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60997C - 投影机 - Google Patents

投影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60997C
CN100460997C CNB2004800068579A CN200480006857A CN100460997C CN 100460997 C CN100460997 C CN 100460997C CN B2004800068579 A CNB2004800068579 A CN B2004800068579A CN 200480006857 A CN200480006857 A CN 200480006857A CN 100460997 C CN100460997 C CN 10046099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ight
light incident
transfer plate
thermal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8000685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61911A (zh
Inventor
柳沢佳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7619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619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6099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6099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02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using two-dimensional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 H04N9/3105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using two-dimensional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for displaying all colours simultaneously, e.g. by using two or more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4N9/3144Cooling syste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2Heating or cooling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other than for activation, e.g. 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abilisation or uniform distribution over the cell
    • G02F1/133385Heating or cooling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other than for activation, e.g. 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abilisation or uniform distribution over the cell with cooling means, e.g. f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装置,是一种具备色合成棱镜(500);通过入射侧热传导板分别配置在该色合成棱镜的各个光入射侧面上的多个射出侧偏振片(920R)等;分别配置在这些多个射出侧偏振片的入射侧上的多个液晶显示装置(400R)等;分别配置在这些多个液晶显示装置的入射侧上的多个入射侧偏振片(918R)等的光学装置,其中,位于发热量最大的色光的光路上的入射侧热传导板(926G),被配置为与位于别的色光的光路上的入射侧热传导板(926R、926B)隔热,而且,通过热传导性构件(928、960、962)连接到外装机壳(3)上。借助于此,提供可以应对小型化、低噪音化以及可以提高散热效率的投影机。

Description

投影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对于各个色光中的每一个色光都根据图像信息调制多个色光的光调制装置,和相向配置各个光调制装置的多个光束入射端面,对用各个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各个色光进行合成而射出的投影机。
背景技术
图6是示出了现有技术的光学装置的剖面图。如图6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0(仅仅示出了1个液晶显示装置),具备液晶面板12和面板保持框14,而且通过金属插针18安装到了色合成棱镜(色合成光学装置)16的多个光入射侧(的)面上。在色合成棱镜16的光入射侧面上安装有射出侧偏振片20。
液晶显示装置12具有中间存在着液晶层(未示出)彼此相向的2个玻璃基板12A、12B。在玻璃基板12A的射出侧面上配置有防尘玻璃22,在玻璃基板12B的入射侧面上配置有防尘玻璃24。此外,在玻璃基板12A上连接有布线用的柔性基板26。
面板保持框14,具有由金属材料构成的2个框体14A、14B,并构成为在内部保持液晶面板12(以及防尘玻璃22、24)。
作为这样的光学装置的构造,就如在特开2002-229121号公报(参看段落[0030]~[0032],图9、图10)所示的那样,已知道通过热传导性好的圆柱状衬垫把液晶面板安装到棱镜单元上的方法。
然而,在上边所说的光学装置中,由于对液晶面板和入射、射出侧偏振片的冷却都是用强制对流进行的,故要想得到充分的效果(特别是在高辉度产品中)就需要大风量。
为此,结果就变成为要使大型风扇高速旋转,存在着不能应对近些年来的小型化和低噪音化的课题。
此外,虽然把液晶显示装置以及入射、射出侧偏振片连接起来可以提高热容量,但是,在该情况下,由于是一种使发生的热在液晶显示装置和入射、射出侧偏振片之间进行热移动(传递)以向外装机壳内散热的构造,故存在着散热效率低下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解解决这样的技术性的课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以应对近些年来的小型化和低噪音化,同时,可以提高散热效率的光学装置和具备该光学装置的投影机。
(1)本发明的投影机具备:射出照明光的照明光学系统;将从上述照明光学系统射出的照明光分离成多个色光的色分离光学系统;分别调制被上述色分离光学系统分离开的各个色光以形成图像的多个液晶显示装置;以及对由上述多个液晶显示装置调制后的各个图像进行合成的色合成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其构成具备:配置在上述多个液晶显示装置的光入射侧的多个入射侧偏振片;配置在上述多个液晶显示装置的光射出侧的多个射出侧偏振片;配置在上述色合成光学装置的各个光入射侧面上并粘贴上述多个射出侧偏振片的多个入射侧热传导板;以及与配置上述多个射出侧偏振片之中发热量最大的射出侧偏振片的入射侧热传导板连接的第1热传导部件;其中,连接到上述第1热传导部件的入射侧热传导板与其他入射侧热传导板绝热,上述发热量最大的射出侧偏振片的热量能够通过上述第1热传导部件散热。
为此,倘采用本发明的投影机,配置在各个液晶显示装置的光射出侧的射出侧偏振片中发生的热,可向入射侧热传导板传导,通过上述入射侧热传导板进行散热。此外,由于配置有发热量最大的射出侧偏振片的入射侧热传导板和配置有别的射出侧偏振片的入射侧热传导板隔热配置,故可以使在发热量最大的射出侧偏振片中所发生的热与射出侧偏振片独立地进行散热。此外,在配置有发热量最大的射出侧偏振片的入射侧热传导板上连接有上述第1热传导构件,故可以把上述第1热传导构件连接到别的温度低的任意的构件上。
其结果是,可以使来自位于发热量最大的色光的光路内的射出侧偏振片的散热效率变成为最高,作为全体可以效果良好地提高散热效率。借助于此,就可以使小型风扇低速旋转而得到充分的冷却效率,可以应对近些年来的小型化和低噪音化。
另外,发热量最大的色光,在高压水银灯或金属卤化物灯等的情况下虽然通常成为绿色,但是取决于灯的种类也可以不成为绿色。即便是在该情况下,采用根据灯的种类把位于发热量最大的色光的光路内的入射侧热传导板配置为与别的入射侧热传导板隔热的办法,作为全体也可以有效地提高散热效率。
(2)在上述(1)中所述的投影机中,理想的是在上述色合成光学装置的光射出侧面上配置有投影侧热传导板,配置上述多个射出侧偏振片之中发热量处于或低于第2位的射出侧偏振片的入射侧热传导板连接到上述投影侧热传导板。
通过这样地构成,从位于多个入射侧热传导板之内发热量大小处于或低于第2位的色光的光路上的入射侧热传导板所发生的热,就可以也向投影侧热传导板传导,可以抑制入射侧热传导板的温度上升。
(3)在上述(1)或(2)中所述的投影机中,理想的是配置有上述多个射出侧偏振片之中发热量最大的射出侧偏振片的入射侧热传导板以通过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进行冷却的方式构成,配置发热量处于或低于第2位的上述射出侧偏振片的入射侧热传导板以通过强制对流进行冷却的方式构成。
通过这样地构成,配置多个入射侧热传导板之内发热量最大的射出侧偏振片(例如,位于绿色的光路上的射出侧偏振片)的入射侧热传导板,可以进行由从上述第1热传导构件的连接目的地散热所进行的冷却和因接受由强制对流产生的空气而被冷却,而其它的入射侧热传导板可因接受强制对流所产生的空气而被
Figure C200480006857D0007142318QIETU
为此,倘采用本发明的光学装置,就可以进一步提高作为全
Figure C200480006857D0007142336QIETU
效率。
(4)在上述(1)(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投影机中,理想的是具备:至少收纳上述照明光学系统和上述色分离光学系统的第1和第2光学部件用框体;以及连接到上述多个液晶显示装置的第2热传导部件,其中,上述第1光学部件用框体和上述第2光学部件用框体彼此绝热,上述多个液晶显示装置通过上述第2热传导部件连接到上述第1光学部件用框体。
通过这样地构成,在各个液晶显示装置中发生的热就可以通过第1光学部件用框体进行散热。
(5)在上述(1)~(4)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投影机中,理想的是具备粘贴有上述入射侧偏振片的面板侧热传导板,其中,上述入射侧偏振片通过上述面板侧热传导板连接到上述第2光学部件用框体。
通过这样地构成,在各个入射侧偏振片中所发生的热,就可以通过面板侧热传导板向第2光学部件用框体传导,从第2光学部件用框体散热。
另外,在上述(4)或(5)中所述的投影机中,理想的是其构成为从各个液晶面板发生的热以及从各个入射侧偏振片发生的热,可分别向别的光学部件用框体进行热传导。
通过这样地构成,散热可以进一步分散,可以进一步提高作为全体的散热效率。
(6)在上述(4)~(5)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投影机中,理想的是上述色合成光学装置被绝热地配置到上述第1或第2光学部件用框体之中任意一方的光学部件用框体上。
通过这样地构成,由于色合成光学装置与液晶显示装置以及入射侧偏振片被彼此隔热,故散热可以进一步分散,可以进一步提高作为全体的散热效率。
在上述(6)中所述的投影机中,理想的是在上述色合成光学装置与配置有上述色合成光学装置的一侧的光学部件用框体之间,插装有由隔(绝)热构件构成的色合成光学装置固定板。
通过这样地构成,色合成光学装置与配置有色合成光学装置的一侧的光学部件用框体之间的隔热,可借助于仅仅插装色合成光学装置固定板的简单的方法实现。
此外,在上述(6)中所述的投影机中,理想的是在上述色合成光学装置固定板与配置有上述色合成光学装置的一侧的光学部件用框体之间,配设有半球状的隆起。
通过这样地构成,结果就变成为色合成光学装置固定板借助于隆起与配置有色合成光学装置的一侧的光学部件用框体进行点接触,由此可进一步提高隔热效果。
(7)在上述(1)~(6)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投影机中,理想的是上述投影机还具备至少收纳从上述照明光学系统开始到上述色合成光学装置为止的光路上的光学部件的外装机壳,其中,上述第1热传导部件连接到上述外装机壳。
通过这样地构成,由于可以通过入射侧热传导板和第1热传导构件把发热量最大的射出侧偏振片连接到外装机壳上,故可以效率更为良好地冷却发热量最大的射出侧偏振片。
为此,本发明的投影机,由于可以使小型风扇低速旋转得到充分的冷却效果,故可成为可以应对近些年来的小型化和低噪音化的投影机。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实施例的投影机的外观的透视图;
图2是用来说明光学系统的概略构成而示出的平面图;
图3是示出了实施例的投影机的光学装置的透视图;
图4是示出了实施例的投影机的光学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5(a)~(c)是示出了投影机的光学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正视图和底视图;
图6是示出了现有技术的投影机的光学装置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中所示的实施例对使用本发明的投影机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投影机的外观的透视图。图2是用来说明图1的投影机中的光学系统的概略构成而示出的平面图。图3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投影机的光学装置的透视图。图4是分解示出了实施例的投影机的光学装置的透视图。图5(a)~(c)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投影机的光学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正视图和底视图。
在图1中,用标号1表示的投影机,具备具有向装置前方突出的投影透镜600的光学系统4(示于图2)。光学系统4除去投影透镜600之外,都内置于外装机壳3内。外装机壳3,借助于由上机壳3A和下机壳3B构成的大体上长方体(方形)形状的箱体形成。
光学系统4,如图2所示,除去投影透镜600之外,由照明光学系统100、色分离光学系统200、中继光学系统300、3个液晶显示装置400R、400G、400B与色合成光学系统500大体上构成。各个光学系统的构成要素以色合成光学系统500为中心被配置在大体上水平方向上。
照明光学系统100具备光源装置110、第1透镜阵列120、第2透镜阵列130、偏振变换元件140与重叠透镜150。
光源装置110具有光源灯(未示出)和反射器110B。光源灯例如使用高压水银灯。反射器110B使用的是抛物面镜。借助于此,从光源灯射出的放射光就可以借助于反射器110B向一个方向反射,变成为与光轴OC大体上平行的光而向第1透镜阵列120入射。
作为光源灯,也可以使用金属卤化物灯或卤素灯等的别的光源灯。
此外,作为反射器110B,也可以做成为使用椭圆面镜或球面镜。在该情况下,理想的是在光源装置110与第1透镜阵列120之间配置透镜等,以使得从光源装置110射出的光效率良好地向第1透镜阵列120入射。
第1透镜阵列120是采用把多个小透镜排列成矩阵状的办法形成的。并被构成为把来自光源装置110的光分割成多个部分光束,并使这些各个部分光束进行聚光。
第2透镜阵列130,具有排列成与第1透镜阵列120的小透镜对应的多个小透镜。此外,其构成为使得把从第1透镜阵列120射出的各个部分光束的中心轴都一致化成与系统光轴平行。
偏振变换元件140被构成为使得把非偏振的光一致化为具有可被3个液晶显示装置400R、400G、400B利用的偏振方向的偏振光。
重叠透镜150被构成为使得从第2透镜阵列130(以及偏振变换元件140)射出的光重叠到规定的被照明区域(液晶显示装置400R、400G、400B的图像形成区域)上。为此,可以与第1透镜阵列120和第2透镜阵列130的作用结合起来大体上均一地对液晶显示装置400R、400G、400B(液晶面板)的图像形成区域进行照明。
色分离光学系统200被构成为具有第1分色镜210、第2分色镜220和反射镜230。此外,被构成为把从照明光学系统100射出的照明光分别分离成不同的波段的3色的照明光。
第1分色镜210,被构成为直角地反射大体上红色的光(以下,称作“R光”)后使之朝向反射镜230行进,使大体上蓝色的光(以下,称作“B光”)以及大体上绿色的光(以下,称作“G光”)透过后朝向第2分色镜220行进。
第2分色镜220,被构成为直角地反射G光并从射出部200g朝向色合成光学系统500射出,此外,还使B光透过并从射出部200b朝向中继光学系统300射出。
反射镜230被构成为:直角地反射R光并从射出部200r朝向色合成光学系统500射出。
在色分离光学系统200中的R光的射出部200r和G光的射出部200g的射出侧(液晶显示装置侧)上,分别配置有场透镜240R、240G。借助于此,从各个射出部200r、200g射出的R、G光对液晶显示装置400R、400G的液晶面板进行照明。通常,被设定为使得来自照明光学系统100的各个部分光束变成为大体上平行的光束。
中继光学系统300具有入射侧透镜310、入射侧反射镜320、中继透镜330、射出侧反射镜340和场透镜350。此外,被构成为从色分离光学系统200中的射出部200b射出的B光在各个透镜310、330、350中透过(在各个反射镜320、340处反射),从中继光学系统300中的B光的射出部300b朝向色合成光学系统500射出。借助于此,从射出部300b射出的B光对液晶显示装置400B的液晶面板进行照明。借助于此,就可以抑制作为光路长度最大的B光的光量损耗。
向场透镜350入射的光束的大小,被设定为与向入射侧透镜310入射的光束的大小大体上相等。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虽然说明的是通过中继光学系统300的色的照明光是B光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不是B光而是R光等别的色光。
液晶显示装置400R、400G、400B,例如由透过型的3个液晶显示装置构成,与RGB的各个色光对应地配置在色合成光学系统500的入射侧。此外,其构成为调制从色分离光学系统200(B光的情况下是中继光学系统300)射出的各个色光,附加与各个色光对应的图像信息。就是说,液晶显示装置400R、400G、400B(后述的液晶面板)借助于驱动器(未示出)进行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开关控制。借助于此,就可以调制通过液晶显示装置400R、400G、400B的各个色光。
由于液晶显示装置400R、400G、400B几乎是同一构成,故对于液晶显示装置400R、400B的构成的说明从略,仅仅对液晶显示装置400G的构成进行说明。液晶显示装置400G,如图4所示,大体上由液晶面板400g和金属框902构成。此外,如图3所示,被配置在色合成光学系统500的光入射侧。
另外,在液晶显示装置400R、400B中也同样含有构成液晶显示装置400G的各个构件,此外,要配置在液晶显示装置400G的入射侧和射出侧的偏振片等的构成构件也同样地要配置在液晶显示装置400R、400B的入射侧和射出侧,故对于这些的构成构件来说赋予同一或同等(R,G,B的差异)的标号进行说明。
液晶面板400g具备中间存在着液晶层(未示出)彼此相向的2个玻璃基板(TFT基板900A和相向基板900B),被收容保持在金属框902内,而且连接到布线用的柔性基板400g1上。
玻璃基板900A具有在液晶层一侧规则地排列着的多个像素电极,和由用来对这些像素电极施加与图像信号对应的电压的薄膜晶体管(TFT)构成的开关元件(都未示出),全体具有平面矩形形状。在玻璃基板900A的射出侧上,粘贴有由透明玻璃构成的防尘罩906层
防尘罩906的平面的面积,如图4所示,被设定为比玻璃基板900A的平面的面积小。此外,防尘罩906的射出侧表面,被定位于与金属框902的第2框体和第3框体(都将在后边讲述)的射出侧表面相同的面上。借助于此,在防尘罩906中,就易于受到强制对流所带来的冷却风,可以效果良好地进行从该射出侧表面的热发散。
玻璃基板900B,具有与玻璃基板900A的像素电极相向的相向电极(未示出),具备具有全体比玻璃基板900A小一些的面积(与防尘罩906平面的面积大体上同一面积)的平面矩形形状,在玻璃基板900B的入射侧上粘贴有由透明玻璃构成的防尘罩908。防尘罩908的平面的面积,被设定为与玻璃基板900B的平面的面积大体上同一尺寸。
作为液晶显示装置400的框体902,具有第1框体(入射侧的框体)902A,第2框体(射出侧的框体)902B和第3框体(射出侧的框体)902C,并构成为把液晶面板400g收容保持在内部。在金属框902的入射侧上,配置入射侧偏振片918G(示于图2),在其射出侧上则配置有射出侧偏振片920G(示于图2)。
第1框体902A,具有可收容玻璃基板900A、900B和防尘罩908的射出侧的空间部(未示出),全体由大体上四角形形状的台阶状框形成。在第1框体902A内的下方端缘上一体地设置有向射出侧(色合成光学系统侧)突出,而且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并列的2个接合插针(未示出)。然后,作为液晶显示装置400的框体的金属框902,如图5(a)、(b)所示,通过第2热传导构件964而连接到第1光学部件用框体950(示于图5)上。借助于此,在各个液晶显示装置400R、400G、400B中所发生的热,就可以通过第2热传导构件964向第1光学部件用框体950进行热传导,从第1光学部件用框体950向外装机壳3内散热。
在第1框体902A的角部上,如图4所示,设置有在玻璃基板900A、900B的并列方向(第1框体的厚度方向)上形成开口的插针通孔902A1~902A4。在插针通孔902A1~902A4内贯穿并固定有隔热插针938。在第1框体902A的两侧部上设置有向水平方向突出的接合突起902A5、902A6(仅仅示出了其中一个突起902A5)。
第2框体902B被构成为可自由接合和脱离地装设在第1框体902A的射出侧上,把第3框体902C压力接触在第1框体902A上。在第2框体902B的两侧部上,设置有具有可接合到第1框体902A的接合突起902A5、902A6上的接合孔902b1、902b2的可弹性变形的环箍(钩接部)902B1、902B2。在第2框体902B的射出侧上,如图4所示,配置有粘贴射出侧偏振片920G的热传导板926G。
第3框体(中间框)902C,配置在防尘罩906的周围,而且插装在第1框体902A的射出侧面和第2框体902B的入射侧面之间。在第3框体902C上,如图4所示,设置有可接合到各个第1框体902A的接合插针上的接合孔902C1、902C2
在第3框体902C的入射侧上,设置有要接触玻璃基板900A的射出侧表面上的承受面902c1。为此,防尘罩906的平面的面积,如上所述,被设定成比玻璃基板900A的平面的面积更小的尺寸。在该情况下,作为第3框体902C的承受面902c1和玻璃基板900A的入射侧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就可以做成为从玻璃基板900A的平面的面积中减去防尘罩906的平面的面积这样的幅度。借助于此,第3框体902C的承受面902c1和玻璃基板900A的射出侧表面就将进行面接触。
入射侧偏振片918G通过面板一侧的热传导板952G(未示出)连接到第2光学部件用框体954上。入射侧偏振片918R、918B,如图5(b)所示,分别通过面板一侧的热传导板952R、952B连接到第2光学部件用框体954上。借助于此,由在入射侧偏振片918R、918G、918B中所吸收的色光所产生的热就可以通过面板一侧的热传导板952R、952G、952B向第2光学部件用框体954进行热传导,就可以从第2光学部件用框体954向外装机壳3内散热。
射出侧偏振片920R、920G、920B分别通过入射侧热传导板926R、926G、926B粘贴到色合成光学系统500的光入射侧面上。
在入射侧热传导板926R、926G、926B之内,与R、B色用的光路对应的2个热传导板926R、926B,由平面的面积大体上相同的矩形板构成,并借助于投影侧热传导板942彼此连接起来。借助于此,发生的热就在入射侧热传导板926R、926B与投影侧热传导板942之间进行热传导,从而抑制这些热传导板926R、926B与投影侧热传导板942的温度上升。在这些热传导板926R、926B的光入射侧面上,安装有向面板一侧突出的隔热插针938.
另一方面,G色用的光路对应的入射侧热传导板926G,由其平面的面积与别的热传导板926R、926B的平面的面积不同的(横向尺寸短,纵向尺寸长的)纵长的矩形板形成。然后隔热地配置到别的入射侧热传导板926R、926B上,而且,还通过作为第1热传导构件的热传导橡胶960、962和热传导块928连接到外装机壳3上。借助于此,当向热传导板926G热传导在偏振片920G中所吸收的热时,就可以从该热传导板926G通过热传导橡胶960、962和热传导块928向外装机壳3进行热传导,从该外装机壳3向机壳外散热。在入射侧热传导板926G的光入射面上,如图4所示,安装有向面板一侧突出的隔热插针938。
隔热插针938,用4根带台阶(凸缘部分)的插针(销)形成。在隔热插针938的途中部分上,固定有具有规定的间隔与入射侧热传导板926R、926G、926B相向的金属框902。借助于此,借助于隔热插针938就把入射侧热传导板926R、926G、926B与金属框902连接起来。为此,就不会在液晶面板400r、400g、400b与入射侧热传导板926R、926G、926B之间进行热移动(传递)。
色合成光学系统500,由分色棱镜等的色合成光学装置(色合成棱镜)构成,连接到热传导块928上并配置在各个液晶显示装置400R、400G、400B的射出侧。此外,还被构成为使得可以入射被液晶显示装置400R、400G、400B调制后的各个色光(图像)并进行合成。此外,色合成光学系统500通过色合成棱镜固定板930配置到第1光学部件用框体950上。
色合成棱镜固定板930由隔热构件形成。借助于此,色合成光学系统500与液晶显示装置400R、400G、400B就可以彼此隔热。色合成棱镜固定板930,如图5(b)和(c)所示,其构成为通过半球状的隆起950A配置到第1光学部件用框体950上,在第1光学部件用框体950上例如与5个隆起950A进行点接触。借助于此,可以进一步提高色合成光学系统500与液晶显示装置400R、400G、400B之间的隔热效果。
投影透镜600配置在色合成光学系统500的射出侧上。此外,其构成为作为投影图像把被色合成光学系统500合成的图像在作为投影面的屏幕(未示出)上边进行扩大显示。
根据以上的构成,实施例的投影机,在位于绿色用的光路上的入射侧偏振片918G中的发生热(吸收热)就可以向面板一侧的热传导板952G(未示出)热传导,从该热传导板952G向外装机壳3内散热。
此外,位于绿色用的光路上的射出侧偏振片920G中的发生的热,可以向外装机壳3的内外散热。就是说,来自射出侧偏振片920G的发生热,被热传导给入射侧热传导板926G而从该热传导板926G向外装机壳3内散热的同时,还通过热传导橡胶960、962和热传导块928向外装机壳3进行热传导,从该外装机壳3向外部(大气中)散热。
另一方面,位于绿色用的光路以外的光路(与R、B色用的光路对应的光路)上的入射侧偏振片918R、918B中的发生热,可向面板一侧的热传导板952R、952B进行热传导,从这些热传导板952R、952B向外装机壳3内散热。
此外,位于与R、B色用的光路对应的光路上的射出侧偏振片920R、920B中的发生热被热传导给入射侧热传导板926R、926B,从这些热传导板926R、926B向外装机壳3内散热。
此外,液晶面板400r、400g、400b中的发生热,通过金属框902向外装机壳3内散热。
因此,由于可采用使液晶面板400r、400g、400b、入射侧偏振片918R、918G、918B和射出侧偏振片920R、920G、920B中的发生热分散到外装机壳3的内外的办法使之进行热移动,故对于液晶面板400r、400g、400b与入射侧偏振片918R、918G、918B与射出侧偏振片920R、920G、920B,可以进行由强制对流进行的冷却或由自然对流进行的冷却。
借助于此,就可以使小型风扇低速旋转得到充分的冷却效果,可以应对近些年来的小型化和低噪音化。

Claims (7)

1.一种投影机,具备:
射出照明光的照明光学系统;
将从上述照明光学系统射出的照明光分离成多个色光的色分离光学系统;
分别调制被上述色分离光学系统分离开的各个色光以形成图像的多个液晶显示装置;以及
对由上述多个液晶显示装置调制后的各个图像进行合成的色合成光学装置;
其特征在于,其构成具备:
配置在上述多个液晶显示装置的光入射侧的多个入射侧偏振片;
配置在上述多个液晶显示装置的光射出侧的多个射出侧偏振片;
配置在上述色合成光学装置的各个光入射侧面上并粘贴上述多个射出侧偏振片的多个入射侧热传导板;以及
与配置上述多个射出侧偏振片之中发热量最大的射出侧偏振片的入射侧热传导板连接的第1热传导部件;
其中,连接到上述第1热传导部件的入射侧热传导板与其他入射侧热传导板绝热,
上述发热量最大的射出侧偏振片的热量能够通过上述第1热传导部件散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色合成光学装置的光射出侧面上配置有投影侧热传导板,配置上述多个射出侧偏振片之中发热量处于或低于第2位的射出侧偏振片的入射侧热传导板连接到上述投影侧热传导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机,其特征在于:配置有上述多个射出侧偏振片之中发热量最大的射出侧偏振片的入射侧热传导板以通过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进行冷却的方式构成,配置发热量处于或低于第2位的上述射出侧偏振片的入射侧热传导板以通过强制对流进行冷却的方式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机,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至少收纳上述照明光学系统和上述色分离光学系统的第1和第2光学部件用框体;以及
连接到上述多个液晶显示装置的第2热传导部件;
其中,上述第1光学部件用框体和上述第2光学部件用框体彼此绝热,
上述多个液晶显示装置通过上述第2热传导部件连接到上述第1光学部件用框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投影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粘贴有上述入射侧偏振片的面板侧热传导板;
其中,上述入射侧偏振片通过上述面板侧热传导板连接到上述第2光学部件用框体。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投影机,其特征在于:上述色合成光学装置被绝热地配置到上述第1或第2光学部件用框体之中任意一方的光学部件用框体上。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投影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投影机还具备至少收纳从上述照明光学系统开始到上述色合成光学装置为止的光路上的光学部件的外装机壳;
其中,上述第1热传导部件连接到上述外装机壳。
CNB2004800068579A 2003-03-14 2004-03-15 投影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6099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070541 2003-03-14
JP070541/2003 2003-03-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61911A CN1761911A (zh) 2006-04-19
CN100460997C true CN100460997C (zh) 2009-02-11

Family

ID=329846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80006857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60997C (zh) 2003-03-14 2004-03-15 投影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073911B2 (zh)
JP (1) JP3969448B2 (zh)
CN (1) CN100460997C (zh)
WO (1) WO20040816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61635B2 (ja) * 2006-03-06 2011-03-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JP2010181587A (ja) * 2009-02-05 2010-08-19 Sony Corp 光変調装置および投射型表示装置
WO2010147652A1 (en) * 2009-06-19 2010-12-23 Thomson Licens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three-dimensional (3d) projection
EP2449787A1 (en) 2009-07-02 2012-05-09 Thomson Licensing Method and system for differential distortion correction for three-dimensional (3d) projection
EP2465269A1 (en) 2009-08-12 2012-06-20 Thomson Licensing Method and system for crosstalk and distortion corrections for three-dimensional (3d) projection
JP2011197515A (ja) * 2010-03-23 2011-10-06 Seiko Epson Corp 基板接続構造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604745B2 (ja) * 2015-05-15 2019-11-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変調素子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投射装置
FR3050041B1 (fr) * 2016-04-08 2018-07-06 Valeo Comfort And Driving Assistance Dispositif de generation d’image, afficheur tete haute comprenant un tel dispositif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 dispositif de generation d’imag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90873A (ja) * 2000-09-11 2002-03-27 Sharp Corp 投写型表示装置
JP2002214585A (ja) * 2001-01-16 2002-07-31 Sony Corp 投射型表示装置
JP2003075798A (ja) * 2001-08-30 2003-03-12 Sony Corp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ーの組立方法および液晶プロジェクタ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826210T2 (de) * 1997-05-20 2005-09-29 Seiko Epson Corp. Lichtmodulierendes element und projektionsanzeige
JP3571965B2 (ja) * 1999-07-21 2004-09-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4288774B2 (ja) * 1999-07-23 2009-07-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投写型表示装置
JP2002014419A (ja) * 2000-06-28 2002-01-18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
JP3596504B2 (ja) * 2000-09-28 2004-12-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変調装置の冷却構造、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JP2002229121A (ja) 2001-02-02 2002-08-14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
JP2002286904A (ja) * 2001-03-27 2002-10-03 Seiko Epson Corp 光学部品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プロジェクタ
JP4109901B2 (ja) * 2001-05-29 2008-07-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JP3758622B2 (ja) * 2002-08-08 2006-03-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90873A (ja) * 2000-09-11 2002-03-27 Sharp Corp 投写型表示装置
JP2002214585A (ja) * 2001-01-16 2002-07-31 Sony Corp 投射型表示装置
JP2003075798A (ja) * 2001-08-30 2003-03-12 Sony Corp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ーの組立方法および液晶プロジェクタ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40239886A1 (en) 2004-12-02
US7073911B2 (en) 2006-07-11
CN1761911A (zh) 2006-04-19
JPWO2004081658A1 (ja) 2006-06-15
WO2004081658A1 (ja) 2004-09-23
JP3969448B2 (ja) 2007-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359721B1 (en) Optical modulation device and projection display device utilizing the optical modulation device
CN100520569C (zh) 光学装置以及投影仪
CN101063795B (zh) 光学装置及具备该光学装置的投影机
CN103207506B (zh) 投影显示器
CN100483248C (zh) 光学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投影机
US6781641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rojector
JPH03196782A (ja) 反射型液晶ディスプレイ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CN101963745A (zh) 投影机
CN100460997C (zh) 投影机
TWI261122B (en) Light modulating device, optical device with light modulating device, and projector with said light-modulating device or optical device
CN102298249B (zh) 投影仪
JP2001033751A (ja) 投写型表示装置
CN100504587C (zh) 投影机
JP5740850B2 (ja) 光変調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04279700A (j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プロジェクタ
CN100388055C (zh) 光学仪器和投影仪器
JP2002244214A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2001021875A (ja) 液晶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投写型表示装置
JP2004020603A (ja) 投射型表示装置
JP5516168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04170512A (ja) 光学装置、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JP2004272088A (j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プロジェクタ
JP3914834B2 (ja) 偏光変換素子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液晶プロジェクタ
JPH10319503A (ja) 画像投影表示装置、および画像投影表示装置用の光変調ユニット
JP2002214596A (ja) 液冷ユニット及び液晶プロジェ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211

Termination date: 2013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