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83178A - 滑动开关 - Google Patents

滑动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83178A
CN101083178A CNA2007101047240A CN200710104724A CN101083178A CN 101083178 A CN101083178 A CN 101083178A CN A2007101047240 A CNA2007101047240 A CN A2007101047240A CN 200710104724 A CN200710104724 A CN 200710104724A CN 101083178 A CN101083178 A CN 1010831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lide block
neutral position
helical spring
rec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0472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83178B (zh
Inventor
河村乔
佐佐木隆裕
菊池秀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831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831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831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831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32Driving mechanisms, i.e. for transmitting driving force to the contacts
    • H01H3/50Driving mechanisms, i.e. for transmitting driving force to the contacts with indexing or locating means, e.g. indexing by ball and sp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5/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actuation in opposite directions, e.g. slide switch
    • H01H15/02Details
    • H01H15/06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Landscapes

  • Slid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可易于进行使多样化的电子设备所要求的操作感存在差别的构造。本发明的滑动开关,在由盒主体(2)及盒盖(3)划分形成的容纳室内,设有与滑块(4)的前或后方向的移动一同伸缩,产生用于使滑块(4)自动恢复到中立位置的作用力,并可将该作用力施加在滑块(4)上的螺旋弹簧(7),而且,将给予滑块(4)的滑动切换操作以咔哒感觉的凹部(13a~13b)和凸部(15)所构成的棘爪机构的凸部(15)设置在盒盖(3)上,并将凹部(13a~13b)设在滑块(4)上。

Description

滑动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滑动开关,特别涉及以中立位置为中心并可在其前后方向上滑动切换的滑动开关。
背景技术
通常,在使滑块滑动时,滑动开关与该滑块联动,可动接触片相对于固定接触片滑动,而进行接点切换。
此外,存在的该开关有,在滑动开关中设有在滑块的切换时给予操作者切换感觉(咔哒感)的棘爪机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实开平6-7138号公报”)的开关、没有设置该机构的开关、或者设置在将滑块向压入方向按压而后解除按压力时滑块自动恢复到压入前的位置处的自动恢复机构的开关、亦或没有设置该机构的开关等。但是,以往,不存在在一个滑动开关中设有棘爪机构和自动恢复机构的开关。
如上所述,在以往的滑动开关中,不存在在一个滑动开关中设有棘爪机构和自动恢复机构的构造。此外,在近年来多样化的电子设备中,需要在每个功能上改变操作感的所谓操作感存在差别的开关,但在现有的滑动开关中,没有充分满足这些愿望。
发明内容
于是,为实现易于进行使多样化的电子设备所要求的操作感存在差别的构造而产生了应解决的技术课题,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该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提出的技术方案,方案1记载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滑动开关,在具备划分形成容纳室的盒主体及盒盖,和分别配置于上述容纳室内的滑块、可动接触片及固定接触片,且使将中立位置作为原位置的上述滑块在该中立位置的前或后方向上与上述可动接触片一同滑动,并切换上述可动接触片相对于上述固定接触片的位置的滑动开关中,在上述容纳室内,设有与上述滑块的前或后方向的移动一同伸缩,产生用于使上述滑块自动恢复到中立位置而返回的作用力,并可将该作用力施加在上述滑块上螺旋弹簧,而且,将给予上述滑块的滑动切换操作以咔哒感觉的凹部和凸部所构成的棘爪机构的上述凸部设置在上述容纳室一侧,并使上述凹部所形成在上述滑块一侧。
根据该构成,在使滑块从中立位置向前或后侧移动时,螺旋弹簧与滑块的移动联动而伸缩,在该螺旋弹簧中产生使滑块自动恢复到中立位置的作用力,用该作用力使滑块自动恢复到压入前的位置(具有自动恢复功能)。此外,在进行滑块的滑动切换操作时,通过构成棘爪机构的容纳室一侧的凸部和滑块一侧的凹部的配合,使操作者得到切换感觉即咔哒感觉(具有咔哒感觉功能)。
方案2记载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滑动开关,在上述滑块上设有作用部,该作用部在该滑块向前方移动时与上述螺旋弹簧作用结合并在该螺旋弹簧中产生用于使上述滑块自动恢复到中立位置处的作用力,并且,以将上述滑块分别移动切换到上述中立位置和前侧切换位置及后侧切换位置时,可对每个该切换位置赋予上述咔哒感觉的方式,在上述滑块上的位置处设置上述凹部。
根据该构成,除自动恢复功能外,在滑块分别移动到中立位置、后侧切换位置、前侧切换位置时,在该已移动的位置处,操作者可获得咔哒感觉。
方案3记载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滑动开关,在上述滑块上设有作用部,该作用部在该滑块向前方移动时与上述螺旋弹簧作用结合并在该螺旋弹簧中产生用于使上述滑块自动恢复到中立位置处的返回作用力,并且,以将上述滑块从上述中立位置移动切换到前侧切换位置时,可在该切换位置处赋予上述咔哒感觉的方式,在上述滑块上的位置处设置上述凹部。
根据该构成,除自动恢复功能外,在滑块移动切换到后侧切换位置时,在该后侧切换位置处,操作者可获得咔哒感觉。
方案4记载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滑动开关,在上述滑块上设有作用部,该作用部在该滑块向后方移动时与上述螺旋弹簧作用结合并在该螺旋弹簧中产生用于使上述滑块自动恢复到中立位置处的作用力,并且,以将上述滑块分别移动切换到上述中立位置和前侧切换位置及后侧切换位置时,可对每个该切换位置赋予上述咔哒感觉的方式,在上述滑块上的位置处设置上述凹部。
根据该构成,除自动恢复功能外,在滑块分别移动切换到中立位置、前侧切换位置、后侧切换位置时,在该已移动的位置处,操作者可获得咔哒感觉。
方案5记载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滑动开关,在上述滑块上设有作用部,该作用部在该滑块向后方移动时与上述螺旋弹簧作用结合并在该螺旋弹簧中产生用于使上述滑块自动恢复到中立位置处的作用力,并且,以将上述滑块从上述中立位置移动切换到前侧切换位置时,可在该切换位置处赋予上述咔哒感觉的方式,在上述滑块上的位置处设置上述凹部。
根据该构成,除自动恢复功能外,在滑块移动切换到前侧切换位置时,在该位置处,操作者可获得咔哒感觉。
方案6记载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滑动开关,在上述滑块上设有作用部,该作用部在该滑块向前方或后方中任一方移动时与上述螺旋弹簧作用结合并在该螺旋弹簧中产生用于使上述滑块自动恢复到中立位置处的作用力,并且,以将上述滑块分别移动切换到上述中立位置和前侧切换位置及后侧切换位置时,可对每个该切换位置赋予上述咔哒感觉的方式,在上述滑块上的位置处设置上述凹部。
根据该构成,除自动恢复功能外,在滑块分别移动切换到中立位置、前侧切换位置时,在该各位置处,操作者可获得咔哒感觉。
方案7记载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滑动开关,在上述滑块上设有作用部,该作用部在该滑块向前方或后方中任一方移动时与上述螺旋弹簧作用结合并在该螺旋弹簧中产生用于使上述滑块自动恢复的作用力,并且,以将上述滑块移动切换到上述中立位置时,可在该中立位置处不赋予上述咔哒感觉的方式,在上述滑块上的位置处设置上述凹部。
根据该构成,得到了具备自动恢复功能,且没有切换感觉的开关。
方案8记载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滑动开关,将上述凸部在盒盖上与该盒盖一体设置。
根据该构成,得到了将棘爪机构用的凸部设置在盒盖上,并将棘爪机构用的凹部设置在滑块上的滑动开关。
下面说明发明效果。
方案1记载的本发明,通过将自动恢复功能和咔哒感觉功能组合,而简单地得到了使操作感存在差别的、具有新操作感觉的滑动开关。此外,对盒主体、盒盖、可动接触片、固定接触片及螺旋弹簧不加变化,仅通过对滑块的形状加以改变,便可提供具有各种新操作感觉的滑动开关。
方案2记载的本发明,仅通过变为将棘爪机构用的凹部形状改变的滑块,便可变为在滑块分别移动切换到中立位置和前侧切换位置及后侧切换位置时在该切换位置中每个皆可得到咔哒感觉的滑动开关。
方案3记载的本发明,仅通过变为将棘爪机构用的凹部形状改变的滑块,便可变为在滑块移动到前侧切换位置时操作者可在该已移动的位置处得到咔哒感觉的滑动开关。
方案4记载的本发明,仅通过变为将棘爪机构用的凹部形状改变的滑块,便可变为在滑块移动切换到后侧切换位置时操作者可在该移动后位置处得到咔哒感觉的滑动开关。
方案5记载的本发明,仅通过变为将棘爪机构用的凹部形状改变的滑块,且仅通过变为在滑块移动切换到前侧切换位置时操作者可在该切换位置处得到咔哒感觉的滑动开关,便可提供除具有方案1记载的效果外还更加廉价的滑动开关。
方案6记载的本发明,仅通过变为将棘爪机构用的凹部形状改变的滑块,便可变为在滑块移动到中立位置、前侧切换位置、后侧切换位置时操作者可在该已移动的位置处得到咔哒感觉的滑动开关。
方案7记载的本发明,仅通过变为将棘爪机构用的凹部形状改变的滑块,便可变为没有咔哒感觉的滑动开关。
方案8记载的本发明,通过将棘爪机构用的凸部设置在盒盖上,便可简化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滑动开关的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例的同一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中A-A线截面立体图。
图4是图1中B-B线截面立体图。
图5是表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滑动开关的立体图,相当于图1中A-A线截面。
图6是表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滑动开关的立体图,相当于图1中B-B线截面。
图7是表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滑动开关的立体图,相当于图1中A-A线截面。
图8是表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滑动开关的立体图,相当于图1中B-B线截面。
图9是表示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滑动开关的立体图,相当于图1中A-A线截面。
图10是表示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滑动开关的立体图,相当于图1中B-B线截面。
图11是表示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滑动开关的立体图,相当于图1中A-A线截面。
图12是表示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滑动开关的立体图,相当于图1中B-B线截面。
图13是表示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滑动开关的立体图,相当于图1中A-A线截面。
图14是表示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滑动开关的立体图,相当于图1中B-B线截面。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滑动开关的变化的图。
图中:
1-滑动开关,2-盒主体,3-盒盖,4-滑块,4a-前侧作用部,4b-后侧作用部,5-触点,6a-固定接触片,6b-固定接触片,6c-共用固定接触片,6d-固定接触片,7-螺旋弹簧,8-固定接触片保持用凹部、9-螺旋弹簧容纳凹部,11a-前侧位置定位突起,11b-后侧位置定位突起,12-把手,13a-前侧切换位置用凹部,13b-后侧切换位置用凹部,13c-中立位置用凹部,13d-共用凹部,13e-共用凹部,13f-共用凹部,15-凸部,17a-内壁,17b-内壁,18a-内壁,18b-内壁,19-容纳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实现构成可易于进行在多样化的电子设备中所要求的操作感存在差别的结构的目的,采用如下结构来实现,即,在具备划分形成容纳室的盒主体及盒盖,和分别配置于上述容纳室内的滑块、可动接触片及固定接触片,且使将中立位置作为原位置的上述滑块在该中立位置的前或后方向上与上述可动接触片一同滑动,并切换上述可动接触片相对于上述固定接触片的位置的滑动开关中,在上述容纳室内设有螺旋弹簧,该螺旋弹簧与上述滑块的前或后方向的移动一同伸缩,产生用于使上述滑块自动恢复到中立位置而返回的作用力,并可将该作用力施加在上述滑块上,而且,将给予上述滑块的滑动切换操作以咔哒感觉的凹部和凸部所构成的棘爪机构的上述凸部设置在上述容纳室一侧,并使上述凹部形成在上述滑块一侧。
实施例1
下面参照图1~图4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滑动开关的一个实施例。
在图1~图4中,滑动开关1由盒主体2、盒盖3、滑块4、作为可动接触片的触点5、固定接触片6a、6b、6d及共用固定接触片6c、螺旋弹簧7构成。再有,在图1、图2中,相对于纸面,使“左侧”为前侧、“右侧”为后侧,在图3和图4中,相对于纸面,使“右侧”为前侧、“左侧”为后侧。
如图2所示,盒主体2由合成树脂构成,其上面形成为开放的箱形,在其内侧并排设有分别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固定接触片保持用凹部8和螺旋弹簧容纳凹部9,两者由在底面的大致左右方向中央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立起设置的隔壁2a和盒主体外周内壁2b划分形成。此外,在盒主体2的前后各外侧面上设有左右各一对的卡定爪10、10。再有,隔壁2a自底面的高度设定为比盒主体外周内壁2b的高度低。
如图2所示,在固定接触片保持用凹部8的底面,插入成形有固定接触片6a、共用固定接触片6c、固定接触片6d、固定接触片6b,且按顺序向前后方向排列成一列的状态设置。
另一方面,螺旋弹簧7以朝向前后方向且如图3所示那样前后夹于前侧位置定位突起11a和后侧位置定位突起11b之间而定位的状态容纳配置于螺旋弹簧容纳凹部9中。因此,螺旋弹簧7配置为,在前端部一侧被压向后侧位置定位突起11b一侧时,后端部定位于后侧位置定位突起11b而整体收缩,相反,在后端部一侧被压向前侧位置定位突起11a一侧时,前端部定位于前侧位置定位突起11a而整体收缩。
滑块4由合成树脂构成,如图2所示,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块状片,如图3所示,将底面装载于隔壁2a上,跨过固定接触片保持用凹部8和螺旋弹簧容纳凹部9,且以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状态容纳在盒主体2和盒盖3所划分形成的容纳室19内。
在滑块4的上面,把手12以偏向该滑块4的左右方向一侧边缘侧且从前后方向中间位置向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此外,如图2、图4所示,在比把手12靠左右方向另一端侧的上表面位置处,以在前后方向上排列为一列的状态按顺序形成前侧切换位置用凹部13a、中立位置用凹部13c、后侧切换位置用凹部13b。
另一方面,在滑块4的下面一侧,触点5对应于固定接触片保持用凹部8而可与滑块4一体移动地安装,并且如图3所示,前侧作用部4a对应于螺旋弹簧容纳凹部8而从前端部位置向下侧突出设置。
盒盖3通过将金属板材冲压成形而制成,且覆盖盒主体2的上面,并一体化具有划分形成在盒主体2内部容纳滑块4的上述容纳室19的主体部3a,以及从该主体部3a的左右两侧分别向下侧大体直角地弯折的前后一对卡定片3b、3b。在各卡定片3b、3b的前端部,分别对应于盒主体4的卡定爪10、10而形成了一对卡定爪部16、16。
在盒盖3的主体部3a上,在与容纳于盒主体2内的滑块4的把手12对应的位置处,切口部14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状态形成。
此外,在盒盖3的主体部3a上,对应于形成有滑块4的前侧切换位置用凹部13a、中立位置用凹部13c、后侧切换位置用凹部13b的列,而设有向下方即滑块4一侧突出并弯曲的凸部15。该凸部15与滑块4的前侧切换位置用凹部13a、中立位置用凹部13c、后侧切换位置用凹部13b一同,构成向滑块4的滑动切换操作施加咔哒感觉的棘爪机构。
触点5通过将金属板材冲压成形而制成,如图2所示,由在滑块4的底面固定的主体部5a和在该主体部5a的两端部分别形成的可动接点部5b、5b构成。可动接点部5b、5b分别弹性地滑动接触固定接触片保持用凹部8内的固定接触片6a、6b、6d及共用固定接触片6c。
其次,说明滑动开关的组装顺序的一例。首先,准备在固定接触片保持用凹部8内设置了固定接触片6a、6b、6d及共用固定接触片6c的盒主体2,在该盒主体2的螺旋弹簧容纳凹部9内设置螺旋弹簧7。此时,使螺旋弹簧7位于前侧位置定位突起11a和后侧位置定位突起11b之间。
接着,准备将触点5安装在下面的滑块4,使下面为下侧而将该滑块4配置于盒主体2的容纳室19内。
随后,从滑块4的上侧覆盖盒盖3,使滑块4的把手12从切口部14向盒盖3的外侧上方突出,并且将卡定片3a、3b的卡定爪部16、16分别挂接在盒主体2的卡定爪10、10上,并将盒盖3固定在盒主体2上,于是组装结束。
下面说明如此组装的滑动开关1的动作。
在该滑动开关1中,如图4所示,盒盖3的凸部15对应于滑块4的中立位置用凹部13c,在进入该中立位置用凹部13c内时成为原位置(中立位置),触点5接触共用固定接触片6c和固定接触片6d。
在使滑块4从中立位置向前侧切换位置移动的情况下,通过把手12对滑块4进行从中立位置移动到前侧切换位置的操作。在进行该操作时,滑块4开始移动。在前侧切换位置用凹部13a对应于盒盖3的凸部15时,凸部15进入前侧切换位置用凹部13a内,成为配置于前侧切换位置的状态,并向操作者提供棘爪机构所产生的咔哒感觉。在该前侧切换位置处,触点5与共用固定接触片6c和固定接触片6a接触。此外,在从中立位置向前侧切换位置移动时,滑块4的前侧作用部4a抵接螺旋弹簧7的后端部而作用结合,将螺旋弹簧7的后端部向前侧位置定位突起1a一侧按压,使该螺旋弹簧7压缩,并在螺旋弹簧7中产生滑块4自动恢复用的作用力的同时进行移动。
在使滑块4从前侧切换位置回到中立位置的情况下,如果撤消操作把手12的力,则通过螺旋弹簧7中积蓄的作用力,来对滑块4进行从前侧切换位置向中立位置移动的自动恢复操作。在进行该操作时,滑块4开始向中立位置移动。在中立位置用凹部13c对应于盒盖3的凸部15时,凸部15再次进入中立位置用凹部13c内。与此同时,螺旋弹簧7的作用力消失,并保持滑块4配置于中立位置的状态。
在使滑块4从中立位置向后侧切换位置移动的情况下,经把手12对滑块4进行从中立位置移动到后侧切换位置的操作。在该向后侧的移动中,由于在滑块4上没有设置将螺旋弹簧7的前端部向后侧位置定位突起一侧按压的作用部,所以螺旋弹簧7没有被压缩,在螺旋弹簧7中没有产生滑块4自动恢复用作用力的状态下进行移动。而且,在进行该操作时,滑块4开始移动。在后侧切换位置用凹部13b对应于盒盖3的凸部15时,凸部15进入后侧切换位置用凹部13b内,成为向操作者提供棘爪机构所产生的咔哒感觉,并配置于后侧切换位置的状态。在该切换操作中,由于没有作用螺旋弹簧7所产生的自动恢复力,所以即使将操作把手12的指等离开,也会保持该位置。此外,在该后侧切换位置处,触点5与共用固定接触片6c和固定接触片6b接触。
在使滑块4从后侧切换位置回到中立位置的情况下,由于不作用螺旋弹簧7所产生的自动恢复力,所以通过把手12来进行以手动将滑块4从后侧切换位置向中立位置移动的操作。在进行该操作时,滑块4开始移动,且在中立位置用凹部13c对应于盒盖3的凸部15时,凸部15再次进入中立位置用凹部13c内,成为配置于中立位置上的状态,且向操作者提供棘爪机构所产生的咔哒感觉。
因此,在该实施例1的构造中,得到一种滑动开关,其具有自动恢复功能和咔哒感觉功能,且使滑块4分别向中立位置和前侧切换位置及后侧切换位置移动时,在该已移动的各位置处得到棘爪机构所产生的咔哒感觉,而且,在从中立位置向前侧切换位置移动,且从前侧切换位置回到中立位置时,具有用螺旋弹簧7所产生的作用力来进行自动恢复的所谓变动(バリエ一シヨン)。
另外,在本发明的滑动开关1中,通过部分改变滑块4的形状,而容易得到变动不同的滑动开关。而且,通过制作改变该变动的滑动开关,而能与多样化的电子设备中所要求的操作感存在差别化对应。其次,将实施例1以外的变动作为实施例2~6来说明。再有,在实施例2~实施例6中,仅为滑块4的形状的一部分不同,其它构造相同,所以对相同构造标以相同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仅说明与其它实施例不同的部分。
实施例2
图5及图6表示实施例2,对应于实施例1的图3及图4。实施例2的构造为,将在实施例1的构造的滑块4中在其上面设置的中立位置用凹部13c和前侧切换位置用凹部13a连为一体形状的共用凹部13d,与后侧切换位置用凹部13b一同在前后方向上排成一列而设置。
其次,说明实施例2的滑动开关1的动作。
在该滑动开关1中,如图6所示,在盒盖3的凸部15抵接共用凹部13d的内壁17b时成为原位置(中立位置)。
在将滑块4从中立位置向前侧切换位置移动时,如果经把手12而对滑块4进行从中立位置向前侧切换位置移动的操作,则滑块4压缩螺旋弹簧7,在螺旋弹簧7中产生自动恢复用的作用力的同时开始移动。在共用凹部13d的内壁17a抵接盒盖3的凸部15时,成为切换到前侧位置切换的状态,且变得不能再继续进行移动。
在使滑块4从前侧切换位置回到中立位置的情况下,如果撤消操作把手12的力,则通过螺旋弹簧7中积蓄的动恢复用的作用力,来使滑块4向中立位置移动。在滑块4回到中立位置时,共用凹部13d的内壁17b抵接凸部15,同时,螺旋弹簧7的作用力消失,并在凸部15抵接内壁17b的状态下保持。
在使滑块4从中立位置向后侧切换位置移动的情况下,经把手12使滑块4从中立位置移动到后侧切换位置。在向该后侧的移动中,由于在滑块4上没有设置将螺旋弹簧7的后端部向前侧位置定位突起一侧按压的作用部,所以螺旋弹簧7没有被压缩,在螺旋弹簧7中没有产生滑块4的自动恢复用作用力的状态下进行移动。在前侧切换位置用凹部13a对应于盒盖3的凸部15时,凸部15进入前侧切换位置用凹部13a内,成为配置于前侧切换位置的状态,并向操作者提供棘爪机构所产生的咔哒感觉。
在使滑块4从后侧切换位置回到中立位置的情况下,由于不作用螺旋弹簧7所产生的自动恢复力,所以通过把手12来以手动进行将滑块4从后侧切换位置向中立位置移动的操作。在滑块4回到中立位置时,凸部15再次进入共用凹部13d内。同时,螺旋弹簧7的作用力消失,且保持为凸部15与前侧内壁17b抵接的状态。
因此,在该实施例2的构造中,得到一种滑动开关,其具有自动恢复功能和咔哒感觉功能,且使滑块4向后侧切换位置移动时,在该已移动的位置处得到棘爪机构所产生的咔哒感觉,而且,在从中立位置向前侧切换位置移动,且从前侧切换位置回到中立位置时,具有用螺旋弹簧7所产生的作用力来进行自动恢复的所谓变动。
实施例3
图7及图8表示实施例3,对应于实施例1的图3及图4。实施例3的构造为,在实施例1的构造的滑块4中,取消滑块4的前侧切换位置用凹部13a,取而代之地设置后侧切换位置用凹部13b。
其次,说明实施例3的滑动开关1的动作。
在该滑动开关1中,如图8所示,在盒盖3的凸部15对应于滑块4的中立位置用凹部13c,且在进入该中立位置用凹部13c内时成为中立位置。
在使滑块4从中立位置向前侧切换位置移动的情况下,经把手12对滑块4进行从中立位置移动到前侧切换位置的操作。在向该前侧的移动中,由于在滑块4上没有设置将螺旋弹簧7的前端部向后侧位置定位突起1a一侧按压的作用部,所以螺旋弹簧7没有被压缩,在螺旋弹簧7中没有产生滑块4自动恢复用作用力的状态下进行移动。而且,在前侧切换位置用凹部13a对应于盒盖3的凸部15时,凸部15进入前侧切换位置用凹部13a内,成为配置于前侧切换位置的状态,并向操作者提供棘爪机构所产生的咔哒感觉。此外,在该切换操作中,由于没有作用螺旋弹簧7所产生的自动恢复力,所以即使使操作把手12的手指等离开,也会保持该位置。
在使滑块4从前侧切换位置回到中立位置的情况下,由于不作用螺旋弹簧7所产生的自动恢复力,所以通过把手12来以手动进行将滑块4从前侧切换位置向中立位置移动的操作。在滑块4的中立位置用凹部13c对应于盒盖3的凸部15时,凸部15再次进入中立位置用凹部13c内,成为配置于中立位置上的状态,且向操作者提供棘爪机构所产生的咔哒感觉。
在使滑块4从中立位置向后侧切换位置移动的情况下,通过把手12使滑块4从中立位置向后侧切换位置移动。在对滑块4进行从中立位置向后侧切换位置移动的操作时,后侧作用部4b压缩螺旋弹簧7并产生自动恢复用的作用力,同时,滑块4开始移动。在后侧切换位置用凹部13b对应于盒盖3的凸部15时,凸部15再次进入后侧切换位置用凹部13b内,成为配置于后侧切换位置上的状态,且向操作者提供棘爪机构所产生的咔哒感觉。
在使滑块4从后侧切换位置回到中立位置的情况下,如果撤消操作把手12的力,则通过螺旋弹簧7中积蓄的作用力,来进行使滑块4从后侧切换位置向中立位置移动的操作。在中立位置用凹部13c对应于盒盖3的凸部15时,凸部15再次进入中立位置用凹部13c内,同时,螺旋弹簧7的作用力消失,滑块4保持配置于中立位置上的状态。
因此,在该实施例3的构造中,得到一种滑动开关,其具有自动恢复功能和咔哒感觉功能,且使滑块4向中立位置和前侧切换位置及后侧切换位置移动时,得到棘爪机构所产生的咔哒感觉,并在从中立位置向后侧切换位置移动以及从前侧切换位置回到中立位置时,用螺旋弹簧7所产生的作用力来进行自动恢复的变动。
实施例4
图9及图10表示实施例4,对应于实施例1的图3及图4。实施例4的构造为,将在实施例3的构造的滑块4中在其上面设置的中立位置用凹部13c和后侧切换位置用凹部13b连为一体的形状的共用凹部13e,与前侧切换位置用凹部13a一同在前后方向上排成一列而设置。
其次,说明实施例4的滑动开关1的动作。在该滑动开关1中,如图10所示,在盒盖3的凸部15抵接共用凹部13e的前侧内壁18a时成为原位置(中立位置)。
在使滑块4从中立位置向前侧切换位置移动的情况下,通过把手12使滑块4从中立位置移动到前侧切换位置。在该移动中,由于滑块4上没有设置将螺旋弹簧7的后端部向前侧位置定位突起1a一侧按压的作用部,所以螺旋弹簧7没有被压缩,在螺旋弹簧7中没有产生滑块4自动恢复用作用力的状态下进行移动。在前侧切换位置用凹部13a对应于盒盖3的凸部15时,凸部15进入前侧切换位置用凹部13a内,成为配置于前侧切换位置的状态,并向操作者提供棘爪机构所产生的咔哒感觉。
在使滑块4从前侧切换位置回到中立位置的情况下,由于不作用螺旋弹簧7所产生的自动恢复力,所以通过把手12来以手动进行将滑块4从前侧切换位置向中立位置移动的操作。在滑块4回到中立位置时,凸部15再次进入共用凹部13e内。同时,螺旋弹簧7的作用力消失,且保持为凸部15抵接内壁18a的状态。
在将滑块4从中立位置向后侧切换位置移动时,如果通过把手12而对滑块4进行从中立位置向后侧切换位置移动的操作,则滑块4压缩螺旋弹簧7而产生自动恢复用的作用力,同时,滑块4开始移动。在共用凹部13e的内壁18b抵接盒盖3的凸部15时,成为向后侧切换位置切换的状态,且变得不能再继续进行移动。
在使滑块4从后侧切换位置回到中立位置的情况下,如果撤消操作把手12的力,则通过螺旋弹簧7中积蓄的作用力,来进行使滑块4从后侧切换位置向中立位置移动的操作。在滑块4回到中立位置时,共用凹部13d的内壁18a抵接凸部15,同时,螺旋弹簧7的作用力消失,并在凸部15抵接内壁18a的状态下保持。
因此,在该实施例4的构造中,得到一种滑动开关,其具有自动恢复功能和咔哒感觉功能,且在使滑块4向前侧切换位置移动时,得到棘爪机构所产生的咔哒感觉,并在从中立位置移动到后侧切换位置、从后侧切换位置回到中立位置时,用螺旋弹簧7所产生的作用力来进行自动恢复的变动。
实施例5
图11及图12表示实施例5,对应于实施例1的图3及图4。实施例5在实施例1构造的滑块4中在前后部设有前侧作用部4a和后侧作用部4b。
在该实施例5的构造中,得到一种滑动开关,其具有自动恢复功能和咔哒感觉功能,且具有在使滑块4分别向前侧切换位置及后侧切换位置移动时,得到棘爪机构所产生的咔哒感觉,并且,在从中立位置向前侧切换位置移动、从前侧切换位置回到中立位置时,以及在从中立位置向后侧切换位置移动、从后侧切换位置回到中立位置时,分别用螺旋弹簧7所产生的作用力来进行自动恢复的所谓变动。
实施例6
图13及图14表示实施例6,对应于实施例1的图3及图4。采用的构造是,在实施例1的构造的滑块4中,将在其上面设置的前侧切换位置用凹部13a和中立位置用凹部13c连为一体的形状的共用凹部13f,与前侧切换位置用凹部13a一同在前后方向上排成一列而设置。
在该实施例6的构造中,得到一种滑动开关,其具有自动恢复功能,且具有在使滑块4从中立位置向前侧切换位置、从前侧切换位置回到中立位置时,以及在从中立位置向后侧切换位置移动、从后侧切换位置回到中立位置时,分别用螺旋弹簧7所产生的作用力来进行自动恢复的所谓变动。
图15是概括表示实施例1~6的构造中的变动的表。表中,“○”表示“具有功能”,空格表示“没有功能”。如从图15所知,在本发明的滑动开关中,仅通过改变滑块,便可得到具有至少六种变动的滑动开关。
再有,本发明,可进行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各种变化,且本发明当然包括该改变所得的产品。

Claims (8)

1.一种滑动开关,具备划分形成容纳室的盒主体及盒盖,和分别配置于上述容纳室内的滑块、可动接触片及固定接触片,且使将中立位置作为原位置的上述滑块在该中立位置的前或后方向上与上述可动接触片一同滑动,并切换上述可动接触片相对于上述固定接触片的位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容纳室内设有螺旋弹簧,该螺旋弹簧与上述滑块的前或后方向的移动一同伸缩,产生用于使上述滑块自动恢复到中立位置而返回的作用力,并可将该作用力施加在上述滑块上,并且,
将给予上述滑块的滑动切换操作以咔哒感觉的凹部和凸部所构成的棘爪机构的上述凸部设置在上述容纳室一侧,使上述凹部形成在上述滑块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开关,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滑块上设有作用部,该作用部在该滑块向前方移动时与上述螺旋弹簧作用结合并在该螺旋弹簧中产生用于使上述滑块自动恢复到中立位置处的作用力,并且,
以将上述滑块分别移动切换到上述中立位置和前侧切换位置及后侧切换位置时,可对每个该切换位置赋予上述咔哒感觉的方式,在上述滑块上的位置处设置上述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开关,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滑块上设有作用部,该作用部在该滑块向前方移动时与上述螺旋弹簧作用结合并在该螺旋弹簧中产生用于使上述滑块自动恢复到中立位置处的返回作用力,并且,
以将上述滑块从上述中立位置移动切换到前侧切换位置时,可在该切换位置处赋予上述咔哒感觉的方式,在上述滑块上的位置处设置上述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开关,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滑块上设有作用部,该作用部在该滑块向后方移动时与上述螺旋弹簧作用结合并在该螺旋弹簧中产生用于使上述滑块自动恢复到中立位置处的作用力,并且,
以将上述滑块分别移动切换到上述中立位置和前侧切换位置及后侧切换位置时,可对每个该切换位置赋予上述咔哒感觉的方式,在上述滑块上的位置处设置上述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开关,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滑块上设有作用部,该作用部在该滑块向后方移动时与上述螺旋弹簧作用结合并在该螺旋弹簧中产生用于使上述滑块自动恢复到中立位置处的作用力,并且,
以将上述滑块从上述中立位置移动切换到前侧切换位置时,可在该切换位置处赋予上述咔哒感觉的方式,在上述滑块上的位置处设置上述凹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开关,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滑块上设有作用部,该作用部在该滑块向前方或后方中任一方移动时与上述螺旋弹簧作用结合并在该螺旋弹簧中产生用于使上述滑块自动恢复到中立位置处的作用力,并且,
以将上述滑块分别移动切换到上述中立位置和前侧切换位置及后侧切换位置时,可对每个该切换位置赋予上述咔哒感觉的方式,在上述滑块上的位置处设置上述凹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开关,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滑块上设有作用部,该作用部在该滑块向前方或后方中任一方移动时与上述螺旋弹簧作用结合并在该螺旋弹簧中产生用于使上述滑块自动恢复的作用力,并且,
以将上述滑块移动切换到上述中立位置时,可在该中立位置处不赋予上述咔哒感觉的方式,在上述滑块上的位置处设置上述凹部。
8.根据权利要求1、2、3、4、5、6或7所述的滑动开关,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凸部在盒盖上与该盒盖一体设置。
CN2007101047240A 2006-05-31 2007-04-25 滑动开关 Active CN1010831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52668 2006-05-31
JP2006152668A JP4957885B2 (ja) 2006-05-31 2006-05-31 スライドスイッチ
JP2006152668 2006-05-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83178A true CN101083178A (zh) 2007-12-05
CN101083178B CN101083178B (zh) 2011-03-16

Family

ID=38430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047240A Active CN101083178B (zh) 2006-05-31 2007-04-25 滑动开关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507926B2 (zh)
EP (2) EP2093781B1 (zh)
JP (1) JP4957885B2 (zh)
CN (1) CN101083178B (zh)
DE (2) DE602007008173D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05326A (zh) * 2009-09-01 2011-04-06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滑动开关
CN102194596A (zh) * 2010-03-17 2011-09-21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电滑动开关
CN103208388A (zh) * 2012-01-11 2013-07-17 星电株式会社 滑动开关
CN103578832A (zh) * 2013-11-05 2014-02-12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拨动式电源开关
CN104054149A (zh) * 2011-12-28 2014-09-17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多向开关以及操作输入装置
CN104078262A (zh) * 2013-03-28 2014-10-01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滑动开关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03477U (en) * 2006-04-24 2006-12-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Slide switch
JP5146205B2 (ja) * 2007-09-07 2013-02-2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
US7728240B2 (en) * 2007-11-08 2010-06-01 Cooper Technologies Company Electrical control device
DE202008002002U1 (de) * 2008-02-14 2008-04-10 Trw Automotive Electronics & Components Gmbh Redundanter Schalter
CN101527214B (zh) * 2008-03-07 2011-02-16 旭丽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键结构及具有该键结构的电子装置
JP2009218064A (ja) * 2008-03-10 2009-09-24 Alps Electric Co Ltd スライド操作型電気部品
JP5618511B2 (ja) 2009-09-08 2014-11-05 株式会社東芝 スマートグリッド及びマイクログリッド向け総合監視制御システム
US8917084B2 (en) * 2011-07-01 2014-12-23 Synergistic Technology Solutions, Inc. High voltage sensing mechanism with integrated on-off switch
JP5661592B2 (ja) * 2011-10-24 2015-01-28 帝国通信工業株式会社 多方向スライド型電子部品
US11655792B2 (en) 2021-04-30 2023-05-23 Trillium Worldwide, Inc. Voltage sensing mechanis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01315A (ja) * 1981-12-11 1983-06-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摺動式電気部品
JPS6138728A (ja) * 1984-07-31 1986-02-24 Masatsugu Uto プレス製品の取り出し装置
JPS61131030A (ja) * 1984-11-29 1986-06-18 Yokogawa Electric Corp ハ−ドコピ−装置
JPH033940Y2 (zh) * 1985-02-28 1991-01-31
US4841105A (en) * 1988-04-11 1989-06-20 Amp Incorporated Slide switch configured as an integrated circuit package
US4825020A (en) * 1988-04-14 1989-04-25 Tower Manufacturing Corportion Slide switch
JPH0320834A (ja) * 1989-06-19 1991-01-29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情報処理装置の初期診断方法
US5259403A (en) 1992-03-18 1993-11-09 R. J. Reynolds Tobacco Company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expanding tobacco cut filler
US5824977A (en) * 1995-09-04 1998-10-20 Kabushiki Kaisha T An T Slide switch
US6191373B1 (en) * 1999-10-26 2001-02-20 Sheng-Hsin Liao Dial programming switch
JP2002197943A (ja) * 2000-12-25 2002-07-12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自動車用電装部品のスイッチ構造
US6333479B1 (en) * 2001-01-04 2001-12-25 Chi-Long Tai Dual in-line type finger-actuated switch
JP2002216586A (ja) * 2001-01-17 2002-08-02 Seiko Epson Corp スイッチ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携帯用電子機器
JP4061946B2 (ja) * 2002-04-04 2008-03-1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スイッチ
US6621018B1 (en) * 2002-04-23 2003-09-16 Shin Jiuh Corp. Reciprocal switch
TW594816B (en) 2003-09-15 2004-06-21 Taiwan Carol Electronics Co Lt Switching and positioning apparatus of switch
JP4187638B2 (ja) * 2003-12-18 2008-11-26 帝国通信工業株式会社 クリック機構
JP4594051B2 (ja) 2004-11-29 2010-12-08 株式会社イトーキ 夜間金庫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05326A (zh) * 2009-09-01 2011-04-06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滑动开关
CN102005326B (zh) * 2009-09-01 2013-09-04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滑动开关
CN102194596A (zh) * 2010-03-17 2011-09-21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电滑动开关
CN104054149A (zh) * 2011-12-28 2014-09-17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多向开关以及操作输入装置
CN103208388A (zh) * 2012-01-11 2013-07-17 星电株式会社 滑动开关
CN103208388B (zh) * 2012-01-11 2016-11-16 星电株式会社 滑动开关
CN104078262A (zh) * 2013-03-28 2014-10-01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滑动开关
CN104078262B (zh) * 2013-03-28 2017-09-29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滑动开关
CN103578832A (zh) * 2013-11-05 2014-02-12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拨动式电源开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602007011494D1 (de) 2011-02-03
JP4957885B2 (ja) 2012-06-20
EP2093781B1 (en) 2010-12-22
EP1863047A1 (en) 2007-12-05
US7507926B2 (en) 2009-03-24
JP2007323942A (ja) 2007-12-13
DE602007008173D1 (de) 2010-09-16
US20070278084A1 (en) 2007-12-06
CN101083178B (zh) 2011-03-16
EP1863047B1 (en) 2010-08-04
EP2093781A2 (en) 2009-08-26
EP2093781A3 (en) 2009-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83178B (zh) 滑动开关
US6257782B1 (en) Key switch with sliding mechanism and keyboard
JPH054675Y2 (zh)
JP2002150885A (ja) レバースイッチ
CN101047076B (zh) 按压·滑动开关
US5721405A (en) Tactile feedback mechanism for a multidirectional switch
JP2009134950A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付きスライドスイッチ
JP2755283B2 (ja) スイッチ装置
JPH05225858A (ja) キースイッチ装置
JP7371746B2 (ja) シーソースイッチ及び電子機器
JP3299251B2 (ja) キースイッチ装置
CN101221862A (zh) 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
JP3392840B2 (ja) キースイッチ装置
JP3201388B2 (ja) キースイッチ装置
JP3882251B2 (ja) プッシュ機構付スライドスイッチ
JPH0351858Y2 (zh)
JP4932658B2 (ja) プッシュ機構付きスライド操作型電気部品
JP3352674B2 (ja) キースイッチ装置
JP2014013709A (ja) 複合スイッチ
JP2974021B2 (ja) キースイッチ装置
JPH055624Y2 (zh)
CN1388542A (zh) 多方向输入装置
JPS6342417Y2 (zh)
JP2599118Y2 (ja) シーソー式電子部品
JP3276953B2 (ja) キースイッ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