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75048B - 樹脂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樹脂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75048B
TWI775048B TW109105422A TW109105422A TWI775048B TW I775048 B TWI775048 B TW I775048B TW 109105422 A TW109105422 A TW 109105422A TW 109105422 A TW109105422 A TW 109105422A TW I775048 B TWI775048 B TW I77504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film
vinylidene chloride
less
resin composition
valu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54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35542A (zh
Inventor
漆川壯騎
細田友則
榎本整
清野太一
関孝幸
松浦裕子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吳羽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吳羽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吳羽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55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55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50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504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14/00Homopolymers and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alogen
    • C08F14/02Monomers containing chlorine
    • C08F14/04Monomers containing two carbon atoms
    • C08F14/08Vinylidene chlorid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 Moulding By Coating Moulds (AREA)

Abstract

課題 本發明提供一種樹脂薄膜,易於使端部從回捲狀態之捲繞部剝離而不產生樹脂薄膜向縱向之撕裂。 解決方法 該樹脂薄膜包含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且面黏附力之值(單位:N)相對於向MD之撕裂強度之值(單位:mN)的比率(面黏附力之值/向MD之撕裂強度之值)為0.35以上且小於0.41。

Description

樹脂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樹脂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偏二氯乙烯系樹脂薄膜由於具有難以讓氧及水分穿透,黏附性高,耐熱性高,透明性高等特性,故而廣泛用作包裝薄膜等。
包裝薄膜通常以捲繞成捲狀之捲繞體之形式收容於收容盒。作為前述收容盒,已知有如下收容盒:具有收容前述捲繞體之主體部、及對於主體部轉動自如地連接之蓋部。包裝薄膜之使用者係握持收容於主體部之包裝薄膜之端部,一面使捲繞體旋轉一面拉拽前述端部,將要使用之量之包裝薄膜從主體部與蓋部之間隙抽出,並利用設置於蓋部之切割刀片進行切斷,藉此可將所需長度之包裝薄膜從收容盒取出。此時,為了易於進行下一次抽出,要讓切斷後之捲繞體之端部附著於主體部而卡止。
前述偏二氯乙烯系樹脂薄膜係將藉由懸浮聚合等方法所得之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熔融擠出,然後呈膜狀延伸而製造。
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藉由在前述懸浮聚合時使用懸浮分散劑,可提高懸浮穩定性,或者控制所得之偏二氯乙烯系樹脂之粒徑而可提高薄膜之擠出穩定性、膜厚均勻性。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藉由對於100質量份之用於合成偏二氯乙烯樹脂之單體使用500 ppm之懸浮劑,可良好地製造薄膜。
專利文獻2中記載有藉由對聚偏二氯乙烯系薄膜賦予液態石蠟,可使前述薄膜發揮恰當之剝離性能。 習知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03/006548號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平10-087876號公報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以捲繞體之形式收容於前述收容盒之包裝薄膜會產生如下情況:藉由捲繞體之逆向旋轉等而切斷的端部向主體部之內部回捲,導致前述端部貼附於捲繞之包裝薄膜(以下亦簡稱為「捲繞部」)之表面(以下將因回捲導致包裝薄膜之端部貼附於捲繞部之表面的狀態亦簡稱為「回捲狀態」)。此處,由於對包裝薄膜要求高黏附性,所以包裝薄膜彼此之黏附性亦非常高。因此,若欲將前述貼附之端部從捲繞部剝下,復原成端部從捲繞部剝離的狀態,需要抓住包裝薄膜之端部,以大力向外側拉拽,因此時之對端部之力容易產生包裝薄膜向縱向(MD)之撕裂。若欲以不產生前述向縱向之撕裂之方式使包裝薄膜復原,復原需要花費時間。
相對於此,如專利文獻2中記載般亦考慮賦予液態石蠟而提高用作包裝薄膜之樹脂薄膜之剝離性時,可易於使包裝薄膜從回捲狀態復原。然而,根據本發明者等人之見解,因近年來之規定加強而欲減少液態石蠟之量,若如此則無法充分提高樹脂薄膜之剝離性,從而無法充分抑制復原時之樹脂薄膜向縱向之撕裂。
鑒於前述問題,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易於使端部從回捲狀態之捲繞部剝離而不產生樹脂薄膜向縱向之撕裂的樹脂薄膜、以及此種樹脂薄膜之製造方法。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用於解決前述課題之本發明之一態樣的樹脂薄膜是包含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之樹脂薄膜,且面黏附力之值(N)相對於向MD之撕裂強度之值(mN)的比率(面黏附力之值/向MD之撕裂強度之值)為0.35以上且小於0.41。
另外,用於解決前述課題之本發明之另一態樣的樹脂薄膜之製造方法包括:將熔融並擠出之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延伸之步驟;以及將前述經延伸之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鬆弛之步驟。前述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係將用於藉由聚合而合成偏二氯乙烯系樹脂之單體在相對於前述單體之總質量之含量為300 ppm以上且600 ppm以下之水溶性纖維素衍生物的存在下,在水性介質中進行懸浮聚合而獲得之樹脂組成物。前述製造方法中,於前述延伸之步驟中,將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以向MD之延伸倍率為3.5倍以上且5.0倍以下,向TD之延伸倍率為4.0倍以上且5.5倍以下之方式延伸,於前述鬆弛之步驟中,將前述經延伸之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以向MD之鬆弛率為9.5%以上且12.5%以下之方式鬆弛。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易於使端部從回捲狀態之捲繞部剝離而不產生樹脂薄膜向縱向之撕裂的樹脂薄膜、以及此種樹脂薄膜之製造方法。
[樹脂薄膜] (物性等) 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係關於一種包含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之樹脂薄膜。前述樹脂薄膜之面黏附力之值(單位:N)相對於向MD之撕裂強度之值(單位:mN)的比率(面黏附力之值(N)/向MD之撕裂強度之值(mN)。以下,將該比率亦簡稱為「復原係數」)為0.35以上且小於0.41。
另外,所謂MD係指捲繞成捲狀之樹脂薄膜之捲繞之方向。而且,所謂TD係指樹脂薄膜之平面內之與MD正交之方向。
為了易於使包含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之樹脂薄膜從回捲狀態之捲繞部復原而不產生樹脂薄膜向縱向之撕裂,前述面黏附力之值理想的是更低,前述向MD之撕裂強度理想的是更高。但,為了充分確保樹脂薄膜對容器等之黏附性,使前述面黏附力過低並不理想。
就該等觀點而言,本實施方式中,將前述復原係數設為0.35以上且小於0.41。若前述復原係數為0.35以上,樹脂薄膜之面黏附力不會過度下降,對容器等之黏附性得以充分確保。另一方面,若前述復原係數小於0.41,樹脂薄膜向MD之撕裂強度恰當地提高,且面黏附力恰當地下降,因此易於使回捲狀態之樹脂薄膜復原而不產生向縱向之撕裂。就前述觀點而言,前述復原係數較佳為0.36以上且0.40以下,更較佳為0.37以上且0.40以下。
前述向MD之撕裂強度之值可設為使用公知之撕裂試驗機測定出之值。具體而言,將切斷樹脂薄膜成長度方向(MD) 63.5 mm×寬度方向(TD) 50 mm之大小所得之試驗片設置於撕裂試驗機之夾板之中央,以向長度方向(MD)之切口長度成為12.7 mm之方式利用刀在試驗片之寬度方向(TD)之中央切入切口,放開擺錘將試驗片切開。可將此時之用於切開試驗片之最大負荷設為該試驗片向MD之撕裂強度之值(單位:mN)。
前述面黏附力可設為使用公知之拉伸試驗器測定出之值。具體而言,於底面積25 cm2 、質量300g之鋁制圓柱狀之兩根治具各自之底面,將樹脂薄膜以不產生褶皺之方式拉緊並固定,使固定於該兩根治具之樹脂薄膜彼此沿鉛垂方向接觸並壓接。然後,使用拉伸試驗機將前述兩根治具向相反之鉛垂方向拉拽。可將此時之用於拉開治具之最大負荷(單位:N)設為該試驗片之面黏附力之值。
另外,就易於將前述復原係數調整於前述範圍之觀點而言,前述樹脂薄膜之向MD之撕裂強度之值較佳為32.0mN以上且34.5mN以下,更較佳為32.5mN以上且34.5mN以下,進而較佳為33.0mN以上且34.5mN以下。另外,若前述向MD之撕裂強度之值為32.0mN以上,在復原時、其他使用時樹脂薄膜難以縱向開裂,因此可進一步提高樹脂薄膜之使用容易度。
另外,就易於將前述復原係數調整於前述範圍之觀點而言,前述樹脂薄膜之前述面黏附力之值較佳為12.0N以上且13.0N以下,更較佳為12.0N以上且12.5N以下。若前述面黏附力之值為12.0N以上,於使用時樹脂薄膜容易黏附於容器等,因此可進一步提高樹脂薄膜之使用容易度。
另外,如後述般本實施方式中,藉由將在規定量之水溶性纖維素衍生物之存在下聚合成之含有偏二氯乙烯系樹脂之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以規定比率延伸及鬆弛,可製作滿足前述復原係數之值之樹脂薄膜。就抑制因此時使用之水溶性纖維素衍生物所引起之樹脂薄膜之透明性下降等的觀點而言,前述樹脂薄膜之霧度值較佳為1.2%以下,更較佳為0.8%以下,進而較佳為0.6%以下。另外,霧度值之下限值雖並無特別規定,但可設為0.05%以上。
前述霧度值可設為依照JIS K 7136(2000年)測定所得之值。
另外,就進一步提高樹脂薄膜之透明性之觀點而言,前述樹脂薄膜之由JIS B 0601(2013年)規定之算術平均表面粗糙度(Ra)較佳為大於5.0 nm且小於20.0 nm,更較佳為大於5.0 nm且為7.7 nm以下,進而較佳為大於6.0 nm且小於7.5 nm。
前述算術表面粗糙度(Ra)可設為使用公知之表面粗糙度測定器所得之值。
另外,如後述般本實施方式中,藉由將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以較先前高之倍率延伸,可製作滿足前述復原係數之值之樹脂薄膜。因此,本實施方式之樹脂薄膜中,偏二氯乙烯系樹脂之分子以進一步拉緊之狀態於MD配向,切割刀片等之穿刺更容易,切斷(尤其是向TD之切斷)更容易。具體而言,前述樹脂薄膜之穿刺強度之值較佳小於4.0N,更較佳小於3.8N,進而較佳小於3.5N。另外,穿刺強度之下限值雖並無特別規定,但就易維持樹脂薄膜之形狀之觀點而言,可設為1.5N以上。
前述穿刺強度可設為依照JIS Z 1707(2019年)測定所得之值。
前述樹脂薄膜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定,可設為1 µm以上且50 µm以下,較佳可為4 µm以上且45 µm以下,更較佳為7 µm以上且40 µm以下。若前述厚度為1 µm以上,可使前述樹脂薄膜難以破裂。若前述厚度為50 µm以下,前述樹脂薄膜之切割性變得良好,且薄膜之觸感良好。
前述樹脂薄膜可設為透明之樹脂薄膜。另外,前述樹脂薄膜具有對食品、餐具等之黏附性。因此,前述樹脂薄膜可適宜用作包裝薄膜。
另外,前述樹脂薄膜較佳以捲繞成捲狀之捲繞體之形式保管。前述捲繞體較佳收容於收容盒,該收容盒具有收容前述捲繞體之主體部、以及對於主體部轉動自如連接之蓋部,且於蓋部具有切割刀片。收容於前述收容盒之前述捲繞體可藉由一面使捲繞體旋轉一面拉拽前述樹脂薄膜之端部而將要使用之量之樹脂薄膜從主體部與蓋部之間隙抽出,並利用設置於蓋部之切割刀片進行切斷,而從收容盒僅取出需要長度。 (組成等)
前述樹脂薄膜係將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成形為膜狀而成之單層薄膜。
前述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係將偏二氯乙烯系樹脂作為主成分之樹脂組成物。
前述偏二氯乙烯系樹脂可為偏二氯乙烯之均聚物,亦可為包含源自偏二氯乙烯之結構單元之共聚物。
前述共聚物係偏二氯乙烯與可與偏二氯乙烯共聚之單體的共聚物。可與前述偏二氯乙烯共聚之單體之例中包括:氯乙烯;包括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月桂酯及丙烯酸十八酯等之烷基之碳數為1以上且18以下的丙烯酸烷基酯;包括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及甲基丙烯酸十八酯等之烷基之碳數為1以上且18以下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包括丙烯腈及甲基丙烯腈等之氰乙烯化合物;包括苯乙烯等之芳香族乙烯化合物;包括乙酸乙烯酯等之碳數為1以上且18以下之脂肪族羧酸之乙烯基酯;碳數為1以上且18以下之烷基乙烯基醚;包括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順丁烯二酸、反丁烯二酸及亞甲基丁二酸等之乙烯聚合性不飽和羧酸;順丁烯二酸、反丁烯二酸及亞甲基丁二酸等乙烯聚合性不飽和羧酸之烷基碳數為1以上且18以下之烷基酯(亦可為部分酯);以及二烯系單體等。該等中,較佳氯乙烯、丙烯酸甲酯及丙烯酸丁酯,更較佳氯乙烯。
前述共聚物之源自偏二氯乙烯之結構單元相對於總質量的比率較佳為60質量%以上,更較佳為70重量%以上,進而較佳為80重量%以上。前述源自偏二氯乙烯之結構單元之比率之上限雖並無特別規定,但就提高擠出加工性等之觀點而言,較佳為98重量%以下,更較佳為95重量%以下。
前述偏二氯乙烯系樹脂之還原黏度較佳為0.035以上且0.070以下,更較佳為0.040以上且0.065以下。若前述還原黏度為0.035以上,可進一步提高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之擠出加工性。若前述還原黏度為0.70以下,樹脂薄膜之著色得到抑制,且於成形時可使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更容易熔融。
就進一步提高擠出加工性等之觀點而言,前述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亦可進而含有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與丙烯酸、甲基丙烯酸或該等之烷基酯之共聚物、以及MBS樹脂(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等其他樹脂。前述其他樹脂之含量相對於100質量份之前述偏二氯乙烯系樹脂而較佳為0.1質量份以上且20質量份以下,更較佳為1.0質量份以上且15質量份以下。
前述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於藉由懸浮聚合而合成前述偏二氯乙烯系樹脂時亦可含有水溶性纖維素衍生物。前述水溶性纖維素衍生物除作為懸浮聚合時之懸浮劑發揮作用以外,亦會殘存於樹脂薄膜之表面而使樹脂薄膜之表面適度地粗面化。
前述水溶性纖維素衍生物之例中,包括甲基纖維素、乙基纖維素、羥乙基纖維素、羥丙基纖維素、羥丙氧基甲基纖維素、及羧甲基纖維素等。該等中,更較佳為甲基纖維素、羥丙基纖維素、以及羥丙氧基甲基纖維素,進而較佳為甲基纖維素。
前述水溶性纖維素衍生物較佳以如下量含有,即,在使樹脂薄膜浸漬於100 ml之乙醇,加熱至70℃並萃取5小時之時每1m2 萃取出15 µg以上。若前述條件下之水溶性纖維素衍生物之萃取量在前述範圍,估計前述水溶性纖維素衍生物會適度殘存於樹脂薄膜之表面,使樹脂薄膜之表面適度粗面化,藉此可大致維持樹脂薄膜向MD之撕裂強度,且使面黏附力適度下降。因此,易於將前述復原係數調整於前述範圍。從樹脂薄膜萃取之前述水溶性纖維素衍生物之含量之上限雖並無特別限定,但可設為於每1m2 樹脂薄膜為100 µg以下,較佳為50 µg以下,進而較佳為30 µg以下。
前述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亦可於不對前述復原係數造成顯著影響之範圍內含有塑化劑、穩定劑及滑澤劑等添加劑。
前述塑化劑之例中,包括乙醯檸檬酸三丁酯、鄰苯二甲酸二辛酯、癸二酸二丁酯、癸二酸二辛酯、二乙醯化單甘油酯、乙醯化二甘油酯及乙醯化三甘油酯等。前述穩定劑之例中,包括環氧化大豆油(ESBO)及環氧化亞麻仁油(ELO)等。前述塑化劑及穩定劑之合計含量相對於100質量份之前述偏二氯乙烯系樹脂而較佳為0.5質量份以上且10質量份以下,更較佳為1.0質量份以上且7.0重量份以下。
前述滑澤劑之例中,包括飽和脂肪醯胺、不飽和脂肪醯胺、經取代之醯胺及硫醚系化合物等。前述滑澤劑之含量相對於100質量份之前述偏二氯乙烯系樹脂而較佳為0.05質量份以上且10質量份以下,更較佳為0.1質量份以上且6.0重量份以下。
另外,前述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亦可含有增黏劑。
前述增黏劑之例中,包含山梨醇酐單油酸酯及山梨醇酐三油酸酯等山梨醇酐脂肪酸酯、丙二醇脂肪酸酯、甘油單油酸酯及甘油三油酸酯等甘油脂肪酸酯、以及液態石蠟等。
但,前述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較佳實質上不含有增黏劑。所謂實質上不含有係指增黏劑之含量相對於100質量份之前述偏二氯乙烯系樹脂而為100 ppm以下(較佳為50 ppm以下,更較佳為20 ppm以下)。 [樹脂薄膜之製造方法]
前述樹脂薄膜可藉由如下方法而製造,該方法包括將熔融並擠出之前述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延伸之步驟、以及將前述經延伸之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鬆弛之步驟。 (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之製備)
前述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可將合成之偏二氯乙烯系樹脂與各種添加劑混合而製備。
前述偏二氯乙烯系樹脂可將偏二氯乙烯及可與前述偏二氯乙烯共聚之單體懸浮聚合而合成。
具體而言,於不銹鋼制等之反應機(聚合機)內,將偏二氯乙烯(合成共聚物時為偏二氯乙烯及可與前述偏二氯乙烯共聚之單體)在前述水溶性纖維素衍生物之存在下,在水性介質中攪拌以使其懸浮,分散成油滴。然後,將聚合起始劑添加於前述懸浮液,視需要進行升溫,而使偏二氯乙烯(及可與前述偏二氯乙烯共聚之單體)聚合。此時之溫度通常為25~90℃,較佳為30~85℃,聚合時間通常為1~100小時,較佳為2~60小時,更較佳為3~50小時。
此時,將前述水溶性纖維素衍生物之添加量相對於100質量份之偏二氯乙烯(及可與前述偏二氯乙烯共聚之單體)而設為300 ppm以上且600 ppm以下,較佳設為300 ppm以上且500 ppm以下。藉由將水溶性纖維素衍生物之量設為前述範圍,估計殘存於樹脂薄膜之表面之前述水溶性纖維素衍生物會使樹脂薄膜之表面適度粗面化,藉此可大致維持製造之樹脂薄膜向MD之撕裂強度,且使面黏附力適度下降。因此,易於將製造之樹脂薄膜之前述復原係數調整為前述範圍。
將所得之偏二氯乙烯系樹脂與視需要含有於樹脂薄膜之塑化劑、穩定劑及滑澤劑等添加劑混合,可製備前述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另外,前述添加劑可於任意時間點混合,可在聚合時添加於懸浮液,亦可在聚合後將偏二氯乙烯系樹脂與前述添加劑混合。混合可利用如下公知之混合裝置進行:亨舍爾混合機、圓筒型混合機、螺杆型混合機、螺杆型擠出機、漿式混合機(Turbulizer)、圓錐螺旋型混合機(Nauta mixer)、V型混合機、帶型混合機、雙臂型捏合機、流動式混合機、氣流型混合機、旋轉圓盤型混合機、輥式混合機、滾動式混合機及勞迪吉混合機(Lodige mixer)等。藉此,可獲得粉體狀或顆粒狀之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 (樹脂薄膜之成形)
前述製備之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於利用公知之方法進行熔融及擠出之後進行延伸及鬆弛。
首先,將前述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投入至擠出機,於缸體內使其熔融並從模頭擠出。模頭可為將前述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呈平板狀擠出之T型模頭,亦可為將前述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呈管狀擠出之環狀模頭(圓形模頭)。
前述擠出之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經過多個導輥及多個夾輥後藉由捲取輥捲取。此時,藉由使前述多個夾輥中連續之夾輥之旋轉速度不同,或調製使呈管狀擠出之前述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吹脹時之空氣量,可使前述擠出之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以規定比率向MD(行進方向)延伸。另外,藉由使用拉幅機,或調製使呈管狀擠出之前述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吹脹時之空氣量,可使前述擠出之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以規定比率向TD(與行進方向正交之方向)延伸。然後,前述向MD及TD延伸過之前述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藉由後續之連續之夾輥的旋轉速度差等而向MD鬆弛。
本實施方式中,可藉由此時之向MD及TD之延伸倍率、及向MD之鬆弛率,調整成形之樹脂薄膜之相對於向MD之撕裂強度之值的面黏附力(復原係數)。
具體而言,此時將向MD之延伸倍率設為3.5倍以上且5.0倍以下,將向TD之延伸倍率設為4.0倍以上且5.5倍以下,將向MD之鬆弛率設為9.5%以上且12.5%。
前述向MD之延伸倍率更較佳為3.5倍以上且4.5倍以下,進而較佳為3.8倍以上且4.5倍以下。前述向TD之延伸倍率更較佳為4.5倍以上且5.5倍以下,進而較佳為4.5倍以上且5.0倍以下。前述向MD之鬆弛率更較佳為10.5%以上且12.0%以下,進而較佳為11.0%以上且12.0%以下。
藉由如此般提高延伸倍率,亦提高其後之鬆弛率,可易於使偏二氯乙烯系樹脂之分子以進一步拉緊之狀態於MD配向而適度提高樹脂薄膜向MD之撕裂強度,且利用鬆弛使樹脂薄膜之表面適度粗面化而適度降低面黏附力。此外,本實施方式中,藉由前述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含有水溶性纖維素衍生物,樹脂薄膜之表面亦會適度粗面化,從而面黏附力適度降低。認為於該等作用下,可獲得復原係數為0.35以上且小於0.41,不產生樹脂薄膜向縱向之撕裂,且易於使端部從回捲狀態之捲繞部剝離的樹脂薄膜。
然後,經延伸及鬆弛之前述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藉由捲取輥捲取。
另外,利用管狀模頭呈管狀擠出之前述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於之後可沿擠出軸方向切開而製成單層厚度之平板狀薄膜,亦可折疊而製成雙層厚度之平板狀薄膜。 實施例
以下,參照實施例更具體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之範圍並不限定於實施例之記載。 1.樹脂薄膜之製作 1-1.樹脂薄膜-1之製作
將偏二氯乙烯(VD)與氯乙烯(VC)以VD:VC=82:18(質量比)進行混合,進而添加溶解有甲基纖維素之水、作為添加劑之乙醯檸檬酸三丁酯(ATBC)、二乙醯化單甘油酯(DALG)及環氧化大豆油,而製備添加原料。添加原料中之甲基纖維素之含量相對於VD之質量與VC之質量之合計量而調整為403 ppm的量。添加原料中之前述添加劑之量相對於100質量份之合成之偏二氯乙烯-氯乙烯共聚物而調整為添加劑之合計量為8.3質量份的量。使用該添加原料,藉由懸浮聚合法而製備包含偏二氯乙烯-氯乙烯共聚物之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
使用單軸擠出機於185℃將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從環狀模頭熔融擠出,將所得之管狀型坯利用水急冷,然後利用溫水浴加熱至室溫附近。之後,以縱向(MD)為4.1倍、橫向(TD)為4.7倍之延伸倍率進行吹脹雙軸延伸,進而以縱向(MD)為11%之鬆弛率向MD鬆弛之後,利用捲取輥捲取。進行捲取之薄膜之縱切(slit)與倒捲,而獲得厚度10 µm、寬度30 cm、長度50m之成為捲繞體之樹脂薄膜-1。 1-2.樹脂薄膜-2之製作樹脂薄膜-2之製作
將使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薄膜化時之縱向(MD)之鬆弛率設為12%,除此以外,以與樹脂薄膜-1之製作同樣的方式獲得成為捲繞體之樹脂薄膜-2。 1-3.樹脂薄膜-3之製作
將使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薄膜化時之縱向(MD)之鬆弛率設為9%,除此以外,以與樹脂薄膜-1之製作同樣的方式獲得成為捲繞體之樹脂薄膜-3。 1-4.樹脂薄膜-4之製作
將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之合成所使用之添加原料中之甲基纖維素的添加量相對於VD之質量與VC之質量之合計量而設為250 ppm,將使所得之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薄膜化時之縱向(MD)之鬆弛率設為9%,除此以外,以與樹脂薄膜-1之製作同樣的方式獲得成為捲繞體之樹脂薄膜-4。 1-5.樹脂薄膜-5之製作
於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之合成所使用之添加原料中,添加相對於VD之質量與VC之質量之合計量而為782 ppm之量的作為增黏劑之液態石蠟,除此以外,以與樹脂薄膜-4之製作同樣的方式獲得成為捲繞體之樹脂薄膜-5。 1-6.樹脂薄膜-6之製作
於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之合成所使用之添加原料中,添加相對於VD之質量與VC之質量之合計量而為782 ppm之量的液態石蠟,將使所得之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薄膜化時之縱向(MD)之延伸倍率設為3.2倍、橫向(TD)之延伸倍率設為5.4倍、縱向(MD)之鬆弛率設為10%,除此以外,以與樹脂薄膜-1之製作同樣的方式獲得成為捲繞體之樹脂薄膜-6。 1-7.樹脂薄膜-7之製作
將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之合成所使用之添加原料中之甲基纖維素的添加量相對於VD之質量與VC之質量之合計量而設為755 ppm,將使所得之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薄膜化時之縱向(MD)之鬆弛率設為9%,除此以外,以與樹脂薄膜-1之製作同樣的方式獲得成為捲繞體之樹脂薄膜-7。
將用於樹脂薄膜-1~樹脂薄膜-7之製作之添加劑(水溶性纖維素衍生物及增黏劑)之量、以及製造條件(縱向(MD)之延伸倍率、橫向(TD)之延伸倍率、及縱向(MD)之鬆弛率)示於表1。
[表1]
樹脂膜No. 1 2 3 4 5 6 7
添加劑 水溶性纖維素衍生物 (ppm) 403 403 403 250 250 403 755
增黏劑 (ppm) - - - - 782 782 -
製造條件 延伸倍率 (MD) (倍) 4.1 4.1 4.1 4.1 4.1 3.2 4.1
延伸倍率 (TD) (倍) 4.7 4.7 4.7 4.7 4.7 5.4 4.7
(鬆弛率) (MD) (%) 11 12 9 9 9 10 9
2.評估 2-1.水溶性纖維素衍生物之萃取量
將足夠長度之樹脂薄膜-1~樹脂薄膜-7各者從捲繞體拉出並切斷而製成試驗片。
使試驗片浸漬於100 ml之乙醇,加熱至70℃並進行5小時之萃取。然後,使萃取液乾燥凝固,而獲得乙醇萃取物。將前述乙醇萃取物轉溶於15%乙醇水溶液,利用二硫化碳進行清洗。清洗後,將水相乾燥凝固,讓氫碘酸(HI)進行反應,將所生成之碘甲烷溶解於鄰二甲苯。
利用氣相層析法(GC)對前述溶解有碘甲烷之鄰二甲苯層進行分析,將所得之碘甲烷量換算成甲基纖維素量,而獲得從樹脂薄膜之表面溶出之甲基纖維素量。將所得之甲基纖維素量除以樹脂薄膜之面積(單位:m2 ),設為存在於樹脂薄膜之表面之水溶性纖維素衍生物之量(單位:µg/m2 )。
GC於以下之設備及條件下進行。 (測定設備・管柱) GC-FID:GL sciences GC-4000 Plus 管柱:Agilent J&W GC columns DB-624 (長度:30m,內徑:0.530 mm,膜厚:3.00 µm) (GC條件) 管柱溫度:60℃(保持5分鐘)→升溫20℃/min→210℃(保持5分鐘) 注入口溫度:230℃ 檢測器溫度:230℃ 載氣:N2 (管柱流量4.2 ml/min) 注入法:分流比(5:1) 注入量:1 µl 2-2.面黏附力
將樹脂薄膜-1~樹脂薄膜-7各者從捲繞體拉出,切斷成長度方向(MD)200~300 mm×寬度方向(TD)300 mm之大小而製成試驗片。
準備兩個底面積25 cm2 、質量300g之鋁製圓柱狀治具。於其中一治具之底面,將各試驗片以不產生褶皺之方式拉緊並固定。於另一治具之底面,亦將從相同樹脂薄膜獲得之試驗片以不產生褶皺之方式拉緊並固定。使此兩個治具以固定有試驗片之底面彼此完全重合之方式沿鉛垂方向接觸,利用鉛垂上方側之治具之自重按壓1分鐘,使試驗片彼此壓接。然後,使用ORIENTEC股份有限公司製之拉伸壓縮試驗機Tensilon RTC-1210A,以100 mm/分鐘之速度將兩個治具向彼此相反之方向(鉛垂方向)拉拽,將用於拉開治具(試驗片)之最大負荷(單位:N)作為該試驗片之面剝離強度。測定係於23℃、50%RH之環境中進行,將針對五片試驗片所得之面剝離強度之平均值設為該樹脂薄膜之面黏附力。 2-3.向MD之撕裂強度
將樹脂薄膜-1~樹脂薄膜-7各者從捲繞體拉出,切斷成長度方向(MD)63.5 mm×寬度方向(TD)50 mm之大小而製成試驗片。
使用東洋精機制作所股份有限公司制之輕負荷撕裂試驗機No.193型號D,將測定範圍設為196mN,求出各試驗片向MD之撕裂強度。於夾板之中央設置試驗片之後,以向長度方向(MD)之切口長度成為12.7 mm之方式利用刀在試驗片之寬度方向(TD)之中央切入切口,放開擺錘,測定用於切開試驗片之最大負荷(單位:mN)。測定於23℃、50%RH之環境中進行,將針對五片試驗片所得之向MD之撕裂強度之平均值設為該樹脂薄膜向MD之撕裂強度。 2-4.霧度值
將足夠長度之樹脂薄膜-1~樹脂薄膜-7各者從捲繞體拉出並切斷而製成試驗片。
使用日本電色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制之霧度計NDH7000SP,依照JIS K 7136(2000年)測定各試驗片之霧度值(單位:%)。將針對五片試驗片所得之霧度值之平均值設為該樹脂薄膜之霧度值。 2-5.穿刺強度
將足夠長度之樹脂薄膜-1~樹脂薄膜-7各者從捲繞體拉出並切斷而製成試驗片。
使用A&D股份有限公司制之拉伸試驗機TENSILON RTG-1210,依照JIS Z 1707(2019年)測定各試驗片之穿刺強度(單位:N)。測定於23℃、50%RH之環境中進行,將針對五片試驗片所得之穿刺強度之平均值設為該樹脂薄膜之穿刺強度。 2-6.復原時間
將樹脂薄膜-1~樹脂薄膜-7各者收容於收容盒(Kureha股份有限公司制,Kure Wrap用收容盒),從收容盒抽出30 cm,於緊閉蓋部之狀態下以刃型留在樹脂薄膜之方式切斷各樹脂薄膜。之後,將剩餘之樹脂薄膜以盡可能不產生褶皺之方式回捲至收容體之內部,且使樹脂薄膜之端部黏附於捲繞之樹脂薄膜。
從該狀態,讓包含男女之評估者40人不使用膠帶等道具,以不產生縱向開裂之方式將樹脂薄膜之整個寬度拉出至收容盒之外部。測量評估者找出黏附於捲繞之樹脂薄膜之樹脂薄膜端部後到將樹脂薄膜之整個寬度拉出至收容盒之外部為止的時間,設為復原時間。測定於23℃、50%RH之環境中進行,將五次試驗中所得之復原時間之平均值設為該樹脂薄膜之復原時間。
將樹脂薄膜-1~樹脂薄膜-7之前述面黏附力、向MD之撕裂強度、面黏附力之值相對於向MD之撕裂強度的比率(面黏附力/向MD之撕裂強度)、穿刺強度、及復原時間之評估結果示於表2。另外,表2中「-」表示未進行評估。
[表2]
備註 實施例 比較例 參考例
樹脂膜No. 1 2 3 4 5 6 7
評估 水溶性纖維素衍生物萃取量 (µg/m2 ) 15 15 14 10 9 - -
面黏附力/向MD之撕裂強度 0.39 0.36 0.41 0.45 0.42 - -
面黏附力 (N) 12.9 12.3 13.2 14.4 14.2 - -
向MD之撕裂強度 (mN) 33.4 34.0 32.3 31.8 33.7 - -
霧度值 (%) 0.45 0.45 0.46 0.31 0.30 - 0.86
穿刺強度 (N) 3.1 3.1 3.1 3.0 3.1 4.2 -
復原時間 (秒) 81 80 86 99 91 - -
根據表2可知,面黏附力之值(N)相對於向MD之撕裂強度之值(mN)之比率為0.35以上且小於0.41的樹脂薄膜-1及樹脂薄膜-2與並非如此之樹脂薄膜-3~樹脂薄膜-5相比,從回捲狀態之復原時間顯著變短。
另外,根據表1可知,此種樹脂薄膜-1及樹脂薄膜-2以如下方式製造:使用如下樹脂組成物,即,將用於藉由聚合而合成偏二氯乙烯系樹脂之單體在相對於前述單體之總質量之含量為300 ppm以上且600 ppm以下之水溶性纖維素衍生物的存在下,在水性介質中懸浮聚合而獲得,將熔融並擠出之前述樹脂組成物以向MD之延伸倍率為3.5倍以上且5.0倍以下,向TD之延伸倍率為4.0倍以上且5.5倍以下之方式延伸,且以向MD之鬆弛率為10.0%以上且12.5%以下之方式鬆弛。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樹脂薄膜易於使端部從回捲狀態之捲繞部剝離而不產生樹脂薄膜向縱向之撕裂。因此,本發明之樹脂薄膜可適宜用於家庭用、實驗用及工業用等多種用途。

Claims (6)

  1. 一種樹脂薄膜,其係包含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之樹脂薄膜,且面黏附力之值(單位:N)相對於向MD之撕裂強度之值(單位:mN)的比率(面黏附力之值/向MD之撕裂強度之值)為0.35以上且小於0.41。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樹脂薄膜,其中該向MD之撕裂強度之值為32.0mN以上且34.5mN以下,該面黏附力之值為12.0N以上且13.0N以下。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樹脂薄膜,其中霧度值為1.2%以下。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樹脂薄膜,其中穿刺強度之值小於4.0N。
  5. 一種樹脂薄膜之製造方法,包括:將熔融並擠出之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延伸之步驟;以及將該經延伸之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鬆弛之步驟;該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係將用於藉由聚合而合成偏二氯乙烯系樹脂之單體在相對於該單體之總質量之含量為300ppm以上且600ppm以下之水溶性纖維素衍生物的存在下在水性介質中懸浮聚合而獲得之樹脂組成物,該延伸之步驟中,將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以向MD之延伸倍率為3.5倍以上且5.0倍以下,向TD之延伸倍率為4.0倍以上且5.5倍以下之方式延伸,該鬆弛之步驟中,將該經延伸之偏二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以向MD之鬆弛率為9.5%以上且12.5%以下之方式鬆弛。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樹脂薄膜,其水溶性纖維素衍生物之量於以以下條件萃取之時每1m2為15μg以上30μg以下,萃取條件:使樹脂薄膜浸漬於100ml之乙醇,加熱至70℃並萃取5小時。
TW109105422A 2019-03-18 2020-02-20 樹脂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TWI7750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49614 2019-03-18
JP2019049614A JP7105713B2 (ja) 2019-03-18 2019-03-18 樹脂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5542A TW202035542A (zh) 2020-10-01
TWI775048B true TWI775048B (zh) 2022-08-21

Family

ID=725202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5422A TWI775048B (zh) 2019-03-18 2020-02-20 樹脂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105713B2 (zh)
CN (1) CN113490693B (zh)
TW (1) TWI775048B (zh)
WO (1) WO2020189180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56029A (ja) * 2001-02-27 2002-09-11 Asahi Kasei Corp 塩化ビニリデン系共重合体粒子及び押出加工方法
JP2014172312A (ja) * 2013-03-11 2014-09-22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 塩化ビニリデン系樹脂ラップ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1508019A (zh) * 2013-08-27 2015-03-01 Kureha Corp 偏二氯乙烯類樹脂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TW201641525A (zh) * 2015-05-27 2016-12-01 Kureha Corp 保鮮膜
TW201805356A (zh) * 2016-08-08 2018-02-16 吳羽股份有限公司 偏二氯乙烯類樹脂薄膜、使用其之保鮮膜及該樹脂薄膜的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5387A (ja) * 1996-07-10 1998-01-27 Asahi Chem Ind Co Ltd 塩化ビニリデン系樹脂組成物及びラップフィルム
JP2003137911A (ja) * 2001-11-05 2003-05-14 Kureha Chem Ind Co Ltd 塩化ビニリデン系樹脂の製造方法
JP6186181B2 (ja) * 2013-06-03 2017-08-23 旭化成株式会社 ラップフィルム巻回体及び巻回体収容体
JP6339435B2 (ja) * 2014-07-23 2018-06-06 旭化成株式会社 塩化ビニリデン系樹脂ラップフィル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56029A (ja) * 2001-02-27 2002-09-11 Asahi Kasei Corp 塩化ビニリデン系共重合体粒子及び押出加工方法
JP2014172312A (ja) * 2013-03-11 2014-09-22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 塩化ビニリデン系樹脂ラップ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1508019A (zh) * 2013-08-27 2015-03-01 Kureha Corp 偏二氯乙烯類樹脂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TW201641525A (zh) * 2015-05-27 2016-12-01 Kureha Corp 保鮮膜
TW201805356A (zh) * 2016-08-08 2018-02-16 吳羽股份有限公司 偏二氯乙烯類樹脂薄膜、使用其之保鮮膜及該樹脂薄膜的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5542A (zh) 2020-10-01
JP7105713B2 (ja) 2022-07-25
WO2020189180A1 (ja) 2020-09-24
CN113490693B (zh) 2022-11-11
JP2020152747A (ja) 2020-09-24
CN113490693A (zh) 2021-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330137B2 (ja) ラップフィルム及びラップフィルム巻回体
WO1992008611A1 (en) Multilayered stretchable shrink film
JP6795350B2 (ja) 塩化ビニリデン系樹脂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ラップフィルム、及び当該樹脂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EP2905310A1 (en) Vinylidene chloride-based copolymer resin composition and molded product thereof
JP4634701B2 (ja) 塩化ビニリデン系樹脂フィルム、食肉練製品用ケーシング及び包装食肉練製品
TWI775048B (zh) 樹脂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JP2947931B2 (ja) 熱押出可能なブレンド、熱可塑性物体及びその製造
JP2015174939A (ja) 包装用フィルム
JP6538162B2 (ja) ラップフィルム
JP6359543B2 (ja) 塩化ビニリデン系樹脂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567125B (zh) plastic wrap
EP3461634B1 (en) Multilayer cling film
JP2006282999A (ja) 塩化ビニリデン系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れからなるフィルム
JP2024007579A (ja) ラップフィルム
JP7170788B2 (ja) ラップフィルム及びラップフィルム巻回体
WO2023032632A1 (ja) 塩化ビニリデン系樹脂組成物、延伸フィルム及び充填包装体
JP2022191174A (ja) 塩化ビニリデン系樹脂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2134090A (ja) ラップフィルム
JPH11199735A (ja) 塩化ビニリデン系樹脂ラップフィルム
JP2007253530A (ja) ラップ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3443966B2 (ja) 二軸延伸ポリプロピレン系フィルム
JPH03164249A (ja) 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3179103A (ja) ラップフィルム
JP2022164221A (ja) ラップフィルム
JP2023128982A (ja) ラップフィル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