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99308U - 輸送裝置 - Google Patents

輸送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99308U
TWM599308U TW109204980U TW109204980U TWM599308U TW M599308 U TWM599308 U TW M599308U TW 109204980 U TW109204980 U TW 109204980U TW 109204980 U TW109204980 U TW 109204980U TW M599308 U TWM599308 U TW M599308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rack
carrier
module
carrying
convey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049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許良政
莊文煌
賴國仁
林宜澤
葉文誠
陳銘杰
Original Assignee
新加坡商捷普電子(新加坡)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新加坡商捷普電子(新加坡)公司 filed Critical 新加坡商捷普電子(新加坡)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5993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99308U/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conveyors of the same kind, or of different kinds, of interest apart from their application in particular machines or use in particular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52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between conveyors i.e. discharging or feed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一種輸送裝置包括多個運載模組及軌道模組。每個運載模組包括承載件及設置於承載件兩相反端的第一銜接件與第二銜接件,第一銜接件具有位鄰近自由端的接合部,第二銜接件具有鄰近自由端並用以對接於另一個運載模組的接合部的對接部。軌道模組供運載模組可移動地設置,並包括第一軌道機構、第二軌道機構及轉向機構。轉向機構連接於第一軌道機構與第二軌道機構,並具有可受驅動的載台及設置於載台的第三軌道機構,載台可在第三軌道機構對齊第一軌道機構的第一位置與第三軌道機構對齊第二軌道機構的第二位置間移動。

Description

輸送裝置
本新型是有關於一種輸送裝置,特別是指一種運送工件的輸送裝置。
現代加工製造業為講求機械化、自動化,大多會在工廠中建置自動化生產的產線,通過例如輸送帶將工件依序經過各個加工站進行加工,並通過例如機械手臂使工件在不同的產線間移動,減少人力成本並同時提高產能。然而,現有將工件在不同的產線間移動的方式仍有待改善的空間。
因此,本新型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種可快速在各產線間移動的輸送裝置,可以克服上述先前技術的缺點。
於是,本新型輸送裝置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適用於移動多個工件。所述輸送裝置包括多個運載模組及軌道模組。所述運載模組適用於分別承載所述工件,每個運載模組包括適用承載所述工件的承載件及設置於所述承載件兩相反端的第一銜接件與第二銜接件,所述第一銜接件具有鄰近自由端的接合部,所述第二銜接件具有鄰近自由端並用以對接於另一個運載模組的接合部的對接部。所述軌道模組供所述運載模組可移動地設置,並包括第一軌道機構、第二軌道機構及轉向機構。所述第一軌道機構界定出第一輸出端。所述第二軌道機構與所述第一軌道機構彼此相間隔地設置,並界定出相鄰所述第一輸出端的第二輸入端。所述轉向機構連接於所述第一輸出端與所述第二輸入端,並具有驅動器、可受所述驅動器驅動的載台及設置於所述載台的第三軌道機構,所述載台能夠相對於所述驅動器在所述第三軌道機構對齊所述第一軌道機構的第一位置與所述第三軌道機構對齊所述第二軌道機構的第二位置間移動,使每個運載模組能在所述載台位於所述第一位置時從所述第一軌道機構經過所述第一輸出端移動至所述第三軌道機構,並在所述載台位於所述第二位置時從所述第三軌道機構經過所述第一輸出端移動至第二軌道機構,且所述載台移動的過程中,位於所述第三軌道機構的所述運載模組的所述對接部從位於所述第一輸出端的所述運載模組的所述接合部滑出並滑入位於所述第二輸入端的所述運載模組的所述接合部。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轉向機構還具有基座及設置於所述基座的線軌,所述載台可移動地設置於所述線軌,並能沿所述線軌在所述第一位置與所述第二位置間移動。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軌道機構的延伸方向垂直於所述線軌的延伸方向。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轉向機構還具有設置於所述基座並用以偵測所述運載模組是否進入所述第三軌道機構的感測器。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轉向機構還具有設置於所述載台以提供進入所述轉向機構的每個運載模組緩衝力的緩衝件。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轉向機構還具有隨所述載台移動的傳動板,所述傳動板具有供位於所述第三軌道機構的所述運載模組的第一銜接件的自由端對應容置的容置部。
本新型之功效在於:通過所述工作平臺彼此可分離地連接的設計,製造業者可根據產線規模決定如何連接所述工作平臺,並於所述工作平臺彼此連接完成後,將所述輸送裝置與所述應用模組對應設置於所述工作平臺,而當業者欲更改產線,也可以輕易地將所述輸送裝置與所述應用模組從所述工作平臺拆離,並於重新配置所述工作平臺的排列方式後,再將所述輸送裝置與所述應用模組安裝回去;此外,所述輸送裝置通過所述轉向機構的設計,使所述運載模組能在封閉式的軌道路徑中運送工件至各個應用模組,減少產線佔用的建置面積。
在本新型被詳細描述之前,應當注意在以下的說明內容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
本新型將就以下實施例來作進一步說明,但應瞭解的是,該等實施例僅為例示說明之用,而不應被解釋為本新型實施之限制。
參閱圖1至圖3,本新型輸送裝置2適用於移動多個工件(圖未示),並能與多個應用模組9可分離地安裝於平臺模組1,以共同構成模組化輸送系統100。應用模組9包括應用於各種生產線及加工製程中所需的設備或機器,包括例如單軸/多軸平臺(single-axis/two-axis/three-axis table)、機械手臂、螺絲給料機(screw feeder)、標籤給料機(label feeder)、電動起子(electric screwdriver)、點膠機(glue dispenser)、雷雕機(laser engraver)、壓著機(crimping machine)、光學或照相式偵測機,用以對輸送裝置2上的工件(圖未示出,例如印刷電路板)進行相應的動作,例如自工件上拾取零部件、置放零部件至工件、取出或放回工件、供應各種材料至工件、對工件進行點膠、對工件雷雕或其他各種加工、偵測工件或其局部區域的存在或位置,但非以上述舉例為限。
平臺模組1包括多個彼此可分離地連接的工作平臺11、多個第一連接件12及多個第二連接件13。每個工作平臺11呈矩形體,並具有頂板111、與頂板111間隔出一容置空間115的底板112、四個分別連接於頂板111與底板112的側板113及多個設置於底板112底側的滾輪114。頂板111具有頂面111a、四個自頂面111a周緣向下延伸的側面111b、多個形成於頂面111a的矩形開口111c及多個分別形成於開口111c與頂面111a周緣之間的握持部111d。握持部111d適用於供操作者握持以推拉工作平臺11,並搭配滾輪114使工作平臺11能在地面上滑動,方便快速配合各式產線的佈置。工作平臺11的頂面111a用以拼接組合共同構成工作臺面。工作臺面佈設多個第一固定孔111e及多個第二固定孔111f。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固定孔111e沿長度方向L1分佈於工作臺面中央的縱長區域,以供輸送裝置2對應設置。第二固定孔111f在垂直於長度方向L1的寬度方向W1上分佈於第一固定孔111e的兩側,以供應用模組9對應設置,使應用模組9能位於輸送裝置2周側以對輸送裝置2上的工件進行相應的動作。每個工作平臺11的頂面111a皆可同時佈設有第一固定孔111e及第二固定孔111f,或僅佈設其中一種固定孔,例如圖2所示的實施例中,僅有頂面111a面積最大的兩個工作平臺11其頂面111a同時佈設有第一固定孔111e及第二固定孔111f,其他工作平臺11其頂面111a僅具有第一固定孔111e或第二固定孔111f其中一種,以方便操作者自由組成最佳化產線。每個工作平臺11的容置空間115適用於供電性連接輸送裝置2的電控模組(圖未示)設置。每個工作平臺11的側板113的其中至少一者是以透明壓克力材料製成,方便操作者觀察電控模組的訊號燈。第一連接件12為呈矩形的金屬片用以設置於每兩個工作平臺11的頂面111a交界處,以使工作平臺11相對固定。第二連接件13為呈L形的金屬片,並用以設置於每兩個工作平臺11的側面111b交界處,以加強相對固定工作平臺11。
於本實施例中,工作平臺11分為兩個第一工作平臺11a、橋接平臺11b、兩個第二工作平臺11c及兩個第三工作平臺11d。橋接平臺11b在長度方向L1上連接於第一工作平臺11之間,且橋接平臺11b的寬度小於各第一工作平臺11a的寬度,以使橋接平臺11b的側邊相對於第一工作平臺11a的側邊內縮,而在所連接的兩個第一工作平臺11a之間形成第一工作空間14,第一工作空間14可供操作者進入,方便調整、置換、維修應用模組9或輸送裝置2。第二工作平臺11c在寬度方向W1上分別連接於兩第一工作平臺11a,以相對於橋接平臺11b在寬度方向W1上凸出,並與橋接平臺11b共同形成可供操作者進入的一第二工作空間15。第三工作平臺11d在長度方向L1上分別連接於兩第一工作平臺11a,以延伸平臺模組1的整體長度,提供本實施例的輸送裝置2足夠的長度及相應的設置面積。每個第一工作平臺11a的長度約為每個橋接平臺11b、第二工作平臺11c、第三工作平臺11d的長度的兩倍,長度則約為每個橋接平臺11b的長度的兩倍,並相同於第二工作平臺11c,借此提高工作平臺11拼接組合的變化性並能降低工作平臺11生產成本。工作平臺11的尺寸、排列方式並不以本實施例為限。
參閱圖1、圖2、圖4與圖5,輸送裝置2可分離地設置於平臺模組1,並構成循環的環狀軌道路徑,以使工件能沿著環狀軌道路徑依序至位於輸送裝置2周側的應用模組9進行相應的動作。具體而言,輸送裝置2包括軌道模組3、多個運載模組4、兩個驅動模組5及多個定位模組6。
軌道模組3用以設置於彼此相連的工作平臺11,並具有多個底座31、多個連接板32、第一軌道機構33、第二軌道機構34及兩個轉向機構35。底座31沿長度方向L1排列於平臺模組1。每個底座31具有基板311及兩個彼此相間隔地連接於基板311底面的支撐板312。每個支撐板312通過多個鎖固件(圖未示)鎖設於第一固定孔111e,且兩個支撐板312使基板311與對應於基板311下方的工作平臺11的頂板111之間間隔出安裝空間313。連接板32設置於每兩個基板311上表面交界處及每兩個底座31的相鄰的兩支撐板312交界處,協助固定底座31。
第一軌道機構33與第二軌道機構34彼此相間隔地設置於底座31,轉向機構35分別連接第一軌道機構33與第二軌道機構34的兩端以共同構成循環的軌道路徑。具體而言,第一軌道機構33沿第一路徑M1設置於底座31,並界定出第一輸入端331與第一輸出端332。第二軌道機構34沿平行於第一路徑M1的第二路徑M2設置於底座31,並界定出相鄰第一輸出端332的第二輸入端341及相鄰第一輸入端331的第二輸出端342。
參閱圖4至圖7,其中一個轉向機構35連接於第一輸出端332與第二輸入端341,另一個轉向機構35連接於第一輸入端331與第二輸出端342。每個轉向機構35具有一基座351、兩條線軌352、載台353、第三軌道機構354、驅動器355及傳動板356。基座351的結構相當於前述的底座31。線軌352彼此相間隔地沿寬度方向W1設置於基座351。載台353可受力移動地設置於線軌352。第三軌道機構354設置於載台353且延伸方向垂直於線軌352。於本實施例中,第三軌道機構354與第一軌道機構33、第二軌道機構34的軌寬等結構相同且各為雙軌,使每個運載模組4可經由第一輸出端332或第二輸出端342通過第三軌道機構354進入轉向機構35。驅動器355本實施例為電動缸,設置於基座351遠離第一軌道機構33與第二軌道機構34的一側,並具有能沿平行線軌352的延伸方向移動的滑板355a。於其它變化例中,驅動器355也可為氣壓缸、油壓缸或其他適當的驅動設備。傳動板356呈L型,兩端分別連接於載台353與滑板355a,使載台353可受驅動器355驅動地沿線軌352移動。傳動板356於其彎折處凹陷形成一階梯狀的容置部356a。
配合參閱圖8與圖9,載台353可相對於驅動器355在如圖8所示的第一位置及如圖9所示的第二位置間移動。當載台353位於第一位置,載台353上的第三軌道機構354對齊第一軌道機構33,以使運載模組4能從第一軌道機構33沿著第三軌道機構354進入轉向機構35,而當載台353位於第二位置,載台353上的第三軌道機構354對齊第二軌道機構34,使運載模組4能從第三軌道機構354沿著第二軌道機構34離開轉向機構35,因此轉向機構35用以帶動每個運載模組4在第一路徑M1與第二路徑M2之間切換。
每個轉向機構35還具有兩組感測器357及緩衝件358。感測器357可為例如紅外線光學式或照相式,分別設置於基座351的相對兩側,以能在載台353位於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時偵測每個運載模組4是否進入或離開第三軌道機構354,再傳送訊號控制驅動器355驅動載台353移動。緩衝件358可為軟質塑膠或其他適當材料,設置於載台353表面相鄰傳動板356處,用以提供進入轉向機構35的每個運載模組4緩衝力,避免運載模組4進入轉向機構35發生過度的碰撞。
參閱圖10,每個運載模組4可受驅動地在軌道路徑移動並適用於分別承載工件。於本實施例中,每個運載模組4具有承載件41、四個滑塊42、兩個導引件43、第一銜接件44及第二銜接件45。承載件41呈方框狀,並可於其頂側加裝各式載盤(圖未示)以能對應托載各類型的工件。滑塊42分佈於承載件41底面的四個角落,其底部具有滑槽而用以對應在第一軌道機構33(見圖8)、第二軌道機構34(見圖8)及第三軌道機構354(見圖8)上滑移。導引件43分別設置於承載件41左右兩側,用以與驅動模組5(見圖4)及定位模組6(見圖4)配合作動,詳細作動方式將於後面段落詳述。第一銜接件44與第二銜接件45分別設置於承載件41後前相反兩端並分別向後、向前延伸。第一銜接件44具有鄰近其自由端且由下而上內凹而成的接合部441。第二銜接件45具有鄰近其自由端且向上凸出的對接部451。每個運載模組4的接合部441用以與另一個運載模組4的對接部451相互對接,且對接部451於本實施例中為轉輪,並能在載台353(見圖8與圖9)移動的過程中順著載台353的移動方向從一個運載模組4的接合部441滑出並對應伸入另一個運載模組4的第一銜接件44的接合部441,進而能受另一個運載模組4牽引離開第三軌道機構354(見圖9)。另外,第一銜接件44的自由端與第二銜接件45的自由端也能在進入轉向機構35時對應容置於轉向機構35的傳動板356的容置部356a(見圖6),協助運載模組4正確定位於載台353並能隨載台353移動。另需指出者,本實施例中容置部356a呈階梯狀凹陷空間,但亦可為其它同樣可容置第一銜接件44的自由端的構造或形狀。
參閱圖11至圖13,驅動模組5可分離地設置於軌道模組3且並排地位於第一軌道機構33與第二軌道機構34之間。每個驅動模組5具有設置於安裝空間313的驅動器51、架設於底座31且平行於第一軌道機構33與第二軌道機構34的連杆52、套設於連杆52並與所述連杆52同步轉動的皮帶輪53、穿過底座31的基板311且兩端分別套設於驅動器51與皮帶輪53的皮帶54及套設於連杆52並與所述連杆52同步轉動且延伸方向平行於第一軌道機構33與第二軌道機構34的驅動軸55。驅動器51設置於開放式的安裝空間313,不但便於操作、維護,也能具有良好的散熱環境。本實施例中驅動器51為馬達,但不以此為限,其用以提供動力轉動皮帶54,以通過皮帶54傳輸動力至皮帶輪53,皮帶輪53再同步轉動連杆52,進而使連杆52、驅動軸55同步轉動。驅動軸55具有軸體551及沿軸體551表面形成的螺旋導引槽552。螺旋導引槽552具有位於相反端的導入槽部552a與導出槽部552b。每個運載模組4的導引件43於本實施例中為轉輪,並能經由導入槽部552a進入所述螺旋導引槽552,於驅動軸55轉動時沿著螺旋導引槽552移動至導出槽部552b,進而驅動運載模組4沿第一軌道機構33或第二軌道機構34移動。於本實施例中,如圖11所示方向,位於右側的驅動模組5用以驅動位於第一軌道機構33的運載模組4移動,位於左側的驅動模組5用以驅動位於第二軌道機構34的運載模組4移動,且各驅動模組5反復地驅動運載模組4沿第一軌道機構33或第二軌道機構34移動預定距離,並於運載模組4每次移動預定距離後停止作動預定時間,供應用模組9對運載模組4上的工件進行相應的動作。預定距離於本實施例中為相鄰的兩個運載模組4的導引件43之間的間距。
參閱圖5、圖14及圖15,定位模組6同樣位於第一軌道機構33與第二軌道機構34之間且分別連接於驅動模組5。具體而言,每個定位模組6具有三個定位軸61及三個分別設置於定位軸61的定位件62。前述三個定位軸61通過兩個連軸器7彼此相連,再通過一個連軸器7連接於相對應的連杆52(見圖12),使定位軸61同樣能受連杆52帶動,並與連杆52、驅動軸55(見圖12)同步轉動。每個定位件62具有套設於相對應的定位軸61的套體621及兩個設置於套體621表面的限位部622。限位部622用以卡合每個運載模組4的導引件43,以協助運載模組4停留在正確的位置上,借此使應用模組9(見圖1)能對運載模組4上的工件進行相應的動作。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定位軸61與驅動軸55同步轉動,當驅動軸55旋轉帶動運載模組4移動時,定位件62也會同步與定位軸61轉動而與運載模組4的導引件43分離,並於驅動軸55停止轉動時恰好卡合於下一台運載模組4。另外,每對限位部622的內側呈弧狀,使卡接區域622a的上下兩個導引口622b的口徑由外向內漸縮,因此即使運載模組4停留的位置產生些微偏差,限位部622在旋轉卡合導引件43時,導引件43也能順著每對限位部622的內側滑入卡接區域622a,進而將運載模組4調整至正確位置。在一個變化的實施方式中,由於運載模組4是彼此相連的,因此每個定位模組6也可以只有一個定位軸61和一個定位件62。
下面段落介紹模組化輸送系統100的整體作動過程。參閱圖16,首先,將轉向機構35的載台353調整至第一位置,使位於左側的載台353上的運載模組4連接於第一路徑M1上的運載模組4。接著,將工件設置於左側的載台353上的運載模組4。參閱圖17,接著,相鄰所述第一軌道機構33的驅動模組5驅動運載模組4沿第一路徑M1移動預定距離,使原本位於左側的載台353上的運載模組4經由第一輸入端331向右移動一個運載模組4的距離,而原本相鄰第一輸出端332的運載模組4則沿第三軌道機構354移動進入右側的轉向機構35,且載台353上的運載模組4的第一銜接件44自由端進入並容置於轉向機構35的容置部356a空間,而所述運載模組4的第二銜接件45的對接部451(見圖10)仍對接於相鄰第一輸出端332的另一運載模組4的第一銜接件44的接合部441。接著,右側的轉向機構35的感測器357偵測運載模組4是否已停妥於載台353,並傳送訊號控制驅動器355在驅動模組5停止作動的預定時間內驅動載台353自第一位置移動至圖18所示狀態下的第二位置,使圖17所示狀態下的載台353上的運載模組4的對接部451進一步從相鄰第一輸出端332的運載模組4的接合部441滑出,並滑入相鄰第二輸入端341的運載模組4的第一銜接件44的接合部441,與第二路徑M2上的運載模組4對接,且此狀態下所述載台353上的運載模組4的第一銜接件44自由端仍容置於轉向機構35的容置部356a。位於左側的轉向機構35的載台353也同步移動至第二位置。
參閱圖19,接著,相鄰所述第二軌道機構34的驅動模組5驅動運載模組4沿第二路徑M2移動預定距離,使原本位於右側的載台353上的運載模組4經由第二輸入端341並向左移動一個運載模組4的距離,且所述運載模組4的第一銜接件44自由端脫離轉向機構35的容置部356a,而原本相鄰第二輸出端342的運載模組4則沿第三軌道機構354移動進入左側的轉向機構35。接著,轉向機構35的載台353自第二位置移動至第一位置,完成一次的循環作動。是以,輸送裝置2每做一次循環作動,每個運載模組4就會移動至下一個位置,使工件能依序從第一輸入端331開始,沿著第一路徑M1經過第一軌道機構33一側的多個應用模組9 (見圖1) 進行相應的動作後,從第一輸出端332進入右側的轉向機構35再進入第二軌道機構34,再從第二輸入端341開始沿著第二路徑M2經過第二軌道機構34一側的多個應用模組9進行相應的動作後,抵達第二輸出端342,完成全部的製程動作,最後通過人工或機械手臂將工件依序從運載模組4移出。
參閱圖20與圖21,在一變化的實施方式中,輸送裝置2的第一軌道機構33、第二軌道機構34及轉向機構35也可設計為彼此相連接的封閉狀單軌。輸送裝置2在此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只有一個驅動模組5。另外,每個運載模組4的第一銜接件44與第二銜接件45也可設計為固定地連接前後的另外兩台運載模組4,使運載模組4為彼此相連接地設置於單軌。每個運載模組4的四個滑塊42在此實施方式也可用四個同樣設置於承載件41底部的導輪46取代,導輪46將單軌夾置其間以使運載模組4能沿著單軌移動,運送工件至加工治具加工。
綜上所述,本新型的模組化輸送系統100通過工作平臺11彼此可分離地連接的設計,製造業者可根據產線規模決定如何連接工作平臺11,並於工作平臺11彼此連接完成後,將輸送裝置2與應用模組9對應設置於工作平臺11的第一固定孔111e及第二固定孔111f。當業者欲更改產線,也可以輕易地將輸送裝置2與應用模組9從工作平臺11拆離,並於重新配置工作平臺11的排列方式後,再將輸送裝置2與應用模組9安裝回去;輸送裝置2通過轉向機構35的設計,使運載模組4能在循環的軌道路徑中運送工件至各個應用模組9,減少產線佔用的建置面積;當運載模組4上的工件在第一軌道機構33上完成加工,運載模組4可連同工件移動至轉向機構35的載台353上的第三軌道機構354,通過載台353移動至對齊第二軌道機構34的位置,且在載台353移動的過程中,位於第三軌道機構354的運載模組4的對接部451從位於第一輸出端332的運載模組4的接合部441滑出並滑入位於第二輸入端341的運載模組4的該接合部441,節省定位的時間;通過轉動驅動軸55使運載模組4的導引件43沿螺旋導引槽552從導入槽部552a往導出槽部552b的方向移動,可更精確地控制運載模組4的移動距離,並省去建置載帶的成本,故確實能達成本新型之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新型之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新型實施之範圍,凡是依本新型申請專利範圍及專利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新型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平臺模組 11:工作平臺 11a:第一工作平臺 11b:橋接平臺 11c:第二工作平臺 11d:第三工作平臺 111:頂板 111a:頂面 111b:側面 111c:開口 111d:握持部 111e:第一固定孔 111f:第二固定孔 112:底板 113:側板 114:滾輪 115:容置空間 12:第一連接件 13:第二連接件 14:第一工作空間 15:第二工作空間 100:模組化輸送系統 2:輸送裝置 3:軌道模組 31:底座 311:基板 312:支撐板 313:安裝空間 32:連接板 33:第一軌道機構 331:第一輸入端 332:第一輸出端 34:第二軌道機構 341:第二輸入端 342:第二輸出端 35:轉向機構 351:基座 352:線軌 353:載台 354:第三軌道機構 355:驅動器 355a:滑板 356:傳動板 356a:容置部 357:感測器 358:緩衝件 4:運載模組 41:承載件 42:滑塊 43:導引件 44:第一銜接件 441:接合部 45:第二銜接件 451:對接部 46:導輪 5:驅動模組 51:驅動器 52:連杆 53:皮帶輪 54:皮帶 55:驅動軸 551:軸體 552:螺旋導引槽 552a:導入槽部 552b:導出槽部 6:定位模組 61:定位軸 62:定位件 621:套體 622:限位部 622a:卡接區域 622b:導引口 7:連軸器 9:應用模組 L1:長度方向 W1:寬度方向 M1:第一路徑 M2:第二路徑
本新型之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 圖1是本新型輸送裝置的實施例設置於平臺模組的立體圖; 圖2是所述平臺模組的立體圖; 圖3是所述平臺模組的立體分解圖; 圖4是所述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5是所述實施例移除多個運載模組的立體圖; 圖6是所述實施例中的轉向機構的立體圖; 圖7是所述轉向機構的側視圖; 圖8是局部放大圖,說明所述轉向機構中的載台位於第一位置; 圖9是局部放大圖,說明所述載台位於第二位置; 圖10是所述運載模組的立體圖; 圖11是所述實施例的局部立體圖,說明所述實施例的兩個驅動模組; 圖12是圖11移除多個運載模組的立體圖; 圖13是所述實施例的側視圖,說明各驅動模組的馬達設置於安裝空間; 圖14是所述實施例的局部立體圖,說明所述實施例的兩個定位模組; 圖15是圖14移除多個運載模組的立體圖; 圖16是所述實施例的俯視示意圖,說明轉向機構的載台位於所述第一位置,且位於左側的所述載台上的所述運載模組連接於第一路徑上的運載模組; 圖17是所述實施例的俯視示意圖,說明運載模組沿所述第一路徑移動一預定距離,使最右側的所述運載模組進入右側的所述轉向機構; 圖18是所述實施例的俯視示意圖,說明轉向機構的載台向下移動至所述第二位置,使所述載台上的所述運載模組與所述第二路徑上的運載模組對接; 圖19是所述實施例的俯視示意圖,說明運載模組沿所述第二路徑移動所述預定距離,使最左側的所述運載模組進入左側的所述轉向機構; 圖20是一個變化的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及 圖21是圖20的局部放大圖。
35:轉向機構
351:基座
352:線軌
353:載台
354:第三軌道機構
355:驅動器
355a:滑板
356:傳動板
356a:容置部
357:感測器
358:緩衝件

Claims (10)

  1. 一種輸送裝置,適用於移動多個工件,該輸送裝置包括: 多個運載模組,多個所述運載模組適用於分別承載所述工件,每個所述運載模組包括適用承載所述工件的承載件及設置於該承載件兩相反端的第一銜接件與第二銜接件,該第一銜接件具有鄰近自由端的接合部,該第二銜接件具有鄰近自由端並用以對接於另一個所述運載模組的所述接合部的對接部;及 軌道模組,該軌道模組供所述運載模組可移動地設置,該軌道模組包括: 第一軌道機構,該第一軌道機構界定出第一輸出端; 第二軌道機構,該第二軌道機構與該第一軌道機構彼此相間隔地設置,並界定出相鄰該第一輸出端的第二輸入端;及 轉向機構,該轉向機構連接於該第一輸出端與該第二輸入端,並具有驅動器、能夠受該驅動器驅動的載台及設置於該載台的第三軌道機構,該載台能夠相對於該驅動器在該第三軌道機構對齊該第一軌道機構的第一位置與該第三軌道機構對齊該第二軌道機構的第二位置間移動,使每個所述運載模組能夠在該載台位於該第一位置時從該第一軌道機構經過該第一輸出端移動至該第三軌道機構,並在該載台位於該第二位置時從該第三軌道機構經過該第一輸出端移動至第二軌道機構,且該載台移動的過程中,位於該第三軌道機構的所述運載模組的該對接部從位於該第一輸出端的所述運載模組的所述接合部滑出並滑入位於該第二輸入端的所述運載模組的所述接合部。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輸送裝置,其中,該轉向機構還具有基座及設置於該基座的線軌,該載台可移動地設置於該線軌,並能夠沿該線軌在該第一位置與該第二位置間移動。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輸送裝置,其中,該第三軌道機構的延伸方向垂直於該線軌的延伸方向。
  4. 如請求項2所述的輸送裝置,其中,該轉向機構還具有設置於該基座並用以偵測所述運載模組是否進入該第三軌道機構的感測器。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輸送裝置,其中,該轉向機構還具有設置於該載台以提供進入該轉向機構的每個所述運載模組緩衝力的緩衝件。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輸送裝置,其中,該轉向機構還具有隨該載台移動的傳動板,該傳動板具有供位於該第三軌道機構的所述運載模組的第一銜接件的自由端對應容置的容置部。
  7. 一種輸送裝置,適用於移動多個工件,該輸送裝置包括: 多個運載模組,多個所述運載模組適用於分別承載所述工件;及 軌道模組,該軌道模組供所述運載模組可移動地設置,該軌道模組包括: 第一軌道機構; 第二軌道機構;及 轉向機構,該轉向機構連接於該第一軌道機構的一端及該第二軌道機構的一端之間,而具有驅動器及載台,該載台能夠受該驅動器驅動而在面向該第一軌道機構的第一位置及面向該第二軌道機構的第二位置之間往復移動,位於該第一軌道機構上的所述運載模組其中的至少一者能夠被驅動而移動至位於該第一位置的該載台上,並隨該載台移動至該第二位置,而後被朝該第二軌道機構方向上帶動,而脫離該載台並移動至該第二軌道機構上。
  8. 一種輸送裝置,適用於移動多個工件,該輸送裝置包括: 多個運載模組,多個所述運載模組適用於分別承載所述工件,每個所述運載模組包括位於兩相反端的第一銜接件與第二銜接件;及 軌道模組,該軌道模組供所述運載模組可移動地設置,該軌道模組包括: 第一軌道機構; 第二軌道機構;及 轉向機構,該轉向機構連接於該第一軌道機構的一端及該第二軌道機構的一端之間,而具有驅動器及載台,該載台能夠受該驅動器驅動而在面向該第一軌道機構的第一位置及面向該第二軌道機構的第二位置之間往復移動,位於該第一軌道機構上的所述運載模組其中的至少一者能夠被驅動而移動至位於該第一位置的該載台上,並隨該載台移動至該第二位置,使所述運載模組的所述第二銜接件對接於位於該第二軌道機構上的另一個所述運載模組的所述第一銜接件,而後被另一個所述運載模組帶動而脫離該載台並移動至該第二軌道機構上。
  9. 一種輸送裝置,適用於移動多個工件,該輸送裝置包括: 多個運載模組,多個所述運載模組適用於分別承載所述工件,每個所述運載模組包括位於其一端的第一銜接件;及 軌道模組,該軌道模組供所述運載模組可移動地設置,該軌道模組包括: 第一軌道機構; 第二軌道機構;及 轉向機構,該轉向機構連接於該第一軌道機構的一端及該第二軌道機構的一端之間,而具有驅動器、載台及隨該載台移動的傳動板,該傳動板具有容置部,該載台能夠受該驅動器驅動而在面向該第一軌道機構的第一位置及面向該第二軌道機構的第二位置之間往復移動,位於該第一軌道機構上的所述運載模組其中的至少一者能夠被驅動而移動至位於該第一位置的該載台上,使所述運載模組的所述第一銜接件進入並容置於該傳動板的該容置部,而後隨該載台移動至該第二位置,所述運載模組將進一步被帶動,使所述第一銜接件脫離該容置部,且所述運載模組脫離該載台並移動至該第二軌道機構上。
  10. 一種輸送裝置,適用於移動多個工件,該輸送裝置包括: 多個運載模組,多個所述運載模組適用於分別承載所述工件;及 軌道模組,該軌道模組供所述運載模組可移動地設置,該軌道模組包括: 第一軌道機構; 第二軌道機構;及 轉向機構,該轉向機構連接於該第一軌道機構的一端及該第二軌道機構的一端之間,而具有驅動器及第三軌道機構,該第三軌道機構能夠受該驅動器驅動而在面向該第一軌道機構的第一位置及面向該第二軌道機構的第二位置之間往復移動,位於該第一軌道機構上的所述運載模組其中的至少一者能夠被驅動而移動至位於該第一位置的該第三軌道機構上,並隨該第三軌道機構移動至該第二位置,而後被朝該第二軌道機構方向上帶動,而脫離該第三軌道機構並移動至該第二軌道機構上。
TW109204980U 2019-05-21 2020-04-27 輸送裝置 TWM59930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24497.2 2019-05-21
CN201910424497.2A CN111977297B (zh) 2019-05-21 2019-05-21 输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99308U true TWM599308U (zh) 2020-08-01

Family

ID=73003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04980U TWM599308U (zh) 2019-05-21 2020-04-27 輸送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77297B (zh)
TW (1) TWM599308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38744A (en) * 1988-04-13 1989-06-13 Trailer P. H. Corporation Intermodal system for transporting a semi-trailer on two railway vehicles
US5415517A (en) * 1992-04-16 1995-05-16 Mi-Jack Products, Inc. Load transferring system
DE102006012208B4 (de) * 2006-03-16 2015-02-19 Cargobeamer Ag Waggon
CN201777665U (zh) * 2010-09-17 2011-03-30 河南天丰钢结构有限公司 一种钢结构物料防腐循环转运系统
CN203537668U (zh) * 2013-09-12 2014-04-09 鸿骐新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板的自动印刷系统
CN204182896U (zh) * 2014-09-19 2015-03-04 湖州鼎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砂箱输送装置
CN204528447U (zh) * 2014-12-30 2015-08-05 信宜市恒大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输送装置
CN205010939U (zh) * 2015-06-30 2016-02-03 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输液玻瓶全自动物流系统
CN205010929U (zh) * 2015-09-07 2016-02-03 安徽中盛食用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输送系统
CN106738283B (zh) * 2016-12-08 2018-05-18 山西高行液压股份有限公司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板先张法流水机组生产线
CN106628916A (zh) * 2017-02-17 2017-05-10 陕西必康制药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物料转运装置及其生产系统
CN106799887B (zh) * 2017-04-10 2018-10-12 福建屹立智能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增材印花设备平台校准移载车
CN207174742U (zh) * 2017-09-22 2018-04-03 杨占海 窑砖转运装置
CN207519071U (zh) * 2017-10-11 2018-06-19 捷普电子(无锡)有限公司 一种吸嘴转移设备
CN107934421B (zh) * 2017-11-24 2019-10-29 南华大学 采用液压控制的四氯化锆冷凝物料储运罐转运装置
CN108238419A (zh) * 2018-03-01 2018-07-03 成都岁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运输转向架的转运系统
CN109748049B (zh) * 2018-12-27 2021-02-02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四研究所 一种用于设备上下铁轨的辅助转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77297B (zh) 2021-12-14
CN111977297A (zh) 2020-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46936B2 (ja) パレット搬送方法及び装置
KR20010113949A (ko) 판상 부재의 반송지지장치 및 그 방법
US7111390B2 (en) Parts mounting and assembling apparatus
WO2017047394A1 (ja) ガントリ型搬送装置および加工ライン
CN219254537U (zh) 多工位激光打标机
CN210312218U (zh) 模块化输送系统
CN110619806B (zh) 模块化教学制造平台
CN115610998A (zh) 一种指纹模组检测系统及其传送机构
JP2013016584A (ja) 基板搬送装置
CN115241781A (zh) 一种控制柜或电气柜背板装配生产线及其装配工艺
CN214348815U (zh) 一种热交换器折弯机的送料机构及应用其的折弯机
TWM599308U (zh) 輸送裝置
TWM598833U (zh) 輸送裝置
JP2009504429A (ja) 工作物支持体を搬送するための装置
CN210312217U (zh) 平台模块
CN216178091U (zh) 一种用于中小型产品的快速转贴设备
JP2004025448A (ja) 治具レス加工装置
JPS63306111A (ja) 搬送装置
CN209920777U (zh) Ict智能检测打标系统
JP6230609B2 (ja) 自動組立装置用部品供給装置
JPH08229778A (ja) トランスファマシンおよびその搬送装置
EP1840054A1 (en) Board material sto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220333783U (zh) 自动输送装置及自动生产线
CN213938758U (zh) 双侧多工位上料的插件机
CN218829177U (zh) 一种耳机充电盒测胶装主板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