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04463C - 带电方法、带电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电方法、带电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04463C
CN1204463C CNB001222732A CN00122273A CN1204463C CN 1204463 C CN1204463 C CN 1204463C CN B001222732 A CNB001222732 A CN B001222732A CN 00122273 A CN00122273 A CN 00122273A CN 1204463 C CN1204463 C CN 120446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voltage
charged
gap
live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012227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82891A (zh
Inventor
石桥均
佐藤真澄
大年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2828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828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0446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0446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03G15/02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by contact, friction or induction, e.g. liquid charging apparatu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2Arrangements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 G03G2215/021Arrangements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by contact, friction or induction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带电方法、带电装置及装有该带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带电装置(2)中,带电辊(8)相对感光体鼓(1)的表面接近设置,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所定间隙。从电源组件(12)对该带电辊(8)的金属芯(11)施加将交流电压叠合在直流定电压上的电压,使感光体鼓表面均匀带电。被定电压或定电流控制的交流成份具有最大间隙的带电开始电压值的二倍以上的峰间电压。能抑制臭氧发生,使感光体可靠带电,不会发生带电不匀,能得到无浓度不匀的良好图像。

Description

带电方法、带电装置 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被带电体带电的带电方法、带电装置及装有该带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使用电子照相方式的例如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设有带电装置,其使感光体带电。
通常,采用带电充电方式,使用例如非接触型带电装置作为上述带电装置。上述带电充电方式场合,从带电均一性方面看具有带电性能良好优点,可是,也有产生臭氧(O3)对人体有坏影响的缺点。因此,近年来,主要采用接触带电方式,在使带电部件接触感光体状态下进行带电。
但是,采用接触带电方式场合,由于带电辊等带电部件直接接触感光体等被带电体,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有时污脏从带电部件转移到感光体上。从而感光体受到污染,产生异常图像。另外,也有可能在感光体上产生裂纹损伤。
带电部件本身也易受附于感光体上的墨粉等污染,当污染超过一定限度时,有时会引起带电性能(均一性)低下。
由于带电部件与感光体接触,感光体膜产生磨损,恐怕会引起带电电位低下。感光体上存在针孔场合,泄漏容限小。
于是,考虑使带电部件相对被带电体具有微小间隙,以接近配置方式使被带电体带电。
但是,这种场合若以弹性辊形成带电部件,从精度上看,要保持上述微小间隙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可能的话,成本上也是非常贵的。
如果考虑采用尺寸比较容易控制的金属辊作为带电部件,则当异物进入该金属辊与被带电体之间时,易损伤被带电体表面。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先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电方法、带电装置及装有该带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不产生对人体有影响的臭氧,能可靠地使被带电体带电,不会发生带电不匀以及由此引起的浓度不匀。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带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带电部件,该带电部件相对被带电体接近设置,至少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所定间隙;
对该带电部件施加将交流电压叠合在直流定电压上的电压,使上述被带电体带电;其特征在于:
施加在上述带电部件上的电压的交流成份具有上述所定间隙的最大间隙的带电开始电压值的二倍以上的峰间电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带电装置,设有带电部件,该带电部件相对被带电体接近设置,至少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所定间隙,通过从电源对该带电部件施加将交流电压叠合在直流定电压上的电压,使上述被带电体带电;其特征在于:
施加在上述带电部件上的电压的交流成份具有上述所定间隙的最大间隙的带电开始电压值的二倍以上的峰间电压,
上述最大间隙比带电开始电压间隙大,上述带电开始电压间隙是指具有与带电部件和被带电部件接触时必要的带电开始电压大致相等的带电开始电压的间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另一种带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带电部件,该带电部件相对被带电体接近设置,至少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所定间隙;
对该带电部件施加定电压控制的直流电压及交流电压,使上述被带电体带电,在上述带电区域内的带电部件的纵向(长度方向)及横向各位置的间隙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该间隙的标准离差为相对上述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其特征在于:
施加在上述带电部件上的电压中具有交流成份的电压具有上述所定间隙的最大间隙的带电开始电压值的二倍以上的峰间电压,
上述最大间隙比带电开始电压间隙大,上述带电开始电压间隙是指具有与带电部件和被带电部件接触时必要的带电开始电压大致相等的带电开始电压的间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又一种带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带电部件,该带电部件相对被带电体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接触部分和非接触部分混有状态;
对该带电部件施加定电压控制的直流电压及交流电压,使上述被带电体带电,在上述带电区域内的上述非接触部分的带电部件的纵向(长度方向)及横向各位置,上述被带电体与带电部件的间隙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该间隙的标准离差为相对上述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其特征在于:
施加在上述带电部件上的电压中具有交流成份的电压具有上述所定间隙的最大间隙的带电开始电压值的二倍以上的峰间电压,
上述最大间隙比带电开始电压间隙大,上述带电开始电压间隙是指具有与带电部件和被带电部件接触时必要的带电开始电压大致相等的带电开始电压的间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另一种带电装置,设有带电部件,该带电部件相对被带电体接近设置,至少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所定间隙,通过从电源对该带电部件施加定电压控制的直流电压及交流电压,使上述被带电体带电,在上述带电区域内的带电部件的纵向(长度方向)及横向各位置的间隙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该间隙的标准离差为相对上述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其特征在于:
施加在上述带电部件上的电压中具有交流成份的电压具有上述所定间隙的最大间隙的带电开始电压值的二倍以上的峰间电压,
上述最大间隙比带电开始电压间隙大,上述带电开始电压间隙是指具有与带电部件和被带电部件接触时必要的带电开始电压大致相等的带电开始电压的间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又一种带电装置,设有带电部件,该带电部件相对被带电体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接触部分和非接触部分混有状态,通过从电源对该带电部件施加定电压控制的直流电压及交流电压,使上述被带电体带电,在上述带电区域内的上述非接触部分的带电部件的纵向(长度方向)及横向各位置,上述被带电体与带电部件的间隙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该间隙的标准离差为相对上述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其特征在于:
施加在上述带电部件上的电压中具有交流成份的电压具有上述所定间隙的最大间隙的带电开始电压值的二倍以上的峰间电压,
上述最大间隙比带电开始电压间隙大,上述带电开始电压间隙是指具有与带电部件和被带电部件接触时必要的带电开始电压大致相等的带电开始电压的间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又一种带电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提供带电部件,该带电部件相对被带电体接近设置,至少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所定间隙;
对该带电部件施加将交流电压叠合在直流定电压上的电压,使上述被带电体带电;其特征在于:
施加在上述带电部件上的电压的交流成份被定电流控制为能得到上述所定间隙的最大间隙的带电开始电压值的二倍以上的峰间电压的所定电流值,上述最大间隙比带电开始电压间隙大,上述带电开始电压间隙是指具有与带电部件和被带电部件接触时必要的带电开始电压大致相等的带电开始电压的间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又一种带电装置,设有带电部件,该带电部件相对被带电体接近设置,至少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所定间隙,通过从电源对该带电部件施加将交流电压叠合在直流定电压上的电压,使上述被带电体带电;其特征在于:
施加在上述带电部件上的电压的交流成份被定电流控制为能得到上述所定间隙的最大间隙的带电开始电压值的二倍以上的峰间电压的所定电流值,上述最大间隙比带电开始电压间隙大,上述带电开始电压间隙是指具有与带电部件和被带电部件接触时必要的带电开始电压大致相等的带电开始电压的间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又一种带电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提供带电部件,该带电部件相对被带电体接近设置,至少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所定间隙;
对该带电部件施加定电压控制的直流电压及交流电压,使上述被带电体带电,在上述带电区域内的带电部件的纵向(长度方向)及横向各位置的间隙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该间隙的标准离差为相对上述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其特征在于:
施加在上述带电部件上的电压中的交流成份被定电流控制为所定电流值,上述最大间隙比带电开始电压间隙大,上述带电开始电压间隙是指具有与带电部件和被带电部件接触时必要的带电开始电压大致相等的带电开始电压的间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又一种带电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提供带电部件,该带电部件相对被带电体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接触部分和非接触部分混有状态;
对该带电部件施加定电压控制的直流电压及交流电压,使上述被带电体带电,在上述带电区域内的上述非接触部分的带电部件的纵向(长度方向)及横向各位置,上述被带电体与带电部件的间隙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该间隙的标准离差为相对上述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其特征在于:
施加在上述带电部件上的电压中的交流成份被定电流控制为所定电流值,上述最大间隙比带电开始电压间隙大,上述带电开始电压间隙是指具有与带电部件和被带电部件接触时必要的带电开始电压大致相等的带电开始电压的间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又一种带电装置,设有带电部件,该带电部件相对被带电体接近设置,至少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所定间隙,通过从电源对该带电部件施加定电压控制的直流电压及交流电压,使上述被带电体带电,在上述带电区域内的带电部件的纵向(长度方向)及横向各位置的间隙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该间隙的标准离差为相对上述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其特征在于:
施加在上述带电部件上的电压中的交流成份被定电流控制为所定电流值,上述最大间隙比带电开始电压间隙大,上述带电开始电压间隙是指具有与带电部件和被带电部件接触时必要的带电开始电压大致相等的带电开始电压的间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又一种带电装置,设有带电部件,该带电部件相对被带电体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接触部分和非接触部分混有状态,通过从电源对该带电部件施加定电压控制的直流电压及交流电压,使上述被带电体带电,在上述带电区域内的上述非接触部分的带电部件的纵向(长度方向)及横向各位置,上述被带电体与带电部件的间隙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该间隙的标准离差为相对上述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其特征在于:
施加在上述带电部件上的电压中的交流成份被定电流控制为所定电流值,上述最大间隙比带电开始电压间隙大,上述带电开始电压间隙是指具有与带电部件和被带电部件接触时必要的带电开始电压大致相等的带电开始电压的间隙。
根据本发明的带电方法和带电装置,其特征还在于,被带电体与带电部件之间的间隙因位置而不均一,存在偏差。
根据本发明的带电方法和带电装置,其特征还在于,被带电体与带电部件之间的间隙是变化的。
根据本发明的带电方法和带电装置,其特征还在于,带电部件是回转辊。
根据本发明的带电方法和带电装置,其特征还在于,被带电体是回转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带电方法和带电装置,其特征还在于,被带电体是回转自如的感光体鼓或带。
根据本发明的带电方法和带电装置,其特征还在于,被带电体与带电部件之间的间隙为这样大小的间隙:在该间隙下,带电开始电压与间隙为0时的带电开始电压不同。
根据本发明的带电方法和带电装置,其特征还在于,带电部件相对被带电体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接触部分和非接触部分混有状态,以局部形成所定间隙。
根据本发明的带电方法和带电装置,其特征还在于,带电部件是回转自如的弹性辊。
根据本发明的带电方法和带电装置,其特征还在于,带电部件的体积电阻率大于或等于105Ωcm。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上述本发明任一种带电装置。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的带电方法、带电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带电部件相对被带电体接近设置,至少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所定间隙,呈非接触状态,能抑制臭氧发生,同时防止带电部件污染被带电体,因此,能防止发生因被带电体污染而引起的异常图像。
按照本发明的带电方法、带电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对带电部件施加将交流电压叠合在直流定电压上的电压,使被带电体带电,施加在带电部件上的电压的交流成份具有所定间隙的最大间隙的带电开始电压值的二倍以上的峰间电压,因此,不会发生带电不匀,从而能得到无浓度不匀的良好图像。
按照本发明的带电方法、带电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对带电部件施加将交流电压叠合在直流定电压上的电压,使被带电体带电,施加在带电部件上的电压的交流成份被定电流控制为所定电流值,因此,即使带电部件与被带电体之间间隙有偏差,也不会发生带电不匀,从而能得到无浓度不匀的良好图像。
按照本发明的带电方法、带电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带电部件相对被带电体在带电区域内接触部分与非接触部分混杂场合,一般,若带电部件表面电阻低,带电部件与被带电体之间间隙存在位置偏差,则不能在带电部件表面维持规定电位,易发生带电不匀,可是,在本发明中,在带电部件和被带电体之间施加具有交流成份的电压,该具有交流成份的电压具有上述所定间隙的最大间隙的带电开始电压值的二倍以上的峰间电压,或者该交流成份被定电流控制为所定电流值,因此,不会发生带电不匀,从而能得到无浓度不匀的良好图像。
按照本发明的带电方法、带电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通过以间隙控制部件厚度来控制最大间隙值,很容易控制间隙。
按照本发明的带电方法、带电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当带电部件是弹性辊场合,即使异物进入该弹性辊与被带电体之间间隙时,也不会损伤被带电体。在弹性辊与被带电体部分接触场合,也不会损伤被带电体。因此,具有长期间稳定的带电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设有本发明带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成像部的概略构成图;
图2表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整体的概略构成图;
图3是表示将聚四氟乙烯管以密接状态装于上述带电装置的带电辊两端部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感光体鼓表面与带电辊弹性辊部之间最大间隙Gmax的概略图;
图5是用于说明感光体鼓与带电辊之间形成的放电区域两侧的区域端部的间隙Gc不是最大间隙的概略图;
图6表示因带电辊回转或平直度偏差在某瞬间位置b具有最大间隙Gmax状态的概略图;
图7表示因带电辊回转或平直度偏差在某瞬间位置c具有最大间隙Gmax状态的概略图;
图8是带电特性图,表示施加电压与带电电位之间关系;
图9表示带电辊逐渐离开感光体鼓时带电特性的变化;
图10表示通过计算求得的带电辊与感光体鼓之间间隙和感光体鼓表面带电电位之间关系的模拟结果以及试验结果;
图11表示在使用通过微小间隙的接近带电方式的带电装置中所施加电压为直流定电压与交流定电压叠加时的带电特性;
图12表示定电流控制叠加在直流定电压上的交流偏压场合的试验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
图1是设有本发明带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成像部的概略构成图,图2表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整体的概略构成图。
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在装置本体内下部设有供纸部22,在其上方设置包括感光体鼓1等的成像部,在该成像部上方设有一对排纸辊26、27,形成排纸部,成像部在从供纸部22供给的转印纸P的面(图2所示为纸的左侧面)上形成图像,通过排纸辊26、27排出到排纸盘20或排纸台21上。
在供纸部22中,上下两段分别设有纸盒28、29,在各供纸段分别配置供纸辊30。
标号23表示写入组件,从那里发出光照射感光体鼓1的均一带电表面,写入图像。
在相对感光体鼓1沿转印纸运送方向上游侧设有一对定位辊13,用于补正转印纸偏移,同时使转印纸运送时间与感光体鼓1上图像一致。
在相对感光体鼓1沿转印纸运送方向下游侧设有一对定影组件25。
图1表示该图像形成装置的成像部100,作为被带电体的感光体鼓1可沿箭头A方向回转,在该感光体鼓1周围分别配置带电装置2、用于在感光体鼓1上形成静电潜像的写入组件23、使该感光体鼓1上的由上述写入组件23写入形成在带电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成墨像的显影装置4、将该墨像转印在转印纸P上的转印运送带5、除去转印墨像后残留在感光体鼓1上的残留墨粉的清洁装置6、对感光体鼓1上的不需要电荷进行消电的消电灯7。
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成像部100若开始成像动作,感光体鼓1朝箭头A方向回转,通过消电灯7对其表面进行消电,表面电位均化为标准电位。
接着,通过带电辊8使该感光体鼓1表面均一带电,来自写入组件23的根据图像信息的光La照射该带电表面,形成静电潜像。
感光体鼓1朝箭头A方向回转,若该潜像移动到显影装置4位置,通过那里的显影套10使墨粉附着在该潜像上成为墨像。
另一方面,从图2所示的供纸部22的纸盒28、29中某个供给转印纸P,该转印纸P在一对定位辊13处一时停止,在转印纸P前端与感光体鼓1上图像前端一致的正确时刻运送转印纸P,通过转印运送带5,感光体鼓1上的墨像被转印在该转印纸P上。
由转印运送带5运送的转印纸P在驱动辊部5a与该转印运送带5分离,被送向定影部25,在那里施加热和压力使墨粉熔融在转印纸P上,然后,排向指定排纸场所,即排向排纸盘20或排纸台21。
此后,回转移动到此后工序的清洁位置,通过清洁装置6的清洁刮板6a刮取感光体鼓1上的残留墨粉,再移向此后的成像工序。
带电装置2设有带电辊8及带电辊清洁部件9,上述带电辊8作为带电部件被配置成接近感光体鼓1表面,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所定间隙,上述带电辊清洁部件9与上述带电辊8表面常时压接,清洁该带电辊8,其由例如海绵构成。
从电源组件12施加定电压控制的直流偏压以及定电压控制的交流偏压(也可以是如后所述的定电流控制的交流偏压)到该带电装置2的带电辊8的金属芯11上,使感光体鼓1的表面均一带电。
感光体鼓1是将底层、载流子产生层、载流子输送层分别涂覆在铝管上形成多层结构,通过没有图示的主马达驱动该感光体鼓朝箭头A方向以一定速度回转。
带电辊8是弹性辊,其两端部的金属芯11、11分别由轴承支承,回转自如。如图3所示,将聚四氟乙烯管14、14作为间隙控制部件以密接状态装于上述带电装置的弹性辊部8a的两端部上。
通过其两端的聚四氟乙烯管14、14接触感光体鼓1的表面,带电区域内感光体鼓1表面与带电辊8的弹性辊部8a之间形成相当于上述聚四氟乙烯管14厚度的微小间隙。
也就是说,在该带电装置中,以处于感光体鼓1与带电辊8的弹性辊部8a之间的聚四氟乙烯管14厚度决定感光体鼓1与带电辊8之间的最大间隙。
所谓最大间隙按如下说明进行定义。
即如上所述在设置相当于聚四氟乙烯管14厚度的微小间隙相互对向的感光体鼓1表面与带电辊8的弹性辊部8a之间,如图4所示,a为最接近部,所谓最大间隙是指在某瞬间的最大间隙Gmax。
而且,由于通常在沿图4的带电辊长度方向(垂直纸面方向)各位置感光体鼓1与带电辊8的零件精度不同,所以,感光体鼓1表面与带电辊8的弹性辊部8a之间在最接近部a的间隙在沿带电辊长度方向各位置不同,将成为最大间隙位置的间隙定义为最接近部a的最大间隙。
参照图6和图7对此进行说明,感光体鼓1表面与带电辊8的弹性辊部8a之间间隙表示在图6和图7中,因带电辊8回转及平直度偏差,在某瞬间图6所示位置b成为最大间隙Gmax的位置,在另一瞬间图7所示位置c成为最大间隙Gmax的位置,因此,该最大间隙Gmax位置在带电辊8长度方向是变化的。
由上面定义可知,如图5所示在感光体鼓1与带电辊8之间形成的放电区域Adc两侧的区域端部的各间隙Gc并不是本文所说的最大间隙。
下面,为了调查最大间隙出现位置变化,参照表1和表2说明实际测定最大间隙发生位置的结果。
感光体鼓表面与带电辊表面之间间隙的测定分两组进行,第1组的测定数据列于表1中,第2组的测定数据列于表2中。
                                      表1
回转方向                            长度方向
    ①     ②     ③     ④     ⑤
    0     9.8     17.9     0     0     7.5
60 20.2 0 0 5.6 10.6
    120     10     10.8     11.2     10.1     7.4
    180     20.7     7.2     0     17.9     17.2
    240     2.5     2.1     0     0     0.7
    300     18.8     11.8     8.1     0     5.8
    360     10.5     0     0     9.6     10.1
    420     16.7     2     10.2     3     6.8
    480     5.6     10.8     0     8.2     9.4
    540     11.3     15.9     4.2     0     1.8
    600     21.2     16.2     6.9     5.1     4.3
    660     11.2     0     0     6     14.4
    720     16.5     3.3     1.5     0     2.1
    780     3.7     6.1     0     4.5     8.7
    840     12.9     13.9     8.3     0     2.3
    900     26.3     25.9     19.2     6.8     4.7
    960     8.5     0     0     17.2     14.9
    1020     12.7     0     0     4.9     10.3
    1080     5.7     7.3     0     0     0
    1140     10.2     9.2     0     0     5.1
    1200     24     18.1     17.2     0     3.6
    1260     11.8     7.4     15.2     1 6.3     14.2
    1320     15.9     3.5     0.8     14.8     12.1
    1380     3.6     0     0     4.6     5.2
    1440     9.6     9     4.2     0     0
    1500     13.4     14.1     2.5     5.1     7.6
                                   表2
回转方向                         长度方向
    ①     ②     ③     ④     ⑤
    0     15.3     17.3     29.8     19     15
    60     17.7     0     0     0     6.6
    120     8.5     0     0     0     9.3
    180     28.7     5.8     0     0     10.5
    240     27.2     28.6     21.7     6.6     14
    300     34.2     32.7     34.1     33     15.7
    360     10.2     8     7.7     13.4     15.1
    420     16     0     4.6     0     11.7
    480     24.5     5.3     0     0     7.3
    540     17     7.4     0     0     12.1
    600     31.6     30     24.2     18.4     7.6
    660     29.4     29.5     18.1     12     18.4
    720     13.1     28.6     30.5     18.8     16.2
    780     15.2     18.1     24.3     14     15
    840     18     0     0     0     6.5
    900     9.1     2.1     0     0     10.2
    960     27.6     6.8     0     5.2     11.3
    1020     25.8     29.8     19.3     12.8     14
    1080     30.4     33.4     32.8     31.4     15.6
    1140     8.2     9.1     10.3     18.4     15.8
    1200     17     5.2     5.1     9.8     13.5
    1260     22.6     6.8     0     0     10.1
    1320     18.3     8.3     0     0     12.1
    1380     30.1     32.1     22.3     7.6     8.6
    1440     30.2     28.4     26.5     14.3     18.9
    1500     16.8     27.6     30.3     19.3     20.1
上述间隙测定分别使用直径30mm、周长94mm的感光体鼓以及与其对向配置的直径12mm、周长37.6mm的带电辊,在感光体鼓长度方向隔开一定间距设置5个间隙测定点,而在回转方向沿感光体鼓圆周方向每隔60度进行测定。
从表1可知,以相当于感光体鼓直径30mm和带电辊直径12mm的最小公倍数直径60mm(周长188mm)为基本模式,大致以该模式反复出现。
在表1测定结果中,感光体鼓二周、即带电辊五周期间,间隙以非常近似的模式出现五次。因此,可以说在这种场合带电辊平直度给与间隙很大影响。
另一方面,表2场合,感光体鼓二周(188mm)期间,间隙以非常近似的模式出现二次。因此,可以说在这种场合感光体鼓平直度给与间隙很大影响。
实际上,感光体鼓表面与带电辊弹性辊部表面有时长度方向中央部比两端部鼓出呈香蕉状,有时长度方向中央部比两端部凹下呈缩颈状,所以,通过感光体鼓与带电辊组合,最大间隙大小及出现位置随时可能不同。
这样,除开突发振动影响,感光体鼓表面与带电辊表面之间间隙受带电辊及感光体鼓平直度影响很大。
在本实施例的带电装置中,如图3所示,带电区域内,带电辊8长度方向(箭头B方向)及圆周方向(箭头C方向)各位置的上述间隙平均值为10μm以上,该间隙的标准离差相对上述平均值为10μm以上。
在该带电装置中,在带电辊8与感光体鼓1之间施加具有交流成份的电压,上述包括交流成份的电压具有带电辊8与感光体鼓1之间的最大间隙(图4的Gmax)的带电开始电压值的二倍以上的峰间电压。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电压的交流成份被定电流控制为所定电流值,上述所定电流值是指能得到带电辊8与感光体鼓1之间最大间隙(图4的Gmax)的带电开始电压值的二倍以上的交流峰间电压的电流值。
下面,参照图8说明在带电辊8与感光体1之间形成微小间隙的非接触型(接近带电方式)带电装置较佳实施例。
图8是带电特性图,表示施加电压与带电电位之间关系。
驱动感光体鼓以线速度230mm/sec回转,上述图8表示使带电辊接触其表面场合以及在带电辊与感光体鼓之间形成微小间隙场合的特性,在带电辊上施加直流偏压(直流定电压)。
除特别注明之外,下面顺序表示的试验结果均按下列条件进行:
成像处理线速度:230mm/sec
感光体鼓直径:φ60mm
带电辊直径:φ16mm
带电辊的体积电阻率:1×105Ωcm,1×107Ωcm
带电开始电压(接触场合):-651V
(间隙53μm场合):-745V
(间隙87μm场合):-875V
(间隙106μm场合):-916V
从该带电特性可知,各带电开始电压(-651V、-745V、-875V、-916V)成为阈值,施加比该带电开始电压绝对值小的施加电压,感光体不带电,只有超过上述阈值,感光体才带电。施加该带电开始电压以上的施加电压场合,感光体表面的带电电位不管带电辊与感光体鼓接触还是不接触,相对施加电压大致成为45°直线关系。
下面,参照图9说明带电辊逐渐离开感光体鼓时带电特性的变化。
进行测定时,为了在带电辊与感光体鼓之间形成微小间隙,如图3所示,在带电辊两端部设置聚四氟乙烯管,带电辊通过该聚四氟乙烯管抵压感光体鼓表面。
也就是说,感光体鼓1与带电辊8之间间隙的最大值相当于聚四氟乙烯管的厚度。
在试验中,准备厚度分别为53μm、87μm、106μm三种聚四氟乙烯管,对于各厚度场合,分别测定在带电辊上施加直流定电压时的带电特性,将测定结果附加在前面以图8说明的接触带电场合的数据(间隙为0的数据)上。
根据试验结果可知,若增大上述间隙,以大致一定的倾斜度带电开始电压绝对值变大。
在该间隙非常小的区域(53μm附近以下),相对所增加间隙来说,带电开始电压变化较小,当间隙大于53μm后,该间隙与带电开始电压之间关系成为倾斜度较大的直线关系。
这从以下现象可以推测:间隙8μm以上场合,帕兴(paschen)放电大致近似直线(带电开始电压=312+6.2×间隙)。即使间隙为0的接触带电场合,实际放电现象在离开感光体接触区间某种程度场所(间隙8μm以上场所)发生。
从上述图8带电特性还可得出以下结论。
在某固定直流电压条件下,感光体的带电电位依存于带电辊与感光体鼓之间的间隙。并且,关于该带电电位依存于上述间隙的性质,从帕兴放电也能明白。
通过计算求得的带电辊与感光体鼓之间间隙和感光体鼓表面带电电位之间关系的模拟结果以及试验结果表示在图10中。
在图10中,所施加的直流电压(直流偏压)固定在-1600V,模拟结果B和试验结果A非常接近。
由该图可知,进行直流定电压控制场合,带电辊和感光体鼓之间的间隙为20μm以上,间隙和感光体表面的带电电位之间关系具有大约6V/μm的变化率。
在采用带电辊相对感光体鼓以微小间隙对向的接近带电方式状态下,将该带电装置装于图像形成装置场合,所允许的电位不匀在黑白机场合为±30V,在彩色机场合为±10V。
若将其换算成带电辊和感光体鼓之间的间隙值,所允许的间隙振幅在黑白机场合为10μm,在彩色机场合为3.3μm。
这样,为了将带电辊配置成相对感光体鼓形成非常微小的间隙,必须非常高精度地配置带电辊,考虑带电辊和感光体鼓长度方向挠性、表面光洁度、波形等允许公差的叠合,现实上很困难。
于是,在这种采用接近带电方式的带电装置场合,所施加的电压为在直流偏压上叠加交流偏压,下面对此进行说明。
图11表示在使用通过微小间隙的接近带电方式的带电装置中所施加电压为直流定电压与交流定电压叠加时的带电特性。
在该试验中,施加-700V作为直流定电压。
根据试验结果可知,当在直流定电压上叠加交流定电压场合,不管带电辊与感光体鼓之间间隙为0μm、53μm、87μm、106μm中哪一种,通过将施加直流定电压时的带电开始电压(各间隙的带电开始电压参照图3)的大致二倍的交流峰间电压施加到带电辊上,感光体表面的带电电位大致与直流施加电压(-700V)相等。
图12表示定电流控制叠加在直流定电压(直流偏压)上的交流偏压场合的试验结果。
根据该试验结果可知,通过定电流控制叠加在直流定电压上的交流偏压,不管带电辊与感光体鼓之间间隙大小,总电流和感光体表面的带电电位关系大致一定。
下面,说明为了确认带电不匀所引起的浓度不匀而进行的半色调图像的输出试验结果。表3-表5表示上述试验结果。
表3表示在带电辊与感光体鼓对向各位置完全没有间隙偏差状态场合的图像评价结果。
                                 表3
间隙 直流定电压 直流定电压+交流定电压(交流峰间电压为间隙最大值的带电开始电压的二倍以上) 直流定电压+交流定电流(能得到间隙最大值的带电开始电压的二倍以上的交流峰间电压的电流值)
 0μm     ○     ○     ○
 53μm     ×     ○     ○
 87μm     ×     ○     ○
 106μm     ×     ×     ×
根据该试验结果可知,仅施加直流定电压控制场合,当带电辊与感光体鼓之间间隙大于或等于53μm时,会因异常放电产生白点(表中用×表示),成为不良图像。另外,叠合交流偏压时,不管是交流定电压控制还是交流定电流控制,在间隙为106μm时,因异常放电产生白点,成为不良图像。
由此可知,在接近带电方式中,将交流偏压叠加在直流定电压上是有效果的。
下面,考虑实际使用场合,对于带电辊与感光体鼓之间具有间隙偏差状态场合进行说明。
表4表示在带电辊长度方向各位置与感光体鼓之间间隙具有间隙偏差条件下改变交流偏压场合的图像评价结果。
                           表4
直流偏压(V)                          交流偏压(V)
    1200     1400     1600   1800   2000   2200   2400   2600
仅单侧接触(L:53μm,R:0μm) -400 - -
  -600     ×     △     ○     ○     ○     ○     ○
-800 ×
仅单侧接触(L:87μ m,R:0μm) -400 - -
  -600     -     -     △     △     ○     ○     ○     ○
-800 - -
仅单侧 -400 - -
接触(L:106μm,R:0μm) -600 - -
-800 - -
在该试验中,沿带电辊弹性辊部长度方向,右侧端部(表4中用R表示)与感光体鼓之间的间隙设为0μm(接触状态),左侧端部(表4中用L表示)与感光体鼓之间的间隙设为间隙最大值(分53μm、87μm、106μm三种),使其具有间隙偏差。
根据该试验结果可知,通过将间隙最大值的带电开始电压值(参照图8)的二倍以上的交流峰间电压叠合在直流偏压上,能得到良好图像。
在表4中,标记△表示虽然多少有点浓度不匀,但处于允许范围之内,评价为“可使用”;标记○表示完全没有浓度不匀的良好图像。
从该结果求取偏压条件,最后对于三个电流控制条件分别进行图像试验,评价结果表示在表5中。
当仅施加直流偏压场合,如前面所述模拟结果所示,带电电位对间隙的依存性非常大,间隙有偏差的话,会产生不能允许的图像不匀(表中用标记×表示)。
                           表5
直流定电压 直流定电压+交流定电流(能得到间隙最大值的带电开始电压的二倍以上的交流峰间电压的电流值) 直流定电压+交流定电压(交流峰间电压为间隙最大值的带电开始电压的二倍以上)
  L   C   R   L   C   R   L   C   R
无间隙偏差
仅单侧接触(L:53μm,R:0μm) × ×
仅单侧接触(L:87μm,R:0μm) × ×
仅单侧接触(L:100μm,R:0μm) × ×
仅单侧接触(L:106μm,R:0μm) × ×
根据模拟结果能允许的间隙偏差为大约10μm以下,对具有间隙的方向精密测定间隙量,调查间隙偏差值与图像不匀的对应。
结果表示在如下的表6中。
                             表6
                 间隙偏差(μm)
  10   20   53   87   100   106
直流定电压控制   ○   ×   ×   ×   ×   ×
直流定电压控制+交流定电压控制   ○   ○   ○   ○   ○   △
直流定电压控制+交流定电流控制   ○   ○   ○   ○   ○   △
在仅施加直流偏压条件下,如根据模拟结果所预测那样,间隙偏差的允许值为10μm左右,当上述偏差大于10μm场合,出现图像不匀,表中用标记×表示。
在将交流偏压叠加在直流偏压条件下,不管是以定电压控制叠合间隙最大值的带电开始电压值的二倍以上的交流峰间偏压场合还是以能得到间隙最大值的带电开始电压值的二倍以上的峰间电压值的电流值进行定电流控制的场合,间隙偏差容限值与完全没有间隙偏差条件下的白点所引起的异常图像间隙容限值大致相等,在不大于100μm条件下,不管间隙偏差大小,通常能得到良好图像。
这样,如图1所示带电装置2通过在带电辊8与感光体鼓1之间施加具有交流成份的电压(将交流叠合在直流定电压上的电压),使得该交流成份具有带电辊8和感光体鼓1之间的最大间隙的带电开始电压值的二倍以上的峰间电压值,防止因带电不匀发生浓度不匀,能得到良好图像。
如上所述,能解决以往接触带电方式的带电装置所存在的问题。
也就是说,在带电辊8与感光体鼓1非接触状态下能防止带电辊8污染感光体鼓1。
并且,由于带电辊8与感光体鼓1为非接触,能防止感光体膜产生磨损、感光体鼓1的泄漏容限小、以及因带电辊8接触感光体鼓1所引起的摆动。
根据本发明的带电装置实施例,带电部件(带电辊)全区域处于非接触状态,但是,带电部件一部分接触感光体、其它部分处于非接触状态的接触/非接触混杂场合也同样适用,这从表5结果可知。
在上述试验中,仅施加直流偏压时,直流偏压为-1300V,显影偏压为-650V。
在直流定电压+交流定电压控制试验中,直流偏压为-600V,交流偏压为2KV(最大间隙106μm条件下带电开始电压值的二倍以上)。
在直流定电压+交流定电流控制试验中,直流偏压为-600V,将交流偏压设为能得到带电开始电压值的二倍以上的峰间电压值的电流值2.5mA(f=2kHz)。
上述各试验中使用的带电辊的体积电阻率分为1×105Ωcm和1×107Ωcm两种。当带电辊的体积电阻率小于1×105Ωcm场合,在感光体鼓带电区域内接触部分与非接触部分混杂条件下,电荷朝与感光体鼓接触部分泄漏,带电不佳。
因此,在带电辊相对感光体鼓接触部分与非接触部分混杂条件下场合,带电辊的体积电阻率必须在1×105Ωcm以上。
当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发明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作种种变更,它们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73)

1.一种带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带电部件(8),该带电部件(8)相对被带电体(1)接近设置,至少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所定间隙;
对该带电部件(8)施加将交流电压叠合在直流定电压上的电压,使上述被带电体(1)带电;其特征在于:
施加在上述带电部件(8)上的电压的交流成份具有上述所定间隙的最大间隙的带电开始电压值的二倍以上的峰间电压,
上述最大间隙比带电开始电压间隙大,上述带电开始电压间隙是指具有与带电部件(8)和被带电部件接触时必要的带电开始电压大致相等的带电开始电压的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带电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与带电部件(8)之间的间隙因位置而不均一,存在偏差。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带电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与带电部件(8)之间的间隙是变化的。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个所述的带电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电部件(8)是回转辊。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个所述的带电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是回转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带电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是回转自如的感光体鼓(1)或带。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个所述的带电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与带电部件(8)之间的间隙为这样大小的间隙:在该间隙下,带电开始电压与间隙为0时的带电开始电压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个所述的带电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电部件(8)相对被带电体(1)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接触部分和非接触部分混有状态,以局部形成所定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带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对该带电部件(8)施加定电压控制的直流电压及交流电压,使上述被带电体(1)带电,在上述带电区域内的带电部件(8)的纵向(长度方向)及横向各位置的间隙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该间隙的标准离差为相对上述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
10.根据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带电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电部件(8)是回转自如的弹性辊。
11.根据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带电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是回转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中所述的带电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是回转自如的感光体鼓(1)或带。
13.根据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带电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与带电部件(8)之间通过间隙控制部件形成上述间隙,上述最大间隙由上述间隙控制部件厚度决定。
14.根据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带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施加在上述带电部件(8)上的电压中的交流成份被定电流控制为所定电流值。
15.根据权利要求14中所述的带电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电部件(8)是回转自如的弹性辊。
16.根据权利要求14中所述的带电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是回转部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6中所述的带电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是回转自如的感光体鼓(1)或带。
18.根据权利要求14中所述的带电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电部件(8)的体积电阻率大于或等于105Ωcm。
19.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带电方法,其特征在于:
施加在上述带电部件(8)上的电压的交流成份被定电流控制为能得到上述所定间隙的最大间隙的带电开始电压值的二倍以上的峰间电压的所定电流值。
20.根据权利要求19中所述的带电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与带电部件(8)之间的间隙因位置而不均一,存在偏差。
21.根据权利要求19中所述的带电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与带电部件(8)之间的间隙是变化的。
22.根据权利要求19-21中任一个所述的带电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电部件(8)是回转辊。
23.根据权利要求19-21中任一个所述的带电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是回转部件。
24.根据权利要求23中所述的带电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是回转自如的感光体鼓(1)或带。
25.根据权利要求19-21中任一个所述的带电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与带电部件(8)之间的间隙为这样大小的间隙:在该间隙下,带电开始电压与间隙为0时的带电开始电压不同。
26.根据权利要求19-21中任一个所述的带电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电部件(8)相对被带电体(1)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接触部分和非接触部分混有状态,以局部形成所定间隙。
27.一种带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带电部件(8),该带电部件(8)相对被带电体(1)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接触部分和非接触部分混有状态;
对该带电部件(8)施加定电压控制的直流电压及交流电压,使上述被带电体(1)带电,在上述带电区域内的上述非接触部分的带电部件(8)的纵向(长度方向)及横向各位置,上述被带电体(1)与带电部件(8)的间隙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该间隙的标准离差为相对上述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其特征在于:
施加在上述带电部件(8)上的电压中具有交流成份的电压具有上述所定间隙的最大间隙的带电开始电压值的二倍以上的峰间电压,
上述最大间隙比带电开始电压间隙大,上述带电开始电压间隙是指具有与带电部件(8)和被带电部件接触时必要的带电开始电压大致相等的带电开始电压的间隙。
28.根据权利要求27中所述的带电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电部件(8)是回转自如的弹性辊。
29.根据权利要求27中所述的带电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是回转部件。
30.根据权利要求29中所述的带电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是回转自如的感光体鼓(1)或带。
31.根据权利要求27中所述的带电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与带电部件(8)之间通过间隙控制部件形成上述间隙,上述最大间隙由上述间隙控制部件厚度决定。
32.根据权利要求27中所述的带电方法,其特征在于:
施加在上述带电部件(8)上的电压中的交流成份被定电流控制为所定电流值。
33.根据权利要求32中所述的带电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电部件(8)是回转自如的弹性辊。
34.根据权利要求32中所述的带电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是回转部件。
35.根据权利要求34中所述的带电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是回转自如的感光体鼓(1)或带。
36.根据权利要求32中所述的带电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电部件(8)的体积电阻率大于或等于105Ωcm。
37.一种带电装置,设有带电部件(8),该带电部件(8)相对被带电体(1)接近设置,至少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所定间隙,通过从电源对该带电部件(8)施加将交流电压叠合在直流定电压上的电压,使上述被带电体(1)带电;其特征在于:
施加在上述带电部件(8)上的电压的交流成份具有上述所定间隙的最大间隙的带电开始电压值的二倍以上的峰间电压,
上述最大间隙比带电开始电压间隙大,上述带电开始电压间隙是指具有与带电部件(8)和被带电部件接触时必要的带电开始电压大致相等的带电开始电压的间隙。
38.根据权利要求37中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与带电部件(8)之间的间隙因位置而不均一,存在偏差。
39.根据权利要求37中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与带电部件(8)之间的间隙是变化的。
40.根据权利要求37-39中任一个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电部件(8)是回转辊。
41.根据权利要求37-39中任一个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是回转部件。
42.根据权利要求41中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是回转自如的感光体鼓(1)或带。
43.根据权利要求37-39中任一个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与带电部件(8)之间的间隙为这样大小的间隙:在该间隙下,带电开始电压与间隙为0时的带电开始电压不同。
44.根据权利要求37-39中任一个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电部件(8)相对被带电体(1)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接触部分和非接触部分混有状态,以局部形成所定间隙。
45.根据权利要求37中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施加在上述带电部件(8)上的电压的交流成份被定电流控制为能得到上述所定间隙的最大间隙的带电开始电压值的二倍以上的峰间电压的所定电流值。
46.根据权利要求45中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与带电部件(8)之间的间隙因位置而不均一,存在偏差。
47.根据权利要求45中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与带电部件(8)之间的间隙是变化的。
48.根据权利要求45-47中任一个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电部件(8)是回转辊。
49.根据权利要求45-47中任一个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是回转部件。
50.根据权利要求49中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是回转自如的感光体鼓(1)或带。
51.根据权利要求45-47中任一个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与带电部件(8)之间的间隙为这样大小的间隙:在该间隙下,带电开始电压与间隙为0时的带电开始电压不同。
52.根据权利要求45-47中任一个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电部件(8)相对被带电体(1)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接触部分和非接触部分混有状态,以局部形成所定间隙。
53.一种带电装置,设有带电部件(8),该带电部件(8)相对被带电体(1)接近设置,至少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所定间隙,通过从电源对该带电部件(8)施加定电压控制的直流电压及交流电压,使上述被带电体(1)带电,在上述带电区域内的带电部件(8)的纵向(长度方向)及横向各位置的间隙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该间隙的标准离差为相对上述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其特征在于:
施加在上述带电部件(8)上的电压中具有交流成份的电压具有上述所定间隙的最大间隙的带电开始电压值的二倍以上的峰间电压,
上述最大间隙比带电开始电压间隙大,上述带电开始电压间隙是指具有与带电部件(8)和被带电部件接触时必要的带电开始电压大致相等的带电开始电压的间隙。
54.根据权利要求53中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电部件(8)是回转自如的弹性辊。
55.根据权利要求53中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是回转部件。
56.根据权利要求53中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是回转自如的感光体鼓(1)或带。
57.根据权利要求53中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与带电部件(8)之间通过间隙控制部件形成上述间隙,上述最大间隙由上述间隙控制部件厚度决定。
58.根据权利要求53中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施加在上述带电部件(8)上的电压中的交流成份被定电流控制为所定电流值。
59.根据权利要求58中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电部件(8)是回转自如的弹性辊。
60.根据权利要求58中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是回转部件。
61.根据权利要求60中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是回转自如的感光体鼓(1)或带。
62.根据权利要求58中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电部件(8)的体积电阻率大于或等于105Ωcm。
63.一种带电装置,设有带电部件(8),该带电部件(8)相对被带电体(1)在带电区域内形成接触部分和非接触部分混有状态,通过从电源对该带电部件(8)施加定电压控制的直流电压及交流电压,使上述被带电体(1)带电,在上述带电区域内的上述非接触部分的带电部件(8)的纵向(长度方向)及横向各位置,上述被带电体(1)与带电部件(8)的间隙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该间隙的标准离差为相对上述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0μm;其特征在于:
施加在上述带电部件(8)上的电压中具有交流成份的电压具有上述所定间隙的最大间隙的带电开始电压值的二倍以上的峰间电压,
上述最大间隙比带电开始电压间隙大,上述带电开始电压间隙是指具有与带电部件(8)和被带电部件接触时必要的带电开始电压大致相等的带电开始电压的间隙。
64.根据权利要求63中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电部件(8)是回转自如的弹性辊。
65.根据权利要求63中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是回转部件。
66.根据权利要求65中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是回转自如的感光体鼓(1)或带。
67.根据权利要求63中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与带电部件(8)之间通过间隙控制部件形成上述间隙,上述最大间隙由上述间隙控制部件厚度决定。
68.根据权利要求63中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施加在上述带电部件(8)上的电压中的交流成份被定电流控制为所定电流值。
69.根据权利要求68中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电部件(8)是回转自如的弹性辊。
70.根据权利要求68中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是回转部件。
71.根据权利要求70中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带电体(1)是回转自如的感光体鼓(1)或带。
72.根据权利要求68中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电部件(8)的体积电阻率大于或等于105Ωcm。
7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上述权利要求37-72中任一个所述的带电装置。
CNB001222732A 1999-08-02 2000-08-01 带电方法、带电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0446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18885/1999 1999-08-02
JP218878/1999 1999-08-02
JP21887899 1999-08-02
JP21888599 1999-08-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82891A CN1282891A (zh) 2001-02-07
CN1204463C true CN1204463C (zh) 2005-06-01

Family

ID=265228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122273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04463C (zh) 1999-08-02 2000-08-01 带电方法、带电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6360065B1 (zh)
EP (1) EP1074893B1 (zh)
KR (1) KR100370945B1 (zh)
CN (1) CN1204463C (zh)
DE (1) DE60032069T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72808B2 (ja) * 2000-12-19 2009-06-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920616B2 (ja) * 2001-10-04 2007-05-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33230A (ja) * 2002-02-12 2003-08-22 Ricoh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55769A (ja) * 2002-02-28 2003-09-1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7443535B2 (en) * 2002-03-25 2008-10-28 Ricoh Company, Limited Misalignment correction pattern formation method and misalignment correction method
JP2004062062A (ja) * 2002-07-31 2004-02-26 Ricoh Co Ltd 帯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174124B2 (en) * 2002-09-13 2007-02-06 Ricoh Company, Ltd. Tandem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n image transfer belt and backup roller
DE60323454D1 (de) * 2002-11-29 2008-10-23 Ricoh Kk Verfahren zur Festlegung der minimal nutzbaren Messfläche eines Sensors für Ausrichtmuster in einem Bildformungsapparat
EP1457840B1 (en) * 2003-03-14 2014-07-30 Ricoh Company, Ltd. Colou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controls the image density by evaluating a reflection signal and a diffuse reflection signal of an optical detecting unit
JP2005099732A (ja) * 2003-08-22 2005-04-1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7302197B2 (en) 2003-08-29 2007-11-27 Ricoh Company Limit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detachable process cartridge and a lubricant
US20050089346A1 (en) * 2003-10-28 2005-04-28 Xerox Corporation Spaced biased roll charging member having clipped AC input voltage
US20050271420A1 (en) * 2004-06-08 2005-12-08 Yuji Arai Charg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same
US7177572B2 (en) * 2004-06-25 2007-02-13 Xerox Corporation Biased charge roller with embedded electrodes with post-nip breakdown to enable improved charge uniformity
US7215908B2 (en) * 2005-03-30 2007-05-08 Xerox Corporation Non-contact bias charge roll biased with burst modulation waveform
JP2006343710A (ja) * 2005-05-09 2006-12-21 Ricoh Co Ltd 電圧制御方法、帯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6330483A (ja) * 2005-05-27 2006-12-07 Ricoh Co Ltd 導電性部材及びそれを有する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そ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4913497B2 (ja) * 2006-08-04 2012-04-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帯電バイアス調整方法
JP2008107609A (ja) * 2006-10-26 2008-05-08 Ricoh Co Ltd 画像シートの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シートの形成装置
JP2008107660A (ja) 2006-10-26 2008-05-08 Ricoh Co Ltd 情報記録媒体
US8023877B2 (en) * 2006-12-25 2011-09-20 Ricoh Company Limit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forming glossy color image
JP5197437B2 (ja) * 2009-02-27 2013-05-1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15154B2 (ja) 2010-12-14 2014-10-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帯電部材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600281B2 (en) 2011-02-03 2013-12-03 Xerox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delivery of a functional material to an image forming member
US8805241B2 (en) 2011-07-27 2014-08-12 Xerox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delivery of a functional material to an image forming member
US8676089B2 (en) 2011-07-27 2014-03-18 Xerox Corporation Composition for use in an apparatus for delivery of a functional material to an image forming member
JP5791436B2 (ja) * 2011-09-09 2015-10-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8849160B2 (en) 2012-08-03 2014-09-30 Xerox Corporation Bias charge roller having a continuous raised pattern on the outer surface
US8897675B2 (en) 2013-03-26 2014-11-25 Xerox Corporation Semi-contact bias charge roller
JP7109742B2 (ja) 2018-10-30 2022-08-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記録媒体、画像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35517A (en) * 1975-01-02 1976-01-27 Xerox Corporation Constant current charging device
US4851960A (en) * 1986-12-15 1989-07-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harging device
JPH0693150B2 (ja) * 1988-04-20 1994-1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H03240076A (ja) * 1990-02-17 1991-10-25 Canon Inc 帯電装置
EP0458273B1 (en) * 1990-05-21 1997-08-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harg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same and a process unit detachable mountable to th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0496399A3 (en) * 1991-01-24 1993-07-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harging device disposed close to member to be charge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ame
JP3005130B2 (ja) * 1992-01-10 2000-01-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帯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H06242660A (ja) 1993-02-19 1994-09-02 Canon Inc 帯電方法及び装置
JPH0822167A (ja) 1994-07-06 1996-01-23 Canon Inc 帯電部材、帯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 カートリッジ
JPH08202126A (ja) 1995-01-23 1996-08-09 Canon Inc 帯電機構
JP3574979B2 (ja) 1995-05-22 2004-10-06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カラー画像記録装置
US5666606A (en) * 1995-06-08 1997-09-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contact type charging member
JPH09244359A (ja) 1996-03-11 1997-09-1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123800A (ja) 1996-10-19 1998-05-15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278389B2 (ja) * 1997-11-07 2002-04-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帯電装置
JP3515890B2 (ja) 1997-11-26 2004-04-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の帯電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074893A1 (en) 2001-02-07
DE60032069D1 (de) 2007-01-11
EP1074893B1 (en) 2006-11-29
KR20010021183A (ko) 2001-03-15
CN1282891A (zh) 2001-02-07
US6360065B1 (en) 2002-03-19
KR100370945B1 (ko) 2003-02-05
DE60032069T2 (de) 2007-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04463C (zh) 带电方法、带电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12610C (zh) 复制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292315C (zh) 彩色图像的形成方法以及彩色图像的形成装置
CN1959564A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87449C (zh) 电摄影成像设备
CN1196036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854937A (zh) 转印装置、转印方法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1038467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0351709C (zh) 位置偏移检测补正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0345067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584750A (zh) 图像形成装置,处理卡盒及其中使用的色调剂
CN1193131A (zh) 充电装置、充电方法、卡盒及成像设备
CN1846177A (zh) 处理盒和成像装置
CN1497367A (zh) 采用无载像构件清洁器的系统的成像设备
CN1279409C (zh) 带电系统、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292316C (zh) 显影装置和具备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267791C (zh) 具有泡沫弹性部分的充电元件、充电装置、处理盒和图象形成装置
CN1584756A (zh) 成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188917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电介质膜的制造方法
CN1573602A (zh) 显影设备
CN1516828A (zh) 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525257A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072814C (zh) 成象方法,成象设备和处理卡盒
CN100347617C (zh) 清洁方法及其装置,处理组件,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CN1210993A (zh) 图象形成装置和图象形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601

Termination date: 2018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