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10826B - 捲線器座及具備該捲線器座的釣竿 - Google Patents

捲線器座及具備該捲線器座的釣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10826B
TWI810826B TW111106916A TW111106916A TWI810826B TW I810826 B TWI810826 B TW I810826B TW 111106916 A TW111106916 A TW 111106916A TW 111106916 A TW111106916 A TW 111106916A TW I810826 B TWI810826 B TW I81082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el
trigger
seat
cord reel
cor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69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41262A (zh
Inventor
牛之濱幸佑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古洛布萊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古洛布萊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古洛布萊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412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12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08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082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6Devices for fixing reels on ro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8Handgrip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ishing Rod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課題為提供一種釣魚操作性良好,且可將釣竿與釣魚用捲線器一起穩定地握持、保持的捲線器座。

本發明的解決手段為一種捲線器座1,具有:捲線器腳載置部3;配設於捲線器腳載置部3的軸向一端側,保持釣魚用捲線器的捲線器腳201的一端側之固定罩5,在捲線器腳載置部3的軸向另一端側配設有可移動於軸向且保持捲線器腳201的另一端側的移動罩7。在與座本體1A的捲線器腳載置部3相反側突出形成有1個扳柄20,扳柄20對固定在捲線器腳載置部3的釣魚用捲線器的捲線器腳的中間位置P1形成在±20mm的範圍,其頂部20a的高度在座本體1A之捲線器腳載置部3的相反側上,形成距最低位置18mm以下。

Description

捲線器座及具備該捲線器座的釣竿
本發明是關於安裝在擬餌竿(lure rod)或船竿等各種釣竿,用於裝設、固定釣魚用捲線器之捲線器座(reel seat)。
以往,在使用釣魚用捲線器的釣竿,用以裝設釣魚用捲線器的捲線器座被固定在主竿桿,作為這種捲線器座,已知有固定在主竿桿的外周面的筒狀的捲線器座。通常因筒狀的捲線器座在其內部貫通主竿桿,故可藉由主竿桿來確保強度,可使用輕量的材料或者可謀求薄壁厚化等輕量化。
已知有在將釣魚用捲線器(雙軸承型捲線器)裝設在上述捲線器座並進行拋投(casting)的情形,為了穩定其操作性,在捲線器座的本體的捲線器腳載置部的相反側一體形成扳柄(trigger)。例如在專利文獻1、2揭示有在捲線器座的竿尾側的固定罩的後方側形成大的後方扳柄,同時在比後方扳柄還靠前方形成小的前方扳柄之構成。而且,在專利文獻3揭示有將扳柄一體形成在配設於捲線器座的竿頭側的移動罩之構成。
[專利文獻1]日本國特開2008-27186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09-172915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20-18189號公報
在將雙軸承型捲線器裝設於上述的捲線器座進行釣魚操作時,深深握持、保持捲線器本體以進行手柄的捲繞操作或拋投操作,或者握持、保持捲線器本體的後方側並將拇指載置到手柄相反側的側板上或捲筒(spool)上(進行以拇指按壓(thumbing)操作)等,依照狀況進行將無名指或中指或食指扣在扳柄上。因此,依照扣在扳柄上的手指,捲線器本體及捲線器座的握持、保持狀態會成為各式各樣的形態。
因在上述的專利文獻1、2揭示的捲線器座為在固定罩的後方側形成有大的扳柄,在其前方形成有小扳柄之構成,配設複數個扳柄,故變更握持、保持狀態時的操作性差。也就是說,因後方側的扳柄過大,故若想從扣住中指的狀態變為扣住無名指,或者從扣住無名指的狀態變為扣住中指時,則大的扳柄或小的扳柄會造成妨礙,導致難以立刻進行握持、保持的變更,且難以進行穩定的保持,並且手指觸感也變差,有在握住時難以用力的問題。而且,因在專利文獻3揭示的捲線器座是將大的扳柄一體形成在前方的移動罩,故握住捲線器本體的後方側的情形的握持、保持性不佳。
再者,最近也有將小型的電動捲線器裝設到 捲線器座,進行與雙軸承型捲線器一樣的釣魚操作,例如也有從深深握持、保持捲線器本體的狀態變更馬達輸出而挪開拇指的位置的操作等,進行變更握持、保持狀態的操作。此情形,因電動捲線器其重量比通常的雙軸承型捲線器還重,故若握持、保持狀態不穩定,則容易受到力矩(moment)的影響,疲勞度變大,其結果操作性變差。
本發明是著眼於上述問題所進行的創作,其目的為提供一種釣魚操作性良好,且可將釣竿與釣魚用捲線器一起穩定地握持、保持的捲線器座。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與本發明有關的捲線器座,其特徵在於:在具有座本體,該座本體具備:載置釣魚用捲線器的捲線器腳之捲線器腳載置部;配設於前述捲線器腳載置部的軸向一端側,保持載置在前述捲線器腳載置部的前述釣魚用捲線器的前述捲線器腳的一端側之固定罩,在前述捲線器腳載置部的軸向另一端側,配設可移動於軸向且可保持前述捲線器腳的另一端側的移動罩之構成中,在與前述座本體的前述捲線器腳載置部相反側,突出形成有1個扳柄,前述扳柄對固定在前述捲線器腳載置部的前述釣魚用捲線器的前述捲線器腳的中間位置形成在±20mm的範圍,其頂部的高度在前述座本體之與前述捲線器腳載置部相反側上,形成距最低位置18mm以下。
因上述的捲線器座的座本體為在與捲線器腳載置部相反側突出形成1個扳柄之構成,故與形成2個以上的扳柄的構成比較,在實際釣魚時,即使變更握持、保 持狀態,也不會妨礙手指的動作,可謀求釣魚操作性的提高。而且,因該1個扳柄的高度低至18mm以下(扣住手指的情形,成為與該手指的寬度略同一以下),故可容易從以中指扣住的狀態變更成扣住食指的狀態,或者容易從以食指扣住的狀態變更成扣住中指的狀態。而且,因扳柄對所裝設的釣魚用捲線器的捲線器腳的中間位置形成在±20mm的範圍,故可深深握住捲線器本體(將中指扣在扳柄),並且在握住捲線器本體的後方側的狀態(將食指扣在扳柄)下,中指、無名指、小指不會張開,可牢牢地握住座本體,可謀求握持、保持性及釣魚操作性的提高。
依照本發明的捲線器座,可得到一種釣魚操作性良好,且可將釣竿與釣魚用捲線器一起穩定地握持、保持的捲線器座。
1:捲線器座
1A:座本體
3:捲線器腳載置部
5:固定罩
5A:後方筒部
5B:後方筒部
5b:後端緣
9a:外螺紋
9:圓筒部
7:移動罩
11:旋轉操作構件
20:扳柄
20a:頂部
22、24:彎曲面
51、52:手柄構件
100:主竿桿
200:電動捲線器
201:捲線器腳
200A:捲線器本體
205:輸出調整構件
H1、H2:高度
L、L1、L2:軸向長度
P:扳柄的頂部的位置
P1:中間位置
P2、P3:最低位置
P4:前端緣
P5:後端緣
R1:區域
T1:拇指
T1′:根部
T2:食指
T3:中指
T4:無名指
T5:小指
圖1是顯示與本發明有關的捲線器座的一實施形態之側視圖。
圖2是顯示圖1所示的捲線器座之俯視圖。
圖3是圖1所示的捲線器座之後視圖。
圖4(a)是沿著圖1所示的捲線器座的軸向之剖面圖,(b)是沿著圖(a)的A-A線之剖面圖、(c)是沿著圖(a)的A-A線之剖面圖,是顯示扳柄的變形例之圖。
圖5是顯示將釣魚用捲線器(電動捲線器)裝設到圖1所示的捲線器座後的狀態之側視圖。
圖6(a)是在將食指扣在扳柄的狀態下,從側面側看座本體及捲線器本體的各手指的握持、保持狀態之圖,(b)是從後方側看之圖。
圖7(a)是在將中指扣在扳柄上的狀態下,從側面側看座本體及捲線器本體的各手指的握持、保持狀態之圖,(b)是從後方側看之圖。
以下,就與本發明有關的捲線器座的實施形態,一邊參照添附圖式,一邊具體地進行說明。
圖1至圖5是顯示與本發明有關的捲線器座的一實施形態之圖,圖1是側視圖,圖2是圖1所示的捲線器座之俯視圖,圖3是圖1所示的捲線器座之後視圖,圖4(a)是沿著圖1所示的捲線器座的軸向之剖面圖,圖4(b)是沿著圖(a)的A-A線之剖面圖,再者,圖5是顯示將釣魚用捲線器(電動捲線器)裝設到圖1所示的捲線器座後的狀態之側視圖。
在以下的說明中,軸向(前後方向)、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寬度方向)是意味著在圖1及圖2所示的方向。而且,前方是意味著釣竿的竿梢側,後方是意味著竿尾側,上方是意味著裝設了雙軸承型捲線器時,對捲線器座(主竿桿)的軸心X為捲線器側,下方是意味著其相反側。
構成本實施形態的捲線器座1的座本體1A係形成遍及軸向形成有貫通孔1B的圓筒狀,以便對釣竿(在圖中僅顯示構成釣竿的主竿桿100)的外周面接著固定。此 情形,接著固定捲線器座1的釣竿關於其構成不被限定於伸縮式、插節式、一根竿等。而且,捲線器座1可裝設各種釣魚用捲線器(在本發明中為雙軸承型捲線器),特別是在本實施形態中,顯示即使在雙軸承型捲線器內裝設、固定電動捲線器200也可謀求釣魚操作性的提高的構成例。也就是說,因電動捲線器200搭載馬達等,故成為重量比通常的雙軸承型捲線器還重的傾向,在裝設到捲線器座1時,力矩變大而使操作性容易降低,但如以下藉由構成座本體1A,可謀求握持、保持性的提高。關於所裝設的電動捲線器的大小,較佳為左右方向的寬度為200mm以下,軸向的長度為120mm以下,高度為100mm以下即可。
與本實施形態有關的捲線器座1的座本體1A具備:載置電動捲線器200的捲線器腳201之捲線器腳載置部3;配設於捲線器腳載置部3的軸向一端側(竿尾側),保持載置在捲線器腳載置部3的電動捲線器200的捲線器腳201的一端側之固定罩5。而且,在捲線器腳載置部3的軸向另一端側(竿梢側)配設有可移動於軸向並保持捲線器腳201的另一端側的移動罩7。也就是說,在將捲線器腳201載置到捲線器腳載置部3,將其後端側嵌入到固定罩5的嵌合孔5a的狀態下,藉由以移動於軸向的移動罩7的嵌合孔7a鎖緊前端側,使電動捲線器200裝設、固定在捲線器座1。
前述座本體1A的固定罩5配設於與座本體1A一體形成的後方筒部5A。後方筒部5A在軸向具備一定 的長度,在該後方筒部5A鄰接固定有被握持、保持的手柄(grip)構件(後方手柄)51。該後方手柄51例如安裝在突出於座本體1A的後方側的主竿桿100也可以,且在後方筒部5A朝向後方突出形成小徑的圓筒部,安裝在該部分也可以。後方手柄51鄰接於後方筒部5A的後端緣(邊界線)5b並以與後方筒部5B的表面成為位於同一平面狀的方式構成,本實施形態的後端緣(邊界線)5b以從下方朝向上方傾斜於竿尾側的方式形成。
前述座本體1A的後方筒部5A先以在與電動捲線器200的捲線器本體200A一起握持、保持時,手指不會接觸與前述後方手柄51的邊界區域之後端緣5b的方式形成較佳。也就是說,藉由確保後方筒部5A的軸向長度,以便即使將食指扣在後述的扳柄20,其小指也不會扣住後端緣5b,可使手指(小指的腹部)抵接圖1所示的R1區域,據此,即使強烈地握住座本體1A,也能不產生不協調的感覺。
在前述座本體1A的捲線器腳載置部3的前方側形成有形成外螺紋(male screw)部9a的略圓筒形狀的圓筒部9,在該部分配設有與座本體1A不同體且移動於前述軸向之移動罩7。在前述外螺紋部9a螺合有旋轉操作構件(螺帽構件)11,在該旋轉操作構件11的竿尾側,藉由眾所周知的卡合構造,使前述移動罩7可與旋轉操作構件11一起移動於軸向,且不會被帶動旋轉而卡合。也就是說,若對旋轉操作構件11進行旋轉操作,則前述移動罩7沿著軸 向而前後移動,使載置在前述捲線器腳載置部3的捲線器腳201在各罩5、7間被鎖緊固定,或解除鎖緊固定狀態。
在前述旋轉操作構件11,在其前方固定有手柄構件(前方手柄)52,以與前述被旋轉操作的旋轉操作構件11的表面成為位於同一平面狀的方式被配設。關於該前方手柄52,既可以與旋轉操作構件11一體化,也可以為不配設之構成。
在與前述座本體1A的捲線器腳載置部3相反側突出形成有1個扳柄20。形成前述扳柄20的部分(在此處係以扳柄20的頂部20a的位置P)係以對將捲線器腳201載置、固定到捲線器腳載置部3時的捲線器腳的中間位置P1,在軸向成為±20mm(前方側為+、後方側為-)的範圍,且成為所安裝的電動捲線器200的捲線器本體200A的中央附近的方式被形成。也就是說,因捲線器腳201的中間位置P1與安裝的捲線器的大小無關,位於捲線器本體200A的略中央附近,故扳柄20在深深握住捲線器本體200A的情形,成為容易扣住中指的位置,且在握住捲線器本體200A的後方側的情形,成為容易扣住食指的位置。如此,只要對將捲線器腳201載置、固定到捲線器腳載置部3時的捲線器腳的中間位置P1,將扳柄20在軸向形成在±20mm的範圍,則與捲線器本體的大小無關,可得到如上述的握持、保持狀態。
因若上述的扳柄20高高地形成,則會在改變扣住的手指時會卡住而造成妨礙,故低低地形成,並且形 成為即使扣住手指也不會移位於軸向的程度。具體而言,以頂部20a的高度在前述座本體1A之與捲線器腳載置部相反側上距最低位置18mm以下的方式形成。而且,在本實施形態中,扳柄20的前方側及後方側的表面以沿著軸線X的剖面形狀成為彎曲面22、24的方式構成,以便扣住的手指的觸感不變強,最低位置以扳柄20的前方側的彎曲面22的位置P2。因此,該位置P2上的高度H1成為18mm以下而被形成。此外,扳柄20的後方側的彎曲面24如後述,曲率比彎曲面22小而形成較佳,關於距其最低位置P3的高度H2,成為0~17mm而形成。
如此,藉由使扳柄20的高度H1(H2)為18mm以下,因在扣住手指時,成為與該手指的寬度略同一以下,故藉由中指與食指改變扣住手指時不會卡住,可順暢地進行換握。此外,關於高度H1,因若形成太低則手指難以扣住(容易脫落到後方),使握持、保持性降低,故形成為手指的寬度的一半左右以上的高度較佳。具體而言,扳柄20的前方側的高度H1確保為6mm以上較佳。
而且,雖然扳柄20的前方側及後方側的沿著軸心的剖面形狀如上述,分別以彎曲面22、24形成較佳,但在這種構成中,將前方的彎曲面22的曲率形成為比後方的彎曲面24的曲率還大較佳。此乃因彎曲面22主要是在將手指扣住扳柄20時,該手指難以移動於軸向較佳,彎曲面24則是容易以手指(無名指、小指、更進一步為中指)的腹部握住座本體1A較佳。因此,若彎曲面22凹陷成凹狀, 彎曲面其凹狀的凹陷變淺的話,則扣住的手指不會移位,可提高握住的手指的握持、保持性。
具體而言,扳柄20的前側的彎曲面22的曲率半徑R為13mm以上,扳柄20的後側的彎曲面24的曲率半徑R成為14mm以上較佳。此外,關於各彎曲面22、24,雖然部分地包含平坦部等以複合面構成也可以,但是此情形,對比各彎曲面22、24,只要相對地使彎曲面22的曲率比彎曲面24的曲率大(凹陷大)而形成即可。
因上述的扳柄20若高度急遽變高,則手指在抵接時往往會痛,故從最低點至扳柄20的頂部20a的區域成為平緩的傾斜狀較佳。因此,藉由對扳柄20的頂部20a,關於到前後的彎曲面22、24的各最低位置P2、P3為止的軸向長度L1、L2形成10mm~30mm,不會急傾斜而可緩和觸感。此情形,一般的人的手指的粗度的尺寸為食指為18.4~19.4mm左右,中指為17.7~20.00mm左右,無名指為17.0~18.7mm左右,小指為16.0~17.4mm左右。因此,下限值若僅考慮將食指扣在扳柄20,則L1(L2)為手指的一半左右的8mm以上的話較佳,10mm以上的話更佳。而且,關於上限值,40mm以下的話較佳,30mm以下的話更佳,以便在扳柄20的後方即使扣住中指、無名指、小指,也可充分握持。
而且,本實施形態的捲線器座1雖然如上述,考慮了裝設左右方向的寬度為200mm以下,軸向的長度為120mm以下,高度為100mm以下的電動捲線器200,但裝 設這種大小的電動捲線器的情形,將座本體1A之與捲線器腳載置部3相反側的軸向長度L形成為80mm以下較佳。此情形,軸向長度L係以座本體1A的底面的前端緣P4與後端緣P5之間的軸向長度定義,在本實施形態中,前端緣P4至扳柄20的頂部20a的位置P的長度為29.1mm,後端緣P5至扳柄20的頂部20a的位置P的長度成為28.0mm。因該扳柄20的軸向位置如上述,若將捲線器腳201固定在捲線器腳載置部3,則因與捲線器腳201的中央位置大致一致,故扳柄20的形成位置對與座本體1A的捲線器腳載置部3相反側的軸向長度L的中間位置為±20mm的範圍也可以。
關於與前述扳柄20的軸向正交的方向的剖面形狀,只要扳柄20的高度為上述的高度H1、H2的範圍內,則未被特别限定。例如如圖4(b)所示,整體上彎曲形成圓弧狀也可以,且如圖4(c)所示,若固著有主竿桿100的開口徑小,則左右兩側以對向的平坦面形成也可以。而且,扳柄20的剖面形狀為隨著移至軸向的後端側而逐漸擴徑或者縮徑之構成也可以。
而且,前述座本體1A如圖3所示,對與捲線器腳載置部3相反側的軸向的左右的表面形狀對稱地形成較佳。
如此,藉由將握持、保持的部分形成為左右對稱形狀,使得所裝設的電動捲線器200的手柄與右手柄、左手柄無關,能以同樣的感覺進行握持、保持。
前述座本體1A及移動罩7或旋轉操作構件11為了謀求輕量化,藉由硬質樹脂材料或纖維強化樹脂材料一體形成較佳。例如,藉由以尼龍(nylon)、ABS(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 copolymer: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等的硬質的合成樹脂材料或混入玻璃纖維(glass fiber)和碳纖維(carbon fiber)等的強化纖維(reinforced fiber)的塑膠複合材料(FRP(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纖維強化塑膠))一體形成,可一邊維持強度,一邊有效地謀求輕量化。或者,也可以藉由鋁等的輕量的金屬材料形成。
而且,關於前述手柄構件51、52,可藉由提高握持時的觸感、握持性和外觀及可謀求輕量化的軟質材料例如天然軟木(cork)、胺甲酸乙酯(urethane)、EVA(ethylene vinyl acetate copolymer: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熱塑性彈性體(thermo plastic elastomer)、橡膠等構成,或者藉由包覆著該等材料而形成。
接著,就將電動捲線器200裝設到上述構成的捲線器座1時的握持、保持形態參照圖6及圖7進行說明。
圖6所示的握持、保持狀態主要適合進行以拇指按壓操作或者操作馬達的輸出調整構件205等的操作,顯示將食指T2扣在扳柄20,握持、保持座本體1A及捲線器本體200A的後方側的狀態。如上述,藉由將1個扳柄20形成在座本體1A的略中間位置,可在握住捲線器本 體200A的後方側的狀態下將食指T2扣在扳柄20,在該狀態下中指T3、無名指T4、小指T5不會張開,能以各手指的腹部牢牢地握住座本體。而且,因各手指彼此不會張開,故可使拇指T1的根部T1′密著於側板並按住,即使捲線器本體200A重,也很難以主竿桿100為中心而移動於旋轉方向。再者,因不會如以往那樣形成複數個扳柄,故可牢牢地握住扳柄20的後方側,在該狀態下,將拇指T1載置到捲線器本體200A的側板上,可容易進行如上述的以拇指按壓操作或馬達的輸出調整操作,可謀求握持、保持性及釣魚操作性的提高。
圖7所示的握持、保持狀態主要適合進行拋投操作或者使釣組連續上下移動的操作等的操作,是顯示將中指T3扣在扳柄20,握持、保持住座本體1A及捲線器本體200A的後方側的狀態之圖。食指T2雖然未圖示,但是成為抵接捲線器本體200A的手柄相反側的側板的前端的狀態。如上述,藉由將1個扳柄20形成在座本體1A的略中間位置,可在深深握住捲線器本體200A的狀態(以手掌握住)下將中指T3扣在扳柄20,在該狀態下無名指T4、小指T5不會張開,能以無名指與小指的腹部牢牢地握住座本體1A(在握住時容易用力)。而且,因各手指不會張開,故可使拇指T1的根部T1′密著於側板並按住,即使捲線器本體重,也很難以主竿桿100為中心而移動於旋轉方向。再者,因不會如以往那樣形成複數個扳柄,故可一邊牢牢地握住扳柄20的後方側,一邊以藉由手掌握住的方式來保 持捲線器本體,可謀求握持、保持性及釣魚操作性的提高。
而且,因上述的扳柄20為突出形成1個於與捲線器腳載置部相反側之構成,故與形成2個以上的扳柄的構成比較,在實際釣魚時,即使將握持、保持狀態變更成為上述的握持態樣也不會造成妨礙,因此可謀求釣魚操作性的提高。而且,因該1個扳柄的高度低至18mm以下(扣住手指的情形,成為與該手指的寬度略同一以下),故可容易從以中指扣住的狀態變更為扣住食指的狀態,或者可容易從以食指扣住的狀態變更為扣住中指的狀態。再者,相較於一整天進行相同的握法,若可容易變更握法,則可分散施加在手上的力,也能減輕疲勞度。
以上,雖然就本發明的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不被限定於上述的實施形態,可進行種種變形。
在上述的構成中,針對形成在座本體1A的扳柄20之形成於前後方向的彎曲面22、24的表面形狀為任意,可部分地作成平坦面,或者部分地使其凹陷,或者部分地使其膨出,或者以組合該等的複合面形成等,可適宜進行變形。而且,針對移動罩7的構成(朝軸向的移動方法、定位構造等)可進行種種變形,使移動罩移動於軸向的手段不被限定於利用上述的旋轉操作構件11的方法。而且,移動罩7為配設於竿尾側之構成也可以。
前述座本體1A不被限定於圖示的形狀,可進行種種變形。例如在座本體的兩側面為了容易以手掌握住,藉由彎曲面或傾斜面等部分地形成膨出部或凹部(彎曲 部),或者更進一步部分地形成中空、缺口部、開口等可適宜進行變形。關於這種中空、缺口、凹凸等,先形成於不給予握持性影響的部分較佳,關於座本體1A的壁厚也不被限定。
再者,本發明的捲線器座1及釣竿不被限定於電動捲線器,也可以為裝設各式各樣的類型的雙軸承型捲線器。
1:捲線器座
1A:座本體
3:捲線器腳載置部
5:固定罩
5A:後方筒部
5b:後端緣
9a:外螺紋
9:圓筒部
7:移動罩
11:旋轉操作構件
20:扳柄
20a:頂部
22、24:彎曲面
51:手柄構件
201:捲線器腳
L、L1、L2:軸向長度
H1、H2:高度
P:扳柄的頂部的位置
P1:中間位置
P2、P3:最低位置
P4:前端緣
P5:後端緣
R1:區域

Claims (9)

  1. 一種捲線器座,其特徵在於:具有座本體,該座本體具備:載置釣魚用捲線器的捲線器腳之捲線器腳載置部;配設於該捲線器腳載置部的軸向一端側,保持載置在該捲線器腳載置部的該釣魚用捲線器的該捲線器腳的一端側之固定罩,在該捲線器腳載置部的軸向另一端側,配設可移動於軸向且可保持該捲線器腳的另一端側的移動罩,在與該座本體的該捲線器腳載置部相反側,僅突出形成有1個扳柄,在其前後不存在另一個扳柄,該扳柄對固定在該捲線器腳載置部的該釣魚用捲線器的該捲線器腳的中間位置形成在±20mm的範圍,其頂部的高度在該座本體之與該捲線器腳載置部相反側上,形成距最低位置18mm以下。
  2. 如請求項1之捲線器座,其中該座本體其沿著該扳柄的前方側及後方側的軸心的剖面形狀分別以彎曲面形成。
  3. 如請求項2之捲線器座,其中該扳柄的前後的彎曲面係前方的彎曲面的曲率比後方的彎曲面的曲率大而形成。
  4. 如請求項3之捲線器座,其中該扳柄的前側的彎曲面的曲率半徑R為13mm以上,該扳柄的後側的彎曲面的曲率半徑R為14mm以上。
  5. 如請求項2至請求項4中任一項之捲線器座,其中對該扳柄的頂部,到該前後的彎曲面的各最低位置為止的軸向長度為10mm~30mm。
  6.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4中任一項之捲線器座,其中該座本體之與該捲線器腳載置部相反側的軸向長度形成為80mm以下。
  7.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4中任一項之捲線器座,其中該座本體係對與該捲線器腳載置部相反側的軸向之左右的表面形狀對稱形成。
  8.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4中任一項之捲線器座,其中該座本體係以在與捲線器本體一起握持、保持時,手指不會接觸到與配設於後方的手柄構件的邊界區域的方式形成。
  9. 一種釣竿,其特徵在於:固著請求項1至請求項8中任一項之捲線器座。
TW111106916A 2021-04-28 2022-02-25 捲線器座及具備該捲線器座的釣竿 TWI8108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75639 2021-04-28
JP2021075639A JP2022169919A (ja) 2021-04-28 2021-04-28 リール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1262A TW202241262A (zh) 2022-11-01
TWI810826B true TWI810826B (zh) 2023-08-01

Family

ID=836985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6916A TWI810826B (zh) 2021-04-28 2022-02-25 捲線器座及具備該捲線器座的釣竿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69919A (zh)
KR (1) KR20220148111A (zh)
CN (1) CN115245153A (zh)
AU (1) AU2022201051B2 (zh)
TW (1) TWI810826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00006A (en) * 2005-06-17 2007-01-01 Shimano Kk Reel seat and fishing rod having the same
CN211657212U (zh) * 2019-01-30 2020-10-13 古洛布莱株式会社 卷线器固定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9823Y2 (ja) * 1992-07-23 1995-07-12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筒状リールシート
JPH09172915A (ja) * 1995-12-27 1997-07-08 Daiwa Seiko Inc 釣り竿
JPH10313746A (ja) * 1997-05-19 1998-12-02 Daiwa Seiko Inc 釣 竿
JPH11123038A (ja) * 1997-10-22 1999-05-11 Daiwa Seiko Inc 釣 竿
JP4498937B2 (ja) * 2005-01-25 2010-07-07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釣竿
JP2007202407A (ja) * 2006-01-30 2007-08-16 Daiwa Seiko Inc 釣竿
JP2008271864A (ja) * 2007-04-27 2008-11-13 Daiwa Seiko Inc 釣竿
JP6757263B2 (ja) * 2017-01-19 2020-09-16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リール固定装置
JP7080761B2 (ja) * 2018-07-31 2022-06-06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竿用リールシート及び釣竿並びに釣竿用リールシートの移動フード
JP7133503B2 (ja) * 2019-03-26 2022-09-08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リール固定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00006A (en) * 2005-06-17 2007-01-01 Shimano Kk Reel seat and fishing rod having the same
CN211657212U (zh) * 2019-01-30 2020-10-13 古洛布莱株式会社 卷线器固定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22201051A1 (en) 2022-11-17
TW202241262A (zh) 2022-11-01
KR20220148111A (ko) 2022-11-04
CN115245153A (zh) 2022-10-28
JP2022169919A (ja) 2022-11-10
AU2022201051B2 (en) 2024-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080761B2 (ja) 釣竿用リールシート及び釣竿並びに釣竿用リールシートの移動フード
JP7376442B2 (ja) リールシート
US20240023530A1 (en) Reel seat
US5797554A (en) Cushion grip for fishing reel
TWI810826B (zh) 捲線器座及具備該捲線器座的釣竿
JP6734217B2 (ja) リールシート
JP2006204115A (ja) 釣竿
JP6900140B1 (ja) ハンドル屈曲剃刀
CN211657212U (zh) 卷线器固定装置
JP5000568B2 (ja) 釣り竿
CA3022746A1 (en) Ergonomic spincast reel
JP7395440B2 (ja) リールシート
JP2009240281A (ja) 釣り竿
JP2007029052A (ja) 釣竿
JP3246178U (ja) リールシート及び釣竿
JP7395439B2 (ja) リールシート
JP2023109454A (ja) リールシート及び釣竿
JP2007295805A (ja) 釣竿
CN112806333A (zh) 钓竿
JP2024030906A (ja) 釣竿
JPH0670565U (ja) キャスティングハンド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