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66830U - 探针 - Google Patents

探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66830U
CN215866830U CN201990001147.9U CN201990001147U CN215866830U CN 215866830 U CN215866830 U CN 215866830U CN 201990001147 U CN201990001147 U CN 201990001147U CN 215866830 U CN215866830 U CN 2158668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nger
roller
conductor
drum
pro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9000114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荒木圣人
远田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668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668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11Probe needles; Cantilever beams; "Bump" contacts; Replaceable probe pins
    • G01R1/06716Elastic
    • G01R1/06722Spring-loaded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11Probe needles; Cantilever beams; "Bump" contacts; Replaceable probe pins
    • G01R1/06733Geometry aspec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4Housings; Supporting members; Arrangements of terminals
    • G01R1/0408Test fixtures or contact fields; Connectors or connecting adaptors; Test clips; Test sockets
    • G01R1/0416Connectors, termina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11Probe needles; Cantilever beams; "Bump" contacts; Replaceable probe pins
    • G01R1/06716Elastic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72High frequency prob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Measuring Leads Or Prob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探针,该探针与信号缆线的信号导体连接而使用,并且自由抵接于对方侧插座的信号导体,并具备:作为筒状导体的滚筒(13),与信号缆线的信号导体电连接;作为导体的柱塞(11),基端(11R)位于滚筒(13)的内部,末端(11T)从滚筒(13)突出并与对方侧插座接触;以及盘簧(12),收纳于滚筒(13)内,将柱塞(11)的基端(11R)向柱塞(11)的末端(11T)方向施力,滚筒(13)具有在比柱塞(11)的基端(11R)靠滚筒(13)的末端(13T)的位置与柱塞(11)接触的接触部(CP1、CP2)。

Description

探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电路、电子电路的检查用的探针,更特定而言,涉及与设置于被检查体即电路基板的对方侧插座连接的探针。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高频同轴探针、弹簧连接器(弹簧顶针)中,在中心导体滑动时,滑动部与保持部有时成为非接触状态,因此,导致电阻增大、或者产生无用谐振的问题。作为该问题的对策,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中,示出了具备使施力于盘簧的端面倾斜的柱塞的构造。通过这样的构造,柱塞的端面被盘簧推压,从而柱塞相对于管(孔)的内表面的接触压提高。也就是说,即使在柱塞滑动时,柱塞也成为始终与管(孔)的内部侧面接触的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0781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100374号公报
发明人发现: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所示那样,使盘簧推压的柱塞的端面倾斜的构造在要处理的信号的频带较低的情况下有效,但存在若信号的频带变成例如微波频带、毫米波频带那样的高频带,则观测到无用谐振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探针,例如即使在微波频带、毫米波频带那样的高频带中也不受无用谐振的影响。
作为本公开的一个例子的探针是与信号缆线的信号导体连接而使用,并且自由抵接于对方侧插座的信号导体的探针,
上述探针具备:
作为筒状导体的滚筒,与上述信号缆线的信号导体电连接;
作为导体的柱塞,具有基端和末端,上述基端位于上述滚筒的内部,上述末端从上述滚筒突出且与上述对方侧插座接触;以及
弹性体,收纳于上述滚筒内,将上述柱塞的基端向上述柱塞的末端方向施力,
上述滚筒具有在比上述柱塞的基端靠上述滚筒的末端的位置与上述柱塞接触的接触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获得例如在微波频带、毫米波频带那样的高频带中也不易受到无用谐振的影响的探针。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探针101的经过中心轴的中央纵剖视图。
图2是特别表示滚筒13与柱塞11的位置关系的探针101的末端部分的中央纵剖视图。
图3是表示滚筒13的末端部的构造的主视图。
图4的(A)是向被检查体即对方侧插座301安装之前的探针101的中央纵剖视图,图4的(B)是向对方侧插座301安装之后的探针101的中央纵剖视图。
图5的(A)、图5的(B)是表示经由柱塞11及滚筒13而流动的电流的路径的图。
图6的(A)、图6的(B)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探针中、特别是滚筒13的一部分、柱塞11、盘簧12的一部分以及衬套20b的剖视图。
图7的(A)、图7的(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探针中、特别是滚筒13的一部分、柱塞11、盘簧12的一部分以及衬套20b的剖视图。
图8的(A)、图8的(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另一探针中、特别是滚筒13的一部分、柱塞11、盘簧12的一部分以及衬套20b的剖视图。
图9的(A)、图9的(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又一探针中、特别是滚筒13的一部分、柱塞11、盘簧12的一部分以及衬套20b的剖视图。
图10的(A)、图10的(B)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探针中、特别是滚筒13的一部分、柱塞11、盘簧12的一部分以及衬套20b的剖视图。
图11的(A)、图11的(B)是表示比较例的探针中的经由柱塞11及滚筒13而流动的电流的路径的图,图11的(B)是图11的(A)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探针中的几个方式进行记载。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一方式的探针与信号缆线的信号导体连接而使用,并且自由抵接在对方侧插座的信号导体上,其特征在于,
上述探针具备:作为筒状导体的滚筒,与信号缆线的信号导体电连接;作为导体的柱塞,基端位于上述滚筒的内部,末端从上述滚筒突出且与上述对方侧插座接触;以及弹性体,收纳于上述滚筒内,将上述柱塞的基端向上述柱塞的末端方向施力,上述滚筒具有在比上述柱塞的基端靠上述滚筒的末端的位置与上述柱塞(直接或者间接)接触的接触部。
根据上述构造,成为无用谐振的产生原因的信号路径被缩短化,谐振频率成为使用频带外,不易受到无用谐振的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二方式的探针中,上述柱塞具有:收纳于上述滚筒的内部的直径较粗的头部;和从上述滚筒的末端突出的直径较细的轴部,
上述滚筒的接触部与上述柱塞的上述轴部接触。根据该构造,能够使弹性体相对于柱塞的抵接面扩展,并且柱塞基于滚筒的滑动性被维持。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三方式的探针中,上述滚筒的接触部位于上述滚筒的末端或者该末端的附近。根据该构造,从接触部到滚筒的末端的信号路径变短,没有复杂的信号路径,因此有效地抑制无用谐振。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四方式的探针中,上述滚筒的接触部是该滚筒的内径被缩窄的部分。根据该构造,滚筒的接触部相对于柱塞稳定地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五方式的探针中,上述滚筒的末端部是板簧状。根据该构造,能够使柱塞滑动时的滚筒的接触部与柱塞的接触状态稳定化。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六方式的探针中,在上述滚筒的末端的附近与上述柱塞之间,具备不阻止上述柱塞的轴向的移动且电导通的球状或者辊状的导电部件,上述滚筒的接触部经由上述导电部件与上述柱塞接触。根据该构造,柱塞相对于滚筒的轴向的移动变得容易,并且滚筒的接触部与柱塞的接触状态稳定化。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七方式的探针中,上述柱塞的基端的面从相对于上述柱塞的中心轴的正交面倾斜。根据该构造,产生使柱塞的中心轴从滚筒的中心轴倾斜的作用,柱塞相对于滚筒的接触部的接触压提高,即使在柱塞滑动时,柱塞也成为始终与滚筒的接触部接触的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八方式的探针中,上述柱塞在比上述滚筒的接触部靠上述柱塞的基端的位置,具有与上述滚筒接触的其它的接触部。根据该构造,柱塞在滚筒内沿其轴向稳定地滑动。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九方式的探针中,上述信号缆线是具有作为该信号缆线的信号导体的内导体、和包围该内导体的外导体的同轴缆线,上述对方侧插座是具有该对方侧插座的信号导体和外导体的同轴插座,上述探针具备导体外壳,该导体外壳具有供上述同轴缆线的外导体连接的第一外导体连接部、和供上述对方侧插座的外导体连接的第二外导体连接部,并将上述滚筒、上述柱塞以及上述弹性体的外部包围。根据该构造,能够用作将同轴缆线和对方侧插座连接的探针。
以下,参照附图列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表示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多个方式。各图中对相同部位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考虑要点的说明或者理解的容易性,为了便于说明,分开表示实施方式,但能够进行不同的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的部分置换或者组合。在第二实施方式以下,省略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事项的描述,仅对不同的点进行说明。特别是,针对同样的结构产生的同样的作用效果,不在每个实施方式中依次提及。
《第一实施方式》
[探针的构造]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探针101的通过中心轴的中央纵剖视图。该探针101是与图外的信号缆线的信号导体连接而使用,并且自由抵接于图外的对方侧插座的信号导体的探针。上述信号缆线是具有作为该信号缆线的信号导体的内导体、和包围该内导体的外导体的同轴缆线。另外,上述对方侧插座如下所示,是具有该对方侧插座的信号导体和外导体的同轴插座。
探针101具备套筒14、滚筒13、柱塞11、盘簧12、衬套20a、20b以及导体外壳25。盘簧12相当于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弹性体”。
导体外壳25是筒状部件,由上部25a及下部25b构成,在上部25a连接有信号缆线的外导体,在下部25b连接有信号对方侧插座的外导体。在导体外壳25的上部25a设置有开口ha,在下部25b设置有开口hb。导体外壳25由弹性相对较高的(杨氏模量较大)例如铍铜构成。
导体外壳25的下部25b包括末端部26a及突部26b。末端部26a是下部25b的下侧的末端部分,供后述的对方侧插座的外导体插入。导体外壳25的末端部26a具有比该末端部26a以外的部分小的内径,并且具有末端部26a的内径可缩放的构造。具体而言,在末端部26a形成有从末端部26a的末端沿轴向延伸的多个狭缝。也就是说,通过多个狭缝,末端部26a具有弹性,末端部26a在径向上缩放。另外,突部26b形成为在末端部26a的内周面,向末端部26a的中心方向突出。
套筒14是圆筒状部件,在套筒14的上端设置有开口h3。另外,在套筒14的侧面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狭缝。套筒14由弹性相对较高的导电性部件(例如,铍铜)构成。通过该构造,在信号缆线的内导体从上方插入于套筒14的情况下,套筒14进行弹性变形而被扩宽,压接于内导体。另外,在套筒14的下端形成有外螺纹。
柱塞11是铍铜制的销,由轴部11a及头部11b构成。轴部11a是沿轴向延伸的具有均匀的粗度的棒状部件。头部11b设置于轴部11a的上端,具有比轴部11a粗的直径。
滚筒13以柱塞11沿轴向排列成一直线的方式在下端保持柱塞11,并且在上端通过螺纹构造保持套筒14。滚筒13是由弹性相对较低的导电性部件(例如,黄铜)构成的圆筒状部件。在滚筒13,在下侧设置有与轴部11a的直径大致相等且比头部11b的直径小的开口h1,在上端设置有具有比盘簧12的外径及头部11b的直径大的内径的开口h2。而且,在滚筒13的上端形成有内螺纹。
柱塞11以轴部11a从开口h1朝向下侧向滚筒13外突出的方式安装于滚筒13。也就是说,柱塞11从滚筒13的开口h2插入。
盘簧12是将柱塞11相对于滚筒13向下侧施力的弹性部件。盘簧12从滚筒13的开口h2插入,从而收容于滚筒13。由此,柱塞11在被从下侧推压的情况下,盘簧12收缩并退避至上侧。
套筒14通过螺纹构造相对于安装有柱塞11及盘簧12的滚筒13被固定。
衬套20a、20b是由树脂等绝缘体构成的筒状体,设置于导体外壳25内。衬套20a将套筒14及滚筒13的一部分固定于导体外壳25的上部25a。衬套20b将柱塞11的轴部11a沿轴向自由滑动地保持于导体外壳25的下部25b。
衬套20a、20b由绝缘体构成,因此滚筒13及柱塞11与导体外壳25绝缘。
图2是特别表示滚筒13与柱塞11的位置关系的探针101的末端部分的中央纵剖视图。图3是表示滚筒13的末端部的构造的主视图。滚筒13的末端的开口h1是内径被缩窄的部分。在包围柱塞11的头部11b的滚筒13的末端部形成有四个狭缝SL,具有对于向径向的变形的弹性。如下所示,该滚筒13的末端的内径被缩窄的部位是与柱塞11的轴部11a接触的接触部。
[探针向对方侧插座的装卸]
接下来,参照图4的(A)、图4的(B)对探针101的、探针向对方侧插座的装卸进行说明。图4的(A)是向被检查体即对方侧插座301安装前的探针101的中央纵剖视图,图4的(B)是向对方侧插座301安装后的探针101的中央纵剖视图。
首先,对对方侧插座301进行说明。对方侧插座301例如是设置于移动电话的天线与收发电路之间的带开关的同轴连接器,具备壳体303、外导体305、固定端子306以及可动端子307。固定端子306与天线连接,可动端子307与收发电路连接。
如图4的(A)所示,在探针101未安装于对方侧插座301的状态下,柱塞11的轴部11a从导体外壳25的末端部26a向下侧突出。此时,在对方侧插座301中,固定端子306与可动端子307接触,因此将天线和收发电路连接。
在将探针101安装于对方侧插座301时,如图4的(A)、图4的(B)所示,经由同轴缆线连接有测定器的柱塞11的轴部11a的末端从上侧向下侧插入于壳体303的孔304。由此,可动端子307被柱塞11的轴部11a向下侧推压。其结果,固定端子306与可动端子307分离,柱塞11与可动端子307被连接,收发电路与测定器被连接。
另外,在图4的(B)所示的状态中,外导体305插入到导体外壳25的末端部26a内。在插入之前,末端部26a的内径比外导体305的外径稍小。因此,在插入时以及插入后,末端部26a由于外导体305稍微被扩宽。而且,突部26b与形成于外导体305的外周的槽305a卡合,末端部26a与外导体305的上表面305b抵接。由此,探针101以适当的力与对方侧插座301卡合。
上述导体外壳25的末端部26a相当于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二外导体连接部”。另一方面,在导体外壳25的上部25a的上端连接有同轴缆线的外导体。该导体外壳25的上部25a相当于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一外导体连接部”。通过这样的构造,探针101能够用作将同轴缆线和对方侧插座301连接的探针。
[探针的电流路径]
图5的(A)、图5的(B)是表示经由柱塞11及滚筒13而流动的电流的路径的图。图5的(A)是表示如图4的(B)所示那样,将探针101安装于对方侧插座301的状态下的滚筒的接触部的图。图5的(B)是图5的(A)的局部放大图。
柱塞11具有收纳于滚筒13的内部的直径较粗的头部11b、和从滚筒13的末端13T突出的直径较细的轴部11a。另外,柱塞11具有基端11R和末端11T,基端11R位于滚筒13的内部,末端11T从滚筒13突出。滚筒13具有在比柱塞11的基端11R靠滚筒13的末端13T的位置与柱塞11的轴部11a接触的接触部CP1、CP2。也就是说,滚筒13的接触部CP1、CP2与柱塞11的轴部11a接触。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CP1、CP2与柱塞11的头部11b分离。换言之,在柱塞的头部11b与接触部CP1、CP2之间,滚筒13具有与柱塞11(柱塞的轴部11a)不直接接触的非接触部NCP。滚筒13的接触部CP1、CP2是滚筒13的内径被缩窄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滚筒13的接触部CP1、CP2位于滚筒13的末端13T或者末端13T的附近。也就是说,滚筒13的末端或者末端附近与柱塞11的轴部11a接触。
在这里,参照图11的(A)、图11的(B)对比较例的探针进行说明。图11的(A)、图11的(B)是表示比较例的探针中的经由柱塞11及滚筒13而流动的电流的路径的图,图11的(B)是图11的(A)的局部放大图。在该比较例的探针中,柱塞11具有收纳于滚筒13的内部的直径较粗的头部11b、和从滚筒13的末端13T突出的直径较细的轴部11a,柱塞11的头部11b与滚筒13的内表面接触。图11的(A)、图11的(B)所示的接触部CP表示其接触位置。
在图11的(B)中,与柱塞11的轴部11a、头部11b以及滚筒13重复表示的箭头表示电流路径。高频信号通过施加于内导体与外导体之间的电场被传送,因此电流沿着作为内导体的柱塞的轴部11a及滚筒13的表面流动。
在现有的探针中,信号电流经由柱塞的头部11b与滚筒13的接触位置,流入柱塞11和滚筒13。因此,从柱塞11的基端11R到滚筒13的末端13T,产生较长且无用的电流路径。这样的电流路径成为产生无用谐振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在图5的(B)中,与柱塞11的轴部11a及滚筒13重复表示的箭头表示电流路径。如上所述,高频信号通过施加于内导体与外导体之间的电场被传送,因此电流沿着作为内导体的柱塞的轴部11a及滚筒13的表面流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滚筒13在比柱塞11的基端11R靠滚筒13的末端13T的位置,与柱塞11的轴部11a接触。因此,不会形成如图11的(B)所示那样的从柱塞11的基端11R到滚筒13的末端13T的无用的电流路径,抑制无用谐振。另外,即使产生无用的电流路径,也由于其路径变短,因此无用谐振的频率比使用频带高,无用谐振在使用频率下不会造成不良影响。
在本实施方式中,柱塞11的基端11R的面从相对于柱塞11的中心轴(单点划线)的正交面倾斜。根据该构造,产生使柱塞11的中心轴从滚筒13的中心轴(单点划线)倾斜的作用。在图5的(A)、图5的(B)所示的截面中,在柱塞11产生右旋转方向的力,柱塞11相对于滚筒13的接触部CP2的接触压提高。由此,柱塞11即使在滑动时也相对于滚筒13的接触部CP2稳定地接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柱塞11通过产生上述右旋转方向的力,在比滚筒13的接触部CP1、CP2靠柱塞11的基端11R的位置即接触部CP3,柱塞11与滚筒13接触。该接触部CP3相当于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其它的接触部”。根据该构造,柱塞11在剖视下,在处于对角位置关系的接触部CP2及接触部CP3与滚筒13接触。因此,在柱塞11在滚筒13内滑动时,柱塞11沿其轴向稳定地滑动。
滚筒13的接触部CP1不需要始终与柱塞11接触,通过产生上述力,柱塞11也可以是与滚筒13的接触部CP2、CP3接触,而不与接触部CP1接触的状态。
此外,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具备四个狭缝SL的例子,但狭缝SL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两个、五个以上。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柱塞及滚筒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例子不同的探针进行表示。
图6的(A)、图6的(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探针中、特别是滚筒13的一部分、柱塞11、盘簧12的一部分以及衬套20b的剖视图。其它的构造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图1、图4的(A)、图4的(B)所示的探针同样。
图6的(A)是表示如图4的(A)所示那样,探针未安装于对方侧插座的状态下的各部件的位置关系的图,图6的(B)是表示如图4的(B)所示那样,探针安装于对方侧插座的状态下的各部件的位置关系的图。
柱塞11具有一部分收纳于滚筒13的内部的直径较粗的头部11b、和从滚筒13的末端13T突出的直径较细的轴部11a。另外,柱塞11具有基端11R和末端11T,基端11R位于滚筒13的内部,末端11T从滚筒13突出。滚筒13具有在比柱塞11的基端11R靠滚筒13的末端13T的位置与柱塞11的头部11b接触的接触部CP。也就是说,滚筒13的接触部CP与柱塞11的头部11b接触。滚筒13的接触部CP是滚筒13的内径被缩窄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滚筒13的接触部CP位于滚筒13的末端13T或者末端13T的附近。也就是说,滚筒13的末端或者末端附近与柱塞11的头部11b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不会形成如图11的(B)所示那样的从柱塞11的基端11R到滚筒13的末端13T的无用的电流路径,抑制无用谐振。
《第三实施方式》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具备接触部的形状与至此所示的例子不同的滚筒的探针进行表示。
图7的(A)、图7的(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探针中、特别是滚筒13的一部分、柱塞11、盘簧12的一部分以及衬套20b的剖视图。图8的(A)、图8的(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另一探针中、特别是滚筒13的一部分、柱塞11、盘簧12的一部分以及衬套20b的剖视图。图9的(A)、图9的(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又一探针中、特别是滚筒13的一部分、柱塞11、盘簧12的一部分以及衬套20b的剖视图。图7的(A)、图7的(B)、图8的(A)、图8的(B)、图9的(A)、图9的(B)所示的部分以外的构造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图1、图4的(A)、图4的(B)所示的探针同样。
图7的(A)、图8的(A)、图9的(A)是表示如图4的(A)所示那样,探针未安装于对方侧插座的状态下的各部件的位置关系的图,图7的(B)、图8的(B)、图9的(B)是表示如图4的(B)所示那样,探针安装于对方侧插座的状态下的各部件的位置关系的图。
在图7的(A)、图7的(B)、图8的(A)、图8的(B)、图9的(A)、图9的(B)所示的任意的探针中,柱塞11也具有收纳于滚筒13的内部的直径较粗的头部11b、和从滚筒13的末端13T突出的直径较细的轴部11a。另外,柱塞11具有基端11R和末端11T,基端11R位于滚筒13的内部,末端11T从滚筒13突出。滚筒13具有在比柱塞11的基端11R靠滚筒13的末端13T的位置与柱塞11的轴部11a接触的接触部CP。也就是说,滚筒13的接触部CP与柱塞11的轴部11a接触。在图7的(A)、图7的(B)、图9的(A)、图9的(B)所示的例子中,滚筒13的接触部CP是末端13T最窄的部分。另外,在图8的(A)、图8的(B)所示的例子中,滚筒13的接触部CP是比末端13T稍靠前的位置最窄的部分。这些滚筒13的末端部(包含末端13T的末端附近部)是板簧状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不会形成如图11的(B)所示那样的从柱塞11的基端11R到滚筒13的末端13T的无用的电流路径,抑制无用谐振。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柱塞11滑动时的滚筒13的接触部CP与柱塞11的接触状态稳定化。
《第四实施方式》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在滚筒的末端的附近与柱塞之间具备球状或者辊状的导电部件的探针进行表示。
图10的(A)、图10的(B)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探针中、特别是滚筒13的一部分、柱塞11、盘簧12的一部分以及衬套20b的剖视图。
柱塞11具有一部分收纳于滚筒13的内部的直径较粗的头部11b、和从滚筒13的末端13T突出的直径较细的轴部11a。另外,柱塞11具有基端11R和末端11T,基端11R位于滚筒13的内部,末端11T从滚筒13突出。滚筒13具有在比柱塞11的基端11R靠滚筒13的末端13T的位置与柱塞11的头部11b接触的接触部CP。具体而言,在滚筒13的末端13T的附近与柱塞11之间,具备不阻止柱塞11的轴向的移动且电导通的球状或者辊状的导电部件60,滚筒13的接触部CP经由导电部件60与柱塞11接触。其它的构造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图1、图4的(A)、图4的(B)所示的探针同样。
图10的(A)是表示如图4的(A)所示那样,探针未安装于对方侧插座的状态下的各部件的位置关系的图,图10的(B)是表示如图4的(B)所示那样,探针安装于对方侧插座的状态下的各部件的位置关系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柱塞11相对于滚筒13的轴向的移动变得容易,并且滚筒13的接触部CP与柱塞11的接触状态、即电连接状态稳定化。
最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在所有方面是例示,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限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能够适当地进行变形及变更。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是由上述的实施方式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并且,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包括由与权利要求书内等同的范围内的实施方式进行的变更。
在例如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靠滚筒13的末端13T的位置即接触部CP是滚筒13的内径被缩窄的部分的例子,但该内径被缩窄的部分也可以由滚筒13中与内径恒定的部分不同的部件构成。另外,滚筒13的末端13T部分即板簧状部也可以由滚筒13中与内径恒定的部分不同的部件构成。也就是说,滚筒13也可以是将内径恒定的部件与内径被缩窄的其它的部件接合而成的部件。
附图标记说明
CP、CP1、CP2、CP3…接触部;NCP…非接触部;h1、h2、h3、ha、hb…开口;SL…狭缝;11…柱塞;11a…柱塞的轴部;11b…柱塞的头部;11R…柱塞的基端;11T…柱塞的末端;12…盘簧;13…滚筒;13T…滚筒的末端;14…套筒;20a、20b…衬套;25…导体外壳;25a…导体外壳的上部;25b…导体外壳的下部;26a…导体外壳的下部25b的末端部;26b…导体外壳的下部25b的突部;60…导电部件;101…探针;301…对方侧插座;303…壳体;304…孔;305…外导体;305a…槽;305b…外导体305的上表面;306…固定端子;307…可动端子。

Claims (30)

1.一种探针,是与信号缆线的信号导体连接而使用,并且自由抵接于对方侧插座的信号导体的探针,其特征在于,具备:
作为筒状导体的滚筒,与所述信号缆线的信号导体电连接;
作为导体的柱塞,具有基端及末端,所述基端位于所述滚筒的内部,所述末端从所述滚筒突出且与所述对方侧插座接触;以及
弹性体,收纳于所述滚筒内,将所述柱塞的基端向所述柱塞的末端方向施力,
在所述探针与所述对方侧插座的信号导体连接时,所述滚筒具有在比所述柱塞的基端靠末端的位置与所述柱塞接触的接触部,所述滚筒与所述柱塞的直径较小的部位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探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柱塞具有收纳于所述滚筒的内部的直径较粗的头部、和从所述滚筒的末端突出的直径较细的轴部,
所述滚筒的接触部与所述柱塞的所述轴部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探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筒在所述柱塞的头部与所述滚筒的接触部之间,具有不与所述柱塞接触的非接触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探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筒的接触部位于所述滚筒的末端或者该末端的附近。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探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筒的接触部是该滚筒的内径被缩窄的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探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筒的末端部为板簧状。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探针,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滚筒的末端的附近与所述柱塞之间,具备不阻止所述柱塞的轴向的移动且电导通的球状或者辊状的导电部件,
所述滚筒的接触部经由所述导电部件与所述柱塞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探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柱塞的基端的面从相对于所述柱塞的中心轴的正交面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探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柱塞在比所述滚筒的接触部靠所述柱塞的基端的位置,具有与所述滚筒接触的其它的接触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探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缆线是具有作为该信号缆线的信号导体的内导体、和包围该内导体的外导体的同轴缆线,
所述对方侧插座是具有该对方侧插座的信号导体和外导体的同轴插座,
所述探针具备导体外壳,该导体外壳具有供所述同轴缆线的外导体连接的第一外导体连接部、和供所述对方侧插座的外导体连接的第二外导体连接部,并将所述滚筒、所述柱塞以及所述弹性体的外部包围。
11.一种探针,是与信号缆线的信号导体连接而使用,并且自由抵接于对方侧插座的信号导体的探针,其特征在于,具备:
作为筒状导体的滚筒,与所述信号缆线的信号导体电连接;
作为导体的柱塞,具有基端及末端,所述基端位于所述滚筒的内部,所述末端从所述滚筒突出且与所述对方侧插座接触;以及
弹性体,收纳于所述滚筒内,将所述柱塞的基端向所述柱塞的末端方向施力,
在所述探针与所述对方侧插座的信号导体连接时,所述滚筒具有在比所述柱塞的基端靠末端的位置与所述柱塞接触的接触部,所述柱塞的基端是倾斜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探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柱塞具有收纳于所述滚筒的内部的直径较粗的头部、和从所述滚筒的末端突出的直径较细的轴部,
所述滚筒的接触部与所述柱塞的所述轴部接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探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筒在所述柱塞的头部与所述滚筒的接触部之间,具有不与所述柱塞接触的非接触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探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筒的接触部位于所述滚筒的末端或者该末端的附近。
15.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探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筒的接触部是该滚筒的内径被缩窄的部分。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探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筒的末端部为板簧状。
17.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探针,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滚筒的末端的附近与所述柱塞之间,具备不阻止所述柱塞的轴向的移动且电导通的球状或者辊状的导电部件,
所述滚筒的接触部经由所述导电部件与所述柱塞接触。
18.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探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柱塞的基端的面从相对于所述柱塞的中心轴的正交面倾斜。
19.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探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柱塞在比所述滚筒的接触部靠所述柱塞的基端的位置,具有与所述滚筒接触的其它的接触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探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缆线是具有作为该信号缆线的信号导体的内导体、和包围该内导体的外导体的同轴缆线,
所述对方侧插座是具有该对方侧插座的信号导体和外导体的同轴插座,
所述探针具备导体外壳,该导体外壳具有供所述同轴缆线的外导体连接的第一外导体连接部、和供所述对方侧插座的外导体连接的第二外导体连接部,并将所述滚筒、所述柱塞以及所述弹性体的外部包围。
21.一种探针,是与信号缆线的信号导体连接而使用,并且自由抵接于对方侧插座的信号导体的探针,其特征在于,具备:
作为筒状导体的滚筒,与所述信号缆线的信号导体电连接;
作为导体的柱塞,具有基端及末端,所述基端位于所述滚筒的内部,所述末端从所述滚筒突出且与所述对方侧插座接触;
弹性体,收纳于所述滚筒内,将所述柱塞的基端向所述柱塞的末端方向施力;
导体外壳,将所述滚筒、所述柱塞以及所述弹性体的外部包围;以及
作为绝缘体的衬套,使所述滚筒及所述柱塞与所述导体外壳之间绝缘,
在所述探针与所述对方侧插座的信号导体连接时,所述滚筒具有在比所述柱塞的基端靠末端的位置与所述柱塞接触的接触部,所述滚筒的末端与所述衬套接触。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探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柱塞具有收纳于所述滚筒的内部的直径较粗的头部、和从所述滚筒的末端突出的直径较细的轴部,
所述滚筒的接触部与所述柱塞的所述轴部接触。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探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筒在所述柱塞的头部与所述滚筒的接触部之间,具有不与所述柱塞接触的非接触部。
24.根据权利要求21~23中任一项所述的探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筒的接触部位于所述滚筒的末端或者该末端的附近。
25.根据权利要求21~23中任一项所述的探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筒的接触部是该滚筒的内径被缩窄的部分。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探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筒的末端部为板簧状。
27.根据权利要求21~23中任一项所述的探针,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滚筒的末端的附近与所述柱塞之间,具备不阻止所述柱塞的轴向的移动且电导通的球状或者辊状的导电部件,
所述滚筒的接触部经由所述导电部件与所述柱塞接触。
28.根据权利要求21~23中任一项所述的探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柱塞的基端的面从相对于所述柱塞的中心轴的正交面倾斜。
29.根据权利要求21~23中任一项所述的探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柱塞在比所述滚筒的接触部靠所述柱塞的基端的位置,具有与所述滚筒接触的其它的接触部。
30.根据权利要求21~23中任一项所述的探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缆线是具有作为该信号缆线的信号导体的内导体、和包围该内导体的外导体的同轴缆线,
所述对方侧插座是具有该对方侧插座的信号导体和外导体的同轴插座,
所述导体外壳具有供所述同轴缆线的外导体连接的第一外导体连接部、和供所述对方侧插座的外导体连接的第二外导体连接部。
CN201990001147.9U 2018-11-13 2019-11-12 探针 Active CN21586683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12924 2018-11-13
JP2018-212924 2018-11-13
PCT/JP2019/044262 WO2020100859A1 (ja) 2018-11-13 2019-11-12 プローブ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66830U true CN215866830U (zh) 2022-02-18

Family

ID=707302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90001147.9U Active CN215866830U (zh) 2018-11-13 2019-11-12 探针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263071A1 (zh)
JP (1) JP7070699B2 (zh)
KR (1) KR102550399B1 (zh)
CN (1) CN215866830U (zh)
TW (1) TWI743590B (zh)
WO (1) WO202010085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34532A (en) * 1993-07-01 2000-03-07 Alphatest Corporation Resilient connector having a tubular spring
US5391995A (en) * 1994-02-01 1995-02-21 Everett Charles Technologies, Inc. Twisting electrical test probe with controlled pointing accuracy
JP3243201B2 (ja) * 1997-05-09 2002-01-07 株式会社ヨコオ スプリングコネクタおよび該スプリングコネクタを用いた装置
US6486060B2 (en) * 1998-09-03 2002-11-26 Micron Technology, Inc. Low resistance semiconductor process and structures
JP2001033482A (ja) 1999-07-26 2001-02-09 Rohm Co Ltd 接触型プローブ装置
JP4428803B2 (ja) 2000-04-17 2010-03-10 株式会社ヨコオ 電気的接続装置および接続ユニット
JP2003100374A (ja) 2001-09-26 2003-04-04 Yokowo Co Ltd スプリングコネクタ
JP4999079B2 (ja) * 2007-04-10 2012-08-15 サンユ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ーブ
KR20100077724A (ko) * 2008-12-29 2010-07-08 리노공업주식회사 검사용 탐침 장치
US8493085B2 (en) * 2009-03-27 2013-07-23 Essai, Inc. Spring contact pin for an ic test socket and the like
KR101066630B1 (ko) * 2010-01-15 2011-09-22 리노공업주식회사 탐침 프로브
JP5378273B2 (ja) * 2010-03-12 2013-12-25 株式会社アドバンテスト 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及びソケット、チューブ状プランジャ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の製造方法
JP2012099246A (ja) * 2010-10-29 2012-05-24 Murata Mfg Co Ltd 検査用同軸コネクタ及びプローブ
JP5280511B2 (ja) * 2011-09-05 2013-09-04 株式会社島野製作所 接触端子
JP6041565B2 (ja) * 2012-07-26 2016-12-07 株式会社ヨコオ 検査治具
WO2015122472A1 (ja) * 2014-02-13 2015-08-20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プローブユニット
JP6251912B2 (ja) * 2014-12-26 2017-12-2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同軸プローブ
JP2016125903A (ja) * 2014-12-26 2016-07-11 インクス株式会社 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
JP6801866B2 (ja) * 2016-10-21 2020-12-16 日本コネクト工業株式会社 大電流用プローブピン
JP6909672B2 (ja) 2017-08-09 2021-07-2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同軸プローブ
JP2019074483A (ja) * 2017-10-19 2019-05-16 株式会社日本マイクロニクス 電気的接続装置
JP7226520B2 (ja) * 2019-02-27 2023-02-2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プローブ素子およびプローブユニ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263071A1 (en) 2021-08-26
JP7070699B2 (ja) 2022-05-18
KR102550399B1 (ko) 2023-07-03
WO2020100859A1 (ja) 2020-05-22
KR20210060597A (ko) 2021-05-26
TWI743590B (zh) 2021-10-21
JPWO2020100859A1 (ja) 2021-09-30
TW202024645A (zh) 2020-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547460B1 (en) Board mating connector
CN107706575B (zh) 同轴连接器
JP6251912B2 (ja) 同軸プローブ
JP5126310B2 (ja) 検査用同軸コネクタ及びレセプタクル
CN109314355B (zh) 检查用同轴连接器
JPWO2018221354A1 (ja) L型同軸コネクタおよび同軸ケーブル付きl型同軸コネクタ
JP2014123482A (ja) 検査用同軸コネクタ
CN109387672B (zh) 同轴探针
JP7226520B2 (ja) プローブ素子およびプローブユニット
JP2012099246A (ja) 検査用同軸コネクタ及びプローブ
JP2004537145A (ja) 自己調整サブミニアチュア同軸コネクタ
KR101183809B1 (ko) 검사용 동축 커넥터
CN215866830U (zh) 探针
US20220158395A1 (en) Low Passive Intermodulation Connector System
CN215340281U (zh) 用于校准探测器的校准适配器、探测器组件以及适配器
JP7243925B2 (ja) 導体接続構造および該導体接続構造を備えるプローブ
CN110679043B (zh) L型同轴连接器和带同轴线缆的l型同轴连接器
CN114824887A (zh) 一种低噪音型微波连接器
CN113937580A (zh) 连接器
CN118017265A (zh) 一种板间射频连接器和信号传输装置
CN110959230A (zh) 具有辅助触头的插头连接
CS197878B1 (cs) Styková součást středního vodiče koaxiálního "T" adaptoru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