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45067C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45067C
CN100345067C CNB2003101134113A CN200310113411A CN100345067C CN 100345067 C CN100345067 C CN 100345067C CN B2003101134113 A CNB2003101134113 A CN B2003101134113A CN 200310113411 A CN200310113411 A CN 200310113411A CN 100345067 C CN100345067 C CN 10034506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mentioned
transfer
charging
support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31011341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99306A (zh
Inventor
宫本敏男
铃见雅彦
二本柳亘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4993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993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4506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4506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7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ias applied in the transfer nip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Develop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xposure Or Original Feed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可以防止在记录材料的后端通过转印位置时的放电并且使感光体鼓1的表面电位稳定。控制装置101在记录纸P的后端到达转印辊隙部Nt以前,使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t变为0V,在记录纸P的后端通过转印辊隙部Nt之后,将其变为非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0,并当在感光体鼓1上施加了0V的电压的区域A通过充电辊隙部Nd时,使其变为比通常的充电偏压小的充电偏压。这里,非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0比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t要小。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电摄影式的激光束打印机的概略结构,如图21所示。
在本例中,作为图像承载体的鼓状的电摄影感光体、即感光体鼓1以预定的速度沿箭头方向旋转。由作为进行一次充电的充电装置的充电辊2使感光体鼓1的表面带电,以使其表面电位成为均匀电位。均匀带电的感光体鼓1,基于输入的图像数据,由曝光装置对激光束3进行ON/OFF控制,并进行扫描,在感光体鼓上形成潜像。在该感光体鼓1上形成的静电潜像,由显影装置4的显影剂进行显影,并形成调色剂像。
另一方面,供纸盒26,堆叠收存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材料,通常是记录纸P,由供纸辊22的驱动,将记录纸P供纸到定位辊24的位置。
在感光体鼓1上被显影后的调色剂像,在作为转印装置的转印辊5的作用下,被转印到记录纸P。残留在感光体鼓1上的调色剂,由清洁装置7进行清除。感光体鼓1被用以进行下一个的图像形成。
其中,感光体鼓1、一次充电装置2、显影装置4、清洁装置7,一般而言,其结构为:被一体化为盒式组件,相对于装置主体100,可以由用户容易地进行更换。
转印到记录纸上的调色剂像由定影辊(定影装置)6进行热加压并定影在记录纸P上。经过定影的记录纸P被排出到排纸托盘等。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存在如下所示的问题。
即,在图像形成工序中,记录纸P被输送到设有转印辊5的转印部位,形成在感光体鼓1上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到记录纸P上。当记录纸P的后端调色剂像的转印结束时,记录纸P离开感光体鼓1并被输送。
在纸后端离开感光体鼓1时,由于转印偏压被施加给转印辊5,所以,在感光体鼓1和转印纸后端之间会发生分离放电。例如,当对转印偏压施加正电压时,由于分离放电而在感光体鼓1上残留有放电痕迹的记忆(memory),如图7所示,在下一页发生横线状的黑线的痕迹。
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试验的结果,为了防止出现黑线,在纸后端离开感光体鼓1之前,切断转印偏压的方法被证明是有效的。由此,在记录纸P离开感光体鼓1时发生的分离放电自身得到了减轻,黑线得到了改善。
但是,根据此解决方法,感光体鼓1在切断转印偏压的范围内,由于没有接受转印偏压的正电压,所以,只有该部分没有接受转印记忆。由此,只有在感光体鼓1的未接受转印电压的部分上,感光体鼓的表面电位稍微变高,一般为-500~-600伏左右。如图8所示,由此发生下一页的密度仅在该位置处密度变淡的新问题。该问题特别是在形成图像的页的图像是半色调的场合下尤为显著。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得出的,其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经过改良的图像形成装置。
进而,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在于一种电摄影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像承载体(1),承载调色剂像;充电构件(2),通过被施加充电电压,使上述像承载体(1)带电;转印构件(5),通过被施加与上述充电电压极性相反的第1转印电压,在转印位置将上述像承载体(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以及控制部(101),控制施加给上述转印构件(5)的电压;其中,上述控制部在记录材料(P)的后端通过上述转印位置之前,将对上述转印构件(5)施加的电压从上述第1转印电压切换成0V,然后,在记录材料(P)的后端通过上述转印位置之后,将对上述转印构件(5)施加的电压切换成第2转印电压,上述第2转印电压与上述第1转印电压极性相同,上述第2转印电压的电压值的绝对值小于上述第1转印电压的电压值的绝对值。
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电摄影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像承载体(1),承载调色剂像;充电构件(2),通过被施加充电电压,使上述像承载体(1)带电;转印构件(5),通过被施加与上述充电电压极性相反的第1转印电压,在转印位置将上述像承载体(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以及控制部(101),控制施加给上述转印构件(5)的电压;其中,上述控制部(101)在记录材料(P)的后端通过上述转印位置之前,停止对上述转印构件(5)施加上述第1转印电压,在记录材料(P)的后端通过上述转印位置之后,对上述转印构件(5)施加第2转印电压,上述第2转印电压与上述第1转印电压极性相同,上述第2转印电压的电压值的绝对值小于上述第1转印电压的电压值的绝对值。
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电摄影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能移动的像承载体(1),承载调色剂像;充电构件(2),通过被施加充电电压,使上述像承载体(1)带电;转印构件(5),通过被施加与上述充电电压极性相反的第1转印电压,在转印位置将上述像承载体(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以及控制部(101),控制施加给上述转印构件(5)的电压和施加给上述充电构件(2)的充电电压;其中,上述控制部(101)在记录材料(P)的后端通过上述转印位置之前,将对上述转印构件(5)施加的电压从上述第1转印电压切换成第2转印电压,然后,在记录材料(P)的后端通过上述转印位置之后,将对上述转印构件(5)施加的电压切换成第3转印电压,当上述像承载体(1)上的被施加了上述第1转印电压的区域与上述充电构件(2)相对时,使充电电压为第1充电电压,当被施加了上述第2转印电压的区域与上述充电构件(2)相对时,使该充电电压为比上述第1充电电压的电压值绝对值小的第2充电电压,上述第3转印电压的电压值介于上述第1转印电压的电压值与上述第2转印电压的电压值之间。
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电摄影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能移动的像承载体(1),承载调色剂像;充电构件(2),通过被施加充电电压,使上述像承载体(1)带电;显影构件(4),通过被施加与该充电电压极性相同的显影电压,在上述像承载体(1)上形成调色剂像;转印构件(5),通过被施加与上述充电电压极性相反的第1转印电压,在转印位置将上述像承载体(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以及控制部(101),控制施加给上述转印构件(5)的电压和上述显影电压;其中,上述控制部(101)在记录材料(P)的后端通过上述转印位置之前,将对上述转印构件(5)施加的电压从上述第1转印电压切换成第2转印电压,然后,在记录材料(P)的后端通过上述转印位置之后,将对上述转印构件(5)施加的电压切换成第3转印电压,当上述像承载体(1)上的被施加了上述第1转印电压的区域与上述显影构件(4)相对时,使上述显影电压为第1显影电压,当被施加了上述第2转印电压的区域与上述显影构件(4)相对时,使上述显影电压为比上述第1显影电压的电压值绝对值大的第2显影电压,上述第3转印电压的电压值介于上述第1转印电压的电压值与上述第2转印电压的电压值之间。
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电摄影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能移动的像承载体(1),承载调色剂像;充电构件(2),通过被施加充电电压,使上述像承载体(1)带电;转印构件(5),通过被施加与上述充电电压极性相反的第1转印电压,在转印位置将上述像承载体(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以及控制部(101),控制施加给上述转印构件(5)的电压和施加给上述充电构件(2)的充电电压;其中,上述控制部(101)在记录材料(P)的后端通过上述转印位置之前,停止对上述转印构件(5)施加上述第1转印电压,在记录材料(P)的后端通过上述转印位置之后,对上述转印构件(5)施加第2转印电压,当上述像承载体(1)上的被施加了上述第1转印电压的区域与上述充电构件(2)相对时,使该充电电压为第1充电电压,当在被施加了上述第1转印电压的区域与被施加了上述第2转印电压的区域之间没有被施加转印电压的区域与上述充电构件(2)相对时,使该充电电压为比上述第1充电电压的电压值绝对值小的第2充电电压,上述第2转印电压与上述第1转印电压极性相同,上述第2转印电压的电压值的绝对值小于上述第1转印电压的电压值的绝对值。
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电摄影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能移动的像承载体(1),承载调色剂像;充电构件(2),通过被施加充电电压,使上述像承载体(1)带电;显影构件(4),通过被施加与该充电电压极性相同的显影电压,在上述像承载体(1)上形成调色剂像;转印构件(5),通过被施加与上述充电电压极性相反的第1转印电压,在转印位置将上述像承载体(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以及控制部(101),控制施加给上述转印构件(5)的转印电压和施加给上述显影构件(4)的显影电压;其中,上述控制部(101)在记录材料(P)的后端通过上述转印位置之前,停止对上述转印构件(5)施加上述第1转印电压,在记录材料(P)的后端通过上述转印位置之后,对上述转印构件(5)施加第2转印电压,当上述像承载体(1)上的被施加了上述第1转印电压的区域与上述显影构件(4)相对时,使该显影电压为第1显影电压,当在被施加了上述第1转印电压的区域与被施加了上述第2转印电压的区域之间没有被施加上述转印电压的区域与上述显影构件(4)相对时,使该显影电压从上述第1显影电压变为比上述第1显影电压的电压值绝对值小的第2显影电压,上述第2转印电压与上述第1转印电压极性相同,上述第2转印电压的电压值的绝对值小于上述第1转印电压的电压值的绝对值。
本发明的第7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电摄影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像承载体(1),承载调色剂像;充电构件(2),通过被施加充电电压,使上述像承载体(1)带电;转印构件(5),通过被施加与上述充电电压极性相反的第1转印电压,在转印位置将上述像承载体(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以及控制部(101),控制施加给上述转印构件(5)的转印电压;其中,上述控制部(101)与记录材料(P)的正反面无关地,在记录材料(P)的后端通过上述转印位置之前,将对上述转印构件(5)施加的电压从上述第1转印电压切换成第2转印电压,然后,在记录材料(P)的后端通过上述转印位置之后,将对上述转印构件(5)施加的电压切换成第3转印电压,上述第3转印电压的电压值介于上述第1转印电压的电压值与上述第2转印电压的电压值之间。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通过阅读以下伴随附图的详细说明会更加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说明按照第1实施例连续打印两张半色调图像时的操作情形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连续打印两张半色调图像时的转印偏压、充电DC(直流)电压、感光体电位、打印图像密度的时序图。
图5是表示在比较现有技术例中的连续打印两张半色调图像时的转印偏压、充电DC(直流)电压、感光体电位、打印图像密度的时序图。
图6是表示打印图像的图。
图7是表示比较现有技术例的打印图像的图。
图8是表示比较现有技术例的打印图像的图。
图9是说明第2实施例的连续打印两张半色调图像时的操作情形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第2实施例的连续打印两张半色调图像时的转印偏压、充电DC(直流)电压、感光体电位、打印图像密度的时序图。
图11是说明第2实施例的变形例的连续打印两张半色调图像时的操作情形的流程图。
图12是说明第3实施例的连续打印两张半色调图像时的操作情形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第3实施例的连续打印两张半色调图像时的转印偏压、充电DC(直流)电压、感光体电位、打印图像密度的时序图。
图14是说明转印电压上升的图。
图15是表示比较现有技术例的打印图像的图。
图16是说明第3实施例的变形例的连续打印两张半色调图像时的操作情形的流程图。
图17是说明第4实施例的连续打印两张半色调图像时的操作情形的流程图。
图18是表示第4实施例的连续打印两张半色调图像时的转印偏压、充电DC(直流)电压、感光体电位、打印图像密度的时序图。
图19是表示比较现有技术例的连续打印两张半色调图像时的转印偏压、充电DC(直流)电压、感光体电位、打印图像密度的时序图。
图20是说明第4实施例的变形例的连续打印两张半色调图像时的操作情形的流程图。
图21是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第1实施例>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摄影式的激光束打印机的概略结构图。实施例1中的激光束打印机的结构与刚才所述的图21所表示的激光束打印机的结构相同,构成相同结构和功能的构件以相同的参照标号来表示,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实施例1中,作为像承载体的鼓状的电摄影感光体、即感光体鼓1是通过将OPC等感光材料形成在铝或镍等圆筒状的基板上而形成的。
首先,由作为被施加充电偏压(电压)的充电装置的充电辊2使感光体鼓1的表面均匀带电。另外,被施加给充电辊2的充电偏压是由高电压电源(未图示)来进行供给的,是叠加了直流电压(DC电压)和交流电压(AC电压)的电压。由高电压电源施加给充电辊2的直流电压通常是-620伏。另外,高电压电源施加给充电辊2的交流电压是频率为500~1000Hz、电压振幅(峰值间的电压)为1600~2000V的正弦波电压。
接着,按照图像信息,从曝光装置扫描激光束3并进行曝光,从而在均匀带电的感光体鼓1上形成静电潜像。施加显影偏压,以显影装置4对此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使之可视化。作为显影方法,使用跳跃显影法、2组分显影法等方法,在多数场合下还组合使用图像曝光和反转显影的方法。
作为记录材料的记录纸P由供纸辊22从供纸盒26中被取出,并被输送到定位辊24。记录纸P由定位辊24与在感光体鼓1的表面上所形成的调色剂像同步地被输送到由感光体鼓1和转印辊5所形成的转印辊隙部Nt。纸有无检测传感器、即顶端传感器114检测被供给的记录纸P的前端。在转印辊隙部Nt上,感光体鼓1上的调色剂像在借助于电源(未图示)被施加给转印辊的转印偏压的作用下而被转印到记录纸P上。
保持有调色剂像的记录纸P被输送到定影装置6,在定影装置6的辊隙部经加热·加压,调色剂像定影在记录纸P上,成为永久图像并被排出到机外。另一方面,转印后残留在感光体鼓1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由清洁装置7从感光体鼓1的表面上清除掉。
实施例1的打印机是A4尺寸纸24ppm(1分钟打印24张),处理速度约为150mm/秒,分辨率是600dpi。
图2是表示上述结构的打印机控制装置101的结构的一例的控制框图。
在本实施例中,打印机装置主体100具备控制装置101。控制装置101具有引擎控制器102和视频控制器103。引擎控制器102与如下电路进行电联接,接收发送信号,控制用于图像形成的装置的驱动和处理条件等,该如下电路是:用于控制向充电装置2施加的充电偏压的1次充电偏压控制电路111,用于控制向转印装置5施加的转印偏压的转印偏压控制电路112,用于控制向显影装置4(即,作为显影剂承载体的显影辊4a)施加的显影偏压的显影偏压控制电路113,用于检测纸前端的纸有无检测传感器114,主电机115,激光驱动电路116等。另外,视频控制器103与成为主计算机等的外部装置104连接,接收来自外部装置104的信号,形成视频信号,并发送到引擎控制器102。
接着,参照图3和图4,说明本发明。
图3是说明第1实施例的连续打印两张半色调图像时的操作情形的流程图。图4是表示该时刻的转印偏压、充电偏压(充电DC电压)、感光体电位、打印图像密度的时序图。在本实施例中,感光体是圆筒形的鼓状的感光体鼓1,伴随旋转,经过了充电,曝光,显影,转印,清洁步骤。因此,虽然时序表在各个步骤存在着若干时间差,但是为了简便起见,忽略了时间差来进行说明。
此外,图3的流程图中的操作是由控制装置101具有的视频控制器103和引擎控制器102所执行的操作。特别是,引擎控制器102通过向转印偏压控制电路112发送控制信号来控制转印偏压,通过向1次充电偏压控制电路111发送控制信号来控制充电偏压。
根据本实施例,当开始打印,装置主体控制装置101接收到打印指示时,开始进行用于开始打印的预旋转处理操作(S-01,S-02)。
参照图5就会明白,在预旋转处理中,转印偏压从0V切换到非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0。此外,转印偏压控制电路112,基于由转印电流检测部(未图示)检测的值施加非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0以使得施加非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0而使流动的转印电流为固定值,由非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0对转印辊的电阻值进行粗略计算来决定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t。
另外,为了在预旋转开始时使感光体鼓的表面带电到预定电位而将充电偏压(DC电压)接通。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得到感光体的带电电位-600V而将充电DC电压充电到-620V。感光体的电位因带电接通而成为预定的暗电位VD=-600V。当第1页的打印开始时,充电DC电位保持着接通并为固定值,感光体的电位为了接受曝光而约为-300V。
另一方面,当预处理结束时,记录纸P由供纸辊22从供纸盒26中取出,并被输送到定位辊24(S-03)。当顶端传感器8检测出记录纸的前端时(S-04),转印偏压控制电路112,为了将显影在感光体鼓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纸P上,从非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0切换到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t(S-05)。此外,虽然任何一个转印偏压都是正极性的电压,但与非过纸时的转印电压V0(第3转印电压)相比,过纸时的转印电压Vt(第1转印电压)的电压值要高(电压的绝对值大)。
在实施例1中,转印偏压控制电路112,在非过纸时,控制非过纸时的转印电压V0,使得通过转印辊5在感光体鼓1上流动约为3μA(微安)的转印电流。此时施加给转印辊5的转印偏压达到+700V(伏)左右。
另一方面,转印偏压控制电路112,在过纸时进行控制,使得成为由在非过纸时施加给转印辊5的转印偏压V0(第3转印电压)进行换算而得到的值。施加给转印辊5的过纸时的转印电压Vt(第1转印电压),随着由于打印机装置主体100的放置环境而变化的转印辊5的电阻值不同而不同。但是,不管在何种环境下,设定为使得转印辊5上流动的转印电流约为6μA。
由转印偏压控制电路112进行控制,使得在非过纸时在感光体鼓1上流动约为3μA的转印电流。其是由以下2个理由所决定。
首先对第1个理由进行说明。
在向转印辊5施加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t(第1的转印电压)时,设定为使得在转印辊5上流动约为6μA的转印电流。但是,此约为6μA的转印电流并不完全都在感光体鼓1上流动,而是经由记录纸P,电流的一部分流往感光体鼓1以外。例如,相对于引导记录纸P的输送以使得记录纸P被输送到转印辊隙部Nt的转印前导向器(未图示),和在记录纸P的前端到达后的定影辊6,流动了一部分的电流。
然后,当转印偏压控制电路112控制被施加给转印辊5的转印偏压以使得在转印辊5上流动约为6μA的电流时,结果,在感光体鼓1上流动约为3μA的电流。
由此,在过纸时,在感光体鼓1上流动约为3μA的电流。但是,为了使感光体鼓1的表面电位成为固定值,即使在非过纸时也有必要使感光体鼓1上流动约为3μA的电流。这是由于感光体鼓1上流动的电流值的大小影响了感光体鼓1的表面电位。
因此,转印偏压控制电路112控制被施加给转印辊5的转印偏压以使得在非过纸时在感光体鼓1上流动约为3μA的电流。
接着,对第2个理由进行说明。
从显影辊4a在感光体鼓1上进行显影的调色剂通常是负极性的调色剂。但是,由于调色剂颗粒之间摩擦的原因,也存在带有正极性的调色剂。并且,在转印辊隙部Nt不存在记录材料的非过纸时,如果停止向转印辊5施加转印电压并成为0V(第2转印电压),与正极性的调色剂之间的电位差减小,正极性的调色剂转移到转印辊5上。在发生这样的转移时,有时会发生下一个过纸的记录材料的背面被弄脏的情形。为此,进行控制以使得非过纸时在感光体鼓1上流动约为3μA的电流,这样一来,在正极性的调色剂像和转印辊5之间设有电位差,使得正极性的调色剂很难转移到转印辊5上。
为了防止因在第1页的后端当记录纸P的后端从感光体鼓1分离时所发生的分离放电而引起的感光体记忆,在比纸后端靠前约8mm的部分通过转印辊隙部Nt时,暂时关断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t使得成为0V(S-06,S-07),而在记录纸P的后端通过转印辊隙部Nt 4mm后,施加非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0(S-08,S-09)。
此处,在上述步骤S-07~S-09中,在停止转印偏压并成为0V时通过转印辊5的感光体鼓1上的区域被称为“区域A”。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关于记录纸P的后端在什么位置或者上述“区域A”在什么位置的判断,在实施例中,采取这样的结构:引擎控制器102具有计时的计数器,在由顶端传感器8检测到纸的前端后,由计数器计时,根据该计数的时间来判断记录纸的位置、“区域A”的位置。
由图4能够明白,在相当于被连续输送的记录材料P的间隔(记录材料间隔)的区域中,转印偏压维持在非过纸时的转印电压V0,充电DC电压接通并为固定值。此外,感光体鼓1的表面电位在记录材料的间隔上由于没有接受曝光,所以是暗电位VD。
控制装置101,对是否继续第2页的打印进行判断(S-10),如果不需要时,结束图像形成操作。有打印需要时,转移到第2页的打印操作。
关于第2页的打印,与第1页相同,充电偏压(DC电压)处于接通状态。感光体鼓1的表面电位,由于接受用于半色调图像的曝光而达到-300伏左右。
图5是表示在比较现有技术例中的、与本实施例的图4所示相同的转印偏压、充电偏压、感光体鼓1的表面电位、打印图像密度的时序图。在比较现有技术例中,充电偏压接通并为固定值。
如图5所示,在比较现有技术例中,当第1页的记录纸P的后端通过转印辊隙部Nt时,在转印偏压处于关断状态的部分的感光体鼓1上的该位置、即区域A的表面电位是-320伏,比其他部分的表面电位-300伏还要低的电位。由此,图像密度仅在该部分上半色调密度是较淡的0.8(由麦克佩斯密度仪(Macbeth density meter)所测到的值)。另一方面,其他部分的半色调密度是0.9。
像这样,在比较现有技术例中,在连续打印2页以后,发生了半色调的密度差。即,存在着半色调的图像密度在该部分(区域A)上变淡的倾向。图8示意地表示了此种情形。
如图8所示,在比较现有技术例中,在半色调图像中出现了密度变淡的部分。这是由于:在感光体鼓1上的该位置(区域A)刚好在转印辊隙部Nt时,关断了转印偏压。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当打印第2页时,在关断转印偏压的位置、即上述区域A到达配置了一次充电辊2的充电辊隙部Nd时,使第2页的充电偏压(DC电压)的电压值从通常的-620伏升高(电压值的绝对值缩小)到-610伏(S-11,S-12)。当区域A通过充电辊隙部Nd时,从-610伏返回到-620伏(S-13,S-14)。据此,能够把第2页的曝光后的感光体电位固定在-300伏,图像密度能够固定在0.9。
其后,通过执行上述步骤S-03以后的各个步骤,继续进行图像形成。
在本发明中,能够得到如图6所示那样的均匀的半色调图像。但是,由于在各纸后端,转印偏压处于关断状态,所以没有出现如图7所示那样的纸后端记忆的黑线。
<第2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与实施例1的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相同。
本实施例具有如下特征:为了防止因第1页的记录纸P的后端通过转印辊隙部Nt时关断转印偏压所产生的感光体鼓记忆,对显影偏压电压(DC电压)进行控制。
接着,参照图9和图10,说明本实施例。
图9与实施例1相同,是说明按照本实施例连续打印两张半色调图像时的操作情形的流程图。图10是表示该时刻的转印偏压,充电偏压,感光体鼓的表面电位,显影偏压(显影DC电压)以及打印图像密度的时序图。在本实施例中,感光体也是圆筒形的感光体鼓1,伴随旋转,经过了充电,曝光,显影,转印,清洁步骤,时序表在各个步骤存在着若干时间差,但在此处为了简便起见,忽略时间差来进行说明。
此外,图9的流程图中的操作是由控制装置101具有的视频控制器103和引擎控制器102所执行的操作。特别是,引擎控制器102通过向转印偏压控制电路112发送控制信号来控制转印偏压,通过向1次充电偏压控制电路111发送控制信号来控制充电偏压。
根据本实施例,当开始打印,装置主体控制装置101接收到打印指示时,开始进行用于开始打印的预旋转处理操作(S-01,S-02)。
参照图10会明白,在预旋转处理中,当开始进行用于开始打印的预旋转处理操作时,转印偏压控制电路112使转印偏压从关断状态的0V切换到非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0。此外,转印偏压控制电路112基于由转印电流检测部(未图示)检测的值而施加非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0以使得施加非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0而使流动固定值的转印电流,由非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0对转印辊的电阻值进行粗略计算来决定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t。
另外,为了在预旋转开始时使感光体鼓的表面带电到预定电位而将充电偏压(DC电压)接通。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得到感光体的带电电位-600V而将充电DC电压充电到-620V。感光体的电位因带电接通而成为预定的暗电位VD=-600V。当第1页的打印开始时,充电DC电位是接通时的固定值,但是,感光体的电位由于接受曝光而约为-300V。
另外,在开始预旋转的同时,显影DC电压也施加给显影装置4的显影辊4a。在本实施例中,显影偏压是-450伏。
另一方面,当预处理结束时,记录纸P由供纸辊22从供纸盒26中取出,并被输送到定位辊24(S-03)。当顶端传感器8检测出记录纸的前端时(S-04),转印偏压控制电路112为了将在感光体鼓1上显影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纸P上,而从非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0切换到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t(S-05)。
此外,虽然任何一个转印偏压都是正极性的电压,但是与非过纸时的转印电压V0(第3转印电压)相比,过纸时的转印电压Vt(第1转印电压)的绝对值要大。
即使在本实施例中,转印偏压控制电路112在本实施例中也进行控制以使得在过纸时通过转印辊5使约为3微安的电流在感光体鼓1上流动。此时电压大致为+700伏左右。另外,在过纸时进行控制以使得成为由在非过纸时被施加给转印辊5的转印偏压V0(第3转印电压)进行换算而得到的值。施加给转印辊5的过纸时的转印电压Vt(第1转印电压),随着由于打印机装置主体100的放置环境而变化的转印辊5的电阻值不同而不同。但是,不管在何种环境下,设定为使得转印辊5上流动的转印电流约为6μA。
为了防止因在第1页的记录纸P的后端从感光体鼓1分离时所发生的分离放电而引起的感光体记忆,在比纸后端靠前约8mm的部分通过转印辊隙部Nt时,暂时关断过纸时的转印偏压使得成为0V(S-06,S-07),而在记录纸P的后端通过转印辊隙部Nt 4mm后,接通非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0(S-08,S-09)。
此处,在上述步骤S-07~S-09中,在停止转印偏压并成为0V时通过转印辊5的感光体鼓1上的区域被称为“区域A”。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关于记录纸P的后端在什么位置或者上述“区域A”在什么位置的判断,与实施例1相同地,采取这样的结构:引擎控制器102具有计时的计数器,在由顶端传感器8检测到纸的前端后,由计数器计时,根据该计数的时间来判断记录纸的位置、“区域A”的位置。
由图10能够明白,在相当于记录材料P的间隔的区域中,转印偏压维持在非过纸时的转印电压V0,充电DC电压接通并为固定值。此外,感光体鼓1的表面电位,由于在记录材料的间隔上没有接受曝光,所以是暗电位VD。
控制装置101,对是否继续第2页的打印进行判断(S-10),如果不需要时,结束图像形成操作。有打印需要时,转移到第2页的打印操作。
关于第2页的打印,与第1页相同,充电偏压(DC电压)处于接通状态。感光体鼓1的表面电位,由于接受用于半色调图像的曝光而达到-300伏左右。
另一方面,如实施例1所述的那样,在图5所表示的比较现有技术例中,在第1页的记录纸P的后端通过转印辊隙部Nt时,关断转印偏压的部分的感光体鼓1上的该位置、即区域A的表面电位是-320伏,是比其他部分的表面电位-300伏高的电位。因此,在这样进行显影时,如上述图8所示的比较现有技术例那样,在第2页的半色调上会出现密度较淡的区域。
因此,在实施例2中,当打印第2页时,在停止转印偏压并成为0V的位置、即区域A到达显影位置时,将施加给显影辊4a的显影偏压(DC电压),在本实施例中是将-450伏的显影偏压(DC电压)电压值降低(电压的绝对值增大)为-460伏(S-21,S-22)。像这样,通过增大10伏的显影偏压的绝对值,可以防止半色调变淡。另外,当区域A通过显影位置时,从-460伏返回到-450伏(S-23,S-24)。
其后,通过执行上述步骤S-03以后的各个步骤,继续进行图像形成。
使用实施例2的装置,连续打印了半色调图像。可以得到良好的图像,而不会发生因记录纸P的后端的分离放电而出现黑线的情形,也不会产生在记录纸P的后端附近关断转印偏压而导致的半色调较淡的部分等。
另外,在以上的实施例1,2中,通过充电偏压或显影偏压对第2页以后的密度进行了补偿,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上述区域A通过激光3被照射到感光体鼓1上的曝光位置时,通过增大激光的曝光量来保持固定的密度。
以上参照图11进行了说明,由于与图9不同的是从步骤S-31到S-34的步骤,所以对步骤S-31到S-34进行说明。
在接收打印指示并且第1页的打印结束后(S-01到S-09)执行下一页的打印的情形下(在S-10中,YES),当打印第2页时,在停止转印偏压并成为0V的位置、即区域A到达激光3被照射到感光体鼓1上的曝光位置时,使第2页的激光曝光量从通常的曝光量提高10%的输出(S-31,S-32)。在区域A通过曝光位置时,使激光曝光量返回到通常的曝光量(S-33,S-34)。由此,能够将第2页的曝光后的感光体鼓1的表面电位固定为-300伏,能够使图像密度成为0.9的固定值。
其后,通过执行上述步骤S-03以后的各个步骤,继续进行图像形成。
通过如上述那样适当地控制激光的曝光量,可以得到良好的图像而不会发生因记录纸P的后端的分离放电而出现黑线的情形,也不会产生在记录纸P的后端附近停止转印偏压使之为0V而导致的半色调较淡的部分等。
<第3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与实施例1的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相同。
在实施例3中,与上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为了得到更均匀的图像,在第1页的记录纸P的后端通过转印辊隙部Nt时,用30毫秒左右的时间来逐渐地降低电压直到停止,而不是在瞬时停止转印偏压。在本实施例中,具有如下特征:为了进一步改善图像的均匀性,充电偏压也用30毫秒左右的时间来逐渐改变电压。
接着,参照图12和图13,说明实施例3。
图12与实施例1相同,是说明按照实施例3连续打印两张半色调图像时的操作情形的流程图。图13是表示该时刻的转印偏压,充电偏压(DC电压),感光体鼓1的表面电位以及打印图像密度的时序图。在实施例3中,感光体是也圆筒形的感光体鼓1,伴随旋转,经过了充电,曝光,显影,转印,清洁步骤,时序表在各个步骤存在着若干时间差,但是,此处为了简便起见,忽略时间差来进行说明。
此外,图12的流程图中的操作,是由控制装置101所具有的视频控制器103和引擎控制器102所执行的操作。特别是,引擎控制器102,通过向转印偏压控制电路112发送控制信号来控制转印偏压,通过向1次充电偏压控制电路111发送控制信号来控制充电偏压。
根据实施例3,当开始打印,装置主体控制装置101接收到打印指示时,开始进行用于开始打印的预旋转处理操作(S-01,S-02)。
参照图13会明白,在预旋转处理中,当开始进行用于开始打印的预旋转处理操作时,转印偏压从停止状态的0V切换到非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0。基于由转印电流检测部(未图示)检测的值而施加非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0以使得施加非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0并使流动固定值的转印电流,由非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0对转印辊的电阻值进行粗略计算来决定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t。
另外,为了在预旋转开始时使感光体鼓的表面带电到预定电位,而将充电偏压(DC电压)接通。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得到感光体的带电电位-600V,而将充电DC电压充电到-620V。感光体的电位因充电接通而成为预定的暗电位VD=-600V。当第1页的打印开始时,充电DC电位是接通时的固定值,但是,感光体的电位由于接受曝光而约为-300V。
另一方面,当预处理结束时,记录纸P由供纸辊22从供纸盒26中取出,并被输送到定位辊24(S-03)。当顶端传感器8检测出记录纸的前端时(S-04),转印偏压控制电路112为了将显影在感光体鼓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纸P上,从非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0切换到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t(S-05)。
在实施例3中,转印偏压控制电路112控制非过纸时的转印电压V0使得非过纸时通过转印辊5在感光体鼓1上流动约为3μA(微安)的转印电流。此时施加给转印辊5的转印偏压达到+700伏左右。
另外,转印偏压控制电路112进行控制使得过纸时的值成为从非过纸时施加给转印辊5的转印偏压V0(第3转印电压)所换算的值。施加给转印辊5的过纸时的转印电压Vt(第1转印电压)因打印机装置主体100的放置环境,转印辊5的电阻值发生改变而不同,但是在任何环境下,设定为使得转印辊5上流动的转印电流约为6μA。
为了防止在第1页的记录纸P的后端从感光体鼓1脱离时因分离放电而引起的感光体的记忆,实施例3中,在记录纸的比后端靠前约12.5mm的部分通过转印辊隙部Nt时,开始降低转印偏压Vt,在记录纸的比后端靠前约4.5mm的部分通过转印辊隙部的中央时,转印偏压成为0V(S-46,S-47)。随后,在记录纸P的后端通过转印辊隙部Nt 4mm后,再接通非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0(S-08,S-09)。
此处,在上述步骤S-07~S-09,从开始降低转印偏压到停止为止,通过转印辊5的感光体鼓1上的区域称为“区域A”。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记录纸P的后端在什么位置或者上述“区域A”在什么位置的判断是进行如下判断的结构:引擎控制器102具有计时的计数器,根据顶端传感器8检测到纸的前端后由计数器所计数的时间来判断记录纸的位置,“区域A”的位置。
由图13能够明白,在相当于记录材料间隔的区域,转印偏压维持在非过纸时的转印电压V0,充电DC电压处于接通并为一定值。此外,感光体鼓1的表面电位由于记录材料的间隔没有曝光,所以是暗电位VD。
控制装置101随后判断是否需要进行第2页的打印(S-10),在不需要时,结束图像形成操作。在需要打印时,转移到第2页的打印操作。
关于第2页的打印,与第1页相同,充电偏压(DC电压)处于接通状态,感光体鼓1的表面电位由于接受用于半色调图像的曝光而达到-300伏的左右。
实施例3与实施例1不同,在第1页的记录纸P的后端通过转印辊隙部Nt时,逐渐降低转印电压直到停止为止时,在转印位置上的感光体鼓1上的对应位置、即区域A到到达充电位置时,将通常的-620伏的充电偏压变为-610伏,同样用30毫秒的时间逐渐增大其绝对值,在停止施加转印偏压时通过转印辊隙部Nt的感光体鼓1上的位置、即在区域A通过充电辊隙部Nd的时间内,维持在-610伏(S-11,S-12)。
在实施例3中,充电偏压在暂时从-610伏将电压值降低到-630伏(电压的绝对值增大)后,又返回到通常的-620伏(S-54,S-55)。
其后,通过执行刚才说明的步骤S-03以后的各个步骤,继续进行图像形成。
在实施例3中,如上所述,将充电偏压降低到-630伏之后又返回到通常的-620伏的原因在于:在将转印偏压从停止状态变更到非过纸时的转印电压V0时,发生了如图14所示那样的转印偏压的过冲。
在实施例3中,非过纸时的转印电压瞬间过冲到+550伏,从启动开始经过约为30毫秒的时间后稳定并达到约为+500伏。在实施例3中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输送记录纸P并形成图像时的输送速度(处理速度)为150mm/秒,按记录纸P的长度计相当于4.5mm。
第2页打印半色调图像的情况下,在没有将充电偏压变为-630伏时,如图15所示受到转印偏压的过冲的部分的密度稍微变浓。
另一方面,在实施例3中,通过导入以上的那样的控制,可以得到均匀的半色调图像。
此外,在以上的实施例中,由充电偏压对第2页以后的密度进行了补偿,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上述的区域A通过显影辊4a时,降低显影偏压将密度保持在一定值。
以上参照图16进行了说明,由于与图12不同的是从步骤S-61到S-65的步骤,所以从步骤S-61到S-65进行说明。
在接收打印指示并且第1页的打印结束后(S-01到S-09)到执行下一页的打印的场合下(在S-10是YES),当打印第2页时,在上述的区域A到达显影辊时,同样用30毫秒的时间逐渐地将通常的-450伏的电压值降低(电压的绝对值增大)到-460伏,在区域A通过显影辊4a的期间内维持在-460伏(S-61,S-62,S-63)。
在实施例3中,显影偏压在暂时将电压值从-460伏提高到-440伏(电压的绝对值减小)后返回到通常的-450伏(S-64,S-65)。
随后,执行刚才说明的步骤S-03以后的各个步骤,继续进行图像形成。
在实施例3中,如上述那样,将显影偏压从-440伏返回到通常的-450伏的理由如上所述:在将转印偏压从停止状态变更到非过纸时的转印电压V0时,发生了如图14所示那样的转印偏压的过冲。
如上所述,通过适当地控制显影偏压,可以使半色调图像变得均匀。
<第4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与实施例1的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相同。
在实施例4中,为了防止因第1页的记录纸P的后端离开感光体鼓1时所发生的放电而产生的感光体的记忆,在比纸后端靠前8mm的部分通过转印辊隙部时,将转印偏压暂时切换到负的转印偏压,并在记录纸P的后端通过转印辊隙部2mm后停止转印偏压,进而在记录纸P的后端通过印辊隙部4mm后接通非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0。负极性的转印偏压值,在实施例4中设定为-1~-2kV左右。
接着,参照图17和图18,说明本实施例。
图17与实施例1相同,是用于说明按照实施例4,连续打印两张半色调图像时的操作情形的流程图,图18是以时序图来表示该时刻的转印偏压,充电DC(直流电压),感光体的电位以及打印图像密度。在本实施例中,感光体是圆筒形的感光体鼓1,伴随旋转,经过了充电,曝光,显影,转印,清洁步骤,时序表在各个步骤存在着若干时间差,此处为了简单,忽略了时间差来进行说明。
此外,图17的流程图中的操作是控制装置101具有的视频控制器103和引擎控制器102所执行的操作。特别是引擎控制器102通过向转印偏压控制电路112发送控制信号来控制转印偏压,通过向1次充电偏压控制电路111发送控制信号来控制充电偏压。
用于开始打印的预旋转操作的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
也即是根据实施例4,当开始打印,装置主体控制装置101接收到打印指示时,用于开始打印的预旋转处理操作开始进行(S-71,S-72)。
参照图18会明白,在预旋转处理中,转印偏压从停止状态的0V切换到非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0。基于由转印电流检测部(未图示)检测的值,施加非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0使得施加非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0而流动一定的转印电流,根据非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0对转印辊的电阻值进行粗略计算来决定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t。
另外,为了在预旋转开始时,感光体鼓的表面带电到预定电位而将充电偏压(DC电压)接通。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得到感光体的带电电位-600V而将充电DC电压充电到-620V。当第1页的打印开始时,充电DC电位接通并成为一定值,感光体的电位由于受到曝光而成为约-300V。
另一方面,当预处理结束时,记录纸P由供纸辊22从供纸盒26中取出,并被输送到定位辊24(S-73)。当顶端传感器8检测出记录纸的前端时(S-74),转印偏压控制电路112为了将显影在感光体鼓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纸P上,从非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0切换到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t(S-75)。
在实施例4中,转印偏压控制电路112控制非过纸时的转印电压V0使得在非过纸时通过转印辊5在感光体鼓1上流动约为3μA(微安)的转印电流。此时施加给转印辊5的转印偏压达到+700伏左右。
另外,转印偏压控制电路112进行控制使得过纸时的值成为从非过纸时施加给转印辊5的转印偏压V0(第3转印电压)所换算的值。施加给转印辊5的过纸时的转印电压Vt(第1的转印电压)因打印机装置主体100的放置环境,转印辊5的电阻值发生改变而不同,但是在任何环境下,在转印辊5上流动的转印电流设定成约为6μA。
在实施例4中,为了防止因第1页的记录纸P的后端从感光体鼓1脱离时所产生的分离放电而引起的感光体的记忆,在记录纸的比后端靠前约8mm的部分通过转印辊隙部Nt时,将转印偏压暂时切换到负的电压,在记录纸P的比后端靠前约2mm的部分通过后,对转印偏压进行操作,进而在记录纸P的后端通过转印辊隙部Nt 4mm后再接通非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0(S-76,S-77,S-78,S-79,S-80,S-81)。在实施例4中,将负的电压值设定为-1~-2kV左右。
此处,在上述步骤S-78~S-80中,停止转印偏压,另外转印偏压值成为负的值时,通过转印辊5的感光体鼓1上的区域称为“区域A”。
在本实施例中,记录纸P的后端在什么位置或者上述“区域A”在什么位置的判断与实施例1相同,由如下结构进行判断:引擎控制器102具有计时的计数器,根据顶端传感器8检测到纸的前端后由计数器所计数的时间来判断记录纸的位置,“区域A”的位置。
在相当于记录材料间隔的区域,转印偏压维持在非过纸时的转印电压V0,充电DC电压处于接通并为一定值。此外,感光体鼓1的表面电位在记录材料的间隔没有曝光,所以是暗电位VD。
控制装置101随后判断是否进行第2页的打印(S-82),在不需要时,结束图像形成操作。在需要打印时,转移到第2页的打印操作。
关于第2页的打印,与第1页相同,充电偏压(DC电压)处于接通状态,感光体鼓1的表面电位由于接受用于半色调图像的曝光而成为-300伏的左右。
图19是以时序图来表示比较以往例中的转印电压,充电偏压,感光体鼓的表面电位,打印图像密度。在比较以往例中,在第1页的记录纸P的后端成为负的转印偏压的部分的感光体鼓1的表面电位是-330伏,停止转印偏压成为0V的部分的感光体鼓的表面电位是-320伏,其他部分的电位成为比-300伏低的电位。由此,图像密度在上述各部分中半色调密度较淡,也即是在负的该部分成为0.75(由麦克佩斯密度仪得到的值),关断的该部分是0.8。其他部分的半色调密度成为0.9。
像这样,在比较以往例中,可以观测到如下倾向:在连续打印第2页以后,半色调的密度差也即是半色调的图像密度在该部分变得较淡。
于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在打印第2页时,在使转印偏压成为负值的位置到达充电部时,将第2页的充电偏压从通常的-620伏提高到-600伏,在使转印偏压停止成为0伏的位置到达充电辊隙部Nd时,将其从通常的-620伏变到-610伏使绝对值减小。
也即是在实施例4中,如图17所示,打印第2页时,在转印偏压成为负的位置、即区域A到达配置了一次充电辊2的充电辊隙部Nd时,将第2页的充电偏压从通常的-620伏电压值提高(电压值的绝对值缩小)到-600伏(S-83,S-84),当区域A的前端通过充电辊隙部10mm时,也即是停止转印偏压成为0V的位置,将电压值从-600伏降低到(电压的绝对值增大)-610伏(S-85,S 86)。另外,当区域A通过充电辊隙部Nd时,将电压值从-610伏返回到通常的-620伏(S-87,S-88)。由此,能够把第2页的曝光后的感光体鼓1的表面电位固定在-300伏,能够把图像密度固定在0.9。
随后,执行刚才说明的步骤S-73以后的各个步骤,继续进行图像形成。
在实施例4中,在记录纸P的后端暂时施加负的转印偏压,使得防止因记录纸P的后端的分离放电所引起的黑线的作用较大,但是存在着下一页的半色调的密度较淡的带变得很突出的倾向。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补偿充电偏压,可以防止半色调的不均和黑线。
另外,实施例4中,在记录纸P的后端通过转印辊隙部Nt后2mm处施加负电压,在4mm处施加正极性的非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0,也可以在通过转印辊隙部Nt后2mm处从负电压立即切换到正极性的非过纸时的转印偏压V0,可以取得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以上的实施例中,利用充电偏压对第2页以后的密度进行了补偿,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例如在上述的区域A通过显影辊4a时,通过降低显影偏压来保持一定的密度。
以上参照图20进行了说明,由于与图17不同的是从步骤S-93到S-98的步骤,所以对从步骤S-93到S-98进行说明。
在接收打印指示并且第1页的打印结束后(S-71到S-81)到执行下一页的打印时(在S-82是YES),在打印第2页时,在转印偏压成为负电压的位置,也即是区域A到达显影辊4a时,将第2页的显影偏压(DC电压)从通常的-450伏电压值降低(电压的绝对值增大)到-460伏(S-93,S-94),在区域A通过显影辊4a的10mm时,也即是使转印偏压停止成为0V的位置,将电压值从-460伏返回到通常的-450伏(S-97,S-98)。由此,能够把第2页的曝光后的感光体鼓1的表面电位固定在-300伏,能够把图像密度固定在0.9。
随后,执行刚才说明的步骤S-73以后的各个步骤,继续进行图像形成。
如上所述,通过适当地控制显影偏压,可以防止半色调的不均和黑线。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附加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

Claims (9)

1.一种电摄影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像承载体(1),承载调色剂像;
充电构件(2),通过被施加充电电压,使上述像承载体(1)带电;
转印构件(5),通过被施加与上述充电电压极性相反的第1转印电压,在转印位置将上述像承载体(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以及
控制部(101),控制施加给上述转印构件(5)的电压;
其中,上述控制部在记录材料(P)的后端通过上述转印位置之前,将对上述转印构件(5)施加的电压从上述第1转印电压切换成0V,然后,在记录材料(P)的后端通过上述转印位置之后,将对上述转印构件(5)施加的电压切换成第2转印电压,
上述第2转印电压与上述第1转印电压极性相同,
上述第2转印电压的电压值的绝对值小于上述第1转印电压的电压值的绝对值。
2.一种电摄影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像承载体(1),承载调色剂像;
充电构件(2),通过被施加充电电压,使上述像承载体(1)带电;
转印构件(5),通过被施加与上述充电电压极性相反的第1转印电压,在转印位置将上述像承载体(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以及
控制部(101),控制施加给上述转印构件(5)的电压;
其中,上述控制部(101)在记录材料(P)的后端通过上述转印位置之前,停止对上述转印构件(5)施加上述第1转印电压,在记录材料(P)的后端通过上述转印位置之后,对上述转印构件(5)施加第2转印电压,
上述第2转印电压与上述第1转印电压极性相同,
上述第2转印电压的电压值的绝对值小于上述第1转印电压的电压值的绝对值。
3.一种电摄影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能移动的像承载体(1),承载调色剂像;
充电构件(2),通过被施加充电电压,使上述像承载体(1)带电;
转印构件(5),通过被施加与上述充电电压极性相反的第1转印电压,在转印位置将上述像承载体(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以及
控制部(101),控制施加给上述转印构件(5)的电压和施加给上述充电构件(2)的充电电压;
其中,上述控制部(101)在记录材料(P)的后端通过上述转印位置之前,将对上述转印构件(5)施加的电压从上述第1转印电压切换成第2转印电压,然后,在记录材料(P)的后端通过上述转印位置之后,将对上述转印构件(5)施加的电压切换成第3转印电压,当上述像承载体(1)上的被施加了上述第1转印电压的区域与上述充电构件(2)相对时,使充电电压为第1充电电压,当被施加了上述第2转印电压的区域与上述充电构件(2)相对时,使该充电电压为比上述第1充电电压的电压值绝对值小的第2充电电压,
上述第3转印电压的电压值介于上述第1转印电压的电压值与上述第2转印电压的电压值之间。
4.一种电摄影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能移动的像承载体(1),承载调色剂像;
充电构件(2),通过被施加充电电压,使上述像承载体(1)带电;
显影构件(4),通过被施加与该充电电压极性相同的显影电压,在上述像承载体(1)上形成调色剂像;
转印构件(5),通过被施加与上述充电电压极性相反的第1转印电压,在转印位置将上述像承载体(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以及
控制部(101),控制施加给上述转印构件(5)的电压和上述显影电压;
其中,上述控制部(101)在记录材料(P)的后端通过上述转印位置之前,将对上述转印构件(5)施加的电压从上述第1转印电压切换成第2转印电压,然后,在记录材料(P)的后端通过上述转印位置之后,将对上述转印构件(5)施加的电压切换成第3转印电压,当上述像承载体(1)上的被施加了上述第1转印电压的区域与上述显影构件(4)相对时,使上述显影电压为第1显影电压,当被施加了上述第2转印电压的区域与上述显影构件(4)相对时,使上述显影电压为比上述第1显影电压的电压值绝对值大的第2显影电压,
上述第3转印电压的电压值介于上述第1转印电压的电压值与上述第2转印电压的电压值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转印电压的电压值为0V。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转印电压的极性与上述充电电压相同。
7.一种电摄影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能移动的像承载体(1),承载调色剂像;
充电构件(2),通过被施加充电电压,使上述像承载体(1)带电;
转印构件(5),通过被施加与上述充电电压极性相反的第1转印电压,在转印位置将上述像承载体(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以及
控制部(101),控制施加给上述转印构件(5)的电压和施加给上述充电构件(2)的充电电压;
其中,上述控制部(101)在记录材料(P)的后端通过上述转印位置之前,停止对上述转印构件(5)施加上述第1转印电压,在记录材料(P)的后端通过上述转印位置之后,对上述转印构件(5)施加第2转印电压,当上述像承载体(1)上的被施加了上述第1转印电压的区域与上述充电构件(2)相对时,使该充电电压为第1充电电压,当在被施加了上述第1转印电压的区域与被施加了上述第2转印电压的区域之间没有被施加转印电压的区域与上述充电构件(2)相对时,使该充电电压为比上述第1充电电压的电压值绝对值小的第2充电电压,
上述第2转印电压与上述第1转印电压极性相同,
上述第2转印电压的电压值的绝对值小于上述第1转印电压的电压值的绝对值。
8.一种电摄影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能移动的像承载体(1),承载调色剂像;
充电构件(2),通过被施加充电电压,使上述像承载体(1)带电;
显影构件(4),通过被施加与该充电电压极性相同的显影电压,在上述像承载体(1)上形成调色剂像;
转印构件(5),通过被施加与上述充电电压极性相反的第1转印电压,在转印位置将上述像承载体(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以及
控制部(101),控制施加给上述转印构件(5)的转印电压和施加给上述显影构件(4)的显影电压;
其中,上述控制部(101)在记录材料(P)的后端通过上述转印位置之前,停止对上述转印构件(5)施加上述第1转印电压,在记录材料(P)的后端通过上述转印位置之后,对上述转印构件(5)施加第2转印电压,当上述像承载体(1)上的被施加了上述第1转印电压的区域与上述显影构件(4)相对时,使该显影电压为第1显影电压,当在被施加了上述第1转印电压的区域与被施加了上述第2转印电压的区域之间没有被施加上述转印电压的区域与上述显影构件(4)相对时,使该显影电压从上述第1显影电压变为比上述第1显影电压的电压值绝对值小的第2显影电压,
上述第2转印电压与上述第1转印电压极性相同,
上述第2转印电压的电压值的绝对值小于上述第1转印电压的电压值的绝对值。
9.一种电摄影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像承载体(1),承载调色剂像;
充电构件(2),通过被施加充电电压,使上述像承载体(1)带电;
转印构件(5),通过被施加与上述充电电压极性相反的第1转印电压,在转印位置将上述像承载体(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以及
控制部(101),控制施加给上述转印构件(5)的转印电压;
其中,上述控制部(101)与记录材料(P)的正反面无关地,在记录材料(P)的后端通过上述转印位置之前,将对上述转印构件(5)施加的电压从上述第1转印电压切换成第2转印电压,然后,在记录材料(P)的后端通过上述转印位置之后,将对上述转印构件(5)施加的电压切换成第3转印电压,
上述第3转印电压的电压值介于上述第1转印电压的电压值与上述第2转印电压的电压值之间。
CNB2003101134113A 2002-11-08 2003-11-07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4506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326182 2002-11-08
JP326182/2002 2002-11-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99306A CN1499306A (zh) 2004-05-26
CN100345067C true CN100345067C (zh) 2007-10-24

Family

ID=322119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310113411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45067C (zh) 2002-11-08 2003-11-07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6965742B2 (zh)
JP (1) JP4663814B2 (zh)
CN (1) CN100345067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07237A (ja) * 2003-09-30 2005-04-2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7184678B2 (en) * 2003-12-19 2007-02-27 Ricoh Company, Limit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mproved separatability of transfer material
JP2006023377A (ja) * 2004-07-06 2006-01-2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84821A (ja) * 2004-09-16 2006-03-30 Canon Inc 加熱定着装置
JP5142505B2 (ja) * 2006-10-02 2013-0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29548A (ja) * 2006-11-24 2008-06-0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KR101079579B1 (ko) * 2007-02-02 2011-11-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및 그 화상형성방법
US7810811B2 (en) * 2007-03-30 2010-10-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O2009099175A1 (ja) * 2008-02-08 2009-08-1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現像剤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97220B2 (ja) * 2008-03-18 2010-07-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現像剤供給装置
JP4863520B2 (ja) * 2008-05-23 2012-01-25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転写装置の制御方法
KR101302057B1 (ko) * 2008-08-22 2013-09-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JP5419533B2 (ja) * 2009-04-30 2014-02-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08188B2 (ja) * 2011-08-01 2015-11-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721005B2 (ja) * 2011-12-26 2015-05-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958184B2 (ja) * 2012-08-27 2016-07-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14152A (ja) 2012-12-12 2014-06-26 Canon Inc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529316B2 (en) * 2014-10-31 2016-12-2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628540B2 (ja) * 2015-10-06 2020-01-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0359715B2 (en) * 2017-01-26 2019-07-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8159757A (ja) * 2017-03-22 2018-10-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907793B2 (ja) * 2017-08-08 2021-07-2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24541A (en) * 1975-08-20 1977-02-24 Toshihiko Takemura Device for collecting solar heat using a concave mirror made of black carbon
US5410393A (en) * 1992-02-17 1995-04-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H08194425A (ja) * 1995-01-19 1996-07-3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0980871A (ja) * 1995-09-18 1997-03-2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199878A (zh) * 1997-03-14 1998-11-2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电子照相技术成象装置的转印偏压控制方法
US20020051674A1 (en) * 2000-11-01 2002-05-02 World Wide Stationery Manufacturing Co. Limited Ring Binder mechanism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40759B2 (ja) * 1988-07-29 1997-08-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H0414079A (ja) * 1990-05-07 1992-01-20 Ricoh Co Ltd 画像記録装置の転写装置
JPH0777879A (ja) 1993-09-07 1995-03-2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07160128A (ja) * 1993-12-10 1995-06-23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07319297A (ja) * 1994-05-25 1995-12-0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08328402A (ja) * 1995-06-01 1996-12-1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JPH10142971A (ja) 1996-11-06 1998-05-2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3450623B2 (ja) 1997-01-21 2003-09-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333445A (ja) * 1997-06-03 1998-12-18 Fuji Xerox Co Ltd 転写装置
JP4011684B2 (ja) 1997-09-12 2007-1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42595A (ja) 1999-03-19 2001-02-1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250269B2 (ja) * 1999-08-31 2009-04-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250293B2 (ja) 2000-02-10 2009-04-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3877272B2 (ja) * 2000-08-31 2007-02-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3862543B2 (ja) * 2000-10-30 2006-12-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6701102B2 (en) 2000-12-01 2004-03-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in a fixing device of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3029552A (ja) * 2001-07-19 2003-01-3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261859B2 (ja) 2001-10-09 2009-04-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2003140405A (ja) * 2001-10-31 2003-05-14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6731890B1 (en) * 2002-11-14 2004-05-04 Nexpress Solutions Llc Transfer of toner using a time-varying transfer station current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24541A (en) * 1975-08-20 1977-02-24 Toshihiko Takemura Device for collecting solar heat using a concave mirror made of black carbon
US5410393A (en) * 1992-02-17 1995-04-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H08194425A (ja) * 1995-01-19 1996-07-3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0980871A (ja) * 1995-09-18 1997-03-2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199878A (zh) * 1997-03-14 1998-11-2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电子照相技术成象装置的转印偏压控制方法
US20020051674A1 (en) * 2000-11-01 2002-05-02 World Wide Stationery Manufacturing Co. Limited Ring Binder mechanis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134478A (ja) 2010-06-17
US6965742B2 (en) 2005-11-15
CN1499306A (zh) 2004-05-26
US20040091277A1 (en) 2004-05-13
JP4663814B2 (ja) 2011-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45067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300645C (zh)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204463C (zh) 带电方法、带电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0351709C (zh) 位置偏移检测补正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01949C (zh) 成像设备
CN1112610C (zh) 复制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19709C (zh) 被充电元件的使用寿命通告装置,其通告方法,处理暗盒和成像设备
CN100346240C (zh) 成像设备以及定影设备
CN1508638A (zh) 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处理盒以及显影盒
CN1664721A (zh) 处理盒与成像设备
CN1658085A (zh) 显影装置和印刷装置
CN1497373A (zh) 显影盒,侧盖板安装方法和电摄影成像设备
CN1684007A (zh) 成像设备
CN1959564A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637636A (zh) 成像设备
CN1924728A (zh)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浓度调节方法
CN1645265A (zh) 成像装置
CN101063749A (zh) 光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及光扫描装置的有效控制方法
CN1234051C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499318A (zh) 处理盒的翻新方法
CN1782901A (zh) 成像装置和纸张输送装置
CN1317170C (zh) 成像装置
JP2005115355A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その方法をコンピュータに実行させるプログラム
CN1629749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525257A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024

Termination date: 2017110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