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30034A - 离心送风机及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离心送风机及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30034A
CN114930034A CN202080092656.4A CN202080092656A CN114930034A CN 114930034 A CN114930034 A CN 114930034A CN 202080092656 A CN202080092656 A CN 202080092656A CN 114930034 A CN114930034 A CN 1149300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ition wall
impeller
centrifugal blower
wall
wall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9265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30034B (zh
Inventor
林弘恭
寺本拓矢
武智良则
久保和也
八田政知
毛吕纮己
平野雄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9300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300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300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300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8Sealings
    • F04D29/16Sealings between pressure and suction si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离心送风机具备叶轮和收纳叶轮的涡旋壳体,所述叶轮具有:主板,其被旋转驱动;环状的侧板;以及多个叶片,其一端与主板连接且另一端与侧板连接,且在主板的周缘部排列,所述涡旋壳体具有:周壁,其形成为涡旋形状;以及侧壁,其具有形成吸入口的喇叭口,喇叭口具有:喇叭口周壁,其从侧壁突出并形成为筒状;以及空气取入部,其形成为环状,且外周缘部与喇叭口周壁的突出方向的端部连续,内周缘部形成吸入口,该空气取入部朝向涡旋壳体的内部而开口直径逐渐变小,涡旋壳体具有隔壁部,该隔壁部设置在喇叭口周壁与内周缘部之间,并从侧壁朝向叶轮侧延伸,形成为隔壁部与侧板之间的距离比周壁与侧板之间的距离及喇叭口周壁与侧板之间的距离小。

Description

离心送风机及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涡旋壳体的离心送风机及具备该离心送风机的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如下的离心送风机,所述离心送风机具有:涡旋形状的涡旋壳体,其使风路逐渐扩大并将风路引导到喷出口;以及叶轮,其收纳在涡旋壳体的内部并绕轴心旋转。并且,存在如下的离心送风机:在这样的涡旋壳体的空气的吸入口设置有将气流引导到叶轮的喇叭口。另外,存在如下的叶轮,所述叶轮具有:多个叶片;主板,其在旋转轴的周围的圆周上排列有多个叶片;以及环状的侧板,其将多个叶片各自的吸入侧的端部相互连结。
在这样的离心送风机中,通过叶轮旋转而从相邻的叶片彼此之间流出的气流在叶轮的旋转轴的轴向上具有速度分布。气流的速度分布根据所使用的环境而在侧板侧具有偏差,存在气流的一部分逆流而不在涡旋壳体内流动地沿着喇叭口的里侧流动的情况。这样,从在涡旋壳体内流动的空气的流动中泄漏并沿着喇叭口的里侧流动的气流再次流入到叶轮的内部并与叶片碰触,作为叶片的风噪而产生较大的噪音。
因此,为了防止从叶轮流出的气流再次流入到叶轮,提出了设置有从涡旋壳体的内壁向旋转轴延伸的方向突出的逆流防止板的离心送风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离心送风机的目的在于,通过使叶轮的逆流防止板的长度在周向上变化来实现空气向叶轮的吸入侧泄漏并流动的防止和风扇性能的劣化的防止的兼顾。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773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离心送风机中,通过设置沿叶轮的旋转轴的轴向延伸的逆流防止板,从而利用逆流防止板使逆流的气流向旋转轴的轴向弯折。因此,向旋转轴的轴向弯折并沿着逆流防止板流动的逆流的气流有可能会与从叶轮流出的气流干涉而产生噪音。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能够防止从叶轮流出的气流再次流入到叶轮并且抑制由气流产生的噪音的离心送风机及空气调节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离心送风机具备叶轮和收纳叶轮的涡旋壳体,所述叶轮具有:主板,所述主板被旋转驱动;环状的侧板,所述环状的侧板与主板对置地配置;以及多个叶片,所述多个叶片的一端与主板连接,另一端与侧板连接,且在主板的周缘部排列,所述涡旋壳体具有:周壁,所述周壁形成为涡旋形状;以及侧壁,所述侧壁具有喇叭口,所述喇叭口形成与由主板和多个叶片形成的空间连通的吸入口,喇叭口具有:喇叭口周壁,所述喇叭口周壁从侧壁突出,并形成为筒状;以及空气取入部,所述空气取入部形成为环状,且形成外周侧的缘部的外周缘部与喇叭口周壁的突出方向的端部连续,形成内周侧的缘部的内周缘部形成吸入口,所述空气取入部形成为朝向涡旋壳体的内部而开口直径逐渐变小,涡旋壳体在叶轮的径向上具有隔壁部,所述隔壁部设置在喇叭口周壁与内周缘部之间,并从侧壁朝向叶轮侧延伸,隔壁部形成为隔壁部与侧板之间的距离比周壁与侧板之间的距离及喇叭口周壁与侧板之间的距离小。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具备:上述离心送风机;以及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配置在与该离心送风机的喷出口对置的位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离心送风机的涡旋壳体在叶轮的径向上具有隔壁部,所述隔壁部设置在喇叭口周壁与内周缘部之间,并从侧壁朝向叶轮侧延伸。并且,形成为隔壁部与侧板之间的距离比周壁与侧板之间的距离及喇叭口周壁与侧板之间的距离小。因此,从叶轮流出的气流被隔壁部阻止向叶轮再次流入的方向的流动,并沿着在叶轮的径向上延伸的隔壁部流动。其结果是,本发明能够防止从叶轮流出的气流再次流入叶轮,并且能够抑制由气流产生的噪音。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与旋转轴平行地观察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的结构的外观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图2所示的离心送风机的A-A线截面的剖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离心送风机的范围AR的放大图。
图5是示出隔壁部的前端部的一例的放大图。
图6是示出隔壁部的第一例的放大概念图。
图7是示出隔壁部的第二例的放大概念图。
图8是示出隔壁部的第三例的放大概念图。
图9是示出隔壁部的第四例的放大概念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内的风的流动的概念图。
图11是示出第一比较例的离心送风机内的风的流动的概念图。
图12是示出第二比较例的离心送风机内的风的流动的概念图。
图13是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的放大图。
图14是实施方式3的离心送风机的放大图。
图15是实施方式4的离心送风机的放大图。
图16是实施方式5的离心送风机的放大图。
图17是实施方式6的离心送风机的放大图。
图18是实施方式7的离心送风机的截面示意图。
图19是概念性地示出实施方式8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20是概念性地示出实施方式8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等,对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及空气调节装置60进行说明。此外,在包含图1的以下的附图中,存在各结构构件的相对尺寸的关系及形状等与实际不同的情况。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的部件为相同或与之相当的部件,这在说明书的全文中都是共用的。另外,为了容易理解,适当地使用表示方向的用语(例如“上”、“下”、“右”、“左”、“前”及“后”等),但这些表述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这样记载,并不对装置或部件的配置及朝向进行限定。
实施方式1.
[离心送风机1]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的立体图。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与旋转轴RS平行地观察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的结构的外观图。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图2所示的离心送风机1的A-A线截面的剖视图。使用图1~图3,对离心送风机1的基本构造进行说明。离心送风机1例如为西洛克风扇或涡轮风扇等多叶片离心型的送风机,具有产生气流的叶轮2和在内部收纳叶轮2的涡旋壳体4。离心送风机1是在叶轮2的假想的旋转轴RS的轴向上从涡旋壳体4的单侧吸入空气的单侧吸入型的送风机。
(叶轮2)
叶轮2为离心式的风扇。叶轮2由驱动装置6进行旋转驱动,通过由旋转产生的离心力而将空气强制性地向径向外方送出。叶轮2通过驱动装置6而朝向用箭头示出的旋转方向R旋转。驱动装置6例如为马达,对叶轮2赋予驱动力。如图3所示,驱动装置6配置在涡旋壳体4内,但驱动装置6也可以配置在涡旋壳体4的外部,并通过轴(省略图示)与叶轮2的主板2a连接。
叶轮2具有:主板2a,所述主板2a由驱动装置6进行旋转驱动;环状的侧板2c,所述环状的侧板2c与主板2a对置地配置;以及多个叶片2d,所述多个叶片2d的一端与主板2a连接,另一端与侧板2c连接,并在主板2a的周缘部2a1排列。
主板2a形成为与驱动装置6连结的中心部2a2相对于与多个叶片2d连结的周缘部2a1而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朝向侧板2c侧即吸入口2e侧鼓出的山形的截面形状。并且,驱动装置6配置在由主板2a的鼓出的部分的内侧面形成的凹陷部中。此外,主板2a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具有山形的截面形状。主板2a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圆盘状等板状的构件。在主板2a的中心部2a2设置有连接驱动装置6的轴部2b。主板2a经由轴部2b由驱动装置6进行旋转驱动。
另外,叶轮2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具有安装在多个叶片2d的与主板2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环状的侧板2c。侧板2c通过将多个叶片2d连结,从而维持各叶片2d的前端的位置关系,并对多个叶片2d进行加强。
多个叶片2d各自的一端与主板2a连接,另一端与侧板2c连接,并在以主板2a的假想的旋转轴RS为中心的周向上排列。多个叶片2d分别配置在主板2a与侧板2c之间。各叶片2d在主板2a的周缘部2a1相互隔开一定的间隔地配置。
如图1及图3所示,叶轮2通过配置在主板2a的多个叶片2d而构成为筒形状。并且,叶轮2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在与主板2a相反的一侧的侧板2c侧形成有用于使气体流入到由主板2a和多个叶片2d包围的空间47的吸入口2e。
通过使驱动装置6进行驱动,从而使叶轮2以旋转轴RS为中心而进行旋转驱动。通过使叶轮2旋转,离心送风机1的外部的气体通过形成于涡旋壳体4的吸入口5和叶轮2的吸入口2e并被吸入到由主板2a和多个叶片2d包围的空间47。并且,通过使叶轮2旋转,被吸入到由主板2a和多个叶片2d包围的空间47的空气通过相邻的叶片2d彼此之间的空间,并向叶轮2的径向外方送出。
(涡旋壳体4)
如图1~图3所示,涡旋壳体4在内部收纳叶轮2,对从叶轮2吹出的空气进行整流。涡旋壳体4由发泡苯乙烯等发泡材料形成。此外,涡旋壳体4并不限定于由发泡材料形成。例如,涡旋壳体4既可以由树脂材料形成,也可以由金属材料形成。涡旋壳体4具有涡旋部41和喷出部42。
(涡旋部41)
涡旋部41形成将叶轮2产生的气流的动压转换为静压的风路。涡旋部41具有:侧壁4a,所述侧壁4a从旋转轴RS的轴向覆盖叶轮2,并形成有取入空气的吸入口5;以及周壁4c,所述周壁4c从叶轮2的旋转轴RS的径向将叶轮2包围。另外,涡旋部41具有经由涡旋部41将叶轮2产生的气流引导到喷出口42a的舌部43。此外,旋转轴RS的径向是与旋转轴RS的轴向垂直的方向。由周壁4c及侧壁4a构成的涡旋部41的内部空间45成为使从叶轮2吹出的空气沿着周壁4c流动的空间。
(侧壁4a)
如图1及图3所示,侧壁4a在叶轮2的旋转轴RS的轴向上配置在叶轮2的两侧。如图3所示,作为侧壁4a,涡旋壳体4具有第一侧壁4a1和第二侧壁4a2。
第一侧壁4a1沿着旋转轴RS的轴向上的周壁4c的一方的第一端部4c11形成。如图1及图3所示,第一侧壁4a1在叶轮2的旋转轴RS的轴向上的主板2a侧和侧板2c侧形成在叶轮2的侧板2c侧。在第一侧壁4a1形成有用于取入空气的吸入口5,以便能够使空气在叶轮2与涡旋壳体4的外部之间流通。吸入口5形成为圆形形状,叶轮2被配置成吸入口5的中心与叶轮2的轴部2b的中心大致一致。此外,吸入口5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圆形形状,例如也可以为椭圆形形状等其他形状。
第二侧壁4a2沿着旋转轴RS的轴向上的周壁4c的另一方的第二端部4c12形成。如图1及图3所示,第二侧壁4a2在叶轮2的旋转轴RS的轴向上的主板2a侧和侧板2c侧中形成在叶轮2的主板2a侧。第二侧壁4a2形成为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覆盖叶轮2。第二侧壁4a2形成为板状,在第二侧壁4a2未形成空气的吸入口5。离心送风机1的涡旋壳体4是在叶轮2的旋转轴RS的轴向上在主板2a的单侧具有形成有吸入口5的侧壁4a的单侧吸入类型的壳体。
第一侧壁4a1具有喇叭口3,所述喇叭口3形成与由主板2a和多个叶片2d形成的空间47连通的吸入口5。如图1及图3所示,设置于第一侧壁4a1的吸入口5由喇叭口3形成。喇叭口3对被吸入到叶轮2的气体进行整流并使其流入到叶轮2的吸入口2e。
如图3所示,喇叭口3形成为从涡旋壳体4的外部朝向内部而开口直径逐渐变小。通过第一侧壁4a1的该结构,吸入口5附近的空气沿着喇叭口3顺畅地流动,并从吸入口5高效地流入到叶轮2。
喇叭口3在叶轮2的径向上需要规定的长度。在喇叭口3在叶轮2的径向上不具有规定的长度的情况下,喇叭口3的曲率变大,沿着喇叭口3流动的气流有可能会剥离。由于喇叭口3在叶轮2的径向上需要规定的长度,因此,涡旋壳体4在喇叭口3的里侧形成有空间46。该空间46有可能会成为从叶轮2流出的气流在再次流入叶轮2时通过的空间。
喇叭口3具有:喇叭口周壁31,所述喇叭口周壁31从第一侧壁4a1突出,并形成为筒状;以及空气取入部32,所述空气取入部32形成为环状,并形成为朝向涡旋壳体4的内部而开口直径逐渐变小。在形成为环状的空气取入部32中,形成外周侧的缘部的外周缘部32a与喇叭口周壁31的突出方向的端部连续,形成内周侧的缘部的内周缘部32b形成吸入口5。
(周壁4c)
周壁4c是设置在相互对置的侧壁4a之间的壁部,在叶轮2的旋转方向R上构成弯曲面。周壁4c使叶轮2产生的气流沿着弯曲的壁面,并经由涡旋部41将其引导到喷出口42a。周壁4c例如与叶轮2的旋转轴RS的轴向平行地配置并将叶轮2覆盖。此外,周壁4c也可以为相对于叶轮2的旋转轴RS的轴向倾斜的形态,并不限定于与旋转轴RS的轴向平行地配置的形态。周壁4c相对于旋转轴RS从径向覆盖叶轮2,构成与多个叶片2d对置的内周面。周壁4c与叶轮2的叶片2d的空气的吹出侧对置。
如图2所示,周壁4c从位于与舌部43的边界的卷绕开始部41s起沿着叶轮2的旋转方向R设置至位于远离舌部43的那一侧的喷出部42与涡旋部41的边界的卷绕结束部41b。卷绕开始部41s是构成弯曲面的周壁4c中的通过叶轮2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的上游侧的端部,卷绕结束部41b是通过叶轮2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的下游侧的端部。
周壁4c在旋转方向R上形成为涡旋形状。作为涡旋形状,例如有基于对数螺旋、阿基米德螺旋或渐开线曲线等的涡旋形状。周壁4c的内周面构成从成为涡旋形状的卷绕开始的卷绕开始部41s起到成为涡旋形状的卷绕结束的卷绕结束部41b为止沿着叶轮2的周向平滑地弯曲的曲面。通过这样的结构,从叶轮2送出的空气向喷出部42的方向顺畅地在叶轮2与周壁4c之间的内部空间45流动。因此,在涡旋壳体4内,空气的静压从舌部43朝向喷出部42高效地上升。
(喷出部42)
喷出部42形成有将由叶轮2产生并通过涡旋部41的气流喷出的喷出口42a。喷出部42的与沿着周壁4c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截面由成为矩形形状的中空的管构成。此外,喷出部42的截面形状并不限定于矩形。喷出部42形成以将从叶轮2送出并在周壁4c与叶轮2之间的内部空间45流动的空气排出到涡旋壳体4的外部的方式进行引导的流路。
如图1所示,喷出部42具有延伸设置板42b、扩散板42c、第一侧壁4a1及第二侧壁4a2。延伸设置板42b形成为从周壁4c的卷绕结束部41b延伸,是与周壁4c一体地形成的板状的部分。扩散板42c与涡旋壳体4的舌部43一体地形成,是与延伸设置板42b对置地配置的板状的部分。扩散板42c形成为以流路的截面积沿着喷出部42内的空气的流动方向逐渐扩大的方式在与延伸设置板42b之间具有规定的角度。
延伸设置板42b和扩散板42c形成在第一侧壁4a1与第二侧壁4a2之间。这样,喷出部42通过延伸设置板42b、扩散板42c、第一侧壁4a1及第二侧壁4a2而形成为截面矩形形状的流路。
(舌部43)
在涡旋壳体4中,在喷出部42的扩散板42c与周壁4c的卷绕开始部41s之间形成有舌部43。舌部43以规定的曲率半径形成,周壁4c经由舌部43与扩散板42c平滑地连接。
舌部43抑制从形成于涡旋壳体4的涡旋状流路的卷绕结束处向卷绕开始处的空气的流入。舌部43设置在通风路径的上游部,具有对朝向叶轮2的旋转方向R的空气的流动和从通风路径的下游部朝向喷出口42a的喷出方向的空气的流动进行分流的作用。另外,流入到喷出部42的空气流动在通过涡旋壳体4的期间静压上升,与涡旋壳体4内相比成为高压。因此,舌部43具有将这样的压力差分隔的功能。
(隔壁部20)
图4是图3所示的离心送风机1的范围AR的放大图。使用图2~图4,对隔壁部20进行说明。此外,为了说明隔壁部20的结构,图2概念性地示出透过喇叭口3而配置在喇叭口3的里侧的隔壁部20。
如图3及图4所示,涡旋壳体4具有隔壁部20,所述隔壁部20在叶轮2的径向上设置在喇叭口周壁31与内周缘部32b之间,并从侧壁4a朝向叶轮2侧延伸。隔壁部20阻止从叶轮2流出的气流向再次流入叶轮2的方向流动。即,隔壁部20妨碍从叶轮2流出的气流通过空间46。
隔壁部20在与旋转轴RS的轴向平行地观察的俯视时位于喇叭口周壁31与内周缘部32b之间。即,隔壁部20在与旋转轴RS的轴向平行地观察的俯视时不位于比内周缘部32b靠旋转轴RS的轴侧的位置。
如图2所示,隔壁部20在沿与旋转轴RS的轴向平行的方向观察的俯视时形成为圆环状。此外,隔壁部20并不限定于在沿与旋转轴RS的轴向平行的方向观察的俯视时形成为圆环状,也可以形成为圆弧状。
在此,在叶轮2的径向上,将喇叭口周壁31与形成隔壁部20的内周侧的缘部的前端部20a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距离DR。对于距离DR而言,既可以是,长度在以旋转轴RS为中心的周向上恒定,也可以是,长度在以旋转轴RS为中心的周向上变化。即,在以旋转轴RS为中心的周向上,既可以根据测定的地点的不同而距离DR的长度始终形成为相同的长度,也可以根据测定的地点的不同而距离DR的长度形成为不同的长度。此外,相同的长度包含完全相同的长度和大致相同的长度。
如图3及图4所示,隔壁部20在沿着旋转轴RS的截面中形成为板状。此外,隔壁部20并不限定于形成为板状的结构。例如,隔壁部20也可以在沿着旋转轴RS的截面中形成为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具有厚度的块状。
如图3及图4所示,隔壁部20形成为板状,并形成为沿与旋转轴RS垂直的方向延伸。此外,隔壁部20延伸的方向并不限定于与旋转轴RS垂直的方向,也可以为相对于与旋转轴RS垂直的方向倾斜的方向。即,隔壁部20也可以在沿着旋转轴RS的截面中形成为相对于与旋转轴RS垂直的方向倾斜的形状。但是,隔壁部20不包含在相对于第一侧壁4a1与喇叭口3的形成侧相反的一侧形成为沿与旋转轴RS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形状。
如图3及图4所示,隔壁部20在主板2a的旋转轴RS的轴向上设置在比侧板2c的成为主板2a侧的端部的主板侧端部2c1靠外周缘部32a侧的位置。即,隔壁部20在与主板2a的旋转轴RS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形成在主板侧端部2c1的位置与外周缘部32a的位置之间。
隔壁部20在叶轮2的径向上与侧板2c对置。例如,如图3及图4所示,隔壁部20形成为板状,并形成为形成隔壁部20的内周侧的缘部的前端部20a与侧板2c在叶轮2的径向上对置。
在此,在叶轮2的径向上,将隔壁部20与侧板2c之间的距离设为距离D1。更详细而言,在叶轮2的径向上,将隔壁部20的前端部20a与侧板2c之间的距离设为距离D1。距离D1形成为比周壁4c与侧板2c之间的距离小。而且,距离D1形成为比喇叭口周壁31与侧板2c之间的距离小。
在实施方式1中,涡旋壳体4在沿着旋转轴RS的截面中具有从喇叭口周壁31朝向侧板2c延伸的隔壁部20。并且,不论喇叭口周壁31的第一侧壁4a1侧的端部与叶轮2的侧板2c的位置关系如何,前端部20a与侧板2c之间的距离D1均构成为比周壁4c与侧板2c的距离及喇叭口周壁31与侧板2c的距离小。
图5是示出隔壁部20的前端部20a的一例的放大图。前端部20a具有由主板2a侧的壁面形成倾斜面的倾斜部20a1,并形成为越朝向前端,则厚度越薄。此外,前端部20a并不限定于具有倾斜部20a1,也可以不具有倾斜部20a1。
图6是示出隔壁部20的第一例的放大概念图。如图6所示,在隔壁部20与第一侧壁4a1一体地形成的情况下,隔壁部20从第一侧壁4a1突出。如图6所示,隔壁部20也可以具有台阶部20b。台阶部20b从第一侧壁4a1突出并形成为圆筒状。台阶部20b在叶轮2的径向上与喇叭口周壁31对置。由于隔壁部20具有台阶部20b,因此,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前端部20a的形成位置与第一侧壁4a1的形成位置不同。即,构成气流的流路的壁部的隔壁部20的壁面与构成气流的流路侧的壁部的第一侧壁4a1的壁面形成台阶。
隔壁部20的台阶部20b与喇叭口周壁31抵接,隔壁部20在叶轮2的径向上从喇叭口周壁31朝向内周缘部32b延伸。即,隔壁部20的外周缘部侧与第一侧壁4a1一体地形成,隔壁部20在叶轮2的径向上从喇叭口周壁31侧朝向内周缘部32b侧延伸。此外,隔壁部20的台阶部20b只要与喇叭口周壁31对置即可,也可以不与喇叭口周壁31抵接。
图7是示出隔壁部20的第二例的放大概念图。如图7所示,在隔壁部20与第一侧壁4a1一体地形成的情况下,隔壁部20也可以在沿着旋转轴RS的截面中形成为从第一侧壁4a1朝向叶轮2笔直地延伸。换言之,构成气流的流路侧的壁部的隔壁部20的壁面与构成气流的流路侧的壁部的第一侧壁4a1的壁面也可以形成相同的平面。此外,在图7中,在沿着旋转轴RS的截面中,记载为第一侧壁4a1的厚度与隔壁部20的厚度相等,但第一侧壁4a1的厚度与隔壁部20的厚度既可以为相等的厚度,或者也可以为不同的厚度。
图8是示出隔壁部20的第三例的放大概念图。如图8所示,在隔壁部20与第一侧壁4a1一体地形成的情况下,隔壁部20也可以形成为在沿着旋转轴RS的截面中从第一侧壁4a1朝向叶轮2延伸。并且,如图8所示,隔壁部20也可以在第一侧壁4a1与前端部20a之间具有斜面部20c。斜面部20c从第一侧壁4a1突出并形成圆锥台的侧面形状。斜面部20c在沿着旋转轴RS的截面中形成相对于旋转轴RS的轴向倾斜的斜面。由于隔壁部20具有斜面部20c,因此,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前端部20a的形成位置与第一侧壁4a1的形成位置不同。即,构成气流的流路的壁部的隔壁部20的壁面与构成气流的流路侧的壁部的第一侧壁4a1的壁面形成台阶。
图9是示出隔壁部20的第四例的放大概念图。如图6~图8所示,隔壁部20与第一侧壁4a1一体地形成。此外,隔壁部20并不限定于与第一侧壁4a1一体地形成的结构。例如,如图9所示,隔壁部20也可以与喇叭口周壁31一体地形成。
如图9所示,在隔壁部20与喇叭口周壁31一体地形成的情况下,隔壁部20从喇叭口周壁31突出,并在叶轮2的径向上从喇叭口周壁31朝向内周缘部32b延伸。即,隔壁部20的外周缘部侧与喇叭口周壁31一体地形成,隔壁部20在叶轮2的径向上从喇叭口周壁31朝向内周缘部32b延伸。与喇叭口周壁31一体地形成的隔壁部20也可以具有上述台阶部20b或斜面部20c。
隔壁部20由发泡苯乙烯等发泡材料形成。此外,隔壁部20并不限定于由发泡材料形成。例如,隔壁部20既可以由树脂材料形成,也可以由金属材料形成。
[离心送风机1的动作例]
在叶轮2旋转时,涡旋壳体4外的空气通过吸入口5被吸入到涡旋壳体4的内部。此时,被吸入到涡旋壳体4的内部的空气被喇叭口3引导而被吸入到由叶轮2形成的空间47。被吸入到由叶轮2形成的空间47的空气在通过多个叶片2d之间的过程中成为附加了动压和静压的气流而朝向叶轮2的径向外侧被吹出。
从叶轮2吹出的空气在涡旋部41中,在被引导到周壁4c的内侧与叶片2d之间的期间将动压转换为静压,在通过涡旋部41之后,从形成于喷出部42的喷出口42a向涡旋壳体4外吹出。此外,从叶轮2吹出的空气在叶轮2的旋转轴RS的轴向上具有速度分布,在使用的环境中偏向叶轮2的侧板2c侧。
[离心送风机1的作用效果]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内的风的流动的概念图。首先,如上所述,离心送风机1的涡旋壳体4具有隔壁部20,所述隔壁部20在叶轮2的径向上设置在喇叭口周壁31与内周缘部32b之间,并从侧壁4a朝向叶轮2侧延伸。并且,隔壁部20与侧板2c之间的距离D1形成为比周壁4c与侧板2c之间的距离及喇叭口周壁31与侧板2c之间的距离小。
如图10所示,从叶轮2流出的气流FA被具有该结构的隔壁部20阻止向叶轮2再次流入的方向的流动,并沿着在叶轮2的径向上延伸的隔壁部20流动。此外,气流FA是从叶轮2吹出的空气,且是偏向叶轮2的侧板2c侧并从侧板2c的附近吹出的空气。
利用隔壁部20来抑制从叶轮2流出的气流FA再次流入叶轮2。由于抑制从叶轮2流出的气流FA再次流入叶轮2,因此,从叶轮2流出的气流FA不会与叶片2d碰触并作为叶片2d的风噪而产生噪音。因此,具有隔壁部20的离心送风机1能够防止从叶轮2流出的气流FA再次流入叶轮2,并且能够抑制由气流产生的噪音。
另外,从叶轮2流出的气流FA被阻止向叶轮2再次流入的方向的流动,并沿着在叶轮2的径向上延伸的隔壁部20流动。因此,流动被隔壁部20阻拦的气流FA不会与从叶轮2流出的其他气流FB及气流FC干涉。并且,也不会产生流动被隔壁部20阻拦的气流FA与从叶轮2流出的气流FB及气流FC的干涉所引起的噪音。因此,具有隔壁部20的离心送风机1能够防止从叶轮2流出的气流再次流入叶轮2,并且能够抑制由气流产生的噪音。
图11是示出第一比较例的离心送风机1L内的风的流动的概念图。比较例的离心送风机1L的涡旋壳体4L不具有隔壁部20。在离心送风机1L内,从叶轮2吹出的空气在叶轮2的旋转轴RS的轴向上具有速度分布,在使用的环境中偏向叶轮2的侧板2c侧。此时,一部分的气流VR逆流,且不在涡旋壳体4 4的内部空间5内流动地通过侧壁4a与侧板2c之间的间隙空间48,并通过喇叭口3的里侧而再次流入到叶轮2的内部。这样,从在涡旋壳体4内流动的空气的流动中泄漏并沿着喇叭口3的里侧流动的气流VR再次流入到叶轮2的内部并与叶片2d碰触,作为叶片2d的风噪而产生较大的噪音。
图12是示出第二比较例的离心送风机1R内的风的流动的概念图。比较例的离心送风机1R的涡旋壳体4R不具有隔壁部20而设置有沿叶轮2的旋转轴RS的轴向延伸的逆流防止板120。比较例的离心送风机1R利用沿叶轮2的旋转轴RS的轴向延伸的逆流防止板120使逆流的气流BR向旋转轴RS的轴向弯折。因此,向旋转轴RS的轴向弯折并沿着逆流防止板120流动的逆流的气流BR有可能会妨碍从叶轮2流出的气流BA的流动。另外,向旋转轴RS的轴向弯折并沿着逆流防止板120流动的逆流的气流BR有可能会与从叶轮2流出的气流BA干涉而产生噪音。
与此相对,在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内,如图10所示,从叶轮2流出的气流FA被具有该结构的隔壁部20阻止向叶轮2再次流入的方向的流动,并沿着在叶轮2的径向上延伸的隔壁部20流动。其结果是,离心送风机1能够防止从叶轮2流出的气流FA再次流入叶轮2,并且能够抑制由气流产生的噪音。另外,由于从叶轮2流出的气流FA沿着隔壁部20流动,因此,隔壁部20不会生成妨碍从叶轮2吹出的空气的流动的气流。
另外,该隔壁部20在主板2a的旋转轴RS的轴向上设置在比侧板2c的主板侧端部2c1靠外周缘部32a侧的位置。在该情况下,隔壁部20不会妨碍从叶轮2吹出的气流的流动。因此,具有隔壁部20的离心送风机1能够防止从叶轮2流出的气流再次流入叶轮2,并且能够进一步抑制由气流产生的噪音。
另外,隔壁部20在叶轮2的径向上与侧板2c对置。因此,从喇叭口周壁31朝向内周缘部32b延伸的隔壁部20能够减小第一比较例所示的侧壁4a与侧板2c之间的间隙空间48。因此,如图10所示,从叶轮2流出的气流FA被具有该结构的隔壁部20阻止向叶轮2再次流入的方向的流动,并沿着在叶轮2的径向上延伸的隔壁部20流动。其结果是,离心送风机1能够防止从叶轮2流出的气流FA再次流入叶轮2,并且能够抑制由气流产生的噪音。
另外,前端部20a具有由主板2a侧的壁面形成倾斜面的倾斜部20a1。此外,主板2a侧的壁面是与从叶轮2吹出的空气接触的面。为了确保强度,优选的是,隔壁部20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尽可能地具有厚度。然而,在为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具有厚度的隔壁部20的情况下,根据前端部20a的位置,前端部20a有可能会阻碍从叶轮2吹出的空气的流动。在前端部20a具有倾斜部20a1的情况下,从叶轮2吹出的空气容易沿着倾斜部20a1的倾斜面流动。因此,由于隔壁部20具有倾斜部20a1,所以能够容易地使从叶轮2吹出的空气流动。
另外,隔壁部20在沿旋转轴RS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的俯视时形成为环状。因此,离心送风机1能够不考虑流入到吸入口5的空气的流量较多的部分和较少的部分地确定喷出口42a的朝向。
另外,隔壁部20与侧壁4a一体地形成。涡旋壳体4通过具有该结构,从而能够减少部件个数,并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另外,涡旋壳体4通过具有该结构,从而能够削减制造成本及材料成本等成本。
或者,隔壁部20与喇叭口周壁31一体地形成。涡旋壳体4通过使隔壁部20具有该结构,从而能够减少部件个数,并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另外,涡旋壳体4通过使隔壁部20具有该结构,从而能够削减制造成本及材料成本等成本。
另外,涡旋壳体4由发泡材料形成。涡旋壳体4通过具有该结构,从而能够使离心送风机1轻量化。另外,涡旋壳体4通过具有该结构,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造型。另外,涡旋壳体4通过具有该结构,从而能够削减制造成本及材料成本等成本。
另外,隔壁部20由发泡材料形成。涡旋壳体4通过使隔壁部20具有该结构,从而能够使离心送风机1轻量化。另外,涡旋壳体4通过使隔壁部20具有该结构,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造型。另外,涡旋壳体4通过使隔壁部20具有该结构,从而能够削减制造成本及材料成本等成本。
另外,离心送风机1还具备对叶轮2赋予驱动力的驱动装置6。离心送风机1即使内置有驱动装置6,也能够防止从叶轮2流出的气流FA再次流入叶轮2,并且能够抑制由气流产生的噪音。
实施方式2.
[离心送风机1A]
图13是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A的放大图。图13所示的离心送风机1A是图3所示的离心送风机1的范围AR的部分的放大图。此外,对具有与图1~图12的离心送风机1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A是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中的隔壁部20的形状不同的离心送风机。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图13,以与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的隔壁部20的不同点为中心,对实施方式2的离心送风机1A的隔壁部21进行说明。
(隔壁部21)
涡旋壳体4具有隔壁部21,所述隔壁部21在叶轮2的径向上从喇叭口周壁31朝向内周缘部32b延伸。隔壁部21阻止从叶轮2流出的气流向再次流入叶轮2的方向流动。隔壁部21由发泡苯乙烯等发泡材料形成。此外,隔壁部21并不限定于由发泡材料形成。例如,隔壁部21既可以由树脂材料形成,也可以由金属材料形成。
此外,隔壁部21既可以构成为一个构件,也可以将两个以上的构件组合而构成。例如,隔壁部21也可以通过发泡材料、树脂材料或金属材料而构成为一个构件。或者,隔壁部21也可以由隔壁部20和将隔壁部20与空气取入部32之间填充的填充构件21a构成。填充构件21a优选为与隔壁部21相同的构件,但也可以为不同的构件。填充构件21a例如为发泡材料、树脂材料或金属材料。
如图13所示,隔壁部21在沿着旋转轴RS的截面中形成为块状。隔壁部21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与空气取入部32抵接。另外,如图13所示,隔壁部21形成为沿与旋转轴RS垂直的方向延伸。
如图13所示,隔壁部21在主板2a的旋转轴RS的轴向上设置在比侧板2c的成为主板2a侧的端部的主板侧端部2c1靠外周缘部32a侧的位置。即,隔壁部21在与主板2a的旋转轴RS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形成在主板侧端部2c1的位置与外周缘部32a的位置之间。
隔壁部21在叶轮2的径向上与侧板2c对置。例如,如图13所示,隔壁部21形成为形成隔壁部21的内周侧的缘部的前端部20a的一部分与侧板2c在叶轮2的径向上对置。在此,在叶轮2的径向上,将隔壁部21与侧板2c之间的距离设为距离D1。距离D1形成为比周壁4c与侧板2c之间的距离小。而且,距离D1形成为比喇叭口周壁31与侧板2c之间的距离小。此外,前端部20a也可以具有倾斜部20a1。
在实施方式2中,涡旋壳体4在沿着旋转轴RS的截面中具有从喇叭口周壁31朝向侧板2c延伸的隔壁部21。并且,不论喇叭口周壁31的第一侧壁4a1侧的端部与叶轮2的侧板2c的位置关系如何,前端部20a与侧板2c之间的距离D1均构成为比周壁4c与侧板2c的距离及喇叭口周壁31与侧板2c的距离小。
[离心送风机1A的作用效果]
隔壁部21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与空气取入部32抵接。因此,如图13所示,隔壁部21在沿着旋转轴RS的截面中形成为块状。由于与隔壁部20相比,隔壁部21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具有厚度,因此,与隔壁部20相比,能够确保强度。
另外,离心送风机1A通过具有隔壁部21,从而与具有隔壁部20的情况同样地,能够防止从叶轮2流出的气流再次流入叶轮2,并且能够抑制由气流产生的噪音。
实施方式3.
[离心送风机1B]
图14是实施方式3的离心送风机1B的放大图。图14所示的离心送风机1B是图3所示的离心送风机1的范围AR的部分的放大图。此外,对具有与图1~图13的离心送风机1等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3的离心送风机1B是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中的隔壁部20的形状不同的离心送风机。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图14,以与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的隔壁部20的不同点为中心,对实施方式3的离心送风机1B的隔壁部22进行说明。
(隔壁部22)
如图14所示,涡旋壳体4具有隔壁部22,所述隔壁部22在叶轮2的径向上从喇叭口周壁31朝向内周缘部32b延伸。隔壁部22阻止从叶轮2流出的气流向再次流入叶轮2的方向流动。隔壁部22由与隔壁部20相同的原料形成。
隔壁部22在沿与旋转轴RS的轴向平行的方向观察的俯视时形成为圆环状。此外,隔壁部22并不限定于在沿与旋转轴RS的轴向平行的方向观察的俯视时形成为圆环状,也可以形成为圆弧状。
如图14所示,隔壁部22在沿着旋转轴RS的截面中形成为板状。此外,隔壁部22并不限定于形成为板状的结构。例如,隔壁部22也可以形成为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具有厚度的块状。隔壁部22也可以具有倾斜部20a1。
如图14所示,隔壁部22形成为板状,并形成为沿与旋转轴RS垂直的方向延伸。此外,隔壁部22延伸的方向并不限定于与旋转轴RS垂直的方向,也可以为相对于与旋转轴RS垂直的方向倾斜的方向。即,隔壁部22也可以在沿着旋转轴RS的截面中形成为相对于与旋转轴RS垂直的方向倾斜的形状。但是,隔壁部22不包含形成为沿与旋转轴RS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形状。
如图14所示,隔壁部22在主板2a的旋转轴RS的轴向上设置在比侧板2c的成为主板2a侧的端部的主板侧端部2c1靠外周缘部32a侧的位置。即,隔壁部22在与主板2a的旋转轴RS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形成在主板侧端部2c1的位置与外周缘部32a的位置之间。
隔壁部22形成为板状,且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与侧板2c对置。换言之,隔壁部22形成为板状,且形成隔壁部22的内周侧的缘部的前端部22a与侧板2c在叶轮2的径向上不对置。隔壁部22的前端部22a在叶轮2的径向上位于比侧板2c靠旋转轴RS侧的位置。离心送风机1B在与旋转轴RS的轴向平行地观察的俯视时从旋转轴RS的轴侧朝向外侧而依次配置有内周缘部32b、前端部22a、侧板2c、喇叭口周壁31。
在此,在与旋转轴RS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将隔壁部22与侧板2c之间的距离设为距离D2。更详细而言,在与旋转轴RS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将与叶轮2对置的隔壁部22的对置面22b与侧板2c之间的距离设为距离D2。距离D2形成为比周壁4c与侧板2c之间的距离小。而且,距离D2形成为比喇叭口周壁31与侧板2c之间的距离小。
在实施方式3中,涡旋壳体4在沿着旋转轴RS的截面中具有从喇叭口周壁31朝向内周缘部32b延伸的隔壁部22。并且,不论喇叭口周壁31的第一侧壁4a1侧的端部与叶轮2的侧板2c的位置关系如何,隔壁部22的对置面22b与侧板2c之间的距离D2均比周壁4c与侧板2c的距离及喇叭口周壁31与侧板2c的距离小。
[离心送风机1B的作用效果]
离心送风机1B的涡旋壳体4具有隔壁部22。在叶轮2的径向上具有设置在喇叭口周壁31与内周缘部32b之间并从喇叭口周壁31朝向内周缘部32b延伸的隔壁部22。并且,该隔壁部22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与侧板2c对置。另外,隔壁部22与侧板2c之间的距离D2形成为比周壁4c与侧板2c之间的距离及喇叭口周壁31与侧板2c之间的距离小。
离心送风机1B通过具有该结构的隔壁部22,从而能够防止从叶轮2吹出的空气向再次流入叶轮2的方向流动。因此,由于能够抑制从叶轮2流出的气流再次流入叶轮2,因此,从叶轮2流出的气流不会与叶片2d碰触并作为叶片2d的风噪而产生噪音。因此,具有隔壁部22的离心送风机1B能够防止从叶轮2流出的气流再次流入叶轮2,并且能够抑制由气流产生的噪音。
另外,从叶轮2流出的气流被阻止向叶轮2再次流入的方向的流动,并沿着在叶轮2的径向上延伸的隔壁部22流动。因此,流动被隔壁部22阻拦的气流不会与从叶轮2流出的其他气流干涉。因此,也不会产生流动被隔壁部22阻拦的气流与从叶轮2流出的气流的干涉所引起的噪音。其结果是,离心送风机1B能够防止从叶轮2流出的气流再次流入叶轮2,并且能够抑制由气流产生的噪音。
实施方式4.
[离心送风机1C]
图15是实施方式4的离心送风机1C的放大图。图15所示的离心送风机1C是图3所示的离心送风机1的范围AR的部分的放大图。此外,对具有与图1~图14的离心送风机1等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4的离心送风机1C是实施方式3的离心送风机1B中的隔壁部22的形状不同的离心送风机。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图15,以与实施方式3的离心送风机1B的隔壁部22的不同点为中心,对实施方式4的离心送风机1C的隔壁部23进行说明。
(隔壁部23)
涡旋壳体4具有隔壁部23,所述隔壁部23在叶轮2的径向上从喇叭口周壁31朝向内周缘部32b延伸。隔壁部23阻止从叶轮2流出的气流向再次流入叶轮2的方向流动。隔壁部23由发泡苯乙烯等发泡材料形成。此外,隔壁部23并不限定于由发泡材料形成。例如,隔壁部23既可以由树脂材料形成,也可以由金属材料形成。
此外,隔壁部23既可以构成为一个构件,也可以将两个以上的构件组合而构成。例如,隔壁部23也可以通过发泡材料、树脂材料或金属材料而构成为一个构件。或者,隔壁部23也可以由隔壁部22和将隔壁部22与空气取入部32之间填充的填充构件23a构成。填充构件23a优选为与隔壁部22相同的构件,但也可以为不同的构件。填充构件23a例如为发泡材料、树脂材料或金属材料。
如图15所示,隔壁部23在沿着旋转轴RS的截面中形成为块状。隔壁部23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与空气取入部32抵接。另外,如图15所示,隔壁部23形成为沿与旋转轴RS垂直的方向延伸。此外,前端部22a也可以具有倾斜部20a1。
如图15所示,隔壁部23在主板2a的旋转轴RS的轴向上设置在比侧板2c的成为主板2a侧的端部的主板侧端部2c1靠外周缘部32a侧的位置。即,隔壁部23在与主板2a的旋转轴RS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形成在主板侧端部2c1的位置与外周缘部32a的位置之间。
在此,在与旋转轴RS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将隔壁部23与侧板2c之间的距离设为距离D2。更详细而言,在与旋转轴RS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将与叶轮2对置的隔壁部23的对置面22b与侧板2c之间的距离设为距离D2。距离D2形成为比周壁4c与侧板2c之间的距离小。而且,距离D2形成为比喇叭口周壁31与侧板2c之间的距离小。
在实施方式4中,涡旋壳体4在沿着旋转轴RS的截面中具有从喇叭口周壁31朝向内周缘部32b延伸的隔壁部23。并且,不论喇叭口周壁31的第一侧壁4a1侧的端部与叶轮2的侧板2c的位置关系如何,隔壁部23的对置面22b与侧板2c之间的距离D2均比周壁4c与侧板2c的距离及喇叭口周壁31与侧板2c的距离小。
[离心送风机1C的作用效果]
隔壁部23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与空气取入部32抵接。因此,如图15所示,隔壁部23在沿着旋转轴RS的截面中形成为块状。由于与隔壁部22相比,隔壁部23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具有厚度,因此,与隔壁部22相比,能够确保强度。
另外,离心送风机1C通过具有隔壁部23,从而与具有隔壁部22的情况同样地,能够防止从叶轮2流出的气流再次流入叶轮2,并且能够抑制由气流产生的噪音。
实施方式5.
[离心送风机1D]
图16是实施方式5的离心送风机1D的放大图。图16所示的离心送风机1D是图3所示的离心送风机1的范围AR的部分的放大图。此外,对具有与图1~图15的离心送风机1等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5的离心送风机1D是实施方式3的离心送风机1B中的隔壁部22的形状不同的离心送风机。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图16,以与实施方式3的离心送风机1B的隔壁部22的不同点为中心,对实施方式5的离心送风机1D的隔壁部24进行说明。
(隔壁部24)
涡旋壳体4具有隔壁部24,所述隔壁部24在叶轮2的径向上从喇叭口周壁31朝向内周缘部32b延伸。隔壁部24阻止从叶轮2流出的气流向再次流入叶轮2的方向流动。
隔壁部24形成为板状,隔壁部24的前端部22a在叶轮2的径向上与空气取入部32抵接。
在此,在与旋转轴RS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将隔壁部24与侧板2c之间的距离设为距离D2。更详细而言,在与旋转轴RS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将与叶轮2对置的隔壁部24的对置面22b与侧板2c之间的距离设为距离D2。距离D2形成为比周壁4c与侧板2c之间的距离小。而且,距离D2形成为比喇叭口周壁31与侧板2c之间的距离小。
在实施方式5中,涡旋壳体4在沿着旋转轴RS的截面中具有从喇叭口周壁31朝向内周缘部32b延伸的隔壁部24。并且,不论喇叭口周壁31的第一侧壁4a1侧的端部与叶轮2的侧板2c的位置关系如何,隔壁部24的对置面22b与侧板2c之间的距离D2均比周壁4c与侧板2c的距离及喇叭口周壁31与侧板2c的距离小。
[离心送风机1D的作用效果]
隔壁部24在叶轮2的径向上与空气取入部32抵接。因此,由于与隔壁部22相比,隔壁部24的抵接的位置增加,因此,与隔壁部22相比,能够确保强度。
另外,离心送风机1D通过具有隔壁部24,从而与具有隔壁部22的情况同样地,能够防止从叶轮2流出的气流再次流入叶轮2,并且能够抑制由气流产生的噪音。
实施方式6.
[离心送风机1E]
图17是实施方式6的离心送风机1E的放大图。图17所示的离心送风机1E是图3所示的离心送风机1的范围AR的部分的放大图。此外,对具有与图1~图16的离心送风机1等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5的离心送风机1E是实施方式3的离心送风机1B中的隔壁部22的形状不同的离心送风机。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图17,以与实施方式3的离心送风机1B的隔壁部22的不同点为中心,对实施方式6的离心送风机1E的隔壁部25进行说明。
(隔壁部25)
涡旋壳体4具有隔壁部25,所述隔壁部25在叶轮2的径向上从喇叭口周壁31朝向内周缘部32b延伸。隔壁部25阻止从叶轮2流出的气流向再次流入叶轮2的方向流动。隔壁部25由发泡苯乙烯等发泡材料形成。此外,隔壁部25并不限定于由发泡材料形成。例如,隔壁部25既可以由树脂材料形成,也可以由金属材料形成。
此外,隔壁部25既可以构成为一个构件,也可以将两个以上的构件组合而构成。例如,隔壁部25也可以通过发泡材料、树脂材料或金属材料而构成为一个构件。或者,隔壁部25也可以由隔壁部22和将隔壁部22与空气取入部32之间填充的填充构件25a构成。填充构件25a优选为与隔壁部22相同的构件,但也可以为不同的构件。填充构件25a例如为发泡材料、树脂材料或金属材料。
如图17所示,隔壁部25在沿着旋转轴RS的截面中形成为块状。隔壁部25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与空气取入部32抵接。另外,如图17所示,隔壁部25形成为沿与旋转轴RS垂直的方向延伸。隔壁部25的前端部22a在叶轮2的径向上与空气取入部32抵接。
在此,在与旋转轴RS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将隔壁部25与侧板2c之间的距离设为距离D2。更详细而言,在与旋转轴RS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将与叶轮2对置的隔壁部25的对置面22b与侧板2c之间的距离设为距离D2。距离D2形成为比周壁4c与侧板2c之间的距离小。而且,距离D2形成为比喇叭口周壁31与侧板2c之间的距离小。
在实施方式6中,涡旋壳体4在沿着旋转轴RS的截面中具有从喇叭口周壁31朝向内周缘部32b延伸的隔壁部25。隔壁部25填充由与叶轮2对置的那一侧的喇叭口3形成的空间。并且,不论喇叭口周壁31的第一侧壁4a1侧的端部与叶轮2的侧板2c的位置关系如何,隔壁部25的对置面22b与侧板2c之间的距离D2均比周壁4c与侧板2c的距离及喇叭口周壁31与侧板2c的距离小。
[离心送风机1E的作用效果]
隔壁部25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与空气取入部32抵接。因此,如图17所示,隔壁部25在沿着旋转轴RS的截面中形成为块状。由于与隔壁部23相比,隔壁部25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具有厚度,因此,与隔壁部23相比,能够确保强度。
另外,离心送风机1E通过具有隔壁部25,从而与具有隔壁部23的情况同样地,能够防止从叶轮2流出的气流再次流入叶轮2,并且能够抑制由气流产生的噪音。
实施方式7.
[离心送风机1F]
图18是实施方式7的离心送风机1F的截面示意图。图18概念性地示出涡旋壳体4的截面。此外,对具有与图1~图17的离心送风机1等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等为从涡旋壳体4的单侧吸入空气的单侧吸入型的送风机,与此相对,实施方式7的离心送风机1F等为从涡旋壳体4的两侧吸入空气的两侧吸入型的送风机。
离心送风机1F是在叶轮2F的假想的旋转轴RS的轴向上从涡旋壳体4的两侧吸入空气的两侧吸入型的送风机。离心送风机1F具有产生气流的叶轮2和在内部收纳叶轮2的涡旋壳体4。
(叶轮2)
如图18所示,叶轮2具有:圆盘状的主板2a;环状的侧板2c,所述环状的侧板2c与主板2a对置地配置;以及多个叶片2d,所述多个叶片2d的一端与主板2a连接,另一端与侧板2c连接,并在主板2a的周缘部2a1排列。
主板2a只要为板状即可,例如也可以为多边形形状等圆盘状以外的形状。此外,主板2a并不限于由一块板状构件构成,也可以将多块板状构件一体地固定而构成。
多个叶片2d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设置在主板2a的两侧。同样地,侧板2c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分别设置在主板2a的两侧。
叶轮2由配置于主板2a的多个叶片2d构成为筒形状。并且,叶轮2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在与主板2a相反的一侧的侧板2c侧形成有用于使气体流入到由主板2a和多个叶片2d包围的空间47的吸入口2e。叶轮2在构成主板2a的板面的两侧分别配置有叶片2d及侧板2c,在构成主板2a的板面的两侧形成有叶轮2的吸入口2e。
(涡旋壳体4)
涡旋壳体4在内部收纳离心送风机1F用的叶轮2F,对从叶轮2F吹出的空气进行整流。涡旋壳体4具有涡旋部41和喷出部42。
(涡旋部41)
涡旋部41形成将叶轮2F产生的气流的动压转换为静压的风路。涡旋部41具有侧壁4a和周壁4c。
(侧壁4a)
侧壁4a在叶轮2F的旋转轴RS的轴向上配置在叶轮2F的两侧。在涡旋壳体4的侧壁4a形成有吸入口5,以便能够使空气在叶轮2F与涡旋壳体4的外部之间流通。
离心送风机1F在涡旋壳体4具有两个侧壁4a。两个侧壁4a隔着周壁4c而分别对置地形成。更详细而言,如图18所示,作为侧壁4a,涡旋壳体4具有第一侧壁4a1和第二侧壁4a21。
第一侧壁4a1沿着旋转轴RS的轴向上的周壁4c的一方的第一端部4c11形成。在第一侧壁4a1形成有用于取入空气的吸入口5,以便能够使空气在叶轮2与涡旋壳体4的外部之间流通。第二侧壁4a21沿着旋转轴RS的轴向上的周壁4c的另一方的第二端部4c12形成。在第二侧壁4a21形成有用于取入空气的吸入口5,以便能够使空气在叶轮2与涡旋壳体4的外部之间流通。离心送风机1F的涡旋壳体4是在叶轮2的旋转轴RS的轴向上在主板2a的两侧具有形成有吸入口5的侧壁4a的两侧吸入类型的壳体。
第一侧壁4a1具有喇叭口3,所述喇叭口3形成与由主板2a和多个叶片2d形成的空间47连通的吸入口5。如图18所示,设置于第一侧壁4a1的吸入口5由喇叭口3形成。同样地,第二侧壁4a21具有喇叭口3,所述喇叭口3形成与由主板2a和多个叶片2d形成的空间47连通的吸入口5。如图18所示,设置于第二侧壁4a21的吸入口5由喇叭口3形成。
(隔壁部20)
在旋转轴RS的轴向上,涡旋壳体4在主板2a的两侧分别具有隔壁部20。即,隔壁部20具有配置在第一侧壁4a1侧的第一隔壁部27和配置在第二侧壁4a21侧的第二隔壁部28。
[离心送风机1F的作用效果]
离心送风机1F通过具有第一隔壁部27及第二隔壁部28,即使为两侧吸入型的送风机,也能够与具有隔壁部20的情况同样地防止从叶轮2流出的气流再次流入叶轮2,并且能够抑制由气流产生的噪音。
实施方式8.
[空气调节装置60]
图19是概念性地示出实施方式8的空气调节装置60的一例的主视图。图20是概念性地示出实施方式8的空气调节装置60的一例的立体图。此外,为了说明空气调节装置60的内部结构,图19及图20透过框体61地示出了内部结构。另外,对具有与图1~图18的离心送风机1等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实施方式8的空气调节装置60具备:离心送风机1~离心送风机1F中的任意的一个以上;热交换器10,所述热交换器10配置在与离心送风机1等的喷出口42a对置的位置;以及框体61,所述框体61收纳离心送风机1及热交换器10。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表示为离心送风机1的情况下,设为离心送风机1~离心送风机1F中的任一个。实施方式8的空气调节装置60是落地式的空气调节装置60,但空气调节装置60并不限定于落地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例如,空气调节装置60既可以为顶棚设置型的空气调节装置60,也可以为壁挂型的空气调节装置60。
框体61具有前表面部61a、背面部61b、顶面部61c、底面部61d、左侧面部61e及右侧面部61f,形成为长方体状。此外,框体61的形状并不限定于长方体状,例如也可以为圆柱形状、棱柱状、圆锥状、具有多个角部的形状、具有多个曲面部的形状等其他形状。
在左侧面部61e及右侧面部61f中的任一方或两方形成有用于使空气流入到框体61内的吸入口61g。吸入口61g例如是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长条状的开口。吸入口61g只要形成在与离心送风机1的旋转轴RS的轴向垂直的位置即可,例如,也可以在前表面部61a或背面部61b形成有吸入口61g。图20所示的吸入口61g为一例,吸入口61g的位置、大小及形状等并不限定于图20的结构。也可以是,在吸入口61g配置有将空气中的尘埃去除的过滤器。
在前表面部61a的上部形成有供通过热交换器10并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流出的吹出口63。吹出口63例如是矩形形状的开口。在该吹出口63设置有控制风向的多个叶片67。叶片67构成为能够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调整风向。
在框体61的内部形成有第一空间64和第二空间65,所述第一空间64配置有离心送风机1,所述第二空间65配置有热交换器10。第一空间64及第二空间65被分隔板62隔开。离心送风机1安装于分隔板62。
第一空间64是经由吸入口61g与框体61的外部连通的空间,且是离心送风机1的吸入侧的空间。第二空间65是经由吹出口63与框体61的外部连通的空间,且是离心送风机1的吹出侧的空间。第一空间64与第二空间65经由离心送风机1连通。离心送风机1的叶轮2形成从吸入口61g被吸入到框体61内并从吹出口63向空调对象空间吹出的空气的流动。
热交换器10配置在与离心送风机1的喷出口42a对置的位置,且在框体61的第二空间65中配置在离心送风机1喷出的空气的风路上。热交换器10调整从吸入口61g被吸入到框体61内并从吹出口63向空调对象空间吹出的空气的温度。此外,热交换器10能够应用公知的构造的热交换器。
[空气调节装置60的动作例]
在通过图3所示的驱动装置6的驱动而使叶轮2旋转时,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通过吸入口61g而被吸入到框体61的内部。被吸入到框体61的内部的空气被喇叭口3引导,并被吸入到叶轮2。被吸入到叶轮2的空气朝向叶轮2的径向外侧被吹出。从叶轮2吹出的空气在通过涡旋壳体4的内部之后,从涡旋壳体4的喷出口42a吹出,并向热交换器10供给。供给到热交换器10的空气在通过热交换器10时,与在热交换器10内流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进行温度及湿度调整。通过热交换器10后的空气从吹出口63向空调对象空间吹出。
[空气调节装置60的作用效果]
由于实施方式8的空气调节装置60具备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等,因此,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的离心送风机1等相同的效果。因此,空气调节装置60例如能够抑制由离心送风机1内的气流产生的噪音。
上述的各实施方式1~8能够相互组合并实施。另外,以上的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示出了一例,既可以与其他公知技术进行组合,也可以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对结构的一部分进行省略、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离心送风机、1A离心送风机、1B离心送风机、1C离心送风机、1D离心送风机、1E离心送风机、1F离心送风机、1L离心送风机、1R离心送风机、2叶轮、2F叶轮、2a主板、2a1周缘部、2a2中心部、2b轴部、2c侧板、2c1主板侧端部、2d叶片、2e吸入口、3喇叭口、4涡旋壳体、4L涡旋壳体、4R涡旋壳体、4a侧壁、4a1第一侧壁、4a2第二侧壁、4a21第二侧壁、4c周壁、4c11第一端部、4c12第二端部、5吸入口、6驱动装置、10热交换器、20隔壁部、20a前端部、20a1倾斜部、20b台阶部、20c斜面部、21隔壁部、21a填充构件、22隔壁部、22a前端部、22b对置面、23隔壁部、23a填充构件、24隔壁部、25隔壁部、25a填充构件、27第一隔壁部、28第二隔壁部、31喇叭口周壁、32空气取入部、32a外周缘部、32b内周缘部、41涡旋部、41b卷绕结束部、41s卷绕开始部、42喷出部、42a喷出口、42b延伸设置板、42c扩散板、43舌部、45内部空间、46空间、47空间、48间隙空间、60空气调节装置、61框体、61a前表面部、61b背面部、61c顶面部、61d底面部、61e左侧面部、61f右侧面部、61g吸入口、62分隔板、63吹出口、64第一空间、65第二空间、67叶片、120逆流防止板。

Claims (14)

1.一种离心送风机,其中,所述离心送风机具备叶轮和收纳所述叶轮的涡旋壳体,
所述叶轮具有:主板,所述主板被旋转驱动;环状的侧板,所述环状的侧板与所述主板对置地配置;以及多个叶片,所述多个叶片的一端与所述主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侧板连接,且在所述主板的周缘部排列,
所述涡旋壳体具有:周壁,所述周壁形成为涡旋形状;以及侧壁,所述侧壁具有喇叭口,所述喇叭口形成与由所述主板和所述多个叶片形成的空间连通的吸入口,
所述喇叭口具有:
喇叭口周壁,所述喇叭口周壁从所述侧壁突出,并形成为筒状;以及
空气取入部,所述空气取入部形成为环状,且形成外周侧的缘部的外周缘部与所述喇叭口周壁的突出方向的端部连续,形成内周侧的缘部的内周缘部形成所述吸入口,所述空气取入部形成为朝向所述涡旋壳体的内部而开口直径逐渐变小,
所述涡旋壳体在所述叶轮的径向上具有隔壁部,所述隔壁部设置在所述喇叭口周壁与所述内周缘部之间,并从所述侧壁朝向所述叶轮侧延伸,
所述隔壁部形成为所述隔壁部与所述侧板之间的距离比所述周壁与所述侧板之间的距离及所述喇叭口周壁与所述侧板之间的距离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所述隔壁部在所述径向上与所述侧板对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所述隔壁部具有形成内周侧的缘部的前端部,
所述前端部具有所述主板侧的壁面形成倾斜面的倾斜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所述隔壁部在所述叶轮的旋转轴的轴向上与所述侧板对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所述隔壁部在所述径向上与所述空气取入部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所述隔壁部在所述叶轮的旋转轴的轴向上与所述空气取入部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所述隔壁部在沿所述叶轮的旋转轴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环状。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所述隔壁部与所述侧壁一体地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所述隔壁部与所述喇叭口周壁一体地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所述侧壁具有隔着所述周壁对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
在所述第一侧壁及所述第二侧壁分别形成有所述喇叭口,
所述隔壁部具有:
第一隔壁部,所述第一隔壁部配置在所述第一侧壁侧;以及
第二隔壁部,所述第二隔壁部配置在所述第二侧壁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所述涡旋壳体由发泡材料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所述隔壁部由发泡材料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中,
所述离心送风机还具备对所述叶轮赋予驱动力的驱动装置。
14.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送风机;以及
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配置在与该离心送风机的喷出口对置的位置。
CN202080092656.4A 2020-01-17 2020-01-17 离心送风机及空气调节装置 Active CN1149300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01407 WO2021144942A1 (ja) 2020-01-17 2020-01-17 遠心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30034A true CN114930034A (zh) 2022-08-19
CN114930034B CN114930034B (zh) 2024-06-28

Family

ID=76864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92656.4A Active CN114930034B (zh) 2020-01-17 2020-01-17 离心送风机及空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308985B2 (zh)
CN (1) CN114930034B (zh)
TW (1) TWI801735B (zh)
WO (1) WO20211449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23199406A1 (zh) * 2022-04-12 2023-10-19
CN115468223B (zh) * 2022-08-18 2024-05-17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离心风机及风管送风式空调机组室内机
WO2024037083A1 (zh) * 2022-08-18 2024-02-22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空调器、离心风机以及空调室内机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26193A (ja) * 1995-10-31 1997-05-13 Denso Corp 遠心式送風機
JPH09137967A (ja) * 1995-11-15 1997-05-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US20020025253A1 (en) * 2000-08-04 2002-02-28 Yukio Ozeki Centrifugal multiblade blower
WO2004099625A1 (ja) * 2003-05-09 2004-11-18 Daikin Industries, Ltd. 遠心送風機
CN1784547A (zh) * 2003-05-01 2006-06-0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多叶片离心式送风机
JP2009041517A (ja) * 2007-08-10 2009-02-26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遠心送風機および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CN101660535A (zh) * 2008-08-29 2010-03-03 株式会社日立产机系统 离心式风扇及使用其的空气流体机械
WO2011055594A1 (ja) * 2009-11-09 2011-05-12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多翼遠心ファン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CN103161757A (zh) * 2011-12-15 2013-06-1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离心风扇装置以及离心风扇装置的制造方法
JP2014181601A (ja) * 2013-03-19 2014-09-29 Panasonic Corp 送風装置
US20150285261A1 (en) * 2014-04-07 2015-10-08 Halla Visteon Climate Control Corp. Blower with curved blades
US20180291928A1 (en) * 2017-04-09 2018-10-11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Corp.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reducing circumferential pressure imbalances in an impeller side cavity of rotary machines
CN209180079U (zh) * 2018-12-11 2019-07-3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风机、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CN110088482A (zh) * 2016-12-20 2019-08-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多翼送风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93695A (ja) * 1994-09-22 1996-04-09 Daikin Ind Ltd ファンケーシング
JP2006029164A (ja) * 2004-07-14 2006-02-02 Daikin Ind Ltd 遠心送風機および該遠心送風機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JP2010138700A (ja) * 2008-12-09 2010-06-24 Daikin Ind Ltd 遠心送風機
JP2011247098A (ja) * 2010-05-24 2011-12-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動送風機
JP6500222B2 (ja) * 2015-03-24 2019-04-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遠心送風機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26193A (ja) * 1995-10-31 1997-05-13 Denso Corp 遠心式送風機
JPH09137967A (ja) * 1995-11-15 1997-05-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US20020025253A1 (en) * 2000-08-04 2002-02-28 Yukio Ozeki Centrifugal multiblade blower
CN1784547A (zh) * 2003-05-01 2006-06-0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多叶片离心式送风机
WO2004099625A1 (ja) * 2003-05-09 2004-11-18 Daikin Industries, Ltd. 遠心送風機
JP2009041517A (ja) * 2007-08-10 2009-02-26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遠心送風機および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CN101660535A (zh) * 2008-08-29 2010-03-03 株式会社日立产机系统 离心式风扇及使用其的空气流体机械
WO2011055594A1 (ja) * 2009-11-09 2011-05-12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多翼遠心ファン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CN103161757A (zh) * 2011-12-15 2013-06-1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离心风扇装置以及离心风扇装置的制造方法
JP2014181601A (ja) * 2013-03-19 2014-09-29 Panasonic Corp 送風装置
CN105026771A (zh) * 2013-03-19 2015-11-0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鼓风装置
US20150285261A1 (en) * 2014-04-07 2015-10-08 Halla Visteon Climate Control Corp. Blower with curved blades
CN110088482A (zh) * 2016-12-20 2019-08-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多翼送风机
US20180291928A1 (en) * 2017-04-09 2018-10-11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Corp.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reducing circumferential pressure imbalances in an impeller side cavity of rotary machines
CN209180079U (zh) * 2018-12-11 2019-07-3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风机、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30034B (zh) 2024-06-28
JP7308985B2 (ja) 2023-07-14
JPWO2021144942A1 (zh) 2021-07-22
TW202129157A (zh) 2021-08-01
TWI801735B (zh) 2023-05-11
WO2021144942A1 (ja) 2021-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930034B (zh) 离心送风机及空气调节装置
TWI807298B (zh) 葉輪、離心風扇以及空氣調和裝置
CN112352108B (zh) 多叶片送风机以及空调装置
CN113710899A (zh) 叶轮、多翼送风机及空调装置
CN115335607A (zh) 叶轮、多翼送风机及空调装置
US12000602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20230323892A1 (en) Centrifugal air-sending device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7479453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044165B2 (ja) 多翼ファン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WO2023135783A1 (ja) 遠心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TWI840912B (zh) 冷凍循環裝置的室外機
WO2024023886A1 (ja) 多翼遠心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US20240026896A1 (en) Centrifugal air-sending device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12400066A (zh) 送风机
WO2022201218A1 (ja) 羽根車及び多翼送風機
WO2024038506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21049536A1 (ja) 送風ファン
WO2024038622A1 (ja) 多翼遠心送風機
TW202424398A (zh) 冷凍循環裝置的室外機
US20220372990A1 (en) Impeller, multi-blade fan,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O2021111509A1 (ja) 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16997725A (zh) 涡壳、具备该涡壳的送风装置以及空调装置
CN118066143A (zh) 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风扇装置
CN113439163A (zh) 离心送风机及使用离心送风机的空调机
CN115023554A (zh) 送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