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71627C - 带式无级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带式无级变速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371627C CN100371627C CNB2005100687128A CN200510068712A CN100371627C CN 100371627 C CN100371627 C CN 100371627C CN B2005100687128 A CNB2005100687128 A CN B2005100687128A CN 200510068712 A CN200510068712 A CN 200510068712A CN 100371627 C CN100371627 C CN 100371627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utlet side
- shaft
- extension
- variable
- inpu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2
- 239000004519 greas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5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452 restrai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6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124 body flui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839 body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638 chemical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06 elast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50 lubric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09 petroleum deriva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51 synthetic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9/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9/0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9/04—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 F16H9/1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built-up out of relatively axially-adjustable parts in which the belt engages the opposite flanges of the pulley directly without interposed belt-supporting members
- F16H9/125—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built-up out of relatively axially-adjustable parts in which the belt engages the opposite flanges of the pulley directly without interposed belt-supporting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geometrical interrelationship of pulleys and the endless flexible member, e.g. belt alignment or position of the resulting axial pulley force in the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pulley axi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F16H37/021—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toothed gearing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variable friction gearing
- F16H37/02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toothed gearing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variable friction gearing the toothed gearing having orbital mo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04—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a sing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 F16H63/06—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a sing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having an indefinite number of positions
- F16H63/065—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a sing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having an indefinite number of positions hydraulic actuat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一种带式无级变速器包括一个第一皮带轮(50);一个第二皮带轮(60);一个环绕第一皮带轮(50)和第二皮带轮(60)的皮带(100);一个将扭矩传送到末级减速齿轮单元(90)的减速齿轮单元(80),该扭矩从内燃机(10)输出然后传送到第二轴(61),该末级减速齿轮单元(90)放置为与第二皮带轮(60)的第二轴(61)同轴;和一个阻尼油室(70),该阻尼油室(70)放置在第二轴(61)和减速齿轮单元(80)的输入轴(81)之间,该阻尼油室的体积随输入轴在输出侧皮带轮轴上沿其轴向滑动而变化。由于驱动力的输入在减速齿轮单元(80)中产生的推力,被传送到阻尼油室中的液压流体中,然后被吸收。因此,阻止第一皮带轮(50)和第二皮带轮(60)之间的相对位置的位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式无级变速器,更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一种提供与其输出侧皮带轮的输出侧皮带轮轴同轴的行星齿轮组的带式无级变速器,同时,行星齿轮组还与差速齿轮单元同轴。
背景技术
通常,车辆包括一个在驱动源输出侧的变速器,这样,能够从内燃机和电动机等驱动源传送驱动力,也就是,来自驱动源的扭矩输出在车辆运行状态下以最优的条件传送到车轮。现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变速器,一种是无级变速器,可以连续控制变速比,另一种是分级变速器,以阶梯的方式控制变速比。无级变速器的例子就是带式无级变速器,它包括第一皮带轮,作为输入侧皮带轮,第二皮带轮,作为输出侧皮带轮,和一个皮带。第一皮带轮包括一个输入侧皮带轮轴,一个在皮带轮轴上沿其轴向滑动的可动槽轮,一个轴向面向可动槽轮的固定槽轮,在可动槽轮和固定槽轮之间形成一个V形凹槽,和在可动槽轮和固定槽轮之间产生皮带保持力的皮带保持力产生装置。第二皮带轮包括一个输出侧皮带轮轴,一个在皮带轮轴上沿其轴向滑动的可动槽轮,一个轴向面向可动槽轮的固定槽轮,在可动槽轮和固定槽轮之间形成一个V形凹槽,和在可动槽轮和固定槽轮之间产生皮带保持力的皮带保持力产生装置。输入侧皮带轮轴和输出侧皮带轮轴相互平行。皮带在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上的V形槽上。
在带式无级变速器中,每个可动槽轮通过相应的皮带保持力产生装置在皮带轮轴上沿其轴向滑动,由此在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上形成的V形槽的宽度是变化的。因此,皮带和每个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接触部分的半径是连续变化的,因此,变速比连续变化。也就是,在带式无级变速器中从驱动源产生的扭矩输出是连续变化的。
从驱动源输出,然后传送到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输出侧皮带轮轴的扭矩最终传送到作为末级减速装置的差速齿轮单元上。然后,扭矩经由车轮从差速齿轮单元传送到路面,由此车向前或向后运动。提出了关于第二皮带轮的差速齿轮单元布置的不同方法。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2001-227615中揭示,考虑到车辆上安装包括带式无级变速器和变速齿轮单元的动力传动装置的空间,差速齿轮单元设置为与第二皮带轮的输出侧皮带轮轴同轴。在这种情况下,行星齿轮组作为减速齿轮单元放置在第二皮带轮和差速齿轮单元之间,可以减小从输出侧皮带轮轴传出的转速。也就是,行星齿轮组与第二皮带轮的输出侧皮带轮轴同轴。
行星齿轮组包括中心齿轮,与中心齿轮啮合并围绕中心齿轮放置的多个小齿轮,和与多个小齿轮啮合的环形齿轮。为降低传动噪声,这些齿轮均采用斜齿轮(螺旋齿轮),当扭矩从驱动源经过第二皮带轮的输出侧皮带轮轴输出到行星齿轮组时,在行星齿轮组的每个齿轮上都会产生一个推力。
在相关技术中,前述带式无级变速器中,行星齿轮组与第二皮带轮的输出侧皮带轮轴同轴。因此,中心齿轮在行星齿轮组的末端与输出侧皮带轮轴相连,或者中心齿轮与输入轴成为一个整体。因此,由于在中心齿轮中产生的推力,输出侧的皮带轮轴沿轴向移动,因此,第二皮带轮沿轴向运动。此时,第一皮带轮被皮带牵引并沿第二皮带轮移动的方向移动,皮带在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上形成闭环。
由于从驱动源产生的扭矩输出的变化,推力也发生变化。因此,如果从驱动源产生的扭矩输出突然变化,会立即产生输出侧皮带轮轴相对输入侧皮带轮轴的轴向位移。也就是,会立即产生在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之间轴向的相对位置的位移。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根据前述情况设计的。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带式无级变速器,可以抑制输入侧皮带轮和输出侧皮带轮之间的相对位置的移动。
因此,提供一种带式无级变速器,设有输入侧皮带轮,包括用于传送驱动力的输入侧皮带轮轴,在输入侧皮带轮轴上沿其轴向滑动的输入侧可动槽轮,和一个在轴向面向输入侧可动槽轮的输入侧固定槽轮,在输入侧固定槽轮和输入侧可动槽轮之间形成一个输入侧凹槽;输出侧皮带轮,包括一个与输入侧皮带轮轴平行的输出侧皮带轮轴,一个在输出侧皮带轮轴上沿其轴向滑动的输出侧可动槽轮,和一个在轴向面向输出侧可动槽轮的输出侧固定槽轮,在输出侧固定槽轮和输出侧可动槽轮之间形成一个输出侧凹槽;一个在输入侧凹槽和输出侧凹槽上的皮带;和传送从输出侧皮带轮的驱动力到差动齿轮单元的行星齿轮组,差动齿轮单元与输出侧皮带轮同轴设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在输出侧皮带轮和行星齿轮组之间的阻尼装置。在前述带式无级变速器中,行星齿轮组包括一个输入轴,驱动力从输出侧皮带轮传送到此,它可以在输出侧皮带轮轴上沿其轴向滑动,阻尼装置放置在输出侧皮带轮轴和输入轴之间。阻尼装置可以是一个阻尼油室,它的体积可以随输入轴在输出侧皮带轮轴上沿其轴向的滑动而发生变化。
阻尼油室的空间可以通过在输出侧皮带轮轴的末端形成的一个伸出部分和在驱动力从阻尼装置传递到其上的输入轴末端形成的一个伸出部分而形成,前一伸出部分沿输出侧皮带轮轴的径向向外伸出,后一伸出部分沿输入轴的径向向外伸出。
在每个输出侧皮带轮轴的伸出部分和输入轴的伸出部分都形成花键部分,所述伸出部分用花键结合,由此,输出侧皮带轮轴和输入轴相对各自轴向滑动;在输出侧皮带轮轴的伸出部分和输入轴的伸出部分相互滑动部分提供密封装置。
输入轴可以是空心轴,中心齿轮可以形成在输入轴的行星齿轮组一侧的末端,中心齿轮可以与行星齿轮组的小齿轮啮合。
通过输出侧皮带轮轴供应到一个输出侧油室的液压流体压力可以等于通过输出侧皮带轮轴供应到阻尼油室的液压流体压力,该输出侧油室由输出侧可动槽轮的后表面、面向输出侧固定槽轮的另一表面和固定在输出侧皮带轮轴的输出侧分隔物形成,其中所述输出侧可动槽轮的后表面是在输出侧可动槽轮另一面的相对侧。
阻尼装置可以放置在输出侧皮带轮轴和输入轴之间,中间元件可以形成阻尼装置的一部分。
阻尼装置可以是一个阻尼油室,它的体积可以随输入轴沿输出侧皮带轮轴沿其轴向的滑动而发生变化;阻尼油室可以通过在输出侧皮带轮轴的末端的一个伸出部分、在输入轴末端形成的一个伸出部分和中间元件而形成,前一伸出部分沿输出侧皮带轮轴的径向向外伸出,后一伸出部分沿输入轴的径向向外伸出。
在每个中间轴的一个伸出部分和输入轴的伸出部分都形成花键部分,所述伸出部分用花键结合,由此,中间元件和输入轴相对各自轴向滑动;在中间轴的该伸出部分和输入轴的伸出部分相互滑动部分提供密封装置。
输入轴可以是空心轴,中心齿轮可以形成在输入轴的行星齿轮组一侧的末端,中心齿轮可以与行星齿轮组的小齿轮啮合。
液压流体压力可以通过阻尼油室供应到一个输出侧油室,该输出侧油室由输出侧可动槽轮的后表面、面向输出侧固定槽轮的另一表面和中间元件的一个表面形成,其中所述输出侧可动槽轮的后表面是在输出侧可动槽轮另一面的相对侧。
行星齿轮组可以包括一个中心齿轮,与中心齿轮啮合的小齿轮,一个旋转支撑小齿轮的托架,和固定在箱体上的环形齿轮;中心齿轮可以在输入轴的末端形成,输入轴可以是空心轴,来自阻尼装置的驱动力传送到此;该托架可以与差速齿轮单元的变速箱整体形成。差速齿轮单元的两个输出轴之一可以穿过空心输入轴的轴线。
输入侧皮带轮轴可以与前进/倒退的变换机构结合,在带式无级变速器中,变换机构可以在正常旋转方向和相反旋转方向之间改变旋转输入的方向,前进/倒退的变换机构可以和变矩器结合。
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可以通过变矩器,前进/倒退的变换机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输入侧皮带轮和输出侧皮带轮,以及行星齿轮组传送到差速齿轮单元。
行星齿轮组可以由相互啮合的多个斜齿轮形成。
根据本发明,当在行星齿轮组产生的推力传送到输出侧皮带轮,也就是,当传送到输入轴的推力被传送到输出侧皮带轮轴,推力通过阻尼装置吸收,例如,滑动输入轴,也就是,根据推力传送到输入轴的数量改变阻尼油室的体积,由此,传送到输出侧皮带轮轴的推力减小。因此,即使由于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变化使得推力突然增加,尤其是由于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突然变化,传送到输出侧皮带轮轴的推力将减小。因此,可以抑制输出侧皮带轮轴相对输入侧皮带轮轴在轴向的位移。
根据本发明,使用带式无级变速器,当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变化时,可以抑制输出侧皮带轮轴沿轴向的位移。因此,可以抑制输入侧皮带轮和输出侧皮带轮在轴向相对位置的位移。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通过阅读下面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发明的前述和其它特征、优点、技术和工业价值可以更加凸显,其中:
图1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轮廓图;
图2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主体的截面图;
图3表示用于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带式无级变速器操作的视图;
图4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轮廓图;
图5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主体的截面图;
图6表示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带式无级变速器操作的视图;
图7A表示一个扭矩凸轮结构例子的示意图;
图7B表示用于描述扭矩凸轮操作的示意图;和
图8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带式无级变速器主体的另一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和附图中,将参考典型实施例来描述本发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作为其上安装了根据本发明的带式无级变速器1-1或1-2的车辆,使用了一种FF(前置发动机前置驱动)车辆。同时,作为安装在车辆上的驱动源,使用了内燃机(举例来说,汽油机,柴油机和液化石油气发动机)。但是,安装在车辆上的驱动源不局限于内燃机。例如,电动机也可以作为驱动源来使用。
首先,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图1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轮廓图。图2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主体的截面图。如图1所示,在内燃机10的输出侧放置了一个驱动桥20。该驱动桥20包括一个驱动桥套21,一个与驱动桥套21相连的驱动桥箱体22,一个与驱动桥箱体22相连的驱动桥后罩23,等等。
变矩器30放在驱动桥套21中,第一皮带轮50作为输入侧皮带轮,第二皮带轮60作为输出侧皮带轮,阻尼油室70作为阻尼装置,减速齿轮作为行星齿轮组,皮带100放在由驱动桥箱体22和驱动桥后罩23形成的箱体中。注意附图标记“40”代表前进/倒退变换机构,附图标记“90”代表作为差速齿轮单元的末级减速齿轮。
如图1所示,变矩器30是一种输出装置,它可以增加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也就是,从内燃机10中的扭矩输出,然后把驱动力传送到带式无级变速器1-1。换句话说,就是变矩器30把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送到带式无级变速器1-1。变矩器30包括至少一个泵叶轮31,一个水轮机转轮32,一个定子33,一个锁止离合器34和一个阻尼装置35。
泵叶轮31连接在可旋转的空心轴36上,该空心轴36与内燃机10的曲轴11同轴。也就是,泵叶轮31与曲轴11连同空心轴36沿同一轴旋转。泵叶轮31与前罩37相连。前罩37通过内燃机的驱动板12与曲轴11相连。
水轮机转轮32面对泵叶轮31设置。水轮机转轮32与放置在空心轴36上的输入轴38相连,该输入轴与曲轴11沿相同的轴旋转。也就是,水轮机转轮32与曲轴11连同输入轴38一起沿相同轴旋转。
定子33通过一个单向离合器39放置在泵叶轮31和水轮机转轮32之间。该单向离合器39固定在驱动桥套21上。锁止离合器34放置在水轮机转轮32和前罩37之间,并且锁止离合器34通过阻尼装置35与输入轴38连接。提供了一种液压流体作为工作液体,从液压流体供应控制装置(未显示)到由泵叶轮31和前罩37形成的空间。
下面将描述变矩器30的操作。从内燃机10中输出的扭矩经过曲轴11和驱动板12传送到前罩37。当锁止离合器34通过阻尼装置35分离,从内燃机10输出并传送到前罩37的扭矩,传送到泵叶轮31,然后经由在泵叶轮31和水轮机转轮32之间循环的液压流体传送到水轮机转轮32。从内燃机10输出并传送到前罩37的扭矩,传送到输入轴38。也就是,变矩器30增加从内燃机10中的扭矩输出,然后经由输入轴38把扭矩传送到带式无级变速器1-1。在这种情况下,在泵叶轮31和水轮机转轮32之间循环的液压流体流可以通过定子33来改变,由此可以得到预定的扭矩特征。
另一方面,当锁止离合器34通过阻尼装置35与前罩37啮合,从内燃机10输出并传送到前罩37的扭矩,直接传送到输入轴38而无需使用液压流体。也就是,变矩器30直接通过输入轴38将从内燃机输出的扭矩传送到带式无级变速器1-1。
在变矩器30和前进/倒退变换机构40之间放置一个油泵26。该油泵26包括一个转子27,一个轮毂28和一个主体29。该油泵26经由圆柱轮毂28通过转子27与泵叶轮31相连。主体29固定在驱动桥箱22上。轮毂28和空心轴36为花键啮合。因此,只要从内燃机10输出的扭矩经由泵叶轮31传送到转子27,油泵26就可以工作。
如图1所示,前进/倒退变换机构40传送扭矩到带式无级变速器1-1的第一皮带轮50,该扭矩从内燃机10中输出,然后经由变矩器30传送到前进/倒退变换机构。该前进/倒退变换机构40包括至少一个可变行星齿轮组41,一个前进离合器42和一个倒档制动器43。
行星齿轮组41包括一个中心齿轮44,小齿轮45和环形齿轮46。
中心齿轮44和连接件(未显示)是花键啮合,该连接件和作为第一皮带轮50输入侧皮带轮轴的第一轴51是花键啮合。因此,从内燃机10中输出并传送到中心齿轮44的扭矩被传送到第一轴51。
小齿轮45与中心齿轮44啮合。多个(例如3个)小齿轮45放置在中心齿轮44周围。每个小齿轮45都是通过托架47支撑。该托架47支撑小齿轮45,使得小齿轮45能够与托架47一起绕中心齿轮44旋转。托架47与其上外侧末端的倒档制动器43相连。
环形齿轮46与小齿轮45啮合,该小齿轮45由托架47支撑。环形齿轮46经由前进离合器42与变矩器30的输入轴38相连。
前进离合器42的啮合/分离状态通过液压流体控制,该液压流体从液压流体供应控制装置供应到输入轴38的空心部分(未显示)。当前进离合器42分离时,从内燃机10中输出并传送到输入轴38的扭矩传送到环形齿轮46。另一方面,当前进离合器42啮合,环形齿轮46、中心齿轮44和小齿轮45相互一起旋转,而不是相对转动。然后,从内燃机10中输出并传送到输入轴38的扭矩直接传送到中心齿轮44。
倒档制动器43的使用/松开状态通过制动器汽缸活塞(未显示)控制,从液压流体供应控制装置提供液压流体到该制动器汽缸活塞。当使用倒档制动器43,托架47固定在驱动桥箱22上,小齿轮45不能围绕中心齿轮44旋转。当向后制动43松开时,托架47分离,小齿轮45可以围绕中心齿轮44旋转。
第一皮带轮50也就是带式无级变速器1-1的输入侧皮带轮,使用皮带100传送来自内燃机10并经由前进/倒退变换机构40传送到第一皮带轮50的扭矩到带式无级变速器1-1的第二皮带轮60。如图1所示,第一皮带轮50包括作为输入侧皮带轮轴的第一轴51,一个输入侧固定槽轮52,一个输入侧可动槽轮53和具有变速比控制装置功能的输入侧油室55。
第一轴51通过轴承101和102可旋转被支撑。该第一轴51为空心轴。液压流体作为工作液体提供给输入侧油室55,通过在驱动桥后罩23中形成的油供应口(未显示)流动到第一轴51的空心部分(未显示)。
输入侧固定槽轮52与第一轴51的外表面一起形成,使其面对输入侧可动槽轮53。输入侧可动槽轮53和第一轴51是花键啮合,使得输入侧可动槽轮53可以在第一轴51上沿其轴向滑动。在输入侧固定槽轮52和输入侧可动槽轮53之间形成一个V形输入侧凹槽100a。更具体的,在输入侧固定槽轮52面向输入侧可动槽轮53的表面,和输入侧可动槽轮53面向输入侧固定槽轮52的表面之间形成该V形输入侧凹槽100a。
输入侧油室55通过输入侧可动槽轮53的后表面53a和固定在第一轴51上的盘状输入侧分隔件54形成,该后表面位于面向输入侧固定槽轮52相对的一侧。向驱动桥后罩23伸出的环形伸出部分53b在输入侧可动槽轮53的后表面53a形成。同时,向输入侧可动槽轮53伸出的环形伸出部分54a在输入侧分隔件54上形成。密封装置,例如,在伸出部分53b和伸出部分54a之间放置一个O形环。也就是,输入侧可动槽轮53的后表面53a和输入侧分隔件54之间的密封由密封装置提供。后表面53a和输入侧分隔件54形成输入侧油室55。
流入第一轴51空心部分51a(未显示)的液压流体,通过油通道(未显示)从液压流体供应控制装置供应给输入侧油室55。也就是,液压流体供应给输入侧油室55,输入侧可动槽轮53通过供应到输入侧油室55的液压流体的压力沿轴向滑动,从而使输入侧可动槽轮53移动,接近或远离输入侧固定槽轮52。输入侧可动槽轮53产生一个压力,使用提供给输入侧油室55的液压流体施加到输入侧固定槽轮52上。这样,输入侧油室55作为变速比控制装置,通过控制第一轴51上输入侧可动槽轮53轴向的位置控制变速比。
第二皮带轮60也就是带式无级变速器1-1的输出侧皮带轮,传送来自内燃机10并传送到第二皮带轮60的扭矩到带式无级变速器1-1的减速齿轮单元80。如图1和2所示,第二皮带轮60包括一个作为输出侧皮带轮轴的第二轴61,一个输出侧固定槽轮62,一个输出侧可动槽轮63,和具有输出侧皮带夹持力产生装置功能的输出侧油室65。
第二轴61通过轴承103和104可旋转地被支撑。第二轴61为空心轴。在第二轴61的空心部分提供一个后述的驱动轴106。朝第二轴61的径向向外伸出的伸出部分61a在第二轴61上减速齿轮单元80末端形成。花键61c在伸出部分61a的外表面部分形成。油通道106a在第二轴61和驱动轴106之间形成。液压流体作为工作液体被供应到输出侧油室65,从液压流体供应控制装置,通过在驱动桥22中形成的油供应口22a流动到油通道106a,如箭头B1所示。同时在第二轴61上形成允许在油通道106a和输出侧油室65之间流通的流通孔61b。
输出侧固定槽轮62与第二轴61的外表面一起形成,使其面对输出侧可动槽轮63。输出侧可动槽轮63和第二轴61为花键啮合,因此输出侧可动槽轮63可以在第二轴61上沿轴向滑动。在输出侧固定槽轮62和输出侧可动槽轮63之间形成一个V形输出侧凹槽100b。更具体的,在输出侧固定槽轮62面向输出侧可动槽轮63的表面和输出侧可动槽轮63面向输出侧固定槽轮62的表面之间形成V形输出侧凹槽。
输出侧油室65通过后表面63a和固定在第二轴61上的盘状输出侧分隔件64形成,该后表面63a是输出侧可动槽轮63表面的相对侧,其面向输出侧固定槽轮62。环形伸出部分63b在输出侧可动槽轮63的后表面63a上形成,其向减速齿轮单元80伸出。同时,环形伸出部分64a在输出侧分隔件64上形成,其向输出侧可动槽轮63伸出。密封装置,例如,在伸出部分63b和伸出部分64a之间放置一个O形环。也就是,在输出侧可动槽轮63的后表面63a和输出侧分隔件64之间提供密封装置。后表面63a和输出侧分隔件64形成输出侧油室65。
如箭头B2所示,液压流体通过油供应口22a从液压流体供应控制装置提供给输出侧油室65、在减速齿轮单元80的后述输入轴81上形成的流通孔81b、油孔道106a和流通孔61b。也就是,液压流体供应给输出侧油室65,输出侧可动槽轮63通过提供给输出侧油室65的液压流体压力沿轴向滑动,由此,输出侧可动槽轮63移进或远离输出侧固定槽轮62。输出侧可动槽轮63使用提供到输出侧油室65的液压流体,产生一个应用在如图2中箭头C所示方向的压力。因而,输出侧油室65起皮带夹持力产生装置的作用,用于产生应用于在第二皮带轮60的输出侧可动槽轮63和输出侧固定槽轮62之间放置的皮带100上的输出侧皮带夹持力。
阻尼油室70作为带式无级变速器1-1的阻尼装置放置在作为输出侧皮带轮的第二皮带轮60和作为行星齿轮组的减速齿轮单元80之间。也就是,阻尼油室70放置在作为输出侧皮带轮轴的第二轴61和减速齿轮单元80的输入轴81之间。阻尼油室通过第二轴61的伸出部分61a和输入轴81的后述伸出部分81a形成,该后述伸出部分81a在预定距离面向伸出部分61a。在这种情况下,预定距离比输入轴81可以在驱动轴106上沿轴向滑动的距离要长。密封装置,例如,在伸出部分61a和伸出部分81a之间放置O形环120。也就是,在第二轴61的伸出部分61a和输入轴81的伸出部分81a之间提供密封装置,伸出部分61a和伸出部分81a形成阻尼油室70。
如箭头B3所示,液压流体通过油供应口22a、流通孔81b和油通道106a从液压体液体供应控制装置供应给阻尼油室70。也就是,供应给输出侧油室65的液压流体的一部分提供给阻尼油室70。因此,无需提供一个从液压流体供应控制装置提供液压流体给阻尼油室70的新的油通道。因此可以抑制带式无级变速器1-1尺寸的增加。
减速齿轮单元80作为带式无级变速器1-1的行星齿轮组,传送扭矩到末级减速齿轮单元90,由此降低从第二轴61传送的旋转速度,该扭矩来自内燃机10并经由第二皮带轮60传送到减速齿轮单元90。减速齿轮单元80包括输入轴81,一个中心齿轮82,小齿轮83和一个环形齿轮84。减速齿轮单元80放置在输出侧皮带轮的输出侧皮带轮轴上,也就是,减速齿轮单元80放置在第二皮带轮60的第二轴61的轴A上。即,提供减速齿轮单元80,使得齿轮82和84和托架85与第二轴61共轴排列。
输入轴81是空心轴,驱动轴106放置在输入轴81的空心部分(未显示)。放置输入轴81使其能够在驱动轴106上沿轴向滑动。朝输入轴81径向向外伸出的伸出部分81a在输入轴81上第二皮带轮60末端形成。花键81c在伸出部分81a的末端内表面形成。在伸出部分61a外表面形成的花键81c和花键61c花键啮合。即,输入轴81和第二轴61以花键啮合。流通孔81b在输入轴81中形成,它允许在驱动桥箱22中形成的油供应口22a和在第二轴61和驱动轴106之间形成的油通道106之间的连通。同时,为伸出部分81a提供停车制动105。
中心齿轮82为螺旋齿轮,与输入轴81在一个末端一起形成,该末端是形成伸出部分81a的末端的相对侧。每个小齿轮83均是螺旋齿轮,并与中心齿轮82啮合。多个(例如3个)小齿轮83围绕中心齿轮82放置。小齿轮83通过托架85和末级减速齿轮单元90的后述差速齿轮箱91支撑,使得小齿轮83可以连同托架85和差速齿轮箱91一起围绕中心齿轮82旋转。也就是,托架85和差速齿轮箱91一起旋转。环形齿轮84是螺旋齿轮。环形齿轮84与通过托架85和差速齿轮箱91支撑的小齿轮83啮合,并固定在驱动桥箱22上。
末级减速齿轮单元90作为带式无级变速器1-1的差速齿轮单元传送扭矩到轮108和109,该扭矩从内燃机10输出并经由减速齿轮单元80传送到末级减速齿轮单元90。如图1和2所示,末级减速齿轮组90传送扭矩到轮108和109,该扭矩从内燃机10输出并通过减速齿轮单元80增加。末级减速齿轮单元90包括形成空心部分的差速齿轮箱91、小齿轮轴92、差速小齿轮93和94以及半轴齿轮95和96。末级减速齿轮单元90放置在输出侧皮带轮的输出侧皮带轮轴上,也就是,在第二皮带轮60的第二轴61的轴A上。即,放置末级减速齿轮单元90使得半轴齿轮95和96与第二轴61同轴。
差速齿轮箱91经由减速齿轮单元80的托架85通过轴承86和97可旋转地被支撑。小齿轮轴92放置在差速齿轮箱91的空心部分。差速小齿轮93和94可旋转连接于小齿轮轴92上。半轴齿轮95和96与差速小齿轮93和94啮合,半轴齿轮95和96分别固定在驱动轴106和驱动轴107上。
驱动轴106放置在空心轴的第二轴61和输入轴81上。轮108连接于驱动轴106的一个末端,该末端是固定半轴齿轮95的末端的相对侧。同时,轮109连接于驱动轴107的一个末端,该末端是固定半轴齿轮96的末端的相对侧。
带式无级变速器1-1的皮带100传送扭矩到第二皮带轮60,该扭矩从内燃机10输出并经由第一皮带轮50传送到皮带100。如图1所示,皮带100环绕第一皮带轮50的输入侧凹槽100a和第二皮带轮60的输出侧凹槽100b。该皮带100是由多个金属片和多个钢环形成的连续环带。
接下来,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式无级变速器1-1的操作。图3是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式无级变速器1-1的操作的视图。当司机使用车内提供的换档位置装置(未显示)选择前进位置,ECU(也就是电子控制单元)(未显示)使用来自液压流体供应控制装置的液压流体啮合前进离合器42,并释放后向制动器43,由此控制前进/倒退变换机构40。因而,输入轴38和第一轴51相互直接相连。即,行星齿轮组41的中心齿轮44和环形齿轮46相互直接相连,第一轴51与内燃机10的曲轴11沿相同方向旋转,从内燃机10的扭矩输出被传送到第一皮带轮50。来自内燃机10并传送到第一皮带轮50的扭矩经由皮带100传送到第二皮带轮60,并旋转第二皮带轮60的第二轴61。
来自内燃机10并传送到第二皮带轮60的扭矩从第二轴61传送到减速齿轮单元80的输入轴81,并旋转输入轴81。根据输入轴81的旋转,中心齿轮82与输入轴81的旋转方向一致。每个与中心齿轮82和环形齿轮84啮合的小齿轮83绕其轴转动的同时围绕中心齿轮82旋转。由于小齿轮83围绕中心齿轮82旋转,支撑小齿轮83的托架85和差速齿轮箱91与中心齿轮82沿相同方向旋转,来自内燃机10并传送到第二皮带轮60的扭矩被传送到末级减速齿轮单元90。来自内燃机10并传送到差速齿轮箱91的扭矩经由差速小齿轮93和94和半轴齿轮95和96被传送到驱动轴106和107,再分别传送到连接于驱动轴106和107末端的轮108和109,使轮108和109旋转,从而使车辆向前行驶。
另一方面,当司机使用车内提供的换档位置装置(未显示)选择后退位置,ECU(未显示)使用来自液压流体供应控制装置的液压流体分离前进离合器42,并使用后向制动器43,由此控制前进/倒退变换机构40。因而,行星齿轮组41的托架47固定在驱动桥箱22上,每个小齿轮都通过托架47支撑,只为沿其轴旋转。因此,环形齿轮46与输入轴38沿相同方向旋转,每个与环形齿轮46啮合的小齿轮45均与输入轴38沿相同方向旋转,与小齿轮45啮合的中心齿轮44与输入轴38沿相同方向旋转。即,与中心齿轮44相连的第一轴51与输入轴38沿相反方向旋转。因此,第二皮带轮60的第二轴61、输入轴81、差速齿轮箱91和驱动轴106和107的旋转方向与司机选择前进位置时的旋转方向相反,因此,车辆向后行驶。
ECU(未显示)基于不同的值,例如车辆速度和司机获得的油门踏板操作量和存储在ECU的存储部分的图(例如基于发动机旋转速度和节气门开度的最优燃料效率曲线),控制带式无级变速器1-1的变速比,从而实现内燃机10的最优运行状态。带式无级变速器1-1的变速比通过控制来自液压流体供应控制装置提供给作为第一皮带轮50的变速比控制装置的输入侧油室55的液压流体的液压来控制。即,输入侧可动槽轮53在第一轴51上沿轴向移动,因此,调节输入侧固定槽轮52和输入侧可动槽轮53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输入侧凹槽100a的宽度。因此,第一皮带轮50与皮带100接触部分的半径发生变化,因此,变速比,也就是第一皮带轮50的旋转速度和第二皮带轮60的旋转速度之比得到连续控制。
同时,在第二皮带轮60中,使用输出侧固定槽轮62和输出侧可动槽轮63来保持皮带的皮带夹持力通过控制来自液压流体供应控制装置提供给作为皮带夹持力产生装置的输出侧油室65的液压流体的液压来调节。从而,控制围绕第一皮带轮50和第二皮带轮60的皮带100的张力。
在作为行星齿轮组的减速齿轮单元80中,每个中心齿轮82、小齿轮83和环形齿轮都是螺旋齿轮。因此,当扭矩从内燃机10中输出并经由第二皮带轮60的第二轴61传送到减速齿轮单元80时,在每个齿轮中将产生一个推力。当从内燃机10中输出的扭矩发生变化时,特别是,当从内燃机10中输出的扭矩突然发生变化时,传送到输入轴81的推力发生变化。当推力瞬时增加,推力瞬时从中心齿轮82传送到输入轴81,例如,如图3中箭头D所示。推力经由输入轴81的伸出部分81a立即传送到作为阻尼装置的阻尼油室70中的液压流体。
此时,如果通过在阻尼油室70中液压流体的压力应用在轴向上的力小于经由伸出部分81a传送的瞬间推力,阻尼油室70中的部分液压流体将通过第二轴61的伸出部分61a和输入轴81的伸出部分81a之间的部分返回到油通道106a中,如图3中箭头B4所示。因而,根据传送到液压流体的推力量,阻尼油室70的体积发生变化。即,根据传送到液压流体的推力量,输入轴81在驱动轴106上沿箭头D所示方向滑动,因此,传送到液压流体的推力被吸收。由于传送到液压流体的推力被阻尼油室70吸收,传送到第二轴61的伸出部分61a的推力减小。即,当在减速齿轮单元80中产生的推力,也就是传送到输入轴81的推力,被传送到第二皮带轮60第二轴61,推力被传送到作为阻尼装置的阻尼油室70中的液压流体吸收,因此,传送到第二轴61的推力,也就是传送到第二皮带轮60的推力,减小。
因此,即便由于来自内燃机10的扭矩输出变化,特别是由于来自内燃机10的扭矩输出突然变化,传送到输入轴81的推力发生突然变化时,传送到第二轴61的推力也将减小。因此,可以抑制第二轴61相对第一轴51的轴向的突然位移。因此,即使由于来自内燃机10的扭矩输出变化引起推力突然增加,传送到第二轴61的推力也将减小。因此,可以抑制在第一皮带轮50和第二皮带轮60之间轴向的相对位置的位移。因此,可以防止来自内燃机10的扭矩输出从第一皮带轮50经由皮带100传送到第二皮带轮60,使得皮带100被移动,也就是皮带100相对轴向瞬间倾斜的情况。因此,可以抑制不良作用例如耐久性减小的发生。
当推力瞬间减小,油通道106a中的液压流体从第二轴61的伸出部分61a和输入轴81的伸出部分81a之间部分提供给阻尼油室70,如图2中箭头B3所示。因此,根据传送到液压流体的推力量,阻尼油室70的体积发生变化,也就是,根据传送到液压流体的推力量,输入轴81在驱动轴106上沿箭头D所示相反方向滑动。因此,第二轴61沿轴向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或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可以抑制第一皮带轮50和第二皮带轮60在轴向的相对位置移动。
同时,当推力瞬间增加,阻尼油室70中的部分液压流体返回到油通道106a,如图3中箭头B4所示。返回到油通道106a的液压流体通过第二皮带轮60的流通孔61b提供给输出侧油室65,如图3中箭头B2所示。因此,在如图3中箭头C所示方向施加的压力增加,当来自内燃机10的扭矩输出增加时,第二皮带轮60的输出侧可动槽轮63可以增加第二皮带轮60的输出侧皮带夹持力。
与输出侧油室65压力相同的液压流体提供给作为阻尼装置的阻尼油室70。因此,第二轴61压紧驱动桥后罩23一侧,减速齿轮单元80的输入轴81压紧末级减速齿轮单元90一侧。因此,可以抑制第二轴61在轴向的震动。
下面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图4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轮廓图,图5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主体视图。图6表示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带式无级变速器操作的视图。图7A表示一个扭矩凸轮结构例子的示意图。图7B表示用于描述扭矩凸轮操作的示意图。图4所示的带式无级变速器1-2不同与图1所示的带式无级变速器1-1,区别在于,从内燃机10输出然后传送到第二皮带轮60的扭矩,无需使用第二轴61就可以经由中间元件66传送到减速齿轮单元80的输入轴。图4所示的带式无级变速器1-2的基本结构与图1所示的带式无级变速器1-1的基本结构相同。因此,这里不再详述基本结构。
如图4和5所示,除输出侧油室65之外,第二皮带轮60还包括扭矩凸轮67作为皮带夹持力产生装置。扭矩凸轮67主要产生输出侧皮带夹持力,输出侧油室65产生的夹持力等于由扭矩凸轮67产生的输出侧皮带夹持力引起的不足。
如图5和7A所示,扭矩凸轮67包括放置在第二皮带轮60的输出侧可动槽轮63上的环形和波形第一啮合部分63c,在中间元件66上形成并在第二轴61的轴向面向第一啮合部分63c的第二啮合部分66c;和放置在第一啮合部分63c和第二啮合部分66c之间的盘状传递元件68。
中间元件66由固定在第二轴61轴向的轴承110和固定在第二轴61径向的轴承111来支撑,使得中间元件66可以相对第二轴61和输出侧可动槽轮63在第二轴61上旋转。中间元件66和减速齿轮单元80上的输入轴81为花键啮合。即,来自内燃机10并传送到第二皮带轮60的扭矩经由中间元件66传送到减速齿轮单元80。
中间元件66具有构成输出侧油室65的输出侧分隔件的功能。也就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式无级变速器1-2的输出侧油室65由输出侧可动槽轮63的后表面63a和中间元件66形成。朝输出侧可动槽轮63的环形伸出部分66a在中间元件66上形成。密封装置,例如,在伸出部分66a和后表面63a上的伸出部分63b之间放置O形环。也就是,在输出侧可动槽轮63的后表面63a和构成输出侧油室65的中间元件66之间设置密封。
来自液压流体供应控制装置的液压流体通过阻尼油通道提供给输出侧油室65。也就是,如图5中箭头B3所示,流入油通道106a的液压流体,从第二轴61的伸出部分61a和输入轴81的伸出部分81a之间的部分提供给阻尼油室70。提供给阻尼油室70的液压流体从第二轴61和中间元件66之间的部分提供给输出侧油室65,如箭头B4所示。在如箭头C所示方向上施加的压力通过提供给输出侧油室65的液压流体的压力而产生,因此,可以产生应用于放置在第二皮带轮的输出侧可动槽轮63和输出侧固定槽轮62之间的皮带100的皮带夹持力。
同时,中间元件66组成作为阻尼装置的阻尼油室70的一部分。也就是,阻尼油室70通过第二轴61的伸出部分61a、输入轴81的伸出部分81a和中间元件66形成。在中间元件66上形成一个朝向减速齿轮单元80侧的环形伸出部分66b。密封装置,例如,O形环120放置在伸出部分66b和输入轴81的伸出部分81a之间。
下面将描述扭矩凸轮67的操作。当来自内燃机10的扭矩输出被传送到第一皮带轮50,并且第一皮带轮50旋转时,第二皮带轮60经由皮带100与第一皮带轮50一起旋转。此时,第二皮带轮60的输出侧可动槽轮63与输出侧固定槽轮62、第二轴61和轴承110一起旋转。因此,输出侧可动槽轮63和中间元件66分别旋转。扭矩凸轮67的状态从如图7所示的状态通过传递元件68,其中第一啮合部分63c和第二啮合部分66c相互靠近,改变到如图7B所示状态,其中第一啮合部分63c和第二啮合部分66c相互分离。因此,扭矩凸轮67产生一个应用于第二皮带轮60的皮带100上的皮带夹持力。
下面将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式无级变速器1-2的操作,如图4所示的带式无级变速器1-2的基本操作于如图1所示的带式无级变速器1-1的基本操作相同,因此,基本操作将不再详述。
当作为行星齿轮组的减速齿轮单元80中产生的推力瞬间增加时,推力瞬间从中心齿轮82传送到输入轴81,然后经由输入轴81的伸出部分81a瞬间传送到作为阻尼装置的阻尼油室70中的液压流体,例如,如图5中箭头D所示。此时,如果在阻尼油室70中的液压流体压力小于经由伸出部分81a瞬时传送到阻尼油室70中液压流体的推力,阻尼油室70中的部分液压流体从第二轴61的伸出部分61a和输入轴81的伸出部分81a之间的部分返回到油通道106a,如图6中箭头B5所示。因此,阻尼油室70的体积根据传送到液压流体的推力的大小而改变,也就是,根据传送到液压流体推力大小,输入轴81在驱动轴106如箭头D所示方向滑动,因此,传送到液压流体的推力被吸收。
由于传送到液压流体的推力被阻尼油室70吸收,传送到第二轴61的伸出部分61a和中间元件66的推力减小。即,当在减速齿轮单元80中产生的推力,也就是,传送到输入轴81的推力,被传送到第二皮带轮60的第二轴61和中间元件66时,推力通过传送到作为阻尼装置的阻尼油室70中的液压流体吸收。因此,传送到第二轴61和中间元件66的推力,也就是传送到第二皮带轮60的推力减小。
因此,即便由于从内燃机10中输出的扭矩突然变化而引起传送到输入轴81的推力也突然变化,传送到第二轴61和中间元件66的推力也会减小。因此,可以抑制第二轴61关于第一轴51在第二轴61的轴向位置的突然位移。因此,即使由于来自内燃机10的扭矩输出变化使得推力突然增加时,传送到第二轴61和中间元件66的推力也会减小。因此,可以抑制第一皮带轮50和第二皮带轮60之间在轴向的相对位置的改变。因此,可以防止来自内燃机10的扭矩输出从第一皮带轮50经由皮带100传送到第二皮带轮60,使得皮带100被移动,也就是皮带100相对轴向瞬间倾斜的情况。因此,可以抑制不良作用例如耐久性减小的发生。
同时,支撑中间元件66使得中间元件66在第二轴61上相对第二轴61和输出侧可动槽轮63旋转的轴承110和111,当提供给阻尼油室70的液压流体提供给输出侧油室65时被润滑。因此,不需要为润滑轴承110和111提供新的油通道。因此,可抑制带式无级变速器1-2尺寸的增加,可以实现具有简单结构的带式无级变速器1-2。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作为阻尼装置的阻尼油室70不仅具有在第二轴61的伸出部分61a和输入轴81的伸出部分81a之间形成的空间,而且具有第二轴61的伸出部分61a和中间元件66之间形成的空间。也就是,由于阻尼油室70的最大体积变大,传送到液压流体的推力将被进一步吸收,因此,传送到第二轴61和中间元件66的推力将进一步减小。可进一步抑制在第一皮带轮50和第二皮带轮60之间在轴向相对位置的位移。
如前所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作为阻尼装置的阻尼油室70的最大体积变大,因此,传送到液压流体的推力进一步被吸收。减速齿轮单元80的每个齿轮都可以使用具有小直径的螺旋齿轮。通过使用具有小直径的螺旋齿轮,当来自内燃机10的扭矩输出被传送时产生的推力将增加。因此,可以减小减速齿轮单元80在径向的尺寸。可以进一步抑制带式无级变速器1-2尺寸的增加。
图8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式无级变速器1-2主体的另一个截面图。在如图5所示的带式无级变速器中,作为旋转支撑第二轴61的轴承之一的轴承104,也就是,在径向与中间元件66的外侧啮合的轴承104,包括一个外滚道,一个滚动元件和一个内滚道。如图8所示,轴承104可能包括一个外滚道104a,一个滚动元件104b和中间元件66。也就是,中间元件66可用来作为轴承104的内滚道,内滚道侧滚动部分可以由滚动元件104b和中间元件66的外表面形成。因此,如图8所示作为旋转支撑第二轴61的轴承之一的轴承104的径向宽度h2,比如图5所示作为旋转支撑第二轴61的轴承之一的轴承104的径向宽度h1小。因此,可以抑制带式无级变速器1-2尺寸的增加。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输入侧油室55作为输入侧皮带夹持力产生装置,输出侧油室65和扭矩凸轮67作为输出侧皮带夹持力产生装置。然而,输入侧皮带夹持力产生装置和输出侧皮带夹持力产生装置不限于此。例如,电动机本身可以作为皮带夹持力产生装置来使用。可选择的,在实施例中,电动机可以和皮带夹持力产生装置一起使用。
同时,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阻尼油室70作为阻尼装置来使用,其体积随减速齿轮单元80的输入轴81的滑动而发生变化。然而,阻尼装置并不限于阻尼油室70。例如,弹性体例如弹簧、橡胶、聚氨酯人造橡胶也可以设置在第二轴61和输入轴81之间,也就是,第二皮带轮60和减速齿轮单元80之间,作为阻尼装置。
如前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带式无级变速器适合于具有行星齿轮组的带式无级变速器,以使行星齿轮组与输出侧皮带轮的输出侧皮带轮轴同轴。特别地,根据本发明的带式无级变速器适合用于抑制输入侧皮带轮和输出侧皮带轮的轴向相对位置位移的情况。
Claims (16)
1.一种带式无级变速器,包括一个输入侧皮带轮(50),该输入侧皮带轮(50)包括一个来自驱动源(10)的驱动力传送到其上的输入侧皮带轮轴(51),一个在该输入侧皮带轮轴(51)上沿输入侧皮带轮轴(51)轴向滑动的输入侧可动槽轮(53),和一个输入侧固定槽轮(52),其在轴向方向面向该输入侧可动槽轮(53),从而在输入侧固定槽轮(52)和该输入侧可动槽轮(53)之间形成一个输入侧凹槽(100a);一个输出侧皮带轮(60),该输出侧皮带轮(60)包括一个与所述输入侧皮带轮轴(51)平行的输出侧皮带轮轴(61),一个在输出侧皮带轮轴(61)上沿输出侧皮带轮轴(61)轴向滑动的输出侧可动槽轮(63),和一个输出侧固定槽轮(62),其在轴向方向面向该输出侧可动槽轮(63),从而在输出侧固定槽轮(62)和该输出侧可动槽轮(63)之间形成一个输出侧凹槽(100b);一个环绕所述输入侧凹槽(100a)和所述输出侧凹槽(100b)的皮带(100);以及一个行星齿轮组(80),其将从所述输出侧皮带轮(60)传送的所述驱动力传送到与输出侧皮带轮轴(61)同轴的差速齿轮单元(9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输出侧皮带轮(60)和所述行星齿轮组(80)之间设置的阻尼装置;
所述行星齿轮组(80)包括一个输入轴(81),来自输出侧皮带轮(60)的驱动力传送到该输入轴(81),其可以在输出侧皮带轮轴(61)上沿其轴向滑动;所述阻尼装置设置在输出侧皮带轮轴(61)和输入轴(81)之间;并且
所述阻尼装置是一个阻尼油室(70),它的体积随输入轴(81)在输出侧皮带轮轴(61)上沿其轴向滑动而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尼油室(70)是由在所述输出侧皮带轮轴(61)的一个末端部分上形成的一个伸出部分(61a)和在所述输入轴(81)的一个末端上形成的一个伸出部分(81a)而形成的空间,该伸出部分(61a)沿所述输出侧皮带轮轴(61)的径向向外伸出,该伸出部分(81a)沿所述输入轴(81)的径向向外伸出,来自阻尼装置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输入轴(8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输出侧皮带轮轴(61)的伸出部分(61a)和所述输入轴(81)的伸出部分(81a)上各形成一个花键部分(61c,81c),所述伸出部分(61a,81a)用花键接合,因此,所述输出侧皮带轮轴(61)和所述输入轴(81)可相对彼此轴向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密封装置(120)设置在所述输出侧皮带轮轴(61)的伸出部分(61a)和所述输入轴(81)的伸出部分(81a)相互滑动的滑动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轴(81)是空心轴,中心齿轮(82)在输入轴(81)上行星齿轮组(80)一侧的末端形成,中心齿轮(82)和行星齿轮组(80)的小齿轮(83)啮合。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通过输出侧皮带轮轴(61)供应到一个输出侧油室(65)的液压流体压力等于通过输出侧皮带轮轴(61)供应到阻尼油室(70)的液压流体压力,该输出侧油室(65)由输出侧可动槽轮(63)的后表面、面向输出侧固定槽轮(62)的另一表面和固定在输出侧皮带轮轴(61)的输出侧分隔件(64)形成,其中该输出侧可动槽轮(63)的后表面是在输出侧可动槽轮(63)另一面的相对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尼装置设置在输出侧皮带轮轴(61)和输入轴(81)之间,一个中间元件(66)形成所述阻尼装置的一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尼油室(70)由一个伸出部分(61a)、一个伸出部分(81a)和所述中间元件(66)形成,该伸出部分(61a)在输出侧皮带轮轴(61)的末端部分形成并沿输出侧皮带轮轴(61)的径向向外伸出,该伸出部分(81a)在输入轴(81)的末端部分形成并沿输入轴(81)的径向向外伸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一个花键部分(66d,81c)分别形成于所述中间元件(66)的伸出部分(66b)和所述输入轴(81)的伸出部分(81a)的每一个上,所述伸出部分(66b,81a)花键啮合,从而使得所述中间元件(66)和输入轴(81)可相对彼此轴向滑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密封装置(120)设置在所述中间元件(66)的伸出部分(66b)和输入轴(81)的伸出部分(81a)相互滑动的滑动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轴(81)是空心轴,一个中心齿轮(82)在输入轴(81)上行星齿轮组(80)一侧的末端部分形成,而且该中心齿轮(82)与行星齿轮组(80)的小齿轮(83)啮合。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液压流体压力通过所述阻尼油室(70)供应到一个输出侧油室(65),该输出侧油室(65)由所述输出侧可动槽轮(63)的后表面、面向所述输出侧固定槽轮(62)的另一表面和所述中间元件(66)面向输出侧可动槽轮(63)的一个表面形成,其中所述输出侧可动槽轮(63)的该后表面是在输出侧可动槽轮(63)另一面的相对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到12中任一条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星齿轮组(80)包括一个中心齿轮(82),与该中心齿轮(82)啮合的小齿轮(83),一个旋转支撑小齿轮(83)的托架(85),和固定在箱体(22)上的环形齿轮(84);该中心齿轮(82)在所述输入轴(81)的一个末端部分形成,所述输入轴(81)是空心轴,来自所述阻尼装置的驱动力传送到该输入轴;该托架(85)与差速齿轮单元(90)的差速箱(91)整体形成;所述差速齿轮单元(90)的两个输出轴之一穿过空心输入轴(81)的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侧皮带轮轴(51)与前进/倒退的变换机构(40)连接,在带式无级变速器中,该变换机构在正常旋转方向和反向旋转方向之间改变旋转输入的方向,该前进/倒退的变换机构(40)可以和变矩器(30)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通过变矩器(30)、前进/倒退的变换机构(40)、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输入侧皮带轮(50)和输出侧皮带轮(60)以及行星齿轮组(80)传送到差速齿轮单元(90)。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星齿轮组(80)由相互啮合的多个螺旋齿轮形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137843A JP4151607B2 (ja) | 2004-05-06 | 2004-05-06 |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
JP2004137843 | 2004-05-0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96537A CN1696537A (zh) | 2005-11-16 |
CN100371627C true CN100371627C (zh) | 2008-02-27 |
Family
ID=351695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068712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71627C (zh) | 2004-05-06 | 2005-04-29 | 带式无级变速器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288043B2 (zh) |
JP (1) | JP4151607B2 (zh) |
CN (1) | CN100371627C (zh) |
DE (1) | DE102005019265B4 (zh) |
FR (1) | FR2869968B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907861B1 (ko) | 2001-04-26 | 2009-07-14 | 모션 테크놀로지즈 엘엘씨 | 연속 가변 변속기, 연속 가변 변속기의 트랙션 롤러용 지지프레임 및 그 지지 프레임의 제조 방법 |
DE10255536B4 (de) * | 2002-11-28 | 2005-07-28 | Audi Ag | Antriebsanordnung mit hydraulisch gesteuertem Umschlingungsgetriebe sowie mit einem Differenzialgetriebe |
US7011600B2 (en) | 2003-02-28 | 2006-03-14 | Fallbrook Technologies Inc. |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AU2005294611B2 (en) | 2004-10-05 | 2011-10-06 |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US7832297B2 (en) | 2005-04-19 | 2010-11-16 | Hewatt Chris B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yroscopic propulsion |
DE102005043037B4 (de) * | 2005-09-09 | 2009-04-09 | Siemens Ag | Vorrichtung mit piezoakustischem Resonatorelement,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und Verfahren zur Ausgabe eines Signals in Abhängigkeit einer Resonanzfrequenz |
KR101577354B1 (ko) | 2005-10-28 | 2015-12-16 | 폴브룩 인텔렉츄얼 프로퍼티 컴퍼니 엘엘씨 | 전동 드라이브 |
EP1954959B1 (en) | 2005-11-22 | 2013-05-15 |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CA2976893C (en) | 2005-12-09 | 2019-03-12 |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EP1811202A1 (en) | 2005-12-30 | 2007-07-25 | Fallbrook Technologies, Inc. |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gear transmission |
US7882762B2 (en) | 2006-01-30 | 2011-02-08 | Fallbrook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for manipulating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JP4618179B2 (ja) * | 2006-03-28 | 2011-01-2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流量調整弁および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
WO2007133681A2 (en) * | 2006-05-11 | 2007-11-22 | Fallbrook Technologies Inc. | Continuously variable drivetrain |
CN102251854B (zh) | 2006-06-26 | 2013-02-13 | 福博科技术公司 | 无级变速器 |
WO2008057507A1 (en) | 2006-11-08 | 2008-05-15 | Fallbrook Technologies Inc. | Clamping force generator |
EP2125469A2 (en) | 2007-02-01 | 2009-12-02 | Fallbrook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s for control of transmission and/or prime mover |
WO2008100792A1 (en) | 2007-02-12 | 2008-08-21 | Fallbrook Technologies Inc. |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and methods therefor |
JP2008196670A (ja) * | 2007-02-15 | 2008-08-28 | Nsk Warner Kk | ブレーキバンドを用いた前後進切換え機構 |
EP2700843A3 (en) | 2007-02-16 | 2017-11-08 |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Infinite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methods, assemblies, subassemblies, and components therefor |
CN101720397B (zh) | 2007-04-24 | 2013-01-02 | 福博科技术公司 | 电力牵引传动装置 |
US8641577B2 (en) | 2007-06-11 | 2014-02-04 |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JP5450405B2 (ja) | 2007-07-05 | 2014-03-26 | フォールブル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ー カンパニー エルエルシー | 無段(continuouslyvariable:連続可変)変速機 |
CN101861482B (zh) | 2007-11-16 | 2014-05-07 | 福博科知识产权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变速传动装置的控制器 |
US8321097B2 (en) | 2007-12-21 | 2012-11-27 |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Automatic transmissions and methods therefor |
US8313405B2 (en) | 2008-02-29 | 2012-11-20 |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Continuously and/or infinite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and methods therefor |
US8317651B2 (en) | 2008-05-07 | 2012-11-27 |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Assemblies and methods for clamping force generation |
JP5559149B2 (ja) * | 2008-05-09 | 2014-07-23 | シェフラ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アクチエンゲゼルシャフト ウント コンパニー コマンディートゲゼルシャフト | 省スペース型の変速機アッセンブリ |
US8535199B2 (en) | 2008-06-06 | 2013-09-17 |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Infinite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methods, assemblies, subassemblies, and components therefor |
CN102084155B (zh) | 2008-06-23 | 2014-06-11 | 福博科知识产权有限责任公司 | 无级变速器 |
CA2732668C (en) | 2008-08-05 | 2017-11-14 | Fallbrook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s for control of transmission and prime mover |
US8469856B2 (en) | 2008-08-26 | 2013-06-25 |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US8167759B2 (en) | 2008-10-14 | 2012-05-01 | Fallbrook Technologies Inc. |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EP2669550B1 (en) | 2009-04-16 | 2019-01-09 |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WO2011077823A1 (ja) * | 2009-12-24 | 2011-06-30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車両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US8512195B2 (en) | 2010-03-03 | 2013-08-20 |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Infinite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methods, assemblies, subassemblies, and components therefor |
WO2012007030A1 (en) | 2010-07-13 | 2012-01-19 | Gkn Driveline International Gmbh | Electric drive for a motor vehicle |
US9017193B2 (en) * | 2010-09-15 | 2015-04-28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Belt-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for vehicle |
US8888643B2 (en) | 2010-11-10 | 2014-11-18 |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AU2012240435B2 (en) | 2011-04-04 | 2016-04-28 |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Auxiliary power unit having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CN103688086B (zh) * | 2011-06-15 | 2015-11-25 | 洋马株式会社 | 带式无级变速机 |
CN102320295A (zh) * | 2011-06-20 | 2012-01-18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变速系统的自我保护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JP6175450B2 (ja) | 2012-01-23 | 2017-08-02 | フォールブル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ー カンパニー エルエルシー | 無限可変変速機、連続可変変速機、方法、組立体、部分組立体およびその構成要素 |
JPWO2013175582A1 (ja) * | 2012-05-23 | 2016-01-1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
US9222581B2 (en) * | 2013-02-28 | 2015-12-29 | Kanzaki Kokyukoki Mfg. Co., Ltd. |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ontrol system for vehicle and work vehicle |
KR102433297B1 (ko) | 2013-04-19 | 2022-08-16 | 폴브룩 인텔렉츄얼 프로퍼티 컴퍼니 엘엘씨 | 무단 변속기 |
JP6020720B2 (ja) * | 2013-06-07 | 2016-11-0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装置 |
US9644722B2 (en) * | 2014-02-20 | 2017-05-09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One mod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US9347537B2 (en) * | 2014-09-04 | 2016-05-24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Multi-mod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with selectable transfer gears |
WO2016208813A1 (ko) * | 2015-06-24 | 2016-12-29 | 한국지질자원연구원 | 차동기어와 무단변속기를 결합한 복합변속기 |
US9816594B2 (en) * | 2015-11-13 | 2017-11-14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Twin axis twin-mod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US10047861B2 (en) | 2016-01-15 | 2018-08-14 |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rollback in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
EP3430287B1 (en) | 2016-03-18 | 2020-12-23 |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systems and methods |
DE102017104720B4 (de) * | 2016-03-23 | 2018-12-20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Drehmomentwandler mit Drehschwingungsdämpfungsvorrichtung |
US10023266B2 (en) | 2016-05-11 | 2018-07-17 |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utomatic configuration and automatic calibration of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and bicycles having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
WO2018070294A1 (ja) * | 2016-10-11 | 2018-04-19 |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 自動変速機および自動変速機の制御方法 |
JP2018184990A (ja) * | 2017-04-25 | 2018-11-2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
DE102018209356A1 (de) * | 2018-06-12 | 2019-12-12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Abtriebswelle eines Fahrzeuges |
JP7070317B2 (ja) * | 2018-10-16 | 2022-05-1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の制御装置 |
US11215268B2 (en) | 2018-11-06 | 2022-01-04 |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synchronous shifting, twin countershaft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 of same |
US11174922B2 (en) | 2019-02-26 | 2021-11-16 |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Reversible variable drives an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 in forward and reverse directions |
DE102022201806A1 (de) | 2021-02-23 | 2022-08-25 | Dana Heavy Vehicle Systems Group, Llc | Achsensystem mit planetenhalterungsstruktur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415773A1 (de) * | 1984-04-27 | 1985-10-31 | Aisin-Warner K.K., Anjo, Aichi | Automatisches getriebe fuer kraftfahrzeuge |
US5292290A (en) * | 1991-12-16 | 1994-03-08 | Volkswagen Ag | Transmission arrangement for vehicles |
US6561934B2 (en) * | 2000-02-18 | 2003-05-13 |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 Oil pressure control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DE10331559A1 (de) * | 2002-07-25 | 2004-02-12 | Bosch Automotive Systems Corp. | Planetengetrieb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052132A (en) * | 1958-12-12 | 1962-09-04 | Reimers Getriebe Kg | Control mechanism for infinitely variable gears |
US4348197A (en) * | 1980-01-28 | 1982-09-07 | Dayco Corporation | Torque-sensing pulley and drive system |
US4458318A (en) * | 1981-04-24 | 1984-07-03 | Borg-Warner Corporation | Control arrangement for a variable pulley transmission |
US4633736A (en) * | 1982-12-06 | 1987-01-06 | Aisin-Warner Kabushiki Kaisha | Vehicular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US4496335A (en) * | 1982-12-13 | 1985-01-29 | Dayco Corporation | Pulley construction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
JPS6026843A (ja) | 1983-07-22 | 1985-02-09 | Aisin Warner Ltd | 無段変速機 |
US4608032A (en) * | 1984-11-02 | 1986-08-26 | Ford Motor Company | Infinitely variable belt drive with low friction seals for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heaves |
JPS6256664A (ja) | 1985-09-03 | 1987-03-12 | フオ−ド モ−タ− カンパニ− | 流体式トルクコンバ−タを用いたトランスミツシヨン |
JPS6412960U (zh) | 1986-11-28 | 1989-01-24 | ||
US4909776A (en) * | 1987-08-28 | 1990-03-20 | Aisin Aw Co., Ltd. |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JP2860324B2 (ja) * | 1988-11-30 | 1999-02-24 |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DE4327435B4 (de) | 1992-07-06 | 2008-10-16 | Volkswagen Ag | Getriebeanordnung für Fahrzeuge |
JP3475843B2 (ja) | 1999-03-18 | 2003-12-10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変速比無限大無段変速機 |
EP1024315A3 (en) | 1999-01-27 | 2004-01-14 | Nissan Motor Co., Ltd. | Infinite speed ratio transmission device |
JP2001227615A (ja) | 2000-02-15 | 2001-08-24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両用無段変速機 |
JP2004360736A (ja) * | 2003-06-02 | 2004-12-24 | Toyota Motor Corp |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
-
2004
- 2004-05-06 JP JP2004137843A patent/JP415160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04-06 US US11/099,598 patent/US728804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4-26 DE DE102005019265A patent/DE102005019265B4/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4-29 CN CNB2005100687128A patent/CN100371627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5-03 FR FR0504502A patent/FR2869968B1/fr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415773A1 (de) * | 1984-04-27 | 1985-10-31 | Aisin-Warner K.K., Anjo, Aichi | Automatisches getriebe fuer kraftfahrzeuge |
US5292290A (en) * | 1991-12-16 | 1994-03-08 | Volkswagen Ag | Transmission arrangement for vehicles |
US6561934B2 (en) * | 2000-02-18 | 2003-05-13 |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 Oil pressure control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DE10331559A1 (de) * | 2002-07-25 | 2004-02-12 | Bosch Automotive Systems Corp. | Planetengetrieb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7288043B2 (en) | 2007-10-30 |
FR2869968A1 (fr) | 2005-11-11 |
DE102005019265B4 (de) | 2011-08-18 |
DE102005019265A1 (de) | 2005-12-01 |
JP4151607B2 (ja) | 2008-09-17 |
FR2869968B1 (fr) | 2007-05-11 |
US20050250606A1 (en) | 2005-11-10 |
JP2005320996A (ja) | 2005-11-17 |
CN1696537A (zh) | 2005-11-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371627C (zh) | 带式无级变速器 | |
JP3567196B2 (ja) | 車両用無段変速機 | |
EP1156235B1 (en) | Continuously variable belt transmission | |
EP2280192B1 (en) | Power split transmission | |
CN100567777C (zh) | 带式无级变速器 | |
US4342238A (en) | Automotive drive system with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
US6641498B2 (en) |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emperature of fluid in power-transmiss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emperature of fluid in power-transmission system | |
JP2010101497A (ja) | 車両変速パワートレイン | |
KR20070112887A (ko) | 벨트식 무단 변속기 | |
CN1131952C (zh) | 具有同步速比系统的连续变速传动装置 | |
US4772247A (en) | Integrated fixed drive belt sheaves for a continual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 |
JP2008064125A (ja) |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 |
JP2009002414A (ja) | トルクカム装置および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 |
JPH08285033A (ja) |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装置 | |
JP2005147282A (ja) | 金属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潤滑装置 | |
KR100335600B1 (ko) | 무단변속기및그를이용한차량용변속장치 | |
JP4792791B2 (ja) | トルクカム装置および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 |
KR0168392B1 (ko) | 차량용 무단 변속장치 | |
JP2006105248A (ja) | トルクカム機構 | |
KR0168390B1 (ko) | 차량용 무단 변속장치 | |
KR0168385B1 (ko) | 차량용 무단 변속장치 | |
KR0168393B1 (ko) | 후륜 구동 차량용 무단 변속장치 | |
KR0168389B1 (ko) | 차량용 무단 변속장치 | |
JP2006291999A (ja) | トルクカム装置および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 |
KR0174200B1 (ko) | 차량용 무단 변속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227 Termination date: 201704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