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28575C - 多功能设备、打印机及其油墨供应结构 - Google Patents

多功能设备、打印机及其油墨供应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28575C
CN100528575C CNB2005100544938A CN200510054493A CN100528575C CN 100528575 C CN100528575 C CN 100528575C CN B2005100544938 A CNB2005100544938 A CN B2005100544938A CN 200510054493 A CN200510054493 A CN 200510054493A CN 100528575 C CN100528575 C CN 10052857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nt cartridge
ink
base body
supply structure
printing 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5449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80103A (zh
Inventor
饭岛章太
伊藤慎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6801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801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2857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28575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Dot-Matrix Printers And Others (AREA)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Abstract

一种油墨供应结构,用于将从具有油墨供应端口的墨盒流出的油墨通过油墨传送管传送到记录部分,该结构包括:墨盒连接部分,在将墨盒安装到墨盒底座上以使得墨盒连接部分与油墨供应端口连接时,其使油墨从墨盒中流出;墨流通道,其与墨盒连接部分相连;墨盒底座,包括与油墨传送管相连的管状连接部分,其中,墨盒底座由底座主体和安装在底座主体内的附件构成,并且墨流通道形成在底座主体与附件的配合面之间。

Description

多功能设备、打印机及其油墨供应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功能设备、打印机和用于该多功能设备和打印机的油墨供应结构以便从墨盒向记录部分供应油墨。
背景技术
传统上,公知的是,墨盒与喷墨头分开的设置(见JP-A-2001-130020,图3),因为如果墨盒设置在喷墨头上,喷墨打印机的高度可能会很大。在这种喷墨打印机中,墨盒保持器设置在打印机主体的左前侧部位。墨盒保持器向前打开,以便从开口容纳墨盒。并且,可以与每个墨盒连接的杆形出墨端设置在墨盒保持器的面向背面的侧壁上。连接在喷墨头与出墨端之间的管状路径设置在面向背面的侧壁的后侧。
发明内容
上述构造需要专用于管状路径的空间,因此打印机不会具有较小的尺寸。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本发明。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设备、打印机和油墨供应结构,从而其尺寸可以减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油墨供应结构,用于将从具有油墨供应端口的墨盒流出的油墨通过液体传送管传送到记录部分,该结构包括:墨盒底座;墨盒连接部分,当将墨盒安装到墨盒底座上以使得墨盒连接部分与油墨供应端口连接时,其使油墨从墨盒中流出;墨流通道,其与墨盒连接部分相连,和与油墨传送管相连的管状连接部分,其中,墨盒底座由底座主体和安装在底座主体内的附件构成,并且墨流通道形成在底座主体与附件的配合面之间。
借助这种构造,通过墨盒连接部分、墨流通道和管状连接部分,从墨盒流出的油墨传送到液体传送管。这样,墨流通道设置在墨盒连接部分与液体传送管之间,从而可以随意设置油墨传送管的拔出方向。可以从除了墨盒底座背面的部位设置油墨传送管,从而减小尺寸。因为能够只通过使底座主体与附件的配合面配合来形成墨流通道,从而能够简化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墨盒连接部分设计成管状以插入油墨供应端口。墨盒连接部分与底座主体一体形成。
利用这种结构,底座主体与墨盒连接部分或管状连接部分一体形成。从而与由分开的部件提供这些部件的情况相比,部件的数目减少。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为了与油墨传送管在外部相配合,管状连接部分形成管状。管状连接部分与底座主体一体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油墨传送管从外部配合到管状连接部分。管状连接部分形成管状,以便油墨传送管从外部配合到其上。管状连接部分与底座主体一体形成。
利用这种结构,底座主体与墨盒连接部分或管状连接部分一体形成。从而与由分开的部件提供这些部件的情况相比,部件的数目减少。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附件安装在底座主体与墨盒相对的表面上。
利用这种结构,当附件安装到底座主体时,由于不会出现干扰,可工作性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构成墨流通道的墨槽形成在底座主体与附件相对的表面上上。附件覆盖了墨槽。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附件为连接到底座主体上的塑料薄片,以便覆盖墨槽。
利用这种结构,由于附件形成为薄片而不会浪费空间。并且,由于墨流通道由被该薄片覆盖的凹槽构成,所以生产率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在墨槽的边缘设有沿着墨槽延伸的焊接肋。将该薄片热焊接到焊接肋。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焊接之前的焊接肋的横截面从焊接肋的底端朝其顶端逐渐变小。
利用这种结构,墨槽通过热焊接连接到薄片上,因此不需要任何其它的特殊连接件。并且,由于该焊接肋形成逐渐变小的形状,因此容易焊接。可以提高连接的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底座主体设有侧壁,当底座主体安装有墨盒时,该侧壁包围墨盒一侧。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当底座主体安装有墨盒时,墨盒由弹性锁定臂弹性卡持,该弹性臂设在底座主体上。
利用这种结构,侧壁可以保护墨盒。而且,当墨盒安装在主体上时,锁定臂保持在墨盒上,因此牢固地卡持墨盒。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在墨盒上设有与墨流相应的用于使空气流入墨盒的空气入口。当卸载墨盒时,空气入口形成为由阀体封闭。空气连接部分设置在底座主体上并且利用阀体与空气入口连接底座主体,当安装墨盒时阀体被打开。气流通道形成在底座主体与附件的配合面之间。在气流通道的一端与空气连接部分相连,气流通道的另一端形成在通向大气的开口中。
当向墨盒内部提供空气时,需要很长的路径来提供空气。但是,借助这种构造,用于将空气引入墨盒的气流通道可以由底座主体与附件形成。这样,与由分开的部件构成的气流通道的情况相比,部件的数量减少,并且整个结构也尽量占用更少的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构成气流通道的空气槽形成在底座主体与附件相对的表面上。空气槽被附件覆盖。
利用这种结构,气流通道的构造使得空气槽被附件覆盖,从而简化了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气流通道弯成曲折的形状。
利用这种结构,由于气流通道弯成曲折的形状,墨盒内的油墨会干燥得很慢。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墨池部分设置在气流通道的中间以汇聚油墨,所述油墨借助空气入口向后朝着气流通道流动。
利用这种结构,即使油墨借助空气入口向后朝着气流通道流动,后流的油墨也会保持在墨池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沿着墨盒底座的侧面,保持板形的多孔状吸墨件。气流通道的开口打开,而与吸墨件接触。
利用这种结构,即使向后流的油墨从开口借助空气入口和气流通道而流出,流出的油墨也会被吸墨件吸收。而且,可以沿着墨盒底座的侧面固定吸墨件,因此可以容易实现吸墨件的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能够工作从开口以不固定状态支撑吸墨件的支撑突起件设在墨盒底座内的开口的周边部分,同时支撑突起件向吸墨件一侧突出。
利用这种结构,由于吸墨件不封闭开口而不会干扰气流。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吸墨件设置在底座主体内的墨盒安装侧。在吸墨件与墨盒之间设有保持板。
利用这种结构,保持板设置在吸墨件与墨盒之间,因此吸墨件吸附的油墨不会粘到墨盒上。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应用于一个实施例的多功能设备的立体图;
图2为扫描装置打开时的主视图;
图3为从打印机后侧选取的立体图;
图4为多功能设备的垂直剖面图;
图5A和5B为示出各个面板布置的示意图;
图6为根据该实施例的记录机构的立体图;
图7为示出安装在保持器中的墨盒的立体图;
图8为示出墨盒安装在保持器中之前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9为示出墨盒安装在保持器中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10为保持器的主视图;
图11为保持器的俯视图;
图12为保持器的侧视图;
图13为保持器的后视图;
图14A和14B为示出热焊接过程的剖面图;
图15为泡沫塑料的立体图;
图16为示出将泡沫塑料与保持器连接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7为保持板与保持器连接的主视图;
图18为示出保持板与保持器连接的剖面图;和
图19为示出喷墨头的支撑结构与油墨供应路径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19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图1为示出应用于一个实施例的多功能设备的立体图。该多功能设备10具有传真功能和通讯功能,并且与个人电脑等连接时还还具有扫描功能和打印功能。在下述描述中,图1的近侧为前侧,根据图1的方向来定义左右方向。
多功能设备10包括平坦的床形扫描装置130,其设置在壳体121的上侧,壳体中容纳有包括在打印机中的不同装置。操作键和触板设在扫描装置130的前侧,还设有用于执行电话号码输入操作的输入板140。
扫描装置130与壳体121通过铰接件124相连,该铰接件设在壳体121的上表面的侧边(图2的左侧边缘),并且如图2所示,扫描装置被设计成围绕铰接件124从如图1所示的叠放在壳体121的上部的状态向侧面打开。固定元件(未示出)设在壳体121上。固定元件与扫描装置130的底面接合匹配,从而将扫描装置保持在向侧面打开的状态。
接收主体(下面被称为“主话筒”)D设在壳体121的侧壁的外表面一侧(图2的左侧)以启动电话。通过如上所述在壳体121的左侧设置主话筒D,例如当取出卡住的记录纸或更换墨盒时,用户可以用他/她的右手进行取出或更换操作,同时他/她的左手握住主话筒D并且接受取出或更换方法的指示。在这个实施例中,当扫描装置130处于侧向打开的状态时,在不影响扫描装置的情况下主话筒D尽量安装在最高的位置,即,即使考虑到产品分配等情况,也可保持主话筒D与扫描装置130之间留有间隙。考虑到使用主话筒D时的可用性,将主话筒D设在壳体121上侧的尽量最高的位置。
通讯单元181安装在壳体121后部右边缘的垂直位置,如图1所示。通讯单元181具有由合成树脂形成的外壳182和容纳在外壳182中的通讯板183。通讯板183用于无线连接通讯单元181和另一个接收器(这里指自控电话(slave phone)),并且具有用于传输/接收的天线183A。
如上所述,多功能设备10设有直接连接的主话筒D和无线的自控电话,并且根据应用情况能够有选择地使用两个接收器(主话筒,自控电话)。并且,在两个接收器之间可以进行通讯。如下面详细所述,用于电子控制每个装置的驱动的主板161设在壳体121多个角部中的角部121A处,该角部121A位于与设有通讯板183的角部121B相对的角落。如上所述,这样彼此相对离开地设置主板161和通讯板183,防止噪音影响主板161。
首先,描述供应单元131。如图1所示,前后贯穿的盘形容纳单元122设在壳体的中央下方位置。供应盘132以嵌入配合在盘形容纳单元122内,从而与前侧能够分开。供应盘132由合成树脂形成并且外观像个盘子。弓形引导件133从左右边缘部分设置,从而覆盖供应盘上的记录纸的上侧。引导件133具有沿左右方向定位记录纸的功能和作为排放盘的功能(下面将说明)。
在这种安装状态下,供应盘133完全包含在盘形容纳单元122内,并且供应盘133的尖端位置基本与盘形容纳单元122的前端位置重合。并且,在这种状态下,在引导件133的上表面部分与盘形容纳单元122的顶壁122A之间设有间隙(参见图4)。
如图4所示,用于U形回转的弓形板35安装在盘形容纳单元122最里面表面一侧上。供应辊137以可枢转方式通过臂136安装在机架137上,以便向下移动(droop down)。供应辊137通过连接杆(未示出)与用作驱动电机的电机连接,并且与安装在供应盘132上的记录纸的上表面邻接抵靠。
因此,当电机驱动供应辊137时,供应辊上的记录纸一张接一张地从打印装置120的前侧给进到内部的后侧(图4的R方向)。这样给进的每张记录纸通过U形回转盘以180度角从下侧翻转到上侧。然后,这样翻转的记录纸通过抵抗辊38A和相应于抵抗辊38(A)的旋转而旋转的驱动辊38B返回到前侧,即,到达记录单元121,抵抗辊38A和驱动辊38B设在U形回转盘35的前侧。
记录单元121主要包括具有记录头142A的墨盒142,压盘144、与电机和机架145连接的计时带49,机架145用于支撑上述部件。机架145设在壳体121的后侧并且位于供应盘132的上侧。机架145由金属制成并且包括箱形主体部分145A和一对引导盘146和147,所述引导盘安装在主体部分145A上侧从而在壳体121的左右方向延伸。供应辊137的臂136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通过轴固定在主体部分145A上,压盘144和废弃流体泡沫塑料144A固定在主体部分145A上。
引导盘146和147由金属形成并且沿前后方向彼此对齐。墨盒142安装成沿前后方向跨在引导盘146和147上方。在这种安装状态下,形成在墨盒142上的各个滑动突起(未示出)在前侧抵靠引导盘146的后部,并且在后侧抵靠引导盘147的前部。
并且当电机驱动计时带49时,各个滑动突起沿着各自的滑动部分146A和147A滑动,并且墨盒142沿着打印装置120的左右方向往复运动。因此,记录头142A在通过供应单元131供应到记录单元21的记录纸上记录下图像。
并且还如图4所示,排放辊153设在机架145的前侧。排放辊153与电机通过互锁装置(未示出)相连,并且将其上形成有图像的记录纸释放到引导件133上。如上所述,用于供应记录纸的部分和将记录纸释放到该处的部分沿垂直方向堆叠。另外,没有设有专用的排放盘,引导件133用作排放盘。因此,全部设备的高度可以降低。引导件133和排放辊153与本发明实施例的排放部分相对应。
如图5所示,用于清洁记录头的维修机构和墨盒保持器155沿前后方向设在供应盘132的右侧(图5的上侧)。墨盒保持器155设计成向上开口的箱形,四种色彩的墨盒156容纳在墨盒保持器155中。每个墨盒156和记录头142A通过流体输入管157彼此连接,当从记录喷墨头142A喷射油墨时,从墨盒156箱记录头142A提供油墨。如上所述,记录头142A和墨盒56彼此远离地设置,使得整体装置的高度降低。
图6为从后侧示出记录机构20的立体图,该记录机构为施加到本实施例的多功能装置的机构。记录机构20为喷墨型,具有位于其后侧的记录单元21(图6所示的近侧)。记录单元21广泛地包括具有打印头22C(用作本发明的记录部分)的托架22,墨盒引导件23,墨盒驱动电机203和计时带204。
墨盒引导件23包括一对在记录机构20的侧向延伸的引导板24和25。每个引导板24和25由金属制成,并且在用户看到的向前和向后方向,彼此共同设在记录机构20的后部。引导板24的后部具有引导部分24B,用于沿垂直于记录纸输送方向的方向引导墨盒。引导部分24B通过曲折引导板24的一部分而形成。滑动部分24A和25A设在引导板25的前端侧和引导板24的后端侧。
另一方面,托架22设有能够与引导部分24B啮合的槽部22a和向下突出的凸出部22b。参见图19。托架22这样安装成桥跨在引导板24和25之间。在托架22的安装条件下,槽部22a以可滑动方式与引导部分24B接合,并且凸出部22b的下表面与滑动部分24A和25A接触。
这样,托架22相对于记录纸在高处定位。当墨盒驱动电机23驱动时,凸出部22b在滑动部分24A和25A上滑动,同时由引导部分24B引导,并且托架22在与记录纸横向相交的方向往复运动。
在记录机构20的前侧,主控板(未示出)设置成由金属保护壳27覆盖。在记录机构20的下侧,设有进纸盒与记录纸输送单元(未示出)。而且,用于使记录纸U形回转的盘28设在记录机构20的后端。记录纸输送单元用于把记录纸一张张地从记录机构20的前侧发到其后侧(如图6中的方向“R”)。发出的记录纸通过U形回转盘28从下侧180度翻转到上侧,并且还被从记录机构20的后侧送到其前侧(如图6中的方向“P”)。而且,在打印位置打印头22C记录纸被打印(记录),然后被逐送到进纸盒(未示出)。
油墨盒30(下文简称为“墨盒”)设在记录机构20的前侧的侧部,同时由保持器60容纳。将于下文中描述的保持器60设有墨流通道和气流通道。从墨盒30排出的油墨通过墨流通道和油墨传送管S供应到打印头22C。而且,墨室31内的气压可以由于油墨的排放而减小。在这一点,空气通过气流通道进入墨盒30,因此墨室31内的气压基本保持与大气压相同。
墨盒30为箱形,并且其内部形成其中充有油墨的墨室31。如图8所示,浮动件32设在墨室31内。浮动件32围绕铰接件32A能够倾斜,因此根据油墨的余量(油墨的页面位置)浮动件的位置可以改变。因此,通过利用安装在保持器60上的传感器(未示出)检测尖端部分的位置,可以测得墨盒30内的油墨余量。另外,图8所示浮动件的位置与没有油墨的状态相应。在填充油墨的状态下,把浮动件立于直立位置。
在墨盒30的下部,形成于墨室31相同的油墨供应端口33和设在油墨供应端口33处的空气塔38。油墨供应端口33向下开口,并且其中容纳具有通常为密封形的第一阀体45的油墨包41。油墨包41的中央部分设有出墨孔42,其通常由第一阀体45密封。出墨孔42的形成使得油墨接收部分81的尖端部分能够从下方插入其中。后面将描述油墨接收部分81。
空气塔38形成为圆柱形,以便在垂直方向穿过墨室31。空气塔38的上端位置比墨室内油墨最初充满状态时的油墨液面高。这样,当墨盒30不是倾斜位置时,墨室内填充的油墨不会流入空气塔38。
空气塔38的下部设有入气端口39。入气端口39的内径比空气塔38的其他部分的内径大,因此入气端口39能够容纳具有通常为密闭状态的第二阀体55的空气包51。第二阀体55包括杆形体部56,其在向上方向穿过形成在空气包51内的气孔52。第二阀体55的外周部分设有密封边57,其密封入气端口39,并且通过与气孔52的上部打开表面52密封接触而密封气孔52。
如图8所示,在墨盒30安装在保持器60之前,第二阀体55的主体部分56的下端部分处于从墨盒30的下表面伸出的状态。而且,圆柱状边缘53设在空气包51的底表面,以便包围第二阀体55的下端部分。
接下来,将说明用于容纳墨盒30的保持器60。
保持器60为平行的管状结构。如图12所示,保持器60包括锁定接合器69,其在图12前侧的侧壁上具有引导部69a和保持肋69b。引导部69a和保持肋69b用于固定保持器60到其上安装保持器60的壳体上。并且如图16所示,底壁71的右边缘部分(悬挂部分64)向一侧方向突出。壳体的插入部分691形成在悬挂部分64的一个端部。
如图16所示,保持器60内设有三个分隔壁65。分隔壁65从一侧上的侧壁61(即,位于图16上侧的侧壁61)向相对的侧壁62笔直延伸。分隔壁65把保持器60的内部分隔成四个墨盒容纳室68。从左侧数的第一到第三墨盒容纳室68宽度基本彼此相同。最右边的墨盒容纳室68的宽度略大于其它墨盒容纳室68的宽度。分隔壁65的前端没有到达侧壁62。这是因为随后说明的泡沫塑料100(用作油墨吸收体)将被布置在侧壁62的附近,从而泡沫塑料100穿过墨盒容纳室68。
并且,弹性锁定臂67分别设在分隔壁65和左侧壁63上。并且如图7所示,弹性锁定臂67向图中的上侧分别从左侧壁63的上壁和分隔壁65的上壁延伸。在每个弹性锁定臂67的端部设有锁定接合器67A,其可以与墨盒30的顶壁31A接合。利用这种构造,每个弹性锁定臂67都保持墨盒30安装在保持器60上。
开口71B形成在保持器60的底壁71上,因此开口71B的形状按照每个锁定接合器67A的外轮廓而设。考虑到模制锁定接合器67A时的开放式模制操作,开口71B设计成用作释放孔。
如图8所示,在面向空气塔38的一侧,每个墨盒容纳室68的底壁71向图中的上侧扩张(下面,称底壁71的这个部分为扩张部分75)。在扩张部分75与另一部分(下面称其为底部72)之间形成阶台。底壁71的阶台的高度基本等于设置在底部72上的泡沫塑料100的厚度与泡沫塑料100上的保持板110的厚度之和。注意到,底壁71用作底座主体。
油墨接收部分81一体形成在面向墨盒30的油墨供应端口33的位置,并且在底壁71的底部72的一侧上。每个油墨接收部分81的尖端部分的外部尺寸略大于出墨孔42的内径。另一方面,引导锥体42A形成在每个出墨孔42的外围边缘。因此,当油墨接收部分81以压配合方式插入油墨包41内时,油墨接收部分81移到出墨孔42内。
在墨盒30安装在墨盒容纳室68内的情况下,移动到油墨包41中的油墨接收部分81将第一阀体45压到图中的上侧,以打开出墨孔42(图9)。从而,油墨供应端口33与油墨接收部分81连通,墨室31内的油墨通过油墨供应端口33可流入油墨接收部分81中。在这种状态下,每个油墨包41与油墨供应端口33的内周边缘和油墨接收部分81的外围边缘紧密接触,从而在该二者之间进行密封。
在底壁71的扩张部分75的一侧上设有环状接收表面部分85,其分别位于面向空气塔38的位置。环状接收表面部分85用作空气连接部分。在每个环状接收表面部分85的中央形成空气进入孔86。每个空气进入孔86的上部的内径大于下部的内径。第二阀体55的下端部分与每个空气进入孔86的上部邻接。因此,墨盒30安装在墨盒容纳室68内时,第二阀体55与空气进入孔86的阶台部分抵靠,从而压迫第二阀体55向上。结果,第二阀体55打开气孔52。
另一方面,狭缝56A形成在每个第二阀体55的下端部分。在安装后的状态下,空气进入孔86和狭缝56A彼此分别连续。因此,空气能从空气进入孔86一侧通过入气端39流到墨室31的内部。
如图9所示,在这种状态下,每个空气包51的圆柱形边缘53弹性接触环状接收表面部分85的上表面,同时向内曲折,以便在空气塔38的内部与环状接收表面部分85之间密封。并且,在此实施例中,对于打开第一阀体45和第二阀体55的时间,第二阀体55略早于第一阀体45打开。这种设置的理由如下。当墨盒30处于非使用状态时,墨室41内的压力低于大气压。因此,如果第一阀体45的打开时间早于第二阀体55或二者同时打开,会通过油墨传送管S从打印头22c吸收油墨,导致形成在打印头22c的喷嘴部分22d的凹液面的破坏。因此,第二阀体55在第一阀体45之前打开,以便防止破坏凹液面。
随后,将参照图13说明与油墨接收部分81连通的墨槽83和与空气进入孔86连通的空气槽93。墨槽83形成在底壁71的下表面71A上(在该表面上形成凹槽),即,在与安装墨盒的一侧相对的表面上,用于每个油墨接收部分81。
更具体地,墨槽83从油墨接收部分81倾斜延伸,向侧面(图13的右侧)沿着保持器60的侧边缘(图13的上边缘)延伸,然后倾斜地向形成在保持器60的右侧部分上的悬挂部分64延伸。
同时,如图17所示,四个圆柱形管状连接部分92,其在图中向上延伸,平行设在悬挂部分上。通向打印头22c的油墨传送管S的一端侧在外部配合在管状连接部分92上。每个墨槽83的端部与这些管状连接部分92相连。
墨槽83的除了起始端侧部分的部分构造为这样,相邻的墨槽83共享一部分槽壁。例如,墨槽83B的一个槽壁84B与墨槽83A的槽壁84A在其中间连接,然后墨槽83B形成在槽壁84B与墨槽83A的槽壁84A之间。由于这部分槽壁以这种方式共用,凹槽的设置宽度可以降低。
同时,具有低的热传导性的塑料薄片(例如,Toppan Co.,Ltd.生产的GX薄膜)热焊接到保持器60的下表面。更具体的,在墨槽83的槽边缘也保持器60的周边上形成焊接肋91。每个焊接肋91如图14A所示,具有三角形剖面,其尖端部分比其底部端侧宽。焊接肋91设在整个凹槽边缘上。焊接肋91几乎设在保持器60的所有周边上,除了形成墨槽83的部分之外。因此,当热板等传导热压力时,在塑料薄片F重叠在保持器60的下表面的状态下,如图14B所示,焊接肋91热熔并且塑料薄片F与保持器60的周边形成紧密接触。而且,墨槽83和后面所述的空气槽93没有气孔的密封,因此凹槽83与94被热密封。附带地,塑料薄片F用作附件。
通过使焊接肋91的尖端比其下端窄,便于焊接肋91受热融化,并且防止形成焊接气孔。而且,由于保持器60的周边热焊接到除了墨槽83和空气槽93之外的边缘,即使在连接或除去墨盒30时漏墨的情况下,泄露的油墨也不会通过一些注塑模制需要且形成在保持器60的小孔滴下,因为下表面71a全部由塑料薄片F所覆盖。这样,防止设备内部的污染。
墨槽83由塑料薄片F所覆盖的这个结构作为墨流通道,空气槽93由塑料薄片F所覆盖的这个结构作为气流通道。
这里,参照图13说明空气槽93的细节。
在该实施例中,四个空气槽93布置在平行于墨盒30的设置方向的方向。每个空气槽93设有墨池部分95,其尺寸形成得包围环状接收表面部分85,还设有在墨池部分95上部形成的曲折部分97,如图13所示。曲折部分97靠近油墨接收部分81延伸,同时向左右方向曲折,并且在其前缘设有开口98,开口98在向上和向下方向穿过底壁71相通。图13中最右边的空气槽93的形状不同于其它空气槽的形状,以便在离开墨槽83的形成位置而形成空气槽93。
焊接肋91沿着墨池部分95的边缘和曲折部分97,围绕每个墨池部分95的整个周边和曲折部分97形成。根据这一结构,当形成热压时,塑料薄片F沿着空气槽93的边缘紧密连接,从而热密封空气槽93。因此,空气通过开口98、空气槽93、空气进入孔86和入气端口39进入空气塔38内。
曲折部分97设置成使得空气在空气槽93内不太易于流动并且为空气槽93的通道提供了更多的长度。如果空气槽93的通道较短并且构造成使空气在其中更容易流动,则提高了墨盒30内的空气循环并且墨盒30内的油墨干得更快。但是,由于提供了曲折部分97,而使得墨盒30内油墨的干燥被推迟。在此实施例中,曲折部分97的槽宽构造成基本对于墨槽83的槽宽。但是,考虑到槽深,曲折部分97构造成比墨槽83更浅,以通过减少空气的运动来防止油墨的蒸发,所述空气是相对于油墨的流体具有较低的通行阻力的气体。
墨池部分95由形成在底壁71内的扩张部分75的凹陷部分形成,并且具有的槽深大于曲折部分97和墨槽83中任一个的槽深,其内部容积(空腔部分的体积)大于曲折部分97的内部容积。根据这种构造,假定墨室31内的油墨向后通过空气塔38流入空气槽93,墨池部分95能够保存向后流入墨池部分95内的油墨。
如果大量的油墨向后流,由于在曲折部分97的前边缘设有开口98的这种结构,油墨通过曲折部分97和开口98在保持器60的底壁71的上表面之上溢出。因此,向后流的油墨的高度不会高于设置吸气孔86的位置。因此,即使没有连接墨盒30时,墨池部分95内保存的油墨不会从空气进入孔86流出到记录机构20,除非记录机构20被颠倒放置。
如上所述,当大量的油墨保存在墨池部分95内时,油墨从开口98流出。当油墨从墨池部分95内持续流出来时,油墨把墨盒30和保持器60污染了。为了避免油墨的污染,设置了泡沫塑料100。在该实施例中,由聚氨酯部件形成泡沫塑料100,并且其设有在类似键形的板上形成的四个狭缝101,并且狭缝彼此并列布置。狭缝101用于溢出端,用于避免形成在保持器60上的分隔壁65于油墨接收部分81之间的影响。
连接时,泡沫塑料100构造成在开口98处覆盖底壁71的表面周边。因此,当油墨动开口98向后流到底壁71的上表面时(即,当墨池部分95内保存的油墨的量到达开口98时),泡沫塑料100吸收油墨以避免污染保持器60的内部。支撑突起部分98A设在每个开口98的边缘。支撑突起部分98A突出到设有泡沫塑料100的一侧,并且从下方支撑泡沫塑料100以将泡沫塑料100保持在曲折状态,如图18所示。根据把泡沫塑料保持在与开口98隔开的这个构造,确保了空气的渗透性。
如图11所示,保持板110设在泡沫塑料100上方的部分以覆盖泡沫塑料100。保持板110由树脂材料制成,并且形成其尺寸略大于泡沫塑料100的形状。在底壁71处,用于支撑保持板110的支承部分79设在设置泡沫塑料100之外的地方。连接时,在安装于支承部分79之上的状态支撑保持板110。在连接保持板110的状态,保持板110的上表面和扩张部分75的上表面基本彼此位于一个平面,如图18所示,以便通过两个上表面支撑墨盒30的底面。在连接状态,保持板110的外周边部分配合到扩张部分75和保持器60的侧壁内,而没有形成间隙,以便防止保持板110在水平方向的移动。
下面,说明该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
为了替换墨盒30,首先,从保持器60上取下空的墨盒30。为此,通过沿锁定一释放方向推动与墨盒30锁闭在一起弹性锁定臂67的端部,而释放该锁闭。从这一状态,通过向上抬墨盒30,油墨接收部分81从油墨包41退回,从保持器60上取下墨盒30。
接下来,连接充满有油墨的新墨盒。为此,墨盒30的底部保持向下。而且,使油墨供应端口33和墨盒的空气塔38与油墨接收部分81和保持器60的环形接收表面部分85相对。从这一状态,朝保持器60推动墨盒30。
然后弹性锁定臂67曲折变形,并且不妨碍推动操作,油墨接收部分81到达出墨孔42内并且与进墨孔86的台阶部分相遇。然后,第一阀体45和第二阀体55被向图中的上方(向释放方向)推动。然后,墨盒30的底面遇到扩张部分75和保持器60的保持板110。从而下一步的推动操作受到限制。在此状态,弹性锁定臂67回复而与墨盒30的上表面相锁定,并且保持墨盒30,同时第一阀体45和第二阀体55处于释放状态。
根据上述操作,保持器60一侧的墨流通道与墨室31相通。然后,油墨从墨室31通过油墨供应端口33、墨槽83、管状连接部分92和油墨传送管S而流到打印头22C。另一方面,空气塔38和保持器60的空气通道也连接在一起。然后,由于流出油墨,墨室31内的气压降低,空气通过开口98、空气通道、空气入口端39和空气塔38的通道进入墨室31。
这样,根据该实施例,油墨从墨盒30流出,通过油墨供应端口33、油墨通道和油墨连接部分92被送到油墨传送管S。这样,可以随意确定油墨传送管S的拉拔方向,因为油墨通道构造成介于油墨接收部分81和油墨传送管S之间。因此,油墨传送管S可以设在除了底壁71的后面71A的任何位置,并且可能节省空间。而且,因为仅通过粘结(热焊接)塑料薄膜薄片到保持器底壁71的后面,而使结构简单。另外,保持器60的厚度可以更小,然后整个产品的厚度可以更小,除了通过粘结塑料注模部件而形成通道之外。而且,由于焊接肋91的横截面的形状为锥形,其在焊接塑料薄片F时可保证易于热熔,粘结的可靠性提高。
另外,墨槽83和空气槽93形成在底壁71的后表面71A上。然后,墨槽83和空气槽93可以被一块塑料薄片F一次全部密封。因此,与分别利用分开的薄片密封墨槽83和空气槽93的情况相比,提高了生产效率。
其它实施例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说明和附图解释的实施例。例如,下面的实施例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而且,也可以提出其它的实施例和不同的变型,而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
在这个实施例中,由塑料制成的薄片F焊接到墨槽83和空气槽93以形成流动通道。在重叠部件的配合面之间形成一个流动通道是可以接受的。例如,除了塑料薄片F之外,板形的数值板可以叠放在保持器上。其固定方法不局限于热焊接。而且,凹槽也无需设在保持器60的一侧上,但是通过跨骑在叠放到保持器60的部件之间而可以形成凹槽,或者可以由数个叠放的部件形成凹槽。
在该实施例中,油墨接收部分81于保持器60一体形成,但也可以分开形成。
在该实施例中,保持器60为箱形。但是,如果保持器能够连接到墨盒30上,也可以由底壁71构成保持器60。

Claims (20)

1.一种油墨供应结构,用于将从具有油墨供应端口的墨盒流出的油墨通过油墨传送管传送到记录部分,该结构包括:
墨盒底座,其具有:
墨盒连接部分,在将墨盒安装到墨盒底座上以使得墨盒连接部分与油墨供应端口连接时,其使油墨从墨盒中流出;
墨流通道,其与墨盒连接部分相连;和
与油墨传送管相连的管状连接部分,其中,
墨盒底座由底座主体和安装在底座主体内的附件构成,并且
墨流通道形成在底座主体与附件的配合面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供应结构,其中,墨盒连接部分设计成管状以插入油墨供应端口中,墨盒连接部分与底座主体一体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供应结构,其中,管状连接部分形成管子的形状以便油墨传送管从外部配合到该管状连接部分,并且管状连接部分与底座主体一体形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供应结构,其中,油墨传送管从外部配合到该管状连接部分,
管状连接部分形成管状,以便沿墨盒的安装方向突出,并且
管状连接部分与底座主体一体形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供应结构,其中,附件安装在底座主体的与墨盒相对的表面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供应结构,其中,构成墨流通道的墨槽形成在底座主体的与附件相对的表面上,并且
附件覆盖墨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油墨供应结构,其中,附件为连接到底座主体上的塑料薄片,并且
所述塑料薄片覆盖墨槽。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油墨供应结构,其中,在墨槽的边缘处设有沿着墨槽延伸的焊接肋,并且将该塑料薄片热焊接到焊接肋。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油墨供应结构,其中,焊接之前的焊接肋的横截面从焊接肋的底端朝其顶端逐渐变小。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供应结构,其中,底座主体设有侧壁,当底座主体安装有墨盒时,该侧壁包围墨盒一侧。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供应结构,其中,底座主体上设有弹性锁定臂,当底座主体安装有墨盒时,墨盒由弹性锁定臂弹性卡持。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供应结构,其中,在墨盒上设有与墨流相应的用于使空气流入墨盒的空气入口,
其中,当卸载墨盒时,空气入口由阀体封闭,
空气连接部分设置在底座主体上并且通过阀体连接到空气入口,当安装墨盒时阀体被打开,
气流通道形成在底座主体与附件的配合面之间,
气流通道的一端与空气连接部分相连,并且
气流通道的另一端形成为通向大气的开口。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油墨供应结构,其中,构成气流通道的空气槽形成在底座主体的与附件相对的表面上,并且
空气槽被附件覆盖。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油墨供应结构,其中,气流通道弯成曲折的形状。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油墨供应结构,其中,墨池部分设置在气流通道中以汇聚油墨,所述油墨借助空气入口向后朝着气流通道流动。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油墨供应结构,其中,沿着墨盒底座的侧面,保持板形的多孔状吸墨件,并且
气流通道的开口打开,而与吸墨件接触。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油墨供应结构,其中,能够工作以便从开口以不固定状态支撑吸墨件的支撑突起件设在墨盒底座内的开口的周边部分,同时支撑突起件向吸墨件一侧突出。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油墨供应结构,其中,吸墨件设置在底座主体内的墨盒安装侧,并且
在吸墨件与墨盒之间设有保持板。
19.一种多功能装置,包括:
至少一个扫描仪;
至少一个电话机;
打印机,其包括:
墨盒底座,其具有:
墨盒连接部分,在将墨盒安装到墨盒底座上以使得墨盒连接部分与油墨供应端口连接时,该墨盒连接部分使油墨从墨盒中流出;
墨流通道,其与墨盒连接部分相连;和
与油墨传送管相连的管状连接部分,其中,墨盒底座由底座主体和安装在底座主体内的附件构成,并且墨流通道形成在底座主体与附件的配合面之间。
20.一种打印机,包括:
墨盒底座,其具有:
墨盒连接部分,在将墨盒安装到墨盒底座上以使得墨盒连接部分与油墨供应端口连接时,该墨盒连接部分使油墨从墨盒中流出;
墨流通道,其与墨盒连接部分相连;和
与油墨传送管相连的管状连接部分,
其中,墨盒底座由底座主体和安装在底座主体内的附件构成,并且
墨流通道形成在底座主体与附件的配合面之间。
CNB2005100544938A 2004-03-08 2005-03-08 多功能设备、打印机及其油墨供应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2857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064325 2004-03-08
JP2004064325A JP4206938B2 (ja) 2004-03-08 2004-03-08 インクの供給構造、及びインクの供給構造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80103A CN1680103A (zh) 2005-10-12
CN100528575C true CN100528575C (zh) 2009-08-19

Family

ID=34824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54493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28575C (zh) 2004-03-08 2005-03-08 多功能设备、打印机及其油墨供应结构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393087B2 (zh)
EP (1) EP1574342B1 (zh)
JP (1) JP4206938B2 (zh)
CN (1) CN100528575C (zh)
AT (1) ATE507077T1 (zh)
DE (1) DE602005027631D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69507B2 (ja) 2006-03-31 2010-10-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466598B2 (ja) 2006-03-31 2010-05-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リフィルユニット
JP4518038B2 (ja) * 2006-03-31 2010-08-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リフィルユニット
JP4904985B2 (ja) * 2006-08-17 2012-03-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ホルダの組み付け構造及び記録装置
JP4929917B2 (ja) * 2006-08-17 2012-05-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ホルダの組み付け構造及び記録装置
JP6036019B2 (ja) * 2012-08-31 2016-11-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6287144B2 (ja) * 2013-12-06 2018-03-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複合機、及び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収容体
JP6794783B2 (ja) * 2016-11-04 2020-12-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2021187001A (ja) * 2020-05-27 2021-12-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04684B2 (ja) 1992-08-25 1998-09-30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US5980032A (en) * 1994-10-31 1999-11-09 Hewlett-Packard Company Compliant ink interconnect between print cartridge and carriage
JP2001130020A (ja) 1999-11-02 2001-05-15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プリンタ
US6378971B1 (en) 1999-11-05 2002-04-3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DE60044020D1 (de) 1999-11-05 2010-04-29 Seiko Epson Corp Aufzeichnungsgerät des tintenstrahltyps und verfahren zur tintenversorgung für den untertank mittels desselben gertes und verfahren zur kontrolle der dem untertank zugeführten tintenmenge mittels desselben gerätes
JP2002019135A (ja) 2000-07-04 2002-01-23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用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EP2052863B1 (en) 2000-01-21 2012-04-1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cartridge for use with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DE20122653U1 (de) 2000-01-21 2007-02-22 Seiko Epson Corp. Tintenkartusche und diese verwendende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einrichtung
DE60322603D1 (de) 2002-03-28 2008-09-11 Brother Ind Ltd Druckvorrichtung
JP4241177B2 (ja) * 2003-05-09 2009-03-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US7384136B2 (en) * 2003-11-25 2008-06-1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cartridg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393087B2 (en) 2008-07-01
CN1680103A (zh) 2005-10-12
DE602005027631D1 (de) 2011-06-09
EP1574342A1 (en) 2005-09-14
EP1574342B1 (en) 2011-04-27
JP2005246922A (ja) 2005-09-15
JP4206938B2 (ja) 2009-01-14
US20050195253A1 (en) 2005-09-08
ATE507077T1 (de) 2011-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28575C (zh) 多功能设备、打印机及其油墨供应结构
US10183495B2 (en) Liquid supply device, print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on system
CN107379770B (zh)
EP1404524B1 (en) Ink jet printer
JP4941110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CN102092196B (zh) 附加装置、液体容器、以及液体供应装置
CN100411873C (zh) 墨盒
US7311375B2 (en) Cap members and liquid ejecting devices comprising cap members
EP2110249B1 (en) Ink supply device for inkjet printer
JP201221082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インク供給装置
US20210347178A1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 tank that prevents ink dripping when ink is injected into an ink tank
JP2018187888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8065362A (ja) 供給装置
JP200130118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2018103504A (ja)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7323094B (zh)
US10434781B2 (en)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US10471722B2 (en) Waste liquid tank and printer
JP2023016932A (ja) 供給装置
CN107284033B (zh)
JP2023026656A (ja) タンク
JP6825247B2 (ja) 供給装置
JP5114878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1310481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KR101038044B1 (ko) 잉크젯 프린터의 잉크공급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819

Termination date: 202003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