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3590B - 探針 - Google Patents

探針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3590B
TWI743590B TW108140985A TW108140985A TWI743590B TW I743590 B TWI743590 B TW I743590B TW 108140985 A TW108140985 A TW 108140985A TW 108140985 A TW108140985 A TW 108140985A TW I743590 B TWI743590 B TW I74359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lunger
roller
contact
probe
conduc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09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24645A (zh
Inventor
荒木聖人
遠田淳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村田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村田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村田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246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46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35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359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11Probe needles; Cantilever beams; "Bump" contacts; Replaceable probe pins
    • G01R1/06733Geometry aspec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4Housings; Supporting members; Arrangements of terminals
    • G01R1/0408Test fixtures or contact fields; Connectors or connecting adaptors; Test clips; Test sockets
    • G01R1/0416Connectors, termina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11Probe needles; Cantilever beams; "Bump" contacts; Replaceable probe pins
    • G01R1/06716Elastic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11Probe needles; Cantilever beams; "Bump" contacts; Replaceable probe pins
    • G01R1/06716Elastic
    • G01R1/06722Spring-loaded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72High frequency prob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Measuring Leads Or Prob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例如於微波頻帶或毫米波頻帶般之高頻帶中亦不會產生無用共振之探針。 本發明之探針係連接於信號纜線之信號導體而使用且自由地抵接於對方側插座之信號導體者,其具備:作為筒狀導體之滾筒13,其電性連接於信號纜線之信號導體;作為導體之柱塞11,其基端11R位於滾筒13之內部,且末端11T自滾筒13突出並與對方側插座連接;及盤簧12,其收納於滾筒13內,將柱塞11之基端11R向柱塞11之末端11T方向賦能;且滾筒13具有於較柱塞11之基端11R更靠滾筒13之末端13T之位置與柱塞11接觸之接觸部CP1、CP2。

Description

探針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電氣電路・電子電路之檢查用之探針,更特定而言係關於一種與設置於被檢查體即電路基板之對方側插座連接之探針。
於先前之高頻同軸探針或彈簧連接器(彈簧式頂針),於中心導體滑動時,滑動部與保持部有時成非接觸狀態,因此導致有電阻增大,或產生無用共振之問題。作為該問題之對策,於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2,表示具備使賦能於盤簧之端面傾斜之柱塞之構造。藉由此種構造,柱塞之端面被盤簧推壓,藉此,柱塞相對於管(孔)之內表面之接觸壓提高。即,即便於柱塞滑動時柱塞亦成始終接觸於管(孔)之內部側面之狀態。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1-30781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3-100374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本發明者們發現,如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2所示,使盤簧推壓之柱塞之端面傾斜之構造於要處理之信號之頻帶相對較低之情形時有效,但有若信號之頻帶成例如微波頻帶或毫米波頻帶般之高頻帶,則觀測到無用共振之情形。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於例如微波頻帶或毫米波頻帶般之高頻帶中亦不受無用共振之影響之探針。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作為本發明之一例之探針係 連接於信號纜線之信號導體來使用且自由抵接於對方側插座之信號導體者,且具備: 作為筒狀導體之滾筒,其電性連接於上述信號纜線之信號導體; 作為導體之柱塞,其基端位於上述滾筒之內部,末端自上述滾筒突出且與上述對方側插座相接;及 彈性體,其收納於上述滾筒內,將上述柱塞之基端向上述柱塞之末端方向賦能;且 上述滾筒具有於較上述柱塞之基端更靠上述滾筒之末端之位置與上述柱塞接觸之接觸部。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獲得例如於微波頻帶或毫米波頻帶般之高頻帶中亦不易受到無用共振之影響之探針。
首先,對本發明之探針之若干態樣進行記述。
本發明之第1態樣之探針之特徵在於:其係連接於信號纜線之信號導體來使用且自由抵接於對方側插座之信號導體者,具備:作為筒狀導體之滾筒,其電性連接於信號纜線之信號導體;作為導體之柱塞,其基端位於上述滾筒之內部,末端自上述滾筒突出且與上述對方側插座相接;及彈性體,其收納於上述滾筒內,將上述柱塞之基端向上述柱塞之末端方向賦能;且上述滾筒具有於較上述柱塞之基端更靠上述滾筒之末端之位置與上述柱塞(直接或間接)接觸之接觸部。
根據上述構造,成無用共振之產生原因之信號路徑被縮短化,共振頻率成使用頻帶外,不易受無用共振之影響。
於本發明之第2態樣之探針,上述柱塞具有收納於上述滾筒之內部之直徑較粗之頭部、及自上述滾筒之末端突出之直徑較細之軸部, 上述滾筒之接觸部接觸於上述柱塞之上述軸部。根據該構造,可使彈性體相對於柱塞之抵接面擴展,且藉由滾筒維持柱塞之滑動性。
於本發明之第3態樣之探針,上述滾筒之接觸部位於上述滾筒之末端或該末端之附近。根據該構造,接觸部至滾筒之末端為止之信號路徑變短,且無複雜之信號路徑,故有效地抑制無用共振。
於本發明之第4態樣之探針,上述滾筒之接觸部為該滾筒之內徑較窄之部分。根據該構造,滾筒之接觸部相對於柱塞穩定地接觸。
於本發明之第5態樣之探針,上述滾筒之末端部為板簧狀。根據該構造,可使柱塞滑動時之滾筒之接觸部與柱塞之接觸狀態穩定化。
於本發明之第6態樣之探針,於上述滾筒之末端之附近與上述柱塞之間,具備不阻止上述柱塞之軸向之移動且電性導通之球狀或輥狀之導電構件,上述滾筒之接觸部介隔上述導電構件與上述柱塞接觸。根據該構造,柱塞相對於滾筒之軸向之移動變容易,且滾筒之接觸部與柱塞之接觸狀態穩定化。
於本發明之第7態樣之探針,上述柱塞之基端之面自相對於上述柱塞之中心軸之正交面傾斜。根據該構造,產生使柱塞之中心軸自滾筒之中心軸傾斜之作用,且柱塞相對於滾筒之接觸部之接觸壓提高,即便於柱塞滑動時柱塞亦成始終接觸於滾筒之接觸部之狀態。
於本發明之第8態樣之探針,上述柱塞於較上述滾筒之接觸部更靠上述柱塞之基端之位置,具有與上述滾筒接觸之其他接觸部。根據該構造,柱塞於滾筒內沿其軸向穩定地滑動。
於本發明之第9態樣之探針,上述信號纜線係具有作為該信號纜線之信號導體之內導體、及包圍該內導體之外導體之同軸纜線,上述對方側插座係具有該對方側插座之信號導體及外導體之同軸插座,且該探針具備導體外殼,該導體外殼具有連接有上述同軸纜線之外導體之第1外導體連接部、及連接有上述對方側插座之外導體之第2外導體連接部,並包圍上述滾筒、上述柱塞及上述彈性體之外部。根據該構造,可用作連接同軸纜線與對方側插座之探針。
以下,參照圖列舉若干具體例,表示用於實施本發明之複數個形態。各圖中對同一部位標註同一符號。考慮要點之說明或理解之容易性,為便於說明分開表示實施形態,但可進行不同之實施形態所示之構成之局部置換或組合。於第2實施形態以下省略關於與第1實施形態共通之事態之記載,僅對不同點進行說明。尤其,針對同樣之構成之同樣之作用效果未於每個實施形態逐個提及。
《第1實施形態》 [探針之構造] 圖1係第1實施形態之探針101之通過中心軸之中央縱剖視圖。該探針101係連接於圖外之信號纜線之信號導體來使用且自由抵接於圖外之對方側插座之信號導體之探針。上述信號纜線係具有作為該信號纜線之信號導體之內導體、及包圍該內導體之外導體之同軸纜線。又,上述對方側插座如下所述,為具有該對方側插座之信號導體及外導體之同軸插座。
探針101具備套筒14、滾筒13、柱塞11、盤簧12、襯套20a、20b及導體外殼25。盤簧12相當於本發明之「彈性體」。
外殼25為筒狀構件,由上部25a及下部25b構成,於上部25a連接信號纜線之外導體,於下部25b連接信號對方側插座之外導體。於外殼25之上部25a設置開口ha,於下部25b設置開口hb。外殼25包含彈性相對較高(楊氏模數之大小)之例如鈹銅。
導體外殼25之下部25b包含末端部26a及突部26b。末端部26a係下部25b之下側之末端部分,供插入下述之對方側插座之外部導體。導體外殼25之末端部26a具有較該末端部26a以外之部分更小之內徑,且具有末端部26a之內徑可縮放之構造。具體而言,於末端部26a,形成自末端部26a之末端沿軸向延伸之複數個狹縫。即,藉由複數個狹縫,末端部26a具有彈性,且末端部26a於徑向上縮放。又,突部26b以於末端部26a之內周面,向末端部26a之中心方向突出之方式形成。
套筒14為圓筒狀構件,於套筒14之上端設置開口部h3。又,於套筒14之側面,形成向軸向延伸之狹縫。套筒14包含彈性較高之導電性構件(例如,鈹銅)。藉由該構造,於信號纜線之內導體自上方插入套筒14之情形時,套筒14進行彈性變形而被擴寬,壓接於內導體。又,於套筒14之下端,形成公螺紋。
柱塞11係鈹銅製之銷,且包含軸部11a及頭部11b。軸部11a為沿軸向延伸之具有均一粗度之棒狀構件。頭部11b設置於軸部11a之上端,具有較軸部11a更粗之直徑。
滾筒13以柱塞11沿軸向一直線排列之方式,於下端保持柱塞11,且於上端藉由螺紋構造保持套筒14。滾筒13係包含彈性相對較低之導電性構件(例如,黃銅)之圓筒狀構件。於滾筒13,於下側設置與軸部11a之直徑大致相等且較頭部11b之直徑更小之開口h1,於上端設置具有較盤簧12之外徑及頭部11b之直徑更大之內徑之開口h2。且,於滾筒13之上端形成母螺紋。
柱塞11以軸部11a自開口h1向下側突出至滾筒13外之方式,安裝於滾筒13。即,柱塞11自滾筒13之開口h2插入。
盤簧12係將柱塞11相對於滾筒13向下側賦能之彈性構件。盤簧12藉由自滾筒13之開口h2插入,收容於滾筒13。藉此,柱塞11於被自下側推壓之情形時,盤簧12收縮並退避至上側。
套筒14藉由螺紋構造固定於安裝有柱塞11及盤簧12之滾筒13。
襯套20a、20b係包含樹脂等絕緣體之筒狀體,設置於外殼25內。襯套20a將套筒14及滾筒13之一部分固定於外殼25之上部25a。襯套20b將柱塞11之軸部11a沿軸向自由滑動地保持於外殼25之下部25b。
因襯套20a、20藉由絕緣體構成,故滾筒13及柱塞11與外殼25絕緣。
圖2係表示尤其滾筒13與柱塞11之位置關係之探針101之末端部分之中央縱剖視圖。圖3係表示滾筒13之末端部之構造之前視圖。滾筒13之末端之開口h1為內徑較窄之部分。於包圍柱塞之頭部11b之滾筒13之末端部形成4個狹縫SL,具有對於徑向上變形之彈性。如下所述,該滾筒13之末端之內徑較窄之部位為與柱塞11之軸部11a接觸之接觸部。
[探針向對方側插座之裝卸] 其次,針對探針101向對方側插座之探針之裝卸,參照圖4(A)、圖4(B)進行說明。圖4(A)係向被檢查體即對方側插座301安裝前之探針101之中央縱剖視圖,圖4(B)係向對方側插座301安裝後之探針101之中央縱剖視圖。
首先,對對方側插座301進行說明。對方側插座301係例如設置於行動電話之天線與收發電路之間之附開關之同軸連接器,且具備盒體303、外導體305、固定端子306及可動端子307。固定端子306連接於天線,可動端子307連接於收發電路。
如圖4(A)所示,於探針101未安裝於對方側插座301之狀態下,柱塞11之軸部11a自外殼25之末端部26a向下側突出。此時,於對方側插座301,因固定端子306與可動端子307接觸,故連接天線與收發電路。
於探針101安裝於對方側插座301時,如圖4(A)、圖4(B)所示,經由同軸纜線連接測定器之柱塞11之軸部11a之末端自上側向下側插入盒體303之孔304。藉此,可動端子307由柱塞11之軸部11a向下側推壓。其結果,固定端子306與可動端子307分離,柱塞11與可動端子307連接,收發電路與測定器連接。
又,於圖4(B)所示之狀態下,外導體305插入外殼25之末端部26a內。於插入之前,末端部26a之內徑略小於外導體305之外徑。因此,於插入時及插入後,末端部26a藉由外導體305略被擴寬。且,突部26b與形成於外導體305之外周之槽305a卡合,且末端部26a抵接於外導體305之上表面305b。藉此,探針101以適當之力與對方側插座301卡合。
上述外殼25之末端部26a相當於本發明之「第2外導體連接部」。另一方面,於外殼25之上部25a之上端連接同軸纜線之外導體。該外殼25之上部25a相當於本發明之「第1外導體連接部」。藉由此種構造,探針101可用作連接同軸纜線與對方側插座301之探針。
[探針之電流路徑] 圖5(A)、圖5(B)係表示經由柱塞11及滾筒13流通之電流之路徑之圖。圖5(A)係表示如圖4(B)所示,將探針101安裝於對方側插座301之狀態之滾筒之接觸部之圖。圖5(B)係圖5(A)之局部放大圖。
柱塞11具有收納於滾筒13之內部之直徑較粗之頭部11b、及自滾筒13之末端13T突出之直徑較細之軸部11a。又,柱塞11具有基端11R與末端11T,基端11R位於滾筒13之內部,末端11T自滾筒13突出。滾筒13具有於較柱塞11之基端11R更靠滾筒13之末端13T之位置與柱塞11之軸部11a接觸之接觸部CP1、CP2。即,滾筒13之接觸部CP1、CP2接觸於柱塞11之軸部11a。進而,於本實施形態,接觸部CP1、CP2自柱塞11之頭部11b分離。換言之,於柱塞11與接觸部CP1、CP2之間,滾筒13具有與柱塞11及滾筒13不直接接觸之非接觸部。滾筒13之接觸部CP1、CP2為滾筒13之內徑較窄之部分。
於本實施形態,滾筒13之接觸部CP1、CP2位於滾筒13之末端13T或末端13T之附近。即,滾筒13之末端或末端附近與柱塞11之軸部11a接觸。
此處,關於比較例之探針,參照圖11(A)、圖11(B)進行說明。圖11(A)、圖11(B)係表示比較例之探針之經由柱塞11及滾筒13流通之電流之路徑之圖,圖11(B)係圖11(A)之局部放大圖。於該比較例之探針,柱塞11具有收納於滾筒13之內部之直徑較粗之頭部11b與自滾筒13之末端13T突出之直徑較細之軸部11a,柱塞11之頭部11b與滾筒13之內表面接觸。圖11(A)、圖11(B)所示之接觸部CP表示其接觸位置。
於圖11(B),與柱塞11之軸部11a、頭部11b及滾筒13重疊表示之箭頭表示電流路徑。因高頻信號藉由施加於內導體與外導體之間之電場傳送,故電流沿作為內導體之柱塞之軸部11a及滾筒13之表面流通。
於先前之探針,信號電流經由柱塞之頭部11b與滾筒13之接觸位置,流入柱塞11與滾筒13。因此,柱塞11之基端11R至滾筒13之末端13T,產生長且無用之電流路徑。此種電流路徑成產生無用共振之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於圖5(B),與柱塞11之軸部11a及滾筒13重疊表示之箭頭表示電流路徑。如上所述,因高頻信號藉由施加於內導體與外導體之間之電場傳送,故電流沿作為內導體之柱塞之軸部11a及滾筒13之表面流通。於本實施形態,滾筒13於較柱塞11之基端11R更靠滾筒13之末端13T之位置,與柱塞11之軸部11a接觸。因此,不形成如圖11(B)所示之柱塞11之基端11R至滾筒13之末端13T為止之無用之電流路徑,抑制無用共振。又,即便產生無用之電流路徑,亦因其路徑變短,故無用共振之頻率高於使用頻帶,無用共振於使用頻率不會造成不良影響。
於本實施形態,柱塞11之基端11R之面自相對於柱塞11之中心軸(一點鏈線)之正交面傾斜。根據該構造,產生將柱塞11之中心軸自滾筒13之中心軸(一點連線)傾斜之作用。於圖5(A)、圖5(B)所示之剖面,於柱塞11產生右旋轉方向之力,且柱塞11相對於滾筒13之接觸部CP2之接觸壓提高。藉此,柱塞11即便於滑動時亦相對於滾筒13之接觸部CP2穩定地接觸。
又,於本實施形態,柱塞11藉由產生上述右旋轉方向之力,於較滾筒13之接觸部CP1、CP2更靠柱塞11之基端11R之位置即接觸部CP3,柱塞11與滾筒13接觸。該接觸部CP3相當於本發明之「其他接觸部」。根據該構造,柱塞11於在剖視下處於對角位置關係之接觸部CP2及接觸部CP3與滾筒13接觸。因此,於柱塞11於滾筒13內滑動時,柱塞11沿其軸向穩定地滑動。
滾筒13之接觸部CP1無需始終接觸於柱塞11,藉由產生上述力,柱塞11亦可為與滾筒13之接觸部CP2、CP3接觸,不與接觸部CP1接觸之狀態。
再者,於圖3所示之例,雖表示具備4個狹縫SL之例,但狹縫SL之數量亦可為1個、2個、5個以上。
《第2實施形態》 於第2實施形態,對柱塞及滾筒之形狀與第1實施形態所示之例不同之探針予以表示。
圖6(A)、圖6(B)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探針中尤其滾筒13之一部分、柱塞11、盤簧12之一部分及襯套20b之剖視圖。其他構造於第1實施形態中,與圖1、圖4(A)、圖4(B)所示之探針同樣。
圖6(A)係表示如圖4(A)所示,探針未安裝於對方側插座之狀態之各構件之位置關係之圖,圖6(B)係表示如圖4(B)所示,探針安裝於對方側插座之狀態之各構件之位置關係之圖。
柱塞11具有一部分收納於滾筒13之內部之直徑較粗之頭部11b與自滾筒13之末端13T突出之直徑較細之軸部11a。又,柱塞11具有基端11R與末端11T,基端11R位於滾筒13之內部,末端11T自滾筒13突出。滾筒13具有於較柱塞11之基端11R更靠滾筒13之末端13T之位置與柱塞11之頭部11b接觸之接觸部CP。即,滾筒13之接觸部CP與柱塞11之頭部11b接觸。滾筒13之接觸部CP為滾筒13之內徑較窄之部分。
於本實施形態,滾筒13之接觸部CP位於滾筒13之末端13T或末端13T之附近。即,滾筒13之末端或末端附近與柱塞11之頭部11b接觸。
於本實施形態,亦不形成如圖11(B)所示之柱塞11之基端11R至滾筒13之末端13T之無用之電流路徑,抑制無用共振。
《第3實施形態》 於第3實施形態,針對具備接觸部之形狀與至此所示之例不同之滾筒之探針予以表示。
圖7(A)、圖7(B)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探針中尤其滾筒13之一部分、柱塞11、盤簧12之一部分及襯套20b之剖視圖。圖8(A)、圖8(B)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其他探針中尤其滾筒13之一部分、柱塞11、盤簧12之一部分及襯套20b之剖視圖。圖9(A)、圖9(B)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進而其他探針中尤其滾筒13之一部分、柱塞11、盤簧12之一部分及襯套20b之剖視圖。圖7(A)、圖7(B)、圖8(A)、圖8(B)、圖9(A)、圖9(B)所示之部分以外之構造於第1實施形態中,與圖1、圖4(A)、圖4(B)所示之探針同樣。
圖7(A)、圖8(A)、圖9(A)係表示如圖4(A)所示,探針未安裝於對方側插座之狀態之各構件之位置關係之圖,圖7(B)、圖7(B)、圖9(B)係表示如圖4(B)所示,探針安裝於對方側插座之狀態之各構件之位置關係之圖。
於圖7(A)、圖7(B)、圖8(A)、圖8(B)、圖9(A)、圖9(B)所示之任一探針中,柱塞11均具有收納於滾筒13之內部之直徑較粗之頭部11b與自滾筒13之末端13T突出之直徑較細之軸部11a。又,柱塞11具有基端11R與末端11T,基端11R位於滾筒13之內部,且末端11T自滾筒13突出。滾筒13具有於較柱塞11之基端11R更靠滾筒13之末端13T之位置與柱塞11之軸部11a接觸之接觸部CP。即,滾筒13之接觸部CP接觸於柱塞11之軸部11a。於圖7(A)、圖7(B)、圖9(A)、圖9(B)所示之例,滾筒13之接觸部CP為末端13T最窄之部分。又,於圖8(A)、圖8(B)所示之例,滾筒13之接觸部CP為較末端13T略靠近前之位置最窄之部分。該等滾筒13之末端部(包含末端13T之末端附近部)為板簧狀之部分。
於本實施形態,亦不形成如圖11(B)所示之柱塞11之基端11R至滾筒13之末端13T之無用之電流路徑,抑制無用共振。進而,根據本實施形態,可使柱塞11之滑動時之滾筒13之接觸部CP與柱塞11之接觸狀態穩定化。
《第4實施形態》 於第4實施形態,針對於滾筒之末端之附近與柱塞之間具備球狀或輥狀之導電構件之探針予以表示。
圖10(A)、圖10(B)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探針中尤其滾筒13之一部分、柱塞11、盤簧12之一部分及襯套20b之剖視圖。
柱塞11具有一部分收納於滾筒13之內部之直徑較粗之頭部11b與自滾筒13之末端13T突出之直徑較細之軸部11a。又,柱塞11具有基端11R與末端11T,基端11R位於滾筒13之內部,末端11T自滾筒13突出。滾筒13具有於較柱塞11之基端11R更靠滾筒13之末端13T之位置與柱塞11之頭部11b接觸之接觸部CP。具體而言,於滾筒13之末端13T之附近與柱塞11之間,具備不阻止柱塞11之軸向移動且電性導通之球狀或輥狀之導電構件60,滾筒13之接觸部CP介隔導電構件60與柱塞11接觸。其他構造於第1實施形態中,與圖1、圖4(A)、圖4(B)所示之探針同樣。
圖10(A)係表示如圖4(A)所示,探針未安裝於對方側插座之狀態之各構件之位置關係之圖,圖10(B)係表示如圖4(B)所示,探針安裝於對方側插座之狀態之各構件之位置關係之圖。
於本實施形態,柱塞11相對於滾筒13之軸向之移動容易,且滾筒13之接觸部CP與柱塞11之接觸狀態,即電性連接狀態穩定化。
最後,上述實施形態之說明之任意點皆為例示而並非限制者。對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可適當變化及變更。本發明之範圍並非由上述實施形態表示,而是由申請專利範圍表示。進而,於本發明之範圍,包含自與申請專利範圍內均等之範圍內之實施形態之變更。
於例如第1~第3實施形態,雖表示靠近滾筒13之末端13T之位置即接觸部CP為滾筒13之內徑較窄之部分之例,但該內徑較窄之部分亦可由滾筒13中與內徑固定之部分不同之零件構成。又,滾筒13之末端13T部分即板簧狀部亦可由滾筒13中與內徑固定之部分不同之零件構成。即,滾筒13亦可為內徑固定之零件與內徑較窄之其他零件接合而成者。
11:柱塞 11a:柱塞之軸部 11b:柱塞之頭部 11R:柱塞之基端 11T:柱塞之末端 12:盤簧 13:滾筒 13T:滾筒之末端 14:套筒 20a:襯套 20b:襯套 25:導體外殼 25a:導體外殼之上部 25b:導體外殼之下部 26a:導體外殼之下部25b之末端部 26b:導體外殼之下部25b之突部 60:導電構件 101:探針 301:對方側插座 303:盒體 304:孔 305:外導體 305a:槽 305b:外導體305之上表面 306:固定端子 307:可動端子 CP:接觸部 CP1:接觸部 CP2:接觸部 CP3:接觸部 h1:開口 h2:開口 h3:開口 ha:開口 hb:開口 SL:狹縫
圖1係第1實施形態之通過探針101之中心軸之中央縱剖視圖。 圖2係特別表示滾筒13與柱塞11之位置關係之探針101之末端部分之中央縱剖視圖。 圖3係表示滾筒13之末端部之構造之前視圖。 圖4(A)係向被檢查體即對方側插座301安裝前之探針101之中央縱剖視圖,圖4(B)係向對方側插座301安裝後之探針101之中央縱剖視圖。 圖5(A)、圖5(B)係表示經由柱塞11及滾筒13流通之電流之路徑之圖。 圖6(A)、圖6(B)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探針中尤其滾筒13之一部分、柱塞11、盤簧12之一部分及襯套20b之剖視圖。 圖7(A)、圖7(B)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探針中尤其滾筒13之一部分、柱塞11、盤簧12之一部分及襯套20b之剖視圖。 圖8(A)、圖8(B)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其他探針中尤其滾筒13之一部分、柱塞11、盤簧12之一部分及襯套20b之剖視圖。 圖9(A)、圖9(B)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進而其他探針中尤其滾筒13之一部分、柱塞11、盤簧12之一部分及襯套20b之剖視圖。 圖10(A)、圖10(B)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探針中尤其滾筒13之一部分、柱塞11、盤簧12之一部分及襯套20b之剖視圖。 圖11(A)、圖11(B)係表示比較例之探針之經由柱塞11及滾筒13流通之電流之路徑之圖,圖11(B)係圖11(A)之局部放大圖。
11:柱塞
11a:柱塞之軸部
11b:柱塞之頭部
11R:柱塞之基端
11T:柱塞之末端
12:盤簧
13:滾筒
13T:滾筒之末端
20b:襯套
CP1:接觸部
CP2:接觸部
CP3:接觸部

Claims (12)

  1. 一種探針,其係連接於信號纜線之信號導體而使用,且自由地抵接於對方側插座之信號導體者,且具備:作為筒狀導體之滾筒,其電性連接於上述信號纜線之信號導體;作為導體之柱塞,其基端位於上述滾筒之內部,末端自上述滾筒突出且與上述對方側插座相接;及彈性體,其收納於上述滾筒內,將上述柱塞之基端向上述柱塞之末端方向賦能;連接於上述對方側插座之上述信號導體時,上述滾筒具有:於與上述柱塞之基端相比而較靠近上述滾筒之末端之位置與上述柱塞接觸之接觸部,且上述滾筒係與上述柱塞之直徑較小處接觸。
  2. 如請求項1之探針,其中上述柱塞具有收納於上述滾筒之內部之直徑較粗之頭部、與自上述滾筒之末端突出之直徑較細之軸部,上述滾筒之接觸部接觸於上述柱塞之上述軸部。
  3. 如請求項2之探針,其中上述滾筒於上述柱塞之頭部與上述滾筒之接觸部之間,具有不與上述柱塞接觸之非接觸部。
  4. 如請求項1或2之探針,其中 上述滾筒之接觸部位於上述滾筒之末端或該末端之附近。
  5.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探針,其中上述滾筒之接觸部為該滾筒之內徑較窄之部分。
  6. 如請求項5之探針,其中上述滾筒之末端部為板簧狀。
  7.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探針,其中於上述滾筒之末端之附近與上述柱塞之間,具備不阻止上述柱塞之軸向之移動,且電性導通之球狀或輥狀之導電構件,上述滾筒之接觸部介隔上述導電構件與上述柱塞接觸。
  8.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探針,其中上述柱塞之基端之面自相對於上述柱塞之中心軸之正交面傾斜。
  9.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探針,其中上述柱塞於較上述滾筒之接觸部更靠上述柱塞之基端之位置,具有與上述滾筒接觸之其他接觸部。
  10.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探針,其中上述信號纜線係具有作為該信號纜線之信號導體之內導體、及包圍該內導體之外導體之同軸纜線, 上述對方側插座係具有該對方側插座之信號導體及外導體之同軸插座,且該探針具備導體外殼,該導體外殼具有連接有上述同軸纜線之外導體之第1外導體連接部、及連接有上述對方側插座之外導體之第2外導體連接部,並包圍上述滾筒、上述柱塞及上述彈性體之外部。
  11. 如請求項1之探針,其中上述柱塞之基端之面係自與上述柱塞之中心軸相對之正交面傾斜,上述柱塞具有:收納於上述滾筒之內部的直徑較粗之頭部、及自上述滾筒之末端突出之直徑較細之軸部,上述滾筒之接觸部接觸於上述柱塞之上述軸部,通過上述接觸部之上述滾筒之徑向上之上述滾筒與上述柱塞之軸部之間隔小於上述滾筒之徑向上之上述滾筒與上述柱塞之頭部之間隔。
  12. 如請求項1之探針,其中上述柱塞之基端之面係自與上述柱塞之中心軸相對之正交面傾斜,上述柱塞具有:收納於上述滾筒之內部的直徑較粗之頭部、及自上述滾筒之末端突出之直徑較細之軸部,上述滾筒係:於與上述柱塞之基端相比而較靠近上述滾筒之末端的位置,具有第1接觸部及於滾筒之徑向上與第1接觸部對向之第2接觸部,上述柱塞具有:可與上述滾筒接觸之第3接觸部,其位於與上述滾筒之上述第1接觸部及上述第2接觸部相比而較靠近上述柱塞之基端的位置且於上述探針之剖視時處於上述第2接觸部之對角位置, 在滾筒與柱塞之頭部於第3接觸部接觸,且未於第1接觸部與柱塞之軸部接觸之情形時,通過第1接觸部之上述滾筒之徑向上之滾筒與柱塞之軸部之間隔係:小於通過第3接觸部之上述滾筒之徑向上之滾筒與柱塞之頭部之間隔。
TW108140985A 2018-11-13 2019-11-12 探針 TWI7435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12924 2018-11-13
JP2018212924 2018-11-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4645A TW202024645A (zh) 2020-07-01
TWI743590B true TWI743590B (zh) 2021-10-21

Family

ID=707302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0985A TWI743590B (zh) 2018-11-13 2019-11-12 探針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263071A1 (zh)
JP (1) JP7070699B2 (zh)
KR (1) KR102550399B1 (zh)
CN (1) CN215866830U (zh)
TW (1) TWI743590B (zh)
WO (1) WO2020100859A1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34532A (en) * 1993-07-01 2000-03-07 Alphatest Corporation Resilient connector having a tubular spring
JP2008261666A (ja) * 2007-04-10 2008-10-30 Sanyu Kogyo Kk プローブ
WO2013035399A1 (ja) * 2011-09-05 2013-03-14 株式会社島野製作所 接触端子
TWI499780B (zh) * 2010-03-12 2015-09-11 Advantest Corp 接觸式探針及插座、管狀柱塞的製造方法、以及接觸式探針的製造方法
JP2016125841A (ja) * 2014-12-26 2016-07-1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同軸プローブ
TWI554762B (zh) * 2014-02-13 2016-10-21 日本發條股份有限公司 探針單元
TWI596345B (zh) * 2012-07-26 2017-08-21 Yokowo Seisakusho Kk Inspection fixtur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JP2018066711A (ja) * 2016-10-21 2018-04-26 日本コネクト工業株式会社 大電流用プローブピン
TWI687694B (zh) * 2017-10-19 2020-03-11 日商日本麥克隆尼股份有限公司 電性連接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91995A (en) * 1994-02-01 1995-02-21 Everett Charles Technologies, Inc. Twisting electrical test probe with controlled pointing accuracy
JP3243201B2 (ja) * 1997-05-09 2002-01-07 株式会社ヨコオ スプリングコネクタおよび該スプリングコネクタを用いた装置
US6486060B2 (en) * 1998-09-03 2002-11-26 Micron Technology, Inc. Low resistance semiconductor process and structures
JP2001033482A (ja) * 1999-07-26 2001-02-09 Rohm Co Ltd 接触型プローブ装置
JP4428803B2 (ja) 2000-04-17 2010-03-10 株式会社ヨコオ 電気的接続装置および接続ユニット
JP2003100374A (ja) 2001-09-26 2003-04-04 Yokowo Co Ltd スプリングコネクタ
KR20100077724A (ko) * 2008-12-29 2010-07-08 리노공업주식회사 검사용 탐침 장치
US8493085B2 (en) * 2009-03-27 2013-07-23 Essai, Inc. Spring contact pin for an ic test socket and the like
KR101066630B1 (ko) * 2010-01-15 2011-09-22 리노공업주식회사 탐침 프로브
JP2012099246A (ja) * 2010-10-29 2012-05-24 Murata Mfg Co Ltd 検査用同軸コネクタ及びプローブ
JP2016125903A (ja) * 2014-12-26 2016-07-11 インクス株式会社 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
JP6909672B2 (ja) * 2017-08-09 2021-07-2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同軸プローブ
CN113302502A (zh) * 2019-02-27 2021-08-2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探头元件和探头单元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34532A (en) * 1993-07-01 2000-03-07 Alphatest Corporation Resilient connector having a tubular spring
JP2008261666A (ja) * 2007-04-10 2008-10-30 Sanyu Kogyo Kk プローブ
TWI499780B (zh) * 2010-03-12 2015-09-11 Advantest Corp 接觸式探針及插座、管狀柱塞的製造方法、以及接觸式探針的製造方法
WO2013035399A1 (ja) * 2011-09-05 2013-03-14 株式会社島野製作所 接触端子
TWI596345B (zh) * 2012-07-26 2017-08-21 Yokowo Seisakusho Kk Inspection fixtur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TWI554762B (zh) * 2014-02-13 2016-10-21 日本發條股份有限公司 探針單元
JP2016125841A (ja) * 2014-12-26 2016-07-1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同軸プローブ
JP2018066711A (ja) * 2016-10-21 2018-04-26 日本コネクト工業株式会社 大電流用プローブピン
TWI687694B (zh) * 2017-10-19 2020-03-11 日商日本麥克隆尼股份有限公司 電性連接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00859A1 (ja) 2020-05-22
KR102550399B1 (ko) 2023-07-03
CN215866830U (zh) 2022-02-18
JP7070699B2 (ja) 2022-05-18
JPWO2020100859A1 (ja) 2021-09-30
KR20210060597A (ko) 2021-05-26
US20210263071A1 (en) 2021-08-26
TW202024645A (zh) 2020-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80549B2 (ja) プローブ
US1135588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ous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N109314355B (zh) 检查用同轴连接器
JP6251912B2 (ja) 同軸プローブ
JP5126310B2 (ja) 検査用同軸コネクタ及びレセプタクル
JP2014123482A (ja) 検査用同軸コネクタ
JP7226520B2 (ja) プローブ素子およびプローブユニット
JP2012099246A (ja) 検査用同軸コネクタ及びプローブ
JP7243738B2 (ja) プローブ嵌合構造
JPWO2018221354A1 (ja) L型同軸コネクタおよび同軸ケーブル付きl型同軸コネクタ
JP4999079B2 (ja) プローブ
JP6909672B2 (ja) 同軸プローブ
JP5071587B2 (ja) 検査用同軸コネクタ
TWI743590B (zh) 探針
EP3780292B1 (en) Low passive intermodulation connector system
JP2019087517A (ja) 電気コネクタ
TWI647885B (zh) Inspection coaxial connector and center conductor
JP7243925B2 (ja) 導体接続構造および該導体接続構造を備えるプローブ
KR101647999B1 (ko) 스위치 핀
JPWO2018221110A1 (ja) L型同軸コネクタおよび同軸ケーブル付きl型同軸コネク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