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2946B - 延伸薄膜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延伸薄膜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2946B
TWI822946B TW109102288A TW109102288A TWI822946B TW I822946 B TWI822946 B TW I822946B TW 109102288 A TW109102288 A TW 109102288A TW 109102288 A TW109102288 A TW 109102288A TW I822946 B TWI822946 B TW I82294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clamp
roller
manufacturing
stretch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22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39218A (zh
Inventor
清水享
村岡敦史
平田聰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92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92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29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294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5/0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5/0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 B29C55/04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uniaxial, e.g. oblique
    • B29C55/045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uniaxial, e.g. oblique in a direction which is not parallel or transverse to the direction of feed, e.g. obliqu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5/0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5/0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 B29C55/20Edge clam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74Production of other optical el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B29D11/00009- B29D11/0073
    • B29D11/00788Producing optical fil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83Birefringent or phase retarding elements

Abstract

本發明課題係減少經傾斜延伸的薄膜產生的鬆弛。 其解決手段係一種延伸薄膜之製造方法,該方法包含以下步驟:利用夾具把持長條狀薄膜之寬度方向的左右端部;藉由使該夾具行進移動來將該薄膜沿傾斜方向延伸,接著在加熱環境下從該夾具放開;及,將該薄膜進行輥輸送;並且,該輥輸送包含使該薄膜通過第1輸送輥,該第1輸送輥係配置成旋轉軸方向不與該薄膜的輸送方向正交。

Description

延伸薄膜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涉及延伸薄膜之製造方法及光學積層體之製造方法。
在液晶顯示裝置(LCD)、有機電致發光顯示裝置(OLED)等影像顯示裝置中,出於提高顯示特性及抗反射的目的而使用有圓偏光板。代表上,圓偏光板以偏光件的吸收軸與相位差薄膜的慢軸構成45°的角度的方式積層有偏光件與相位差薄膜(代表上為λ/4板)。以往,相位差薄膜代表上是藉由沿縱向及/或橫向進行單軸延伸或雙軸延伸來製作,因此其慢軸多數情況下係在長條狀薄膜原捲料的橫向(寬度方向)或縱向(長邊方向)上顯現。結果,在製作圓偏光板時,必須將相位差薄膜以相對於寬度方向或長邊方向構成45°的角度的方式裁切,並一片一片地與偏光板(偏光件)貼合。
另外,為了確保圓偏光板的寬頻帶性,還有使λ/4板與λ/2板這兩片相位差薄膜積層的情況。該情況下,必須以相對於偏光件的吸收軸構成75°的角度的方式積層λ/2板,且以相對於偏光件的吸收軸構成15°的角度的方式積層λ/4板。而該情況下,在製作圓偏光板時,也必須以相對於寬度方向或長邊方向構成15°的角度與75°的角度的方式裁切相位差薄膜,並一片一片地與偏光板(偏光件)貼合。
而且,在另一實施形態中,為了避免來自筆記型PC的光映入鍵盤等,出於使從偏光板出來的直線偏光的朝向旋轉90°的目的,會在偏光板的視辨側使用λ/2板。該情況下,也必須以相對於寬度方向或長邊方向構成45°的角度的方式裁切相位差薄膜,並一片一片地與偏光板(偏光件)貼合。
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提案有如下技術:利用縱向的夾具間距能變化的可變間距型的左右夾具,分別把持長條狀薄膜之寬度方向的左右端部,使該左右夾具中之至少一者的夾具間距變化,以沿傾斜方向延伸(以下亦稱作「傾斜延伸」),藉此使相位差薄膜的慢軸在傾斜方向上顯現(例如,專利文獻1)。然而,在利用這樣的技術獲得的傾斜延伸薄膜中,有寬度方向的端部產生鬆弛(垂塌)的情況。若捲繞這種產生有鬆弛的薄膜,則有在獲得的薄膜捲料產生褶皺、搓痕的情況。且若將產生鬆弛的薄膜與其他光學薄膜貼合,則有產生接著劑或黏著劑的塗敷不均或未塗敷部的情況、或是在獲得的光學積層體產生褶皺、搓痕的情況。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4845619號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完成,其主要目的在於減少經傾斜延伸的薄膜產生的鬆弛。
用於解決課題之手段 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提供一種延伸薄膜之製造方法。該製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驟:利用夾具把持長條狀薄膜之寬度方向的左右端部;藉由使該夾具行進移動來將該薄膜沿傾斜方向延伸,接著在加熱環境下從該夾具放開;及,將該薄膜進行輥輸送;並且,該輥輸送包含使該薄膜通過第1輸送輥,該第1輸送輥係配置成旋轉軸方向不與該薄膜的輸送方向正交。 在一實施形態中,於上述薄膜之與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及上述第1輸送輥的旋轉軸方向所構成的角度為0.25°以上。 在一實施形態中,一邊對從上述夾具鬆開的上述薄膜賦予200N/m以上的張力一邊進行輥輸送。 在一實施形態中,上述薄膜與上述第1輸送輥所構成的圍抱角為45°~135°。 在一實施形態中,從上述夾具放開後,使上述薄膜在上述加熱環境下保持1秒以上後通過上述第1輸送輥。 在一實施形態中,將上述薄膜從上述夾具放開後保持1秒以上時的氣體環境溫度為上述薄膜的Tg-15℃~Tg℃。 在一實施形態中,上述第1輸送輥配置於非加熱環境下,且上述薄膜轉移到該非加熱環境後至通過上述第1輸送輥為止的時間為10秒以內。 在一實施形態中,上述夾具為縱向的夾具間距能變化的可變間距型夾具;該製造方法係一邊使把持上述薄膜左端部的該夾具及把持右端部的該夾具中之至少一者的該夾具間距變化,一邊使其行進移動,來將上述薄膜沿傾斜方向延伸。 在一實施形態中,一邊使把持上述薄膜左端部的夾具與把持右端部的夾具以等速行進移動,一邊在中途改變上述薄膜的輸送方向,來將上述薄膜沿傾斜方向延伸。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態樣,提供一種光學積層體之製造方法,該製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驟:利用上述製造方法獲得長條狀延伸薄膜;及,一邊輸送長條狀光學薄膜與該長條狀延伸薄膜,一邊使其長邊方向對齊來連續貼合。 在一實施形態中,上述光學薄膜為偏光板,上述延伸薄膜為λ/4板或λ/2板。
發明效果 在本發明的延伸薄膜之製造方法中,係在將經傾斜延伸的薄膜進行輥輸送時,使其通過傾斜配置的輸送輥。藉此,可選擇性地對無鬆弛的端部賦予張力使其產生若干程度的伸長,因此可減少經傾斜延伸的薄膜的鬆弛。
以下,說明本發明較佳實施形態,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這些實施形態。此外,在本說明書中,「縱向的夾具間距」是指沿著縱向相鄰之夾具的行進方向上的中心間距離。又,長條狀薄膜之寬度方向的左右關係只要沒有特殊記載,即指該薄膜之朝向輸送方向的左右關係。
A.延伸薄膜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延伸薄膜之製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驟:利用夾具把持長條狀薄膜之寬度方向的左右端部;藉由使該夾具行進移動來將該薄膜沿傾斜方向延伸,接著在加熱環境下從該夾具放開;及,將該薄膜進行輥輸送;並且,該輥輸送包含使該薄膜通過第1輸送輥,該第1輸送輥係配置成旋轉軸方向不與該薄膜的輸送方向正交。代表上是將被夾具把持的薄膜預熱,之後供於傾斜延伸。且較佳的是第1輸送輥設於非加熱環境下。
作為利用上述夾具的行進移動來將薄膜進行傾斜延伸的方法,可以使用任意適當的方法。例如可列舉:使把持薄膜左端部的夾具與把持右端部的夾具以互不相同的速度行進移動來進行傾斜延伸的方法、使把持薄膜左端部的夾具與把持右端部的夾具行進移動互不相同的距離來進行傾斜延伸的方法。在前者的傾斜延伸的一實施形態中,使用縱向的夾具間距能變化的可變間距型夾具,並藉由一邊使把持薄膜左端部的夾具與把持右端部的夾具中的至少一者的該夾具間距變化一邊使夾具行進移動,而可將薄膜沿傾斜方向延伸。在後者的傾斜延伸的一實施形態中,藉由一邊使把持薄膜左端部的夾具與把持右端部的夾具以等速行進移動,一邊在中途改變薄膜的輸送方向,而可將薄膜沿傾斜方向延伸。
圖1A是說明可用於上述前者的傾斜延伸的延伸裝置之一例的整體構成的概略俯視圖。延伸裝置100a俯視時在左右兩側左右對稱地具有無端環圈10L與無端環圈10R,該無端環圈10L與無端環圈10R具有薄膜把持用的多個夾具20。此外,在本說明書中,從薄膜的入口側觀察,將左側的無端環圈稱作左側無端環圈10L,將右側的無端環圈稱作右側無端環圈10R。左右無端環圈10L、10R的夾具20分別被基準軌道30引導而以環狀迴繞移動。左側無端環圈10L的夾具20沿著逆時針方向迴繞移動,右側無端環圈10R的夾具20沿著順時針方向迴繞移動。在延伸裝置中,自片材的入口側朝向出口側依序設有把持區域A、預熱區域B、傾斜延伸區域C及放開區域D。該等區域分別是指成為延伸對象的薄膜實質上進行把持、預熱、傾斜延伸及放開的區域,並不是指機械上、結構上獨立的區域。另外,希望注意的是,圖1A的延伸裝置中的各區域的長度的比例與實際長度的比例不同。
在圖1A中,雖未圖示,但在傾斜延伸區域C與放開區域D之間亦可以根據需要設置用於進行任意適當的處理的區域。所述處理可列舉縱向收縮處理、橫向收縮處理等。另外,同樣未圖示,但上述延伸裝置代表上具備有用以使自預熱區域B到放開區域D之各區域成為加熱環境的加熱裝置(例如,熱風式、近紅外式、遠紅外式等各種烘箱)。在一實施形態中,預熱、傾斜延伸及從夾具放開分別可以在經設定為預訂溫度的烘箱內進行。
在上述延伸裝置100a的把持區域A與預熱區域B中,左右無端環圈10L、10R構成為與成為延伸對象的薄膜的初始寬度對應的間隔距離互相大致平行。在傾斜延伸區域C中設為如下構成:隨著自預熱區域B側朝向放開區域D,左右無端環圈10L、10R的間隔距離逐漸擴大到與上述薄膜延伸後的寬度對應。在放開區域D中,左右無端環圈10L、10R構成為與上述薄膜延伸後的寬度對應的間隔距離互相大致平行。但左右無端環圈10L、10R的構成並不限定於上述圖示例。例如,左右無端環圈10L、10R也可以構成為自把持區域A到放開區域D,與成為延伸對象的薄膜的初始寬度對應的間隔距離互相大致平行。
左側無端環圈10L的夾具(左側的夾具)20與右側無端環圈10R的夾具(右側的夾具)20可以分別獨立地迴繞移動。例如,左側無端環圈10L的驅動用鏈輪11、12被電動馬達13、14驅動沿著逆時針方向旋轉,右側無端環圈10R的驅動用鏈輪11、12被電動馬達13、14驅動沿著順時針方向旋轉。結果,會對與該等驅動用鏈輪11、12卡合的驅動輥(未圖示)的夾具保持構件(未圖示)施加行進力。藉此,左側無端環圈10L會沿著逆時針方向迴繞移動,右側無端環圈10R會沿著順時針方向迴繞移動。藉由使左側的電動馬達與右側的電動馬達分別獨立地驅動,可使左側無端環圈10L與右側無端環圈10R分別獨立地迴繞移動。
而且,左側無端環圈10L的夾具(左側的夾具)20與右側無端環圈10R的夾具(右側的夾具)20分別為可變間距型。即,左右夾具20、20可以分別獨立地隨著移動使縱向的夾具間距變化。可變間距型的構成可藉由採用受電弓式、線性馬達式、馬達・鍊條式等驅動方式來實現。例如,在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44339號公報等中,詳細地說明了使用受電弓式連桿機構的拉幅式同時雙軸延伸裝置。
圖1B是說明可用於上述後者的傾斜延伸的延伸裝置之一例的整體構成的概略俯視圖。延伸裝置100b俯視時在左右兩側具有環狀的無端環圈10L與無端環圈10R,該無端環圈10L與無端環圈10R具有薄膜把持用的多個夾具20。左右無端環圈10L、10R的夾具20分別被基準軌道40引導而以環狀迴繞移動(在圖示例中,省略無端環圈10L、10R的一部分)。左側無端環圈10L的夾具20沿著逆時針方向迴繞移動,右側無端環圈10R的夾具20沿著順時針方向迴繞移動。在延伸裝置中,自片材的入口側朝向出口側依續設有把持區域A、預熱區域B、傾斜延伸區域C及放開區域D。該等區域分別是指成為延伸對象的薄膜實質上進行把持、預熱、傾斜延伸及放開的區域,並不是指機械上、結構上獨立的區域。另外,希望注意的是,圖1B的延伸裝置中的各個區域的長度的比例與實際長度的比例不同。
在圖1B中,雖未圖示,但在傾斜延伸區域C與放開區域D之間亦可以根據需要設置用於進行任意適當的處理的區域。所述處理可列舉橫向延伸處理等、橫向收縮處理。另外,同樣未圖示,但上述延伸裝置代表上具備有用以使自預熱區域B到放開區域D的各區域成為加熱環境的加熱裝置(例如,熱風式、近紅外式、遠紅外式等各種烘箱)。在一實施形態中,預熱、傾斜延伸及從夾具放開分別可以在經設定為預訂溫度的烘箱內進行。
在上述延伸裝置100b的把持區域A與預熱區域B中,左右無端環圈10L、10R構成為與成為延伸對象的薄膜的初始寬度對應的間隔距離互相大致平行。在傾斜延伸區域C中設為如下構成:左側無端環圈10L與右側無端環圈10R沿不同的方向延伸,藉此在薄膜的輸送方向變化的同時,隨著自預熱區域B側朝向放開區域D,左右無端環圈10L、10R的間隔距離會逐漸擴大到與上述薄膜延伸後的寬度對應。在放開區域D中,左右無端環圈10L、10R構成為與上述薄膜延伸後的寬度對應的間隔距離互相大致平行。但左右無端環圈10L、10R的構成並不限定於上述圖示例。
左側無端環圈10L的夾具(左側的夾具)20與右側無端環圈10R的夾具(右側的夾具)20可以分別獨立地迴繞移動。例如,與圖1A所示的延伸裝置相同,左側無端環圈10L的驅動用鏈輪11被電動馬達13驅動沿著逆時針方向旋轉,右側無端環圈10R的驅動用鏈輪11被電動馬達13驅動沿著順時針方向旋轉。代表性上,左側的夾具20與右側的夾具20以等速行進移動,而縱向的夾具間距可以保持恆定。此外,當一對左右夾具的行進速度之差為1%以下的情況下,可以說兩者的行進速度為等速,該行進速度之差宜為0.5%以下,更宜為0.1%以下。
藉由使用如上述的延伸裝置來進行薄膜的傾斜延伸,可以製作傾斜延伸薄膜、例如可以製作在傾斜方向上具有慢軸的相位差薄膜。以下,對上述延伸薄膜之製造方法的各步驟進行詳細說明。
A-1.夾具對薄膜的把持 在把持區域A(延伸裝置100a、100b的薄膜取入的入口)中,利用左右無端環圈10L、10R的夾具20以互相相等的恆定的夾具間距或互不相同的夾具間距把持成為延伸對象的薄膜的兩側緣。利用左右無端環圈10L、10R的夾具20的移動(實質上,為各夾具載持構件被基準軌道引導的移動),將該薄膜輸送至預熱區域B。
A-2.預熱 在預熱區域B中,由於左右無端環圈10L、10R如上述構成為與成為延伸對象的薄膜的初始寬度對應的間隔距離互相大致平行,因此,基本上既不進行橫向延伸也不進行縱向延伸而加熱薄膜。但是,為了避免由預熱引起薄膜的撓曲而與烘箱內的噴嘴接觸等不良問題,可以稍微擴大左右夾具間的距離(寬度方向的距離)。
在預熱中,將薄膜加熱至溫度T1(℃)。溫度T1宜為薄膜的玻璃轉移溫度(Tg)以上,更宜為Tg+2℃以上,進一步宜為Tg+5℃以上。另一方面,加熱溫度T1宜為Tg+40℃以下,更宜為Tg+30℃以下。溫度T1會根據所使用的薄膜而不同,但例如為70℃~190℃,宜為80℃~180℃。
至上述溫度T1為止的升溫時間與在溫度T1的保持時間可根據薄膜的構成材料或製造條件(例如,薄膜的輸送速度)適當設定。可以藉由調整夾具20的移動速度、預熱區域的長度、預熱區域的溫度等來控制該等升溫時間及保持時間。
A-3.傾斜延伸 A-3-1.使用了可變間距型夾具的傾斜延伸 在延伸裝置100a的傾斜延伸區域C中,一邊使左右夾具20中之至少一者的縱向的夾具間距變化一邊使其行進移動,來將薄膜傾斜延伸。更具體而言,使左右夾具的該夾具間距分別在不同的位置增大或縮小、分別以不同的變化速度使左右夾具的該夾具間距變化(增大及/或縮小)等,藉此將薄膜傾斜延伸。
傾斜延伸亦可包含橫向延伸。該情況下,例如如圖1A所示的構成,傾斜延伸可以一邊使左右夾具間的距離(寬度方向的距離)擴大一邊來進行。或者,與圖1A所示的構成不同,可以在維持左右夾具間的距離之狀態下來進行。
在傾斜延伸包含橫向延伸時,橫向(TD)上的延伸倍率(傾斜延伸後之薄膜的寬度Wfinal 相對於薄膜的初始寬度Winitial 之比(Wfinal /Winitial ))宜為1.05~6.00,更宜為1.10~5.00。
在一實施形態中,傾斜延伸可以在將上述左右夾具中之一夾具的夾具間距開始增大或減小的位置與另一夾具的夾具間距開始增大或減小的位置設為縱向上的不同的位置的狀態下,藉由將各夾具的夾具間距增大或減小到預定的間距來進行。關於該實施形態的傾斜延伸,例如可參照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4-238524號公報等的記載。
在另一實施形態中,傾斜延伸可以藉由在固定了上述左右夾具中之一夾具的夾具間距的狀態下,使另一夾具的夾具間距增大或減小至預定間距之後使其返回到起初的夾具間距來進行。關於該實施形態的傾斜延伸,例如可參照日本特開2013-54338號公報、日本特開2014-194482號公報等的記載。
而且,在又一實施形態中,傾斜延伸可以藉由以下方式來進行:(i)使上述左右夾具中之一夾具的夾具間距增大且使另一夾具的夾具間距減小;及(ii)以使該經減小的夾具間距與該經增大的夾具間距成為預定相等的間距的方式,使各夾具的夾具間距變化。關於該實施形態的傾斜延伸,例如可參照日本特開2014-194484號公報等的記載。該實施形態的傾斜延伸可以包含以下步驟:一邊使左右夾具間的距離擴大一邊使一夾具的夾具間距增大且使另一夾具的夾具間距減小,來將該薄膜傾斜延伸(第1傾斜延伸步驟);及,一邊使該左右夾具間的距離擴大一邊以左右夾具的夾具間距相等的方式維持或減小該一夾具的夾具間距,且使該另一夾具的夾具間距增大,來將該薄膜傾斜延伸(第2傾斜延伸步驟)。
在上述第1傾斜延伸步驟中,藉由一邊使薄膜的一側緣部沿長邊方向伸長且使另一側緣部沿長邊方向收縮一邊進行傾斜延伸,可在期望的方向(例如,相對於長邊方向成45°的方向)上以較高的單軸性與較高的面內定向性顯現慢軸。而在第2傾斜延伸步驟中,藉由一邊縮小左右夾具間距之差一邊進行傾斜延伸,可緩和多餘的應力且沿傾斜方向充分延伸。並且,可在左右夾具的移動速度相等的狀態下將薄膜從夾具放開,因此在從左右夾具放開時,薄膜的輸送速度等不易產生參差,而可適宜進行之後的薄膜的捲取。
A-3-2.使用了間距恆定型夾具的傾斜延伸 在延伸裝置100b的傾斜延伸區域C中,左無端環圈10L與右無端環圈10R沿不同的方向延伸,結果構成為薄膜的輸送方向產生變化(具體而言,預熱區域B中薄膜的輸送方向(箭頭B延伸的方向)與鬆開區域D中薄膜的輸送方向(箭頭D延伸的方向)成為非平行)。因這樣的構成,而造成傾斜延伸區域C中的左右無端環圈10L、R的長度(換言之,傾斜延伸區域C中的左右夾具的行進距離)不同。結果,在以等速行進移動的一對左右夾具中,上述行進距離較短的夾具會先行行進(圖1B中,左側的夾具先行行進),而薄膜沿傾斜方向延伸。關於該實施形態的傾斜延伸,例如可參照日本特開2004-226686號公報、WO2007/111313等的記載。
傾斜延伸代表上可在溫度T2下進行。溫度T2相對於薄膜的玻璃轉移溫度(Tg)宜為Tg-20℃~Tg+30℃,進一步宜為Tg-10℃~Tg+20℃,特別宜為Tg左右。根據所使用的薄膜而不同,溫度T2例如為70℃~180℃,宜為80℃~170℃。上述溫度T1與溫度T2之差(T1-T2)宜為±2℃以上,更宜為±5℃以上。在一實施形態中,T1>T2,因此可將經在預熱區域加熱至溫度T1的薄膜冷卻至溫度T2。
上述縱向收縮處理與橫向收縮處理係在傾斜延伸後進行。關於傾斜延伸後的該等處理,可參照日本特開2014-194483號公報的0029~0032段。
A-4.夾具的放開 將放開區域D設為加熱環境。將上述薄膜在該加熱環境下從夾具放開,並在該加熱環境下保持直到通過放開區域的終點為止。亦可以根據需要,在對薄膜進行熱處理而固定(熱固定)了延伸狀態之後將夾具放開。
從上述夾具放開時及之後保持延伸薄膜之期間的氣體環境溫度(例如,在烘箱內夾具放開時及之後到從烘箱出口送出為止的氣體環境溫度)例如為Tg-20℃~Tg℃,宜為Tg-15℃~Tg℃,更宜為Tg-10℃~Tg-3℃。從上述夾具放開後,在預定氣體環境溫度下將薄膜保持為加熱狀態,藉此可適宜地進行後續使用輸送輥減少鬆弛。
從上述夾具放開後,延伸薄膜在上述加熱環境下保持的時間(例如,在烘箱內夾具放開後到從烘箱出口送出為止的時間)宜為1秒以上,更宜為2秒以上,進一步宜為3秒以上。該時間的上限沒有特殊限定,例如可設為15秒,宜設為10秒。藉由在從上述夾具放開後將薄膜保持在加熱狀態下預定時間以上,可適宜地進行後續使用輸送輥減少鬆弛。
經上述傾斜延伸獲得的延伸薄膜產生鬆弛的原因可舉在傾斜延伸時薄膜的左右端部的延伸製程(延伸或收縮的時間點、次數、順序、熱歷程等)互不相同,導致夾具放開後的殘餘應力引起兩端部的變形量不均的情況,但藉由在夾具放開後在預定的氣體環境溫度下將薄膜保持在加熱狀態預定時間以上,可在使兩端部容易變形的狀態下供於後述由輥輸送進行之鬆弛的矯正處理。
上述熱處理代表上可在溫度T3下進行。溫度T3根據被延伸的薄膜而不同,可為T2≥T3的情況,也可為T2<T3的情況。一般而言,亦有當薄膜為非晶性材料時設為T2≥T3、當薄膜為結晶性材料時設為T2<T3,來進行結晶化處理的情形。當T2≥T3時,溫度T2與T3之差(T2-T3)宜為0℃~50℃。熱處理時間代表上為5秒~10分鐘。
A-4.輥輸送 輥輸送包含使從夾具放開的延伸薄膜通過第1輸送輥,該第1輸送輥係配置成旋轉軸方向不與該薄膜的輸送方向正交。藉由使延伸薄膜在傾斜配置的輸送輥上通過,會對從夾具鬆開後之薄膜的未產生鬆弛的端部側集中地賦予張力,從而該端部側會些微延伸。結果,左右的端部的長度之差減小而可減少鬆弛。
第1輸送輥可配置於加熱環境下,也可以配置於非加熱環境下。較佳為第1輸送輥配置於非加熱環境下,上述輥輸送係在非加熱環境下進行。藉由將第1輸送輥配置於非加熱環境下,可容易實現後述的薄膜圍抱角,而可防止傷痕的產生且減少鬆弛。非加熱環境的氣體環境溫度例如可以為15℃~40℃左右,且例如可為20℃~30℃左右。此外,配置於加熱環境時的氣體環境溫度可設為與上述延伸裝置的放開區域中的氣體環境溫度相同程度,該情況下,第1輸送輥可配置於上述放開區域D內。
當第1輸送輥配置於非加熱環境下時,在延伸薄膜自加熱環境轉移到非加熱環境後,到通過第1輸送輥為止的時間宜短,例如可以為10秒以內,宜為5秒以內,更宜為3秒以內,進一步宜為1秒以內。該時間的下限例如為0秒,且可將第1輸送輥設於加熱烘箱的出口。如上述,藉由對在自夾具放開後在預定的氣體環境溫度下及/或加熱預定時間以上後處於容易變形的狀態的薄膜迅速地賦予張力,可不大幅改變藉由傾斜延伸獲得的光學特性,而可有效地減少鬆弛。
在一實施形態中,上述輥輸送可以使用包含第1輸送輥之複數個輸送輥來進行。在輥輸送中,延伸薄膜通過的輸送輥的總數例如可以為1~12,宜為2~10,更宜為3~8。代表上,第1輸送輥以外的輸送輥係配置成旋轉軸方向與延伸薄膜的輸送方向大致正交(例如,89.9°~90.1°)。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代表上自延伸裝置送出的延伸薄膜會最先在上述第1輸送輥上通過。
作為上述輥輸送中使用的輸送輥,只要能夠獲得本發明的效果即無限制,可使用任意適當的輥。輸送輥例如可為具備驅動機構的導輥,也可為不具備驅動機構的自由輥。另外,輸送輥亦可為吸輥、夾輥等。在一實施形態中,第1輸送輥可為不具備驅動機構的自由輥。
宜一邊對從夾具放開後的延伸薄膜賦予張力一邊進行輥輸送。藉由在使用第1輸送輥進行鬆弛矯正後接著對延伸薄膜整體賦予張力,可更有效地減少鬆弛。對延伸薄膜賦予的張力例如為100N/m以上,宜為200N/m以上,更宜為250N/m~500N/m。
上述張力的賦予可在從夾具放開後到任意輸送輥為止之期間(例如,從夾具放開後到比第1輸送輥靠下游的輸送輥為止之期間)進行。具體而言,在輸送輥間測量施加於延伸薄膜的張力,並控制輸送輥的旋轉速度等使該張力成為期望的值,藉此可賦予張力。
賦予上述張力的時間可以根據薄膜的形成材料、鬆弛量等適當設定。該時間例如可以為5秒~60秒。
圖2(a)及(b)分別是說明輥輸送之一例的概略側視圖及概略俯視圖。在圖2(a)與(b)所示的實施形態中,使自延伸裝置100(更具體而言為延伸裝置100具備的加熱裝置)送出的延伸薄膜1通過四個輸送輥(第1輸送輥52、第2輸送輥54、第3輸送輥56、第4輸送輥58)來輸送,並以捲取部60捲取。
延伸薄膜1之與輸送方向(X)正交的方向(Y)及第1輸送輥52的旋轉軸方向(A)所構成的角度(θ1)可以根據期望的鬆弛的減少量等適當設定。該角度例如可以為0.20°以上,宜為0.25°以上,更宜為0.30°以上,進一步宜為0.40°以上,更進一步宜為0.50°以上。另外,該角度例如可以為2.50°以下,宜為2.00°以下,更宜為1.50°以下,進一步宜為1.20°以下。此時,第1輸送輥係以產生了鬆弛的端部側更靠近延伸裝置的方式將旋轉軸傾斜地配置。具體而言,在圖2(b)中,在延伸薄膜1的右端部產生了鬆弛,以第1輸送輥52的右側更靠近延伸裝置100的方式將旋轉軸(A)傾斜地配置,藉此延伸薄膜1的左端部會延伸而減少鬆弛。
圖3(a)是說明輥輸送之另一例的概略側視圖,圖3(b)是其局部放大圖。在圖3所示的實施形態的輥輸送中,在相鄰的輸送輥配置於互不相同的高度這點上與圖2所示的實施形態不同。在圖3所示的實施形態中,可增大延伸薄膜與輸送輥所成的圍抱角,並且可節省輸送線路的空間。
延伸薄膜與輸送輥所成的圍抱角(特別是延伸薄膜1與第1輸送輥52所成的圍抱角θ2)宜為45°~135°,更宜為60°~120°,進一步宜為70°~100°。若圍抱角在該範圍內,則薄膜會被變更了角度的輥圍抱,而可選擇性地對單側賦予張力。且在賦予張力時,薄膜不會滑動,而可獲得不易產生傷痕的效果。
在一實施形態中,利用輥輸送減少的鬆弛量(未利用上述輥輸送進行鬆弛矯正處理的延伸薄膜的鬆弛量-利用上述輥輸送進行鬆弛矯正處理後的薄膜的鬆弛量:惟,係以輥間距離1000mm所測得的鬆弛量)例如可以為3mm以上,宜為5mm以上,更宜為8mm以上,進一步宜為10mm以上。另外,會在利用上述輥輸送進行鬆弛矯正處理後的薄膜上殘留的鬆弛量例如可以小於15mm,宜為10mm以下,更宜為8mm以下,進一步宜為5mm以下,更進一步宜為小於3mm。
此外,經輥輸送的薄膜可在捲取部捲取而形成薄膜料。或者,可不捲取,而一邊與另一長條狀光學薄膜輸送一邊使其長邊方向對齊來連續貼合而構成光學積層體。
B.延伸對象的薄膜 在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中,可使用任意適當的薄膜。例如,可舉可作為相位差薄膜應用的樹脂薄膜。作為構成所述薄膜的材料,例如可列舉聚碳酸酯系樹脂、聚乙烯醇縮醛系樹脂、環烯烴系樹脂、丙烯酸系樹脂、纖維素酯系樹脂、纖維素系樹脂、聚酯系樹脂、聚酯碳酸酯系樹脂、烯烴系樹脂、聚胺甲酸酯系樹脂等。較佳為聚碳酸酯系樹脂、纖維素酯系樹脂、聚酯系樹脂、聚酯碳酸酯系樹脂、環烯烴類樹脂。這是因為只要是這些樹脂,就可以獲得所謂顯示逆分散的波長依存性的相位差薄膜。這些樹脂可單獨使用,也可以根據期望的特性組合來使用。
上述聚碳酸酯系樹脂可使用任意適當的聚碳酸酯系樹脂。例如,宜為包含來自於二羥基化合物的結構單元的聚碳酸酯樹脂。作為二羥基化合物的具體例,可列舉9,9-雙(4-羥苯基)芴、9,9-雙((4-羥基-3-甲基苯基)芴、9,9-雙(4-羥基-3-乙基苯基)芴、9,9-雙(4-羥基-3-正丙基苯基)芴、9,9-雙(4-羥基-3-異丙基苯基)芴、9,9-雙(4-羥基-3-正丁基苯基)芴、9,9-雙(4-羥基-3-二級丁基苯基)芴、9,9-雙(4-羥基-3-三級丁基苯基)芴、9,9-雙(4-羥基-3-環己基苯基)芴、9,9-雙(4-羥基-3-苯基苯基)芴、9,9-雙(4-(2-羥基乙氧基)苯基)芴、9,9-雙(4-(2-羥基乙氧基)-3-甲基苯基)芴、9,9-雙(4-(2-羥基乙氧基)-3-異丙基苯基)芴、9,9-雙(4-(2-羥基乙氧基)-3-異丁基苯基)芴、9,9-雙(4-(2-羥基乙氧基)-3-三級丁基苯基)芴、9,9-雙(4-(2-羥基乙氧基)-3-環己基苯基)芴、9,9-雙(4-(2-羥基乙氧基)-3-苯基苯基)芴、9,9-雙(4-(2-羥基乙氧基)-3,5-二甲基苯基)芴、9,9-雙(4-(2-羥基乙氧基)-3-三級丁基-6-甲基苯基)芴、9,9-雙(4-(3-羥基-2,2-二甲基丙氧基)苯基)芴等。聚碳酸酯樹脂除包含來自於上述二羥基化合物的結構單元以外,還可包含來自於異山梨醇、去水甘露醇、異艾杜醇、螺甘油、二烷二醇、二乙二醇(DEG)、三乙二醇(TEG)、聚乙二醇(PEG)、環己烷二甲醇(CHDM)、三環癸烷二甲醇(TCDDM)、雙酚類等二羥基化合物的結構單元。
如上述之聚碳酸酯類樹脂的詳細內容例如記載於日本特開2012-67300號公報與日本特許第3325560號。本說明書中援引該專利文獻的記載作為參考。
聚碳酸酯系樹脂的玻璃轉移溫度宜為110℃以上且250℃以下,更宜為120℃以上且230℃以下。若玻璃轉移溫度過低,則存在耐熱性變差的傾向,而可能在薄膜成形後引起尺寸變化。若玻璃轉移溫度過高,則有薄膜成形時的成形穩定性變差的情況,且有損害薄膜的透明性的情況。此外,玻璃轉移溫度係以JIS K 7121(1987)為基準求出。
上述聚乙烯醇縮醛系樹脂可使用任意適當的聚乙烯醇縮醛系樹脂。代表上,聚乙烯醇縮醛系樹脂可藉由使至少兩種醛化合物及/或酮化合物與聚乙烯醇系樹脂進行縮合反應而獲得。聚乙烯醇縮醛系樹脂的具體例與詳細之製造方法例如記載於日本特開2007-161994號公報。本說明書中援引該記載作為參考。
將上述延伸對象的薄膜延伸而得的相位差薄膜宜為折射率特性表示出nx>ny的關係。在一實施形態中,相位差薄膜較佳可作為λ/4板發揮功能。在本實施形態中,相位差薄膜(λ/4板)的面內相位差Re(550)宜為100nm~180nm,更宜為135nm~155nm。在另一實施形態中,相位差薄膜較佳可作為λ/2板發揮功能。在本實施形態中,相位差薄膜(λ/2板)的面內相位差Re(550)宜為230nm~310nm,更宜為250nm~290nm。此外,在本說明書中,nx為面內的折射率成最大的方向(即,慢軸方向)的折射率,ny為在面內與慢軸正交的方向(即,快軸方向)的折射率,nz為厚度方向的折射率。而Re(λ)為在23℃下以波長λnm的光測得的薄膜的面內相位差。因而,Re(550)為23℃下以波長550nm的光測得的薄膜的面內相位差。在將薄膜的厚度設為d(nm)時,Re(λ)由公式Re(λ)=(nx-ny)×d求出。
相位差薄膜的面內相位差Re(550)可藉由適當設定傾斜延伸條件而設為期望的範圍。例如,在日本特開2013-54338號公報、日本特開2014-194482號公報、日本特開2014-238524號公報、日本特開2014-194484號公報等中詳細揭示有藉由傾斜延伸製造具有100nm~180nm的面內相位差Re(550)的相位差薄膜的方法。因而,熟知此項技藝之人士可基於該揭示設定適當的傾斜延伸條件。
在使用1片相位差薄膜(具體而言為λ/4板)來製作圓偏光板時、或使用1片相位差薄膜使直線偏光的朝向旋轉90°時,所使用的相位差薄膜的慢軸方向相對於該薄膜的長邊方向宜為30°~60°或120°~150°左右,更宜為38°~52°或128°~142°左右,進一步宜為43°~47°或133°~137°左右,特別宜為45°或135°左右。
而在使用兩片相位差薄膜(具體而言為λ/2板與λ/4板)來製作圓偏光板時,所使用的相位差薄膜(λ/2板)的慢軸方向相對於該薄膜的長邊方向宜為60°~90°左右,更宜為65°~85°左右,特別宜為75°左右。且相位差薄膜(λ/4板)的慢軸方向相對於該薄膜的長邊方向宜為0°~30°左右,更宜為5°~25°左右,特別宜為15°左右。
相位差薄膜宜顯示所謂逆分散的波長依存性。具體而言,其面內相位差滿足Re(450)<Re(550)<Re(650)的關係。Re(450)/Re(550)宜為0.8以上且小於1.0,更宜為0.8~0.95。Re(550)/Re(650)宜為0.8以上且小於1.0,更宜為0.8~0.97。
相位差薄膜的光彈性係數的絕對值宜為2×10-12 (m2 /N)~100×10-12 (m2 /N),更宜為5×10-12 (m2 /N)~50×10-12 (m2 /N)。
C.光學積層體及該光學積層體之製造方法 利用本發明之製造方法獲得的延伸薄膜可與其他光學薄膜貼合而作為光學積層體使用。例如,利用本發明之製造方法獲得的相位差薄膜藉由與偏光板貼合,而可適宜作為圓偏光板使用。
圖4是所述圓偏光板之一例的概略截面圖。圖示例的圓偏光板200具有偏光件210、配置於偏光件210之單側的第1保護薄膜220、配置於偏光件210之另一側的第2保護薄膜230及配置於第2保護薄膜230之外側的相位差薄膜240。相位差薄膜240為利用A項中記載之製造方法獲得的延伸薄膜(例如,λ/4板)。第2保護薄膜230可以省略。該情況下,相位差薄膜240可以作為偏光件的保護薄膜發揮功能。偏光件210的吸收軸與相位差薄膜240的慢軸所構成的角度宜為30°~60°左右,更宜為38°~52°左右,進一步宜為43°~47°左右,特別宜為45°左右。
利用本發明之製造方法獲得的相位差薄膜為長條狀,且在傾斜方向(相對於長邊方向成例如45°的方向)上具有慢軸。另外,在多數情況下,長條狀偏光件在長邊方向或寬度方向上具有吸收軸。因而,若使用藉由本發明之製造方法獲得的相位差薄膜,則可利用所謂的捲對捲,而可以極優異之製造效率製作圓偏光板。此外,捲對捲是指一邊將長條狀薄膜彼此輥輸送,一邊將其長邊方向對齊來連續貼合的方法。
在一實施形態中,本發明的光學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驟:利用A項記載的延伸薄膜之製造方法來獲得長條狀延伸薄膜;及,一邊輸送長條狀光學薄膜與該長條狀延伸薄膜,一邊將其長邊方向對齊來連續貼合。 實施例
以下,利用實施例具體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並不被這些實施例限定。此外,實施例中的測定與評估方法如下述。
(1)厚度 使用度盤規(PEACOCK公司製,產品名「DG-205 type pds-2」)進行測定。 (2)相位差值 使用Axometrics公司製的Axoscan測定面內相位差Re(550)。 (3)定向角(慢軸的顯現方向) 將測定對象的薄膜的中央部以一邊與該薄膜的寬度方向平行的方式裁切出寬度50mm、長度50mm的正方形狀而製作試樣。使用Axometrics公司製的Axoscan測定該試樣,並測定波長590nm下的定向角θ。 (4)玻璃轉移溫度(Tg) 以JIS K 7121為基準進行測定。 (5)鬆弛量 如圖5所示,在輸送輥50間的中間點(輥間距離:912mm)的延伸薄膜1的輸送路徑的下方配置超音波位移感測器300,並在以150N/m的輸送張力進行輸送時的寬度方向的中央部與端部測定自超音波位移感測器到延伸薄膜的距離,將最大距離(LMAX )與最小距離(LMIN )之差(LMAX -LMIN )設為鬆弛量(mm)。此外,上述鬆弛量的測定係在使用吸輥等切斷為了矯正鬆弛而賦予的張力之後,一邊以150N/m的輸送張力進行輥輸送一邊來進行。 (6)張力 利用設於薄膜輸送線路中的薄膜張力檢測器測定施加於薄膜的張力。
<實施例1> (聚酯碳酸酯樹脂薄膜之製作) 使用由兩台立式反應器構成的批次聚合裝置進行聚合,該立式反應器具備攪拌葉片與經控制為100℃的回流冷卻器。饋入29.60質量份(0.046mol)的雙[9-(2-苯氧基羰基乙基)芴-9-基]甲烷、29.21質量份(0.200mol)的ISB、42.28質量份(0.139mol)的SPG、63.77質量份(0.298mol)的DPC及作為觸媒的1.19×10-2 質量份(6.78×10-5mol)的醋酸鈣一水合物。在對反應器內進行減壓氮氣置換之後,利用熱介質進行加溫,在內溫成為100℃的時間點開始攪拌。在升溫開始40分鐘後使內溫到達220℃,進行控制以保持該溫度的同時開始減壓,在到達220℃後通過90分鐘設為13.3kPa。將與聚合反應一起副生成的苯酚蒸氣導入100℃的回流冷卻器中,使苯酚蒸氣中含有的若干量的單體成分返回反應器,將未冷凝的苯酚蒸氣導入45℃的冷凝器進行回收。在對第1反應器導入氮並使其暫時恢復到大氣壓之後,將第1反應器內寡聚物化而成的反應液轉移到第2反應器。接著,開始第2反應器內的升溫與減壓,在50分鐘內成為內溫240℃、壓力0.2kPa。之後,進行聚合,直到成為預定的攪拌動力為止。在到達預定動力的時間點對反應器導入氮並恢復壓力,將所生成的聚酯碳酸酯擠製至水中,將束狀物切斷而獲得丸粒。所得聚酯碳酸酯樹脂的Tg為140℃。
在將所得聚酯碳酸酯樹脂在80℃下真空乾燥5小時後,使用具備單軸擠製機(東芝機械公司製,氣缸設定溫度:250℃)、T型模具(寬度200mm,設定溫度:250℃)、冷卻輥(設定溫度:120℃~130℃)及捲取機的薄膜製膜裝置製作厚度135μm的樹脂薄膜。
(傾斜延伸) 使用如圖1A所示的延伸裝置,即具備可將預熱區域、傾斜延伸區域及放開區域分別獨立地控制成預訂溫度的烘箱之延伸裝置將依上述方式獲得的聚酯碳酸酯樹脂薄膜傾斜延伸,而獲得相位差薄膜。具體而言,在把持區域利用左右夾具把持聚酯碳酸酯樹脂薄膜之寬度方向的左右端部,在預熱區域預熱成145℃。在預熱區域中,左右夾具的夾具間距(P1 )為125mm。接著,在薄膜進入傾斜延伸區域C的同時,開始增大右側夾具的夾具間距並減小左側夾具的夾具間距,使右側夾具的夾具間距增大到P2 並且使左側夾具的夾具間距減小到P3 。此時,右側夾具的夾具間距變化率(P2 /P1 )為1.42,左側夾具的夾具間距變化率(P3 /P1 )為0.78,相對於薄膜的原始寬度的橫向延伸倍率為1.45倍。接著,在將右側夾具的夾具間距維持為P2 的狀態下,開始將左側夾具的夾具間距增大,使其從P3 增大到P2 。在此期間的左側夾具的夾具間距的變化率(P2 /P3 )為1.82,相對於薄膜的原寬度的橫向拉伸倍率為1.9倍。此外,傾斜延伸係在138℃下進行。
接著,在經控制為Tg-8.3℃的烘箱內,將延伸薄膜從左右夾具放開。從夾具的放開位置到烘箱出口的距離為1950mm,在夾具放開後到延伸薄膜自烘箱出口送出為止的時間為5.85秒(線速度:20m/分鐘)。
(輥輸送) 將如上述自烘箱出口送出的延伸薄膜在室溫環境下利用使用了圖3所示的四個輸送輥的輸送線路輸送,並在捲取部捲取。此時,將第1輸送輥以俯視時左側更靠近延伸裝置的方式使旋轉軸相對於與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傾斜0.25°地配置。另外,第2~第4輸送輥係配置成輸送方向與旋轉軸方向正交,藉由調整第4輸送輥的轉矩,對自夾具放開地點到第4輸送輥為止的薄膜賦予300N/m的張力5.85秒鐘。此外,延伸薄膜與第1輸送輥所成的圍抱角度為90°。另外,第1輸送輥配置於緊接著烘箱出口之後的位置,自延伸薄膜從烘箱出口送出到通過第1輸送輥為止的時間大約為0秒。
所得延伸薄膜的相位差Re(590)為147nm,慢軸方向與長邊方向所成的角度為45°。
<實施例2> 除了在輥輸送時將第1輸送輥以俯視時寬度方向左側更靠近延伸裝置的方式使旋轉軸相對於與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傾斜0.38°地配置以外,其他與實施例1相同,並將長條狀延伸薄膜在捲取部捲取。
<實施例3> 除了在輥輸送時將第1輸送輥以俯視時寬度方向左側更靠近延伸裝置的方式使旋轉軸相對於與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傾斜0.50°地配置以外,其他與實施例1相同,並將長條狀延伸薄膜在捲取部捲取。
<實施例4> 除了在輥輸送時將第1輸送輥以俯視時寬度方向左側更靠近延伸裝置的方式使旋轉軸相對於與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傾斜0.75°地配置以外,其他與實施例1相同,並將長條狀延伸薄膜在捲取部捲取。
<實施例5> 除了在輥輸送時將第1輸送輥以俯視時寬度方向左側更靠近延伸裝置的方式使旋轉軸相對於與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傾斜0.75°地配置、及將在自夾具放開地點到第4輸送輥為止之期間賦予延伸薄膜的張力設為100N/m以外,其他與實施例1相同,並將長條狀延伸薄膜在捲取部捲取。
<實施例6> 除了在輥輸送時將第1輸送輥以俯視時寬度方向左側更靠近延伸裝置的方式使旋轉軸相對於與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傾斜0.75°地配置、及將在自夾具放開地點到第4輸送輥為止之期間賦予延伸薄膜的張力設為200N/m以外,其他與實施例1相同,並將長條狀延伸薄膜在捲取部捲取。
<實施例7> 除了在輥輸送時將第1輸送輥以俯視時寬度方向左側更靠近延伸裝置的方式使旋轉軸相對於與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傾斜0.75°地配置、及將在自夾具放開地點到第4輸送輥為止之期間賦予延伸薄膜的張力設為400N/m以外,其他與實施例1相同,並將長條狀延伸薄膜在捲取部捲取。
<實施例8> 除了在輥輸送時將第1輸送輥以俯視時寬度方向左側更靠近延伸裝置的方式使旋轉軸相對於與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傾斜0.75°地配置、及在經控制為Tg-18.3℃的烘箱內將延伸薄膜從左右夾具放開以外,其他與實施例1相同,並將長條狀延伸薄膜在捲取部捲取。
<實施例9> 除了在輥輸送時將第1輸送輥以俯視時寬度方向左側更靠近延伸裝置的方式使旋轉軸相對於與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傾斜0.75°地配置、及在經控制為Tg-13.3℃的烘箱內將延伸薄膜從左右夾具放開以外,其他與實施例1相同,並將長條狀延伸薄膜在捲取部捲取。
<實施例10> 除了在到烘箱出口為止的距離為950mm的位置將夾具放開(在夾具放開後,到自烘箱出口送出為止的時間:2.85秒)、及在輥輸送時將第1輸送輥以俯視時寬度方向左側更靠近延伸裝置的方式使旋轉軸相對於與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傾斜0.50°地配置以外,其他與實施例1相同,並將長條狀延伸薄膜在捲取部捲取。
<實施例11> 除了在到烘箱出口為止的距離為950mm的位置將夾具放開(在夾具放開後,到自烘箱出口送出為止的時間:2.85秒)、及在輥輸送時將第1輸送輥以俯視時寬度方向左側更靠近延伸裝置的方式使旋轉軸相對於與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傾斜0.75°地配置以外,其他與實施例1相同,並將長條狀延伸薄膜在捲取部捲取。
<比較例1> 除了將第1輸送輥配置成輸送方向與旋轉軸方向正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1相同,並將長條狀延伸薄膜在捲取部捲取。在所得延伸薄膜中,寬度方向的左端部產生鬆弛,鬆弛量為18.0mm。
<比較例2> 除了在烘箱出口將夾具放開(在夾具放開後,到自烘箱出口送出為止的時間:0秒)、及在輥輸送時將第1輸送輥以俯視時寬度方向左側更靠近延伸裝置的方式使旋轉軸相對於與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傾斜0.50°地配置以外,其他與實施例1相同,並將長條狀延伸薄膜在捲取部捲取。
<比較例3> 除了在烘箱出口將夾具放開(在夾具放開後,到自烘箱出口送出為止的時間:0秒)、及在輥輸送時將第1輸送輥以俯視時寬度方向左側更靠近延伸裝置的方式使旋轉軸相對於與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傾斜0.75°地配置以外,其他與實施例1相同,並將長條狀延伸薄膜在捲取部捲取。
對在上述實施例與比較例中獲得的延伸薄膜,利用上述的方法測定鬆弛量。
另外,在將所得延伸薄膜捲取之前,以捲對捲的方式與長條狀覆蓋薄膜(東麗薄膜加工公司製,產品名「Tortec 7832C-30」)貼合而獲得薄膜積層體。接著,自薄膜積層體剝離覆蓋薄膜,並利用凹版塗佈機塗敷接著劑後與偏光板貼合,照射UV,藉此獲得光學積層體。
基於以下的基準評估所得薄膜積層體的外觀(目視)與延伸薄膜的操作性。 〇:在貼合覆蓋薄膜(貼合張力150N/m)之後,未觀察到褶皺,而可在薄膜的整面塗敷接著劑。 △:在貼合覆蓋薄膜時,藉由將貼合張力提升到300N/m,可無褶皺地進行貼合,但在塗敷接著劑時,無法在鬆弛處塗敷接著劑。 ×:在貼合覆蓋薄膜後,存在褶皺,外觀差。
將上述鬆弛量及薄膜積層體的外觀等的評估結果與製造程序一起表示在表1中。表1中,「鬆弛減少量」為與比較例1的延伸薄膜的鬆弛量的差(比較例1的延伸薄膜的鬆弛量-各延伸薄膜的鬆弛量)。
[表1]
<評估> 如表1所示可知,在加熱環境下將延伸薄膜從夾具放開後,使用相對於與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傾斜配置的輸送輥進行輥輸送,藉此能減少鬆弛。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延伸薄膜之製造方法可適宜用於相位差薄膜之製造,結果可有助於液晶顯示裝置(LCD)、有機電致發光顯示裝置(OLED)等影像顯示裝置之製造。
1:延伸薄膜 10L,10R:無端環圈 11,12:鏈輪 13,14:電動馬達 20:夾具 30,40:基準軌道 50:輸送輥 52:第1輸送輥 54:第2輸送輥 56:第3輸送輥 58:第4輸送輥 60:捲取部 100,100a,100b:延伸裝置 200:圓偏光板 210:偏光件 220:第1保護薄膜 230:第2保護薄膜 240:相位差薄膜 300:超音波位移感測器 A:把持區域、第1輸送輥的旋轉軸方向(圖2) B:預熱區域 C:傾斜區域 D:放開區域 LMAX:最大距離 LMIN:最小距離 X:輸送方向 Y:與輸送方向正交之方向 θ1:延伸薄膜之與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及第1輸送輥的旋轉軸方向所構成的角度 θ2:延伸薄膜與第1輸送輥所成的圍抱角
圖1A是說明可用於本發明延伸薄膜之製造方法的延伸裝置之一例的整體構成的概略俯視圖。 圖1B是說明可用於本發明延伸薄膜之製造方法的延伸裝置之另一例的整體構成的概略俯視圖。 圖2(a)與(b)是分別說明本發明延伸薄膜之製造方法之一例的概略側視圖與概略俯視圖。 圖3是說明本發明延伸薄膜之製造方法之另一例的概略側視圖。 圖4是利用本發明光學積層體之製造方法獲得的光學積層體之一例的概略截面圖。 圖5是說明鬆弛量的測量方法的概略圖。
1:延伸薄膜
52:輸送輥
54:輸送輥
56:輸送輥
58:輸送輥
60:捲繞部
100:延伸裝置
A:第1輸送輥的旋轉軸方向
B:預熱區域
X:輸送方向
Y:與輸送方向正交之方向

Claims (10)

  1. 一種延伸薄膜之製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驟:在延伸裝置中,利用夾具把持長條狀薄膜之寬度方向的左右端部;藉由使該夾具行進移動來將該薄膜沿傾斜方向延伸,接著在加熱環境下從該夾具放開;及將自該延伸裝置送出的該薄膜進行輥輸送;該輥輸送包含使該薄膜通過第1輸送輥,該第1輸送輥係配置成旋轉軸方向不與該薄膜的輸送方向正交;俯視下,該第1輸送輥係以該薄膜中產生了鬆弛的端部側更靠近該延伸裝置的方式將該旋轉軸傾斜地配置;並且從前述夾具放開後,係使前述薄膜在前述加熱環境下保持1秒以上後通過前述第1輸送輥。
  2. 如請求項1之延伸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薄膜之與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及前述第1輸送輥之旋轉軸方向所構成的角度為0.25°以上。
  3. 如請求項1之延伸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一邊對從前述夾具鬆開的前述薄膜賦予200N/m以上的張力一邊進行輥輸送。
  4. 如請求項1之延伸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薄膜與前述第1輸送輥所構成的圍抱角為45°~135°。
  5. 如請求項1之延伸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薄膜從前述夾具放開後保持1秒以上時的氣體環境溫度為前述薄膜的Tg-15℃~Tg℃。
  6. 如請求項1之延伸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第1輸送輥配置於非加熱環境下;且前述薄膜轉移到該非加熱環境後至要通過前述第1輸送輥為止的時間為10秒以內。
  7. 如請求項1之延伸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夾具為縱向的夾具間距能變化的可變間距型夾具;該製造方法係一邊使把持前述薄膜左端部的該夾具與把持右端部的該夾具中之至少一者的夾具間距變化一邊使其行進移動,來將前述薄膜沿傾斜方向延伸。
  8. 如請求項1之延伸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一邊使把持前述薄膜左端部的夾具與把持右端部的夾具以等速行進移動,一邊在中途改變前述薄膜的輸送方向,來將前述薄膜沿傾斜方向延伸。
  9. 一種光學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驟:利用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製造方法獲得長條狀延伸薄膜;及一邊輸送長條狀光學薄膜與該長條狀延伸薄膜,一邊使其長邊方向對齊來連續貼合。
  10. 如請求項9之光學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光學薄膜為偏光板,前述延伸薄膜為λ/4板或λ/2板。
TW109102288A 2019-03-20 2020-01-21 延伸薄膜之製造方法 TWI8229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52430 2019-03-20
JP2019052430A JP7253412B2 (ja) 2019-03-20 2019-03-20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9218A TW202039218A (zh) 2020-11-01
TWI822946B true TWI822946B (zh) 2023-11-21

Family

ID=725571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2288A TWI822946B (zh) 2019-03-20 2020-01-21 延伸薄膜之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253412B2 (zh)
KR (1) KR20200112649A (zh)
CN (1) CN111716690B (zh)
TW (1) TWI82294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12179B1 (ja) * 2021-03-24 2022-02-1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6988013B1 (ja) * 2021-03-25 2022-01-0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7015950B1 (ja) * 2021-03-26 2022-02-14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7016439B1 (ja) * 2021-03-30 2022-02-1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7048813B1 (ja) * 2021-03-30 2022-04-0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6988014B1 (ja) * 2021-03-30 2022-01-0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6990790B1 (ja) * 2021-03-30 2022-02-1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7096940B1 (ja) * 2021-09-10 2022-07-06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学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JP7079364B1 (ja) * 2021-09-24 2022-06-0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学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JP7076620B1 (ja) * 2021-09-24 2022-05-2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学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CN114103078B (zh) * 2021-10-20 2022-08-09 湖北龙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强度聚丙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JP7048814B1 (ja) * 2021-11-18 2022-04-0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学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64150A (zh) * 2010-07-01 2010-10-20 山东泰开电力电子有限公司 干式空心电抗器用腻子的配制工艺
TW201702645A (zh) * 2015-03-20 2017-01-16 Zeon Corp 經刷磨之帶狀基材的製造方法及刷磨裝置
TW201723041A (zh) * 2015-12-15 2017-07-01 Konica Minolta Inc 光學薄膜之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
US20170362044A1 (en) * 2014-08-10 2017-12-21 Kornit Digital Technologies Ltd. Tensioning mechanism for a textile feed to a stepped operation digital textile print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86554A (ja) * 2000-07-10 2002-03-26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ポリマーフィルムの延伸方法、偏光膜、偏光板および位相差膜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4284319A (ja) * 2003-03-25 2004-10-14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シート状物搬送方向修正装置及びこれを有する延伸設備
JP4845619B2 (ja) 2006-07-19 2011-12-28 東芝機械株式会社 シート・フィルムの斜め延伸方法およびクリップ式シート・フィルム延伸装置
JP4668215B2 (ja) * 2006-07-19 2011-04-13 東芝機械株式会社 クリップ式シート・フィルム延伸装置
JP6044541B2 (ja) * 2011-08-25 2016-12-1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長尺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円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WO2016158353A1 (ja) * 2015-03-31 2016-10-06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延伸フィルム
JP6798195B2 (ja) * 2016-08-30 2020-12-0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斜め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64150A (zh) * 2010-07-01 2010-10-20 山东泰开电力电子有限公司 干式空心电抗器用腻子的配制工艺
US20170362044A1 (en) * 2014-08-10 2017-12-21 Kornit Digital Technologies Ltd. Tensioning mechanism for a textile feed to a stepped operation digital textile printer
TW201702645A (zh) * 2015-03-20 2017-01-16 Zeon Corp 經刷磨之帶狀基材的製造方法及刷磨裝置
TW201723041A (zh) * 2015-12-15 2017-07-01 Konica Minolta Inc 光學薄膜之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16690A (zh) 2020-09-29
JP2020151959A (ja) 2020-09-24
KR20200112649A (ko) 2020-10-05
JP7253412B2 (ja) 2023-04-06
TW202039218A (zh) 2020-11-01
CN111716690B (zh) 2023-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22946B (zh) 延伸薄膜之製造方法
JP7253413B2 (ja)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TWI692399B (zh) 延伸膜之製造方法
WO2014156623A1 (ja) 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円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KR102461852B1 (ko) 연신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및 광학 적층체의 제조 방법
CN115122619A (zh) 拉伸膜的制造方法
JP6988013B1 (ja)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KR102531093B1 (ko) 연신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및 광학 적층체의 제조 방법
CN115782146B (zh) 拉伸膜的制造方法及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JP6239919B2 (ja) 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円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JP7015950B1 (ja)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KR102531094B1 (ko) 연신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및 광학 적층체의 제조 방법
KR20230043712A (ko) 연신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및 광학 적층체의 제조 방법
KR20230073120A (ko) 연신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및 광학 적층체의 제조 방법
JP2022148405A (ja)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15139501A (zh) 延伸膜的制造方法
JP2022154342A (ja)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15122617A (zh) 拉伸膜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