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6077B - 積體電路晶片、積體電路封裝以及形成接墊結構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積體電路晶片、積體電路封裝以及形成接墊結構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06077B
TWI806077B TW110121945A TW110121945A TWI806077B TW I806077 B TWI806077 B TW I806077B TW 110121945 A TW110121945 A TW 110121945A TW 110121945 A TW110121945 A TW 110121945A TW I806077 B TWI806077 B TW I80607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ad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opening
wire
backs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219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43162A (zh
Inventor
黃信耀
施宏霖
吳國銘
徐鴻文
Original Assignee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431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31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60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607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36Interconnect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32Wafer-level processed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3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the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between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chips being formed on, or in, insulating substrates
    • H01L23/5384Conductive vias through the substrate with or without pins, e.g. buried coaxial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34Assemblies, i.e. Hybrid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226Via connections in a multilevel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3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the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between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chips being formed on, or in, insulating substrates
    • H01L23/5386Geometry or layout of the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4/00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Methods or apparatu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2Bonding areas ;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4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onding areas prior to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4/00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Methods or apparatu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42Wire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L25/16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the devices being of types provided for in two or more different main groups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forming hybrid circuits
    • H01L25/167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the devices being of types provided for in two or more different main groups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forming hybrid circuits comprising optoelectronic devices, e.g. LED, photodi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3Pixel isolation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4Back illuminated imager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83Processes or apparatus peculiar to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par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83Processes or apparatus peculiar to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parts thereof
    • H01L27/14687Wafer level proces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2Bonding area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4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onding areas prior to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04042Bonding area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wire connectors, e.g. wirebond p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2Bonding area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4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onding areas prior to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05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onding areas prior to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bonding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2Bonding area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4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onding areas prior to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05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onding areas prior to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bonding area
    • H01L2224/0554External layer
    • H01L2224/0555Shape
    • H01L2224/05556Shape in side view
    • H01L2224/05558Shape in side view conformal layer on a patterned surfa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2Bonding area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0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onding area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08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onding area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bonding area
    • H01L2224/081Disposition
    • H01L2224/0812Disposition the bonding area connecting directly to another bonding area, i.e. connectorless bonding, e.g. bumpless bonding
    • H01L2224/08135Disposition the bonding area connecting directly to another bonding area, i.e. connectorless bonding, e.g. bumpless bonding the bonding area connecting between different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i.e. chip-to-chip
    • H01L2224/08145Disposition the bonding area connecting directly to another bonding area, i.e. connectorless bonding, e.g. bumpless bonding the bonding area connecting between different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i.e. chip-to-chip the bodies being stack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2Wire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48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wire connector
    • H01L2224/484Connecting portions
    • H01L2224/48463Connecting portions the connecting portion on the bonding area of the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being a ball bon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5/00Details relating to assembli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25/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225/03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648 and H10K99/00
    • H01L2225/04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648 and H10K99/00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 H01L2225/065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648 and H10K99/00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27/00
    • H01L2225/06503Stacked arrangements of devices
    • H01L2225/06541Conductive via connections through the device, e.g. vertical interconnects, through silicon via [TSV]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ometry (AREA)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 Wire Bonding (AREA)
  • Element Separation (AREA)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揭露的各種實施例是有關於一種包括帶支柱的接墊結 構的積體電路晶片。導線在半導體基底的前側上位於半導體基底之下。此外,溝渠隔離結構延伸至半導體基底的前側中。帶支柱的接墊結構嵌入至半導體基底的與前側相對的後側中。帶支柱的接墊結構包括接墊本體及接墊突起。所述接墊突起位於接墊本體之下且自接墊本體穿過半導體基底的一部分及溝渠隔離結構的一部分朝導線突起。所述接墊本體上覆於半導體基底的所述一部分上且藉由半導體基底的所述一部分而與溝渠隔離結構隔開。

Description

積體電路晶片、積體電路封裝以及形成接墊結 構的方法
本發明實施例是關於積體電路晶片、積體電路封裝以及形成接墊結構的方法。
許多現代電子裝置包括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影像感測器,所述CMOS影像感測器將光學影像轉換成表示光學影像的數位資料。電子裝置中常用的一種類型的CMOS影像感測器是後側照明式(backside illuminated,BSI)影像感測器。BSI影像感測器包括上覆於內連線結構上的光偵測器陣列且被配置成在與內連線結構相對的側上接收輻射。此種排列使得輻射能夠在不受內連線結構中的導電特徵阻礙的情況下照射於光偵測器上,使得BSI影像感測器對入射輻射具有高敏感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揭露提供一種IC晶片,所述IC晶片包括:半導體基底;導線,在所述半導體基底的前側上位於所述半導體基底之下;以及接墊結構,嵌入至所述半導體基底的與所述前側相對的後側中,其中所述接墊結構包括接墊本體及第一接墊突起,且其中所述第一接墊突起位於所述接墊本體之下且自所述接墊本體穿過所述半導體基底的一部分朝所述導線突起;其中所述接墊本體上覆於所述半導體基底的所述一部分上。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揭露提供一種IC封裝,所述IC封裝包括第一IC晶片,其中所述第一IC晶片包括:第一半導體基底;溝渠隔離結構,延伸至所述第一半導體基底的前側中;第一內連線結構,在所述第一半導體基底的所述前側上位於所述第一半導體基底之下;以及接墊結構,嵌入至所述第一半導體基底的與所述前側相對的後側中,其中所述接墊結構包括穿過所述溝渠隔離結構朝所述第一內連線結構突起的第一接墊突起;其中所述第一接墊突起沿著所述第一半導體基底的上覆於所述溝渠隔離結構上且位於所述接墊結構之下的側壁延伸。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揭露提供一種形成接墊結構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形成延伸至半導體基底的前側中的溝渠隔離結構;自所述半導體基底的與所述前側相對的後側向所述半導體基底中選擇性地執行第一蝕刻,以形成第一開口,其中在所述第一蝕刻完成後所述半導體基底在所述第一開口中具有凹陷表面,且其中所述凹陷表面在側向上沿著所述第一開口的底部自所述第 一開口的第一側延伸至所述第一開口的與所述第一側相對的第二側;向所述凹陷表面中選擇性地執行第二蝕刻,以形成第二開口,所述第二開口具有較所述第一開口小的寬度且延伸至所述溝渠隔離結構;以及在所述第一開口及所述第二開口中形成接墊結構,所述接墊結構穿過所述第二開口突起至所述半導體基底的所述前側上的導電特徵。
100、300A、300B、300C、300D、300E、300F、300G、300H、500、600A、600B、700、800A、800B、900、1000、1100A、1100B、1200、1300A、1300B、1400、1500、1600、1700、1800、1900、2000、2100、2200、2300、2400、2500、2600、2700、2800、2900、3100、3200、3300、3400、3500、3600、3700、3800、3900:剖視圖
102:帶支柱的接墊結構
102b:接墊本體
102i:凹入部
102p:接墊突起
104:半導體基底
104b:後側
104f:前側
104p:接墊部分
104r:凹陷表面
106:前側溝渠隔離結構
108:導線
108p:接墊導線
110:前側內連線結構
112:前側內連線介電層
114:後側介電層
114a:多層式高介電常數介電膜
114b:氧化物介電層
116:接墊開口
118:後側襯層
118a:第一後側襯層
118b:第二後側襯層
120:後側間隔件
200、400A、400B、400C:俯視佈局圖
302:介電填料層
304:接觸件
304p:接墊接觸件
502:第一積體電路(IC)晶片
504:載體基底
506:半導體裝置
508:閘極堆疊
510:通孔
510p:接墊通孔
512:導線結合結構
602:光偵測器
604:後側溝渠隔離結構
606:濾色片
608:複合柵格
610:第一柵格介電層
612:第二柵格介電層
614:柵格金屬層
702:第二IC晶片
704:結合介面
706:混合結合接墊
708:混合結合通孔
1002:後側內連線結構
1004:後側內連線介電層
1006:基底穿孔(TSV)
1102:貫穿基底間隔件
1202:第三IC晶片
1902:第一開口
2102:第二開口
2202:後側間隔件層
2402:接墊層
2404:接墊保護層
2702:柵格開口
2802:柵格襯層
2902:開口
3000:方塊圖
3002、3004、3006、3008、3010、3012、3014、3016、3018、3020、3022、3024、3026:動作
3402:第二後側介電層
A、B:間隔
C-C、D-D:線
E:方框
L:長度
Tpp、Ts:厚度
W、Wp:寬度
結合附圖閱讀以下詳細說明,會最佳地理解本揭露的各個態樣。應注意,根據本行業中的標準慣例,各種特徵並非按比例繪製。事實上,為使論述清晰起見,可任意增大或減小各種特徵的尺寸。
圖1提供包括帶支柱的接墊結構的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IC)晶片的一些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2提供圖1所示IC晶片的一些實施例的俯視佈局圖。
圖3A至圖3H提供圖1所示IC晶片的一些替代實施例的剖視圖,其中帶支柱的接墊結構有所變化。
圖4A至圖4C提供圖3H所示接觸件的一些實施例的俯視佈局圖。
圖5提供IC封裝的一些實施例的剖視圖,其中圖1所示IC晶片結合至載體基底。
圖6A至圖6C提供圖5所示IC封裝的一些替代實施例的 剖視圖。
圖7提供三維(three-dimensional,3D)IC封裝的一些實施例的剖視圖,其中圖5所示IC晶片與第二IC晶片以前側對前側方式結合於一起。
圖8A及圖8B提供圖7所示3D IC封裝的一些替代實施例的剖視圖,其中接墊導線位於第二IC晶片中。
圖9提供圖7所示3D IC封裝的一些替代實施例的剖視圖,其中IC晶片被用作BSI影像感測器。
圖10提供圖7所示3D IC封裝的一些替代實施例的剖視圖,其中IC晶片與第二IC晶片以前側對後側方式結合於一起。
圖11A及圖11B示出圖10所示3D IC封裝的一些替代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12提供圖7所示3D IC封裝的一些替代實施例的剖視圖,其中第三IC晶片結合至第二IC晶片。
圖13A及圖13B示出圖12所示3D IC封裝的一些替代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14示出圖12所示3D IC晶片的一些替代實施例的剖視圖,其中第二IC晶片以後側對前側方式結合至IC晶片。
圖15至圖29提供形成包括帶支柱的接墊結構的IC晶片的方法的一些實施例的一系列剖視圖。
圖30提供圖15至圖29所示方法的一些實施例的方塊圖。
圖31至圖33提供圖15至圖29所示方法的一些第一替 代實施例的一系列剖視圖,其中帶支柱的接墊結構完全填充其中形成有帶支柱的接墊結構的開口。
圖34至圖39提供圖15至圖29所示方法的一些第二替代實施例的一系列剖視圖,其中介電填料層上覆於帶支柱的接墊結構上,且介電填料層填充其中形成有帶支柱的接墊結構的開口的未被填充部分。
本揭露提供用於實施本揭露的不同特徵的許多不同實施例或實例。以下闡述組件及排列的具體實例以簡化本揭露。當然,該些僅為實例且不旨在進行限制。舉例而言,以下說明中將第一特徵形成於第二特徵「之上」或第二特徵「上」可包括其中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被形成為直接接觸的實施例,且亦可包括其中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之間可形成有附加特徵進而使得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可不直接接觸的實施例。另外,本揭露可能在各種實例中重複使用參考編號及/或字母。此種重複使用是出於簡潔及清晰的目的,而不是自身表示所論述的各種實施例及/或配置之間的關係。
此外,為易於說明,本文中可能使用例如「位於...之下(beneath)」、「位於...下方(below)」、「下部的(lower)」、「位於...上方(above)」、「上部的(upper)」等空間相對性用語來闡述圖中所示的一個元件或特徵與另一(其他)元件或特徵的關係。所述 空間相對性用語旨在除圖中所繪示的定向外亦囊括裝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定向。設備可具有其他定向(旋轉90度或處於其他定向),且本文中所使用的空間相對性描述語可同樣相應地進行解釋。
積體電路(IC)晶片可包括嵌入至半導體基底的後側中的接墊結構。此種IC晶片可例如對應於後側照明式(BSI)影像感測器。根據形成IC晶片的方法,形成延伸至半導體基底的前側中的溝渠隔離結構。此外,形成在前側上覆蓋溝渠隔離結構的內連線結構。自後側向半導體基底中選擇性地執行第一蝕刻,以形成暴露出溝渠隔離結構的第一開口。自後側選擇性地執行第二蝕刻以形成第二開口。第二開口具有較第一開口小的寬度且自第一開口穿過溝渠隔離結構延伸至內連線結構中的導線。接墊結構形成於第一開口及第二開口中。接墊結構包括位於第一開口中的接墊區且更包括自接墊區穿過第二開口突起至導線的接墊突起。
所述方法的挑戰在於接墊結構具有差的結合性(bondability)且因此會經受分層。例如,結合性可能會因接墊突起與周圍結構之間的小的結合面積而變差。所述方法的另一挑戰在於接墊結構是大的且深深地嵌入至半導體基底的後側中,使得後側形貌具有高的變化程度。高的變化程度會減小用於在後側上形成其他結構的製程裕度(例如,彈性)。舉例而言,當IC晶片對應於BSI影像感測器時,可在後側上形成金屬柵格及濾色片。為緩解此挑戰,可形成對第一開口的未被填充部分進行填充的介 電填料層且可向介電填料層中選擇性地執行第三蝕刻,以形成暴露出接墊結構的第三開口。然而,此會增添處理步驟並增加成本。此外,該些處理步驟會依據半導體基底的厚度而變化,且因此會因厚度的變化而經受昂貴且費時的參數微調。
本揭露的各種實施例是有關於一種帶支柱的接墊結構以及形成帶支柱的接墊結構的方法。根據所述方法的一些實施例,向半導體基底的後側中選擇性地執行第一蝕刻以形成第一開口。第一開口上覆於溝渠隔離結構上且與溝渠隔離結構間隔開,所述溝渠隔離結構延伸至半導體基底的前側中。自後側選擇性地執行第二蝕刻以形成第二開口。第二開口自第一開口穿過半導體基底的一部分延伸至溝渠隔離結構。此外,第二開口具有較第一開口小的寬度且暴露出半導體基底的側壁。在所述側壁上沉積後側間隔件層且執行毯覆於後側上的第三蝕刻。第三蝕刻自後側間隔件層形成後側間隔件且使第二開口延伸至在前側上位於半導體基底之下的導線。帶支柱的接墊結構形成於第一開口及第二開口中。帶支柱的接墊結構包括位於第一開口中的接墊區且更包括自接墊區穿過第二開口突起至導線的接墊突起。
由於第一開口與溝渠隔離結構間隔開,因此突起的長度為大的且因此突起與周圍結構之間的結合面積為大的。大的結合面積轉而可增大帶支柱的接墊結構的結合性並降低分層的可能性。由於半導體基底的厚度被第一蝕刻與第二蝕刻的組合遍歷,因此第一蝕刻可向半導體基底的後側中延伸至獨立於厚度的深 度。因此,第一蝕刻不會因厚度的變化而經受昂貴且費時的參數微調。此外,帶支柱的接墊結構向半導體基底的後側中所嵌入的深度可為小的且後側形貌可具有小的變化程度。由於小的變化程度,用於在後側上形成其他結構的製程裕度(例如,彈性)為大的且可自第一開口的未被填充部分省略介電填料層。此外,就在第一開口的未被填充部分中形成介電填料層而言,對應的處理步驟不依據半導體基底的厚度而變化且因此不會因厚度的變化而經受昂貴且費時的參數微調。
參照圖1,提供包括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的積體電路(IC)晶片的一些實施例的剖視圖100。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嵌入至半導體基底104的後側104b中且上覆於前側溝渠隔離結構106上。前側溝渠隔離結構106延伸至半導體基底104的與後側相對的前側104f中。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包括接墊本體102b及一對接墊突起102p。
接墊本體102b自半導體基底104的後側104b暴露出且上覆於半導體基底104的接墊部分104p上。此外,除分別上覆於接墊突起102p上的凹入部(indent)102i外,接墊本體102b與周圍結構的側壁隔開且具有平的頂部。在替代實施例中,自接墊本體102b的頂部省略凹入部102i。
接墊突起102p分別位於接墊本體102b的相對的側上且自接墊本體102b的底部延伸至接墊導線108p。接墊導線108p是半導體基底104的前側104f上的前側內連線結構110的一部分且 嵌置於前側內連線介電層112中。藉由延伸至接墊導線108p,接墊突起102p將接墊本體102b電性耦合至接墊導線108p。此外,接墊突起102p與前側內連線介電層112、前側溝渠隔離結構106及半導體基底104的接墊部分104p結合於一起,以將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固定於定位上。
由於接墊本體102b藉由半導體基底104的接墊部分104p而與前側溝渠隔離結構106隔開,因此接墊本體102b的定位可獨立於半導體基底104的厚度Ts的變化。接墊本體102b的定位不再因厚度Ts的變化而變化,接墊部分104p的厚度Tpp可替代地發生變化。
由於接墊本體102b的定位獨立於半導體基底104的厚度Ts的變化,因此接墊本體102b可被排列成靠近半導體基底104的後側104b,而無論半導體基底104的厚度Ts如何。因此,半導體基底104的後側104b上的形貌在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處可能會具有小的變化程度。由於小的變化程度,用於在半導體基底104的後側104b上形成其他結構的製程裕度(例如,彈性)可為大的。此外,可省略使後側104b齊平的介電填料層,進而降低製造成本並增大製造產量。
另外,由於接墊本體102b藉由半導體基底104的接墊部分104p而與前側溝渠隔離結構106隔開,因此接墊突起102p的長度L可為大的(例如,相對於其中接墊部分104p被省略的接墊結構而言)。因此,接墊突起102p與周圍結構之間的結合面積 可為大的。大的結合面積轉而可增大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的結合性並降低分層的可能性。另外,由於長度L為大的,因此接墊突起102p類似於支柱(stilt),由此接墊突起102p亦可被稱為支柱且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被認為是帶支柱的。
繼續參照圖1,半導體基底104具有凹陷表面104r,凹陷表面104r在側向上沿著接墊本體102b的底部自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的第一側延伸至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的與第一側相對的第二側。此外,接墊突起102p延伸穿過凹陷表面104r。凹陷表面104r相對於半導體基底104的頂表面而言凹陷間隔A且相對於半導體基底104的底表面而言升高間隔B。此外,間隔A與間隔B之和等於厚度Ts。
後側介電層114位於半導體基底104的後側104b上且局部地界定接墊開口116,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在接墊開口116內暴露出。如此一來,後側介電層114及半導體基底104界定第一共用側壁及第二共用側壁。第一共用側壁與第二共用側壁分別位於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的相對的側上,且凹陷表面104r在側向上自第一共用側壁延伸至第二共用側壁。
後側襯層(backside liner layer)118覆蓋後側介電層114。此外,後側襯層118加襯於(lines)第一共用側壁及第二共用側壁以及凹陷表面104r。後側襯層118的位於凹陷表面104r上的部分將凹陷表面104r與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隔開。
後側間隔件120在第一共用側壁及第二共用側壁處位於 後側襯層118的側壁上且在接墊突起102p處進一步位於半導體基底104的側壁上。第一共用側壁及第二共用側壁處的後側間隔件120藉由接墊開口116而與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隔開。此外,接墊突起102p處的後側間隔件120將接墊突起102p與半導體基底104及後側襯層118隔開。
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基底104的厚度Ts為約1微米至100微米、約1微米至50微米、約50微米至100微米或一些其他合適的值。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基底104的厚度Ts為約3.5微米、約5微米、約6微米或一些其他合適的值。
在一些實施例中,間距A小於間距B。在其他實施例中,間距A大於或等於間距B。在一些實施例中,間距A為約3微米或小於約3微米及/或間距B為約3微米或大於約3微米。若間距A過大(例如,大於約3微米或一些其他合適的值),則後側形貌可能會具有大的變化程度,所述大的變化程度可能會使用於在後側104b上形成其他結構的製程裕度(例如,彈性)減小。
在一些實施例中,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是或包含金屬及/或一些其他合適的導電材料。所述金屬可為或可包括例如鋁銅、銅、鋁、鎢、一些其他合適的金屬或其任意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接墊突起102p的寬度Wp為約5微米、約2微米至10微米、約10微米至30微米、一些其他合適的值或其任意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接墊突起102p的長度L為約6微米、約5微米至50微米、約50微米至100微米、一些其他合適的值或其任意 組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基底104是或包括半導體材料形成的塊狀基底、絕緣體上半導體(semiconductor-on-insulator,SOI)基底或一些其他合適類型的半導體基底。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基底104是或包含矽、矽鍺、鍺、一些其他合適類型的半導體材料或其任意組合。舉例而言,半導體基底104可為單晶矽或矽鍺形成的塊狀基底。
在一些實施例中,前側溝渠隔離結構106是或包含介電材料及/或一些其他合適的材料。介電材料可為或可包括例如氧化矽及/或一些其他合適的介電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前側溝渠隔離結構106是淺溝渠隔離(shallow trench isolation,STI)結構、深溝渠隔離(deep trench isolation,DTI)結構、一些其他合適類型的溝渠隔離結構或其任意組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接墊導線108p是或包含金屬及/或一些其他合適的導電材料。所述金屬可為或可包括例如鋁銅、銅、鋁、一些其他合適的金屬或其任意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前側內連線介電層112是或包含氧化矽、低介電常數介電材料、一些其他合適的介電質或其任意組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後側介電層114是或包含氧化矽、高介電常數介電材料、一些其他合適的介電質或其任意組合。高介電常數介電材料可為或可包括例如氧化鋁(例如,Al2O3)、氧化鉿(例如,HfO2)、氧化鉭(例如,Ta2O5)、一些其他合適的高介 電常數介電質或其任意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後側介電層114是多層式膜。舉例而言,後側介電層114可包括垂直堆疊的多個高介電常數介電層及覆蓋所述多個高介電常數介電層的氧化物層。
在一些實施例中,後側襯層118是或包含氮化矽、氧化矽、一些其他合適的介電質或其任意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後側襯層118是多層式膜。舉例而言,後側襯層118可包括氧化物層及覆蓋氧化物層的氮化矽層。作為另一實例,後側襯層118可為或可包括氧化物-氮化物-氧化物(oxide-nitride-oxide,ONO)多層式膜。在一些實施例中,後側間隔件120是或包含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一些其他合適的介電質或其任意組合。
參照圖2,提供圖1所示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的一些實施例的俯視佈局圖200。在一些實施例中,圖1所示剖視圖100是沿著線C-C截取。接墊突起102p具有在側向上平行伸長的線形俯視佈局。在一些替代實施例中,接墊突起102p具有一些其他合適的俯視佈局。此外,在一些替代實施例中,接墊突起102p對應於環形接墊突起的段。
參照圖3A至圖3H,提供圖1所示IC晶片的一些替代實施例的剖視圖300A至300H。
在圖3A中,介電填料層302上覆於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上且在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的側處填充圖1所示凹入部102i及圖1所示間隙。此外,介電填料層302將接墊開口116直接定 位於接墊本體102b之上且具有與後側襯層118的頂表面齊平或大致齊平的頂表面。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填料層302是或包含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一些其他合適的介電質或其任意組合。
由於介電填料層302使接墊開口116的大小減小且具有與後側襯層118的頂表面齊平或大致齊平的頂表面,因此後側形貌可在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處具有小的變化程度。由於小的變化程度,用於在半導體基底104的後側104b上形成其他結構的製程裕度(例如,彈性)可為大的。
如上所述,由於接墊本體102b藉由接墊部分104p而與前側溝渠隔離結構106隔開,因此接墊本體102b的定位獨立於半導體基底104的厚度Ts的變化。接墊本體102b的定位不再因半導體基底104的厚度Ts的變化而變化,接墊部分104p的厚度Tpp可替代地發生變化。由於接墊本體102b的定位可獨立於厚度Ts的變化,因此介電填料層302可不隨著厚度Ts的變化而變化。因此,介電填料層302的形成可不因厚度Ts的變化而經受昂貴且耗時的製程參數微調。
在圖3B中,省略接墊開口116且接墊本體102b的頂表面與後側襯層118的頂表面齊平或大致齊平。因此,後側形貌可在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處具有小的變化程度。由於小的變化程度,用於在半導體基底104的後側104b上形成其他結構的製程裕度(例如,彈性)可為大的。
在圖3C中,接墊突起102p處的後側間隔件120進一步 延伸穿過前側溝渠隔離結構106。
在圖3D中,由半導體基底104及後側介電層114界定的第一共用側壁與第二共用側壁成角度。此外,半導體基底104的位於接墊突起102p處的側壁成角度。在替代實施例中,第一共用側壁及第二共用側壁是垂直的及/或半導體基底104的位於接墊突起102p處的側壁是垂直的。
在圖3E中,後側襯層118具有與後側介電層114的頂表面齊平或大致齊平的頂表面。如此一來,後側介電層114未被後側襯層118覆蓋。
在圖3F中,後側介電層114包括多層式高介電常數介電膜114a及覆蓋多層式高介電常數介電膜114a的氧化物介電層114b。多層式高介電常數介電膜114a包括垂直堆疊的三個高介電常數介電層。在替代實施例中,多層式高介電常數介電膜114a包括更多或更少的高介電常數介電層。應注意,未單獨標記多層式高介電常數介電膜114a的高介電常數介電層。
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層式高介電常數介電膜114a的高介電常數介電層具有較氧化物介電層114b的介電常數大的介電常數。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層式高介電常數介電膜114a的每一高介電常數介電層是與多層式高介電常數介電膜114a的每一其他高介電常數介電層不同的高介電常數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氧化物介電層114b是或包含氧化矽及/或一些其他合適的介電質。
在圖3G中,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具有單個接墊突起 102p。
在圖3H中,接墊突起102p自接墊本體102b突起至多個接墊接觸件304p,且所述多個接墊接觸件304p分別自接墊導線108p延伸至接墊突起102p。如此一來,接墊接觸件304p將接墊導線108p電性耦合至接墊突起102p。另外,接墊接觸件304p與接墊突起102p進行直接接觸的介面與半導體基底104的底表面及/或前側溝渠隔離結構106的底表面齊平或大致齊平。
如下所述,可執行蝕刻以形成開口,接墊突起102p形成於所述開口內。若開口延伸至接墊導線108p且暴露出接墊導線108p,且若接墊導線108p的厚度過小(例如,如可為進階製程節點的情形般),則過度蝕刻可能會導致開口完全延伸穿過接墊導線108p。過度蝕刻可能會導致接墊導線108p與接墊突起102p之間的差的電性接觸。舉例而言,僅接墊突起102p的側壁可接觸接墊導線108p,由此接觸面積可為小的且接觸電阻可為高的。此外,過度蝕刻可能會導致位於接墊導線108p之下的結構的損壞及/或帶支柱的墊結構102與接墊導線108p之下的非預期導電特徵的電性耦合。
由於接墊突起102p藉由接墊接觸件304p而與接墊導線108p隔開,因此接墊接觸件304p可用作蝕刻的蝕刻停止件。此轉而可保護接墊導線108p並緩解前述問題。
在一些實施例中,接墊接觸件304p是接觸件通孔或一些其他合適類型的接觸件結構。在一些實施例中,接墊接觸件304p 是或包含金屬及/或一些其他合適的導電材料。所述金屬可為或可包括例如銅、鎢、一些其他合適的金屬或其任意組合。
儘管圖3C至圖3H闡述了圖1所示IC晶片的變化,然而亦可將所述變化應用於圖3A所示IC晶片及/或圖3B所示IC晶片。舉例而言,圖3A所示接墊突起102p可替代地如圖3H中般藉由接墊接觸件304p而與接墊導線108p隔開。作為另一實例,圖3B可替代地如圖3C中般在延伸穿過前側溝渠隔離結構106的接墊突起102p處具有後側間隔件120。
參照圖4A至圖4C,提供圖3H所示接墊接觸件304p的一些實施例的俯視佈局圖400A至400C。在一些實施例中,圖3H所示剖視圖300H是沿著線D-D截取。
在圖4A中,接墊接觸件304p是點狀的且排列成多個列及多個行。此外,接墊接觸件304p在接墊突起102p中的每一者處排列成十五列及三行。在替代實施例中,接墊接觸件304p在接墊突起102p中的每一者處呈更多或更少的列及/或更多或更少的行。
在圖4B中,接墊接觸件304p是線形或條形的。此外,接墊接觸件304p在接墊突起102p中的每一者處排列成三行。在替代實施例中,接墊接觸件304p在接墊突起102p中的每一者處呈更多或更少的行。
在圖4C中,接墊接觸件304p是柵格形狀的。
參照圖5,提供IC封裝的一些實施例的剖視圖500,其 中圖1所示IC晶片(在下文中被稱為第一IC晶片502)具有附加的結構且結合至載體基底504。
多個半導體裝置506在半導體基底104與前側內連線結構110之間位於半導體基底104的前側104f上。半導體裝置506藉由前側溝渠隔離結構106隔開且包括各別的閘極堆疊508。儘管未示出,然而閘極堆疊508可例如包括各別的閘極電極及分別將閘極電極與半導體基底104隔開的各別的閘極介電質。半導體裝置506可為或可包括例如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MOSFET)、鰭場效電晶體(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FinFET)、環繞式閘極場效電晶體(gate-all-around field-effect transistor,GAA FET)、一些其他合適類型的半導體裝置或其任意組合。
前側內連線結構110包括嵌置於前側內連線介電層112中的多條導線108、多個通孔510及多個接觸件304。此外,所述多條導線108包括接墊導線108p。導線108、通孔510及接觸件304被堆疊成界定自半導體裝置506及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引出且對半導體裝置506及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進行內連的導電路徑。此外,導線108、通孔510及接觸件304被分組成與半導體基底104下方的高度(elevation)對應的層階(levels)。接觸件304具有單個接觸件層階,而導線108及通孔510分別具有多個導線層階及多個通孔層階。導線層階與通孔層階交替堆疊於接觸件層階與載體基底504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導線108及/或通孔510是或包含金屬及/或一些其他合適的導電材料。所述金屬可為或可包括例如鋁銅、銅、鋁、一些其他合適的金屬或其任意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接觸件304是接觸件通孔或一些其他合適類型的接觸件結構。在一些實施例中,接觸件304是或包含金屬及/或一些其他合適的導電材料。所述金屬可為或可包括例如鎢及/或一些其他合適的金屬。
載體基底504在半導體基底104的前側104f上位於第一IC晶片502之下。在一些實施例中,載體基底504是半導體材料形成的塊狀基底或一些其他合適類型的基底。半導體材料可為或可包括例如矽、矽鍺、鍺、一些其他合適類型的半導體材料或其任意組合。
導線結合結構512位於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上,以提供自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至外部裝置或結構的電性耦合。在替代實施例中,一些其他合適類型的導電結構位於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上,以提供自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至外部裝置或結構的電性耦合。此外,前側內連線結構110提供自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至半導體裝置506的電性耦合。因此,前側內連線結構110、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及導線結合結構512可進行協調以界定外部裝置或結構與半導體裝置506之間的導電路徑。
參照圖6A及圖6B,提供圖5所示IC封裝的一些替代實施例的剖視圖600A及600B。
在圖6A中,接墊導線108p位於最靠近載體基底504的導線層階中。在一些替代實施例中,接墊導線108p可位於前側內連線結構110的任何其他導線層階中。
在圖6B中,第一IC晶片502被用作BSI影像感測器。多個光偵測器602延伸至半導體基底104的前側104f中,且光偵測器602藉由前側溝渠隔離結構106隔開。此外,後側介電層114向半導體基底104的後側104b中突起至前側溝渠隔離結構106,以界定將光偵測器602進一步隔開的後側溝渠隔離結構604。在一些實施例中,前側溝渠隔離結構106是STI結構,而後側溝渠隔離結構604是DTI結構。然而,在替代實施例中,其他合適類型的溝渠隔離結構亦是可行的。
多個濾色片(color filters)606及複合柵格(composite grid)608在半導體基底104的後側104b上上覆於光偵測器602上。濾色片606嵌入至複合柵格608中且各自被配置成使第一波長的輻射通過同時阻擋第二波長的輻射。
複合柵格608包括第一柵格介電層610、第二柵格介電層612以及位於第一柵格介電層610與第二柵格介電層612之間的柵格金屬層614。柵格金屬層614反射入射輻射,以將輻射朝光偵測器602引導。此外,第一柵格介電層610及第二柵格介電層612具有較濾色片606小的折射率,以促進全內反射(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TIR)。因此,第一柵格介電層610及第二柵格介電層612可藉由TIR反射入射輻射,以將輻射朝光偵測器602引導。 前述反射轉而可增強自半導體基底104的後側104b接收的輻射的吸收率。
在圖6C中,接墊突起102p突起至最靠近載體基底504的通孔層階中的接墊通孔510p。在替代實施例中,接墊通孔510p位於任何其他通孔層階中。出於針對圖3H闡述的相同原因,接墊通孔510p可保護接墊導線108p免受過度蝕刻。
參照圖7,提供三維(3D)IC封裝的一些實施例的剖視圖700,其中圖5所示第一IC晶片502結合至第二IC晶片702而非圖5所示載體基底504且具有附加的結構以便於結合。第二IC晶片702如第一IC晶片502被闡述般,不同的是第二IC晶片702缺少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因此,第一IC晶片502的構成件與第二IC晶片702的構成件共享參考編號。
藉由混合結合執行所述結合且所述結合在結合介面704處將第一IC晶片502與第二IC晶片702以前側對前側方式結合於一起。此外,為便於結合,第一IC晶片502及第二IC晶片702包括各別的混合結合接墊706及各別的混合結合通孔708。在一些實施例中,混合結合接墊706及混合結合通孔708是或包含鋁銅、銅、鋁、一些其他合適的金屬或其任意組合。
混合結合接墊706及混合結合通孔708分別嵌入至第一IC晶片502的前側內連線介電層112及第二IC晶片702的前側內連線介電層112中。第一IC晶片502的前側內連線介電層112與第二IC晶片702的前側內連線介電層112在結合介面704處直接 接觸。此外,第一IC晶片502的混合結合接墊706在結合介面704處直接接觸第二IC晶片702的混合結合接墊706。第一IC晶片502的混合結合通孔708分別自第一IC晶片502的混合結合接墊706分別延伸至第一IC晶片502的導線108。第二IC晶片702的混合結合通孔708分別自第二IC晶片702的混合結合接墊706分別延伸至第二IC晶片702的導線108。
參照圖8A及圖8B,提供圖7所示3D IC封裝的一些替代實施例的剖視圖800A、800B,其中接墊導線108p位於第二IC晶片702的前側內連線結構110中。因此,接墊突起102p穿過第一IC晶片502的前側內連線結構110延伸至第二IC晶片702的前側內連線結構110。
在圖8A中,接墊突起102p延伸至接墊導線108p。另外,接墊導線108p位於第二IC晶片702的最靠近結合介面704的導線層階中。在替代實施例中,接墊導線108p位於第一IC晶片502或第二IC晶片702的一些其他導線層階中。
在圖8B中,接墊突起102p延伸至接墊通孔510p,接墊通孔510p自接墊導線108p延伸至接墊突起102p。在替代實施例中,接墊導線108p及接墊通孔510p位於第一IC晶片502或第二IC晶片702的一些其他導線層階及通孔層階中。
儘管在圖8A及圖8B中接墊突起102p分別延伸至接墊導線108p及接墊通孔510p,然而接墊突起102p可替代地延伸至第一IC晶片502或第二IC晶片702中的任一者中的混合結合通 孔708、混合結合接墊706或接觸件304。混合結合接墊706的增大的厚度可減緩針對圖3H論述的過度蝕刻問題。相似地,混合結合通孔708及接觸件304可減緩針對圖3H論述的過度蝕刻問題。
參照圖9,提供圖7所示3D IC封裝的一些替代實施例的剖視圖900,其中第一IC晶片502被用作如針對圖6B闡述的BSI影像感測器。因此,第一IC晶片502包括延伸至第一IC晶片502的前側104f中的多個光偵測器602。此外,多個濾色片606及複合柵格608在第一IC晶片502的後側104b上上覆於光偵測器602上。
參照圖10,提供圖7所示3D IC封裝的一些替代實施例的剖視圖1000,其中第二IC晶片702以後側對前側方式結合至第一IC晶片502。如此一來,第二IC晶片702包括位於第二IC晶片702的後側104b上的後側內連線結構1002。
後側內連線結構1002包括第二IC晶片702的混合結合接墊706及第二IC晶片702的混合結合通孔708。如此一來,第二IC晶片702的混合結合接墊706及第二IC晶片702的混合結合通孔708位於第二IC晶片702的後側104b上而非第二IC晶片702的前側104f上。此外,後側內連線結構1002包括位於第二IC晶片702的混合結合通孔708與第二IC晶片702的半導體基底104之間的多條導線108。在一些替代實施例中,後側內連線結構1002包括多個導線層階且更包括交替堆疊的一或多個通孔層階(未示出)。
後側內連線介電層1004容置第二IC晶片702的混合結合接墊706、第二IC晶片702的混合結合通孔708及第二IC晶片702的導線108。此外,基底穿孔(through substrate via,TSV)1006自第二IC晶片702的前側內連線結構110穿過第二IC晶片702的半導體基底104延伸至後側內連線結構1002,以在前側內連線結構110與後側內連線結構1002之間提供電性耦合。在一些實施例中,導線108及/或TSV 1006是或包含金屬及/或一些其他合適的導電材料。所述金屬可為或可包括例如鋁銅、銅、鋁、鎢、一些其他合適的金屬或其任意組合。
載體基底504在第二IC晶片702的前側104f上位於第二IC晶片702之下且結合至第二IC晶片702。載體基底可例如如針對圖5所闡述般。
參照圖11A及圖11B,提供圖10所示3D IC封裝的一些替代實施例的剖視圖1100A、1100B。
在圖11A中,接墊導線108p位於第二IC晶片702的後側內連線結構1002中。在替代實施例中,接墊突起102p藉由第二IC晶片702的混合結合通孔708而與接墊導線108p隔開,使得混合結合通孔708自接墊導線108p延伸至接墊突起102p。
在圖11B中,接墊導線108p在第二IC晶片702的最靠近結合介面704的導線層階中位於第二IC晶片702的前側內連線結構110中。因此,接墊突起102p穿過第二IC晶片702的半導體基底104延伸至接墊導線108p。在替代實施例中,接墊導線108p 在第二IC晶片702的前側內連線結構110中位於不同的導線層階處。在替代實施例中,接墊突起102p延伸至第二IC晶片702的通孔510或接觸件304,通孔510或接觸件304將接墊突起102p與接墊導線108p隔開且自接墊突起102p延伸至接墊導線108p。
貫穿基底間隔件(through substrate spacers)1102加襯於第二IC晶片702的半導體基底104處的接墊突起102p,以將接墊突起102p與第二IC晶片702的半導體基底104隔開。貫穿基底間隔件1102可為或可包含例如氧化矽及/或一些其他合適的介電質。
參照圖12,提供圖7所示3D IC封裝的一些替代實施例的剖視圖1200,其中第二IC晶片702在第二IC晶片702的前側104f上混合結合至第一IC晶片502且在第二IC晶片702的後側104b上混合結合至第三IC晶片1202。
第二IC晶片702包括如針對圖10闡述的後側內連線結構1002且更包括位於第二IC晶片702的前側104f及第二IC晶粒的後側104b二者上的混合結合接墊706及混合結合通孔708。此外,TSV 1006自第二IC晶片702的後側內連線結構1002穿過第二IC晶片702的半導體基底104延伸至第二IC晶片702的前側內連線結構110。
第三IC晶片1202如第一IC晶片502被闡述般,不同的是第三IC晶片1202缺少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因此,第一IC晶片502的構成件與第三IC晶片1202的構成件共享參考編號。
參照圖13A及圖13B,提供圖12所示3D IC封裝的一些替代實施例的剖視圖1300A、1300B。
在圖13A中,接墊導線108p位於第二IC晶片702的後側內連線結構1002中。因此,接墊突起102p延伸穿過第二IC晶片702的半導體基底104且藉由貫穿基底間隔件1102而與第二IC晶片702的半導體基底104隔開。
在圖13B中,接墊導線108p位於第三IC晶片1202的前側內連線結構110中。因此,接墊突起102p延伸穿過第二IC晶片702的半導體基底104且藉由貫穿基底間隔件1102而與半導體基底104隔開。在替代實施例中,接墊導線108p在第三IC晶片1202的前側內連線結構110中位於不同的導線層階處。在替代實施例中,接墊突起102p延伸至第三IC晶片1202的通孔510,通孔510將接墊突起102p與接墊導線108p隔開且自接墊突起102p延伸至接墊導線108p。
參照圖14,提供圖12所示3D IC晶片的一些替代實施例的剖視圖1400,其中第二IC晶片702以後側對前側方式結合至第一IC晶片502。如此一來,第二IC晶片702的後側內連線結構1002上覆於第二IC晶片702的半導體基底104上,且第二IC晶片702的前側內連線結構110位於半導體基底104之下。另外,與第一IC晶片502相似,第二IC晶片702包括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
混合結合通孔708及混合結合接墊706在第一IC晶片 502及第二IC晶片702處較在第二IC晶片702及第三IC晶片1202處大。此外,第二IC晶片702的混合結合通孔708自第二IC晶片702的混合結合接墊706延伸至第二IC晶片的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
第一IC晶片502的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被配置為如圖1中般,而第二IC晶片702的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被配置為如圖3B中般。在替代實施例中,第一IC晶片502的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及/或第二IC晶片702的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具有一些其他合適的配置。在替代實施例中,第二IC晶片702的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突起至第二IC晶片702的一些其他導線層階或者突起至第三IC晶片1202中的導線層階。在替代實施例中,第一IC晶片502的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藉由第一IC晶片502的接觸件304或通孔510而與第一IC晶片502的接墊導線108p隔開,接觸件304或通孔510自接墊導線108p延伸至接墊突起102p。相似地,在替代實施例中,第二IC晶片702的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藉由第二IC晶片702的接觸件304或通孔510而與第二IC晶片702的接墊導線108p隔開,接觸件304或通孔510自接墊導線108p延伸至接墊突起102p。
儘管使用如圖1中的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的實施例示出圖5、圖6A至圖6C、圖7、圖8A、圖8B、圖9、圖10、圖11A、圖11B、圖12、圖13A及圖13B,然而應理解,圖5、圖6A至圖6C、圖7、圖8A、圖8B、圖9、圖10、圖11A、圖11B、圖12、 圖13A及圖13B可替代地具有圖3A至圖3H中的任一者中的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的實施例。儘管圖14使用如圖1中的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的實施例示出第一IC晶片502的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然而應理解,可替代地使用圖3A至圖3H中的任一者中的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的實施例。儘管圖14使用如圖3B中的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的實施例示出第二IC晶片702的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然而應理解,可替代地使用圖1、圖3A及圖3C至圖3H中的任一者中的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的實施例。此外,儘管圖6B及圖9示出具有光偵測器602、後側溝渠隔離結構604、濾色片606及複合柵格608的第一IC晶片502,然而應理解,圖5、圖6A、圖7、圖8A、圖8B、圖10、圖11A、圖11B、圖12、圖13A、圖13B及圖14中的任一者中的第一IC晶片502可替代地具有如圖6B及圖9中所示的光偵測器602、後側溝渠隔離結構604、濾色片606及複合柵格608。
參照圖15至圖29,提供形成包括帶支柱的接墊結構的IC晶片的方法的一些實施例的一系列剖視圖1500至2900。所述方法可例如形成如圖1中的帶支柱的接墊結構。
如圖15的剖視圖1500所示,形成第一IC晶片502。多個光偵測器602延伸至半導體基底104的前側104f中,且半導體裝置506上覆於半導體基底104的前側104f上且由半導體基底104的前側104f局部地界定。在替代實施例中,使用附加的半導體裝置506替換光偵測器602。半導體裝置506包括閘極堆疊508,且 儘管不可見,然而更包括一對源極/汲極區,閘極堆疊508在側向上夾置於所述一對源極/汲極區之間。前側溝渠隔離結構106延伸至半導體基底104的前側104f中,以將光偵測器602與半導體裝置506彼此隔開,且前側內連線結構110覆蓋半導體裝置506且電性耦合至半導體裝置506。
前側內連線結構110嵌置於前側內連線介電層112中且包括接觸件304、多條導線108及多個通孔510。導線108及通孔510分別被分組成交替堆疊於接觸件304之上的多個導線層階與多個通孔階層。前側內連線結構110更包括位於導線108及通孔510之上的多個混合結合接墊706及混合結合通孔。混合結合通孔708位於頂部導線層階之上,且混合結合接墊706位於混合結合通孔708之上。
如圖16的剖視圖1600所示,形成第二IC晶片702。第二IC晶片702如第一IC晶片502被闡述般,不同的是第二IC晶片702缺少光偵測器602且具有更多的半導體裝置506。此外,第二IC晶片702的前側內連線結構110及第二IC晶片702的前側溝渠隔離結構106具有與第一IC晶片502中的對應部分不同的佈局。
如圖17的剖視圖1700所示,將第一IC晶片502在垂直方向上翻轉且在結合介面704處混合結合至第二IC晶片702。此外,自半導體基底104的後側104b對第一IC晶片502的半導體基底104進行薄化,進而減小半導體基底104的厚度Ts。可例 如藉由化學機械研磨(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CMP)或一些其他合適的薄化製程來執行所述薄化。
如圖18的剖視圖1800所示,在第一IC晶片502的後側104b上形成後側介電層114及後側溝渠隔離結構604。後側溝渠隔離結構604向第一IC晶片502的後側104b中延伸至第一IC晶片502的前側溝渠隔離結構106,以將光偵測器602隔開。後側介電層114毯覆於半導體基底104的後側104b上且界定後側溝渠隔離結構604。在一些實施例中,後側介電層114是或包含氧化矽、高介電常數介電材料、一些其他合適的介電質或其任意組合。舉例而言,後側介電層114在後側介電層114的頂表面處可為或可包含氧化矽或一些其他合適的氧化物。在一些實施例中,後側介電層114如針對圖3F闡述般。
形成後側介電層114及後側溝渠隔離結構604的製程可例如包括:將第一IC晶片502的後側104b圖案化以形成將光偵測器602隔開的溝渠;沉積對溝渠進行填充且毯覆於後側104b上的後側介電層114;以及向後側介電層114中執行平坦化以使後側介電層114的頂表面平整。然而,其他合適的製程亦是可行的。
在下文中,除非另外注明,否則剖視圖(例如,圖19至圖25所示剖視圖1900至2500)對應於圖18所示方框E,以提供為形成帶支柱的接墊結構而執行的各種處理步驟的放大圖。
如圖19的剖視圖1900所示,向半導體基底104的後側104b中選擇性地執行第一蝕刻,以形成第一開口1902。可例如藉 由光微影/蝕刻製程或者藉由一些其他合適的製程來選擇性地執行第一蝕刻。
第一開口1902穿過後側介電層114延伸至半導體基底104中且上覆於接墊導線108p上。此外,第一開口1902藉由半導體基底104的接墊部分104p而與前側溝渠隔離結構106隔開且暴露出半導體基底104的凹陷表面104r。凹陷表面104r相對於半導體基底104的頂表面而言凹陷間隔A且相對於半導體基底104的底表面而言升高間隔B。此外,間隔A與間隔B之和等於半導體基底104的厚度Ts。在一些實施例中,間距A為約1.5微米、約1微米至3微米或一些其他合適的值及/或間距B為約4.5微米、約4微米至10微米或一些其他合適的值。
如圖20的剖視圖2000所示,沉積第一後側襯層118a及第二後側襯層118b以覆蓋後側介電層114並加襯於第一開口1902。第一後側襯層118a與第二後側襯層118b是不同的介電材料。舉例而言,第一後側襯層118a可為或可包含氧化矽或一些其他合適的氧化物,而第二後側襯層118b可為或可包含氮化矽或其他合適的氮化物。在替代實施例中,省略第一後側襯層118a或第二後側襯層118b。
如圖21的剖視圖2100所示,向半導體基底104的後側104b中選擇性地執行第二蝕刻,以形成一對第二開口2102。可例如藉由光微影/蝕刻製程或者藉由一些其他合適的製程來選擇性地執行第二蝕刻。
第二開口2102位於第一開口1902的底部處且具有較第一開口1902的寬度小的各別的寬度W。此外,第二開口2102自第一開口1902穿過半導體基底104的接墊部分104p延伸至前側溝渠隔離結構106。因此,第二蝕刻停止於前側溝渠隔離結構106上。在替代實施例中,第二開口2102亦穿過前側溝渠隔離結構106延伸至前側內連線介電層112。因此,第二蝕刻停止於前側內連線介電層112上。
如圖22的剖視圖2200所示,沉積覆蓋第二後側襯層118b且對第一開口1902及第二開口2102進行進一步襯墊的後側間隔件層2202。後側間隔件層2202可為或可包含例如氧化矽、一些其他合適的氧化物及/或介電質、或其任意組合。
如圖23的剖視圖2300所示,執行毯覆於半導體基底104的後側104b上的第三蝕刻。第三蝕刻移除後側間隔件層2202(參見例如圖22)的水平延伸部分以自後側間隔件層2202形成後側間隔件120。後側間隔件120位於半導體基底104的接墊部分104p的側壁上且進一步位於第二後側襯層118b的側壁上。此外,第三蝕刻使第二開口2102延伸至接墊導線108p且移除第二後側襯層118b的未被後側間隔件120覆蓋的水平延伸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後側襯層118b的剩餘部分亦可被視為後側間隔件。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蝕刻會進一步減小第一後側襯層118a的厚度。
如圖24的剖視圖2400所示,沉積接墊層2402及接墊保護層2404以覆蓋半導體基底104的後側104b並加襯於第一開 口1902及第二開口2102(參見例如圖23)。接墊層2402可為或可包含例如鋁銅、銅、鋁、一些其他合適的金屬及/或導電材料、或其任意組合。接墊保護層2404上覆於接墊層2402上且可為或可包含例如氮氧化矽、氮化矽、一些其他合適的介電質或其任意組合。
如圖25的剖視圖2500所示,向接墊層2402及接墊保護層2404中選擇性地執行第四蝕刻。第四蝕刻自接墊層2402形成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且將接墊保護層2404進一步定位於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頂上。可例如藉由光微影/蝕刻製程或者藉由一些其他合適的圖案化製程來選擇性地執行第四蝕刻。
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包括接墊本體102b及一對介電突起102p。接墊本體102b自半導體基底104的後側104b暴露出且上覆於半導體基底104的接墊部分104p上。此外,除分別上覆於接墊突起102p上的凹入部102i外,接墊本體102b與周圍結構的側壁隔開且具有平的頂部。在替代實施例中,自接墊本體102b的頂部省略凹入部102i。接墊突起102p分別位於接墊本體102b的相對的側上且自接墊本體102b的底部延伸至接墊導線108p。藉由延伸至接墊導線108p,接墊突起102p將接墊本體102b電性耦合至接墊導線108p。此外,接墊突起102p與前側內連線介電層112、前側溝渠隔離結構106及接墊部分104p結合於一起,以將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固定於定位上。
由於第一開口1902(更佳地參見例如圖19)藉由半導 體基底104的接墊部分104p而與前側溝渠隔離結構106間隔開,因此接墊突起102p被形成為具有大的長度L。舉例而言,若省略接墊部分104p且形成暴露出前側溝渠隔離結構106的第一開口1902,則長度L將為小的。由於長度L為大的,因此接墊突起102p與周圍結構之間的結合面積為大的。大的結合面積轉而可增大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的結合性並降低分層的可能性。
由於半導體基底104的厚度Ts被第一蝕刻與第二蝕刻(參見例如圖19及圖21)的組合遍歷,因此第一蝕刻可向半導體基底104的後側104b中延伸至獨立於厚度Ts的深度。因此,第一蝕刻不會因厚度Ts的變化而經受昂貴且費時的參數微調。此外,接墊本體102b向半導體基底104的後側104b中所嵌入的深度可為小的且後側形貌可具有小的變化程度。由於小的變化程度,用於在後側104b上形成其他結構的製程裕度(例如,彈性)可為大的且可自第一開口1902的未被填充部分省略介電填料層。此外,就在第一開口1902的未被填充部分中形成介電填料層而言,對應的處理步驟不依據厚度Ts而變化且因此不會因厚度Ts的變化而經受昂貴且費時的參數微調。
在下文中,剖視圖(例如,圖26至圖29所示剖視圖2600至2900)擴展至方框E之外,以提供在形成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之後執行的各種處理步驟的更廣闊的視圖。然而,為繪製出緊湊度,未示出以上針對圖16至圖18闡述的第二IC晶片702。因此,即使在下文中闡述的剖視圖未示出第二IC晶片702,然而應理 解,在視圖之外仍存在第二IC晶片702。
如圖26的剖視圖2600所示,沉積毯覆於第一IC晶片502的後側104b上的第一柵格介電層610、第二柵格介電層612及柵格金屬層614。柵格金屬層614沉積於第一柵格介電層610之上,且第二柵格介電層612沉積於柵格金屬層614之上。第一柵格介電層610及/或第二柵格介電層612可為或可包含例如氧化矽、一些其他合適的氧化物及/或介電質、或其任意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柵格介電層610具有約250埃的厚度或一些其他合適的值。柵格金屬層614可為或可包含例如鎢及/或一些其他合適的金屬。
如圖27的剖視圖2700所示,將第一柵格介電層610、第二柵格介電層612及柵格金屬層614圖案化以形成複合柵格608。複合柵格608包括多個柵格開口2702。柵格開口2702是各別光偵測器602所分別具有的且分別上覆於光偵測器602上。可例如藉由光微影/蝕刻製程或者藉由一些其他合適的圖案化製程來執行所述圖案化。
如圖28的剖視圖2800所示,沉積柵格襯層2802以毯覆於半導體基底104的後側104b上並加襯於柵格開口2702(參見例如圖27)。此外,形成嵌入至複合柵格608中的多個濾色片606。濾色片606是柵格襯層2802之上的各別柵格開口2702所分別具有的且分別填充柵格開口2702。柵格襯層2802可為或可包含例如氧化矽、一些其他合適的氧化物及/或介電質、或其任意組合。
如圖29的剖視圖2900所示,將柵格襯層2802及接墊保護層2404圖案化以形成上覆於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上且暴露出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的開口2902。可例如藉由光微影/蝕刻製程或者藉由一些其他合適的圖案化製程來執行所述圖案化。
儘管參照方法的各種實施例闡述圖15至圖29,然而應理解圖15至圖29中所示的結構並非僅限於所述方法,而是可獨立於所述方法單獨存在。儘管圖15至圖29被闡述為一系列動作,然而應理解,在其他實施例中,可對所述動作的次序進行更改。儘管圖15至圖29被示出並闡述為一組特定動作,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可省略所示出及/或闡述的一些動作。此外,未示出及/或闡述的動作可包括於其他實施例中。
參照圖30,提供圖15至圖29所示方法的一些實施例的方塊圖3000。
在動作3002處,形成第一IC晶片,其中第一IC晶片包括多個光偵測器及延伸至半導體基底的前側中的前側溝渠隔離結構。參見例如圖15。
在動作3004處,形成第二IC晶片。參見例如圖16。
在動作3006處,以前側對前側方式將第一IC晶片與第二IC晶片結合於一起。參見例如圖17。
在動作3008處,在半導體基底的後側上沉積後側介電層。參見例如圖18。
在動作3010處,向半導體基底的後側中選擇性地執行 第一蝕刻,以形成上覆於前側溝渠隔離結構且與前側溝渠隔離結構間隔開的第一開口。參見例如圖19。
在動作3012處,沉積後側襯層以加襯於第一開口。參見例如圖20。
在動作3014處,向半導體基底的後側中選擇性地執行第二蝕刻,以形成自第一開口的底部延伸至前側溝渠隔離結構的第二開口,其中第二開口具有較第一開口小的寬度。參見例如圖21。
在動作3016處,沉積後側間隔件層以加襯於第二開口。參見例如圖22。
在動作3018處,執行毯覆於半導體基底的後側上的第三蝕刻,以使第二開口延伸至半導體基底的前側上的接墊導線。參見例如圖23。
在動作3020處,在第一開口及第二開口中形成帶支柱的接墊結構,其中帶支柱的接墊結構在第一開口中具有接墊本體且更具有自接墊本體穿過第二開口延伸至接墊導線的接墊突起。參見例如圖24及圖25。
在動作3022處,在半導體基底的後側上形成上覆於光偵測器上的複合柵格。參見例如圖26及圖27。
在動作3024處,形成嵌入至複合柵格中的濾色片。參見例如圖28。
在動作3026處,使帶支柱的接墊結構打開(open)。參 見例如圖29。
儘管圖30所示方塊圖3000在本文中被示出並闡述為一系列動作或事件,然而應理解,此種動作或事件的示出次序不應被解釋為具有限制性意義。舉例而言,一些動作可以不同的次序進行及/或與除本文中所示出及/或闡述的動作或事件以外的其他動作或事件同時進行。此外,可能並不需要所有所示出的動作來實施本文中所作說明的一或多個態樣或實施例,且本文中所繪示的動作中的一或多者可在一或多個單獨的動作及/或階段中施行。
參照圖31至圖33,提供圖15至圖29所示方法的一些第一替代實施例的一系列剖視圖3100至3300,其中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完全填充第一開口1902及第二開口2102。第一替代實施例可例如形成如圖3B中的帶支柱的接墊結構。
針對圖15至圖23闡述的動作在第一替代實施例中未發生改變。因此,根據第一替代實施例,如以上所示及所述般執行針對圖15至圖23闡述的動作。在下文中,如圖31的剖視圖3100所示,執行針對圖24闡述的動作,不同的是沉積完全填充第一開口1902及第二開口2102(參見例如圖23)的接墊層2402且省略接墊保護層2404。
如圖32的剖視圖3200所示,向接墊層2402中執行平坦化。平坦化自接墊層2402形成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且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具有與第一後側襯層118a的頂表面齊平的頂表面。可例如藉由CMP或一些其他合適的平坦化來執行所述平坦 化。由於頂表面與第一後側襯層118a的頂表面齊平,因此後側形貌可具有小的變化程度。由於小的變化程度,用於在後側上形成其他結構的製程裕度(例如,彈性)為大的。
如圖33的剖視圖3300所示,如以上所示及所述般執行針對圖26至圖29闡述的動作。
儘管參照方法的各種實施例闡述圖31至圖33,然而應理解圖31至圖33中所示的結構並非僅限於所述方法,而是可獨立於所述方法單獨存在。儘管圖31至圖33被闡述為一系列動作,然而應理解,在其他實施例中,可對所述動作的次序進行更改。儘管圖31至圖33被示出並闡述為一組特定動作,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可省略所示出及/或闡述的一些動作。此外,未示出及/或闡述的動作可包括於其他實施例中。
參照圖34至圖39,提供圖15至圖29所示方法的一些第二替代實施例的一系列剖視圖3400至3900,其中介電填料層上覆於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上且填充第一開口1902及第二開口2102的未被填充部分。第二替代實施例可例如形成如圖3A中的帶支柱的接墊結構。
針對圖15至圖18闡述的動作在第二替代實施例中未發生改變。因此,根據第二替代實施例,如以上所示及所述般執行針對圖15至圖18闡述的動作。在下文中,如圖34的剖視圖3400所示,沉積覆蓋後側介電層114的第二後側介電層3402。第二後側介電層3402是與後側介電層114不同的材料類型,且可為或可 包含例如氮化矽及/或一些其他合適的介電質。
如圖35的剖視圖3500所示,如以上所示及所述般執行針對圖19至圖25闡述的動作。
如圖36的剖視圖3600所示,在帶支柱的接墊結構102之上沉積覆蓋第一後側襯層118a且對第一開口1902及第二開口2102(參見例如圖23)進行填充的介電填料層302。此外,向介電填料層302中執行平坦化,以使介電填料層302的頂表面平整。介電填料層302可為或可包含例如氧化矽、一些其他合適的氧化物及/或介電質、或其任意組合。可例如藉由CMP或一些其他合適的平坦化來執行所述平坦化。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填料層302的厚度為約2000埃或在第一開口1902(參見例如圖23)外部為一些其他合適的值。
如圖37的剖視圖3700所示,向介電填料層302及第一後側襯層118a中執行第一回蝕。第一回蝕使介電填料層302的頂表面凹陷至與第二後側介電層3402的頂表面平齊或大致平齊。此外,第一回蝕移除第一後側襯層118a的位於第二後側介電層3402頂上的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回蝕對第二後側介電層3402進行薄化。可例如藉由濕式蝕刻或藉由一些其他合適類型的蝕刻來執行第一回蝕。
如圖38的剖視圖3800所示,向介電填料層302及第二後側介電層3402中執行第二回蝕。第二回蝕使介電填料層302的頂表面凹陷至與後側介電層114的頂表面平齊或大致平齊。此外, 第二回蝕移除第二後側介電層3402。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回蝕對後側介電層114進行薄化。可例如藉由乾式蝕刻或藉由一些其他合適類型的蝕刻來執行第二回蝕。
由於半導體基底104的厚度Ts被第一蝕刻與第二蝕刻(參見例如圖19及圖21)的組合遍歷,因此第一蝕刻可向半導體基底104的後側104b中延伸至獨立於厚度Ts的深度。因此,接墊本體102b向半導體基底104的後側104b中所嵌入的深度可獨立於半導體基底104的厚度Ts,且因此介電填料層302的厚度可獨立於半導體基底104的厚度Ts。由於介電填料層302的厚度可獨立於半導體基底104的厚度Ts,因此形成介電填料層302的對應的處理步驟(參見例如圖36至圖38)並不取決於厚度Ts且因此不會因厚度Ts的變化而經受昂貴且費時的參數微調。
如圖39的剖視圖3900所示,如以上所示及所述般執行針對圖26至圖29闡述的動作。
儘管參照方法的各種實施例闡述圖34至圖39,然而應理解圖34至圖39中所示的結構並非僅限於所述方法,而是可獨立於所述方法單獨存在。儘管圖34至圖39被闡述為一系列動作,然而應理解,在其他實施例中,可對所述動作的次序進行更改。儘管圖34至圖39被示出並闡述為一組特定動作,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可省略所示出及/或闡述的一些動作。此外,未示出及/或闡述的動作可包括於其他實施例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揭露提供一種IC晶片,所述IC晶 片包括:半導體基底;導線,在所述半導體基底的前側上位於所述半導體基底之下;以及接墊結構,嵌入至所述半導體基底的與所述前側相對的後側中,其中所述接墊結構包括接墊本體及第一接墊突起,且其中所述第一接墊突起位於所述接墊本體之下且自所述接墊本體穿過所述半導體基底的一部分朝所述導線突起;其中所述接墊本體上覆於所述半導體基底的所述一部分上。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墊突起延伸至與所述導線直接接觸。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IC晶片更包括多條導線,所述多條導線被分組成多個導線層階,其中所述導線層階對應於不同的高度(elevations),其中所述多個導線層階包括第一導線層階及第二導線層階,其中所述第二導線層階藉由所述第一導線層階而與所述半導體基底隔開且包括所述導線。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IC晶片更包括:溝渠隔離結構,延伸至所述半導體基底的所述前側中;以及接觸件,具有柱狀輪廓,其中所述接觸件自所述第一接墊突起延伸至所述導線且將所述第一接墊突起與所述導線隔開,且其中所述接觸件與所述第一接墊突起在所述溝渠隔離結構處直接接觸。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接墊結構自所述半導體基底的所述後側暴露出。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IC晶片更包括介電填料層,所述介電填料層上覆於所述接墊結構上且在所述半導體基底的所述後側上覆蓋所述接墊結構的側壁,其中所述介電填料層界定接墊開口,所述接墊開口上覆於所述接墊本體上且暴露出所述接墊本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接墊結構的側壁暴露於所述IC晶片的 周圍環境。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IC晶片更包括介電膜,所述介電膜位於所述半導體基底的所述後側上且具有第一段及第二段,其中所述第一段及所述第二段分別在所述接墊結構的相對的側上沿著所述半導體基底的各別側壁延伸,且包繞於所述接墊結構的各別底部隅角(bottom corners)周圍,其中所述接墊結構的頂表面與所述介電膜的頂表面齊平,且其中所述接墊結構的所述頂表面是平的並自所述第一段連續地延伸至所述第二段。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接墊結構更包括第二突起,所述第二突起藉由所述半導體基底的所述一部分而與所述第一接墊突起隔開,其中所述第二突起自所述接墊本體穿過所述半導體基底的所述一部分朝所述導線突起。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揭露提供一種IC封裝,所述IC封裝包括第一IC晶片,其中所述第一IC晶片包括:第一半導體基底;溝渠隔離結構,延伸至所述第一半導體基底的前側中;第一內連線結構,在所述第一半導體基底的所述前側上位於所述第一半導體基底之下;以及接墊結構,嵌入至所述第一半導體基底的與所述前側相對的後側中,其中所述接墊結構包括穿過所述溝渠隔離結構朝所述第一內連線結構突起的第一接墊突起;其中所述第一接墊突起沿著所述第一半導體基底的上覆於所述溝渠隔離結構上且位於所述接墊結構之下的側壁延伸。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IC封裝更包括介電間隔件,所述介電間隔件沿著所述第一半導體基底的所述側壁自頂部延伸至底部,且自所述側壁延伸至所述 第一接墊突起。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接墊結構包括穿過所述溝渠隔離結構朝所述第一內連線結構突起的第二接墊突起,其中所述第一半導體基底的所述側壁位於所述第一接墊突起與所述第二接墊突起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IC封裝更包括導線結合結構,所述導線結合結構在所述第一半導體基底的所述後側上直接接觸所述接墊結構。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IC封裝更包括第二IC晶片,所述第二IC晶片結合至所述第一半導體基底的所述前側且位於所述第一半導體基底的所述前側上,其中所述第二IC晶片包括第二半導體基底及第二內連線結構,其中所述第二內連線結構包括多條導線及多個通孔,其中所述導線與所述通孔交替堆疊,且其中第一接墊突起突起至所述第二內連線結構中的第一導線。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墊突起突起至所述第一內連線結構中的第一通孔,其中所述第一通孔將所述第一接墊突起與所述第一內連線結構中的第一導線隔開且自所述第一接墊突起延伸至所述第一導線。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揭露提供一種形成接墊結構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形成延伸至半導體基底的前側中的溝渠隔離結構;自所述半導體基底的與所述前側相對的後側向所述半導體基底中選擇性地執行第一蝕刻,以形成第一開口,其中在所述第一蝕刻完成後所述半導體基底在所述第一開口中具有凹陷表面,且其中所述凹陷表面在側向上沿著所述第一開口的底部自所述第一開口的第一側延伸至所述第一開口的與所述第一側相對的第二 側;向所述凹陷表面中選擇性地執行第二蝕刻,以形成第二開口,所述第二開口具有較所述第一開口小的寬度且延伸至所述溝渠隔離結構;以及在所述第一開口及所述第二開口中形成接墊結構,所述接墊結構穿過所述第二開口突起至所述半導體基底的所述前側上的導電特徵。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方法更包括:沉積介電間隔件層,所述介電間隔件層加襯於所述第一開口及所述第二開口且與所述導電特徵間隔開;以及執行第三蝕刻,以使所述第二開口延伸至所述導電特徵,其中所述第三蝕刻是在所述介電間隔件層處於定位上的情況下執行的毯覆式蝕刻。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方法更包括:沉積導電層,所述導電層完全填充所述第一開口及所述第二開口且覆蓋所述半導體基底的相對於所述凹陷表面而言升高的後側表面;以及向導電層中執行平坦化,以自所述後側表面移除所述導電層,其中所述平坦化自所述導電層形成所述接墊結構。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方法更包括:沉積導電層以加襯於所述第一開口及所述第二開口;以及向所述導電層中選擇性地執行第三蝕刻,以自所述導電層形成所述接墊結構,其中所述接墊結構具有面對所述半導體基底的相鄰側壁且藉由所述第一開口的未被填充部分而與所述相鄰側壁隔開的側壁。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方法更包括:沉積介電填料層,所述介電填料層覆蓋所述接墊結構且填充所述第一開口的所述未被填充部分;以及向所述介電填料層中選擇性地執行第四蝕刻,以形成暴露出所述接墊結構的第三開口。
以上概述了若干實施例的特徵,以使熟習此項技術者可更佳地理解本揭露的各個態樣。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理解,他們可容易地使用本揭露作為設計或修改其他製程及結構的基礎來施行與本文中所介紹的實施例相同的目的及/或達成與本文中所介紹的實施例相同的優點。熟習此項技術者亦應認識到,該些等效構造並不背離本揭露的精神及範圍,而且他們可在不背離本揭露的精神及範圍的條件下對其作出各種改變、代替及變更。
100:剖視圖
102:帶支柱的接墊結構
102b:接墊本體
102i:凹入部
102p:接墊突起
104:半導體基底
104b:後側
104f:前側
104p:接墊部分
104r:凹陷表面
106:前側溝渠隔離結構
108p:接墊導線
110:前側內連線結構
112:前側內連線介電層
114:後側介電層
116:接墊開口
118:後側襯層
120:後側間隔件
A、B:間隔
L:長度
Tpp、Ts:厚度
Wp:寬度

Claims (10)

  1. 一種積體電路晶片,包括:半導體基底;導線,在所述半導體基底的前側上位於所述半導體基底之下;以及接墊結構,嵌入至所述半導體基底的與所述前側相對的後側中,其中所述接墊結構包括接墊本體及第一接墊突起,且其中所述第一接墊突起位於所述接墊本體之下且自所述接墊本體穿過所述半導體基底的一部分朝所述導線突起,其中所述接墊本體上覆於所述半導體基底的所述一部分上,且其中所述積體電路晶片更包括後側間隔件,所述後側間隔件位於所述第一接墊突起與所述半導體基底之間。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積體電路晶片,其中所述第一接墊突起延伸至與所述導線直接接觸。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積體電路晶片,更包括:多條導線,被分組成多個導線層階,其中所述導線層階對應於不同的高度,其中所述多個導線層階包括第一導線層階及第二導線層階,其中所述第二導線層階藉由所述第一導線層階而與所述半導體基底隔開且包括所述導線。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積體電路晶片,更包括:溝渠隔離結構,延伸至所述半導體基底的所述前側中;以及 接觸件,具有柱狀輪廓,其中所述接觸件自所述第一接墊突起延伸至所述導線且將所述第一接墊突起與所述導線隔開,且其中所述接觸件與所述第一接墊突起在所述溝渠隔離結構處直接接觸。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積體電路晶片,其中所述接墊結構自所述半導體基底的所述後側暴露出。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積體電路晶片,更包括:介電填料層,上覆於所述接墊結構上,且在所述半導體基底的所述後側上覆蓋所述接墊結構的側壁,其中所述介電填料層界定接墊開口,所述接墊開口上覆於所述接墊本體上且暴露出所述接墊本體。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積體電路晶片,其中所述接墊結構的側壁暴露於所述積體電路晶片的周圍環境。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積體電路晶片,更包括:介電膜,位於所述半導體基底的所述後側上且具有第一段及第二段,其中所述第一段及所述第二段分別在所述接墊結構的相對的側上沿著所述半導體基底的各別側壁延伸,且包繞於所述接墊結構的各別底部隅角周圍,其中所述接墊結構的頂表面與所述介電膜的頂表面齊平,且其中所述接墊結構的所述頂表面是平的並自所述第一段連續地延伸至所述第二段。
  9. 一種積體電路封裝,包括第一積體電路晶片,其中所述第一積體電路晶片包括: 第一半導體基底;溝渠隔離結構,延伸至所述第一半導體基底的前側中;第一內連線結構,在所述第一半導體基底的所述前側上位於所述第一半導體基底之下;以及接墊結構,嵌入至所述第一半導體基底的與所述前側相對的後側中,其中所述接墊結構包括穿過所述溝渠隔離結構朝所述第一內連線結構突起的第一接墊突起;其中所述第一接墊突起沿著所述第一半導體基底的上覆於所述溝渠隔離結構上且位於所述接墊結構之下的側壁延伸,且其中所述積體電路封裝更包括後側間隔件,所述後側間隔件位於所述第一接墊突起與所述第一半導體基底之間。
  10. 一種形成接墊結構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形成延伸至半導體基底的前側中的溝渠隔離結構;自所述半導體基底的與所述前側相對的後側向所述半導體基底中選擇性地執行第一蝕刻,以形成第一開口,其中在所述第一蝕刻完成後所述半導體基底在所述第一開口中具有凹陷表面,且其中所述凹陷表面在側向上沿著所述第一開口的底部自所述第一開口的第一側延伸至所述第一開口的與所述第一側相對的第二側;向所述凹陷表面中選擇性地執行第二蝕刻,以形成第二開口,所述第二開口具有較所述第一開口小的寬度且延伸至所述溝渠隔離結構;以及 在所述第一開口及所述第二開口中形成接墊結構,所述接墊結構包括第一接墊突起,所述第一接墊突起穿過所述第二開口突起至所述半導體基底的所述前側上的導電特徵,其中所述方法更包括形成後側間隔件,所述後側間隔件位於所述第一接墊突起與所述半導體基底之間。
TW110121945A 2021-01-18 2021-06-16 積體電路晶片、積體電路封裝以及形成接墊結構的方法 TWI8060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138566P 2021-01-18 2021-01-18
US63/138,566 2021-01-18
US17/233,787 2021-04-19
US17/233,787 US20220231067A1 (en) 2021-01-18 2021-04-19 Stilted pad structur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3162A TW202243162A (zh) 2022-11-01
TWI806077B true TWI806077B (zh) 2023-06-21

Family

ID=814104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21945A TWI806077B (zh) 2021-01-18 2021-06-16 積體電路晶片、積體電路封裝以及形成接墊結構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31067A1 (zh)
KR (1) KR102603499B1 (zh)
CN (1) CN114464638A (zh)
DE (1) DE102021110304B4 (zh)
TW (1) TWI80607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64301B2 (en) * 2021-03-18 2023-05-30 Advanced Semiconductor Engineering, Inc. Semiconductor device package
US11876063B2 (en) * 2021-08-31 2024-01-16 Nanya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package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924090A (en) * 2007-11-16 2009-06-01 Taiwan Semiconductor Mfg Protected solder ball joints in wafer level chip-scale packaging
TW201737450A (zh) * 2016-04-13 2017-10-16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感測器、接墊結構以及接墊結構的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30840B1 (fr) * 2008-04-30 2010-08-13 St Microelectronics Crolles 2 Procede de reprise de contact sur un circuit eclaire par la face arriere
KR101688084B1 (ko) 2010-06-30 2016-12-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미지 센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패키지
US8772895B2 (en) * 2011-11-28 2014-07-08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Dark current reduction for back side illuminated image sensor
US9252180B2 (en) 2013-02-08 2016-02-02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Bonding pad on a back side illuminated image sensor
TWI676279B (zh) * 2013-10-04 2019-11-01 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及固體攝像元件
US9881884B2 (en) * 2015-08-14 2018-01-30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US9847359B2 (en) 2015-11-17 2017-12-19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Image sensors with improved surface planarity
JP6838893B2 (ja) * 2016-08-25 2021-03-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366961B1 (en) 2018-02-13 2019-07-30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Image sensors with deep silicon etch and related methods
KR102521658B1 (ko) * 2018-09-03 2023-04-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칩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11139367B2 (en) * 2018-10-30 2021-10-05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High density MIM capacitor structure
KR102578569B1 (ko) * 2019-01-22 2023-09-14 주식회사 디비하이텍 후면 조사형 이미지 센서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10991667B2 (en) * 2019-08-06 2021-04-27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Isolation structure for bond pad structur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924090A (en) * 2007-11-16 2009-06-01 Taiwan Semiconductor Mfg Protected solder ball joints in wafer level chip-scale packaging
TW201737450A (zh) * 2016-04-13 2017-10-16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感測器、接墊結構以及接墊結構的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231067A1 (en) 2022-07-21
KR102603499B1 (ko) 2023-11-16
TW202243162A (zh) 2022-11-01
CN114464638A (zh) 2022-05-10
DE102021110304B4 (de) 2022-12-29
DE102021110304A1 (de) 2022-07-21
KR20220104616A (ko) 2022-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08328B (zh) 半導體結構、積體晶片及形成溝渠電容器的方法
TWI749682B (zh) 用於接合墊結構的隔離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US7906363B2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three-dimensional stacked structure
KR102268361B1 (ko) 접합성 강화를 위한 패드 구조
TWI714329B (zh)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TWI806077B (zh) 積體電路晶片、積體電路封裝以及形成接墊結構的方法
WO2020024282A1 (zh) 存储器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KR20220010852A (ko) 반도체 장치 및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TW202010135A (zh) 半導體裝置
JP4389227B2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TWI832343B (zh) 積體晶片結構及形成積體晶片結構之方法
KR20230123355A (ko) 웨이퍼 구조체 및 반도체 소자
KR102607659B1 (ko) 집적 회로 칩 및 집적 회로 칩의 형성 방법
US20240222261A1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forming method thereof
CN113327927B (zh) 三维存储器的制作方法及三维存储器
US20240222262A1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forming method thereof
US20230207586A1 (en) Image sensor
TWI527152B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作方法
TW201916285A (zh) 半導體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