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00297C - 字符信息处理方法及字符信息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字符信息处理方法及字符信息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00297C
CN100400297C CNB2005100663246A CN200510066324A CN100400297C CN 100400297 C CN100400297 C CN 100400297C CN B2005100663246 A CNB2005100663246 A CN B2005100663246A CN 200510066324 A CN200510066324 A CN 200510066324A CN 100400297 C CN100400297 C CN 10040029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ille
black word
options
band
unnecessary bl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6632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24263A (zh
Inventor
仓科弘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7242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242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0029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0029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printing in Braille or with keyboar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by blind or disabled pers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B41J29/393Devices for controlling or analysing the entire machine ; Controlling or analysing mechanical parameters involving printing of test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5Tape printers; Label printers

Landscapes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 Recor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or Prin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字符信息处理方法,可通过多余空白设定很容易地设定在共同处理薄片上打印的墨字与刻印的点字之间的期望的相对位置关系。其中,将候补选择项作为设定多余空白的选择项中的一种进行存储,所述候补选择项包括相对位置信息,所述相对位置信息包括在共同处理薄片上打印的墨字与刻印的点字的至少前后关系,所述设定多余空白的选择项可设定点字的多余空白;在选择了多余空白的选择项中的候补选择项时,根据相对位置信息来配置墨字与点字。

Description

字符信息处理方法及字符信息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共同处理薄片上进行墨字打印与点字刻印的字符信息处理方法、字符信息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现有技术的点字标签是:将视力障碍者可认识的点字与视力无障碍的视力正常人可认识的墨字(相对于点字来说,指一般的打印字符)配合字间距,相对同一处理薄片(带)并列配置(或重叠配置),从而使视力障碍者与视力正常人两者均能认识(参照日本特开平10-275206号公报)。
当制作这种点字标签时,墨字及点字前后的多余空白可作为两者共有的多余空白同时设定,或者也可以作为各自的多余空白分别单独设定。因此,在需要通过多余空白设定对墨字与点字之间的期望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设定时,前者是不可能实现的。另外,即使是后者,因为设定工作相当复杂,其结果是墨字与点字之间的配置缺少平衡,或者墨字与点字的部分或全部违背意愿地重叠,从而导致了墨字难以阅读,或由于点字的存在致使墨字模糊不清等不良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通过多余空白设定很容易地设定在共同处理薄片上打印的墨字与刻印的点字之间的期望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字符信息处理方法、字符信息处理装置、程序及存储介质。
本发明的字符信息处理方法的特征在于:将候补选择项作为设定多余空白的选择项中的一种进行存储,所述候补选择项包括相对位置信息,所述相对位置信息包括在共同处理薄片上打印的墨字与刻印的点字的至少前后关系,所述设定多余空白的选择项可设定所述点字的多余空白;在选择了所述设定多余空白的选择项中的所述候补选择项时,根据所述相对位置信息配置所述墨字与所述点字。
另外,本发明的字符信息处理装置在共同处理薄片上进行墨字打印与点字刻印,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装置,将候补选择项作为设定多余空白的选择项中的一种进行存储,所述候补选择项包括相对位置信息,所述相对位置信息包括所述墨字与所述点字在所述处理薄片上的至少前后关系,所述设定多余空白的选择项可设定所述点字的多余空白;选择装置,选择所述多余空白的选择项中的所述候补选择项作为所述设定多余空白;配置装置,在选择了所述候补选择项时,根据所述相对位置信息配置所述墨字与所述点字。
在该字符信息处理方法及字符信息处理装置中,因为在作为设定多余空白的选择项选择了表示墨字与点字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候补选择项时,根据其相对位置关系来配置墨字与点字,所以只选择候补选择项,就可以很容易地配置墨字与点字。因此,通过预先准备各种候补选择项,即可利用多余空白设定很容易地设定墨字与点字之间的期望的相对位置关系。另外,此时的“包括前后关系的相对位置信息”不只是墨字与点字排列成同一行的所谓的只前后关系的相对位置信息,也可以是存在上下关系、或倾斜的相对位置关系时的相对位置信息,例如:以多行构成排列成不同行、或其中一方在上下方向上偏离地部分重叠,只要包括表示至少前后方向成分的前后关系信息即可。
另外,在所述字符信息处理方法中,在所述相对位置信息中,最好在所述前后关系信息的基础上,还包括所述墨字与所述点字在前后方向上的相互间距离信息。
在该字符信息处理方法中,因为候补选择项的相对位置信息不只包括前后关系信息,还包括前后方向上的相互间距离信息,所以,只选择候补选择项,就可以很容易地配置具有期望的前后关系与相互间距离的墨字与点字,从而可通过多余空白设定很容易地设定这样配置的相对位置关系。
另外,在所述字符信息处理方法中,所述候补选择项规定有多种;所述相互间距离规定所述墨字与所述点字在所述前后方向上连续的状态为基准值0;所述多种候补选择项中包括表示所述相互间距离为负值的候补选择项。
在该字符信息处理方法中,因为通过选择多个候补选择项中的任意一个,前后方向的相互间距离可以选择、设定为负值,所以在墨字与点字的前后关系中,可通过多余空白设定很容易地设定相应重叠该负值距离的相对位置关系。
另外,在所述相对位置信息包括所述相互间距离信息的所述各字符信息处理方法中,所述相互间距离的基准优选包括相对所述墨字打印而设定的多余空白的所述墨字的前端或后端。
在该字符信息处理方法中,因为将相互间距离的基准作为包括相对墨字打印而设定的多余空白的前端或后端,所以,可有效设定考虑到只打印墨字时的墨字清晰度等的前多余空白、后多余空白。另外,除该基准以外,也可以将除去墨字的前多余空白、后多余空白部分的实际打印部的前端或后端作为基准,此时,不局限于预先设定,只考虑直接显示在表面上的墨字(实际打印部)与点字(实际刻印部)之间的位置关系,所以适合重新设定(容易设定)。另外,也可对这些进行选择。
另外,本发明的程序的特征在于:可执行以上所述的任一字符信息处理方法,或使所述字符信息处理装置执行功能。另外,本发明的存储介质的特征在于:通过可处理程序装置可读取存储所述程序。
因为该程序可执行以上所述的任一字符信息处理方法或使字符信息处理装置执行功能,所以,通过可处理程序的装置进行处理,或通过可处理程序的装置读取并执行存储介质中存储的程序,由此可通过多余空白设定很容易地设定墨字与点字之间的期望相对位置关系。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实施例的标签制作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图1的标签制作装置处于开盖状态时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图1的标签制作装置的控制系统的基本框图;
图4A及图4B分别是六点点字的说明图及刻印凸部的剖面图;
图5A及图5B分别是刻印组件的俯视图及剖视图;
图6是说明点字刻印部的带输送的说明图;
图7是标签制作装置的全部处理的流程图;
图8A~图8C分别是对图7的处理模式的补充说明图;
图9A~图9C分别是对图7的带宽差异的补充说明图;
图10A及图10B分别是布局设定时的操作及处理的说明图;
图11是点字配置指定的点字多余空白指定的操作说明图;
图12是表示点字多余空白指定的各级选择项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13A~图13E分别是表示根据各种多余空白指定的墨字图像、点字图像及标签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14A~图14D分别是表示指定墨字与点字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与图13A~图13E相同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标签制作装置(字符信息处理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该标签装作装置1通过具有把手部13的装置壳体2形成外部轮廓,装置壳体2一体形成有前部壳体2a与后部壳体2b。前部壳体2a包括墨字打印部120,对从带盒C中陆续放出的带(处理薄片,即处理薄料)T进行墨字打印。另外,后部壳体2b包括点字刻印部150,在用户手动插入已完成墨字打印的带T后,对带T进行点字刻印。
在前部壳体2a的前部上面上配置有包括各种输入键的键盘3,同时在后部上面上安装有开闭盖21,在开闭盖21上配设有长方形的显示器4。并且,在开闭盖21的内侧左部,凹陷形成用于安装带盒C的带盒安装部6(墨字打印部120),在通过按下盖体开放按钮14打开开闭盖21的状态下,带盒C可自由装卸地安装于带盒安装部6内。另外,在开闭盖21上还形成有窥视窗21a,用于在开闭盖21关闭的状态下确认带盒C是否安装。
在前部壳体2a的右部侧面上形成有用于供给电源的电源供给口11、及用于与个人计算机等图中未示的外部装置连接的连接口(接口)12,通过连接这些,可以根据来自外部装置的字符信息进行墨字打印和点字刻印。另外,在前部壳体2a的左部侧面上形成有连通带盒安装部6与外部的打印带排出口22,在该打印带排出口22上与其相对地设有用于切断从墨字打印部120中送出的带T的切断部140。并且,通过切断部140切断带T的后端部,同时从打印带排出口22排出墨字打印结束的带T。
另外,如图3所示,标签制作装置1从控制系统来看,基本包括:操作部110,包括键盘3及显示器4,构成人机接口,用于输入字符信息和显示各种信息等;墨字打印部120,包括带盒C、打印头7及打印输送电机121,在输送带T及墨带R的同时,在带T上进行墨字打印;切断部140,包括带剪切器142及驱动该带剪切器142的剪切器电机141,用于切断打印结束的带T。
另外,标签制作装置1还包括点字刻印部150及进行各种检测检测部170。该点字刻印部150包括螺线管47、刻印针41及刻印输送电机151,在输送带T的同时,在带T上进行点字刻印。该检测部170包括:带识别传感器171,用于检测带T(带盒C)的种类;前端检测传感器91,用于在点字刻印部150上检测带T的前端;前后识别传感器92,同样用于在点字刻印部150上检测带T上所打印的前后识别信息D;打印部转速传感器172,用于检测打印输送电机121的转速;以及刻印部转速传感器173,用于检测刻印输送电机151的转速。
另外,标签制作装置1还包括:用于驱动各个部分的驱动部180,包括显示器驱动器181、打印头驱动器182、打印输送电机驱动器183、剪切器电机驱动器184、刻印驱动器185及刻印输送电机驱动器186;控制部200,其与各部分连接,用于控制整个标签制作装置1。
控制部200包括CPU 210、ROM 220、RAM 230及输入输出控制装置(以下称为“IOC:Input Output Controller”)250,通过内部总线260相互连接。ROM 220包括:控制程序模块221,用于存储控制程序,该控制程序用于通过CPU 210来控制墨字打印处理和点字刻印处理等各种处理;控制数据模块222,其除存储用于进行墨字打印的字符字体数据、用于进行点字刻印的点字字体数据外,还存储用于墨字打印前后识别信息D的数据、用于点字数据的刻印控制的控制数据等。另外,字符字体数据也可以不存储在ROM 220内,也可以单独设置CG-ROM。
RAM 230除包括作为标志等使用的各种工作模块231外,还包括:墨字打印数据模块232,存储已生成的墨字打印数据;点字刻印数据模块233,存储已生成的点字刻印数据;显示数据模块234,存储用于在显示器4上显示的显示数据;布局模块235,存储已设定的墨字打印区域(打印配置部)Ep与点字刻印区域(刻印配置部)Eb之间的布局;翻转点字数据模块236,存储根据设定的布局,在将点字数据旋转180℃的状态下进行刻印时使用的翻转点字数据B′(参照图9A、图9B及图9C)。该RAM 230作为控制处理用的操作范围使用。另外,该RAM 230经常进行备份,以便即使断电时也能保存已经存储的数据。
IOC 250中设有逻辑电路,该逻辑电路用于补充CPU 210的功能,同时处理与各种周边电路的接口信号,该逻辑电路由门阵列、定制LSI等构成。由此,IOC 250将来自键盘3的输入数据、控制数据或检测部170的各种传感器值,以原样或加工后送入内部总线260,同时,IOC 250还与CPU 210联动,将从CPU 210输出给内部总线260的数据、控制信号以原样或加工后输出给驱动部180。
并且,通过以上构成,CPU 210根据ROM 220内的控制程序,通过IOC 250从标签制作装置1内的各部分输入各种信号、数据,同时根据输入的各种信号、数据处理RAM 230内的各种数据,通过IOC 250向标签制作装置1内的各部分输出各种信号、数据,由此进行墨字打印处理、点字刻印处理的控制等。
例如:在通过从键盘3输入字符信息后,CPU 210根据这些,生成墨字打印数据P及点字刻印数据B,并根据需要,调整两数据间的长度等,准备翻转点字数据B′(参照图9A、图9B及图9C)。另外,将调整前或调整后的墨字打印数据(包括多余空白数据)P存储到墨字打印数据模块232中,同时,同样地将调整前或调整后的点字刻印数据(包括多余空白数据)B存储到点字刻印数据模块233中,将翻转点字数据B′存储到翻转点字数据模块236中。
另外,当从键盘3获取墨字打印及点字刻印的指示时,开始驱动打印输送电机121,根据打印部转速传感器172的检测结果驱动打印头7,由此进行基于墨字打印数据P的墨字打印,同时还根据预先存储在控制数据模块222中的数据,对插入的带T进行前后识别信息D的打印。然后,根据墨字打印数据进行(必要时为调整后的)规定长度的带输送,再通过带剪切器142切断带后端部,同时从打印带排出口22排出带T。
另外,参照图1至图3,接着(在没有复位操作和电源关闭操作的状态下),通过用户手动操作,将切断为短长方形的带T插入到刻印带插入口31中,并驱动刻印组件80及带输送机构60,由此根据点字刻印数据B或翻转点字数据B′进行点字刻印。并且,刻印结束后,继续驱动刻印输送电机151,根据点字刻印数据B等进行调整后的规定长度的带输送,同时从刻印带排出口32排出带T。另外,刻印组件80的刻印开始也可以不是通过前端检测传感器91对带前端的检测为触发,而是通过用户按下键盘3上的刻印开始键来手动启动。
在此,参照图4A及图4B,对带T上形成的点字B(六点点字B)进行说明。
根据在点字器、点字打字机等中惯用的一字符(一组)、字符间(组间)的方法(以下称为“民间方法”),如图4A及图4B所示,六点点字B以纵向三个×横向两个的六个点(刻印点:称为所谓的“一点”~“六点”的六个点)构成一组201,并通过六个点中的刻印点及非刻印点的组合,用该一组201来表现一字符或浊音点等属性,例如:图4A中示出的点字(点字数据)B是通过将一点、二点、五点、六点作为刻印点,将三点、四点作为非刻印点来表现字符信息“し”的。
另外,点字B除可使用表示这种假名文字、数字等的六点点字B外,还可使用表示汉字的八点点字(一组以纵向四个×横向两个的点构成的点字)。在此,以形成六点点字B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也适用于形成八点点字的标签制作装置。
六点点字B的一组201以纵向三个×横向两个的配置图形,分割为六个刻印点201a~201f,纵向间距约为2.4mm,组内的横向间距约为2.1mm,组间的间距约为3.3mm。在图4A中,在六个刻印点201a~201f中,有选择地刻印可以表现“し”的四个刻印点201a、201b、201e、201f,于是在带T上形成四个刻印凸部202a、202b、202e、202f,该四个刻印凸部202a、202b、202e、202f的剖面形状可以为倒圆角的圆筒形、半球形、圆锥形、四角锥形等(参照图4B)。另外,根据一组201的大小(带宽方向的长度)进行换算,得出刻印六点点字B所必需的最低限带宽为12mm(带T3)。
另外,实施例中的标签制作装置1预先准备有两种可相互替换的刻印组件80,一种用于形成直径约为1.4mm的小型的小刻印凸部203,另一种用于形成直径约为1.8mm的大型的大刻印凸部204。大小两种刻印凸部203、204可根据其用途区别使用,例如:小刻印凸部203面向习惯了阅读点字B的使用者(先天盲者),大刻印凸部204面向初学者(中途失明者)。
参照图1至图3,详述如下。在键盘3上排列有字符键组3a及用于指定各种动作模式等的功能键组3b。字符键组3a输入用于进行墨字打印、点字刻印的字符信息,并形成基于JIS排列的全键构成。另外,功能键组3b包括:打印/执行键(打印键),用于执行墨字打印、点字刻印;输送开始键,用于指示点字刻印部150上的带T的输送开始;刻印开始键,其通过手动启动点字刻印;模式键,其选择用于进行墨字打印、点字刻印的处理模式;布局键,用于设定墨字打印区域(打印配置部)Ep与点字刻印区域(刻印配置部)Eb之间的配置;滚动键,用于在打印等执行之前滚动显示其配置结果。另外,除这些外,功能键组3b与一般字处理器等一样,还包括:取消键,用于取消处理等;光标键,用于移动光标;确认(回车)键,用于各种选择画面中的选择项的确定、及文本输入时的换行等。
通过模式键可选择下述处理模式中的任意一种:根据输入的字符信息进行墨字打印及点字刻印的第一处理模式(参照图8A);根据输入的字符信息只进行墨字打印的第二处理模式(参照图8B);根据输入的字符信息只进行点字刻印的第三处理模式(参照图8C)。
显示器4在横向(X方向)约12cm×纵向(Y方向)约5cm的长方形形状内侧可显示192点×80点的显示图像,用于用户从键盘3输入字符信息后,制作、编辑墨字打印数据、点字刻印数据。另外,还显示各种错误、消息(指示内容),通知用户。
在墨字打印部120中,带盒安装部6包括:打印头组件20,其在打印头罩20a内设有由热敏头构成的打印头7;压纸滚筒驱动轴25,其与打印头7相对;卷取驱动轴23,用于卷取墨带R;以及带卷筒17的定位突起24。另外,在带盒安装部6的下方侧还内置有用于旋转压纸滚筒驱动轴25及卷取驱动轴23的打印输送电机121。
带盒C在带盒壳体51内部收容有带卷筒17和墨带卷筒19。带T与墨带R宽度相同。另外,还形成有用于套在打印头罩20a外面的通孔55,对应于带T与墨带R重叠的部分配置有与压纸滚筒驱动轴25嵌合、并通过其驱动而旋转的压纸滚筒53。另外,从墨带卷筒19中陆续放出的墨带R环绕着通过打印头罩20a,卷取到靠近墨带卷筒19配置的墨带卷取筒54上。
当在带盒安装部6内安装带盒C时,分别将打印头罩20a插入通孔55,将定位突起24插入带卷筒17的中心孔,将压纸滚筒驱动轴25插入压纸滚筒53,将卷取驱动轴23插入墨带卷取筒54的中心孔,从而打印头7夹持着带T及墨带R抵接于压纸滚筒53,由此可进行墨字打印。然后,墨字打印后的带T输送到打印带排出口22。
图中没有特别示出带T,但是,带T由在背面上设有粘结剂层的基材薄片(信息形成层)与通过该粘结剂层粘贴于基材层上的剥离纸(剥离纸层)构成。基材薄片从表面侧开始由受像层、基材层及由粘结剂构成的粘结剂层层压形成,其中,受像层提高了从墨带热敏复制的油墨的定影性,基材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PET)薄膜构成,并构成基材薄片的主体。
另外,带T预先准备有种类(带宽、带颜色、墨字的油墨颜色、带材质等)不同的多种,并在带盒壳体51的里表面设有标志这些种类的多个孔(省略图示)。另外,在带盒安装部6内对应于这些孔设有多个检测这些种类的带识别传感器(微型开关)171,通过检测该带识别传感器171的状态,可判断出带种类。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以带宽为24mm(带T1)、带宽为18mm(带T2)、带宽为12mm(带T3)三种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参照图6)。
另一方面,在后部壳体2b内部组装有用于进行点字刻印的组装件(点字刻印部150),其上面呈十字形敞开,使点字刻印部150(具体地说,为带行走路径70、刻印组件80及带输送机构60)露出。另外,在该切开的开口部30的右部形成可手动插入带T的刻印带插入口31,在左部形成可排出点字刻印结束的带T的刻印带排出口32。
点字刻印部150包括:刻印组件80,其通过三个刻印针41(参照图5B)进行点字刻印;带输送机构60,其将插入刻印带插入口31的带T向刻印带排出口32输送;以及输送带T的带行走路径70。该点字刻印部150相对通过带输送机构60的驱动而沿着带行走路径70输送的带T,通过刻印组件80选择性地驱动三个刻印针41,由此形成点字B。
其次,如图5A及图5B所示,刻印组件80包括:刻印部件(刻印头)81,配置于带T的背面侧,同时组装有所述三个刻印针41;刻印支撑部件82,在夹持带T、与刻印部件81相对的位置上接受刻印针41。该刻印组件80固定配置在带行走路径70的宽度方向的图示下端部。
刻印部件81包括沿带宽方向(图5A的上下方向)、以2.4mm的间隔排列的三个刻印针41,这三个刻印针41对应于六个刻印点中的纵向三个刻印点201a~201c(或者201d~201f),同时通过以螺线管47作为驱动源的导引直线运动的导引部件45,相对于带T保持垂直。刻印针41的头部41a可使刻印的刻印凸部202的剖面形状形成倒圆角的圆筒形、半球形、圆锥形、四角锥形等(参照图4B)。
在此,利用螺线管47使插棒式铁心48进行直线运动,从而臂部件46以支持部件49为支点进行旋转,由此刻印针41相对于带T在垂直方向上作直线运动。并且,分别与三个臂部件46连接的三个螺线管47分别配置在三角形的三个角部。另一方面,刻印支撑部件82在与三个刻印针41相对的面42a上,对应于三个刻印针41形成三个刻印接受凹部43。并通过该刻印针41与刻印支撑部件82在带T上形成刻印凸部202。
另外,如图6所示,点字刻印部150还包括:导引部件71、72,导引带T的输送;透射型前端检测传感器91,检测带T的前端;反射型前后识别传感器92(检测传感器),检测用于识别带T的前后的前后识别信息D。作为前后识别信息D,如图所示,在带T的前端部且靠近图示下端部附近打印点“·”,由此,标志带的插入方向(前侧)。
在刻印带插入口31中,从宽度较大的带开始依次可以插入带T1、T2、T3(带宽分别为24、18、12mm),最大带宽的带T1由上下导引部件71、72导引,其他的带T2、T3只由下导引部件71导引,由用户手动将其前端插入到带输送机构60(输送辊61)(直到能插入的位置)。并且,通过按下键盘3上的带输送开始键,带输送机构60开始进行带输送。
其次,参照图7、图8A、图8B、图8C、图9A、图9B及图9C,对标签制作装置1的全部处理加以说明。如图7所示,通过按下电源键(打开电源)开始进行处理,首先,为返回前次电源关闭时的状态,进行恢复隐藏的各控制标志等的初始设定(S10),由带识别传感器171(参照图3)检测带种类(S11),接着,通过用户从键盘3(或从个人计算机等的外部装置)的数据输入进行字符信息输入,作为编辑画面等显示各种信息(S12)。
在此,通过来自键盘3的模式选择指示(模式键输入)(或来自外部装置的指示输入),进入模式选择插入(INTM),于是处理模式选择的处理起动,选择第一处理模式(墨字点字并行)、第二处理模式(只墨字)及第三处理模式(只点字)中的任意一种(S13)。
另外,通过布局设定指示(布局键输入)(或通过来自外部装置的指示输入),进入布局设定插入(INTL),于是布局设定的处理起动(S30),再通过打印/执行指示(打印键输入)(或通过来自外部装置的指示输入),进入打印插入(INTG),于是执行前设定的处理起动(S14)。
在此,在执行前设定中(S14),当进行实际墨字打印、点字刻印时,还进行此时所必需的插入配置等设定、各设定的最终确认等。另外,在没有模式选择插入、布局设定插入而直接进入打印插入时(INTG),作为默认值选择前次设定的模式(在初始设定中,为第一处理模式,点字下段,墨字点字并行)。并且,当执行前设定(S14)结束后,开始进行实际的墨字打印、点字刻印的处理。
即,如图7及图8A所示,在第一处理模式的情况下(S13:(a)),在墨字打印部120上打印墨字P(墨字打印)结束后(S15),从带剪切器与打印带排出口22排出带T(S16),接着,在显示器4上显示向刻印带插入口31的带插入指示(S17)。另外,该指示也可通过指示器、LED进行显示。
根据插入带指示,用户将带T插入(手动插入)刻印带插入口31,于是通过点字刻印部150进行点字B的刻印(点字刻印)(S18),然后,从刻印带排出口32排出刻印结束的带T(S19),结束处理(S27)。在此,在点字刻印部150中,还进行前后识别信息D的检测,根据与检测结果及设定布局对应的点字刻印方向,在带插入方向错误时,不进行点字刻印。
另外,在第二处理模式的情况下(S13:(b)),先在墨字打印部120上进行墨字打印(S20),接着,进行带剪切并排出(S21),结束处理(S27)。即,如图8B所示,在第二处理模式中,通过从安装的带盒C中陆续放出的带T向墨字打印部120输送,由此打印墨字P。另外,当选择第二处理模式时,也可以不打印前后识别信息D。
另外,在第三处理模式的情况下(S13:(c)),在显示器4上显示向刻印带插入口31的带插入指示(S24),通过用户插入带进行点字刻印(S25),然后,从刻印带排出口22排出刻印结束的带T(S26),结束处理(S27)。即,如图8C所示,在第三处理模式中,短长方形的带(切断为任意长度的带)T通过手动插入送到点字刻印部150,由此刻印点字B。另外,此时也与第一处理模式相同,在点字刻印部150中,根据与前后识别信息D的检测结果及设定布局对应的点字刻印方向,在带插入方向错误时,不进行点字刻印。
另外,在第三处理模式的情况下,可以省略前后识别信息D的检测,也可以选择是否进行前后识别信息D的检测。另外,为得到用于手动插入的短长方形的带T,在带插入指示(S24)之前,如图7及图8C的虚线所示,取代第一处理模式中的墨字打印而进行空打印(什么也不打印,只有带输送)(S22),接着进行带剪切、排出(S23),由此,可以将排出的经过带剪切的带T,作为手动插入用的短长方形的带T利用。另外,也可以在点字刻印部150的上游侧安装带盒C,在从带盒C中陆续放出的长带上进行点字刻印。另外,墨字打印与点字刻印也可以不根据相同的字符信息,而是根据不同的字符信息进行打印/刻印。
其次,在布局设定(S30)中,根据带宽检测结果(S11)及处理模式选择结果(S13),主要设定带T上的墨字打印区域(打印配置部)Ep、点字刻印区域(刻印配置部)Eb之间的相对位置(参照图9A、图9B及图9C等)及各配置部的长度(打印配置部长度PL、刻印配置部长度BL、共同配置部长度CL等)(参照图13A、图13B、图13C、图13D及图13E等),另外,还进行墨字打印的字符大小等设定,该设定与一般的带打印装置、字处理器等相同(参照图10A及图10B的S343等)。
另外,如图9A、图9B及图9C所示,尤其是在第一处理模式(墨字点字并行)的情况下,当带宽的检测结果为24mm(带T1)时(参照图9A),选择打印配置部Ep在上段、刻印配置部Eb在下段(a-1:以下称为“点字下段”),或打印配置部Ep在下段、刻印配置部Eb在上段(a-2:以下称为“点字上段”)中的任意一种布局。另外,带T的上下是指将前后识别信息D作为带插入方向(左向)、并以信息形成面作为正面时的上下。
另外,在带宽为18mm(带T2)的情况下(参照图9B),也可以选择点字下段(b-1)、点字上段(b-2)中任意一种,但是,此时,配合带宽缩短打印配置部Ep在带宽方向上的长度。另外,在带T1、带T2的情况下,除并行配置墨字与点字的布局(以下称为“墨字点字并行”)外,还可选择设定墨字与点字重叠的布局(以下称为“墨字点字重叠”)。
另外,在带宽为12mm(带T3)的情况下(参照图9C),因为该带宽是能刻印一组201点字大小(带宽方向长度)的最低长度(参照图4A),所以不涉及点字上段/下段的选择及墨字点字并行/重叠的选择、设定,只能是打印配置部Ep与刻印配置部Eb重叠的布局。
其次,具体说明标签制作时根据用户从键盘3的输入在显示器4上进行的典型操作,尤其是所述布局设定(S30)的操作。
首先,如图10A及图10B所示,在输入了到光标K为止的第一行字符(文字)串“ABC”的文本编辑画面显示的状态(画面D10:以下将显示器4的显示画面的状态作为画面Dxx,只用Dxx加以说明及图示)下,用户按下布局键后(图7的布局设定插入(INTL)),为进行布局设定处理(S30),切换到布局设定画面(D11~D14)。
在此,首先,为选择点字刻印位置(S31),作为最初的设定画面,切换到点字刻印位置的设定画面(D11)。在此,作为选择项,可以通过光标操作来选择、指定将点字配置在上段(相对于墨字在上侧)的“2.上段”(点字上段:参照图9A的(a-2)),或将点字配置在下段(相对于墨字在下侧)的“2.下段”(点字下段:参照图9A的(a-1))中的任意一个(在画面切换之后,紧接着将前次指定的选择项作为默认值,并由光标指定显示:初始设定为“2.下段”(点字下段))。另外,在以下的各种选择画面中,基本上在画面切换后紧接着将前次指定的选择项作为默认值,并由光标指定显示,省略其说明,只适当附记初始设定。
在此,在上面所述状态下(D11),光标指定“2.下段”,当按下回车键选择(下面只称为“选择确定”)后,点字配置就设定为“点字下段”,其次,为选择墨字与点字是并行配置还是重叠配置(墨字点字并行/重叠选择)(S32),再切换到墨字、点字配置方法的设定画面(墨点配置选择画面)(D12)。在该选择画面中,作为选择项,可以通过光标操作来选择、指定墨字与点字并行配置的“1.墨字点字并行”,或墨字与点字重叠配置的“2.墨字点字重叠”中的任意一个(初始设定为“1.墨字点字并行”)。
在此,当选择确定“1.墨字点字并行”时,墨字与点字的配置方法就设定为“墨字点字并行”,接着,为进行墨字打印配置相关的各种指定(S33),切换到墨字配置指定画面(D13)。在该指定画面中,作为选择项,显示有进行墨字打印配置相关的各种指定的“1.有指定”、及不进行指定(不变更设定)的“2.无指定”(初始设定为“2.无指定”),所以,在此,一旦选择确定“1.有指定”(S331:Yes),墨字配置就设定为”有指定”(进行设定变更),接着,可以对各种墨字配置相关指定(具体省略)进行指定(S332),结束后,返回到原墨字配置指定画面(D13)。
另一方面,在墨字配置指定画面(D13)中,当选择确定“2.无指定”时(S331:No),墨字配置就设定为“无指定”,接着,为进行点字刻印配置相关的各种指定(S34),切换到点字配置指定画面(D14)。
在该点字配置指定画面(D14)中,与所述墨字配置指定画面(D13)同样,作为选择项,显示有进行点字刻印配置相关的各种指定的”1.有指定”、及不进行指定(不变更设定)的”“2.无指定”(初始设定为”“2.无指定”),所以,在此,一旦选择确定”“2.无指定”(S341:No),点字配置就设定为“无指定”,然后返回文本编辑画面(字符信息输入状态)(D15:与D10相同,图7中的S 12状态)。
另外,在标签制作装置1中,因为着重于点字配置指定中的前后多余空白的设定,所以下面以效果容易理解(容易图示、容易说明)的带宽为12mm的情况为例,详细加以说明。另外,如上所述,在带宽为12mm(带T3)的情况下(参照图9C),不存在点字上段/下段的选择及墨字点字并行/重叠的选择、设定,只形成打印配置部Ep与刻印配置部Eb重叠的布局,所以,当检测出带宽为12mm时,在图10A及图10B中省略所述点字刻印位置选择(S31、D 11)、及墨字点字并行/重叠选择(S32、D12)(因此,图中以虚线表示)。
如图10B、图11及图12所示,首先,在所述点字配置指定(S34、D14:在图10A与图11相同)中,当选择确定“1.有指定”时(D20、S341:Yes),点字配置就设定为“有指定”(有设定变更),接着,为指定点字多余空白(S342),切换到点字多余空白指定画面(D21)。另外,在此为便于说明,最先进行点字多余空白指定(S342),但只要在点字配置指定(S34)的处理内,该点字多余空白指定(S342)可与部分或全部其他配置关联指定(S343)之间互换指定顺序,其他配置关联指定(S343)为,例如与民间方法不同的组内、组间的尺寸设定等。
在该点字多余空白指定画面(D21~D25)中,选择项除显示有不进行点字多余空白指定(不变更设定)的“1.无指定”外,还显示有“2.长度指定”、“3.相对指定”、“4.墨字的后面”、“5.墨字的前面”(初始设定为“1.无指定”),所以,在此,当选择确定“1.无指定”时,就切换到其他配置关联指定(S343),结束后返回到原画面(D14)。
在此,示出实际制作标签的例子。首先,在所述布局设定(图7的S30)中,在不进行任何指定(不变更设定)就返回的状态下,即在输入了字符串“ABC”的状态下(图10A的D15:图7的S 12状态),按下打印键,进入打印插入(INTG),接着,在选择了第二处理模式(只墨字)时,例如:根据图13A的墨字图像(墨字打印数据)Gp0,进行墨字打印(S20),然后,从打印带排出口22排出带T(S21),结束处理(S27)。此时,因为只进行墨字打印,所以制成墨字打印标签Lp0。
另外,在选择了第三处理模式(只点字)时,如上所述,在根据需要进行空打印~排出带T(S22~S23)之后,显示带插入指示(S24),在手动插入带T后,根据图13B的点字图像(点字刻印数据)Gb0,进行点字刻印(S25~S26),结束处理(S27)。此时,因为只进行点字刻印,所以制成点字刻印标签Lb0。
另外,下面,将图13A中所述墨字图像Gp0的前多余空白长度(下面只称为“前多余空白”)FpL(例如:FpL=4mm=0.4cm)及后多余空白长度(下面只称为“后多余空白”)RpL(例如:FpL=0.4cm)作为只进行墨字打印时的前次设定(或初始设定)的默认值,将图13B中所述点字图像Gb0的前多余空白FbL(例如:FbL=0.5cm)及后多余空白RbL(例如:FbL=0.5cm)作为只进行点字刻印时的前次设定(或初始设定)的默认值,即不进行指定(没有变更)时的值。另外,将在点字实际刻印部长度DL的前后加上前多余空白FbL及后多余空白RbL后得到的长度作为刻印配置部长度BL。另外,因为要对墨字与点字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说明,所以选择第一处理模式(墨字点字并行)。
因此,在不进行指定(没有变更)时,因为是第一处理模式(墨字点字并行),所以将图13A中墨字图像Gp0扩展到长度调整后的共同配置部长度CL(此时,CL=BL:长度),根据其墨字图像Gp01进行墨字打印后(图7的S15~S16),显示带插入指示(S17),在手动插入带T后,进行图13B的点字图像Gb0的点字刻印(S18~S19),结束处理(S27)。由此,可制成如图13C的外观(图像)G00所示的墨字点字并行的标签L00。
其次,在图11中所述的点字多余空白指定画面中(D21~D25),当选择确定除“1.没有指定”以外的所述选择项时(D22~D25),分别切换到各自的下位画面(将D20等作为第一级、D22~D25等作为第二级时,其下位画面为第三级),在各下位画面的指定、设定结束后,切换到其他配置关联指定(S343),结束后返回原画面(D14)。
例如:当选择确定“2.长度指定”时(D22),就设定“长度指定”,在其下位画面(第三级)中显示0.5cm~5.0cm的0.5cm间隔的选择项(参照图12),所以可选择任一项,当选择确定“1.5cm”时,就设定“2.长度指定”为“1.5cm”(设定长度SL=1.5cm),结束“长度指定”的设定后,切换到其他的配置关联指定(S343),结束后返回到原画面(D14)。
此时,原样(不变更其他设定)返回到字符输入状态(图10A及图10B的D15:图7的S 12状态)后,按下打印键(进入打印插入(INTG)),如图13D的<例一>所示,制成扩展前多余空白FbL(=SL=1.5cm)的共同配置部长度CL(=点字刻印部长度BL)的点字图像Gb11,与其对应制作扩展到共同配置部长度CL的墨字图像Gp11,通过进行墨字图像Gp11的墨字打印及点字图像Gb11的点字刻印(图7的S15~S19、S27),制成如图13D的外观图像G11所示的墨字点字并行的标签L11。
另外,例如当选择确定“3.相对指定”时(图11的D23),就设定“相对指定”,在下位画面(第三级)中显示“极小”、“较小”、“普通”、“自动”、“较大”等选择项(参照图12),假设选择确定“普通”,设置相对于全部长度“普通”(相对长度)相当于“1.5cm”,于是设定设定长度SL=1.5cm,结束“相对指定”的设定后,切换到其他配置关联指定(S343),结束后返回到原画面(D14)。
此时,与所述“2.长度指定”相同,返回到字符输入状态(图7的S 12状态),按下打印键后(INTG),同样根据图13D的墨字图像Gp11及点字图像Gb11进行墨字打印及点字刻印(图7的S15~S19、S27),由此制成如图13D的外观图像G11所示的墨字点字并行的标签L11(<例二>)。
另外,如上所述,在所述例子(例一、例二)中,只变更前多余空白FbL,后多余空白RbL为默认值(例如:RbL=0.5cm),但是,一般在前多余空白FbL=后多余空白RbL的方法中,制成如图13E的所示的根据共同配置部长度CL的墨字图像Gp11S及点字图像Gb11S的外观图像G11S的标签L11S。另外,在版式预先设定为“靠近中央”(居中)时,同样地制作标签L11S。另外,如果通过所谓的定长指定预先指定共同配置部长度CL并设定“前端对齐”的版式,据此将通过上面所述设定的剩余长度设定为后多余空白RbL。
但是,使用所述例一(长度指定)、例二(相对指定)的多余空白设定时,如图14A、图14C所示,为实现考虑了墨字与点字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配置(布局),必须对设定的长度进行细致周密地研究(计算等),或必须反复多次进行试验打印、刻印等,因此非常繁琐。
因此,在标签制作装置1中,准备有能容易设定墨字与点字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选择项,说明如下。即,作为可设定相对位置关系的选择项准备有“4.墨字的后面”、“5.墨字的前面”。
首先,例如当选择确定“4.墨字的后面”(图11的D24)时,在该“墨字的后面”的下位画面(第三级)中,显示有-5.0cm~+5.0cm的0.5cm间隔的选择项(参照图12),所以,当选择与默认值相同的“+0.5cm”时,就设定“4.墨字的后面”为“+0.5cm”(设定长度(以下称为“相互间距离”)SL=+0.5cm),结束后切换到其他配置关联指定(S343),结束后返回到原画面(D14)。
此时,原样返回到原字符输入状态,按下打印键后(图10A及图10B的D15:图7的S12状态→打印插入(INTG)),如图14A的<例3>所示,即如“墨字的后面”的表现,为了能在墨字“ABC”后面配置点字,设定点字的前多余空白FbL为设定长度SL(FbL=SL),同时在其前面准备打印配置部长度PL对应的多余空白(另外加上PL对应的前多余空白),由此设定共同配置部长度CL(=PL+BL=PL+SL+DL+RbL)。
另外,接着,制作扩展前侧的多余空白部分的点字图像Gb12,与其相应,制作扩展后侧的多余空白部分到共同配置部长度CL的墨字图像Gp12,由此使全部成为共同配置部长度CL,然后通过进行该墨字图像Gp12的墨字打印及点字图像Gb12的点字刻印(图7的S15~S19、S27),制成如图14A的外观图像G12所示的墨字点字并行的标签L12。
另外,在所述选择项“4.墨字的后面”的第三级中,其特征点在于:包括-5.0cm~-0.5cm的0.5cm间隔的负值的选择项(参照图12)。
在此,当选择确定负值“-1.0cm”时,设定“4.墨字的后面”为“-1.0cm”(设定长度SL=-1.0cm),结束后进行其他配置关联指定(S343)等,结束后返回到原画面(D14),但是,在没有指定就返回到字符输入状态下按下打印键时,如图14B的<例4>所示,全部是“墨字的后面”,但因为相互间距离为负,即实际刻印部长度DL与打印配置部长度PL部分重复,其结果是布局设定成墨字与点字部分重叠(图7的S30)。
此时,在实际刻印部DL的前面,根据打印配置部长度PL与设定长度SL之间的差准备多余空白(加上PL-SL对应的前多余空白),设定共同配置部长度CL(=PL-SL-FbL+BL=PL-SL+DL+RbL)。接着,分别制作扩展前侧的多余空白部分的点字图像Gb13与扩展后侧的多余空白部分的墨字图像Gp13,由此使总长度成为共同配置部长度CL,通过对这些进行墨字打印与点字刻印(图7的S15~S19、S27),制成如图14B的外观图像G13所示的墨字点字并行的标签L13。
另外,例如当选择确定“5.墨字的前面”(图11的D25)时,在该“墨字的前面”的下位画面(第三级)中,显示与所述“墨字的后面”相同的-5.0cm~+5.0cm的0.5cm间隔的选择项(参照图12),同样,当选择确定“+0.5cm”时,设定“5.墨字的前面”的设定长度SL=+0.5cm,结束后切换到其他配置关联指定(S343),结束后返回到原画面(D14)。
此时,同样地,按下打印键后(D15、S12的状态→INTG),如图14C的<例5>所示,即如“墨字的前面”的表现,为了能在墨字“ABC”前面配置点字,设定点字的后多余空白RbL=SL,同时在其后侧再加上打印配置部长度PL对应的后多余空白,由此设定共同配置部长度CL(=BL+PL=FbL+DL+SL+PL)。
另外,接着,分别制作扩展后侧的多余空白部分的点字图像Gb14与扩展前侧的多余空白部分的墨字图像Gp14,由此使总长度成为共同配置部长度CL,通过对这些进行墨字打印与点字刻印(图7的S 15~S 19、S27),制成如图14C的外观图像G14所示的墨字点字并行的标签L14。
并且,该“5.墨字的前面”的情况也与前面所述的“4.墨字的后面”同样,第三级的特征点在于:包括-5.0cm~-0.5cm的0.5cm间隔的负值选择项(参照图12)。
因此,同样地,当选择确定“-1.0cm”时,设定“5.墨字的前面”的设定长度SL=-1.0cm,结束后进行其他配置关联指定(S343)等,结束后返回到原画面(D14)。接着,同样按下打印键后,如图14D的<例6>所示,全部是“墨字的前面”,但因为相互间距离(设定长度)SL为负,所以布局设定成实际刻印部长度DL与打印配置部长度PL部分重复,且墨字与点字部分重叠(图7的S30)。
此时,在实际刻印部DL的后面加上PL-SL对应的后多余空白,设定共同配置部长度CL(=BL-RbL-SL+PL=FbL+DL-SL+PL),分别制作扩展后侧的多余空白部分的点字图像Gb15与扩展前侧的多余空白部分的墨字图像Gp15,由此使总长度成为共同配置部长度CL,通过对这些进行墨字打印与点字刻印(图7的S15~S19、S27),制成如图14D的外观图像G15所示的墨字点字并行的标签L15。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标签制作装置1中,作为点字的多余空白指定的选择项,准备有表示共同的带(处理薄片)T上打印的墨字与刻印的点字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具有相对位置信息)的“墨字的后面”、“墨字的前面”等选择项(候补选择项),所以仅仅选择、指定这些,就可以很容易地配置墨字与点字。即,通过多余空白设定,可以很容易地设定墨字与点字之间的期望的相对位置关系。
另外,当选择表示所述相对位置关系的候补选择项时,不只可选择、设定前后关系,在其下位画面中,还可选择、设定前后方向上的相互间距离的选择项,所以,能很容易地配置具有期望的前后关系与相互间距离的墨字与点字,可通过多余空白设定容易地设定该配置的相对位置关系。另外,因为相互间距离可以选择、设定为负值,所以在前后关系上,能很容易地设定其负值距离对应的重叠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
另外,在以上所述实施例中,是将相对间距离的基准作为打印配置部长度PL的前端或后端,但是,也可以将去除墨字的前多余空白FpL、后多余空白RpL部分的实际打印部的前端或后端作为基准。前者可设定考虑到只打印墨字时的墨字的清晰度等前多余空白、后多余空白,另一方面,后者与已经设定无关,因为只考虑到直接表现在表面上的墨字(实际打印部)与点字(实际刻印部)之间的位置关系,所以重新设定效果较好(容易设定),因此可以选择这些。
另外,在以上所述实施例中,前多余空白与后多余空白在相同的多余空白设定中进行,但也可以分别设定,此时,只要能在前多余空白设定中设定图12中所述“长度指定”、“相对指定”、“墨字的后面”,并能在后多余空白设定中设定“长度指定”、“相对指定”、“墨字的前面”,就可以分别只对前多余空白或只后多余空白进行设定。
另外,在以上所述实施例中,点字的多余空白设定以带宽12mm(带T3)为例,但也可以为其他带宽18mm(带T2)、24mm(带T1),此时,可以选择点字上段/下段、墨字点字并行/重叠等,虽情况不同但也同样适用。即,不只是墨字与点字排成同一行的所谓的只前后关系的相对位置信息,当存在上下关系或倾斜的相对位置关系时也适用,例如:以多行构成排列成不同行,或其中一方在上下方向上错开地部分重叠。作为此时的前多余空白、后多余空白的选择项,只要包括表示至少前后方向成分这种意义上的前后关系信息即可。
另外,此时与以上所述实施例不同,也可以设定点字的上下多余空白。此时,作为其上下多余空白的设定的候补,同样准备可表示上下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关系(及相互间距离)的候补选择项,在上多余空白或下多余空白或综合了这些上下多余空白的各个设定中,只是选择、设定所准备的候补选择项,就可以通过多余空白设定很容易地设定墨字与点字之间的期望的相对位置关系。另外,此时不只上下及前后,也可以选择倾斜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关系、和其相互间距离等。
另外,在以上所述实施例中采用的字符信息处理装置的功能或各种处理方法(字符信息处理方法等)不只适用于所述标签制作装置1,也适用于通过可处理程序的各种装置进行处理的程序,还适用于用于存储这种程序的存储介质,例如:CD、MD、DVD等,通过存储或从存储介质等中读取、执行这种程序,可以通过多余空白设定很容易地设定墨字与点字之间的期望的相对位置关系。当然,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适当进行其他变更。
符号说明
1标签制作装置(字符信息处理装置)
2装置壳体    3键盘           4显示器
7打印头      110操作部       120墨字打印部
140切断部    150点字刻印部
170检测部    180驱动部       200控制部
B点字        BL刻印配置部长度
C带盒        CL共同配置部长度
Eb点字刻印区域(刻印配置部)
Ec共同处理区域(共同配置部)
Ep墨字打印区域(打印配置部)
Gxx图像      Lxx标签         P墨字
PL打印配置部长度             SL设定长度(相互间距离)
T、T1、T2、T3带(处理薄片)

Claims (5)

1.一种字符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候补选择项作为设定多余空白的选择项中的一种进行存储,所述候补选择项包括相对位置信息,所述相对位置信息包括在共同处理薄片上打印的墨字与刻印的点字的至少前后关系,所述设定多余空白的选择项可设定所述点字的多余空白;在选择了所述多余空白的选择项中的所述候补选择项时,根据所述相对位置信息来配置所述墨字与所述点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字符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相对位置信息中,在所述前后关系的信息的基础上,还包括所述墨字与所述点字在前后方向上的相互间距离的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字符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候补选择项规定有多种;
所述相互间距离规定所述墨字与所述点字在所述前后方向上连续的状态为基准值0;
所述多种候补选择项包括表示所述相互间距离为负值的候补选择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字符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相互间距离的基准是包括多余空白的所述墨字的前端或后端,所述多余空白是针对打印所述墨字而设定的。
5.一种字符信息处理装置,是在共同处理薄片上进行墨字打印与点字刻印的字符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装置,将候补选择项作为设定多余空白的选择项中的一种进行存储,所述候补选择项包括相对位置信息,所述相对位置信息包括所述墨字与所述点字在所述处理薄片上的至少前后关系,所述设定多余空白的选择项可设定所述点字的多余空白;
选择装置,选择所述多余空白的选择项中的所述候补选择项作为所述设定多余空白;
配置装置,在选择了所述候补选择项时,根据所述相对位置信息来配置所述墨字与所述点字。
CNB2005100663246A 2004-07-20 2005-04-22 字符信息处理方法及字符信息处理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029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211787 2004-07-20
JP2004211787A JP3912396B2 (ja) 2004-07-20 2004-07-20 文字情報処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24263A CN1724263A (zh) 2006-01-25
CN100400297C true CN100400297C (zh) 2008-07-09

Family

ID=356567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66324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0297C (zh) 2004-07-20 2005-04-22 字符信息处理方法及字符信息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401292B2 (zh)
JP (1) JP3912396B2 (zh)
KR (1) KR100706677B1 (zh)
CN (1) CN100400297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73991B2 (ja) * 2004-06-30 2007-01-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
JP5704825B2 (ja) * 2010-03-08 2015-04-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515708B2 (ja) * 2015-07-06 2019-05-22 富士通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並列計算機システム、ジョブスケジュール設定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ジョブスケジュール設定方法
JP7198397B2 (ja) * 2018-07-27 2023-01-04 株式会社電通 文字出力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40335A (en) * 1991-05-09 1993-08-31 Eastman Kodak Company Braille printing apparatus
JP2002019192A (ja) * 2000-07-05 2002-01-23 Nec Yonezawa Ltd 点字プリン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24265A (en) * 1994-07-01 1997-04-29 Tv Interactive Data Corporation Printed publication remote contol for accessing interactive media
JPH10275206A (ja) 1997-03-28 1998-10-13 Sato:Kk 点字用ラベル
JP3608785B2 (ja) 2001-12-14 2005-01-12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印字装置及び印字方法
JP4546283B2 (ja) * 2004-04-22 2010-09-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テープ処理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4609108B2 (ja) * 2004-04-22 2011-01-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処理装置、テープ処理装置のテープ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4546164B2 (ja) 2004-06-17 2010-09-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文字情報処理装置、文字情報処理装置の情報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JP4483425B2 (ja) * 2004-06-17 2010-06-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打刻複合装置の印刷処理方法、印刷/打刻複合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4380560B2 (ja) * 2005-02-25 2009-12-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点字打刻装置の制御方法、点字打刻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4725134B2 (ja) * 2005-03-03 2011-07-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レイアウトの作成方法、レイアウト作成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JP4337760B2 (ja) * 2005-03-29 2009-09-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加工システム、印刷装置、加工装置、印刷/加工装置、印刷/加工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4329718B2 (ja) * 2005-04-06 2009-09-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打刻複合装置、印刷・打刻複合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4584001B2 (ja) * 2005-04-06 2010-11-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処理装置、テープ処理装置のデモ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40335A (en) * 1991-05-09 1993-08-31 Eastman Kodak Company Braille printing apparatus
JP2002019192A (ja) * 2000-07-05 2002-01-23 Nec Yonezawa Ltd 点字プリン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24263A (zh) 2006-01-25
JP2006027177A (ja) 2006-02-02
US7401292B2 (en) 2008-07-15
JP3912396B2 (ja) 2007-05-09
US20060017943A1 (en) 2006-01-26
KR100706677B1 (ko) 2007-04-12
KR20060048774A (ko) 2006-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21956C (zh) 刻印控制方法及字符信息处理装置
JP4380560B2 (ja) 点字打刻装置の制御方法、点字打刻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7217050B2 (en) Tape processing apparatus, method of processing tape in tap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program
JP4546283B2 (ja) テープ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テープ処理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4490849B2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
CN100368204C (zh) 字符信息处理方法、字符信息处理装置、程序及存储介质
CN100425452C (zh) 点字信息处理装置、点字信息处理方法
CN100400297C (zh) 字符信息处理方法及字符信息处理装置
KR100360961B1 (ko) 테이프 인쇄 장치 및 테이프 인쇄 방법
JP3873991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
CN100354137C (zh) 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字符信息处理装置
CN100377887C (zh) 带处理方法及带处理装置
JP4265533B2 (ja) 点字情報処理装置、点字情報処理方法、処理シート、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CN100387432C (zh) 带处理装置及带处理装置的带处理方法
JP2006051674A (ja) シート処理方法、シート処理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JP3487110B2 (ja) カラー印刷装置
JP4388448B2 (ja) 文字情報処理方法、文字情報処理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JP2006103137A (ja) 文字情報処理装置、文字情報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JP2006198840A (ja) 文字情報処理装置、文字情報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JP2001301237A (ja)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テープ印刷方法、テープ印刷装置並びにラベル作成方法
JP2005329603A (ja) 印刷/打刻複合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印刷/打刻方法
JPH09240103A (ja) 文字情報処理装置
JP2006110894A (ja) 点字打刻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打刻装置の送り制御方法
JP2006069759A (ja) テープ処理方法、テープ処理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JP2006044137A (ja) 打刻処理装置、打刻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709

Termination date: 201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