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1095B - 基板處理系統、基板處理方法及電腦記錄媒體 - Google Patents

基板處理系統、基板處理方法及電腦記錄媒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91095B
TWI791095B TW108106981A TW108106981A TWI791095B TW I791095 B TWI791095 B TW I791095B TW 108106981 A TW108106981 A TW 108106981A TW 108106981 A TW108106981 A TW 108106981A TW I791095 B TWI791095 B TW I79109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wafer
modified layer
processed
modifi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69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39597A (zh
Inventor
田之上隼斗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95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95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10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109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6/00Working by laser beam, e.g. welding, cutting or boring
    • B23K26/36Removing material
    • B23K26/362Laser etch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6/00Working by laser beam, e.g. welding, cutting or boring
    • B23K26/36Removing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11Apparatus for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01L21/67092Apparatus for mechanical trea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6/00Working by laser beam, e.g. welding, cutting or boring
    • B23K26/50Working by transmitting the laser beam through or within the workpiece
    • B23K26/53Working by transmitting the laser beam through or within the workpiece for modifying or reforming the material inside the workpiece, e.g. for producing break initiation cra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6/00Working by laser beam, e.g. welding, cutting or boring
    • B23K26/50Working by transmitting the laser beam through or within the workpiece
    • B23K26/57Working by transmitting the laser beam through or within the workpiece the laser beam entering a face of the workpiece from which it is transmitted through the workpiece material to work on a different workpiece face, e.g. for effecting removal, fusion splicing, modifying or re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002Preparing wafers
    • H01L21/02005Preparing bulk and homogeneous wafers
    • H01L21/02008Multistep processes
    • H01L21/0201Specific process step
    • H01L21/02013Grinding, lapp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185Joining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for junction formation
    • H01L21/187Joining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for junction formation by direct bon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26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 H01L21/263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 H01L21/268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us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laser radi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02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change their surface-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r shape, e.g. etching, polishing, cutting
    • H01L21/304Mechanical treatment, e.g. grinding, polishing, cut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101/00Articles made by soldering,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2101/36Electric or electronic devices
    • B23K2101/40Semiconductor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Mechanical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AREA)
  • Grinding Of Cylindrical And Plane Surfaces (AREA)
  • Processing Of Stones Or Stones Resemblance Materials (AREA)
  • Manufacturing Of Magnetic Record Carriers (AREA)
  • Container, Conveyance, Adherence, Positioning, Of Wafer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一種對基板進行處理的基板處理系統,其特徵為包含:改質層形成裝置,其沿著基板中的作為除去對象的周緣部與中央部的界線在基板的內部形成改質層;以及周緣除去裝置,其以該改質層為基準點將該周緣部除去。

Description

基板處理系統、基板處理方法及電腦記錄媒體
(相關專利申請案的相互參照) 本案,根據2018年3月14日於日本所提出申請之日本特願2018-47159號以及2018年4月27日於日本所提出申請之日本特願2018-87711號,主張優先權,並在此引用其內容。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基板處理系統、基板處理方法以及電腦記錄媒體。
近年來,在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步驟中,對於在表面形成有複數個電子電路等之元件的半導體晶圓(以下稱為晶圓),會實行研削該晶圓的背面以令晶圓變薄的步驟。然後,若直接搬運該變薄之晶圓,並進行後續的處理,則可能會於晶圓發生翹曲或破裂。因此,為了對晶圓進行補強,例如會將晶圓貼合於支持基板。
另外,通常,會對晶圓的周緣部進行倒角加工,惟如上所述的若對晶圓進行研削處理,則晶圓的周緣部會形成尖銳的形狀(所謂刀口邊緣形狀)。如是,可能會在晶圓的周緣部發生碎裂之情況,而對晶圓造成損傷。於是,吾人會在研削處理之前預先實行研削晶圓周緣部的所謂邊緣修整步驟。
例如於專利文獻1,揭示了縱軸型的端面研削裝置,作為實行邊緣修整步驟的裝置。當用該端面研削裝置研削晶圓的周緣部時,首先,係將貼合了支持基板的晶圓固定於平台,並令平台繞與垂直軸平行的軸旋轉。然後,在令轉軸旋轉以令研削工具(亦即磨輪)旋轉之後,令轉軸在垂直方向上移動,藉此,令磨輪的研削面抵接晶圓,而對晶圓的周緣部進行研削。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平9-216152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的問題]
然而,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端面研削裝置中,轉軸的垂直方向的移動,有時會因為例如公差等各種主要原因而並非一定。此時,可能會無法適當地控制磨輪的垂直移動,而研削到達支持基板的表面。因此,以往的邊緣修整步驟仍有改善的空間。
有鑑於上述問題,本發明之目的為在接合了各基板的疊合基板中,適當地將其中一枚基板的周緣部除去。 [解決問題的手段]
解決上述問題之本發明一實施態樣,係一種對基板進行處理的基板處理系統,其特徵為包含:改質層形成裝置,其沿著基板中的作為除去對象的周緣部與中央部的界線在基板的內部形成改質層;以及周緣除去裝置,其以該改質層為基準點將該周緣部除去。
本發明之另一實施態樣,係一種對基板進行處理的基板處理方法,其特徵為包含:改質層形成步驟,其沿著第1基板中的作為除去對象的周緣部與中央部的界線在該第1基板的內部形成改質層;周緣除去步驟,其以該改質層為基準點將該周緣部除去;以及接合步驟,其將該第1基板與第2基板接合。
本發明之另一實施態樣,係一種可讀取的電腦記錄媒體,其儲存了程式,該程式在控制該基板處理系統的控制部的電腦上運作,以令該基板處理系統實行該基板處理方法。 [發明的功效]
若根據本發明一實施態樣,便可在接合了各基板的疊合基板中,適當地將其中一枚基板的周緣部除去。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實施態樣,一邊參照圖式一邊進行說明。另外,在本說明書以及圖式中,針對實質上具有相同功能構造的要件,會附上相同的符號,並省略重複說明。
首先,針對本發明之第1實施態樣進行說明。圖1,係將第1實施態樣之基板處理系統1的概略構造以示意方式表示的俯視圖。另外,在以下內容中,為了令位置關係明確,茲限定出彼此正交的X軸方向、Y軸方向以及Z軸方向,並以Z軸正方向為垂直向上的方向。
在基板處理系統1中,如圖2所示的,將作為第1基板的被處理晶圓W與作為第2基板的支持晶圓S接合,以形成作為疊合基板的疊合晶圓T,然後,令被處理晶圓W變薄。以下,在被處理晶圓W中,將被加工面(與支持晶圓S接合的面的相反側的面)稱為「加工面Wg」,將加工面Wg的相反側的面稱為「非加工面Wn」。另外,在支持晶圓S中,將與被處理晶圓W接合的面稱為「接合面Sj」,將接合面Sj的相反側的面稱為「非接合面Sn」。
被處理晶圓W,例如為矽晶圓等的半導體晶圓,於非加工面Wn形成有複數個元件。另外,被處理晶圓W的周緣部受到倒角加工,周緣部的剖面越往前端厚度越小。
支持晶圓S,係支持被處理晶圓W的晶圓。另外,支持晶圓S,發揮作為保護被處理晶圓W的非加工面Wn的元件的保護材料的功能。另外,當於支持晶圓S的接合面Sj形成有複數個元件時,會與被處理晶圓W同樣於接合面Sj形成元件層(圖中未顯示)。
如圖1所示的基板處理系統1,例如具有將搬入搬出站2與處理站3連接成一體的構造;可分別收納複數枚被處理晶圓W、複數枚支持晶圓S、複數枚疊合晶圓T的匣盒Cw、Cs、Ct在該搬入搬出站2與外部之間搬入或搬出;該處理站3具備對被處理晶圓W、支持晶圓S、疊合晶圓T實施既定處理的各種處理裝置。
於搬入搬出站2,設置了匣盒載置台10。在圖式之例中,於匣盒載置台10,將複數個(例如4個)匣盒Cw、Cs、Ct隨意在X軸方向上載置成一列。另外,載置於匣盒載置台10的匣盒Cw、Cs、Ct的個數,不限於本實施態樣,可任意決定之。
於搬入搬出站2,以與匣盒載置台10鄰接的方式設置了晶圓搬運區域20。於晶圓搬運區域20,設置了在沿著X軸方向延伸的搬運路徑21上隨意移動的晶圓搬運裝置22。晶圓搬運裝置22,具有固持著並搬運疊合晶圓T的例如2支搬運臂23、23。各搬運臂23,構成在水平方向上、在垂直方向上、繞水平軸以及繞垂直軸隨意移動的構造。另外,搬運臂23的構造不限於本實施態樣,可採用任意構造。
於處理站3,在晶圓搬運區域20的Y軸正方向側,將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接合的接合裝置30、在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形成改質層的改質層形成裝置31,以及對被處理晶圓W的加工面Wg進行研削加工的加工裝置32,從X軸負方向往正方向側並排配置。另外,該等接合裝置30、改質層形成裝置31、加工裝置32的數目或配置,不限於本實施態樣,可任意決定之。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加工裝置32,發揮作為本發明之周緣除去裝置的功能。
於以上的基板處理系統1,設置了控制裝置40。控制裝置40,例如為電腦,具有程式儲存部(圖中未顯示)。於程式儲存部,儲存了控制基板處理系統1中的被處理晶圓W、支持晶圓S、疊合晶圓T的處理的程式。另外,於程式儲存部,亦儲存了控制上述各種處理裝置或搬運裝置等驅動系統之動作,以實現基板處理系統1中的後述晶圓處理的程式。另外,該程式,例如可為記錄於電腦可讀取的硬碟(HD)、軟碟(FD)、光碟(CD)、磁光碟(MO)、記憶卡等的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H者,亦可為從該記錄媒體H安裝到控制裝置40者。
接著,針對接合裝置30、改質層形成裝置31以及加工裝置32進行說明。
接合裝置30,利用凡得瓦力以及氫鍵結(分子間力)將被處理晶圓W的非加工面Wn與支持晶圓S的接合面Sj接合。在該接合時,非加工面Wn與接合面Sj,宜各自被改質而親水化。具體而言,在將非加工面Wn與接合面Sj改質時,例如係在減壓氣體環境下,將處理氣體(亦即氧氣或氮氣)激發,令其電漿化、離子化。將該氧離子或氮離子照射到非加工面Wn與接合面Sj,對非加工面Wn與接合面Sj進行電漿處理,令其活性化。另外,對如是改質之非加工面Wn與接合面Sj供給純水,令非加工面Wn與接合面Sj親水化。另外,接合裝置30的構造為任意構造,可使用習知的接合裝置。
改質層形成裝置31,對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照射雷射光,形成改質層。改質層形成裝置31,如圖3所示的,具有以被處理晶圓W位於上側且支持晶圓S配置於下側的狀態固持著疊合晶圓T的作為固持部的夾頭100。夾頭100,構成可藉由移動機構101而在X軸方向以及Y軸方向上移動的構造。移動機構101,係由一般的精密XY平台所構成。另外,夾頭100,構成可藉由旋轉機構102而繞垂直軸旋轉的構造。
在夾頭100的上方,設置了對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照射雷射光的作為改質部的雷射頭103。雷射頭103,對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的既定位置,集中照射從雷射光振盪器(圖中未顯示)所振盪發出之高頻脈衝狀的雷射光,其係波長相對於被處理晶圓W具有穿透性的雷射光。藉此,如圖4所示的,在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被雷射光L所集中照射的部分改質而形成改質層M。改質層M,在板厚方向上延伸,具有縱長的長寬比。如圖3所示的雷射頭103,亦可構成可藉由移動機構104而在X軸方向以及Y軸方向上移動的構造。移動機構104,係由一般的精密XY平台所構成。另外,雷射頭103,亦可構成可藉由升降機構105而在Z軸方向上移動的構造。
在改質層形成裝置31中,首先,以夾頭100固持著疊合晶圓T,之後,利用移動機構101令夾頭100在水平方向上移動,實行疊合晶圓T的定心,同時利用移動機構104以雷射頭103位於疊合晶圓T(被處理晶圓W)的既定位置的正上方的方式實行位置調整。之後,一邊利用旋轉機構102令夾頭100旋轉,一邊從雷射頭103對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照射雷射光L,如圖5所示的,於被處理晶圓W形成環狀的改質層M。另外,為了實行上述的位置調整,亦可於改質層形成裝置31設置拍攝疊合晶圓T的位置的相機(圖中未顯示)。
茲針對該改質層M在被處理晶圓W的形成位置詳述之。在基板處理系統1中,會對與支持晶圓S接合之被處理晶圓W的加工面Wg進行研削,惟為了避免於研削後之被處理晶圓W的周緣部形成刀口邊緣,會在研削前將周緣部除去。改質層M,係該周緣部除去時的基準點,如圖5所示的沿著被處理晶圓W的作為除去對象的周緣部We與中央部Wc的界線形成環狀。另外,周緣部We,例如係在從被處理晶圓W的端部算起往半徑向0.5mm~2.0mm的範圍內,包含倒角部。
另外,如圖4所示的改質層M的下端,比研削後之被處理晶圓W的目標表面(圖4中的虛線)位於更上方。亦即,改質層M的下端與被處理晶圓W的非加工面Wn之間的距離H1,比研削後之被處理晶圓W的目標厚度H2更大。距離H1為任意值,惟比目標厚度H2更大例如5μm~10μm。此時,於研削後的被處理晶圓W並未殘留改質層M。
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之改質層形成裝置31中,係令夾頭100在水平方向上移動,惟亦可令雷射頭103在水平方向上移動,或者亦可令夾頭100與雷射頭103二者均在水平方向上移動。另外,係令夾頭100旋轉,惟亦可令雷射頭103旋轉。
加工裝置32,對被處理晶圓W的加工面Wg進行研削加工。具體而言,加工裝置32,例如具備對加工面Wg進行研削的研削單元、對被處理晶圓W的加工面Wg或支持晶圓S的非接合面Sn進行洗淨的洗淨單元等。
如圖6所示的,研削單元110,具有以被處理晶圓W位於上側且支持晶圓S配置於下側的狀態固持著疊合晶圓T的夾頭111。夾頭111,構成可藉由旋轉機構(圖中未顯示)而繞垂直軸旋轉的構造。
在夾頭111的上方,設置了環狀的研削磨石112。於研削磨石112隔著轉軸113設置了驅動部114。驅動部114例如內建馬達(圖中未顯示),令研削磨石112旋轉同時在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上移動。
然後,在研削單元110中,在令夾頭111所固持之被處理晶圓W與研削磨石112的圓弧的一部分抵接的狀態下,令夾頭111與研削磨石112各自旋轉,藉此,研削被處理晶圓W的加工面Wg。
接著,針對使用以上述方式構成之基板處理系統1所實行的晶圓處理進行說明。
首先,將收納了複數枚被處理晶圓W的匣盒Cw、收納了複數枚支持晶圓S的匣盒Cs,載置於搬入搬出站2的匣盒載置台10。
接著,利用晶圓搬運裝置22將匣盒Cw內的被處理晶圓W取出,搬運到接合裝置30。再接著,利用晶圓搬運裝置22將匣盒Cs內的支持晶圓S也取出,搬運到接合裝置30。在接合裝置30中,以被處理晶圓W配置於上側且支持晶圓S配置於下側的狀態,利用凡得瓦力以及分子間力將其接合,形成疊合晶圓T。此時,被處理晶圓W的非加工面Wn與支持晶圓S的接合面Sj,若利用例如電漿化之氧離子或氮離子活性化,則會適當地產生凡得瓦力以及分子間力。
接著,疊合晶圓T被晶圓搬運裝置22搬運到改質層形成裝置31。搬運到改質層形成裝置31的疊合晶圓T,被傳遞並固持於夾頭100。之後,利用移動機構101令夾頭100在水平方向上移動,實行疊合晶圓T的定心,同時以雷射頭103位於疊合晶圓T(被處理晶圓W)的既定位置的正上方的方式實行位置調整。該既定位置,係被處理晶圓W的周緣部We與中央部Wc的界線。之後,一邊利用旋轉機構102令夾頭100旋轉,一邊從雷射頭103對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照射雷射光L,如圖7(a)所示的,於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形成環狀的改質層M。另外,該改質層M的形成位置,如用上述圖4以及圖5所說明的。
接著,疊合晶圓T被晶圓搬運裝置22搬運到加工裝置32。搬運到加工裝置32的疊合晶圓T,被傳遞並固持於夾頭111。之後,如圖7(b)所示的在令被處理晶圓W與研削磨石112的圓弧的一部分抵接的狀態下,令研削磨石112下降,同時令夾頭111與研削磨石112各自旋轉,藉此,對被處理晶圓W的加工面Wg進行研削。
在對加工面Wg進行研削時,於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裂縫C從改質層M開始在板厚方向上前進,並到達加工面Wg與非加工面Wn。裂縫C,因為被處理晶圓W具有單晶矽構造而大致直線狀前進。另外,裂縫C,在俯視下形成環狀。另外,裂縫C,有時也會在改質層形成裝置31形成改質層M時前進。換言之,裂縫C的形成時序,可在加工裝置32對加工面Wg進行研削時,亦可在改質層形成裝置31形成改質層M時。
另外,若推進對加工面Wg的研削,則如圖7(c)所示的被處理晶圓W的周緣部We會以改質層M與裂縫C為基準點而被剝離除去。此時,如上所述的裂縫C大致直線狀前進,故可令除去後之被處理晶圓W的外側面凹凸較少而較平坦。另外,如上所述的改質層M的下端,比研削後之被處理晶圓W的目標表面位於更上方,故改質層M會在對加工面Wg進行研削時被除去。改質層M,為非晶構造,強度較弱。關於此點,在本實施態樣中,於研削後之被處理晶圓W中並未殘留改質層M,故可確保較強的強度。
如是在改質層形成裝置31中,周緣部We被除去,同時被處理晶圓W的加工面Wg被研削至目標厚度。
之後,所有實施過處理的疊合晶圓T,被晶圓搬運裝置22搬運到匣盒載置台10的匣盒Ct。如是,基板處理系統1中的一連串的晶圓處理便結束。
接著,針對第1實施態樣之變化實施例進行說明。在上述態樣中,係在用接合裝置30將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接合之後,用改質層形成裝置31在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形成改質層M,惟在本變化實施例中,令該順序相反。
亦即,在基板處理系統1中,首先,利用晶圓搬運裝置22將匣盒Cw內的被處理晶圓W取出,搬運到改質層形成裝置31。在改質層形成裝置31中,如圖8(a)所示的於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的既定位置形成改質層M。
另外,與在該改質層形成裝置31形成改質層M同步,利用晶圓搬運裝置22將匣盒Cs內的支持晶圓S取出,搬運到接合裝置30。
接著,被處理晶圓W被晶圓搬運裝置22搬運到接合裝置30。在接合裝置30中,如圖8(b)所示的將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接合,形成疊合晶圓T。
接著,疊合晶圓T被晶圓搬運裝置22搬運到加工裝置32。在加工裝置32中,如圖8(c)所示的在令被處理晶圓W與研削磨石112的圓弧的一部分抵接的狀態下,令研削磨石112下降,同時令夾頭111與研削磨石112各自旋轉,藉此,對被處理晶圓W的加工面Wg進行研削。然後,如圖8(d)所示的周緣部We被除去,同時被處理晶圓W的加工面Wg被研削至目標厚度。
之後,所有實施過處理的疊合晶圓T,被晶圓搬運裝置22搬運到匣盒載置台10的匣盒Ct。如是,基板處理系統1中的一連串的晶圓處理便結束。
若根據以上之第1實施態樣以及變化實施例,便可享有以下的功效。在以下的說明中,係與以往用磨輪(研削工具)將被處理晶圓的周緣部研削除去的態樣作對比進行說明。另外,以往亦存在用刀具(研削工具)將被處理晶圓的周緣部除去的態樣,該態樣亦與使用磨輪的態樣存在相同的問題。
在將被處理晶圓與支持晶圓接合之後,如以往,亦即如上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用磨輪將疊合晶圓中的被處理晶圓的周緣部研削除去的態樣,會有「因為例如公差等各種主要原因,無法適當地控制磨輪的垂直移動,而研削到達支持晶圓的表面」之虞。相對於此,在本實施態樣中,藉由在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形成改質層M,便可以該改質層M與裂縫C為基準點將周緣部We除去。此時,支持晶圓S的接合面Sj便不會因為研削等而受到損傷。
在將被處理晶圓與支持晶圓接合之前,如以往用磨輪將被處理晶圓的周緣部研削除去的態樣,會有「因為研削而產生微粒,且該微粒附著於被處理晶圓的元件」之虞。相對於此,在本實施態樣中,由於係以形成在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的改質層M與裂縫C為基準點將周緣部We剝離除去,故不會產生微粒。因此,尤其如圖8所示之變化實施例,即使對接合之前的被處理晶圓W實行處理,非加工面Wn的元件也不會受到污染。
在以往使用磨輪的態樣中,磨輪的水平方向的位置調整有其極限,會產生數μm左右的誤差。如是,用磨輪研削除去之周緣部的寬度(修整寬度)也會產生誤差,加工精度不佳。相對於此,在本實施態樣中,由於係用雷射在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形成改質層M,故可確保例如小於1μm的高精度。因此,以改質層M為基準點所除去之周緣部We的寬度(修整寬度)的精度也會提高。
以往使用磨輪的態樣,由於係令磨輪下降以研削周緣部,故固持著被處理晶圓的夾頭的旋轉速度有其限制,除去周緣部較花時間。相對於此,在本實施態樣中,係用高頻雷射在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形成改質層M,故可令夾頭100的旋轉速度較快,可在極短時間內實行處理。因此,可令晶圓處理的產能提高。
以往使用磨輪的態樣,該磨輪會磨耗,故需要定期的更換。另外,在使用磨輪的研削中,會使用研削用水,其廢水處理亦為必要。因此,花費較多運轉成本。相對於此,在本實施態樣中,雷射頭103本體並無經過長時間而劣化的問題,可降低維護保養頻率。另外,由於係使用雷射的乾式製程,故不需要研削用水或廢水處理。因此,可令運轉成本更低廉。
另外,於半導體晶圓(亦即被處理晶圓W),會形成用來顯示結晶方位之方向的缺口,惟在以往使用刀具除去周緣部We的步驟中,欲直接保留該缺口的形狀有其困難。相對於此,在本實施態樣中,例如在改質層形成裝置31中,藉由對被處理晶圓W與雷射光實行相對性的動作控制,便可配合缺口形狀形成改質層M,故可輕易地在直接保留缺口形狀的情況下將周緣部We除去。
另外,在以上的實施態樣中,關於在對加工面Wg實行研削時有效率地將周緣部We除去的方法,存在「相對於旋轉之被處理晶圓W令研削磨石112的旋轉方向從被處理晶圓W的外側往內側旋轉,或者相對於旋轉之被處理晶圓W令研削磨石112的旋轉方向從被處理晶圓W的內側往外側旋轉」等方法。可像這樣因應被處理晶圓W的種類或加工步驟變更研削磨石112的旋轉方向。
另外,亦可在對加工面Wg進行研削時,用高壓水柱從被處理晶圓W的內側往外側噴向周緣部We,藉此有效率地將周緣部We除去(噴飛)。
另外,在上述之第1實施態樣的變化實施例中,係依序實行改質層形成裝置31中的改質層M的形成步驟、接合裝置30中的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的接合步驟、加工裝置32中的周緣部We的除去步驟,惟晶圓的接合步驟與周緣部We的除去步驟的順序亦可相反。亦即,亦可依序實行改質層形成裝置31中的改質層M的形成步驟、加工裝置32中的周緣部We的除去步驟、接合裝置30中的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的接合步驟。
接著,針對本發明之第2實施態樣進行說明。圖9,係將第2實施態樣之基板處理系統200的概略構造以示意方式表示的俯視圖。基板處理系統200,在第1實施態樣之基板處理系統1的構造中,於處理站3更具有用來將被處理晶圓W的周緣部We除去的周緣除去裝置210。周緣除去裝置210,例如配置在改質層形成裝置31與加工裝置32之間。
周緣除去裝置210,在以改質層形成裝置31於被處理晶圓W形成改質層M之後,對比該改質層M更外側之處施力以將周緣部We除去。亦即,在第1實施態樣中,係在加工裝置32對被處理晶圓W的加工面Wg進行研削的當中將周緣部We除去,惟在第2實施態樣中,係在周緣除去裝置210實行該周緣部We的除去步驟。
如圖10所示的,周緣除去裝置210,具有以被處理晶圓W位於上側且支持晶圓S配置於下側的狀態固持著疊合晶圓T的夾頭211。夾頭211,構成可藉由旋轉機構(圖中未顯示)而繞垂直軸旋轉的構造。
在夾頭211的上方,具有環狀的磨石磨輪212。於磨石磨輪212隔著轉軸213設置了驅動部214。驅動部214例如內建馬達(圖中未顯示),令磨石磨輪212旋轉,同時令其在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上移動。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係使用磨石磨輪212,惟並非僅限於此,例如亦可使用刀具。
然後,在周緣除去裝置210中,在令夾頭211所固持之被處理晶圓W的周緣部We與磨石磨輪212的圓弧的一部分抵接的狀態下,令夾頭211與磨石磨輪212各自旋轉,藉此,對周緣部We施加衝撃。藉由該衝撃,周緣部We被除去。此時,便可藉由形成改質層M,確保被處理晶圓W的除去面的精度。
接著,針對使用以上述方式構成之基板處理系統200所實行的晶圓處理進行說明。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關於與第1實施態樣相同的處理,其詳細說明省略之。
首先,利用晶圓搬運裝置22將匣盒Cw內的被處理晶圓W取出,搬運到改質層形成裝置31。在改質層形成裝置31中,如圖11(a)所示的,在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的既定位置形成改質層M。
另外,與在該改質層形成裝置31形成改質層M同步,利用晶圓搬運裝置22將匣盒Cs內的支持晶圓S取出,搬運到接合裝置30。
接著,被處理晶圓W被晶圓搬運裝置22搬運到接合裝置30。在接合裝置30中,如圖11(b)所示的,將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接合,形成疊合晶圓T。
接著,疊合晶圓T被晶圓搬運裝置22搬運到周緣除去裝置210。在周緣除去裝置210中,如圖11(c)所示的,令磨石磨輪212的圓弧的一部分抵接於被處理晶圓W的比改質層M更外側之處。在該狀態下,令磨石磨輪212下降,同時令夾頭211與磨石磨輪212各自旋轉,對被處理晶圓W的周緣部We施加衝撃。藉由該衝撃,如圖11(d)所示的,周緣部We以改質層M與裂縫C為基準點被剝離除去。
接著,疊合晶圓T被晶圓搬運裝置22搬運到加工裝置32。在加工裝置32中,如圖11(e)所示的,被處理晶圓W的加工面Wg被研削至目標厚度。
之後,所有實施過處理的疊合晶圓T,被晶圓搬運裝置22搬運到匣盒載置台10的匣盒Ct。如是,基板處理系統1中的一連串的晶圓處理便結束。
在以上之第2實施態樣中,可享有與上述第1實施態樣同樣的功效。
另外,在第2實施態樣中,圖11所示之例,係依序實行改質層M的形成步驟、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的接合步驟、周緣部We的除去步驟,以及被處理晶圓W的加工面Wg的研削步驟,惟改質層M的形成步驟、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的接合步驟的順序亦可相反。亦即,亦可依序實行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的接合步驟、改質層M的形成步驟、周緣部We的除去步驟,以及被處理晶圓W的加工面Wg的研削步驟。
以上的實施態樣,係針對於支持晶圓S接合1枚被處理晶圓W的態樣進行說明,惟亦可為形成有元件的各半導體晶圓之間的接合,或是堆疊複數枚形成有元件的被處理晶圓W。在以下的說明中,係針對用第1實施態樣之基板處理系統1堆疊複數枚形成有元件的被處理晶圓W的態樣進行說明。
第1實施態樣之實施過晶圓處理的疊合晶圓T,如圖12(a)所示的,被處理晶圓W的周緣部We被除去,且加工面Wg被研削至目標厚度。在以下的說明中,將該第1枚被處理晶圓W稱為第1被處理晶圓W1。
該疊合晶圓T被晶圓搬運裝置22搬運到接合裝置30。另外,接下來所欲堆疊之作為第3基板的被處理晶圓W亦被晶圓搬運裝置22搬運到接合裝置30。在以下的說明中,將該第2枚被處理晶圓W稱為第2被處理晶圓W2。然後,在接合裝置30中,如圖12(a)所示的,將第1被處理晶圓W1的加工面Wg與第2被處理晶圓W2的非加工面Wn接合,形成疊合晶圓T。
接著,疊合晶圓T被晶圓搬運裝置22搬運到改質層形成裝置31。在改質層形成裝置31中,如圖12(b)所示的,在第2被處理晶圓W2的內部的既定位置形成改質層M。
接著,疊合晶圓T被晶圓搬運裝置22搬運到加工裝置32。在加工裝置32中,如圖12(c)所示的,在令第2被處理晶圓W2與研削磨石112的圓弧的一部分抵接的狀態下,令研削磨石112下降,同時令夾頭111與研削磨石112各自旋轉,藉此,研削第2被處理晶圓W2的加工面Wg。然後,如圖12(d)所示的,周緣部We被除去,同時第2被處理晶圓W2的加工面Wg被研削至目標厚度。
之後,所有實施過處理的疊合晶圓T,被晶圓搬運裝置22搬運到匣盒載置台10的匣盒Ct。如是,基板處理系統1中的一連串的晶圓處理便結束。
在此,當欲對圖12(a)所示之疊合晶圓T如以往用磨輪將第2被處理晶圓W2的周緣部We除去時,由於第2被處理晶圓W2的非加工面Wn的下方為中空,故難以對該周緣部We進行研削。相對於此,在本實施態樣中,藉由在第2被處理晶圓W2的內部形成改質層M,便可以該改質層M與裂縫C為基準點輕易地將周緣部We除去。
另外,在以往使用磨輪或刀具的態樣中,磨輪或刀具的水平方向的位置調整有其極限,會產生數μm左右的誤差。如是,磨輪或刀具所研削除去之周緣部的寬度(修整寬度)也會產生誤差,尤其在堆疊被處理晶圓時該誤差會逐漸累加。因此,例如有時上層的被處理晶圓會超出下層的被處理晶圓。相對於此,在本實施態樣中,由於係用雷射在第2被處理晶圓W2的內部形成改質層M,故可確保較高的精度,進而可適當地堆疊被處理晶圓W。
另外,當像本實施態樣這樣堆疊複數枚被處理晶圓W時,亦可令上層的第2被處理晶圓W2所被除去的周緣部We,在下層的第1被處理晶圓W1所被除去的周緣部We的內側。亦即,亦可如圖13(a)所示的,將第2被處理晶圓W2的內部的改質層M,形成在比第1被處理晶圓W1的端部更靠徑向內側之處。此時,如圖13(b)所示的,最後堆疊之第2被處理晶圓W2的徑長,比第1被處理晶圓W1的徑長更小。如是,便可確實地防止第2被處理晶圓W2超出第1被處理晶圓W1。
在以上之實施態樣的改質層形成裝置31中,如圖4所示之改質層M,係以其下端比被處理晶圓W的研削後的目標表面位於更上方的方式形成於1處,惟改質層M的形成方法並非僅限於此。
如圖14(a)~(d)所示的,改質層M,亦可在被處理晶圓W的厚度方向上形成於複數處。另外,在圖14中,顯示出形成於疊合晶圓T的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的界面的元件層或氧化膜。亦即,於被處理晶圓W的非加工面Wn,形成有具有複數個元件的元件層D,於元件層D更形成有氧化膜Fw(例如SiO2 膜)。另外,於支持晶圓S的接合面Sj亦形成有氧化膜Fs。另外,當於支持晶圓S的接合面Sj也形成有複數個元件時,與被處理晶圓W同樣,於接合面Sj也會形成元件層(圖中未顯示)。
在圖14(a)所示之例中,改質層M1~M4,在被處理晶圓W的厚度方向上形成有複數段(例如4段)。最下層的改質層M4的下端,比研削後之被處理晶圓W的目標表面[圖14(a)中的虛線]位於更上方。另外,由該等改質層M1~M4所形成之裂縫C,到達被處理晶圓W的加工面Wg與非加工面Wn。
在圖14(b)所示之例中,改質層M1~M2,在被處理晶圓W的厚度方向上形成有複數段(例如2段)。下層的改質層M2的下端,比研削後之被處理晶圓W的目標表面[圖14(b)中的虛線]位於更上方。另外,由該等改質層M1~M2所形成之裂縫C,到達被處理晶圓W的非加工面Wn,惟並未到達加工面Wg。此時,例如在加工裝置32中,在令研削磨石112下降以對加工面Wg進行研削時,包含被處理晶圓W的周緣部We在內,加工面Wg被研削,直到研削磨石112的研削面到達裂縫C。然後,當研削磨石112的研削面到達裂縫C時,從該裂縫C往下周緣部We被剝離除去。藉由像這樣將從改質層M1~M2延伸之裂縫C的上端高度控制在既定位置,便可控制所除去之周緣部We的碎片的大小(高度)。
在圖14(c)所示之例中,改質層M1~M4,在被處理晶圓W的厚度方向上形成有複數段(例如4段)。最下層的改質層M4的下端,比研削後之被處理晶圓W的目標表面[圖14(c)中的虛線]位於更下方。另外,由該等改質層M1~M4所形成之裂縫C,到達被處理晶圓W的加工面Wg與非加工面Wn。此時,由於在研削後之被處理晶圓W中於周緣部We與中央部Wc的界線形成有改質層M4,故可更確實地將該周緣部We剝離除去。另外,當像這樣將改質層M4形成在比目標表面更下方之處時,令雷射光的集中光線散開,以控制成不易產生從改質層M4延伸的裂縫C。如是,便可抑制裂縫C產生並到達與被處理晶圓W接合的支持晶圓S。裂縫C的位置在整個周圍方向上雖會改變,惟由於可像這樣控制改質層M4的下端,故仍可精度良好地除去之。
在圖14(d)所示之例中,改質層M1~M4,在被處理晶圓W的厚度方向上形成有複數段(例如4段)。最下層的改質層M4的下端,位在元件層D的內部。另外,由該等改質層M1~M4所形成之裂縫C,到達被處理晶圓W的加工面Wg。此時亦同,由於在研削後之被處理晶圓W中於周緣部We與中央部Wc的界線形成有改質層M4,故可更確實地將該周緣部We剝離除去。
如圖14所示的在被處理晶圓W的厚度方向上形成複數個改質層M的方法為任意方法,惟例如可列舉出如圖15所示的3個加工方法。圖15,係將被處理晶圓W中形成有改質層M的部分(周緣部We與中央部Wc的界線)在平面上展開的圖式。亦即,圖15的橫方向,係表示周緣部We與中央部Wc的界線的周圍方向,縱方向,係表示被處理晶圓W的厚度方向。另外,在圖15中虛線係表示改質層M1~M4,並顯示出在被處理晶圓W的厚度方向上形成有複數個改質層M1~M4的態樣。
在圖15(a)所示之加工方法中,係在改質層形成裝置31中,一邊利用旋轉機構102令夾頭100旋轉,一邊從固定在垂直方向上的雷射頭103對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照射雷射光,形成環狀的改質層M4。接著,停止夾頭100的旋轉,並停止從雷射頭103照射雷射光,之後,利用升降機構105令雷射頭103上升到既定位置(亦即形成改質層M3的位置)。之後,一邊令夾頭100旋轉一邊從雷射頭103照射雷射光,形成環狀的改質層M3。改質層M2、M1亦以同樣方式形成,進而於被處理晶圓W形成改質層M1~M4。
另外,亦可在形成改質層M1~M4時,在令夾頭100的旋轉持續的狀態下,控制雷射頭103的雷射光的照射導通(ON)、切斷(OFF)。例如一邊令夾頭100旋轉,一邊從雷射頭103對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照射雷射光,形成改質層M4。之後,在令夾頭100的旋轉持續的狀態下,暫時停止雷射頭103的雷射光的照射。接著,令雷射頭103上升,並再度從雷射頭103對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照射雷射光,形成改質層M3。另外,此時,可藉由記錄形成改質層M4時的雷射光的照射開始位置以及照射結束位置,以配合接下來形成改質層M3時的雷射光的照射開始位置以及照射結束位置。然後,由於如以上所述的並未令夾頭100的旋轉停止,故可縮短夾頭100的旋轉加速以及減速中的雷射光的照射待機時間,進而縮短整體的處理時間。再者藉由將夾頭100的旋轉速度維持等速,便可均一地實行雷射處理,亦可令改質層M的水平方向的間距相等。
在圖15(b)所示之加工方法中,係一邊利用旋轉機構102令夾頭100旋轉,一邊從固定在垂直方向上的雷射頭103對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照射雷射光,形成環狀的改質層M4。在該改質層M4的形成步驟結束之前,在持續夾頭100的旋轉與雷射頭103的雷射光的照射的狀態下,利用升降機構105令雷射頭103上升到既定位置(亦即形成改質層M3的位置)。之後,在將雷射頭103的垂直方向位置固定的狀態下,一邊令夾頭100旋轉一邊從雷射頭103照射雷射光,形成環狀的改質層M3。改質層M2、M1亦以同樣方式形成,於被處理晶圓W形成改質層M1~M4。此時,由於可連續形成改質層M1~M4,故相較於圖15(a)所示之加工方法,更可縮短加工處理所需要的時間。
在圖15(c)所示之加工方法中,係利用旋轉機構102令夾頭100旋轉,同時一邊利用升降機構105令雷射頭103上升,一邊從該雷射頭103對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照射雷射光,以連續形成環狀的改質層M1~M4。亦即,在本加工方法中,係以螺旋狀的方式連續形成改質層M1~M4。此時亦同,由於可連續形成改質層M1~M4,故相較於圖15(a)所示之加工方法,更可縮短加工處理所需要的時間。而且,在側視中,不會以陡坡狀的方式形成改質層M1~M4,相較於圖15(b)所示之加工方法,可在垂直方向(被處理晶圓W的厚度方向)上形成得更平均。
以上的實施態樣,係在改質層形成裝置31中,於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形成環狀的改質層M,惟亦可如圖16所示的更形成從環狀的改質層M往徑向外側延伸的複數個徑向改質層M’。此時,例如在以加工裝置32將周緣部We除去時,該周緣部We,會以環狀的改質層M為基準點剝離,同時會因為徑向改質層M’而被分割成複數塊。如是,被除去的周緣部We變小,便可更輕易地將其除去。
另外,關於令在對加工面Wg進行研削時所除去之周緣部We(邊緣片)碎片化的方法,亦可如圖16所示的,在與改質層M為同心圓的方向上以任意間隔形成複數個環狀的分割改質層M”。此時,可將所除去之周緣部We分割得更小。另外,藉由控制分割改質層M”的徑向的間隔,便可控制所除去之周緣部We的碎片的大小。
再者,當像這樣形成複數個環狀的分割改質層M”時,亦可如圖17所示的,在俯視下將分割改質層M”形成螺旋狀。此時,在改質層形成裝置31中,藉由令夾頭100或雷射頭103在水平方向上移動,同時一邊令夾頭100旋轉一邊從雷射頭103對被處理晶圓W照射雷射光,便可連續形成螺旋狀的分割改質層M”。其結果,便可縮短加工處理所需要的時間。
另外,如圖18所示的,分割改質層M”,亦可在俯視下形成螺旋狀且蛇行狀。此時,在改質層形成裝置31中,係令夾頭100或雷射頭103在水平方向上移動,同時一邊令夾頭100旋轉一邊從雷射頭103對被處理晶圓W照射雷射光。此時,藉由控制夾頭100或雷射頭103的移動的相位、周期、振幅,便可形成該等蛇行波浪形狀的分割改質層M”。另外,將該分割改質層M”形成2圈以上。然後,藉由控制分割改質層M”的蛇行相位的偏移或圈數,便可控制所除去之周緣部We的碎片的大小。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不需要圖16以及圖17所示的徑向改質層M’。
另外,亦可如圖19(a)所示的,以從分割改質層M”前進的裂縫C,延伸到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的既定位置的方式,形成分割改質層M”。亦即,裂縫C,雖到達被處理晶圓W的非加工面Wn,但並未到達加工面Wg。此時,例如當在加工裝置32中令研削磨石112下降以研削加工面Wg時,如圖19(b)所示的,加工面Wg包含被處理晶圓W的周緣部We在內受到研削,直到研削磨石112的研削面到達裂縫C。然後,當研削磨石112的研削面到達裂縫C時,從該裂縫C往下方周緣部We被剝離除去。藉由像這樣將裂縫C的上端高度控制在既定位置,便可控制所除去之周緣部We的碎片的大小(高度)。另外,在圖19的例子中,分割改質層M”係形成2段,惟亦可藉由將雷射頭103的光線集中點調整成2個,以一邊令夾頭100旋轉一邊同時形成2段分割改質層M”。
在以上的實施態樣中,關於有效率地將周緣部We除去的方法,亦可使用以下的方法。亦即,例如在接合裝置30將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接合之前,藉由令相當於所除去之周緣部We的部分的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之間的界面的接合力降低,便可有效率地將周緣部We除去。關於令該接合力降低之方法的具體例,可考慮以下的方法。
第1個接合力降低方法,例如係對相當於所除去之周緣部We的部分的被處理晶圓W的非加工面Wn,照射雷射光等令其變粗糙的方法。具體而言,係使用圖20所示的界面處理裝置300。另外,界面處理裝置300,例如在基板處理系統1的處理站3中設置於任意位置。
界面處理裝置300,具有以非加工面Wn朝向上方之狀態固持著被處理晶圓W的夾頭301。夾頭301,構成可藉由移動機構302而在X軸方向以及Y軸方向上移動的構造。移動機構302,係由一般的精密XY平台所構成。另外,夾頭301,構成可藉由旋轉機構303而繞垂直軸旋轉的構造。
在夾頭301的上方,設置了對被處理晶圓W的周緣部We的非加工面Wn照射雷射光K的雷射頭304。雷射頭304所照射之雷射光K可為任意雷射光,例如使用準分子雷射或光纖雷射。於非加工面Wn如上所述的形成有元件層D與氧化膜Fw,雷射光只要是會被氧化膜Fw所吸收的波長(例如266nm)即可。另外,雷射頭304,亦可構成可藉由移動機構(圖中未顯示)而在X軸方向、Y軸方向以及Z軸方向上移動的構造。
雷射頭304的雷射光K的照射口,構成可藉由移動機構(圖中未顯示)而在水平方向上移動的構造。移動機構,例如可令雷射頭304的照射口機械性地移動,或者亦可用音響元件令照射口移動。雷射光會被氧化膜Fw所吸收,故無須嚴謹地控制其光線集中點。因此,可像本實施態樣這樣,利用移動機構令雷射頭304的照射口移動,將周緣部We的非加工面Wn(氧化膜Fw)改質,而令其表面粗糙化。
在夾頭301的上方,設置了對被處理晶圓W供給氣體的氣體供給部305。氣體供給部305所供給之氣體,例如採用清淨空氣、氮氣等的惰性氣體。氣體供給部305,具有供給氣體的噴嘴306,以及對噴嘴306所供給之氣體進行整流的整流板307。噴嘴306,與儲存並供給氣體的氣體供給源(圖中未顯示)連通。另外,噴嘴306的氣體供給口,形成在被處理晶圓W的中心上方。整流板307,設置成與夾頭301所固持之被處理晶圓W大略平行,以控制成來自噴嘴306的氣體在被處理晶圓W的非加工面Wn上流動。
在夾頭301的周圍,設置了用來收集並排出來自氣體供給部305之氣體的杯狀部308。於杯狀部308的底面,連接了用來將氣體排出的排氣管309。另外,杯狀部308,可包覆被處理晶圓W的整個周圍,或者亦可僅局部地包覆雷射頭304的周圍。
在界面處理裝置300中,首先,在以夾頭301固持著被處理晶圓W之後,利用移動機構302令夾頭301在水平方向上移動,實行被處理晶圓W的定心。之後,一邊利用旋轉機構303令夾頭301旋轉,一邊從雷射頭304對被處理晶圓W的周緣部We的非加工面Wn照射雷射光K,令該非加工面Wn表面粗糙化。
另外,在令非加工面Wn表面粗糙化時,會從氣體供給部305對被處理晶圓W的非加工面Wn供給氣體。所供給之氣體,流過非加工面Wn的整個表面並從排氣管309排出。當像本實施態樣這樣用雷射光對周緣部We的非加工面Wn進行改質時,有時會產生碎屑(廢料)。若該碎屑附著於中央部Wc的非加工面Wn,則元件可能會受到損傷。因此,藉由從氣體供給部305供給氣體以進行清洗,便可抑制碎屑附著於非加工面Wn。另外,亦可在界面處理裝置300的界面處理之後,更在其他洗淨裝置(圖中未顯示)中對非加工面Wn進行洗淨。此時,例如相較於並無像界面處理裝置300那樣將氣體供給到整流板307與被處理晶圓W之間的構造的態樣,本實施態樣會在界面處理裝置300實行洗淨,故可將上述其他洗淨裝置的洗淨程度減輕為較輕程度的洗淨。
亦可於非加工面Wn之表面粗糙化的位置,如圖21所示的,例如將相當於所除去之周緣部We的部分的被處理晶圓W的非加工面Wn與相當於並未被除去之中央部Wc的部分的被處理晶圓W的非加工面Wn的界線改質,形成作為接合力降低之接合力降低部的改質溝R1。再者,亦可在改質溝R1的外側形成複數條環狀的改質溝R2。或者,如圖22所示的,將相當於周緣部We之部分以面狀的方式改質,形成表面粗糙化的改質面R3。此時,可由複數條改質溝R2形成改質面R3,或者亦可調整雷射光的照射範圍以形成改質面R3。
接著,針對使用設置了以上之界面處理裝置300的基板處理系統1所實行的晶圓處理進行說明。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關於與第1實施態樣相同的處理,其詳細說明省略之。
首先,利用晶圓搬運裝置22將匣盒Cw內的被處理晶圓W取出,搬運到界面處理裝置300。在界面處理裝置300中,如圖23(a)所示的,在被處理晶圓W的周緣部We,非加工面Wn(氧化膜Fw)被改質,形成表面粗糙化之改質溝R1、R2、改質面R3其中任一個。
另外,與在該界面處理裝置300的非加工面Wn的表面粗糙化同步,利用晶圓搬運裝置22將匣盒Cs內的支持晶圓S取出,搬運到接合裝置30。
接著,被處理晶圓W被晶圓搬運裝置22搬運到接合裝置30。此時,被處理晶圓W被晶圓搬運裝置22或翻轉裝置(圖中未顯示)將其表背面翻轉。在接合裝置30中,如圖23(b)所示的,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接合,形成疊合晶圓T。
接著,疊合晶圓T被晶圓搬運裝置22搬運到改質層形成裝置31。在改質層形成裝置31中,如圖23(c)所示的,於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的既定位置形成改質層M。亦即,改質層M,以對應改質溝R1~R3的方式形成。
接著,疊合晶圓T被晶圓搬運裝置22搬運到加工裝置32。在加工裝置32中,如圖23(d)所示的,被處理晶圓W的加工面Wg被研削至目標厚度。若推進對加工面Wg的研削,則如圖23(e)所示的,被處理晶圓W的周緣部We會以改質層M與裂縫C為基準點而被剝離除去。此時,由於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的界面(非加工面Wn)經過表面粗糙化而接合力降低,故可適當地將周緣部We除去。
之後,所有實施過處理的疊合晶圓T,被晶圓搬運裝置22搬運到匣盒載置台10的匣盒Ct。如是,基板處理系統1中的一連串的晶圓處理便結束。
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係如圖23(a)所示的,於被處理晶圓W形成改質溝R1、R2、改質面R3其中任一個,之後如圖23(b)所示的,將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接合,然後再如圖23(c)所示的,於被處理晶圓W形成改質層M,惟並非僅限於該順序。亦可依照例如改質溝R1、R2、改質面R3的形成步驟、改質層M的形成步驟、晶圓W、S的接合步驟的順序實行。另外,亦可依照例如改質層M的形成步驟、改質溝R1、R2、改質面R3的形成步驟、晶圓W、S的接合步驟的順序實行。再者,亦可依照例如改質層M的形成步驟、晶圓W、S的接合步驟、改質溝R1、R2、改質面R3的形成步驟的順序實行。
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界面處理裝置300,係有別於改質層形成裝置31另外設置,惟該等界面處理裝置300與改質層形成裝置31亦可為同一裝置。此時,例如於改質層形成裝置31設置了雷射頭304。
或者,亦可在界面處理裝置300的雷射處理之前,於非加工面Wn形成保護膜。此時,於基板處理系統1的處理站3,設置了形成保護膜的塗布裝置(圖中未顯示),以及洗淨保護膜的洗淨裝置(圖中未顯示)。塗布裝置,例如利用旋轉塗布法於非加工面Wn的整個表面塗布保護材料,形成保護膜。另外,洗淨裝置,例如利用旋轉洗淨法於非加工面Wn的整個表面供給洗淨液,將保護膜洗淨,除去髒污。
然後,基板處理系統1,首先,在塗布裝置中,於非加工面Wn的整個表面形成保護膜。之後,在界面處理裝置300中,如圖23(a)所示的,將周緣部We的非加工面Wn改質。此時,由於在被處理晶圓W的中央部Wc形成有保護膜,故即使因為雷射光而產生碎屑,仍可避免元件受到損傷。然後,在洗淨裝置中,將非加工面Wn的保護膜洗淨,除去髒污,之後,便可如圖23(b)所示的,將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接合。
第2個接合力降低方法,例如係於相當於所除去之周緣部We的部分的被處理晶圓W的非加工面Wn,塗布脫模劑以形成脫模膜的方法。具體而言,例如使用圖24所示的界面處理裝置310。另外,界面處理裝置310,例如在基板處理系統1的處理站3中設置於任意位置。
界面處理裝置310,具有以非加工面Wn朝向上方的狀態固持著被處理晶圓W的夾頭311。夾頭311,構成可藉由旋轉機構312而繞垂直軸旋轉的構造。
在夾頭311的上方,設置了對被處理晶圓W的周緣部We的非加工面Wn塗布脫模劑A的噴嘴313。噴嘴313,與儲存並供給脫模劑A的脫模劑供給源(圖中未顯示)連通。另外,噴嘴313,亦可構成可藉由移動機構(圖中未顯示)而在X軸方向、Y軸方向以及Z軸方向上移動的構造。脫模劑A,可採用令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之間的界面的接合力降低的任意材料。
使用設置了以上之界面處理裝置310的基板處理系統1所實行的晶圓處理方法,係在圖23所示之方法中,將界面處理裝置300的雷射處理,變更為界面處理裝置310的脫模劑塗布處理者。在界面處理裝置310中,藉由一邊令夾頭311旋轉,一邊從噴嘴313對周緣部We的非加工面Wn塗布脫模劑A,以於該非加工面Wn形成脫模膜。然後,由於在周緣部We因為脫模膜的關係而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的接合力降低,故在圖23(e)中便可適當地將周緣部We除去。
另外,當界面處理裝置310的夾頭311的旋轉速度為高速時,所塗布之脫模劑A會因為離心力而被甩到被處理晶圓W的外側。另一方面,當夾頭311的旋轉速度為中速時,由於脫模劑A可能會繞流到被處理晶圓W的加工面Wg,故亦可從該加工面Wg側供給脫模劑A的沖洗液。另外,當夾頭311的旋轉速度為低速時,亦可從被處理晶圓W的外側將脫模劑A吸引排出。
第3個接合力降低方法,例如係以處理液等蝕刻相當於所除去之周緣部We的部分的被處理晶圓W的非加工面Wn令其變薄的方法。例如當為TEOS膜時,係以氟酸實行蝕刻。實行該蝕刻的界面處理裝置的構造為任意構造,可使用習知的蝕刻裝置。
在本實施態樣中,取代圖23(a)所示之界面處理裝置300的雷射處理,而實行周緣部We的蝕刻處理。受到蝕刻之周緣部We被除去而在其與中央部Wc之間形成高低差,或者受到蝕刻之周緣部We其表面粗糙化。如是,當如圖23(b)所示的,以接合裝置30將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接合時,在周緣部We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並未接合。藉此,在圖23(e)中便可適當地將周緣部We除去。
第4個接合力降低方法,例如係當如上所述的接合裝置30為利用電漿的接合裝置時,在接合時對相當於所除去之周緣部We的部分的被處理晶圓W的非加工面Wn照射電漿的方法。在如上所述的接合裝置30中,電漿化之氧離子或氮離子會照射到非加工面Wn,令非加工面Wn受到電漿處理而活性化。因此,在該接合裝置30中,亦可在該非加工面Wn的上方設置遮蔽板,以避免氧離子或氮離子照射到周緣部We的非加工面Wn。
此時,在接合裝置30中,被處理晶圓W的中央部Wc的非加工面Wn會因為氧離子或氮離子而活性化,惟周緣部We的非加工面Wn並未活性化。如是,當如圖23(b)所示的,以接合裝置30將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接合時,在周緣部We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並未接合。因此,在圖23(e)中便可適當地將周緣部We除去。
另外,在以上的實施態樣中,係對於接合前之被處理晶圓W的非加工面Wn,實行上述的4個處理以令接合力降低,惟亦可對支持晶圓S的接合面Sj實行同樣的處理。
在以上的實施態樣中,關於有效率地將周緣部We除去的方法,可在利用接合裝置30將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接合之後,令相當於所除去之周緣部We的部分的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之間的界面的接合力降低,以有效率地將周緣部We除去。關於令該接合力降低之方法的具體例,可考慮以下的方法。
例如令雷射光穿透到被處理晶圓W的非加工面Wn,在各界面引起剝蝕。具體而言,例如使用圖25所示的處理裝置320。另外,例如在基板處理系統1的處理站3中取代改質層形成裝置31而設置處理裝置320。
處理裝置320,在改質層形成裝置31的構造中,更具有雷射頭321、移動機構322以及升降機構323。雷射頭321,對非加工面Wn照射雷射光,將其改質。雷射頭321,對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的既定位置,集中照射雷射光振盪器(圖中未顯示)所振盪發出之高頻脈衝狀的雷射光,其係對被處理晶圓W具有穿透性之波長的雷射光。藉此,在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被雷射光所集中照射的部分改質。移動機構322,令雷射頭321在X軸方向以及Y軸方向上移動。移動機構322,係由一般的精密XY平台所構成。另外,升降機構323,令雷射頭321在Z軸方向上移動。如以上所述的,處理裝置320,兼作改質層形成裝置與界面處理裝置。
當以處理裝置320對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的界面進行處理時,係將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改質,或將元件層D的內部改質。亦即,本實施態樣的界面,包含該等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與元件層D的內部在內。
如圖26所示的,當將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改質時,係在周緣部We(改質層M的外側)的非加工面Wn的附近形成改質面R4。該加工方法,係如圖27所示的,從雷射頭321向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照射雷射光L。雷射光L穿透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並集中照射,所集中照射的部分被改質。然後,利用旋轉機構102令夾頭100旋轉,同時一邊利用移動機構322令雷射頭321往徑向外側移動,一邊從雷射頭321對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照射雷射光L。如是,形成改質面R4。另外,在形成改質面R4時,亦可利用移動機構101令夾頭100往徑向移動,或者亦可令雷射頭321與夾頭100二者均移動。
另外,當像這樣在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形成改質面R4時,在將周緣部We除去之後,被處理晶圓W的一部分會殘留在支持晶圓S上。因此,亦可在將周緣部We除去之後,將該殘留之被處理晶圓W的一部分蝕刻除去。
如圖28所示的,當將元件層D的內部改質時,係在周緣部We(改質層M的外側)的元件層D的內部形成改質面R5。關於該加工方法,例如存在如圖29所示的3個方法。
第1個加工方法,係如圖29(a)所示的令雷射頭321的雷射光L的光線集中點位在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且位在元件層D的上方的方法。此時,將雷射光L的能量降低至即使雷射光L集中照射被處理晶圓W也不會改質的程度。如是,雷射光L先在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集中,然後散焦而擴散,該雷射光L穿透被處理晶圓W並照射到元件層D。雷射光L被元件層D所吸收,該元件層D發生剝蝕。然後,利用旋轉機構102令夾頭100旋轉,同時一邊利用移動機構322令雷射頭321往徑向外側移動,一邊從雷射頭321照射雷射光L。如是,於元件層D形成改質面R5。另外,在形成改質面R5時,亦可利用移動機構101令夾頭100往徑向移動,或者亦可令雷射頭321與夾頭100二者均移動。
第2個加工方法,係如圖29(b)所示的令雷射頭321的雷射光L的光線集中點位在元件層D的內部的方法。此時,雷射光L穿透被處理晶圓W並照射到元件層D,該元件層D發生剝蝕。然後,利用旋轉機構102令夾頭100旋轉,同時一邊利用移動機構322令雷射頭321往徑向外側移動,一邊從雷射頭321照射雷射光L。如是,於元件層D形成改質面R5。另外,在形成改質面R5時,亦可利用移動機構101令夾頭100往徑向移動,或者亦可令雷射頭321與夾頭100二者均移動。
第3個加工方法,係如圖29(c)所示的令雷射頭321的雷射光L的光線集中點位在元件層D的下方的方法。此時,雷射光L穿透被處理晶圓W並照射到元件層D,該元件層D發生剝蝕。另外,由於雷射光L被元件層D所吸收,故不會在該元件層D的下方集中。然後,利用旋轉機構102令夾頭100旋轉,同時一邊利用移動機構322令雷射頭321往徑向外側移動,一邊從雷射頭321照射雷射光L。如是,於元件層D形成改質面R5。另外,在形成改質面R5時,亦可利用移動機構101令夾頭100往徑向移動,或者亦可令雷射頭321與夾頭100二者均移動。
另外,當於元件層D形成改質面R5時,周緣部We的元件層D中的剝蝕的影響,可能會波及其內側的中央部Wc的元件層D。因此,宜在如圖14(d)所示的於元件層D形成有改質層M4之後,形成改質面R5。此時,改質層M4發揮阻止剝蝕之影響的功能,如是便可確實地防止該剝蝕的影響波及中央部Wc。
接著,針對使用設置了以上所述之處理裝置320的基板處理系統1所實行的晶圓處理進行說明。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關於與第1實施態樣相同的處理,其詳細說明省略。
首先,利用晶圓搬運裝置22將匣盒Cw內的被處理晶圓W取出,搬運到接合裝置30。再接著,利用晶圓搬運裝置22將匣盒Cs內的支持晶圓S也取出,搬運到接合裝置30。在接合裝置30中,如圖30(a)所示的,將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接合,形成疊合晶圓T。
接著,疊合晶圓T被晶圓搬運裝置22搬運到處理裝置320。在處理裝置320中,令雷射頭103移動到周緣部We的上方。然後,一邊令夾頭100旋轉,一邊從雷射頭103對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照射雷射光,如圖30(b)所示的,在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的既定位置形成改質層M。
接著,在處理裝置320中,令雷射頭103退避離開,並令雷射頭321移動到周緣部We的上方。然後,令夾頭100旋轉,同時一邊令雷射頭321往徑向外側移動,一邊從雷射頭321照射雷射光。藉此,如圖30(c)所示的,於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或元件層D,分別形成改質面R4或R5。
另外,圖30(b)所示之改質層M的形成步驟,與圖30(c)所示之改質面R4或R5的形成步驟,其順序亦可相反。
接著,疊合晶圓T被晶圓搬運裝置22搬運到加工裝置32。在加工裝置32中,如圖30(d)所示的,被處理晶圓W的加工面Wg被研削至目標厚度。若推進對加工面Wg的研削,則如圖30(e)所示的,被處理晶圓W的周緣部We會以改質層M與裂縫C為基準點而被剝離除去。此時,由於在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的界面形成有改質面R4或R5而接合力降低,故可適當地將周緣部We除去。
之後,所有實施過處理的疊合晶圓T,被晶圓搬運裝置22搬運到匣盒載置台10的匣盒Ct。如是,基板處理系統1中的一連串的晶圓處理便結束。
在本實施態樣中,亦可享有與上述第1實施態樣以及第2實施態樣同樣的功效。而且,在處理裝置320中,係用同一夾頭100,實行改質層M的形成步驟與改質面R4或R5的形成步驟,故在雷射頭103的處理與雷射頭321的處理中,被處理晶圓W的中心不會偏移。其結果,可令改質層M的位置與改質面R4或R5的內周圍位置一致,進而可適當地將周緣部We除去。
另外,在處理裝置320中,雷射頭103與雷射頭321無須各別設置,亦可為共通的雷射頭。另外,處理裝置320中的雷射頭103與雷射頭321亦可設置於其他裝置,亦可分別設置於改質層形成裝置31與界面處理裝置。
另外,如圖12所示的於疊合晶圓T更堆疊第2被處理晶圓W2的態樣,亦可適用本實施態樣。此時,在第2被處理晶圓W2所被除去之周緣部We的位置與疊合晶圓T的位置一致的情況下,可將改質面R4或R5的形成步驟省略。
另外,如圖13所示的令上層的第2被處理晶圓W2所被除去之周緣部We位於下層的第1被處理晶圓W1所被除去之周緣部We的內側的態樣,亦可適用本實施態樣。然而此時,在第2被處理晶圓W2中,於從第1被處理晶圓W1被除去之周緣部We,宜形成有改質面R4或R5。
在以上的實施態樣中,宜令形成於接合前之被處理晶圓W的改質溝R1的位置、改質面R3的內周圍位置,或形成於接合後之被處理晶圓W的改質面R4、R5的內周圍位置,均與改質層M的位置一致。
為了說明其理由,作為一例,於圖31顯示出被處理晶圓W相對於疊合晶圓T以中心偏移的方式接合,而改質層M的位置與改質面R4的內周圍位置錯開的情況。此時,如圖31所示的,存在改質層M位於比改質面R4的內周圍更靠徑向內側之處的部位,以及改質層M位於比改質面R4的內周圍更靠徑向外側之處的部位。
當如圖32(a)所示的改質層M位於比改質面R4的內周圍更靠徑向內側之處時,在如圖32(b)所示的對被處理晶圓W的加工面Wg進行研削以將周緣部We除去之際,所除去之周緣部的寬度D1,有時會比應除去之周緣部We的目標寬度D2更小。另外,由於所除去之周緣部並未經由改質層M與裂縫C剝離,故該周緣部除去後之被處理晶圓W的外側面可能會較粗糙。
另外,當改質層M位於比改質面R4的內周圍更靠徑向內側之處,但改質層M與改質面R4的內周圍的距離非常小時,由於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之間的接合力非常小,故可將周緣部We除去。
當如圖33(a)所示的改質層M位於比改質面R4的內周圍更靠徑向外側之處時,如圖33(b)所示的在對被處理晶圓W的加工面Wg進行研削以將周緣部We除去之後,改質面R4會殘留在被處理晶圓W與元件層D之間。在該改質面R4存在的部分,有時被處理晶圓W與元件層D會剝離,而可能會發生碎裂的情況。
關於消除該等改質層M的位置與改質面R4的內周圍位置的偏差的方法,可考慮以下的2個方法。第1個偏差消除方法,係檢測疊合晶圓T中的被處理晶圓W的中心偏移,並根據該檢出結果,調整改質層M的位置或改質面R4的內周圍位置的方法。第2個偏差消除方法,係檢測改質層M的位置或改質面R4的內周圍位置,並根據該檢出結果,調整後續處理所形成之改質面R4或改質層M的位置的方法。
在實行上述2個偏差消除方法時,例如係使用圖34所示的處理裝置330。例如在基板處理系統1的處理站3中取代處理裝置320而設置處理裝置330。處理裝置330,在處理裝置320的構造中,更具有用來實行第1個偏差消除方法的偏心檢出部331,以及用來實行第2個偏差消除方法的位置檢出部332。
茲針對第1個偏差消除方法進行說明。偏心檢出部331,配置在夾頭100的中心部上方。另外,偏心檢出部331,構成可藉由移動機構(圖中未顯示)而在X軸方向、Y軸方向以及Z軸方向上移動的構造。偏心檢出部331,例如具有CCD相機。然後,偏心檢出部331,拍攝夾頭100所固持之疊合晶圓T,具體而言例如拍攝外周部的至少3個點。然後,檢測出被處理晶圓W的中心相對於夾頭100的旋轉中心的偏差,亦即疊合晶圓T中的被處理晶圓W的中心偏移。另外,偏心檢出部331的構造不限於本實施態樣,例如亦可具有IR相機。此時,偏心檢出部331,例如拍攝形成於被處理晶圓W的對準標記,檢測出疊合晶圓T中的被處理晶圓W的中心偏移。
第1個偏差消除方法,係用該偏心檢出部331的檢出結果實行。在此,根據在基板處理系統1中實行圖30所示之晶圓處理的態樣進行說明。
首先,在接合裝置30中,如圖30(a)所示的,將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接合,形成疊合晶圓T。接著,疊合晶圓T被搬運到處理裝置330。在處理裝置330中,在疊合晶圓T被夾頭100所固持之後,利用偏心檢出部331拍攝疊合晶圓T,檢測出疊合晶圓T中的被處理晶圓W的中心偏移。偏心檢出部331的檢出結果,輸出到控制裝置40。
在控制裝置40中,根據偏心檢出部331的檢出結果,亦即根據被處理晶圓W的中心偏移,調整夾頭100的中心軸、從雷射頭103所照射之雷射光的照射軸,或從雷射頭321所照射之雷射光的照射軸。藉由調整夾頭100的中心軸或雷射頭103的照射軸,便可如圖30(b)所示的,於被處理晶圓W適當地形成改質層M。另外,藉由調整夾頭100的中心軸或雷射頭321的照射軸,便可如圖30(c)所示的,於被處理晶圓W適當地形成改質面R4。
如以上所述的,根據偏心檢出部331的被處理晶圓W的中心偏移的檢出結果,調整夾頭100的中心軸、雷射頭103的照射軸或雷射頭321的照射軸,便可令改質層M的位置與改質面R4的內周圍位置一致。
另外,偏心檢出部331,亦可設置於處理裝置320的外部的偏心檢出裝置(圖中未顯示)。此時,在利用晶圓搬運裝置22將疊合晶圓T從偏心檢出裝置搬運到處理裝置320之際,根據偏心檢出部331的被處理晶圓W的中心偏移的檢出結果,以令被處理晶圓W的中心與夾頭100的中心一致的方式搬運疊合晶圓T。如是,便可如圖30(b)所示的,於被處理晶圓W適當地形成改質層M,亦可如圖30(c)所示的,在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或元件層適當地形成改質面R4。藉此,便可令改質層M的位置與改質面R4的內周圍位置一致。
另外,偏心檢出部331,亦可檢測對疊合晶圓T更進一步堆疊接合之第2被處理晶圓W2的中心偏移。此時,亦可根據第2被處理晶圓W2相對於疊合晶圓T的中心偏移的檢出結果,令改質層M的位置與改質面R4的內周圍位置一致。
茲針對第2個偏差消除方法進行說明。位置檢出部332,配置在夾頭100的外周部上方。另外,位置檢出部332,構成可藉由移動機構(圖中未顯示)而在X軸方向、Y軸方向以及Z軸方向上移動的構造。於位置檢出部332,例如可使用紅外線IR相機。然後,位置檢出部332,對夾頭100所固持之疊合晶圓T,檢測出形成於被處理晶圓W的改質層M的位置或改質面R4的內周圍位置。
第2個偏差消除方法,係用該位置檢出部332的檢出結果實行。在此,根據在基板處理系統1中實行圖30所示之晶圓處理的態樣進行說明。
首先,在接合裝置30中,如圖30(a)所示的,將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接合,形成疊合晶圓T。接著,疊合晶圓T被搬運到處理裝置330。在處理裝置330中,用雷射頭103,如圖30(b)所示的,於被處理晶圓W形成改質層M。
在改質層M形成於被處理晶圓W之後,利用位置檢出部332,以紅外線拍攝被處理晶圓W的內部的改質層M,檢測出該改質層M的位置。位置檢出部332的檢出結果,輸出到控制裝置40。
在控制裝置40中,根據位置檢出部332的檢出結果,亦即根據改質層M的位置,調整夾頭100的中心軸或雷射頭321的照射軸。如是,便可如圖30(c)所示的,於被處理晶圓W適當地形成改質面R4。然後其結果,便可令改質層M的位置與改質面R4的內周圍位置一致。
另外,圖30(b)所示之改質層M的形成步驟,與圖30(c)所示之改質面R4的形成步驟,其順序亦可為相反。此時,在將改質面R4形成於被處理晶圓W之後,利用位置檢出部332,以紅外線拍攝改質面R4,檢測出該改質面R4的內周圍位置。位置檢出部332的檢出結果,輸出到控制裝置40。
在控制裝置40中,根據位置檢出部332的檢出結果,亦即根據改質面R4的內周圍位置,調整夾頭100的中心軸或雷射頭103的照射軸。如是,便可於被處理晶圓W適當地形成改質層M。然後其結果,便可令改質層M的位置與改質面R4的內周圍位置一致。
另外,在以上的實施態樣中,位置檢出部332,係檢測出形成於接合後之被處理晶圓W的改質層M的位置或改質面R4的內周圍位置,惟亦可檢測形成於接合前之被處理晶圓W的改質層M的位置或改質面R4的內周圍位置。此時,亦可在位置檢出部332的檢出後,適當地形成改質面R4或改質層M,以令改質層M的位置與改質面R4的內周圍位置一致。
總之,無論改質層M的形成步驟或改質面R4的形成步驟哪一個步驟先實行,在以位置檢出部332檢測出改質層M的位置或改質面R4的內周圍位置之後,便可適當地形成改質面R4或改質層M,進而令改質層M的位置與改質面R4的內周圍位置一致。
接著,針對本發明之第3實施態樣的基板處理系統進行說明。圖35,係將第3實施態樣之基板處理系統400的概略構造以示意方式表示的俯視圖。
基板處理系統400,例如具有將搬入搬出站401與處理站402連接成一體的構造;可收納複數枚疊合晶圓T的匣盒Ct在該搬入搬出站401與外部之間搬入或搬出;該處理站402具備對疊合晶圓T實施既定處理的各種處理裝置。
於搬入搬出站401,設置了匣盒載置台410。在圖式之例中,於匣盒載置台410,將複數個(例如4個)匣盒Ct隨意在Y軸方向上載置成一列。另外,載置於匣盒載置台410的匣盒Ct的個數,不限於本實施態樣,可任意決定之。
於搬入搬出站401,以與匣盒載置台410鄰接的方式設置了晶圓搬運區域420。於晶圓搬運區域420,設置了在沿著Y軸方向延伸的搬運路徑421上隨意移動的晶圓搬運裝置422。晶圓搬運裝置422,具有固持著並搬運疊合晶圓T的例如2支搬運臂423、423。各搬運臂423,構成在水平方向上、在垂直方向上、繞水平軸以及繞垂直軸隨意移動的構造。另外,搬運臂423的構造不限於本實施態樣,可採用任意構造。
於處理站402,設置了晶圓搬運區域430。於晶圓搬運區域430,設置了在沿著X軸方向延伸的搬運路徑431上隨意移動的晶圓搬運裝置432。晶圓搬運裝置432,構成可對後述的轉移裝置434、濕蝕刻裝置440、441、加工裝置450搬運疊合晶圓T的構造。另外,晶圓搬運裝置432,具有固持著並搬運疊合晶圓T的例如2支搬運臂433、433。各搬運臂433,構成在水平方向上、在垂直方向上、繞水平軸以及繞垂直軸隨意移動的構造。另外,搬運臂433的構造不限於本實施態樣,可採用任意構造。
在晶圓搬運區域420與晶圓搬運區域430之間,設置了用來傳遞疊合晶圓T的轉移裝置434。
在晶圓搬運區域430的Y軸正方向側,濕蝕刻裝置440、441,從搬入搬出站401側開始在X軸方向上以該順序並排配置。在濕蝕刻裝置440、441中,對被處理晶圓W的加工面Wg例如用氟酸等的處理液實行濕蝕刻。
在晶圓搬運區域430的X軸正方向側,配置了加工裝置450。在加工裝置450中,會對被處理晶圓W實行研削或洗淨等加工處理。加工裝置450,具有:旋轉台460、搬運單元470、處理單元480、第1洗淨單元490、第2洗淨單元500、粗研削單元510、中度研削單元520,以及精研削單元530。
旋轉台460,構成利用旋轉機構(圖中未顯示)隨意旋轉的構造。在旋轉台460上,設置了4個吸附、固持著疊合晶圓T的夾頭461。夾頭461,在旋轉台460(所旋轉)的同一圓周上等間隔(亦即每隔90度)地配置。4個夾頭461,藉由旋轉台460的旋轉,而可移動到傳遞位置A0以及加工位置A1~A3。另外,4個夾頭461,各自構成可藉由旋轉機構(圖中未顯示)而繞垂直軸旋轉的構造。
在本實施態樣中,傳遞位置A0係旋轉台460的X軸負方向側且Y軸負方向側的位置,在傳遞位置A0的X軸負方向側,並排配置了第2洗淨單元500、處理單元480以及第1洗淨單元490。處理單元480與第1洗淨單元490從上方開始以該順序堆疊配置。第1加工位置A1係旋轉台460的X軸正方向側且Y軸負方向側的位置,配置了粗研削單元510。第2加工位置A2係旋轉台460的X軸正方向側且Y軸正方向側的位置,配置了中度研削單元520。第3加工位置A3係旋轉台460的X軸負方向側且Y軸正方向側的位置,配置了精研削單元530。
搬運單元470,係具備複數個(例如3個)臂部471的多關節型機械臂。3個臂部471,各自構成隨意迴旋的構造。於前端的臂部471,安裝了吸附、固持著疊合晶圓T的搬運墊472。另外,基端的臂部471,安裝於令臂部471在垂直方向上移動的移動機構473。然後,具備該等構造的搬運單元470,可對傳遞位置A0、處理單元480、第1洗淨單元490以及第2洗淨單元500搬運疊合晶圓T。
在處理單元480中,會調節研削處理前之疊合晶圓T的水平方向的朝向。例如一邊令夾頭100所固持之疊合晶圓T旋轉,一邊以檢出部(圖中未顯示)檢測被處理晶圓W的缺口部的位置,藉此調節該缺口部的位置並調節疊合晶圓T的水平方向的朝向。
另外,處理單元480,具有處理裝置320的構造,亦即具有夾頭100、移動機構101、旋轉機構102、雷射頭103、移動機構104、升降機構105、雷射頭321、移動機構322、升降機構323。然後,在處理單元480中,利用雷射頭103於被處理晶圓W形成改質層M,並利用雷射頭321於被處理晶圓W形成改質面R4或R5。另外,當於被處理晶圓W預先形成有改質層M時,在處理單元480中僅形成改質面R4或R5。或者相反地,當於被處理晶圓W預先形成有改質面R4或R5時,在處理單元480中僅形成改質層M。
在第1洗淨單元490中,對研削處理後之被處理晶圓W的加工面Wg進行洗淨,更具體而言係旋轉洗淨。例如一邊令旋轉夾頭(圖中未顯示)所固持之疊合晶圓T旋轉,一邊從洗淨液噴嘴(圖中未顯示)對加工面Wg供給洗淨液。如是,所供給之洗淨液在加工面Wg上擴散,該加工面Wg被洗淨。
在第2洗淨單元500中,對研削處理後的被處理晶圓W被搬運墊472所固持之狀態下的支持晶圓S的非接合面Sn進行洗淨,同時對搬運墊472進行洗淨。
在粗研削單元510中,對被處理晶圓W的加工面Wg進行粗研削。粗研削單元510,具有粗研削部511。粗研削部511,具有圖6所示的研削磨石112、轉軸113以及驅動部114。另外,粗研削部511,構成可沿著支柱512在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上移動的構造。
在中度研削單元520中,對被處理晶圓W的加工面Wg進行中度研削。中度研削單元520,具有中度研削部521。中度研削部521,具有圖6所示的研削磨石112、轉軸113以及驅動部114。另外,中度研削部521,構成可沿著支柱522在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上移動的構造。另外,中度研削部521的研削磨石112的研磨粒的粒度,比粗研削部511的研削磨石112的研磨粒的粒度更小。
在精研削單元530中,對被處理晶圓W的加工面Wg進行精研削。精研削單元530,具有精研削部531。精研削部531,具有圖6所示的研削磨石112、轉軸113以及驅動部114。另外,精研削部531,構成可沿著支柱532在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上移動的構造。另外,精研削部531的研削磨石112的研磨粒的粒度,比中度研削部521的研削磨石112的研磨粒的粒度更小。
接著,針對使用以上述方式構成之基板處理系統400所實行的晶圓處理進行說明。在本實施態樣中,係針對實行圖30所示之晶圓處理的態樣進行說明。
首先,收納了複數枚疊合晶圓T的匣盒Ct,被載置於搬入搬出站401的匣盒載置台410。另外,本實施態樣,係在基板處理系統400的外部的接合裝置(圖中未顯示)中,如圖30(a)所示的將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接合。
接著,利用晶圓搬運裝置422將匣盒Ct內的疊合晶圓T取出,搬運到轉移裝置434。接著,利用晶圓搬運裝置432,將轉移裝置434的疊合晶圓T取出,搬運到加工裝置450。
搬運到加工裝置450的疊合晶圓T,被傳遞到處理單元480。在處理單元480中,利用檢出部(圖中未顯示),調節被處理晶圓W的水平方向的朝向。在處理單元480中,更進一步,用雷射頭103,如圖30(b)所示的,於被處理晶圓W形成改質層M,之後,用雷射頭321,如圖30(c)所示的,於被處理晶圓W形成改質面R4或R5。
接著,疊合晶圓T被搬運單元470從處理單元480搬運到傳遞位置A0,並傳遞到該傳遞位置A0的夾頭461。之後,令夾頭461移動到第1加工位置A1。然後,利用粗研削單元510,如圖30(d)所示的,對被處理晶圓W的加工面Wg進行粗研削。如是,如圖30(e)所示的,以改質層M與裂縫C為基準點,被處理晶圓W的周緣部We被剝離除去。此時,由於在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的界面形成有改質面R4或R5而接合力降低,故可適當地將周緣部We除去。
接著,令夾頭461移動到第2加工位置A2。然後,利用中度研削單元520,對被處理晶圓W的加工面Wg進行中度研削。另外,當在上述的粗研削單元510中,無法將周緣部We完全除去時,在該中度研削單元520中周緣部We會完全被除去。亦即,亦可利用粗研削單元510與中度研削單元520,分2個階段將周緣部We除去。此時,可令所除去之周緣部We的大小階段性地縮小。亦即,各研削單元510、520所除去的周緣部We會變小。
接著,令夾頭461移動到第3加工位置A3。然後,利用精研削單元530,對被處理晶圓W的加工面Wg進行精研削。
接著,令夾頭461移動到傳遞位置A0。在此,用洗淨液噴嘴(圖中未顯示),以洗淨液對被處理晶圓W的加工面Wg進行粗略洗淨。此時,係實行令加工面Wg的髒污降低到某種程度的洗淨。
接著,疊合晶圓T被搬運單元470從傳遞位置A0搬運到第2洗淨單元500。然後,在第2洗淨單元500中,在被處理晶圓W被搬運墊472所固持的狀態下,將支持晶圓S的非接合面Sn洗淨,令其乾燥。
接著,疊合晶圓T被搬運單元470從第2洗淨單元500搬運到第1洗淨單元490。然後,在第1洗淨單元490中,用洗淨液噴嘴(圖中未顯示),以洗淨液對被處理晶圓W的加工面Wg進行完工洗淨。此時,加工面Wg被洗淨到吾人所期望的清淨度並令其乾燥。
接著,疊合晶圓T被晶圓搬運裝置432依序搬運到濕蝕刻裝置440、441,分2階段對加工面Wg進行濕蝕刻。
之後,實施過所有處理的疊合晶圓T,被晶圓搬運裝置432搬運到轉移裝置434,再被晶圓搬運裝置422搬運到匣盒載置台10的匣盒Ct。如是,基板處理系統400中的一連串的晶圓處理便結束。
在以上的第3實施態樣中,亦可享有與上述第1實施態樣以及第2實施態樣同樣的功效。
另外,本實施態樣之基板處理系統400,亦可更具有如圖35所示的周緣除去裝置210。周緣除去裝置210,例如堆疊設置於處理單元480以及第1洗淨單元490。
此時,在處理單元480中形成改質層M以及改質面R4或R5,之後,在周緣除去裝置210中以改質層M為基準點將周緣部We除去。之後,依序實行粗研削單元510的粗研削步驟、中度研削單元520的中度研削步驟、精研削單元530的精研削步驟、第2洗淨單元500的非接合面Sn的洗淨步驟、第1洗淨單元490的加工面Wg的洗淨步驟、濕蝕刻裝置440、441對加工面Wg的濕蝕刻步驟。
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中,用來形成改質層M的雷射頭103,與用來形成改質面R4或R5的雷射頭321,各自係設置於實行疊合晶圓T的對準的處理單元480,惟裝置構造並非僅限於此。具備雷射頭103、移動機構104以及升降機構105並形成改質層M的改質層形成單元,與具備雷射頭321、移動機構322以及升降機構 323並形成改質面R4或R5的界面處理單元,亦可各自有別於處理單元480另外設置。改質層形成單元與界面處理單元,只要是在搬運單元470可搬運疊合晶圓T的範圍內,可配置於任意位置。例如改質層形成單元與界面處理單元,亦可堆疊設置於處理單元480。或者亦可設置於與處理單元480在水平方向上相鄰的位置,例如亦可設置於夾著移動機構473位於處理單元480的相反側的位置。另外,改質層形成單元與界面處理單元的其中任一方亦可配置在加工裝置450的內部。或者,改質層形成單元與界面處理單元雙方亦可均配置在加工裝置50的外部。
另外,亦可於本實施態樣之基板處理系統400,設置對被處理晶圓W的加工面Wg進行研磨的CMP(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化學機械研磨)裝置,此時,亦可設置對研磨後之加工面Wg進行洗淨的洗淨裝置。CMP裝置,例如亦可在處理站402中,設置於晶圓搬運區域430的Y軸負方向側。另外,洗淨裝置,例如亦可在晶圓搬運區域430的X軸正方向側,堆疊設置於濕蝕刻裝置440、441。
另外,在本實施態樣之基板處理系統400中,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的接合係以設置在基板處理系統400外部的接合裝置實行,惟該等接合裝置亦可設置在基板處理系統400的內部。此時,可分別收納複數枚被處理晶圓W、複數枚支持晶圓S、複數枚疊合晶圓T的匣盒Cw、Cs、Ct被搬入或搬出基板處理系統400的搬入搬出站401。然後,於匣盒載置台410,該等匣盒Cw、Cs、Ct隨意在Y軸方向上載置成一列。
在以上的實施態樣中,係針對將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直接接合的態樣進行說明,惟該等被處理晶圓W與支持晶圓S亦可透過接合劑接合。
以上,係針對本發明之實施態樣進行說明,惟本發明並非僅限於該等實施例。若為本領域從業人員,明顯可在請求範圍所記載之技術思想範疇內,思及各種變化實施例或修正實施例,並理解該等實施例當然亦屬於本發明之技術範圍。
1‧‧‧基板處理系統 2‧‧‧搬入搬出站 3‧‧‧處理站 10‧‧‧匣盒載置台 20‧‧‧晶圓搬運區域 21‧‧‧搬運路徑 22‧‧‧晶圓搬運裝置 23‧‧‧搬運臂 30‧‧‧接合裝置 31‧‧‧改質層形成裝置 32‧‧‧加工裝置 40‧‧‧控制裝置 100‧‧‧夾頭 101‧‧‧移動機構 102‧‧‧旋轉機構 103‧‧‧雷射頭 104‧‧‧移動機構 105‧‧‧升降機構 110‧‧‧研削單元 111‧‧‧夾頭 112‧‧‧研削磨石 113‧‧‧轉軸 114‧‧‧驅動部 200‧‧‧基板處理系統 210‧‧‧周緣除去裝置 211‧‧‧夾頭 212‧‧‧磨石磨輪 213‧‧‧轉軸 214‧‧‧驅動部 300、310‧‧‧界面處理裝置 301‧‧‧夾頭 302‧‧‧移動機構 303‧‧‧旋轉機構 304‧‧‧雷射頭 305‧‧‧氣體供給部 306‧‧‧噴嘴 307‧‧‧整流板 308‧‧‧杯狀部 309‧‧‧排氣管 311‧‧‧夾頭 312‧‧‧旋轉機構 313‧‧‧噴嘴 320、330‧‧‧處理裝置 321‧‧‧雷射頭 322‧‧‧移動機構 323‧‧‧升降機構 331‧‧‧偏心檢出部 332‧‧‧位置檢出部 400‧‧‧基板處理系統 401‧‧‧搬入搬出站 402‧‧‧處理站 410‧‧‧匣盒載置台 420‧‧‧晶圓搬運區域 421‧‧‧搬運路徑 422‧‧‧晶圓搬運裝置 423‧‧‧搬運臂 430‧‧‧晶圓搬運區域 431‧‧‧搬運路徑 432‧‧‧晶圓搬運裝置 433‧‧‧搬運臂 434‧‧‧轉移裝置 440、441‧‧‧濕蝕刻裝置 450‧‧‧加工裝置 460‧‧‧旋轉台 461‧‧‧夾頭 470‧‧‧搬運單元 471‧‧‧臂部 472‧‧‧搬運墊 473‧‧‧移動機構 480‧‧‧處理單元 490‧‧‧第1洗淨單元 500‧‧‧第2洗淨單元 510‧‧‧粗研削單元 511‧‧‧粗研削部 512‧‧‧支柱 520‧‧‧中度研削單元 521‧‧‧中度研削部 522‧‧‧支柱 530‧‧‧精研削單元 531‧‧‧精研削部 532‧‧‧支柱 A‧‧‧脫模劑 A0‧‧‧傳遞位置 A1~A3‧‧‧加工位置 C‧‧‧裂縫 Cw、Cs、Ct‧‧‧匣盒 D‧‧‧元件層 D1‧‧‧寬度 D2‧‧‧目標寬度 Fw、Fs‧‧‧氧化膜 H‧‧‧記錄媒體 H1‧‧‧距離 H2‧‧‧目標厚度 L、K‧‧‧雷射光 M、M1~M4‧‧‧改質層 M’‧‧‧徑向改質層 M”‧‧‧分割改質層 R1、R2‧‧‧改質溝 R3、R4、R5‧‧‧改質面 S‧‧‧支持晶圓 Sj‧‧‧接合面 Sn‧‧‧非接合面 T‧‧‧疊合晶圓 W、W1、W2‧‧‧被處理晶圓 Wn‧‧‧非加工面 Wg‧‧‧加工面 Wc‧‧‧中央部 We‧‧‧周緣部 X、Y、Z‧‧‧方向
[圖1] 係將第1實施態樣之基板處理系統的概略構造以示意方式表示的俯視圖。 [圖2] 係表示疊合晶圓的概略構造的側視圖。 [圖3] 係表示改質層形成裝置的概略構造的側視圖。 [圖4] 係表示於被處理晶圓形成改質層的態樣的縱剖面圖。 [圖5] 係表示於被處理晶圓形成改質層的態樣的俯視圖。 [圖6] 係表示加工裝置的研削單元的概略構造的側視圖。 [圖7] (a)~(c)係表示在第1實施態樣之晶圓處理的主要步驟中被處理晶圓的態樣的說明圖。 [圖8] (a)~(d)係表示在第1實施態樣之變化實施例的晶圓處理的主要步驟中被處理晶圓的態樣的說明圖。 [圖9] 係將第2實施態樣之基板處理系統的概略構造以示意方式表示的俯視圖。 [圖10] 係表示周緣除去裝置的概略構造的側視圖。 [圖11](a)~(e)係表示在第2實施態樣之晶圓處理的主要步驟中被處理晶圓的態樣的說明圖。 [圖12] (a)~(d)係表示在另一實施態樣之晶圓處理的主要步驟中被處理晶圓的態樣的說明圖。 [圖13] (a)、(b)係表示在另一實施態樣之晶圓處理的主要步驟中被處理晶圓的態樣的說明圖。 [圖14] (a)~(d)係表示在另一實施態樣中於被處理晶圓形成改質層的態樣的縱剖面圖。 [圖15] (a)~(c)係表示在另一實施態樣中於被處理晶圓形成改質層的態樣的說明圖。 [圖16] 係表示在另一實施態樣中於被處理晶圓形成改質層的態樣的俯視圖。 [圖17] 係表示在另一實施態樣中於被處理晶圓形成改質層的態樣的俯視圖。 [圖18] 係表示在另一實施態樣中於被處理晶圓形成改質層的態樣的俯視圖。 [圖19] (a)、(b)係表示在另一實施態樣中於被處理晶圓形成改質層的態樣的縱剖面圖。 [圖20] 係表示界面處理裝置的概略構造的側視圖。 [圖21] 係表示在另一實施態樣中於被處理晶圓形成改質溝的態樣的俯視圖。 [圖22] 係表示在另一實施態樣中於被處理晶圓形成改質面的態樣的俯視圖。 [圖23] (a)~(e)係表示在另一實施態樣之晶圓處理的主要步驟中被處理晶圓的態樣的說明圖。 [圖24] 係表示界面處理裝置的概略構造的側視圖。 [圖25] 係表示處理裝置的概略構造的側視圖。 [圖26] 係表示在另一實施態樣中於被處理晶圓的內部形成改質面的態樣的縱剖面圖。 [圖27] 係表示形成圖26所示之改質面的態樣的縱剖面的說明圖。 [圖28] 係表示在另一實施態樣中於被處理晶圓的元件層形成改質面的態樣的縱剖面圖。 [圖29] (a)~(c)係表示形成圖28所示之改質面的態樣的縱剖面的說明圖。 [圖30] (a)~(e)係表示在另一實施態樣之晶圓處理的主要步驟中被處理晶圓的態樣的說明圖。 [圖31] 係表示在疊合晶圓中被處理晶圓的中心偏移的態樣的俯視圖。 [圖32] (a)、(b)係改質層位於比改質面的內周圍更靠徑向內側之處時的說明圖。 [圖33] (a)、(b)係改質層位於比改質面的內周圍更靠徑向外側之處時的說明圖。 [圖34] 係表示處理裝置的概略構造的側視圖。 [圖35] 係將第3實施態樣之基板處理系統的概略構造以示意方式表示的俯視圖。
112‧‧‧研削磨石
C‧‧‧裂縫
L‧‧‧雷射光
M‧‧‧改質層
S‧‧‧支持晶圓
T‧‧‧疊合晶圓
W‧‧‧被處理晶圓
Wn‧‧‧非加工面
Wg‧‧‧加工面
We‧‧‧周緣部

Claims (36)

  1. 一種基板處理系統,用以對基板進行處理,包含:改質層形成裝置,沿著基板中的作為除去對象的周緣部與中央部的界線在基板的內部形成改質層;以及周緣除去裝置,以該改質層為基準點將該周緣部除去;該改質層形成裝置,在基板的內部形成從該界線往徑向外側延伸的徑向改質層,並在該界線的徑向外側形成環狀的分割改質層。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基板處理系統,其中,於基板的表面形成有元件層;該改質層形成裝置,從基板的背面照射雷射光以形成該改質層。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基板處理系統,其中,該改質層形成裝置,固持著與第1基板的表面接合的第2基板,並從該第1基板的背面照射雷射光,以在該第1基板的內部形成該改質層。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基板處理系統,其中,該周緣除去裝置,固持著該第2基板,並以該改質層為基準點將該周緣部除去。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基板處理系統,其中,該周緣除去裝置,固持著該第2基板,並令該第1基板的厚度減少以將該周緣部除去。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基板處理系統,其中,該改質層的下端,比令該第1基板的厚度減少時的目標表面位於更上方。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基板處理系統,其中,該周緣除去裝置,在該周緣部的表面形成與該第2基板的接合力降低的部位,並對於該第1基板與該第2基板接合成的疊合基板實行處理,以將該周緣部除去。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基板處理系統,其中,該改質層形成裝置,在該周緣部的表面形成與該第2基板的接合力降低的部位,並對於該第1基板與該第2基板接合成的疊合基板實行處理,以對應該接合力降低部形成該改質層。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基板處理系統,其中,該改質層的下端,比令該第1基板的厚度減少時的目標表面位於更下方。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基板處理系統,其中,該改質層形成裝置,在第1基板的內部形成該改質層;該周緣除去裝置,將該第1基板的該周緣部除去;該基板處理系統,更包含在該周緣部中對該第1基板與第2基板所接合之界面實行既定處理的界面處理裝置。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基板處理系統,其中, 該界面處理裝置,對於接合前之該第1基板或該第2基板的該界面照射雷射光以將該界面改質。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基板處理系統,其中,該界面處理裝置,對於接合前之該第1基板或該第2基板的該界面進行蝕刻。
  13. 一種基板處理系統,用以對基板進行處理,包含:改質層形成裝置,沿著基板中的作為除去對象的周緣部與中央部的界線在基板的內部形成改質層;以及周緣除去裝置,以該改質層為基準點將該周緣部除去;該改質層形成裝置,在第1基板的內部形成該改質層;該周緣除去裝置,將該第1基板的該周緣部除去;該基板處理系統,更包含在該周緣部中對該第1基板與第2基板所接合之界面實行既定處理的界面處理裝置;該界面處理裝置,對於接合後之該第1基板與該第2基板所接合的該界面照射雷射光以將該界面改質。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基板處理系統,其中,於該第1基板的表面形成有元件層;該界面處理裝置,對該元件層照射雷射光以將該元件層改質。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基板處理系統,其中,更包含:接合裝置,其將該第1基板與該第2基板接合。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基板處理系統,其中,該接合裝置,將第3基板堆疊並接合於該第1基板;該改質層形成裝置,沿著該第3基板中的作為除去對象的周緣部與中央部的界線在該第3基板的內部形成改質層;該周緣除去裝置,將該第3基板的該周緣部除去。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基板處理系統,其中,該改質層形成裝置,在比該第1基板的端部更靠徑向內側的該第3基板的內部形成該改質層。
  18. 一種基板處理方法,用以對基板進行處理,包含:改質層形成步驟,沿著第1基板中的作為除去對象的周緣部與中央部的界線在該第1基板的內部形成改質層;周緣除去步驟,以該改質層為基準點將該周緣部除去;以及接合步驟,其將該第1基板與第2基板接合;於該改質層形成步驟中,在該第1基板的內部形成從該界線往徑向外側延伸的徑向改質層,並在該界線的徑向外側形成環狀的分割改質層。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依序實行該改質層形成步驟、該接合步驟以及該周緣除去步驟。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依序實行該接合步驟、該改質層形成步驟以及該周緣除去步驟。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於該第1基板的表面形成有元件層;在該改質層形成步驟中,從該第1基板的背面照射雷射光以形成該改質層。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在該改質層形成步驟中,固持著與該第1基板的表面接合的該第2基板,並從該第1基板的背面照射雷射光,以在該第1基板的內部形成該改質層。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在該周緣除去步驟中,固持著該第2基板,並以該改質層為基準點將該周緣部除去。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在該周緣除去步驟中,固持著該第2基板,並令該第1基板的厚度減少以將該周緣部除去。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該改質層的下端,比令該第1基板的厚度減少時的目標表面位於更上方。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在該周緣除去步驟中,於該周緣部的表面形成與該第2基板的接合力降低的部位,並對該第1基板與該第2基板接合成的疊合基板實行處理,以將該周緣部除去。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在該改質層形成步驟中,於該周緣部的表面形成與該第2基板的接合力降低的部位,並對該第1基板與該第2基板接合成的疊合基板實行處理,以對應該接合力降低部形成該改質層。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該改質層的下端,比令該第1基板的厚度減少時的目標表面位於更下方。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更包含:界面處理步驟,其在該周緣部中對於該第1基板與該第2基板所接合之界面實行既定的處理。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在該界面處理步驟中,對於接合前之該第1基板或該第2基板的該界面照射雷射光以將該界面改質。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在該界面處理步驟中,對於接合前之該第1基板或該第2基板的該界面進行蝕刻。
  32. 一種基板處理方法,用以對基板進行處理,包含:基板準備步驟,準備接合了第1基板與第2基板之基板;改質層形成步驟,沿著該第1基板中的作為除去對象的周緣部與中央部的界線在該第1基板的內部形成改質層; 周緣除去步驟,以該改質層為基準點將該周緣部除去;以及界面處理步驟,其在該周緣部中對於該第1基板與該第2基板所接合之界面實行既定的處理;在該界面處理步驟中,對於接合後之該第1基板與該第2基板所接合的該界面照射雷射光以將該界面改質。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於該第1基板的表面形成有元件層;在該界面處理步驟中,對該元件層照射雷射光以將該元件層改質。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更包含:另一改質層形成步驟,其在實行了該改質層形成步驟、該周緣除去步驟以及該接合步驟之後,對堆疊於該第1基板的第3基板形成該改質層;以及另一周緣除去步驟,其將該第3基板的該周緣部除去。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在該另一改質層形成步驟中,係在比該第1基板的端部更靠徑向內側的該第3基板的內部形成該改質層。
  36. 一種可讀取的電腦記錄媒體,其儲存了程式,該程式在控制基板處理系統的控制部的電腦上運作,以令該基板處理系統實行基板處理方法,該基板處理方法包含: 改質層形成步驟,其沿著第1基板中的作為除去對象的周緣部與中央部的界線在該第1基板的內部形成改質層;周緣除去步驟,其以該改質層為基準點將該周緣部除去;以及接合步驟,其將該第1基板與第2基板接合;於該改質層形成步驟中,在該第1基板的內部形成從該界線往徑向外側延伸的徑向改質層,並在該界線的徑向外側形成環狀的分割改質層。
TW108106981A 2018-03-14 2019-03-04 基板處理系統、基板處理方法及電腦記錄媒體 TWI7910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47159 2018-03-14
JP2018047159 2018-03-14
JP2018087711 2018-04-27
JP2018-087711 2018-04-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9597A TW201939597A (zh) 2019-10-01
TWI791095B true TWI791095B (zh) 2023-02-01

Family

ID=679070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6981A TWI791095B (zh) 2018-03-14 2019-03-04 基板處理系統、基板處理方法及電腦記錄媒體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752576B2 (zh)
JP (7) JP7058320B2 (zh)
KR (1) KR20200130816A (zh)
CN (1) CN111819662B (zh)
TW (1) TWI791095B (zh)
WO (1) WO201917658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2400339A (zh) * 2018-10-30 2024-01-01 日商濱松赫德尼古斯股份有限公司 雷射加工裝置及雷射加工方法
JP7285067B2 (ja) 2018-10-30 2023-06-01 浜松ホトニクス株式会社 レーザ加工装置及びレーザ加工方法
US11897056B2 (en) 2018-10-30 2024-02-13 Hamamatsu Photonics K.K. Laser processing device and laser processing method
TWI816968B (zh) * 2019-01-23 2023-10-01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基板處理裝置及基板處理方法
TW202129734A (zh) * 2019-10-28 2021-08-01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系統
JP7412131B2 (ja) * 2019-10-28 2024-01-12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基板処理方法及び基板処理システム
JP7398242B2 (ja) * 2019-10-28 2023-12-14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基板処理方法及び基板処理システム
JP7436187B2 (ja) * 2019-11-25 2024-02-21 株式会社ディスコ ウエーハの加工方法
JP7386075B2 (ja) * 2019-12-25 2023-11-24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基板処理方法及び基板処理システム
US20210296281A1 (en) * 2020-03-20 2021-09-23 Integrated Silicon Solution Inc. Wafer-bonding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reof
CN115335968A (zh) * 2020-04-02 2022-11-11 东京毅力科创株式会社 基板处理方法和基板处理装置
CN115398599A (zh) 2020-04-20 2022-11-25 东京毅力科创株式会社 基板处理装置和基板处理方法
JP2021174801A (ja) * 2020-04-20 2021-11-01 株式会社ディスコ ウエーハの加工方法
JP2021174810A (ja) * 2020-04-21 2021-11-01 株式会社ディスコ ウエーハの加工方法
TW202236925A (zh) 2021-01-15 2022-09-16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基板處理裝置及基板處理方法
TW202233342A (zh) 2021-01-15 2022-09-01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基板處理裝置及基板處理方法
JP2022136755A (ja) 2021-03-08 2022-09-21 キオクシア株式会社 半導体製造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22167037A (ja) * 2021-04-22 2022-11-04 キオクシア株式会社 半導体製造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WO2023021952A1 (zh) 2021-08-16 2023-02-23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11606A (ja) * 2002-09-18 2004-04-08 Tokyo Seimitsu Co Ltd ウェーハの加工方法
JP2011159798A (ja) * 2010-02-01 2011-08-18 Disco Abrasive Syst Ltd 環状凸部除去装置
TW201214545A (en) * 2010-09-14 2012-04-01 Disco Corp Processing method of optical element waf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52129B2 (ja) * 1992-12-04 2002-12-03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基板の製造方法
JP3215245B2 (ja) * 1993-12-27 2001-10-02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薄膜表面の粗面形成方法
JPH09216152A (ja) 1996-02-09 1997-08-19 Okamoto Kosaku Kikai Seisakusho:Kk 端面研削装置及び端面研削方法
FR2823596B1 (fr) * 2001-04-13 2004-08-20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Substrat ou structure demontable et procede de realisation
JP2006108532A (ja) * 2004-10-08 2006-04-20 Disco Abrasive Syst Ltd ウエーハの研削方法
JP5065637B2 (ja) * 2006-08-23 2012-11-07 株式会社ディスコ ウエーハの加工方法
JP2008160093A (ja) * 2006-11-29 2008-07-10 Toto Ltd 静電チャック、静電チャック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基板処理装置
JP2008153420A (ja) * 2006-12-18 2008-07-03 Seiko Epson Corp 基材の分割方法、液滴吐出ヘッドの製造方法、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054496B2 (ja) 2007-11-30 2012-10-24 浜松ホトニクス株式会社 加工対象物切断方法
JP5134928B2 (ja) 2007-11-30 2013-01-30 浜松ホトニクス株式会社 加工対象物研削方法
JP5534793B2 (ja) * 2009-12-08 2014-07-02 株式会社ディスコ ウエーハの加工方法
JP5611751B2 (ja) * 2010-09-30 2014-10-22 芝浦メカ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支持基板、基板積層体、貼り合わせ装置、剥離装置、および基板の製造方法
JP6004339B2 (ja) * 2011-02-10 2016-10-05 信越ポリマー株式会社 内部応力層形成単結晶部材および単結晶基板製造方法
JP5478565B2 (ja) * 2011-07-15 2014-04-23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接合システム
US8855270B2 (en) * 2012-03-06 2014-10-07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Antiwetting coating for liquid metal bearing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KR20150023330A (ko) * 2012-06-13 2015-03-05 도쿄엘렉트론가부시키가이샤 기판 적재대 및 기판 처리 장치
JP6007688B2 (ja) * 2012-09-11 2016-10-12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784658B2 (ja) * 2013-02-28 2015-09-24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6155745B2 (ja) * 2013-03-26 2017-07-05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半導体基板の製造方法
JP6059059B2 (ja) * 2013-03-28 2017-01-11 浜松ホトニクス株式会社 レーザ加工方法
JP6093328B2 (ja) * 2013-06-13 2017-03-08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基板処理システム、基板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記憶媒体
KR102250130B1 (ko) * 2013-11-20 2021-05-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JP6428466B2 (ja) * 2014-06-23 2018-11-28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基板処理方法、基板処理装置、基板処理システム及び記憶媒体
JP6349175B2 (ja) * 2014-07-14 2018-06-27 株式会社ディスコ リフトオフ方法及び超音波ホーン
JP6516184B2 (ja) * 2015-05-19 2019-05-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脆性基板のスライス装置及び方法
JP2017071074A (ja) 2015-10-05 2017-04-13 国立大学法人埼玉大学 内部加工層形成単結晶基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単結晶基板の製造方法
JP6444909B2 (ja) * 2016-02-22 2018-12-26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基板処理方法、基板処理装置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JP6671217B2 (ja) * 2016-03-31 2020-03-25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基板処理方法および基板処理装置
JP6640005B2 (ja) * 2016-04-12 2020-02-05 株式会社ディスコ ウエーハの加工方法
JP2018006575A (ja) * 2016-07-01 2018-01-11 株式会社ディスコ 積層ウエーハの加工方法
JP6908464B2 (ja) 2016-09-15 2021-07-28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基板加工方法および基板加工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11606A (ja) * 2002-09-18 2004-04-08 Tokyo Seimitsu Co Ltd ウェーハの加工方法
JP2011159798A (ja) * 2010-02-01 2011-08-18 Disco Abrasive Syst Ltd 環状凸部除去装置
TW201214545A (en) * 2010-09-14 2012-04-01 Disco Corp Processing method of optical element waf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039203A1 (en) 2021-02-11
KR20200130816A (ko) 2020-11-20
JP2024041883A (ja) 2024-03-27
CN111819662A (zh) 2020-10-23
TW202314846A (zh) 2023-04-01
JP2024041884A (ja) 2024-03-27
CN111819662B (zh) 2024-03-26
JP2024041882A (ja) 2024-03-27
JP2022097506A (ja) 2022-06-30
WO2019176589A1 (ja) 2019-09-19
TW201939597A (zh) 2019-10-01
US11752576B2 (en) 2023-09-12
JP7058320B2 (ja) 2022-04-21
JP2023171413A (ja) 2023-12-01
JP7357101B2 (ja) 2023-10-05
JPWO2019176589A1 (ja) 2021-02-12
JP2024036352A (ja) 2024-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91095B (zh) 基板處理系統、基板處理方法及電腦記錄媒體
CN112005341B (zh) 基板处理系统和基板处理方法
JP6934563B2 (ja) 基板処理システム及び基板処理方法
JP7170880B2 (ja) 処理装置及び処理方法
TWI836786B (zh) 基板處理系統、基板處理方法及電腦記錄媒體
WO2020066492A1 (ja) 基板処理システム及び基板処理方法
CN114096372A (zh) 处理装置和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