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57583A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57583A
CN116457583A CN202080107334.2A CN202080107334A CN116457583A CN 116457583 A CN116457583 A CN 116457583A CN 202080107334 A CN202080107334 A CN 202080107334A CN 116457583 A CN116457583 A CN 1164575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fan
air conditioner
straight line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10733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弘恭
寺本拓矢
关英俊
高木昌彦
渡部和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4575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575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2Centrifugal or rad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8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16Centrifugal pumps for displacing without appreciable compression
    • F04D17/162Double suction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281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fans or blow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30Va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Discharge tongu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40/00Components
    • F05D2240/20Rotors
    • F05D2240/30Characteristics of rotor blades, i.e. of any element transforming dynamic fluid energy to or from rotational energy and being attached to a rotor
    • F05D2240/303Characteristics of rotor blades, i.e. of any element transforming dynamic fluid energy to or from rotational energy and being attached to a rotor related to the leading edge of a rotor bla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4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the ceiling or at the cei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得到空调装置,即使使空调装置小型化,也能够确保壳体的空气吸入口的大小,使得离心送风机的吸入风量不会大幅度地降低,并且不会使噪声增大。空调装置具备:离心送风机,其具备:风扇,其具有主板和多个叶片;以及涡壳,其具有形成为涡旋形状的周壁、以及形成有吸入口的侧壁;热交换器;以及壳体,其收纳离心送风机和热交换器,并形成有壳体吸入口和壳体吹出口,涡壳具有:舌部,其设置于涡旋形状的卷绕始端位置;以及喷出部,其形成喷出口,壳体具有开口壁部,该开口壁部在与喷出口交叉的方向的位置形成有壳体吸入口,在沿风扇的旋转轴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将在旋转轴的径向上位于最靠近构成壳体的壁部的位置的叶片的后缘定义为第1后缘部,将在旋转轴的径向上位于最靠近舌部的位置的叶片的前缘定义为第1前缘部,将通过旋转轴和第1后缘部的直线定义为第1直线,将与第1直线平行且通过第1前缘部的直线定义为第2直线,将相对于旋转轴处于舌部的形成侧的形成壳体吸入口的区域定义为第1区域,在该情况下,第1区域中位于最靠近舌部的部分的边界部配置于第1直线与第2直线之间。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具备离心送风机的空调装置,该离心送风机具有涡壳和风扇。
背景技术
以往,在空调装置中,在收纳于空调装置的内部的离心送风机的、相对于涡壳的喷出口成90度的位置设有空气吸入口,所述空气吸入口用于使空气流入空调装置的内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空气吸入口,为了防止垃圾等的侵入而将过滤器固定安装于构成空调装置的壳体的装饰面板。西洛可风扇等离心送风机通过风扇的旋转而使空气流入涡壳的内部,涡壳的内部的风路从气流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扩大,由此能够获得升压效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585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以往,在离心送风机中,作为风路扩大的起点的舌部由于风路狭窄而导致通过舌部的气流的风速变快,因此,由于气流的通过而产生噪声。当在舌部处产生的噪声向外部传播时,利用构成壳体的装饰面板而使声音衰减,另一方面,在安装于空气吸入口的过滤器的部分处,声音的衰减效果较弱。因此,如专利文献1的空调装置那样,存在在离心送风机的远离涡壳的位置设置空气吸入口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空调装置由于要确保涡壳与空气吸入口之间的距离而导致壳体大型化。
此外,在考虑到空调装置的设置部位的省空间化的情况下,由于空调装置的小型化而使得空气吸入口接近涡壳,从舌部发出的噪声容易从空气吸入口泄漏到外部,从空调装置发出的噪声有可能增大。此外,在减小空气吸入口的大小的情况下,虽然从舌部发出的噪声不易从空气吸入口泄漏到外部,但被吸入离心送风机的空气的风量减少,从离心送风机喷出并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的风量减少。
本公开用于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目的在于得到一种空调装置,即使使空调装置小型化,也能够确保壳体的空气吸入口的大小,使得离心送风机的吸入风量不会大幅度地降低,并且不会使噪声增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空调装置具备:离心送风机,其具备:风扇,其具有主板和多个叶片,主板被旋转驱动,多个叶片设置于主板的周缘部;以及涡壳,其具有周壁以及侧壁,并收纳风扇,周壁形成为涡旋形状,侧壁形成有吸入口,该吸入口与由主板和多个叶片形成的空间连通;热交换器,由离心送风机生成的空气流通过热交换器;以及壳体,其收纳离心送风机和热交换器,并形成有壳体吸入口和壳体吹出口,壳体吸入口供被吸入离心送风机的空气流入,壳体吹出口供从离心送风机喷出并通过热交换器后的空气流出,涡壳具有:舌部,其设置于涡旋形状的卷绕始端位置,使从风扇吹出的空气流分流;以及喷出部,其形成供从风扇吹出的空气喷出的喷出口,壳体具有开口壁部,该开口壁部在与喷出口交叉的方向的位置形成有壳体吸入口,在沿风扇的旋转轴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将在旋转轴的径向上位于最靠近构成壳体的壁部的位置的叶片的后缘定义为第1后缘部,将在旋转轴的径向上位于最靠近舌部的位置的叶片的前缘定义为第1前缘部,将通过旋转轴和第1后缘部的直线定义为第1直线,将与第1直线平行且通过第1前缘部的直线定义为第2直线,将相对于旋转轴处于舌部的形成侧的形成壳体吸入口的区域定义为第1区域,在该情况下,第1区域中位于最靠近舌部的部分的边界部配置于第1直线与第2直线之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空调装置形成为,第1区域中位于最靠近舌部的部分的边界部配置于第1直线与第2直线之间。空调装置在使边界部处于该位置且使壳体小型化的情况下确保了壳体吸入口的大小,同时还使边界部处于远离舌部的垂直下方的位置的位置,因此,在舌部的垂直下方,壳体的壁部覆盖舌部。因此,空调装置能够使在舌部处产生的噪声在壳体的壁部处衰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与旋转轴平行地观察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的结构的外观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图2所示的离心送风机的A-A线截面的剖视图。
图4是构成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的风扇的立体图。
图5是图4所示的风扇的相反侧的立体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的在主板的一个面侧的风扇的平面图。
图7是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的在主板的另一个面侧的风扇的平面图。
图8是图6所示的风扇的B-B线位置的剖视图。
图9是图4所示的风扇的侧视图。
图10是示出图9所示的风扇的C-C线截面中的叶片的示意图。
图11是示出图9所示的风扇的D-D线截面中的叶片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4是概念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15是概念性地示出比较例的空调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16是概念性地示出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17是比较例的空调装置中使用的风扇的局部放大图。
图18是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中使用的风扇的局部放大图。
图19是将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中使用的离心送风机局部放大的立体图。
图20是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中使用的离心送风机的局部放大图。
图21是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的立体图。
图22是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23是示出图22所示的空调装置中使用的离心送风机的配置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等对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在包括图1在内的以下附图中,存在各构成部件的相对的尺寸关系以及形状等与实际不同的情况。此外,在以下附图中,标注有相同的标号的结构是相同或与之相当的结构,这一点在说明书全文中是共通的。此外,为了易于理解,适当使用表示方向的术语(例如“上”、“下”、“右”、“左”、“前”或“后”等),但这些表述仅仅是为了说明方便而那样记述,并非对装置或部件的配置及朝向进行限定。
实施方式1.
[离心送风机100]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00的立体图。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与旋转轴RS平行地观察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00的结构的外观图。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图2所示的离心送风机100的A-A线截面的剖视图。使用图1~图3对离心送风机100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
离心送风机100是西洛可风扇等多翼离心型的送风机,具有产生气流的风扇10、以及在内部收纳风扇10的涡壳40。离心送风机100是在风扇10的假想的旋转轴RS的轴向上从涡壳40的两侧吸入空气的双吸入型的离心送风机。另外,离心送风机100也可以是在风扇10的假想的旋转轴RS的轴向上从涡壳40的一侧吸入空气的单吸入型的离心送风机。
[涡壳40]
涡壳40在内部收纳离心送风机100用的风扇10,并对从风扇10吹出的空气进行整流。涡壳40具有涡旋部41和喷出部42。
(涡旋部41)
涡旋部41形成风路,该风路将风扇10所产生的气流的动压转换为静压。涡旋部41的内部的风路在风扇10的旋转方向上从气流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扩大。涡旋部41具有:侧壁44a,其从构成风扇10的轮毂部11b的旋转轴RS的轴向覆盖风扇10,并形成有取入空气的吸入口45;以及周壁44c,其从轮毂部11b的旋转轴RS的径向包围风扇10。
此外,涡旋部41具有舌部43,该舌部43位于喷出部42与周壁44c的卷绕始端部41a之间,并构成曲面,将风扇10所产生的气流通过涡旋部41引导至喷出口42a。另外,旋转轴RS的径向是指与旋转轴RS的轴向垂直的方向。由周壁44c和侧壁44a构成的涡旋部41的内部空间为如下空间,在该空间中,从风扇10吹出的空气沿着周壁44c流动。
(侧壁44a)
侧壁44a在风扇10的旋转轴RS的轴向上配置于风扇10的两侧。在涡壳40的侧壁44a,以空气能够在风扇10与涡壳40的外部之间流通的方式形成有吸入口45。
离心送风机100的涡壳40是在轮毂部11b的旋转轴RS的轴向上的主板11的两侧具有形成有吸入口45的侧壁44a的双吸入型的壳。另外,涡壳40也可以是在轮毂部11b的旋转轴RS的轴向上的主板11的一侧具有形成有吸入口45的侧壁44a的单吸入型的壳。
设置于侧壁44a的吸入口45由喇叭口46形成。喇叭口46形成吸入口45,所述吸入口45与由主板11和多个叶片12形成的空间连通。喇叭口46对被吸入风扇10的气体进行整流,并使气体流入到风扇10的吸入口10e。
喇叭口46形成为开口直径从涡壳40的外部朝向内部逐渐缩小。通过侧壁44a的该结构,吸入口45附近的空气沿着喇叭口46顺畅地流动,并从吸入口45高效地流入风扇10。
(周壁44c)
周壁44c是将风扇10所产生的气流沿着弯曲的壁面引导至喷出口42a的壁。周壁44c是设置于彼此对置的侧壁44a之间的壁,构成沿风扇10的旋转方向R的弯曲面。周壁44c例如与风扇10的旋转轴RS的轴向平行地配置并覆盖风扇10。另外,周壁44c也可以是相对于风扇10的旋转轴RS的轴向倾斜的形态,并不限于与旋转轴RS的轴向平行地配置的形态。
周壁44c从轮毂部11b的径向覆盖风扇10,构成与风扇10的后述的多个叶片12的空气吹出侧对置的内周面。如图2所示,周壁44c从位于周壁44c与舌部43的边界处的卷绕始端部41a沿着风扇10的旋转方向R设置到位于远离舌部43的一侧的喷出部42与涡旋部41的边界处的卷绕终端部41b。
卷绕始端部41a是构成弯曲面的周壁44c在通过风扇10的旋转而在涡壳40的内部空间中沿着周壁44c流动的气体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卷绕终端部41b是构成弯曲面的周壁44c在通过风扇10的旋转而在涡壳40的内部空间中沿着周壁44c流动的气体的流动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端部。
周壁44c形成为涡旋形状。作为涡旋形状,例如有基于对数螺旋、阿基米德螺旋或渐开线等的形状。周壁44c的内周面构成从作为涡旋形状的卷绕始端的卷绕始端部41a到作为涡旋形状的卷绕终端的卷绕终端部41b为止沿着风扇10的周向顺畅地弯曲的弯曲面。通过这样的结构,从风扇10送出的空气在风扇10与周壁44c之间的间隙中向喷出部42的方向顺畅地流动。因此,在涡壳40内,空气的静压从舌部43朝向喷出部42高效地上升。
(喷出部42)
喷出部42形成喷出口42a,从风扇10吹出并通过涡旋部41后的空气从该喷出口42a被喷出。喷出部42由中空管构成,该中空管的与沿着周壁44c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截面为矩形。另外,喷出部42的截面形状不限于矩形。喷出部42形成流路,该流路将从风扇10送出并在周壁44c与风扇10的间隙中流动的空气以向涡壳40的外部排出的方式引导。
如图1所示,喷出部42由延伸设置板42b、扩散板42c、第1侧板部42d、第2侧板部42e等构成。延伸设置板42b与周壁44c的下游侧的卷绕终端部41b顺畅地连续,并与周壁44c形成为一体。扩散板42c与涡壳40的舌部43形成为一体,并与延伸设置板42b对置。扩散板42c以使流路的截面积沿着喷出部42内的空气的流动方向逐渐扩大的方式相对于延伸设置板42b具有规定的角度地形成。
第1侧板部42d与旋转轴RS的轴向上的一侧的侧壁44a形成为一体,第2侧板部42e与旋转轴RS的轴向上的另一侧的侧壁44a形成为一体。并且,第1侧板部42d和第2侧板部42e形成于延伸设置板42b与扩散板42c之间。这样,喷出部42由延伸设置板42b、扩散板42c、第1侧板部42d以及第2侧板部42e形成截面矩形状的流路。
(舌部43)
在涡壳40中,在喷出部42的扩散板42c与周壁44c的卷绕始端部41a之间形成有舌部43。舌部43设置于涡旋形状的卷绕始端位置,使从风扇10吹出的空气流分流。舌部43以规定的曲率半径形成,周壁44c通过舌部43而与扩散板42c顺畅地连接。
舌部43抑制空气从涡旋状流路的卷绕终端流入卷绕始端。舌部43设置于形成于涡壳40的内部的通风路的上游部,具有如下作用:使朝向风扇10的旋转方向R的空气流与从通风路的下游部朝向喷出口42a的喷出方向的空气流分流。此外,向喷出部42流入的空气流在通过涡壳40的期间内静压上升而变为比涡壳40内压力高的高压。因此,舌部43具有将这样的压力差隔开的功能。
[风扇10]
图4是构成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00的风扇10的立体图。图5是图4所示的风扇10的相反侧的立体图。图6是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00的在主板11的一个面侧的风扇10的平面图。图7是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00的在主板11的另一个面侧的风扇10的平面图。图8是图6所示的风扇10的B-B线位置的剖视图。使用图4~图8对风扇10进行说明。
风扇10是离心式风扇。风扇10与具有驱动轴的马达(省略图示)连接。风扇10由马达旋转驱动,通过在旋转中产生的离心力而向径向外侧强制性地送出空气。风扇10通过马达等而朝向箭头所示的旋转方向R旋转。如图4所示,风扇10具有:圆盘状的主板11;圆环状的侧板13;以及多个叶片12,它们在主板11的周缘部处以旋转轴RS为中心配置成放射状。
(主板11)
主板11只要是板状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多边形状等、圆盘状以外的形状。主板11的厚度可以形成为在以旋转轴RS为中心的径向上壁的厚度如图3所示地朝向中心而变厚,也可以形成为在以旋转轴RS为中心的径向上固定的厚度。此外,主板11不限于由一块板状部件构成,也可以通过将多块板状部件一体地固定而构成。
在主板11的中心部设有轮毂部11b,该轮毂部11b与马达的驱动轴连接。在轮毂部11b形成有轴孔11b1,马达的驱动轴插入于该轴孔11b1中。主板11通过轮毂部11b而由马达旋转驱动。
(侧板13)
风扇10具有环状的侧板13,该侧板13被安装于多个叶片12的在轮毂部11b的旋转轴RS的轴向上与主板1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侧板13设置于风扇10的外周侧面10a,在风扇10中与主板11对置配置。侧板13在以旋转轴RS为中心的径向上设置于叶片12的外侧。侧板13形成风扇10中的气体的吸入口10e。侧板13通过连结多个叶片12来维持各叶片12的前端的位置关系,并且加强多个叶片12。
侧板13具有:环状的第1侧板13a,其与主板11对置配置;以及环状的第2侧板13b,其相对于主板11在与配置有第1侧板13a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与主板11对置配置。另外,侧板13是第1侧板13a和第2侧板13b的统称,风扇10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相对于主板11在一侧具有第1侧板13a,在另一侧具有第2侧板13b。
(叶片12)
如图4所示,多个叶片12的一端与主板11连接,另一端与侧板13连接,多个叶片12被排列在以主板11的假想的旋转轴RS为中心的周向CD上。多个叶片12各自配置于主板11与侧板13之间。多个叶片12在轮毂部11b的旋转轴RS的轴向上设置于主板11的两侧。各叶片12在主板11的周缘部处彼此隔开一定的间隔地配置。
图9是图4所示的风扇10的侧视图。如图4和图9所示,风扇10具有第1翼部112a和第2翼部112b。第1翼部112a和第2翼部112b由多个叶片12和侧板13构成。更详细来说,第1翼部112a由环状的第1侧板13a、以及配置于主板11与第1侧板13a之间的多个叶片12构成。第2翼部112b由环状的第2侧板13b、以及配置于主板11与第2侧板13b之间的多个叶片12构成。
第1翼部112a配置于主板11的一个板面侧,第2翼部112b配置于主板11的另一个板面侧。多个叶片12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设置于主板11的两侧,第1翼部112a和第2翼部112b隔着主板11背靠背地设置。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叶片12记载为构成第1翼部112a的叶片12和构成第2翼部112b的叶片12的统称。
如图4和图5所示,风扇10由配置于主板11的多个叶片12构成为筒形状。并且,风扇10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的与主板11相反的一侧的侧板13侧形成有吸入口10e,该吸入口10e用于使气体流入由主板11和多个叶片12围成的空间。风扇10在构成主板11的板面的两侧分别配置有叶片12以及侧板13,在构成主板11的板面的两侧形成有风扇10的吸入口10e。另外,在单吸入型的离心送风机100的情况下,风扇10在构成主板11的板面的一侧形成有吸入口10e。
风扇10通过马达(省略图示)的驱动而以旋转轴RS为中心被旋转驱动。通过风扇10的旋转,离心送风机100的外部的气体通过形成于图1所示的涡壳40的吸入口45和风扇10的吸入口10e而被吸入由主板11和多个叶片12围成的空间。然后,通过风扇10的旋转,被吸入由主板11和多个叶片12围成的空间后的空气通过叶片12与相邻的叶片12之间的空间而向风扇10的径向外侧被送出。
(叶片12的详细的结构)
图10是示出图9所示的风扇10的C-C线截面中的叶片12的示意图。图11是示出图9所示的风扇10的D-D线截面中的叶片12的示意图。另外,图9所示的风扇10的中间位置MP在分别构成第1翼部112a和第2翼部112b的多个叶片12中表示旋转轴RS的轴向上的主板11与侧板13之间的中间位置。
设构成第1翼部112a的多个叶片12中的、从旋转轴RS的轴向上的中间位置MP到主板11为止的区域为作为风扇10的第1区域的主板侧叶片区域122a。此外,设构成第1翼部112a的多个叶片12中的、从旋转轴RS的轴向上的中间位置MP到侧板13侧的端部为止的区域为作为风扇10的第2区域的侧板侧叶片区域122b。即,多个叶片12各自具有:第1区域,其位于比旋转轴RS的轴向上的中间位置MP靠主板11侧的位置;以及第2区域,其位于比第1区域靠侧板13侧的位置。
如图10所示,图9所示的C-C线截面是风扇10的主板11侧、即作为第1区域的主板侧叶片区域122a中的多个叶片12的截面。该主板11侧的叶片12的截面是与旋转轴RS垂直的第1平面71,并且是将风扇10的靠主板11的部分切断而得到的风扇10的第1截面。在此,风扇10的靠主板11的部分是指例如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比主板侧叶片区域122a的中间位置靠主板11侧的部分、或者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叶片12的主板11侧的端部所在的部分。
如图11所示,图9所示的D-D线截面是风扇10的侧板13侧、即作为第2区域的侧板侧叶片区域122b中的多个叶片12的截面。该侧板13侧的叶片12的截面是与旋转轴RS垂直的第2平面72,并且是将风扇10的靠侧板13的部分切断而得到的风扇10的第2截面。在此,风扇10的靠侧板13的部分是指例如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比侧板侧叶片区域122b的中间位置靠侧板13侧的部分、或者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叶片12的侧板13侧的端部所在的部分。
第2翼部112b中的叶片12的基本结构与第1翼部112a的叶片12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即,设构成第2翼部112b的多个叶片12中的、从旋转轴RS的轴向上的中间位置MP到主板11为止的区域为作为风扇10的第1区域的主板侧叶片区域122a。此外,设构成第2翼部112b的多个叶片12中的、从旋转轴RS的轴向上的中间位置MP到第2侧板13b侧的端部为止的区域为作为风扇10的第2区域的侧板侧叶片区域122b。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第1翼部112a的基本结构与第2翼部112b的基本结构相同,但风扇10的结构不限于该结构,第1翼部112a与第2翼部112b也可以具有不同的结构。以下进行说明的叶片12的结构可以具有第1翼部112a和第2翼部112b双方,也可以具有任一方。
如图9~图11所示,多个叶片12具有多个第1叶片12A和多个第2叶片12B。多个叶片12在风扇10的周向CD上交替地配置有第1叶片12A和1个或多个第2叶片12B。
如图9~图11所示,在多个第1叶片12A中的在周向CD上彼此相邻的2个第1叶片12A之间,配置有多个第2叶片12B中的至少1个第2叶片12B。另外,风扇10不限于该结构,也可以仅由第1叶片12A和第2叶片12B中的任一方的叶片12形成。
如图10所示,第1叶片12A在以与旋转轴RS垂直的第1平面71切断而得到的风扇10的第1截面中具有内周端14A和外周端15A。内周端14A在以旋转轴RS为中心的径向上位于旋转轴RS侧,外周端15A在径向上位于比内周端14A靠外周侧的位置。在多个第1叶片12A中的各个第1叶片12A中,内周端14A在风扇10的旋转方向R上配置于比外周端15A靠前方的位置。
如图4所示,内周端14A成为第1叶片12A的前缘14A1,外周端15A成为第1叶片12A的后缘15A1。如图11所示,虽然在风扇10配置有14个第1叶片12A,但第1叶片12A的数量不限于14个,可以比14个少,也可以比14个多。
如图10所示,第2叶片12B在以与旋转轴RS垂直的第1平面71切断而得到的风扇10的第1截面中具有内周端14B和外周端15B。内周端14B在以旋转轴RS为中心的径向上位于旋转轴RS侧,外周端15B在径向上位于比内周端14B靠外周侧的位置。在多个第2叶片12B中的各个第2叶片12B中,内周端14B在风扇10的旋转方向R上配置于比外周端15B靠前方的位置。
如图4所示,内周端14B成为第2叶片12B的前缘14B1,外周端15B成为第2叶片12B的后缘15B1。如图10所示,虽然在风扇10配置有28个第2叶片12B,但第2叶片12B的数量不限于28个,可以比28个少,也可以比28个多。
接下来,对第1叶片12A与第2叶片12B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如图4和图11所示,第1叶片12A的翼长形成为,在沿旋转轴RS的方向上随着比中间位置MP接近第1侧板13a和第2侧板13b而变得与第2叶片12B的翼长相等。
另一方面,如图4和图10所示,在沿旋转轴RS的方向上的、比中间位置MP更靠近主板11的部分处,第1叶片12A的翼长比第2叶片12B的翼长要长,并且越接近主板11越长。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旋转轴RS的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处,第1叶片12A的翼长比第2叶片12B的翼长要长。另外,在此所使用的翼长是指第1叶片12A在风扇10的径向上的长度以及第2叶片12B在风扇10的径向上的长度。
在比图9所示的中间位置MP靠主板11的第1截面中,如图10所示,设以旋转轴RS为中心的、通过多个第1叶片12A的内周端14A的圆C1的直径、即第1叶片12A的内径为内径ID1。设以旋转轴RS为中心的、通过多个第1叶片12A的外周端15A的圆C3的直径、即第1叶片12A的外径为外径OD1。外径OD1与内径ID1之差的二分之一为第1截面中的第1叶片12A的翼长L1a(翼长L1a=(外径OD1-内径ID1)/2)。
另外,在普通离心送风机中,与旋转轴垂直的截面中的叶片的翼长比旋转轴方向上的叶片的宽度尺寸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叶片12A的最大翼长、即第1叶片12A的靠主板11的端部处的翼长也比第1叶片12A的旋转轴方向上的宽度尺寸W(参照图9)短。
此外,在第1截面中,设以旋转轴RS为中心的、通过多个第2叶片12B的内周端14B的圆C2的直径、即第2叶片12B的内径为内径ID2,该内径ID2大于内径ID1(内径ID2>内径ID1)。设以旋转轴RS为中心的、通过多个第2叶片12B的外周端15B的圆C3的直径、即第2叶片12B的外径为外径OD2,该外径OD2等于外径OD1(外径OD2=外径OD1)。外径OD2与内径ID2之差的二分之一为第1截面中的第2叶片12B的翼长L2a(翼长L2a=(外径OD2-内径ID2)/2)。第1截面中的第2叶片12B的翼长L2a比该截面中的第1叶片12A的翼长L1a短(翼长L2a<翼长L1a)。
另一方面,在比图9所示的中间位置MP靠侧板13的第2截面中,如图11所示,设以旋转轴RS为中心的、通过第1叶片12A的内周端14A的圆C7的直径为内径ID3。内径ID3大于第1截面的内径ID1(内径ID3>内径ID1)。设以旋转轴RS为中心的、通过第1叶片12A的外周端15A的圆C8的直径为外径OD3。外径OD3与内径ID1之差的二分之一为第2截面中的第1叶片12A的翼长L1b(翼长L1b=(外径OD3-内径ID3)/2)。
此外,在第2截面中,设以旋转轴RS为中心的、通过第2叶片12B的内周端14B的圆C7的直径为内径ID4。内径ID4等于该截面中的内径ID3(内径ID4=内径ID3)。设以旋转轴RS为中心的、通过第2叶片12B的外周端15B的圆C8的直径为外径OD4。外径OD4等于该截面中的外径OD3(外径OD4=外径OD3)。外径OD4与内径ID4之差的二分之一为第2截面中的第2叶片12B的翼长L2b(翼长L2b=(外径OD4-内径ID4)/2)。第2截面中的第2叶片12B的翼长L2b等于该截面中的第1叶片12A的翼长L1b(翼长L2b=翼长L1b)。
在与旋转轴RS平行地观察时,图11所示的第2截面中的第1叶片12A以不从图10所示的第1截面中的第1叶片12A的轮廓伸出的方式与该第1叶片12A重叠。因此,风扇10满足外径OD3=外径OD1、内径ID3≥内径ID1、以及翼长L1b≤翼长L1a的关系。
同样,在与旋转轴RS平行地观察时,图11所示的第2截面中的第2叶片12B以不从图10所示的第1截面中的第2叶片12B的轮廓伸出的方式与该第2叶片12B重叠。因此,风扇10满足外径OD4=外径OD2、内径ID4≥内径ID2、以及翼长L2b≤翼长L2a的关系。
在此,叶片12的内径ID3≥内径ID1,内径ID4≥内径ID2,内径ID2>内径ID1,因此,可以将第1叶片12A的内径设为叶片12的叶片内径。此外,叶片12的外径OD3=外径OD1,外径OD4=外径OD2,外径OD2=外径OD1,因此,可以将第1叶片12A的外径设为叶片12的叶片外径。
另外,多个叶片12的叶片内径由多个叶片12各自的内周端构成。即,多个叶片12的叶片内径由多个叶片12的前缘14A1构成。此外,多个叶片12的叶片外径由多个叶片12各自的外周端构成。即,多个叶片12的叶片外径由多个叶片12的后缘15A1和后缘15B1构成。
(第1叶片12A和第2叶片12B的结构)
在图10所示的第1截面与图11所示的第2截面的比较中,第1叶片12A具有翼长L1a>翼长L1b的关系。即,多个叶片12各自具有第1区域中的翼长形成得比第2区域中的翼长要长的部分。更具体来说,第1叶片12A具有形成为翼长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从主板11侧朝向侧板13侧而变小的部分。
同样,在图10所示的第1截面与图11所示的第2截面的比较中,第2叶片12B具有翼长L2a>翼长L2b的关系。即,第2叶片12B具有形成为翼长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从主板11侧朝向侧板13侧而变小的部分。
如图3所示,第1叶片12A和第2叶片12B的前缘以叶片内径随着从主板11侧朝向侧板13侧而变大的方式倾斜。即,多个叶片12形成为叶片内径随着从主板11侧朝向侧板13侧而变大,具有以构成前缘14A1的内周端14A随着从主板11侧朝向侧板13侧而离开旋转轴RS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141A。同样,多个叶片12形成为叶片内径随着从主板11侧朝向侧板13侧而变大,具有以构成前缘14B1的内周端14B随着从主板11侧朝向侧板13侧而离开旋转轴RS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141B。
另外,第1叶片12A和第2叶片12B不限于该结构。例如,第1叶片12A和第2叶片12B也可以形成为前缘14A1和前缘14B1与旋转轴RS平行。即,第1叶片12A和第2叶片12B也可以形成为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从主板11侧到侧板13侧翼长恒定的大小。多个叶片12分别可以形成为第1区域中的翼长与第2区域中的翼长相等,也可以形成为从主板11侧到侧板13侧叶片内径相等。
(西洛可翼部和涡轮翼部)
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1叶片12A具有:第1西洛可翼部12A1,其包含外周端15A,构成为前向叶片;以及第1涡轮翼部12A2,其包含内周端14A,构成为后向叶片。在风扇10的径向上,第1西洛可翼部12A1构成第1叶片12A的外周侧,第1涡轮翼部12A2构成第1叶片12A的内周侧。即,在风扇10的径向上,第1叶片12A从旋转轴RS朝向外周侧而按第1涡轮翼部12A2、第1西洛可翼部12A1的顺序构成。
在第1叶片12A中,第1涡轮翼部12A2和第1西洛可翼部12A1形成为一体。第1涡轮翼部12A2构成第1叶片12A的前缘14A1,第1西洛可翼部12A1构成第1叶片12A的后缘15A1。在风扇10的径向上,第1涡轮翼部12A2从构成前缘14A1的内周端14A朝向外周侧而呈直线状地延伸。
在风扇10的径向上,将构成第1叶片12A的第1西洛可翼部12A1的区域定义为第1西洛可区域12A11,将构成第1叶片12A的第1涡轮翼部12A2的区域定义为第1涡轮区域12A21。
关于风扇10,在图9所示的作为第1区域的主板侧叶片区域122a以及作为第2区域的侧板侧叶片区域122b的区域中,第1西洛可区域12A11在风扇10的径向上所占的比例小于第1涡轮区域12A21在风扇10的径向上所占的比例。关于风扇10和第1叶片12A,在作为第1区域的主板侧叶片区域122a和作为第2区域的侧板侧叶片区域122b的区域中,第1涡轮翼部12A2在风扇10的径向上所占的比例比第1西洛可翼部12A1在风扇10的径向上所占的比例大。
同样,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2叶片12B具有:第2西洛可翼部12B1,其包含外周端15B,构成为前向叶片;以及第2涡轮翼部12B2,其包含内周端14B,构成为后向叶片。在风扇10的径向上,第2西洛可翼部12B1构成第2叶片12B的外周侧,第2涡轮翼部12B2构成第2叶片12B的内周侧。即,在风扇10的径向上,第2叶片12B从旋转轴RS朝向外周侧而按第2涡轮翼部12B2、第2西洛可翼部12B1的顺序构成。
在第2叶片12B中,第2涡轮翼部12B2和第2西洛可翼部12B1形成为一体。第2涡轮翼部12B2构成第2叶片12B的前缘14B1,第2西洛可翼部12B1构成第2叶片12B的后缘15B1。在风扇10的径向上,第2涡轮翼部12B2从构成前缘14B1的内周端14B朝向外周侧而呈直线状地延伸。
在此,将第1西洛可翼部12A1的内周侧的端部定义为第1西洛可前缘14A11,第2西洛可翼部12B1的内周侧的端部定义为第2西洛可前缘14B11。第1西洛可前缘14A11和第2西洛可前缘14B11是西洛可翼部的缘部,形成与后述的径向翼部之间的边界部分。另外,在叶片12不具有径向翼部的情况下,第1西洛可前缘14A11形成第1西洛可翼部12A1与第1涡轮翼部12A2之间的边界部分。此外,在叶片12不具有径向翼部的情况下,第2西洛可前缘14B11形成第2西洛可翼部12B1与第2涡轮翼部12B2之间的边界部分。
在风扇10的径向上,将构成第2叶片12B的第2西洛可翼部12B1的区域定义为第2西洛可区域12B11,构成第2叶片12B的第2涡轮翼部12B2的区域定义为第2涡轮区域12B21。
关于风扇10,在图9所示的作为第1区域的主板侧叶片区域122a以及作为第2区域的侧板侧叶片区域122b的区域中,第2西洛可区域12B11在风扇10的径向上所占的比例小于第2涡轮区域12B21在风扇10的径向上所占的比例。关于风扇10和第1叶片12B,在作为第1区域的主板侧叶片区域122a和作为第2区域的侧板侧叶片区域122b的区域中,第2涡轮翼部12B2在风扇10的径向上所占的比例比第2西洛可翼部12B1在风扇10的径向上所占的比例大。
多个叶片12各自形成为,在第1区域和第2区域中,涡轮翼部在径向上所占的比例比西洛可翼部在径向上所占的比例大。西洛可翼部与涡轮翼部在旋转轴RS的径向上的占有比例的关系也可以在作为第1区域的主板侧叶片区域122a和作为第2区域的侧板侧叶片区域122b的全部区域中成立。另外,多个叶片12不限于该结构,也可以是在第1区域和第2区域中,涡轮翼部在径向上所占的比例等于西洛可翼部在径向上所占的比例、或者小于西洛可翼部在径向上所占的比例。
(出口角)
如图10所示,设第1截面中的第1叶片12A的第1西洛可翼部12A1的出口角为出口角α1。出口角α1被定义为:在以旋转轴RS为中心的圆C3的圆弧与外周端15A的交点处,圆的切线TL1与外周端15A处的第1西洛可翼部12A1的中心线CL1所成的角度。该出口角α1为大于90度的角度。
设该截面中的第2叶片12B的第2西洛可翼部12B1的出口角为出口角α2。出口角α2被定义为:在以旋转轴RS为中心的圆C3的圆弧与外周端15B的交点处,圆的切线TL2与外周端15B处的第2西洛可翼部12B1的中心线CL2所成的角度。出口角α2为大于90度的角度。
第2西洛可翼部12B1的出口角α2等于第1西洛可翼部12A1的出口角α1(出口角α2=出口角α1)。在与旋转轴RS平行地观察时,第1西洛可翼部12A1和第2西洛可翼部12B1以向与旋转方向R相反的方向凸出的方式形成为弧状。
如图11所示,在第2截面中,风扇10的第1西洛可翼部12A1的出口角α1与第2西洛可翼部12B1的出口角α2也相等。即,多个叶片12具有从主板11到侧板13构成出口角形成为大于90度的角度的前向叶片的西洛可翼部。
此外,如图10所示,设第1截面中的第1叶片12A的第1涡轮翼部12A2的出口角为出口角β1。出口角β1被定义为:在以旋转轴RS为中心的圆C4的圆弧与第1涡轮翼部12A2的交点处,圆的切线TL3与第1涡轮翼部12A2的中心线CL3所成的角度。该出口角β1为小于90度的角度。
设该截面中的第2叶片12B的第2涡轮翼部12B2的出口角为出口角β2。出口角β2被定义为:在以旋转轴RS为中心的圆C4的圆弧与第2涡轮翼部12B2的交点处,圆的切线TL4与第2涡轮翼部12B2的中心线CL4所成的角度。出口角β2为小于90度的角度。
第2涡轮翼部12B2的出口角β2等于第1涡轮翼部12A2的出口角β1(出口角β2=出口角β1)。
虽然在图11中省略图示,但在第2截面中,风扇10的第1涡轮翼部12A2的出口角β1与第2涡轮翼部12B2的出口角β2也相等。此外,出口角β1和出口角β2为小于90度的角度。
(径向翼部)
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1叶片12A具有第1径向翼部12A3作为第1涡轮翼部12A2与第1西洛可翼部12A1之间的连接部分。第1径向翼部12A3是构成为在风扇10的径向上呈直线状地延伸的径向翼的部分。
同样,第2叶片12B具有第2径向翼部12B3作为第2涡轮翼部12B2与第2西洛可翼部12B1之间的连接部分。第2径向翼部12B3是构成为在风扇10的径向上呈直线状地延伸的径向翼的部分。
第1径向翼部12A3和第2径向翼部12B3的翼角度为90度。更详细来说,第1径向翼部12A3的中心线与以旋转轴RS为中心的圆C5的交点处的切线与第1径向翼部12A3的中心线所成的角度为90度。此外,第2径向翼部12B3的中心线与以旋转轴RS为中心的圆C5的交点处的切线与第2径向翼部12B3的中心线所成的角度为90度。
(翼间)
在将多个叶片12中的在周向CD上彼此相邻的2个叶片12的间隔定义为翼间时,如图10和图11所示,多个叶片12的翼间随着从前缘14A1侧朝向后缘15A1侧而扩大。同样,多个叶片12的翼间随着从前缘14B1侧朝向后缘15B1侧而扩大。
具体而言,由第1涡轮翼部12A2和第2涡轮翼部12B2构成的涡轮翼部处的翼间随着从内周侧到外周侧而扩大。即,风扇10的涡轮翼部的翼间随着从内周侧到外周侧而扩大。此外,由第1西洛可翼部12A1和第2西洛可翼部12B1构成的西洛可翼部处的翼间比涡轮翼部的翼间大,并且随着从内周侧到外周侧而扩大。
换言之,第1涡轮翼部12A2与第2涡轮翼部12B2之间的翼间、或者相邻的第2涡轮翼部12B2彼此的翼间随着从内周侧到外周侧而扩大。此外,第1西洛可翼部12A1与第2西洛可翼部12B1的翼间、或者相邻的第2西洛可翼部12B1彼此的翼间比涡轮翼部的翼间大,并且随着从内周侧到外周侧而扩大。
[离心送风机100的动作]
使用图1对离心送风机的动作进行说明。在离心送风机100中,当马达(省略图示)进行驱动时,与马达轴连接的主板11旋转,多个叶片12通过主板11而以旋转轴RS为中心旋转。由此,在离心送风机100中,位于涡壳40的外部的空气从吸入口45被吸入到风扇10的内部,并通过风扇10的升压作用而从风扇10被吹出至涡壳40的内部。从风扇10被吹出至涡壳40的内部的空气被由涡壳40的周壁44c形成的扩大风路减速而恢复静压,并从图1所示的喷出口42a被向外部吹出。
[空调装置140]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40的一例的立体图。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40的内部结构的一例的立体图。另外,在图13中,为了示出空调装置140的内部结构,省略了上表面部16a。使用图12~图13对具备离心送风机100的空调装置140进行说明。
空调装置140是进行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调和的装置,并且是调整所吸入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并向空调对象空间喷出的装置。空调装置140是从天花板悬吊的天花板悬吊型的装置,但空调装置140并不限于天花板悬吊型的装置。
空调装置140具备:离心送风机100;驱动源50,其对离心送风机100的风扇10施加驱动力;以及热交换器15,其被配置于与形成于离心送风机100的涡壳40的空气的喷出口42a对置的位置。此外,空调装置140具备壳体16,该壳体16在内部收纳离心送风机100、驱动源50以及热交换器15,并被设置于空调对象空间中。另外,热交换器15只要在壳体16内的供从离心送风机100喷出的空气流动的风路中配置于离心送风机100与后述的壳体吹出口17之间即可,并不一定与喷出口42a对置。
(壳体16)
如图12所示,壳体16由装饰面板形成为箱状,并形成为包含上表面部16a、下表面部16b以及侧面部16c的长方体状。另外,壳体16的形状不限于长方体状,也可以是例如圆柱形状、棱柱状、圆锥状、具有多个角部的形状、具有多个曲面部的形状等其它形状。上表面部16a、下表面部16b以及侧面部16c是构成壳体16的壁部,并且是装饰面板。在空调装置140是天花板悬吊型的装置的情况下,壳体16设置于天花板。
壳体16在下表面部16b形成有壳体吸入口18。在壳体吸入口18,为了防止垃圾等的侵入而配置有去除空气中的尘埃的过滤器21。过滤器21以覆盖壳体吸入口18的方式被固定安装于构成下表面部16b的装饰面板。此外,壳体16具有形成有壳体吹出口17的出口壁部16c1作为侧面部16c之一。
图12所示的箭头IR表示被吸入壳体吸入口18的空气。壳体16的壳体吸入口18是如下开口部:在驱动源50进行驱动而使得离心送风机100的风扇10旋转的情况下,被吸入离心送风机100的空气在流入壳体16内时通过该开口部。壳体16的壳体吹出口17是如下开口部:从离心送风机100喷出并通过热交换器15后的空气流出,从后述的热交换室32流出的空气通过该开口部。图12所示的箭头OR表示从壳体吹出口17吹出的空气。
如图12所示,壳体吹出口17和壳体吸入口18的形状形成为矩形。另外,壳体吹出口17和壳体吸入口18的形状不限于矩形,也可以是例如圆形、椭圆形等,还可以是其它形状。
壳体16的内部空间被隔板19分隔为作为涡壳40的吸入侧空间的送风室31和作为涡壳40的吹出侧空间的热交换室32。隔板19将壳体16的内部空间分隔为配置风扇10的送风室31和配置热交换器15的热交换室32。
如图13所示,离心送风机100的涡壳40被固定于隔板19,喷出部42被配置于热交换室32,涡旋部41被配置于送风室31。
如图13所示,涡壳40的舌部43配置于隔板19附近。如图13所示,离心送风机100中,可以将构成舌部43的部分与隔板19固定、或者也可以将舌部43和喷出口42a之间的部分与隔板19固定。
如图13所示,空调装置140的两个离心送风机100各自的风扇10被安装于输出轴51。具有风扇10的离心送风机100形成从壳体吸入口18吸入壳体16内、并从壳体吹出口17吹出至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的流动。另外,配置于壳体16内的离心送风机100不限于两个,也可以是一个或三个以上。
涡壳40具有与壳体吸入口18对置的周壁44c。在与壳体吸入口18对置的周壁44c和壳体吸入口18之间未设置有其它构成部件,周壁44c与壳体吸入口18直接面对。
(驱动源50)
驱动源50例如是马达。驱动源50由固定于壳体16的马达支承件9a支承。驱动源50具有输出轴51。输出轴51是马达轴,被配置成与形成有壳体吹出口17的出口壁部16c1平行地延伸。
(热交换器15)
热交换器15如上所述那样配置于与离心送风机100的喷出口42a对置的位置,在壳体16内被配置于离心送风机100所喷出的空气的风路上。由离心送风机100生成的空气流通过热交换器15。热交换器15对从壳体吸入口18被吸入壳体16内、并从壳体吹出口17向空调对象空间被吹出的空气的温度进行调整。另外,热交换器15可以应用公知的结构的热交换器。
空调装置140从空调装置140的壳体吸入口18朝向壳体吹出口17依次配置有壳体吸入口18、离心送风机100的涡壳40、热交换器15、壳体吹出口17。在天花板悬吊型的空调装置140的情况下,这些构成部件被配置成倒L字状。
(壳体16与离心送风机100之间的关系)
图14是概念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40的内部结构的一例的侧视图。另外,图14为了示出风扇10与舌部43之间的关系而省略了侧壁44a的图示。此外,图14所示的风扇10是概念性地示出旋转轴RS的轴向上的任意位置处的与旋转轴RS的轴向垂直的截面的剖视图。使用图14对壳体16与离心送风机100之间的关系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壳体16具有开口壁部,该开口壁部在与喷出口42a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位置形成有壳体吸入口18。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40中,开口壁部是下表面部16b。空调装置140的壳体吸入口18被设置于相对于搭载于装置内部的离心送风机100的喷出口42a成90度的位置。
在沿风扇10的旋转轴RS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将在旋转轴RS的径向上位于最靠近舌部43的位置的叶片12c的前缘定义为第1前缘部14c。此外,在沿风扇10的旋转轴RS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将在旋转轴RS的径向上位于最靠近构成壳体16的壁部的位置的叶片12d的后缘定义为第1后缘部15c。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40中,位于叶片12最靠近的位置的构成壳体16的壁部为下表面部16b。
第1后缘部15c由图4和图5所示的第1叶片12A的后缘15A1或第2叶片12B的后缘15B1构成。第1前缘部14c由图4和图5所示的第1涡轮翼部12A2的前缘14A1或第2涡轮翼部12B2的前缘14B1构成。或者,第1前缘部14c由第1西洛可翼部12A1的第1西洛可前缘14A11或第2西洛可翼部12B1的第2西洛可前缘14B11构成。
如图14所示,在沿风扇10的旋转轴RS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将通过旋转轴RS和第1后缘部15c的直线定义为第1直线LH1,与第1直线LH1平行且通过第1前缘部14c的直线定义为第2直线LH2。另外,在壳体16形成为长方体状的情况下,第1直线LH1是从旋转轴RS与下表面部16b垂直地引出的直线。
此外,在沿风扇10的旋转轴RS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将相对于旋转轴RS处于舌部43的形成侧SD的形成壳体吸入口18的区域定义为第1区域18a。此外,在沿风扇10的旋转轴RS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将相对于旋转轴RS处于与舌部43的形成侧SD相反的一侧SU的形成壳体吸入口18的区域定义为第2区域18b。
空调装置140形成为,第1区域18a中位于最靠近舌部43的部分的边界部18a1配置于第1直线LH1与第2直线LH2之间。边界部18a1形成相对于旋转轴RS位于舌部43的形成侧SD的、构成下表面部16b的装饰面板与过滤器21的边界。
[空调装置140的动作例]
在通过驱动源50的驱动而使风扇10旋转时,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通过壳体吸入口18而被吸入壳体16的内部。被吸入壳体16的内部后的空气沿着喇叭口46流动而被吸入风扇10的内部。被吸入风扇10的空气朝向风扇10的径向外侧被吹出。
从风扇10吹出的空气一边在流路截面积以舌部43为起点而朝向下游侧扩大的涡壳40的内部通过一边被升压。被升压后的空气从涡壳40的喷出口42a被吹出而被供给至热交换器15。被供给至热交换器15的空气在通过热交换器15时,与在热交换器15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等热交换介质进行热交换,进行温度调整以及湿度调整。通过热交换器15后的空气从壳体吹出口17被向空调对象空间吹出。
[空调装置140的作用效果]
图15是概念性地示出比较例的空调装置140L的内部结构的一例的侧视图。为了抑制从舌部43产生的噪声,如比较例的空调装置140L那样,空调装置140L有时在远离离心送风机100L的涡壳40的位置设置有空气吸入口18L。在该情况下,空调装置140L为了确保涡壳40与空气吸入口18L之间的距离而导致壳体16大型化。
此外,在考虑到空调装置140L的设置部位的省空间化的情况下,由于空调装置140L的小型化而使得空气吸入口18L接近涡壳40,从舌部43发出的噪声容易从空气吸入口18L泄漏到外部。此外,在考虑到空调装置140L的设置部位的省空间化而减小空气吸入口18L的大小的情况下,虽然从舌部43发出的噪声不易从空气吸入口18L泄漏到外部,但被吸入离心送风机100L的空气的风量减少。在该情况下,空调装置140L由于从离心送风机100L喷出并通过热交换器15的空气的风量减少,因此热转换效率降低。
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40形成为,第1区域18a中位于最靠近舌部的部分的边界部18a1配置于第1直线LH1与第2直线LH2之间。空调装置140在使边界部18a1处于该位置且使壳体16小型化的情况下确保了壳体吸入口18的大小,同时还使边界部18a1处于远离舌部43的垂直下方的位置的位置,因此,在舌部43的垂直下方,下表面部16b覆盖舌部43。因此,空调装置140能够使在舌部43处产生的噪声在作为壳体16的壁部的下表面部16b处衰减。
此外,第1前缘部14c由第1涡轮翼部12A2的前缘14A1或第2涡轮翼部12B2的前缘14B1构成。在空调装置140为该结构的情况下,在舌部43的垂直下方,下表面部16b覆盖舌部43,在舌部43与旋转轴RS之间,下表面部16b存在至接近旋转轴RS的位置。因此,具有该结构的空调装置140与不具有该结构的空调装置相比较,能够进一步使在舌部43处产生的噪声在作为壳体16的壁部的下表面部16b处衰减。
实施方式2.
图16是概念性地示出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140的内部结构的一例的侧视图。另外,图16为了示出风扇10与舌部43之间的关系而省略了侧壁44a的图示。此外,图16所示的风扇10是概念性地示出旋转轴RS的轴向上的任意位置处的与旋转轴RS的轴向垂直的截面的剖视图。另外,对具有与图1~图14的空调装置140等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00进一步确定了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00的西洛可翼部的前缘和涡轮翼部的前缘与壳体16的边界部18a1之间的关系。在图16中,将第1西洛可翼部12A1和第2西洛可翼部12B1中的任一方或双方表示为西洛可翼部23。此外,将第1涡轮翼部12A2和第2涡轮翼部12B2中的任一方或双方表示为涡轮翼部24。
第1前缘部14c由第1西洛可翼部12A1的第1西洛可前缘14A11或第2西洛可翼部12B1的第2西洛可前缘14B11构成。第1前缘部14c是西洛可翼部23的最内周侧的端部。如图16所示,在沿风扇10的旋转轴RS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将通过旋转轴RS和第1后缘部15c的直线定义为第1直线LH1,与第1直线LH1平行且通过第1前缘部14c的直线定义为第2直线LH2。
此外,在沿风扇10的旋转轴RS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将在旋转轴RS的径向上位于最靠近舌部43的位置的叶片12c的涡轮翼部的前缘定义为第2前缘部14d。第2前缘部14d由图4和图5所示的第1涡轮翼部12A2的前缘14A1或第2涡轮翼部12B2的前缘14B1构成。第2前缘部14d是涡轮翼部24的最内周侧的端部,并且是主板11侧的翼端。
如图4所示,第1涡轮翼部12A2的前缘14A1或第2涡轮翼部12B2的前缘14B1形成为相对于旋转轴RS倾斜。另外,第1涡轮翼部12A2的前缘14A1和第2涡轮翼部12B2的前缘14B1不限于该结构,也可以形成为前缘14A1和前缘14B1与旋转轴RS平行。
如图16所示,在沿风扇10的旋转轴RS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将与第1直线LH1平行且通过第2前缘部14d的直线定义为第3直线LH3。第3直线LH3也是与第2直线LH2平行的直线。
如图16所示,空调装置140形成为,第1区域18a中位于最靠近舌部43的部分的边界部18a1配置于第2直线LH2与第3直线LH3之间。
[空调装置140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140形成为具有西洛可翼部23和涡轮翼部24,且边界部18a1配置于第2直线LH2与第3直线LH3之间。空调装置140中,涡轮翼部24设置于叶片12的前缘侧,该涡轮翼部24的翼间随着朝向外周侧而扩大,由此,流入风扇10后的空气在涡轮翼部24中被升压并且被减速。因此,空调装置140能够使通过舌部43的流速减慢,从而能够降低从舌部43产生的噪声。
此外,空调装置140被设置为,边界部18a1位于比作为西洛可翼部23的前缘的第1前缘部14c靠旋转轴RS的形成侧的位置。此外,空调装置140被设置为,边界部18a1位于比作为涡轮翼部24的前缘的第2前缘部14d靠舌部43的形成侧的位置。因此,叶片12从边界部18a1向过滤器21侧露出,因此与不具有该结构的空调装置相比较,能够进一步确保吸入到壳体16内的吸入风量。
此外,空调装置140在使边界部18a1处于该位置且使壳体16小型化的情况下确保了壳体吸入口18的大小,同时还使边界部18a1处于远离舌部43的垂直下方的位置的位置,因此,在舌部43的垂直下方,下表面部16b覆盖舌部43。因此,空调装置140能够使在舌部43处产生的噪声在下表面部16b处衰减。
此外,涡轮翼部24的前缘相对于旋转轴RS倾斜。空调装置140通过该结构,使得流入涡壳40内的空气容易从风扇10的内周侧去往外周侧,空气容易流入涡壳内,从而空气的流入量增加。
实施方式3.
图17是比较例的空调装置140中使用的风扇10的局部放大图。图18是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140中使用的风扇10的局部放大图。另外,对具有与图1~图16的空调装置140等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140进一步确定了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00的风扇10的结构。
图17所示的比较例的空调装置140是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140,如图17所示,该装置所使用的风扇10的叶片12的西洛可翼部23和涡轮翼部24形成为一体。另外,沿着图17所示的风扇10的周向的虚线表示西洛可翼部23与涡轮翼部24的边界。
如图18所示,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140所使用的风扇10的叶片12的涡轮翼部24与西洛可翼部23在径向上是分离的。在以旋转轴RS为中心的径向上,叶片12在涡轮翼部24与西洛可翼部23之间设有分离部25。另外,沿着图18所示的风扇10的周向的虚线表示在西洛可翼部23与涡轮翼部24形成为一体的情况下的、西洛可翼部23与涡轮翼部24的边界。
分离部25是在以旋转轴RS为中心的周向上贯通叶片12的贯通孔,并且是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从叶片12的侧板13侧的端部朝向主板11侧凹陷的部分。分离部25可以仅形成于图9所示的作为第2区域的侧板侧叶片区域122b,也可以连续地形成于作为第1区域的主板侧叶片区域122a以及作为第2区域的侧板侧叶片区域122b。在分离部25形成于作为第1区域的主板侧叶片区域122a以及作为第2区域的侧板侧叶片区域122b的情况下,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分离部25的底部也可以是主板11。
[空调装置140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140通过使涡轮翼部24与西洛可翼部23分离,从而能够减少伴随气流流入西洛可翼部23而产生的损失。空调装置140中,从分离的涡轮翼部24漏出的气流在向涡轮翼部24的后侧被排出之后,被配置于涡轮翼部24的后侧的西洛可翼部23回收,由此能够减少损失。此外,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140具有与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140相同的结构,因此,能够发挥与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140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4.
图19是将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140中使用的离心送风机100局部放大的立体图。图20是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140中使用的离心送风机100的局部放大图。另外,图19所示的箭头AR表示气流的流动。此外,图20为了说明喇叭口46与叶片12之间的关系,用虚线表示位于喇叭口46之下的叶片12。此外,对具有与图1~图18的空调装置140等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140进一步确定了喇叭口46与叶片12之间的关系。
如图19和图20所示,在离心送风机100的侧壁44a设有喇叭口46,该喇叭口46将空气顺畅地引导至涡壳40内。形成吸入口45的喇叭口46的内周缘部46a形成为在旋转轴RS的径向RD上位于比西洛可翼部23的前缘靠内周侧的位置。
喇叭口46的内周缘部46a是在相对于旋转轴RS的径向上构成喇叭口46的内周侧的端部的边缘部分,并以旋转轴RS为中心设置成环状。西洛可翼部23的前缘是第1西洛可前缘14A11和第2西洛可前缘14B11。另外,在风扇10由第1叶片12A和第2叶片12B中的任一方的叶片12构成的情况下,西洛可翼部23的前缘为第1西洛可前缘14A11或第2西洛可前缘14B11。
[空调装置140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140形成为,形成吸入口45的喇叭口46的内周缘部46a在径向RD上位于比西洛可翼部23的前缘靠内周侧的位置。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140通过该结构,使得风速变快的风扇10的外周侧被喇叭口46覆盖,因此,与不具有该结构的空调装置相比较,能够进一步降低噪声。
实施方式5.
图21是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140的立体图。图22是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140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图23是示出图22所示的空调装置140中使用的离心送风机100的配置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另外,在图21~图23中,为了说明内部的结构,透过壳体16而示出了配置于内部的热交换器15和离心送风机100。此外,图21所示的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140与图22所示的其变形例的离心送风机100的朝向和壳体吸入口18的位置不同。
将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140设为从天花板悬吊的天花板悬吊型的装置而进行了说明,但空调装置140也可以是如图21所示的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140那样的落地式的装置。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140在壳体16的侧面部16c形成有壳体吸入口18和壳体吹出口17。虽然在图21所示的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140中,壳体吸入口18和壳体吹出口17形成于壳体16的不同侧面,但在图22所示的空调装置140的变形例中,壳体吸入口18和壳体吹出口17形成于壳体16的同一侧面。
此外,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140在与风扇10的旋转轴RS平行的位置形成有空调装置140的壳体吸入口18(参照图14)。空调装置140不限于该结构,也可以如图21~图23所示的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140那样在与风扇10的旋转轴RS垂直的位置形成有壳体吸入口18。另外,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140中,第1直线LH1是从旋转轴RS与侧面部16c垂直地引出的直线。在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140中,侧面部16c是壳体16的侧壁,并且是相对于形成有壳体吸入口18的开口壁部位于侧面的壁。
[空调装置140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140虽然是落地式的装置,但由于具有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140相同的结构,因此能够发挥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140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5中,例举了具备具有在主板11的两边形成有多个叶片12的双吸入型的风扇10的离心送风机100的空调装置140。但是,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5也能够应用于具备具有仅在主板11的一侧形成有多个叶片12的单吸入型的风扇10的离心送风机100的空调装置140。
上述各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5可以彼此进行组合来实施。此外,以上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仅表示一个例子,也可以与其它公知技术进行组合,还可以在不脱离宗旨的范围内省略、变更一部分结构。
标号说明
9a:马达支承件;10:风扇;10a:外周侧面;10e:吸入口;11:主板;11b:轮毂部;11b1:轴孔;12:叶片;12A:第1叶片;12A1:第1西洛可翼部;12A11:第1西洛可区域;12A2:第1涡轮翼部;12A21:第1涡轮区域;12A3:第1径向翼部;12B:第2叶片;12B1:第2西洛可翼部;12B11:第2西洛可区域;12B2:第2涡轮翼部;12B21:第2涡轮区域;12B3:第2径向翼部;12c:叶片;12d:叶片;13:侧板;13a:第1侧板;13b:第2侧板;14A:内周端;14A1:前缘;14A11:第1西洛可前缘;14B:内周端;14B1:前缘;14B11:第2西洛可前缘;14c:第1前缘部;14d:第2前缘部;15:热交换器;15A:外周端;15A1:后缘;15B:外周端;15B1:后缘;15c:第1后缘部;16:壳体;16a:上表面部;16b:下表面部;16c:侧面部;16c1:出口壁部;17:壳体吹出口;18:壳体吸入口;18L:空气吸入口;18a:第1区域;18a1:边界部;18b:第2区域;19:隔板;21:过滤器;23:西洛可翼部;24:涡轮翼部;25:分离部;31:送风室;32:热交换室;40:涡壳;41:涡旋部;41a:卷绕始端部;41b:卷绕终端部;42:喷出部;42a:喷出口;42b:延伸设置板;42c:扩散板;42d:第1侧板部;42e:第2侧板部;43:舌部;44a:侧壁;44c:周壁;45:吸入口;46:喇叭口;46a:内周缘部;50:驱动源;51:输出轴;71:第1平面;72:第2平面;100:离心送风机;100L:离心送风机;112a:第1翼部;112b:第2翼部;122a:主板侧叶片区域;122b:侧板侧叶片区域;140:空调装置;140L:空调装置;141A:倾斜部;141B:倾斜部;AR:箭头;C1:圆;C2:圆;C3:圆;C4:圆;C5:圆;C7:圆;C8:圆;CD:周向;CL1:中心线;CL2:中心线;CL3:中心线;CL4:中心线;ID1:内径;ID2:内径;ID3:内径;ID4:内径;IR:箭头;L1a:翼长;L1b:翼长;L2a:翼长;L2b:翼长;LH1:第1直线;LH2:第2直线;LH3:第3直线;MP:中间位置;OD1:外径;OD2:外径;OD3:外径;OD4:外径;OR:箭头;R:旋转方向;RD:径向;RS:旋转轴;SD:形成侧;SU:相反侧;TL1:切线;TL2:切线;TL3:切线;TL4:切线;W:宽度尺寸;α1:出口角;α2:出口角;β1:出口角;β2:出口角。

Claims (7)

1.一种空调装置,其中,所述空调装置具备:
离心送风机,其具备:风扇,其具有主板和多个叶片,所述主板被旋转驱动,所述多个叶片设置于所述主板的周缘部;以及涡壳,其具有周壁以及侧壁,并收纳所述风扇,所述周壁形成为涡旋形状,所述侧壁形成有吸入口,该吸入口与由所述主板和所述多个叶片形成的空间连通;
热交换器,由所述离心送风机生成的空气流通过该热交换器;以及
壳体,其收纳所述离心送风机和所述热交换器,并形成有壳体吸入口和壳体吹出口,所述壳体吸入口供被吸入所述离心送风机的空气流入,所述壳体吹出口供从所述离心送风机喷出并通过所述热交换器后的空气流出,
所述涡壳具有:舌部,其设置于所述涡旋形状的卷绕始端位置,使从所述风扇吹出的空气流分流;以及喷出部,其形成供从所述风扇吹出的空气喷出的喷出口,
所述壳体具有开口壁部,该开口壁部在与所述喷出口交叉的方向的位置形成有所述壳体吸入口,
在沿所述风扇的旋转轴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
将在所述旋转轴的径向上位于最靠近构成所述壳体的壁部的位置的所述叶片的后缘定义为第1后缘部,将在所述旋转轴的径向上位于最靠近所述舌部的位置的所述叶片的前缘定义为第1前缘部,
将通过所述旋转轴和所述第1后缘部的直线定义为第1直线,将与所述第1直线平行且通过所述第1前缘部的直线定义为第2直线,
将相对于所述旋转轴处于所述舌部的形成侧的形成所述壳体吸入口的区域定义为第1区域,在该情况下,
所述第1区域中位于最靠近所述舌部的部分的边界部配置于所述第1直线与所述第2直线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叶片各自具有:
内周端,其在所述径向上位于所述旋转轴侧;
外周端,其在所述径向上位于比所述内周端靠外周侧的位置;
西洛可翼部,其包含所述外周端,并构成前向叶片,所述前向叶片的出口角形成为大于90度的角度;以及
涡轮翼部,其包含所述内周端,并构成后向叶片,
所述第1前缘部是所述涡轮翼部的前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叶片各自具有:
内周端,其在所述径向上位于所述旋转轴侧;
外周端,其在所述径向上位于比所述内周端靠外周侧的位置;
西洛可翼部,其包含所述外周端,并构成前向叶片,所述前向叶片的出口角形成为大于90度的角度;以及
涡轮翼部,其包含所述内周端,并构成后向叶片,
所述第1前缘部是所述西洛可翼部的前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在沿所述轴向观察的情况下,
将在所述径向上位于最靠近所述舌部的位置的所述叶片的所述涡轮翼部的前缘定义为第2前缘部,
将与所述第1直线平行且通过所述第2前缘部的直线定义为第3直线,在该情况下,
所述边界部配置于所述第2直线与所述第3直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涡轮翼部的所述前缘相对于所述旋转轴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叶片各自的所述涡轮翼部与所述西洛可翼部在所述径向上是分离的。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在所述侧壁设有喇叭口,该喇叭口将空气顺畅地引导至所述涡壳内,
形成所述吸入口的所述喇叭口的内周缘部形成为,在所述径向上位于比所述西洛可翼部的所述前缘靠内周侧的位置。
CN202080107334.2A 2020-11-27 2020-11-27 空调装置 Pending CN11645758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44258 WO2022113279A1 (ja) 2020-11-27 2020-11-27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57583A true CN116457583A (zh) 2023-07-18

Family

ID=817554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107334.2A Pending CN116457583A (zh) 2020-11-27 2020-11-27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4253849A4 (zh)
JP (1) JP7374344B2 (zh)
CN (1) CN116457583A (zh)
TW (1) TWI794779B (zh)
WO (1) WO202211327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18397U (zh) * 1987-01-23 1988-07-30
JP3082453B2 (ja) 1992-08-07 2000-08-2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00240590A (ja) * 1999-02-23 2000-09-05 Hitachi Ltd 多翼前向ファン
JP4747542B2 (ja) 2004-09-28 2011-08-1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07127089A (ja) 2005-11-07 2007-05-24 Daikin Ind Ltd 遠心送風機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JP4906555B2 (ja) * 2007-03-27 2012-03-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シロッコファン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5186166B2 (ja) * 2007-10-01 2013-04-17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5952800B2 (ja) * 2013-11-11 2016-07-13 リンナイ株式会社 遠心式ファン
CN107850084B (zh) * 2015-08-06 2022-01-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离心送风机、空气调节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JPWO2019016982A1 (ja) 2017-07-20 2020-05-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WO2019224869A1 (ja) * 2018-05-21 2019-11-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遠心送風機、送風装置、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AU2018439003B2 (en) * 2018-08-31 2022-07-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Centrifugal air-sending device, air-sending apparatus,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JP7031061B2 (ja) * 2019-04-01 2022-03-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遠心送風機、送風装置、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7200824B2 (ja) * 2019-05-15 2023-01-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遠心送風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74344B2 (ja) 2023-11-06
EP4253849A1 (en) 2023-10-04
TW202221258A (zh) 2022-06-01
TWI794779B (zh) 2023-03-01
US20230375194A1 (en) 2023-11-23
EP4253849A4 (en) 2024-01-17
JPWO2022113279A1 (zh) 2022-06-02
WO2022113279A1 (ja) 2022-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86007B1 (ja) 羽根車、多翼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6987940B2 (ja) 羽根車、多翼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TWI807298B (zh) 葉輪、離心風扇以及空氣調和裝置
CN114930034A (zh) 离心送风机及空气调节装置
WO2021186676A1 (ja) 羽根車、多翼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16457583A (zh) 空调装置
JP7493609B2 (ja) 遠心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7471319B2 (ja) 多翼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WO2022085143A1 (ja) 遠心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7493608B2 (ja) 遠心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7204865B2 (ja) 多翼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EP4234945A1 (en) Centrifugal blower and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US12000602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7479453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TW202331109A (zh) 離心送風機及空氣調合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