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80799A -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80799A
CN101080799A CNA2006800013927A CN200680001392A CN101080799A CN 101080799 A CN101080799 A CN 101080799A CN A2006800013927 A CNA2006800013927 A CN A2006800013927A CN 200680001392 A CN200680001392 A CN 200680001392A CN 101080799 A CN101080799 A CN 1010807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discharge
plasma display
floating electrode
display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0139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89221C (zh
Inventor
小杉直贵
森田幸弘
三浦正范
桥本伸一郎
渡边由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807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807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8922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89221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22Electrodes, e.g. special shape, material or configuration
    • H01J11/30Floating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22Electrodes, e.g. special shape, material or configuration
    • H01J11/32Disposition of th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10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 H01J11/12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with main electrodes provided on both sides of the discharge spa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22Electrodes, e.g. special shape, material or configur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22Electrodes, e.g. special shape, material or configuration
    • H01J11/24Sustain electrodes or scan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11/00Plasma display panels with alternate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C-PDPs
    • H01J22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2211/22Electrodes
    • H01J2211/24Sustain electrodes or scan electrodes
    • H01J2211/245Shape, e.g. cross section or patter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11/00Plasma display panels with alternate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C-PDPs
    • H01J22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2211/22Electrodes
    • H01J2211/32Disposition of the electrodes
    • H01J2211/323Mutual disposition of electr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电极对,包括平行排列的第一电极(24)、第二电极(25);第一基板(21),具有以覆盖所述电极对的方式形成的电介质层(26);和第二基板(28),具有与电极对交叉排列的第三电极(30),且在与第一电极(24)和第二电极(25)分别对应的位置的电介质层(26)上,向放电空间突出地设置有浮动电极(34)、(35),并使所述浮动电极(34)、(35)彼此相对。通过所述结构,能够降低放电开始电压并降低驱动电压,从而提高发光效率。

Description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来自气体放电的放射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利用了来自气体放电的放射的平面显示装置,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在下文中称作PDP)已进入市场。PDP中有直流型(DC式)与交流型(AC型),但作为大型显示装置,因为而放电型AC型PDP具有更高的技术潜力,且寿命特性优良,所以面放电型AC型PDP已投放市场。
图7是表示现有的面放电型AC型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放电单元的结构的截面图。图7中,作为放电单元的前面板的第一基板1上,在玻璃基板2的表面上,隔着约80μm的放电间隙g1而形成有透明电极对(未图示)。其上分别形成为了降低电阻而由金属电极构成的总线电极(未图示),由此形成多对显示电极5,所述显示电极5由作为扫描电极的第一电极3与作为维持电极的第二电极4构成。而且,以覆盖所述电极对的方式,形成依次积层有电介质层6和保护膜7的结构。电介质层6由低熔点玻璃形成,且具有AC型PDP特有的限制电流的功能。保护膜7保护所述电极对表面,并有效地发射二次电子以降低放电开始电压。另外,广泛地使用金属氧化物MgO(氧化镁)作为保护膜7的材料,所述金属氧化物MgO是二次电子发射系数γ大,且耐溅射性高的光学上透明的电绝缘材料。
另一方面,在作为背面板的第二基板8的玻璃基板9上,作为用以写入图像数据的数据电极的第三电极10,以与第一基板1的显示电极5交叉的方式形成在正交方向上。此外,以覆盖第三电极10和玻璃基板9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利用低熔点玻璃形成背面侧的电介质层11。在邻接的放电单元之间(未图示)的边界的电介质层11上,由低熔点玻璃以诸如条纹状或格子状等图案形状形成规定高度的障壁12,此外,在电介质层11的表面与障壁12的侧面上形成有荧光体层13。在对应的各方点单元内形成有发出红色、绿色、蓝色至少三种颜色的光的荧光体作为荧光体层13。
使前面板的第一基板1与背面板的第二基板8各自的加工面彼此相对,且以使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大致正交地与第三电极10交叉的方式组合并密封,将面板内的大气或杂质气体排出后,以约数十kPa充入并密封稀有气体氙·氖或者氙·氦等Xe(氙)混合气体,作为放电用气体。
而且,在矩阵状地排列有多个该放电单元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上,设置有用以矩阵状进行驱动的驱动电路和用以控制所述驱动电路的控制电路等,由此构成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在图7所示的现有的PDP中,作为用以确保亮度的主放电的维持放电是“面放电”,所述“面放电”产生在扫描电极的第一电极3与维持电极的第二电极4之间,所述第一电极3与第二电极4是与玻璃基板2的表面大致平行地形成的阳极和阴极。即,因为放电空间内的电力线与参与放电的保护层7表面所形成的角变大,所以放电时的带电粒子和受激粒子的损耗增加,放电开始电压必然高于放电间隙长度相同时的“相对放电”(放电空间内的电力线与参与放电的电极面所成的角较小的放电)。另外,因为是放电间隙长度较小的窄间隙的PDP,所以放电区域14很小,从而发光效率低且难以提高亮度。
目前,为了解决所述问题,例如在日本专利特开2000-571429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的高亮度PDP,使形成有由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构成的显示电极的放电间隙变长,由此放电区域比以前扩大,从而使发光效率提高1.5倍以上。
图8是表示现有的面放电型AC型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放电单元的其他实例的结构的截面图。对与图7相同的结构部分使用相同的标记。
如图8所示,作为放电单元的前面板的第一基板1上的显示电极15,以如下方式配置在玻璃基板2的表面,即,例如,隔着200~300μm的长间隙的放电间隙g2,以较窄的宽度形成由金属电极构成的第一电极16和第二电极17。
由此,通过形成具有长间隙的放电间隙的显示电极15,首先,在具有较窄间隔的第一电极16与作为数据电极的第三电极10的纵方向上产生放电;其次,在施加了约300V的较高维持放电电压的具有长间隙的第一电极16、第二电极17的显示电极间产生面放电,由此扩大放电区域,提高发光效率,从而实现高亮度。
然而,所述长间隙的PDP中的放电开始电压显著高于上述窄间隙的现有的PDP的放电开始电压。驱动电压变高的原因在于,与窄间隙PDP相同,在长间隙的PDP中,与基板面平行地形成配置的电极间所产生的电力线,从电极面向其倾斜的方向伸出,该放电形态成为“面放电”。因间隙长度增加,所以与窄间隙的PDP相比,放电开始电压必然上升。
目前,为了解决所述问题,例如,日本专利特开2003-132804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即,通过在障壁的侧部表面上形成显示电极,以使显示电极上的参与放电的主面与基板面大致呈直角地交叉,且使相邻的显示电极的主面与隔着放电气体空间而相对配置的显示电极的主面之间所产生的相对放电,为维持放电,从而扩大放电区域,并提高发光效率。此实例中的放电形态成为隔着放电气体空间的电极间的相对放电(其中,电荷移动方向并非是面板厚度方向,而是沿着基板面的方向),并将该放电形态称作“面方向上的相对放电”。
另外,使显示电极所具备的由导电膜构成的供电部,形成在前面板上形成的障壁的侧部表面上,由此使显示电极上的参与放电的主面与基板面大致呈直角地交叉,且与相邻显示电极的主面隔着放电气体空间相对配置。此外,在前面板上,为了引起引导光源(pilot light),在显示电极对之间设置辅助电极对。
在现有的窄间隙的面放电型AC型PDP中,因为维持放电为面放电,所以放电中的损失增大,放电开始电压变高,且因为间隙窄而导致放电区域较小,从而发光效率低,难以提高亮度。
另外,在长间隙的AC型PDP中,发光效率提高,且可以获得高亮度,但与所述情况相同,维持放电为面放电,因此,放电开始电压增大,另外,因为是长间隙,所以必须为约300V的更高的维持放电电压,驱动电压增高,因此放电电流峰值增大,尤其在大图像面板中,难以充分地供给急速且高的峰值电流,从而各放电单元的放电状态与面板的点亮面积高度相关,大图像驱动显示变得不均匀。
另一方面,在前面板上形成的障壁的侧部表面上形成有显示电极的供电部,由此使显示电极间的维持放电成为面方向上的相对放电,由此扩大了放电区域,在此情形下,成为相对放电,从而扩大放电区域且提高发光效率;但因为除了显示电极以外,还设置有辅助电极,所以开口率下降且亮度降低。另外,因具有如下的复杂结构,即,在前面板上形成障壁,且在所述障壁侧部表面上从显示电极延长设置的供电部作为显示电极主面而相对形成,所以难以制造且价格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PDP,其利用简单的电极结构,使放电形态为相对放电形态并扩大放电区域,且通过抑制放电时的带电粒子、受激粒子的损失使放电开始电压降低,并使驱动电压降低,以提高发光效率,由此提高亮度。
本发明是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包括:多个电极对,其由彼此平行排列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得到;第一基板,其具有以覆盖所述电极对的方式形成的电介质层;和第二基板,其具有与所述电极对交叉排列的第三电极,将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相对配置,由此设置多个放电单元,在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对应的位置的所述电介质层上,具有向放电空间侧突出的浮动电极,且所述浮动电极彼此相对。
根据本发明,可以实现如下的PDP,即,在与第一基板上的电极对对应的位置的电介质层上,以彼此相对的方式设置有浮动电极,从而根据简单的电极结构,能够使放电形态为相对放电形态且扩大放电区域,并且,通过抑制放电时的带电粒子、受激粒子的损失,能够降低放电开始电压并降低驱动电压,由此能够提高发光效率,从而能够提高亮度,并能够以低放电电流峰值进行驱动,从而实现具有高亮度及高可靠性的PDP。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放电单元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1B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放电单元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放电单元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放电单元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放电单元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放电单元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放电单元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7是表示现有的面放电型AC型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放电单元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8是表示现有的面放电型AC型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放电单元的其他实例的结构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
21                第一基板
22、29            玻璃基板
23                显示电极
24                第一电极
25                第二电极
26                电介质层
27、36          保护膜
30              第三电极
32              障壁
33              荧光体层
34、34a、35、35a浮动电极
38              电气导体部
39              电介质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图1A~图6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PDP。
(第一实施方式)
图1A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等离子显示面板的放电单元的结构的截面图。另外,图1B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等离子显示面板的放电单元的结构的平面图。
在图1A、1B中仅表示了一个放电单元,排列有多个发出红色、绿色、蓝色各色光的放电单元构成PDP。
如图1A、1B所示,在放电单元中,在作为前面板的第一基板21的玻璃基板22上,以成对地平行排列的方式形成作为扫描电极的第一电极24和作为维持电极的第二电极25,作为显示电极23,即,电极对。
存在如下形成方法:为了更容易地将电力供给到玻璃基板22的表面上,通过厚膜工艺将例如Ag(银)膏印刷涂布并烧制,由此相对地形成间隔着200~300μm长间隙的放电间隙g2的总线电极,所述总线电极的膜厚为数μm且电阻低,且由例如宽度约为80μm的较窄的金属电极构成。由此,第一电极24和第二电极25对,即,显示电极23以与纸面垂直的方向平行而排列的方式形成。另外,放电间隙g2的值不限于所述范围的值,可以根据设计的PDP放电单元的大小来适当地设定。另外,对于显示电极而言,除了低电阻的上述总线电极以外,还可以形成为透明电极。另外,对于总线电极而言,除了所述Ag电极之外,还可以使用:例如成膜图案化的、以Cr(铬)/Cu(铜)/Cr的顺序积层得到的积层电极;以及利用薄膜成膜工艺得到的Al(铝)系电极等。另外,对于总线电极材料而言,可以使用Ag、Al、Ni(镍)、Pt(铂)、Cr、Cu、Pd(钯)等金属,或者各种金属的碳化物或氮化物等导电性陶瓷等材料,或者将这些材料组合使用,或者根据需要,还可以使用积层所述材料而形成的积层电极。
而且,如图1A、1B所示,以覆盖由第一电极24、第二电极25形成的电极对、以及玻璃基板22的表面的方式,由铅系或者非铅系的低熔点玻璃或SiO2材料等形成膜厚为数μm到数十μm的电介质层26。
在电介质层26上,利用真空蒸镀法或电子束蒸镀法等,使包含例如MgO(氧化镁)的金属氧化物材料形成为具有数千的膜厚的保护膜27,所述金属氧化物材料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γ较大以进一步降低放电开始电压,且为了保护电介质层26不受放电时的离子冲击,其耐溅射性高,光学透明且电绝缘性高。
另一方面,在作为背面板的第二基板28的玻璃基板29的内表面上,各放电单元中,以使第一电极24、第二电极25的电极对大致正交的方式,利用包含例如Ag等的电极材料形成作为数据电极的第三电极30,其排列在纸面水平横方向上。
而且,在第二基板28的内面上,以覆盖第三电极30和玻璃基板29的表面的方式,利用铅系或者非铅系的低熔点玻璃或SiO2材料等形成背面板侧的电介质层31。
另外,在该电介质层31上形成例如格子形状的图案的障壁32。在电介质层31上涂布了低熔点玻璃材料膏后,以隔开与邻接放电单元的边界周围的方式形成障壁32,即,以在行方向和列方向上隔开放电单元排列的格子形状的图案,利用喷砂法或光刻法等方法来形成障壁32。
而且,在障壁32之间,通过将荧光体材料膏印刷涂布并烧制形成红色、绿色、蓝色的各色的荧光体层33。对于该荧光体层33而言,分别使用(Y,Gd)BO3:Eu作为红色,使用Zn2SiO4:Mn作为绿色,使用BaMg2Al14O24:Eu等作为蓝色。
此处,本发明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具有前面板的电极结构这个特有结构。如图1A、1B所示,在玻璃基板22上的电介质层26上,为了与第一电极24静电耦合,在与第一电极24对应的位置上,以向放电空间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有浮动电极34。同样,为了与第二电极25静电耦合,在与第二电极25对应的位置上,以向放电空间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有浮动电极35。而且,所述浮动电极34、35彼此相对。此外,所述浮动电极34、35作为浮动电极,在与其他电极等电绝缘的状态下形成。保护膜36由形成在该浮动电极34、35上的包含MgO等的金属氧化物构成。该浮动电极34、35是在驱动时表面近似为相同电势的材料即可,因此,优选至少在放电空间侧露出的部分和与电介质层的边界面等表面具有导电性。另外,对于该浮动电极而言,除了导电体之外,还可以使用高介电常数的电介质。此时,如果介电常数显著高于通常的电介质层的材料的介电常数,则可以获得良好的结果。
本发明的特点在于,在向放电空间突出的浮动电极的内部几乎没有电场,表面被施加大致相同的电势,因此放电空间的电场(电力线)分布改变了,为了实现所述情况,可以使用高介电常数材料、导电性材料、或者至少表面具有导电性的材料。
作为本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为了使电力线从浮动电极34、35与基板面平行地配置,可以将金属等导电性材料用于浮动电极34、35。作为所述导电性材料,可以使用Ag、Al、Ni、Pt、Cr、Cu、Pd等金属电极材料、ITO等透明电极材料、各种金属的碳化物或氮化物等导电性陶瓷等,或者使用组合所述材料而得的导电性材料。
如此,将浮动电极34、35作为电气导体电极,由此在第一电极24和第二电极25静电耦合时,浮动电极34、35内部没有电场,电极表面分别为相同的电势(没有电势分布的状态),因此可以利用浮动电极34、35使由第一电极24和第二电极25所产生的电场(电力线)分布弯曲到与基板面平行方向(纸面水平方向)。由此,可以等价地看作表面没有电势分布的高介电常数的电极,且第一电极24和第二电极25之间所产生的放电37是与参与浮动电极的放电的主面大致地垂直,并与基板面平行的方向上产生的相对放电。所以,可以抑制放电时的带电粒子、受激粒子的损耗,且可以降低放电开始电压。
另外,如图1B的平面图所示,浮动电极34、35在各放电单元中作为孤立的电极对,分别形成于第一电极24、第二电极25的上方的电介质层26上以及障壁32的内侧。
如此,通过孤立地设置各放电单元中的浮动电极34、35,不会从邻接的放电单元流入放电电流。即,在各放电单元中,利用第一电极24、第二电极25和浮动电极34、35以及它们之间的电介质层26而分别形成的静电电容,进行电流限制。因此,在浮动电极34、35之间,可以稳定地产生相对放电脉冲,降低放电单元的放电开始电压,从而提高发光效率。
此外,浮动电极34、35分别设置在第一电极24和第二电极25的正上方的位置上,由此,浮动电极34、35可以更好地与第一电极24和第二电极25静电耦合。另外,浮动电极34、35配置于具有长间隙的第一电极24和第二电极25的正上方的位置上,因此浮动电极34、35也成为同样长间隙的电极对,且作为长间隙的放电单元,可以一面使放电开始电压降低一面提高发光效率。
另外,在本发明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浮动电极34、35以如下方式形成,即,其的至少距离电介质层26表面的高度在相对的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8之间的间隙的10%~80%的范围内。如果浮动电极34、35的高度低于10%,则放电区域接近基板面,从而不能进行相对放电,因此会妨碍放电开始电压的降低,另外,如果浮动电极34、35的高度高于80%,则放电区域与荧光体层33接触,可能会使荧光体层33表面劣化。
另外,如图1A、1B所示,浮动电极34、35形成为与第一电极24、第二电极25的线宽大致相同的较窄的长方体形状,且以至少一个分别相对的方式配置在第一电极24和第二电极25上方,因为浮动电极34、35是长方体形状,所以可以将放电单元内的空间有效地活用为放电空间。
另外,对于在作为前面板的第一基板21的第一电极24、第二电极25的上方,设置浮动电极34、35的方法而言,可以使用如下方法:利用印刷法或者转印法重新涂上电极材料膏使之附着并烧制的形成方法,将形成有规定形状的孤立电极的薄膜转印并附着在基板面的规定位置上的方法,或者光刻技术、剥离技术等方法。
本第一实施方式的PDP中,由子场构成1帧,且可以通过发光显示驱动所述帧,所述子场具有:将所有显示单元设为初始化状态的初始化期间;将各放电单元作为地址,向各单元选择/输入与输入的数据对应的显示状态的数据写入期间;以及以使处于显示状态的放电单元显示发光的维持放电期间。在该驱动步骤中,在维持放电期间中,对第一电极24、第二电极25施加相位彼此不同的维持放电电压脉冲,例如230~250V的矩形波电压,由此浮动电极34、35分别与第一电极24和第二电极25静电耦合,因此可以从第一电极24和第二电极25获得各维持放电电压信号。
在写入了显示状态数据的放电单元中,每当电压极性改变时,在相对的浮动电极34、35的侧面之间产生脉冲放电。利用浮动电极34、35之间所产生的如相对放电这样的放电,从放电空间中的受激氙原子放射出147nm的共振线,从受激氙分子放射出173nm主体的分子线,接着,利用作为背面板的第二基板28的荧光体层33,将所述紫外线放射转换为可见放射光,由此可以获得PDP的显示发光。
在现有的面放电型的放电单元中,投入到放电空间中的电能取决于扫描电极宽度、维持电极宽度、电介质层厚度和维持电压,但在本发明的PDP的相对放电的放电单元中,投入到放电空间的电能取决于浮动电极34、35与第一电极24、第二电极25之间的各静电电容,从驱动电路的观点考虑,在电极—浮动电极之间构成的电容器被串联插入放电空间之间,所述静电电容根据显示电极23的宽度与电介质层26的厚度而改变。
而且,利用作为浮动电极的浮动电极34、35,放电空间的电力线弯曲到基板面平行方向,浮动电极34、35向放电空间突出,因此相对于电力线与浮动电极表面所成的角度大致为垂直,其结果为,维持放电的形态成为相对放电,可以降低驱动电压,因此,可以更高效地进行低电流密度下的驱动。
另外,因为浮动电极34、35间所产生的放电为相对放电,所以与使用了现有的面放电的窄间隙的PDP相比,可以提高放电效率并提高发光效率。另外,与现有的长间隙型PDP不同的是,因为所产生的放电为相对放电,所以可以降低放电开始电压并降低维持放电电压,从而可以提高发光效率并减小耗电,并可以防止荧光体层劣化。另外,降低维持放电电压的结果为:因为放电电流峰值降低,所以可以在大图像面板中实现均匀的驱动显示,此外,因为可以减少保护膜的溅射量,所以可以提高面板可靠性,从而可以实现高精细大图像对应的高亮度、高可靠性的PDP。
本发明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以如下方式形成65英寸大小的大图像PDP的第一基板21:在以约250μm的长间隙形成的第一、第二电极24、25的正上方,利用印刷重涂法(printing recoating),形成由Ag电极材料形成的电气导体电极,即,浮动电极34、35,使其达到相对基板间隙150μm的40%这样的电极高度(60μm)。此外,形成第三电极30、障壁32、荧光体层33作为第二基板28,使所述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8相对配置,并以约67kPa将混合有10%的Xe的Ne气体封入内部空间,从而制作PDP。
因此,与现有的窄间隙型的面放电型PDP相比,利用在作为前面板的第一基板21上相对形成的浮动电极34、35之间的相对放电,放电区域被扩大,发光效率从1.21m/W被提高到2.41m/W,同时,亮度提高了1.6倍。另外,相对于具有相同的约250μm的间隙的现有的长间隙型的PDP而言,现有的放电开始电压必须为280V~300V,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放电开始电压降低了20~50V。发光效率提高30%,能够防止荧光体层的劣化。此外,在现有的长间隙面板中,因为放电维持电压较高,所以放电电流峰值较大,为1.5mA/单元,而本实施方式中,放电电流峰值降低为200μA/单元,因此即使在65英寸的大图像面板中,大图像驱动显示也会变得均匀,且保护膜不会恶化,从而能够形成高精细的大图像的高亮度高可靠性的PDP。另外,因为与现有的面方向相对放电型PDP相比,电极结构更为简单,所以可以低成本地实现开口率高的高亮度的PDP。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以覆盖浮动电极34、35和电介质层26的表面的方式形成具有MgO等的保护膜27、36,但也可以不在与电介质层26的放电空间接触的表面上设置保护膜,而在浮动电极34、35的至少相对的侧面表面上,形成具有包含MgO的金属氧化物的保护膜36。
另外,以在不同的步骤中形成保护膜27、36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前面板的加工步骤中,以一并覆盖电介质层和浮动电极表面的方式形成保护膜。
(第二实施方式)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放电单元的结构的截面图。对结构与图1A、1B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标记。
如图2所示,为设置有由高介电常数的电介质材料构成的浮动电极34a、35a的放电单元。作为构成所述浮动电极34a、35a的高介电常数的电介质材料,可以使用TaO2、Y2O3、ZrO2、HfO2、Bi2O3等,但不限于此,只要是高介电常数的电介质材料,则均可以被使用。
另外,优选构成浮动电极34a、35a的高介电常数的电介质材料的介电常数,具有电介质层26的介电常数的2倍以上的值,由此,可以更容易地使第一电极24、第二电极25与浮动电极34a、35a静电耦合,从而成为具有放电区域37的放电单元,所述放电区域37实现良好的相对放电。另外,电介质层26的介电常数为10左右。
由此,通过将浮动电极设为高介电常数的电介质电极,从而等价地成为在浮动电极的表面上几乎没有电势分布的电介质电极,因此,放电单元所产生的放电,成为在浮动电极间的在与基板面大致平行的方向上所产生的相对放电,从而放电开始电压降低且发光效率提高。
另外,作为本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可以将浮动电极34a、35a设为高介电常数的电介质电极,其通过至少混合分散导电性材料和电介质材料而形成。作为导电性材料,可以使用Ag、Al、Ni、Pt、Cr、Cu、Pd等金属微颗粒材料,ITO等电极微颗粒材料,各种金属的碳化物或氮化物等导电性陶瓷等,或者组合这些材料而成的导电性微颗粒材料等。另外,作为电介质材料,可以使用SiO2、Al2O3、Si3N4系等低介电常数的电介质材料,或所述TaO2、Y2O3、ZrO2、HfO2、Bi2O3等高介电常数的电介质材料等的电介质微颗粒材料。通过涂布、烧制材料膏而形成浮动电极,所述材料膏通过均匀地混合分散至少导电性材料和电介质材料而形成。
由此,利用混合分散有导电性材料和电介质材料而形成的材料形成浮动电极,由此,浮动电极成为具有高介电常数的高介电常数电介质电极,因此,所产生的放电为更好的相对放电,从而可以使放电开始电压进一步降低,且可以使发光效率进一步提高。另外,高介电常数电介质电极由混合分散有导电性材料和电介质材料的材料形成,因此容易形成浮动电极,且可以低成本地形成PDP。
(第三实施方式)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放电单元的结构的截面图。对结构与图2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标记。
如图3所示,在由高介电常数电介质电极形成的浮动电极34a、35a与电介质层的至少边界面上,设置有由导电性膜构成的电气导体部38。该电气导体部38的宽度(纸面水平方向上的宽度),与形成在所述电气导体部38上的浮动电极34a、35a的底部的面积相同,或者形成得比底部的面积更大。另外,所述电气导体部38可以通过对由如下材料得到的导电性膜图案化而形成,所述材料为Ag、Al、Ni、Pt、Cr、Cu、Pd等金属电极材料,ITO等透明电极材料,各种金属的碳化物或氮化物等导电性陶瓷等,或者组合所述材料而形成的导电性材料。
在作为高介电常数电介质电极的浮动电极34a、35a与电介质层26的至少边界面上,分别设置有电气导体部38,由此,可以更好地使第一、第二电极24、25与浮动电极34a、35a静电耦合,从而可以供给充分的电流。能够更稳定的引起浮动电极间所产生的相对放电,放电开始电压能够进一步降低,从而使发光效率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上述中,以在浮动电极34a、35a与电介质层26的边界面上设置有电气导体部38为例加以说明,但还可以使电气导体部38从在边界面形成的部分一直连续,在浮动电极34a、35a的相对的侧面形成。由此,浮动电极34a、35a至少在表面上具有导电性,可以更容易地在与第一、第二电极24、25静电耦合的浮动电极34a、35a之间产生相对放电。
(第四实施方式)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放电单元的结构的截面图。对结构与图1A~3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标记。
如图4所示,浮动电极34、35分别配置在偏离第一电极24和第二电极25的正上方的位置上。此外,在浮动电极34、35的底部与电介质层26之间设置有电气导体部38,且所述电气导体部38的面积大于浮动电极34、35的底部面积。
如图4所示,浮动电极34、35分别形成在偏离第一、第二电极24、25的正上方的位置上,因此,可以使浮动电极34、35离开障壁32而形成,从而可以容易地形成浮动电极34、35。
另外,可以使用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浮动电极34a、35a作为浮动电极。
(第五实施方式)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放电单元的结构的截面图。对结构与图4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标记。
图5与图4的不同之处在于,以电介质部39与浮动电极34、35与电气导体部38之间的至少一部分相对的方式设置。此外,以将浮动电极34、35的至少底部埋入电介质层26中的方式形成电气导体部38。
在图5所示的实例中,浮动电极34、35具有以如下方式形成而配置的结构,即,在接近第一、第二电极24、25的正上方,与电气导体部38上的一部分连接,且覆盖电介质部39,静电耦合后的电气导体部38的电势与覆盖电介质部39的浮动电极34、35的相对的前端部的电势相同,电力线从浮动电极34、35的前端部向放电空间突出。
以将至少底部埋入电介质层26的方式形成浮动电极34、35,由此,使浮动电极34、35的底部与第一电极24、第二电极25接近,从而可以增强静电耦合,且可以容易地产生浮动电极间的相对放电。
另外,在浮动电极34、35的至少一部分上,相对设置电介质部39,由此,可以在放电单元内部更深的位置处产生浮动电极间的相对放电,且可以使放电区域离开基板面,从而可以降低基板面上的放电效率的损失,且可以进一步地降低放电开始电压,并进一步提高发光效率。
(第六实施方式)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放电单元的结构的截面图。对结构与图1、图2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标记。
图6与图1、图2的不同之处在于,并未在第一电极24与第二电极25之间形成电介质层26,而是仅在浮动电极34、35的至少相对的侧面表面上形成具有含有MgO的金属氧化物的保护膜36。
如图6所示,以分别覆盖第一电极24、第二电极25的表面的方式形成电介质层26。对于在第一电极24,第二电极25之间不形成电介质层26的方法而言,可以使用如下方法,即,在形成在玻璃基板22上的第一电极24、第二电极25上的规定位置上积层例如电介质层26和浮动电极34、35,接着,使孤立地形成的薄膜转印并附着。由此,在第一电极24、第二电极25之间并未形成电介质层26,而是分别形成在第一电极24、第二电极25与浮动电极34、35之间,从而浮动电极34、35之间所产生的相对放电成为更加远离基板面的放电,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放电开始电压,提高发光效率。
另外,仅在浮动电极34、35的至少相对的侧面表面上,形成具有含有MgO的金属氧化物的保护膜36,由此,可以使浮动电极34、35间所产生的放电更远离基板面而相对放电,且可以进一步降低放电开始电压,并进一步提高发光效率。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具有如下结构,即,以向放电空间侧突出且彼此相对的方式设置浮动电极,由此,利用简单的电极结构就可以使放电形态成为相对放电形态,扩大放电区域,降低放电开始电压且降低驱动电压,从而提高发光效率。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对浮动电极形成为长方体形状的浮动电极进行了说明,但浮动电极还可以是立方体、柱状、球状、圆弧形柱状和锯齿柱状等形状,另外,可以配置多个浮动电极。
另外,对浮动电极形成为电气导体电极或者高介电常数电介质电极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还同样可以利用透明的二氧化硅等电介质的整个表面被ITO等透明电极覆盖等方法,以透过可见光的方式形成浮动电极。
另外,对使用MgO作为保护膜进行了说明,但还可以使用含有MgO、CaO、BaO、SrO和ZnO中的至少一种的金属氧化物材料。另外,所述材料中还可以含有其他材料或杂质材料。
产业上的利用的可能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因为可以扩大放电区域,降低放电开始电压并降低驱动电压,从而可以提高发光效率,所以有利于获得高亮度高可靠性的PDP。

Claims (18)

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电极对,其由彼此平行排列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得到;
第一基板,其具有以覆盖所述电极对的方式而形成的电介质层;和
第二基板,其具有与所述电极对交叉排列的第三电极,
将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相对配置,由此设置多个放电单元,
在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对应的位置的所述电介质层上,具有向放电空间侧突出的浮动电极,
所述浮动电极彼此相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单元具有放电区域,在所述放电区域在两个所述浮动电极之间产生放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浮动电极在所述放电单元中作为孤立的电极对相对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浮动电极由电气导电材料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浮动电极由高介电常数的电介质材料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浮动电极是高介电常数的电介质电极,所述电介质电极通过使至少电气导电材料和电介质材料混合分散而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浮动电极的至少一部分由高介电常数的电介质材料形成,且该电介质材料的介电常数是电介质层的介电常数的2倍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浮动电极与所述电介质层的至少边界而上设置有电气导体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浮动电极配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正上方的位置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浮动电极配置在偏离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正上方的位置上。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浮动电极的底部与所述电介质层之间设置有所述电气导体部,
所述电气导体部以比所述浮动电极的底部更大的面积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浮动电极以使电介质部与所述浮动电极和所述电气导体部之间的至少一部分相对的方式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浮动电极的至少底部以埋入所述电介质层的方式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浮动电极的至少距离所述电介质层表面的高度,在相对的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间隙的10%~80%的范围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浮动电极的至少与放电空间接触的表面被保护膜包覆。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浮动电极的至少相向的侧面表面被保护膜覆盖。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分别对应的位置的所述电介质层上,分别配置有至少1个所述浮动电极。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浮动电极以能够使可见光透过的方式形成。
CN200680001392A 2005-09-09 2006-09-07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922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61549A JP4674511B2 (ja) 2005-09-09 2005-09-09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61549/2005 2005-09-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80799A true CN101080799A (zh) 2007-11-28
CN100589221C CN100589221C (zh) 2010-02-10

Family

ID=37835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0139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9221C (zh) 2005-09-09 2006-09-07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969081B2 (zh)
JP (1) JP4674511B2 (zh)
KR (2) KR20080083365A (zh)
CN (1) CN100589221C (zh)
WO (1) WO200702977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2991A (ja) * 1991-07-01 1993-01-22 Fujitsu Ltd プラズマデイスプレイ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H09330668A (ja) * 1996-06-10 1997-12-22 Nippon Hoso Kyokai <Nhk> 気体放電型表示装置
KR100406786B1 (ko) * 1997-08-18 2004-01-2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표시장치
JPH11273573A (ja) * 1998-03-19 1999-10-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交流面放電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US6184848B1 (en) 1998-09-23 2001-02-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ositive column AC plasma display
JP2000188063A (ja) * 1998-12-21 2000-07-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交流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用基板、交流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交流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US6376995B1 (en) * 1998-12-25 2002-04-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lasma display panel,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KR100304906B1 (ko) * 1999-02-24 2001-09-26 구자홍 플로팅 전극을 가진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JP2001060433A (ja) * 1999-08-23 2001-03-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レーザ加工方法
US7227513B2 (en) * 1999-11-15 2007-06-05 Lg Electronics Inc Plasma display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JP3737010B2 (ja) * 2000-02-04 2006-01-18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KR100378621B1 (ko) * 2001-01-10 2003-04-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그의 구동방법
JP3659913B2 (ja) 2001-10-30 2005-06-15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657220B2 (ja) * 2001-11-19 2005-06-08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918992B2 (ja) * 2002-01-30 2007-05-23 株式会社日立プラズマパテントライセンシング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用背面基板の製造方法
JP3753171B2 (ja) * 2002-03-18 2006-03-08 株式会社日立プラズマパテントライセンシング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769789B1 (ko) * 2002-07-01 2007-10-25 마츠시타 덴끼 산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US7279837B2 (en) * 2004-03-24 2007-10-09 Samsung Sdi Co., Ltd. Plasma display panel comprising discharge electrodes disposed within opaque upper barrier ribs
JP4382707B2 (ja) * 2004-06-30 2009-12-16 三星エスディアイ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KR100581961B1 (ko) * 2005-01-12 2006-05-2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669423B1 (ko) * 2005-02-04 2007-01-1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80083365A (ko) 2008-09-17
US7969081B2 (en) 2011-06-28
US20080165086A1 (en) 2008-07-10
JP4674511B2 (ja) 2011-04-20
WO2007029779A1 (ja) 2007-03-15
KR100869412B1 (ko) 2008-11-21
JP2007073456A (ja) 2007-03-22
CN100589221C (zh) 2010-02-10
KR20070067183A (ko) 2007-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16869B2 (en) Plasma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same
CN1253913C (zh) 电子发射性薄膜和用它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763894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320587C (zh) Ac型pdp的构造
CN1578998A (zh) 等离子体显示屏
CN1574165A (zh) 交流型等离子体显示板和形成地址电极的方法
CN1975975A (zh) 等离子显示板以及包括该等离子显示板的等离子显示装置
JP2007184225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隔壁用ペースト組成物、グリーン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CN1832091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581408A (zh) 具有改进效率的等离子体显示板
CN102099886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285094C (zh) 等离子显示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1080799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917125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US20060071595A1 (en) Plasma display panel
CN1917124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862752A (zh) 等离子体显示板
CN1783403A (zh) 等离子显示板
CN1737981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放电电极及其制造方法
CN1805102A (zh) 等离子显示装置
CN1812042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783410A (zh) 等离子体显示板
JP2006024490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691256A (zh) 等离子体显示板
CN1801438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210

Termination date: 20140907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