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4779B - 空調裝置 - Google Patents

空調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94779B
TWI794779B TW110112114A TW110112114A TWI794779B TW I794779 B TWI794779 B TW I794779B TW 110112114 A TW110112114 A TW 110112114A TW 110112114 A TW110112114 A TW 110112114A TW I794779 B TWI794779 B TW I79477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fan
straight line
air
blad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21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21258A (zh
Inventor
林弘恭
寺本拓矢
関英俊
高木昌彦
渡部和樹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212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212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47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4779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2Centrifugal or rad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8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16Centrifugal pumps for displacing without appreciable compression
    • F04D17/162Double suction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281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fans or blow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30Va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Discharge tongu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40/00Components
    • F05D2240/20Rotors
    • F05D2240/30Characteristics of rotor blades, i.e. of any element transforming dynamic fluid energy to or from rotational energy and being attached to a rotor
    • F05D2240/303Characteristics of rotor blades, i.e. of any element transforming dynamic fluid energy to or from rotational energy and being attached to a rotor related to the leading edge of a rotor bla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4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the ceiling or at the cei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空調裝置係包括:離心送風機,其包括:風扇,具有主板及複數葉片;以及蝸殼,具有被形成為渦卷形狀之周壁及被形成為吸入口之側壁;熱交換器;以及框體,收納離心送風機及熱交換器,形成有框體吸入口與框體吹出口;蝸殼係具有:舌部,被設於渦卷形狀之捲繞開始之位置;以及吐出部,形成吐出口;框體係具有在與吐出口交叉之方向之位置,形成有框體吸入口之開口壁部,當在風扇的旋轉軸之軸向上觀看時,將在旋轉軸之徑向中,位於相對於構成管體之壁部而言,最靠近之位置之葉片的後緣,定義為第1後緣部,將位於相對於舌部而言,最靠近之位置之葉片的前緣,定義為第1前緣部,將通過旋轉軸與第1後緣部之直線,定義為第1直線,將與第1直線平行之直線,而且,通過第1前緣部之直線,定義為第2直線,當將相對於旋轉軸而言,形成舌部的形成側的框體吸入口之領域,定義為第1領域時,在第1領域中,位於最接近舌部之部分之邊界部,係被配置於第1直線與第2直線之間。

Description

空調裝置
本開示係關於一種包括具有蝸殼及風扇之離心送風機之空調裝置。
先前,空調裝置係有一種被收納空調裝置內部之離心送風機之在相對於蝸殼的吐出口而言,90度之位置,設有用於流入空氣到空調裝置內部之空氣吸入口者(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於空氣吸入口,為了防止雜質等之侵入,過濾器係被固定安裝於構成空調裝置的框體之裝飾面板。渦旋風扇等的離心送風機,藉風扇之旋轉,而流入空氣到蝸殼內部,自氣流之流動方向之上游側往下游側,蝸殼內部的風路係被放大,藉此,可獲得昇壓效果。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6-58564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的問題]
先前,在離心送風機中,成為風路放大之起點之舌部,係藉風路狹窄,而通過舌部之氣流之風速變快,所以,因為氣流之通過而產生噪音。當在舌部所產生之噪音傳播到外部時,藉構成框體之裝飾面板而音衰減,另外,在被安裝於空氣吸入口之過濾器之部分,係音之衰減效果較小。因此,如專利文獻1之空調裝置所示,有時在遠離離心送風機的蝸殼之位置設有空氣吸入口。在此情形下,空調裝置係為了確保蝸殼與空氣吸入口間之距離,而框體係變得大型化。
又,當考慮空調裝置之設置處所之省空間化時,藉空調裝置之小型化,空氣吸入口係接近蝸殼,自舌部發出之噪音係自空氣吸入口,很容易洩漏到外部,而有可能自空調裝置所發出之噪音增大。而且,當使空氣吸入口之大小較小時,自舌部所發出之噪音係變得較難自空氣吸入口洩漏到外部,但是,被吸入離心送風機之空氣之風量係減少,自離心送風機所吐出,通過熱交換器之空氣之風量係減少。
本開示係為了解決如上述之課題所研發出者,其目的係在於獲得一種即使小型化空調裝置,離心送風機之吸入風量也不會大幅地減少,可確保框體的空氣吸入口之大小,不增大噪音之空調裝置。 [解決課題的方法]
本開示之空調裝置係包括:離心送風機,其包括:風扇,具有被旋轉驅動之主板及被設於主板的周緣部之複數葉片;以及蝸殼,具有被形成為渦卷形狀之周壁、及形成有連通到由主板與複數葉片所形成之空間之吸入口之側壁,收納風扇;熱交換器,通過由離心送風機所生成之氣流;以及框體,收納離心送風機及熱交換器,由框體吸入口與框體吹出口所形成,框體吸入口係流入被離心送風機所吸入之空氣,框體吹出口係流出自離心送風機被吐出,以通過熱交換器之空氣;蝸殼係具有:舌部,被設於渦卷形狀之捲繞開始之位置,分流自風扇被吹出之氣流;以及吐出部,形成自風扇被吹出之空氣被吐出之吐出口;框體係在與吐出口交叉之方向之位置,具有形成有框體吸入口之開口壁部,當在風扇的旋轉軸之軸向上觀看時,將於旋轉軸之徑向中,相對於構成框體之壁部而言,位於最靠近之位置之葉片的後緣,定義為第1後緣部,將相對於舌部而言,位於最靠近之位置之葉片的前緣,定義為第1前緣部,將通過旋轉軸與第1後緣部之直線,定義為第1直線,將與第1直線平行之直線,而且,通過第1前緣部之直線,定義為第2直線,當將對於旋轉軸,形成舌部的形成側的框體吸入口之領域,定義為第1領域時,於第1領域中,位於最靠近舌部之部分之邊界部,係被配置於第1直線與第2直線之間者。 [發明效果]
當依據本開示時,空調裝置係位於在第1領域中,最靠近舌部之部分之邊界部,係被形成為被配置於第1直線與第2直線之間。空調裝置係將邊界部當作該位置,當小型化框體時,確保框體吸入口之大小,也將邊界部當作遠離舌部之垂直下方之位置,所以,在舌部之垂直下方中,框體的壁部係覆蓋舌部。因此,空調裝置係可藉框體的壁部,衰減在舌部所產生之噪音。
以下,針對實施形態之空調裝置,參照圖面等以做說明。而且,在包含圖1之以下之圖面中,有時各構成構件之相對性尺寸之關係及形狀等,係與實際者不同。又,在以下之圖面中,賦予同一編號者,係同一或相當於此者,此係於專利說明書的全文中為共通。又,為了容易理解,而適宜地使用表示方向之用語(例如「上」、「下」、「右」、「左」、「前」或「後」等),但是,這些之記法僅係為了方便說明而如此敘述,其並非用於侷限裝置或零件之配置及方向者。
實施形態1. [離心送風機100] 圖1係概示實施形態1之離心送風機100之立體圖。圖2係概示與旋轉軸RS平行地觀看實施形態1之離心送風機100之構造所得之外觀圖。圖3概示圖2所示之離心送風機100之A-A線剖面之剖面圖。使用圖1~圖3,說明離心送風機100的基本構造。
離心送風機100係渦旋風扇等之渦旋離心型送風機,其具有產生氣流之風扇10、及收納風扇10於內部之蝸殼40。離心送風機100係在風扇10之虛擬之旋轉軸RS之軸向中,自蝸殼40的兩側吸入空氣之雙吸入型之離心送風機。而且,離心送風機100也可以係在風扇10之虛擬之旋轉軸RS之軸向中,自蝸殼40之單側吸入空氣之單吸入型之離心送風機。
[蝸殼40] 蝸殼40係收納離心送風機100用之風扇10於內部,整流自風扇10被吹出之空氣。蝸殼40係具有捲曲部41與吐出部42。
(捲曲部41) 捲曲部41係形成轉換風扇10所產生之氣流之動壓為靜壓之風路。捲曲部41係在風扇10之旋轉方向中,自氣流流動之方向之上游側往下游側,內部之風路被放大。捲曲部41係具有:側壁44a,形成有自構成風扇10之輪轂部11b的旋轉軸RS之軸向覆蓋風扇10,取入空氣之吸入口45;以及周壁44c,自輪轂部11b的旋轉軸RS之徑向,包圍風扇10。
又,捲曲部41係位於吐出部42與周壁44c的捲曲開始部41a之間,以構成曲面,具有使風扇10產生之氣流,透過捲曲部41以導引到吐出口42a之舌部43。而且,所謂旋轉軸RS之徑向,係相對於旋轉軸RS之軸向而言,垂直之方向。由周壁44c及側壁44a所構成之捲曲部41的內部空間,係成為自風扇10被吹出之空氣,沿著周壁44c流動之空間。
(側壁44a) 側壁44a係在風扇10的旋轉軸RS之軸向中,被配置於風扇10的兩側。於蝸殼40的側壁44a,係形成有吸入口45,使得空氣可流通於風扇10與蝸殼40外部之間。
離心送風機100的蝸殼40,係在輪轂部11b的旋轉軸RS之軸向中,具有在主板11的兩側形成有吸入口45之側壁44a之雙吸入類型之外殼。而且,蝸殼40也可以係在輪轂部11b的旋轉軸RS之軸向中,具有於主板11的單側形成有吸入口45之側壁44a之單吸入型之外殼。
被設於側壁44a之吸入口45,係由喇叭口46所形成。喇叭口46係形成連通到由主板11與複數葉片12所形成之空間之吸入口45。喇叭口46係整流被風扇10所吸入之氣體,以流入到風扇10的吸入口10e。
喇叭口46係被形成為自蝸殼40的外部往內部,開口直徑逐漸地變小。藉側壁44a的該構造,吸入口45附近的空氣,係沿著喇叭口46以滑順地流動,自吸入口45效率良好地流入到風扇10。
(周壁44c) 周壁44c係使風扇10所產生之氣流,沿著彎曲之壁面以導引到吐出口42a之壁體。周壁44c係被設於彼此相向之側壁44a間之壁體,構成沿著風扇10之旋轉方向R之彎曲面。周壁44c係例如與風扇10的旋轉軸RS之軸向平行地被配置,以覆蓋風扇10。而且,周壁44c也可以係相對於風扇10的旋轉軸RS之軸向而言傾斜之形態,其並不侷限於與旋轉軸RS之軸向平行地被配置之形態。
周壁44c係構成自輪轂部11b之徑向覆蓋風扇10,與風扇10之後述複數葉片12之空氣之吹出側相向之內周面。如圖2所示,周壁44c係自位於周壁44c與舌部43之邊界之捲曲開始部41a,至位於遠離舌部43之側的吐出部42與捲曲部41之邊界之捲曲結束部41b為止,沿著風扇10之旋轉方向R以被設置。
捲曲開始部41a係在藉風扇10之旋轉,而沿著周壁44c以流動在蝸殼40的內部空間之氣體之流動方向中,構成彎曲面之周壁44c中之上游側的端部。捲曲結束部41b係在藉風扇10之旋轉,而沿著周壁44c以流動在蝸殼40的內部空間之氣體之流動方向中,構成彎曲面之周壁44c中之下游側的端部。
周壁44c係被形成為渦卷形狀。渦卷形狀有例如依據對數螺旋、阿基米德螺旋、或漸開線曲線等之形狀。周壁44c的內周面係構成自成為渦卷形狀之捲曲開始之捲曲開始部41a,至成為渦卷形狀之捲曲結束之捲曲結束部41b為止,沿著風扇10之圓周方向滑順地彎曲之彎曲面。藉這種構造,自風扇10被送出之空氣,係滑順地流動在往吐出部42之方向之風扇10與周壁44c之間隙。因此,在蝸殼40內,自舌部43往吐出部42,空氣之靜壓係效率良好地上昇。
(吐出部42) 吐出部42係形成自風扇10被吹出,通過捲曲部41之空氣被吐出之吐出口42a。吐出部42係由與沿著周壁44c流動之空氣之流動方向直交之剖面,成為矩形之中空管所構成。而且,吐出部42之剖面形狀,係並不侷限於矩形。吐出部42係形成使自風扇10被送出,以流動在周壁44c與風扇10之間隙之空氣,導引往蝸殼40外部排出之流路。
如圖1所示,吐出部42係由延長板42b、擴散板42c、第1側板部42d、及第2側板部42e等所構成。延長板42b係與周壁44c的下游側的捲曲結束部41b滑順地連續,以與周壁44c一體形成。擴散板42c係與蝸殼40的舌部43一體形成,與延長板42b相向。擴散板42c係被形成為相對於延長板42b而言,具有既定角度,使得沿著吐出部42內的空氣之流動方向,流路之剖面積逐漸地放大。
第1側板部42d係與旋轉軸RS之軸向中之一邊側的側壁44a一體形成,第2側板部42e係與旋轉軸RS之軸向中之另一邊側的側壁44a一體形成。而且,第1側板部42d與第2側板部42e,係被形成於延長板42b與擴散板42c之間。如此一來,吐出部42係藉延長板42b、擴散板42c、第1側板部42d及第2側板部42e,形成剖面矩形之流路。
(舌部43) 在蝸殼40中,於吐出部42的擴散板42c與周壁44c的捲曲開始部41a之間,形成有舌部43。舌部43係被設於渦卷形狀之捲繞開始之位置,分流自風扇10被吹出之氣流。舌部43係以既定之曲率半徑而被形成,周壁44c係透過舌部43,與擴散板42c滑順地連接。
舌部43係抑制自渦卷狀流路之捲曲結束往捲繞開始之空氣之流入。舌部43係被設於被形成於蝸殼40內部之通風路的上游部,具有分流往風扇10之旋轉方向R之氣流,與自通風路的下游部往吐出口42a之吐出方向之氣流之角色。又,流入到吐出部42之氣流,係於通過蝸殼40時,靜壓上昇,成為比蝸殼40內還要高壓。因此,舌部43係具有分隔這種壓力差之功能。
[風扇10] 圖4係構成實施形態1之離心送風機100之風扇10之立體圖。圖5係圖4所示之風扇10的相反側之立體圖。圖6係實施形態1之離心送風機100的主板11的一邊面側中之風扇10之俯視圖。圖7係實施形態1之離心送風機100的主板11的另一邊面側中之風扇10之俯視圖。圖8係圖6所示之風扇10之B-B線位置之剖面圖。使用圖4~圖8以說明風扇10。
風扇10係離心式之風扇。風扇10係被連接於具有驅動軸之馬達(省略圖示)。風扇10係被馬達所旋轉驅動,藉由旋轉所產生之離心力,強制性地送出空氣往徑向外邊。風扇10係藉馬達等,而往箭頭所示之旋轉方向R旋轉。如圖4所示,風扇10係具有:主板11,呈圓盤狀;側板13,呈圓環狀;以及複數片之葉片12,於主板11的周緣部中,被配置成以旋轉軸RS為中心而成放射狀。
(主板11) 主板11只要係板狀即可,其也可以係例如多角形等之圓盤狀以外之形狀。主板11之厚度可以係於將旋轉軸RS當作中心之徑向中,如圖3所示,被形成為往中心,則壁之厚度變厚,也可以係在將旋轉軸RS當作中心之徑向中,被形成為厚度一定。又,主板11係並不侷限於以一片板狀構件構成者,其也可以係一體固定複數片之板狀構件以被構成者。
於主板11的中心部,係設有連接有馬達的驅動軸之輪轂部11b。於輪轂部11b係形成有插入有馬達的驅動軸之軸孔11b1。主板11係透過輪轂部11b,被馬達所旋轉驅動。
(側板13) 風扇10係具有於輪轂部11b的旋轉軸RS之軸向中,被安裝於複數葉片12的主板11的相反側的端部之環狀之側板13。側板13係被設於風扇10的外周側面10a,於風扇10中,與主板11相向配置。側板13係於將旋轉軸RS當作中心之徑向中,被設於葉片12的外側。側板13係形成風扇10中之氣體之吸入口10e。側板13係藉連結複數之葉片12,維持各葉片12的尖端之位置關係,而且,補強複數之葉片l2。
側板13係具有:第1側板13a,呈環狀,與主板11相向配置;以及第2側板13b,呈環狀,於與相對於主板11而言,配置有第1側板13a之側的相反側中,與主板11相向配置。而且,側板13係第1側板13a及第2側板13b之總稱,風扇10係於旋轉軸RS之軸向中,相對於主板11而言,於一邊側具有第1側板13a,於另一邊側具有第2側板13b。
(葉片12) 如圖4所示,複數之葉片l2係一端與主板11連接,另一端與側板13連接,被排列在將主板11之虛擬之旋轉軸RS當作中心之圓周方向CD上。複數之葉片12之每一個,係被配置於主板11與側板13之間。複數之葉片12,係在輪轂部11b的旋轉軸RS之軸向中,被設於主板11的兩側。各葉片l2係在主板11的周緣部中,彼此隔開一定間隔以被配置。
圖9係圖4所示之風扇10之側視圖。如圖4及圖9所示,風扇10係具有第1翼部112a、及第2翼部112b。第1翼部112a與第2翼部112b,係由複數之葉片12與側板13所構成。更詳細說來,第1翼部112a係由環狀之第1側板13a、及被配置於主板11與第1側板13a間之複數之葉片12所構成。第2翼部112b係由環狀之第2側板13b、及被配置於主板11與第2側板13b間之複數之葉片12所構成。
第1翼部112a係被配置於主板11的一邊之板面側,第2翼部112b係被配置於主板11的另一邊之板面側。複數之葉片12係在旋轉軸RS之軸向中,被設於主板11的兩側,第1翼部112a與第2翼部112b,係透過主板11而被設成背部對合。而且,在以下之說明中,只要沒有特別說明,葉片l2係記載為當作構成第1翼部112a之葉片12,與構成第2翼部112b之葉片12之總稱。
如圖4及圖5所示,風扇10係藉被配置於主板11之複數之葉片12,構成為筒狀。而且,風扇10係在旋轉軸RS之軸向中,於主板11的相反側之側板13側,形成有用於流入氣體到被主板11與複數之葉片12所包圍之空間之吸入口10e。風扇10係在構成主板11之板面的兩側,分別配置有葉片12及側板13,於構成主板11之板面的兩側,形成有風扇10的吸入口10e。而且,當係單吸入型之離心送風機100時,風扇10係在構成主板11之板面的單側,形成有吸入口10e。
風扇10係藉馬達(省略圖示)之驅動,以旋轉軸RS為中心而被旋轉驅動。藉風扇10旋轉,離心送風機100的外部的氣體,係通過被形成於圖1所示之蝸殼40之吸入口45與風扇10的吸入口10e,被吸入到被主板11與複數之葉片12所包圍之空間。而且,藉風扇10旋轉,被吸入到被主板11與複數之葉片12所包圍之空間之空氣,係通過葉片12與鄰接之葉片12間之空間,被送出到風扇10之徑向外邊。
(葉片12之詳細構造) 圖10係表示圖9所示之風扇10之C-C線剖面中之葉片12之示意圖。圖11係表示圖9所示之風扇10之D-D線剖面中之葉片12之示意圖。而且,圖9所示之風扇10之中間位置MP,係表示在構成第1翼部112a及第2翼部112b之各複數之葉片12中,旋轉軸RS之軸向中之主板11與側板13間之中間之位置。
於構成第1翼部112a之複數之葉片12中,將自旋轉軸RS之軸向中之中間位置MP至主板11為止之領域,當作風扇10的做為第1領域之主板側葉片領域122a。又,在構成第1翼部112a之複數之葉片12中,將自旋轉軸RS之軸向中之中間位置MP至側板13側的端部為止之領域,當作風扇10的做為第2領域之側板側葉片領域122b。亦即,複數之葉片12之每一個係具有;第1領域,位於比旋轉軸RS之軸向中之中間位置MP,還要靠近主板11側之位置;以及第2領域,位於比第1領域還要靠近側板13側之位置。
圖9所示之C-C線剖面,如圖10所示,係風扇10的主板11側,亦即,做為第1領域之主板側葉片領域122a中之複數之葉片12之剖面。此主板11側的葉片12之剖面,係垂直於旋轉軸RS之第1平面71,其中,其係風扇10的靠近主板11之部分被切斷之風扇10之第1剖面。在此,所謂風扇10的靠近主板11之部分,係指例如在旋轉軸RS之軸向中,比主板側葉片領域122a之中間位置還要靠近主板11側之部分,或者,於旋轉軸RS之軸向中,葉片12的主板11側的端部所在之部分。
圖9所示之D-D線剖面,如圖11所示,係風扇10的側板13側,亦即,做為第2領域之側板側葉片領域122b中之複數之葉片12之剖面。此側板13側的葉片12之剖面,係垂直於旋轉軸RS之第2平面72,其中,風扇10的靠近側板13之部分被切斷之風扇10之第2剖面。在此,所謂風扇10的靠近側板13之部分,係指例如於旋轉軸RS之軸向中,比側板側葉片領域122b之中間位置還要靠近側板13側之部分,或者,於旋轉軸RS之軸向中,葉片12的側板13側的端部所在之部分。
第2翼部112b中之葉片12的基本構造,係與第1翼部112a的葉片12的基本構造同樣。亦即,於構成第2翼部112b之複數之葉片12中,係將自旋轉軸RS之軸向中之中間位置MP至主板11為止之領域,當作風扇10做為第1領域之主板側葉片領域122a。又,於構成第2翼部112b之複數之葉片12中,將自旋轉軸RS之軸向中之中間位置MP,至第2側板13b側的端部為止之領域,當作風扇10的做為第2領域之側板側葉片領域122b。
而且,在上述說明中,雖然說明過第1翼部112a的基本構造,與第2翼部112b的基本構造係相同,但是,風扇10之構造係並不侷限於該構造,也可以具有第1翼部112a與第2翼部112b不同之構造。以下說明之葉片12之構造,可以具有第1翼部112a與第2翼部112b兩者,也可以具有任一者。
如圖9~圖11所示,複數之葉片12係具有複數之第1葉片12A、及複數之第2葉片12B。複數之葉片12係在風扇10之圓周方向CD中,使第1葉片12A與一個或複數個之第2葉片12B交替地配置。
如圖9~圖11所示,於複數之第1葉片12A之中,於圓周方向CD上,彼此鄰接之兩個之第1葉片12A之間,配置有複數之第2葉片12B中之至少一個第2葉片12B。而且,風扇10係並不侷限於該構造者,其也可以僅由第1葉片12A或第2葉片12B之任一者之葉片12所形成。
如圖10所示,第1葉片12A係在被垂直於旋轉軸RS之第1平面71,所切斷之風扇10之第1剖面中,具有內周端14A及外周端15A。內周端14A係在將旋轉軸RS當作中心之徑向中,位於旋轉軸RS側,外周端15A係在徑向中,位於比內周端14A還要靠近外周側之位置。於複數之第1葉片12A之每一個中,內周端14A係被配置於在風扇10之旋轉方向R中,比外周端15A還要靠近前方。
如圖4所示,內周端14A係成為第1葉片12A的前緣14A1,外周端15A係成為第1葉片12A的後緣15A1。如圖11所示,於風扇10係配置有14片之第1葉片12A,但是,第1葉片12A之片數係並不侷限於14片,可以比14片還要少,也可以比14片還要多。
如圖10所示,第2葉片12B係在被垂直於旋轉軸RS之第1平面71所切斷之風扇10之第1剖面中,具有內周端14B及外周端15B。內周端14B係在將旋轉軸RS當作中心之徑向中,位於旋轉軸RS側之位置,外周端15B係在徑向中,位於比內周端14B還要靠近外周側之位置。於複數之第2葉片12B之每一個中,內周端14B係被配置於在風扇10之旋轉方向R中,比外周端15B還要靠近前方。
如圖4所示,內周端14B係成為第2葉片12B的前緣14B1,外周端15B係成為第2葉片12B的後緣15B1。如圖10所示,於風扇10係配置有28片之第2葉片12B,但是,第2葉片12B之片數係並不侷限於28片,其可以比28片還要少,也可以比28片還要多。
接著,說明第1葉片12A與第2葉片12B之關係。如圖4及圖11所示,隨著在沿著旋轉軸RS之方向中,比中間位置MP還要靠近第1側板13a及第2側板13b,則第1葉片12A之翼長係被形成為變得與第2葉片12B之翼長相等。
另外,如圖4及圖10所示,於沿著旋轉軸RS之方向中,在比中間位置MP還要靠近主板11之部分中,第1葉片12A之翼長,係變得比第2葉片12B之翼長還要長,而且,愈接近主板11則變得愈長。如此一來,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葉片12A之翼長,係在沿著旋轉軸RS之方向之至少一部份中,變得比第2葉片12B之翼長還要長。而且,在此使用之所謂翼長,係指風扇10之徑向中之第1葉片12A之長度、及風扇10之徑向中之第2葉片12B之長度。
於比圖9所示之中間位置MP還要靠近主板11之第1剖面中,如圖10所示,將通過將旋轉軸RS當作中心之複數之第1葉片12A的內周端14A之圓C1之直徑,亦即,第1葉片12A之內徑,當作內徑ID1。將通過以旋轉軸RS為中心之複數之第1葉片12A的外周端15A之圓C3之直徑,亦即,第1葉片12A之外徑,當作外徑OD1。外徑OD1與內徑ID1之差之二分之一,係成為在第1剖面之第1葉片12A之翼長L1a(翼長L1a=(外徑OD1-內徑ID1)/2)。
而且,在一般之離心送風機中,垂直於旋轉軸之剖面中之葉片之翼長,係變得比在旋轉軸向之葉片之寬度尺寸還要短。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葉片12A之最大翼長,亦即,在第1葉片12A的靠近主板11之端部之翼長,係變得比第1葉片12A之旋轉軸向之寬度尺寸W(參照圖9)還要短。
又,在第1剖面中,將通過將旋轉軸RS當作中心之複數之第2葉片12B的內周端14B之圓C2之直徑,亦即,第2葉片12B之內徑,當作比內徑ID1還要大之內徑ID2(內徑ID2>內徑ID1)。將通過將旋轉軸RS當作中心之複數之第2葉片12B的外周端15B之圓C3之直徑,亦即,第2葉片12B之外徑,當作與外徑OD1相等之外徑OD2(外徑OD2=外徑OD1)。外徑OD2與內徑ID2之差之二分之一,係成為在第1剖面之第2葉片12B之翼長L2a(翼長L2a=(外徑OD2-內徑ID2)/2)。在第1剖面之第2葉片12B之翼長L2a,係比在同剖面之第1葉片12A之翼長L1a還要短(翼長L2a<翼長L1a)。
另外,於比圖9所示之中間位置MP還要靠近側板13之第2剖面中,如圖11所示,將通過將旋轉軸RS當作中心之第1葉片12A的內周端14A之圓C7之直徑,當作內徑ID3。內徑ID3係比第1剖面之內徑ID1還要大(內徑ID3>內徑ID1)。將通過將旋轉軸RS當作中心之第1葉片12A的外周端15A之圓C8之直徑,當作外徑OD3。外徑OD3與內徑ID1之差之二分之一,係成為第2剖面中之第1葉片12A之翼長L1b(翼長L1b=(外徑OD3-內徑ID3)/2)。
又,在第2剖面中,將通過將旋轉軸RS當作中心之第2葉片12B的內周端14B之圓C7之直徑,當作內徑ID4。內徑ID4係與在同剖面之內徑ID3相等(內徑ID4=內徑ID3)。將通過將旋轉軸RS當作中心之第2葉片12B的外周端15B之圓C8之直徑,當作外徑OD4。外徑OD4係與在同剖面之外徑OD3相等(外徑OD4=外徑OD3)。外徑OD4與內徑ID4之差之二分之一,係成為在第2剖面之第2葉片12B之翼長L2b(翼長L2b=(外徑OD4-內徑ID4)/2)。第2剖面中之第2葉片12B之翼長L2b,係與同剖面中之第1葉片12A之翼長L1b相等(翼長L2b=翼長L1b)。
當與旋轉軸RS平行地觀看時,在圖11所示之第2剖面之第1葉片12A,係與該第1葉片12A重疊,使得不自於圖10所示之第1剖面之第1葉片12A之輪廓伸出。因此,風扇10係滿足外徑OD3=外徑OD1、內徑ID3≧內徑ID1、及翼長L1b≦翼長L1a之關係。
同樣地,當與旋轉軸RS平行地觀看時,在圖11所示之第2剖面之第2葉片12B,係與該第2葉片12B重疊,使得不自於圖10所示之第1剖面之第2葉片12B之輪廓伸出。因此,風扇10係滿足外徑OD4=外徑OD2、內徑ID4≧內徑ID2、及翼長L2b≦翼長L2a之關係。
在此,葉片12係內徑ID3≧內徑ID1,內徑ID4≧內徑ID2、及內徑ID2>內徑ID1,所以,可將第1葉片12A之內徑當作葉片12之葉片內徑。又,葉片12係外徑OD3=外徑OD1、外徑OD4=外徑OD2、及外徑OD2=外徑OD1,所以,可將第1葉片12A之外徑當作葉片12之葉片外徑。
而且,複數之葉片12之葉片內徑,係由複數之葉片12之每一個的內周端所構成。亦即,複數之葉片12之葉片內徑,係由複數之葉片12的前緣14A1所構成。又,複數之葉片12之葉片外徑,係由複數之葉片12之每一個的外周端所構成。亦即,複數之葉片12之葉片外徑,係由複數之葉片12的後緣15A1及後緣15B1所構成。
(第1葉片12A及第2葉片12B之構造) 第1葉片12A係在圖10所示之第1剖面與圖11所示之第2剖面之比較中,具有翼長L1a>翼長L1b之關係。亦即,複數之葉片12之每一個,係具有第1領域中之翼長被形成為比第2領域中之翼長還要長之部分。更具體說來,第1葉片12A係具有在旋轉軸RS之軸向中,自主板11側往側板13側,被形成為翼長變小之部分。
同樣地,第2葉片12B係在圖10所示之第1剖面與圖11所示之第2剖面之比較中,具有翼長L2a>翼長L2b之關係。亦即,第2葉片12B係具有在旋轉軸RS之軸向中,自主板11側往側板13側,被形成為翼長變小之部分。
如圖3所示,第1葉片12A及第2葉片12B的前緣,係隨著自主板11側往側板13側,傾斜使得葉片內徑變大。亦即,複數之葉片12係具有隨著自主板11側往側板13側,被形成為葉片內徑變大,傾斜使得構成前緣14A1之內周端14A遠離旋轉軸RS之傾斜部141A。同樣地,複數之葉片12係具有隨著自主板11側往側板13側,被形成為葉片內徑變大,傾斜使得構成前緣14B1之內周端14B遠離旋轉軸RS之傾斜部141B。
而且,第1葉片12A及第2葉片12B係並不侷限於該構造。例如第1葉片12A及第2葉片12B,也可以係被形成為前緣14A1及前緣14B1變得與旋轉軸RS平行。亦即,第1葉片12A及第2葉片12B係在旋轉軸RS之軸向中,也可以自主板11側綿延至側板13側,被形成為翼長為一定之大小。複數之葉片12之每一個,也可以係被形成為第1領域中之翼長與第2領域中之翼長變得相等,也可以係自主板11側綿延至側板13側,被形成為葉片內徑變得相等。
(渦旋翼部及渦輪翼部) 如圖10及圖11所示,第1葉片12A係具有:第1渦旋翼部12A1,包含外周端15A,當作朝前葉片以被構成;以及第1渦輪翼部12A2,包含內周端14A,當作朝後葉片以被構成。在風扇10之徑向中,第1渦旋翼部12A1係構成第1葉片12A的外周側,第1渦輪翼部12A2係構成第1葉片12A的內周側。亦即,第1葉片12A係在風扇10之徑向中,自旋轉軸RS往外周側,以第1渦輪翼部12A2、第1渦旋翼部12A1之順序被構成。
在第1葉片12A中,第1渦輪翼部12A2與第1渦旋翼部12A1係被一體形成。第1渦輪翼部12A2係構成第1葉片12A的前緣14A1,第1渦旋翼部12A1係構成第1葉片12A的後緣15A1。第1渦輪翼部12A2係在風扇10之徑向中,自構成前緣14A1之內周端14A往外周側,直線狀地延伸。
在風扇10之徑向中,將第1葉片12A的構成第1渦旋翼部12A1之領域,定義為第1渦旋領域12A11,將第1葉片12A的構成第1渦輪翼部12A2之領域,定義為第1渦輪領域12A21。
風扇10係在做為圖9所示之第1領域之主板側葉片領域122a及做為第2領域之側板側葉片領域122b之領域中,於風扇10之徑向中,第1渦旋領域12A11之所佔比例,係變得比第1渦輪領域12A21所佔之比例還要小。風扇10及第1葉片12A,係在做為第1領域之主板側葉片領域122a及做為第2領域之側板側葉片領域122b之領域中,於風扇10之徑向中,第1渦輪翼部12A2之所佔比例,係比第1渦旋翼部12A1之所佔比例還要大。
同樣地,如圖10及圖11所示,第2葉片12B係具有:第2渦旋翼部12B1,包含外周端15B,當作朝前葉片以被構成;以及第2渦輪翼部12B2,包含內周端14B,當作朝後葉片以被構成。在風扇10之徑向中,第2渦旋翼部12B1係構成第2葉片12B的外周側,第2渦輪翼部12B2係構成第2葉片12B的內周側。亦即,第2葉片12B係在風扇10之徑向中,自旋轉軸RS往外周側,以第2渦輪翼部12B2、第2渦旋翼部12B1之順序被構成。
在第2葉片12B中,第2渦輪翼部12B2與第2渦旋翼部12B1係被一體形成。第2渦輪翼部12B2係構成第2葉片12B的前緣14B1,第2渦旋翼部12B1係構成第2葉片12B的後緣15B1。第2渦輪翼部12B2係在風扇10之徑向中,自構成前緣14B1之內周端14B往外周側,直線狀地延伸。
在此,將第1渦旋翼部12A1的內周側的端部,定義為第1渦旋前緣14A11,將第2渦旋翼部12B1的內周側的端部,定義為第2渦旋前緣14B11。第1渦旋前緣14A11及第2渦旋前緣14B11,係渦旋翼部的緣部,形成與後述之徑向翼部之間之邊界部分。而且,當葉片12沒有徑向翼部時,第1渦旋前緣14A11係形成第1渦旋翼部12A1與第1渦輪翼部12A2間之邊界部分。又,當葉片12沒有徑向翼部時,第2渦旋前緣14B11係形成第2渦旋翼部12B1與第2渦輪翼部12B2間之邊界部分。
在風扇10之徑向中,將第2葉片12B的構成第2渦旋翼部12B1之領域,定義為第2渦旋領域12B11,將第2葉片12B的構成第2渦輪翼部12B2之領域,定義為第2渦輪領域12B21。
風扇10係在做為圖9所示之第1領域之主板側葉片領域122a及做為第2領域之側板側葉片領域122b之領域中,於風扇10之徑向中,第2渦旋領域12B11之所佔比例,係變得比第2渦輪領域12B21之所佔比例還要小。風扇10及第2葉片12B係在做為第1領域之主板側葉片領域122a及做為第2領域之側板側葉片領域122b之領域中,於風扇10之徑向中,第2渦輪翼部12B2之所佔比例,係比第2渦旋翼部12B1之所佔比例還要大。
複數之葉片12之每一個,係在第1領域及第2領域中,徑向中之渦輪翼部之所佔比例,係被形成為比渦旋翼部之所佔比例還要大。旋轉軸RS之徑向中之渦旋翼部與渦輪翼部之佔有比例之關係,也可以在做為第1領域之主板側葉片領域122a及做為第2領域之側板側葉片領域122b之全部領域中成立。而且,複數之葉片12係並不侷限於該構造,也可以於第1領域及第2領域中,徑向中之渦輪翼部之所佔比例,係與渦旋翼部之所佔比例相等,或者,比渦旋翼部之所佔比例還要小。
(出口角) 如圖10所示,將第1剖面中之第1葉片12A的第1渦旋翼部12A1之出口角,當作出口角α1。出口角α1係定義為在將旋轉軸RS當作中心之圓C3的圓弧與外周端15A之交點中,圓的切線TL1與外周端15A中之第1渦旋翼部12A1的中心線CL1之夾角。此出口角α1係比90度還要大之角度。
將同剖面中之第2葉片12B的第2渦旋翼部12B1之出口角,當作出口角α2。出口角α2係定義為在將旋轉軸RS當作中心之圓C3的圓弧與外周端15B之交點中,圓的切線TL2與外周端15B中之第2渦旋翼部12B1的中心線CL2之夾角。出口角α2係比90度還要大之角度。
第2渦旋翼部12B1之出口角α2,係與第1渦旋翼部12A1之出口角α1相等(出口角α2=出口角α1)。第1渦旋翼部12A1及第2渦旋翼部12B1,係當與旋轉軸RS平行地觀看時,係被形成為弧狀,使得往旋轉方向R之相反方向凸出。
如圖11所示,風扇10係在第2剖面中,第1渦旋翼部12A1之出口角α1,與第2渦旋翼部12B1之出口角α2也係相等。亦即,複數之葉片12係具有自主板11綿延至側板13,構成被形成為出口角比90度還要大之角度之朝前葉片之渦旋翼部。
又,如圖10所示,將第1剖面中之第1葉片12A的第1渦輪翼部12A2之出口角,當作出口角β1。出口角β1係定義為在將旋轉軸RS當作中心之圓C4的圓弧與第1渦輪翼部12A2之交點中,圓的切線T13與第1渦輪翼部12A2的中心線CL3之夾角。此出口角β1係比90度還要小之角度。
將同剖面中之第2葉片12B的第2渦輪翼部12B2之出口角,當作出口角β2。出口角β2係定義為在將旋轉軸RS當作中心之圓C4的圓弧與第2渦輪翼部12B2之交點中,圓的切線TL4與第2渦輪翼部12B2的中心線CL4之夾角。出口角β2係比90度還要小之角度。
第2渦輪翼部12B2之出口角β2,係與第1渦輪翼部12A2之出口角β1相等(出口角β2=出口角β1)。
在圖11雖然省略圖示,但是,風扇10係在第2剖面中,第1渦輪翼部12A2之出口角β1與第2渦輪翼部12B2之出口角β2也係相等。又,出口角β1及出口角β2係比90度還要小之角度。
(徑向翼部) 如圖10及圖11所示,第1葉片12A係當作第1渦輪翼部12A2與第1渦旋翼部12A1間之連接之部分,具有第1徑向翼部12A3。第1徑向翼部12A3係當作在風扇10之徑向上,直線狀地延伸之徑向翼以被構成之部分。
同樣地,第2葉片12B係當作第2渦輪翼部12B2與第2渦旋翼部12B1間之連接之部分,具有第2徑向翼部12B3。第2徑向翼部12B3係當作在風扇10之徑向上,直線狀地延伸之徑向翼以被構成之部分。
第1徑向翼部12A3及第2徑向翼部12B3之翼角度係90度。更詳細說來,第1徑向翼部12A3的中心線與將旋轉軸RS當作中心之圓C5之交點中之切線,與第1徑向翼部12A3的中心線之夾角係90度。又,第2徑向翼部12B3的中心線與將旋轉軸RS當作中心之圓C5之交點中之切線,與第2徑向翼部12B3的中心線之夾角係90度。
(翼間) 當將複數之葉片12之中,於圓周方向CD上,彼此鄰接之兩個之葉片12之間隔,定義為翼間時,如圖10及圖11所示,複數之葉片12之翼間,係自前緣14A1側往後緣15A1側逐漸擴大。同樣地,複數之葉片12之翼間,係自前緣14B1側往後緣15B1側逐漸地擴大。
具體說來,由第1渦輪翼部12A2及第2渦輪翼部12B2所構成之渦輪翼部中之翼間,係自內周側綿延至外周側而擴大。亦即,風扇10係渦輪翼部之翼間,係自內周側綿延至外周側而擴大。又,由第1渦旋翼部12A1及第2渦旋翼部12B1所構成之渦旋翼部中之翼間,係比渦輪翼部之翼間還要寬,而且,自內周側綿延至外周側而擴大。
換言之,第1渦輪翼部12A2與第2渦輪翼部12B2間之翼間,或者,鄰接之第2渦輪翼部12B2們之翼間,係自內周側綿延至外周側而擴大。又,第1渦旋翼部12A1與第2渦旋翼部12B1之翼間,或者,鄰接之第2渦旋翼部12B1們之翼間,係比渦輪翼部之翼間還要寬,而且,自內周側綿延至外周側而擴大。
[離心送風機100之動作] 使用圖1,說明離心送風機之動作。離心送風機100係當馬達(省略圖示)驅動時,連接有馬達轉軸之主板11係旋轉,透過主板11,複數之葉片12係以旋轉軸RS為中心而旋轉。藉此,離心送風機100係處於蝸殼40外部之空氣,自吸入口45被吸入到風扇10內部,藉風扇10之昇壓作用,自風扇10被吹出到蝸殼40內部。自風扇10被吹出到蝸殼40內部之空氣,係藉由蝸殼40的周壁44c所形成之放大風路而被減速以回復靜壓,自圖1所示之吐出口42a被吹出到外部。
[空調裝置140] 圖12係表示實施形態1之空調裝置140一例之立體圖。圖13係表示實施形態1之空調裝置140的內部構造一例之立體圖。而且,在圖13中,為了表示空調裝置140的內部構造,係省略上表面部16a。使用圖12~圖13,說明包括離心送風機100之空調裝置140。
空調裝置140係進行空調對象空間之空調之裝置,調整吸入之空氣之溫度及濕度,以吐出到空調對象空間之裝置。空調裝置140係自天花板垂下之天花板垂下型之裝置,但是,空調裝置140係並不侷限於天花板垂下型之裝置。
空調裝置140係包括:離心送風機100;驅動源50,賦予驅動力到離心送風機100的風扇10;以及熱交換器15,被配置於與離心送風機100的被形成於蝸殼40之空氣之吐出口42a相向之位置。又,空調裝置140係收納離心送風機100、驅動源50及熱交換器15於內部,包括被設置於空調對象空間之框體16。而且,熱交換器15係只要被配置於自離心送風機100被吐出之空氣所流動之框體16內的風路中,離心送風機100與後述之框體吹出口17之間即可,未必一定要與吐出口42a相向。
(框體16) 如圖12所示,框體16係藉裝飾面板而被形成為箱狀,其被形成為包含上表面部16a、下表面部16b及側面部16c之立方體狀。而且,框體16之形狀係並不侷限於立方體狀,也可以係例如圓柱狀、四角柱狀、圓錐狀、具有複數角部之形狀、具有複數曲面部之形狀等之其他形狀。上表面部16a、下表面部16b及側面部16c係構成框體16之壁部,其係裝飾面板。當空調裝置140係天花板垂下型之裝置時,框體16係被設置於天花板。
框體16係在下表面部16b,形成有框體吸入口18。在框體吸入口18,為了防止雜質等之侵入,配置有去除空氣中的塵埃之過濾器21。過濾器21係被固定安裝於構成下表面部16b之裝飾面板,使得覆蓋框體吸入口18。又,框體16係當作側面部16c的一個,具有形成有框體吹出口17之出口壁部16c1。
圖12所示之箭頭IR,係表示被框體吸入口18所吸入之空氣。框體16的框體吸入口18,係當驅動源50驅動而離心送風機100的風扇10係旋轉時,被離心送風機100所吸入之空氣,在流入到框體16內時,通過之開口部。框體16的框體吹出口17,係自離心送風機100被吐出以通過熱交換器15後之空氣流出,自後述之熱交換室32流出之空氣所通過之開口部。圖12所示之箭頭OR,係表示自框體吹出口17被吹出之空氣。
框體吹出口17及框體吸入口18之形狀,係如圖12所示,被形成為矩形。而且,框體吹出口17及框體吸入口18之形狀,係並不侷限於矩形,也可以係例如圓形狀、橢圓形等,或其他形狀。
框體16的內部空間係做為蝸殼40的吸入側的空間之送風室31,與做為蝸殼40的吹出側的空間之熱交換室32,被分隔板19所分隔。分隔板19係使框體16的內部空間,被分隔為配置有風扇10之送風室31,與配置有熱交換器15之熱交換室32。
如圖13所示,離心送風機100係蝸殼40被固定於分隔板19,吐出部42被配置於熱交換室32,捲曲部41被配置於送風室31。
如圖13所示,蝸殼40的舌部43係被配置於分隔板19附近。如圖13所示,離心送風機100可以係構成舌部43之部分與分隔板19被固定,或者,舌部43與吐出口42a間之部分與分隔板19被固定。
如圖13所示,空調裝置140係兩個之離心送風機100之每一個的風扇10,被安裝於輸出軸51。具有風扇10之離心送風機100,係自框體吸入口18被吸入到框體16內,形成自框體吹出口17被吹出到空調對象空間之氣流。而且,被配置於框體16內之離心送風機100,係並不侷限於兩個,也可以係一個或三個以上。
蝸殼40係具有與框體吸入口18相向之周壁44c。在與框體吸入口18相向之周壁44c與框體吸入口18之間,係未設有其他之構造構件,周壁44c與框體吸入口18係直接面對。
(驅動源50) 驅動源50係例如馬達。驅動源50係被被固定於框體16之馬達支撐器9a所支撐。驅動源50係具有輸出軸51。輸出軸51係馬達轉軸,其中,其被配置為相對於形成有框體吹出口17之出口壁部16c1而言,平行地延伸。
(熱交換器15) 如上所述,熱交換器15係被配置於與離心送風機100的吐出口42a相向之位置,於框體16內,被配置於離心送風機100所吐出之空氣之風路上。熱交換器15係通過有由離心送風機100所生成之氣流。熱交換器15係自框體吸入口18被吸入到框體16內,調整自框體吹出口17被吹出到空調對象空間之空氣之溫度。而且,熱交換器15係可適用眾所周知之構造者。
空調裝置140係自空調裝置140的框體吸入口18往框體吹出口17,以框體吸入口18、離心送風機100的蝸殼40、熱交換器15、框體吹出口17之順序被配置。當係天花板垂下型之空調裝置140時,這些構造構件係被配置為倒L字形。
(框體16與離心送風機100之關係) 圖14係概念性表示實施形態1之空調裝置140的內部構造一例之側視圖。而且,圖14係為了表示風扇10與舌部43之關係,而省略側壁44a之圖示。又,圖14所示之風扇10係概念性表示旋轉軸RS之軸向之任意位置中之對於旋轉軸RS之軸向之垂直剖面之剖面圖。使用圖14,更詳細地說明框體16與離心送風機100之關係。
如圖14所示,框體16係具有在與吐出口42a之延伸方向交叉之方向之位置,形成有框體吸入口18之開口壁部。於實施形態1之空調裝置140中,開口壁部係下表面部16b。空調裝置140的框體吸入口18,係被設於相對於被搭載於裝置內部之離心送風機100的吐出口42a而言,90度之位置。
當在風扇10的旋轉軸RS之軸向上觀看時,將在旋轉軸RS之徑向,位於相對於舌部43而言最靠近之位置之葉片12c的前緣,定義為第1前緣部14c。又,當在風扇10的旋轉軸RS之軸向上觀看時,將在旋轉軸RS之徑向中,位於相對於構成框體16之壁部而言最靠近之位置之葉片12d的後緣,定義為第1後緣部15c。在實施形態1之空調裝置140中,構成位於葉片12最靠近之位置之框體16之壁部係下表面部16b。
第1後緣部15c係由圖4及圖5所示之第1葉片12A的後緣15A1,或第2葉片12B的後緣15B1所構成。第1前緣部14c係由圖4及圖5所示之第1渦輪翼部12A2的前緣14A1,或第2渦輪翼部12B2的前緣14B1所構成。或者,第1前緣部14c係由第1渦旋翼部12A1的第1渦旋前緣14A11,或第2渦旋翼部12B1的第2渦旋前緣14B11所構成。
如圖14所示,當在風扇10的旋轉軸RS之軸向上觀看時,將通過旋轉軸RS與第1後緣部15c之直線,定義為第1直線LH1,將與第1直線LH1平行之直線,而且,通過第1前緣部14c之直線,定義為第2直線LH2。而且,當框體16被形成為立方體狀時,第1直線LH1係自旋轉軸RS,相對於下表面部16b而言垂直向下之直線。
又,當自風扇10的旋轉軸RS之軸向上觀看時,將相對於旋轉軸RS而言,形成舌部43的形成側SD的框體吸入口18之領域,定義為第1領域18a。又,當自風扇10的旋轉軸RS之軸向觀看時,將相對於旋轉軸RS而言,形成舌部43的形成側SD的相反側SU的框體吸入口18之領域,定義為第2領域18b。
空調裝置140係在第1領域18a中,位於最接近舌部43之部分之位置之邊界部18a1,係被形成為被配置於第1直線LH1與第2直線LH2之間。邊界部18a1係形成構成相對於旋轉軸RS而言,位於舌部43的形成側SD之位置之下表面部16b之裝飾面板與過濾器21之邊界。
[空調裝置140之動作例] 當藉驅動源50之驅動而風扇10旋轉時,空調對象空間的空氣,係通過框體吸入口18以被吸入到框體16的內部。被吸入到框體16的內部之空氣,係沿著喇叭口46流動,被吸入到風扇10內部。被吸入到風扇10之空氣,係往風扇10的徑向外側被吹出。
自風扇10被吹出之空氣,係一邊通過將舌部43當作起點而往下游側,流路剖面積放大之蝸殼40的內部,一邊被昇壓。被昇壓後之空氣,係自蝸殼40的吐出口42a被吹出,而被供給到熱交換器15。被供給到熱交換器15之空氣,係在通過熱交換器15時,與流動在熱交換器15內部之冷媒等之熱交換媒體做熱交換,而被調整溫度及濕度。通過熱交換器15後之空氣,係自框體吹出口17被吹出到空調對象空間。
[空調裝置140之作用效果] 圖15係概念性表示比較例之空調裝置140L的內部構造一例之側視圖。為了抑制由舌部43所產生之噪音,如比較例之空調裝置140L所示,空調裝置140L有時係在離心送風機100L之遠離蝸殼40之位置,設有空氣吸入口18L。在此情形下,空調裝置140L係為了確保蝸殼40與空氣吸入口18L間之距離,框體16變得大型化。
又,當考慮空調裝置140L之設置處所之省空間化時,因為空調裝置140L之小型化,而空氣吸入口18L係接近蝸殼40,舌部43所產生之噪音,變得較容易自空氣吸入口18L往外部洩漏。而且,當考慮空調裝置140L之設置處所之省空間化,而使空氣吸入口18L之大小較小時,自舌部43所產生之噪音,係變得較難自空氣吸入口18L往外部洩漏,但是,被離心送風機100L所吸入之空氣之風量係減少。在此情形下,空調裝置140L係因為自離心送風機100L被吐出,且通過熱交換器15之空氣之風量減少,所以,熱轉換效率係降低。
實施形態1之空調裝置140,係位於在第1領域18a中,最接近舌部之部分之位置之邊界部18a1,係形成為被配置於第1直線LH1與第2直線LH2之間。空調裝置140係將邊界部18a1當作該位置,當小型化框體16後,持續確保框體吸入口18之大小,也將邊界部18a1當作遠離舌部43之垂直下方之位置,所以,在舌部43之垂直下方,下表面部16b係覆蓋舌部43。因此,空調裝置140係可藉框體16之做為壁部之下表面部16b,衰減由舌部43所產生之噪音。
又,第1前緣部14c係由第1渦輪翼部12A2的前緣14A1,或第2渦輪翼部12B2的前緣14B1所構成。當空調裝置140係該構造時,係於舌部43之垂直下方,下表面部16b覆蓋舌部43,於舌部43與旋轉軸RS之間,在接近旋轉軸RS之位置為止,存在有下表面部16b。因此,具有該構造之空調裝置140,係與不具有該構造之空調裝置相比較下,更可藉框體16的做為壁部之下表面部16b,衰減由舌部43所產生之噪音。
實施形態2. 圖16係概念性表示實施形態2之空調裝置140的內部構造一例之側視圖。而且,圖16係為了表示風扇10與舌部43之關係,而省略側壁44a之圖示。又,圖16所示之風扇10,係概念性表示旋轉軸RS之軸向之任意位置中之對於旋轉軸RS之軸向之垂直剖面之剖面圖。而且,對於具有與圖1~圖14之空調裝置140等同一之構造之部位,係賦予同一之編號,省略其說明。
實施形態2之離心送風機100,係使實施形態1之離心送風機100的渦旋翼部的前緣及渦輪翼部的前緣,與框體16的邊界部18a1之關係更加特定者。在圖16中,係將第1渦旋翼部12A1或第2渦旋翼部12B1之任一者或兩者,表示為渦旋翼部23。又,將第1渦輪翼部12A2或第2渦輪翼部12B2之任一者或兩者,表示為渦輪翼部24。
第1前緣部14c係由第1渦旋翼部12A1的第1渦旋前緣14A11,或第2渦旋翼部12B1的第2渦旋前緣14B11所構成。第1前緣部14c係渦旋翼部23的最內周側的端部。如圖16所示,當自風扇10的旋轉軸RS之軸向觀看時,將通過旋轉軸RS與第1後緣部15c之直線,定義為第1直線LH1,將與第1直線LH1平行之直線,而且通過第1前緣部14c之直線,定義為第2直線LH2。
又,當自風扇10的旋轉軸RS之軸向上觀看時,將在旋轉軸RS之徑向中,位於相對於舌部43而言,最靠近之位置之葉片12c的渦輪翼部的前緣,定義為第2前緣部14d。第2前心緣部14d係由圖4及圖5所示之第1渦輪翼部12A2的前緣14A1或第2渦輪翼部12B2的前緣14B1所構成。第2前緣部14d係渦輪翼部24的最內周側的端部,其係主板11側的翼端。
第1渦輪翼部12A2的前緣14A1或第2渦輪翼部12B2的前緣14B1,如圖4所示,係被形成為相對於旋轉軸RS而言傾斜。而且,第1渦輪翼部12A2的前緣14A1及第2渦輪翼部12B2的前緣14B1,係並不侷限於該構造者,其也可以被形成為前緣14A1及前緣14B1係與旋轉軸RS平行。
如圖16所示,當在風扇10的旋轉軸RS之軸向上觀看時,將與第1直線LH1平行之線,而且通過第2前緣部14d之直線,定義為第3直線LH3。第3直線LH3也係與第2直線LH2平行之直線。
如圖16所示,空調裝置140係在第1領域18a中,位於最接近舌部43之部分之位置之邊界部18a1,係被形成為被配置於第2直線LH2與第3直線LH3之間。
〔空調裝置140之作用效果〕
實施形態2之空調裝置140,係被形成為具有渦旋翼部23與渦輪翼部24,邊界部18a1係被配置於第2直線LH2與第3直線LH3之間。空調裝置140係翼間隨著愈往外周側則放大之渦輪翼部24,被設於葉片12的前緣側,藉此,流入到風扇10之空氣係被渦輪翼部24所昇壓,同時被減速。因此,空調裝置140係變得可減少通過舌部43之流速,可減少由舌部43所產生之噪音。
又,空調裝置140係被設成邊界部18a1位於比做為渦旋翼部23的前緣之第1前緣部14c,還要靠近旋轉軸RS的形成側之位置。又,空調裝置140係被設成邊界部18a1位於比做為渦輪翼部24的前緣之第2前緣部14d,還要靠近舌部43的形成側之位置。因此,葉片12係自邊界部18a1露出到過濾器21側,所以,其與不具有該構造之空調裝置相比較下,更可確保往框體16內之吸入風量。
又,空調裝置140係將邊界部18a1當作該位置,當小型化框體16時,持續確保框體吸入口l8之大小,也使邊界部18a1位於遠離舌部43之垂直下方之位置,所以,在舌部43之垂直下方中,下表面部16b係覆蓋舌部43。因此,空調裝置140可藉下表面部16b衰減舌部43所產生之噪音。
又,渦輪翼部24的前緣係相對於旋轉軸RS而言傾斜。空調裝置140係藉該構造,流入到蝸殼40內之空氣,變得較容易自風扇10的內周側往外周側,空氣變得較容易流入到蝸殼內,空氣之流入量係增加。
實施形態3. 圖17係使用於比較例之空調裝置140之風扇10之局部放大圖。圖18係使用於實施形態3之空調裝置140之風扇10之局部放大圖。而且,對於具有與圖1~圖16之空調裝置140等同一構造之部位,係賦予相同編號,其說明則予以省略。實施形態3之空調裝置140,係更加特定實施形態1及實施形態2之離心送風機100的風扇10之構造者。
圖17所示之比較例之空調裝置140,係實施形態1及實施形態2之空調裝置140,被使用於該裝置之風扇10的葉片12,如圖17所示,渦旋翼部23與渦輪翼部24係被一體形成。而且,沿著圖17所示之風扇10之圓周方向之虛線,係表示渦旋翼部23與渦輪翼部24之邊界。
如圖18所示,被使用於實施形態3之空調裝置140之風扇10的葉片12,係在徑向中,渦輪翼部24與渦旋翼部23係分離。於將旋轉軸RS當作中心之徑向中,葉片12係於渦輪翼部24與渦旋翼部23之間,設有分離部25。而且,沿著圖18所示之風扇10之圓周方向之虛線,係表示渦旋翼部23與渦輪翼部24被一體形成時之渦旋翼部23與渦輪翼部24之邊界。
分離部25係在將旋轉軸RS當作中心之圓周方向中,貫穿葉片12之貫穿孔,於旋轉軸RS之軸向中,自側板13側的葉片12的端部往主板11側,凹陷之部分。分離部25可以係僅被形成於做為圖9所示之第2領域之側板側葉片領域122b,也可以係與做為第1領域之主板側葉片領域122a及做為第2領域之側板側葉片領域122b連續形成。當分離部25係被形成於做為第1領域之主板側葉片領域122a及做為第2領域之側板側葉片領域122b時,於旋轉軸RS之軸向中,分離部25的底部也可以係主板11。
[空調裝置140之作用效果] 實施形態3之空調裝置140,係渦輪翼部24與渦旋翼部23被分離,藉此,可減少伴隨著氣流流入渦旋翼部23之損失。空調裝置140係在自被分離後之渦輪翼部24所洩漏之氣流,通過渦輪翼部24的後側時,藉被配置於渦輪翼部24的後側之渦旋翼部23回收,藉此,可減少損失。又,實施形態3之空調裝置140,係包括與實施形態1及實施形態2之空調裝置140同樣之構造,所以,可發揮與實施形態1及實施形態2之空調裝置140同樣之效果。
實施形態4. 圖19係局部放大被使用於實施形態4之空調裝置140之離心送風機100之立體圖。圖20係被使用於實施形態4之空調裝置140之離心送風機100之局部放大圖。而且,圖19所示之箭頭AR係表示氣流之流動。又,圖20係為了說明喇叭口46與葉片12之關係,而以虛線表示位於喇叭口46之下之葉片12。而且,對於具有與圖1~圖18之空調裝置140等同一構造之部位,賦予同一之編號,而省略其說明。實施形態4之空調裝置140,係更加特定喇叭口46與葉片12之關係者。
如圖19及圖20所示,於離心送風機100的側壁44a,係設有滑順地導引空氣到蝸殼40內之喇叭口46。形成吸入口45之喇叭口46的內周緣部46a,係在旋轉軸RS之徑向RD中,被形成為位於比渦旋翼部23的前緣還要靠近內周側之位置。
喇叭口46的內周緣部46a,係在對於旋轉軸RS之徑向中,構成喇叭口46的內周側的端部之緣部分,將旋轉軸RS當作中心以設成環狀。渦旋翼部23的前緣,係第1渦旋前緣14A11及第2渦旋前緣14B11。而且,當風扇10係由第1葉片12A或第2葉片12B之任一者之葉片12所構成時,渦旋翼部23的前緣,係第1渦旋前緣14A11或第2渦旋前緣14B11。
[空調裝置140之作用效果] 實施形態4之空調裝置140係形成吸入口45之喇叭口46的內周緣部46a,在徑向RD中,被形成為位於比渦旋翼部23的前緣還要靠近內周側之位置。實施形態4之空調裝置140係藉該構造,風速變快之風扇10的外周側係被喇叭口46所覆蓋,所以,其與不具有該構造之空調裝置相比較下,可更加減少噪音。
實施形態5. 圖21係實施形態5之空調裝置140之立體圖。圖22係實施形態5之空調裝置140之變形例之立體圖。圖23係表示被使用於圖22所示之空調裝置140之離心送風機100的配置部分之局部放大圖。而且,在圖21~圖23中,為了說明內部之構造,係透過框體16,表示被配置於內部之熱交換器15及離心送風機100。又,圖21所示之實施形態5之空調裝置140與圖22所示之其變形例,係離心送風機100之方向與框體吸入口18之位置不同者。
實施形態1~實施形態4之空調裝置140,雖然說明過自天花板被垂下之天花板垂下型之裝置,但是,空調裝置140也可以係如圖21所示之實施形態5之空調裝置140之立地型裝置。實施形態5之空調裝置140係在框體16的側面部16c,形成有框體吸入口18與框體吹出口17。圖21所示之實施形態5之空調裝置140,係框體吸入口18與框體吹出口17,被形成於框體16的不同側面,但是,圖22所示之空調裝置140之變形例,係框體吸入口18與框體吹出口17,被形成於框體16的同一側面。
又,實施形態1~實施形態4之空調裝置140,係在相對於風扇10的旋轉軸RS而言平行之位置,形成有空調裝置140的框體吸入口18(參照圖14)。空調裝置140係並不侷限於該構造,也可以係如圖21~圖23所示之實施形態5之空調裝置140,在相對於風扇10的旋轉軸RS而言垂直之位置,形成有框體吸入口18。而且,實施形態5之空調裝置140,第1直線LH1係自旋轉軸RS相對於側面部16c而言垂直向下之直線。在實施形態5之空調裝置140中,側面部16c係框體16的側壁,其中,其係位於相對於形成有框體吸入口18之開口壁部而言側面之位置之壁體。
[空調裝置140之作用效果] 實施形態5之空調裝置140係立地型之裝置,但是,具有與實施形態1~實施形態4之空調裝置140同樣之構造,所以,發揮與實施形態1~實施形態4之空調裝置140同樣之效果。
而且,在上述實施形態1~實施形態5中,係例舉包括具有於主板11的兩邊,形成有複數之葉片12之雙吸入型之風扇10之離心送風機100之空調裝置140。但是,實施形態1~實施形態5,也可以適用於包括具有僅於主板11的單側,形成有複數之葉片12之單吸入型之風扇10之離心送風機100之空調裝置140。
上述之各實施形態1~實施形態5,係可彼此組合以實施之。又,以上實施形態所示之構造,係表示一例者,其也可以與其他眾所周知之技術組合,在不脫逸要旨之範圍內,也可以省略或變更構造之一部份。
9a:馬達支撐器 10:風扇 10a:外周側面 10e:吸入口 11:主板 11b:輪轂部 11b1:軸孔 12:葉片 12A:第1葉片 12A1:第1渦旋翼部 12A11:第1渦旋領域 12A2:第1渦輪翼部 12A21:第1渦輪領域 12A3:第1徑向翼部 12B:第2葉片 12B1:第2渦旋翼部 12B11:第2渦旋領域 12B2:第2渦輪翼部 12B21:第2渦輪領域 12B3:第2徑向翼部 12c:葉片 12d:葉片 13:側板 13a:第1側板 13b:第2側板 14A:內周端 14A1:前緣
14A11:第1渦旋前緣
14B:內周端
14B1:前緣
14B11:第2渦旋前緣
14c:第1前緣部
14d:第2前緣部
15:熱交換器
15A:外周端
15A1:後緣
15B:外周端
15B1:後緣
15c:第1後緣部
16:框體
16a:上表面部
16b:下表面部(開口壁部)
16c:側面部
16c1:出口壁部
17:框體吹出口
18:框體吸入口
18L:空氣吸入口
18a:第1領域
18a1:邊界部
18b:第2領域
19:分隔板
21:過濾器 23:渦旋翼部 24:渦輪翼部 25:分離部 31:送風室 32:熱交換室 40:蝸殼 41:捲曲部 41a:捲曲開始部 41b:捲曲結束部 42:吐出部 42a:吐出口 42b:延長板 42c:擴散板 42d:第1側板部 42e:第2側板部 43:舌部 44a:側壁 44c:周壁 45:吸入口 46:喇叭口 46a:內周緣部 50:驅動源 51:輸出軸
71:第1平面
72:第2平面
100:離心送風機
100L:離心送風機
112a:第1翼部
112b:第2翼部
122a:主板側葉片領域
122b:側板側葉片領域
140:空調裝置
140L:空調裝置
141A:傾斜部
141B:傾斜部
AR:箭頭
C1:圓
C2:圓
C3:圓
C4:圓
C5:圓
C7:圓
C8:圓
CD:圓周方向
CL1:中心線
CL2:中心線
CL3:中心線
CL4:中心線 ID1:內徑 ID2:內徑 ID3:內徑 ID4:內徑 IR:箭頭 L1a:翼長 L1b:翼長 L2a:翼長 L2b:翼長 LH1:第1直線 LH2:第2直線 LH3:第3直線 MP:中間位置 OD1:外徑 OD2:外徑 OD3:外徑 OD4:外徑 OR:箭頭 R:旋轉方向 RD:徑向 RS:旋轉軸 SD:形成側 SU:相反側 TL1:切線 TL2:切線 T13:切線 TL4:切線 W:寬度尺寸 α1:出口角 α2:出口角 β1:出口角 β2:出口角
〔圖1〕係概示實施形態1之離心送風機之立體圖。 〔圖2〕係概示與旋轉軸平行地觀看實施形態1之離心送風機之構造所得之外觀圖。 〔圖3〕係概示圖2所示之離心送風機之A-A線剖面之剖面圖。 〔圖4〕係構成實施形態1之離心送風機之風扇之立體圖。 〔圖5〕係圖4所示之風扇之相反側之立體圖。 〔圖6〕係實施形態1之離心送風機的主板的一邊面側中之風扇之俯視圖。 〔圖7〕係實施形態1之離心送風機的主板的另一邊面側中之風扇之俯視圖。 〔圖8〕係圖6所示之風扇之B-B線位置之剖面圖。 〔圖9〕係圖4所示之風扇之側視圖。 〔圖10〕係表示圖9所示之風扇之C-C線剖面中之葉片之示意圖。 〔圖11〕係表示圖9所示之風扇之D-D線剖面中之葉片之示意圖。 〔圖12〕係表示實施形態1之空調裝置一例之立體圖。 〔圖13〕係表示實施形態1之空調裝置的內部構造一例之立體圖。 〔圖14〕係概念性表示實施形態1之空調裝置的內部構造一例之側視圖。 〔圖15〕係概念性表示比較例之空調裝置的內部構造一例之側視圖。 〔圖16〕係概念性表示實施形態2之空調裝置的內部構造一例之側視圖。 〔圖17〕係使用於比較例之空調裝置之風扇之局部放大圖。 〔圖18〕係使用於實施形態3之空調裝置之風扇之局部放大圖。 〔圖19〕係局部放大使用於實施形態4之空調裝置之離心送風機之立體圖。 〔圖20〕係使用於實施形態4之空調裝置之離心送風機之局部放大圖。 〔圖21〕係實施形態5之空調裝置之立體圖。 〔圖22〕係實施形態5之空調裝置之變形例之立體圖。 〔圖23〕係表示使用於圖22所示之空調裝置之離心送風機之配置部分之局部放大圖。
10:風扇
12c:葉片
12d:葉片
14c:第1前緣部
15:熱交換器
15c:第1後緣部
16:框體
16a:上表面部
16b:下表面部
16c1:出口壁部
17:框體吹出口
18:框體吸入口
18a:第1領域
18a1:邊界部
18b:第2領域
19:分隔板
31:送風室
32:熱交換室
40:蝸殼
42:吐出部
42a:吐出口
43:舌部
44c:周壁
100:離心送風機
140:空調裝置
IR:箭頭
LH1:第1直線
LH2:第2直線
OR:箭頭
RS:旋轉軸
SD:形成側
SU:相反側

Claims (7)

  1. 一種空調裝置,其包括:離心送風機,其包括:風扇,具有被旋轉驅動之主板、及被設於該主板的周緣部之複數葉片;以及蝸殼,具有被形成為渦卷形狀之周壁、及形成有連通到由該主板與該複數葉片所形成之空間之吸入口之側壁,收納該風扇;熱交換器,通過由該離心送風機所生成之氣流;以及框體,收納該離心送風機及該熱交換器,其形成有:框體吸入口,流入被該離心送風機所吸入之空氣;以及框體吹出口,流出自該離心送風機被吐出,以通過該熱交換器之空氣,該蝸殼係具有:舌部,被設於該渦卷形狀之捲繞開始之位置,分流自該風扇所吹出之氣流;以及吐出部,形成自該風扇所吹出之空氣被吐出之吐出口,該框體係具有在與該吐出口之延伸方向交叉之方向之位置,形成有該框體吸入口之開口壁部,當在該風扇的旋轉軸之軸向上觀看時,於該旋轉軸之徑向中,將位於相對於構成該框體之壁部而言,最接近之位置之該葉片的後緣,定義為第1後緣部,將位於相對於該舌部而言,最接近之位置之該葉片的前緣,定義為第1前緣部,將通過該旋轉軸與該第1後緣部之直線,定義為第1直線,將與該第1直線平行之直線,且通過該第1前緣部之直線,定義為第2直線,當將相對於該旋轉軸而言,形成該舌部的形成側的該框體吸入口之領域, 定義為第1領域時,位於該第1領域中,最接近該舌部之部分之邊界部,係被配置於該第1直線與該第2直線之間。
  2. 如請求項1之空調裝置,其中該複數葉片之每一個係具有:內周端,在該徑向中,位於該旋轉軸側;外周端,在該徑向中,位於比該內周端還要靠近外周側;渦旋翼部,包含該外周端,構成被形成為出口角大於90度之角度之朝前葉片;以及渦輪翼部,包含該內周端,構成朝後葉片,該第1前緣部係該渦輪翼部的前緣。
  3. 如請求項1之空調裝置,其中該複數葉片之每一個係具有:內周端,在該徑向中,位於該旋轉軸側;外周端,在該徑向中,位於比該內周端還要靠近外周側;渦旋翼部,包含該外周端,構成被形成為出口角大於90度之角度之朝前葉片;以及渦輪翼部,包含該內周端,構成朝後葉片,該第1前緣部係該渦旋翼部的前緣。
  4. 如請求項3之空調裝置,其中當在該軸向上觀見時,將在該徑向中,位於相對於該舌部而言,最接近之位置之該葉片的該渦輪翼部的前緣,定義為第2前緣部,當將與該第1直線平行之線,而且,通過該第2前緣部之直線,定義為第3直線時, 該邊界部係被配置於該第2直線與該第3直線之間。
  5. 如請求項2~4中任一項之空調裝置,其中該渦輪翼部的該前緣係相對於該旋轉軸而言傾斜。
  6. 如請求項2~4中任一項之空調裝置,其中該複數葉片之每一個係在該徑向中,該渦輪翼部與該渦旋翼部係分離。
  7. 如請求項2~4中任一項之空調裝置,其中於該側壁係設有滑順地導引空氣到該蝸殼內之喇叭口,形成該吸入口之該喇叭口的內周緣部係被形成為在該徑向中,位於比該渦旋翼部的該前緣還要靠近內周側之位置。
TW110112114A 2020-11-27 2021-04-01 空調裝置 TWI7947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44258 WO2022113279A1 (ja) 2020-11-27 2020-11-27 空気調和装置
WOPCT/JP2020/044258 2020-11-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21258A TW202221258A (zh) 2022-06-01
TWI794779B true TWI794779B (zh) 2023-03-01

Family

ID=817554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2114A TWI794779B (zh) 2020-11-27 2021-04-01 空調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4253849A4 (zh)
JP (1) JP7374344B2 (zh)
CN (1) CN116457583A (zh)
TW (1) TWI794779B (zh)
WO (1) WO2022113279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58564A (ja) * 1992-08-07 1994-03-01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0240590A (ja) * 1999-02-23 2000-09-05 Hitachi Ltd 多翼前向ファン
TW202004025A (zh) * 2018-05-21 2020-01-16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離心式送風機、送風裝置、空調裝置以及冷凍循環裝置
TW202037853A (zh) * 2019-04-01 2020-10-16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離心風扇、送風裝置、空調裝置及冷凍循環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18397U (zh) * 1987-01-23 1988-07-30
JP4747542B2 (ja) * 2004-09-28 2011-08-1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07127089A (ja) 2005-11-07 2007-05-24 Daikin Ind Ltd 遠心送風機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JP4906555B2 (ja) * 2007-03-27 2012-03-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シロッコファン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5186166B2 (ja) 2007-10-01 2013-04-17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5952800B2 (ja) * 2013-11-11 2016-07-13 リンナイ株式会社 遠心式ファン
CN107850084B (zh) * 2015-08-06 2022-01-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离心送风机、空气调节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10914599A (zh) 2017-07-20 2020-03-24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AU2018439003B2 (en) * 2018-08-31 2022-07-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Centrifugal air-sending device, air-sending apparatus,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JP7200824B2 (ja) 2019-05-15 2023-01-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遠心送風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58564A (ja) * 1992-08-07 1994-03-01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0240590A (ja) * 1999-02-23 2000-09-05 Hitachi Ltd 多翼前向ファン
TW202004025A (zh) * 2018-05-21 2020-01-16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離心式送風機、送風裝置、空調裝置以及冷凍循環裝置
TW202037853A (zh) * 2019-04-01 2020-10-16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離心風扇、送風裝置、空調裝置及冷凍循環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57583A (zh) 2023-07-18
EP4253849A4 (en) 2024-01-17
EP4253849A1 (en) 2023-10-04
JPWO2022113279A1 (zh) 2022-06-02
TW202221258A (zh) 2022-06-01
US20230375194A1 (en) 2023-11-23
JP7374344B2 (ja) 2023-11-06
WO2022113279A1 (ja) 2022-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90682B2 (ja) 空調機
TWI807298B (zh) 葉輪、離心風扇以及空氣調和裝置
JP6786007B1 (ja) 羽根車、多翼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6987940B2 (ja) 羽根車、多翼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14930034A (zh) 离心送风机及空气调节装置
JP6739656B2 (ja) 羽根車、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7374296B2 (ja) 羽根車、多翼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3554180B2 (ja) 吸気・送風装置
TWI794779B (zh) 空調裝置
JP7493609B2 (ja) 遠心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TWI779393B (zh) 空調裝置
JP7204865B2 (ja) 多翼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WO2022085143A1 (ja) 遠心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US20240026896A1 (en) Centrifugal air-sending device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7493608B2 (ja) 遠心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US12000602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7471319B2 (ja) 多翼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TW202331109A (zh) 離心送風機及空氣調合裝置
WO2024023886A1 (ja) 多翼遠心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TW202409480A (zh) 冷凍循環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