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31109A - 離心送風機及空氣調合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離心送風機及空氣調合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31109A
TW202331109A TW112101210A TW112101210A TW202331109A TW 202331109 A TW202331109 A TW 202331109A TW 112101210 A TW112101210 A TW 112101210A TW 112101210 A TW112101210 A TW 112101210A TW 202331109 A TW202331109 A TW 20233110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fan
centrifugal blower
tongue
extension pl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012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弘恭
寺本拓矢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311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110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離心送風機係具備風扇及渦形殼。風扇係具有圓盤狀的主板、複數個葉片及將複數個葉片的端部固定的環狀的側板。渦形殼係具有:周壁,係形成為渦卷形狀;及至少一個側壁,側壁係具有鐘形口,鐘形口係形成吸入口,且渦形殼係形成吐出口並且收納風扇。渦形殼係具有:舌部;及板狀的延長板,係以與風扇之間隔著間隔的狀態,從舌部沿風扇的外周緣延伸。延長板係形成為側板側的部分長於主板側的部分,且具有最前端部,該最前端部屬於延長板的從舌部起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部,且位於延長板與至少一個側壁的交界部分。渦形殼係具有舌部側端部,將渦形殼朝旋轉軸的軸向投影時,於成為形成吐出口的部分的吐出口緣部之中,舌部側端部為靠近舌部之側的端部,於周方向中,舌部側端部係相對於從旋轉軸起而垂直於吐出口緣部地描繪的基準線,位於最前端部的相反側。

Description

離心送風機及空氣調合裝置
本發明揭示係關於具有渦形殼的離心送風機及空氣調合裝置。
以往的離心送風機所具備的風扇係具有圓盤狀的主板、設置於主板的周緣部的複數個葉片、以及位於與主板相向的位置,用以將葉片固定的側板。此外,為了使藉由風扇的旋轉而從葉片流出的氣流升壓,以往的離心送風機係具備以舌部為起點使風路漸漸擴大並將風路導引至吐出口的渦卷形狀的渦形殼。因風路在吐出口的附近急劇擴大,故以往的離心送風機中,風扇的主板側的部分與側板側的部分的氣流的方向不同。因此,以往的離心送風機中,由於流動於側板側的部分的氣流的一部分不朝向吐出口而將吐出口側的空氣捲入,而在渦形殼內逆流,所以會有風量減少、噪音增加之虞。對此,已提案一種離心送風機,從風扇的旋轉軸向觀看時,舌部的位置係隨著從主板側的部分朝向側板側的部分而漸漸朝向風扇的旋轉方向延伸,藉此抑制側板側的部分的氣流的逆流而抑制風量降低與噪音增加(參照例如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20-029838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的課題]
然而,專利文獻1的離心送風機設置在狹小空間時無法增大舌部至吐出口端部的距離。因此,如專利文獻1的離心送風機所示之舌部的厚度部較厚的狀態下,離心送風機無法充分地擴大風路而無法進行渦形殼內的升壓,且因吐出口的開口部狹窄,故有吐出的風量減少之虞。
本發明揭示係用以解決如上所述的課題而完成者,提供一種離心送風機及空氣調合裝置,即使設置在狹小空間,亦可防止渦形殼內的氣流的逆流且同時謀求渦形殼內的升壓,抑制吐出的風量減少。 [用以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發明揭示的離心送風機係具備:風扇,係具有:圓盤狀的主板;複數個葉片,係設置於主板的周緣部;及環狀的側板,係與主板相向配置,且將複數個葉片的與主板為相反側的端部固定;及渦形殼:係具有:周壁,係形成為渦卷形狀;及至少一個側壁,側壁係具有鐘形口,鐘形口係形成吸入口,吸入口係連通於由主板與複數個葉片所形成的空間;渦形殼係形成供風扇所產生的氣流吐出的吐出口,且收納風扇;渦形殼係具有:舌部,係於周壁之靠近風扇的旋轉軸的卷曲開始部分構成曲面,將風扇所產生的氣流導引至吐出口;及板狀的延長板,係從舌部突出,且以與風扇之間隔著間隔的狀態,從舌部沿著風扇的外周緣延伸;延長板係形成為,於風扇的周方向中,側板側的部分長於主板側的部分,且延長板具有最前端部,最前端部係屬於延長板的從舌部起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部,且位於延長板與至少一個側壁的交界部分;渦形殼係具有舌部側端部,將渦形殼朝旋轉軸的軸向投影時,於成為形成吐出口的部分的吐出口緣部之中,舌部側端部為靠近舌部之側的端部,於周方向中,舌部側端部係相對於從旋轉軸起而垂直於吐出口緣部地描繪的基準線,位於最前端部的相反側。
本發明揭示的空氣調和調合裝置係具備:上述離心送風機;及熱交換器,藉由該離心送風機而流動的空氣係通過於此。 [發明之功效]
本發明揭示的離心送風機係具有板狀的延長板,該延長板係從舌部突出,且以與風扇之間隔著間隔的狀態,從舌部沿著風扇的外周緣延伸,於風扇的周方向中,延長板係形成為側板側的部分長於主板側的部分。離心送風機藉由設於側板側的部分的延長板抑制從吐出側朝向渦形殼內的氣流的逆流,可將側板側的部分的氣流平順地導引至吐出口。此外,離心送風機藉由將延長板形成為板狀,可確保延長板與吐出口的距離且可充分確保風路,所以可確保渦形殼內的升壓。再者,於周方向中,離心送風機的舌部側端部相對於從旋轉軸起而垂直於吐出口緣部地描繪的基準線位於延長板的最前端部的相反側,該最前端部屬於延長板的從舌部起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部,且位於延長板與至少一個側壁的交界部分。因此,離心送風機可確保吐出口的開口面積而可抑制吐出的風量減少。 【圖簡單說明】
圖1係實施型態1的離心送風機的立體圖。 圖2係從吐出口側觀看到的圖1的離心送風機的側視圖。 圖3係於圖2的離心送風機的A-A線位置沿旋轉軸的軸向觀看到的實施型態1的離心送風機的示意圖。 圖4係從吐出口側觀看到的實施型態1的離心送風機的第一變形例的側視圖。 圖5係從吐出口側觀看到的實施型態1的離心送風機的第二變形例的側視圖。 圖6係沿旋轉軸的軸向觀看到的比較例的離心送風機的示意圖。 圖7係從圖6的離心送風機的吐出口側觀看到的側視圖。 圖8係於圖2的離心送風機的A-A線位置沿旋轉軸的軸向觀看到的實施型態2的離心送風機的示意圖。 圖9係從吐出口側觀看到的實施型態3的離心送風機的側視圖。 圖10係實施型態3的離心送風機的使用例的概念圖。 圖11係從吐出口側觀看到的實施型態4的離心送風機的側視圖。 圖12係實施型態5的空氣調合裝置的立體圖。 圖13係顯示實施型態5的空氣調合裝置的內部構成的示意圖。
以下參照圖式等說明實施型態的離心送風機及空氣調合裝置。在此,包含圖1的以下的各圖中,會有各構成構件的相對尺寸關係及形狀等與實物不同的情況。再者,以下各圖中,對於相同或均等的構件係標記相同的符號,且說明書全文中皆為共通。再者,為了易於理解而會適當地使用表示方向的用語(例如「上」、「下」、「右」、「左」、「前」、「後」等),惟此等表現僅為了方便說明而記載者,並非用以限制裝置或構件的配置及方向。
實施型態1 [離心送風機1] 圖1係實施型態1的離心送風機1的立體圖。圖2係從吐出口42a側觀看到的圖1的離心送風機1的側視圖。圖3係於圖2的離心送風機1的A-A線位置沿旋轉軸RA的軸向觀看到的實施型態1的離心送風機1的示意圖。此外,圖3亦將實施型態1的離心送風機1的渦形殼4朝旋轉軸RA的軸向投影的概念圖。以圖1及圖3的箭號表示的周方向CD表示風扇2的周方向。使用圖1至圖3來說明離心送風機1的基本的構造。
離心送風機1係多翼離心式的離心送風機,具有產生氣流的風扇2及將風扇2收納於內部的渦形殼4。離心送風機1係兩側吸入式的離心送風機,從渦形殼4的兩側沿風扇2的設想的旋轉軸RA的軸向吸入空氣。
(風扇2) 風扇2係離心式的風扇。風扇2係連接於具有驅動軸的馬達(省略圖示)。風扇2係由馬達所旋轉驅動,藉由因旋轉產生的離心力強制性使空氣朝向徑向外側送出。風扇2係藉由馬達等而朝向箭號所示的旋轉方向R旋轉。
如圖1所示,風扇2係具有圓盤狀的主板2a、圓環狀的側板2c、以及於主板2a的周緣部2a1以旋轉軸RA為中心放射狀地配置的複數個葉片2d。風扇2係藉由配置於主板2a的複數個葉片2d而構成為圓筒形狀。風扇2係於旋轉軸RA的軸向的與主板2a為相反側的側板2c的部分,形成風扇2的風扇吸入口2e。風扇吸入口2e係使空氣流入主板2a與複數個葉片2d所包圍的空間。
(主板2a) 主板2a若為板狀即可,亦可為例如多角形狀等圓盤狀以外的形狀。主板2a的厚度可形成為板壁的厚度沿著以旋轉軸RA為中心的徑向隨著朝向中心而增厚,亦可為沿著以旋轉軸RA為中心的徑向形成一定的厚度。再者,主板2a不限於以一個板狀構件構成者,亦可為將複數個板狀構件一體地固定而構成者。在此,以旋轉軸RA為中心的徑向係指垂直於旋轉軸RA的軸向的方向。
主板2a的中心部設有供馬達的驅動軸連接的轂部2b。轂部2b係形成有供馬達的驅動軸插入的軸孔。轂部2b係形成為圓柱形狀,惟轂部2b的形狀不限於圓柱形狀。轂部2b若形成為柱狀即可,亦可形成為例如多角柱狀。主板2a係經由轂部2b而由馬達旋轉驅動。
(側板2c) 風扇2係具有環狀的側板2c,該環狀的側板2c係安裝於複數個葉片2d的旋轉軸RA的軸向的與主板2a為相反側的端部。側板2c係將複數個葉片2d的與主板2a為相反側的端部固定。側板2c係設於風扇2的外周面2f,且於風扇2中配置成與主板2a相向。側板2c係設於葉片2d的以旋轉軸RA為中心的徑向外側。側板2c亦可設於從主板2a沿旋轉軸RA的方向突出的複數個葉片2d的前端部。側板2c係連結複數個葉片2d而維持各葉片2d的前端的位置關係且補強複數個葉片2d。
側板2c係具有與主板2a相向配置的環狀的第一側板2ca,以及相對於主板2a位於配置有第一側板2ca之側的相反側處與主板2a相向配置的環狀的第二側板2cb。在此,側板2c為第一側板2ca及第二側板2cb的總稱,風扇2係於主板2a的旋轉軸RA的軸向的一側具有第一側板2ca,而於另一側具有第二側板2cb。圖2中,相對於主板2a,第一側板2ca位於右側,第二側板2cb位於左側,惟第一側板2ca與第二側板2cb的位置亦可相反。
(葉片2d) 複數個葉片2d係一端與主板2a連接,另一端與側板2c連接,且排列於以旋轉軸RA為中心的周方向CD上。複數個葉片2d各者至少配置於主板2a與側板2c之間。複數個葉片2d配置成以轂部2b為中心的圓周狀,且基端固定於主板2a的表面上。
複數個葉片2d係設於主板2a的旋轉軸RA的軸向的一側的表面與另一側的表面。複數個葉片2d係設於主板2a的旋轉軸RA的軸向的兩側。
各葉片2d係於主板2a的周緣部2a1沿周方向CD配置成相互隔著一定的間隔。各葉片2d係設置成立於主板2a且形成為板狀。各葉片2d係設置成對於主板2a略垂直地立豎,惟未特別限定於此,各葉片2d亦可相對於主板2a的垂直方向傾斜設置。
風扇2係藉由馬達(省略圖示)驅動而以旋轉軸RA為中心旋轉驅動。藉由風扇2的旋轉,離心送風機1的外部的氣體係通過形成於圖1所示的渦形殼4的吸入口5與風扇2的風扇吸入口2e而吸入至主板2a與複數個葉片2d所包圍的空間。並且,藉由風扇2的旋轉,吸入至主板2a與複數個葉片2d所包圍的空間的空氣係通過葉片2d與鄰接的葉片2d之間的空間而朝向風扇2的徑向外側送出。
(渦形殼4) 渦形殼4係將風扇2收納於內部,且將風扇2所吹出的空氣整流。渦形殼4係兩側吸入式的機殼,於主板2a的旋轉軸RA的軸向兩側具有的側壁4a形成有後述吸入口5。渦形殼4係具有渦形部41及吐出部42。渦形殼4係具有形成渦卷形狀的周壁4c、及至少一個側壁4a,該側壁4a係具有鐘形口3,該鐘形口3係形成吸入口5,該吸入口5係連通於由主板2a與複數個葉片2d所形成的空間。
(渦形部41) 渦形部41係形成將風扇2所產生的氣流的動壓轉換成靜壓的風路。渦形部41係具有:從旋轉軸RA的軸向包覆風扇2的側壁4a、以及從轂部2b的旋轉軸RA的徑向包圍風扇2的周壁4c。
再者,渦形部41與吐出部42之間係具有舌部43,該舌部43係構成曲面,將風扇2所產生的氣流經由渦形部41導引至吐出口42a。藉由周壁4c及側壁4a構成的渦形部41的內部空間係成為從風扇2吹出的空氣沿周壁4c流動的空間。
(側壁4a) 渦形殼4係具有至少一個側壁4a,該側壁4a係具有形成吸入口5的鐘形口3。實施型態1中,渦形殼4的至少一個側壁4a係包含兩個側壁4a。實施型態1的側壁4a係配置於風扇2的旋轉軸RA的軸向兩側。配置於風扇2的兩側的兩個側壁4a係隔著周壁4c而形成為彼此相向。實施型態1的渦形殼4中,側壁4a係包含第一側壁4a1及第二側壁4a2。
第一側壁4a1係相對於主板2a位於配置有第一側板2ca之側的側壁4a。第二側壁4a2係相對於主板2a位於配置有第二側板2cb之側的側壁4a。側壁4a係第一側壁4a1及第二側壁4a2的總稱。
渦形殼4的側壁4a係形成有吸入口5,以使空氣能夠流通於風扇2與渦形殼4的外部之間。吸入口5係與風扇吸入口2e連通而為空氣引入口,使氣體流入主板2a與複數個葉片2d所包圍的空間。
第一側壁4a1係形成有第一吸入口5a。第一吸入口5a係形成於與主板2a的配置有第一側板2ca之側的板面相向的位置。第二側壁4a2係形成有第二吸入口5b。第二吸入口5b形成於與主板2a的配置有第二側板2cb之側的板面相向的位置。上述吸入口5係第一吸入口5a及第二吸入口5b的總稱。
設於側壁4a的吸入口5係由鐘形口3所形成。鐘形口3係形成吸入口5,該吸入口5係使渦形殼4的外部的空間與由主板2a與複數個葉片2d形成的空間連通。鐘形口3係對於將被風扇2吸入的氣體進行整流再使其流入風扇2的風扇吸入口2e。
鐘形口3係形成為開口徑從渦形殼4的外部朝向內部漸漸縮小。藉由側壁4a的該構成,吸入口5附近的空氣係沿鐘形口3平順地流動而效率良好地從吸入口5流入風扇2。
(周壁4c) 周壁4c係將風扇2所產生的氣流沿著彎曲的壁面導引至吐出部42的壁。周壁4c係形成為渦卷形狀。周壁4c距旋轉軸RA的距離係形成為依風扇2的旋轉方向R前進而逐漸變遠。周壁4c係形成為周壁4c與風扇2的外周的間隙從舌部43依風扇2的旋轉方向R至吐出部42以預定的比例擴大,且空氣的流路面積亦從舌部43依風扇2的旋轉方向R至吐出部42逐漸變大。
就周壁4c的渦卷形狀而言,可舉例如依據對數螺旋、阿基米德螺旋或漸開線等描繪的形狀。周壁4c的內周面係構成沿著風扇2的周方向平順地從成為渦卷形狀的卷曲開始部分的舌部43彎曲至成為渦卷形狀的卷曲結束部分的卷曲結束部41b的彎曲面。藉由此種構成,從風扇2送出的空氣係依圖3所示的箭號F1的方向朝向吐出部42的方向平順地流動於風扇2與周壁4c的間隙。因此,空氣的靜壓係效率良好地在渦形殼4內從舌部43朝向吐出部42上升。
周壁4c係設於互為相向的側壁4a之間的壁,且構成沿著風扇2的旋轉方向R的彎曲面。周壁4c係與旋轉軸RA的軸向平行地配置而包覆風扇2。在此,周壁4c亦可相對於風扇2的旋轉方向R的軸向傾斜而不限於與旋轉軸RA的軸向平行配置的型態。
周壁4c係構成與風扇2的外周面2f相向的內壁面。周壁4c係與構成風扇2的外周面2f的複數個葉片2d的外周側的端部相向。周壁4c係與風扇2的葉片2d的空氣吹出側相向。如圖3所示,周壁4c係從成為渦卷形狀的卷曲開始部分的舌部43起至位於與舌部43分離之側的吐出部42與渦形部41的交界的卷曲結束部41b為止,沿著風扇2的旋轉方向R設置。
舌部43係在構成彎曲面的周壁4c中,位於藉由風扇2的旋轉而沿周壁4c流動於渦形殼4的內部空間的氣體的流動的方向的上游側的端部。卷曲結束部41b係在構成彎曲面的周壁4c中,位於藉由風扇2的旋轉而沿周壁4c流動於渦形殼4的內部空間的氣體的流動的方向的下游側的端部。
(舌部43) 渦形殼4係具有舌部43,該舌部43係在周壁4c之中的靠近風扇2的旋轉軸RA的卷曲開始部分構成曲面,將風扇2產生的氣流導引至吐出部42。舌部43係包含於周壁4c的吐出部42側的端部。舌部43係形成於呈渦卷形狀形成的周壁4c的卷曲開始部分。
舌部43係設於與後述吐出部42的擴散板42c交界的部分。舌部43係形成為具有曲面,從旋轉軸RA的軸向觀看時形成弧狀。舌部43係以預定的曲率半徑形成,周壁4c係經由舌部43而與擴散板42c平順地連接。從吐出部42觀看時,舌部43係於旋轉軸RA的軸向呈大致相同形狀且為沿著旋轉軸RA的軸向的形狀。
舌部43係抑制空氣在渦形殼4的內部從渦卷狀流路的卷曲結束部分朝向卷曲開始部分流入。舌部43係設於通風路的上游部,用以使朝向風扇2的旋轉方向R的空氣的氣流與從通風路的下游部朝向吐出部42的吐出方向的空氣的氣流分流。再者,流入吐出部42的空氣流的靜壓係在通過渦形殼4的期間上升成為高壓。因此,舌部43係具有區隔如此的壓力差的功能。
(延長板45) 如圖2、圖3所示,渦形殼4係具有板狀的延長板45,該延長板45係從舌部43突出,且以與風扇2之間隔著間隔SP的狀態,從舌部43沿著風扇2的外周緣2g延伸。延長板45係形成為從舌部43朝風扇2的倒轉方向的突出。風扇2的倒轉方向係指風扇2的旋轉方向R的相反方向。延長板45係從舌部43沿著風扇2的外周緣2g而沿周方向CD延伸且沿著旋轉軸RA的軸向延伸。
如圖2所示,於風扇2的周方向CD(參照圖1)中,延長板45係形成為側板2c側的部分長於主板2a側的部分。於風扇2的周方向CD(參照圖3)中,從舌部43突出的延長板45的長度於側板2c側的部分最長,而於主板2a側的部分最短。亦即,延長板45中,旋轉軸RA的軸向中的側板2c側的部分相較於主板2a側的部分形成為周方向CD的長度較長。在此,側板2c側的部分及主板2a側的部分係表示在旋轉軸RA的軸向中,延長板45的所在位置與其他位置的相對位置關係。
如圖3所示,渦形殼4係具有舌部側端部42c1,將渦形殼4朝旋轉軸RA的軸向投影時,於成為形成吐出口42a的部分的吐出口緣部42a1之中,該舌部側端部42c1為靠近舌部43之側的端部。如圖3所示,將渦形殼4朝旋轉軸RA的軸向投影時,於成為形成吐出口42a的部分的吐出口緣部42a1之中,於與舌部側端部42c1為相反側的端部具有遠端部42c2。舌部側端部42c1為第一端部,遠端部42c2為第二端部。
如圖3所示,於周方向CD中,相對於從旋轉軸RA起而垂直於吐出口緣部42a1地描繪的基準線RL,舌部側端部42c1係位於最前端部46a的相反側。如圖2所示,最前端部46a係屬於延長板45的從舌部43起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部46,且為位於延長板45與側壁4a的交界部分的部分。
如圖2所示,從吐出口42a觀看渦形殼4內時,將風扇2的徑向距旋轉軸RA最遠的位置設為頂點部2h。如圖2所示,從吐出口42a觀看渦形殼4內時,延長板45係形成為使最前端部46a位於舌部43與頂點部2h之間。
延長板45係包含成為其與舌部43的交界部分的基部47。延長板45係從其與舌部43的交界部分的基部47起至最前端部46a,將構成延長板45的板之厚度於預定範圍之中形成為一定厚度。延長板45構成延長板45的板之厚度係形成為與構成周壁4c的板之厚度相同。例如,延長板45的素材為鋼材時,延長板45的厚度為2mm以下,延長板45的素材為樹脂時,厚度為4mm以下,然而延長板45的厚度不限於此。
實施型態1的延長板45係如圖2所示,從吐出口42a觀看時,包含形成為直角三角形的第一板部45a與第二板部45b。延長板45係形成為使第一板部45a的斜邊與第二板部45b的斜邊沿旋轉軸RA的軸向相向。
從吐出口42a觀看時,延長板45係具有凹切成V字形狀的缺口部46b。在渦形殼4內升壓而朝向吐出口42a的空氣係通過缺口部46b而從吐出口42a吐出外部。延長板45的前端部46係形成延長板45的緣部46c,延長板45的緣部46c係形成V字形狀的缺口部46b。延長板45的緣部46c係形成為V字形狀。如圖2中繪示的緣部46c所示,由前端部46構成的邊緣部分係於側板2c側的部分與主板2a側的部分之間形成為直線狀。
如圖2所示,從吐出口42a觀看時,延長板45係形成為,在從舌部43突出的延長板45的突出方向中成為延長板45的長度最短的部分之最短部48,係位於旋轉軸RA的軸向中的主板2a的位置。
如圖2所示,從吐出口42a觀看離心送風機1的內部時,離心送風機1因具有延長板45,使得旋轉軸RA的軸向中的主板2a的所在位置成為垂直於旋轉軸RA的開口寬度最大的部分。
(吐出部42) 吐出部42係形成供由風扇2產生而通過渦形部41的氣流吐出的吐出口42a。吐出部42係由中空的管構成,與沿著周壁4c流動的空氣的流動的方向正交的該中空的管的剖面係呈矩形。惟,吐出部42的剖面形狀不限於矩形。吐出部42係形成導引從風扇2送出而流動於周壁4c與風扇2之間的間隙的空氣排出渦形殼4的外部的流路。
如圖3所示,吐出部42的一方的端部形成流入口42g,該流入口42g係固定於渦形殼4,且供空氣從渦形殼4流入吐出部42。並且,吐出部42的另一方的端部形成吐出口42a,該吐出口42a係供流動於吐出部42內的流路的空氣排出外部。
如圖1所示,吐出部42係具有延設部42b、擴散板42c、第一側板部42d及第二側板部42e。延設部42b係平順地連續於周壁4c的下游側的卷曲結束部41b而與周壁4c形成一體。擴散板42c係與渦形殼4的舌部43形成為一體且與延設部42b相向。擴散板42c係例如相對於延設部42b具有預定的角度而形成以使流路的剖面積沿著吐出部42內的空氣的流動的方向逐漸擴大,然而不限於該構成。
第一側板部42d與渦形殼4的第一側壁4a1形成一體,第二側板部42e與渦形殼4的相反側的第二側壁4a2形成為一體。並且,第一側板部42d與第二側板部42e係形成於延設部42b與擴散板42c之間。如此,吐出部42係藉由延設部42b、擴散板42c、第一側板部42d及第二側板部42e而形成剖面呈矩形的流路。
在此說明流動於渦形殼4內的空氣的氣流。如以上所述,從風扇2送出的空氣依圖3所示的箭號F1的方向流動,朝吐出部42的方向平順地流動於風扇2與周壁4c之間的間隙。從吸入口5通過風扇2而送出的空氣在藉由渦形殼4集中而要流入吐出部42之際,舌部43成為流路的分歧點。
吐出部42係於流入口42g形成朝向吐出部42的氣流的流路(箭號F2)以及從舌部43再流入上游側的氣流的流路(箭號F3)。舌部43係具有區隔壓力差的功能,並且具備藉由曲面將流入吐出部42的空氣導引至各流路的功能。
圖4係從吐出口42a側觀看到的實施型態1的離心送風機1的第一變形例的側視圖。離心送風機1的第一變形例中,從吐出口42a觀看時,延長板45係具有凹切成U字形狀的缺口部46b1。在渦形殼4內升壓而朝向吐出口42a的空氣係通過缺口部46b1而從吐出口42a吐出外部。延長板45的前端部46係形成延長板45的緣部46c,延長板45的緣部46c係形成U字形狀的缺口部46b1。延長板45的緣部46c係形成為U字形狀。
圖5係從吐出口43a側觀看到的實施型態1的離心送風機1的第二變形例的側視圖。離心送風機1的第二變形例中,從吐出口42a觀看時,延長板45具有整體切凹成大致呈V字形狀的缺口部46b2。在渦形殼4內升壓而朝向吐出口42a的空氣係通過缺口部46b2而從吐出口42a吐出外部。
延長板45的前端部46係形成延長板45的緣部46c,延長板45的緣部46c係形成V字形狀的缺口部46b2。延長板45的緣部46c整體形成為大致V字形狀。並且,從吐出口42a側觀看時,緣部46c並非直線形狀,而形成呈波線形狀的邊緣部分。延長板45的構成缺口部46b2的邊緣部分係如圖5中繪示的緣部46c所示,於側板2c側的部分與主板2a側的部分之間形成為波線形狀。
[離心送風機1的動作] 使用圖3來說明離心送風機1的動作。馬達(省略圖示)驅動時,離心送風機1中與馬達軸連接的主板2a就旋轉,使得複數個葉片2d藉由主板2a以旋轉軸RA為中心旋轉。風扇2旋轉時,渦形殼4的外部的空氣就通過吸入口5而吸入渦形殼4的內部。
吸入渦形殼4的內部的空氣藉由鐘形口3導引而吸入風扇2。吸入風扇2的空氣係藉由通過複數個葉片2d之間的過程而成為附加了動壓與靜壓的氣流,朝風扇2的徑向外側吹出。從風扇2吹出的氣流係藉由風扇2的升壓作用而從風扇2吹出至渦形殼4的內部。
流動於渦形殼4內的氣流因流動於藉由渦卷形狀的周壁4c而從卷曲開始側起朝向卷曲結束側漸漸擴大的風路而升壓。從風扇2吹出至渦形殼4的內部的空氣係以藉由渦形殼4的周壁4c而形成的擴大風路減速而回復靜壓,並從圖1所示的吐出口42a吹出外部。
[離心送風機1的作用功效] 離心送風機1係具有板狀的延長板45,該板狀的延長板45係從舌部43突出並以與風扇2之間隔著間隔的狀態從舌部43沿著風扇2的外周緣2g延伸,於風扇2的周方向CD中,延長板45的側板2c側的部分形成為長於主板2a側的部分。離心送風機1係藉由設於側板2c側的部分的延長板45抑制從吐出口42a側朝向渦形殼4內的氣流的逆流,而可將側板2c側的部分的氣流平順地導引至吐出口42a。並且,離心送風機1係藉由使延長板45的主板2a側的部分與側板2c側的部分的長度改變,可不減少風量集中的主板2a側的部分的空氣的氣流而減少在側板2c側的部分產生的氣流的逆流,因而可抑制風量的降低。離心送風機1由於具有延長板45而可順著流動於渦形殼4內的氣流的風速分布使氣流從吐出口42a吐出。
並且,離心送風機1係藉由將延長板45形成為板狀而可確保延長板45與吐出口42a的距離且可充分確保風路,所以可確保渦形殼4內的升壓。再者,於周方向CD中,離心送風機1的舌部側端部42c1係相對於基準線RL位於最前端部46a的相反側,其中最前端部46a係屬於延長板45的從舌部43起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部46,且位於延長板45與至少一個側壁4a的交界部分。因此,離心送風機1可確保吐出口42a的開口面積而可抑制吐出的風量減少。
圖6係朝旋轉軸RA的軸向觀看到的比較例的離心送風機111的示意圖。在此,圖6亦為將比較例的離心送風機111的渦形殼114朝旋轉軸RA的軸向投影的概念圖。圖7係從圖6的離心送風機111的吐出口142a側觀看到的側視圖。圖6及圖7所示的比較例的離心送風機111係為了說明而對專利文獻1的離心送風機標記符號者。設置於狹小空間的離心送風機111無法充分確保旋轉軸RA與吐出口142a之間的距離。因此,離心送風機111無法增長吐出部142的長度。
比較例的離心送風機111係具有風扇112及渦形殼114。渦形殼114係具有周壁114c及舌部143。如圖6所示,將渦形殼114朝旋轉軸RA的軸向投影時,渦形殼114係在吐出部142的形成部分的吐出口緣部142a1具有舌部側端部142c1與遠端部142c2。
如圖6所示,朝旋轉軸RA的軸向觀看時,離心送風機111的舌部143的壁厚形成為大於周壁114c的厚度。如圖6所示,舌部143的壁厚變厚時,舌部側端部142c1與遠端部142c2的距離就變小,使得吐出口142a的開口面積變小。再者,如圖6所示,舌部143的壁厚變厚時,如圖7所示,吐出口142a內的舌部143的端部形狀成為複雜形狀。
如圖6所示,比較例的離心送風機111未如離心送風機1具有從旋轉軸RA起而垂直於吐出口緣部42a1地描繪的基準線RL,相較於實施型態1的離心送風機1,舌部側端部142c1與遠端部142c2的距離較小。因此,相較於實施型態1的離心送風機1,比較例的離心送風機111的吐出口142a的開口面積較小。
如比較例的離心送風機111,其舌部143的厚度較厚的狀態下,離心送風機111因無法充分擴大風路而無法獲得渦形殼4內的升壓效果,而且由於吐出口142a的開口部較窄而有吐出的風量減少之虞。
實施型態1的離心送風機1係具有上述構成的延長板45及舌部側端部42c1。因此,離心送風機1的延長板45可抑制從吐出口42a側朝向渦形殼4內的氣流的逆流,且由於延長板45形成為板狀而可確保渦形殼4內的升壓。並且,離心送風機1於周方向CD中,舌部側端部42c1係相對於基準線RL位於最前端部46a的相反側,因此可確保吐出口42a的開口面積而可抑制吐出的風量減少。實施型態1的離心送風機1即使設置於狹小空間而無法充分確保旋轉軸RA與吐出口142a之間的距離,亦因具有延長板45與舌部側端部42c1而可發揮上述功效。
並且,延長板45係從其與舌部43的交界部分的基部47起至最前端部46a,將構成延長板45的板之厚度於預定範圍之中形成為一定厚度。因此,離心送風機1可確保延長板45與吐出口42a的距離,且可充分確保風路,所以可確保渦形殼4內的升壓。此外,由於離心送風機1的延長板45的形狀不複雜,所以可容易地製造渦形殼4而可抑制製造成本。
再者,構成延長板45的板之厚度係形成為與構成周壁4c的板之厚度相同。因此,離心送風機1不會如比較例的離心送風機1的舌部143將與吐出口142a相連的風路縮減,而可確保延長板45與吐出口42a的距離且可充分確保風路,所以可確保渦形殼4內的升壓。此外,由於離心送風機1中,構成延長板45與周壁4c的板之厚度形成相同厚度,延長板45的形狀不複雜,所以可容易地製造渦形殼4而可抑制製造成本。
再者,從吐出口42a觀看時,延長板45係包含形成為直角三角形的第一板部45a與第二板部45b,且形成為使第一板部45a的斜邊與第二板部45b的斜邊相向。離心送風機未設置延長板45時,於渦形殼4內,隨著從主板2a側的部分朝向側板2c側的部分,氣流的逆流區域就變得愈大。此外,離心送風機一般係形成為從渦形殼的內部朝向吐出口的氣流的流量於主板2a的形成部分較多。
離心送風機1因具有第一板部45a與第二板部45b而確保從渦形殼4的內部朝向吐出口42a的氣流的流量較多的主板2a的部分的開口面積,形成為不使氣流的吐出量降低。再者,離心送風機1因具有第一板部45a與第二板部45b,藉由延長板45遮覆未設有延長板45時氣流的逆流量會變多的側板2c的開口部,而可抑制氣流的逆流。離心送風機1藉由使延長板45的長度在主板2a側的部分與側板2c側的部分有所變化,可不減少風量集中的主板2a側的部分的空氣的氣流而減少在側板2c側的部分產生的氣流的逆流,因而可抑制風量的降低。
此外,從吐出口42a觀看時,延長板45係具有凹切成V字形狀的缺口部46b。離心送風機1藉由具有缺口部46b而確保主板2a的部分的開口面積,形成為使氣流的吐出量不會降低。再者,離心送風機1藉由延長板45遮覆側板2c側的開口部而可抑制氣流的逆流。離心送風機1藉由使延長板45的長度在主板2a側的部分與側板2c側的部分有所變化,可不減少風量集中的主板2a側的部分的空氣的氣流而減少在側板2c側的部分產生的氣流的逆流,因而可抑制風量的降低。
此外,從吐出口42a觀看時,延長板45具有凹切成U字形狀的缺口部46b。離心送風機1藉由具有缺口部46b而確保主板2a的部分的開口面積,形成為使氣流的吐出量不會降低。再者,離心送風機1藉由延長板45遮覆側板2c側的開口部而可抑制氣流的逆流。離心送風機1藉由使延長板45的長度在主板2a側的部分與側板2c側的部分有所變化,可不減少風量集中的主板2a側的部分的空氣的氣流而減少在側板2c側的部分產生的氣流的逆流,因而可抑制風量的降低。
此外,延長板45中,構成缺口部46b的邊緣部分係從主板2a側的部分至側板2c側的部分形成為波線形狀。離心送風機1藉由將延長板45的端部形成為波線形狀,可使葉片2d通過延長板45的端部附近時產生的壓力變動的相位偏移,而可減少起因於葉片2d通過所致的噪音。
實施型態2 圖8係於圖2的離心送風機1的A-A線位置沿旋轉軸RA的軸向觀看到的實施型態2的離心送風機1的示意圖。在此,圖8亦為將實施型態2的離心送風機1的渦形殼4朝旋轉軸RA的軸向投影的概念圖。並且,對於與圖1至圖5的離心送風機1具有相同的構成的部位係標記相同的符號而省略其說明。
實施型態2的離心送風機1係進一步限定複數個葉片2d的構成者。複數個葉片2d以外的其他部分的構成係與實施型態1的離心送風機1相同。因此,以下的說明中,使用圖8,以實施型態2的離心送風機1的複數個葉片2d的構成為中心進行說明。
複數個葉片2d各者係具有渦輪扇葉部12,該渦輪扇葉部12係包含內周端14,內周端14係位於以旋轉軸RA為中心的徑向上的旋轉軸RA側,該渦輪扇葉部12係構成向後葉片。再者,複數個葉片2d各者係具有西洛可式(sirocco)扇葉部13,該西洛可式扇葉部13係包含外周端15,外周端15係相較於內周端14位於旋轉軸RA為中心的徑向上的外周側,該西洛可式扇葉部13係構成向前葉片。
於風扇2的徑向中,西洛可式扇葉部13係構成葉片2d的外周側,渦輪扇葉部12係構成內周側。亦即,葉片2d係沿風扇2的徑向從旋轉軸RA朝向外周側依序構成為渦輪扇葉部12、西洛可式扇葉部13。
葉片2d中,渦輪扇葉部12與西洛可式扇葉部13係形成為一體。渦輪扇葉部12係構成葉片2d的前緣,西洛可式扇葉部13係構成葉片2d的後緣。於風扇2的徑向中,葉片2d的渦輪扇葉部12的形成區域形成為大於西洛可式扇葉部13的形成區域。
將複數個葉片2d之中沿周方向CD互為相鄰的兩個葉片2d的間隔定義為葉片間時,如圖8所示,複數個葉片2d的葉片間隨著從前緣側朝向後緣側逐漸變寬。具體而言,風扇2的渦輪扇葉部12的葉片間係從內周側朝向外周側變寬。並且,風扇2的西洛可式扇葉部13的葉片間比渦輪扇葉部12的葉片間更寬,且從內周側朝向外周側變寬。
[離心送風機1的作用功效] 複數個葉片2d各者係具有:渦輪扇葉部12,係包含內周端14且構成向後葉片;及西洛可式扇葉部13,係包含內周端14且構成向前葉片。離心送風機1係於風扇2的內周側具有渦輪扇葉部12,且於風扇2的外周側具有西洛可式扇葉部13,藉此,可在葉片間升壓。
離心送風機1係於內周側具有渦輪扇葉部12,且於風扇2的外周側具有西洛可式扇葉部13,藉此,可在葉片間升壓,然而,由於從葉片間流出的風量較少,所以氣流容易從吐出口42a側逆流至渦形殼4內。離心送風機1因具有上述構成的延長板45,藉由設於側板2c側的部分的延長板45抑制從吐出口42a側朝向渦形殼4內的氣流的逆流,可將側板2c側的部分的氣流平順地導引至吐出口42a。離心送風機1的風扇2於內周側具有渦輪扇葉部12且於外周側具有西洛可式扇葉部13時,相較於風扇2不具有渦輪扇葉部12與西洛可式扇葉部13的情形,可更顯著地發揮藉由延長板45達成的抑制氣流逆流的功效。
實施型態3 圖9係從吐出口42a側觀看到的實施型態3的離心送風機1的側視圖。圖10係實施型態3的離心送風機1的使用例的概念圖。在此,對於與圖1至圖8的離心送風機1具有相同的構成的部位係標記相同的符號而省略其說明。實施型態3的離心送風機1係進一步限定風扇2及延長板45的構成者。風扇2及延長板45以外的其他部分的構成係與實施型態1或實施型態2的離心送風機1相同。因此,以下的說明中,使用圖9,以實施型態3的離心送風機1的風扇2及延長板45的構成為中心進行說明。
構成風扇2的複數個葉片2d係設於主板2a的旋轉軸RA的軸向的一方的面與另一方的面。複數個葉片2d之中,設於主板2a的一方的面的複數個第一葉片2d1與設於主板2a的另一方的面的複數個第二葉片2d2係以從主板2a突出的長度不同來形成。
構成風扇2的主板2a係形成為從風扇2的中心位置M偏向旋轉軸RA的軸向的某一側。風扇2係形成為複數個第一葉片2d1的長度L1大於複數個第二葉片2d2的長度L2。風扇2係相對於中心位置M將主板2a配置於偏靠第二側板2cb側的位置以相對於第一側板2ca靠近第二側板2cb。
如圖9所示,從吐出口42a觀看時,延長板45中,成為從舌部43突出的延長板45的突出方向的延長板45的長度最短的部分之最短部48係形成於旋轉軸RA的軸向中的主板2a的位置。延長板45的最短部48係形成為從風扇2的中心位置M偏向旋轉軸RA的軸向的某一側。
延長板45係形成為使旋轉軸RA的軸向中的第一板部45a的最大寬度W1大於第二板部45b的最大寬度W2。實施型態3中,第一板部45a的最大寬度W1係於基部47中的第一側壁4a1與最短部48之間的延長板45的寬度,第二板部45b的最大寬度W2係於基部47中的第二側壁4a2與最短部48之間的延長板45的寬度。
第一板部45a係於風扇2的徑向遮覆複數個第一葉片2d1,第二板部45b係於風扇2的徑向遮覆複數個第二葉片2d2。
如圖9所示,從吐出口42a觀看內部時,離心送風機1因具有延長板45,使得旋轉軸RA的軸向中的主板2a的所在位置成為垂直於旋轉軸RA的開口寬度最大的部分。實施型態3的離心送風機1中,垂直於旋轉軸RA的開口寬度最大的部分係形成為在旋轉軸RA的軸向中偏離風扇2的中心位置M。
如圖10所示,壁面部60係後述的空氣調合裝置10的機殼16的殼體壁面,或是組裝離心送風機1而成的送風裝置等各種機器的殼體壁面。再者,圖10中,壁面部60與馬達9係流入離心送風機1內的氣流的阻抗體。圖10的裝置中,馬達9係配置於使離心送風機1位於其與壁面部60之間而與壁面部60相向的位置,而於其位置成為阻礙空氣流動的阻抗體。馬達9係經由馬達軸9a而與主板2a連接。
離心送風機1中,主板2a係配置成在旋轉軸RA的軸向中 從風扇2的中心位置M偏靠向其與阻抗體之間的距離會較小的一方,其中該阻抗體係位於與渦形殼4及側壁4a相向的位置。再者,離心送風機1中,最短部48係配置成為在旋轉軸RA的軸向中從風扇2的中心位置M偏靠向其與阻抗體之間的距離會較小的一方,其中該阻抗體係位於與渦形殼4及側壁4a相向的位置。
具體而言,將馬達9與另一方的側壁4a之間的距離設為WL1,並且,將渦形殼4的一方的側壁4a與壁面部60之間的距離設為WL2。比較距離WL1與距離WL2時,離心送風機1係配置成為主板2a及最短部48偏靠向距離小的一方而偏離風扇2的中心位置M。
圖10中,壁面部60與第二側壁4a2之間的距離WL2小於馬達9與第一側壁4a1之間的距離WL1。因此,離心送風機1係形成為使主板2a及最短部48的位置相對於風扇2的中心位置M位於第二側壁4a2側處。若馬達9與第一側壁4a1之間的距離WL1小於壁面部60與第二側壁4a2之間的距離WL2時,則離心送風機1係形成為使主板2a及最短部48的位置相對於風扇2的中心位置M位於第一側壁4a1側處。
位於與渦形殼4及側壁4a相向的位置的阻抗體與離心送風機1之間的距離較大時,從吸入口5流入的吸入風量較多。離心式送風機1中,藉由使主板2a的位置朝向從吸入口5流入的吸入風量因阻抗體而減少之側偏移,可增大吸入風量較多之側的葉片2d的總面積而謀求升壓,而可增大吐出風量。
再者,位於與渦形殼4及側壁4a相向的位置的阻抗體與離心送風機1之間的距離較大時,吐出風量增加,側板2c附近的氣流從吐出口42a側逆流至渦形殼4內的氣流的影響變大。離心送風機1藉由將最短部48的位置朝向吸入風量較小之側偏移,而可增大旋轉軸RA的軸向中吸入風量較多之側的延長板45的寬度,可抑制側板2c附近的氣流的逆流。
[離心送風機1的作用功效] 從吐出口42a觀看時,延長板45中,成為突出方向的延長板45的長度最短的部分之最短部48係形成於旋轉軸RA的軸向中的主板2a的位置。並且,主板2a係形成為從風扇2的中心位置M偏向旋轉軸RA的軸向的某一側。離心送風機1中,即使兩側吸入式的離心送風機1的兩側的吸入風量不同,將主板2a及最短部48配置成從中心位置M偏向吸入風量較少之側時,亦可發揮與實施型態1及實施型態2等同樣的功效。
離心送風機1由於具有主板2a在旋轉軸RA的軸向中朝向側壁4a與氣流的阻抗體之間的距離較小的一方偏移的風扇2,可增加吸入風量較多之側的葉片2d的總面積而謀求升壓,而可增大吐出風量。
再者,離心送風機1具有最短部48在旋轉軸RA的軸向中朝向側壁4a與氣流的阻抗體之間的距離較小的一方偏移的延長板45。離心送風機1由於具有該構成而可增大旋轉軸RA的軸向中吸入風量較多之側的延長板45的寬度,而可抑制側板2c附近的氣流的逆流。
再者,延長板45中,最短部48係形成於旋轉軸RA的軸向中的主板2a的位置。離心送風機1由於具有該構成,使延長板45的長度在主板2a側的部分與側板2c側的部分有所變化,可不減少風量集中的主板2a側的部分的空氣的氣流而減少在側板2c側的部分產生的氣流的逆流,因而可抑制風量的降低。
實施型態4 圖11係從吐出口42a側觀看到的實施型態4的離心送風機1的側視圖。在此,對於與圖1至圖10的離心送風機1具有相同的構成的部位係標記相同的符號而省略其說明。實施型態1至實施型態3已說明了兩側吸入式的離心送風機1,然而離心送風機1不限於兩側吸入式的離心送風機1,亦可為單側吸入式的離心送風機1。
離心送風機1若具有至少一個形成有吸入口5的側壁4a即可。離心送風機1的渦形殼4係具有:側壁4a,係從風扇2的旋轉軸RA的軸向遮覆風扇2且形成有吸入空氣的吸入口5;及周壁4c,係從旋轉軸RA的徑向包圍風扇2。再者,單側吸入式的離心送風機1的渦形殼4係具有垂直於旋轉軸RA的軸向的側壁4a3。實施型態4的渦形殼4係相對於風扇2僅於旋轉軸RA的軸向的一側形成有空氣的吸入口5的單側吸入式的機殼。
側壁4a3未形成吸入口5且形成為側壁4a3與第一側壁4a1相向。側壁4a3與第一側壁4a1係沿旋轉軸RA的軸向設於風扇2的兩側。此外,側壁4a3亦可不與第一側壁4a1相向而形成為與第二側壁4a2(參照圖2)相向。側壁4a係用以作為第一側壁4a1、第二側壁4a2、及側壁4a3的總稱。實施型態4的離心送風機1係包含一個形成有吸入口5的側壁4a且包含一個未形成吸入口5的側壁4a。
離心送風機1的複數個葉片2d係如圖11所示,設於主板2a的旋轉軸RA的軸向的單側。風扇2的主板2a係相對於側板2c配置於靠近側壁4a3的位置,風扇2的側板2c係相對於主板2a配置於靠近第一側壁4a1的位置。
如圖11所示,從吐出口42a觀看時,實施型態4的延長板45係形成為直角三角形。從吐出口42a觀看時,延長板45係具有傾斜切成的缺口部46b。延長板45的前端部46係形成延長板45的緣部46c,延長板45的緣部46c形係成傾斜的缺口部46b。延長板45的緣部46c係形成傾斜的形狀。
延長板45中,由前端部46構成的邊緣部分係如圖11中繪示的緣部46c所示,於側板2c側的部分與主板2a側的部分之間可形成為直線狀。延長板45中,由前端部46構成的邊緣部分亦可如圖5中繪示的緣部46c所示,於側板2c側的部分與主板2a側的部分之間可形成為波線形狀。
於風扇2的周方向CD(參照圖3) 中,從舌部43突出的延長板45的長度係側板2c側的部分最長,主板2a側的長度最短。於風扇2的周方向CD(參照圖3) 中,從舌部43突出的延長板45的長度係形成有吸入口5的第一側壁4a1側的部分最長,未形成吸入口5的側壁4a3的部分最短。
如圖11所示,從吐出口42a觀看時,延長板45中,從舌部43突出的延長板45的突出方向的延長板45的長度最短的部分之最短部48係形成於旋轉軸RA的軸向的主板2a的位置。
如圖11所示,從吐出口42a觀看離心送風機1的內部時,離心送風機1因具有延長板45而於旋轉軸RA的軸向的主板2a的位置成為垂直於旋轉軸RA的開口寬度最大的部分。
[離心送風機1的作用功效] 實施型態4的渦形殼4係相對於風扇2僅於旋轉軸RA的軸向的一側形成有空氣的吸入口5的單側吸入式的機殼。實施型態4的離心送風機1係具有形成吸入口5的一個側壁4a,成為僅單側將空氣吸入渦形殼4內的型態的單側吸入式的離心送風機1。單側吸入式的離心送風機1中亦具有舌部側端部42c1、以及從主板2a側的部分朝向側板2c側的部分從舌部43延伸的板的長度變長的延長板45。
單側吸入式的離心送風機1藉由延長板45抑制從吐出口42a側朝向渦形殼4內的氣流的逆流,且延長板45形成為板狀,而可確保渦形殼4內的升壓。再者,於周方向CD中,單側吸入式的離心送風機1的舌部側端部42c1相對於基準線RL配置於最前端部46a的相反側,可確保吐出口42a的開口面積而可抑制吐出的風量減少。即使是單側吸入式的離心送風機1,由於具有舌部側端部42c1及延長板45而亦可發揮與實施型態1至實施型態3的離心送風機1同樣的功效。
實施型態5 [空氣調合裝置10] 圖12係實施型態5的空氣調合裝置10的立體圖。圖13係顯示實施型態5的空氣調合裝置10的內部構成的示意圖。在此,就使用於實施型態5的空氣調合裝置10的離心送風機1而言,對於與圖1至圖11的離心送風機1具有相同的構成的部位係標記相同的符號而省略其說明。再者,圖13中,為了顯示空氣調合裝置10的內部構成而省略了上表面部16a。
實施型態5的空氣調合裝置10係具備:離心送風機1;以及熱交換器20,藉由離心送風機1而流動的空氣係通過於此。在此,使用於空氣調合裝置10的離心送風機1可為複數而非單數。再者,實施型態5的空氣調合裝置10係具備機殼16,該機殼16係於內部收納離心送風機1與熱交換器20。
(機殼16) 如圖12所示,機殼16係形成為包含上表面部16a、下表面部16b及側面部16c的長方體狀。在此,機殼16的形狀不限於長方體狀,亦可為例如圓柱形狀、角柱狀、圓錐狀、具有複數個角部的形狀、具有複數個曲面部的形狀等其他形狀。
就機殼16的側面部16c1之一而言,係具有形成了機殼吐出口17的側面部16c。機殼16的側面部16c之中,在形成有機殼吐出口17的面的相反側的面,具有形成了機殼吸入口18的側面部16c。機殼吸入口18亦可配置去除空氣中的塵埃的過濾器。機殼吐出口17及機殼吸入口18的形成位置不限於側面部16c,亦可為下表面部16b或上表面部16a。
機殼16的內部係收容有離心送風機1與熱交換器20。離心送風機1係具備:風扇2;渦形殼4,係形成有鐘形口3;及馬達9。馬達9係藉由固定於機殼16的上表面部16a的馬達支持件9b所支持。馬達9係具有馬達軸9a。
如圖13所示,空氣調合裝置10係於馬達軸9a安裝兩個風扇2。離心送風機1的風扇2係形成從機殼吸入口18吸入機殼16內而從機殼吐出口17向空調對象空間吹出的空氣的氣流。在此,配置於機殼16內的風扇2不限於兩個,亦可為一個或三個以上。
如圖13所示,離心送風機1係安裝於分隔板19,機殼16的內部空間係藉由分隔板19而分隔成渦形殼4的吸入側的空間S11及渦形殼4的吹出側的空間S12。
熱交換器20係配置於與離心送風機1的吐出口42a相向的位置,且於機殼16內配置於離心送風機1吐出的空氣的風路上。熱交換器20係調整從機殼吸入口18吸入機殼16內而從機殼吐出口17向空調對象空間吹出的空氣的溫度及濕度。
離心送風機1的風扇2旋轉時,空調對象空間的空氣通過機殼吸入口18而被吸入機殼16的內部。被吸入機殼16的內部的空氣被導引至鐘形口3而被吸入風扇2。被吸入風扇2的空氣係朝向風扇2的徑向外側吹出。風扇2所吹出的空氣係在通過渦形殼4的內部之後,從渦形殼4的吐出口42a吹出而供給至熱交換器20。供給至熱交換器20的空氣係在通過熱交換器20之際,與流於熱交換器20的內部的冷媒之間進行熱交換而進行溫度及濕度調整。通過熱交換器20的空氣係從機殼吐出口17向空調對象空間吹出。
[空氣調合裝置10的功效] 實施型態5的空氣調合裝置10係具備實施型態1至實施型態4的離心送風機1。因此,空氣調合裝置10可獲得與實施型態1至實施型態4的離心送風機1同樣的功效。
以上的實施型態所示的構成僅顯示本發明揭示的內容的一例,其可與其他習知技術組合,亦可在不脫離本發明的要旨的範圍內省略、變更構成的一部分。
1:離心送風機 2:風扇 2a:主板 2a1:周緣部 2b:轂部 2c:側板 2ca:第一側板 2cb:第二側板 2d:葉片 2d1:第一葉片 2d2:第二葉片 2e:風扇吸入口 2f:外周面 2g:外周緣 2h:頂點部 3:鐘形口 4:渦形殼 4a:側壁 4a1:第一側壁 4a2:第二側壁 4a3:側壁 4c:周壁 5:吸入口 5a:第一吸入口 5b:第二吸入口 9:馬達 9a:馬達軸 9b:馬達支持件 10:空氣調合裝置 12:渦輪扇葉部 13:西洛可式扇葉部 14:內周端 15:外周端 16:機殼 16a:上表面部 16b:下表面部 16c:側面部 17:機殼吐出口 18:機殼吸入口 19:分隔板 20:熱交換器 41:渦形部 41b:卷曲結束部 42:吐出部 42a:吐出口 42a1:吐出口緣部 42b:延設部 42c:擴散板 42c1:舌部側端部 42c2:遠端部 42d:第一側板部 42e:第二側板部 42g:流入口 43:舌部 45:延長板 45a:第一板部 45b:第二板部 46:前端部 46a:最前端部 46b:缺口部 46b1:缺口部 46b2:缺口部 46c:緣部 47:基部 48:最短部 60:壁面部 111:離心送風機 112:風扇 114:渦形殼 114c:周壁 142:吐出部 142a:吐出口 142a1:吐出口緣部 142c1:舌部側端部 142c2:遠端部 143:舌部 CD:周方向 F1:箭號 F2:箭號 F3:箭號 L1:長度 L2:長度 M:中心位置 R:旋轉方向 RA:旋轉軸 RL:基準線 S11:空間 S12:空間 W1:最大寬度 W2:最大寬度 WL1:距離 WL2:距離
1:離心送風機
2:風扇
2a:主板
2c:側板
2ca:第一側板
2cb:第二側板
2d:葉片
2f:外周面
2h:頂點部
3:鐘形口
4:渦形殼
4a:側壁
4a1:第一側壁
4a2:第二側壁
4c:周壁
5:吸入口
5a:第一吸入口
5b:第二吸入口
42a:吐出口
42c:擴散板
42c1:舌部側端部
43:舌部
45:延長板
45a:第一板部
45b:第二板部
46:前端部
46a:最前端部
46b:缺口部
46c:緣部
47:基部
48:最短部
RA:旋轉軸

Claims (12)

  1. 一種離心送風機,係具備: 風扇,係具有:圓盤狀的主板;複數個葉片,係設置於前述主板的周緣部;及環狀的側板,係與前述主板相向配置,且將前述複數個葉片的與前述主板為相反側的端部固定;及 渦形殼,係具有:周壁,係形成為渦卷形狀;及至少一個側壁,該側壁係具有鐘形口,該鐘形口係形成吸入口,該吸入口係連通於由前述主板及複數個前述葉片所形成的空間;該渦形殼係形成供前述風扇所產生的氣流吐出的吐出口,且收納前述風扇; 前述渦形殼係具有: 舌部,係於前述周壁之靠近前述風扇的旋轉軸的卷曲開始部分構成曲面,將前述風扇所產生的氣流導引至前述吐出口;及 板狀的延長板,係從前述舌部突出,且以與前述風扇之間隔著間隔的狀態,從前述舌部沿著前述風扇的外周緣延伸; 前述延長板係形成為,於前述風扇的周方向中,前述側板側的部分係長於前述主板側的部分,且前述延長板係具有最前端部,前述最前端部屬於前述延長板的從前述舌部起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部,且位於前述延長板與至少一個前述側壁的交界部分; 前述渦形殼係具有舌部側端部,將前述渦形殼朝前述旋轉軸的軸向投影時,於成為形成前述吐出口的部分的吐出口緣部之中,前述舌部側端部為靠近前述舌部之側的端部,於前述周方向中,前述舌部側端部係相對於從前述旋轉軸起而垂直於前述吐出口緣部地描繪的基準線,位於前述最前端部的相反側。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離心送風機,其中,前述延長板係包含基部,該基部係成為前述延長板與前述舌部的交界部分; 構成前述延長板的板之厚度係從前述基部起至前述最前端部於預定範圍之中形成為一定厚度。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離心送風機,其中,前述延長板中,構成前述延長板的板之厚度係形成為與構成前述周壁的板之厚度相同。
  4.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離心送風機,其中,複數個前述葉片分別具有: 渦輪扇葉部,係包含內周端,該內周端係位於以旋轉軸為中心的徑向上的前述旋轉軸側,且構成向後葉片;及 西洛可式扇葉部,係包含外周端,該外周端係相較於前述內周端位於前述徑向上的外周側,且構成向前葉片。
  5.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離心送風機,其中,形成有前述吸入口的前述至少一個側壁係包含兩個側壁; 從前述吐出口觀看時,前述延長板係包含形成為直角三角形的第一板部與第二板部; 且形成為前述第一板部的斜邊與前述第二板部的斜邊相向。
  6.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離心送風機,其中,形成有前述吸入口的前述至少一個側壁係包含兩個側壁; 從前述吐出口觀看時,前述延長板係具有凹切成V字形狀的缺口部。
  7.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離心送風機,其中,形成有前述吸入口的前述至少一個側壁係包含兩個側壁; 從前述吐出口觀看時,前述延長板係具有凹切成U字形狀的缺口部。
  8. 如請求項6所述之離心送風機,其中,前述延長板中,構成前述缺口部的邊緣部分係形成為波線形狀。
  9.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離心送風機,其中,形成有前述吸入口的前述至少一個側壁係包含兩個側壁; 前述主板係形成為從前述風扇的中心位置偏向前述旋轉軸的軸向的某一側; 從前述吐出口觀看時,前述延長板中,成為前述突出方向的前述延長板的長度最短的部分之最短部係形成於前述旋轉軸的軸向中的前述主板的位置。
  10.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離心送風機,其中,前述渦形殼為相對於前述風扇僅於前述旋轉軸的軸向的一側形成有前述吸入口的單側吸入式的機殼。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離心送風機,其中,前述延長板中,由前述前端部構成的邊緣部分係從前述主板側的部分至前述側板側的部分形成波線形狀。
  12. 一種空氣調合裝置,係具備: 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所述之離心送風機;及 熱交換器,藉由前述離心送風機而流動的空氣係通過於此。
TW112101210A 2022-01-17 2023-01-11 離心送風機及空氣調合裝置 TW20233110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WOPCT/JP2022/001294 2022-01-17
PCT/JP2022/001294 WO2023135783A1 (ja) 2022-01-17 2022-01-17 遠心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31109A true TW202331109A (zh) 2023-08-01

Family

ID=872787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01210A TW202331109A (zh) 2022-01-17 2023-01-11 離心送風機及空氣調合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2331109A (zh)
WO (1) WO202313578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93299A (en) * 1961-05-15 1963-06-11 Trane Co Centrifugal fan
DE4313617C2 (de) * 1993-04-26 1996-04-25 Kreis Truma Geraetebau Radialgebläse
JP3491313B2 (ja) * 1994-01-31 2004-01-26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多翼ファンとこれを用いたヘアドライヤー
JP6987940B2 (ja) * 2019-04-25 2022-01-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羽根車、多翼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35783A1 (ja) 2023-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90682B2 (ja) 空調機
TWI807298B (zh) 葉輪、離心風扇以及空氣調和裝置
JP6786007B1 (ja) 羽根車、多翼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TWI801735B (zh) 離心風扇以及空調裝置
JP6987940B2 (ja) 羽根車、多翼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4505885B2 (ja) 送風機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並びに空気清浄機
TW202331109A (zh) 離心送風機及空氣調合裝置
TWI794779B (zh) 空調裝置
WO2024023886A1 (ja) 多翼遠心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US12000602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20240026896A1 (en) Centrifugal air-sending device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O2022085143A1 (ja) 遠心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7493609B2 (ja) 遠心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WO2024038622A1 (ja) 多翼遠心送風機
JP7204865B2 (ja) 多翼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7493608B2 (ja) 遠心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TWI794771B (zh) 多翼離心送風機
TWI779393B (zh) 空調裝置
US20220372990A1 (en) Impeller, multi-blade fan,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O2023073768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室外機
WO2024038506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TW202417746A (zh) 多翼離心送風機
CN118066143A (zh) 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风扇装置
TW202409480A (zh) 冷凍循環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