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6472B - 機器安裝構造及其安裝板、警報器、火災警報器、警報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機器安裝構造及其安裝板、警報器、火災警報器、警報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6472B
TWI746472B TW105134536A TW105134536A TWI746472B TW I746472 B TWI746472 B TW I746472B TW 105134536 A TW105134536 A TW 105134536A TW 105134536 A TW105134536 A TW 105134536A TW I746472 B TWI746472 B TW I74647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etection
speaker
alarm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45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19027A (zh
Inventor
津留見隼人
榎本學
島津朋彥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報知希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報知希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報知希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190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190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64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647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7/00Fire alarms; Alarms responsive to explosion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7/00Fire alarms; Alarms responsive to explosion
    • G08B17/10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 G08B17/103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using a light emitting and receiving device
    • G08B17/107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using a light emitting and receiving device for detecting light-scattering due to smoke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7/00Fire alarms; Alarms responsive to explosion
    • G08B17/10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 G08B17/11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using an ionisation chamber for detecting smoke or gas
    • G08B17/1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Fire Alarms (AREA)
  • Fire-Detection Mechanism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係提供一種不會讓固定安裝板之螺絲對機器本體有所影響之機器安裝構造及安裝板。本發明之解決手段:對著設置面藉由安裝板來安裝機器本體,安裝板具有一螺孔部,該螺孔部係可插通用來對設置面固定之螺絲,且於螺孔部之周圍形成一具有超過螺絲頭部高度的豎立部。

Description

機器安裝構造及其安裝板、警報器、火災警報器、警報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可偵測出對建築物之牆璧面或天花板所安裝之機器安裝構造及機器安裝構造之安裝板出現火災等之異常現象而發出警報之警報器,火災警報器,警報裝置及警報裝置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主張2015年10月28日所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之特願2015-211508號,2015年11月17日所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之特願2015-224619號,2015年11月2日所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之特願2015-215527號,2015年12月1日所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之特願2015-234562號,以及2016年4月22日所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之特願2016-086052號之利益,藉由整體參考完記載於說明書。
在安裝於建築物牆璧面或天花板等之設置面的機器,有時會具有藉由安裝板來固定機器本體之情況。如此之機器,譬如 可舉出火災警報器或氣體警報器。其中火災警報器,藉由火災所產生之煙霧或熱氣或者藉由感應器偵測出火焰,若偵測火災的話,就會藉由聲音或光等發出警報。
安裝板,對著建築物之設置面抵接其中一面,成為被固定之面,讓另一面成為可固定機器本體之面。將機器本體安裝於設置面之際,首先,對設置面以螺固安裝板,對所固定之安裝板安裝固定機器本體。作為由安裝板及機器本體所構成之機器安裝構造,譬如可舉出專利文獻1之記載。
於火災警報器之框體內,設置有一用來發出聲音之揚聲器。從揚聲器可發出偵測到火災時之警報等。揚聲器係被固定於框體內,於框體前面部,於與揚聲器為對向之位置上形成有一聲音孔。來自揚聲器之聲音,係經過聲音孔而傳送到框體之前面側。作為如此之火災警報器,譬如可舉出專利文獻2之記載。
於主要被設置於住宅的火災警報器,由於可簡單地進行起初之啟動電源,或定期性進行的動作測試,或者警報時之停止警報之操作,所以於框體前面設置有操作鍵。利用按壓操作操作鍵,可按壓火災警報器內部之按鈕開關而進行各種操作。另外,於操作鍵上具有設置拉繩之安裝部。當於高處設置火災警報器等情況時,可利用將拉繩安裝於操作鍵且利用拉引拉繩之動作而進行操作鍵之操作。作為具備如此之操作鍵之火災警報器,譬如可舉出專利文獻3之記載。
火災警報器,係被設置於建築物之牆壁面或天花板等之設置面,藉由感應器偵測藉由火災所生之煙霧,若偵測火災的話,就發出藉由聲音或光所產生之警報。於火災警報器中之煙霧之偵 測,係藉由具有發光部及感光部之煙霧偵測部所形成。感光部,於煙霧偵測部之中,係以不直接入射來自發光部之光之方式來配置。當煙霧飄入到煙霧偵測部內之情況時,會因為煙霧來分散來自發光部之部分光,藉由於感光部感光到該分散光,就可偵測出煙霧之存在。煙霧偵測部,由於係以如上述之原理偵測出煙霧,所以必須不能讓來自外部之光進入到煙霧偵測部。因此,以覆蓋煙霧偵測部之區域之方式,設置煙霧偵測部蓋體。.從基部開始讓豎立之璧部沿著圓周方向設置有複數個煙霧偵測部蓋體。藉由該璧部來遮掩來自外部之光,進而防止入射到感光部。作為具有如此之煙霧偵測部蓋體之火災警報器譬如可舉出專利文獻4記載。
另外,習知上,有揭示一種光電式煙霧感測器(譬如茲參考專利文獻5),其係配置於監視區域之設置面,偵測該監視區域內之煙霧而進行警報者。如此之習知光電式煙霧感測器,大致上,具備有發光元件,感光元件,感光透鏡,偵測部本體及煙霧偵測部,從發光元件,讓感光透鏡聚光基於在於藉由偵測部本體及煙霧偵測部所區隔之偵測空間所發光之光的煙霧偵測部內之散亂光,讓感光元件感光到聚集之光,基於在該感光元件中之感光之光量等,偵測流入到偵測空間之煙霧而進行警報。於此,當組合如此之光電式煙霧感測器之際,首先,對被設置於偵測部本體之安裝用之機構(對應到發光元件及感光元件之形狀的孔部等)設定發光元件及感光元件且確定感光元件及發光元件之光軸,於此狀態下,將發光元件及感光元件之連接線(接腳)插入到基板之貫通孔之後,於基板以焊接方式裝配連接線。
專利文獻1:特開2007-47896號公報
專利文獻2:特開2012-14742號公報
專利文獻3:特開2007-122414號公報
專利文獻4:特開2011-248545號公報
專利文獻5:特開2010-39935號公報
若對設置面螺固安裝板的話,安裝板之前面側,也就是說,於機器本體之安裝側會讓螺絲頭部露出。對安裝板安裝機器本體之際,若讓螺絲頭部碰到螺絲頭部的話,則可能會對機器本體造成損壞。譬如,於搭載有電池之機器本體中,藉由讓螺絲頭部衝撞到電池,則可能會損壞電池。另外,除此之外,螺絲頭部也有可能會損壞機器本體所具有之配線等。尤其係機器本體為薄型化情況下,由於在機器本體要縮小多餘之空間,所以從安裝板露出之螺絲頭部會增加對機器本體所帶來之影響。
於火災警報器中,會要求來自揚聲器之聲音準位為既定以上。也就是說,揚聲器之音壓務必要既定以上,但隨著框體之小型化,也會限制可搭載之揚聲器之直徑。因此,期望就直接以此揚聲器之直徑就能發出更大音壓。
為了易於操作操作鍵,期望著讓操作鍵為大型化。惟,若讓操作鍵為大型化,則用來作為按壓動作及回復到原本位置之動作的構造就變為更複雜,且也會增加操作鍵之零件數目或者讓 操作鍵之形狀更加複雜化。由於操作鍵之複雜化,也會產生因為零件公差而導致讓按壓操作為誤動作。
對火災警報器會要求小型化。煙霧偵測部蓋體,為了改善遮光性,讓璧部形成為剖面略為V字狀,所以徑方向大小比較大,此也就成為妨礙到火災警報器之小型化的原因。另外,於火災警報器設置有用來發出聲音的揚聲器,於煙霧偵測部蓋體及框體之厚度方向中,若成為部分相互重疊該揚聲器之配置的話,由於可能無法從揚聲器獲得充分之音壓,所以必須作成不能讓兩者重疊之配置。隨著讓火災警報器小型化而縮小框體,要配置成不讓此等重疊係比較困難。
然而,於上述如此之裝配方法上,由於必須對基板之通孔同時插入發光元件及感光元件之連接線,所以讓插入作業變為困難,且於裝配發光元件及感光元件時需耗費時間。另外,偵測本體,由於需要一用來安裝發光元件或感光元件之安裝用之機構,所以就讓偵測部本體之機構變為較複雜,此係較不希望者。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問題而發明,其目的係提供一種不會讓固定有安裝板之螺絲對機器本體有所影響之機器安裝構造及安裝板。另外,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問題而發明,其另一目的係提供一種警報器,該警報器係可增加被安裝於框體內之揚聲器之音壓,同時可達到設置揚聲器之省空間化及確實固定。再者,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問題而發明,其另一目的係提供一種警報器,該警報器係以簡單構造即可有順序地進行按壓動作及回復到原本 位置之動作。另外,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問題而發明,其另一目的係提供一種火災警報器,該火災警報器係讓煙霧偵測部小型化且於框體內配置成不會讓煙霧偵測部蓋體與揚聲器等相互重疊。另外,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問題而發明,其另一目的係提供一種警報器裝置及警報器裝置之製造方法,該警報器裝置及警報器裝置之製造方法係可讓偵測手段(對應於發光元件及感光元件)之裝配作業為簡單化,同時可使覆蓋手段(對應於偵測部本體)之機構為簡單化。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請求項1所述之機器安裝構造,係對著設置面藉由安裝板來安裝機器本體,其特徵係該安裝板具有一螺孔部,該螺孔部係可對設置面插通用來固定之螺絲,且於該螺孔部之周圍形成具有超過該螺絲頭部高度的豎立部。
請求項2所述之機器安裝構造,係請求項1所述之機器安裝構造,其中該安裝板具有一用來固定該機器本體之機器固定面部,於該機器固定面部,形成有可卡固該該機器本體之卡固片部及該螺孔部,同時從該機器固定面部以豎立之方式,形成有該豎立部。
請求項3所述之機器安裝構造,係請求項1或2所述之機器安裝構造,其中該機器本體,具有收納電池之電池收納部,該電池收納部,係朝向該安裝板成開口,該螺孔部係形成於與該電池收納部為對向之位置。
請求項4所述之機器安裝構造,係請求項1至3之任一項所述之機器安裝構造,其中該機器本體係一可偵測發生火災且發出警報之火災警報器。
請求項5所述之安裝板,係對著設置面用來機器本體,其特徵係該安裝板具有一螺孔部,該螺孔部係可對該設置面插通用來固定之螺絲,且於該螺孔部之周圍形成具有超過該螺絲頭部高度的豎立部。
請求項6所述之安裝板,係請求項5所述之安裝板,其中該安裝板具有一用來固定該機器本體之機器固定面部,於該機器固定面部,形成有可卡固該該機器本體之卡固片部及該螺孔部,同時從該機器固定面部以豎立之方式,形成有該豎立部。
請求項7所述之警報器,係於框體內具有可從正面發生聲音之揚聲器,其特徵係該框體,於內部具備有用來配置固定該揚聲器之揚聲器固定部之基板部,於該框體之前面部,於與該揚聲器正面為對向之位置上,形成有一聲音孔;該揚聲器固定部,係具有與該揚聲器反面為對向之基面部;及被卡固於該揚聲器周圍部之卡固部;該基面部具有1個或複數個之貫通部。
請求項8所述之警報器,係請求項7所述之警報器,其中該基板部係被收納於該框體之中空內部,於該基板部及該框體之後面部形成有一空間部,同時,該空間部至少堵塞該框體之後面部側。
請求項9所述之警報器,係請求項7或8項所述之警報 器,其中該卡固部,係由沿著被形成於略圓形狀之該揚聲器的圓周方向且設置複數個之卡固片部所形成。
請求項10所述之警報器,係請求項7或8項所述之警報器,其中該卡固部,係由一對的卡固片部所形成,該一對的卡固片部係與形成於略圓形狀之該揚聲器的直徑方向為對向。
請求項11所述之警報器,係請求項9或10所述之警報器,其中該卡固片部,係由被固定於該基板部之固定卡合片部;及對著該基板部可彈性地移動之移動卡固片部所形成。
請求項12所述之警報器,係請求項11所述之警報器,其中該移動卡固片部,係被形成於彈片上,該彈片係於該基面部被支撐為懸臂狀。
請求項13所述之警報器,係請求項7至12之任一項所述之警報器,其中該貫通部係由被形成於該基面部之複數個小孔所形成。
請求項14所述之警報器,係請求項11所述之警報器,其中該移動卡固片部,係藉由2個細縫部形成於可彈性變形的彈片,該2個細縫部係從該基面部之一端部至少到達超越該基面部中央位置,且讓該細縫部成為該貫通部。
請求項15所述之警報器,係請求項11所述之警報器,其中該移動卡固片部,係讓與該基板部之間形成於以小直徑之橋接部所連接的島狀部,使得該島狀部及該基面部之間的間隙成為該貫通部。
請求項16所述之警報器,係具有框體;及被設置於該框體且可進行按壓動作與復位動作之操作鍵;該操作鍵於外周圍具有轉軸部,該框體具有收納該操作鍵之開口部,同時,於該開口部邊緣部具有固定該轉軸之軸承部;該操作鍵,具有一卡固部,該卡固部係對該框體於往該操作鍵之復位動作方向所施力之狀態下而被卡固。
請求項17所述之警報器,係請求項16所述之警報器,其中該操作鍵,於其中一端部附近設置有該轉軸部,從設置有該轉軸部之其中一端部往另一端部具有一長形狀。
請求項18所述之警報器,係請求項16或17所述之警報器,其中該操作鍵,具有從該開口部露出之操作部;及從該操作部之其中一端部往外延伸之外方延伸部;於該外方延伸部設置有該轉軸部。
請求項19所述之警報器,係請求項18所述之警報器,其中該操作鍵,具有一彈片,該彈片係從該操作部之其中一端部往與該外方延伸部相同方向延伸出去,且與該外方延伸部並排,於該彈片之前端部形成有該卡固部。
請求項20所述之警報器,係請求項16至19之任一項所述之警報器,其中該操作鍵,具有往後方延伸之後方延伸部,該後方延伸部具有可插通拉繩之細縫部,該細縫部係可往寬幅變大之方向來變形。
請求項21所述之火災警報器,係於框體內具有煙霧 偵測部,其特徵係於該煙霧偵測部,以包圍配置有感應器部之煙霧偵測區域之方式,設置煙霧偵測部蓋體,該煙霧偵測部蓋體,沿著圓周方向具有複數個遮光壁部;該遮光壁部具有一單板形狀,且於相鄰接之該遮光壁部間,形成可連通該煙霧偵測區域內外之間隙,同時,於以該感應器部之偵測位置為中心之放射線上,讓該遮光壁部彼此於徑向中相互重疊而配置,以位於該遮光壁部之任一處。
請求項22所述之火災警報器,係請求項21所述之火災警報器,其中該遮光壁部,係從該煙霧偵測部蓋體之基部,沿著該煙霧偵測區域之圓周方向而朝徑向以傾斜之方式,直立配置。
請求項23所述之火災警報器,係請求項21或22所述之火災警報器,其中該遮光壁部,具有形成該煙霧偵測區域外周圍之弧狀面部。
請求項24所述之火災警報器,係請求項21至23之任一項所述之火災警報器,其中於該煙霧偵測區域,配置有發光部,於該遮光壁部之中,於接收至少來自該發光部之光線的面,形成有凹凸形狀。
請求項25所述之警報裝置,具備有:基板,可裝配元件;偵測手段,對該基板電氣性裝配,且對流入到偵測空間之氣體偵測是否含有被偵測物質;及覆蓋手段,不會對該偵測手段進行干擾且以覆蓋該基板及該偵測 手段之方式來配置,且被插入於該基板與該偵測空間之間。
請求項26所述之警報裝置,係請求項25所述之警報裝置,其中該偵測手段,具備有感光手段,該感光手段係基於已感光之光量偵測出是否含有被偵測物質;該警報裝置,係具備有防干擾手段,該防干擾手段係用來防止干擾到該感光手段,且該防干擾手段係藉由讓該感光手段以面對既定方向之方式來固定所形成,確定該感光手段之光軸。
請求項27所述之警報裝置,係請求項25或26所述之警報裝置,其中具備有凸緣,該凸緣係用來促進讓該氣體往該偵測空間流入用,且該凸緣係一體成形於該覆蓋手段之外緣部。
請求項28所述之警報裝置,係請求項25至27之任一項所述之警報裝置,其中具備有電源推動手段,該電源推動手段係用來推動且固定將電源供應給該警報裝置之電源部,且該電源推動手段係與該覆蓋手段一體成形。
請求項29所述之警報裝置,係請求項25至28之任一項所述之警報裝置,其中具備有收納手段,該收納手段係用來收納進行警報輸出之輸出手段,且該收納手段係與該覆蓋手段一體成形。
請求項30所述之警報裝置,係請求項25至29之任一項所述之警報裝置,其中該偵測手段係具備有發光手段,該發光手段係對該偵測空間發光,且該發光手段係從對著該基板之安裝位置往既定方向且於彎折之狀態下而配置;該基板係具備有基板 孔,該基板孔係被設置於與該發光手段中之彎折部分對應之位置上,且該基板孔係可插通用來確定對該發光手段之基板的安裝角度之角度確定器具。
請求項31所述之警報裝置,係請求項30所述之警報裝置,其中具備有收容手段,該收容手段係於內部收容有該偵測手段及該覆蓋手段,且該收容手段係於收容該偵測手段及該覆蓋手段之狀態下,具有堵住該基板孔之堵塞手段。
請求項32所述之警報裝置,係請求項31所述之警報裝置,其中該堵塞手段係可支撐該偵測手段之支撐手段。
請求項33所述之警報裝置,係請求項25至32之任一項所述之警報裝置,其中該偵測手段具備有:對該偵測空間發出之發光側偵測手段;及基於已感光之光量,對流入到該偵測空間之氣體偵測出是否含有該被偵測物質之感光側偵測手段;該覆蓋手段,具有:從該發光側偵測手段通過該覆蓋手段而將光往該偵測空間導入之發光孔;及從該偵測空間通過該覆蓋手段而將反射光往該感光側偵測手段導入之感光孔。
請求項34所述之警報裝置,係請求項33所述之警報裝置,其中具備有凹槽部,該凹槽部於該覆蓋手段中,被形成於與該偵測空間為對向的面當中的該發光孔或該感光孔周圍,且該凹槽部係與該偵測空間朝相反側凹陷。
請求項35所述之警報裝置,係請求項25所述之警報裝置,其中具備有遮光手段,該遮光手段,於該覆蓋手段中,被 形成於與該基板為對向的面當中的該發光孔或該感光孔周圍,且該遮光手段係朝向該基板且以豎立之方式配置,覆蓋該發光側偵測手段或該感光側偵測手段之周圍。
請求項36所述之警報裝置之製造方法,係包含有:安裝步驟,對可裝配元件之基板,以既定之角度安裝對流入到偵測空間之氣體,偵測是否含有被偵測物質之偵測手段;裝配步驟,於維持該既定角度之狀態下,對該基板讓於該安裝步驟中安裝於該基板之該偵測手段進行電氣性裝配;以及覆蓋手段設置步驟,於該基板及該裝配步驟上,以覆蓋被裝配於該基板之該偵測手段之方式,設置被插入該基板與該偵測空間之間的覆蓋手段。
若藉由請求項1之發明的話,即使從正面讓物體靠近螺絲之頭部,也可防止抵接於豎立部而抵觸到螺絲之頭部。另外,可以不讓安裝板之螺絲之頭部影響到該正面側。另外,也可利用讓豎立部作為緊固螺絲深度之刻度,由於可配合安裝板之厚度來作成適當之緊固深度及強度,所以可對設置面確實地固定安裝板及機器本體。
若藉由請求項2之發明的話,即使讓機器本體之安裝板側靠近於螺絲之頭部,也不會抵接到豎立部而抵觸到螺絲之頭部,所以可防止讓螺絲對機器本體有所影響。
若藉由請求項3之發明的話,即使讓電池靠近到螺絲之 頭部,也不會抵接到豎立部而抵觸到螺絲之頭部,所以可防止讓螺絲對電池有所影響。
若藉由請求項4之發明的話,於火災警報器之中,能夠讓螺絲之頭部不會影響到警報器本體。
若藉由請求項5之發明的話,即使從正面讓機器本體靠近到螺絲之頭部,也不會抵接到豎立部而抵觸到螺絲之頭部,所以不會讓螺絲之頭部影響到機器本體。另外,能夠不會讓安裝板之螺絲之頭部對機器本體有所影響。另外,也可利用讓豎立部作為緊固螺絲深度的刻度,由於可配合安裝板之厚度來作成適當之緊固深度及強度,所以可對設置面確實地固定安裝板及機器本體。
若藉由請求項6之發明的話,即使機器本體之安裝板靠近到螺絲之頭部,也不會抵接到豎立部而抵觸到螺絲之頭部,所以可防止螺絲會影響到機器本體。
若藉由請求項7之發明的話,即可透過貫通部,使得藉由於揚聲器之正面側振動所產生之部分聲音傳送到揚聲器之背面,且有效率地於框體內共鳴,進而達到改善音壓。另外,利用於框體內讓來自揚聲器之部分聲音產生共鳴,即可改善來自揚聲器之音壓。藉此,即使為小直徑的揚聲器也可獲得既定以上之音壓,進而達到框體小型化。
若藉由請求項8之發明的話,於基板部與框體之後面部之間,形成被堵塞之空間部,可更容易讓從透過貫通部所導引之揚聲器的聲音產生共鳴,進而達到更加改善之音壓。
若藉由請求項9之發明的話,由於在圓周方向複數位置藉由卡固片部卡合固定揚聲器,所以可將揚聲器牢固地固定於基板部,另外,也可抑制因為受到溫度或溼度等之環境變化而讓揚聲器之固定狀態產生變化。
若藉由請求項10之發明的話,由於係以一對之卡固片部且以從兩側挾持揚聲器之方式來卡固,所以可將揚聲器牢固地固定於基板部,另外,也可抑制因為受到溫度或溼度等之環境變化而讓揚聲器之固定狀態產生變化。
若藉由請求項11之發明的話,由於可讓揚聲器之其中一端部卡固於固定卡合片部,所以容易地對移動卡固片部卡固揚聲器之另一端,且讓揚聲器之固定作業簡單化。
若藉由請求項12之發明的話,構造簡單且可彈性地移動移動卡固片部。
若藉由請求項13之發明的話,可防止透過貫通部而讓昆蟲等侵入,另外,利用堵塞部分之小孔,進而讓改善揚聲器之音壓達到最佳化。
若藉由請求項14之發明的話,由於可加大彈片之變形量且讓揚聲器之卡固更簡單化,同時,由於細縫部成為貫通部,所以無需另外形成貫通部且讓構造簡單化。
若藉由請求項15之發明的話,由於以簡單之構造即可彈性地移動移動卡固片部,同時,由於間隙為貫通部,所以無需另外形成貫通部且讓構造簡單化。
若藉由請求項16之發明的話,以轉軸部為中心而使操作鍵傾斜之方式,可進行按壓,另外,由於卡固部可對框體而往操作鍵之復位動作的方向來施力,所以可形成對框體可確實地固定操作鍵之狀態。另外,以簡單之構造即可進行操作鍵之按壓動作及復位動作,另外,由於零件數目少,所以可抑制因為零件公差而導致按壓操作為誤動作。
若藉由請求項17之發明的話,可拉大被按壓操作之部分及轉軸部之距離,且可充分地確保操作鍵之按壓深度。
若藉由請求項18之發明的話,從操作部可更與轉軸部保持距離,且更可加大操作鍵之按壓深度。
若藉由請求項19之發明的話,藉由隨著操作鍵之按壓之彈片的彈性變形,可確實地讓操作鍵往來回方向動作。
若藉由請求項20之發明的話,於細縫部設置有拉繩情況時,當對拉繩施加較大力量時,由於會讓細縫部變形而讓拉繩脫漏,所以可不用對操作鍵或框體施加較大之力量。
若藉由請求項21之發明的話,將煙霧偵測部蓋體設為最低限之直徑,同時能夠對感應器部不讓光線從外部直接入射。另外,維持來自外部光之遮光機能,同時可讓煙霧偵測部小型化,且以不與揚聲器等重疊之方式,可於被小型化之框體內配置煙霧偵測部蓋體。
若藉由請求項22之發明的話,於遮光壁部間設置有間隙,同時於徑向中,可讓相鄰接之遮光壁部彼此間相互重疊而配 置。
若藉由請求項23之發明的話,可於遮光壁部之外圍側形成間斷性之圓周面,且於外圍側配置有網子構件。
若藉由請求項24之發明的話,由於來自發光部之光係藉由遮光壁部之凹凸形狀散射,所以對感應器部可減少來自入射之發光部之光線的反射光,進而防止讓感應器部產生誤動作。
若藉由請求項25之警報裝置的話,由於覆蓋手段不會對基板及偵測手段進行干擾,所以可省略一作業,該作業係從於覆蓋手段設定所有之偵測手段以後,讓基板覆蓋於該覆蓋手段且於基板之通孔中同時插入各偵測手段之連接線之作業,且可讓偵測手段之裝配作業為簡單化,同時也不需於覆蓋手段中設置用來安裝偵測手段之機構,讓偵測手段之機構為簡單化且可提高警報裝置之生產性。
若藉由請求項26之警報裝置的話,偵測手段具備有感光手段,且由於防干擾手段與感光手段係被一體成形,所以可讓感光手段及防干擾手段之裝配作業為簡單化,同時,也不需於覆蓋手段中設置用來將感光手段及防干擾手段安裝於覆蓋手段之機構,讓覆蓋手段之機構為簡單化且可提高警報裝置之生產性。
若藉由請求項27之警報裝置的話,於覆蓋手段之外緣部,由於具備有用來促進讓氣體流入到偵測空間之凸緣,所以可增加讓氣體流入到偵測空間之流量,進而改善偵測精密度。
若藉由請求項28之警報裝置的話,由於讓來自電源部之 應力為正常作用之電源推動手段與從外部無法辨識出之覆蓋手段係被一體成形,所以相較於設置於類似收容手段之從外部可辨識之機構的情況來說,不易覺察到藉由該應力所產生之變形且可防止外觀不良。
若藉由請求項29之警報裝置的話,由於用來收納被連接於基板之輸出手段之收納手段與覆蓋手段係被一體成形,所以可於與覆蓋手段中之基板為相同面側,設置輸出手段,可讓對輸出手段之基板之連接為簡單化且可提高警報裝置之生產性。
若藉由請求項30之警報裝置的話,由於具備有可將角度確定器具插入到基板之基板孔,所以可藉由插入角度確定器具而極容易抑制固定發光手段之方法而易於確定發光手段之安裝角度,且可提高警報裝置之生產性。
若藉由請求項31之警報裝置的話,在收容手段由於具備有堵住基板孔之堵塞手段,所以可防止從基板孔環繞發光手段之光線且於感光手段所感光而導致誤偵測之情況發生,進而改善偵測精密度。
若藉由請求項32之警報裝置的話,堵塞手段由於為可支撐偵測手段,所以可防止因某種原因對偵測手段施加外力之際,讓偵測手段之角度改變而導致降低偵測精密度之情況發生。
若藉由請求項33之警報裝置的話,覆蓋手段由於具備有發光孔及感光孔,所以可抑制於覆蓋手段覆蓋基板且讓塵埃堆積於基板上,同時,可形成不會藉由發光孔及感光孔而阻礙到發光 側偵測手段及感光側偵測手段之光軸的構造。
若藉由請求項34之警報裝置的話,於發光孔及感光孔周圍,由於具備有凹槽部,該凹槽部係與偵測空間朝相反側而凹陷,所以可防止藉由讓塵埃往該凹槽部堆積而使得塵埃大量堆積於覆蓋手段上之情況,且也可防止讓堆積於覆蓋手段中之發光孔或感光孔之周圍之塵埃掉到發光軸上或感光軸上而降低偵測精密度之事情發生。
若藉由請求項35之警報裝置的話,以豎立於發光孔或感光孔周圍之方式來配置且由於具備用來覆蓋發光側偵測手段或感光側偵測手段周圍之遮光手段,所以可防止來自發光側偵測手段之光線不透過偵測空間就直接於感光偵測手段中被感光而導致偵測誤動作,同時也可防止讓堆積於覆蓋手段之塵埃,從覆蓋手段且透過發光孔或感光孔掉落到發光側偵測手段或感光側偵測手段而堆積於發光側偵測手段或感光側偵測手段之表面而降低偵測精密度之事情發生。
若藉由請求項36之警報裝置之製造方法的話,由於對基板安裝偵測手段且電氣性裝配之後設置有覆蓋手段,所以可省略一作業,該作業係從於覆蓋手段設定所有之偵測手段以後,讓基板覆蓋於覆蓋手段且於基板之通孔中同時插入各偵測手段之連接線,且可讓偵測手段之裝配作業為簡單化,同時也不需於覆蓋手段中設置用來安裝偵測手段之機構,讓偵測手段之機構為簡單化且可提高警報裝置之生產性。
〔實施形態1〕
1:警報器本體
2:安裝板
10:框體
11:前面
12:煙霧流入口
13:操作鍵
14:聲音孔
15:安裝板固定部
16:電池收納部
17:電池
20:警報器固定面部
21:上面突出部
22:螺孔部
22a:挿入部
22b:滑動部
23:豎立部
24:卡固片部
30:螺絲
31:頭部
〔實施形態2-1~2-3〕
201:警報器本體
210:框體
211:前面部
212:後面部
214:操作鍵
215:聲音孔
216:基板部
217:揚聲器
217c:揚聲器本體
217d:耳部
217e:卡固凹部
218:電池收納部
219:電池
220:揚聲器固定部
221:豎立部
222:基面部
223:固定卡合片部
224:移動卡固片部
225:彈片
226:貫通部
230:基板部
231:揚聲器固定部
232:豎立部
233:基面部
234:固定卡合片部
235:移動卡固片部
236:彈片
237:細縫部
240:基板部
241:揚聲器固定部
242:豎立部
243:基面部
244:固定卡合片部
245:移動卡固片部
246:島狀部
247:橋接部
248:間隙部
〔実施形態3〕
301:警報器本體
302:安裝板
310:框體
310a:開口部
310b:軸承部
310c:鎖扣部
310d:段部
311:前面
312:煙霧流入口
313:操作鍵
314:聲音孔
320:操作部
321:外方延伸部
322:轉軸部
323:彈片
324:卡固部
325:後方延伸部
326:細縫部
328:邊緣部
〔實施形態4〕
401:警報器本體
402:安裝板
410:框體
411:前面
412:煙霧流入口
413:操作鍵
414:聲音孔
416:電池收納部
417:電池
418:揚聲器
430:煙霧偵測部
431:煙霧偵測區域
432:基板部
433:煙霧偵測部蓋體
434:網子構件
435:發光部
436:感應部
436a:偵測位置
437:設置基部
440:基部
441:遮光壁部
441c:弧狀面部
441d:凹凸面部
〔實施形態5〕
501:安裝座
502:殼體
503:偵測器部蓋體
504:偵測部本體
505:電路部
511:安裝掛鉤
512:本體部
512A:殼體側對向面
512B:設置面側對向
521:底殼
522:上蓋
523:外部流入開口
531:天花板
532:曲徑
532d:曲徑
532e:曲徑
533:防蟲網
534:偵測空間
535:內部流入開口
535a:內部流入開口
535b:內部流入開口
535c:內部流入開口
535d:內部流入開口
535e:內部流入開口
541:凸緣部
542:傾斜部
543:隆起部
544:偵測部本體缺口部
545:揚聲器收納部
546:元件蓋子
547:插孔
548:電池固定彈簧
549:施力空間
551:電路板
552:發光部
553:感光部
554:屏蔽
555:開關
556:基板孔
557:定位孔
565:肋部
5100:警報裝置
5111:螺孔
5121:螺孔
5122:卡固部
5211:底殼側對向璧
5211a:感應凹部
5211b:對向面
5212:底殼側外圍璧
5212a:底殼側端部
5213a:細縫
5213b:細縫
5214:卡固部
5221:上蓋側露出璧
5222:上蓋側外圍璧
5222a:上蓋側端部
5223:按壓鍵
5224:螺絲轂
5225:支撐部
5226:堵塞突起
5400a:偵測部本體側端部
5411:定位凹部
5431:配置凹部
5432:發光凹陷部
5433:感光凹陷部
5434:凹槽部
5435:外緣璧
5436:發光孔
5437:感光孔
5438:遮光框體部
55611:零件盒
55612:零件盒
55613:零件盒
55613a:固定螺絲
55613b:插孔
55614:零件盒
55614a:固定螺絲
55614b:插孔
55615:零件盒
55616:零件盒
55616a:外側收納璧
55616b:內側收納璧
5617:零件盒缺口
5618:檔止部
55621:短鰭片
55622:短鰭片
55623:短鰭片
55631:長鰭片
55632:長鰭片
55641:保護片
55642:保護片
55651:肋部
55652:肋部
55653:肋部
55654:肋部
55655:肋部
55656:肋部
55657:肋部
55658:肋部
55659:肋部
5700:安裝夾具
5701:光軸調整銷
5710:底座
5711:發光部袋子
5712:感光部袋子
5713:滑動構件
5714:彈簧
5715:定位用突起
5716:施力孔
5720:上蓋
5721:露出孔
5900:設置面
Ar1:區域
Ar2:區域
Ar3:區域
CN1:電源連接器
F1:箭頭
F2:箭頭
F3:箭頭
F4:箭頭
F5:箭頭
F21:箭頭
F22:箭頭
P1:外部停滯點
P2:外部停滯點
第1圖為表示從本實施形態1之火災警報器之正面側看到之立體圖。
第2圖為表示從火災警報器背面側看到之立體圖。
第3圖為表示警報器本體之背面圖。
第4圖為表示安裝板之前視圖。
第5圖為表示緊固於設置面之螺絲及安裝板之立體圖。
第6圖為表示火災警報器之縱向剖面圖。
第7圖為表示於本實施形態2-1當中之火災警報器之前視圖。
第8圖為表示第7圖A-A所示之剖面圖。
第9圖為表示第7圖B-B所示之剖面圖。
第10圖為表示基板部之前視圖。
第11圖為表示安裝有揚聲器之基板部之前視圖。
第12圖為表示第11圖A-A所示之剖面圖。
第13圖為表示用於實施形態2-2之火災警報器之基板部之前視圖。
第14圖為表示用於實施形態2-3之火災警報器之基板部之前視圖。
第15圖為表示於本實施形態3當中之火災警報器之前視圖。
第16圖為表示第15圖A-A所示之剖面圖。
第17圖為表示操作鍵之前視圖。
第18圖為表示操作鍵之側面圖。
第19圖為表示第17圖A-A所示之剖面圖。
第20圖為表示從背面側看到操作鍵之立體圖。
第21圖為表示從火災警報器之背面側看到之立體圖。
第22圖為表示於第21圖中之後方延伸部附近之放大圖。
第23圖為表示於第15圖B-B所示剖面圖當中,框體下部之放大圖。
第24圖為表示從第16圖之狀態,於按壓操作操作鍵之狀態當中之 框體下部之放大剖面圖。
第25圖為表示從於本實施形態4當中之火災警報器之前面側所看到之立體圖。
第26圖為表示火災警報器之縱向剖面圖。
第27圖為表示具有煙霧偵測部之基板部之立體圖。
第28圖為表示煙霧偵測部內部之剖面圖。
第29圖為表示第28圖中,讓感應器部之偵測位置與遮光壁部直接對向之範圍的放大圖。
第30圖為表示本實施形態5之警報裝置之立體圖。
第31圖為表示警報裝置之底面圖。
第32圖為表示警報裝置之側面圖。
第33圖為表示第31圖之A-A箭頭所示之剖面圖。
第34圖為表示從下側看到警報裝置之分解立體圖。
第35圖為表示從上側看到警報裝置之分解立圖圖。
第36圖為表示安裝板之底面圖。
第37圖為表示安裝板之平面圖。
第38圖為表示底殼之底面圖。
第39圖為表示底殼之平面圖。
第40圖為表示底殼之前視圖。
第41圖為表示上蓋之平面圖。
第42圖為表示上蓋之前視圖。
第43圖為表示偵測部蓋體之底面圖。
第44圖為表示於省略防蟲網之狀態下之偵測部蓋體之前視圖。
第45圖為表示偵測部本體之底面圖。
第46圖為表示偵測部本體之平面圖。
第47圖為表示偵測部本體之前視圖。
第48圖為表示電路部之底面圖。
第49圖為表示電路部之平面圖。
第50圖為表示電路部之前視圖。
第51圖為表示偵測部本體之放大立體圖。
第52圖為表示第32圖之B-B箭頭所示之剖面圖。
第53圖為表示第52圖之C-C箭頭所示之剖面圖。
第54圖為表示電路基板之立體圖。
第55圖為表示電路基板及裝配用夾具之剖面圖。
第56圖為表示初期狀態之裝配用夾具之立體圖。
第57圖為表示於裝配用夾具配置有發光部,感光部及屏蔽之狀態之裝配用夾具之立體圖。
第58圖為表示載置有電路基板之狀態下之裝配用夾具之立體圖。
第59圖為表示讓上蓋為閉合狀態之裝配用夾具之立體圖。
[實施形態1]
以下,將沿著圖面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於本實施形態1上,係以讓安裝於設置面之機器作為火災警報器來加以說明。第1圖係表示從於本實施形態1中之火災警報器所看到之立體圖,第2圖為表示從火災警報器背面側看到之立體圖。本實施形態1之火災警報器,係具有:可偵測發生火災且發出警報之警報器本體1;及對設置面安裝有警報器本體1之安裝板2。
警報器本體1,具有一框體10,該框體10係於內部具有用來偵測煙霧之感應器等。於框體10之側面部,具有煙霧流入口12,從該煙霧流入口12將煙霧導引到框體10之內部,且藉由感應器來偵測煙霧。
框體10,具有一面對室內側之前面11,於前面11設置 有:用來進行各種操作之操作鍵13;及用來發出來自設置於框體10內部之揚聲器之聲音的聲音孔14。
安裝板2,係設置於警報器本體1之背面側且可固定警報器本體1。固定有安裝板2之設置面,於本實施形態1上係為住宅之牆壁面。安裝板2對著垂直面之設置面且固定後,就對著安裝板2安裝固定警報器本體1。
安裝板2,具有一警報器固定面部20,該警報器固定面部20係被形成為於中央部具有孔且略為環狀。覦警報器固定面部20之上端部,形成有上面突出部21。上面突出部21雖係用於掛於事先設置面之場所之情況下,但是並不用於本實施形態1。於上面突出部21之根底部,形成有凹溝狀之切口,若不使用上面突出部21時,則可簡單地將此折疊起來而除去不用。
第3圖為表示警報器本體1之背面圖。於警報器本體1之背面,於上面形成有電池收納部16,於該內部收納有電池17。電池收納部16,係形成為往背面側開口之凹狀,且該開口並未被封口。藉此,可讓框體10之蓋體厚度部分為薄型化。另外,於警報器本體1之背面,於圓周方向3處形成有安裝板固定部15。安裝板固定部15,係對著安裝板2且以可旋轉卡固之方式來形成。
以下將更詳細說明安裝板2之構造。第4圖為表示安裝板2之前視圖。於安裝板2之警報器固定面部20,沿著圓周方向且於3處讓卡固片部24形成為爪狀。卡固片部24,係被形成於對應到形成於警報器本體1之背面部的安裝板固定部15的位置上,進而可讓 此轉旋轉卡固。
另外,於警報器固定面部20,設置複數個螺孔部22,此等該螺孔部22,係可對設置面讓用來固定安裝板2之螺絲揷通。於本實施形態1上,於複數之螺孔部22當中,由於使用位於上部12時方向的螺孔部22,所以以下將說明該螺孔部22。
螺孔部22,下部具有較大之直徑,上部具有較小之直徑,且具有讓此等為連續之葫蘆狀。於螺孔部22周圍,以圍繞此之方式,從警報器固定面部20形成有豎立之豎立部23。豎立部23,係形成為正面視之略為橢圓狀。
第5圖為表示緊固於設置面之螺絲30及安裝板20之立體圖。螺絲30,係對著事先設置面且緊固至某程度之位置。此時,螺絲30之頭部31,係形成為從設置面懸浮之狀態。
安裝板2之螺孔部22,係形成於可讓下部大直徑不挿通螺絲30之頭部31之直徑。因此,於螺孔部22之下部可讓螺絲30插通,且可成為讓螺絲30貫通到安裝板2之前面側之狀態。從該狀態來看,利用於下方來滑動安裝板2,而讓螺絲30位於螺孔部22上部之小直徑部分。螺孔部22之小直徑部分,由於係大於螺絲30之直徑且小於頭部31之直徑,所以利用讓螺絲30位於螺孔部22之小直徑部分,且藉由進一步緊固螺絲30,而讓螺絲30之頭部31壓接到螺孔部22之邊緣部,藉由螺絲30將安裝板2固定於設置面。
此時,讓螺絲30之頭部31,直到周圍沒有比豎立部23較突起之位置上,緊固螺絲30。也就是說,若從側方看安裝板1之情 況下,直到頭部31完全地被豎立部23給掩蓋之前,緊固螺絲30。如此一來,豎立部23,也可利用讓緊固螺絲30之深度來作為刻度。
第6圖為表示火災警報器之縱向剖面圖。於該圖,也顯示螺絲30。於藉由螺絲30而將安裝板2固定於設置面之狀態中,螺絲30之頭部31,係無超過形成於螺孔部22周圍之豎立部23之高度。也就是說,螺絲30之頭部31相較於豎立部23來說,以不突出於正面側之方式,設定豎立部23之高度。
用來固定螺絲30之螺孔部22,係位於安裝板之上部,且係讓被收納於警報器本體1之電池收納部16的電池17及螺絲30之頭部31為對向。於此,於螺絲30之頭部31周圍,由於形成有沒有讓該頭部31突出之高度的豎立部23,所以不會讓電池17抵接到螺絲30之頭部31。也就是說,可讓從安裝板2往正面側顯露出之螺絲30之頭部31不會影響到警報器本體1。
以上,雖係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但是本發明之適用並非限定於本實施形態1,只要於該技術思想之範圍內皆可廣泛地被適用。譬如,於本實施形態1上,雖然豎立部23之高度係略與螺絲30之頭部31之突起高度相同,但是由只要豎立部23高過頭部31之突起高度即可,所以也可藉由不干擾到警報器本體1之程度而形成為較高。另外,於本實施形態1上並無限制形成螺孔部22及豎立部23之位置及數量,也可因應必要而適當地配置。再者,於本實施形態1中,設置面雖為一牆壁面,但是也可為天花板。另外,於本實施形態1中,機器雖為火災警報器,但是也可為氣體警報 器,或其他種類之機器。
[實施形態2]
其次,沿著圖面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2-1~2-3。於本實施形態2-1~2-3上,係以火災警報器作為警報器來說明。第7圖為表示於本實施形態2-1當中之火災警報器之前視圖。本實施形態2-1之火災警報器,係具有一可偵測發生火災發出警報之警報器本體201。
警報器本體201,具有一框體210,該框體210係於內部具有偵測煙霧之感應器。框體210,於側面部具有一煙霧流入口,可從該煙霧流入口將煙霧導引到框體210內部,且藉由內部感應器來偵測煙霧。
框體210,具有一面對室內側之前面部211,於前面部211設置有:用來進行各種操作之操作鍵214;及用來發出從設置於框體210內部之揚聲器217之聲音之聲音孔215。
第8圖為表示第7圖A-A所示之剖面圖。於警報器本體201之背面,於上部形成有電池收納部218。於該內部收納有電池219。電池收納部218,係形成為往背面側承開口之凹狀,且該開口並未被封口。藉此,可讓框體210之蓋體厚度部分為薄型化。
於框體210內部,配置有基板部216,且於基板部216,設置有用來偵測從煙霧流入口流入之煙霧的煙霧偵測部216。另外,第8圖雖未圖示,但是於基板部216安裝固定有揚聲器217。
第9圖為表示第7圖B-B所示之剖面圖。如該圖所示,於形成於框體210內部之中空部分中,基板部216,係配置於厚度方 向略為中央位置,被固定於基板部216之揚聲器217之正面217a,係與聲音孔215為對向。另外,於基板部216之背面側中,於基板部216及框體210之間,形成有空間部。於框體210之後面部212當中,形成該空間部之區域,係不具有孔等來堵塞。
第10圖為表示基板部216之前視圖。如該圖所示,基板部216,具有部分為缺口之略圓形狀,於中央部,配置有用來偵測煙霧之感應器216b。基板部216,於周圍部形成揚聲器固定部220,揚聲器217被固定於此。
揚聲器固定部220,具有部分為缺口之略圓形狀之豎立部221,於豎立部221之內側,可配置有揚聲器217。豎立部221之內側,構成部分之基板部216且形成與揚聲器2217之背面為對向之基面部222,於基面部222,形成有由複數個小孔所形成貫通部226。
於揚聲器固定部220之一側,設置有略T字狀之固定卡合片部223。固定卡合片部223,係與基板部216為一體,且無法對基板部216移動。另外,於與揚聲器固定部220之固定卡合片部223為對向之一側,設置有可對基板部216往既定方向移動之移動卡固片部224。固定卡合片部223及移動卡固片部224,係於固定在揚聲器固定部2220之揚聲器217之徑向中,以相互對向之方式來配置。
移動卡固片部224,係被形成於彈片225之前端部,該彈片225之前端部係於基面部216上被支撐為懸臂狀。彈片225,係於基面部222外圍部,被支撐為懸臂狀,藉此,彈片225係可對基板部216,往該厚度方向進行彈性變形。藉此,移動卡固片部224, 可對基板部216往該厚度方向移動。
第11圖為表示安裝有揚聲器217之基板部216之前視圖,第12圖為表示第11圖A-A所示之剖面圖。揚聲器217,具有略為圓狀之揚聲器本體217c,且於揚聲器本體217c之外圍,於徑向中,具有對向之一對的耳部217d。於耳部217d,形成有讓固定卡合片部223或移動卡固片部224卡固之卡固凹部217e。
當將揚聲器217安裝於揚聲器固定部220之際,首先,於從基面部222讓其中一方之耳部217d側懸浮之狀態下,讓形成於揚聲器217之另一方之耳部217d的卡固凹部217e對著固定卡合片部223來卡固。之後,若其中一方之耳部217d側抵觸壓接到移動卡固片部224的話,則會讓彈片225彈性變形,而讓移動卡固片部224對另一方之耳部217d來卡固。藉此,於與徑向為對向之2處,對揚聲器固定部220來卡固揚聲器217,且可牢固地將揚聲器217固定於基板部216。
於徑向中且於對向之耳部217d之中,由於對基板部216可彈性地來卡固揚聲器217,所以可抑制因溫度或溼度等之環境變化而讓揚聲器217之固態狀態產生變化。另外,揚聲器217,雖可藉由固定卡合片部223及移動卡固片部224,以挾持之方式來卡固,但是卡固位置,另外,揚聲器217,雖係藉由固定卡合片部223及移動卡固片部224且以挾持之方式來卡固,但是卡固位置,由於係從揚聲器217之外圍而形成為突起狀之耳部217d,所以可防止揚聲器本體217c之變形且可防止音壓之降低。
如第9圖所示,揚聲器217,係讓振動而發出聲音之正面217a,面向基板部216之正面側,背面217b係與基面部222為對向。基面部222,由於係形成有小孔狀之貫通部226,所以揚聲器217之背面217b,係透過貫通部226且面向於形成在基板部216及框體210之後面部212之間的空間部。
當揚聲器217發出聲音之際,會讓正面217a側振動且發出聲音,該聲音透過框體210之聲音孔215而傳送到外部。另外,揚聲器217之正面217a側之振動,也往揚聲器217整體來擴廣,因此,聲音也傳送到揚聲器217之背面217b側。該聲音,係透過被形成於基面部222之貫通部226而於框體210之後面部212側之空間部產生共鳴且傳送到外部。
於揚聲器217之背面217b側讓聲音共鳴之效果,會因為揚聲器217之直徑或框體210之後面部212側之空間部之容積或形狀或貫通部226之面積等而有所不同。於本實施形態2-1上,貫通部226係藉由複數個小孔而形成,所以以讓共鳴效果達到最大之方式,可調整貫通部226之面積。
具體而言,於基面部222事先較多形成預先小孔,且於組裝所有火災警報器之零件之狀態下,從揚聲器217發出聲音且測定該聲音。其次,以樹脂等堵塞被形成於基面部222之部分小孔,再從揚聲器217發生聲音測定音壓。反覆此步驟,讓聲壓最高的小孔數目設定為於實際製品中之小孔數目。於製造實際產品之際,對基板部216,讓預先所形成之小孔當中之一部分,以成為被設定之 小孔數目之方式,外加堵塞步驟。藉此,即可製造出來自揚聲器217之音壓為最大之火災警報器。小孔之數目的調整,可個別進行調整或設定於每個製造批號。又,也可不進行該調整而藉由所有相同數目之小孔來形成貫通部226。
如此一來,於與揚聲器217之背面217b為對向之基面部222,可利用形成貫通部226,而該貫通部226係與被形成於基板部216及框體210之後面部212之間的空間部連通,增加來自揚聲器217之音壓。也就是說,即使縮小揚聲器217之直徑,由於可達成既定之音壓,所以可讓框體210為小型化。
另外,利用讓貫通部226藉由小孔來形成,且藉由調整小孔之數目,可讓揚聲器217之音壓為最大化,同時因為為小孔,所以也可防止讓昆蟲等侵入到煙霧偵測部216a側。
其次,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2-2。第13圖為表示用於實施形態2-2之火災警報器之基板部230之前視圖。本實施形態2-2,其中,由於設置於基板部230之揚聲器固定部231以外之構造係與實施形態2-1為共同,所以僅說明揚聲器固定部231。
揚聲器固定部231,於外圍部具有從基板部230豎立之豎立部232,且該內側之區域,係為構成部分之基板部230之基面部233。於基面部233之一側,形成有固定卡合片部234。於與形成有基面部233之固定卡合片部234側為相反側,形成有2個細縫部237,且該2個細縫部237係從端部到達超過基面部233中央之位置。2個細縫部237,係以相互平行之方式形成,且以具有各直徑 為不同之弧狀部分之方式來形成。藉此,於基面部233,形成有一彈片236,該彈片236係可往基板部230之厚度方向彈性變形。
於彈片236之前端部,以與固定卡合片部234及揚聲器217之直徑方向中為對向之方式,形成有移動卡固片部235。本實施形態2-2之彈片236,於基板部30被支撐為懸臂狀之特徵上,雖係與實施形態2-1相同,但是利用讓形成彈片236之細縫部237,從其中一端部到達超越基面部233中央之位置,係比起實施形態2-1之情況來說,彈片236之變形量較大。因此,於揚聲器固定部231安裝揚聲器217之際,係易於讓揚聲器固定部231卡固到揚聲器217之卡固凹部217e,且易於讓安裝作業容易化。
另外,形成於基面部233之細縫部237,其功能也可作為讓形成於揚聲器217之背面217b及框體210之後面部212側之空間部連通之貫通部。因此,也可讓增加來自揚聲器217之音壓的效果,達到與實施形態2-1相同之效果。
其次,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2-3。第14圖為表示用於實施形態2-3之火災警報器之基板部240之前視圖。本實施形態2-3,其中,由於設置於基板部240之揚聲器固定部241以外之構造係與實施形態2-1為共同,所以僅說明揚聲器固定部241。
揚聲器固定部241,係於外圍部具有從基板部240豎立之豎立部242,且該內側之區域,係為構成部分之基板部240之基面部243。於基面部243之一側,形成有固定卡合片部244。於與形成有基面部243之固定卡合片部244側為相反側,形成有移動卡固片 部245。移動卡固片部245,係形成為島狀部246,該島狀部係於小直徑之橋接部247連接與基板部240之間所形成。
島狀部246,由於係於小直徑之橋接部247且與基板部240連接,所以對基板部240,可往該平面方向,具體而言,係往從對向之固定卡合片部244離開之方向,可彈性地移動。當將揚聲器217固定到揚聲器固定部241之際,係讓對固定卡合片部244而卡固其中一方之卡固凹部217e之揚聲器217,利用藉由橋接部247之彈性變形讓島狀部246移動,可讓另一方之卡固凹部217e卡固到移動卡固片部245。
另外,於島狀部246及基板部240之間,形成有間隙部248。其中,被形成於島狀部246之基面部243中央位置側之間隙部248,由於係配置於基面部243內,所以其功能也可作為讓形成於揚聲器217之背面217b及框體210之後面部212側之空間部連通之貫通部。因此,也可讓增加來自揚聲器217之音壓的效果,達到與實施形態2-1相同之效果。
以上,雖係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2-1~2-3,但是本發明並非限定適用於本實施形態2-1~2-3,且於該技術思想範圍內皆可廣泛地被適用。譬如,於上述之實施形態2-1~2-3上,揚聲器固定部220,具有1個之固定卡合片部223及1個移動卡固片部224,雖讓此等配置為對向,但是也可讓3個以上之卡固片部配置於揚聲器217圓周方向之複數處。此種情況下,可將至少1個之卡固片部作為移動卡固片部,將該以外之卡固片部作為固定卡合片 部。
[實施形態3]
其次,沿著圖面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3。於本實施形態3上,係以讓警報器作為火災警報器來加以說明。第15圖為表示於本實施形態3當中之火災警報器之前視圖。本實施形態3之火災警報器,具有可偵測火災發生且發出警報之警報器本體301。
警報器本體301,係具有一框體310,該框體310係於內部具有用來偵測煙霧之感應器等。框體310之側面部,具有煙霧流入口,從該煙霧流入口將煙霧導引到框體310之內部,且藉由感應器來偵測煙霧。
框體310,具有一面對室內側之前面311,於前面311設置有:用來進行各種操作之操作鍵313;及用來發出來自設置於框體310內部之揚聲器之聲音的聲音孔314。
於開始使用火災警報器之際,利用最初按壓操作操作鍵313及可進行開啟電源。當電源開啟時,火災警報器就開始進行感應火災。另外,電源開啟之後,於平常正常中,利用按壓操作鍵313,即可進行感應之測試。於正常時之測試,也可進行電池沒電或更換時間訊息或揚聲器之斷線。再者,藉由感應器偵測火災,當發出警報之情況時,可利用按壓操作操作鍵313來停止警報。如此一來,操作鍵313,可因應狀況而於火災警報器進行以1個按壓操作而不同之動作。
第16圖為表示第15圖A-A所示之剖面圖。如該圖所示, 於警報器本體301之背面,於上部形成有電池收納部316,於該內部收納有電池317。電池收納部316,係形成為往背面側為開口之凹狀,且該開口並未被封口。藉此,可讓框體310之蓋體的厚度部分為薄型化。
操作鍵313,具有一操作部320,該操作部320係從框體310之開口部310a顯露出來。操作部320,係與框體310之前面311形成大略齊平狀,以往框體310內面側按壓之方式,可操作該操作部320。於框體310內,以與操作鍵313之操作部320為對向之方式,配置有開關318,伴隨著按壓操作操作鍵313來按壓開關318。藉由按壓開關318,可讓火災警報器偵測出操作鍵313之按壓操作。
以下,更詳細地說明操作鍵313之構造。第17圖為表示操作鍵313之前視圖,第18圖為表示操作鍵313之側面圖,第19圖為表示第17圖A-A所示之剖面圖,第20圖為表示從背面側看到操作鍵313之立體圖。操作鍵313,係具有:往上下方向且形成為較長之正面視之略橢圓狀之操作部320;從操作部320之一端部之下端部,以往下垂之2個為一對之外方延伸部321;於外方延伸部321間從操作部320下端部往下垂之彈片323;及從操作部320往背面側延伸之後方延伸部325。2個之外方延伸部321及後方延伸部325為一體化且形成往下方為開口之剖面略
Figure 105134536-A0305-02-0036-1
狀。
於朝向外方延伸部321之外側面,形成各往側方突起之轉軸部322。轉軸部322,係對框體310之軸承部310b卡固為可旋轉。藉此,操作鍵313,即可以轉軸部322為中心且往向背面側傾 斜之方向來旋轉。
彈片323,如第19圖所示,形成為較薄之板狀,沿著操作部320之按壓方向可彈性變形。於彈片323之前端部,形成往正面側突起之卡固部324。卡固部324,如第16圖所示,對被形成於框體310之內面下端部附近之鎖扣部310c而卡固。於該卡固狀態中,彈片323係讓操作鍵313從按壓往復位之方向,也就是說,於警報器本體301之正面側形成略為施力之狀態。
操作鍵313,於操作部320周圍,具有邊緣部328。另外,框體310,於開口部310a之邊緣部,具有段部310d,操作鍵313之邊緣部328,係對段部310d從背面側抵接。如前述所言,操作鍵313,係藉由彈片323,往警報器本體301之正面側施力,所以操作鍵313之邊緣部328,係對框體310之段部310d成壓接之狀態。藉此,可防止操作鍵313之搖晃或因為意外之力量所造成之脫落等現象發生。
彈片323,雖如此地往原本操作鍵313之復位方向來施力,但若按壓操作操作鍵313且以轉軸部322為中心而傾斜的話,會讓下端部之卡固部324對框體310來卡固,所以將以朝向背面側而扭曲之方式而彈性變形,且以更強大之力量讓操作鍵313往復位方向來施力。
如第20圖所示,後方延伸部325,於後端附近形成有橫向之細縫部326。第21圖為表示從火災警報器之背面側看到之立體圖。如該圖所示,操作鍵313之後方延伸部325,係從框體310之背 面側露出。
第22圖為表示於第21圖中之後方延伸部附近之放大圖。於本圖上,係表示於後方延伸部325,安裝有拉繩330之狀態。於細縫部326,可挿通拉繩330之前端部。於拉繩330之前端部形成有一結(knot),細縫部326之寬度係以大於拉繩330之直徑且小於結之直徑之方式來設定。因此,於拉繩330之前端部事先形成有結。相較於拉繩330之結,係將前端側及相反側之部分插入到細縫部326,且利用往下方拉引拉繩330,即可對操作鍵313簡單地來安裝拉繩330。安裝有拉繩330之細縫部326,由於係對轉軸部322而形成於後方之上方,藉由往下方拉引拉繩330,就能夠以轉軸部322為中心且往朝向背面側傾斜操作鍵313之方向來轉動。
細縫部326,係形成於後方延伸部325之後端附近,所以會縮小細縫部326及後方延伸部325之後端之間的部分之後端部325a之寬度。因此,後方延伸部325之後端部325a,係可往擴大細縫部326之寬度的方向來變形。
若對拉繩330施加較大之力量之情況且該力量就直接傳遞到操作鍵313的話,可能會破壞操作鍵313或框體310。利用讓細縫部326可往擴大寬度之方向來變形,若於拉繩330往下方施加較大力量時,會讓結壓住細縫部326而擴廣而脫落,所以對操作部盡量不要施加較大之力量。會讓拉繩330之結從細縫部326脫落之力道,雖可配合操作鍵313或框體310之強度來適當設置,但是於本實施形態3上,係設略為8~10kg。
第23圖為表示於第15圖B-B當中,框體310下部之放大圖。如該圖所示,於框體310之內部,形成有往上方開口且呈U字狀之軸承部310b,於該軸承部310b,收納有操作鍵313之轉軸部322且轉動自如。
第24圖為表示從第16圖之狀態,於按壓操作操作鍵313之狀態當中之框體310下部之放大剖面圖。操作鍵313,係以位於下方之轉軸部322為中心而轉動,所以如第24圖所示,若按壓操作操作部320的話,會讓操作部320上側往背面側傾斜,操作部320會按壓框體310內之開關318。此時,如前述所言,操作鍵313之彈片323,利用讓卡固部324卡固到框體310之鎖扣部310c,往操作鍵313之復位方向施力,但是從該狀,進一歩能以往操作鍵313之復位方向來施力之方式而彈性變形。因此,若手離開操作部320的話,即可讓操作鍵313回復到原本位置。又,於後方延伸部325安裝有拉繩330,若拉引該拉繩330之情況時,也同樣地會讓操作鍵313動作。
如此一來,藉由以具有軸承部310b之框體310;及整體為一體性且具有轉軸部322之操作鍵313而所構成按壓鍵之構造,既能以簡單之構造來進行按壓動作及復位動作。另外,由於零件數目少,所以也可抑制因零件公差所導致之按壓操作為誤動作。
另外,成為操作鍵313之旋轉中心的轉軸部322,由於係藉由按壓操作之操作部320而形成於為下方之外方延伸部321,所以可充分確保操作部320之按壓深度。尤其操作部320,係呈往上下方向且長形而略為橢圓狀,所以可增加與轉軸部322之距離且可 加深按壓深度。
另外,於操作鍵313下部,於前端部,形成具有卡固部324之彈片323,由於卡固部324係卡固於框體310,所以當按壓操作部320之際,會讓彈片323彈性變形,且由於往操作鍵313之復位方向施力,所以若手離開操作部320,即可讓操作鍵313進行復位動作。再者,彈片323,係於讓卡固部324卡固於框體310之狀態下,往操作鍵313之復位方向來施力,且操作鍵313,由於係讓邊緣部328從背面側抵接到框體310之段部310d,所以可防止讓操作鍵313搖混或者從框體310往外脫落之事情發生。
以上,雖然係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3,但是本發明之適用並非限制於本實施形態3,且於該技術思想之範圍內皆可廣泛地來適用。譬如,操作鍵31位於警報器本體301當中之位置或大小,形狀,並非限定於本實施形態3。於本實施形態3中,操作鍵313,雖往上下方向具有長條形狀,但是也可往左右方向具有長條形狀,或也可為圓形或四角形等皆可。另外,即使操作鍵313之轉軸部322之位置,也不限於下端部,也可為上端部或左右端部等。再者,於本實施形態3上,雖係以警報器作為火災警報器,但是也可為氣體警報器或其他種類之警報器。
[實施形態4]
最後,沿著圖面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4。第25圖為表示從於本實施形態4當中之火災警報器之前面側所看到之立體圖。本實施形態4之火災警報器,係具有:可偵測發生火災且發出警報之警 報器本體401;及對設置面安裝有警報器本體401之安裝板402。
警報器本體401,具有一框體410,該框體10係於內部具有用來偵測煙霧之感應器等。於框體410之側面部,具有煙霧流入口412,從該煙霧流入口12將煙霧導引到框體410之內部,且藉由感應器來偵測煙霧。
框體410,具有一面對室內側之前面411,於前面411設置有:用來進行各種操作之操作鍵413;及用來發出來自設置於框體410內部之揚聲器之聲音的聲音孔414。
安裝板402,係設置於警報器本體401之背面側且可固定警報器本體401。固定有安裝板402之設置面,於本實施形態4上係為住宅之牆壁面。但是,住宅之天花板等,設置面其他面也可。安裝板402對著垂直面之設置面且固定後,就對著安裝板402安裝固定警報器本體401。
第26圖為表示火災警報器之縱向剖面圖。安裝板402具有螺孔部421,藉由插入到該螺孔部421之螺絲22,對著設置面且加以固定。另外,安裝板402,係具有用來固定警報器本體401之背面側之警報器固定面部420。警報器本體401,係對警報器固定面部420卡合固定。
警報器本體401,於框體410上部,具有一電池收納部416,於電池收納部416內收納有電池417。另外,於框體410之內部,配置有用來偵測從煙霧流入口412流入之煙霧之煙霧偵測部430。煙霧偵測部430,係設置於被收納於框體410內之基板部432, 遮掩來自外部之光線且具有用來偵測侵入之煙霧的煙霧偵測區域431,同時,具有用來覆蓋該煙霧偵測區域431之煙霧偵測部蓋體433。
第27圖為表示具有煙霧偵測部430之基板部432之立體圖。如該圖所示,基板部432,具有部分為缺口且略為圓形,於中央部,係以覆蓋煙霧偵測部蓋體433之方式來設置。煙霧偵測部蓋體433之頂面,係圓狀之基部440。於煙霧偵測部蓋體433之外圍面部分,設置用來防止讓昆蟲等侵入到煙霧偵測區域431之網子構件434。另外,於基板部432,讓用來收納揚聲器418且固定之揚聲器收納部432a形成於周緣部。
第28圖為表示煙霧偵測部430內部之剖面圖。於煙霧偵測部蓋體433,從基部440往基板部432直立設置有複數個之遮光壁部441。如該圖所示,煙霧偵測部蓋體433之遮光壁部441,係具有往單向而延伸之單片狀,藉由複數個之遮光壁部441而圍繞煙霧偵測區域431之整個圓周。遮光壁部441之延伸方向,也朝向煙霧偵測區域431之圓周方向與徑向之任一者。於遮光壁部441間,以可讓煙霧侵入到煙霧偵測區域431之方式,設置有間隙。另外,遮光壁部441之其中一端部411a及鄰接之遮光壁部441之另一端部441b,以於圓周方向中相互重疊之方式來配置。
於遮光壁部441之其中一端部441a之外圍面,形成有形成煙霧偵測區域431外圍面之弧狀面部441c。藉由複數個之遮光壁部441,讓弧狀面部441c,形成有斷斷續續之圓周面。沿著該弧狀 面部441c,以讓網子構件434形成有煙霧偵測部蓋體433外圍面之方式,來配置固定。
於煙霧偵測區域431之內部,讓發光部435及感應器部436配置於設置基部437。其中,發光部435,係藉由可發光之鐳射二極體或紅外線LED等來構成,且以朝向煙霧偵測區域431之中央上方測之方式來配置。感應器部436,係配置於挾持有煙霧偵測區域431之中心之相反側且向著煙霧偵測區域431之中央上方側。感應器部436,係藉由可偵測入射到偵測位置436a之光的光二極體等來構成。
來自發光部435之光,由於係往感應器部436之斜上方來射出,所以通常係不會到於感應器部436中的光。另外,若煙霧侵入到煙霧偵測區域431的話,會藉由煙霧來散射來自發光部435之光而讓部分之光線入射到感應器部436之偵測位置436a。藉此,感應器部436即可偵測到光線且可偵測出煙霧之存在。
煙霧偵測區域431,係藉由以遮光壁部441圍繞整個圓周,不讓來自外部之光線入射,另外,遮光壁部441,係藉由幾乎不反射光之素材來形成。但是,於與發光部435對向之遮光壁部441之中,由於可直接接收來自發光部435之強烈光線,所以可反射部分之光線。藉由讓該反射光入射到感應器部436,儘管煙霧不存在,也有可能利用感應器部436來偵測出光線。為了防止此現象發生,於接收來自發光部435之光線的遮光壁部441之內圍面,形成有凹凸面部441d。若以凹凸面部441d來反射光線時,由於係藉由 該凹凸來散射光線,所以對感應器部436之偵測位置436a來說會減少入射之反射光的光量且以可防止誤動作之發生。
第29圖為表示第28圖中之煙霧偵測區域431附近之放大圖。於從感應器部436之偵測位置436a往放射線狀延伸之線當中,通過遮光壁部441之另一端部441b之線,係從遮光壁部441之另一端部441b且於外圍側之中,與鄰接之遮光壁部441之其中一端部441a相交。譬如,虛線R1之線,通過遮光壁部441之另一端部441b而位於鄰接之遮光壁部441之其中一端部441a。即使於虛線R2及虛線R3中也同樣。再者,即使於以虛線R1~R3所示之以外之遮光壁部441也同樣。換言之,於以感應器部436之偵測位置436a為中心之放射線上,務必能夠讓遮光壁部411之任一者被定位。如此一來,遮光壁部411,能讓從外部入射到煙霧偵測區域431之光線,以不會直接到達感應器部436之偵測位置436a之方式來配置。
如此一來,於以感應器部436之偵測位置436a為中心之放射線上,以定位遮光壁部441之任一者之方式,讓遮光壁部441彼此間於徑向中相互重疊之方式來配置,所以來自通過遮光壁部441之間的間隙之外部光線,不會直接到達感應器部436之偵測位置436a,且於感應器部436上,能夠偵測出僅來自發光部435之散射光,且可確實地防止因為外部光線所導致之感應器部436之誤動作。另外,遮光壁部411,並非僅感應器部436之偵測位置436a,且可阻止讓外部光線入射到煙霧偵測區域431之中央區域。於煙霧偵測區域431中,若讓外部光陷入射到發光部435及感應器部436之 間的區域的話,則會藉由低濃度之煙霧等來散射,即使光線無直接入射到感應器部436之偵測位置436a,也可間接地入射到此而可能導致誤動作,但是由於可利用遮光壁部411來阻止對煙霧偵測區域431之中央區域的外部光入射,所以可防止誤動作。
遮光壁部441,具有往單向延伸之單片形狀,且利用於遮光壁部441彼此間之徑向中之相互重疊也為所需之最低限,所以可縮小煙霧偵測部蓋體433之直徑。於第28圖中,雖以虛線表示收納於揚聲器收納部432a之揚聲器418,但是揚聲器418與遮光壁部441,於框體410之厚度中係以相互不重疊之方式來配置。因此,不會因為遮光壁部441而遮掩來自揚聲器418之聲音,且可充分確保警報時之音壓。另外,由於可縮小煙霧偵測部蓋體433之直徑,所以可達到警報器本體401之小型化。
以上,雖係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4,但是本發明之適用,並非限定於本實施形態,只要於該技術思想之範圍內皆可廣泛地被適用。
[實施形態5]
首先,將說明實施形態5之基本概念。實施形態5,為概略性安裝於設置對象物設置面之警報裝置且有關於具有與設置面為對向之裝配面之警報裝置。於此,所謂「警報裝置」係進行警報之裝置,具體而言,係針對包含於監視區域之氣體之被偵測物質來進行警報之裝置,譬如,包含有氣體警報器及火災警報器(煙霧警報器)等之概念。所謂「監視區域」,係監視對象之區域,具體而言,係 設置有警報裝置之區域,譬如,包含住宅內之區域(譬如房間等),住宅以外之建築物等之區域等之概念。另外,所謂「設置對象物」,係設置有警報裝置之對象物,譬如可舉出:監視區域內之天花板或牆壁等。另外,所謂「設置面」,係設置有警報裝置之設置對象物之面,譬如可舉出,於天花板中之監視區域側之面(換言之,為天花板下面),於牆壁中之監視區域側之面(換言之,為牆壁之室內側面)等。另外,所謂「裝配面」,係設置於警報裝置之面,具體而言,係於與設置面為對向之狀態下,安裝於該設置面之面。另外,所謂「被偵測物質」,係偵測對象之物質,具體而言,包含於氣體之物質,譬如包含有氣體中之一氧化碳及煙霧等之概念。
於以下之實施形態5之中,係針對「被偵測物質」為「煙霧」,「警報裝置」係基於藉由煙霧所產生之散射光而發出警報之「火災警報報器(煙霧警報器)」,「監視區域」為「作為住宅內區域之房間」之情況加以說明。另外,有關「設置對象物」,如前述所言,雖可舉出「天花板」或「牆壁」等,但於以下枝中,也適當地推薦不僅圖示有「設置對象物」為「天花板」,同時「設置對象物」為「牆壁」之情況加以說明。
(構造)
首先,說明本實施形態5之警報裝置之構造。第30圖為表示本實施形態5之警報裝置之立體圖,第31圖為表示警報裝置之底面圖,第32圖為表示警報裝置之側面圖,第33圖為表示第31圖之A-A箭頭所示之剖面圖,第34圖為表示從下側看到警報裝置之分解立體圖, 第35圖為表示從上側看到警報裝置之分解立圖圖。又於以下說明上,各圖所示之X-Y-Z方向為相互正交之方向,具體而言,Z方向為垂直方向(換言之,重力為工作方向),X方向及Y方向係作為對垂直方向正交之水平方向,譬如,將Z方向稱之為高度方向,+Z方向稱之為上側(平面),-Z方向稱之為下側(底面)來說明。另外,至於有關以下之「X-Y-Z方向」之用語,於圖示之警報裝置51中,係用來說明各零件之相對性的位置關係(或,方向)等之方便表現,以第33圖之殼體502之偵測空間534之中心位置為基準,將距離偵測空間34的方向稱之為「外側」,將接近於偵測空間534之方向稱之為「內側」,以下,將以此說明。
此等於各圖所示之警報裝置100,係偵測包含於氣體之被偵測物質的煙霧而發出警報之警報裝置,具體而言,如第32圖所示,係安裝於監視區域之天花板當中之下側(-Z方向)之面(換言之,為下面)之設置面5900,或者於監視區域之牆壁當中之監視區域側之面(換言之,為牆壁之室內側面)之未圖示之設置面(以下,稱之為牆壁設置面)而使用,具體而言,具備有:安裝底座501,殼體502,第34圖之偵測部蓋體503,偵測部本體504及電路部50505。又,以下,將說明讓設置面5900沿著XY平面之方向(換言之,為水平方向)擴廣之情況,及讓未圖示之「牆壁設置面」對該設置面5900往正交之方向(換言之,為垂直方向)擴廣之情況。以下,將於說明完警報裝置5100整體構造之後,詳細說明各構造。
(構造-安裝底座)
首先,第36圖為表示安裝底座之底面圖,第37圖為表示安裝底座之平面圖。第32圖所示之安裝底座501,係對設置面5900或未圖示之「牆壁設置面」,用來安裝殼體502之安裝手段,具體而言,係用於殼體502與設置面5900或未圖示之「牆壁設置面」之間,更詳言之,係具備有第36圖之安裝掛鉤511及本體部512。
(構造-安裝底座-安裝掛鉤)
第36圖之安裝掛鉤511,係用來將安裝底座501安裝(換言之,為設置)於設置面5900或未圖示之「牆壁設置面」,具體而言,係從本體部512突出之突起片,譬如,具備有螺孔5111。螺孔111,係插通用來安裝安裝底座501之未圖示之安裝螺絲的孔。且,對著螺孔5111及設置面5900或未圖示之「牆壁設置面」,且藉由連續地讓安裝螺絲插通,即可將安裝底座501安裝於設置面5900或未圖示之「牆壁設置面」。
(構造-安裝底座-本體部)
第36圖之本體部512,係安裝底座501之本體,譬如於沿著XY平面之方向擴廣且呈現既定直徑的圓盤狀物體,且係與安裝掛鉤511一體成形且為樹脂製,更詳言之,具備有:殼體側對向面512A;及第37圖之設置面側對向面512B。第36圖之殼體側對向面512A,如第32圖所示,於與殼體502為對向之狀態下,係一安裝有該殼體502之面,設置面側對向面12B,於與設置面5900為對向之狀態下,被安裝於該設置面5900之裝配面(換言之,為往XY平面之方向擴廣 之裝配面)。另外,本體部512,如第36圖所示,具備有:螺孔5121及卡固部5122。其中,螺孔5121,係插通用來將安裝底座501安裝於設置面5900之未圖示之安裝螺絲的孔。且,對螺孔121及設置面5900,藉由讓安裝螺絲連續地插通,即可將安裝底座501安裝於設置面900。另外,卡固部5122,係安裝有第32圖之殼體502之安裝手段,具體而言,係與第35圖後述之底殼521之卡固部5214卡固用。至於如此之本部512之外徑,雖係可任意地來設定,但是以下係以譬如利用與既定之安裝底座同樣大小(譬如約10cm)之方式來設定作為說明。
(構造-殼體)
其次,第32圖之殼體502,係收容有:第34圖之偵測部蓋體503,偵測部本體504及電路部505(以下,為收容對象物)之收容手段,具體而言,係透過安裝底座501而安裝於設置面5900,更詳細為具備有:第34圖之底殼521及上蓋522。
(構造-殼體-底殼)
第38圖為表示底殼之底面圖,第39圖為表示底殼之平面圖,第40圖為表示底殼之前視圖。此等各圖之底殼521,如第34圖所示,係從安裝底座501側(換言之,為上側(+Z方向))收容「收容對象物」之第1收容手段,藉由與上蓋522結合,於與該上蓋522之間,形成作為第32圖後述之外部流入開口523之間隙。另外,該底殼521,係一種可將移動第33圖之殼體502之外部的氣體(又,包含沿著設置面5900而移動之氣體)往殼體502內部來導引之外部導引 手段,另外,讓移動殼體502之內部的氣體導引到後述之偵測空間534之內部偵測手段,具體而言,於與偵測部本體504之間,形成有氣體流路。
該第38圖至第40圖之底殼521,譬如,於沿著XY平面之方向中擴廣且呈現比安裝底座501為大直徑之圓盤狀,(也包含後述之「底殼521之內部構件」)整體而言係一體成形且為樹脂製,更詳細而言,具備有:底殼側對向璧5211及底殼側外圍璧5212。第33圖之底殼側對向璧5211,係形成有於沿著底殼521當中之XY平面方向中而擴廣之部分,換言之,係與安裝底座501為對向,且具備有第34圖之導引凹部5211a。該導引凹部5221a,對第33圖之偵測空間34而言雖係導引氣體之導引手段,但是有關其該詳內容將於後述說明。另外,底殼側外圍璧5212,係第1外璧,該第1外璧係形成有往於底殼521當中之高度方向(Z方向)延伸之部分(外璧),且從底殼側對向璧5211之外緣部往外側擴廣,同時,也往下側(-Z方向)延伸者。
另外,第38圖之底殼521,更詳細為具備有:零件盒5611~5616,短鰭片5621~5623,長鰭片5631,5632,保護片5641,5642及肋部5651~5659(以下,將「零件盒5611~5616,短鰭片5621~5623,長鰭片5631,5632,保護片5641,5642及肋部5651~5659」總稱為「底殼521之內部構件」)。首先,零件盒5611~5616,係收容用來收納構成警報裝置5100之零件之手段,具體而言,具有用來區隔收容零件之空間的零件收容空間之收容 璧。另外,該零件盒5611~5616(具體而言,為零件盒5611~5616之收容璧),係將氣體往第33圖之偵測空間34來導引之導引手段,且以作為導引手段為機能之方式,考量同時設置零件之配置場所等。另外,短鰭片5621~5623,係將氣體往第33圖之偵測空間534來導引之導引手段,具體而言,係從第38圖之零件盒5611~5613突起而延伸之突起片。另外,長鰭片5631,5632,係將氣體往第33圖之偵測空間534來導引之導引手段,具體而言,係從後述之第38圖之肋部5657,5659而延伸,且相較於短鰭片5621來說較為足夠長。另外,保護片5641,5642,係將氣體往第33圖之偵測空間534來導引之導引手段,另外,係用來防止讓透過第38圖之後述之細縫5213a,5231b且包含於流入到內部氣體之塵埃,侵入到第33圖之偵測空間534之防止手段。第38圖之肋部5651~5659,係將氣體往偵測空間34來導引之導引手段,另外,為補強底殼521之補強手段,另外,制定第35圖之上蓋522及底殼521之間的高度方向(Z方向)為相對性之位置關係(換言之,為第32圖之外部流入開口523之寬度)之定位手段,具體而言,為區隔第32圖之外部流入開口523,譬如,為設置於底殼側對向璧5211。又,所謂「外部流入開口523之寬度」,係表示從外部流入開口523中之上側端至下側端之距離。另外,於以下說明上,若無須相互區隔肋部5651~5659之情況時,適當統稱為「肋部565」,至於「底殼521之內部構件」將於後述說明。
(構造-殼體-上蓋)
第41圖為表示上蓋之平面圖,第42圖為表示上蓋之前視圖。此等各圖之上蓋522,如第34圖所示,挾持「收容對象物」且從與安裝底座501為相反側(換言之,為下側(+Z方向))來收容「收容對象物」之第2收容手段,具體而言,藉由與底殼521結合,於與該底殼521之間,形成有作為第32圖之外部流入開口523之間隙。於此,所謂「外部流入開口」523,係讓殼體502之外部氣體流入到殼體502內部之流入手段,尤其係於殼體502之外部中,讓沿著設置面5900移動之氣體,流入到殼體502之內部之第1流入開口,以往沿著XY平面方向而延伸之方式,形成於殼體502之底殼521與上蓋522之間之間隙。有關該外部流入開口523之寬度,雖係可考量到防止塵埃,環境光線或使用者之手指侵入,或警報裝置5100外觀所給予對使用者之印象等來任意設定,但是於此,以下譬如係設定為3~5(mm)來加以說明。另外,上蓋522,係將移動第33圖之殼體502的外部氣體(又,包含沿著設置面5900而移動之氣體)往殼體502內部導引之外部導引手段。
該第41圖及第42圖之上蓋522,譬如係於沿著XY平面方向而擴廣,呈現出比底殼521為較大直徑之圓盤狀,整體而言,係一體成形且樹脂製,更詳細而言,具備有:上蓋側露出部5221及上蓋側外圍璧5222。首先,上蓋側露出部5221,係形成有於沿著上蓋522當中之XY平面之方向中而擴廣之部分,換言之,藉由使用者且以主要辨識之方式所顯露者。另外,第33圖之上蓋側外圍璧5222,係形成有第2外璧,該第2外璧係往於上蓋522當中之高度 方向(Z方向)而延伸之部分(外璧),且從上蓋側露出部5221之外緣部往外側擴廣,同時往上側(+Z方向)來延伸者。
另外,第35圖之上蓋522,更詳細而言,具備有:按壓鍵5223,螺絲轂5224及支撐部5225。首先,按壓鍵5223係用來操作警報裝置5100之操作手段,具體而言,係用來從上蓋522外側下壓第34圖後述之電路部505之開關5555。另外,第35圖之螺絲轂5224,係制定上蓋522及底殼521之間高度方向(Z方向)的相對關係(換言之,為第32圖之外部流入開口523之寬度)之定位手段,另外,相互固定第35圖之上蓋522及底殼521之固定手段,具體而言,係設置於上蓋側露出部5221當中之上側(+Z方向)之面,譬如,設置有既定之螺孔且於高度方向(Z方向)中,呈現豎立設置之柱狀。另外,支撐部5225,係用來支撐偵測部本體4之支撐手段,具體而言,係複數個被設置於上蓋側露出部5221當中之上側(+Z方向)之面的上蓋側外圍璧5222之突起片。
(構造-偵測部蓋體)
其次,第43圖為表示偵測部蓋體之底面圖,第44圖為表示省略防蟲網之狀態下之偵測部蓋體之前視圖。此等各圖之偵測部蓋體503,係使用散射光來偵測煙霧,具體而言,係區隔第33圖之偵測空間354之區隔構件且被設置於偵測部本體504之上側(+Z方向)。又,讓偵測部蓋體503,偵測空間534,部分之偵測部本體504,後述之發光部52及感光部53對應到偵測手段。該偵測部蓋體503,如第34圖所示,呈現一方之開口為被堵塞的圓筒狀,更詳細而言, 具備有:天花板531,曲徑(labyrinth)532及防蟲網533。於此,所謂第33圖之「偵測空間」534,係偵測煙霧之空間。第34圖之天花板531,係用來覆蓋偵測空間534,具體而言,從殼體502形成為小直徑之圓盤狀,於下側(-Z方向)之面一體成形曲徑532。曲徑532係區隔偵測空間534之區隔壁,具體而言,係防止讓環境光線入射於偵測空間534,譬如,如第43圖所示,沿著天花板531之邊緣且設置有複數個。藉由如此之構造,於曲徑532當中之相鄰接之彼此間,能夠形成有內部流入開口535。於此,所謂「內部流入開口」535,係讓氣體流入到偵測空間534之第2流入開口,形成作為曲徑532之間的間隙。又,以下,當區隔複數個之各內部流入開口535之情況時,於符號「535」之後面加註「a」,「b」等,譬如使用符號「535a」,符號「535b」等來說明,且若無區隔複數個之各內部流入開口535時,就使用符號「535」來說明(又,即使為曲徑32也相同)。返回到第34圖,防蟲網533除了容許讓外部氣體透過防蟲網533之小孔而進入到偵測空間534之外,也可防止讓昆蟲進入到偵測空間534之防蟲手段,形成為圍繞曲徑532外圍之圓環狀,且於該側面,具有不易讓昆蟲侵入之較大且多數之小孔。
(構造-偵測部本體)
其次,第45圖為表示偵測部本體之底面圖,第46圖為表示偵測部本體之平面圖,第47圖為表示偵測部本體之前視圖。此等各圖之偵測部本體504,如第33圖所示,係配置有偵測部蓋體503之配置手段,另外,與偵測部蓋體503皆為區隔偵測空間534之區 隔手段。另外,偵測部本體504,係用來覆蓋電路基板551之覆蓋手段,且挾持偵測部本體504而於與電路基板551為相反側,配置有偵測部蓋體503之覆蓋手段。具體而言,讓從外部流入開口523流入到殼體2之氣體,以不進入到偵測部本體504及上蓋522之間之方式來遮蔽,且於與底殼521之間,形成有氣體流路。該偵測部本體504,譬如,於沿著XY平面方向中,從第33圖之偵測部蓋體503擴廣到外部流入開口523側,第35圖所示,相較於偵測部蓋體503之天花板31為大直徑且比上蓋522略為小直徑,呈現部分為缺口之圓盤狀,再者,部分之內側從下側(-Z方向)往上側(+Z方向)呈現隆起狀,整體而言係一體成形且為樹脂製。又,所謂「比上蓋522略為小直徑」,係表示偵測部本體504之直徑,如第33圖所示,讓偵測部本體側端部5400a從內側抵接(或接近)到上蓋側端部5222a之大約的「直徑」。又,所謂「偵測部本體側端部」5400a,係於偵測部本體504中之外側邊緣且為外部流入開口523側之邊緣。
該第35圖之偵測部本體504,更詳細而言,具備有:第45圖至第47圖之凸緣部541,傾斜部542,隆起部543,偵測部本體缺口部544,揚聲器收容部545及元件蓋體546。其中,凸緣部541係往沿著偵測部本體504當中靠外側之XY平面之方向而擴廣之部分,且具備有定位凹部411。該定位凹部411,係用來進行對偵測部本體504之底殼521之肋部565之定位的定位手段,具體而言,係複數個設置於凸緣部541當中之外緣部,從上側(+Z方向)往下 側(-方向)下凹。另外,傾斜部542,係從凸緣部541為連續之部分,由於將第33圖之偵測空間53相較於外部流入開口23設置於外側(+Z方向),所以係對凸緣部541(沿著XY平面方向)往上側(+Z方向)傾斜之部分。另外,隆起部543,係設置有偵測部蓋體503之部分,且比凸緣部41較位於上側(+Z方向),從傾斜部42為連續,於沿著XY平面之方向中而擴廣之部分。於該隆起部43中之上側(+Z方向)之面,形成有第35圖之配置凹部431。該配置凹部5431,係配置有偵測部蓋體503之部分,具體而言,為圓形狀之凹部且對應於偵測部蓋體503之外部直徑的直徑之凹部。另外,偵測部本體缺口部544,由於對警報裝置5100設置有後述之零件盒5616,所以係切割成對應到該零件盒5616之外形形狀之部分。另外,揚聲器收容部545,由於於偵測部本體504及上蓋522之間收容有未圖示之揚聲器,所以為以對應到收容之揚聲器之外形之方式,從下側(-Z方向)往上側(+Z方向)隆起之部分。另外,揚聲器,係基於讓感光部553感光之反射光之光量而輸出警報之輸出段。從揚聲器輸出之聲音的具體形態可為任意性,且可輸出因應必要所產生之合成聲音或事先錄音好之聲音或者警報聲音等。另外,元件蓋體546,係從上側(+Z方向)覆蓋於電路部505中之後述之發光部552及感光部553,用來防止讓塵埃堆積到發光部552及感光部553,於隆起部543當中之配置凹部5431之中央附近,與配置凹部5431一體成形。另外,有關凸緣部541及揚聲器收納部545之詳細構造,將於後述說明。
(構造-電路部)
其次,第48圖為表示電路部之底面圖,第49圖為表示電路部之平面圖,第50圖為表示電路部之前視圖。此等各圖之電路部505,係形成有用來進行警報之電氣電路之電路手段,更詳細而言,為具備有:電路基板551,發光部552,感光部553,屏蔽(shield)554,開關555及電源連接器CN1。電路基板551,係裝配警報裝置5100各元件之裝配手段,尤其係安裝有發光部552及感光部553,具體而言,於上側(+Z方向)之裝配面(以下,為上側裝配面)或下側(-Z方向)之裝配面(以下,為下側裝配面),以使用焊料等來裝配各元件之方式,於既定位置設置有通孔及包圍該通孔之端子等。發光部552,具體而言,如第33圖所示,相較於發光部52,係以朝向設置於上側(+Z方向)之偵測空間34而可發光之方式,裝配於電路基板551之上側裝配面,譬如發光二極體。感光部553,係感光散射光之感光手段,該散射光係藉由煙霧之粒子來散射藉由發光部552所發光之光線而產生,具體而言,相較於感光部553,係以可感光來自設置於上側(+Z方向)之偵測空間534之光之方式,裝配於電路基板551之上側裝配面,譬如,光二極體。第50圖之屏蔽554,係用來電磁性遮蔽感光部553之遮蔽手段,另外,對電路基板551支撐感光部553之支撐手段,具體而言,為裝配於電路基板551之上側裝配面之導電性元件,譬如,藉由金屬所形成者。第48圖之開關555,係用來操作警報裝置5100之操作手段,具體而 言,係被裝配於電路基板551之下側裝配面之元件,譬如,按壓開關。第49圖之電源連接器CN1,係用來對警報裝置5100提供電源電壓之供應手段,具體而言,係供應來自作為電源之未圖式電池之電源電壓,且裝配於電路基板551之上側裝配面。
(構造-詳細)
其次,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實施形態5之警報裝置5100之構造。具體而言,將詳細說明偵測部本體504,電路基板551及上蓋522之構造。
(構造-詳細-偵測部本體)
首先,詳細說明於偵測部本體504當中之凸緣部541,電池固定彈簧548及揚聲器收容部545之詳細構造。第51圖為表示偵測部本體504之放大立體圖。
(構造-詳細-偵測部本體-凸緣部)
凸緣部541,係用來促進讓氣體流入到偵測空間534之凸緣,且於偵測部本體504之外緣部為一體成形之凸緣。具體而言,該凸緣部541,如第33圖所示,延伸設置直到抵接於上蓋522之內圍面,藉由該凸緣部541來密封偵測部本體504外緣及上蓋522之內圍面之間隙。藉此,即可防止從外部流入開口523透過上述間隙,讓煙霧侵入到偵測部本體504及上蓋522之間的空間,且可增加流入到偵測空間534之煙霧量。又,凸緣部541之厚度或素材等為任意,於本實施形態5上係以與偵測部本體504之其他部分為相同厚度且相同素材(樹脂)來形成。
(構造-詳細-偵測部本體-電池固定彈簧)
電池固定彈簧548,係電源施力手段,其為用來施力將電源供應給警報裝置5100之電源部且固定,且為與偵測部本體504一體成形之電源施力手段。具體而言,該電池固定彈簧548,如圖所示,於沿著偵測部本體504下側(-Z方向)之面當中之偵測部本體缺口部544之邊緣,保持既定間隔且形成於2處。於此,該電池固定彈簧548,從配置處開始,往下側(-Z方向)突起之後往外側(-X方向)彎曲後,呈現出往上側(+Z方向)突起之略U字狀,從偵測部本體缺口部544往外側(-X方向)構成可施力電源部之形狀。 又,以下,將該電池固定彈簧548之根部及前端部之間隙空間以稱之「施力空間」549來說明
於此,如第34,35及38圖所示,於底殼521之零件盒5616,其中於與上述電池固定彈簧548對應之位置,設置有2個零件盒缺口5617,該零件盒缺口5617係往下方向(-Z方向)切割。又,該零件盒缺口5617並無通過於高度方向(Z方向)來設置,且形成為零件盒5616之略一半高度之缺口。又,相較於零件盒5616當中之零件盒缺口5617,以下係讓上方(+Z方向)部分稱之為「檔止部」5618。
且,若組裝底殼521及偵測部本體504時,上述電池固定彈簧548係插通於零件盒缺口5617,且於電池固定彈簧548之施力空間549內部,介入有檔止部5618。如此一來,於施力空間549內部藉由介入有檔止部5618,讓往電池固定彈簧548之內側方向(+X方向)之捲繞可藉由該檔止部5618來限制,所以可以防止於收納 電池時讓電池固定彈簧548因為過度捲繞而塑料變形。如此一來,於本實施形態5上,電池固定彈簧548係不與檔止部5618一體性設置於底殼521而係設置於與底殼521為分離構造之偵測部本體504。因此,相較於將電池固定彈簧548設置於底殼521之零件盒5616之情況,可將電池固定彈簧548之前端位置(-X方向端部之位置)抑制於內側(+X方向且可讓零件盒5616為小型化。如此一來,藉由讓妨礙往偵測空間534之氣流之零件的零件盒5616為小型化,可增加往偵測空間534之氣體流入且可改善偵測精密度。另外,如同電池固定彈簧548般,於收納電池時,讓經常從電池產生應力之零件,藉由形成於從外部無法辨識之偵測部本體504,相較於在殼體502形成電池固定彈簧548來說,可防止伴隨著基於上述應力之變形而產生外觀不良。
(構造-詳細-偵測部本體-揚聲器收納部)
揚聲器收納部545,係用來收納進行警報輸出之揚聲器的收納手段,且與偵測部本體504為一體成形之收納手段。該揚聲器收納部545,係板狀構件,該板狀構件係往形成於與於偵測部本體504當中之揚聲器對應的位置之下方向(-Z方向)而突出,具有比起揚聲器外形稍微較大內徑的圓環狀之構件。於此,所謂「稍微較大」,係至少可收納揚聲器之大小的任意範圍,譬如於揚聲器外圍與揚聲器收納部545內圍之間,形成有數毫米間隙之大小也不拘。於此,於形成有於偵測部本體504當中之揚聲器收納部545之位置,形成有如第50圖之複數個揚聲器孔,也可讓從揚聲器發出之警報 聲,透過該揚聲器孔往上方(+Z方向)流動。
(構造-詳細-配置凹部)
其次,說明有關於偵測部本體504當中之配置凹部5431之周邊。第52圖為表示第32圖之B-B箭頭所示之剖面圖,第53圖為表示第52圖之C-C箭頭所示之剖面圖。如此等第52圖及第53圖或者上述第45圖至第47圖所示,於偵測部本體504當中之上面(+Z側面),概要地設置有發光凹陷部5432,感光凹陷部5433,凹槽部5434及外緣璧5435,另外,如上述之第51圖所示,於偵測部本體504當中下側的面(與電路基板551為對向之側的面。-Z側的面),設置有遮光框體部5438。又,於第53圖中,一點虛線為表示發光部552之光軸,二點虛線為表示感光部553之光軸。
(構造-詳細-配置凹部-發光凹陷部)
發光凹陷部5432,係抑制偵測精密度降低手段,該抑制偵測精密度降低手段係可抑制伴隨讓塵埃位於發光部522之光軸上之偵測精密度降低。具體而言,該發光凹陷部5432,係相較於配置凹部5431之中央,於發光部552側之位置上係與配置凹部5431為一體成形之凹部,且具體形狀為任意,但是於本實施形態5中,如第53圖所示,最外側之面呈現為斜面之剖面視之為梯形的凹部。
於此,於該斜面之部分,形成有貫通偵測部本體504之發光孔5436。該發光孔5436,係用來從發光部552通過偵測部本體504且將光線導入到偵測空間534之孔。具體而言,為設置於發光凹陷部5432當中之發光部552之光軸上的孔,且以貫通發光凹陷部 5432之斜面之方式而形成。該發光孔5436之直徑大小或形狀,係可將發光部552之光線導入到偵測空間534之任意範圍,譬如,基於發光部552之光線的投射角度或光量等且藉由實驗或分析等即可決定適當之大小或形狀。
返回到發光凹陷部5432之說明,如此地,設置發光凹陷部5432,相較於發光孔5436且藉由讓內側位置(於第53圖當中之右方)下凹,即使塵埃多少塵積於發光凹陷部5432之底面且塵埃已塵積到發光孔5436之高度,也不會讓塵埃位於光軸上。因此,可抑制伴隨讓塵埃位於發光部552之光軸上而降低偵測精密度之情況發生。於此,該發光凹陷部5432之深度,較佳係可用來防止因為塵埃之塵積而降低偵測精密度之大概深度。也就是說,若發光凹陷部5432深度太淺的話,雖僅隱約地讓塵埃塵積於發光凹陷部5432之底面,而讓該塵埃位於發光部552之光軸上,且可能會發生讓光線反射到塵埃而導致誤偵測煙霧之情況,但藉由加深發光凹陷部5432且可塵積多些塵埃,即可防止如此情況發生。惟,若深度過深的話,偵測部本體504整體厚度會變厚,進而讓整體之警報裝置100大型化,此並非最佳者。又,於本實施形態5之中,呈現深度為略3mm之凹部。
(構造-詳細-配置凹部-感光凹陷部)
感光凹陷部5433,係抑制偵測精密度降低手段,該抑制偵測精密度降低手段係可抑制伴隨讓塵埃位於感光部553之光軸上之偵測精密度降低。具體而言,該感光凹陷部5433,係相較於配置凹部 5431之中央,於感光部553側之位置上係與配置凹部5431為一體成形之凹陷且具體之形狀為任意,但是於本實施形態5中,如第50圖所示,最外側之面呈現為斜面之剖面視之為梯形的凹部。
於此,於該斜面之部分,形成有感光孔5437。該感光孔5437,係用來從偵測空間534通過偵測部本體504且將光線導入到感光部553之孔。具體而言,為設置於感光凹陷部5433當中之感光部553之光軸上的孔,且以貫通感光凹陷部5433之斜面之方式而形成。該感光孔5437之直徑大小或形狀,係可將光線導入到感光部553之任意範圍,譬如,設置於感光部553之偵測空間534側的面且以具有聚光功能之透鏡部(省略符號)相同大小或形狀而形成即可。
返回到感光凹陷部5433之說明,如此地,設置感光凹陷部5433,相較於感光孔5437且藉由讓內側位置(於第53圖當中之右方)下凹,即使塵埃多少塵積於感光凹陷部5433之底面,且塵埃已塵積到發光孔5436之高度,也不會讓塵埃位於光軸上。因此,可抑制伴隨讓塵埃位於感光部553之光軸上而降低偵測精密度之情況發生。於此,該感光凹陷部5433之深度,係與上述發光凹陷部5432相同,較佳係可用來防止因為塵埃之塵積而降低偵測精密度之大概深度。又,於本實施形態5之中,呈現深度為略3mm之凹部。
(構造-詳細-配置凹部-凹部)
凹槽部5434,係形成於發光孔5436及感光孔5437之周圍,該發光 孔5436及感光孔5437之周圍係於偵測部本體504當中且於與偵測空間534為對向之面之中,且朝向與偵測空間534為反側而下凹之凹槽。具體而言,凹槽部5434,係以覆蓋發光凹陷部5432及感光凹陷部5433周圍之方式,與配置凹部5431為一體成形之凹槽,相較於配置凹部5431而言,係進一步朝向與偵測空間534為相反側(也就是說為下側)且較低之台階部分。如此地,於配置凹部5431中,藉由設置有較低之台階的凹槽部5434,可讓浸滲到偵測空間534之塵埃塵積於該凹槽部5434,所以可防止讓塵埃堆高於元件蓋子546之表面上。因此,可防止藉由讓塵積之塵埃位於發光部552或感光部553之光軸上,而導致降低偵測精密度之情況發生。又,雖凹槽部5434之深度可為任意,但是譬如也可為從略1mm至2mm之深度。
(構造-詳細-配置凹部-外緣璧)
外緣璧5435,係於偵測部本體504之偵測空間534側之面當中之發光凹陷部5432及感光凹陷部5433周圍,從偵測部本體504往偵測空間534側為豎立之強璧部。具體而言,外緣璧5435,係設置於凹槽部5434表面且為樹脂製之牆壁,沿著發光凹陷部5432及感光凹陷部5433之裝配面側(也就是說為上面側)之外緣所形成之牆壁。該外緣璧5435之厚度,雖為任意可維持充分強度範圍即可,但是於本實施形態5上,係呈現約1mm之厚度之板狀體。另外,外緣璧5435之高度為不干擾到光軸之範圍即可,譬如,於本實施形態5上,雖可形成為約1.5mm之均勻高度,但並非限定於此也可形成為 不均勻之高度。
如此地,藉由設置外緣璧5435,如第53圖所示,讓外緣璧5435位於發光部552及感光部553之相互間,所以可防止不透過偵測空間534而直接讓感光部553感光,且可防止誤偵測之情況發生。另外,藉由該外緣璧5435,可防止讓塵積於凹槽部5434之塵埃透過發光孔5436或感光孔5437而往發光部552或感光部553掉落之情況發生,且也可防止伴隨塵埃塵積於發光部552或感光部553表面而降低偵測精密度之情況發生。再者,可防止讓塵積於凹槽部5434之塵埃,從凹槽部5434掉落且塵積到發光凹陷部5432之底面或感光凹陷部5433之底面之情況發生,且也可防止伴隨讓塵積於發光凹陷部5432之底面或感光凹陷部5433之底面的塵埃,位於發光部552或感光部553之光軸上而導致降低偵測精密度之情況發生。
(構造-詳細-配置凹部-遮光框體部)
遮光框體部5438,係遮光手段,該遮光手段係形成於發光孔5436或感光孔5437之周圍,該發光孔5436或感光孔5437係位於偵測部本體504當中且與電路基板551為對向面之中,朝向基板且以豎立之方式配置,為覆蓋發光部552及感光部553之周圍的遮光手段。該遮光框體部5438,具體而言,係下面為開口面之框體狀,且從偵測部本體504下面(-Z方向面)往下方以突出之方式來形成。且,當組裝偵測部本體504及電路基板551之際,係讓安裝於電路基板551之發光部552及感光部553收容於遮光框體部5438內部,且 以覆蓋發光部552及感光部553前後左右之方式來配置。
如此地,於遮光框體部5438藉由覆蓋發光部552及感光部553,即可防止讓偵測光不透過偵測空間534(也就是說,圍繞偵測部本體504下方)而從發光部552到達感光部553之情況發生,且也可讓光線往正確路徑(從發光部552來的光線依序透過發光孔5436,偵測空間534,感光孔5437而到達感光部553之路徑)通過,且可防止誤偵測。又,於本實施形態5上,遮光框體部5438,雖係類似覆蓋發光部552及感光部553兩者之形狀,但是並非限定於此,也可為僅覆蓋任一者之形狀。
(構造-詳細-電路基板)
接著,詳細說明電路基板551。第54圖為表示電路基板551之立體圖。如第54圖所示,電路基板551,大致具備有:發光部552,感光部553,屏蔽554及基板孔556。
首先,發光部552,係對偵測空間534發光之發光手段(發光側偵測手段),且朝向警報裝置5100之裝配面來投射光線之投射光線手段,作為習知之發光二極體而形成,以既定角度且於彎折狀態下,藉由將2條連接線(接腳)裝配於電路基板551,確定既定角度之光軸。
另外,感光部553,係感光手段,該感光手段係用來感光從發光部552往偵測空間534投射光線之光線之反射光,另外,基於感光之光線的光量偵測出是否含有被偵測物質(感光側偵測手段),作為習知之光二極體而形成,且與屏蔽554一體成形。
另外,屏蔽554,係用來防止干擾到感光部553之防干擾手段,且藉由讓感光部553以朝向既定方向之方式且與感光部553一體成形,確定感光部553之光軸的防干擾手段,具體而言,該屏蔽554,於電路基板551之上側(+Z方向)之面,以與發光部552為對向之方式配置,於屏蔽554當中之底面,係與電路基板551成平行,與於屏蔽554當中之發光部552為對向側的面,相較於垂直來說係僅以既定角度而傾斜之傾斜面(裝配有感光部553之面),讓此等之底面及傾斜面形成為銳角。也就是說,將屏蔽554裝配於電路基板551之時間點上,係藉由屏蔽554之形狀來確定感光部553之光軸。
另外,基板孔556,係設置於與於發光部552當中之彎折部分為對應之位置的孔,且係可插通用來確定對發光部552之電路基板551的安裝角度之光軸調整銷5701的孔。具體而言,基板孔556,係藉由發光部552之連接線之安裝位置而形成於感光部553側的孔,該孔之形狀或直徑,雖為可插通光軸調整銷5701之任意範圍即可,但是於本實施形態上係直徑約為5mm的圓孔。於此,所謂「光軸調整銷」5701,係用於確定對發光部552之電路基板551的安裝角度時之角度確定器具,譬如含有任意棒狀之夾具(jig)的概念。又,與於發光部552當中之基板孔556為對向側之面為曲面。光軸調整銷5701之前端,較佳係以易於固定發光部552之方式且對應於該曲面之行狀的凹面。
(構造-詳細-上蓋)
接著,詳細說明上蓋522。於此,於上蓋522之上面(+Z方向側之面),往上方向(+Z方向)形成突起之堵塞突起5226(茲參考第35圖或第41圖)。該堵塞突起5226,於收容有發光部552,感光部553及偵測部本體504之狀態下,為堵住基板孔556之堵塞手段,同時,為可支撐發光部552之支撐手段。具體而言,該堵塞突起5226,係設置於對應到於上蓋522當中之電路基板551的基板孔556位置(基板孔556正下方(-Z方向)之位置),對基板孔556具有可插通之直徑的突起。於此,所謂「可插通」,係具有小於基板孔556內徑之外徑。較佳者為接近於基板孔556之內徑且較大之外徑。如此一來,藉由堵塞突起5226來堵塞基板孔556,可防止讓發光部552之光線通過基板孔556而回繞到電路基板551之下方(-Z方向),且可降低讓感光部553接受該回繞之光線而誤偵測到煙霧之可能性。再者,當使用可見光作為發光部552之光線情況下,也可防止讓該可見光透過基板孔556而伴隨反射到上蓋522而導致外觀不良情況發生。
於此,堵塞突起5226之高度(Z方向之長度),至少於上蓋522設置電路基板551之際,具有可讓堵塞突起5226之前端插通於基板孔556的大約長度範圍即可,但是為可支撐發光部552之長度為更佳。所謂「可支撐發光部552」,係表示藉由支撐發光部552可防止於發光部552施加撞擊等時,讓發光部552之連接線產生彎曲之情況,譬如,包含有:藉由讓堵塞突起5226之前端干擾到發光部552來固定支撐發光部552,或是讓堵塞突起5226之前端不干 擾到發光部552,藉由位於發光部552之稍微下方(-Z方向),防止超過發光部552之容許範圍的彎折。又,堵塞突起5226之前端形狀為任意,譬如,也可為以易於支撐曲面形狀之發光部552之方式,呈現對應到該曲面形狀之凹面形狀。
(對電路基板之裝配方法)
接著,說明於本實施形態5之電路基板551,裝配上述發光部552,感光部553及屏蔽554之裝配方法。
首先,簡略說明用於裝配方法之裝配用夾具5700之構造。第55圖為表示電路基板551及裝配用夾具5700之剖面圖。如該第55圖所示,裝配用夾具5700具備有:底座5710及上蓋5720,且於底座5710及底座5710之間構成可插入電路基板551。
首先,說明底座5710之構造。底座5710係具備有:發光部袋子5711及感光部袋子5712。
發光部袋子5711,係可收容發光部552之大小及形狀為凹部,於發光部袋子5711收容發光部552之狀態中,發光部552及電路基板551之位置關,係最後將發光部552裝配於電路基板551之際的位置關係。於此,該發光部袋子5711之底面(+Z方向的端面),係呈現斜面形狀,該斜面形狀係對應到發光部552之連接線的彎曲角度之角度(與發光部552之光軸平行之角度)。又,如此地,關於具有斜面形狀之理由,將於後述說明。
另外,感光部袋子5712,係可收容與感光部553一體成形之屏蔽554的大小及形狀為凹部,於感光部袋子5712收容感光部 553(及屏蔽554)之狀態中,感光部553及電路基板551之位置關,係最後將感光部553裝配於電路基板551之際的位置關係。於此,該感光部袋子5712之底面(+Z方向的端面),係呈現斜面形狀,該斜面形狀係對應到屏蔽554之傾斜角度之角度。又,如此地,關於具有斜面形狀之理由,將於後述說明。
於此,於該感光部袋子5712收容感光部553之狀態中,感光部553對電路基板551緊迫壓制。具體而言,於底座5710設置有施力孔5716,於該施力孔5716之內部,收納可上下滑動之滑動構件5713,且感光部袋子5712係形成於該滑動構件5713之-Z方向端部。且,於施力孔5716之底面(+Z方向的端面),配置有彈簧5714,讓滑動構件5713朝向電路基板551方向(-Z方向)施力,藉此,讓收容於感光部袋子5712之感光部553往電路基板551對電路基板551施壓。又,讓感光部553施壓於電路基板551之具體方法,並非限於此,譬如,也可為使用橡膠等之彈性構件來取代上述彈簧5714。
其次,說明上蓋5720之構造。上蓋5720,整體而言,係對底座5710且以其中一端部為原點而安裝成可轉動。且,於該上蓋5720之平面視之為中央部,設置稍微小於電路基板551之平面形狀的露出孔5721,於閉合上蓋5720之狀態上,透過該露出孔5721,讓電路基板551之中央部份(含上述之發光部袋子5711及感光部袋子5712之部分)可從外部露出(茲參考後述第59圖等),且藉由上蓋5720來抑制且固定電路基板551之外緣部。
以下,說明有關使用如上述之裝配用夾具5700之裝配方法。第56圖為表示初期狀態之裝配用夾具5700之立體圖。於該狀態下,上蓋5720為開啟狀態。第57圖為表示於裝配用夾具配置有發光部552,感光部553及屏蔽554之狀態之裝配用夾具5700之立體圖。如此地,首先,於發光部袋子5711內部,收容發光部552,且於感光部袋子5712之內部收容有屏蔽554(與感光部553為一體成形之屏蔽554)。於此,關於發光部552,係事先使用其他習知之夾具(成形夾具(forming jig)等),且以既定角度為彎曲狀態下收容發光部552之連接線。又,如上述所言,發光部袋子5711之底面(+Z方向的端面)為斜面形狀,於收容發光部552之際,雖讓發光部552以呈既定角度之方式來配置,但該底面(+Z方向的端面)之斜面的角度,係與上述連接線之彎曲角度為對應,所以於收容發光部552之狀態中,係以沿著垂直方向之方式來配置發光部552之連接線。另外,屏蔽554之+Z方向端部,如上述所言,為斜面形狀,感光部袋子5712之底面(+Z方向的端面)也為對應於此該形狀之斜面形狀,所以於收容屏蔽554之際,以沿著電路基板551之方式讓屏蔽554之電路基板551側的端面(-Z方向的端面)成水平。
接著,於裝配用夾具5700之底座5710載置電路基板551(對可裝配元件之電路基板551,以既定角度來安裝用來偵測於流入到偵測空間534之氣體是否含有被偵測物質之發光部552及感光部553之安裝步驟)。第58圖為表示載置有電路基板551之狀態下之 裝配用夾具5700之立體圖。於此,於裝配用夾具5700,形成有定位用突起5715,且讓該定位用突起5715以貫通被形成於電路基板551之定位用孔557之方式,藉由載置電路基板551可獨特地確定對底座5710之電路基板551的位置。此時,於設置於電路基板551之各通孔上插通發光部552,屏蔽554及感光部553之連接線。
其次,讓上蓋5720為閉合狀態且固定電路基板551。第59圖為表示讓上蓋5720為閉合狀態之裝配用夾具5700之立體圖。又,為了進一歩不讓電路基板551搖動,也可利用習知之銷(pin)等來抑制固定上蓋5700。
最後,於第59圖所示狀態中,對電路基板551電氣性裝配發光部552,感光部553及屏蔽554(於安裝步驟中,讓安裝於電路基板551之發光部552及感光部553,以維持既定角度(安裝時之角度)之狀態下,對電路基板551電氣性裝配之裝配步驟)。又,如圖所示,藉由上蓋5720之露出孔5721而讓部分之電路基板551露出,所以即使上蓋5720為閉合狀態也可直接於電路基板551進行焊接(soldering)。具體而言,首先,於被設置於電路基板551之基板孔556,插通光軸調整銷5701(茲參考第55圖),且讓發光部552往發光部袋子5711之+Z方向端面抑制且固定之狀態下,對電路基板551焊接且裝配從電路基板551之通孔突出之發光部552之連接線。如此地,發光部552,藉由以光軸調整銷5701產生緊迫壓制之力量,於發光部袋子5711內部利用抑制固定成傾斜方向,而獨特地決定設置位置及角度。接著,對電路基板551焊接且裝配從電路 基板551之通孔突出之感光部553之連接線。又,感光部553,如上述所言,藉由往-Z方向之施力對電路基板551抑制固定,而獨特地決定設置位置及角度。
以上,將完成對電路基板551,裝配上述之發光部552,感光部553及屏蔽554之裝配方法之說明。且,以覆蓋電路基板551及裝配於電路基板551之發光部552及感光部553之方式,設置被插入於電路基板551及偵測空間534之間的偵測部本體504(覆蓋手段設置步驟。茲參考第35圖等),利用於殼體502之間收納有各零件,即可製造警報裝置5100。
(實施形態5之效果)
如此地,藉由本實施形態5的話,由於偵測部本體504不會干擾到電路基板551,發光部552及感光部553,所以可省略於偵測部本體504,從設定發光部552及感光部553之後,將電路基板551覆蓋到偵測部本體504上且於電路基板551之通孔同時插入發光部552及感光部553之連接線的作業,且可簡化發光部552及感光部553之裝配作業,同時,不需於偵測部本體504設置用來安裝發光部552及感光部553之機構,且可簡化偵測部本體504之機構,進而可提高警報裝置5100之生產性。
另外,偵測手段,具備有感光部553,且由於讓屏蔽554與感光部553一體性形成,所以可簡化感光部553及屏蔽554之裝配作業,同時不需於偵測部本體504設置用來將感光部553及屏蔽554安裝於偵測部本體504之機構,且可簡化偵測部本體504之機構, 進而可提高警報裝置5100之生產性。
另外,於偵測部本體504之外緣部,由於具備有用來促進讓氣體往偵測空間534流入之凸緣部541,所以可增加往偵測空間534之氣體流入量,且可以提高偵測精密度。
另外,由於讓始終進行來自電源部之應力的電池固定彈簧548與從外部無法辨識出之偵測部本體504為一體性形成,所以如殼體502般,相較設置於從外部可辨識出之機構的情況,不會讓藉由該應力所產生之變形如此顯目且可防止外觀不良。
另外,由於讓用來收納連接到電路基板551之揚聲氣之揚聲器收納部545與偵測部本體504為一體性形成,所以於與偵測部本體504之中的電路基板551為相同面側,設置輸出手段,且簡化對揚聲器之電路基板551之連接,進而可提高警報裝置5100之生產性。
另外,於電路基板551,由於具備可插通光軸調整銷5701之基板孔556,所以可藉由插通光軸調整銷5701而抑制固定發光部552之極容易的方法來易於確定發光部552之安裝角度,進而可提高警報裝置5100之生產性。
另外,由於在殼體502具備有用來堵住基板孔556之堵塞突起5226,所以可防止讓發光部552之光線從基板孔556回繞而於感光部553上感光所導致誤偵測之情況發生,且可提高偵測精密度。
另外,堵塞突起5226,由於可支撐發光部552,所以可防 止因某種原因對發光部552施加外力時而改變發光部552之角度進且降低偵測精密度之情況發生。
另外,偵測部本體504由於具備有發光孔5436及感光孔5437,所以可抑制於偵測部本體504覆蓋電路基板551而讓塵埃塵積於電路基板551,同時可構成藉由發光孔5436及感光孔5437而不阻礙發光部552及感光部553之光軸的構造。
另外,於發光孔5436及感光孔5437周圍,由於具備有朝向與偵測空間534為反向側且下凹之凹槽部5434,所以可防止藉由讓塵埃塵積於該凹槽部5434而讓塵埃大量塵積於偵測部本體504上面,且也可防止讓塵積於偵測部本體504當中之發光孔5436或感光孔5437周圍的塵埃因位於發光軸上或感光軸上而降低偵測精密度之形態發生。
另外,以豎立於發光孔5436或感光孔5437周圍之方式來配置,且具備覆蓋發光部552或感光部553周圍之遮光框部435,所以可防止讓來自發光部552之光線伴隨著不透過偵測空間534而直接於感光部553感光而導致誤偵測之情況發生,同時也可防止讓塵積於偵測部本體504之塵埃從偵測部本體504通過發光孔5436或感光孔5437掉落到發光部552或感光部553而塵積於發光部552或感光部553之表面,導致降低偵測精密度之情況發生。
另外,對電路基板551安裝且電氣性裝配發光部552及感光部553之後,由於設置有偵測部本體504,所以於偵測部本體504設定發光部552及感光部553之後,可省略將電路基板551覆蓋到該 偵測部本體504且於電路基板551之通孔同持插入發光部552及感光部553之連接線之作業,同時,可簡化發光部552及感光部553之裝配作業,且不需於偵測部本體504設置用來安裝發光部552及感光部553之機構,且可簡化偵測部本體504之機構,進而可提高警報裝置5100之生產性。
(對實施形態5之變化例)
以上,雖已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但是本發明之具體構造及手段,只要係於專利申請範圍所述之各發明的技術思想範圍內,皆可任意地進行改變及改良。以下,將說明有關如此之變化例。
(關於作為欲解決之課題或發明效果)
首先,作為欲解決發明之課題或發明效果,並非限定於上述內容,可因應發明之實施環境或詳細構造而有所不同,且有時僅解決上述之部分課題或僅發揮上述之部分效果。
(有關分解或整合)
另外,上述之構造為機能性概念,未必需要物理性構成如圖所示。也就是說,各部份之分解或整合之具體形態,不限定於圖示,可讓該全部或一部分以任意單位且機能性或物理性來分解或整合而構成。譬如,雖整體性構成警報裝置5100之殼體502及安裝底座501來構成該整體性,但也可直接安裝於監視區域之設置面。
(有關光軸調整銷)
於本實施形態5上,係說明將光軸調整銷5701插入到基板孔556且固定發光部552,於固定之狀態下進行焊接之後,可卸下光軸調整 銷5701,但是並非限定於此,也能以習知方法將光軸調整銷5701接著於電路基板551上。
(有關裝配用夾具)
於本實施形態5上,裝配用夾具5700之構造,雖係對底座5710安裝成可讓上蓋5720轉動且以底座5710及上蓋5720挾持電路基板551,但是並非限定於可固定電路基板551之構造,譬如也可省略上蓋5720且對底座5710設置可固定電路基板551之構件(譬如,掛鉤等),或也可對底座5710以螺絲或螺栓等來固定電路基板551,或者也可讓電路基板551嵌入於底座5710且加以固定。
1:警報器本體
2:安裝板
10:框體
16:電池收納部
17:電池
22:螺孔部
23:豎立部
30:螺絲
31:頭部

Claims (6)

  1. 一種警報器,係於框體內具有可從正面發生聲音之揚聲器,其特徵係該框體,於內部具備有用來配置固定該揚聲器之揚聲器固定部之基板部,於該框體之前面部,於與該揚聲器正面對向之位置上形成有一聲音孔;該揚聲器固定部係具有與該揚聲器反面為對向之基面部,及被卡固於該揚聲器周圍部之卡固部;該卡固部係由沿著被形成於略圓形狀之該揚聲器的圓周方向且設置卡固片部所形成;該卡固片部係由被固定於該基板部之固定卡合片部,及對著該基板部可彈性地移動之移動卡固片部所形成;及該移動卡固片部係藉由細縫部形成於可彈性變形的彈片,該細縫部係從該基面部之一端部至少到達超越該基面部中央位置。
  2. 一種警報器,係於框體內具有可從正面發生聲音之揚聲器,其特徵係該框體,於內部具備有用來配置固定該揚聲器之揚聲器固定部之基板部,於該框體之前面部,於與該揚聲器正面對向之位置上形成有一聲音孔;該揚聲器固定部係具有與該揚聲器反面為對向之基面部;被卡固於該揚聲器周圍部之卡固部;該卡固片部係由被固定於該基板部之固定卡合片部,及對著該基板部可彈性地移動之移動卡固片部所形成;及該移動卡固片部,係讓與該基板部之間形成於以小直徑之橋接部所連接的島狀部。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警報器,其中該基面部具有一個或複數個之貫通部,且讓該細縫部成為該貫通部。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警報器,其中該基面部具有一個或複數個之貫通部,使得該島狀部及該基面部之間的間隙成為該貫通部。
  5. 一種警報器,係具有框體;及被設置於該框體且可進行按壓動作與復位動作之操作鍵;該操作鍵於外周圍具有轉軸部,該框體具有收納該操作鍵之開口部,同時,於該開口部邊緣部具有固定該轉軸之軸承部;該操作鍵,具有一卡固部,該卡固部係對該框體且以施力於該操作鍵之復位動作方向之狀態下而被卡固;其中該操作鍵,於其中一端部附近設置有該轉軸部,從設置有該轉軸部之其中一端部往另一端部具有一長形狀;其中該操作鍵,具有從該開口部露出之操作部;及從該操作部之其中一端部往外延伸之外方延伸部;於該外方延伸部設置有該轉軸部;其中該操作鍵具有一彈片,該彈片係從該操作部之其中一端部往與該外方延伸部相同方向延伸出去,且與該外方延伸部並排,於該彈片之前端部形成有該卡固部。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警報器,其中該操作鍵,具有往後方延伸之後方延伸部,該後方延伸部具有可插通拉繩之細縫部,該細縫部係可往寬幅變大之方向來變形。
TW105134536A 2015-10-28 2016-10-26 機器安裝構造及其安裝板、警報器、火災警報器、警報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I7464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11508 2015-10-28
JP2015-211508 2015-10-28
JP2015-215527 2015-11-02
JP2015215527 2015-11-02
JP2015-224619 2015-11-17
JP2015224619 2015-11-17
JP2015-234562 2015-12-01
JP2015234562 2015-12-01
JP2016-086052 2016-04-22
JP2016086052 2016-04-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9027A TW201719027A (zh) 2017-06-01
TWI746472B true TWI746472B (zh) 2021-11-21

Family

ID=586305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4536A TWI746472B (zh) 2015-10-28 2016-10-26 機器安裝構造及其安裝板、警報器、火災警報器、警報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7) JPWO2017073582A1 (zh)
TW (1) TWI746472B (zh)
WO (1) WO201707358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74637B (zh) * 2017-07-14 2023-01-31 河南驰诚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旋转配合装置及警报器
JP7122618B2 (ja) 2017-09-04 2022-08-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JP6962771B2 (ja) * 2017-10-02 2021-11-05 フクシマガリレイ株式会社 製氷機
WO2020021764A1 (ja) * 2018-07-24 2020-01-30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火災検出装置
JP7286386B2 (ja) * 2019-04-08 2023-06-05 ニッタン株式会社 炎感知器
KR102510138B1 (ko) * 2021-05-26 2023-03-15 곽정국 휴대용 호출기
KR102565619B1 (ko) * 2021-11-16 2023-08-14 주식회사 투에스텍 화재감지모듈
CN216932997U (zh) * 2022-01-11 2022-07-12 北京石头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清洁设备及系统
KR102395596B1 (ko) * 2022-02-12 2022-05-06 이가희 화재감지센서 장치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89787A (en) * 1977-01-19 1978-08-0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Light scattering type smoke detector
JP2006150871A (ja) * 2004-11-30 2006-06-15 Seiko Epson Corp ボタンスイッチ部材及びボタンスイッチ
JP2010041671A (ja) * 2008-08-08 2010-02-18 Uetax Corp スピーカ
US20100073172A1 (en) * 2008-09-25 2010-03-25 L.I.F.E. Support Technologies, Llc Dual condition fire/smoke detector with adjustable led cannon
JP2012133819A (ja) * 2012-04-06 2012-07-12 Nittan Co Ltd 火災警報器
JP2012256250A (ja) * 2011-06-09 2012-12-27 Panasonic Corp 煙感知器
US20140085093A1 (en) * 2012-09-21 2014-03-27 Nest Labs, Inc. Detector unit and sensing chamber theref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41895U (zh) * 1979-03-29 1980-10-09
JPS6010393U (ja) * 1983-07-01 1985-01-24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散乱光式煙感知器の検煙部構造
JPH0380624U (zh) * 1989-12-04 1991-08-19
JPH0581693A (ja) * 1991-09-25 1993-04-02 Fuji Electric Co Ltd 光ヘツド
JPH05174266A (ja) * 1991-12-24 1993-07-13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電気機器のボディとカバーのヒンジ連結構造
JPH09161187A (ja) * 1995-12-07 1997-06-20 Hochiki Corp 防災監視制御盤の音響装置
JP3338612B2 (ja) * 1996-02-28 2002-10-28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光電式煙感知器
JP3069125U (ja) * 1999-11-22 2000-06-06 アイリスオーヤマ株式会社 子供用補助シ―ト
US6778091B2 (en) * 2001-01-09 2004-08-17 Qualey, Iii James R. Smoke chamber
JP3998174B2 (ja) * 2001-08-30 2007-10-24 ナイルス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
JP2002304678A (ja) 2002-03-29 2002-10-18 Nohmi Bosai Ltd 火災感知器
JP3938750B2 (ja) * 2003-01-27 2007-06-27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煙感知器
CN2602372Y (zh) * 2003-02-20 2004-02-04 卓盈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烟雾探测器
JP2005352932A (ja) * 2004-06-14 2005-12-22 Hochiki Corp 煙感知器
KR101162803B1 (ko) 2005-03-31 2012-07-05 펜월 컨트롤즈 오브 재팬, 리미티드 광전식 연기 감지기
JP2006267128A (ja) * 2006-06-26 2006-10-05 Hochiki Corp 煙感知器
JP4432960B2 (ja) * 2006-11-29 2010-03-17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火災感知器
JP5089209B2 (ja) * 2007-03-20 2012-12-05 能美防災株式会社 火災警報器
JP5089332B2 (ja) * 2007-10-23 2012-12-05 能美防災株式会社 火災警報器
JP2009237697A (ja) * 2008-03-26 2009-10-15 Nohmi Bosai Ltd 光電式煙感知器
JP5145162B2 (ja) * 2008-08-08 2013-02-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煙感知器
JP2010086378A (ja) 2008-10-01 2010-04-15 Nohmi Bosai Ltd 光電式煙感知器
JP2010113663A (ja) * 2008-11-10 2010-05-20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警報器
JP5279470B2 (ja) * 2008-12-04 2013-09-04 能美防災株式会社 警報器
JP5230489B2 (ja) * 2009-03-06 2013-07-10 能美防災株式会社 火災警報器
JP2010224965A (ja) * 2009-03-24 2010-10-07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ogy Corp 配線器具
US8232884B2 (en) * 2009-04-24 2012-07-31 Gentex Corporation Carbon monoxide and smoke detectors having distinct alarm indications and a test button that indicates improper operation
JP5721551B2 (ja) * 2011-06-13 2015-05-20 能美防災株式会社 光電式煙感知器
KR101482180B1 (ko) * 2013-06-28 2015-01-13 지멘스 주식회사 광전식 화재감지기
GB2517975A (en) * 2013-09-09 2015-03-11 Cavius Aps Activating button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89787A (en) * 1977-01-19 1978-08-0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Light scattering type smoke detector
JP2006150871A (ja) * 2004-11-30 2006-06-15 Seiko Epson Corp ボタンスイッチ部材及びボタンスイッチ
JP2010041671A (ja) * 2008-08-08 2010-02-18 Uetax Corp スピーカ
US20100073172A1 (en) * 2008-09-25 2010-03-25 L.I.F.E. Support Technologies, Llc Dual condition fire/smoke detector with adjustable led cannon
JP2012256250A (ja) * 2011-06-09 2012-12-27 Panasonic Corp 煙感知器
JP2012133819A (ja) * 2012-04-06 2012-07-12 Nittan Co Ltd 火災警報器
US20140085093A1 (en) * 2012-09-21 2014-03-27 Nest Labs, Inc. Detector unit and sensing chamber theref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91926A (ja) 2020-06-11
JP6868725B2 (ja) 2021-05-12
JP6907367B2 (ja) 2021-07-21
JP2020091925A (ja) 2020-06-11
JP6868726B2 (ja) 2021-05-12
JP7134290B2 (ja) 2022-09-09
JP2020091927A (ja) 2020-06-11
JPWO2017073582A1 (ja) 2018-08-30
JP6899016B2 (ja) 2021-07-07
JP7416879B2 (ja) 2024-01-17
WO2017073582A1 (ja) 2017-05-04
JP2020098652A (ja) 2020-06-25
JP2022169752A (ja) 2022-11-09
TW201719027A (zh) 2017-06-01
JP2021152902A (ja) 2021-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46472B (zh) 機器安裝構造及其安裝板、警報器、火災警報器、警報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JP5484219B2 (ja) 熱煙複合式感知器
TWI740854B (zh) 警報裝置
JP2008242627A (ja) 光電式煙感知器
TWI763774B (zh) 警報裝置
JP2005352932A (ja) 煙感知器
TWI788369B (zh) 警報裝置
JP2012226656A (ja) 警報器
JP5726627B2 (ja) 火災感知器および組立て方法
JP5643522B2 (ja) 煙感知器
JP5885786B2 (ja) 煙感知器
JP7260296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7265854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2020113030A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7280025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7106368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5854585B2 (ja) 煙感知器
JP2009054063A (ja) 火災報知器
JP2009223645A (ja) 警報器
JP2010205010A (ja) 火災警報器
JP2011186644A (ja) 煙感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