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78408B - 硬化性組成物 - Google Patents

硬化性組成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78408B
TWI778408B TW109129355A TW109129355A TWI778408B TW I778408 B TWI778408 B TW I778408B TW 109129355 A TW109129355 A TW 109129355A TW 109129355 A TW109129355 A TW 109129355A TW I778408 B TWI778408 B TW I77840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mentioned
polymer
meth
acryl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93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15140A (zh
Inventor
長谷川宗弘
安藤秀明
福留裕樹
寺田拓真
松浦洋樹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本觸媒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本觸媒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本觸媒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151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151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84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840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65/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of unsaturated monocarboxylic acid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as defined in group C08F20/00
    • C08F265/04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of unsaturated monocarboxylic acid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as defined in group C08F20/00 on to polymers of esters
    • C08F265/06Polymerisation of acrylate or methacrylate esters on to polymer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120/00Hom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a salt, anhydride, ester, amide, imide or nitrile thereof
    • C08F120/02Monocarboxylic acids having less than ten carbon atom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F120/10Esters
    • C08F120/12Esters of monohydric alcohols or pheno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Processes of polymerisation
    • C08F2/44Polymeris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e.g. plasticisers, dyestuffs, fill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0Homopolymers and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a salt, anhydride, ester, amide, imide or nitrile thereof
    • C08F20/02Monocarboxylic acids having less than ten carbon atom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F20/10Esters
    • C08F20/12Esters of monohydric alcohols or phenols
    • C08F20/16Esters of monohydric alcohols or phenols of phenols or of alcohol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carbon atoms
    • C08F20/18Esters of monohydric alcohols or phenols of phenols or of alcohol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carbon atoms with acrylic or methacrylic ac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0Homopolymers and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a salt, anhydride, ester, amide, imide or nitrile thereof
    • C08F20/02Monocarboxylic acids having less than ten carbon atom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F20/10Esters
    • C08F20/26Esters containing oxygen in addition to the carboxy oxygen
    • C08F20/28Esters containing oxygen in addition to the carboxy oxygen containing no aromatic rings in the alcohol moiet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22/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carboxyl radical and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other carboxyl radical in the molecule;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 C08F222/10Esters
    • C08F222/12Esters of phenols or saturated alcohols
    • C08F222/14Esters having no free carboxylic acid groups, e.g. dialkyl maleates or fumar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22/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carboxyl radical and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other carboxyl radical in the molecule;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 C08F222/30Nitriles
    • C08F222/32Alpha-cyano-acrylic acid; Ester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90/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modified by introduction of aliphatic unsaturated end or side groups
    • C08F290/08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modified by introduction of aliphatic unsaturated end or side groups on to polymers modified by introduction of unsaturated side groups
    • C08F290/12Polymers provided for in subclasses C08C or C08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99/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interreacting polymers involving only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 reactions, in the absence of non-macromolecular mono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59/00Polycondensate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C08G59/14Polycondensates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59/00Polycondensate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C08G59/18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e.g. general methods of cur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59/00Polycondensate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C08G59/18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e.g. general methods of curing
    • C08G59/40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e.g. general methods of cur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uring agents us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5/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ulfur with or without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5/02Polythioethers
    • C08G75/04Polythioethers from mercapto compounds or metallic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G75/045Polythioethers from mercapto compounds or metallic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mercapto compounds and unsaturated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04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36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37Thio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3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3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 Macromonomer-Based Addition Polymer (AREA)
  • Glass Compositions (AREA)
  • Confectionery (AREA)
  • Heterocyclic Carbon Compounds Containing A Hetero Ring Having Oxygen Or Sulfur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藉由能量線硬化或熱硬化之任一者均發揮優異之硬化反應性的硬化性組成物。本發明之硬化性組成物含有聚合物(A)、與聚合性化合物(B)及/或硬化觸媒(C),上述聚合物(A)具有下述通式(1)所表示之結構單元,且分子量分佈(重量平均分子量/數量平均分子量)為1.0~4.0。 下述式中,R1 表示氫原子或甲基。R2 及R3 相同或不同,表示氫原子或有機基。R4 表示氫原子或有機基。n表示2以上之整數。

Description

硬化性組成物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硬化性組成物。更詳細而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硬化反應性優異之硬化性組成物。
於側鏈上具有反應性官能基之高分子化合物藉由能量線或熱而發生交聯反應,而提供良好之硬化物,因此於工業上通用性高且有用,而用於黏/接著劑、塗佈劑、塗料、油墨、抗蝕劑等廣泛用途中。 例如,已知具有如環氧基之環狀醚基或(甲基)丙烯醯基之高分子化合物會於「藉由能量線照射或加熱而產生陽離子或自由基的化合物」之存在下進行硬化。又,已知羥基與異氰酸基或羧基與
Figure 109129355-A0304-12-01
唑基會藉由加熱進行交聯反應。
另外,已知於側鏈上具有乙烯醚基之高分子化合物亦藉由能量線照射或加熱發生交聯反應,而形成硬化物。 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一種硬化性組成物,該硬化性組成物含有「具有特定結構之含乙烯醚基之聚合物」、及「藉由能量線照射而產生陽離子或自由基的特定化合物」,藉此,即便於利用能量線照射之硬化中亦不會產生氣泡,而且利用能量線照射之硬化性能極高,而可獲得優質之硬化物。
又,例如,於專利文獻2中記載有一種光硬化型樹脂組成物,該光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分別以規定範圍量含有「陽離子聚合性化合物」、「具有陽離子聚合性官能基之丙烯酸樹脂」、及「光陽離子聚合起始劑」,藉此,具有充分之光硬化性,且對難以接著之以聚碳酸酯、PET為代表之硬質塑膠具有充分之接著性。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6-29888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6-57078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如上所述,之前已提出各種硬化性組成物。然而,以往之硬化性組成物中,硬化反應性尚存在改善餘地。又,若上述硬化性組成物於能量線硬化及熱硬化之任一者之情況下均可充分硬化而提供所需之硬化物,則可將上述硬化性組成物應用於更廣泛之用途。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現狀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藉由能量線硬化或熱硬化之任一者均發揮優異之硬化反應性的硬化性組成物。 [解決課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人對硬化性組成物進行了各種研究,結果發現,藉由含有「具有特定結構單元及特定範圍之分子量分佈(重量平均分子量/數量平均分子量)之聚合物」、與「聚合性化合物及/或硬化觸媒」,可獲得硬化反應性優異之硬化性組成物,從而完成了本發明。
即,本發明係一種硬化性組成物,含有聚合物(A)、與聚合性化合物(B)及/或硬化觸媒(C),其特徵在於,上述聚合物(A)具有下述通式(1)所表示之結構單元,且分子量分佈(重量平均分子量/數量平均分子量)為1.0~4.0。
Figure 02_image003
(式中,R1 表示氫原子或甲基。R2 及R3 相同或不同,表示氫原子或有機基。R4 表示氫原子或有機基。n表示2以上之整數)。
又,本發明係一種硬化性組成物,含有聚合物(A)、與聚合性化合物(B)及/或硬化觸媒(C),其特徵在於,上述聚合物(A)係含有下述通式(2)所表示之含乙烯醚基之(甲基)丙烯酸酯類的單體成分之基轉移聚合物。
Figure 02_image005
(式中,R1 表示氫原子或甲基。R2 及R3 相同或不同,表示氫原子或有機基。R4 表示氫原子或有機基。n表示1以上之整數)。
於上述硬化性組成物中,上述聚合物(A)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5000~1000000。
於上述硬化性組成物中,上述硬化觸媒(C)較佳為選自由陽離子硬化觸媒及自由基硬化觸媒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
於上述硬化性組成物中,上述聚合性化合物(B)較佳為選自由乙烯醚化合物、環狀醚化合物、(甲基)丙烯酸酯、羧酸化合物、順丁烯二醯亞胺化合物、醇、及硫醇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
又,於上述硬化性組成物中,上述聚合性化合物(B)較佳為選自由亞甲基丙二酸二酯化合物及α-氰基丙烯酸酯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
又,於上述硬化性組成物中,上述聚合性化合物(B)較佳為含酸基之鹼溶性樹脂、及/或具有藉由熱或者酸而生成酸基之基的樹脂。
上述硬化性組成物較佳為用於選自由塗佈劑、黏著劑、接著劑、抗蝕劑、塗料、印刷用油墨組成物、電子零件、及光學零件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
又,本發明係一種上述硬化性組成物之用途,用於製造選自由塗佈劑、黏著劑、接著劑、抗蝕劑、塗料、印刷用油墨組成物、電子零件、及光學零件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 [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之硬化性組成物由上述構成所構成,因此硬化反應性優異。本發明之硬化性組成物可較佳地用於黏著劑、接著劑、印刷用油墨組成物、抗蝕劑用組成物、塗佈劑、成形材料等各種用途。
以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 再者,本發明之較佳形態亦為將以下記載之本發明之各個較佳形態組合兩個以上所成的形態。 又,於本說明書中,「(甲基)丙烯酸」係指「丙烯酸及/或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係指「丙烯酸酯及/或甲基丙烯酸酯」。
硬化性組成物(1) 本發明之第一硬化性組成物(以下,亦稱為「硬化性組成物(1)」)含有聚合物(A)、與聚合性化合物(B)及/或硬化觸媒(C),其特徵在於,上述聚合物(A)具有下述通式(1)所表示之結構單元,且分子量分佈(重量平均分子量/數量平均分子量)為1.0~4.0。
Figure 02_image007
(式中,R1 表示氫原子或甲基;R2 及R3 相同或不同,表示氫原子或有機基;R4 表示氫原子或有機基;n表示2以上之整數)。
推測本發明之硬化性組成物(1)具有優異之硬化反應性的原因在於:含有「具有反應性非常高之乙烯醚基的聚合物」,此外,於聚合物中存在「足夠使硬化反應高效率地進行之量之乙烯醚基」。關於以往之於側鏈上具有乙烯醚基之聚合物,在製造聚合物時,一部分乙烯醚基會發生反應,以此為起點而聚合物彼此發生偶合或自主鏈接枝高分子鏈,因此分子量分佈會變大。於該情形時,聚合物中乙烯醚基被消耗,導致聚合物中之乙烯醚基之含量變得不充分。即,認為分子量分佈被控制在上述規定範圍之聚合物係「聚合物中之乙烯醚基之含量充分之聚合物」,藉由使用此種聚合物,可使硬化性組成物發揮優異之硬化反應性。
又,上述聚合物(A)於例如藉由自由基聚合而合成之情形時含有凝膠成分,因此有無法獲得平坦塗膜等所需形狀之硬化物或硬化物之強度下降之虞,但上述聚合物(A)之分子量分佈被控制在規定範圍之聚合物由於凝膠成分之產生受到抑制,故能夠獲得良好之硬化物。
以下,對本發明之硬化性組成物(1)中所含之各成分進行說明。 <聚合物(A)> 本發明之硬化性組成物(1)中所使用之聚合物(A)具有上述通式(1)所表示之結構單元(以下,亦稱為「結構單元(a1)」),且分子量分佈(重量平均分子量/數量平均分子量)為1.0~4.0。
於上述通式(1)中,R1 表示氫原子或甲基。 於上述通式(1)中,R2 及R3 相同或不同,表示氫原子或有機基。 作為R2 或R3 所表示之有機基,例如可列舉碳數1~20之鏈狀或環狀之1價烴基、及構成上述烴基之原子之至少一部分經鹵素原子、氧原子、氮原子或硫原子取代者等。
作為上述鏈狀之烴基,可列舉直鏈狀或支鏈狀之脂肪族烴基。 作為上述脂肪族烴基,可列舉烷基等飽和烴基、烯基等不飽和烴基,可較佳地列舉飽和烴基。 作為上述脂肪族烴基之具體例,例如可列舉: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第三丁基、第二丁基、戊基、異戊基、新戊基、己基、2-甲基戊基、3-甲基戊基、2,2-二甲基丁基、2,3-二甲基丁基、庚基、2-甲基己基、3-甲基己基、2,2-二甲基戊基、2,3-二甲基戊基、2,4-二甲基戊基、3-乙基戊基、2,2,3-三甲基丁基、辛基、甲基庚基、二甲基己基、2-乙基己基、3-乙基己基、三甲基戊基、3-乙基-2-甲基戊基、2-乙基-3-甲基戊基、2,2,3,3-四甲基丁基、壬基、甲基辛基、3,7-二甲基辛基、二甲基庚基、3-乙基庚基、4-乙基庚基、三甲基己基、3,3-二乙基戊基、癸基、十一烷基、十二烷基、十三烷基、十四烷基、十五烷基、十六烷基、十七烷基、十八烷基、十九烷基、二十烷基等烷基;乙烯基、正丙烯基、異丙烯基、1-丁烯基、2-丁烯基、1-戊烯基、2-戊烯基、2-甲基-1-丁烯基、2-甲基-2-丁烯基、3-甲基-1-丁烯基、1-己烯基、2-己烯基、1-庚烯基、2-庚烯基、1-辛烯基、或2-辛烯基等烯基等。
作為上述環狀之烴基,可列舉脂環式烴基、芳香族烴基。 作為上述脂環式烴基,例如可列舉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環庚基、環辛基、環十二烷基、金剛烷基、降莰基等環烷基等。 作為上述芳香族烴基,例如可列舉苯基、萘基、聯苯基、甲氧基苯基、三氯苯基、乙基苯基、甲苯基、二甲苯基、苄基等芳香族烴基。 作為上述鹵素原子,較佳為氯、溴、或氟,更佳為氟。
其中,作為上述有機基,較佳為碳數1~10之烷基、碳數3~10之環烷基、碳數1~5之鹵化烷基、碳數6~12之芳香族烴基,更佳為碳數1~6之烷基、碳數1~5之鹵化烷基、或碳數6~11之芳香族烴基,進而較佳為碳數1~2之烷基、碳數1~2之鹵化烷基、碳數6~8之芳香族烴基。
於上述通式(1)中,R4 表示氫原子或有機基。 作為R4 所表示之有機基,例如可列舉與上述R2 及R3 所表示之有機基相同者。其中,R4 較佳為碳數1~11之鏈狀或環狀之烴基,更佳為碳數1~10之烷基、碳數3~10之環烷基、碳數6~11之芳香族烴基,進而較佳為碳數1~3之烷基。 於上述通式(1)中,n係2以上之整數。
具有上述結構單元(a1)之聚合物例如藉由使「含有下述通式(2)所表示之含乙烯醚基之(甲基)丙烯酸酯類的單體成分」聚合而獲得。
Figure 02_image009
上述通式(2)中,R1 、R2 、R3 及R4 分別與上述通式(1)中之R1 、R2 、R3 及R4 相同。n表示2以上之整數。
作為上述通式(2)所表示之含乙烯醚基之(甲基)丙烯酸酯類,具體而言,例如可較佳地列舉(甲基)丙烯酸2-(2-乙烯氧基乙氧基)乙酯等。
上述聚合物(A)可僅具有1種上述結構單元(a1),亦可具有2種以上。
上述聚合物(A)中之上述結構單元(a1)之含有比率相對於全部結構單元100莫耳%,較佳為1~100莫耳%。就能夠提高交聯密度以對硬化物賦予耐溶劑性或硬度等之方面而言,上述結構單元(a1)之含有比率更佳為4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8莫耳%以上。又,上述結構單元(a1)之含有比率較佳為95莫耳%以下,更佳為90莫耳%以下。 再者,於含有2種以上之上述結構單元(a1)之情形時,上述含有比率為上述2種以上之合計含有比率。
上述聚合物(A)亦可進而具有其他結構單元(a2)。作為上述其他結構單元(a2),可列舉源自「上述含乙烯醚基之(甲基)丙烯酸酯類以外之其他聚合性單體」之結構單元。 作為上述其他聚合性單體,例如可列舉具有缺電子雙鍵之聚合性單體,該等聚合性單體可根據要製造之聚合物之目的、用途來適當選擇。
作為上述具有缺電子雙鍵之聚合性單體,具體而言,例如可列舉:(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異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第二丁酯、(甲基)丙烯酸第三丁酯、(甲基)丙烯酸正戊酯、(甲基)丙烯酸第二戊酯、(甲基)丙烯酸第三戊酯、(甲基)丙烯酸正己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異癸酯、(甲基)丙烯酸十三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異辛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甲基)丙烯酸環己酯、(甲基)丙烯酸環己基甲酯、(甲基)丙烯酸二環戊酯、(甲基)丙烯酸異莰酯、(甲基)丙烯酸金剛烷酯、(甲基)丙烯酸三環癸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2-(乙醯乙醯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烯丙酯等(甲基)丙烯酸酯類; (甲基)丙烯酸2-羥乙酯、(甲基)丙烯酸2-羥丙酯、(甲基)丙烯酸3-羥丙酯、(甲基)丙烯酸4-羥丁酯、己內酯改質(甲基)丙烯酸羥基酯、(甲基)丙烯酸4-羥甲基環己基甲酯等含羥基之(甲基)丙烯酸酯類; (甲基)丙烯酸環氧丙酯、(甲基)丙烯酸(3,4-環氧環己基)甲酯、(甲基)丙烯酸四氫呋喃甲酯、(甲基)丙烯酸(3-乙基氧環丁烷-3-基)甲酯等含環狀醚基之(甲基)丙烯酸酯類; (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甲基)丙烯酸八氟戊酯、(甲基)丙烯酸十七氟癸酯、(甲基)丙烯酸全氟辛基乙酯等含鹵素之(甲基)丙烯酸酯類; (甲基)丙烯醯胺、N,N-二甲基(甲基)丙烯醯胺、N,N-二甲胺基丙基(甲基)丙烯醯胺、N-異丙基(甲基)丙烯醯胺、N-羥甲基(甲基)丙烯醯胺、(甲基)丙烯酸N,N'-二甲胺基乙酯、N-苯基順丁烯二醯亞胺、N-環己基順丁烯二醯亞胺、2-異丙烯基-2-
Figure 109129355-A0304-12-01
唑啉等含氮原子之聚合性單體類; 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等多官能性聚合性單體類; 異氰酸2-(甲基)丙烯醯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醯異氰酸酯等含異氰酸基之聚合性單體類; 4-(甲基)丙烯醯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1-(甲基)丙烯醯基-4-氰基-4-(甲基)丙烯醯胺基-2,2,6,6-四甲基哌啶等紫外線穩定性聚合性單體類; 亞甲基丁內酯、甲基亞甲基丁內酯等聚合性環狀內酯單體類;(甲基)丙烯腈;順丁烯二酸酐; 甲基丙烯酸1,4-二氧螺環[4,5]癸-2-基酯、(甲基)丙烯醯
Figure 109129355-A0304-12-02
啉、四氫呋喃甲基丙烯酸酯、4-(甲基)丙烯醯氧基甲基-2-甲基-2-乙基-1,3-二氧戊環、4-(甲基)丙烯醯氧基甲基-2-甲基-2-異丁基-1,3-二氧戊環、4-(甲基)丙烯醯氧基甲基-2-甲基-2-環己基-1,3-二氧戊環、4-(甲基)丙烯醯氧基甲基-2,2-二甲基-1,3-二氧戊環、烷氧基化苯基苯酚(甲基)丙烯酸酯等。
上述其他聚合性單體之碳數較佳為1~22,更佳為1~18,進而較佳為3~15。
上述聚合物(A)可僅具有1種上述其他結構單元(a2),亦可具有2種以上。
上述聚合物(A)中之上述結構單元(a2)之含有比率相對於全部結構單元100莫耳%,較佳為0~99莫耳%。就能夠對硬化物賦予柔軟性、密接性、穩定性、耐熱性等源自上述結構單元(a2)之各種物性之方面而言,上述結構單元(a2)之含有比率更佳為5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10莫耳%以上,更佳為96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92莫耳%以下。 再者,於含有2種以上之上述結構單元(a2)之情形時,上述含有比率為該2種以上之合計含有比率。
上述結構單元(a1)及(a2)之含有比率可藉由如下方法求出,即,使用氣相層析儀或液相層析儀、1 H-NMR等,對含乙烯醚基之(甲基)丙烯酸酯或其以外之單體的反應率之比或1 H-NMR之相應積分值進行比較。
上述聚合物(A)較佳為於主鏈末端具有源自「具有碳-碳雙鍵之矽烷化合物」的末端基。如下所述,於藉由使用「具有碳-碳雙鍵之矽烷化合物」作為聚合起始劑的基轉移聚合來製造上述聚合物(A)之情形時,於上述聚合物之主鏈之聚合起始側末端形成源自上述「具有碳-碳雙鍵之矽烷化合物」之基。
如下所述,認為基轉移聚合係以上述「具有碳-碳雙鍵之矽烷化合物」作為聚合起始劑來使單體聚合之陰離子聚合之一種,藉由將上述「具有碳-碳雙鍵之矽烷化合物」加成至上述「含乙烯醚基之(甲基)丙烯酸酯類的(甲基)丙烯醯基」或「提供上述結構單元(a2)之具有缺電子雙鍵之聚合性單體」,而於末端形成如下述之「源自具有碳-碳雙鍵之矽烷化合物之結構」,與此同時,於聚合物之生長末端側形成新的矽基乙烯酮縮醛。然後,使「含乙烯醚基之(甲基)丙烯酸酯類」或「提供上述結構單元(a2)之具有缺電子雙鍵之聚合性單體」與所形成之矽基乙烯酮縮醛進一步聚合。如此,於單體成分之聚合中,生長末端之矽基乙烯酮縮醛依次轉移至聚合物分子之末端,藉此獲得聚合物。
作為上述源自具有碳-碳雙鍵之矽烷化合物之末端基,例如可較佳地列舉下述通式(3)、(4)或(5)所示之結構。
Figure 02_image011
(式中,R5 及R6 相同或不同,表示氫原子或有機基。R7 表示有機基)。
Figure 02_image013
(式中,R5 、R6 及R7' 相同或不同,表示氫原子或有機基)。
Figure 02_image015
(式中,R5 、R6 及R7' 相同或不同,表示氫原子或有機基)。
於上述通式(3)、(4)及(5)中,作為R5 及R6 所表示之有機基,可列舉與上述有機基相同者,其中,較佳為碳數1~12之烴基。 作為上述烴基,可列舉烷基、烯基、環烷基、環烯基、芳香族烴基等。上述烴基中,構成上述烴基之原子之至少一部分亦可經氧原子、氮原子或硫原子取代,構成上述烴基之氫原子之一個以上亦可經如下取代基取代: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等鹵素原子;羥基;烷氧基等。 其中,R5 及R6 所表示之烴基更佳為碳數1~6之烷基、環烷基、鹵烷基、芳香族烴基,進而較佳為碳數1~6之烷基、環烷基,進而更佳為碳數1~6之烷基,尤佳為甲基、乙基。
作為R7 及R7' 所表示之有機基,例如可列舉與上述有機基相同者,其中,較佳為碳數1~22之烴基,更佳為碳數1~12之烷基、環烷基、芳香族烴基,進而較佳為甲基、乙基、丙基、丁基、第三丁基、金剛烷基、環己基、2-乙基己基、苯基,尤佳為甲基、乙基、第三丁基。 R7 及R7' 所表示之上述烴基中,構成上述烴基之原子之至少一部分亦可經氧原子、氮原子或硫原子取代,構成上述烴基之氫原子之一個以上亦可經如下取代基取代: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等鹵素原子;羥基;烷氧基等。 存在複數個之R7' 可相同,亦可不同。
又,R5 與R6 或R6 與R7 或者R7' 亦可鍵結而形成環結構。作為上述環結構,例如可列舉:環己基、環戊基等環烷基等脂環式烴結構;二氫呋喃環、四氫呋喃環、二氫吡喃環、四氫吡喃環等含氧雜環結構等。
再者,於使用上述基轉移聚合來製造上述聚合物(A)時,若分別使用下述通式(7)所表示之矽基乙烯酮縮醛、通式(8)所表示之乙烯基矽烷化合物、通式(9)所表示之烯丙基矽烷化合物作為聚合起始劑,則所獲得之聚合物分別具有上述通式(3)、通式(4)、通式(5)所表示之結構之主鏈末端。 其中,就於藉由基轉移聚合獲得聚合物(A)之情形時容易控制分子量分佈之方面而言,上述聚合物(A)較佳為於主鏈上具有源自上述通式(3)所表示之矽基乙烯酮縮醛之末端基。
又,上述聚合物(A)亦可進而具有下述通式(6)所表示之末端結構。若於主鏈之單末端具有下述通式(6)所表示之末端結構,則能夠對聚合物賦予所需之功能。上述聚合物(A)較佳為於主鏈之一末端(第一末端)具有上述源自具有碳-碳雙鍵之矽烷化合物之末端基,並於另一末端(第二末端)具有下述通式(6)所表示之末端結構。
Figure 02_image017
(式中,R1 表示氫原子或甲基;R2 及R3 相同或不同,表示氫原子或有機基;R4 表示氫原子或有機基;X表示氫原子、鹵素原子、烷基、羥甲基、烯丙基或炔丙基;n表示2以上之整數)。
上述通式(6)中,R1 、R2 、R3 及R4 分別與上述通式(1)中之R1 、R2 、R3 及R4 相同。
上述通式(6)中,X表示氫原子、鹵素原子、烷基、羥甲基、烯丙基或炔丙基。作為上述烷基,較佳為碳數1~8之烷基,更佳為碳數1~6之烷基。 上述X之中,就能夠統一聚合物之末端基之方面而言,較佳為氫原子,就容易對聚合物賦予功能之方面而言,較佳為炔丙基,就提高聚合物之穩定性之方面而言,較佳為烷基。
上述聚合物(A)之分子量分佈(重量平均分子量/數量平均分子量)為1.0~4.0。藉由使上述聚合物(A)具有上述結構單元(a1)且具有上述分子量分佈,而硬化反應性優異,且可抑制作為硬化物之各種物性之不均。 上述聚合物(A)之分子量分佈較佳為3.5以下,更佳為3.0以下,進而較佳為2.0以下。再者,上述分子量分佈亦被稱為「分散度」。
上述聚合物(A)之重量平均分子量於各種用途中存在適當之範圍,較佳為5000~1000000。 關於上述聚合物(A)之重量平均分子量,就耐久性之方面而言,更佳為10000以上,進而較佳為20000以上,就聚合物之處理性之方面而言,更佳為800000以下,進而較佳為600000以下。
上述聚合物(A)之重量平均分子量及數量平均分子量可使用凝膠滲透層析(GPC)法進行測定,具體而言,可藉由下述實施例中所記載之方法求出。分子量分佈可藉由用重量平均分子量除以數量平均分子量來計算而求出。
上述聚合物(A)中,不溶分之量相對於上述聚合物100質量%,較佳為10質量%以下,更佳為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1質量%以下,尤佳為0.5質量%以下。 若不溶分之量變多,則有無法獲得平坦塗膜等硬化性組成物之硬化物之形狀變差或硬化物之強度下降之虞。 上述不溶分係聚合物中所含之凝膠成分,較佳為不溶於乙酸乙酯、甲苯或四氫呋喃之成分,相對於乙酸乙酯、甲苯或四氫呋喃100 g,於25℃之溶解度為0.5 g以下,較佳為0.1 g以下。 上述不溶分之量可藉由如下方式求出,即,以上述聚合物之濃度成為約33質量%之方式添加乙酸乙酯、甲苯或四氫呋喃,於室溫充分攪拌後,通過孔徑4 μm之過濾器,將殘留在該過濾器上之不溶分之乾燥後之質量設為(b),並將初始之聚合物之質量設為(a),該情形時,根據(b)/(a)×100求出不溶分之量。
關於上述聚合物(A),較佳為於「藉由凝膠滲透層析(GPC)法對上述聚合物(A)進行測定所得之微分分子量分佈曲線中,將上述微分分子量分佈曲線之最大值之點設為T,將上述微分分子量分佈曲線上T之5%高度之點自低分子量側起設為L0 及L1 」之情形時,T-L0 -L1 所包圍之三角形的面積(X)、與將該微分分子量分佈曲線和L0 -L1 連結之線所包圍之部分的面積(Y)的比(X/Y)為0.8~2.0。藉由使上述聚合物滿足上述範圍之比,可謂聚合物之凝膠化得到抑制。上述比(X/Y)更佳為0.8~1.5。 再者,於圖1中示出藉由GPC法測得之微分分子量分佈曲線之概略圖、及上述T、L0 、L1 。 上述GPC之測定條件係與下述實施例中記載之方法相同。
上述聚合物(A)之含量相對於硬化性組成物之固形物成分總量100質量%,較佳為5~100質量%,就能夠提高交聯密度以對硬化物賦予耐溶劑性或硬度等之方面而言,更佳為1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15質量%以上。又,上述聚合物(A)之含量相對於硬化性組成物之固形物成分總量100質量%,更佳為99.9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5質量%以下。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固形物成分總量」係指形成硬化物之成分(形成硬化物時揮發之溶劑等或硬化觸媒除外之成分)之總量。
又,於本發明之硬化性組成物為抗蝕劑用硬化性組成物之情形時,就耐溶劑性可變得良好之方面而言,上述聚合物(A)之含量相對於硬化性組成物之固形物成分總量100質量%,較佳為1~50質量%,更佳為2~40質量%,進而較佳為5~30質量%。
(聚合物(A)之製造方法) 作為製造上述聚合物(A)之方法,只要為能夠製造具有上述構成之聚合物(A)之方法即可,並無特別限定,就能夠高效率地製造上述聚合物(A)之方面而言,較佳為藉由使含有上述含乙烯醚基之(甲基)丙烯酸酯類的單體成分進行基轉移聚合來進行製造之方法。藉由進行基轉移聚合,能夠高效率地製造僅使含乙烯醚基之(甲基)丙烯酸酯類的(甲基)丙烯醯基聚合反應而成之聚合物。又,根據該方法,能夠使所獲得之聚合物中所含之凝膠成分(不溶分)之量保持較低。
基轉移聚合係以矽基乙烯酮縮醛等具有碳-碳雙鍵之矽烷化合物作為聚合起始劑來使單體聚合之陰離子聚合之一種。藉由將具有碳-碳雙鍵之矽烷化合物加成至含乙烯醚基之(甲基)丙烯酸酯類的(甲基)丙烯醯基,且新形成的聚合物之生長末端之矽基乙烯酮縮醛依次轉移至聚合物分子之末端,而獲得聚合物。 藉由使用此種基轉移聚合,能夠於室溫等相對容易控制之溫度範圍內進行含乙烯醚基之(甲基)丙烯酸酯類之聚合反應。又,可於不嚴格控制反應系內之水分量之情況下進行上述聚合反應。進而,若使用上述聚合,則雜質生成較少,能夠以高轉化率於使乙烯醚基殘留之情況下製造含乙烯醚基之(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
作為上述聚合物(A)之較佳製造方法,以下對使用上述基轉移聚合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 上述聚合物(A)之製造方法較佳為包括使「含有上述含乙烯醚基之(甲基)丙烯酸酯類的單體成分」於具有碳-碳雙鍵之矽烷化合物及觸媒之存在下進行基轉移聚合之步驟。
於上述聚合反應中,具體而言,於反應前先將上述單體成分、觸媒、具有碳-碳雙鍵之矽烷化合物中之任2種加入至反應容器內,然後再添加剩餘之1種,藉此使聚合起始。該等之添加順序無特別限定,可藉由任意方法進行添加來使聚合起始。 又,上述具有碳-碳雙鍵之矽烷化合物、觸媒、及單體成分可分別一次性添加要使用之總量,亦可每次少量地連續添加,亦可分數次添加。
使上述單體成分聚合所獲得之聚合物之分子量可藉由上述單體成分之種類及量或者上述具有碳-碳雙鍵之矽烷化合物之種類及量、上述觸媒之種類及量、使用之溶劑之種類或量來適當控制。
關於上述具有碳-碳雙鍵之矽烷化合物之使用量,只要可獲得所需之聚合物即可,並無特別限定,就能夠更有效率地製造上述聚合物之方面而言,相對於使用之單體成分,較佳為1×10-4 ~10莫耳%,更佳為1×10-3 ~5莫耳%,進而較佳為1×10-2 ~1莫耳%。
關於上述觸媒之使用量,只要可獲得所需之聚合物即可,並無特別限定,就能夠更有效率地製造上述聚合物之方面而言,相對於使用之單體成分,較佳為1×10-4 ~10莫耳%,更佳為1×10-3 ~5莫耳%,進而較佳為1×10-2 ~1莫耳%。
上述聚合反應亦可於不使用溶劑之情況下進行,但較佳為使用溶劑。作為使用之溶劑,只要為能夠使原料、觸媒、聚合起始劑、聚合物溶解之溶劑即可,並無限制,就聚合反應可高效率地進行之方面而言,較佳為非質子性溶劑。
作為本發明中使用之溶劑,具體而言,例如可列舉:甲苯、二甲苯、苯等芳香族烴系溶劑;己烷、戊烷、庚烷、環己烷等脂肪族烴系溶劑;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異丁基酮等酮系溶劑;氯苯、二氯甲烷、氯仿、1,2-二氯乙烷等鹵化烴系溶劑;乙腈、丙腈、戊腈等腈系溶劑;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異丙酯、乙酸丁酯等酯系溶劑;二甲基甲醯胺(DMF)、二甲基乙醯胺、N-甲基吡咯啶酮等醯胺系溶劑;二乙醚、二異丙醚、1,2-二甲氧基乙烷(DME)、1,4-二
Figure 109129355-A0304-12-01
烷、四氫呋喃(THF)、四氫吡喃(THP)、苯甲醚、二乙二醇二甲醚(二甘二甲醚)、二乙二醇乙醚(卡必醇)、環戊基甲醚(CPME)等醚系溶劑;全氟己烷、全氟環己烷、五氟苯、八氟甲苯等氟系溶劑;DMSO、硝基甲烷等。 其中,就聚合反應可更高效率地進行之方面而言,作為上述溶劑,較佳為選自由芳香族烴系溶劑、脂肪族烴系溶劑、酮系溶劑、鹵化烴系溶劑、醚系溶劑、酯系溶劑、及腈系溶劑所組成之群之至少1種,更佳為芳香族烴系溶劑、醚系溶劑、酯系溶劑。 上述溶劑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將2種以上組合使用。
作為上述溶劑之使用量,相對於使用之單體成分總量100質量%,可較佳地列舉10~10000質量%,可更佳地列舉50~5000質量%,可進而較佳地列舉100~1000質量%。
又,於上述聚合中,聚合起始時溶劑中之氧濃度較佳為1000 ppm以下。若聚合起始時溶劑中之氧濃度為上述範圍,則上述具有碳-碳雙鍵之矽烷化合物或觸媒等之活性更難以下降,因此聚合反應更加良好地進行,而能夠更高效率地製造所需之聚合物。上述氧濃度更佳為800 ppm以下,進而較佳為0~500 ppm。 上述氧濃度可利用極譜方式溶氧儀進行測定。
又,於上述聚合中,聚合起始時溶劑中之水分量較佳為1000 ppm以下。若聚合起始時溶劑中之水分量為上述範圍,則上述具有碳-碳雙鍵之矽烷化合物不易發生分解,觸媒等之活性更難以下降,因此聚合反應更加良好地進行,而能夠更高效率地製造所需之聚合物。上述水分量更佳為500 ppm以下,進而較佳為300 ppm以下。 上述水分量可藉由卡氏(Carl Fischer)水分測定法進行測定。
上述聚合中之反應溫度無特別限制,就能夠控制分子量及分子量分佈或維持觸媒之活性之方面而言,較佳為-20~100℃,更佳為-10~50℃,進而較佳為0~30℃。又,就降低製造成本之觀點而言,包括於室溫±20℃進行聚合之步驟的形態亦係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之較佳形態之一。 反應時間無特別限制,較佳為10分鐘~48小時,更佳為30分鐘~36小時,進而較佳為1~24小時。
上述聚合中之反應氣體環境可為大氣,較佳為氮氣、氬氣等非活性氣體環境。 又,上述聚合中之氣體環境中之氧濃度較佳為10000 ppm以下,更佳為1000 ppm以下,進而較佳為100 ppm以下。
上述聚合反應所獲得之聚合物成為「於主鏈末端含有聚合起始劑之矽基的矽基乙烯酮縮醛結構」或「烯醇陰離子結構」,亦可藉由向反應系內添加水、醇、或酸來使聚合物之單末端之矽基乙烯酮縮醛或烯醇陰離子轉換為羧酸或酯,從而使聚合反應停止。 作為上述醇,例如可列舉甲醇、乙醇、1-丙醇、2-丙醇、1-丁醇、2-丁醇等。 作為上述酸,例如可列舉鹽酸、硫酸、磷酸等無機酸或乙酸、苯甲酸等有機酸。 水、醇或酸之使用量無特別限制,相對於使用之具有碳-碳雙鍵之矽烷化合物1 mol,較佳為1~1000 mol,更佳為1~100 mol,進而較佳為1~10 mol。
又,亦可添加親電子劑來代替上述水、醇、或酸。可藉由添加親電子劑來導入目標官能基,從而使聚合反應停止。作為上述親電子劑,例如可列舉碘或溴等鹵素、鹵化琥珀醯亞胺化合物、鹵化烷基、鹵化烯丙基、鹵化炔丙基、醛基、醯氯(acid chloride)等。 上述親電子劑之使用量無特別限制,相對於使用之矽基乙烯酮縮醛1 mol,較佳為0.5~1.5 mol,更佳為0.6~1.3 mol,進而較佳為0.8~1.2 mol。
對上述製造方法中使用之單體成分、具有碳-碳雙鍵之矽烷化合物、及觸媒進行說明。
作為上述單體成分,可列舉可導入上述結構單元(a1)之單體、及可導入上述結構單元(a2)之單體。作為可導入上述結構單元(a1)之單體,可列舉上述含乙烯醚基之(甲基)丙烯酸酯類。作為可導入上述結構單元(a2)之單體,可列舉上述其他聚合性單體。 上述各單體之含量可適當設定,以獲得具有所需含有比率範圍之結構單元之聚合物。
作為上述具有碳-碳雙鍵之矽烷化合物,例如可較佳地列舉下述通式(7):
Figure 02_image019
(式中,R5 及R6 相同或不同,表示氫原子或有機基;R7 、R8 、R9 及R10 相同或不同,表示有機基;R5 與R6 或R6 與R7 亦可鍵結而形成環結構;R8 、R9 及R10 中之2個以上亦可鍵結而形成環結構) 所表示之矽基乙烯酮縮醛、下述通式(8):
Figure 02_image021
(式中,R5 、R6 及R7' 相同或不同,表示氫原子或有機基;R8 、R9 及R10 相同或不同,表示有機基;R5 與R6 或R6 與R7' 亦可鍵結而形成環結構;R8 、R9 及R10 中之2個以上亦可鍵結而形成環結構) 所表示之乙烯基矽烷化合物、及下述通式(9):
Figure 02_image023
(式中,R5 、R6 及R7' 相同或不同,表示氫原子或有機基;R8 、R9 及R10 相同或不同,表示有機基;R5 與R6 或R6 與R7' 亦可鍵結而形成環結構;R8 、R9 及R10 中之2個以上亦可鍵結而形成環結構) 所表示之烯丙基矽烷化合物中之1種或2種以上。
其中,就容易高效率地進行聚合之方面而言,更佳為矽基乙烯酮縮醛。
於上述通式(7)、(8)及(9)中,R5 及R6 相同或不同,表示氫原子或有機基。 作為上述R5 及R6 ,可分別列舉與上述通式(3)、(4)、(5)中之R5 及R6 相同者。 作為上述R7 及R7' ,可分別列舉與上述通式(3)、(4)、(5)中之R7 及R7' 相同者。
於上述通式(7)、(8)及(9)中,R8 、R9 、及R10 相同或不同,表示有機基。 作為R8 、R9 及R10 所表示之有機基,可列舉與上述有機基相同者,其中,較佳為碳數1~12之烴基、烷氧基,更佳為碳數1~6之烴基、烷氧基,進而較佳為甲基、乙基、異丙基、第三丁基、苯基、甲氧基、乙氧基。
又,上述R8 、R9 及R10 所表示之烴基中,構成上述烴基之原子之至少一部分亦可經氧原子、氮原子或硫原子取代,構成上述烴基之氫原子之一個以上亦可經如下取代基取代: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等鹵素原子;羥基;烷氧基等。
作為上述通式(7)、(8)及(9)中之-SiR8 R9 R10 所表示之基,具體而言,例如可列舉三甲基矽基、三乙基矽基、三異丙基矽基、三異丁基矽基、第三丁基二甲基矽基、三苯基矽基、甲基二苯基矽基、二甲基苯基矽基、三甲氧基矽基、三乙氧基矽基等。其中,就容易獲取或容易合成之方面而言,較佳為三甲基矽基、三乙基矽基、三異丙基矽基、第三丁基二甲基矽基、三乙氧基矽基、三苯基矽基。
作為上述通式(7)所表示之矽基乙烯酮縮醛,具體而言,例如可列舉甲基(三甲基矽基)二甲基乙烯酮縮醛、甲基(三甲基矽基)二異丙基乙烯酮縮醛、甲基(三乙基矽基)二甲基乙烯酮縮醛、甲基(三異丙基矽基)二甲基乙烯酮縮醛、甲基(第三丁基二甲基矽基)二甲基乙烯酮縮醛、甲基(三甲基矽基)二乙基乙烯酮縮醛、甲基(三苯基矽基)二甲基乙烯酮縮醛、甲基(甲基二苯基矽基)二甲基乙烯酮縮醛、甲基(二甲基苯基矽基)二甲基乙烯酮縮醛、甲基(三乙氧基矽基)二甲基乙烯酮縮醛、乙基(三甲基矽基)二甲基乙烯酮縮醛、2-乙基己基(三甲基矽基)二甲基乙烯酮縮醛、第三丁基(三甲基矽基)二甲基乙烯酮縮醛、1-[(1-甲氧基-2-甲基-1-丙烯基)氧基]-1-甲基矽環丁烷等。 該等之中,就容易獲取或容易合成之方面而言,又,就穩定性之方面而言,較佳為甲基(三甲基矽基)二甲基乙烯酮縮醛、甲基(三異丙基矽基)二甲基乙烯酮縮醛、乙基(三甲基矽基)二甲基乙烯酮縮醛。 上述矽基乙烯酮縮醛可僅使用1種,亦可將2種以上組合使用。
作為上述通式(8)所表示之乙烯基矽烷化合物,具體而言,例如可列舉乙烯基三甲基矽烷、1-三甲基矽基己烯、1-三甲基矽基辛烯、1-三甲基矽基-1-苯基乙烯、1-三甲基矽基-2-苯基乙烯、乙烯基-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1-第三丁基二甲基矽基己烯、1-第三丁基二甲基矽基辛烯、1-第三丁基二甲基矽基-2-苯基乙烯、乙烯基三(三甲基矽基)矽烷、1-三(三甲基矽基)矽基己烯、1-三(三甲基矽基)矽基辛烯、1-三(三甲基矽基)矽基-2-苯基乙烯等。
作為上述通式(9)所表示之烯丙基矽烷化合物,具體而言,例如可列舉3-(三甲基矽基)-1-丙烯、3-(三乙基矽基)-1-丙烯、3-(二甲基乙基矽基)-1-丙烯、3-(三異丙基矽基)-1-丙烯、3-(二甲基異丙基矽基)-1-丙烯、3-(三正丙基矽基)-1-丙烯、3-(二甲基正丙基矽基)-1-丙烯、3-(三正丁基矽基)-1-丙烯、3-(二甲基正丁基矽基)-1-丙烯、3-(三苯基矽基)-1-丙烯、3-(二甲基苯基矽基)-1-丙烯、2-甲基-3-(三甲基矽基)-1-丙烯、3-(三甲基矽基)-2-甲基-1-丙烯、3-(三苯基矽基)-2-甲基-1-丙烯等。
作為上述觸媒,可較佳地列舉布忍斯特鹼或路易斯鹼等作為鹼性觸媒發揮作用者,可列舉:鹼金屬氫氧化物、鹼土類金屬氫氧化物等無機鹼;三烷基胺、吡啶等有機鹼等。 其中,就能夠更高效率地進行上述含乙烯醚基之(甲基)丙烯酸酯類之聚合之方面而言,上述觸媒較佳為選自由有機磷化合物、N-雜環碳烯、含氟離子之化合物、環狀胺化合物、及銨鹽化合物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於使用該等特定觸媒之情形時,於含乙烯醚基之(甲基)丙烯酸酯類中,不易發生乙烯醚基之陽離子聚合或乙烯醚之分解,能夠更高效率地僅使(甲基)丙烯醯基聚合。
作為上述有機磷化合物,例如可列舉:1-第三丁基-4,4,4-三(二甲胺基)-2,2-雙[三(二甲胺基)亞正膦基(phosphoranylidene)胺基]-2λ5 ,4λ5 -鏈二(磷腈)(磷腈鹼P4-t-BuP4 )、1-第三辛基-4,4,4-三(二甲胺基)-2,2-雙[三(二甲胺基)亞正膦基胺基]-2λ5 ,4λ5 -鏈二(磷腈)(磷腈鹼P4-tOct)、1-第三丁基-2,2,4,4,4-五(二甲胺基)-2λ5 ,-4λ5 -鏈二(磷腈)(磷腈鹼P2-t-Bu)、1-乙基-2,2,4,4,4-五(二甲胺基)-2λ5 ,4λ5 -鏈二(磷腈)(磷腈鹼P2-t-Et)、第三丁基亞胺基-三(二甲胺基)磷烷(磷腈鹼P1-t-Bu)、第三丁基亞胺基-三(吡咯烷基)磷烷(BTPP)、2-第三丁基亞胺基-2-二乙胺基-1,3-二甲基過氫化(perhydro)-1,3,2-二氮雜磷(diazaphosphorine)等磷腈鹼;三(2,4,6-三甲氧基苯基)膦、三丁基膦、三(二甲胺基膦)、2,8,9-三異丁基-2,5,8,9-四吖-1-磷雜(phospha)雙環[3,3,3]十一烷、2,8,9-三甲基-2,5,8,9-四吖-1-磷雜雙環[3,3,3]十一烷、2,8,9-三異丙基-2,5,8,9-四吖-1-磷雜雙環[3,3,3]十一烷等。其中,就鹼性強而能夠有效地使矽基乙烯酮縮醛活化之方面而言,較佳為磷腈鹼P4-t-BuP4 、2,8,9-三異丁基-2,5,8,9-四吖-1-磷雜雙環[3,3,3]十一烷。
作為上述N-雜環碳烯,例如可列舉1,3-二甲基咪唑-2-亞基、1,3-二乙基咪唑-2-亞基、1,3-二第三丁基咪唑-2-亞基、1,3-二環己基咪唑-2-亞基、1,3-二異丙基咪唑-2-亞基、1,3-二(1-金剛烷基)咪唑-2-亞基、1,3-二(2,4,6-三甲苯基)咪唑-2-亞基等。其中,就能夠有效地使矽基乙烯酮縮醛活化之方面而言,較佳為1,3-二第三丁基咪唑-2-亞基、1,3-二異丙基咪唑-2-亞基。
作為上述含氟離子之化合物,例如可列舉:四正丁基氟化銨(TBAF)、三(二甲胺基)鋶酸式氟化物(tris(dimethylamino) sulfonium bifluoride)(TASHF2 )、氟化氫-吡啶、四丁基二氟化銨(tetrabutyl ammonium bifluoride)、氟化氫鉀等。其中,就容易獲取之方面或能夠有效地使矽基乙烯酮縮醛活化之方面而言,較佳為四正丁基氟化銨(TBAF)、四丁基二氟化銨、三(二甲胺基)鋶酸式氟化物(TASHF2 )。
作為上述環狀胺化合物,例如可列舉1,8-二吖雙環[5.4.0]十一碳-7-烯、1,5-二吖雙環[4.3.0]壬-5-烯、7-甲基-1,5,7-三吖雙環[4.4.0]癸-5-烯等。
作為上述銨鹽化合物,例如可列舉二乙酸四丁基銨、乙酸四丁基銨、苯甲酸四丁基銨、二苯甲酸四丁基銨、間氯苯甲酸四丁基銨、氰酸四丁基銨、四丁基甲醇銨、四丁基硫醇銨、二溴化四丁基銨、及將該等銨鹽化合物之銨陽離子變成四甲基銨、三乙基銨、苄基三丁基銨、N-甲基-N-丁基哌啶鎓、N-甲基-N-丁基吡咯啶鎓陽離子而成者或變成吡啶鎓陽離子而成者等。
又,除上述以外,亦可使用如1,8-二吖雙環[5.4.0]十一碳-7-烯、1,5-二吖雙環[4.3.0]壬-5-烯、7-甲基-1,5,7-三吖雙環[4.4.0]癸-5-烯之鹼性較強之含氮雜環化合物。
上述觸媒可僅使用1種,亦可將2種以上組合使用。
於上述聚合中,於不會對本發明之效果造成影響之範圍內,除了上述成分以外,還可進而使用其他成分。作為上述其他成分,例如可列舉聚合反應中通常使用之聚合起始劑、鏈轉移劑、聚合促進劑、聚合抑制劑等公知之添加劑等。該等可視需要適當選擇。
上述製造方法亦可包括上述聚合反應步驟以外之其他步驟。作為上述其他步驟,例如可列舉熟化步驟、中和步驟、聚合起始劑或鏈轉移劑之去活步驟、稀釋步驟、乾燥步驟、濃縮步驟、純化步驟等。該等步驟可藉由公知之方法來進行。
上述聚合物(A)較佳為藉由上述製造方法進行製造。即,上述聚合物(A)較佳為含有上述通式(2)所表示之含乙烯醚基之(甲基)丙烯酸酯類的單體成分之基轉移聚合物。
於藉由上述製造方法來製造聚合物(A)之情形時,聚合中使用之單體成分之轉化率非常高,能夠使殘留單體量非常少。 另一方面,於藉由自由基聚合來製造上述聚合物(A)之情形時,雖能夠於不使其凝膠化之情況下獲得聚合物之分子量分佈被控制為上述規定範圍之聚合物,但會殘留單體,又,難以控制其量,因此有所獲得之硬化物之物性表現之再現性下降之虞。 上述聚合物(A)之殘留單體之含量相對於聚合物100質量%,較佳為10質量%以下,更佳為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0~3質量%。 殘留單體之含量可利用1 H-NMR或氣相層析儀、液相層析儀、凝膠滲透層析儀進行測定。
<聚合性化合物(B)> 作為本發明中使用之聚合性化合物,只要為可使上述聚合物(A)交聯之化合物即可,並無特別限定,其中,就能夠有效率地與乙烯醚基反應之方面而言,較佳為選自由乙烯醚化合物、環狀醚化合物、(甲基)丙烯酸酯、羧酸化合物、順丁烯二醯亞胺化合物、醇、及硫醇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其中,作為上述聚合性化合物,更佳為乙烯醚化合物、環狀醚化合物、硫醇,進而較佳為乙烯醚化合物、環狀醚化合物。 上述聚合性化合物可僅使用1種,亦可將2種以上組合使用。
作為上述乙烯醚化合物,例如可列舉:甲基乙烯醚、乙基乙烯醚、正丙基乙烯醚、正丁基乙烯醚、己基乙烯醚、辛基乙烯醚、癸基乙烯醚、乙基己基乙烯醚、甲氧基乙基乙烯醚、乙氧基乙基乙烯醚、氯乙基乙烯醚、1-甲基-2,2-二甲基丙基乙烯醚、2-乙基丁基乙烯醚、羥乙基乙烯醚、二乙二醇乙烯醚、二甲胺基乙基乙烯醚、二乙胺基乙基乙烯醚、丁基胺基乙基乙烯醚、苄基乙烯醚、四氫呋喃甲基乙烯醚等烷基乙烯醚;乙烯基苯基醚、乙烯基甲苯基醚、乙烯基氯苯基醚、乙烯基-2,4-二氯苯基醚、乙烯基萘基醚、乙烯基苯甲醯亞胺酸醚等乙烯基芳基醚;環己基乙烯醚、環己烷二甲醇單乙烯醚等含脂環式化合物之乙烯醚;烯丙基乙烯醚等含烯丙基之乙烯醚;二乙二醇二乙烯醚、三乙二醇二乙烯醚、1,4-丁二醇二乙烯醚、1,4-環己烷二甲醇二乙烯醚等多官能性二乙烯醚等。 上述乙烯醚化合物之分子量較佳為10000以下。
作為上述環狀醚化合物,例如可列舉含有環氧基之化合物、氧環丁烷化合物、具有四氫呋喃環之化合物、與上述聚合性單體相同之含環狀醚基之(甲基)丙烯酸酯類等。 作為上述環狀醚化合物之具體例,可列舉:正丁基環氧丙基醚、2-乙基己基環氧丙基醚、苯基環氧丙基醚、1,2-環氧環己烷等單官能環氧樹脂;己二醇二環氧丙基醚、四乙二醇二環氧丙基醚、雙酚A-二環氧丙基醚、雙酚F-二環氧丙基醚、單烯丙基二環氧丙基異三聚氰酸、甲基丙烯酸環氧丙酯等2官能環氧樹脂;三羥甲基丙烷三環氧丙基醚、山梨醇聚環氧丙基醚、1,3-雙(N,N-二環氧丙基胺基乙基)苯、酚醛清漆型環氧樹脂、四苯酚乙烷型環氧樹脂等多官能環氧樹脂;1,2-環氧基-4-乙烯基環己烷、3,4-環氧環己烷羧酸3',4'-環氧環己基甲酯、甲基丙烯酸3,4-環氧環己基甲酯等具有脂環式環氧乙烷環之環氧樹脂;3-乙基-3-羥甲基氧環丁烷、3-乙基-3-苯氧基甲基氧環丁烷、3-乙基-3-(2-乙基己氧基甲基)氧環丁烷、3-乙基(三乙氧基矽基丙氧基甲基)氧環丁烷、3-環己基氧基甲基-3-乙基-氧環丁烷等單官能氧環丁烷樹脂;雙(3-乙基-3-氧環丁基甲基)醚、1,4-雙{[(3-乙基-3-氧環丁基)甲氧基]甲基}苯等2官能氧環丁烷樹脂;三羥甲基丙烷三(3-乙基-3-氧環丁基甲基)醚、新戊四醇三(3-乙基-3-氧環丁基甲基)醚、新戊四醇四(3-乙基-3-氧環丁基甲基)醚、二新戊四醇五(3-乙基-3-氧環丁基甲基)醚等多官能氧環丁烷樹脂等。 上述環狀醚化合物之分子量較佳為10000以下。
作為上述(甲基)丙烯酸酯,例如可列舉:(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異戊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異莰酯、(甲基)丙烯酸二環戊烯基酯、乙氧基-二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甲氧基二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四氫呋喃甲酯、(甲基)丙烯酸六氟丙酯、(甲基)丙烯酸二乙胺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環氧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等單官能(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甘油二(甲基)丙烯酸酯、9,9-雙[4-(2-(甲基)丙烯醯氧基乙氧基)苯基]茀、二羥甲基-三環癸烷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新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甲基)丙烯醯氧基乙基)異三聚氰酸酯、二三羥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二新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等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環氧(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胺酯(urethane (meth)acrylate)、(甲基)丙烯酸聚酯等具有(甲基)丙烯醯基之大分子單體等。 上述(甲基)丙烯酸酯之分子量較佳為10000以下。
作為上述羧酸化合物,例如可列舉:琥珀酸、丙二酸、順丁烯二酸、己二酸、蘋果酸、酒石酸、偶氮苯-4,4'-二羧酸、環己烷-1,4-二羧酸、檸檬酸、1,2,4-苯三甲酸(trimellitic acid)、1,3,5-三羧酸苯等於分子內具有2個以上之官能基之化合物;聚(甲基)丙烯酸等如於側鏈上含有羧基之聚合物等。 上述羧酸化合物之分子量較佳為10000以下。
作為上述順丁烯二醯亞胺化合物,例如可列舉N-苯基順丁烯二醯亞胺、N-環己基順丁烯二醯亞胺、N,N'-四亞甲基雙順丁烯二醯亞胺、雙酚A雙(4-順丁烯二醯亞胺苯醚)、4,4'-二苯基甲烷雙順丁烯二醯亞胺、間苯雙順丁烯二醯亞胺、3,3'-二甲基-5,5'-二乙基-4,4'-二苯基甲烷雙順丁烯二醯亞胺、4-甲基-1,3-伸苯基雙順丁烯二醯亞胺、1,6'-雙順丁烯二醯亞胺-(2,2,4-三甲基)己烷、4,4'-二苯基醚雙順丁烯二醯亞胺、4,4'-二苯基碸雙順丁烯二醯亞胺、1,3-雙(3-順丁烯二醯亞胺苯氧基)苯等順丁烯二醯亞胺化合物。 上述順丁烯二醯亞胺化合物之分子量較佳為10000以下。
作為上述醇,例如可列舉乙二醇、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6-己二醇、1,7-庚二醇、新戊四醇、三羥甲基丙烷、三羥甲基乙烷、二羥基萘、2,4-二乙基-1,5-戊二醇、4,4'-(六氟亞異丙基)二苯酚、1,3-環己二醇、1,4-環己二醇、環己烷二甲醇、4,4'-聯苯二甲醇、9,9-雙(4-羥基苯基)茀、2,2-雙(4-羥基苯基)丙烷、二新戊四醇等於分子內具有2個以上之羥基之化合物等。 上述醇之分子量較佳為10000以下。
作為上述硫醇,例如可列舉1,2-乙烷二硫醇、1,3-丙烷二硫醇、2,4,6-三巰基-三
Figure 109129355-A0304-12-03
、2-二丁胺基-4,6-二巰基-三
Figure 109129355-A0304-12-03
、1,4-雙(3-巰基丁醯氧基)丁烷、新戊四醇四(3-巰基丁酸酯)等於分子內具有2個以上之硫醇基之化合物等。又,可為巰基乙酸、3-巰基丙酸等於分子內含有羧基及硫醇基至少各1個之化合物。 上述硫醇之分子量較佳為10000以下。
又,就能夠於低溫硬化之方面而言,上述聚合性化合物亦較佳為亞甲基丙二酸二酯化合物。 作為上述亞甲基丙二酸二酯化合物,例如可列舉下述通式(10)所表示之二酯化合物或亞甲基丙二酸二酯複數個鍵結而成之多官能亞甲基丙二酸二酯。
Figure 02_image025
(式(10)中,R11 及R12 相同或不同,表示氫原子或者碳數1~15之烴基,或R11 及R12 一起形成碳數3~15之2價烴基;R13 及R14 相同或不同,表示碳數1~30之1價有機基)。
作為上述多官能亞甲基丙二酸二酯,可列舉使上述通式(10)所表示之二酯化合物與多元醇於兩者之間發生酯交換反應之條件下反應所得之反應生成物,例如可列舉下述通式(11)或(12)所表示之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27
(式(11)中,R11 及R12 相同或不同,表示氫原子或者碳數1~15之烴基,或R11 及R12 一起形成碳數3~15之2價烴基;R13 表示碳數1~30之1價有機基;R15 表示n價之有機基;n表示式(11)中所含之括弧內之結構單元之個數,表示2以上之整數;式(11)中,存在複數個之R11 、R12 、及R13 可彼此相同,亦可不同)。
Figure 02_image029
(式(12)中,R11 及R12 相同或不同,表示氫原子或者碳數1~15之烴基,或R11 及R12 一起形成碳數3~15之2價烴基;R13 表示碳數1~30之1價有機基;R16 表示2價有機基;R17 表示羥基、或1價有機基;m表示式(12)中所含之括弧內之結構單元之個數,表示2以上之整數;存在複數個之R11 、R12 及R16 可彼此相同,亦可不同)。
於上述通式(10)、(11)及(12)中,作為R11 及R12 所表示之烴基之碳數,較佳為1~10,更佳為1~5。 作為R11 及R12 所表示之烴基,例如可列舉甲基、乙基、正丁基、正戊基(戊基)(n-pentyl group (amyl group))、正己基、正庚基、正辛基、正壬基、正癸基、正十一烷基、正十二烷基、正十三烷基、正十四烷基、正十五烷基、異丙基、2-甲基丁基、異戊基、3,3-二甲基丁基、2-乙基丁基、2-乙基-2-甲基丙基、異庚基、異辛基、2-乙基己基、2-丙基戊基、新壬基、2-乙基庚基、2-丙基己基、2-丁基戊基、異癸基、新癸基、2-乙基辛基、2-丙基庚基、2-丁基己基、異十一烷基、新十一烷基、2-乙基壬基、2-丙基辛基、2-丁基庚基、2-戊基己基、異十二烷基、新十二烷基、2-乙基癸基、2-丙基壬基、2-丁基辛基、2-戊基庚基、異十三烷基、新十三烷基、2-乙基十一烷基、2-丙基癸基、2-丁基辛基、2-戊基辛基、2-己基庚基、異十四烷基、新十四烷基、2-乙基十二烷基、2-丙基十一烷基、2-丁基癸基、2-戊基壬基、2-己基辛基、異十五烷基、新十五烷基、環己基甲基、苄基等。
於上述通式(10)、(11)及(12)中,R11 及R12 可至少一者為氫原子,亦可兩者均為氫原子,較佳為R11 及R12 之兩者均為氫原子。
又,關於上述R11 及R12 ,亦可R11 及R12 一起形成碳數3~15之2價烴基。作為該情形時之上述2價烴基之碳數,較佳為4~12,更佳為5~9。 作為上述2價烴基之具體例,可列舉1,3-伸丙基、1,4-伸丁基、1,5-伸戊基、1,6-伸己基、1,5-伸己基等。
於上述通式(10)、(11)及(12)中,R13 及R14 相同或不同,為1價有機基。作為上述有機基,可列舉1價烴基、1價之含雜原子之基等,該等亦可具有1個或2個以上之取代基。作為上述取代基,可列舉烷氧基、羥基、硝基、疊氮基、氰基、醯基、醯氧基、羧基、雜環基、酯基等,該等亦可進而經取代基取代。 R13 及R14 所具有之取代基之數量並無限制,分別較佳為5個以下,更佳為3個以下。
R13 及R14 之碳數分別為1~30,較佳為1~20,更佳為1~15,進而較佳為1~10,尤佳為1~6。 於R13 及R14 具有1個或2個以上之取代基之情形時,較佳為包含取代基在內之碳數分別為上述碳數之範圍。
上述1價烴基可為1價脂肪族烴基及芳香族烴基之任一者,上述脂肪族烴基可為直鏈狀脂肪族烴基、支鏈鏈狀脂肪族烴基、及脂環式烴基之任一者。又,上述脂肪族烴基可為飽和脂肪族烴基及不飽和脂肪族烴基之任一者。 上述脂環式烴基係具有環狀之脂肪族烴部分之基,亦可具有直鏈或支鏈之脂肪族烴部分。 上述芳香族烴基係具有芳香環之基,亦可具有脂肪族部分。
作為上述脂肪族烴基,可列舉與上述脂肪族烴基、脂環式烴基相同之基等。 又,作為上述芳香族烴基,可列舉與上述芳香族烴基相同之基等。 其中,較佳為脂肪族烴基,更佳為飽和脂肪族烴基。
作為上述1價之含雜原子之基,可列舉聚環氧烷基(polyalkylene oxide group)、聚酯基等。
關於上述R13 及R14 ,亦可R13 及R14 一起形成碳數3~30之2價有機基。作為該情形時之2價有機基之碳數,較佳為3~10,更佳為3~6。 作為上述2價有機基,可列舉2價烴基,作為上述2價烴基之具體例,可列舉2,2-伸丙基、1,3-伸丙基、1,4-伸丁基、1,5-伸戊基、1,6-伸己基、1,5-伸己基等。
上述2價有機基亦可為碳數3~15之2價烴基之1個以上之氫原子經取代基取代而成之基。作為上述取代基,例如可列舉與上述R13 及R14 中之取代基相同之基等。上述2價有機基較佳為具有1~5個取代基,更佳為具有1~3個。 上述2價有機基亦可為2價之含雜原子之基,作為上述2價之含雜原子之基,可列舉聚環氧烷基、聚酯基等。
上述通式(11)中之R15 係n價有機基,係2價以上之有機基,例如較佳為自多元醇去除2個以上之羥基後之殘基。 作為上述多元醇,例如可列舉甘油、聚甘油、於甘油加成伸烷基二醇而成之化合物、赤蘚醇、木糖醇、山梨醇、三羥甲基丙烷、新戊四醇、二新戊四醇等。 n之上限無特別限定,較佳為100以下,更佳為12以下,進而較佳為6以下。
R15 所表示之n價有機基之碳數較佳為1~30,更佳為1~20,進而較佳為1~15,尤佳為1~10。
上述通式(12)中之R16 係2價有機基。 作為R16 所表示之2價有機基,例如可列舉與上述2價有機基相同之基等,可較佳地列舉自二醇去除2個羥基後之殘基、自聚伸烷基二醇去除2個羥基後之殘基等。 作為上述二醇或聚伸烷基二醇,例如可列舉乙二醇、丁二醇、聚乙二醇、聚丙二醇等。
R16 所表示之2價有機基之碳數較佳為1~30,更佳為1~20,進而較佳為1~15,尤佳為1~10。
上述通式(12)中之R17 表示羥基、或1價有機基。 R17 所表示之1價有機基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與上述R13 及R14 所表示之1價有機基相同之基等。 R17 較佳為羥基或下述通式(13)所表示之基。
Figure 02_image031
(式(13)中,R11 及R12 相同或不同,表示氫原子或者碳數1~15之烴基,或R11 及R12 一起形成碳數3~15之2價烴基;R14 表示碳數1~30之1價有機基)。
作為上述通式(13)中之R11 、R12 、及R14 ,可分別列舉與上述R11 、R12 、R14 相同者。
作為上述通式(10)所表示之二酯化合物之具體例,例如可列舉:亞甲基丙二酸甲基丙酯、亞甲基丙二酸二己酯、亞甲基丙二酸二環己酯、亞甲基丙二酸二異丙酯、亞甲基丙二酸丁基甲酯、亞甲基丙二酸乙氧基乙基乙酯、亞甲基丙二酸甲氧基乙基甲酯、亞甲基丙二酸己基乙酯、亞甲基丙二酸二戊酯、亞甲基丙二酸乙基戊酯、亞甲基丙二酸甲基戊酯、亞甲基丙二酸乙基乙基甲氧基酯、亞甲基丙二酸乙氧基乙基甲酯、亞甲基丙二酸丁基乙酯、亞甲基丙二酸二丁酯、亞甲基丙二酸二乙酯(DEMM)、亞甲基丙二酸二乙氧基乙酯、亞甲基丙二酸二甲酯、亞甲基丙二酸二正丙酯、亞甲基丙二酸乙基己酯、亞甲基丙二酸葑基甲酯、亞甲基丙二酸薄荷基甲酯、亞甲基丙二酸2-苯基丙基乙酯、亞甲基丙二酸3-苯基丙酯、亞甲基丙二酸二甲氧基乙酯等。 上述亞甲基丙二酸二酯化合物之分子量較佳為10000以下。
又,作為上述聚合性化合物,亦可較佳地使用α-氰基丙烯酸酯。 作為上述α-氰基丙烯酸酯,可使用以往公知之α-氰基丙烯酸酯,具體而言,可列舉:α-氰基丙烯酸甲酯、α-氰基丙烯酸乙酯、α-氰基丙烯酸丙酯、α-氰基丙烯酸丁酯、α-氰基丙烯酸環己酯等α-氰基丙烯酸烷基酯及α-氰基丙烯酸環烷基酯;α-氰基丙烯酸烯丙酯、α-氰基丙烯酸甲基烯丙酯、α-氰基丙烯酸環己烯酯等α-氰基丙烯酸烯基酯及α-氰基丙烯酸環烯基酯;α-氰基丙烯酸炔丙酯等α-氰基丙烯酸炔基酯;α-氰基丙烯酸苯酯、α-氰基丙烯酸甲苯甲醯酯等α-氰基丙烯酸芳基酯;含雜原子之α-氰基丙烯酸甲氧基乙酯、α-氰基丙烯酸乙氧基乙酯、α-氰基丙烯酸呋喃甲酯;含矽之α-氰基丙烯酸三甲基矽基甲酯、α-氰基丙烯酸三甲基矽基乙酯、α-氰基丙烯酸三甲基矽基丙酯、α-氰基丙烯酸二甲基乙烯基矽基甲酯等。其中,就性能、成本之觀點而言,較佳為α-氰基丙烯酸烷基酯及α-氰基丙烯酸環烷基酯,更佳為α-氰基丙烯酸乙酯。 上述α-氰基丙烯酸酯之分子量較佳為10000以下。
除此以外,作為上述聚合性化合物,亦可使用能夠與乙烯醚基反應而形成交聯結構之化合物。例如,可列舉:乙二醇、二乙二醇、三乙二醇、1,2-丁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3-甲基-1,5-戊二醇、丙二醇、二丙二醇、聚四乙二醇、聚碳酸酯二醇、丙三醇等脂肪族醇;4,4'-雙酚、雙酚A等芳香族醇;順丁烯二酸酐等酸酐等。
於本發明之硬化性組成物含有上述聚合性化合物(B)之情形時,上述聚合性化合物(B)之含量相對於上述硬化性組成物之固形物成分總量100質量%,較佳為1~95質量%,更佳為10~90質量%。
又,作為上述聚合性化合物(B),亦可較佳地使用含酸基之鹼溶性樹脂(b1)、及/或具有藉由熱或者酸而生成酸基之基的樹脂(b2)。藉由含有該等樹脂,可使上述聚合物(A)與樹脂中所含之酸基反應,本發明之硬化性組成物即便於200℃以下之相對低溫之硬化條件下亦可充分進行硬化反應。又,能夠提供耐溶劑性優異之硬化物,可較佳地用於液晶-有機EL-量子點-微型LED液晶顯示裝置或固體攝像元件、觸控面板式顯示裝置等所使用之各種光學構件或電機-電子機器等之構成構件等各種用途。
含酸基之鹼溶性樹脂(b1) 含酸基之鹼溶性樹脂(b1)(以下,亦稱為「樹脂(b1)」)係具有酸基之聚合物。藉由具有酸基,而具有鹼溶性。 作為上述酸基,例如可列舉羧基、酚性羥基、羧酸酐基、磷酸基、磺酸基等與鹼性水發生中和反應之官能基,可僅具有該等酸基中之1種,亦可具有2種以上。其中,較佳為羧基或羧酸酐基,更佳為羧基。
(b1-1)具有酸基之結構單元 上述樹脂(b1)較佳為具有含上述酸基之結構單元(b1-1)。 作為獲得具有上述結構單元(b1-1)之聚合物之方法,例如可列舉下述方法(1)或方法(2)等,亦可為將該等組合之方法,上述方法(1)係使含有「具有酸基之單體」的單體成分聚合,上述方法(2)係使含有「具有環氧基之單體」的單體成分聚合,而獲得「含有環氧基之聚合物」後,使含酸基之單體之酸基與該環氧基進行加成反應,藉此使環氧基開環,並使多元酸或多元酸酐與此時產生之羥基反應從而生成羧基。 上述方法(1)中,上述結構單元(b1-1)係源自含酸基之單體之結構單元。上述方法(2)中,上述結構單元(b1-1)係含有如下生成之羧基之結構單元,上述羧基係使含酸基之單體與源自含環氧基之單體的結構單元反應,進而使多元酸或多元酸酐與其反應而生成。 其中,上述結構單元(b1-1)較佳為源自含酸基之單體之結構單元。
作為上述含酸基之單體,可列舉於分子內具有上述酸基及聚合性雙鍵(碳-碳雙鍵)之化合物。作為上述聚合性雙鍵,例如可列舉(甲基)丙烯醯基、乙烯基、烯丙基、甲基烯丙基等。其中,較佳為(甲基)丙烯醯基。
作為上述含酸基之單體之具體例,例如可列舉:(甲基)丙烯酸、丁烯酸、肉桂酸、乙烯基苯甲酸等不飽和單羧酸類;順丁烯二酸、反丁烯二酸、伊康酸、檸康酸、中康酸等不飽和多元羧酸類;(甲基)丙烯酸β-羧乙酯、琥珀酸單(2-丙烯醯氧基乙基)酯、琥珀酸單(2-甲基丙烯醯氧基乙基)酯等不飽和基與羧基之間經擴鏈之長鏈不飽和單羧酸類;順丁烯二酸酐、伊康酸酐等不飽和酸酐類;LIGHT ESTER P-1M(共榮社化學公司製造)等含磷酸基之不飽和化合物等。該等之中,就通用性、獲取性等之觀點而言,較佳為羧酸系單體(不飽和單羧酸類、不飽和多元羧酸類、長鏈不飽和單羧酸類、不飽和酸酐類)。就反應性、鹼溶性等之方面而言,上述含酸基之單體更佳為不飽和單羧酸類,進而較佳為(甲基)丙烯酸。
作為上述含環氧基之單體,可列舉於分子內具有環氧基及上述聚合性雙鍵之化合物,可較佳地列舉含環氧基之(甲基)丙烯酸酯。 作為上述含環氧基之單體,例如可列舉(甲基)丙烯酸環氧丙酯、(甲基)丙烯酸β-甲基環氧丙酯、(甲基)丙烯酸β-乙基環氧丙酯、乙烯基苄基環氧丙基醚、烯丙基環氧丙基醚、(甲基)丙烯酸(3,4-環氧環己基)甲酯、乙烯基環己烯氧化物等。其中,較佳為(甲基)丙烯酸環氧丙酯、(甲基)丙烯酸(3,4-環氧環己基)甲酯,更佳為(甲基)丙烯酸環氧丙酯。
作為上述多元酸或多元酸酐,例如可列舉:琥珀酸、順丁烯二酸、鄰苯二甲酸、四氫鄰苯二甲酸等多元酸;丁二酸酐(別名:琥珀酸酐)、順丁烯二酸酐、鄰苯二甲酸酐、四氫鄰苯二甲酸酐、六氫鄰苯二甲酸酐、甲基四氫鄰苯二甲酸酐、甲基六氫鄰苯二甲酸酐、內亞甲基四氫鄰苯二甲酸酐、甲基內亞甲基四氫鄰苯二甲酸酐、伊康酸酐等二元酸酐或1,2,4-苯三甲酸酐等多元酸酐。其中,較佳為多元酸酐。
上述樹脂(b1)可僅具有1種上述結構單元(b1-1),亦可具有2種以上。
就維持適當之顯影性之方面而言,上述結構單元(b1-1)之含有比率相對於上述樹脂(b1)之全部結構單元100質量%,較佳為3質量%以上,更佳為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7質量%以上,又,較佳為40質量%以下,更佳為3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以下。
(b1-2)於主鏈上具有環結構之結構單元 上述樹脂(b1)較佳為於主鏈上具有環結構之聚合物。藉由於主鏈上具有環結構,能夠提昇上述樹脂(b1)之耐熱性。作為上述環結構,可列舉醯亞胺環、四氫呋喃環、內酯環等。為了具有該等環結構,上述樹脂(b1)較佳為進而具有於主鏈上具有環結構之結構單元(b1-2)。
作為可導入上述結構單元(b1-2)之單體,例如可列舉於分子內具有含雙鍵之環結構的單體、環化聚合而形成於主鏈上具有環結構之聚合物之單體、或聚合後形成環結構之單體等。其中,就良好之耐熱性或耐溶劑性、硬度、有色材料分散性等之觀點而言,較佳為選自由N取代順丁烯二醯亞胺系單體、二烷基-2,2'-(氧基二亞甲基)二丙烯酸酯系單體、及α-(不飽和烷氧基烷基)丙烯酸酯系單體所組成之群之至少1種單體,就耐熱著色性進而更加優異之方面而言,更佳為選自由N取代順丁烯二醯亞胺系單體、及二烷基-2,2'-(氧基二亞甲基)二丙烯酸酯系單體所組成之群之至少1種單體。
作為上述N取代順丁烯二醯亞胺系單體,例如可列舉N-環己基順丁烯二醯亞胺、N-苯基順丁烯二醯亞胺、N-甲基順丁烯二醯亞胺、N-乙基順丁烯二醯亞胺、N-異丙基順丁烯二醯亞胺、N-第三丁基順丁烯二醯亞胺、N-十二烷基順丁烯二醯亞胺、N-苄基順丁烯二醯亞胺、N-萘基順丁烯二醯亞胺等,可使用該等中之1種或2種以上。其中,就透明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N-苯基順丁烯二醯亞胺、N-苄基順丁烯二醯亞胺,尤佳為N-苄基順丁烯二醯亞胺。
作為上述N-苄基順丁烯二醯亞胺,例如可列舉:苄基順丁烯二醯亞胺;對甲基苄基順丁烯二醯亞胺、對丁基苄基順丁烯二醯亞胺等烷基取代苄基順丁烯二醯亞胺;對羥基苄基順丁烯二醯亞胺等酚性羥基取代苄基順丁烯二醯亞胺;鄰氯苄基順丁烯二醯亞胺、鄰二氯苄基順丁烯二醯亞胺、對二氯苄基順丁烯二醯亞胺等鹵素取代苄基順丁烯二醯亞胺等。
作為上述二烷基-2,2'-(氧基二亞甲基)二丙烯酸酯系單體,例如可列舉2,2'-[氧基雙(亞甲基)]雙丙烯酸酯、二烷基-2,2'-[氧基雙(亞甲基)]雙-2-丙烯酸酯、二烷基-2,2'-[氧基雙(亞甲基)]雙-2-丙烯酸酯等酯部位之至少1個含有三級碳之化合物等。該等之中,就透明性或分散性、工業上容易獲取等之觀點而言,例如較佳為使用二甲基-2,2'-[氧基雙(亞甲基)]雙-2-丙烯酸酯等。
作為上述α-(不飽和烷氧基烷基)丙烯酸酯系單體,例如可列舉α-烯丙氧基甲基丙烯酸、α-烯丙氧基甲基丙烯酸甲酯、α-烯丙氧基甲基丙烯酸乙酯、α-烯丙氧基甲基丙烯酸正丙酯、α-烯丙氧基甲基丙烯酸異丙酯、α-烯丙氧基甲基丙烯酸正丁酯、α-烯丙氧基甲基丙烯酸第二丁酯、α-烯丙氧基甲基丙烯酸第三丁酯、α-烯丙氧基甲基丙烯酸正戊酯、α-烯丙氧基甲基丙烯酸第二戊酯、α-烯丙氧基甲基丙烯酸第三戊酯、α-烯丙氧基甲基丙烯酸新戊酯等。其中,較佳為(α-烯丙氧基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系單體。作為(α-烯丙氧基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系單體,就透明性或分散性、工業上容易獲取等之觀點而言,例如較佳為使用(α-烯丙氧基甲基)丙烯酸甲酯等。
上述α-(不飽和烷氧基烷基)丙烯酸酯系單體可藉由例如國際公開第2010/114077號中揭示之製造方法來進行製造。
又,作為提供上述結構單元(b1-2)之單體,可較佳地列舉2-(羥基烷基)丙烯酸烷基酯。2-(羥基烷基)丙烯酸烷基酯可與(甲基)丙烯酸反應而於主鏈上形成內酯環結構。
作為上述2-(羥基烷基)丙烯酸烷基酯,可列舉2-(1-羥基烷基)丙烯酸烷基酯、2-(2-羥基烷基)丙烯酸烷基酯等,具體而言,例如可列舉2-(1-羥甲基)丙烯酸甲酯、2-(1-羥甲基)丙烯酸乙酯、2-(1-羥甲基)丙烯酸異丙酯、2-(1-羥甲基)丙烯酸正丁酯、2-(1-羥甲基)丙烯酸第三丁酯、2-(1-羥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其中,較佳為2-(1-羥甲基)丙烯酸甲酯、2-(1-羥甲基)丙烯酸乙酯。
上述樹脂(b1)可僅具有1種上述結構單元(b1-2),亦可具有2種以上。
就耐熱性及耐溶劑性可變得良好之方面而言,上述結構單元(b1-2)之含有比率相對於上述樹脂(b1)之全部結構單元100質量%,較佳為5質量%以上,更佳為8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以上,較佳為35質量%以下,更佳為3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25質量%以下。
(b1-3)其他結構單元 上述樹脂(b1)亦可具有上述結構單元(b1-1)及(b1-2)以外之其他結構單元(b1-3)。 作為上述其他結構單元(b1-3),例如可列舉源自下述單體之結構單元。 (甲基)丙烯酸2-羥乙酯、(甲基)丙烯酸2-羥丙酯、(甲基)丙烯酸3-羥丙酯、(甲基)丙烯酸2-羥丁酯、(甲基)丙烯酸3-羥丁酯、(甲基)丙烯酸4-羥丁酯、(甲基)丙烯酸2,3-羥丙酯等(甲基)丙烯酸羥基烷基酯等含羥基之單體; (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異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第二丁酯、(甲基)丙烯酸正戊酯、(甲基)丙烯酸第二戊酯、(甲基)丙烯酸正己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異癸酯、(甲基)丙烯酸十三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異辛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異莰酯、(甲基)丙烯酸金剛烷酯、(甲基)丙烯酸三環癸酯、(甲基)丙烯酸環己酯、(甲基)丙烯酸二環戊酯、(甲基)丙烯酸2-甲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乙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四氫呋喃甲酯、(甲基)丙烯酸N,N-二甲胺基乙酯、甲基丙烯酸1,4-二氧螺環[4,5]癸-2-基酯、(甲基)丙烯醯
Figure 109129355-A0304-12-02
啉、4-(甲基)丙烯醯氧基甲基-2-甲基-2-乙基-1,3-二氧戊環、4-(甲基)丙烯醯氧基甲基-2-甲基-2-異丁基-1,3-二氧戊環、4-(甲基)丙烯醯氧基甲基-2-甲基-2-環己基-1,3-二氧戊環、4-(甲基)丙烯醯氧基甲基-2,2-二甲基-1,3-二氧戊環等(甲基)丙烯酸酯單體; 苯乙烯、乙烯基甲苯、α-甲基苯乙烯、甲氧基苯乙烯等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 (甲基)丙烯酸環氧丙酯、(甲基)丙烯酸β-甲基環氧丙酯、(甲基)丙烯酸β-乙基環氧丙酯、乙烯基苄基環氧丙基醚、烯丙基環氧丙基醚、(甲基)丙烯酸(3,4-環氧環己基)甲酯、乙烯基環己烯氧化物等含環氧基之單體; N,N-二甲基(甲基)丙烯醯胺、N-羥甲基(甲基)丙烯醯胺等(甲基)丙烯醯胺類; 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氧化物、聚環氧丙烷、聚矽氧烷、聚己內酯、聚己內醯胺等於聚合物分子鏈之單末端具有(甲基)丙烯醯基之大分子單體類; 1,3-丁二烯、異戊二烯、氯丁二烯等共軛二烯類; 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酪酸乙烯酯、苯甲酸乙烯酯等乙烯酯類; 甲基乙烯醚、乙基乙烯醚、丙基乙烯醚、丁基乙烯醚、2-乙基己基乙烯醚、正壬基乙烯醚、月桂基乙烯醚、環己基乙烯醚、甲氧基乙基乙烯醚、乙氧基乙基乙烯醚、甲氧基乙氧基乙基乙烯醚、甲氧基聚乙二醇乙烯醚、2-羥乙基乙烯醚、4-羥丁基乙烯醚等乙烯醚類; N-乙烯基吡咯啶酮、N-乙烯基己內醯胺、N-乙烯基咪唑、N-乙烯基
Figure 109129355-A0304-12-02
啉、N-乙烯基乙醯胺等N-乙烯基化合物類; (甲基)丙烯酸異氰酸基乙酯、異氰酸烯丙酯等不飽和異氰酸酯類等。
其中,上述結構單元(b1-3)較佳為源自選自由上述含羥基之單體、(甲基)丙烯酸酯單體、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及含環氧基之單體所組成之群之至少1種單體的結構單元。
上述樹脂(b1)可僅具有1種上述結構單元(b1-3),亦可具有2種以上。
就顯影性良好之方面而言,上述結構單元(b1-3)之含有比率相對於上述樹脂(b1)之全部結構單元100質量%,較佳為50質量%以上,更佳為6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70質量%以上,較佳為92質量%以下,更佳為9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85質量%以下。 於上述樹脂(b1)含有2種以上之上述結構單元(b1-3)之情形時,各結構單元之含有比率可根據本發明之硬化性組成物之用途、目的來適當設定。
上述樹脂(b1)較佳為進而具有環氧基。藉由上述樹脂(b1)進而具有環氧基,能夠提昇本發明之硬化性組成物之硬化性,能夠形成耐溶劑性進而更加優異之硬化物。 具有環氧基之上述樹脂(b1)可藉由使含有上述具有環氧基之單體的單體成分聚合而獲得。
於上述樹脂(b1)具有環氧基之情形時,就耐溶劑性良好之方面而言,上述樹脂(b1)之環氧基當量較佳為100以上20000以下,更佳為200以上8000以下,進而較佳為500以上5000以下。上述環氧基當量可藉由將樹脂量除以樹脂中所含之環氧基之莫耳數而求出。
上述樹脂(b1)之酸值較佳為20~230 mgKOH/g。若上述酸值為上述範圍,則能夠形成顯影性良好且耐溶劑性優異之硬化膜。更佳為30~200 mgKOH/g,進而較佳為40~180 mgKOH/g。 上述酸值係藉由使用KOH溶液之中和滴定法測得之值。
上述樹脂(b1)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無特別限制,根據硬化性組成物之目的、用途來適當設定即可,較佳為1000~100000,更佳為2000~50000,進而較佳為4000~30000。
上述樹脂(b1)之分子量分佈(重量平均分子量/數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1.0~4.0,更佳為1.1~3.5,進而較佳為1.5~3.0。 上述重量平均分子量及分子量分佈係藉由凝膠滲透層析法(GPC)測得之值,具體而言,可藉由下述實施例中記載之方法求出。
上述樹脂(b1)亦可於側鏈上具有聚合性雙鍵。藉由於側鏈上具有聚合性雙鍵,能夠提昇上述樹脂(b1)之硬化性。作為上述聚合性雙鍵,可列舉以上所述之聚合性雙鍵。其中,就反應性之方面而言,較佳為(甲基)丙烯醯基。
於上述樹脂(b1)在側鏈上具有聚合性雙鍵之情形時,該雙鍵當量較佳為200~8000 g/當量,更佳為250~5000 g/當量,進而較佳為300~1500 g/當量。
上述雙鍵當量係指上述樹脂(b1)之雙鍵每1 mol之樹脂溶液之固形物成分之質量。上述樹脂溶液之固形物成分之質量係指構成上述樹脂(b1)之單體成分之質量與聚合抑制劑之質量合計所得者。上述雙鍵當量可藉由將樹脂溶液之樹脂固形物成分之質量(g)除以樹脂之雙鍵量(mol)來求出。上述樹脂之雙鍵量可由聚合時所使用之含酸基之單體、與具有可與該酸基鍵結之官能基及聚合性雙鍵之化合物之量來求出。作為可與上述酸基鍵結之官能基,可列舉羥基、環氧基等。又,亦可使用滴定及元素分析、NMR、IR等各種分析或示差掃描熱量計法進行測定。
作為上述樹脂(b1)之製造方法,只要為能夠獲得具有至少上述結構單元(b1-1)、及視需要之上述結構單元(b1-2)及(b1-3)的聚合物之方法即可,無特別限制,可列舉藉由公知之方法使含有可導入上述各結構單元(b1-1)~(b1-3)之單體的單體成分聚合之方法,例如可列舉日本特開2015-42697號公報之段落[0039]~[0062]中記載之製造方法。
上述樹脂(b1)之含量於硬化性組成物之固形物成分總量100質量%中,較佳為10~60質量%,更佳為20~50質量%,進而較佳為30~45質量%。
具有藉由熱或者酸而生成酸基之基的樹脂(b2) 作為具有藉由熱或者酸而生成酸基之基的樹脂(b2),可列舉具有藉由熱或酸之作用而生成酸基之結構或基之樹脂。 作為藉由熱或酸之作用而生成酸基之結構或基,例如可列舉含三級碳之基、利用乙烯醚化合物將酸基封端化之基、利用第三丁基或乙醯基等保護基來保護酚性羥基之基等。
作為上述含三級碳之基,可較佳地列舉-COO R18 (R18 表示1價有機基,與O 鍵結之碳原子為三級碳原子)基所表示之基。
上述-COO R18 之R18 表示1價有機基,與O 鍵結之碳原子為三級碳原子。三級碳原子係指與該碳原子鍵結之其他碳原子為3個的碳原子。
作為上述1價有機基,可較佳地列舉碳數1~91之1價鏈狀、支鏈狀或者環狀之飽和或不飽和烴基。上述有機基亦可具有取代基。 R18 之碳數更佳為碳數1~50,進而較佳為碳數1~35,進而更佳為碳數1~20,尤佳為碳數1~12,最佳為碳數1~9。
R18 可較佳地由-C(R19 )(R20 )(R21 )表示。於該情形時,R19 、R20 及R21 相同或不同,較佳為碳數1~30之烴基。上述烴基可為飽和烴基,亦可為不飽和烴基,亦可具有環狀結構,亦可具有取代基。又,R19 、R20 及R21 亦可相互於末端部位連結而形成環狀結構。
此處,於上述含三級碳之基中,上述三級碳原子較佳為相鄰碳原子之至少1個與氫原子鍵結。例如,於R18 為-C(R19 )(R20 )(R21 )所表示之基之情形時,較佳為R19 、R20 及R21 中之至少1個含有具有1個以上之氫原子之碳原子,且該碳原子與三級碳原子鍵結。 上述R19 、R20 及R21 相同或不同,較佳為碳數1~15之飽和烴基,更佳為碳數1~10之飽和烴基,進而較佳為碳數1~5之飽和烴基,尤佳為碳數1~3之飽和烴基。 上述R18 較佳為第三丁基、第三戊基。
使用含三級碳之單體作為單體成分即可獲得具有上述含三級碳之基之聚合物。作為上述含三級碳之單體,可較佳地列舉(甲基)丙烯酸第三丁酯、(甲基)丙烯酸第三戊酯等。
作為上述利用乙烯醚化合物將酸基封端化之基,可列舉於羧基等上述酸基上鍵結有乙烯醚化合物之基。 作為上述乙烯醚化合物,例如可列舉甲基乙烯醚、乙基乙烯醚、異丙基乙烯醚、正丙基乙烯醚、正丁基乙烯醚、異丁基乙烯醚、第三丁基乙烯醚、2-乙基己基乙烯醚、環己基乙烯醚等脂肪族乙烯醚化合物或二氫吡喃等可開環生成乙烯醚之環狀醚化合物等。 上述乙烯醚化合物之中,就保護基容易於更低溫度下脫離之方面而言,較佳為二氫吡喃。
作為上述利用二氫吡喃將酸基封端化之基,可較佳地列舉下述式所表示之基。
Figure 02_image033
作為上述利用第三丁基或乙醯基等保護基來保護酚性羥基之基,可較佳地列舉下述式所表示之基。
Figure 02_image035
(式中,n表示取代基之數,為1~5之整數)。
上述式所表示之基藉由例如於溶劑中且於鹽酸、硫酸等酸觸媒之存在下於溫度50~150℃反應1~30小時,而使保護基脫離,從而生成酸基。
其中,就能夠於更低溫度下生成酸基之方面而言,較佳為上述利用二氫吡喃將酸基封端化之基。
(b2-1)通式(14)所表示之結構單元 作為上述樹脂(b2),可較佳地列舉具有下述通式(14)所表示之結構單元(b2-1)之樹脂。
Figure 02_image037
(式中,R22 表示氫原子或甲基。Y表示直接鍵結或2價有機基。A表示藉由熱或酸而生成酸基之基)。 於上述通式(14)中,R22 表示氫原子或甲基。其中,就耐熱性良好之方面而言,R22 較佳為甲基。 Y表示直接鍵結或2價有機基。
作為上述2價有機基,可列舉亦可具有取代基之2價烴基。
作為上述2價烴基,可列舉伸烷基、伸環烷基、伸芳基等。 上述2價烴基中,構成該烴基之原子之至少1個亦可經氧原子、氮原子或硫原子取代。 作為上述取代基,可列舉羥基、烷氧基、鹵素原子等。 Y較佳為直接鍵結。
於上述通式(14)中,A表示藉由熱或酸而生成酸基之基。 作為上述藉由熱或酸而生成酸基之基,可列舉與上述藉由熱或酸之作用而生成酸基之結構或基相同者。
上述樹脂(b2)可僅具有1種上述結構單元(b2-1),亦可具有2種以上。
就耐溶劑性良好之方面而言,上述結構單元(b2-1)之含有比率相對於上述樹脂(b2)之全部結構單元100質量%,較佳為5質量%以上,更佳為1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15質量%以上,較佳為80質量%以下,更佳為7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60質量%以下。
(b2-2)於主鏈上具有環結構之結構單元 上述樹脂(b2)較佳為於主鏈上具有環結構之聚合物。藉由於主鏈上具有環結構,能夠提昇上述樹脂(b2)之耐熱性。作為上述環結構,可列舉與上述結構單元(b1-2)中記載之環結構相同者。上述樹脂(b2)較佳為進而具有於主鏈上具有環結構之結構單元(b2-2)。 作為可導入上述結構單元(b2-2)之單體,可列舉與可導入上述結構單元(b1-2)之單體相同之單體。 上述樹脂(b2)可僅具有1種上述結構單元(b2-2),亦可具有2種以上。
就耐熱性及耐溶劑性良好之方面而言,上述結構單元(b2-2)之含有比率相對於上述樹脂(b2)之全部結構單元100質量%,較佳為5質量%以上,更佳為8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以上,較佳為35質量%以下,更佳為3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25質量%以下。
(b2-3)其他結構單元 上述樹脂(b2)亦可進而具有上述結構單元(b2-1)及(b2-2)以外之其他結構單元(b2-3)。 作為上述其他結構單元(b2-3),可列舉與上述其他結構單元(b1-3)相同之結構單元。 其中,上述結構單元(b2-3)較佳為源自選自由含羥基之單體、(甲基)丙烯酸酯單體、芳香族乙烯基系單體、及含環氧基之單體所組成之群之至少1種單體的結構單元。
上述樹脂(b2)可僅具有1種上述結構單元(b2-3),亦可具有2種以上。
就顯影性變得良好之方面而言,上述結構單元(b2-3)之含有比率相對於上述樹脂(b2)之全部結構單元100質量%,較佳為15質量%以上,更佳為2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以上,較佳為95質量%以下,更佳為9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85質量%以下。 於上述樹脂(b2)含有2種以上之上述結構單元(b2-3)之情形時,各結構單元之含有比率可根據本發明之硬化性組成物之用途、目的來適當設定。
上述樹脂(b2)較佳為進而具有環氧基。藉由上述樹脂(b2)進而具有環氧基,能夠提昇硬化性組成物之硬化性,能夠形成耐溶劑性進而更加優異之硬化物。 具有環氧基之上述樹脂(b2)可藉由使含有上述具有環氧基之單體的單體成分聚合而獲得。
上述樹脂(b2)之酸值較佳為20~230 mgKOH/g。若上述酸值為上述範圍,則能夠形成顯影性良好且耐溶劑性優異之硬化膜。更佳為30~200 mgKOH/g,進而較佳為40~180 mgKOH/g。 上述酸值係藉由使用KOH溶液之中和滴定法測得之值。
上述樹脂(b2)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無特別限制,根據本發明之硬化性組成物之目的、用途來適當設定即可,較佳為1000~100000,更佳為2000~50000,進而較佳為4000~30000。
上述樹脂(b2)之分子量分佈(重量平均分子量/數量平均分子量)無特別限制,較佳為1.0~4.0,更佳為1.1~3.5,進而較佳為1.5~3.0。 上述聚合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及分子量分佈係藉由凝膠滲透層析法(GPC)測得之值,具體而言,可藉由下述實施例中記載之方法求出。
上述樹脂(b2)亦可於側鏈上具有聚合性雙鍵。藉由於側鏈上具有聚合性雙鍵,能夠提昇上述樹脂(b2)之硬化性。 作為上述聚合性雙鍵,可較佳地列舉與上述樹脂(b1)中之聚合性雙鍵相同者。於上述樹脂(b2)於側鏈上具有聚合性雙鍵之情形時,其雙鍵當量亦可較佳地列舉與上述樹脂(b1)相同之範圍之雙鍵當量。
作為上述樹脂(b2)之製造方法,只要為能夠獲得具有至少上述結構單元(b2-1)與視需要之上述結構單元(b2-2)及(b2-3)之聚合物的方法即可,無特別限制,可列舉藉由公知之方法使含有可導入上述各結構單元(b2-1)~(b2-3)之單體的單體成分聚合之方法。又,亦可於使含有含酸基之單體的單體成分聚合後,於酸基上加成保護基。 各單體之量可適當調整,以使聚合物中之各結構單元之含量成為所需範圍。 聚合方法無特別限制,可列舉與上述樹脂(b1)之製造方法相同之方法。
上述樹脂(b2)之含量於硬化性組成物之固形物成分總量100質量%中,較佳為10~60質量%,更佳為20~50質量%,進而較佳為30~45質量%。 於併用上述樹脂(b1)及樹脂(b2)之情形時,上述樹脂(b1)與樹脂(b2)之合計含量於硬化性組成物之固形物成分總量100質量%中,較佳為1~50質量%,更佳為3~40質量%,進而較佳為5~35質量%。
上述樹脂(b2)亦可具有上述酸基。上述樹脂(b)亦可具有上述藉由熱或者酸而生成酸基之基、及上述酸基。
上述聚合性化合物較佳為選自由上述乙烯醚化合物、環狀醚化合物、(甲基)丙烯酸酯、羧酸化合物、含酸基之鹼溶性樹脂、具有藉由熱或者酸而生成酸基之基的樹脂、順丁烯二醯亞胺化合物、醇、及硫醇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
<硬化觸媒(C)> 本發明中使用之硬化觸媒無特別限制,可較佳地列舉選自由陽離子硬化觸媒及自由基硬化觸媒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其中,就乙烯醚基之交聯反應快速進行之方面而言,較佳為陽離子硬化觸媒。 於陽離子硬化觸媒、自由基硬化觸媒之任一者之情形時,均可根據實施形態使用熱潛在性或光潛在性者。又,亦可將路易斯酸或布忍斯特酸本身用作陽離子硬化觸媒。該等觸媒可僅使用1種,亦可將2種以上組合使用。
(熱潛在性陽離子硬化觸媒) 上述熱潛在性陽離子硬化觸媒無特別限定,可使用公知者。該等係無法藉由光照射產生合乎實用之量之陽離子活性種之化合物,產生陽離子活性種之溫度較佳為40℃~200℃,更佳為60℃~180℃,進而較佳為80℃~150℃。作為上述熱潛在性陽離子硬化觸媒,可列舉非離子性硬化觸媒及離子性硬化觸媒。
作為上述熱潛在性陽離子硬化觸媒中之非離子性硬化觸媒,可列舉由如下路易斯酸部分與如下路易斯鹼部分之組合所構成之化合物,上述路易斯酸部分係有機硼化合物等,上述路易斯鹼部分係胺、吡啶等含氮化合物;膦等含磷化合物;硫化物等含硫化合物等。
作為上述熱潛在性陽離子硬化觸媒中之離子性硬化觸媒,例如可列舉由如下陽離子與如下陰離子之組合所構成之化合物,上述陽離子係(4-羥基苯基)苄基甲基鋶、(4-羥基苯基)甲基-鄰甲苯基鋶、(4-乙醯氧基苯基)苄基甲基鋶、二苯基甲基鋶等,上述陰離子係四氟硼酸鹽、六氟磷酸鹽、三苯基六氟磷酸鹽、六氟砷酸鹽、六氟銻酸鹽、四(五氟苯基)硼酸鹽、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三氰基甲烷化物(tricyanomethanide)等。
(光潛在性陽離子硬化觸媒) 上述光潛在性陽離子硬化觸媒無特別限定,可使用公知者,可列舉非離子性硬化觸媒及離子性硬化觸媒。作為上述非離子性硬化觸媒,例如可列舉硝基苄基酯、磺酸衍生物、磷酸酯、苯酚磺酸酯、重氮萘醌、N-羥基醯亞胺磷酸酯等。作為上述離子性硬化觸媒,例如可列舉由如下陽離子與如下陰離子之組合所構成之化合物,上述陽離子係二苯基錪、4-甲氧基二苯基錪、雙(4-甲基苯基)錪、4-異丙基-4'-甲基二苯基錪、雙(4-第三丁基苯基)錪、雙(十二烷基苯基)錪、二苯基-4-硫代苯氧基苯基鋶、雙[4-(二苯基鋶基)-苯基]硫化物、雙[4-(二(4-(2-羥基乙基)苯基)鋶基)-苯基]硫化物、4-氯苯基二苯基鋶、三苯基鋶、η5-2,4-(環戊二烯基)[1,2,3,4,5,6-η-(甲基乙基)苯]-Fe(1+)等,上述陰離子係四氟硼酸鹽、六氟磷酸鹽、三苯基六氟磷酸鹽、六氟砷酸鹽、六氟銻酸鹽、四(五氟苯基)硼酸鹽等。又,亦可視需要添加9-氧硫
Figure 109129355-A0304-12-04
Figure 109129355-A0304-12-05
等光敏劑。
又,作為上述光潛在性陽離子硬化觸媒,亦可使用光酸產生劑,作為此種化合物,例如可列舉鎓鹽化合物、碸化合物、磺酸酯化合物、醌二疊氮化合物、磺醯亞胺化合物、雙偶氮甲烷化合物等。
其中,較佳為選自由鎓鹽化合物、磺醯亞胺化合物、及雙偶氮甲烷化合物所組成之群之至少1種,更佳為鎓鹽化合物,進而較佳為三芳基鋶鹽。
作為上述鎓鹽化合物,可列舉二芳基錪鹽、三芳基鋶鹽、三芳基鏻鹽等。
作為上述二芳基錪鹽,具體而言可列舉:Bluesil PI2074(Elkem公司製造)、二苯基錪四氟硼酸鹽、二苯基錪六氟膦酸鹽、二苯基錪六氟銻酸鹽、二苯基錪六氟砷酸鹽、二苯基錪三氟甲磺酸鹽、二苯基錪三氟乙酸鹽、二苯基錪-對甲苯磺酸鹽等二苯基錪鹽;4-甲氧基苯基苯基錪四氟硼酸鹽、4-甲氧基苯基苯基錪六氟膦酸鹽、4-甲氧基苯基苯基錪六氟銻酸鹽、4-甲氧基苯基苯基錪六氟砷酸鹽、4-甲氧基苯基苯基錪三氟甲磺酸鹽、4-甲氧基苯基苯基錪三氟乙酸鹽、4-甲氧基苯基苯基錪-對甲苯磺酸鹽等4-甲氧基苯基苯基錪鹽;雙(4-第三丁基苯基)錪四氟硼酸鹽、雙(4-第三丁基苯基)錪六氟膦酸鹽、雙(4-第三丁基苯基)錪六氟銻酸鹽、雙(4-第三丁基苯基)錪六氟砷酸鹽、雙(4-第三丁基苯基)錪三氟甲磺酸鹽、雙(4-第三丁基苯基)錪三氟乙酸鹽、雙(4-第三丁基苯基)錪-對甲苯磺酸鹽等雙(4-第三丁基苯基)錪鹽等。
作為上述三芳基鋶鹽,例如可列舉:三苯基鋶四氟硼酸鹽、三苯基鋶六氟膦酸鹽、三苯基鋶六氟銻酸鹽、三苯基鋶六氟砷酸鹽、三苯基鋶三氟甲磺酸鹽、三苯基鋶三氟乙酸鹽、三苯基鋶-對甲苯磺酸鹽等三苯基鋶鹽;4-甲氧基苯基二苯基鋶四氟硼酸鹽、4-甲氧基苯基二苯基鋶六氟膦酸鹽、4-甲氧基苯基二苯基鋶六氟銻酸鹽、4-甲氧基苯基二苯基鋶六氟砷酸鹽、4-甲氧基苯基二苯基鋶三氟甲磺酸鹽、4-甲氧基苯基二苯基鋶三氟乙酸鹽、4-甲氧基苯基二苯基鋶-對甲苯磺酸鹽等4-甲氧基苯基二苯基鋶鹽;4-苯基噻吩基二苯基鋶四氟硼酸鹽、4-苯基噻吩基二苯基鋶六氟膦酸鹽、4-苯基噻吩基二苯基鋶六氟銻酸鹽、4-苯基噻吩基二苯基鋶六氟砷酸鹽、4-苯基噻吩基二苯基鋶三氟甲磺酸鹽、4-苯基噻吩基二苯基鋶三氟乙酸鹽、4-苯基噻吩基二苯基鋶-對甲苯磺酸鹽等4-苯基噻吩基二苯基鋶鹽等。
作為上述三芳基鏻鹽,例如可列舉:三苯基鏻四氟硼酸鹽、三苯基鏻六氟膦酸鹽、三苯基鏻六氟銻酸鹽、三苯基鏻六氟砷酸鹽、三苯基鏻三氟甲磺酸鹽、三苯基鏻三氟乙酸鹽、三苯基鏻-對甲苯磺酸鹽等三苯基鏻鹽;4-甲氧基苯基二苯基鏻四氟硼酸鹽、4-甲氧基苯基二苯基鏻六氟膦酸鹽、4-甲氧基苯基二苯基鏻六氟銻酸鹽、4-甲氧基苯基二苯基鏻六氟砷酸鹽、4-甲氧基苯基二苯基鏻三氟甲磺酸鹽、4-甲氧基苯基二苯基鏻三氟乙酸鹽、4-甲氧基苯基二苯基鏻-對甲苯磺酸鹽等4-甲氧基苯基二苯基鏻鹽;三(4-甲氧基苯基)鏻四氟硼酸鹽、三(4-甲氧基苯基)鏻六氟膦酸鹽、三(4-甲氧基苯基)鏻六氟銻酸鹽、三(4-甲氧基苯基)鏻六氟砷酸鹽、三(4-甲氧基苯基)鏻三氟甲磺酸鹽、三(4-甲氧基苯基)鏻三氟乙酸鹽、三(4-甲氧基苯基)鏻-對甲苯磺酸鹽等三(4-甲氧基苯基)鏻鹽等。
作為上述磺醯亞胺化合物,例如可列舉:N-(三氟甲基磺醯氧基)丁二醯亞胺、N-(三氟甲基磺醯氧基)鄰苯二甲醯亞胺、N-(三氟甲基磺醯氧基)二苯基順丁烯二醯亞胺、N-(三氟甲基磺醯氧基)雙環-[2,2,1]-庚-5-烯-2,3-二甲醯亞胺、N-(三氟甲基磺醯氧基)-7-氧雜雙環-[2,2,1]-庚-5-烯-2,3-二甲醯亞胺、N-(三氟甲基磺醯氧基)雙環-[2,2,1]-庚烷-5,6-氧基-2,3-二甲醯亞胺、N-(三氟甲基磺醯氧基)萘醯亞胺等具有N-(三氟甲基磺醯氧基)基之磺醯亞胺化合物;N-(莰基磺醯氧基)丁二醯亞胺、N-(莰基磺醯氧基)鄰苯二甲醯亞胺、N-(莰基磺醯氧基)二苯基順丁烯二醯亞胺、N-(莰基磺醯氧基)雙環-[2,2,1]-庚-5-烯-2,3-二甲醯亞胺、N-(莰基磺醯氧基)-7-氧雜雙環-[2,2,1]-庚-5-烯-2,3-二甲醯亞胺、N-(莰基磺醯氧基)雙環-[2,2,1]-庚烷-5,6-氧基-2,3-二甲醯亞胺、N-(莰基磺醯氧基)萘醯亞胺等具有N-(莰基磺醯氧基)基之磺醯亞胺化合物;N-(4-甲基苯基磺醯氧基)丁二醯亞胺、N-(4-甲基苯基磺醯氧基)鄰苯二甲醯亞胺、N-(4-甲基苯基磺醯氧基)二苯基順丁烯二醯亞胺、N-(4-甲基苯基磺醯氧基)雙環-[2,2,1]-庚-5-烯-2,3-二甲醯亞胺、N-(4-甲基苯基磺醯氧基)-7-氧雜雙環-[2,2,1]-庚-5-烯-2,3-二甲醯亞胺、N-(4-甲基苯基磺醯氧基)雙環-[2,2,1]-庚烷-5,6-氧基-2,3-二甲醯亞胺、N-(4-甲基苯基磺醯氧基)萘醯亞胺等具有N-(4-甲基苯基磺醯氧基)基之磺醯亞胺化合物;N-(2-三氟甲基苯基磺醯氧基)丁二醯亞胺、N-(2-三氟甲基苯基磺醯氧基)鄰苯二甲醯亞胺、N-(2-三氟甲基苯基磺醯氧基)二苯基順丁烯二醯亞胺、N-(2-三氟甲基苯基磺醯氧基)雙環-[2,2,1]-庚-5-烯-2,3-二甲醯亞胺、N-(2-三氟甲基苯基磺醯氧基)-7-氧雜雙環-[2,2,1]-庚-5-烯-2,3-二甲醯亞胺、N-(2-三氟甲基苯基磺醯氧基)雙環-[2,2,1]-庚烷-5,6-氧基-2,3-二甲醯亞胺、N-(2-三氟甲基苯基磺醯氧基)萘醯亞胺等具有N-(2-三氟甲基苯基磺醯氧基)基之磺醯亞胺化合物等。
作為上述雙偶氮甲烷化合物,例如可列舉雙(三氟甲基磺醯基)雙偶氮甲烷、雙(環己基磺醯基)雙偶氮甲烷、雙(苯基磺醯基)雙偶氮甲烷、雙(對甲苯磺醯基)雙偶氮甲烷、甲基磺醯基-對甲苯磺醯基雙偶氮甲烷、1-環己基磺醯基-1-1,1-二甲基乙基磺醯基)雙偶氮甲烷、雙(1,1-二甲基乙基磺醯基)雙偶氮甲烷等。
(熱潛在性自由基硬化觸媒) 作為上述熱潛在性自由基硬化觸媒,例如可列舉:異丙苯氫過氧化物、雙異苯丙基過氧化物、二異丙基苯過氧化物、二第三丁基過氧化物、月桂基過氧化物、過氧化苯甲醯、第三丁基過氧基異丙基碳酸酯、過氧化-2-乙基己酸第三丁酯(t-butyl peroxy-2-ethylhexanoate)、過氧化-2-乙基己酸第三戊酯等有機過氧化物;2,2'-偶氮雙(異丁腈)、1,1'-偶氮雙(環己烷甲腈)、2,2'-偶氮雙(2,4-二甲基戊腈)、2,2'-偶氮雙(2-甲基丙酸)二甲酯等偶氮化合物等。
(光潛在性自由基硬化觸媒) 作為上述光潛在性自由基硬化觸媒,例如可列舉: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IRGACURE184」,BASF公司製造)、2-羥基-2-甲基-1-1苯基丙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
Figure 109129355-A0304-12-02
啉基丙酮、2-苄基-2-(二甲胺基)-4'-
Figure 109129355-A0304-12-02
啉基苯丁酮等烷基苯酮類;2,4,6-三甲基苯甲醯基-二苯基膦氧化物、雙(2,4,6-三甲基苯甲醯基)二苯基膦氧化物等醯基膦氧化物類;苯甲醯甲酸甲酯; 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
Figure 109129355-A0304-12-02
啉基丙烷-1-酮(「IRGACURE907」,BASF公司製造)、2-苄基-2-二甲胺基-1-(4-
Figure 109129355-A0304-12-02
啉基苯基)-丁酮-1(「IRGACURE369」,BASF公司製造)、2-二甲胺基-2-(4-甲基-苄基)-1-(4-
Figure 109129355-A0304-12-02
啉-4-基-苯基)-丁烷-1-酮(「IRGACURE379」,BASF公司製造)等胺基酮系化合物;2,2-二甲氧基-1,2-二苯基乙烷-1-酮(「IRGACURE651」,BASF公司製造)、苯乙醛酸甲酯(「DAROCUR MBF」,BASF公司製造)等苄基縮酮系化合物;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IRGACURE184」,BASF公司製造)、2-羥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DAROCUR1173」,BASF公司製造)、1-[4-(2-羥基乙氧基)-苯基]-2-羥基-2-甲基-1-丙烷-1-酮(「IRGACURE2959」,BASF公司製造)、2-羥基-1-{4-[4-(2-羥基-2-甲基-丙醯基)-苄基]-苯基}-2-甲基-丙烷-1-酮(「IRGACURE127」,BASF公司製造)、[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二苯甲酮](「IRGACURE500」,BASF公司製造)等氫酮系化合物;1,2-辛二酮,1-[4-(苯硫基)苯基]-,2-(O-苯甲醯基肟)](「OXE01」,BASF公司製造)、乙酮,1-[9-乙基-6-(2-甲基苯甲醯基)-9H-咔唑-3-基]-,1-(O-乙醯基肟)(「OXE02」,BASF公司製造)、1,2-辛二酮,1-[4-(苯硫基)-,2-(O-苯甲醯基肟)],乙酮(「OXE03」,BASF公司製造)、1-[9-乙基-6-(2-甲基苯甲醯基)-9H-咔唑-3-基]-,1-(O-乙醯基肟)(「OXE04」,BASF公司製造))等肟酯系化合物;二苯甲酮系化合物;安息香系化合物;9-氧硫
Figure 109129355-A0304-12-04
Figure 109129355-A0304-12-05
系化合物;鹵甲基化三
Figure 109129355-A0304-12-03
系化合物;鹵甲基化
Figure 109129355-A0304-12-01
二唑系化合物;聯咪唑(biimidazole)系化合物;二茂鈦系化合物;苯甲酸酯系化合物;吖啶系化合物等。
於本發明之硬化性組成物含有上述硬化觸媒(C)之情形時,上述硬化觸媒(C)之含量相對於上述聚合物(A)之100質量份,較佳為0.01~10質量份,更佳為0.1~5質量份,進而較佳為0.5~3質量份。
又,作為上述硬化觸媒(C),尤其於使用上述光潛在性自由基硬化觸媒之情形時,上述硬化觸媒(C)之含量相對於本發明之硬化性組成物之固形物成分總量100質量%,較佳為0.3~20質量%,更佳為0.5~10質量%,進而較佳為1~8質量%。
又,作為上述硬化觸媒(C),尤其於使用上述光酸產生劑之光潛在性陽離子硬化觸媒之情形時,上述硬化觸媒(C)之含量相對於本發明之硬化性組成物之固形物成分總量100質量%,較佳為0.3~20質量%,更佳為0.5~10質量%,進而較佳為1~8質量%。
本發明之硬化性組成物(1)亦可進而含有上述成分以外之其他成分。作為上述其他成分,例如可列舉上述以外之其他聚合性化合物、環氧化合物、溶劑、鏈轉移劑、分散劑、抗氧化劑、調平劑、無機微粒子、偶合劑、硬化劑、硬化助劑、塑化劑、聚合抑制劑、紫外線吸收劑、消泡劑、抗靜電劑、抗老化劑、潤濕性改良劑、密接賦予劑、有色材料(顏料、染料)、耐熱改善劑、顯影助劑、填料、熱硬化性樹脂、消光劑、滑劑(slip agent)、表面改質劑、觸變助劑、醌二疊氮化合物、多元苯酚化合物、陽離子聚合性化合物、熱酸產生劑等中之1種或2種以上之任意成分。該等可根據硬化性組成物之目的、用途而自公知者中適當選擇。又,其使用量亦可適當設定。
(其他聚合性化合物) 本發明之硬化性組成物(1)較佳為含有上述其他聚合性化合物。藉由進而含有上述其他聚合性化合物,能夠形成除硬化性以外耐溶劑性、機械強度、耐熱性等各種物性亦優異之硬化物。 上述其他聚合性化合物係可藉由自由基、電磁波(例如,紅外線、紫外線、X射線等)、電子束等活性能量線之照射等而聚合之具有聚合性不飽和鍵(亦稱為聚合性不飽和基)的低分子化合物,例如可列舉於分子中具有1個聚合性不飽和基之單官能化合物、及於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之聚合性不飽和基之多官能化合物。 作為上述其他聚合性化合物之具體例,例如可列舉日本特開2015-42697號公報之段落[0077]~[0085]中記載之上述聚合性化合物(B)以外之單官能聚合性化合物或多官能聚合性化合物。
作為上述多官能聚合性化合物,其中,就反應性、經濟性、獲取性等之觀點而言,可較佳地列舉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多官能(甲基)丙烯酸胺酯化合物、含(甲基)丙烯醯基之異氰尿酸酯化合物等具有(甲基)丙烯醯基之化合物,可更佳地列舉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藉由含有具有(甲基)丙烯醯基之化合物,硬化性組成物之感光性及硬化性更加優異,能夠獲得進而更高硬度且高透明性之硬化物。作為上述多官能聚合性化合物,進而較佳為使用3官能以上之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
關於上述其他聚合性化合物之含量,只要可發揮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即可,無特別限制,適當設定即可,就能夠使硬化性組成物具有適當黏度之方面而言,相對於硬化性組成物之固形物成分總量100質量%,較佳為5~60質量%,更佳為10~50質量%。
(環氧化合物) 本發明之硬化性組成物(1)較佳為含有環氧化合物。若含有環氧化合物,則進行陽離子聚合,交聯反應更容易進行,而能夠形成耐溶劑性優異之硬化物。 作為上述環氧化合物,可列舉具有環氧基及聚合性雙鍵之化合物,例如可列舉上述含環氧基之單體。 上述環氧化合物之含量相對於硬化性組成物之固形物成分總量100質量%,較佳為1~50質量%,更佳為2~40質量%,進而較佳為5~30質量%。
硬化性組成物(2) 本發明之第二硬化性組成物(以下,亦稱為「硬化性組成物(2)」)含有聚合物(A)、與聚合性化合物(B)及/或硬化觸媒(C),其特徵在於,上述聚合物(A)係含有下述通式(2)所表示之含乙烯醚基之(甲基)丙烯酸酯類的單體成分之基轉移聚合物。
Figure 02_image039
(式中,R1 表示氫原子或甲基。R2 及R3 相同或不同,表示氫原子或有機基。R4 表示氫原子或有機基。n表示1以上之整數)。 又,含有此種基轉移聚合物之硬化性組成物亦硬化反應性優異。
又,如上所述,上述基轉移聚合物係藉由基轉移聚合所獲得者,因此不溶分量較少,能夠獲得具有所需形狀之硬化物或具有良好強度之硬化物。進而,由於殘留單體之量較少,故所獲得之硬化物之物性表現之再現性變高。
上述基轉移聚合物較佳為除了於上述通式(1)所表示之結構單元(a1)中n為1以上之整數以外,具有與上述結構單元(a1)相同之結構單元。
上述硬化性組成物(2)中所使用之聚合物(A)除了具有上述結構單元以外,還可進而具有與上述硬化性組成物(1)中所使用之聚合物(A)相同之結構單元。又,較佳為上述硬化性組成物(2)中所使用之聚合物(A)之各種分子量、不溶分量、殘留單體量等物性或硬化性組成物中之含量與上述硬化性組成物(1)中所使用之聚合物(A)相同。
作為上述硬化性組成物(2)中所使用之聚合物(A)之製造方法,可列舉如下方法,該方法除了使用上述通式(2)所表示之含乙烯醚基之(甲基)丙烯酸酯類中n為1以上之整數者作為單體成分以外,與上述硬化性組成物(1)中所使用之聚合物(A)之製造方法中記載之進行基轉移聚合之方法相同。 作為上述通式(2)中n為1以上之整數的含乙烯醚基之(甲基)丙烯酸酯類,例如可較佳地列舉(甲基)丙烯酸2-(2-乙烯氧基乙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乙烯氧基乙酯等。
作為上述硬化性組成物(2)中所使用之聚合性化合物(B)及硬化觸媒(C),可分別列舉與上述硬化性組成物(1)中所使用之聚合性化合物(B)及硬化觸媒(C)相同者。其等之含量亦相同。
又,上述硬化性組成物(2)亦可進而含有其他成分。作為上述其他成分,可列舉與上述硬化性組成物(1)中使用之其他成分相同者。
<硬化性組成物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硬化性組成物(1)及(2)之製造方法無特別限定,例如可藉由使用珠磨機、球磨機、捏合機、攪拌機等公知之各種混合機或分散機將上述各成分混合分散來進行製備。又,亦可於在製造聚合物後,將製造中所使用之溶劑脫溶劑,於所得者中添加另外之溶劑,並與各成分混合。又,亦可進而含有通常進行之其他步驟。例如,於含有有色材料之情形時,亦可預先使用溶劑或分散劑等製備有色材料組成物,繼而與上述各成分混合。
<使用方法> 作為本發明之硬化性組成物(1)及(2)之使用方法,例如可列舉如下方法等:於基材上塗佈上述硬化性組成物,對塗佈物進行乾燥、加熱、或活性能量線照射、或者該等之組合,藉此使塗佈物硬化而形成硬化膜。
上述基材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由木材、玻璃、各種塑膠、或者該等之組合所構成的公知之基材。
塗佈方法無特別限定,可藉由凹版塗佈、輥式塗佈、棒式塗佈、敷貼、噴墨等公知之方法來進行。
乾燥或加熱方法根據硬化性組成物之組成、目的、用途而自公知之方法適當選擇即可,例如,較佳為於50~300℃進行,更佳為於60~200℃進行。乾燥加熱時間較佳為1分鐘~72小時,更佳為20分鐘~24小時。
活性能量線照射可使用紅外線、紫外線、X射線、電子束等活性能量線並藉由公知之方法來進行。照射量可根據硬化性組成物之組成、用途來適當設定。
又,本發明之硬化性組成物(1)及(2)亦可用作成形材料。成形方法無特別限定,可根據硬化性組成物之組成、目的或用途等而自射出成形、擠出成形、3D印表機等公知之方法適當選擇。
於上述硬化性組成物之硬化物為硬化膜之情形時,其厚度根據其目的、用途來適當設定即可,通常較佳為1 μm~5 mm。
<用途> 本發明之硬化性組成物(1)及(2)之利用活性能量線或熱之硬化反應性優異。本發明之硬化性組成物(1)及(2)可較佳地用於黏著劑、接著劑、印刷用油墨組成物、3D印表機用組成物、抗蝕劑用組成物、密封材料、賦予了脫模性、防止指紋附著、撥水、親水、硬塗、防污、抗靜電、絕緣性等功能之各種塗佈劑、汽車用、建築-結構物用、工業用、包裝用等之各種功能性塗料、表面保護片、基板、透鏡、電子零件、光學膜、光學零件等各種成形材料等用途。
本發明之硬化性組成物(1)及(2)可較佳地用作抗蝕劑用組成物,可更佳地用作彩色濾光片用組成物。作為較佳地作為抗蝕劑用組成物之本發明之硬化性組成物(1)及(2)之製造方法或使用方法,可列舉日本特開2015-42697號公報之段落[0120]~[0140]中記載之方法。 [實施例]
以下,列舉實施例進而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並不僅限定於該等實施例。再者,若無特別說明,則分別地,「份」係指「質量份」,「%」係指「質量%」。 聚合物之各種物性係藉由下述方法測定。
<重量平均分子量(Mw)、數量平均分子量(Mn)、及分子量分佈(Mw/Mn)> 將所獲得之聚合物利用四氫呋喃溶解、稀釋,並利用孔徑0.45 μm之過濾器進行過濾後,藉由下述凝膠滲透層析(GPC)裝置、及條件進行測定。 裝置:HLC-8020GPC(東曹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溶出溶劑:四氫呋喃 標準物質:標準聚苯乙烯(東曹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分離管柱:TSKgel SuperHM-M、TSKgel SuperH-RC(東曹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再者,針對聚合物B-1、B-2,使用TSKgel SuperHZM-M、TSKgel SuperH-RC(東曹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作為分離管柱。
1 H-NMR測定> 針對所獲得之聚合物,於下述條件下進行1 H-NMR測定。 裝置:安捷倫科技公司製造之核磁共振裝置(600 MHz) 測定溶劑:氘代氯仿(Deuterochloroform) 樣品製備:使所獲得之聚合物之數mg~數十mg溶解於測定溶劑中。
<不溶分率> 於約2~3 g之所獲得之聚合物中,以固形物成分成為約33質量%之方式添加乙酸乙酯,並於室溫充分攪拌後,使所獲得之溶液通過孔徑4 μm之過濾器。進而使用約7~10 g之乙酸乙酯將過濾器上之殘渣洗浄後,將殘渣於室溫乾燥5分鐘,測定乾燥後之殘渣之質量(b)。將聚合物之質量設為(a),利用下述式算出不溶分率。 不溶分率(質量%)=(b)/(a)×100
<X/Y比> 於藉由GPC法對上述聚合物進行分子量測定所獲得之微分分子量分佈曲線中,如圖1所示,將最大值之點設為T,將上述微分分子量分佈曲線上T之5%高度之點自低分子量側起設為L0 及L1 ,求出該情形時T-L0 -L1 所包圍之三角形的面積(X)、及將上述微分分子量分佈曲線與L0 -L1 連結之線所包圍之部分的面積(Y),算出比(X/Y)。
<固形物成分> 稱取約1 g之聚合物溶液至鋁杯中,添加約3 g之丙酮並使其溶解後,於常溫自然乾燥。然後,使用熱風乾燥機(商品名:PHH-101,愛斯佩克公司製造),於真空下於170℃乾燥1.5小時後,於乾燥器內放置冷卻,測定質量。根據質量減少量計算出聚合物溶液之固形物成分(質量%)。
<酸值> 準確稱量3 g之聚合物溶液,並使其溶解於丙酮90 g與水10 g之混合溶劑中,使用0.1 N之KOH水溶液作為滴定液來進行滴定。滴定係使用自動滴定裝置(商品名:COM-555,平沼產業公司製造)來進行,根據溶液之酸值及溶液之固形物成分求出固形物成分每1 g之酸值(mgKOH/g)。
聚合物之製造 (製造例1) <甲基丙烯酸2-(2-乙烯氧基乙氧基)乙酯聚合物之製造> 於50 mL之舒倫克(Schlenk)燒瓶中,放入脫水四氫呋喃(230質量份)、甲基(三甲基矽基)二甲基乙烯酮縮醛(0.9質量份)、苯甲酸四丁基銨(0.02質量份),一面於氮氣流下於室溫進行攪拌,一面歷時10分鐘滴加甲基丙烯酸2-(2-乙烯氧基乙氧基)乙酯(以下,稱為「VEEM」)(100質量份)。滴加結束後,於室溫攪拌5小時後,使反應溶液通過矽膠管柱,藉此去除觸媒。將所獲得之溶液濃縮,而獲得VEEM聚合物。利用1 H-NMR確認所獲得之聚合物,結果於6.5 ppm附近確認到源自乙烯醚之波峰,根據積分值得知乙烯醚基全部殘留。 未觀測到作為單體之VEEM,聚合物中所含之不溶分為0%。 所獲得之聚合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42000,數量平均分子量為25000,分子量分佈(Mw/Mn)為1.7。又,聚合物之X/Y之值為1.16。 於其中添加100質量份之乙酸乙酯,製備50質量%之聚合物溶液。
(製造例2) <甲基丙烯酸2-(2-乙烯氧基乙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之製造> 於500 mL之燒瓶中,放入脫水四氫呋喃(200質量份)、甲基(三甲基矽基)二甲基乙烯酮縮醛(1.7質量份)、苯甲酸四丁基銨(0.02質量份)。一面於氮氣流下於20℃攪拌,一面緩慢滴加單體混合液(VEEM(20質量份)、甲基丙烯酸甲酯(以下,稱為「MMA」)(90質量份))。攪拌5小時後,利用乙酸乙酯稀釋,並通過矽膠短管柱,藉此去除觸媒。對所獲得之溶液之聚合物濃度進行濃縮、調整,而獲得聚合物濃度50%之VEEM-MMA共聚物溶液。利用1 H-NMR確認所獲得之共聚物,結果確認到源自乙烯醚之波峰,根據積分值得知乙烯醚基全部殘留。未觀測到作為單體之VEEM、MMA,共聚物中所含之不溶分為0%。上述共聚物之結構單元之比率為VEEM/MMA=11/89(莫耳%)。又,上述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5000,數量平均分子量為12800,分子量分佈(重量平均分子量/數量平均分子量)為1.17。上述共聚物之X/Y之值為1.37。
(製造例3) <甲基丙烯酸2-(2-乙烯氧基乙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之製造> 於燒瓶中放入VEEM(100質量份)、MMA(50質量份)、脫水四氫呋喃(350質量份)、甲基(三甲基矽基)二甲基乙烯酮縮醛(2質量份),一面於氮氣流下於室溫進行攪拌,一面添加磷腈鹼P4-t-Bu(0.8 M甲苯溶液、2.5質量份)。於室溫攪拌整夜(約20小時)後,添加少量之甲醇,將反應溶液濃縮,而獲得含有VEEM-MMA共聚物之聚合物組成物。 利用1 H-NMR確認所獲得之聚合物組成物,結果於6.5 ppm附近確認到源自乙烯醚之波峰,根據積分值得知乙烯醚基全部殘留。由此,確認到獲得了僅VEEM之甲基丙烯醯基發生聚合之聚合物。另一方面,未確認到作為單體之VEEM之波峰。共聚物中所含之不溶分為0%。上述共聚物之結構單元之比率為VEEM/MMA=50/50(莫耳%)。 又,所獲得之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27600,數量平均分子量為10600,分子量分佈(Mw/Mn)為2.61。上述共聚物之X/Y之值為1.11。
(製造例4) <丙烯酸2-(2-乙烯氧基乙氧基)乙酯聚合物之製造> 於燒瓶中放入丙烯酸2-(2-乙烯氧基乙氧基)乙酯(以下,稱為「VEEA」)(100質量份)、脫水甲苯(180質量份)、甲基(三甲基矽基)二甲基乙烯酮縮醛(1質量份),一面於氮氣流下於30℃攪拌,一面添加磷腈鹼P4-t-Bu(0.8 M甲苯溶液、2質量份)。於30℃攪拌整夜(約24小時)後,添加少量之甲醇,將反應溶液濃縮,而獲得含有VEEA聚合物之聚合物組成物。 利用1 H-NMR確認所獲得之聚合物組成物,結果於6.5 ppm附近確認到源自乙烯醚之波峰,根據積分值得知乙烯醚基全部殘留。由此,確認到獲得了僅VEEA之丙烯醯基發生聚合之聚合物。另一方面,未確認到作為單體之VEEA之波峰(6.5 ppm、6.2 ppm、及5.8 ppm附近之波峰)。聚合物中所含之不溶分為0%。又,所獲得之VEEA聚合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9400,數量平均分子量為7600,分子量分佈(Mw/Mn)為2.57。上述VEEA聚合物之X/Y之值為1.04。
(製造例5) <甲基丙烯酸2-(2-乙烯氧基乙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環己酯共聚物之製造> 於浸於20℃恆溫槽中之燒瓶中,向脫水四氫呋喃(400質量份)、甲基(三甲基矽基)二甲基乙烯酮縮醛(6質量份)、苯甲酸四丁基銨(0.1質量份)之混合物中,於氮氣流下歷時10分鐘滴加VEEM(100質量份)與甲基丙烯酸環己酯(以下,稱為「CHMA」)(100質量份)之混合物。滴加結束後,於相同條件下將反應溶液攪拌5小時。將所獲得之溶液利用乙酸乙酯稀釋,通過矽膠短管柱後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含有VEEM-CHMA共聚物之聚合物組成物。 利用1 H-NMR確認所獲得之聚合物組成物,結果聚合中使用之VEEM及CHMA被完全消耗。所獲得之共聚物中所含之不溶分為0%。 又,上述共聚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6900,數量平均分子量為6272,分子量分佈(Mw/Mn)為1.1。上述VEEM-CHMA共聚物之X/Y之值為1.20。
(製造例6) <甲基丙烯酸環氧丙酯聚合物之製造> 於具備溫度計、非活性氣體導入管、回流冷卻器之四口燒瓶中,添加甲基丙烯酸環氧丙酯(以下,稱為「GMA」)(30質量份)、甲基乙基酮(以下,稱為「MEK」)(70質量份)以製成反應溶液。藉由鼓泡(bubbling)向反應溶液中通入氮氣,進行3小時脫氣後,一面自非活性氣體導入管流通氮氣,一面將反應溶液升溫至70℃,將聚合起始劑(偶氮雙異丁腈:AIBN)(0.34質量份)之MEK溶液(5質量份)緩慢添加至反應溶液中。然後於相同溫度攪拌20小時,放置冷卻至室溫後添加MEK(100質量份)而獲得聚合物溶液。使用己烷使該聚合物溶液再沈澱,藉此獲得GMA聚合物。所獲得之聚合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25800,數量平均分子量為23200,分子量分佈(Mw/Mn)為5.42。
(製造例7) <聚合物B-1之製造> 於具備溫度計、攪拌機、氣體導入管、冷卻管及滴加槽導入口之反應槽中,加入丙二醇單甲醚乙酸酯81.9份、丙二醇單甲醚37.7份,進行氮氣置換後,進行加熱以升溫至90℃。另一方面,準備於作為滴加槽(A)之燒杯中攪拌混合N-苄基順丁烯二醯亞胺10.0份、甲基丙烯酸-第三丁酯70.0份、甲基丙烯酸20.0份、丙二醇單甲醚乙酸酯34.2份、丙二醇單甲醚14.7份、及過氧化-2-乙基己酸第三丁酯2.0份者,並準備於滴加槽(B)中攪拌混合正十二烷基硫醇1.0份、丙二醇單甲醚乙酸酯6.1份者。反應槽之溫度達到90℃後,一面保持相同溫度,一面自滴加槽歷時3小時開始滴加,以進行聚合。滴加結束後,於90℃保持30分鐘後,升溫至115℃,進行90分鐘熟化。然後,冷卻至室溫後,加入16.5份之GMA、0.4份之作為觸媒之二甲基苄基胺、0.2份之作為聚合抑制劑之TopanoL,於110℃反應7小時,而獲得聚合物溶液B-1(固形物成分39.8%)。所獲得之聚合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5000,分子量分佈(Mw/Mn)為2.5,酸值為60 mgKOH/g。
(製造例8) <聚合物B-2之製造> 於具備溫度計、攪拌機、氣體導入管、冷卻管及滴加槽導入口之反應槽中,加入丙二醇單甲醚乙酸酯201.0份,進行氮氣置換後,進行加熱以升溫至90℃。另一方面,準備於作為滴加槽(A)之燒杯中攪拌混合N-苄基順丁烯二醯亞胺10.0份、CHMA 43.6份、甲基丙烯酸2-羥乙酯30.0份、GMA 16.4份、丙二醇單甲醚乙酸酯30.0份、及過氧化-2-乙基己酸第三丁酯2.0份者,並準備於滴加槽(B)中攪拌混合正十二烷基硫醇2.0份、丙二醇單甲醚乙酸酯31.3份者。反應槽之溫度達到90℃後,一面保持相同溫度,一面自滴加槽歷時3小時開始滴加,以進行聚合。滴加結束後,於90℃保持30分鐘後,升溫至115℃,進行90分鐘熟化。然後,冷卻至室溫後,加入丁二酸酐11.5份、作為觸媒之二甲基苄基胺0.3份,於60℃反應3小時,而獲得聚合物溶液B-2(固形物成分28.8%)。所獲得之聚合物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0000,分子量分佈(Mw/Mn)為2.8,酸值為68 mgKOH/g。
(實施例1~28、比較例1~9) <硬化性組成物之製造> 將以上述方式獲得之聚合物溶液與聚合性化合物及硬化觸媒以分別成為表1~3所示之組成之方式混合,而獲得硬化性組成物。再者,表中之摻合量為固形物成分換算量。
<硬化性評價(丙酮摩擦試驗)> 利用棒式塗佈機將所獲得之硬化性組成物以成為25 μm之厚度之方式塗敷於已實施單面易接著處理之PET膜(7 cm×21 cm),於室溫放置10~20分鐘左右後,使用賀利氏公司製造之紫外線照射裝置FUSION UV,於表1中記載之照射能量條件下使塗敷物紫外線硬化,或於表2~3中記載之硬化條件下使其熱硬化,而獲得硬化塗膜。利用浸泡有丙酮之Kimwipe(Nippon Paper Crecia股份有限公司製造)於所獲得之硬化塗膜上摩擦20次,按照下述評價基準來確認硬化程度。結果如表1~3所示。 (評價基準) ○:硬化塗膜未溶解。 △:硬化塗膜上殘留摩擦痕跡或膨潤。 ×:硬化塗膜變白或溶解。
再者,表1~3中記載之化合物如下所述。 BMI-2300:苯基甲烷順丁烯二醯亞胺,大和化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PI2074:BluesilTM PI2074,Elkem公司製造 Irg184:IRUGACURE184(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BASF公司製造) 聚丙烯酸(Mw5000):奧德里奇製造 FRONZA B5200XP:SIRRUS公司製造 San-Aid SI150L:三新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San-Aid SI110L:三新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San-Aid SI100L:三新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有機硼化合物:FX-TP-BC-PC-AD-57103,日本觸媒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表1]
實施例 比較例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聚合物 (質量份) VEEM聚合物 100 100 67 54 61 60 50 90 100 - - - -
GMA聚合物 - - - - - - - - - 100 67 54 61
聚合性 化合物 (質量份) 三乙二醇二乙烯醚 - - 33 - - - - - - - 33 - -
雙酚A二環氧丙基醚 - - - 46 - - - - - - - 46 -
3,4-環氧環己烷羧酸3',4'-環氧環己基甲酯 - - - - 39 - - - - - - - 39
新戊四醇四(3-巰基丁酸酯) - - - - - 40 - - - - - - -
三羥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 - - - - - - 50 - - - - - -
BMI-2300 - - - - - - - 10 - - - - -
硬化觸媒 (質量份) PI2074 1 0.1 1 1 1 - - - - 1 1 1 1
Irg184 - - - - - 3 2 2 2 - - - -
照射能量(mJ/cm2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4000 4000 4000 4000
丙酮摩擦試驗結果 × × × ×
[表2]
實施例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聚合物 (質量份) VEEM聚合物 100 100 100 100 - 92 50 50 95 - - - - 65 48 32 48 - -
VEEM-MMA共聚物(11/89) - - - - 100 - - - - 95 50 50 94 - - - - - -
VEEM-MMA共聚物(50/50) - - - - - - - - - - - - - - - - - 100 -
VEEA聚合物 - - - - - - - - - - - - - - - - - - 100
GMA聚合物 - - - - - - - - - - - - - - - - - - -
聚合性 化合物 (質量份) 丙二酸 - - - - - 8 - - - 5 - - - - - - - - -
三乙二醇二乙烯醚 - - - - - - 50 - - - - - - - - - - - -
雙酚A二環氧丙基醚 - - - - - - - - - - 50 - - - - - - - -
3,4-環氧環己烷羧酸3',4'-環氧環己基甲酯 - - - - - - - 50 - - - 50 - - - - - - -
聚丙烯酸(Mw5000) - - - - - - - - 5 - - - 6 - - - - - -
FRONZA B5200XP - - - - - - - - - - - - - 35 52 68 52 - -
硬化觸媒 (質量份) San-Aid SI150L 1 0.2 - - - - 1 1 - - - - - - - - - - -
San-Aid SI110L - - 0.1 - - - - - - - - - - - - - - 1 1
San-Aid SI100L - - - - 1 - - - - - 1 1 - - - - - - -
有機硼化合物 - - - 2 - - - - - - - - - - - - - - -
硬化條件 120℃ 120℃ 100℃ 80℃ 100℃ 80℃ 120℃ 120℃ 60℃ 100℃ 120℃ 120℃ 100℃ 120℃ 120℃ 120℃ 25℃ 100℃ 120℃
1 h 1 h 1 h 1 h 0.5 h 1 h 1 h 1 h 1 h 0.5 h 1 h 0.5 h 0.5 h 0.25h 0.25h 0.25h 1 h 0.25h 0.25h
丙酮摩擦試驗結果
[表3]
比較例
5 6 7 8 9
聚合物 (質量份) VEEM聚合物 - - - - -
VEEM-MMA共聚物(11/89) - - - - -
VEEM-MMA共聚物(50/50) - - - - -
VEEA聚合物 - - - - -
GMA聚合物 100 100 100 50 50
聚合性 化合物 (質量份) 丙二酸 - - - - -
三乙二醇二乙烯醚 - - - 50 -
雙酚A二環氧丙基醚 - - - - -
3,4-環氧環己烷羧酸3',4'-環氧環己基甲酯 - - - - 50
聚丙烯酸(Mw5000) - - - - -
FRONZA B5200XP - - - - -
硬化觸媒 (質量份) San-Aid SI150L 0.2 - - 1 1
San-Aid SI110L - 0.1 - - -
San-Aid SI100L - - - - -
有機硼化合物 - - 2 - -
硬化條件 120℃ 100℃ 80℃ 120℃ 120℃
1 h 1 h 1 h 1 h 1 h
丙酮摩擦試驗結果 × × × × ×
由表1~3得知,實施例之硬化性組成物於紫外線硬化及熱硬化中均硬化反應性優異,且以較少能量獲得良好之硬化物。 又,得知,實施例之硬化性組成物與比較例之硬化性組成物相比亦硬化反應性優異,上述比較例之硬化性組成物含有陽離子硬化性化合物中常見之於側鏈上具有環氧基之聚合物(GMA)。
<光硬化反應性評價> 針對製造例1中所獲得之VEEM聚合物、及製造例2中所獲得之VEEM-MMA共聚物,藉由下述方法對光硬化反應性進行評價。又,使用Celloxide 2021P(3,4-環氧環己烷羧酸3',4'-環氧環己基甲酯,Diacel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及三羥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TA)作為對照,同樣地對光硬化反應性進行評價。 裝置:NETZSCH DSC 204F1 Phoenix 方法:稱取1~2 mg之樣品至容器中,放置於裝置中後,於氮氣環境下,一面將樣品溫度保持於25℃,一面將10 mW/cm2 之光(光源:氙氣燈,無濾光片)照射5分鐘,測定期間之反應發熱量之變化。 作為光陽離子硬化樣品,使用VEEM-MMA共聚物40質量%之碳酸丙烯酯(propylene carbonate)溶液、或於環氧化合物(Celloxide 2021P)中混合有相對於固形物成分為1質量%之BluesilTM PI2074(Elkem公司製造)作為光陽離子硬化觸媒者。 又,作為光自由基硬化樣品,使用VEEM聚合物50質量%之碳酸丙烯酯溶液、或於TMPTA中混合有相對於固形物成分為2質量%之Irg184作為光自由基起始劑者。測定結果如圖2及圖3所示。
圖2表示光陽離子硬化樣品之DSC曲線。根據圖2,光照射開始3.5分鐘後,開始急遽發熱,得知進行了硬化反應。作為比較對照之環氧化合物於發熱量達到峰值後仍持續片刻由硬化反應引起之發熱。另一方面,VEEM-MMA共聚物之發熱峰陡峭,硬化反應於短時間內結束。由此得知,含有乙烯醚基之聚合物之硬化反應性優異。
圖3表示光自由基硬化樣品之DSC曲線。由圖3得知VEEM聚合物具有與多官能丙烯酸酯化合物同等水準之光自由基硬化性。
以上對硬化性組成物之硬化性進行了評價,但實用上由硬化性組成物形成之塗膜之物性亦較重要。因此,進而使用實施例之硬化性組成物並藉由下述方法對硬化塗膜之密接性、鉛筆硬度進行評價。 再者,評價用之硬化塗膜係使用藉由與上述<丙酮摩擦試驗>中使用之硬化塗膜相同之方法形成的硬化塗膜。
<密接性評價(交叉切割試驗)> 使用上述評價用之硬化塗膜,依據舊JIS-K5400,來評價硬化塗膜對PET膜之密接性。即,自硬化塗膜之上以1 mm間隔切出11個切口後,旋轉90°並同樣地切出11個切口,而製成10方格×10方格之柵格。切口設為貫通塗膜但不貫通PET膜之程度。以完全覆蓋柵格之方式貼附透明膠帶,用力摩擦使其等密接。然後,持膠帶之端,以45度之角度一口氣剝離。將膠帶剝離後,數出PET膜上殘留之方格之數。殘留之方格之數越多,則判斷越密接性越高。結果如表4所示。
<鉛筆硬度試驗> 使用上述評價用之硬化塗膜,按照JIS K5600-5-4,對塗膜之劃痕硬度進行評價。作為測定裝置,使用電動式鉛筆硬度試驗機No.553-M(安田精機制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鉛筆係使用三菱鉛筆股份有限公司製造者。不產生傷痕(塑性變形)之最硬鉛筆之硬度見表4所示。
[表4]
實施例 1 8 9 12 16 19 20 21 27 28
密接性 100/100 100/100 96/100 100/100 100/100 100/100 100/100 100/100 100/100 100/100
鉛筆硬度 F 2H H F H 2H H 2H H F
由表4確認到,使用實施例之硬化性組成物而形成之硬化塗膜對PET膜之密接性優異,鉛筆硬度亦良好,顯示出優異之性能。
(實施例29~30、比較例10) 以成為表5所示之組成之方式將各成分混合,而獲得硬化性組成物。再者,表中之摻合量為固形物成分換算量。又,表中之顏料分散體1係藉由下述方法進行製備。 (製備例1) 顏料分散體1之製備 將12.9份之丙二醇單甲醚乙酸酯、0.4份之作為分散劑之Disparlon DA-7301、2.25份之作為有色材料之C.I. Pigment Green 58、及1.5份之C.I. Pigment Yellow 138混合,利用塗料振盪機分散3小時,藉此獲得顏料分散體1(固形物成分22質量%)。
表5中記載之化合物如下所述。 Irgacure OXE02:乙酮,1-[9-乙基-6-(2-甲基苯甲醯基)-9H-咔唑-3-基]-,1-(O-乙醯基肟)(BASF公司製造)
利用下述方法對所獲得之硬化性組成物之耐溶劑性進行評價。結果如表5所示。 <耐溶劑性> 將硬化性組成物旋轉塗佈於5 cm見方之玻璃基板上,於100℃乾燥3分鐘後,使用高壓水銀燈以60 mJ進行曝光,於110℃進行40分鐘熱處理(後硬化),而獲得膜厚5 μm之硬化膜。然後,將該硬化膜於40℃浸漬於20 g之1-甲基-2-吡咯啶酮(NMP)中10分鐘後取出,針對取出硬化膜後之浸漬液(NMP),利用分光光度計UV3100(島津製作所公司製造)測定吸光度。吸光度之值越大,表示浸漬液中溶出有越多之有色材料,評價為硬化性組成物之耐溶劑性較低。
[表5]
實施例 比較例
29 30 10
組成 (質量份) 聚合物 VEEM-CHMA共聚物 10 10 -
聚合性化合物 聚合物B-1 35 - 35
聚合物B-2 - 35 -
二新戊四醇六丙烯酸酯 20 20 30
硬化觸媒 Irgacure OXE02 5 5 5
顏料分散體1 30 30 30
溶劑 丙二醇單甲醚乙酸酯 固形物成分濃度成為20質量%之量
評價 110℃PoB 耐溶劑性 (吸光度[/5 μm]) 0.32 0.28 0.80
由表5確認到,實施例之硬化性組成物形成硬化反應性優異且耐溶劑性優異之硬化物。
1:微分分子量分佈曲線
[圖1]係藉由GPC法測得之微分分子量分佈曲線之概略圖。 [圖2]係表示實施例中之光陽離子硬化樣品之DSC曲線之圖。 [圖3]係表示實施例中之光自由基硬化樣品之DSC曲線之圖。

Claims (9)

  1. 一種硬化性組成物,含有聚合物(A)、與聚合性化合物(B)及/或硬化觸媒(C),其特徵在於,該聚合物(A)具有下述通式(1)所表示之結構單元,且於主鏈末端具有源自具有碳-碳雙鍵之矽烷化合物的末端基,分子量分佈(重量平均分子量/數量平均分子量)為1.0~4.0,
    Figure 109129355-A0305-02-0075-1
    (式中,R1表示氫原子或甲基;R2及R3相同或不同,表示氫原子或有機基;R4表示氫原子或有機基;n表示2以上之整數)。
  2. 一種硬化性組成物,含有聚合物(A)、與聚合性化合物(B)及/或硬化觸媒(C),其特徵在於,該聚合物(A)係含有下述通式(2)所表示之含乙烯醚基之(甲基)丙烯酸酯類的單體成分之基轉移聚合物,且於主鏈末端具有源自具有碳-碳雙鍵之矽烷化合物的末端基,
    Figure 109129355-A0305-02-0075-2
    (式中,R1表示氫原子或甲基;R2及R3相同或不同,表示氫原子或有機基;R4表示氫原子或有機基;n表示1以上之整數)。
  3. 如請求項1或2之硬化性組成物,其中,上述聚合物(A)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5000~1000000。
  4. 如請求項1或2之硬化性組成物,其中,上述硬化觸媒(C)係選自由陽離子硬化觸媒、及自由基硬化觸媒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
  5. 如請求項1或2之硬化性組成物,其中,上述聚合性化合物(B)係選自由乙烯醚化合物、環狀醚化合物、(甲基)丙烯酸酯、羧酸化合物、順丁烯二醯亞胺化合物、醇、及硫醇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
  6. 如請求項1或2之硬化性組成物,其中,上述聚合性化合物(B)係選自由亞甲基丙二酸二酯化合物、及α-氰基丙烯酸酯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
  7. 如請求項1或2之硬化性組成物,其中,上述聚合性化合物(B)係選自由含酸基之鹼溶性樹脂、及/或具有藉由熱或者酸而生成酸基之基的樹脂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
  8. 如請求項1或2之硬化性組成物,其用於選自由塗佈劑、黏著劑、接著劑、抗蝕劑、塗料、印刷用油墨組成物、電子零件、及光學零件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
  9. 一種硬化性組成物之用途,其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硬化性組成物之用途,用於製造選自由塗佈劑、黏著劑、接著劑、抗蝕劑、塗料、印刷用油墨組成物、電子零件、及光學零件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種。
TW109129355A 2019-08-27 2020-08-27 硬化性組成物 TWI7784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54623 2019-08-27
JPJP2019-154623 2019-08-27
JP2019210603 2019-11-21
JPJP2019-210603 2019-11-21
JPJP2020-041298 2020-03-10
JP2020041298 2020-03-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15140A TW202115140A (zh) 2021-04-16
TWI778408B true TWI778408B (zh) 2022-09-21

Family

ID=746841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9355A TWI778408B (zh) 2019-08-27 2020-08-27 硬化性組成物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7240509B2 (zh)
KR (1) KR20220038407A (zh)
CN (1) CN114341215A (zh)
TW (1) TWI778408B (zh)
WO (1) WO202103979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30445A1 (ja) * 2020-08-03 2022-02-10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共重合体、共重合体溶液、感光性樹脂組成物、硬化物、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共重合体溶液の製造方法
CN113667362B (zh) * 2021-08-27 2022-04-12 浙江东方齐心钢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耐高温不锈钢无缝钢管及其表面处理工艺
WO2023120355A1 (ja) * 2021-12-21 2023-06-29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アルカリ可溶性樹脂、感光性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硬化物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09586A1 (en) * 2008-03-05 2011-01-13 Nippon Shokubai Co., Ltd. Polymer, curable resin composition, cured product, and art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43648A (en) * 1988-04-01 1990-07-24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Initiators for group transfer polymerization
JPH06100628A (ja) * 1992-09-21 1994-04-12 Nippon Oil & Fats Co Ltd ビニルエーテル基含有ポリマ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6256426A (ja) * 1993-03-01 1994-09-13 Nippon Oil & Fats Co Ltd ビニルエーテル基含有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JPH06298884A (ja) 1993-04-09 1994-10-25 Nippon Oil & Fats Co Ltd 硬化性組成物
JP4097489B2 (ja) * 2002-09-06 2008-06-11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ビニルエーテル基を有する重合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該重合体の水溶液又は水分散液、並びに、それを含んでなる硬化性組成物
JP2004302216A (ja) * 2003-03-31 2004-10-28 Nippon Shokubai Co Ltd レジストパターン被覆用重合体
JP4667145B2 (ja) 2004-07-22 2011-04-06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光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れからなるプラスチック用樹脂組成物
ES2390609T3 (es) * 2007-10-24 2012-11-14 Agfa Graphics N.V. Líquidos y tintas curables para aplicaciones a juguetes y embalajes de alimentos
JP6907856B2 (ja) * 2016-10-04 2021-07-21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メタ)アクリル酸トリイソプロピルシリルと(メタ)アクリル酸誘導体の共重合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9240049A1 (ja) * 2018-06-11 2019-12-19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ビニルエーテル基含有(メタ)アクリル酸エステル重合体の製造方法、ビニルエーテル基含有(メタ)アクリル酸エステル重合体、及び重合体組成物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09586A1 (en) * 2008-03-05 2011-01-13 Nippon Shokubai Co., Ltd. Polymer, curable resin composition, cured product, and art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20038407A (ko) 2022-03-28
JPWO2021039799A1 (zh) 2021-03-04
WO2021039799A1 (ja) 2021-03-04
TW202115140A (zh) 2021-04-16
JP7240509B2 (ja) 2023-03-15
CN114341215A (zh) 2022-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78408B (zh) 硬化性組成物
TWI735593B (zh) 無溶劑型聚矽氧改性聚醯亞胺樹脂組成物
JP6923130B2 (ja) ペルオキシエステル基を有するベンゾフェノン誘導体、該化合物を含有する重合性組成物およびその硬化物、当該硬化物の製造方法
US10550287B2 (en) Solvent-free silicone-modified polyimide resin composition
TWI496833B (zh) 陽離子聚合性樹脂、陽離子聚合性樹脂組成物及其硬化物
TW202219200A (zh) 硬化性組成物
CN114196357B (zh) 一种环氧胶粘剂、封装层及其应用
JP2020186325A (ja) アルカリ可溶性樹脂、及び、硬化性樹脂組成物
JP2015021045A (ja) 環状エーテル基含有(メタ)アクリレートからなる光学的立体造形用樹脂組成物
JP5723213B2 (ja) カチオン重合性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硬化物
JP6381192B2 (ja) アルカリ可溶性樹脂の製造方法
TW202122431A (zh) 硬化性組成物
JP7362445B2 (ja) コーティング用組成物
JP7436255B2 (ja) 接着剤組成物
WO2021200540A1 (ja) N-置換マレイミド系重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2208314A (zh) 含氟醚化合物、硬化性組成物、硬化膜、元件、及顯示裝置
TW202041549A (zh) 鹼可溶的、光固化且熱固化的共聚合物以及使用其之感光性樹脂組成物、感光性樹脂膜和彩色濾片
CN110997732A (zh) 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墨和涂料
US12006386B2 (en) Alkali soluble, photo-curable and thermo-curable copolymer, and photosensitive resin composition, photosensitive resin film and color filter using the same
JP2022028533A (ja) 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用途
JP7312648B2 (ja) 粘着剤組成物
CN111057028B (zh) 含氟阳离子聚合单体及其合成和应用
JP6377928B2 (ja) アルカリ可溶性樹脂を含むレジスト組成物及びその保存方法
JP2016050260A (ja) 硬化性組成物、硬化膜、半導体素子、表示素子及び潜在性塩基触媒
JP2016050259A (ja) 硬化性組成物、硬化膜、半導体素子及び表示素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