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50465C - 盘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盘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50465C
CN100350465C CNB2004100556697A CN200410055669A CN100350465C CN 100350465 C CN100350465 C CN 100350465C CN B2004100556697 A CNB2004100556697 A CN B2004100556697A CN 200410055669 A CN200410055669 A CN 200410055669A CN 100350465 C CN100350465 C CN 10035046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tance piece
pedestal
disk drive
turntable
light pick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5566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81308A (zh
Inventor
大森清
濑户秀和
青山隆
谷口仁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5813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813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5046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50465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22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 G11B17/028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of discs rotating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 G11B17/0282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of discs rotating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by means provided on the turntabl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22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 G11B17/028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of discs rotating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9/00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Driving both disc and head
    • G11B19/20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Control thereof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将马达安装到基座时能够防止出现歪斜或摆动的盘驱动装置。根据本发明的盘驱动装置包括:一支撑光盘(2)的转台(22);旋转的驱动转台(22)的主轴马达;在或从光盘(2)写/读信号的光拾取器(20);在光盘(2)的径向滑动的支撑光拾取器(20)的引导轴(42a)和(42b);以及主轴马达和每个引导轴(42a)和(42b)的两个末端部分安装到其上的基座,其中主轴马达(23)通过一间隔件(28)而安装到基座(15)上,所述间隔件相对于所述基座(15)在其垂直方向上对转台(22)执行定位。

Description

盘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或从诸如光盘或磁光盘之类的光盘上记录/再现信息的盘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光盘,诸如CD(致密盘)和DVD(数字多功能光盘)的光盘、诸如MD(迷你盘)的磁光盘等是公知的,并且相应的能够在市场上找到各种盘驱动装置。
例如,如图13所示,在或从光盘记录/再现信息信号的盘驱动装置中包括的盘驱动单元200包括:旋转驱动光盘的盘旋转驱动机构201;在或从盘旋转驱动机构201旋转驱动的光盘上进行信号的写/读操作的光拾取器202;和在光盘的径向上进给光拾取器202的拾取器进给机构203。上述部件中的每一个被固定到基座204上以构成盘驱动单元200。
盘旋转驱动机构201具有扁平形主轴马达206,其上提供有用于支撑光盘的转台。主轴马达206旋转的驱动作为一个单元的光盘和转台。
光拾取器202允许物镜207将半导体激光器发射的光束聚焦到光盘的信号记录表面上,并利用光电检测器检测从光盘的信号记录表面反射的返回光束,从而在或从光盘执行写/读操作。
拾取器进给机构203具有:在光盘的径向移动的支撑光拾取器202的一对引导轴208a和208b;一附在光拾取器202上的齿条元件209;与齿条元件接合的导螺杆210;和一旋转的驱动导螺杆210的步进马达211。步进马达211旋转的驱动导螺杆210以在光盘的径向上驱动/转移作为一个单元的与导螺杆210啮合的齿条元件209和光拾取器202。
在基座204的内部连续的形成用于转台的开口部分212a和用于光拾取器的开口部分212b,以便分别允许转台205和光拾取器202面向上。主轴马达206、所述一对引导轴208a和208b的每一个的两个端部、导螺杆210、步进马达211等在与另一主表面相对的侧上被固定到一个主表面,所述另一主表面上形成有开口部分212a和212b以允许转台205和光拾取器202分别面向上。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盘驱动单元200中,盘旋转驱动机构201旋转的驱动光盘,而拾取器进给机构203在光盘的径向上进给光拾取器202。在上述操作的同时,光拾取器202关于光盘执行信号的写/读操作,由此在或从光盘的期望记录轨迹上记录/再现信息信号。
在上面的盘驱动单元200中,实现若干方法以便满足光盘的记录密度的增长。例如,缩短从光拾取器202发射的并照射到光盘上的光束的波长,或者增加物镜207的数值孔径。然而,这产生了从光拾取器202发射的光束的光轴相对光盘的信号记录表面的倾斜(之后称作“歪斜”),结果增加了引发象差的频率,从而导致记录/再现特性的显著恶化。也就是,在盘驱动单元200中,对记录密度的增长作出的响应越多,歪斜的容差变得越小。因此,需要使从光拾取器202发射的光束以直角照射由转台205保持的光盘的信号记录表面以便获得关于光盘的满意的记录/再现特性。
为了调节光拾取器202关于光盘的歪斜,可利用两个方法;其一为调节主轴马达206相对于基座204的固定角,另一种方法为调节支撑光拾取器202的该对引导轴208a和208b的歪斜(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本第2002-171709号)。
当盘驱动装置安装到类似笔记本个人计算机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作为超小盘驱动装置时,光拾取器202相对光盘的前述歪斜调节将受到各种限制。
例如,在超小盘驱动装置中,在由转台205保持的光盘的垂直方向上的余隙是非常小的。因此,在前述的调节主轴马达206关于基座204的固定角的方法中,由转台205保持的光盘的外周侧极大地倾斜。当盘驱动器200施加有外部冲击时,这种倾斜在光盘的外周侧增加了光盘和光拾取器202之间的刮擦的风险。尤其是,相当于硬盘驱动器(HDD)单元的厚度的整个装置的厚度减小至9.5mm不但增加了光盘和光拾取器202之间的刮擦的风险,而且大大缩窄了歪斜调节的范围。此外,在调节主轴马达206和该对引导轴208a和208b的歪斜的方法中,增加的调节点使调节工作或定位计算变得复杂,这使得难于获得高精度。
因此,在需要尺寸、重量和厚度减小的类型中,例如,盘驱动单元200直接附在盘托架上,下列方法是合意的。即,在主轴马达206被固定到基座204上且基座204和保持光盘的转台205之间的平行度被保持的情况下,支撑该对引导轴208a和208b的每个末端部分的位置被调节使得从光拾取器202发射的光束以直角照到光盘的信号记录表面从而调节光拾取器202和光盘的信号记录表面之间的距离,以及光拾取器202关于光盘的信号记录表面的歪斜。
通过前述情况的观点,当主轴马达206被固定到基座204上时,支持光盘的转台205和基座204之间的平行度必须以高精度等级保持。
如图14所示,在上面的盘驱动单元200中,支撑主轴马达206的支撑板213通过定位件214a、214b和214c被固定到基座204的背面。
为了保持基座204和转台205之间的平行度,设计三个定位件214a、214b和214c使得与支撑板213接触的接合面215a、215b和215c具有相同的高度尺寸D′。用于在平面上的方向定位支撑板213的凸台216被形成在每个接合面215a、215b和215c的中心部分处以便从接合面突出。每个凸台216具有在其中心部分处形成的螺钉孔217以便旋上支撑板213。另一方面,与定位件214a、214b和214c对应的三个凸台孔218形成在支撑板213上。即,通过定位件214a、214b和214c的凸台216分别与支撑板213的凸台孔218啮合,支撑主轴马达206的支撑板213借助定位件214a、214b和214c通过将螺钉219分别旋入到面对凸台孔218的凸台216的螺钉孔218中而被固定到基座204上。
在由支撑板213支撑的主轴马达206通过三个定位件214a、214b和214c被定位到基座204上的传统结构中,即使得三个定位件214a、214b和214c被设计使得与支撑板213接处的接合面215a、215b和215c具有相同的高度尺寸D′,如图15所示,根据每个定位件214a、214b和214c的尺寸公差±d′之间的差将会出现达到2d′的尺寸偏差。
结果,在主轴马达206的上述传统连接结构中,由于每个定位件214a、214b和214c的尺寸公差±d′之间的差,将在转台205和基座204之间引起歪斜、摆动等,这使得保持基座204和由转台205支撑的光盘之间的平行度变得非常困难。另外,为了防止在将主轴马达206固定到基座204时发生歪斜,需要在每个定位件214a、214b和214c的垂直方向上增加尺寸精度。这导致所需的部件的数量增加,从而导致制造成本的升高。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形而提出本发明,且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盘驱动装置,其在将主轴马达固定到基座时能够防止出现歪斜或摆动,并且在没有增加制造成本的情况下能够以高等级精度保持支撑光盘的转台和基座之间的平行度,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安装在盘驱动装置中的盘驱动单元。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盘驱动装置,其包括:一壳体;和一包含在所述壳体中的盘驱动单元,其中所述盘驱动单元包括:一旋转驱动机构,其具有一用于支撑光盘的转台和一用于旋转的驱动转台的主轴马达,所述主轴马达旋转地驱动作为一个单元的光盘和转台;一光拾取器,其将光束辐射到由旋转驱动机构旋转驱动的光盘的信号记录表面上以向光盘写信号或从光盘读信号;一引导机构,其具有用于滑动地支撑光拾取器以允许光拾取器在光盘的径向上移动并在光盘的内周边和外周边之间引导光拾取器的引导轴;和一基座,具有一个开口和另一个开口、一个主表面和在与所述主表面相对的侧上的另一个主表面,通过所述一个开口所述转台向上露出,通过所述另一个开口所述光拾取器向上露出,在所述一个主表面侧上所述转台和光拾取器通过所述一个开口和另一个开口向上露出,而在所述另一个主表面上安装有所述主轴马达和所述引导轴的两个末端部分,其中所述主轴马达通过一间隔件被固定到所述基座,所述间隔件实现所述转台相对所述基座在所述基座的垂直方向上的定位,所述间隔件具有至少两个位于该间隔件的表面上的参考点。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盘驱动单元,其包括:一旋转驱动机构,其具有一用于支撑光盘的转台和一用于旋转的驱动转台的主轴马达,所述主轴马达旋转地驱动作为一个单元的光盘和转台;一光拾取器,其将光束辐射到由旋转驱动机构旋转驱动的光盘的信号记录表面上以向光盘写信号或从光盘读信号;一引导机构,其具有用于滑动地支撑光拾取器以允许光拾取器在光盘的径向上移动并在光盘的内周边和外周边之间引导光拾取器的引导轴;和一基座,具有一个开口和另一个开口、一个主表面和在与所述主表面相对的侧上的另一个主表面,通过所述一个开口所述转台向上露出,通过所述另一个开口所述光拾取器向上露出,在所述一个主表面侧上所述转台和光拾取器通过所述一个开口和另一个开口向上露出,而在所述另一个主表面上安装有所述主轴马达和所述引导轴的两个末端部分,其中所述主轴马达通过一间隔件被固定到所述基座,所述间隔件实现所述转台相对所述基座在所述基座的垂直方向上的定位,所述间隔件具有至少两个位于该间隔件的表面上的参考点。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主轴马达通过一间隔件被固定到所述基座,所述间隔件关于所述基座在垂直方向上对所述转台进行定位。结果在没有受到间隔件的尺寸公差影响的情况下,主轴马达以高精度固定到基座。
另外,根据本发明,由于增加了主轴马达的连接精度,因此保持了转台和基座之间的平行度。因此,本发明能够满足光盘的记录密度的增长和整个设备的尺寸、重量或厚度减小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的透视图,其中安装有应用本发明的盘驱动装置;
图2为表示盘驱动装置的盘托架已经被缩回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3为表示盘驱动装置的盘托架被抽出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4为表示盘驱动装置的结构的分解图;
图5为从其上表面侧观看的盘驱动单元的透视图;
图6为从其下表面侧观看的盘驱动单元的透视图;
图7为从其下表面侧观看的盘驱动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图8为表示间隔件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9为表示间隔件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0为表示支撑板、间隔件和子机架的连接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图;
图11为表示歪斜调节机构的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12为表示拾取器进给机构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13为表示传统的盘驱动装置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15为用于解释主轴马达的传统连接结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应用本发明的盘驱动装置和盘驱动单元。
如图1所示,应用本发明的盘驱动装置1为安装在例如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100的设备主体101中的超小盘驱动装置。该盘驱动装置1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整个单元的厚度被减小至例如约9.5mm,该尺寸相当于硬盘驱动器(HDD)单元的厚度,如图2和3所示,并且该盘驱动装置1能够在或从CD(致密盘)或DVD(数字万用盘)之类的光盘2上记录/再现信息信号。
更加具体地说,如图2、3和4所示,盘驱动装置1包括用作驱动器主体的外壳的壳体3,水平地移进和移出布置在壳体3的前表面处的托架开口3a的盘托架4,以及固定到盘托架4的盘驱动单元5。
壳体3是通过以螺纹方式将由金属板构成的盖体7固定到底部机架6形成的,所述底部机架是由具有类似扁平盒子形状的金属板制成,从而盖体7覆盖底部机架6。壳体3在其前表面处具有用作托架开口3a的开孔,和用于在其内部收纳盘托架4的收纳空间。在底机架6上,布置有电路板(未示出)或类似物,该电路板具有驱动和控制盘驱动单元5的每个组件的驱动控制电路、用于电连接至固定其上的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100的设备主体101或类似物的连接器。
盘托架4由具有扁平矩形的树脂模制材料制成,并且具有在其上表面部分具有与光盘2的形状相应的形状的凹入部分8。在凹入部分8的底表面上,形成一个开口部分9以允许固定到盘托架4的下表面上的盘驱动单元5面向上。在通过开口部分9面向上的盘驱动单元5上,固定有一整形板10以覆盖开口部分9,如图3所示。在整形板10上,形成有对应于允许盘驱动单元5的主轴马达23和光拾取器20(将在稍后介绍)朝向上的开口部分18a和18b的开口部分10a。
盘托架4由介于其两个侧面和底机架6的内表面之间的导轨机构11支撑以便在“抽出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是可移动的,所述“抽出位置”为图3所示的状态,在该状态盘托架4通过托架开口3a已经完全从壳体3拉出,所述“收纳位置”为图2所示的状态,在该状态托架4通过托架开口3a已经完全缩回到壳体3内部。在盘托架4的前表面上连接的是面板,其具有基本成矩形的平板形并且用作打开/关闭壳体3的托架开口3a的盖。在面板12的表面上形成的是显示部分13,其用于通过光闪显示光盘2被存取的状态,以及需要弹出盘托架4时将被按下的弹出按钮14。
盘托架4在其前表面侧方向上的滑动移动通过锁定机构(未示出)被锁定在收纳位置。当在该状态下按下弹出按钮14时,通过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被解除,从而盘托架4通过托架开口3a被推出至前表面侧。结果,能够通过托架开口3a将盘托架4拖出至“抽出位置”。当盘托架4被推到壳体3的“收纳位置”时,在前表面侧方向的滑动移动通过锁定机构被再次锁定。
如图4和5所示,盘驱动单元5包括用作底座构件的子机架15。子机架15通过以预定形状冲压金属板并对得到的金属板的周边部分向下轻微弯折而形成。三个绝缘连接部分16被弯曲的形成以从子机架的弯曲向下的边缘部分向外突出。连接到每个绝缘连接部分16的是由用于吸收振动等的弹性件例如橡胶制成的绝缘体17。子机架15通过绝缘体17由形成在盘托架4的下表面上的轴支撑。在子机架15的主表面上整体形成的是用于转台的基本上成半圆形的开口18a和用于拾取器的基本上成矩形的开口部分18b,所述半圆形开口允许转台22(将在稍后说明)朝向上,所述矩形开口允许光拾取器20(将在稍后说明)朝向上。
盘驱动单元15具有超小结构并且包括旋转的驱动光盘2的盘旋转驱动机构19,在或从由盘旋转驱动机构19旋转驱动的光盘2上写/读信号的光拾取器20,和在光盘的径向进给光拾取器20的拾取器进给机构21。这些部件被连接到子机架15的下表面上。
盘旋转驱动机构19具有扁平形状的主轴马达23,其上表面形成有用于支撑光盘2的转台22。主轴马达23由支撑板24支撑。更加具体地说,主轴马达23具有:具有结合到支撑板24的印刷电路板的定子,薄膜线圈图形化于印刷电路板上;和其内侧连接有磁体的转子,其与定子相对的布置,并且转子的上表面放置有转台22。在该结构中,由流过薄膜线圈的电流产生的磁场和磁体之间的电磁力旋转的驱动转子。用于旋转的驱动主轴马达23的驱动控制电路包括在底机架6的电路板中,从而与图14所示的前述支撑板213的情况相比能够获得尺寸充分减小的支撑板24。
在转台22的中心部分提供的是用于支撑光盘2的夹持机构25。夹持部分25具有与光盘2的中心孔2a啮合的定心部分26,以及锁定与定心部分26啮合的光盘2的中心孔2a的周边的多个啮合爪。夹持机构25将光盘支撑在转台22上,同时对附在转台22上的光盘进行对中。在上面的结构中,盘旋转驱动机构19中的主轴马达23以恒定线速度或恒定角速度旋转驱动作为一个单元的光盘2和转台22。
如图6和7所示,在盘旋转驱动机构19中,用于支撑主轴马达23的支撑板24通过间隔件28以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到子机架15的下表面,使得转台22通过子机架15的用于转台的开口18a从子机架15的上表面轻微突出。
作为间隔件28,如图7、8和9所示,以高精度形成的具有预定厚度D的构件被利用以便在其垂直方向上相对于上述子机架15以高精度对转台22进行定位并以高精度保持子机架15和转台22之间的平行度,所述构件是通过使用模子对树脂模制材料进行注塑获得的。注意优选的使用具有低热缩和高刚性的液晶聚合物作为树脂成型材料。
介于子机架15和支撑板24之间的间隔构件28具有与用于转台的开口18a的周边的形状和用于拾取器的开口部分18b的内周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在间隔构件28的面对子机架15的主表面上以突出条件形成的是四个第一参考突出部分29a、29b、29c和29d,通过该四个突出部分间隔件28与子机架以恒定间隔接触。另一方面,在间隔构件28的面对支撑板24的另一主表面上以突出方式形成的是四个第二参考突出部分30a、30b、30c和30d。第二参考突出部分30a至30d被布置在分别与第一参考突出部分29a至29d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上。间隔构件28通过第二参考突出部分30a至30d与支撑件24以恒定间隔接触。注意被邻近布置的第二参考突出部分30c和30d被形成作为连续的接触面。
当使用模子进行注塑以获得间隔件28时,面对子机架15的一个主表面通过一个模子成形,而面对支撑板24的另一个主表面通过另一个模子成形。结果,在间隔件28中,能够在四个第一参考突出部分29a至29d中的每一个和四个第二参考突出部分30a至30d的每一个的垂直方向上充分增加尺寸精度,以突出方式形成的四个第一参考突出部分29a至29d在一个主表面上具有相同的高度,而以突出方式形成的四个第二参考突出部分30a至30d在另一个主表面上具有相同的高度。
另外,穿过间隔件28钻有四个通孔31a、31b、31c和31d。四个通孔31a至31d中的每一个在间隔件28的厚度方向上都分别穿过相应的一个第一参考突出部分29a至29d和相应的一个第二参考突出部分30a至30d。在第一参考突出部分29a至29d的每个接触表面上形成有圆柱形的阶梯部分32a、32b、32c和32d,使得圆柱形阶梯部分的每个垂直位置是一个比接触表面低的阶梯,以环绕每个通孔31a至31d。
以突出方式在间隔件28的两个主表面上形成的是多个凸台33,用于在平面内的方向上定位间隔件28且在拧紧时用于旋转锁定。优选的在间隔件28的两个主表面上形成有至少两个凸台。这里,在间隔件28的两个主表面上形成有两个凸台。
另一方面,穿过子机架15钻有四个螺钉孔34a、34b、34c和34d,其中每一个分别对应于间隔件28的通孔31a至31d。四个螺钉孔34a至34d分别形成在从子机架15的下表面突出的圆柱形部分35a、35b、35c和35d的内部。另外,穿过支撑板24钻有四个孔部分36a、36b、36c和36d,其中每一个分别对应于间隔件28的通孔31a至31d。此外,穿过子机架15和支撑板24钻的是凸台孔37,其与间隔件28的两个表面上形成的凸台33对应。
当通过间隔件28将支撑板24支撑的主轴马达23固定到子机架15的下表面时,首先间隔件28的每个凸台33与支撑板24和子机架15的每个凸台孔37啮合,并且子机架15的每个圆柱形部分35与间隔件28的每个阶梯部分32啮合,从而间隔件28被夹在支撑板24和子机架15之间,如图10所示。在该堆叠状态,支撑板24的每个孔部分36、间隔件28的每个通孔31和子机架的每个螺钉孔34彼此对齐。接着,在该情形下,将连接螺钉38拧入到子机架15的每个螺钉孔34通过支撑板24的每个孔部分36和间隔件28的每个通孔31。以这种方式,主轴马达23通过间隔件28被固定到子机架15的下表面,以便在转台22从子机架15的用于转台的开口18a向上突出的状态下由子机架15支撑。
如图5所示,光拾取器20具有一光学模块,其中从用作光源的半导体激光器发射的光束通过物镜20a被聚焦,以该结果得到的光束照射光盘2的信号记录表面,并且借助包括光感应元件等的光电检测器检测从光盘2的信号记录表面反射的返回光束,由此实现在或从光盘2进行的信号的写/再现操作。光拾取器20还具有一双轴致动器,其在平行于物镜20a的光轴的聚焦方向上或在垂直于物镜20a的光轴的跟踪方向上驱动/移动物镜20a。通过该双轴致动器,光拾取器20根据通过光电检测器从光盘2检测的检测信号对于光盘2执行物镜的聚焦控制和跟踪控制。
拾取器进给机构21具有一引导机构39,其在光盘2的径向上滑动的支撑光拾取器20,和一偏移驱动机构40,其在光盘2的径向上驱动/移动由引导机构39支撑的光拾取器20,如图5和6所示。
引导机构39具有一结合光拾取器20的拾取器基板41,和一对引导轴42a和42b,它们在光盘的径向上滑动地支撑拾取器基板41。
拾取器基板41具有一对引导突起43和引导突起44,穿过每一个引导突起43钻有用于插入引导轴42a的引导孔43a,穿过引导突起44钻有用于插入引导轴42b的引导凹槽44a。该对引导突起43和引导突起44以彼此相对的方向突出。因此,拾取器基板41能够沿该对引导轴42a和42b滑动。
该对引导轴42a和42b被布置在子机架15的下表面上以便与光盘2的径向平行,并且引导拾取器基板41,在该拾取器基板41中物镜20a通过拾取器开口从光盘2的内侧至外侧朝向上。该对引导轴42a和42b的每一个的两个末端部分通过歪斜调节机构被固定到子机架15的下表面。
歪斜调节结构45在垂直于子机架15主表面的方向上可移动的支撑该对引导轴42a和42b中的每一个的两个末端部分,并且能够独立的调节每个引导轴42a和42b的两个末端部分被支撑的位置。更加明确地,如图7和11所示,每个歪斜调节机构45包括支撑引导轴42a和42b的每个外周边侧末端部分的轴支撑件46。另外,其中每个都支撑引导轴42a和42b的每个内周边侧末端部分的另两个轴支撑件46与间隔件28整体形成。即,一对轴支撑部分46形成在间隔件28上,其中每个轴支撑部分支撑引导轴42a和42b的每个内周边侧末端部分。
轴支撑件46和轴支撑部分46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此处将举例说明包括在间隔件28中的轴支撑部分46。
轴支撑部分46具有用于插入引导轴42a和42b的末端部分42c的引导狭缝47,和用于保持基本为圆柱形螺旋弹簧的保持孔49。引导狭缝47通过在支撑部分46的厚度方向上切去面对引导轴42a和42b末端部分的轴支撑部分46的末端部分而形成。另一方面,引导轴42a或42b的末端部分42c被切去以使其具有基本薄矩形的横截面以便插入到引导狭缝47中。为通孔的保持孔49在引导狭缝47的中间部分处在其厚度方向上穿透轴支撑部分46。螺旋弹簧48以在子机架15和引导轴42a或42b的末端部分42c之间被压缩的状态保持在保持孔49中。穿过允许轴支撑部分46夹在其本身和子机架15之间的支撑板24,钻有用于拧入调节螺钉50以使其面向保持孔49的螺钉孔51。调节螺钉50在头部具有减号形状的凹槽用于确定螺旋深度。调节螺钉50的前端以被拧入到螺钉孔51中的状态与引导轴42a和42b产生接触。
因此,在歪斜调节机构45中,保持在保持孔49中的螺旋弹簧48的压缩状态可通过调节调节螺钉50的螺旋深度改变。结果,引导轴42a和42b的末端部分42c在垂直于子机架15的方向上被可移动的支撑。其因此能够调节支撑引导轴42a和42b的末端部分42c的位置。
注意子机架15具有用于向保持孔49中注射胶粘剂的注射孔52。因此,在调节操作之后,引导轴42a和42b的支撑位置可通过从注射孔52注射的胶粘剂固定。
偏移驱动机构40具有连接到拾取器基座41的齿条元件53,与齿条元件53啮合的导螺杆54,和旋转的驱动导螺杆54的驱动马达55,如图5、6和12所示。
齿条元件53具有在拾取器基座41的一对引导突出部分43之间定位的以螺纹方式固定的基座端侧,和导引端侧,在该导引端侧上将与导螺杆54啮合的齿条部分53a与随其整体形成的一个引导轴42a平行布置。导螺杆54与驱动马达55的驱动轴整体形成,并且在其外周边上具有与齿条元件53的齿条部分53a啮合的螺旋导螺纹。称为步进马达的驱动马达55响应于驱动脉冲旋转地驱动导螺杆54。导螺杆545和驱动马达55由以螺纹方式连接到子机架15的下表面的支架56支撑。支架56为长的金属板,其具有在相同方向上以直角弯曲的两个末端部分。在支架56的一个末端弯曲部分上,驱动马达55以通过导螺杆54被贯穿的状态进行固定。导螺杆54的前端被插入到穿过支架56的另一末端弯曲部分钻的轴孔中以便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撑。
在拾取器进给机构21中,当驱动马达55旋转地驱动导螺杆54时,导螺杆54a和齿条部分53a之间的啮合使齿条元件53在导螺杆54的轴向上位移。结果,光拾取器20和拾取器基座41作为一个单元在沿该对引导轴42a和42b的方向上,即在光盘2的径向上被移动。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盘驱动装置1中,盘旋转驱动机构19在保持光盘2的盘托架4已经被缩回到壳体内的状态下旋转地驱动光盘2,然后拾取器进给机构21在光盘2内周边和外周边之间进给光拾取器20。在该情形下,光拾取器20在或从光盘2进行信号的写/读操作,从而在光盘2的期望记录轨迹上或从该记录轨迹记录/再现信息信号。
在上面的盘驱动装置1中,支撑主轴马达23的支撑板24通过间隔件28连接到子机架15,其中间隔件28相对于子机架15在其垂直方向上对转台22进行定位。
在该情况下,如图9所示,在间隔件28的面对子机架15的主表面上形成的四个第一参考突出部分29a至29d不受间隔件28的尺寸公差±d的影响,从而在与子机架15进行接触的表面高度上获得一致性。类似的,在间隔件28的面对支撑板24的主表面上形成的四个第二参考突出部分30a至30d也不受间隔件28的尺寸公差±d的影响,从而在与支撑板24进行接触的表面高度上获得一致性。
因此,在盘驱动装置1中,主轴马达23能够以高精度固定到子机架15,而不会受到间隔件28的尺寸公差±d的影响。也就是,在盘驱动装置1,主轴马达23关于子机架15的连接精度的提高能够以高等级保持由转台22保持的光盘2的信号记录表面和子机架15的主表面之间的平行度。这在将主轴马达23固定至子机架15时能够防止出现歪斜或摆动,从而允许光拾取器20发射的光束以直角照射由转台22保持的光盘2的信号记录表面。
另外,在盘驱动装置1中,当要保持子机架15和转台22之间的平行度时,只需要在制造上述模子时控制间隔件28的垂直尺寸D。另外,与如图15所示的主轴马达206的传统连接结构的情况相比,主轴马达23中所需的部件数量减少,并且主轴马达23的制造变得容易。因此,能够以高等级精度保持转台22和子机架15之间的平行度,而不会增加制造成本。
也就是,在主轴马达206的前述传统连接结构中,定位件214a、214b和214c被分别制造,从而每个定位件214a、214b和214c的尺寸公差±d′之间的差将引起转台205关于基座204的歪斜或摆动。这使得保持子机架15和转台22之间的平行度变得困难。另一方面,在应用本发明的主轴马达23的连接结构中,使用了具有随其整体形成的定位件的间隔件28,并且只有间隔件28的垂直尺寸D被控制。结果,在间隔件28的面对子机架15和支撑板24的两个表面的垂直尺寸中获得了一致性,而没有受到间隔件28的尺寸公差±d的影响。因此,能够以高精度保持子机架15和转台22之间的平行度。
另外,在盘驱动装置1中,前述的歪斜调节机构45对支撑引导轴42a和42b的每个末端部分42c的位置进行调节。结果,能够调节由该对引导轴42a和42b滑动支撑的光拾取器20和由转台22保持的光盘2的信号记录表面之间的距离,并能调节光拾取器20相对于光盘2的信号记录表面的歪斜。
因此,在盘驱动装置1中,对于从光拾取器20发射的以直角照射由转台22保持的光盘2的信号记录表面的光束所需的歪斜调节或类似调节能够以高精度容易的进行。
另外,即使盘驱动装置1作为超小盘驱动装置安装到前述的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100中时,也能够以高精度保持转台22和子机架15之间的平行度,并且由歪斜调节机构45调节的区域是小的。因此,能够满足光盘2的记录密度的增长,并且能够满足整个单元的尺寸、重量或厚度的减小。
另外,在盘驱动装置1中,支撑所述一对引导轴42a和42b的内周边侧末端部分的轴支撑件46与间隔件28整体形成,也就是,支撑该对引导轴42a和42b的内周边侧末端部分的一对轴支撑部分46形成在间隔件28上,从而与传统的情况相比,允许减少所需的部件的数量,并允许进行容易的装配,这进一步导至制造成本的降低。
在盘驱动装置1中,为了通过间隔件28将支撑主轴马达23的支撑板24固定到子机架15的下表面,设置了四个点。然而,通过设置用于固定的至少三个点,主轴马达23能被适当地固定到子机架15。即使固定点的数量增加,也能够防止在将主轴马达23固定至子机架15时发生歪斜或摆动,而不会受到在间隔件28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公差d的影响。注意可任意设置固定点的排列。
此外,在盘驱动装置1中,相应于固定点,在子机架15中形成有螺钉孔34,在支撑板24中形成有孔部分36。然而,与上面相反,可利用这样的结构:其中孔部分36形成在子机架15中,螺钉孔34形成在支撑板24中,以及从子机架15侧拧入连接螺钉38。
本发明不局限于在或从前述光盘2记录/再现信息信号的盘驱动装置1,并且本发明可广泛的适用于在或从类似磁光盘的光盘上记录/再现信息信号的盘驱动装置,或者还可适用于光盘被容纳在盘盒中的情况。

Claims (14)

1.一种盘驱动装置,包括:
一壳体;和
一包含在所述壳体中的盘驱动单元,其中
所述盘驱动单元包括:
一旋转驱动机构,其具有一用于支撑光盘的转台和一用于旋转地驱动转台的主轴马达,所述主轴马达旋转地驱动作为一个单元的光盘和转台;
一光拾取器,其将光束辐射到由旋转驱动机构旋转驱动的光盘的信号记录表面上以向光盘写信号或从光盘读信号;
一引导机构,其具有用于滑动地支撑光拾取器以允许光拾取器在光盘的径向上移动并在光盘的内周边和外周边之间引导光拾取器的引导轴;和
一基座,具有一个开口和另一个开口、一个主表面和在与所述主表面相对的侧上的另一个主表面,通过所述一个开口所述转台向上露出,通过所述另一个开口所述光拾取器向上露出,在所述一个主表面侧上所述转台和光拾取器通过所述一个开口和另一个开口向上露出,而在所述另一个主表面上安装有所述主轴马达并固定着所述引导轴的末端部分,其中
所述主轴马达通过一间隔件被固定到所述基座,所述间隔件实现所述转台相对所述基座在所述基座的垂直方向上的定位,所述间隔件具有至少两个位于该间隔件的表面上的参考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驱动装置,其中所述间隔件由树脂成型材料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驱动装置,其中所述间隔件具有支撑所述引导轴的内周边侧末端部分的轴支撑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驱动装置,其中为了在将与基座产生接触的表面的高度上获得一致性,所述间隔件在面对基座的主表面上具有至少三个参考突出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驱动装置,其中为了在将与支撑主轴马达的支撑板产生接触的表面的高度上获得一致性,所述间隔件在面对用于支撑主轴马达的支撑板的表面上具有至少三个参考突出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驱动装置,其中所述间隔件为了在将与基座产生接触的表面的高度上获得一致性,在面对基座的主表面上具有至少三个第一参考突出部分;为了在将与支撑板产生接触的主表面的高度上获得一致性,在面对用于支撑主轴马达的支撑板的表面上具有至少三个与所述第一参考突出部分对应的第二参考突出部分;且所述间隔件还具有穿过分别与第一和第二参考突出部分的位置相应的位置钻的至少三个通孔,
基座和支撑板中的一个具有跨过与间隔件的通孔相应的位置钻的至少三个螺钉孔,而另一个具有跨过与间隔件的通孔的位置相应的位置钻的至少三个孔部分,和
所述主轴马达借助间隔件通过将螺钉拧入所述螺钉孔、通孔和孔部分而被固定到基座上,所述螺钉孔、通孔和孔部分在间隔件被夹在支撑板和基座之间的状态下彼此对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引导机构具有一对与光盘的径向平行布置的引导轴,
所述盘驱动单元包括一调节机构,其在垂直于基座的主表面的方向上可移动地支撑该对引导轴的每一个的末端部分,并调节每个引导轴的末端部分被支撑的位置以调节由该对引导轴滑动支撑的光拾取器和由转台支撑的光盘的信号记录表面之间的距离,和调节光拾取器相对于光盘的信号记录表面的歪斜。
8.一种盘驱动单元,包括:
一旋转驱动机构,其具有一用于支撑光盘的转台和一用于旋转地驱动转台的主轴马达,所述主轴马达旋转地驱动作为一个单元的光盘和转台;
一光拾取器,其将光束辐射到由旋转驱动机构旋转驱动的光盘的信号记录表面上以向光盘写信号或从光盘读信号;
一引导机构,其具有用于滑动地支撑光拾取器以允许光拾取器在光盘的径向上移动并在光盘的内周边和外周边之间引导光拾取器的引导轴;和
一基座,具有一个开口和另一个开口、一个主表面和在与所述主表面相对的侧上的另一个主表面,通过所述一个开口所述转台向上露出,通过所述另一个开口所述光拾取器向上露出,在所述一个主表面侧上所述转台和光拾取器通过所述一个开口和另一个开口向上露出,而在所述另一个主表面上安装有所述主轴马达和所述引导轴的末端部分,其中
所述主轴马达通过一间隔件被固定到所述基座,所述间隔件实现所述转台相对所述基座在所述基座的垂直方向上的定位,所述间隔件具有至少两个位于该间隔件的表面上的参考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盘驱动单元,其中所述间隔件由树脂模制材料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盘驱动单元,其中所述间隔件具有支撑所述引导轴的内周边侧末端部分的轴支撑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盘驱动单元,其中为了在将与基座产生接触的表面的高度上获得一致性,所述间隔件在面对基座的主表面上具有至少三个参考突出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盘驱动单元,其中为了在将与支撑板产生接触的表面的高度上获得基本一致性,所述间隔件在面对用于支撑主轴马达的支撑板的主表面上具有至少三个参考突出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盘驱动单元,其中所述间隔件为了在将与基座产生接触的表面的高度上获得基本一致性,在面对基座的表面上具有至少三个第一参考突出部分;为了在将与支撑板产生接触的表面的高度上获得基本一致性,在面对用于支撑主轴马达的支撑板的表面上具有至少三个与所述第一参考突出部分对应的第二参考突出部分;且所述间隔件还具有穿过分别与第一和第二参考突出部分的位置相应的位置钻的至少三个通孔,
基座和支撑板中的一个具有跨过与间隔件的通孔相应的位置钻的至少三个螺钉孔,而另一个具有跨过与间隔件的通孔相应的位置钻的至少三个孔部分,和
所述主轴马达借助间隔件通过将螺钉拧入所述螺钉孔、通孔和孔部分而被固定到基座上,所述螺钉孔、通孔和孔部分在间隔件被夹在支撑板和基座之间的状态下彼此对齐。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盘驱动单元,其中
所述引导机构具有一对与光盘的径向平行布置的引导轴,
所述盘驱动单元包括一调节机构,其在垂直于基座的主表面的方向上可移动地支撑该对引导轴的每一个的两个末端部分,并调节每个引导轴的末端部分被支撑的位置以调节由该对引导轴滑动支撑的光拾取器和由转台支撑的光盘的信号记录表面之间的距离,和调节光拾取器相对于光盘的信号记录表面的歪斜。
CNB2004100556697A 2003-07-31 2004-08-02 盘驱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046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84228/2003 2003-07-31
JP284228/03 2003-07-31
JP2003284228A JP4315763B2 (ja) 2003-07-31 2003-07-31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81308A CN1581308A (zh) 2005-02-16
CN100350465C true CN100350465C (zh) 2007-11-21

Family

ID=342250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55669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0465C (zh) 2003-07-31 2004-08-02 盘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493631B2 (zh)
JP (1) JP4315763B2 (zh)
KR (1) KR101047360B1 (zh)
CN (1) CN100350465C (zh)
MY (1) MY138439A (zh)
TW (1) TWI27883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80514A (ja) * 2006-04-06 2007-10-25 Teac Corp 光ディスク装置
TW200828293A (en) * 2006-12-29 2008-07-01 Lite On It Corp DVD mechanism with tilt adjustment
KR101312439B1 (ko) * 2007-03-12 2013-09-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 디스크 드라이브
US20090044214A1 (en) * 2007-08-09 2009-02-12 Hung-Chi Teng Optical Disk Drive
JP4375470B2 (ja) * 2007-09-28 2009-12-02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駆動装置、カメラ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のスキューに追従した光ビームの傾き制御方法
US8208352B2 (en) * 2008-11-25 2012-06-26 Sanyo Electric Co., Ltd. Optical disc apparatus
KR101101682B1 (ko) * 2010-07-26 2011-12-3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모터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광 디스크 드라이브
KR20120078348A (ko) * 2010-12-31 2012-07-10 도시바삼성스토리지테크놀러지코리아 주식회사 광기기 장치 및 조정 방법
CN102655007A (zh) * 2011-03-01 2012-09-05 飞利浦建兴数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头模块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69650A (ja) * 1996-06-17 1998-03-10 Samsung Electron Co Ltd 位相差及びチルト調整が可能なディスクプレイヤ
JP2000149278A (ja) * 1998-11-09 2000-05-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ディスク装置
CN1419731A (zh) * 2000-12-01 2003-05-21 索尼公司 马达安装结构以及盘片驱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924A (ja) 1985-06-28 1987-01-08 坂田 徳明 ロ−ラ−式集じん具
JPS626852A (ja) 1985-07-02 1987-01-13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オ−トワイパの制御方法
JPH0515142A (ja) 1991-06-28 1993-01-22 Motoo Kuninaka 永久磁石による連続運転機構
JPH0817135A (ja) 1994-06-28 1996-01-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スピンドルモータ固定機構
KR100213040B1 (ko) * 1996-04-23 1999-08-02 윤종용 광 기록 재생 장치
JP3347601B2 (ja) 1996-09-27 2002-11-20 株式会社三協精機製作所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用スピンドル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JPH11935A (ja) 1997-06-11 1999-01-06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射出成形用金型
JP2000187907A (ja) 1998-12-22 2000-07-04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磁気テープ記録再生装置
JP2001052345A (ja) 1999-05-31 2001-02-23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ピックアップ傾き調整機構を有するディスク記録又は再生装置
JP3626644B2 (ja) 1999-09-29 2005-03-0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そのスピンドルモータ取付方法
JP2001101777A (ja) 1999-09-29 2001-04-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そのスピンドルモータ取付方法
JP2001245451A (ja) 2000-02-28 2001-09-07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モータ装置
JP2001307340A (ja) 2000-04-21 2001-11-02 Sony Corp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2002109819A (ja) 2000-07-28 2002-04-12 Sony Corp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2003233944A (ja) 2002-02-08 2003-08-22 Sony Corp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の調整方法
TW572308U (en) * 2003-06-11 2004-01-11 Behavior Tech Computer Corp Transversal adjustment device of spindle motor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69650A (ja) * 1996-06-17 1998-03-10 Samsung Electron Co Ltd 位相差及びチルト調整が可能なディスクプレイヤ
JP2000149278A (ja) * 1998-11-09 2000-05-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ディスク装置
CN1419731A (zh) * 2000-12-01 2003-05-21 索尼公司 马达安装结构以及盘片驱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509069A (en) 2005-03-01
KR101047360B1 (ko) 2011-07-07
CN1581308A (zh) 2005-02-16
JP4315763B2 (ja) 2009-08-19
MY138439A (en) 2009-06-30
KR20050014675A (ko) 2005-02-07
TWI278831B (en) 2007-04-11
US20050055706A1 (en) 2005-03-10
JP2005050485A (ja) 2005-02-24
US7493631B2 (en) 2009-0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34656B (zh) 盘驱动装置、盘驱动单元和光头装置
CN100350465C (zh) 盘驱动装置
EP1455348A2 (en) Disc player
CN1476609A (zh) 记录媒体驱动设备
US6892386B2 (en) Guide shaft height adjustment mechanism and disc drive equipped with the adjustment mechanism
CN1697040A (zh) 盘驱动单元以及盘记录和/或复制设备
CN1764955A (zh) 光头装置、光盘驱动单元以及光盘驱动装置
CN1783280A (zh) 盘驱动设备
CN1125461C (zh) 盘形录制媒体的磁头装置和录制和/或再现设备
CN1241197C (zh) 记录和/或重放设备
CN1296927C (zh) 盒式记录介质、盘状记录介质及其驱动方法
CN1228589A (zh) 光盘装置
EP1422699B1 (en) Method of adjusting inclination of guide shaft in recording medium drive device
CN1801346A (zh) 适配器部件、光盘驱动单元及光盘驱动装置
CN1453780A (zh) 光驱装置
CN1254810C (zh) 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CN1261935C (zh) 导向轴高度调整机构及光盘装置
US8370866B2 (en) Optical pickup supporting device with posi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 and optical disc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H11175981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のタンジェンシャルスキュー調整装置
CN1540637A (zh) 盘驱动装置
CN1447327A (zh) 光驱装置
CN1672205A (zh) 盘驱动设备
JP2005203045A (ja) スキュー調整機構及び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KR20080004829A (ko) 광 기록 재생장치의 슬레드 베이스 및 이를 포함하는스핀들 모터 조립체
JP2003281837A (ja) 回転機構およびディス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121

Termination date: 20150802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