 (ja) 2012-03-30 2016-11-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ギャップ情報取得方法、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5932473B2 (ja) 2012-05-08 2016-06-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20140317590A1 (en) * 2013-04-17 2014-10-2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Automating the analysis of application lifecycle management data for software developement
JP6299091B2 (ja) * 2013-06-24 2018-03-2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液滴射出装置及び液滴射出装置のノズル回復方法
CN105829109B (zh) 2013-09-18 2018-06-29 佳能株式会社 墨盒和喷墨打印机
CN107933100B (zh) 2013-09-18 2020-04-10 佳能株式会社 墨盒和喷墨打印机
CN104589801B (zh) * 2014-12-22 2017-11-14 珠海艾派克微电子有限公司 喷墨装置、墨盒和墨盒墨水搅拌方法
JP6308989B2 (ja) 2015-09-30 2018-04-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納容器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US10300719B2 (en) 2015-10-02 2019-05-2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Rotating a printhead relative to vertical
JP6611564B2 (ja) 2015-10-30 2019-1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納ボトルおよび液体収納ボトルのパッケージ
JP2017081083A (ja) 2015-10-30 2017-05-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ヘッド及び液体充填方法
JP6700719B2 (ja) 2015-10-30 2020-05-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ヘッド
JP6602160B2 (ja) 2015-10-30 2019-1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ヘッド
JP6477523B2 (ja) * 2016-01-26 2019-03-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7267708B2 (ja) 2017-10-13 2023-05-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パッド電極を有する部材、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記録装置
CN114248557B (zh) 2017-10-13 2024-03-12 佳能株式会社 包括焊盘电极的构件、墨盒、记录设备
JP7242231B2 (ja) 2018-09-28 2023-03-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パッド電極を有する部材、記録装置
JP7224830B2 (ja) 2018-09-28 2023-02-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パッド電極を有する部材、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記録装置
JP7154919B2 (ja) 2018-09-28 2022-10-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7379015B2 (ja) * 2019-08-15 2023-1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
JP7467862B2 (ja) * 2019-09-30 2024-04-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及び水性インク組成物
US11584132B2 (en) 2020-07-16 2023-02-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JP7500313B2 (ja) 2020-07-16 2024-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収容容器
JP2022018869A (ja) 2020-07-16 2022-0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45857A2 (en) * 2000-04-11 2001-10-1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jetting apparatus
EP1283110A1 (en) * 2000-05-18 2003-02-1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consumption detecting method,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CN1405003A (zh) * 2001-07-27 2003-03-26 佳能株式会社 墨水容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87250A (ja) 1990-07-27 1992-03-19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 Corp チップレス放電管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127464B2 (ja) 1990-11-02 2001-01-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H05338195A (ja) * 1992-06-05 1993-12-21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H07205592A (ja) * 1994-01-26 1995-08-08 Mutoh Ind Ltd 自動製図機
US5663750A (en) * 1994-04-05 1997-09-0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ejection device with ink saving mode used when remaining ink amount is small
JP3431051B2 (ja) 1996-05-20 2003-07-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EP1138500B1 (en) 2000-03-27 2006-12-2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Apparatus jetting liquid from nozzles with micro vibration unit
US7137679B2 (en) * 2000-05-18 2006-11-2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consumption detecting method,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4169240B2 (ja) 2000-10-06 2008-10-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繰り返し撮影機能付きカメラ
US6776830B2 (en) * 2001-04-17 2004-08-1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Aqueous ink composition for use in an ink-jet printer
JP2002316426A (ja) 2001-04-19 2002-10-29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および同装置におけるインク励振制御方法
JP4464059B2 (ja) 2002-03-25 2010-05-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6951382B2 (en) * 2002-03-25 2005-10-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ink jet printing method
JP4300746B2 (ja) * 2002-04-18 2009-07-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2004167701A (ja) 2002-11-15 2004-06-17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
JP2004216761A (ja) * 2003-01-16 2004-08-05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WO2005123397A1 (ja) 2004-06-16 2005-12-2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液体収容体
JP4886586B2 (ja) 2006-05-09 2012-02-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納容器、ヘッドカートリッジ、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液体収納容器の攪拌方法
JP5037855B2 (ja) * 2006-05-09 2012-10-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926538B2 (ja) 2006-05-11 2012-05-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納容器および記録装置
JP2007331308A (ja) 2006-06-16 2007-12-27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2009073091A (ja) * 2007-09-21 2009-04-09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の攪拌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45857A2 (en) * 2000-04-11 2001-10-1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jetting apparatus
EP1283110A1 (en) * 2000-05-18 2003-02-1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consumption detecting method,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CN1405003A (zh) * 2001-07-27 2003-03-26 佳能株式会社 墨水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331307A (ja) 2007-12-27
KR100900609B1 (ko) 2009-06-02
JP4164519B2 (ja) 2008-10-15
US20070291077A1 (en) 2007-12-20
EP1867483B1 (en) 2009-09-02
KR20070120047A (ko) 2007-12-21
US8322807B2 (en) 2012-12-04
CN101088765A (zh) 2007-12-19
DE602007002223D1 (de) 2009-10-15
EP1867483A1 (en) 2007-12-19
US20130050310A1 (en) 2013-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88765B (zh) 喷墨打印装置
CN101088766A (zh) 喷墨打印设备和喷墨打印方法
CN100546832C (zh) 喷墨打印设备
KR101151267B1 (ko) 잉크젯 인쇄 장치 및 인쇄 방법
US7878613B2 (en) Print data generation method,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generating mask
US7903280B2 (en)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ethod
US8540339B2 (en)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with ink stirring operation
US7847977B2 (en)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respective amounts of respective recording materials used in reproducing a color defined by color signals
JP5025310B2 (ja) 記録システム、記録装置、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JP5290613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197872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8811883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with first and second tray
JP5059200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7230655A (ja) 記録装置
JP2007069578A (ja) 記録装置
JP2007160753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22

Termination date: 2016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